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4课《怎样放得更大》教科版
六年级科学怎样放得更大教案教科版
六年级科学怎样放得更大教案教科版第一篇:六年级科学怎样放得更大教案教科版怎样放得更大教学目标: 1.通过自制显微镜的探究活动,知道两个不同放大倍数的凸透镜的组合可以把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2.阅读列文虎克自制显微镜并发现微生物的故事,了解显微镜发展的历史,体会技术是不断发展的,技术的改进推动着社会的发展,也改善了我们的生活,促进着科学研究的发展。
3.以科学家列文虎克对科学的执著追求和不懈的探索精神激励学生。
教学准备: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卡纸、剪刀、胶水。
供显微镜下观察的物体,如花粉、青苔、蚕丝、纸纤维等,手电筒或小镜子。
教学过程:一、引入提出问题:我们怎样才能把物体放大更多的倍数呢?讨论。
二、怎样放得更大探究:用两只手一前一后分别拿两个放大倍数不同的凸透镜(如教材上的图),反复调整它们之间的距离来观察物体,然后拿开一个透镜,只用一个透镜观察物体。
反复几次,看看有什么发现。
汇报。
讲解:我们刚才经历的过程就是人们发明显微镜的过程。
在 17 世纪,人们把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一个凸透镜把另一个凸透镜所成的像进一步放大,这样明显提高了放大倍数,这就是最早的显微镜。
显微镜的发明,使人类观察的范围大大地扩大了。
三、做个简易显微镜讨论显微镜的制作方法和步骤。
制作:学生分组制作,教师巡回指导。
四、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周围的物体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只用一个放大镜时观察不清的文字和图片,看看观察效果如何。
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青苔、花粉等,比较和肉眼看到的有什么不同。
五、了解显微镜的发明、发展史阅读教材上的列文虎克用自制的显微镜发现微生物的故事。
讨论:从这个故事中我们知道了什么?六、讲解:教师介绍显微镜的发展历史列文虎克用自制的显微镜能把物体放大300 倍,使人类看到了过去从未看到的微生物世界。
后来人们不断改进技术使显微镜不断改进和完善,可以把物体放大到1500 倍左右,能分辨出百万分之一毫米的物体。
但光学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有限的。
六年级教科版科学《怎样放得更大》教案
六年级教科版科学《怎样放得更大》教案一、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了解两个凸透镜组合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认识显微镜的基本结构和原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找到使物体图像放得更大的方法。
学会制作简易显微镜。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感受科学技术对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探究两个凸透镜组合放大物体图像的方法。
制作简易显微镜。
2.难点理解显微镜的成像原理。
三、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讲授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展示一些微小物体的图片,提问学生如何能更清晰地观察这些物体。
回顾上节课学习的放大镜知识,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怎样放得更大”。
2.探究两个凸透镜的组合实验一:用一个凸透镜观察物体。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物体的图像大小和清晰度。
记录观察结果。
实验二:把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观察物体。
尝试不同的组合方式,如重叠放置、分开一定距离等。
观察物体的图像变化,比较与单个凸透镜的区别。
记录实验结果。
3.分析实验结果组织学生讨论两个凸透镜组合后的观察效果。
引导学生发现两个凸透镜组合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更清晰。
讲解两个凸透镜组合的原理:相当于增加了凸透镜的放大倍数。
4.认识显微镜展示显微镜的图片或实物,介绍显微镜的基本结构:目镜、物镜、载物台、调焦旋钮等。
讲解显微镜的成像原理:通过物镜和目镜的两次放大,使微小物体的图像变得清晰可见。
让学生了解显微镜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5.制作简易显微镜材料准备:两个凸透镜、卡纸、胶带、剪刀等。
制作步骤:用卡纸制作一个镜筒。
将两个凸透镜分别安装在镜筒的两端。
调整两个凸透镜的距离,使观察效果最佳。
学生分组制作简易显微镜,教师巡视指导。
6.用简易显微镜观察物体学生用制作好的简易显微镜观察微小物体,如花粉、头发等。
交流观察到的结果,分享制作和使用简易显微镜的体会。
7.课堂总结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两个凸透镜组合的实验探究、显微镜的认识和简易显微镜的制作。
科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怎样放得更大.doc
科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怎样放得更大怎放得更大【教学目的】科学概念:⑴两个凸透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像放得更大。
⑵ 微的明拓了察域,微是人微小世界的重要察工具。
程与方法:⑴用两个放大合制作一个易微。
⑵用自制的微察四周的物体⑶ 文中列文虎克微生物的故事。
情感、度、价:⑴ 到人明微是一个了不起的步。
⑵科学的不断开展,会促使技不断地改良,而技的开展,又会促科学研究的开展。
⑶ 学科学家科学固的追求和不懈的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懂得人的不懈追求促了微技的不断步【教学点】自制易微【教学准】分器材:两个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卡(或成的筒)、剪刀、胶。
供微下察的物体,如花蕊,青苔,蚕,,昆虫的足、翅、触角等,手筒或小子。
老演示器材:两个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自制的微,相关件(如微的史等)。
【教学程】一、微的开展⑴如何放得更大?:同学我已能熟地使用放大来察一些小的物体了,但人的探索欲望在不断地开展,放大不能足人微小世界探索的欲望。
如何能使我看到的像放得更大呢?生:用微,用子微⋯⋯⑵介各种微1)最早的光学微:荷詹森父子制作的微才是世界上第一架真正的微。
由一个凸透和一个凹透成,它是光学微。
后来光学微不断改良,放大倍数可达1500倍左右。
2)子微:以子束替代光束,用磁替代透。
一下子把放大倍数提高到一万倍。
20世90年代放大率提高到200万倍。
3)描隧道微:放大倍数可达 3 倍。
