急性白血病分子靶向治疗研究
t(8;21)急性髓性白血病的分子靶向疗法实验研究的开题报告
t(8;21)急性髓性白血病的分子靶向疗法实验研究的开题报告(以下为开题报告示例,仅供参考)一、选题背景和意义急性髓性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 AML)是一种由骨髓中干细胞发展而来的恶性肿瘤,具有明显的异质性和复杂性。
在成人白血病中,AML占比最高,而t(8;21)是AML中最常见的染色体易位之一。
尽管目前已存在多种治疗手段,包括化疗、造血干细胞移植等,但治疗效果往往不尽理想,且存在较大的副作用和复发率。
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基因组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白血病靶向治疗药物得以研发和应用。
在t(8;21) AML中,由于RUNX1-RUNX1T1融合基因的存在,该疾病对某些特定的靶向药物表现出了敏感性,如KDM1A抑制剂、BCL-2抑制剂等。
因此,本研究旨在探究RUNX1-RUNX1T1融合基因在AML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发现该融合基因的生物学功能以及致病机理,为设计和开发更为有效的靶向治疗药物提供理论支持。
二、研究目标和方案1. 研究目标(1)探究RUNX1-RUNX1T1融合基因的生物学功能;(2)分析该基因在t(8;21) AML中的致病机理;(3)筛选并评价针对该基因的靶向治疗药物,在体外和体内的抗癌效果。
2. 研究方案(1) 定量PCR检测t(8;21) AML患者骨髓中RUNX1-RUNX1T1融合基因水平,及同期对照组。
(2) 构建RUNX1-RUNX1T1融合基因稳定表达细胞系,分析该基因对紫杉醇敏感性的影响;(3) 分别应用KDM1A抑制剂、BCL-2抑制剂等靶向药物,测定其对RUNX1-RUNX1T1稳定表达细胞系和t(8;21) AML患者骨髓细胞的抑制效果;(4) 建立t(8;21) AML小鼠模型,通过动物实验模拟体内环境,评价最优治疗方案在体内的抗癌效果;(5) 分析RUNX1-RUNX1T1融合基因与细胞死亡、细胞周期调控、DNA损伤应答等相关信号通路的关系,探索致癌机理及靶向治疗机制。
白血病分子靶向治疗研究进展
氨酸激 酶正常组成部 分 , 当激酶 处 于非 活性 状 态时 , 功能 其
是阻断 A P和底物接 近激酶 的催化 区 ; T 激酶活化后 , 回路 中 的一个特定 酪氨酸残基 磷酸化 , 回路 活化 , 允许 A P及底物 T 接近激酶。③F T L 3突变对 FT I3功能的影响以及与人类 白血 病 的关系 : 受体 酪氨酸激 酶 的 J 区和 活性 回路区具 有 自我 M 抑制功能 , 使激酶处 于一种 非活性构象 ,M 区长度 突变或活 J
疗 目前仍以传统的放化疗为主 , 辅以简单 的靶 向治疗 。从 再 长远 看 , 传统 的治疗 并不 能完全 治愈 白血病 、 长 白血病 的 延 生存 时间和降低它的死亡率 , 而分 子的靶 向治疗 却显示 出巨
大的潜力 。本文就是对 近年 来血病 治疗 所针 对 的一 些作 用 靶点及其作用机制 , 以及一 些新 发现的 白血病 的靶 向治疗 方
()L 3过度表 达 : L 3在大 多数 A L和 A  ̄F T FT M u 中过度
表达 , 可以在其他 白血病 细胞 中过 度表 达 。这 表 明 F T 也 L3
过度表达在刺激 白血病细 胞的增 殖 中起一定 作用 。②F T L3
突变 : L 3突 变 主要 有两 种 : FT 内部 串联 重 复 ( L 3it nl F T ne a r
维普资讯
现代肿瘤医学
20 07年 5月
第 l 5卷第 5期
・
7l ・ 9
囹综 述 囹
白血 病 分子 靶 向治疗 研 究进 展
郝 坡 , 北忠 刘
【 关键 词】 白血病 ; 向治疗 ; 靶 分子机制 【 中图分类号】 737 R 3.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 编号 】62 49 一(070 — 79— 72 17 — 92 2O )5 0 1 02
白血病的分子靶向治疗
论文题目:白血病的分子靶向治疗白血病是一种由于骨髓或淋巴组织内白血细胞异常增生而引起的恶性疾病。
传统的治疗方法包括化疗、放疗和骨髓移植,虽然有效,但往往伴随严重的副作用和治疗耐药性。
随着对白血病分子机制的深入了解,分子靶向治疗作为一种新兴的治疗策略,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本文将探讨白血病分子靶向治疗的基本原理、主要靶点及其药物、临床应用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1. 分子靶向治疗的基本原理分子靶向治疗是利用特定的分子靶点,如白血病细胞表面的抗原或关键信号通路中的蛋白质,设计并使用靶向性药物来抑制白血病细胞的增生和生存。
与传统化疗相比,分子靶向药物具有更高的靶向性和较少的非靶向副作用,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并减少治疗相关的毒性。
2. 主要的分子靶向药物及其靶点2.1 BCR-ABL 抑制剂Imatinib:作为第一代BCR-ABL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广泛应用于慢性髓细胞白血病(CML)的治疗中,通过抑制BCR-ABL融合蛋白的激活,有效抑制白血病细胞增殖。
2.2 CD20 抑制剂Rituximab:Rituximab是一种抗CD20单克隆抗体,用于治疗B细胞型非霍奇金淋巴瘤(NHL),通过诱导细胞毒性作用和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减少白血病细胞数量。
2.3 FLT3 抑制剂Midostaurin:Midostaurin是一种FLT3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用于治疗FLT3突变阳性的急性髓系白血病(AML),通过抑制FLT3信号通路来阻止白血病细胞的增殖和存活。
2.4 BCL-2 抑制剂Venetoclax:Venetoclax是一种BCL-2抑制剂,已批准用于治疗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通过阻断BCL-2抑制凋亡蛋白的功能,促使白血病细胞进入凋亡通路。
3. 分子靶向治疗的临床应用现状分子靶向治疗药物在白血病治疗中已经取得了显著的临床应用成果:CML治疗:Imatinib等BCR-ABL抑制剂使得大多数CML患者可以达到持久的淋巴细胞完全反应(CCyR),大幅提高了生存率。
急性白血病治疗与儿童及青少年患者远期卵巢功能研究进展2024(全文)
急性白血病治疗与儿童及青少年患者远期卵巢功能研究进展2024(全文)摘要急性白血病(acute leukemia,AL)是儿童及青少年时期常见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
化疗是目前临床上AL主要的治疗方式。
造血干细胞移植、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疗法也为难治/复发患者的生存带来更大的希望。
化疗药物、放疗、靶向和免疫药物在进行临床应用的同时,会在其他非靶系统产生不良反应,其中对生殖系统的不良作用可能导致患者面临无法生育的困境,降低长期生存质量。
随着AL患者生存率不断地提升,需明确不同治疗方案对性腺功能的影响,针对性进行改进与预防,促使患者生存质量随着生命长度的延长而同步提高。
该文旨在综述AL治疗对女性儿童及青少年患者卵巢功能的影响,为临床白血病患者远期生殖保护提供思路。
急性白血病(acute leukemia,AL)是儿童及青少年时期常见的血液系统肿瘤。
近年,随着多化疗药物联合方案的应用、精准的危险度分层及缓解后微小残留病(minimal residual disease,MRD)评估技术的提高、化疗联合靶向治疗及免疫治疗等新治疗策略的应用,AL的预后已得到极大改善。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的总体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可达85% [1 ];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的OS接近70%[2 ]。
因此,有关AL患者的长期生存质量尤其是生殖能力的保护,逐渐受到关注,但针对儿童及青少年AL患者远期卵巢功能状况的研究较少。
因此,本文就AL常用治疗方法对于女性患者卵巢功能的损害进行综述。
1 化疗药物对卵巢功能的损害化疗是AL最主要的治疗方法。
多数化疗药物在攻击白血病细胞的同时,会对性腺产生毒性作用。
该毒性在男性患者中表现为少精症甚至是无精症,在女性患者中则表现为过早绝经及卵巢早衰(premature ovarian failure,POF)[3 ]。
儿童复发难治性急性白血病分子靶向治疗进展_邱国胜
儿童急性白血病(acute leukemia ,AL )出现复发或难治,其长期存活机会极少,传统化疗可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ALL )患儿完全缓解率达81.0%~93.0%[1-2],但长期无病生存率只有27.0%~50.0%[2-3]。
早期骨髓复发及T 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T -cell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T -ALL )复发者预后更差,5年生存率只有20.0%[3]。
巩固治疗复发的ALL ,缓解率更低[1]。
对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cute myeloge -nousleukemia ,AML )首次复发患儿使用强烈化疗方案缓解率为56.0%~76.0%,但远期生存率只有23.0%~43.0%,晚期复发的AML 化疗反应率不超过25.0%[4-5]。
复发难治性AL 再治疗化疗方案强,由于化疗药物缺乏对肿瘤细胞特异性的识别,往往产生显著的不良反应而危及患儿生命,患儿很少能长期耐受强烈化疗。
因此,改善患儿生活质量及生存率,迫切需要新的治疗策略。
随着人们对复发难治性AL 的分子生物学机制不断深入认识,全基因组学研究进一步拓展了对AL 发病机制及预后的理解,在这种情况下,不断有肿瘤细胞靶点被发现,基于靶点的高端生物技术在临床不断被应用,并取得显著疗效。
本文就儿童复发难治性AL 分子靶向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1单克隆抗体利用白血病细胞表面表达特征性抗原分子作为“靶点”,设计针对这些特异抗原的单克隆抗体,通过抗体介导的细胞毒作用或携带放射性物质及细胞毒药物直接或间接攻击肿瘤细胞而诱导细胞凋亡。
