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考研中医临综基础课程中医基础理论

合集下载

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中医基础理论考点归纳与历年真题详解-第七章至第九章【圣

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中医基础理论考点归纳与历年真题详解-第七章至第九章【圣
5 / 155
圣才电子书

(2)寒邪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
b.提出病因的“三部”分类法,《灵枢·百病始生》说:“喜怒不节则伤脏,风雨则伤上,
Hale Waihona Puke 清湿则伤下。”③东汉张机:发病途径分类法,指出:“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
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第 7 章 病因与发病
7.1 考纲要求
一、病因 1.中医学病因分类 2.六淫的概念及致病的共同特点 3.六淫各自的性质及其致病特征 4.疠气的概念及致病特点 5.七情内伤的概念及致病特点 6.饮食失宜的致病特点及病理表现 7.劳逸损伤的致病特点及病理表现 8.痰饮、瘀血、结石的概念、形成原因及其致病特点 二、发病 1.邪正与发病 2.内外环境与发病的关系 3.发病的类型
3 / 155
圣才电子书

A.传染性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B.季节性
C.地域性
D.相兼性
【答案】A
【解析】六淫邪气致病主要有以下特点:外感性、季节性、地域性、相兼性。B 项,传
染性是疠气致病的特点。
【例 2】(X 型题)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有( )。[2007 年研] A.发病急骤,症状相似 B.与季节气候和居处环境有关 C.多从肌表或口鼻侵入 D.可单独致病或合邪致病 【答案】BCD 【解析】六淫致病一般具有以下特点:多与季节气候和居处环境有关;可单独侵袭人体 而致病或两种以上邪气同时侵犯人体而致病;在发病过程中,六淫邪气可相互影响,在一定 条件下也可以相互转化;其受邪途径多侵犯肌表,或从口鼻而入,或两者同时受邪。A 项, 为疠气病邪致病特点,而非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 3.六淫各自的性质及其致病特点 (1)风邪 ①风邪的基本概念 a.凡致病具有善动不居、轻扬开泄等特点的外邪,称为风邪。

2020年 中医执医考试之中医基础理论

2020年 中医执医考试之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第一单元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细目一:整体观念要点:1.整体观念的概念整体,即统一性、完整性和联系性。

中医学的整体观念,是关于人体自身以及人与环境之间的统一性、完整性和联系性的认识。

2.整体观念的内容人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与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细目二:辨证论治要点:1.病、证、症的概念和关系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症指疾病的具体临床表现,包括病人的主观异常感觉和医生检查所得的体征。

病是指有特定病因、发病形式、病机、发展规律和转归的一个完整的病理过程。

2.辨证论治的概念辨证,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祈、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

论治,又称施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3.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同病异治同一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所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亦不同异病同治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相同的证,可采用同一方法治疗第二单元精气学说细目一:精气学说的概念要点:1.精的概念精的基本概念有二:①一般泛指气。

是一种充塞宇宙之中的无形而运动不息的极细微物质,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本原;②在某些情况下专指气中的精粹部分,是构成人类的本原。

2.气的概念人体内很强的运动不息的极细微的物质,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细目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要点:1.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2.精气的运动与变化3.精气是天地万物的中介4.天地精气化生为人细目三: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要点:1.构建中医学的精气生命理论2.构建中医学的整体观念第三单元阴阳学说细目一:阴阳的概念要点:1.阴阳的含义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2.事物阴阳属性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细目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要点:1.阴阳的一体观2.阴阳对立制约阴阳对立,即阴阳双方的互相排斥、互相斗争,即阴阳制约。

3.阴阳互根互用阴阳互根是指阴阳的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关系。

2020年考研大纲解析:中医综合各版块知识点睛

2020年考研大纲解析:中医综合各版块知识点睛

2020年考研大纲解析:中医综合各版块知识点睛中医综合总共考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针灸学六门课程。

下面针对这六门课具体说说复习时应注意的地方。

一、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基础理论30题。

大纲中包括绪论,精气、阴阳五行,藏象,气血津液,经络,病因与发展,病机,防治原则八个方面,八个方面都会出题。

其中藏象的题目分数最多,然后是病机、气血津液等。

所以平时复习时一定要全面,更要突出重点。

中医基础理论中多选题比较多,同学们做题时容易漏选错选。

所以更要做到知识点的全面掌握。

其中经络放在针灸一块复习能够提升复习效率。

中医基础理论出题重复率很高,所以历年的考研真题很重要。

中医基础理论在六门课程中虽然占分比例不是很高但是它是其他五门课的基础。

理解好这门课以后其他五门课的复习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中医诊断学中医诊断学共30题。

大纲中包括绪论,望诊,问诊,闻诊,切诊,八纲辨证,气血津液辩证,脏腑辨证,其他辨证方法十个方面。

诊断学知识点比较零散,不容易系统掌握,做题时易遗漏,建议大家分块掌握。

复习时一定要多看几遍诊断书本,勤记才能不忘。

三、中药学中药学共30题。

大纲要求掌握250味重点药和120味非重点药。

记忆370味药工作量比较大,同学们不可急于求成,完成每天的计划就行。

同学们能够采取趣味记忆、横向比较,竖向联合等不同方法记忆,多归纳总结,如保胎药有哪几味。

我当时考研时中药的记忆是从9月份开始准备考研到临近考研的前几天都在记。

因为它太容易遗忘了。

知识点多考点也多。

另外中药和方剂一块记忆也会提升复习效率。

前面的绪论部分也会出题,复习时不要遗漏这部分。

四、方剂学方剂学共30题。

方剂一定要熟背方歌。

方歌里不但有方剂组成还包括主治与功用。

背会方歌一个方子就掌握大半了。

方剂学我觉得难点是考某剂中某味药的功用。

出题形式也多变单选多选都易出。

多横向考。

如柴胡在小柴胡汤、逍遥散等不同方子中的不同作用。

方剂一般失分不多,只要认真背会方歌,再看看前面总论,留意一下方子中的君臣佐使就应该不会失分。

完整版中医基础理论(经典版)

完整版中医基础理论(经典版)