二、做个易微⑴怎放得更大?:放大何以成了微呢,在放大成微的程中人行了怎1 / 2的思考与努力呢?我想当人首先想到的肯定是:如何放得更大?同学,你有什么定在有的放大的基上做到放得更大?(先学生答复)⑵我自制微1) 我已知道增加放大的凸度就可以增加放大的倍数,但即便我将凸度增到,它放大倍数也只能到达 25 倍左右。
个凸透已不能足我的需求,我怎么?2)用两个放大察物体。
整两个放大之的距离察物体,直到看得最分明,然后移开一个凸透,比一下两次看到的物体有什么不同。
《怎样放得更大》教学设计
《怎样放得更大》教学设计一、教材简析《怎样放得更大》是教科版学校六班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的第4课。
本课是帮助同学了解从放大镜到显微镜的发现过程,认识到显微镜的发现及不断改进,使人类观测到越来越精细的物体及结构,发觉了微生物和细胞。
在运用放大镜的过程中,同学都期望放大镜能把物体放大更多倍数,以便把物体看得更清晰。
这也是在显微镜发现之前,人们的想法和一贯努力追求的日标。
但放大镜的放大倍数是有限的,直到17世纪,人们发觉用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提高放大倍数,从而发现了显微镜,人们的这个目标才得以实现。
本课主要是指导同学经受前人发现显微镜的过程,然后用两个放大镜自制一个显微镜,并尝试用自制的显微镜进行观测。
二、教学背景本课是在前几课运用放大镜观测物体的基础上,探究如何使物体放得更大?其实是引导同学经受人类探究发现显微镜的过程。
在前几课的学习过程中,已经有许多同学也曾将两把放大镜重叠去观测物体,期望获得更大的图像,当时的这种行为是无意识的,是不知其所以然的。
本课以同学的这种行为引入,让同学利用两把放大镜对比观测前两课上所观测过的物体,如味精、白糖晶体,如蚂蚁、蝴蝶等昆虫,这样,同学对两把放大镜组合后产生的效果会有更深刻的认识。
三、教学目标〔一〕科学概念1.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2.显微镜的发现拓宽了观测领域,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测工具。
〔二〕过程与方法1.用两个放大镜组合制作一个简易显微镜。
2.用自制的显微镜观测四周的物体3.阅读课文中列文虎克发觉微生物的故事。
〔三〕情感、立场、价值观1.认识到人类发现显微镜是一个了不得的进步。
2.科学的不断进展,会促使技术不断地改进,而技术的进展,又会促进科学讨论的进展。
3.学习科学家对科学执著的追求和不懈的探究精神。
四、教学重点懂得人类的不懈追求促进了显微技术的不断进步五、教学难点自制简易显微镜六、教学预备1.分组试验器材两个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卡纸〔或现成的纸筒〕、剪刀、胶带。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1.4怎样放得更大》教案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1.4怎样放得更大》教案一. 教材分析《怎样放得更大》是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的第4课,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放大镜的原理,掌握放大镜的制作方法,并能够运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科学的魅力,培养他们观察、思考、动手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他们对科学充满了好奇心。
但在观察物体时,部分学生可能还不会正确使用放大镜,对放大镜的原理了解不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正确使用放大镜,并解释放大镜的原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放大镜的原理,知道放大镜是如何放大的。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3.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提高他们的沟通表达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放大镜的原理。
2.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放大镜的原理。
2.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提高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3.启发式教学:教师提问,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思维。
六. 教学准备1.放大镜:每个学生准备一个放大镜。
2.实验材料:透明塑料袋、水、小昆虫等。
3.教学课件:制作相关的教学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有趣的图片,如缩小版的建筑物、微观世界的生物等,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你有一个魔法放大镜,你想放大观察什么?从而激发学生对放大镜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放大镜的原理,并通过实验演示放大镜如何放大物体。
实验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让学生初步了解放大镜的原理。
3.操练(10分钟)教师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自己动手制作放大镜。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正确使用放大镜。
4.巩固(5分钟)教师提问:你们知道放大镜是如何放大的吗?让学生回顾放大镜的原理。
然后,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他们制作放大镜的心得。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1.4 怎样放的更大| 教科版
《怎样放得更大》教学设计【教学任务分析】《怎样放得更大》是六年级下册“微小世界”单元的第4课,前三课是有关放大镜的,认识放大镜,使用放大镜观察昆虫身体结构的细部和常见固体物质的晶体,后三课是认识显微镜,并会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了解人类用显微镜探索生命世界的成果。
显然,“怎样放得更大”一课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刚好是一个转折。
让学生了解并感受从放大镜到显微镜的发明过程,认识到显微镜的发明及不断改进,使人类能观察到更小、更精细的物体及结构。
即随着观察工具的发展,人类的视野越来越开阔,获得信息越来越多。
包含的两条线:观察工具发展和认识微小世界是齐头并进的。
【学生情况分析】科学概念方面:学生在前三课中使用放大镜时,大部分学生已经发现两个放大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但是不知道显微镜的发明就是始于两个放大镜的组合。
