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俞穴浅析[整理版]

合集下载

脏腑背上的背俞穴

脏腑背上的背俞穴

脏腑背上的背俞穴
老中医说,在中医穴位理论中,有一类穴位叫做“背俞穴icon”,每个脏腑在背部都有一个对应的俞穴icon,今天就给大家盘点一下。

1、肺俞穴icon。

为肺之背俞穴,位于第三脊椎旁开1.5寸处,主治肺及呼吸道各疾患。

2、厥阴俞穴icon,为心包经之背俞穴,位于第四脊椎旁开1.5寸处,主治咳喘、胸闷、呕吐。


3、心俞穴icon,为心之背俞穴,位于第背脊椎旁开1.5寸处,主治惊悸icon、健忘、心烦等。

4、肝俞穴,为肝脏之背俞穴,位于第九脊椎旁开1.5寸处,主治黄疸,胁痛,胃痛。

5、胆俞穴icon,为胆之背俞穴,位于第十脊椎旁开1.5寸处,主治口苦,呕吐,胁痛。

6、脾俞穴icon,为脾脏之背俞穴,位于第十一脊椎旁开1.5寸处,主治脘腹胀痛,胸胁支满。

7、胃俞穴,为胃之背俞穴,位于第十二脊椎旁开1.5寸处,主治胃脘痛icon,胸胁痛icon,呕吐。

8、三焦俞穴,为三焦经icon之背俞穴,位于第十三脊椎旁开1.5寸处,主治肠鸣,腹胀,泄痢。

9、肾俞穴icon。

为肾脏之背俞穴,位于第十四脊椎旁开1.5寸处,主治遗尿,泄泻,耳鸣。

10、大肠俞穴,为大肠之背俞穴,位于第十六脊椎旁开1.5寸处,主治腹痛,腹胀,肠鸣。

11、小肠俞穴,为小肠之背俞穴,位于第十八脊椎旁开1.5寸处,主治小腹胀痛,赤白痢疾。

12、膀胱俞穴,为膀胱之背俞穴,位于第十九脊椎旁开1.5寸处,主治遗尿、小便频数。

六腑之气输注于腰背部的六个“背俞穴”

六腑之气输注于腰背部的六个“背俞穴”

六腑之气输注于腰背部的六个“背俞穴”背俞穴,是脏腑之气输注于腰背部的腧穴,分布于于腰背部的膀胱经第1侧线上,大体依脏腑所处位置的高低而上下排列,因此主要用于治疗相关脏腑病变。

六脏(含心包)六腑各有一个相应的背俞穴,共12个。

依据脏腑的名称来命名。

本节重点给大家介绍六腑的六个背俞穴。

1、大肠的背俞穴—大肠俞【定位】:在腰部,当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腹痛、腹胀、肠鸣、痢疾。

2、三焦的背俞穴—三焦俞【定位】:在腰部,当第1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主治中、下焦疾患,如呕吐腹胀、肠鸣腹泻,现代临床多用于胃炎、肠炎、尿储留、消化不良。

【扩展】:三焦,分上焦(心肺以上)、中焦(脾胃)、下焦(肝胆);“三焦者中渎之府,水道出焉。

”,即三焦是运送水谷精气的通道。

3、小肠的背腧穴—小肠俞【定位】:在骶部,当第骶正中嵴旁开1.5寸。

平第1骶后孔。

【主治】:小腹胀痛、遗精遗尿。

4、胃的背俞穴—胃俞【定位】:在背部,当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胃病、多食易饥、身体消瘦。

【简便取穴】:肚脐水平线。

横平第2腰椎,往上数2个椎体即第12胸椎。

5、胆的背俞穴—胆俞【定位】:在背部,当第10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主治】:黄疸、口苦、呕吐、胁痛。

【简便取穴】:两肩胛骨下角水平线,横平第7胸椎,往下数3个椎体即第10胸椎。

6、膀胱的背俞穴—膀胱俞【定位】:在骶部,当骶正中嵴旁开1.5寸,平第2骶后孔。

【主治】:膀胱炎、痢疾、坐骨神经痛。

《腧穴总论》第七节:特定穴——什么是背俞穴】

《腧穴总论》第七节:特定穴——什么是背俞穴】

《腧穴总论》第七节:特定穴——什么是背俞穴】
/wkt_qh/shipin.php?bh=bee896bfcfe21ee4&yb=10
什么是背俞穴?
背俞穴的组成?
什么是腹募穴?
腹募穴的组成?具体听老师一一讲来吧!
[礼物]今日【课程总结】
【《腧穴总论》第七节:特定穴——什么是背俞穴】
背俞穴是脏腑经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

背俞穴位于背腰部足太阳膀胱经的第一侧线上,大体依脏腑位置而上下排列,分别冠以脏腑之名,共十二穴。

腹募穴是脏腑经气结聚于胸腹部的腧穴。

六脏六腑共有十二募穴。

募穴分布在胸腹部,其位置大体与相应脏腑所在部位相对应。

募穴主治性能与背俞穴有共同之处。

两者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配合使用,称之“俞募配穴”。

更多点击视频课程学习!
作业/ceping/zhongyi.php?xlid=13&id=51。

【干货】背部夹脊穴-12背俞穴【单穴图文】

【干货】背部夹脊穴-12背俞穴【单穴图文】

【干货】背部夹脊穴-12背俞穴【单穴图文】1、肺俞【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2、厥阴俞【第4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3、心腧【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4、肝俞【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5、胆俞【第10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6、脾俞【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7、胃俞【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8、三焦俞【第1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9、肾俞【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10、大肠俞【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11、小肠俞【第1骶椎棘突下旁开1.5寸】12.膀胱俞【第二骶椎棘突下旁开1.5寸】【旁开3寸是膀胱经】【颈椎7/胸椎12/腰椎5/骶骨1块(成人)/尾骨1块】背部俞穴的分布1.肺俞位于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1、皮肤隆起的多为胸中有热,可有气短.咳嗽等症状。