完整版,经典版,无删减版本中医著作第一部:中医基础理论(第1楼)第一章中医学理论体系概述(第2楼)第一节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第3楼)第二节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组成(第4楼)第二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第5楼)第一节气一元论(第6楼)第二节阴阳学说(第7楼)第三节五行学说(第8楼)第四节气一元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的关系(第9楼)第三章脏象(第10楼)第一节五脏(第11楼)第二节六腑(第12楼)第三节奇恒之府(第13楼)第四节形体官窍(第14楼)第五节脏腑之间的关系(第15楼)第六节人体的生命活动与五脏调节(第16楼)第四章精、气、血、津液(第17楼)第一节精(第18楼)第二节气(第19楼)第三节血(第20楼)第四节津液(第21楼)第五节气血精津液的关系(第22楼)第五章经络(第23楼)第一节经络的概念和经络系统(第24楼)第二节十二经脉(第25楼)第三节奇经八脉(第26楼)第四节经别、络脉、经筋、皮部(第27楼)第五节经络的生理功能(第28楼)第六节经络学说的应用(第29楼)第六章体质(第30楼)第一节体质的基本概念(第31楼)第二节体质的形成(第32楼)第三节体质的分类(第33楼)第四节体质学说的应用(第34楼)第七章病因(第35楼)第一节外感病因(第36楼)第二节内伤病因(第37楼)第三节病理性因素(第38楼)第四节其他病因(第39楼)第八章病机(第40楼)第一节发病机理(第41楼)第二节基本病机(第42楼)第三节内生五气病机(第43楼)第四节脏腑病机(第44楼)第五节经络病机(第45楼)第六节疾病的传变(第46楼)第七节疾病的转归(第47楼)第九章养生与防治(第48楼)第一节养生(第49楼)第二节预防(第50楼)第三节治则(第51楼)[附]五运六气(第52楼)第一节运气学说的基本内容(第53楼)第二节标本中气(第54楼)第三节运气学说在医学上的应用第一章中医学理论体系概述中医学是在中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的影响和指导下,通过长期的医疗实践,断积累,反复总结而逐渐形成的具有独特风格的传统医学科学,是中国人民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极为丰富的经验总结,具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考研知识点总结

中医考研知识点总结

中医考研知识点总结一、中医基础理论1.1 中医基本理论中医基本理论包括阴阳五行、经络气血、精气神等。

阴阳五行理论是中医理论的重要基础,强调阴阳平衡和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

经络气血理论是中医诊疗的理论基础,提出了“经络”是人体内的通路,“气血”是人体内的物质基础。

精气神理论强调了人体的生命活动与人体的精、气、神有密切的关系。

1.2 中医诊断学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的基础学科之一,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切诊等技术。

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质、舌苔等来诊断疾病的方法;闻诊是通过听患者的声音、呼吸、咳嗽等来诊断疾病的方法;问诊是通过询问患者病史、症状、体征等来诊断疾病的方法;切诊是通过按压患者的腧穴、经络等来诊断疾病的方法。

1.3 中医治疗学中医治疗学是中医学的重要学科,包括针灸、推拿、中药治疗等方法。

针灸是中医的重要治疗手段,通过在人体特定部位使用针刺来治疗疾病;推拿是通过按摩、捏压等手法来治疗疾病;中药治疗是通过中药的内服、外敷等方法来治疗疾病。

1.4 中医预防学中医预防学是中医学的重要学科,包括养生、预防、保健等内容。

中医强调“先病后治”的理念,提倡预防为主,保健为辅的治疗原则。

养生是中医预防学的重要内容,包括饮食调养、情志调摄、起居调整、运动锻炼等方法。

二、中医病证学2.1 中医内科学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的重要学科之一,包括内经六经、内经十四经、内经伤寒杂病论等内容。

内经六经是中医学的重要理论之一,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主要阐述了阴阳五行、经络气血等内容;内经十四经是基于六经而概括起来的内容,包括《金匮要略》、《内经》等;伤寒杂病论是中医学的重要内容,主要讲述了热病论、伤寒论等内容。

2.2 中医外科学中医外科学是中医学的重要学科之一,包括外经伤寒杂病论、外科金匮要略等。

外经伤寒杂病论是中医外科学的重要内容,主要讲述了伤寒杂病论、外感热病论、伤寒论、金匮要略等;外科金匮要略是中医外科学的重要内容,主要讲述了热病痧论、金匮要略等内容。

【精品】中医综合-中医基础理论(八)

【精品】中医综合-中医基础理论(八)

中医综合-中医基础理论(八)(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B】}}【A】型题{{/【B】}}(总题数:33,此题分值为66.00)1.七情损伤,首先影响【A】.精气【B】.津气【C】.心神【D】.运化(此题分值为2.00)【A】.【B】.【C】. (此项为本题参考答案)【D】.本题思路:七情首先影响心神——情志之伤,虽五脏各有所属,然求其所由,则无不从心而发。

2.痰饮的致病特点为【A】.阻滞气血运行【B】.多发于肝、肾、胆、胃、膀胱等脏腑【C】.影响血脉运行【D】.影响新血生成(此题分值为2.00)【A】. (此项为本题参考答案)【B】.【C】.【D】.本题思路:痰饮致病特点为:(1)阻滞气血运行:痰饮阻于经络、脏腑,妨碍气血运行,出现肢体麻木,屈伸不利等症状。

(2)影响水液代谢:主要是影响肺、脾、肾三脏的生理功能。

(3)易于蒙蔽心神:痰蒙心窍或痰火扰神,出现头晕目眩,痴呆癫狂,神昏谵妄。

(4)致病广泛,变幻多端:百病多由痰作祟、怪病多痰,痰饮随气流行全身各处,并容易兼邪致病,病证繁。

3.下列哪项不是瘀血的致病特点【A】.易于蒙蔽心神【B】.易于阻滞气机【C】.影响血脉运行【D】.病位固定、病证繁多(此题分值为2.00)【A】. (此项为本题参考答案)【B】.【C】.【D】.本题思路:瘀血的致病特点为:(1)易于阻滞气机:血瘀必兼气滞,如外伤出血,局部气机郁滞,而见青紫、肿胀、疼痛等症。

(2)影响血脉运行:如瘀阻心脉出现胸痹心痛;瘀阻脉道,可血逸脉外;阻滞经脉,气血运行不利,可见唇甲青紫,皮肤、舌面瘀斑,脉涩不畅。

(3)影响新血生成:瘀血不去,新血不生,肌肤甲错,毛发不荣。

(4)病位固定、病证繁多。

4.下列哪项对燥邪的叙述是不正确的【A】.凡致病具有干燥、收敛等特性的外邪称为燥邪【B】.燥邪伤人,多从口鼻而入,首犯肺卫,肺卫失宣,发为外燥病症【C】.燥为秋季的主气,兼邪不同可分温燥、凉燥。

