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钩端螺旋体病需要做哪些化验检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治疗钩端螺旋体病需要做哪些化验检查是由致病性钩端螺旋体引起的动物源性传染病,简称钩体病。临床上起病急骤,发热呈稽留热,颜面充血,并有不同程度的出血倾向和出血性皮疹,浅表淋巴结及肝脾肿大等。

(1)血常规检查:白细胞(WBC)总数轻度增高或正常,以中性多形核细胞为主;轻度贫血,血小板(PLT)减少。

(2)尿常规检查:有轻度蛋白尿,可见红细胞(RBC)、白细胞(WBC)及管型。

(3)血沉(ESR)测定:可加快。

(4)血清免疫学检查:在病后7~8天,做血清凝集溶解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补体结核试验、ELISA 等,检测血清特异性抗体、免疫球蛋白M(IgM),早期诊断价值最大。

钩端螺旋体病检查项:

1. 白细胞(WBC或LEU)

2. 白细胞分类(DC)

3. 嗜中性粒细胞(N)核象变化

4. 血沉(ESR)

5. 血小板(PLT)

6. 尿蛋白(PR0)

7. 腺病毒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白细胞(WBC或LEU)(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单位】

个/升(个/L)

【正常值】

成人白细胞数为(4.0~10.0)×109/升。儿童随年龄而异,新生儿为(15.0~20.0)×109/升;6个月~2岁为(11.0~12.0)×109/升;4~14岁为8.0×109/升左右。

【临床意义】

(1)增多:常见于急性细菌性感染、严重组织损伤、大出血、中毒和白血病等。

(2)减少:常见于某些病毒感染、血液病、物理及化学损伤、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脾功能亢进等。

白细胞分类(DC)(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单位】

百分比(常用1.0表示100%)

【正常值】

(1)嗜中性粒细胞(N):成人0.40~0.75(40%~75%),儿童0.30~0.65(30%~65%)。

(2)嗜酸性粒细胞(E):0.005~0.05(0.5%~5%)。

(3)嗜碱性粒细胞(B):0~0.01(0~1%)。

(4)淋巴细胞(L):成人0.20~0.45(20%~45%),儿童0.3~0.56(30%~56%)。

(5)单核细胞(M):成人0.02~0.06(2%~6%),儿童0.02~0.08(2%~8%)。

【临床意义】

(1)嗜中性粒细胞(N):增多或减少,同白细胞(WBC)。

(2)嗜酸性粒细胞(E):①增多。常见于过敏性疾病,寄生蚓病,某些皮肤病(如湿疹、牛皮癣等),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淋巴肉瘤,鼻咽癌,肺癌等。②减少。常见于伤寒、副伤寒早期、大手术、烧伤等应激状态及长期应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后。

(3)嗜碱性粒细胞(B):①增多。常见于白血病、某些转移癌、骨髓纤维化、脾切除后及铅、锌中毒等。②减少。无临床意义。

(4)淋巴细胞(L):①增多。见于某些病毒或细菌所致的传染病、急慢性血液病、药物反应、变态反应、溶血性贫血等。②减少。见于淋巴细胞破坏过多(如x线照射、化疗、应用肾上腺糖皮质激j素或淋巴细胞毒素等),免疫缺陷病,霍奇金病及尿毒症等。

(5)单核细胞(M):①增高。常见于感染、血液病、胶原性疾病等。②减少。无临床意义。

嗜中性粒细胞(N)核象变化(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单位】

百分比(%)

【正常值】

周围血液中幼稚的中性杆状粒细胞(如晚幼粒、杆状核),应为0.01~0.05(1%~5%),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分叶少于4叶,为0.50~0.70(50%~70%)。

【临床意义】

(1)核左移:幼稚中性粒细胞超过正常中性粒细胞的5%,表示中性粒细胞生长旺盛。常见于急性传染病或体内有炎症病煳者。中度感染时,白细胞(WBC)数超过10×109/升时,中性杆状粒细胞大于6%,为轻度左移;大于10%,为中度左移;大于25%,为重度左移。

(2)核右移:为中性粒细胞分叶过多,大部分为4~5叶或更绸(甚者15叶)。表示衰老白细胞增多,造血功能减退,如疾病进行期突然出现核右移(5叶核白细胞大于3%),则为疾病的危险预兆,预后不良。

血沉(ESR)(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单位】

毫米/小时(mm/h)

【正常值】

男性为0~15毫米/小时,女性为0~20毫米/小时

【临床意义】

(1)增快:常见于各种炎症、结核病和风湿病活动期、组织损伤、贫血和高球蛋白血症、恶性肿瘤等。

(2)减慢:常见于红细胞增多症、严重肝损害、脱水及使用抗炎药物等。

血小板(PLT)(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单位】

个/升(个/L)

【正常值】

(100~300)×109/升(旧制单位:10万~30万/mm3)

【临床意义】

(1)增多:常见于急性感染、失血、溶血、骨折、脾切除后、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

(2)减少:常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功能亢进等。

尿蛋白(PR0)(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单位】

毫克/24小时尿(mg/24h尿)

【正常值】

(1)定性:阴性。

(2)定量:0~80毫克/24小时尿。

【临床意义】

尿液蛋白定性试验阴性或定量试验超过120毫克/24小时尿,称为蛋白尿。临床上可分为轻、中、重三度,其中尿蛋白在120~500毫克/24小时尿为轻度,尿蛋白在500~4000毫克/24小时尿为中度,尿蛋白大于4000毫克/24小时尿为重度。

(1)肾小球性蛋白尿:多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狼疮性肾炎、肾小球肾病、过敏性紫癜肾炎、糖尿病性肾病、肿瘤、肾动脉硬化、肾病综合征等。

(2)肾小管性蛋白尿:多见于肾盂肾炎,肾间质损害(如金属盐类、有机溶剂、药物引起),肾移植后排斥反应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