这样,肿瘤细胞可被有选择地杀灭,治疗作用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同时减少了传统化疗带来的不良反应。
目前,临床已有多种单克隆抗体用于儿童复发难治性AL 的研究,并取得了乐观的效果。
1.1利妥昔单抗(rituximab )CD20抗原可见于近50.0%儿童及33.0%成人前体B 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儿童复发难治性急性白血病分子靶向治疗进展邱国胜综述,于洁审校(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重庆400014)【关键词】白血病/治疗;白血病,淋巴样/治疗;急性病;儿童;综述doi :10.3969/j.issn.1009-5519.2015.17.0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519(2015)17-2604-04smoke increase the risk of Legg -Calve -Perthes disease [J].Clin Orthop Relat Res ,2012,470(9):2369-2375.[7]Catterall A.The natural history of Perthes ′disease[J].J Bone Joint Surg Br ,1971,53(1):37-53.[8]Herring JA ,Neustadt JB ,Williams JJ ,et al.The lateral pillar classification of Legg -Calv é-Perthes disease[J].J Pediatr 0rthop ,1992,12(2):143-150.[9]Little DG ,Kim HK.Potential for bisphosphonate treatment in Legg -Calve -Perthes disease[J].J Pediatr Orthop ,2011,31(2Suppl ):S182-188.[10]王显印,吾不力·阿扎提.浅谈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的中医调治[J].中国保健营养:上旬刊,2013,23(9):5378.[11]Wiig O ,Terjesen T ,Svenningsen S.Prognostic factors and outcome oftreatment in Perthes disease :a prospective study of 368patients with five -year follow -up[J].J Bone Joint Surg Br ,2008,90(10):1364-1371.[12]徐晨阳,蒋纯志,梁斌.旋股内侧动脉深支植入修复创伤后儿童股骨头坏死疗效分析[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2013,7(15):197-198[13]王西迅,诸葛天瑜,陈旭辉,等.血管束植入治疗儿童股骨头坏死的远期疗效分析[J].中国骨伤,2006,19(5):276-278.[14]Chotivichit A ,Korwutthikulrangsri E ,Pornrattanamaneewong C ,et al.Coredecompression with bone marrow injection for the treatment of femoral head osteonecrosis[J].J Med Assoc Thai ,2014,97Suppl 9:S139-143.[15]黄恺,王子明,杜全印,等.新手术:部分带阔筋膜张肌骨膜瓣移植术治疗儿童股骨头坏死的早期疗效观察[J].中华关节外科杂志,2014,8(5):568-573.[16]Kim HK ,da Cunha AM ,Browne R ,et al.How much varus is optimal withproximal femoral osteotomy to preserve the femoral head in Legg -Calve -Perthes disease?[J].J Bone Joint Surg Am ,2011,93(4):341-347.[17]Wenger DR ,Pandya NK.Advanced containment methods for the treatmentof Perthes disease :salter plus varus osteotomy and triple pelvic ostcotomy [J].J Pediatr Orthop ,2011,31(2Suppl ):S198-205.[18]夏永杰,李明.儿童Perthes 病的手术治疗现状[J].重庆医学,2009,38(9):1118-1120.[19]Bulut M ,Demirts A ,Ucar BY ,et al.Salter pelvic osteomy in the treatmentof Legg -Calve -Perthes disease :the meduium -term results[J].Acta Orthop Belg ,2014,80(1):56-62.[20]童学波,孙洁,沈丽萍,等.Chiari 骨盆内移截骨术治疗儿童Perthes病的远期疗效[J].中外医疗,2013,32(18):61-62.[21]许益文,李明,张德文,等.改良Salter 三联截骨治疗儿童Perthes 病[J].重庆医学,2009,38(22):2860-2862.[22]Hosalkar H ,Munhoz da Cunha AL ,Baldwin K ,et al.Triple innominateosteotomy for Legg -Calve -Perthes disease in children :does the lateral coverage change with time?[J].Clin Orthop Relat Res ,2012,470(9):2402-2410.[23]甘先民,张寿.Perthes 病研究现状[J].海南医学,2013,24(8):1183-1186.[24]Pecquery R ,Laville JM ,Salmeron F.Legg -Calve -Perthes disease treatmentby augmentation acetabuloplasty [J].Orthop Traumatol Surg Res ,2010,96(2):166-174.[25]杨劼,张建立,郭源,等.比较股骨内翻截骨联合Salter 截骨与骨盆三联截骨治疗重度Perthes 病[J].中华小儿外科杂志,2013,34(12):910-914.(收稿日期:2015-04-05)作者简介:邱国胜(1989-),男,广西北流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小儿血液肿瘤方向的研究;E -mail :qiuguosheng789@ 。
儿童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治疗进展
儿童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治疗进展儿童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APL)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急性白血病,以早幼粒细胞的增殖和分化障碍为特征。
在治疗过程中,早期幼稚的粒细胞聚集在骨髓,抑制正常造血功能,导致严重的血小板减少和出血倾向。
不幸的是,APL 在早期常常被误诊为其他类型的白血病,延误了治疗的机会。
然而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基因治疗和靶向药物的发展,APL的治疗进展呈现出许多新的突破。
APL的治疗策略已经从传统的化疗发展到了全身分子靶向治疗。
APL患者中约90%的病例表现出PML-RARA基因融合,这一融合基因是APL发展的关键驱动因子。
新型靶向药物包括三氧化二砷(ATO)和分子靶向抑制剂等,通过干扰PML-RARA的功能,促进白血病细胞的成熟和凋亡,从而实现治疗目标。
三氧化二砷作为APL病例的首选治疗药物,已经显著提高了患者的存活率和生存质量。
APL的化疗方案也在不断完善和优化。
传统的化疗方案使用细胞毒性药物,如阿糖胞苷和维甲酸,以抑制白血病细胞的增殖。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化疗药物与靶向药物的联合应用可以显著提高治疗效果。
三氧化二砷和维甲酸的联合应用可以增强对白血病细胞的杀伤效果,减少复发率。
化疗方案也在研究中逐渐从传统的病理学治疗向个体化治疗转变,根据患者的基因变异和表达型来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案。
干细胞移植作为APL的最后稳定治疗手段,也在不断改进和创新。
干细胞移植可以有效清除残留的白血病细胞,减少复发的风险,并提供正常造血功能的恢复。
干细胞移植并非所有APL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案,而是针对高危患者、复发患者或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
近年来,微小残留疾病(MRD)监测的引入,可以更加准确地评估患者的复发风险,并指导干细胞移植的时机和方案选择。
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基因治疗的进展,儿童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治疗进展取得了许多新的突破。
靶向药物的应用、化疗方案的优化以及干细胞移植的创新都为APL患者提供了更好的治疗选择和预后。
急性髓细胞白血病靶向治疗的进展
优于左氧氟沙 星、加替沙 星和莫西沙 星 ,是 目前临床 应用喹诺酮 类药 物 中抗肺炎链 球菌活性最 强的药物 。吉米沙星对革 兰阴性杆菌 的活性 与环丙沙 星相 似 ,由于社 区获得性下 呼吸道感染推荐 使用 D内酰胺类 联合大环 内酯类 ,而 呼吸喹诺酮是可 以覆盖这两种病 原体 的唯一 单用
药 物在第三代 的基 础上 ,抗 菌谱 进一步扩大 ,对部分厌 氧菌、革兰 氏 阳性 菌及铜绿假单胞菌 的抗 菌活性 明显提高 。且其药动学/ 药效学特性 优 良,因其 半衰期 长而 只需每 日1 次给药 。此 外 ,在肺 组织浓度 高 , 因此适合治疗 呼吸道感染 。荟萃 分析表 明,社 区获得性肺 炎单用呼吸 喹诺酮类优于单用大环 内酯 类或 单用头孢菌素 ] 。
参考 文 献 [ 1 ] 中华 医学会 呼吸 病学 分 会, 社 区获 得性 肺炎 诊 断和 治疗 指 南 [ J ] . 中华结 核和 呼吸杂 志, 2 0 0 6 , 2 9 : 6 5 1 — 6 5 5 .