2024版年度《中医基础理论》ppt课件

2024版年度《中医基础理论》ppt课件

注意事项
环境要安静,避免外界干扰;医生态 度要和蔼,注意保护病人隐私;手法 要轻柔、准确,避免过度用力或时间 过长;要结合望闻问诊,全面分析判 断。
2024/2/2
27
06
防治原则与策略
2024/2/2
28
预防为主,未病先防思想贯彻
强调养生保健
通过合理饮食、适度运动、调节 情志等方式,提高人体正气,预
望色
观察病人面部颜色与光泽,以及皮肤、 黏膜、舌苔、排泄物等颜色,以了解 脏腑气血盛衰和病邪性质。
2024/2/2
望形态
观察病人形体强弱、胖瘦及活动姿态 等,以诊察脏腑、经络、阴阳气血的 盛衰。
注意事项
要在自然光线下进行,避免有色光源 干扰;要全面观察,不可片面;注意 病人情绪变化对望诊的影响。
24
综合化
中医正在与西医相互融合,形成 中西医结合的综合治疗模式,为
患者提供更全面的医疗服务。
7
02
阴阳五行理论
2024/2/2
8
阴阳概念及其关系
阴阳定义
阴指事物的阴暗、寒冷、 静止、内敛等属性;阳指 事物的明亮、温暖、活动、 外放等属性。
2024/2/2
阴阳关系
阴阳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相互转化,是事物发展变 化的根本动力。
阴阳平衡
阴阳平衡是事物正常发展 变化的基础,阴阳失调则 会导致事物出现异常变化。
9
五行概念及其生克关系
五行定义
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物质或 能量状态,代表事物的不同属性和相 互关系。
五行相乘相侮
五行之间相乘指一行对另一行的过度 克制,相侮指一行对另一行的反向克 制。
五行生克关系
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 土生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 水克火、火克金。

2020中医考研大纲

2020中医考研大纲

2020年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考试大纲Ⅰ考试性质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是为医学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招收中医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而设置具有选拔性质的全国统一入学考试科目。

目的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是否具备继续攻读中医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所需要的医学基础理论和临床基本技能。

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医学院校中医临床医学专业优秀本科毕业生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利于各高校及科研院所择优选拔,确保中医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质量。

Ⅱ考查目标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考试范围包括临床医学人文精神,基础医学中的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临床医学中的中医内科学和针灸学。

临床医学人文精神重点考查医学职业责任意识、医患沟通能力、医学伦理法规等基本职业素养;基础医学部分重点考查中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临床医学部分重点考查运用中医学的理论知识,对临床常见病进行辨证论治,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考试旨在三个层次上测试考生对中医学理论知识以及医学人文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

三个层次的基本要求分别为:1.熟悉记忆:熟悉记忆中医学基础理论,诊法与辨证,常用中药的药性功用,方剂的组成用法、功用主治、配伍意义,腧穴的定位主治,刺灸法,以及临床常见病证的辨证论治规律、医学人文等知识,并准确理解相关概念和基本原理。

2.分析判断:运用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解释病症发生发展及诊治的机制,并对常用中药、方剂、腧穴、治法及病症进行分析与判断;运用医学人文相关知识,分析判断医患沟通、医学伦理法规等问题。

3.综合运用:综合运用中医学基本理论和方法,阐释有关的理论问题,并对临床常见病症进行诊断、立法、遣药处方、针灸治疗;综合运用医学人文基本理论和方法,解决临床和医学研究中常见的伦理法规等问题。

Ⅲ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本试卷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2020考研中医临综基础课程中医基础理论

2020考研中医临综基础课程中医基础理论

绪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黄帝内经》——最早的医学专著《伤寒杂病论》——创立辨证论治晋·王叔和编撰的《脉经》——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描绘24种病脉。

晋·皇甫谧编撰的《针灸甲乙经》——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

隋·巢元方编撰的《诸病源候论》——我国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

《神农本草经》——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载药365种——根据药物毒性的大小分为上、中、下三品——提出了“四气五味”的药性理论,明确了“治寒以热药,治热以寒药”(用热远热——夏季,用寒远寒——寒冬——因时制宜)的用药原则——提出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恶、相反、相杀等“七情和合”的药物配伍理论,为组方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唐·孙思邈编撰的《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我国第一部医学百科全书。

——开中国医学伦理学之先河。

南宋·陈言(字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病因归纳为三大类:外感六淫为外因,七情内伤为内因,而饮食所伤、叫呼伤气、虫兽所伤、跌打损伤、中毒、金疮等为不内外因——三因理论。

清·王清任著《医林改错》——肯定了“灵机记性不在心在脑”——发展了瘀血理论。

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创河间学派(后人尊称刘河间)——倡导火热论——外感病“六气皆从火化”;内伤病“五志过极皆为热甚”;“寒凉派”。

张从正(字子和)——“邪去正自安”——“攻邪派”——汗吐下三法。

李杲(后人尊称李东垣)——倡言“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补土派”。

朱震亨(后人尊称朱丹溪)——认为相火有“生生不息”功能,“人非此火不能有生”——“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倡导“滋阴降火”——“滋阴派”。