科学探究方面:学生对于两个凸透镜组合这种方法的认识是简单的,就是将它们重叠,但几乎没有思考,更没有尝试过怎样可以使物体的图像在较清晰的基础上放得更大,而本课就让学生在动手前进行充分思考,不断尝试去找相对较理想的两个放大镜位置及之间的距离,然后把它们固定下来,制成一个简易的显微镜。
学生欣喜地用自制的简易显微镜继续来观察青苔时,却没有更多的发现和收获,从而去反思在课堂短时间里的制作活动。
其实对于我们而言,这个制作也是很有难度的,何况这么短的时间里,因此这里的活动定位就是让学生知道方法,技术是不断改进的,从而很自然地推动活动的继续,需要更好的观察工具。
此时40倍的简易显微镜的出现水到渠成,当青苔的叶子又大又清地出现在观察视野中时,学生无不由衷地惊叹。
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学生知道显微镜的发明是人类的一大进步,但是学生并没有体验过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科学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
本课以生活中熟视无睹的青苔为观察对象,学生通过用肉眼、放大镜、自制显微镜、简易显微镜一系列地观察活动,发现观察视野越来越开阔,获得的信息越来越多,在实践活动中发展了认识。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怎样放得更大》教学设计
4.怎样放得更大【教材分析】在使用放大镜的过程中,学生都希望放大镜能把物体放大更多倍数,以便把物体看得更清楚。
这也是在显微镜发明之前,人们的想法和一直努力追求的日标。
但放大镜的放大倍数是有限的,直到17世纪,人们发现用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提高放大倍数,从而发明了显微镜,人们的这个日标才得以实现。
【学情分析】本课指导学生经历前人发明显微镜的过程,用两个放大镜自制一个显微镜,并尝试用自制的显微镜进行观察。
由于学生的理解水平,什么是折射,以及电子显微镜和扫描隧道显微镜的原理,不必讲解。
但要让学生明白:显微镜技术的发展,为我们的研究微观世界提供了可靠有力的工具,它是人类最敏锐的眼睛。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2.显微镜的发明拓宽了观察领域,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
过程与方法:1.用两个放大镜组合制作一个简易显微镜。
2.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周围的物体3.阅读课文中列文虎克发现微生物的故事。
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到人类发明显微镜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
2.科学的不断发展,会促使技术不断地改进,而技术的发展,又会促进科学研究的发展。
3.学习科学家对科学执著的追求和不懈的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懂得人类的不懈追求促进了显微技术的不断进步。
【教学难点】自制简易显微镜。
【教学方法】引导启发法、小组合作探究法、汇报交流法等。
【教学准备】分组实验器材:两个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卡纸(或现成的纸筒)、剪刀、胶带。
供显微镜下观察的物体,如花蕊,青苔,蚕丝,纸纤维,昆虫的足、翅、触角等,手电筒或小镜子。
教师演示器材:两个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自制的显微镜,相关课件(如显微镜的历史等)。
【教学过程】一、显微镜的发展1、如何放得更大?师:同学们我们已经能熟练地使用放大镜来观察一些细小的物体了,但人类的探索欲望总在不断地发展,放大镜不能满足人们对微小世界继续探索的欲望。
如何能使我们看到的像放得更大呢?生:用显微镜,用电子显微镜……2、介绍各种显微镜1) 最早的光学显微镜:荷兰詹森父子制作的显微镜才是世界上第一架真正的显微镜。
教科版科学六下1.4《怎样放得更大》说课稿
教科版科学六下1.4《怎样放得更大》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怎样放得更大》这一课是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1单元的第4课。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探究显微镜的放大原理,了解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和使用方法,以及如何正确观察和描述微小物体。
教材以显微镜为核心,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实例出发,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他们对显微镜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局限于表面的认识。
学生在操作显微镜时,可能对一些细节注意不够,如调节粗准焦螺旋、细准焦螺旋等。
此外,学生在描述微小物体时,可能存在表达不清晰、观察不细致的问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操作细节,引导学生进行深入观察,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显微镜的放大原理,掌握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和使用方法,能正确观察和描述微小物体。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使学生感受到科学探究的乐趣。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显微镜的放大原理,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和使用方法。
2.教学难点:调节粗准焦螺旋、细准焦螺旋,观察和描述微小物体。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小组合作、探究活动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发挥学生的积极性。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显微镜等教学手段,直观展示显微镜的放大原理和操作方法。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以生活中的实例引入显微镜的话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探究活动:学生分组进行探究,了解显微镜的放大原理,掌握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和使用方法。
3.操作实践:学生分组操作显微镜,观察和描述微小物体。