[ 2 ] L i u Y , C h e n , Z h a o T , e t a 1 . C a u s a t i v e a g e n t d i s t r i b u t i o n a n d a n t i b i t i o t i e
[ 5 ]F e l mi n g h a m D, Re i n e r t RR, Hi r a k a t a Y, e t a 1 . I n c r e a s i n g
pr e va l e nce of a nt i mi cr obi a l r e s i s t a nce a m ong i s o l at e s of S t r e pt oc o c c us p ne um o ni a e f r om t h e PROTEK T s u r ve r l l a nc e
急性白血病的治疗方法
急性白血病的治疗方法引言急性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是一种造血干细胞恶性增殖的疾病,主要影响骨髓和血液。
它常常进展迅速,需要及时诊断和治疗。
本文将介绍急性白血病的治疗方法,包括化疗、干细胞移植、靶向治疗等。
1. 化疗化疗(Chemotherapy)是急性白血病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
化疗通过使用抗癌药物杀死或控制白血病细胞的增殖,以达到缓解症状、控制疾病进展的目的。
常见的化疗药物包括阿糖胞苷(Cytarabine)、顺铂(Cisplatin)、甲氨蝶呤(Methotrexate)等。
化疗可通过口服、静脉输液等获得,具体方案需根据患者的年龄、健康状况、白血病亚型等进行个体化调整。
化疗在治疗急性白血病方面非常重要,常常可达到完全缓解(Complete Remission)的效果。
完全缓解是指骨髓中的白血病细胞消失,血液中的白血病细胞数量恢复正常。
然而,化疗也会对正常细胞造成损伤,常见的副作用包括恶心、呕吐、脱发等。
因此,在化疗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血象、肝功能、肾功能等指标,以及及时处理并缓解副作用。
2. 干细胞移植干细胞移植(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是一种通过替换患者的异常造血系统来治疗急性白血病的方法。
它可以通过移植来自骨髓、外周血或脐血的干细胞,帮助恢复正常的造血功能。
干细胞移植通常分为自体移植和异体移植两种类型。
自体移植是指从患者自身体内获取干细胞,经净化和冷冻保存,然后再经过化疗或放疗后重新注入体内。
异体移植是指从配型相匹配的供体中获取干细胞,经过净化后再注入患者体内。
异体移植可以提供较大数量和更健康的干细胞,但也存在移植排斥反应的风险。
干细胞移植可以实现长期缓解和治愈急性白血病,但并非对所有患者都适用。
选择干细胞移植的适应症包括高危或复发的AML患者,以及年轻患者等。
在干细胞移植过程中,必须进行配型相匹配的供受者,以减少移植排斥反应的发生。
急性髓性白血病干细胞的分子调控及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
开枝等
急性髓性 白血
急性 髓 性 白血 病 干 细胞 的分 子 调 控及 靶 向治疗 的研 究进 展
翁开枝 谢 晓宝① 许文荣② ( 福建 医
中国 图书分类号 R9. 3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lo- l 2o )3o -4 oo ̄ x(oso - ̄ 0
节 因子一 (ne e nr u tn f t - ,R 一) 死 亡 1 It f o e l i a o 1 IF 1 和 rr g ao c r
这些突变 的结果 导致 SA S R S M P T T 、 A / A K等信 号通
路活化的, 这种 现象在 A L中极其普遍 , M 信号通路 的活化可能潜在地激活其下游 N -B 录因子 , Fx 转 引
分细胞 凋亡 机制 。
药物孕育而生 , G 12 M - 蛋白酶体抑制剂就是其 中的 3 种, 其作用机制就是通过抑制 I a k 的降解 , B 这种
一
蛋 白酶体抑制剂 已经被证明可以诱导包括 A 在 ML 内多种恶性肿瘤细胞 的凋亡 。G z a 等L 研究 um n 9 J 表明 M - 2 G 1 蛋白酶体抑制剂可以在 1 小时内诱导 3 2 8% ~ 0 0 9 %的 A LLC M -S 凋亡 , 而正常造血祖 细胞却 未受影响。其机制可能是 : 一方面通 过阻止 N -B Fx
异 常表达 。核 因子 K ( ul rat B N -B 是一 B N c a f o x , FK ) e cr
细胞具有很有限的增殖能力 , 因此, 我们有理 由认为 的白血病干细胞(e e i s m c l Lc 克隆维持 Lu ma t l , ) k e es S
的, S LC是 A ML发生发 展 的根源 , 过对 LC的深入 通 S
靶向CD22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研究进展
*综述*靶向.1))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研究进展杨川综述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第一研究室)%%%(!通信作者 杨川 $?7>C D;$)!)"$!!*'M;@?!! 摘要 !.1))是相对分子质量约!'(%%%的$型跨膜糖蛋白!属于免疫球蛋白超家族中唾液酸黏附素家族成员之一!是,细胞受体的抑制性辅助受体!与,细胞的发生)分化以及功能密切相关+.1))特异性地表达于成熟,细胞和"%W,淋巴瘤细胞表面+因此!抗.1))抗体药物已成为相关肿瘤治疗的研究热点之一+此文就.1))的分子特征)功能以及靶向.1))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关键词 !抗原!.1))-分子靶向治疗-白血病!,细胞1'!$!%M'#*%%;?7M L M;A'!!"*)2)%)%%(%$2%%%(%)454E>G B E?I E8G4982F!!A<E>@4<4?<B4>E6J C7>E G=<4;J N6B7:;E5<9G;4=R4N9E!-#*+(%'#*C.O!H)I)#E G%,#J.E#?.E9!5%#*+%#"P*I?"?'?).;3".8.+"G#87E.4'G?I(.O!,?4O!5%#*+%#""%%%'!!(%"*#(.E E)I N.*4"*+#'?%.E$-#*+(%'#*!D/#"8$9G)"!"*) !($O G./.*:5<>E G</!.1))!7B D J<$B G7A4?<?E G7A<0C D;@J G@B<>A9>B:"!'(%%%G<C7B>V<?@C<;H C7G?744!>47?<?E<G@I B:<4>7C>;7;>F7F:<4>AI7?>C D>AB:<>??H A@0C@E H C>A4H J<G I7?>C D M.1))>47A>A:>E>B@G D7H N>C>7G D G<;<J B@G I@G,;<C C G<;<J B@G47A F;C@4<C D G<C7B<F B@B:<F<V<C@J?<A B!F>I I<G<A B>7B>@A!7A F I H A;B>@A@I,;<C C4M.1))>44J<;>I>;7C C D<N J G<44<F@A B:<4H G I7;<@I?7B H G<,;<C C47A F"%W@I,C D?J:@?7;<C C4M#:<G<I@G<!7A B>2.1))7A B>E@F D F G H0:74E<;@?<@A<@I B:<:@B4J@B4>A B:<B G<7B?<A B@I G<C7B<F B H?@G4M#:>47G B>;C<G<V><94B:<?@C<;H C7G;:7G7;B<G>4B>;47A F I H A;B>@A4@I.1))!749<C C74G<4<7G;:J G@0G<44@I.1))2B7G0<B<F B:<G7J D I@G7;H B<C D?J:@E C74B>;C<H P<?>7M.S4J K7>?5/!&A B>0<A4!.1))-8@C<;H C C7G B7G0<B<F B:<G7J D-(<H P<?>7!,2;<C C1'!$!%M'#*%%;?7M L M;A'!!"*)2)%)%%(%$2%%%(%!!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7;H B<C D?J:@E C74B>; C<H P<?>7!&((#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血液肿瘤!主要表现为骨髓和淋巴组织中不成熟淋巴细胞异常增殖+&((可分为,细胞&((",2&((#和#细胞&(("#2&((#!,2&((和#2&((分别约占&((的#(W和)(W0!1+在,2&((中!分别有.1') .1!").1)%).1))).1#"等分子表达!其中*"%W ,2&((的淋巴细胞表面均高表达.1))0)1+&((发病年龄呈双峰分布!第一)二发病高峰分别在约(和(%岁0'1+&((主要发生在儿童中!成年&((约占&((的)%W0&1+目前!&((治疗主要是以蒽环类)长春新碱)天冬酰胺酶)糖皮质激素为主的联合化学治疗"化疗#0(1+鉴于化疗对儿童&((疗效良好!患儿缓解率达*"%W0*1!因此!在成年&((治疗中引入了儿童&((化疗方案+儿童&((疗法可使成年&((患者的缓解率达到$%W+然而!该疗法不能明显提高成年&((患者的长期生存率"约)%W#和'年无病生存率"低于)%W#0#1+虽然化疗对儿童和成年&((有良好的疗效!但也存在诸多问题!主要包括对机体毒性作用大)对复发%难治性&((疗效差)对提高成年&((患者的长期无病生存率和老年&((患者的总缓解率*'&)*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年!%月第&'卷第(期!!A B),>@C@0>;7C4!';B@E<G)%)%!6@C M&'!"@M("@V <G 7C C G <4J @A 4<G 7B <!'%%#无明显作用+基于此!靶向.1))治疗&((成为一种新策略+#!2F !!的结构和抗原特征!M !!.1))的结构特征.1))是相对分子质量约!'(%%%的$型跨膜糖蛋白!特异性表达于,细胞!可分为))(两种亚型0$1+人.1))有$&#个氨基酸!包括胞外区"*$'个氨基酸#)跨膜区")'个氨基酸#)胞内区"!&!个氨基酸#+.1))属于免疫球蛋白">??H A @0C @E H C >A !!0#超家族中唾液酸黏附素家族成员!胞外区有#个!0结构域"结构域$7+#!"端624<B !0结构域可以与))!*2连接的唾液酸结合0"1+.1))是一个高度糖基化的蛋白!胞外区#个结构域共包含!)个"2连接的糖基化位点!结构域$7#有*个"2连接的糖基化位点""&$)""')"!%!)"!!*)"!&()")!)#!其中"!%!位的"2连接的糖基化位点突变可导致.1))表达缺失!其余(个位点突变会使.1))对,细胞受体",;<C C G <;<JB @G !,.%#的抑制功能减弱0!%2!!1+.1))胞内区含有免疫受体酪氨酸抑制基序">??H A @G <;<J B @G B D G @4>A <2E 74<F >A :>E >B @G D ?@B >I !!#!8#和*个保守的酪氨酸残基!其中'个"Q#*))Q $)))Q $&)#在!#!8内+.1))在与,.%交联后!!#!8中的酪氨酸发生磷酸化而募集蛋白酪氨酸磷酸酶!!从而启动信号级联反应0$1+在(=))基因敲除小鼠模型中!.1))缺失会引起,.%活化上调0!)1!因此!.1))在下调,.%信号传导起重要的作用+目前对.1))下调,.%信号的作用机制仍未完全了解0!'1+!M )!.1))的抗原特征抗体与抗原的特异性结合!是抗体特异性结合靶细胞!并对靶细胞进行特异性杀伤的基础+以.1))为靶点治疗&((主要是基于其抗原特征!包括特异性和内吞性两方面+"!#特异性$.1))表达于,细胞表面!不表达于#细胞)自然杀伤细胞)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和树突状细胞等淋巴细胞表面-在,细胞的发育分化过程中!.1))特异性地表达于成熟,细胞表面!不表达在祖,细胞)前,细胞)未成熟,细胞),母细胞)浆细胞表面-约"%W,淋巴瘤细胞表面高表达.1))!正常细胞表面几乎不表达.1))+")#内吞性$.1))胞内段靠近细胞膜的一段氨基酸序列"基序#可控制.1))在细胞膜上快速周转!