温病四大家吴有性(字又可)著《温疫论》——创“戾气”学说——相当于传染病。

叶桂(字天士)著《温热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创建了温热病的卫气营血辨证理论。

薛雪(字生白)著《湿热条辨》。

考研中医临综基础课程针灸学讲义

考研中医临综基础课程针灸学讲义
折量寸 9寸 8寸 5寸 8寸 12 寸
折量寸 3寸 8寸
折量寸 9寸 12 寸 18 寸 19 寸 14 寸 13 16 寸
2
2020 考研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基础班辅导讲义——针灸学
【主治】①咳嗽、气喘、咯血、咽喉肿痛等肺系实热性病证。②肘臂挛痛。③急性吐泻、中暑、小儿 惊风等急症。
孔最(郄穴) 【定位】在前臂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上 7 寸,尺泽与太渊连线上。 【主治】①咯血、鼻衄、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等肺系病证。②肘臂挛痛。③痔血。 列缺(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任脉) 【定位】在前臂,腕掌侧远端横纹上 1.5 寸,拇短伸肌腱和拇长展肌腱之间,拇长展肌腱沟的凹陷中。 简便取穴法:两手虎口自然平直交叉,一手食指按在另一手桡骨茎突上,指尖下凹陷中是穴。 【主治】①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等肺系病证。②头痛、齿痛、项强、口眼斜等头面部疾患。③手 腕痛。 (2)大肠经 合谷(原穴) 【定位】在手背,第 2 掌骨桡侧的中点处。简便取穴法:以一手的拇指指间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拇、 食指之间的指蹼缘上,当拇指尖下是穴。 【主治】①头痛、目赤肿痛、鼻衄、齿痛、口眼斜、耳聋等头面五官诸疾。②发热恶寒等外感病证。 ③热病无汗或多汗。④经闭、滞产等妇产科病证。⑤上肢疼痛、不遂。⑥牙拔除术、甲状腺手术等口面五 官及颈部手术针麻常用穴。 曲池(合穴) 【定位】在肘区,在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凹陷处。 【主治】①手臂痹痛、上肢不遂等上肢病证。②热病。③眩晕。④腹痛、吐泻等肠胃病证。⑤咽喉肿 痛、齿痛、目赤肿痛等五官热性病证。⑥瘾疹、湿疹、瘰疬等皮外科疾患。⑦癫狂。 迎香 【定位】在面部,鼻翼外缘中点旁,鼻唇沟中。 【主治】①鼻塞、鼽衄等鼻病。②口、面痒等面部病证。③胆道蛔虫症。 (3)胃经 下关 【定位】在面部,颧弓下缘中央与下颌切迹之间凹陷中。 【主治】①牙关不利、面痛、齿痛、口眼斜等面口病证。②耳聋、耳鸣、聤耳等耳疾。 天枢(大肠之募穴) 【定位】在腹部,横平脐中,前正中线旁开 2 寸。 【主治】①腹痛、腹胀、便秘、腹泻、痢疾等胃肠病证。②月经不调、痛经等妇科疾患。 足三里(合穴;胃之下合穴) 【定位】在小腿外侧,犊鼻下 3 寸,胫骨前嵴外 1 横指处。 【主治】①胃痛、呕吐、噎膈、腹胀、腹泻、痢疾、便秘等胃肠病证。②下肢痿痹。③心悸、眩晕、 癫狂等神志病。④乳痈、肠痈等外科疾患。⑤虚劳诸证,为强壮保健要穴。 丰隆(络穴) 【定位】在小腿外侧,外踝尖上 8 寸,胫骨前肌外缘;条口旁开 1 寸。 【主治】①头痛,眩晕,癫狂。②咳嗽、痰多等痰饮病证。③下肢痿痹。④腹胀,便秘。 (4)脾经 公孙(络穴;八脉交会穴——通冲脉) 【定位】在跖区,第 1 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赤白肉际处。 【主治】①胃痛、呕吐、腹痛、腹泻、痢疾等脾胃肠腑病证。②心烦失眠、狂证等神志病证。③逆气 里急、气上冲心(奔豚气)等冲脉病证。

中医基础理论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课件一、引言中医学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具有数千年的历史。

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的核心,主要包括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病因病机、诊法辨证、防治原则等方面。

本课件旨在介绍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内容,帮助学习者系统地掌握中医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二、阴阳五行1.阴阳阴阳是中医学的基本概念之一,指的是事物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阴阳具有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转化的特点。

在人体生理和病理过程中,阴阳失衡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2.五行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五行之间具有相生、相克、相侮、相乘等关系。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脏腑经络、病因病机、诊法辨证等方面。

三、脏腑经络1.脏腑脏腑是人体内脏的总称,包括五脏(心、肝、脾、肺、肾)和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脏腑之间具有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共同维持人体的生理功能。

2.经络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穿上下的通路。

经络分为经脉和络脉,具有运行气血、调节阴阳、传导感应、抵御病邪等作用。

四、病因病机1.病因病因是指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包括内因和外因。

内因主要包括情志、饮食、劳逸等;外因主要包括六淫(风、寒、暑、湿、燥、火)、疫病等。

2.病机病机是指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

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是内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病机主要包括邪正盛衰、阴阳失调、气血不和、脏腑功能失常等。

五、诊法辨证1.诊法诊法是中医学诊断疾病的方法,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诊。

四诊各有侧重,相互补充,共同为辨证提供依据。

2.辨证辨证是中医学根据四诊所得的资料,分析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及邪正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

辨证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关键环节。

六、防治原则1.预防预防是中医学的重要理念,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

未病先防强调调养身体、增强正气、避免病邪;既病防变强调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防止疾病传变。

2.治疗治疗是中医学的核心内容,包括治则和治法。

2020考研中医临综基础课程中医诊断学

2020考研中医临综基础课程中医诊断学

绪论一、中医认识疾病的基本原理思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衡变;因发知受二、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法则整体审察;诊法合参;病证结合望诊全身望诊一、望神得神(含蓄不露)少神(晦滞,乏神,少华,不振)——少乏不失神(精亏神衰,邪盛神乱)精亏神衰:晦暗,无华,萎靡,意识模糊,手撒尿遗,骨枯肉脱,形体羸瘦精亏神衰:晦暗,无华,萎靡,意识模糊,手撒尿遗,骨枯肉脱,形体羸瘦邪盛神乱:神昏谵语,循衣摸床,撮空理线——邪气亢盛卒倒神昏,两手握固,牙关紧闭——肝风夹痰蒙蔽清窍假神(回光返照,残灯复明)两颧泛红如妆——题眼-戴阳证;久不能食,突然索食,且食量大增-除中神乱神乱神志错乱失常——癫,狂,痴,痫,脏躁等焦虑恐惧——虚——脏躁卒然昏倒(口吐涎沫,醒后如常)——实——痫病(肝风夹痰上逆)淡漠痴呆——阴证——癫病,痴呆(痰浊扰神、禀赋不足)狂躁不安——阳证——狂病(暴怒,痰火)望色病人:(背诵)有华主生(善色):如鸡冠、如豚膏、如蟹腹、如翠羽、如乌羽——动物无华病危(恶色):如坏血、如枯骨、如枳实、如草兹、如炲——无光泽五色主病(熟记)赤色:热证:实热——满面通红虚热——午后两颧潮红戴阳证:久病,重病,泛红如妆(假神,虚阳外越)白色:虚证(气虚,血虚,阳虚),寒证,夺气,失血淡白无华——血虚,失血——题眼㿠白——阳虚——题眼㿠白而虚浮——阳虚水泛苍白——大失血,阳气暴脱,阴寒内盛黄色——脾虚,湿证萎黄(淡黄,枯槁)——脾胃气虚——气血不足更新微信k a o y a nj h y ,Q Q 群917908485黄胖(黄而虚浮)——脾虚湿蕴黄疸:阳黄(鲜明,橘皮色)——湿热阴黄(晦暗,烟熏色)——寒湿青色——寒证,气滞,血瘀,疼痛,惊风(气血寒痛风)突见面色青灰,口唇青紫,肢凉脉微,则多为心阳暴脱,心血瘀阻之象,可见于真心痛等病人。