4.交流分享:学生展示自己的观察成果,分享观察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5.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显微镜的放大原理和操作方法,强调观察细节。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4课《怎样放得更大》教科版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4课《怎样放得更大》教科版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微小世界》第4课《怎样放得更大》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2.显微镜的发明拓宽了观察领域,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
过程与方法:1.用两个放大镜组合制作一个简易显微镜。
2.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周围的物体。
3.阅读课文中列文虎克发现微生物的故事。
4.观看视频、图片和文字资料,简单了解显微镜的发展。
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到人类发明显微镜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
2.科学的不断发展,会促使技术不断地改进,而技术的发展,又会促进科学研究的发展。
3.学习科学家对科学执著的追求和不懈的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懂得人类的不懈追求促进了显微技术的不断进步。
【教学难点】自制简易显微镜。
【教学准备】小组材料:三个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放大镜固定架。
教师准备材料:列文虎克的视频、显微镜发展的图片和视频。
【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师:什么样的放大镜放大倍数比较大?生:凸度(中心厚度)越大的放大镜放大倍数越大。
师:一个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始终是有限的,为了观察到更加细微的结构,你有什么办法可以把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生:两个放大镜。
师引出课题:怎样放得更大。
(板书课题)二、自制简易的显微镜师:两个放大镜随意放在一起就可以把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吗?生:不是。
师:两个放大镜怎样放置可以把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试一试?生(预设)调整两个放大镜(凸透镜)之间的距离来观察物体,直到看得最清楚为止。
师:手持两个放大镜观察物体方便吗?生:不方便。
师:有什么办法?生(预设):把两个放大镜固定起来。
师引导:一开始两个放大镜调整好距离看到了最清晰的图像,在固定放大镜时这个距离不变。
生固定放大镜。
师:用这个装置去观察第一节课观察过的物体,有什么新的发现,并记录。
生观察记录,发现:用调整好距离的两个放大镜观察物体,可以发现物体的图像被放得更大、有些细小的部位更加清晰。
教科版科学六下1.4《怎样放得更大》教案1
教科版科学六下1.4《怎样放得更大》教案1一. 教材分析《怎样放得更大》是教科版科学六下1.4课时的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放大镜的原理,学会正确使用放大镜,并通过实际操作探究放大镜的放大效果。
本节课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五年级时已经学习了《简单的工具》单元,对放大镜有了初步的认识,但还不够深入。
此外,学生在生活中也常用放大镜观察物体,但对放大镜的原理及正确使用方法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以学生已有的知识为基础,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放大镜的原理和正确使用方法。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放大镜的原理,知道如何正确使用放大镜。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思考和交流的能力。
3.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放大镜的原理,正确使用放大镜的方法。
2.教学难点:放大镜的放大效果与物距、像距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采用实验探究法,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现象,总结规律。
3.采用小组合作交流法,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表达、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每人一个放大镜。
2.一些微小物体,如昆虫、植物等。
3.记录本和笔。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微小物体,如昆虫、植物等,引导学生关注这些细小的世界,并提出问题:“你们想知道这些细小物体的更多秘密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种工具,可以帮助我们放大这些细小的物体。
”2.呈现(5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放大镜的原理和结构,讲解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物距、像距下的放大效果,并记录实验结果。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问:“你们发现了放大镜的放大效果与物距、像距之间的关系吗?”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总结。
5.拓展(15分钟)教师提出拓展问题:“放大镜在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引导学生思考放大镜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如珠宝鉴定、印刷等。
教科版科学六下1.4《怎样放得更大》教案
教科版科学六下1.4《怎样放得更大》教案一. 教材分析《怎样放得更大》是教科版科学六下第一单元第四课的内容。
本课主要让学生通过探究显微镜的放大原理,了解如何使物体在显微镜下放得更大。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简单的实验,引导学生认识显微镜的放大结构,掌握调节显微镜放大倍数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掌握了显微镜的基本使用方法,对显微镜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显微镜的放大原理和如何调节放大倍数可能还不太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直观的演示和实际的操作,让学生深入理解显微镜的放大原理,并熟练掌握调节放大倍数的方法。