这对.1))内化作用的发挥至关重要+控制内化的.1))基序定位于质膜近端的极性区!由!!个氨基酸残基"T %%=S %#T /T T #构成0!&1+细胞表面的.1))作为特异性受体!可与抗.1))单克隆抗体"单抗#结合并形成抗原2抗体复合物!在.1))介导的内吞作用和多种蛋白质的共同作用下!约$%W 抗原2抗体复合物得到 吞进入靶细胞0!(1+利用此特性可将抗体及其相连的效应分子或药物特异性地导入靶细胞!从而达到对靶细胞的特异性杀伤作用+因此!.1))的抗原特性使以.1))为靶点治疗,2&((的抗体药物研发成为热点0!*1+!!靶向2F !!治疗*,,的抗体药物到目前为止!针对血液系统肿瘤的抗体药物靶点主要包括.1').1!").1)%).1))).1#"等!其中靶向.1))治疗&((的抗体药物有.@?E @B @N )$JG 7B H O H ?7E )8@N <B H ?@?7E 574H F @B @N "8N 5#)!A @B H O H ?7E'O @07?>;>A "!"'#+)M !!.@?E @B @N .@?E @B @N 是由去糖基化蓖麻毒素蛋白&链"F <0C D ;@4D C 7B <F G >;>A&;:7>A !F 0%#&#分别与鼠源抗.1))单抗"%+,&#和鼠源抗.1!"单抗"31'##偶联后按!J !混合制成+F 0%#&可通过催化核糖体%"&的灭活而抑制蛋白质合成0!#1+31'#2F 0%#&和%+,&2F 0%#&均具有抗肿瘤活性!当)种抗体药物联用时!抗肿瘤活性明显高于任一抗体药物单用+在重度联合免疫缺陷病小鼠模型中!.@?E @B @N 可提高前体,2&((小鼠的存活率和生存期0!$1+在一项$期临床试验中!!#例儿童复发%难治性,2&((患者接受))&)()*?0%?).@?E @B @N +结果显示!患儿对.@?E @B @N 的最大耐受剂量为(?0%?)-'例患儿"!#M *W #得到完全缓解-另有*例和!例患儿的外周血细胞计数分别下降*"(W 和#(W 0!"1+在另一项$期临床试验中!!#例成年复发%难治性,2&((患者接受')()*)#和$?0%?).@?E @B @N +结果显示!成年患者对.@?E @B @N 的最大耐受剂量为#?0%?)"每个周期)!?0%?)#-!例患者获得部分缓解0)%1+鉴于.@?E @B @N 在临床试验中的有效率和'%%较低!.@?E @B @N 治疗&((的*期临床试验未进行+)M )!$JG 7B H O H ?7E $J G 7B H O H ?7E 是靶向.1))的人源化!0-!型*&&)*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年!%月第&'卷第(期!!A B ),>@C @0>;7C 4!';B @E <G )%)%!6@C M &'!"@M (单抗!主要通过调节,.%和下游信号通路来影响细胞信号传导0)!1+$J G7B H O H?7E具有抗体依赖的细胞毒作用!但无补体依赖的细胞毒作用+%7<B O等0))1在!(例"!)例可完全评估毒性#儿童复发性.1))I&((患者中对$J G7B H O H?7E的疗效进行了临床研究+治疗方案包括先单纯给予$J G7B H O H?7E!剂量为'*%?0%?)!每周)次!共给予$剂-然后再每周&次进行联合标准化疗+结果显示!"例患儿在$J G7B H O H?7E联合化疗后完全缓解!其中#例的微小残留病灶阴性+&F V7A>等0)'1在成年复发%难治性前,2&((患者中对氯法拉滨%阿糖胞苷联合$J G7B H O H?7E的疗效进行评估+结果显示!$J G7B H O H?7E联合化疗的'%%为()W!明显高于氯法拉滨%阿糖胞苷单用"!#W#+目前$J G7B H O H?7E治疗儿童复发性&((的一项随机#期临床试验"".#%!$%)$!&#正在欧洲进行+此外!研究人员还尝试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J G7B H O H?7E治疗&((+可标记$J G7B H O H?7E的放射性同位素包括"%钇)!'!碘)!$*铼+.:<V7C C><G 等0)&1用"%钇标记的$J G7B H O H?7E通过放射免疫治疗"放疗#的方式治疗复发%难治性.1))I,2&((!结果显示!患者对"%钇标记的$J G7B H O H?7E放疗的总体耐受性良好+这表明!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抗体药物治疗.1))I,2&((似是又一有希望的方法+)M'!8N58N5是由鼠源抗.1))!0-&型单抗"%+,&#的可变区与不具有细胞结合功能的假单胞菌外毒素&片段"相对分子质量'$%%%#"5$'$#通过二硫键连接构成的抗体药物0)(1+当8N5与靶细胞表面的.1))结合后可内化进入靶细胞!在胞内得到释放的5$'$通过抑制蛋白质翻译而诱导靶细胞凋亡0)*1+在一项评估8N5对青少年&((疗效的$期临床试验中!((例患者于)!F内隔天静脉输注(" (%%0%P08N5"'%?>A输完#+结果显示!在&#例可评估患者中!客观缓解率为')W!包括!!例")'W#完全缓解0)#1+/:@G B等0)$1在一项评估8N5对成年复发%难治性,2&((疗效的$期临床试验中!对!*例成年复发%难治性,2&((患者于)!F 内隔天静脉输注'%)&%或(%%0%P08N5"'%?>A 输完#!共输注*剂+结果显示!在!(例可评估的患者中!'%%为!'W!且未见严重不良反应发生+在一项评估8N5对青少年复发%难治性前,2&((疗效的*期临床试验中!')例复发%难治性前,2&((患者于)!F内隔天静脉输注&%%0%P08N5!共输注*剂+结果显示!在)$例可评估患者中!'%%为)$M*W0)"1+8N5在$期临床试验中对复发%难治性,2&((呈现出较高的有效性和较好的安全性!但在*期临床试验中结果不甚理想+目前!8N5治疗&((的$%*期临床试验仍在进行中+)M&!!"'!"'是人源化抗.1))!0-&型单抗与卡里奇霉素";7C>;:<7?>;>A#偶联构成的抗体药物0'%1+卡里奇霉素是1"&损伤药物!可插入1"&小沟引起双链1"&断裂!从而杀伤肿瘤细胞0'!1+!"'与,细胞表面的.1))抗原结合后!可内化进入细胞!并在溶酶体作用下!抗体偶联药物的连接子断裂!在胞内得到释放的卡里奇霉素可使靶细胞1"&断裂而引起细胞凋亡0')1+在一项评估!"'的*期临床试验中!每'"&周给予&"例复发%难治性&((患者!M$?0%?) !"'+结果显示!'%%为(#W0''1+在一项评估!"'的#期临床试验中!')*例复发%难治性&((患者接受!"'或标准疗法+结果显示!!"'和标准疗法接受者的完全缓解率分别为$!W和)"W!!"'疗效明显好于标准疗法0'&1+根据!"'治疗复发%难治性&((的#期临床试验结果!美国+1&和欧洲药品管理局于)%!#年批准!"'上市!用于治疗复发%难治性前体,2&((0'(1+T!结语靶向.1))的抗体药物治疗&((已成为研究热点之一+目前!!"'已获批上市!从临床试验结果来看!!"'具有很好的疗效和较小的毒副作用+然而!上市后监测其长期使用的不良反应仍十分必要!因为.1))同样可表达于成熟,细胞表面!!"'对成熟,细胞也有杀伤作用!长期使用!"'是否会使,细胞数量降低!仍需进一步观察+随着抗体研发技术的发展!双特异性抗体将是抗体研发的新方向+,2&((的淋巴细胞表面存在多种抗原分子!可开发双特异性抗体治疗&((+靶向.1))治疗&((的嵌合抗原受体#细胞免疫疗法也是治疗&((的新手段!在前期研究中已显现有希望的结果+新技术与新方法能否在&((治疗中发挥更好的疗效!值得人们进一步探索+*(&)*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年!%月第&'卷第(期!!A B),>@C@0>;7C4!';B@E<G)%)%!6@C M&'!"@M(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参考文献0!1#<7;:<D 1#!5H >.3M .@?J7G 7B >V <I <7B H G <47A F@H B ;@?<4E <B 9<<A J 7<F >7B G >;#2;<C C 7A F ,2;<C C 7;H B <C D ?J :@E C 74B >;C <H P 7<?>70)1M (7A ;<B 'A ;@C !)%!"!)%"'#$<!&)2<!(&M 1'!$!%M !%!*%/!&#%2)%&("!"#'%%'!2)M0)1%@4<A B :7C)!"7U V >&/!(H @8!<B7C M3<B <G @0<A <>B D @I 4H G I 7;<.1!"7A F .1))<N J G <44>@A >A ,C D ?J :@E C 74B >;C <H P <?>70)1M&?)3<?7B @C !)%!$!"'"!!#$$'()2$'((M 1'!$!%M !%%)%7L:M )()'(M 0'1%7I <>3!S 7A B 7G L>7A38!)7E E @H G $)M %<;<A B 7F V 7A ;<4>A B :<B G <7B ?<A B @I 7;H B <C D ?J :@E C 74B >;C <H P <?>70)1M (<H P (D ?J :@?7!)%!"!*%"!!#$)*%*2)*)!M1'!$!%M !%$%%!%&)$!"&M )%!"M !*%(%#!M0&1&C F @44!!/B <>A &/M&F V 7A ;<4>A7F H C B7;H B <C D ?J:@E C 74B >;C <H P <?>7B :<G 7J D 0)1M (<H P(D ?J :@?7!)%!$!(""(#$!%''2!%(%M 1'!$!%M !%$%%!%&)$!"&M )%!#M !'(&'#)M0(1王慧!毋艳!刘晓娟M 吡柔比星)长春新碱)环磷酰胺)泼尼松联合治疗复发与难治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效果0)1M 临床医学!)%!"!'""!!#$$$2"%M1'!$!%M !"()$%L M >44A M !%%'2'(&$M )%!"M !!M %'*M0*1潘慈!顾龙君!薛惠良!等M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诱导化疗修正方案的近期临床评估0)1M 中华儿科杂志!)%%#!&("(#$')&2')$M 1'!$!%M '#*%%L M >44A $%(#$2!'!%M )%%#M %(M %%)M0#1%@A 4@A &!#V >B @&!%@9<)8M#G <7B ?<A B@IG <C 7J4<F %G <I G 7;B @G D 7;H B <C D ?J :@E C 74B >;C <H P <?>7>A7F H C B 40)1M .H G G 'A ;@C%<J !)%!*!!$"*#$'"M1'!$!%M !%%#%4!!"!)2%!*2%(!"2$M0$1#<F F <G #+!5@<).!3774S 8M.1))$7?H C B >I H A ;B >@A 7CG <;<J B @G B :7B G <0H C 7B <4,C D ?J :@;D B <4H G V >V 7C 7A F 4>0A 7C B G 7A 42F H ;B >@A 0)1M &F V !??H A @C !)%%(!$$$!2(%M 1'!$!%M !%!*%(%%*(2)##*"%(#$$%%!2%M0"1$G <^@2'G E <7)!/>;7G F#!.H >3!<B7C M8@C <;H C 7GE 74>4@I:H ?7A.1))I H A ;B >@A 7A FB :<G 7J <H B >;B 7G 0<B >A 00)1M"7B .@??H A !)%!#!$"!#$#*&M1'!$!%M !%'$%4&!&*#2%!#2%%$'*2*M0!%1=74>?(!,H :7G >+38!Q @07A 7B :7A 8!<B7C M"2C >A P <F 0C D ;@4D C 7B >@A G <0H C 7B <4.1))@G 07A >O 7B >@A7A FI H A ;B >@A 0)1M +G @A B !??H A @C !)%!"!!%$*""M 1'!$!%M ''$"%I >??H M )%!"M %%*""M0!!1$A B <G >A 7)%!)H A 0)!87;7H C <D 8/M .@@G F >A 7B <FG @C <4I @G 0C D ;7A 4>A G <0H C 7B >A 0B :<>A :>E >B @G D I H A ;B >@A @I .1))@A ,;<C C 40)1M ,>@?