2、本穴如有反应,在肺经的:太渊、孔最、中府等处往往呈异样变化。

3、诊得条索状、结节并伴有压疼者,是痰饮、咳嗽之症。

4、条索状、结节周围皮肤有压疼者,多为咳嗽、气急、肺热胸疼等病变。

5、在膻中穴也有反应结合观察。

1.肺俞①皮肤隆起的多为胸中有热,可有气短、咳嗽等症状,一般在膻中穴也有反应,可结合观察。

②本穴如有反应,在肺经的太渊、孔最、中府等处往往呈异样变化。

③诊得条索状结节并伴有压痛者,是痰饮咳嗽之症。

④诊得条索状结节,周围皮肤有明显压痛者,多为咳嗽、气急、肺热胸痛等病变。

2、厥阴俞位于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厥阴俞对应心包经,可诊断心脏疾病,如心前区痛痛、心慌等。

1、穴位反应,有棱状结节,有显著压痛、穴位皮肤隆起,多伴有呕逆、烦闷、胸闷、心悸、神经衰弱、风湿性心脏病、肋间神经疼。

(本穴反应胃及心脏的病理变化)2、膻中穴压疼也反应心包络病变。

脏腑皆有俞在背,独心包络无俞,何也?曰:厥阴俞既心包络俞也。

【厥阴俞穴位位置图】【图解厥阴俞穴位的位置】【按摩厥阴俞穴位的作用与好处】1、缓解治疗咳嗽、呕吐、胸闷等2、缓解治疗心跳过速、心率不齐、心绞痛、风湿性心脏病等3、克服懦弱性格,缓解治疗失眠、肋间神经痛等【温馨提示】厥阴俞穴位配伍:厥阴俞穴内关穴治心痛、心悸。

背俞穴——五脏六腑虚实盛衰之应

背俞穴——五脏六腑虚实盛衰之应

背俞穴——五脏六腑虚实盛衰之应背俞穴——五脏六腑虚实盛衰之应.txt生活是过出来的,不是想出来的。

放得下的是曾经,放不下的是记忆。

无论我在哪里,我离你都只有一转身的距离。

背俞穴——五脏六腑虚实盛衰之应背俞穴是五脏六腑之气输注于背部的腧穴,与五脏六腑有特殊联系,分布在足太阳膀胱经距离脊柱1.5寸的那条线上,可以称为膀胱经背俞穴段,大体上依据脏腑在体内所处位置的高低而由上向下排列。

有歌诀云:自此挟脊开寸五,第一大杼二风门,三椎肺俞厥阴四,心五督六椎下治,膈七肝九十胆俞,十一脾俞十二胃,十三三焦十四肾,气海俞在十五椎,大肠十六椎之下,十七关元俞穴椎,小肠十八胱十九,中膂俞穴二十椎,白环二一椎下当,以上诸穴可推之。

背俞穴与脏腑的特殊联系,在临床上能反映脏腑的虚实盛衰,当背俞穴出现各种异常反应,如结节,条索状物,压痛、陷下、丘疹等往往能够反映相关脏腑的异常,因此可以用来诊断脏腑的疾患,同时背俞穴也是很好的调整脏腑虚实的穴位,如肺俞穴治疗咳嗽、哮喘、外感寒热等,手太阴肺经以肺为中心,将许多脏腑器官组织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这个整体的疾病也可以用肺俞穴来治疗。

其他背俞穴作用类似。

相对来说,背俞穴对于脏的治疗效果更好一些,对于腑的治疗以募穴治疗更好,如前面所讲足阳明胃经的天枢穴,天枢穴是大肠的募穴,对大肠各种疾患都具有诊断治疗作用。

募穴在后面还会相继谈到。

在临床上经常用背俞穴和募穴配合起来治疗相关脏腑的病证,称为“俞募配穴法”。

背俞穴的取法:从歌诀中可以看出,背俞穴都是在不同的脊椎下旁开一寸五分,其中肺俞穴在第三椎下;心俞穴在第五椎下;膈俞穴在第七椎下;肝俞穴在第九椎下;胆俞穴在第十椎下;脾俞穴在第十一椎下;胃俞穴在十二椎下;三焦俞在十三椎下,肾俞穴在十四椎下,气海俞在第十五椎下;大肠俞在十六椎下,小肠俞在十八椎下,膀胱俞在十九椎下。