三. 教学目标1.了解显微镜的放大原理,知道如何使物体在显微镜下放得更大。
2.能熟练地使用显微镜,掌握调节放大倍数的方法。
3.培养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的能力,提高科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显微镜的放大原理2.如何使物体在显微镜下放得更大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显微镜的放大原理和调节放大倍数的方法。
2.演示法:展示实物和显微镜,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放大原理。
3.实验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显微镜,掌握调节放大倍数的方法。
4.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和经验。
六. 教学准备1.显微镜:确保每组学生都有显微镜可用。
2.实验材料:准备一些透明的小物体,如昆虫翅膀、植物叶片等。
3.教学PPT:制作相关的教学PPT,辅助讲解和展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一些显微镜下的美丽图片,引导学生回顾显微镜的基本使用方法。
提问:“你们知道显微镜是如何放大物体的吗?”从而引出本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讲解显微镜的放大原理,用PPT展示显微镜的放大结构,解释如何使物体在显微镜下放得更大。
同时,进行实物演示,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放大原理。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使用显微镜,观察准备好的实验材料。
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显微镜,尝试调整放大倍数,观察物体的变化。
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1.4怎样放得更大》1-教科版
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1.4怎样放得更大》1-教科版一. 教材分析《1.4怎样放得更大》是六年级科学下册教科版中的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放大镜的原理,掌握放大镜的使用方法,并能够通过实验探究放大镜的放大效果。
本课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于放大镜这一工具,他们可能在生活中有过一些接触,但未必深入理解其原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理解放大镜的工作原理,并能够运用放大镜进行观察和研究。
三. 教学目标1.了解放大镜的原理,掌握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放大镜的原理。
2.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3.通过实验和观察,理解放大镜的放大效果。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理解放大镜的原理和使用方法。
六. 教学准备1.放大镜。
2.实验材料:透明的塑料片、小玩具等。
3.教学PPT。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使用放大镜的经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放大镜的原理,并通过PPT展示放大镜的构造和作用。
3.操练(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放大镜的放大效果。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记录实验现象。
4.巩固(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分享实验心得,进一步理解放大镜的原理和使用方法。
5.拓展(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放大镜在科学研究和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6.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放大镜的原理和使用方法。
7.家庭作业(5分钟)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放大镜进行观察,并撰写观察报告。
8.板书(5分钟)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板书,总结放大镜的原理和使用方法。
教科版科学六下《怎样放得更大》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六下《怎样放得更大》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怎样放得更大》是教科版科学六下的一个教学内容,主要介绍了放大镜的使用和放大原理。
本节课通过放大镜的使用,让学生了解放大镜的原理,学会正确使用放大镜,并能解释生活中的一些放大现象。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理论知识的介绍,又有实践操作的指导,适合学生进行探究学习。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基本的观察、操作和探究能力。
他们对放大镜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不清楚放大镜的原理和正确使用方法。
此外,学生对生活中的放大现象有一定的观察,但缺乏系统的解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探究放大镜的原理,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放大现象。
三. 教学目标1.了解放大镜的原理,学会正确使用放大镜。
2.能够运用放大镜解释生活中的一些放大现象。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探究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放大镜的原理。
2.正确使用放大镜。
3.运用放大镜解释生活中的放大现象。
五. 教学方法1.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探究放大镜的原理。
2.示范法:教师示范正确使用放大镜的方法。
3.讨论法: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分享放大镜的使用心得。
4.案例分析法:分析生活中的一些放大现象,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