久病面色与口唇青紫者,多属心气、心阳虚衰,血行瘀阻,或肺气闭塞,呼吸不利。

黑色——肾虚,寒证,水饮,瘀血,剧痛(肾虚水寒瘀血痛)面黑暗淡或黧黑者,多属肾阳虚。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基础理论(病因及发病)-试卷2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基础理论(病因及发病)-试卷2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基础理论(病因及发病)-试卷2(总分:76.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 A1型题(总题数:16,分数:32.00)1.七情损伤,首先影响A.精气B.津气C.心神√D.运化七情首先影响心神——情志之伤,虽五脏各有所属,然求其所由,则无不从心而发。

2.痰饮的致病特点为A.阻滞气血运行√B.多发于肝、肾、胆、胃、膀胱等脏腑C.影响血脉运行D.影响新血生成痰饮致病特点为:(1)阻滞气血运行:痰饮阻于经络、脏腑,妨碍气血运行,出现肢体麻木,屈伸不利等症状。

(2)影响水液代谢:主要是影响肺、脾、肾三脏的生理功能。

(3)易于蒙蔽心神:痰蒙心窍或痰火扰神,出现头晕目眩,痴呆癫狂,神昏谵妄。

(4)致病广泛,变幻多端:百病多由痰作祟、怪病多痰,痰饮随气流行全身各处。

并容易兼邪致病,病证繁。

3.下列哪项不是瘀血的致病特点A.易于蒙蔽心神√B.易于阻滞气机C.影响血脉运行D.病位固定、病证繁多瘀血的致病特点为:(1)易于阻滞气机:血瘀必兼气滞,如外伤出血,局部气机郁滞,而见青紫、肿胀、疼痛等症。

(2)影响血脉运行:如瘀阻心脉出现胸痹心痛;瘀阻脉道,可血逸脉外;阻滞经脉,气血运行不利,可见唇甲青紫,皮肤、舌面瘀斑,脉涩不畅。

(3)影响新血生成:瘀血不去,新血不生,肌肤甲错,毛发不荣。

(4)病位固定、病证繁多。

4.下列哪项对燥邪的叙述是不正确的A.凡致病具有干燥、收敛等特性的外邪称为燥邪B.燥邪伤人,多从口鼻而入,首犯肺卫,肺卫失宣,发为外燥病症C.燥为秋季的主气,兼邪不同可分温燥、凉燥。

温燥发于初秋尚有夏末之余热,由燥与热合所致,凉燥发于深秋近冬寒,由燥与寒合所致D.燥邪起病隐缓,病程迁延,反复发作,缠绵难愈√D为湿性黏滞病程缠绵的致病特点。

5.下列哪项是结石的形成原因A.饮食不当B.情志内伤C.药物服用不当D.以上均是√结石形成的原因是:(1)饮食不当:偏食肥甘厚味,内生湿热,蕴结肝胆,久而为胆结行;空腹吃柿子、生枣。

2020年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全册复习提纲(精华版)

2020年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全册复习提纲(精华版)

2020年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全册复习提纲(精华版)绪论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的一门科学,它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中医基础理论:是关于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学科,也是阐释和介绍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课程。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1、中医学的学科属性①中医学受到中国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②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的双重性③中医学是多学科交互渗透的知识体系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时期战国至秦汉时期,《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建立。

《黄帝内经》: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主要标志,其全面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难经》:继《黄帝内经》之后的又一部重要的医学著作,创造性的提出了“独取寸口”的诊脉方法。

《神农本草经》:我国第一部药学专著,成书于两汉之间,全书收载365味中药,提出寒凉温热、酸苦甘辛咸之四气五味的理论,确立了中药理论的基础。

《伤寒杂病论》:东汉末年著名医家张仲景所著,后经宋代林亿等整理而成《伤寒论》、《金匮要略》两本书。

《伤寒论》确立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时期1)魏晋隋唐时期:《针灸甲乙经》:晋代皇甫谧所著,我国第一部针灸专著。

《脉经》:晋代王叔和所著,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

《诸病源候论》:隋代巢元方所著,中医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

《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唐代孙思邈所著,使脏腑辨证更加完善。

2)宋、金、元时期《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宋代陈无择所著,确立了三因之病因分类法。

“金元四大家”:金、元时期我国医学史上的重要医学流派。

刘完素(河间)主寒凉,提出“六气皆从火化”之火热论;张从正主攻邪,认为病皆由邪生,故“邪去则正安”;李杲(东垣)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观点,治以补益脾胃;朱震亨(丹溪)以“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立论而主养阴。

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中医基础理论考点归纳与历年真题详解(病机)【圣才】

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中医基础理论考点归纳与历年真题详解(病机)【圣才】

第8章病机8.1 考纲要求一、病机的概念二、邪正盛衰病机1.邪正盛衰与疾病的虚实变化(1)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的概念、特点、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2)真虚假实,真实假虚的概念、特点、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3)由实转虚,因虚致实的概念、特点、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4)虚实夹杂的概念、特点、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2.邪正盛衰与疾病的转归(1)正胜邪退(2)邪胜正衰(3)邪正相持(4)正虚邪恋(5)邪去正不复三、阴阳失调病机1.阴阳失调病机的概念2.阴阳失调病机的内容(1)阴阳偏胜的概念、特点、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2)阴阳偏衰的概念、特点、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3)阴阳互损的概念、特点、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4)阴阳格拒的概念、特点、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5)阴阳亡失的概念、特点、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四、气血失常病机1.气血失常病机的概念2.气血失常病机的内容(1)气的失常①气虚②气机失调(气滞、气逆、气陷、气闭和气脱)(2)血的失常①血虚②血瘀③血热④出血(3)气和血互根互用的功能失调①气滞血瘀的概念、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②气不摄血的概念、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③气随血脱的概念、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④气血两虚的概念、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⑤气血不荣经脉的概念、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五、津液代谢失常病机1.津液代谢失常病机的概念2.津液代谢失常病机的内容(1)津液不足的概念、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2)津液的输布、排泄障碍的概念、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3)津液与气血的功能失调①津停气阻的概念、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②气随液脱的概念、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③津枯血燥的概念、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④津亏血瘀的概念、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六、内生“五邪”病机1.内生“五邪”病机的含义2.内生“五邪”病机的内容(1)风气内动病机①肝阳化风的概念、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②热极生风的概念、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③阴虚风动的概念、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④血虚生风的概念、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⑤血燥生风的概念、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2)寒从中生的概念、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3)湿浊内生的概念、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4)津伤化燥的概念、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5)火热内生等的概念、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七、经络病机1.经络病机的概念2.经络病机的内容(1)经络气血偏盛偏衰的概念及病理表现(2)经络气血逆乱的概念及病理表现(3)经络气血运行不畅的概念及病理表现(4)经络气血衰竭的概念及病理表现八、脏腑病机1.脏腑病机的概念2.五脏的阴阳气血失调(1)心阳心气失调的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2)心阴心血失调的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3)肺气肺阴失调的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4)脾阳脾气失调的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5)脾阴失调的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6)肝气肝阳失调的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7)肝血肝阴的失调的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5)肾的精气不足的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9)肾的阴阳失调的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3.六腑功能失调的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4.奇恒之腑功能失调的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8.2 考点归纳与历年真题详解一、病机的概念1.病机的概念(1)病机是指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规律和机理。