现代解剖学将脊椎分成颈椎、腰椎、骶椎、尾椎,幼年时一共有32块或者33块椎骨,其中颈椎7块,胸椎12块,腰椎5块,骶椎5块,尾椎3~4块。

特定穴系列——背俞穴、募穴

特定穴系列——背俞穴、募穴

特定穴系列——背俞穴、募穴首先,要明确背俞穴和募穴定义的区别。

背俞穴是指脏腑精气输注于背部的穴位。

募穴是脏腑精气汇集于胸腹部的穴位。

临床当中,背俞穴与募穴都能反应脏腑精气的情况,但是,背俞穴与募穴并不完全相同。

从历代医家的论述,脏病,取俞为主,咱们之前提到过,为什么脏病取俞,因为背属阳,脏属阴,它由脏腑精气输注表现为阳的位置,表现的更明显一些。

针灸治疗也是遵循阴阳相配的原则。

所以,脏病大部分都要取背俞穴。

以前曾经讲过,脏腑状态除了在原穴上有反应点之外,在背俞穴上也会有相应的反应点。

也就是说,脏有病的时候在相应的背俞穴上会有所反应。

在切诊切腧穴的时候,除了原穴,同时要切背俞穴,尤其是对五脏疾病,一定要切背俞穴。

那么募穴呢,也就是腑病的时候,一般要取募穴,也是阴阳相配。

那么腑病,各个腑有病的时候,在背俞穴上的反应,相对来讲要差得多,但在相应的募穴上,都有明显的反应点。

故临床当中,当遇到腑病的时候,切腧穴要选择对应的募穴。

这两组特定穴,在诊断和治疗有区别的地方。

如果去观察的话,腹泻的病人,尤其是急性大肠湿热的病人,在天枢穴基本都有压痛,因为天枢是大肠的募穴;胃脘痛在中脘都有压痛,同样中脘是胃的募穴,所以腑病在相应募穴都有典型的压痛。

脏和腑相对应的背俞穴和募穴,对诊断、治疗都有积极的意义。

在临床当中,我们治疗疾病的时候,面对一个脏器的疾病,我们既取背俞穴,又取募穴,这是属于俞募配穴法。

这里的“俞”是指背俞穴,而不是五输穴中的“输”。

那么俞募配穴的原则,就是看这个疾病的虚实,虚则补之,实则泻之。

还有一个问题,请大家注意,它的针刺顺序是有讲究的。

如果是脏病,采用俞募配穴的时候,先刺背俞穴,后扎募穴;如果是腑病的时候,先扎募穴,后扎背俞穴。

先后进针的次序对于临床疗效是有影响的。

这一条请大家注意。

还有一条,临床上遇到的疾病可能不是一个脏、一个腑,取穴原则一般是从上向下取,从下向上取得时候少。

大部分是从上向下取。

腰、背部俞穴名称、位置及功效

腰、背部俞穴名称、位置及功效

腰、背部俞穴名称、位置及功效1.肺俞:背部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功效:解表宣肺、清热理气、止咳平喘。

2.厥阴俞:背部第4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功效:宽胸理气、宁心安神、活血止痛。

3.心俞:背部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功效:宽胸理气、通络安神。

4.膈俞:背部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功效:理气宽胸、活血通脉、降逆止血。

5.肝俞:背部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功效:疏肝利胆、理气明目。

6.胆俞:背部第10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功效:疏肝利胆、清热化湿。

7.脾俞:背部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功效:健脾和胃、利湿升清。

8.胃俞:背部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功效:和胃健脾、理中降逆。

9.肾俞:腰部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功效:益肾助阳、强腰利水。

10.气海俞:腰部第3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功效:益肾壮阳、调经止痛。

11.大肠俞:腰部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功效:理气降逆、调和肠胃。

12.关元俞:腰部第5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功效:培补元气、调理下焦。

13.膀胱俞:骶部,骶正中嵴旁开1.5寸,平第2骶后空处。

功效:清热利湿、通经活络、通淋止痛。

背俞穴——五脏六腑虚实盛衰之应

背俞穴——五脏六腑虚实盛衰之应

背俞穴——五脏六腑虚实盛衰之应.txt生活是过出来的,不是想出来的。

放得下的是曾经,放不下的是记忆。

无论我在哪里,我离你都只有一转身的距离。

背俞穴——五脏六腑虚实盛衰之应背俞穴是五脏六腑之气输注于背部的腧穴,与五脏六腑有特殊联系,分布在足太阳膀胱经距离脊柱1.5寸的那条线上,可以称为膀胱经背俞穴段,大体上依据脏腑在体内所处位置的高低而由上向下排列。

有歌诀云:自此挟脊开寸五,第一大杼二风门,三椎肺俞厥阴四,心五督六椎下治,膈七肝九十胆俞,十一脾俞十二胃,十三三焦十四肾,气海俞在十五椎,大肠十六椎之下,十七关元俞穴椎,小肠十八胱十九,中膂俞穴二十椎,白环二一椎下当,以上诸穴可推之。

背俞穴与脏腑的特殊联系,在临床上能反映脏腑的虚实盛衰,当背俞穴出现各种异常反应,如结节,条索状物,压痛、陷下、丘疹等往往能够反映相关脏腑的异常,因此可以用来诊断脏腑的疾患,同时背俞穴也是很好的调整脏腑虚实的穴位,如肺俞穴治疗咳嗽、哮喘、外感寒热等,手太阴肺经以肺为中心,将许多脏腑器官组织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这个整体的疾病也可以用肺俞穴来治疗。