<F )!)%!"!&)"&#$)!$2)')M 1'!$!%M !%!*%L M E L M )%!"M %#M %!%M0!)1,<F A 7GS )!/:7A >A 7$!,7C C <B %!<B 7C M 3H ?7A.1))>A :>E >B 4H G >A <,;<C C G <;<J B @G 7;B >V 7B >@A >A7:H ?7A.1))B G 7A 40<A >;@H 4<?@F <C 0)1M )!??H A @C !)%!#!!""""#$'!!*2'!)$M 1'!$!%M &%&"%L>??H A @C M !#%%$"$M 0!'15@<).!#<F F <G#+M .1))7A F />0C <;2->A,;<C C I H A ;B >@A 7A F B @C <G 7A ;<0)1M #G <A F 4!??H A @C !)%!)!''"$#$&!'2&)%M 1'!$!%M !%!*%LM >B M )%!)M %&M %!%M 0!&1.:7A.3!=7A 0)!+G <A ;:%%!<B 7C M !A B <G A 7C >O 7B >@A@I B :<C D ?J :@;D B >;4H G I 7;<J G @B <>A.1))>4;@A B G @C C <F E D 7A @V <C <?E G 7A <J G @N >?7C;D B @J C 74?>;?@B >I 0)1M ),>@C.:<?!!""$!)#'"&'#$)#$%"2)#$!(M1'!$!%M !%#&%L E ;M )#'M &'M )#$%"M0!(1#7B <A @3!(>3!/;:H G8)!<B 7C M 1>4B >A ;B <A F @;DB >;?<;:7A >4?4@I .1))"/>0C <;2)#7A F/>0C <;2+G <I C <;B G @C <4>A;<C C 4>0A 7C >A 07A F >A A 7B <>??H A >BD 0)1M 8@C .<C C ,>@C !)%%#!)#"!*#$(*""2(#!%M 1'!$!%M !!)$%8.,M %%'$'2%#M0!*1=@C 4P 72=74:<G&!%@E 7P5!/?@C <94P >5!<B 7C M $?<G 0>A 07A B >E @F D 2F G H 0;@A L H 07B <4I @GB G <7B >A 0C D ?J :@>F ?7C >0A 7A ;><40)1M $N J <G B 'J >A$?<G 01G H 04!)%!#!))"'#$)("2)#'M 1'!$!%M !%$%%!&#)$)!&M )%!#M !'**&&#M0!#13<G G <G 7(!+7G 7:%&!5<C C <0G >A >6&!<B 7C M !??H A @B @N >A 4707>A 4B.1!"7A F.1))7G <<I I <;B >V <>AP >C C >A 0J G <;H G 4@G 2,7;H B <C D ?J :@E C 74B >;C <H P <?>7;<C C 4"*L "?E .0)1M(<H P <?>7!)%%%!!&"(#$$('2$($M 1'!$!%M !%'$%4L M C <H M )&%!##"M 0!$13<G G <G 7(!Q 7G E G @H 0:/!-:<B ><6!<B7C M#G <7B ?<A B@I /.!1%:H ?7A,;<C C J G <;H G 4@G&((9>B :7A B >2.1!"7A F7A B >2.1))>??H A @B @N >A 40)1M (<H P <?>7!)%%'!!#")#$''&2''$M 1'!$!%M !%'$%4LM C <H M )&%)#"%M 0!"13<G G <G 7(!,@4B G @?,!-@G <(!<B7C M&J :74<!4B H F D @I .@?E @B @N >A J <F >7B G >;J 7B ><A B 49>B :G <I G 7;B @G D ,2C >A <70<7;H B <C D ?J :@E C 74B >;C <H P <?>70)1M )5<F >7B G3<?7B @C'A ;@C !)%%"!'!"!)#$"'*2"&!M 1'!$!%M !%"#%853M %E %!'<'!$!E F I )!!M 0)%1/;:>A F C <G )!-7L 7V <C C >/!%7V 7A F >+!<B 7C M &J :74<$4B H F D@I 7;@?E >A 7B >@A @I 7A B >2.1!"7A F 7A B >2.1))>??H A @B @N >A 4".@?E @B @N #>A7F H C B J 7B ><A B 49>B :G <I G 7;B @G D ,2C >A <70<7;H B <C D ?J :@E C 74B >;C <H P 7<?>70)1M ,G )37<?7B @C !)%!!!!(&"&#$&#!2&#*M 1'!$!%M !!!!%L M !'*(2)!&!M )%!!M %$#*)M N M 0)!1(H ?E/!+C <>4;:<G/)!=><F <?7A A&!<B 7C M $A 070<?<A B @I .1))@A,;<C C 49>B :B :<?@A @;C @A 7C 7A B >E @F D <J G 7B H O H ?7E 4B >?H C 7B <4B :<J :@4J :@G D C 7B >@A@I H J 4B G <7?>A :>E >B @G D 4>0A 7C 4@I B :<,;<C CG <;<J B @G 0)1M ).<C C.@??H A />0A 7C !)%!*!!%")#$!&'2!(!M 1'!$!%M !%%#%4!)%#"2%!*2%'))2!M 0))1%7<B O $&!.7>G @8/!,@G @9>B O 8)!<B7C M%<2>A F H ;B >@A;:<?@>??H A @B :<G 7J D 9>B :<J G 7B H O H ?7E>A G <C 7J 4<F 7;H B <C D ?J :@E C 74B >;C <H P <?>7"&((#$J :74<*G <4H C B 4I G @?.:>C F G <A ,4'A ;@C @0D -G @H J ".'-#4B H F D &16(%&5)0)1M 5<F >7B G ,C @@F.7A ;<G !)%!(!*)"##$!!#!2!!#(M 1'!$!%M !%%)%JE ;M )(&(&M 0)'1&F V 7A >&/!8;1@A @H 0:/!.@H B G </!<B 7C M /='-/%"!%$7J :74<)B G >7C @I ;C @I 7G 7E >A <%;D B 7G 7E >A <%<J G 7B H O H ?7E I @G G <C 7J 4<F %G <I G 7;B @G D 7;H B <C D ?J :@;D B >;C <H P 7<?>70)1M,G)37<?7B @C !)%!&!!*("&#$(%&2(%"M1'!$!%M !!!!%E L :M !)##$M0)&1.:<V 7C C ><G 5!$H 0<A <#!%@E >C C 7G F"!<B 7C M "%Q 2C 7E <C C <F 7A B >2.1))<J G 7B H O H ?7EB <B G 7N <B 7A>A 7F H C B 49>B :G <I G 7;B @G D @G G <C 7J 4<F.1))2J @4>B >V <,2;<C C 7;H B <C D ?J :@E C 74B >;C <H P 7<?>7$7J :74<!F @4<2<4;7C 7B >@A4B H F D 0)1M (7A ;<B37<?7B @C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年!%月第&'卷第(期!!A B ),>@C @0>;7C 4!';B @E <G )%)%!6@C M &'!"@M ()"'#$<!%$2<!!#M 1'!$!%M !%!*%/)'()2'%)*"!(#%%%)%2&M 0)(1S G <>B ?7A%)!574B 7A !M &A B >E @F D IH 4>@A J G @B <>A 4$7A B >2.1))G <;@?E >A 7A B >??H A @B @N >A?@N <B H ?@?7E J 74H F @B @N 0)1M .C >A .7A ;<G%<4!)%!!!!#")%#$*'"$2*&%(M 1'!$!%M !!($%!%#$2%&')M ..%2!!2%&$#M0)*1S >A L D@!!87B C 794P 72=74@94P 7S !.:<AK !<B 7C M .:7G 7;2B <G >O 7B >@A@I B :<7A B >2.1))B 7G 0<B <FB :<G 7J D !?@N <B H ?@?7E J 74H F @B @N !I @G,2;<C C J G <;H G 4@G 7;H B <C D ?J :@E C 74B >;C <H P <?>70)1M 5<F >7B G,C @@F.7A ;<G !)%!#!*&"!!#$!2&M 1'!$!%M !%%)%JE ;M )**%&M 0)#1=7D A <&/!/:7:""!,:@L 97A >1!<B 7C M 5:74<!4B HF D@I B :<7A B >2.1))>??H A @B @N >A ?@N <B H ?@?7E J 74H F @B @NI @G;:>C F 2:@@F 7;H B <C D ?J :@E C 74B >;C <H P <?>70)1M ,C @@F !)%!#!!'%"!&#$!*)%2!*)#M 1'!$!%M !!$)%E C @@F 2)%!#2%)2#&"!%!M 0)$1/:@G B")!S 7A B 7G L >7A3!)7E E @H G$!<B 7C M &J :74<$4B H F D@I?@N <B H ?@?7E J 74H F @B @N >A7F H C B 49>B :G <C 7J 4<F@G G <I G 7;2B @G D ,2;<C C 7;H B <C D ?J :@E C 74B >;C <H P 7<?>70)1M ,G )37<?7B @C !)%!$!!$)"'#$&&)2&&&M 1'!$!%M !!!!%E L:M !&$%*M 0)"1/:7:""!,:@L 97A >1!&H 0H 4BS !<B7C M%<4H C B 4I G @?7A >A B <G A 7B >@A 7C J :74<)4B H F D @IB :<7A B >2.1))>??H A @B @N >A @N <B H ?@?7E J 74H F @B @N >AG <C 7J 4<F@GG <I G 7;B @G D ;:>C F :@@F ,2C >A <70<7;H B <C D ?J :@E C 74B >;C <H P <?>70)1M5<F >7B G ,C @@F .7A ;<G !)%)%!*#"(#$<)$!!)M 1'!$!%M !%%)%J E ;M )$!!)M 0'%1(7A O 7+!87I I >A >$!%@A F @A >8!<B 7C M .1))$N JG <44>@A >A ,2;<C C 7;H B <C D ?J :@E C 74B >;C <H P <?>7$E >@C @0>;7C 4>0A >I >;7A ;<7A F >?J C >;7B >@A 4I @G >A @B H O H ?7EB :<G 7J D >A7F H C B 40)1M .7A ;<G 4!)%)%!!)")#$'%'M 1'!$!%M ''"%%;7A ;<G 4!)%)%'%'M 0'!1#V >B @&!%@9<)8M !A @B H O H ?7E @O @07?>;>A I @G B :<B G <7B ?<A B @I 7;H B <C D ?J :@E C 74B >;C <H P <?>70)1M $N J <G B'J >A,>@C#:<G !)%!#!!#"!)#$!((#2!(*&M 1'!$!%M !%$%%!&#!)("$M )%!#M !'$#)&&M0')1-<@G 0<,!S 7A B 7G L>7A3!)7E E @H G$!<B 7C M %@C <@I >A @B H O H ?7E @O @07?>;>A >A B :<B G <7B ?<A B @I G <C 7J 4<F %G <I G 7;B @G D 7;H B <C D ?J :@E C 74B >;C <H P <?>70)1M !??H A @B :<G 7J D !)%!*!$")#$!'(2!