中医基础理论(全)

中医基础理论(全)

绪论1.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中医学是一门以自然科学为主体、多学科知识相交融的医学科学。

2.中医学的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环境”的整体医学模式。

3.金元四大家:刘完素(河间),主张“火热论“,属寒凉派;李东垣,主张“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属补土派;张从正,主张“治病先以驱邪为要”,属攻邪派;朱丹溪,主张“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属滋阴派。

4.中医四大经典丛书:①《黄帝内经》②《难经》③《伤寒杂病论》④《神农本草经》5.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整体观念;恒动观念;辨证论治(病及证的区别)6.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同病异治,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及病人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病变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以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各异,这叫做“同病异治”;异病同治,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发生了相同的病理变化,出现了具有相同性质的证,因而也可采用同一方法治疗,这叫做“异病同治”;它们的判断依据是“证”的异同。

中医学的哲学思想精气学说1.精及气的基本概念:精及气是指存在于宇宙中的运行不息的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共同本源,也是推动宇宙万物发生发展及变化的动力源泉。

2.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源;精气是天地万物的中介;运动是精气的基本属性;天地精气化生为人。

阴阳学说1.阴阳的概念:阴阳是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2.阴阳的特征:普遍性;关联性;相对性;可分性。

3.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的对立制约;阴阳的互根互用;阴阳的交感互藏;阴阳的消长平衡;阴阳的相互转化。

五行学说1.五行的概念: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2.五行的特性: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

3.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表:注:色脉相符其病顺,反之,得克之脉则死,得生之脉则生。

4.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⑴五行的相生相克: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根据相生规律可确定“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之法,一般认为,疾病按相生规律转变时,母病及子病情较轻,反之,病情较重;根据相克规律可确定“抑强”及“扶弱”之法。

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基础理论考点归纳与历年真题详解

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基础理论考点归纳与历年真题详解

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中医基础理论考点归纳与历年真题详解展开全文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中医基础理论考点归纳与历年真题详解第 1 章绪论1.1 考纲要求一、中医学的基本概念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1《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对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奠基作用和意义2.历代著名医家对中医学理论的充实和发展3.金元四大家,温病学派的主要贡献三、中医学的基本特点1 整体观念:机体自身的整体性,内外环境的统一性,以及在中医学生理、病理、诊法、辨证和治疗等方面的体现2.辨证论治:(1)证的概念,辨证与论治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2)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的含义及运用1.2 考点归纳与历年真题详解一、中医学的基本概念1 中医学的基本概念(1)中医学是应用中医独特理论去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科学。

(2)中医学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是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体、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相交融的科学知识体系。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内涵(1)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

(2)以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和思维方法。

(3)以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为生理病理学基础。

(4)以辨证论治为诊治特点。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1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1)形成时期: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于战国至两汉时期。

(2)形成标志:《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医学专著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3)形成过程①《黄帝内经》a.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约成书于战国至秦汉时期;b.系统阐述了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等问题,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c.内容包括:藏象、经络、病机、诊法、辨证、治则、针灸和汤液治疗等;d.对当时哲学领域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如阴阳、五行、天地人关系、形神关系等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②《难经》a.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以问答解释疑难的形式编撰而成,约成书于东汉,相传为秦越人所作;b.《难经》所述以基础理论为主,内容丰富,涉及生理、病理、诊断、病证、治疗等各个方面,补充了黄帝内经的不足;c.对脉学特别是寸口脉诊”有较详细而系统的论述和创见;d.对经络学说以及藏象学说中命门、三焦的论述,则在《内经》的基础上有所阐扬和发展,丰富发展了中医学理论体系;e.在中医学典籍中常与《黄帝内经》并提,同为后世指导临床实践的重要理论性著作。