六. 教学准备1.放大镜:每个学生准备一个放大镜。
2.实验材料:一些微小的物体,如昆虫、植物等。
3.教学课件:制作教学课件,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忆放大镜的使用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放大镜的原理,并通过课件展示放大镜的工作过程。
3.操练(15分钟)教师示范正确使用放大镜的方法,并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观察微小物体。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运用放大镜观察不同的微小物体,交流分享观察心得。
5.拓展(10分钟)教师提出一些生活中的放大现象,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怎样放得更大》教科版
4.怎样放得更大【教材简析】本课教学是在学生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微小物体的前提下,尝试用两个放大镜把细节放得更大。
课文首先提出怎样把物体放得更大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然后启发学生用两个放大倍数不同的凸透镜组合起来观察物体,比较用两个透镜和一个透镜看到的物体图像有什么不同?从中发现把两个透镜组合起来观察物体,放大倍数会大大提高。
这个活动引领学生经历一个显微镜的发明过程。
接下来的活动是让学生用简易显微镜观察物体,实际验证一下物体的图像在显微镜下是不是被放得更大了,是不是又会发现一些用肉眼和自制放得更大的装置不能看到的细节,并把新的发现记下来。
此外,课文资料中列文虎克发现微生物的故事,能激发学生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的兴趣,并学习列文虎克坚持不懈、刻苦钻研的精神。
本课可分“做个简易显微镜”和“显微镜的发展”两部分,引领学生经历一个前人发明显微镜的过程,领悟显微镜发明中的科学性和探索精神。
【学情分析】学生们都用过放大镜,会使用放大镜来观察物体,那么使用两个放大镜观察到的物体是怎样的呢?用两个放大镜和一个放大镜看到的物体图像又有什么不同呢?怎么叠放两个放大镜可以使放大倍数大大提高呢?学生的体验是不多的。
这也是让学生通过活动,体验一个最早期简易显微镜的发明过程。
【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1.学会将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并且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2.了解显微镜的发明拓宽了观察领域,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
科学探究目标1.用两个放大镜组合体验一个简易放大装置的效果。
2.用简易显微镜观察周围的物体,感受到放大物体的图像之后可以看见微小的细节。
科学态度目标1.认识到人类发明显微镜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
2.科学的不断发展,会促使技术不断地改进,而技术的发展,又会促进科学研究的发展。
3.学习科学家对科学执著的追求和不懈的探索精神。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会利用两个透镜组装成一个简易显微镜。
【教学重难点】重点:懂得人类的不懈追求促进了显微技术的不断进步。
第4课 《怎样放得更大》教学设计(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第4课《怎样放得更大》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材分析】《怎样放得更大》是六年级下册“微小世界”单元的第4课,前三课是有关放大镜的,认识放大镜,使用放大镜观察昆虫身体结构的细部和常见固体物质的晶体,后三课是认识显微镜,并会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了解人类用显微镜探索生命世界的成果。
显然,“怎样放得更大”一课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刚好是一个转折。
让学生了解并感受从放大镜到显微镜的发明过程,认识到显微镜的发明及不断改进,使人类能观察到更小、更精细的物体及结构。
即随着观察工具的发展,人类的视野越来越开阔,获得信息越来越多。
【学情分析】科学概念方面:学生在前三节课中使用放大镜时,大部分学生已经发现两个放大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但是不知道显微镜的发明就是始于两个放大镜的组合。
探究和情感方面:本节课极大程度发挥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两人一小组通过阅读导学单重走显微镜发明之路,让学生自主学习自制显微镜的制作方法、简易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学生通过用肉眼、放大镜、自制显微镜、简易显微镜一系列的观察活动,发现观察视野越来越开阔,获得的信息越来越多,在实践活动中体验技术是不断改进的,技术的改进让我们观察到更多细节。
通过自由阅读列文虎克的故事和显微镜的发展史,让学生知道显微镜的发明是人类的一大进步,而且仍在继续发展,我们的研究也还没有结束。
信息技术方面: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在本节课也得到了一定发展,本节课与信息技术结合紧密,真正实现了全班实时共享和无纸化教学,导学单、阅读资料都在课前下发到讨论区,课内记录都在讨论区发表,打字、写字、录音、拍照均可,学生记录更加方便,汇报更加形象。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显微镜的发明拓宽了观察领域,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
过程与方法:阅读导学单,用放大镜、自制显微镜、简易显微镜观察蚕蛾的翅膀;让学生知道自制显微镜的基本方法;阅读课文中列文虎克发现微生物的故事。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怎样放得更大》教学设计-含板书附反思-【共两套教案】全文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微小世界《怎样放得更大》教案一、教材简析:在使用放大镜的过程中,学生都希望放大镜能把物体放大更多倍数,以便把物体看得更清楚。
这也是在显微镜发明之前,人们的想法和一直努力追求的日标。
但放大镜的放大倍数是有限的,直到17世纪,人们发现用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提高放大倍数,从而发明了显微镜,人们的这个目标才得以实现。
本课指导学生经历前人发明显微镜的过程,用两个放大镜自制一个显微镜,并尝试用自制的显微镜进行观察。
二、教学背景:本课是在前几课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基础上,探究如何使物体放得更大?其实是引导学生经历人类探索发明显微镜的过程。
在前几课的学习过程中,已经有很多学生也曾将两把放大镜重叠去观察物体,希望获得更大的图像,当时的这种行为是无意识的,是不知其所以然的。