&'M 1'!$!%M ))!#%>?B M !(M !%$M0''1S 7A B 7G L >7A 3!#:@?741!)@G 0<A 4<A)!<B7C M !A @B H O H ?7E @O @07?>;>A !7A 7A B >2.1))2;7C <;:<7?>;>A ;@A L H 07B <!I @G G <I G 7;B @G D 7A F G <C 7J 4<F 7;H B <C D ?J :@;D B >;C <H P 7<?>7$7J :74<)4B H F D 0)1M (7A ;<B 'A ;@C !)%!)!!'"&#$&%'2&!!M 1'!$!%M !%!*%/!&#%2)%&("!!##%'$*2)M0'&1S 7A B 7G L >7A38!1<&A 0<C @1)!/B <C C L<48!<B 7C M !A @B H O H ?7E @O @07?>;>AV <G 4H 44B 7A F 7G FB :<G 7J D I @G7;H B <C D ?J :@E C 74B >;C <H P <?>70)1M "$A 0C )8<F !)%!*!'#("$#$#&%2#('M 1'!$!%M !%(*%A <L?@7!(%")##M 0'(1(7?EQ "M !A @B H O H ?7E @O @07?>;>A $I >G 4B 0C @E 7C 7J JG @V 7C 0)1M 1G H 04!)%!#!##"!&#$!*%'2!*!%M1'!$!%M !%%#%4&%)*(2%!#2%$%)2(M"收稿日期$)%)%2%(2%$#*消息*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 征稿征订启事!!&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原名&国外医学'预防)诊断)治疗用生物制品分册#属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中华医学会和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主办的国家级学术期刊+本刊重点介绍国内外生物制品学领域的新进展)新动态)新技术和新成就!内容主要有病毒和细菌等病原体疫苗)肿瘤疫苗和其他非传染病疫苗)微生态制剂)抗毒素和抗血清)血液制品)细胞因子)单克隆抗体)免疫治疗制品)诊断制品以及生物技术产品的研究)开发)生产)检定和临床应用+读者对象主要是从事生物制品)生物技术及相关学科工作和研究的科技人员)卫生防疫工作者)临床医师和医药院校师生+本刊设有述评)综述)论著)短篇论著)病例报告)学习交流)国际会议介绍等栏目+欢迎广大作者和读者踊跃投稿和订阅+投稿网址$:B B J $%%;?7<4M ?<F C >A <M @G 0M ;A !录用稿件将在)"*个月内刊出+撰稿要求详见本刊稿约或浏览本刊网站查询+本刊通过邮局公开发行!双月刊!每期定价为*M %%元+报刊代号$&2))$+读者可到当地邮局订阅!亦可直接向本刊编辑部邮购+地址$)%%%(!上海市安顺路'(%号-联系人$赵英姿-电话%传真$%)!2*)$'&''#-$?7>C $0L 49O J !!*'M ;@?!>L E !;?7J :M @G 0-网址$:B B J $%%999M >L E >@C M ;@?!:B B J $%%0L 49O J N O O M D >>0C <M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年!%月第&'卷第(期!!A B ),>@C @0>;7C 4!';B @E <G )%)%!6@C M &'!"@M (。
关于急性白血病的临床研究
关于急性白血病的临床研究急性白血病是一种严重的血液系统恶性疾病,其发病急、进展快,对患者的生命健康构成了极大威胁。
近年来,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对于急性白血病的诊断和治疗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本文将对急性白血病的临床研究进行探讨。
一、急性白血病的概述急性白血病是一类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其特征是白血病细胞在骨髓和其他造血组织中大量增殖累积,并浸润其他非造血组织和器官,同时抑制正常造血功能。
根据受累的细胞类型,急性白血病可分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和急性髓系白血病(AML)两大类。
急性白血病的临床表现多样,常见的症状包括发热、贫血、出血、乏力、骨痛、肝脾淋巴结肿大等。
这些症状的出现主要是由于白血病细胞的异常增殖和浸润,导致正常造血功能受损以及其他器官功能障碍。
二、急性白血病的诊断准确的诊断是治疗急性白血病的关键。
目前,急性白血病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血象、骨髓象等检查。
血象中,白细胞计数可增高、正常或减少,贫血和血小板减少较为常见。
骨髓象是诊断急性白血病的重要依据,通过骨髓穿刺和涂片检查,可以观察到大量的白血病细胞。
此外,细胞化学染色、免疫分型、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检查等也有助于明确白血病的类型和预后。
三、急性白血病的治疗急性白血病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化疗、放疗、造血干细胞移植等。
化疗是急性白血病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
通过联合使用多种化疗药物,可以杀灭白血病细胞,缓解病情。
对于不同类型和危险分层的急性白血病,化疗方案也有所不同。
在化疗过程中,患者可能会出现骨髓抑制、感染、出血等不良反应,需要密切监测和对症处理。
放疗在急性白血病的治疗中应用相对较少,主要用于缓解局部症状,如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的放疗。
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根治急性白血病的有效方法之一。
包括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适用于部分缓解期的患者,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则需要找到合适的供者,且存在移植物抗宿主病等并发症的风险。
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的靶向治疗
用G O单 药治疗 的研 究结 果 显示 总 的缓解 率 为 2 % 8 4。 J
美 国食 品药 品管理 局 已批 准 该药 治疗 6 0岁 以上 A L复 M 发 C 患 者 。英 国 医 学 D:的 研 究 委 员 会 A L 5研 究 组 M I 正评 估在 年轻患者 的 常规诱
次复发的 A ML老 年 患 者
auemyli l kma( ML . uueproeso l b dt t gtdte p ydtt gt l ua ct e d e e i A ) F t ups hud e o u r re r yb ean emo c l o a e ha i h e r m dcn , mu o h n t e a dbooia f trso edsa ea d tebo g a fa r o p t ns A - e ii i e m n p e o p n il c aue f h i s i o c l e te f a e t. 1 y gl e t e n h li u i
医学 综 述 2 o O 9年 1 第 l 月 5卷第 2期
Me i8 R dc l
・
2 55 ・
急 性 髓 细 胞 白血 病 的 靶 向治 疗
郝瑞 军
( 天津 河 西 医 院血 液 科 , 津 30 0 ) 天 0 2 2 中图 分 类号 : 73 7 R 3 .1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62 8 (0 9 0 -2 50 10 -0 4 2 0 )20 5 -3
急性白血病的治疗新进展
急性白血病的治疗新进展急性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是一种恶性疾病,其特征是造血干细胞异常增殖和分化阻滞,患者往往出现贫血、出血、感染等症状。
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治疗急性白血病的新方法和新药物不断涌现,为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一、分子靶向治疗的突破传统的急性白血病治疗主要采用化疗和造血干细胞移植,然而这些治疗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副作用。
近年来,研究人员发现急性白血病的发生与个体的基因突变密切相关,因此,分子靶向治疗成为了治疗急性白血病的新进展。
FLT3是急性白血病中最常见的基因突变,与AML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
研究人员发现,使用FLT3抑制剂能够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促进细胞凋亡,尤其对于FLT3-ITD阳性的患者效果更佳。
目前已经有多种FLT3抑制剂进入了临床试验阶段。
另外,IDH1和IDH2基因突变也是AML患者中常见的突变,这导致了代谢异常和转录因子异常表达。
针对这一突变,研究人员开发了IDH抑制剂。
临床试验结果显示,IDH抑制剂能够有效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并且对于那些已经接受过传统化疗的患者也显示了良好的疗效。
二、免疫治疗的突破免疫治疗作为一种新兴的治疗方法,近年来在肿瘤治疗领域获得了广泛的关注。
针对急性白血病,免疫治疗也在取得新的突破。
CAR-T细胞疗法是免疫治疗领域的一项重要技术。
研究人员通过改造患者自身的T细胞,使其能够识别并攻击白血病细胞。
临床试验结果显示,CAR-T细胞疗法在治疗AML方面取得了显著的疗效,为那些传统治疗无效的患者提供了新的希望。
另外,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也在治疗AML中显示出了潜在的价值。
PD-1和PD-L1是免疫检查点中的两个重要分子,可以抑制T细胞的免疫活性。
通过使用PD-1抑制剂或PD-L1抑制剂,可以恢复T细胞的免疫活性,增强对白血病细胞的攻击能力。
虽然目前该类药物在治疗AML方面的研究还处于早期阶段,但是初步的结果显示了其潜在的治疗效果。
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的治疗方法
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的治疗方法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是一种由幼稚的骨髓细胞累积导致的白血病。
它是一种严重的血液疾病,如果不及时诊断和治疗,可能会导致患者的死亡。
目前,治疗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的方法主要包括化疗、骨髓移植和靶向治疗。
第一种治疗方法是化疗。
化疗是通过使用化学药物来杀死异常的白血病细胞。
化疗通常使用一种或多种药物的组合进行,称为化疗方案。
常用的化疗药物包括阿糖胞苷、达诺班、阿霉素等。
化疗的目的是通过杀死异常细胞来恢复正常的造血功能。
化疗通常会导致一系列副作用,如恶心、呕吐、脱发、免疫功能下降等。
因此,在进行化疗期间,患者需要密切监测并采取相应的支持性治疗来减轻副作用。
第二种治疗方法是骨髓移植。
这是一种通过替换患者的异常骨髓细胞来治疗白血病的方法。
骨髓移植可以来自同种异体或自体,即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和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指将患者自身的健康造血干细胞重新注入其体内,以恢复正常造血功能。