2020考研中医综合真题及答案完整版

2020考研中医综合真题及答案完整版

2020中医临综考研真题及参考答案完整版1.中医“戾气学说”提出“瘟疫”的病原是A.天地间别有的一种异气B.天地间的湿毒邪气C.六气过及所化之火D.湿毒之气所化之火【答案】:A2.下列选项中不属于阴阳转化的是A.寒极生热,热极生寒B.重阳必阴,重阴必阳C.动复则静,阳极反阴D.阳盛则阴病,阴盛则阳病【答案】:D3.《金匮要略》中说:“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所体现的是A.土虛木乘B.木旺乘土C.母病及子D.子盗母气【答案】:B4.肝脾之间的生理关系A.气机升降B.血液运行C.津液输布D.营卫生成【答案】:B5.气化的基本形式是A.气机的升降出入运动B.脏腑机能的激发和维系C.气血津液的运行布散D.生命物质的新陈代谢【答案】:D6.根据十二经脉流注次序,与足太阴脾经接下来交接的经脉是A.足少阴肾经B.手少阴心经C.手太阴肺经D.足阳明胃经【答案】:B7.痰饮和瘀血共同的致病特点A.阻滞气机,影响血行B.阻滞气机,蒙蔽神窍C.阻滞气机,影响新血生成D.阻滞气机,损伤脉络【答案】:A8.决定病情虚实变化的主要原因A.气与血的盛衰变化B.津与精的盛衰变化C.正气与邪气的盛衰变化D.阳气与阴精的盛衰变化【答案】:C9.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以补开塞”的是.A.脾虚腹胀B.气虚便秘C.气郁胀满D.血枯经闭【答案】:C10.正虚失神与邪盛失神均可见的表现是A.神识不清B.谵语C.郑声D.牙关紧闭【答案】:A11.面色青和面色黑共同的主证为A.寒证、惊风B.痛证、惊风C.痛证、寒证D.寒证、水饮【答案】:C12.两眦赤痛多属于A.肺火B.心火C.肝火D.脾热【答案】:B13.濡脉,散脉和革脉的共同特征A.脉位浮B.脉形细C.脉律不齐D.脉率迟缓【答案】:A14.患者,男性,78岁,咳喘多年,胸闷气短,呼多吸少,动则加剧,舌淡苔薄白,脉弱,其诊断是A.心肺气虚证B.心肾阳虚证C.肺气亏虚证D.肺肾气虚证【答案】:D15.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气逆表现的是A.脘腹痞满,叹息后减轻B.咳嗽气喘,活动后加重C.头目胀痛,生气后加重D.呕吐酸腐,吐后减轻【答案】:A16.巅顶头痛,遇寒加重,呕吐清水痰涎,手足逆冷,舌淡苔白滑,脉沉弦,辨证A.饮留胃肠B.胃阳虛证C.寒滞胃肠D.寒凝肝脉【答案】:D17.患者突发胸部憋闷作痛,痛引肩背,舌淡红苔白腻,脉沉滑,证属A.瘀阻心脉B.痰阻心脉C.寒凝心脉D.气滞心脉【答案】:B18.温病气分证与血分证均可见A.日晡潮热B.斑疹隐隐C.谵语D.四肢抽搐【答案】:C19.生姜配半夏属于中药七情中的A.相杀B.相使C.相反D.相恶【答案】:A20.芦根具有天花粉不具有的功效A.清热泻火B.生津止渴C.清热利尿D.消肿排脓【答案】:C21.既能祛风除湿,又能温经止痛的药物是A.独活B.川乌C.防风D.威灵仙【答案】:B22.擅长通淋止痛,为治诸淋涩痛要药的是B.冬葵子C.石韦D.海金沙【答案】:D23玫瑰花、梅花功效的共同点是A.疏肝和胃B.降逆止呕(呃)C.活血止痛D.化痰散结【答案】:A24.具有清心镇惊,解毒,明目功效的中药是A.石决明B.琥珀C.牡蛎D.朱砂【答案】:D25.冰片入丸散内服,每次的用量是A.0.015~0.03gB.0.15~0.3gC.1~2gD.3~5g【答案】:B26.清心安神宜生用,止咳宜蜜炙的药物是A.百合B.天冬C.麦冬D.黄精【答案】:A27.下列不属于硫黄主治病证的是A.疥癣秃疮B.虚喘冷哮C.虫积腹痛D.虚寒便秘【答案】:C28.下列方子中,包含水蛭的是A.补阳还五汤B.大黄虫丸C.活络效灵丹D.七厘散【答案】:B29.下列药物不属于葛花解酲汤组成的是A.茯苓B.猪苓D.青皮【答案】:C30.《伤寒六书》柴葛解肌汤和《医学心悟》柴葛解肌汤均不含有的药物有A.桔梗、贝母B.知母、生地C.羌活、白芷D.桂枝、天麻【答案】:D31.养阴清肺汤的君药是A.生地B.麦冬C.玄参D.白芍【答案】:A32.《景岳全书》云:“凡外感风寒,发热恶寒,头痛身痛,攘疟初起等证,凡血气平和,宜从平散者,此方主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绪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黄帝内经》——最早的医学专著《伤寒杂病论》——创立辨证论治晋·王叔和编撰的《脉经》——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描绘24种病脉。

晋·皇甫谧编撰的《针灸甲乙经》——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

隋·巢元方编撰的《诸病源候论》——我国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

《神农本草经》——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载药365种——根据药物毒性的大小分为上、中、下三品——提出了“四气五味”的药性理论,明确了“治寒以热药,治热以寒药”(用热远热——夏季,用寒远寒——寒冬——因时制宜)的用药原则——提出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恶、相反、相杀等“七情和合”的药物配伍理论,为组方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唐·孙思邈编撰的《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我国第一部医学百科全书。

——开中国医学伦理学之先河。

南宋·陈言(字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病因归纳为三大类:外感六淫为外因,七情内伤为内因,而饮食所伤、叫呼伤气、虫兽所伤、跌打损伤、中毒、金疮等为不内外因——三因理论。

清·王清任著《医林改错》——肯定了“灵机记性不在心在脑”——发展了瘀血理论。

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创河间学派(后人尊称刘河间)——倡导火热论——外感病“六气皆从火化”;内伤病“五志过极皆为热甚”;“寒凉派”。

张从正(字子和)——“邪去正自安”——“攻邪派”——汗吐下三法。

李杲(后人尊称李东垣)——倡言“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补土派”。

朱震亨(后人尊称朱丹溪)——认为相火有“生生不息”功能,“人非此火不能有生”——“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倡导“滋阴降火”——“滋阴派”。

温病四大家吴有性(字又可)著《温疫论》——创“戾气”学说——相当于传染病。

叶桂(字天士)著《温热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创建了温热病的卫气营血辨证理论。

薛雪(字生白)著《湿热条辨》。

吴瑭(字鞠通)著《温病条辨》——创立了温热病的三焦辨证理论。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辨证论治整体观念:1.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2.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3.人与杜会环境的统一性更新微信k a o y a nj h y ,Q Q 群917908485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原文内容)自然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灵枢·五窿津液别》说:“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则为溺与气”;原文:春弦,夏洪,秋毛,冬石;“春日浮,如鱼之游在波;夏日在肤,泛泛乎万物有余;秋日下肤,蛰虫将去;冬日在骨,蛰虫周密”。

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原文内容)自然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素问·金匮真言论》说:“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胁,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风疟,冬善病痹厥”;《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说:“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朝则人气始生,病气衰,故旦慧;日中人气长,长则胜邪,故安;夕则人气始衰,邪气始生,故加;夜半人气人藏,邪气独居于身,故甚也”。

人与杜会环境的统一性(原文内容)社会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素问·疏五过论》指出:“尝贵后贱”可致“脱营”病,“尝富后贫”可致“失精”病,并解释说:“故贵脱势,虽不中邪,精神内伤,身必败亡;始富后贫,虽不伤邪,皮焦筋屈,痿躄为挛。

”辨证论治症状:主要是患者自我感觉出来的,如头晕,头痛等。

体征:医生检查出来的,如脉象,舌苔等。

辨证论治包括(两点)1.同病异治2.异病同治阴阳阴阳对立制约:(原文)是指属性相反的阴阳双方在一个统一体中的相互斗争、相互制约和相互排斥。

《素问·脉要精微论》说:“是故冬至,四十五日,阳气微上,阴气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阴气微上,阳气微下。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谓“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可称为“制约太过。