其他背俞穴作用类似。

相对来说,背俞穴对于脏的治疗效果更好一些,对于腑的治疗以募穴治疗更好,如前面所讲足阳明胃经的天枢穴,天枢穴是大肠的募穴,对大肠各种疾患都具有诊断治疗作用。

募穴在后面还会相继谈到。

在临床上经常用背俞穴和募穴配合起来治疗相关脏腑的病证,称为“俞募配穴法”。

背俞穴的取法:从歌诀中可以看出,背俞穴都是在不同的脊椎下旁开一寸五分,其中肺俞穴在第三椎下;心俞穴在第五椎下;膈俞穴在第七椎下;肝俞穴在第九椎下;胆俞穴在第十椎下;脾俞穴在第十一椎下;胃俞穴在十二椎下;三焦俞在十三椎下,肾俞穴在十四椎下,气海俞在第十五椎下;大肠俞在十六椎下,小肠俞在十八椎下,膀胱俞在十九椎下。

现代解剖学将脊椎分成颈椎、腰椎、骶椎、尾椎,幼年时一共有32块或者33块椎骨,其中颈椎7块,胸椎12块,腰椎5块,骶椎5块,尾椎3~4块。

背俞穴浅析

背俞穴浅析

背俞穴浅析一、背俞穴命名及位置背俞穴为五脏六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

各脏腑皆有以本脏腑命名的背俞穴。

背俞穴之名,首见于《灵枢•背腧篇》,并载有五脏背俞穴的名称和位置。

《素问•气府论》提出“六府之俞各穴”,但未列出穴名。

《脉经》才明确了肺俞、肾俞、肝俞、心俞、脾俞、大肠俞、膀胱俞、胆俞、小肠俞、胃俞等十个背俞穴的名称和位置。

此后《针灸甲乙经》又补充了三焦俞,《千金方》又补充了厥阴俞,至此背俞穴方才完备。

背俞穴都分布在背腰部膀胱经第一侧线上,各脏腑的背俞穴与相应的脏腑位置基本相应上、下排列。

《灵枢•背腧篇》曰:“肺腧在三焦(椎)之间……肾腧在十四焦(椎)之间、背(皆)挟脊相去三寸所”。

五脏背俞穴的位置在这里取穴以脊椎为准。

但在《素问•血气形志篇》中还有另外一种取法:“欲知背俞,先度其两乳间,中折之,更以他草度去半已,即以两隅相拄也,乃举以度其背,令其一隅居上,齐脊大椎,两隅在下,当其下隅者,肺之俞也。

复下一度,心之俞也。

……复下一度,肾之俞也。

是谓五脏之俞,灸刺之度也。

”而此种折量法取得的五脏背俞穴与《灵枢•背腧篇》中所述之背俞位置在纵向定位上有所不同,两者差异较大。

历代针灸医家对于背俞穴的定位均有不同的看法。

现代临床应用基本以夹脊相去三寸所,则欲得而验之,按其处,应在中而痛解,乃其腧也。

”为原则。

二、背俞穴生理特点背俞穴,乃五脏六腑之精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是调节脏腑功能、振奋人体正气之要穴。

《类经》也谓“十二俞,……皆通于脏气。

”背俞穴都分布在背腰部膀胱经上,各脏腑的背俞穴与相应的脏腑位置基本对应,如肺俞、心俞、脾俞、肾俞五个背俞穴所处位置的或上或下,即与相关内脏的所在部位是对应的。

如肺在五脏中位置最高,故肺俞穴在五脏背俞穴中亦位居最高,肾的位置最低,故肾俞的位置也相应最低。

这是与经络理论密切相关的。

滑伯仁《难经本义》说:“阴阳经络,气相互贯,脏腑腹背,气相通应。

”《灵枢•卫气》曰:“请言气街,……气在胸者,止之膺与背俞。

孙思邀应用背俞穴经验浅析

孙思邀应用背俞穴经验浅析
原著 中没有详细说 明, 孙 氏此说亦未见后世诸 医
藉作进一步阐释。 孙氏《 千金》 两书, 内容精深, 本文仅就有关背 俞穴内容作一初步探析, 不当之处请不吝指正。
( 收稿 1 9 9 9 - 0 1 - 3 1 )
者……通于土气” 。并有“ 冬刺井” 、 “ 春刺荣” 、 ‘ 。 夏 刺俞” 、 “ 长夏刺经” 、 “ 秋刺合” 的取穴规律 但对于 背部五脏俞穴是否亦应四时而用, 则未见经传。 孙 氏在《 千金 ・ 治脾风方》 中提出“ 凡人脾俞无定所. 随季月应病. 即灸脏俞是脾穴, 此法甚妙” 的说法, 是较为独特的, 推究其用法, 随季应病, 当是冬取 肾俞, 春取肝俞, 夏取心俞, 秋取肺俞以取代脾俞 穴。 至于按月应病, 可能是按月干支的天干与五行 相配, 如肝乙木, 心丁火 , 肺辛金, ’ 肾癸水, 脾己土 来确定何脏 当值而取该脏俞来取代脾俞, 惜孙氏
风( 此即后世骑竹马灸法用穴) ; 胃俞配肾俞治 胃 中寒胀, 便多, 身赢瘦。
以自补养, 取身体平复” 。由于孙氏的倡用、 自 F . 千 金》 以下, 《 外台》 、 《 铜人》 、 《 资生》 、 《 聚英》 、 《 大成 , 等历代针灸专著无不奉为圭桌。 至清代庄绰编版 灸 膏育俞穴法》 一书收载了七种取膏育俞法. 可见自 《 千金》 以后此法流传之广泛。 逮至近世, 凡虚劳咳 喘等疾患或施艾灸, 或用药物贴敷, 其冬病夏治, 防病保健之作用已得到进一步验证, 《 千金办 灸法 对后世影响之深远, 莫过于此 ’ 关于9 n 俞穴, 虽不属于脏俞腑俞, 但孙氏广泛 施用于心痛懊侬 , 痈疽凛f w - , 腹胀积聚。 胃脱暴痛 、 吐呕, 逆不得食, 大便难, 喉痹、 硬啧、 肩井寒痛等 涉及心、 肝、 肺、 胃多经之病 , 显然, 孙 氏不拘泥于 《 难经) ’血会” 、 “ 血病怡此” 之说 , 而已广为扩大治 疗范围 后来崔知梯的四花穴灸法郎是取9 A 俞 胆 俞、 膏有俞 《 神应经》 骑竹木灸法, 即是取隔俞、 肝 俞 无庸置疑地是受到《 千金》 的影响而发展起来