本课以学生的这种行为引入,让学生利用两把放大镜对比观察前两课上所观察过的物体,如味精、白糖晶体,如蚂蚁、蝴蝶等昆虫,这样,学生对两把放大镜组合后产生的效果会有更深刻的认识。
三、过程与方法:1.用两个放大镜组合制作一个简易显微镜。
2.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周围的物体3.阅读课文中列文虎克发现微生物的故事。
【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到人类发明显微镜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
2.科学的不断发展,会促使技术不断地改进,而技术的发展,又会促进科学研究的发展。
3.学习科学家对科学执著的追求和不懈的探索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懂得人类的不懈追求促进了显微技术的不断进步;【教学难点】:自制简易显微镜。
【教学准备】1.课前学生收集显微镜在科研、医疗、工业、农业、纺织、考古等领域的影响、作用及应用方面的资料。
2.分组准备两个放大倍数不同的放大镜,观察用的青苔、花、小字,事先用铁架台做好的自制显微镜。
3.幻灯片以及多媒体设备五、教学过程(一)、引入:1.T:看,老师这里有两个放大镜,一大一小,它们谁的放大倍数更大呢?我们一起来比较比较!2.T:如果想要把物体放得更大,比如:一千倍,该怎么办呢?(板书课题:怎样放得更大)3.T:在很早很早以前,那时侯还没有显微镜。
六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设计《1.4怎样放得更大》1-教科版
六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设计《1.4怎样放得更大》1-教科版一. 教材分析《1.4怎样放得更大》是六年级科学下册的教学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放大镜的基本原理和使用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放大镜的放大原理,学会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并能够运用放大镜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对科学实验也有一定的兴趣。
但是,学生对放大镜的原理和使用方法可能还不够了解,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来加深理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放大镜的放大原理,知道放大镜的基本结构和使用方法。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的能力,能够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3.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运用放大镜进行观察和探究。
四. 教学重难点1.放大镜的放大原理的理解和掌握。
2.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的掌握。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放大镜的放大原理,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动手操作能力。
2.引导法: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3.实践法: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放大镜的使用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放大镜:每个学生准备一个放大镜。
2.实验材料:一些小物品,如昆虫、植物等,用于学生观察。
3.教学课件:制作相关的教学课件,用于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在生活中见过放大镜吗?放大镜是什么样子的?放大镜有什么作用?通过问题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放大镜的放大原理和基本结构,通过课件展示放大镜的放大效果,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放大镜的原理。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放大镜的放大效果,观察不同物体的放大效果,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动手操作能力。
4.巩固(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放大镜原理和使用的掌握情况,及时进行反馈和巩固。
教科版科学六下《怎样放得更大》教案
教科版科学六下《怎样放得更大》教案一. 教材分析《怎样放得更大》是教科版科学六下的一篇课文,主要介绍了放大镜的原理和制作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放大镜的构造和作用,掌握制作放大镜的基本技能,并能够运用放大镜进行观察和探究。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基本的观察和探究方法,具备了一定的科学实验能力。
但部分学生对放大镜的原理和制作方法可能还不够了解,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提高。
三. 教学目标1.了解放大镜的原理和制作方法。
2.掌握制作放大镜的基本技能。
3.能够运用放大镜进行观察和探究。
四. 教学重难点1.放大镜的原理和制作方法。
2.运用放大镜进行观察和探究。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验探究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放大镜样品。
2.制作放大镜的材料。
3.实验仪器和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放大镜样品,引发学生对放大镜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提问:“你们知道放大镜是如何放大物体的吗?放大镜的原理是什么?”2.呈现(10分钟)介绍放大镜的原理和制作方法。
讲解放大镜的工作原理,如凸透镜的折射作用等。
展示放大镜的制作过程,讲解每一步的制作方法。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放大镜的制作。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4.巩固(5分钟)学生展示制作好的放大镜,互相观察和评价。
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之处。
5.拓展(10分钟)学生运用放大镜进行观察和探究。
教师提出观察任务,引导学生运用放大镜观察不同的物体,并记录观察结果。
6.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放大镜的原理和制作方法。