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指从与患者体质兼容的供体中获得造血干细胞,然后将其注入患者体内。
骨髓移植的过程中,患者需要接受大剂量的化疗药物和放疗以摧毁异常的骨髓细胞。
骨髓移植有一定的风险,包括移植排斥反应和移植物抗宿主病等并发症。
因此,在选择骨髓移植治疗之前,需要充分评估患者的适宜性和风险。
第三种治疗方法是靶向治疗。
靶向治疗是一种使用特定药物来直接干扰白血病细胞的增殖和存活的方法。
目前,已经开发出一些靶向治疗药物,如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核苷酸合成酶抑制剂等。
这些药物可以损害白血病细胞的生长和存活,同时对正常细胞的损害较小。
靶向治疗具有较少的副作用,但对于不同的患者可能有不同的疗效。
因此,选择适合患者的靶向治疗药物非常重要。
除了上述治疗方法外,还有一些辅助性治疗方法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应对白血病的治疗。
例如,输血和输液可以帮助患者纠正贫血、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
免疫疗法可以增强患者的免疫力,抵抗感染。
m5白血病治疗方案
m5白血病治疗方案白血病是一种造血系统恶性肿瘤,其中M5型白血病属于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
M5白血病是一种较为罕见的类型,它的治疗方案需要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选择和调整。
以下将介绍针对M5白血病的常规治疗方案及新兴的靶向治疗策略。
一、常规治疗方案1. 化疗针对M5白血病,常见的化疗方案为肆⼁环素(ATRA)联合异柔比星(Ara-C)方案。
通过ATRA和Ara-C的联合应用,可以抑制异柔比星对单核细胞的抑制作用,从而达到控制M5白血病细胞增殖、诱导患者缓解的目的。
该方案通常分为两个阶段,首先是诱导缓解阶段,通过高剂量的化疗药物来迅速降低白血病细胞的数量;接下来是巩固治疗阶段,以维持和巩固患者的缓解状态。
2. 骨髓移植对于一些高危和复发的M5白血病患者,骨髓移植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
骨髓移植通过将健康的造血干细胞移入患者体内,重建患者的造血系统,提供正常的造血功能。
骨髓移植常常在化疗缓解后进行,能够有效消灭患者体内的白血病细胞,并提供正常的造血功能。
二、靶向治疗近年来,靶向治疗作为一种新兴的白血病治疗策略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
对于M5白血病,一些特定的分子靶点被发现具有治疗潜力,为患者提供了更为个体化的治疗选择。
1. 集束靶向治疗近年来,一些针对单核细胞白血病细胞表面特定抗原的单克隆抗体被开发出来,可以选择性地杀伤白血病细胞,而不对正常细胞产生明显的伤害。
通过将这些单克隆抗体与毒性药物或放射性物质结合,可以实现对M5白血病的靶向治疗。
这种治疗策略可以减少化疗对正常细胞的毒副作用,提高治疗的有效性。
2. 分子靶向治疗M5白血病患者中常见的一种基因突变是FLT3-ITD(Fms-related tyrosine kinase 3内部重复突变),已被证实与疾病的发展和恶化相关。
因此,一些针对FLT3-ITD的小分子激酶抑制剂被开发出来,可以通过抑制FLT3信号通路,阻断白血病细胞的增殖和存活。
这种靶向治疗可以为M5白血病患者提供个体化的治疗选择。
儿童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治疗进展
儿童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治疗进展儿童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APL)是一种具有高度恶性、高死亡率和高复发率的急性白血病。
传统治疗方案包括化疗和维持治疗。
2013年,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了一种新型治疗APL的药物——阿尔托司琼(arsenic trioxide, ATO),极大地推动了APL的治疗进展。
ATO是一种天然的砷类药物,能够诱导早幼粒细胞凋亡、促进其分化并阻止其增殖。
研究表明,单用ATO治疗APL可以获得90%以上的完全缓解率,而化疗方案只能达到70%~80%。
ATO单用的疗效显著,其化疗可用于预防疾病复发和维持缓解状态,有效降低死亡率。
另外,ATO还可以作为其他治疗方案的辅助治疗。
研究表明,加用ATO在化疗中可以加强治疗效果和提高完全缓解率。
在分子靶向治疗方面,研究人员发现,APL患者中存在PML/RARα融合基因,而ATO可以切断此基因的融合,使其重新分化为正常的粒细胞,从而达到治疗APL的目的。
除此之外,针对ATO治疗后疾病复发的问题,近年来出现了许多新型治疗。
例如,利用异柠檬酸酯化合物A(Acid A)促进ATO的抗癌效应,可以帮助预防疾病的复发。
此外,还有多种分子靶向药物,如IQD/GSK-3β抑制剂、HDAC抑制剂等,可以在ATO治疗后切断PML/RARα基因的合成,改善复发率。
总之,阿尔托司琼(ATO)的出现,为儿童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治疗带来了革命性进展。
ATO不仅可以单用治疗APL,还可以与化疗方案结合使用,提高治疗效果和完全缓解率。
而新型分子靶向药物也将为ATO治疗后的疾病复发提供更好的预防和治疗手段。
未来,我们相信,儿童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治疗的进展将越来越多。
儿童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治疗进展
儿童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治疗进展儿童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APL)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白血病,它的特点是患儿体内存在大量的早幼粒细胞。
随着医学的进步,儿童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治疗方法也得到了很大的进展。
传统的治疗方法主要是使用化疗药物。
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化疗药物已经相对成熟,可以控制病情并延长患儿的生存时间。
化疗药物对于儿童患者来说,常常伴随着严重的副作用,如免疫功能降低、恶心、呕吐等。
寻找新的治疗方法成为了研究的重点。
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基因治疗技术。
基因治疗是一种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来修复患者体内异常基因的方法。
研究者在实验室里将健康的基因注入患儿体内,以修复病变细胞中的异常基因,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基因治疗不仅可以精准地攻击白血病细胞,还可以减少对正常细胞的损害,从而降低治疗的副作用和风险。
目前,基因治疗技术已在临床上初步应用,并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效果。
针对APL特点的分子靶向药物也成为了研究热点。
研究者发现,患儿体内的APL细胞中存在着一种叫做PML-RARA的融合基因,这个基因的异常表达是导致白血病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研究者利用分子靶向技术开发了一种叫做ATO(砒霜)的药物,它可以靶向PML-RARA基因,进而杀灭APL细胞。
临床试验显示,ATO药物在儿童APL患者中具有很好的疗效,不仅可以快速缓解病情,还可以降低复发率。
除了药物治疗,干细胞移植也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
干细胞移植是指将健康的造血干细胞移植到患者体内,通过修复病变细胞中的异常基因,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干细胞移植可以有效地清除体内的白血病细胞,并且具有持久的疗效。
干细胞移植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如移植物抗宿主病(graft-versus-host disease, GVHD)等。
目前,研究者正在努力改进干细胞移植技术,使其更加安全有效。
急性髓系白血病靶向治疗研究进展
急性髓系白血病靶向治疗研究进展
张莉;覃春捷
【期刊名称】《吉林医学》
【年(卷),期】2024(45)3
【摘要】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属于髓系造血系统恶性肿瘤,起源于造血干细胞及祖细胞;其在成年人中发病率较高,可达4/10万,好发于老年人群,且随年龄增加发病率升高,随访5年总生存率不足30%^([1])。
目前急性髓系白血病治疗仍以联合化疗为主,尤以阿糖胞苷联合蒽环类药物应用最为广泛^([2])。
近年来临床对于AML 发生机制研究不断深入,多种针对发病相关信号通路靶向药物被研发并批准上市
^([3]),本文对以上新型靶向药物进行综述。
【总页数】4页(P714-717)
【作者】张莉;覃春捷
【作者单位】柳州市工人医院血液内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3.7
【相关文献】
1.急性髓系白血病的表观遗传调控及靶向治疗研究进展
2.急性髓系白血病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
3.儿童急性髓系白血病靶向治疗研究进展
4.急性髓系白血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靶向药物维持治疗研究进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白血病m3最新治疗方案
白血病m3最新治疗方案白血病是一种威胁人类健康的恶性疾病,其中白血病M3是一种较为常见的亚型。
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针对白血病M3的治疗方案也在不断发展和改进,为患者带来新的希望。
白血病M3,也被称为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是一种来源于骨髓的恶性白血病。
与其他白血病亚型相比,白血病M3具有自身一些特征和独特的治疗方法。
虽然白血病M3的发病率相对较低,但由于其发展速度较快,如果不及时治疗,就会危及患者的生命。
过去,对于白血病M3的治疗主要依靠化疗和放疗等传统手段。
然而,这种治疗方法存在一些问题,如副作用大、抵抗力下降等。
为了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率,科学家们不断探索新的治疗方案。
近年来,一些新的治疗方案被提出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其中,以分子靶向治疗为代表的药物疗法成为了白血病M3治疗的重要突破。
这种治疗方法通过针对白血病细胞的特定基因突变引起的异常信号通路进行干预,以抑制癌细胞的增殖和生存。
临床研究表明,分子靶向治疗对于白血病M3的治疗效果显著。
通过刺激白血病细胞的分化,使其恢复正常状态,并同时减少对正常细胞的毒性作用,降低了患者的副作用和毒性反应。
这使得患者能够更好地接受治疗,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
除了分子靶向治疗,干细胞移植也是白血病M3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
干细胞移植通过将健康的造血干细胞移植到患者体内,以恢复其造血功能和免疫功能。
这种治疗方法可以消除白血病细胞,并避免白血病的复发。