十二背腧穴

十二背腧穴

十二背腧穴十二背腧穴歌胸三肺俞四厥阴,心五肝九十胆俞,十一脾俞十二胃,腰一三焦腰二肾,腰四骶一大小肠,膀胱骶二椎外灵背腧穴为五脏六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

各脏腑皆有以本脏腑命名的背腧穴。

背腧穴之名,首见于《灵枢·背腧篇》,并载有五脏背腧穴的名称和位置。

《素问·气府论》提出:“六府之俞各穴”,但未列出穴名。

《脉经》才明确了肺俞、肾俞、肝俞、心俞、脾俞、大肠俞、膀胱俞、胆俞、小肠俞、胃俞等10个背腧穴的名称和位置。

此后《针灸甲乙经》又补充了三焦俞,《千金方》又补充了厥阴俞,至此背腧穴方才完备。

腧穴均在背部,分布在脊椎的两侧,距脊椎中心线两侧各1.5寸,隶属于膀胱经。

膀胱经为阳经,本经的经脉长八尺,是经络中最长的经脉,左右共有六十七穴位,称之为“阳中之阳”。

膀胱经因为经络的走向和聚集的位置不同,有其自身的特点。

经络学认为:“足阳明膀胱经,与其他十一经脉不同,不贯穿于胸腹腔中,而别络却贯穿于胸腹和腹腔,并与心脏发生联系,”可见膀胱经的重要性。

腧穴是膀胱经中特有的穴位,这些腧穴均为五脏六腑,在背部的神经反射点,无论是祖国医学,还是现代医学,对腧穴是脏腑神经反射点的这种观点,在认识上是一致的。

脏腑之间发生任何病变,身体任何部位出现病痛点,在背部的腧穴当中,都可以找到相对应的神经反射点,在这些背腧穴根据阴阳、五行相生、相克的辨证关系,运用针灸、拔罐、艾灸、刮痧,可直接针对五脏气化功能失调的病机而通调五脏气机,五脏气机条达则气血运行正常,四肢百骸得到营养濡润则疲劳不复。

达到祛风除湿、清热泻火、行气通络、活血化淤的功效。

因此,腧穴是治疗疼痛和脏腑病变的最佳选择。

运用腧穴治疗,只要确定患病的脏腑,选准背部的有关腧穴,点按有关的腧穴,就能立即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附足太阳膀胱经及背腧穴简介:人体十二经脉之一。

简称膀胱经。

循行部位起于目内眦(睛明穴),上达额部,左右交会于头顶部(百会穴)。

本经脉分支从头顶部分出,到耳上角部。

背俞穴的名词解释

背俞穴的名词解释

背俞穴的名词解释背俞穴是中医学中一个重要的穴位,也被称为大脊穴。

它位于人体背部,具体位置是在脊柱两侧,与脊柱平行的肌肉边缘上。

根据中医学理论,人体经络中的气血运行通过经脉到达各个穴位,而背俞穴则是十四个主要穴位之一。

背俞穴的主要作用是调节脊柱和相关的器官功能。

在中医学中,人体被视为一个整体,各个穴位和器官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背俞穴的刺激可以通过经络传导作用,调节脊柱的功能,进而影响背部和腹部的内脏器官。

这种调节作用在中医理论中称为“调经”、“调气”、“调血”等。

具体来说,背俞穴的刺激可以对以下几个方面产生影响。

首先,它可以调节脊柱的生理曲度和骨骼的位置,帮助改善脊柱的姿势。

这对于预防和改善脊柱相关的疾病,如腰肌劳损、颈椎病等十分重要。

其次,背俞穴的刺激可以促进经络的畅通,调节气血的流动。

这对于改善全身各个器官的功能有着积极的影响,特别是针对胃肠道、心脏、肺脏等器官的功能调理效果明显。

最后,背俞穴的刺激还可以缓解背部疼痛和肌肉紧张,有很好的镇痛和松弛肌肉的效果。

背俞穴的刺激方法多样,常用的方法包括按摩、针灸、拔罐等。

按摩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方法,可以通过轻揉、推拿等手法刺激背俞穴,以达到舒缓疼痛和紧张的作用。