”通常所说的“阳虚则阴盛”、“阴虚则阳亢”,或“阳虚则寒”、“阴虚则热”,可称为“制约不及”。

阴阳互根互用:(原文)互根——互为根本;互用——相互为用。

《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如王冰注《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阳气根于阴,阴气根于阳,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谓“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昼不精,夜不瞑”(《灵枢·营卫生会》)“孤阴不生,独阳不长”,甚则“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损及阴”或“阴损及阳”。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1)阴阳偏盛:“邪气盛则实。

”更新微信k ao y a nj h y ,Q Q 群917908485(2)阴阳偏衰:“精气夺则虚。

”(3)阴阳互损:“阴虚则热”-“壮水之主,以制阳光”-“阳病治阴”;“阳虚则寒”-“益火之源,以消阴翳”-“阴病治阳”。

五行五行特性:木曰曲直,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火曰炎上,温暖,炎热,向上,升腾土爰稼穑,长养,承载,生化,受纳金曰从革,肃杀,沉降,收敛,清洁水曰润下,滋润,下行,寒凉,闭藏五行归类五音:角徵宫商羽;五味:酸苦甘辛咸五色:青赤黄白黑;五化:生长化收藏五气:风暑湿燥寒;五方:东南中西北五季:春夏长夏秋冬;五行:木火土金水五脏:肝心脾肺肾;六腑: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五体:筋脉肉皮骨;五华:爪面唇毛发五官:目舌口鼻耳;五志:怒喜思悲恐五声:呼笑歌哭呻;五液:泪汗涎涕唾五神:魂神意魄志;变动:握忧哕咳栗五脉:弦洪缓浮沉五行相乘、相侮(原文)《素问·五运行大论》说:“气有余,则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其不及,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己所胜,轻而侮之。

”相乘考研常见例子:肝气乘脾,脾虚肝乘相侮考研常见例子:肝火犯肺,脾虚水犯确定治则治法相生~治则:虚则补其母,治法:滋水涵木法,益火补土法~肾阳对应火非心,培土生金法,金水相生法相克~治则:抑强扶弱,治法:抑木扶土法,培土制水法,佐金平木法,泻南补北法藏象五脏、六腑与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素问·五藏别论》说:“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

”《素问·五藏别论》说:“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面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府。

”心(必背)“君主之官”、“生之本”、“五脏六腑之大主”主要生理功能1.主血脉(1)主血:心气能推动血液运行;心有生血的作用,即所谓“奉心化赤”。

更新微信k ao y a nj h y ,Q Q 群917908485(2)主脉:脉为血之府,是容纳和运输血液的通道。

2.藏神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血者,神气也。

”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灵枢·邪客》)生理特性为阳脏而主通明。

为阳中之阳,又称“火脏”。

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1.在体合脉,其华在面2.在窍为舌,舌为心之苗3.在志为喜《灵枢·本神》说:“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

”《素问·调经论》“神有余则笑不休,神不足则悲。

”4.在液为汗,与夏气相通应。

为阳中之阳在窍为舌,舌为心之苗(多选题)舌为心之窍,其理论依据有四:①心与舌体通过经脉相互联系。

《灵枢·经脉》说:“手少阴之别……循经入于心中,系舌本。

”②心主血脉,而舌体血管丰富,外无表皮覆盖,故舌色能灵敏地反映心主血脉的功能状态。

③舌具有感受味觉的功能。

心主血脉,心之气血通过经脉上荣于舌,使之发挥鉴别五味的作用。

④舌与言语、声音有关。

舌体运动及语言表达功能依赖心神的统领,故说:“舌者,心之官也。

”(《灵枢,五阅五使》)。

机理~心气通于舌,心血上荣于舌,手少阴之别系于舌本肺(必背)喉为肺之门户,鼻为肺之外窍;肺为华盖;肺为水之上源,贮痰之器。

《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主要生理功能1.主气司呼吸肺主气包括主呼吸之气和主一身之气两个方面。

(1)主呼吸之气:(宣发肃降)浊气得出,清气得入。

(2)主一身之气:“肺者,气之本。

”体现于宗气的生成;宗气在肺中生成,积存于胸中“气海”,上走息道出喉咙以促进肺的呼吸,贯注心脉以助心推动血液运行,还可沿三焦下行脐下丹田以资先天元气;有节律的呼吸。

(多选题)2.主行水肺主行水,是指肺气的宣发肃降作用推动和调节全身水液的输布和排泄。

称作“通调水道”。

临床多用宣肺利水法来治疗,即《内经》所谓“开鬼门”之法,古人喻之为“提壶揭盖”,清·徐大椿《医学源流论》则称之为“开上源以利下流”。

3.朝百脉,主治节肺气具有助心行血的作用。

肺主治节,是指肺气具有治理调节肺之呼吸及全身之气、血、水的作用。

肺主治节的生理作用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治理调节呼吸运动(宣发肃降);二是调理全身气机(呼吸运动);三是治理调节血液的运行(朝百脉+气的升降);四是治理调节津液代谢(宣发肃降)。

主治节~呼吸运动,全身气机,血液运行,津液代谢(简单记忆法)更新微信k a o y a nj h y ,Q Q 群917908485生理特性1.肺为华盖(最高)2.肺为娇脏(易感):“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3.主宣发与肃降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1.在体合皮,其华在毛2.在窍为鼻(喉)3.在志为忧(悲)《素问·举痛论》说“悲则气消”。

4.在液为涕5.与秋气相通应主宣发与肃降(多选题)肺气的宣发作用,能向上向外布散气与津液,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呼出体内浊气;二是将脾所转输来的津液和部分水谷精微上输头面诸窍,外达于全身皮毛肌腠;三是宣发卫气于皮毛肌腠,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将代谢后的津液化为汗液,并控制和调节其排泄。

主宣发~排浊气;输布水谷精微;排汗液,司腠理开阖。

(简单记忆法)肺气的肃降作用,能向内向下布散气和津液,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吸人自然界之清气,并将吸人之清气与谷气相融合而成的宗气向下布散至脐下,以资元气;二是将脾转输至肺的津液及部分水谷精微向下向内布散于其他脏腑以濡润之;三是将脏腑代谢后产生的浊液下输于肾或膀胧,成为尿液生成之源。

主肃降~资元气,濡润脏腑,生成尿液。

(简单记忆法)脾(必背)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生痰之源。

主要生理功能1.主运化(1)运化食物:《素问·玉机真藏论》所谓“脾为孤脏,中央土以灌四傍”;《素问·厥论》所谓“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

(2)运化水液:肺为水之上源,肾为水之下源,而脾居中焦,为水液升降输布的枢纽。

《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肾>脾>肺>肝-水液代谢+三焦2.主统血脾主统血,是指脾气有统摄、控制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而不逸出脉外的功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