近年来,随着对干细胞移植技术的不断改进和完善,白血病M3患者的移植成功率也在逐渐提高。
然而,白血病M3治疗仍然存在一些挑战和困难。
首先,一些患者的病情可能较为复杂,需要多种治疗手段的综合应用。
这就要求医生和科研人员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经验,为患者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其次,毒副作用和免疫抑制是白血病M3治疗面临的另一个问题。
尽管新的治疗手段相对副作用较小,但仍然存在患者因治疗而引起的不适和并发症。
科学家们需要努力寻找更加安全、有效的治疗药物和方法,以减轻患者的痛苦和负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急性白血病分子靶向治疗研究儿童急性白血病(acuteleukemia,AL)出现复发或难治,其长期存活机会极少,传统化疗可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lymphoblasticleukemia,ALL)患儿完全缓解率达81.0%~93.0%1-2,但长期无病生存率只有27.0%~50.0%2-3。
早期骨髓复发及T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T-cellacutelymphoblasticleukemia,T-ALL)复发者预后更差,5年生存率只有20.0%3。
巩固治疗复发的ALL,缓解率更低1。
对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cutemyeloge-nousleukemia,AML)首次复发患儿使用强烈化疗方案缓解率为56.0%~76.0%,但远期生存率只有23.0%~43.0%,晚期复发的AML化疗反应率不超过25.0%。
复发难治性AL再治疗化疗方案强,因为化疗药物缺乏对肿瘤细胞特异性的识别,往往产生显著的不良反应而危及患儿生命,患儿很少能长期耐受强烈化疗。
所以,改善患儿生活质量及生存率,迫切需要新的治疗策略。
随着人们对复发难治性AL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持续深入理解,全基因组学研究进一步拓展了对AL发病机制及预后的理解,在这种情况下,持续有肿瘤细胞靶点被发现,基于靶点的高端生物技术在临床持续被应用,并取得显著疗效。
本文就儿童复发难治性AL分子靶向治疗进展实行综述。
1单克隆抗体利用白血病细胞表面表达特征性抗原分子作为“靶点”,设计针对这些特异抗原的单克隆抗体,通过抗体介导的细胞毒作用或携带放射性物质及细胞毒药物直接或间接攻击肿瘤细胞而诱导细胞凋亡。
这样,肿瘤细胞可被有选择地杀灭,治疗作用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同时减少了传统化疗带来的不良反应。
当前,临床已有多种单克隆抗体用于儿童复发难治性AL的研究,并取得了乐观的效果。
1.1利妥昔单抗(rituximab)CD20抗原可见于近50.0%儿童及33.0%成人前体B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cellacutelymphoblasticleukemia,B-ALL)细胞表面,其在正常组织细胞中不表达,在诱导化疗后表达增加。
利妥昔单抗是一种嵌合鼠/人的免疫球蛋白6-7,可特异性与B细胞表面CD20抗原特异性结合。
有研究显示,成人前体B-ALL细胞表达CD20者预后较差,CD20阳性对儿童前体B-ALL的预后影响尚存有争议。
Thomas等8应用利妥昔单抗(375mg/m2)联合环磷酰胺、柔红霉素、长春新碱、地塞米松、阿糖胞苷(Hyper-CVAD方案)治疗97例CD20阳性前体B-ALL,与53例历史对照组比较,结果显示,治疗组3年缓解率(67.0%)高于历史对照组(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治疗组总生存率(61.0%)与历史对照组(4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按年龄分层分析发现,年轻组(<60岁)3年总生存率(75.0%)高于老年组(≥60岁,4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
Meinherdt等9也得出类似结果。
在一项单药临床Ⅱ期研究中,87例非霍奇金病儿童治疗反应率为41.4%(36/87)10。
当前,利妥昔单抗治疗儿童ALL尚无正式的研究,疗效也仅限于个案报道。
1.2依帕珠单抗(epratuzumab)CD22抗原在绝绝绝大多数前B细胞中表达,具有调控细胞分化和成熟的作用,也可影响细胞内酪氨酸激酶信号转导途径而实行细胞周期调控。
依帕珠单抗可特异性与CD22结合进而影响及破坏细胞。
临床应用依帕珠单抗联合再诱导化疗方案治疗儿童复发难治性ALL具有明显疗效。
美国儿童研究组(theChildren′sOncologyGroup,COG)临床Ⅰ期研究在化疗基础上加用大剂量依帕珠单抗治疗15例复发难治性ALL患儿,9例获得完全缓解(completeremission,CR),6例微小残留灶(minimalresidualdisease,MRD)阴性。
在临床Ⅱ期单药研究中纳入116例复发B-ALL患儿,结果显示,治疗组CR率与历史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过,在CR后的患儿中取得的MRD阴性率(42.0%)明显高于历史对照(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且治疗组与历史对照组比较,未增加不良反应。
鉴于依帕珠单抗上述较好的疗效,依帕珠单抗联合化疗治疗成人复发难治性ALL已进入临床Ⅲ期试验。
1.3BiTE抗体(blinatumomab)BiTE抗体是鼠源性的一种特异性双T细胞单链抗体,主要作用是激活表达CD3的细胞毒性T细胞以裂解表达CD19的B淋巴细胞。
CD19几乎在所有前体B-ALL细胞中均有表达。
Hoffman等治疗了3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geneichematopoieicstemcelltransplantation,allo-HSCT)后复发ALL患儿,每天连续静脉给予BiTE抗体(15mg/m2),持续4周。
3例患儿取得分子学上的CR。
另外有研究发现,应用BiTE抗体治疗复发难治性前体B-ALL患儿,MRD阴性率达50.0%。
因为BiTE抗体对清除MRD 具有显著作用,BiTE抗体的出现为儿童ALL的治疗及复发防治带来希望。
1.4阿仑单抗(alemtuzumab)阿仑单抗是一种设计靶向作用于细胞表面CD52蛋白的单克隆抗体,通过特异性结合而启动细胞破坏。
在T细胞及B细胞表面广泛分布着CD52抗原,所以,理论上应用阿仑单抗可清除外周血、骨髓及其他累及器官的淋巴细胞。
在COG临床Ⅱ期研究中纳入13例儿童复发难治性ALL患儿接受阿仑单抗治疗起始剂量为0.06mg/m2,然后,在1周内逐渐加量至每天0.6mg/m2,随后,维持该剂量3周,每周3次。
结果显示,2例患儿有治疗反应,其中1例CR,但在治疗过程中出现严重不良反应。
阿仑单抗前期临床试验效果未令人满意,有体外研究发现,伴染色体t(12;21)异位白血病细胞对阿仑单抗敏感性强,提示对存有该种亚型的白血病患儿应用阿仑单抗可能有更好的前景。
1.5吉妥单抗(gemtuzumabozogamicin)吉妥单抗是一种抗人类CD33单克隆抗体,CD33在正常组织细胞中不表达,可见于90.0%以上的AML 细胞表面。
早期临床研究显示,吉妥单抗单药对难治性AML患者的治疗取得30.0%的治疗反应。
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于2000年通过快速审批获准其上市,不过,2009年西南肿瘤研究组中期分析入选627例CD33+AML患者报告显示,吉妥单抗在诱导化疗期间总病死率高于化疗组,不能在缓解率、无复发生存及总生存中获益,导致该药上市10年后黯然退市。
随后,法国急性白血病协作组及英国学者Burnett等发现,吉妥单抗辅以标准化疗方案可改善部分AML患者生存期。
最近COG一项大规模临床随机研究发现,吉妥单抗可使儿童AML在无病生存期和复发风险方面获益,该研究纳入了1070例AML患儿,平均年龄10岁,评估吉妥单抗标准化疗与单一化疗(添加或不添加干细胞移植)的效果,结果显示,吉妥单抗治疗组患儿3年无病生存率(53.1%)高于单一化疗组(4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0)。
诱导治疗结束后吉妥单抗治疗组3年复发率(32.8%)较单一化疗组明显下降(4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
吉妥单抗退市后的相关研究再次将其推向AML治疗的前沿。
1.6SAR3419SAR3419由CD19结合抗体与一种强效细胞杀伤剂DM4组成,通过抗体能使该化合物特异性与CD19细胞结合,DM4发挥杀死这些癌细胞的作用。
SAR3419最初应用于治疗复发/难治性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并取得了一定治疗反应。
在一项Ⅰ期临床研究中基于长春地辛、地塞米松、门冬酰胺酶(VXL方案)加用SAR3419实行诱导治疗,7例患儿中4例为CD19阳性前体B-ALL,3例为混合细胞系白血病(mixedlineageleukemia,MLL),治疗反应率达100.0%。
当前,联合利妥昔单抗治疗儿童B-ALL已进入Ⅱ期临床试验。
1.7AG-221AG-221是IDH2基因突变抑制剂。
45例IDH2突变型患者正在实行的Ⅰ期临床试验表明,该药物总体应答率为55.6%,完全应答15例,部分应答10例,病情稳定17例,病情进展2例,无法实行病情评估1例。
2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rosinekinaseinhibitors,TKI)酪氨酸激酶通过信号转导调节酶活性而影响蛋白质磷酸化。
酪氨酸激酶功能失调,下游信号途径异常激活,引起细胞调节紊乱,细胞过度增殖导致肿瘤发生。
2.1BCR-ABL抑制剂BCR-ABL融合基因是慢性髓细胞白血病(chronicmyeloidleukemia,CML)治疗的核心因素,TKI药物通过靶向作用于BCR-ABL融合基因从而发挥疗效。
据文献报道,儿童ALL3.0%~5.0%表达BCR/ABL融合基因,其中95.0%以上复发难治性ALL患儿初诊时存有BCR-ABL融合基因,在TKI没有问世前,该类患儿只能给予allo-HSCT治疗,而且移植后其复发率高达80.0%以上。
TKI 的临床应用极大改善了患儿预后。
2.1.1伊马替尼(imatinib)一项研究表明,对92例费城染色体阳性(Ph+)ALL患者在强烈化疗基础上合用伊马替尼340mg/(m2d),3年无事件生存率为80.0%,且未观察到伊马替尼的相关毒性,而对照组仅为35.0%,获得了与历史对照一样的疗效,但接受伊马替尼治疗的患者接受了相关相合或无关相合移植16。
因为伊马替尼良好的疗效,移植不再作为Ph+儿童ALL首选的治疗手段。
2.1.2达沙替尼(dasatinib)达沙替尼是第2代TKI,具有透过血-脑脊液屏障的特性,同时为BCR-ABL酪氨酸激酶和SRC家族酪氨酸激酶的双向激酶。
体外实验结果显示,其作用约为伊马替尼的300倍以上,对全部验证的BCR-ABL突变具有活性,同时也可抑制与SRC家族激酶相关的伊马替尼的耐药。
一项国际多中心Ⅲ期CML临床随访研究显示,259例患者每天接受达沙替尼100mg,260例患者每天接受伊马替尼400mg,治疗第3、6个月检测BCR-ABL。
结果显示,达沙替尼组BCR-ABL转录水平明显低于伊马替尼组;中位时间为3年。
达沙替尼组患者累计分子学缓解率(69.0%)显著高于伊马替尼组(5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7。
有研究表明,达沙替尼在耐药、疗效方面较伊马替尼具有更为显著的优越性。
当前,达沙替尼治疗Ph+儿童ALL仍在临床试验中。
2.2FLT3抑制剂FLT3基因突变是当前发现在AML中发生率最高的一种基因改变,该特变可造成FLT3酪氨酸激酶结构性活化,与AML发病密切相关,且为预后不良的独立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