在按摩中,可以使用一些辅助工具,如按摩球、按摩椅等,增加刺激的力度和深度。

针灸则是利用针刺背俞穴,通过刺激来调节脊柱和器官功能。

这需要由专业的中医师来施行,切勿自行尝试。

拔罐是一种通过负压刺激背俞穴,加强气血流动的疗法。

它可以通过将罐子置于背部吸附皮肤从而产生负压,达到刺激穴位的效果。

不过,使用拔罐时需注意不要过度吸附和时间过长,以免对皮肤造成损伤。

此外,背俞穴的刺激还可以结合其他穴位和治疗方法来实现更好的效果。

比如,可以将背俞穴与足三里穴相结合,通过刺激这两个穴位,调节胃肠功能和脊柱健康。

同时,背俞穴的刺激还可以与中药疗法相结合,如常用的逍遥散、活血化瘀等中药方剂,以达到综合调理身体的效果。

总之,背俞穴在中医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背腧

背腧

养生知识岐伯曰:背中大腧,在杼骨之端,肺腧在三焦之间,心腧在五焦之间,膈腧在七焦之间,肝腧在九焦之间,脾腧在十一焦之间,肾腧在十四焦之间。

皆挟脊相去三寸所,则欲得而验之,按其处,应在中而痛解,乃其输也。

灸之则可刺之则不可。

气盛则泻之,虚则补之。

以火补者,毋吹其火,须自灭也;以火泻之,疾吹其火,传其艾,须其火灭也。

老年人的情绪情感变化人到老年,情绪往往变得不太稳定,容易动感情,有些人的感情象小孩一样,与中年人相比,有以下特点:倾向于不控制自己的感情,喜怒哀乐对害羞、恐惧无明显的年龄差异描述喜悦使用词少于中青年人忧郁感多起源于对健康的关注疑病倾向,女性大于男性老年人最常见的情绪问题:焦虑抑郁孤独焦虑是个体对一个模糊的、非特异的威胁做出反应时经受的不适感和自主神经系统激活状态。

通常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老年人的情绪情感变化人到老年,情绪往往变得不太稳定,容易动感情,有些人的感情象小孩一样,与中年人相比,有以下特点:倾向于不控制自己的感情,喜怒哀乐对害羞、恐惧无明显的年龄差异描述喜悦使用词少于中青年人忧郁感多起源于对健康的关注疑病倾向,女性大于男性老年人最常见的情绪问题:焦虑抑郁孤独焦虑是个体对一个模糊的、非特异的威胁做出反应时经受的不适感和自主神经系统激活状态。

通常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老年人的情绪情感变化人到老年,情绪往往变得不太稳定,容易动感情,有些人的感情象小孩一样,与中年人相比,有以下特点:倾向于不控制自己的感情,喜怒哀乐对害羞、恐惧无明显的年龄差异描述喜悦使用词少于中青年人忧郁感多起源于对健康的关注疑病倾向,女性大于男性老年人最常见的情绪问题:焦虑抑郁孤独焦虑是个体对一个模糊的、非特异的威胁做出反应时经受的不适感和自主神经系统激活状态。

通常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老年人的情绪情感变化人到老年,情绪往往变得不太稳定,容易动感情,有些人的感情象小孩一样,与中年人相比,有以下特点:倾向于不控制自己的感情,喜怒哀乐对害羞、恐惧无明显的年龄差异描述喜悦使用词少于中青年人忧郁感多起源于对健康的关注疑病倾向,女性大于男性老年人最常见的情绪问题:焦虑抑郁孤独焦虑是个体对一个模糊的、非特异的威胁做出反应时经受的不适感和自主神经系统激活状态。

巧用背俞穴阳气补起来

巧用背俞穴阳气补起来

巧用背俞穴阳气补起来在冬天,人体的阳气内藏,皮肤表面气血流向大脑和内脏;进入春天后,自然之气呈现向外向上的萌发与生长之力,人体气血呈现向外之势,正是温补阳气的好时节。

《黄帝内经》里说“春夏养阳”也正是这个道理。

人体的内部精气聚集在背腰部之处,也即是“背俞穴”(简称俞穴)上。

巧用背俞穴,对养阳甚有益处。

(图片来源于网络)背俞穴共计有12个穴位,这些穴位分布的位置与背腰部相应的脏腑位置基本一致:☆ 肺俞穴:位于第三胸椎棘突下正中旁开一寸半;☆ 心俞穴:位于第五胸椎棘突下正中旁开一寸半;☆ 肝俞穴:位于第九胸椎棘突下正中旁开一寸半;☆ 脾俞穴:位于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正中旁开一寸半;☆ 肾俞穴:位于第二腰椎棘突下正中旁开一寸半;☆ 大肠俞穴:在腰部,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一寸半。

方法一:艾条灸背俞穴点燃艾条后,温灼体表俞穴,以温通经脉、调和气血、协调阴阳、扶正祛邪等。

当体内的阴气被驱除,自然由阳气来进行补充,身体也会因为阳气的恢复而更加健康。

注意:实热证、阴虚发热者一般不宜灸疗。

方法二:拍打背俞穴在背腰部位沿膀胱经脉用双拳轻巧、缓和、往返捶打。

能激发足太阳膀胱经气,调理脏腑气血,平衡脏腑阴阳,增强脏腑功能。

方法三:拔火罐民间有“惊蛰节气时在背俞穴拔罐,可驱赶一冬的寒凉”的说法。

此法逐寒祛湿、疏通经络、祛除淤滞、行气活血、消肿止痛、拔毒泻热,具有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解除疲劳、增强体质的功能。

