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动起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学生动起来

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是课程的基本特征。本课程呈现的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主要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活动是教和学共同的中介。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指导儿童的活动,而非单纯地只讲教科书;儿童更多地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而非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

小学生具有通过具体的活动和体验来进行思考这一发展特点,在教学中重视开展直接体验性活动,使学生积极地学习、生活。根据小学思品学科的新理念,笔者认为,思品学科必须真正让学生“动”起来,接受“开放”的教育,闪烁“开放”的思维,在“开放”中深入感受体验,获得真知。在实际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和个性,真正让学生“动”起来。

一、精心设计开放式问题——促学生脑“动”教之初

学生学习往往从问题开始。在课堂上,教师要力图通过再现丰富的、生动的、形象的生活事例或生活问题,精心设计问题,制造悬念,竭力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促使学生产生探索的需要,有了这个需要才能萌发内心的冲动,让学生产生一种解决问题的愿望。如在教《在爸爸妈妈的关心下成长》一课时,课前可让每位学生带着下列问题进行家庭采访、调查:(1)爸爸妈妈累了,你是怎样做的?(2)妈妈生病了,你又是怎样做的?(3)爸爸妈妈是怎样关心你的学习、生活的?(4)在家里,你除了学习,还做了哪些家务活?上课时,教师就可以结合课文内容,组织学生交流采访、调查的情况。学生交流时可以初步认识到:父母无微不至地关心、疼爱我们,我们应了解父母的辛劳,要向父母表达自己的爱和感激,在家中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不让父母操心,要积极主动做父母的小帮手,学习以实际行动给家庭亲人带来欢乐。

二、悉心指导开放式辩析——激学生口“动”

《课程标准》指出“讨论是最常用的学习、交流活动形式,可以是小组的,也可以是全班的;可以是随机的,也可以是专门安排的。辩析在思想品德中能起到既明理又导行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经常结合现实中的具体问题组织学生讨论评议,认清美丑;还可以自编一些讨论题,让学生分清是非,辩明

真伪。如教《他们需要关爱》一课时,我紧密结合生活实际,自编案例组织学生讨论、辨析。如:有一个同学平时表现很好,遵守纪律、乐于助人。可有一次,他为了帮助一个残疾人推车爬小山破,上课迟到了,不少同学指责他“不守纪律”。这样指责对吗?为什么?通过讨论、辨析,激学生口“动”,在争议辩析中学生懂得了判断、评议一个人、一件事,要注意全面地分析,而后才作出结论。那位同学能热心帮助别人是对的,应该给予充分肯定,而他迟到却是不对的,不过他的迟到与一般不遵守纪律有着明显的区别,无论批评者和受批评者都要正确对待。

三、用心策划开放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心“动”

“学生的思想品德是接受外部影响并经过内化过程才形成的。”因此,在思品课教学形式上我们应采取开放的教学形式,留一定的空间给学生,让他们自己通过讨论、实践、体验等活动,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内化自己的品德行为。

1、设置“布白情境”。所谓“布白情境”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创造知识上、心理上的暂时性“空白”,留给学生思维驰骋的情境。而走进新课标后,“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成了课程的重头戏,主旋律,而学生的发展是一种动态生成,有着我们无法预料的情况出现。如果课前预定越多,那么课上学生的自由空间也就越窄。因此,在教案设计中,我总是有意识地留出时间空间,让学生用充分的思考,质疑等自主性活动去填补,让学生的主动参与来改遍教师满堂灌的现象。

例如我曾上过一堂有关天气的思品课。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原先设计的小步子提问调整为开放的大问题,“关于天气,你知道些什么?说给大家听听。”学生你一言我一语,相互启发提示。有学生建议成立气象观测兴趣小组,这是原来未曾预设的。但我还是把主动权留给了孩子,灵活处理了这一小细节,没想到这源于学生原有经验,即兴生成的环节反倒成了课堂教学中的亮点。

2、导入“生活情境”。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在教学二下《学做文明人》这一单元时,我先把每天早晚出校门口的拥挤、不文明的情景拍录下来,在课堂中播放给同学们看,又与交警十大队取得联系,请交通警察来校给同学们讲讲交通法规方面的知识。在活动中,同学们提了许多问题,交警一一作了解答。活动后,同学们又纷纷献计献策,帮助学校解决这个问题。由此可见,把现实生活中鲜活的场景再现于课堂,让学生在课堂中感受到真正的生活气息,让学生在真正的生活中成长,对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3、实施“角色扮演”。《品德与生活》课程的其中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活动化。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主要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可根据需要,编排一些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或模拟练习。如教学《家

里来了客人》一课,我就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再如一张纸掉在地上,请几个同学做不同处理的表演:一个同学把纸踢到别的同学桌下;一个同学从纸上面轻轻跨过;一个同学捡起纸扔进了垃圾箱……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逐渐养成习惯,获得体验,内化品质。

四、全力构筑开放的学习空间——引学生手“动”

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学校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场所。教学要始于课堂,走出课堂,融入复杂社会。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过:“学生的思想与行为之间,有一条小小的鸿沟,需要用实践把这条鸿沟填满。”这也就是说我们可以把学生的学习空间延伸到社会实践中去。

在教学《秋天到了》、《秋游回来》、《巧手剪秋天》一组课文时,我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秋天,走进大自然,收集秋天的种子,采集秋天的果实,用自己的双手剪下一片片秋叶……我们把思品教育与鲜活的社会生活融合在一起,全力构筑开放的学习空间,让学生真正“下水学游泳”。用他们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双手去实践,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以达到培养良好道德品质以及行为习惯的目的。

实践活动有利于发展儿童的探索情趣,有利于培养合作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能引发儿童学习的需要,有利于儿童对他们所接触到的生活内容、周围的环境、眼中的世界认真观察、发现、探究感悟,形成自己的情感态度和认识,达到在做中悟、做中学的目的。《品德与生活》教学活动中,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的机会,要激发学生学习的乐趣。比如上《春天的种植》,我设计了“我们播种春天”的主题活动,要求每个学生都动手实践,积极地参加小种植活动。下节课上,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向我汇报:“老师,瞧,这是我种的蒜苗!”“老师,我种的茉莉花籽已经长出小苗了!”“看,这是我的观察记录!”……通过亲自动手实践,孩子们不仅从中学到了很多知识,还养成了勤于动手的好习惯。

五、认真实施开放的教学评价——倡学生行“动”。

新课程对学生的评价关注的是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它注重的是学生的基础性学力、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的全面评价。要求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方法的多样化。评价应灵活运用学生自评与互评、教师评价、家长评价、社会评价等多样化的评价方式,以观察记录、作业、书面或口头测验、竞赛活动、成果展示等多种手段进行评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