7.家庭作业(5分钟)学生完成家庭作业,包括观察任务和制作放大镜的制作过程。
教学过程每个环节所用时间:导入5分钟,呈现10分钟,操练15分钟,巩固5分钟,拓展10分钟,小结5分钟,家庭作业5分钟。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4怎样放的更大 教科版
4、怎样放得更大【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2、显微镜的发明拓宽了观察领域,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
过程与方法:1、用两个放大镜组合制作一个简易显微镜。
2、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周围的物体3、阅读课文中列文虎克发现微生物的故事。
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到人类发明显微镜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
2、科学的不断发展,会促使技术不断地改进,而技术的发展,又会促进科学研究的发展。
1、学习科学家对科学执著的追求和不懈的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懂得人类的不懈追求促进了显微技术的不断进步【教学难点】自制简易显微镜【教学准备】分组实验器材:两个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卡纸(或现成的纸筒)、剪刀、胶带。
供显微镜下观察的物体,如花蕊,青苔,蚕丝,纸纤维,昆虫的足、翅、触角等,手电筒或小镜子。
教师演示器材:两个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自制的显微镜,相关课件(如显微镜的历史等)。
【教学过程】一、显微镜的发展1、如何放得更大?师:同学们我们已经能熟练地使用放大镜来观察一些细小的物体了,但人类的探索欲望总在不断地发展,放大镜不能满足人们对微小世界继续探索的欲望。
如何能使我们看到的像放得更大呢?生:用显微镜,用电子显微镜……2、介绍各种显微镜1)最早的光学显微镜:荷兰詹森父子制作的显微镜才是世界上第一架真正的显微镜。
由一个凸透镜和一个凹透镜组成,它是光学显微镜。
后来光学显微镜经不断改进,最大放大倍数可达1500倍左右。
2)电子显微镜:以电子束代替光束,用磁场代替透镜。
一下子把放大倍数提高到一万倍。
20世纪90年代放大率提高到200万倍。
3)扫描隧道显微镜:放大倍数可达3亿倍。
二、做个简易显微镜1、怎样放得更大?师:放大镜何以变成了显微镜呢,在放大镜变成显微镜的过程中人类进行了怎样的思考与努力呢?我想当时人们首先想到的问题肯定是:如何放得更大?同学们,你们有什么办法在现有的放大镜的基础上做到放得更大?(先让学生尝试回答)2、我们自制显微镜1)我们已经知道增加放大镜的凸度就可以增加放大的倍数,但即使我们将凸度增到最大,它放大倍数也只能达到25倍左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第4课《怎样放得更大》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2.显微镜的发明拓宽了观察领域,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
过程与方法:
1.用两个放大镜组合制作一个简易显微镜。
2.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周围的物体。
3.阅读课文中列文虎克发现微生物的故事。
4.观看视频、图片和文字资料,简单了解显微镜的发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人类发明显微镜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
2.科学的不断发展,会促使技术不断地改进,而技术的发展,又会促进科学研究的发展。
3.学习科学家对科学执著的追求和不懈的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懂得人类的不懈追求促进了显微技术的不断进步。
【教学难点】自制简易显微镜。
【教学准备】
小组材料:三个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放大镜固定架。
教师准备材料:列文虎克的视频、显微镜发展的图片和视频。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
师:什么样的放大镜放大倍数比较大?
生:凸度(中心厚度)越大的放大镜放大倍数越大。
师:一个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始终是有限的,为了观察到更加细微的结构,你有什么办法可以把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生:两个放大镜。
师引出课题:怎样放得更大。
(板书课题)
二、自制简易的显微镜
师:两个放大镜随意放在一起就可以把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吗?
生:不是。
师:两个放大镜怎样放置可以把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试一试?
生(预设)调整两个放大镜(凸透镜)之间的距离来观察物体,直到看得最清楚为止。
师:手持两个放大镜观察物体方便吗?
生:不方便。
师:有什么办法?
生(预设):把两个放大镜固定起来。
师引导:一开始两个放大镜调整好距离看到了最清晰的图像,在固定放大镜时这个距离不变。
生固定放大镜。
师:用这个装置去观察第一节课观察过的物体,有什么新的发现,并记录。
生观察记录,发现:用调整好距离的两个放大镜观察物体,可以发现物体的图像被放得更大、有些细小的部位更加清晰。
师:把其中一个放大镜换成放大倍数小或者大的放大镜,再去观察物体,你又有什么发现?
生(预设):图像有点模糊了。
师:要使图像变得清晰,怎么做?
生(预设):调整放大镜之间的距离,直至观察到清晰的图像,再固定好。
师引导学生:刚才我们做的这个装置可以叫做简易的显微镜。
(设计意图:制作简易显微镜是本课的难点,教师需要引导,才能让这个活动变得有趣又有意义。
)
三、显微镜的发展
师出示资料:1.最早提出放大装置的应用——格罗斯泰斯特(英国);2.设计并制作出有放大功能的眼镜——培根(英国);3.利用自制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世界——列文虎克(荷兰)。
播放列文虎克的视频资料。
生观看视频,简单了解列文虎克与显微斜镜的故事。
生仔细阅读书本列文虎
克发现微生物的故事,体会列文虎克对科学执著的追求和不懈的探索精神。
生阅读詹森父子制造的第一台复合式显微镜、罗伯特·胡克发现“细胞”的显微镜、列文虎克可以放大近300倍金属结构的显微镜、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扫描隧道显微镜的资料,懂得人类的不懈追求促进了显微技术的不断进步。
(这个环节可以让学生
课前自己去搜集资料,课堂上进行交流。
)
四、显微镜下的世界
师播放视频,生观看学习。
(设计意图:为下面几节课做好铺垫。
)
五、板书设计
怎样放得更大
肉眼
放大镜
两个凸透镜组合光学显微镜
电子显微镜
扫描隧道显微镜...... 希望看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