方法四:按摩背俞穴此法能起到调节膀胱经经气的作用。

1. 大拇指按于背俞穴,用力按压5秒之后,慢慢减压,5秒之后再按压,反复按摩20次。

2. 双手搓热掌心后,把两手放到背俞穴上,掌心在穴位上做擦的动作,一上一下地擦动,通过此动作可以让穴位发热,而且是从里面往外发热。

背俞穴概述

背俞穴概述

背俞穴概述背俞穴概述脏腑之气输注于背部的腧穴称为背俞穴。

背俞穴与相应脏腑之间气血贯注、内外相应的联系在针灸治疗中有重要意义。

现将背俞穴名称、定位、应用等概述如下。

1.背俞穴名称及位置背俞穴首见于《灵枢·背腧》,但仅载有五脏背俞穴的名称和位置,至于六腑背俞穴《素问·气府论》只提出“六府之俞各六”,尚未列出具体穴名和位置,至王叔和的《脉经》才补充了六腑背俞穴中的大肠俞、小肠俞、胃俞、胆俞、膀胱俞五穴,此后《针灸甲乙经》又补充了三焦俞,《千金方》补出厥阴俞,至此背俞穴方完备。

背俞穴全部分布于背部足太阳膀胱经第1侧线,即后正中线旁开1.5寸处,大体上依脏腑所处位置的高低排列,各脏腑的背腧穴与相应的脏腑位置基本相应,上下排列,并主要依据经气脏腑的名称来命名,如心俞、大肠腧等。

《素问·长刺节论》所说“破藏刺背,背俞也”,指出背俞穴与其相应脏腑位置接近,治疗上对该脏腑具有相对的特异性。

《灵枢·背腧篇》谓:“肺腧在三焦(椎)之间……肾腧在十四焦(椎)之间、背(皆)挟脊相去三寸所。

”五脏背腧穴的位置在这里取穴以脊椎为准。

在《素问·血气形志篇》中还有另外的取法,即“欲知背俞,先度其两乳间,中折之,更以他草度去半已,即以两隅相拄也,乃举以度其背,令其一隅居上,齐脊大椎,两隅在下,当其下隅者,肺之俞也。

复下一度,心之俞也……复下一度,肾之俞也。

是谓五脏之俞,灸刺之度也”。

而此折量法取得的五脏背腧穴与《灵枢·背腧篇》中所述之背腧位置,在纵向定位上有所不同,两者差异较大。

历代针灸医家对于背腧穴的定位均有不同的看法,现临床应用基本以“夹脊相去三寸所,则欲得而验之,按其处,应在中而痛解,乃其腧也”为原则,双侧穴相距三寸许,即脏腑背俞穴距脊柱1.5寸。

2.背俞穴与脏腑的联系1995年李殿宁﹡对2例成人尸体的背部皮下组织层和浅层肌进行了显微解剖研究,发现背俞穴皮下组织层结构与相关脏腑的联系,为神经和血管双重结构。

经络穴位之膀胱俞(背俞穴)

经络穴位之膀胱俞(背俞穴)

经络穴位之膀胱俞(背俞穴)
经络穴位之膀胱俞(背俞穴)
(2009-09-03 20:59:29)
转载▼
标签:
保健
膀胱俞
分类:经络穴位
俞穴
穴位
健康
位置:在骶部,当骶正中嵴旁1.5寸,平第二骶后孔。

局部解剖:有骶外侧动、静脉后支。

分布着第一、二骶神经后支的外侧支。

主治:小便不通,遗尿,尿频,泄泻,便秘,腰脊强痛。

现多用于坐骨神经痛,痢疾,糖尿病,子宫内膜炎,膀胱炎,膀胱结石等。

刺灸法:直刺0.8~1.2寸。

可灸。

配伍:
配中极,为俞募配穴法,有清热利湿的作用,主治水道不利,癃闭,小便赤涩。

配筋缩、犊鼻、有通经活络,健腰膝的作用,主治腰脊强痛,下肢无力。

配阴廉、血海,有祛风清热,活血止痒的作用,主治阴部瘙痒,淋浊。

文献摘要:
《千金方》:坚结积聚。

《铜人》:治风劳腰脊痛。

《大成》:主小便赤黄,遗溺。

研究进展:
泌尿系感染针灸膀胱俞、中极等,治疗52例,有较好疗效。

前列腺炎取膀胱俞、中极、三阴交等,用氦-氖激光治疗45例,治疗后检测前列腺液:磷脂体增加45.2%,白细胞减少40.9%,脓细胞下降68.4%,有较好疗效。

针刺膀胱俞等穴,可使平静状态的膀胱收缩,或使其节律收缩增强,非穴位对照点一般不影响膀胱功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背俞穴浅析[整理版]
背俞穴浅析
一、背俞穴命名及位置
背俞穴为五脏六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

各脏腑皆有以本脏腑命名的背俞穴。

背俞穴之名,首见于《灵枢•背腧篇》,并载有五脏背俞穴的名称和位置。

《素问•气府论》提出“六府之俞各穴”,但未列出穴名。

《脉经》才明确了肺俞、肾俞、肝俞、心俞、脾俞、大肠俞、膀胱俞、胆俞、小肠俞、胃俞等十个背俞穴的名称和位置。

此后《针灸甲乙经》又补充了三焦俞,《千金方》又补充了厥阴俞,至此背俞穴方才完备。

背俞穴都分布在背腰部膀胱经第一侧线上,各脏腑的背俞穴与相应的脏腑位置基本相应上、下排列。

《灵枢•背腧篇》曰:“肺腧在三焦(椎)之间……肾腧在十四焦(椎)之间、背(皆)挟脊相去三寸所”。

五脏背俞穴的位置在这里取穴以脊椎为准。

但在《素问•血气形志篇》中还有另外一种取法:“欲知背俞,先度其两乳间,中折之,更以他草度去半已,即以两隅相拄也,乃举以度其背,令其一隅居上,齐脊大椎,两隅在下,当其下隅者,肺之俞也。

复下一度,心之俞也。

……复下一度,肾之俞也。

是谓五脏之俞,灸刺之度也。

”而此种折量法取得的五脏背俞穴与《灵枢•背腧篇》中所述之背俞位置在纵向定位上有所不同,两者差异较大。

历代针灸医家对于背俞穴的定位均有不同的看法。

现代临床应用基本以夹脊相去三寸所,则欲得而验之,按其处,应在中而痛解,乃其腧也。

”为原则。

二、背俞穴生理特点
背俞穴,乃五脏六腑之精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是调节脏腑功能、振奋人体正气之要穴。

《类经》也谓“十二俞,……皆通于脏气。

”背俞穴都分布在背腰部膀胱经上,各脏腑的背俞穴与相应的脏腑位置基本对应,如肺俞、心俞、脾俞、肾俞五
个背俞穴所处位置的或上或下,即与相关内脏的所在部位是对应的。

如肺在五脏中位置最高,故肺俞穴在五脏背俞穴中亦位居最高,肾的位置最低,故肾俞的位置也相应最低。

这是与经络理论密切相关的。

滑伯仁《难经本义》说:“阴阳经络,气相互贯,脏腑腹背,
《灵枢•卫气》曰:“请言气街,……气在胸者,止之膺与背俞。

气在腹气相通应。


者,止之背俞……。

”按气街理论,十二经脉气到达胸腹头面后,均通过气街而向前后扩布。

说明背部腧穴与脏腑之间的这种横向联系,实际上是通过气街实现的。

同时,足太阳膀胱经为“诸阳之属”,督脉为“阳脉之海”、“督领经脉之海”,背俞穴居于督脉两旁,两者经气相互交会,为脏腑之气输通出入之处。

现代研究认为,背俞穴十分邻近脊神经后根,分布规律与脊神经节段性分布特点大致吻合,内脏疾病的体表反应区常是相应穴位所在。

针灸通过对背俞穴的良性刺激改善了局部组织代谢、同时作用于躯体感觉神经末梢、交感神经末梢及神经伴随的血管,通过神经的轴突反射、节段反射途径作用于脊髓相应阶段的植物神经中枢,调整了内脏功能,并经躯体感觉纤维和内脏感觉纤维进入脊髓后传至脑,并借助与脑的相关下行传导纤维联系实现背俞穴对内脏和全身的良性调节作用。

三、背俞穴诊治要点
背俞穴为五脏六腑之经气输注出入之处,生理上不仅与脏腑有着特定联系,并且与脏腑的病理密切相关。

当脏腑发生疾病时,往往在背俞穴上有所反应。

《素问•举痛论》曰:“或心与背相引而痛者,……寒气客于背俞之脉,……其俞注于心,故相引而痛。

”临床发现脏腑有疾时,在相应的背俞穴处常可出现阳性反应区、反应点和反应物。

通过观察背俞穴处的皮下组织有无隆起、凹陷、松驰、和皮肤色泽改变、温度异常等
反应现象,可以此分析推断属于某一经脉的病变与疾病的性质等。

背俞穴临床主治主要为三方面。

?主治相应脏腑疾病。

背俞穴为五脏六腑之气输注出入的部位,均与本脏腑密切相关,同时相表里的经脉相互络属脏腑,气血相互沟通。

故《灵枢•五邪篇》曰“邪在肺……取之膺中外腧,背三节五藏之旁。

”《素问•水热穴论篇》论“五脏俞傍五,此十者,以泻五脏之热也。

”《素问•刺热篇》曰“热病气穴、三椎下间,主胸中热。

” 《针灸甲乙经》“胸中有热,支满不嗜食,汗不出,腰脊痛,肺俞主之”。

《玉龙歌》称“肾弱腰痛不可当,施为行止甚非常,若知肾俞二穴处,艾火须加体自康。

”古典针灸医籍及临床实践证明,背俞穴可治疗同名脏腑及相表里脏腑的疾患,通过调节脏腑也可达到调节整体的作用。

?主治相应脏腑的五官九窍、皮肉筋骨疾病。

由于脏腑背俞穴可治疗相应脏腑疾患,而五官九窍、皮肉筋骨又由脏腑气血所濡养,故脏腑背俞穴也可主治与脏腑相关的五官九窍、皮肉筋骨病证。

如肝开窍于目,肝俞可用于治疗目疾,肝藏血,肝俞又可用于治疗血虚诸证,如《玉龙歌》曰“肝家血少目昏花,宜补肝俞力便加……”。

肝主筋,肝俞又可治筋脉挛急,《针灸甲乙经》则曰“痉,筋痛息,互引,肝俞主之。

?背俞穴可以治疗局部病证,这是腧穴的近治作用决定。

故背俞穴可治疗肩、背、腰部的局部病证,如风寒湿痹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