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无相生》公开课优秀课件[优质PPT]

合集下载

《有无相生》PPT课件-2024鲜版

《有无相生》PPT课件-2024鲜版
9
03
有无相生在文学艺术中的体现
Chapter
2024/3/27
10
古代文学中的有无相生思想
2024/3/27
老子哲学中的有无相生
01
阐述“道”与“无”的关系,以及“有”与“无”的相互依存
和转化。
魏晋玄学中的有无之辨
02
探讨“有”与“无”在宇宙生成和万物存在中的作用和地位。
古代诗词中的有无相生
03
16
生物学中的有无相生探讨
1 2
生物进化中的基因变异
生物进化过程中,基因会发生变异,这些变异可 能带来新的性状和特征,体现了有无相生的思想 。
生物体中的代谢过程
生物体通过代谢过程将食物转化为自身所需的能 量和物质,这种转化过程也体现了有无相生的原 理。
生物多样性
3
生物多样性是自然界中生物种类、基因和生态系 统的丰富程度,这种多样性也体现了有无相生的 观念。
从文学评论的角度,探讨有无相生思想在文学作品解读和批评中的 应用。
12
有无相生在艺术领域的应用
2024/3/27
绘画艺术中的有无相生
通过具体绘画作品,分析有无相生思想在绘画构图、色彩运用等 方面的体现。
音乐艺术中的有无相生
探讨音乐创作中如何运用有无相生的哲学思想,表现音乐的韵律和 意境。
影视艺术中的有无相生
生也揭示了事物之间的辩证关系,提醒人们在处理问题时要注意全面、辩证地思考。
8
有无相生与现代哲学思考
与现代哲学的契合点
有无相生的思想与现代哲学中的辩证法、过程哲学等思想有 相似之处,都强调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转化规律。
2024/3/27
对现代哲学的启示
有无相生的思想对于现代哲学思考具有重要意义。它提醒人 们要关注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转化规律,要从整体、动态 的角度去认识世界。同时,有无相生也启示人们要尊重自然 、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有无相生(公开课)PPT课件

有无相生(公开课)PPT课件
有无相生(公开课)ppt课件
• 有无相生的概念 • 有无相生在自然界中的体现 • 有无相生在人类社会中的应用 • 有无相生的现代价值与启示 • 结论:有无相生的未来展望
01
有无相生的概念
有与无的定义

指实际存在的事物和现象。

指不存在或虚无的状态。
有无相生的哲学意义
01
02
03
相互依存
有与无在一定条件下可以 相互转化,没有绝对的有 或无。
创新思维方式
有无相生的哲学思想启示我们要敢于挑战传统思维模式, 勇于创新,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心态面对未来的挑战。
如何运用有无相生的智慧
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将有无相生的智慧融入日常生活和 工作中,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推 动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培养创新思维
运用有无相生的哲学思想激发创新 思维,勇于尝试新事物和探索未知 领域,推动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
可持续发展成为主流
在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推动下,有无相生将更加注重绿色、低 碳、循环的生产方式,推动产业可持续发展。
跨界融合与创新
有无相生将积极探索与其他产业的跨界融合,通过创新驱动,开拓 新的商业模式和市场机会。
有无相生的未来挑战
1 2
技术更新换代的压力
随着技术的快速迭代,有无相生需要不断跟进技 术发展,进行技术升级和改造,以满足市场需求。
文化艺术中的有无相生
总结词
文化艺术中,有无相生表现为对传统与现代的融 合与创新,推动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创新与传统的平衡
在追求创新的同时,也要注重对传统的尊重和保 护,平衡好创新与传统之间的关系,避免对传统 的破坏和遗忘。
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在文化艺术领域中,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是常见的 手法,通过对传统的继承和发扬,结合现代元素 和手法,创造出具有时代特色的新作品。

有无相生(公开课)ppt课件

有无相生(公开课)ppt课件

取得利益为目的,客观上却可以更好地实现利益。
7
熟读课文后思考: 分析概括每则选文的主要内容, 并将其分成几个部分。
8
认识世界
第一则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 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 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 随,恒也。
9
分析第一则
认识世界
几组事物
美与恶 善与不善
6
无为
• 原文:“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解析:当政者越是没有个人的思想(越是不
治)而去遵从老百姓的思想,越是能治理好国家。
即是“不治”与“治”的转化。

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以“无为”为目的,
而是以“有为”为目的。因为根据之前提到的
“道”,“无为”会转化为“有为”。

这种思想的高明之处在于,虽然主观上不以
企者 跨者 自见者 自是者 自伐者 自矜者
不立 不行 不明 不彰 无功 不长
知人者 自知者 胜人者 自胜者 知足者 强行者 不失其所者 死而不亡者
智 明 有力 强 富 有志 久 寿
这一章,老子探讨了人生真谛与生活哲
理,其重点在于人的自我修养的完善,强调 了自我修养的价值与意义。
14
分析第五则
认识人生
• [项羽]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 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 其国。” ——《汉书·陈涉项籍传赞》
• 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 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鸿门宴》
26
爱因斯坦
•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发表相对论后,享 誉盛名,但他却谦虚地说:“用一个大圆圈 代表我所学的知识,而圆圈外面是空白,对 我来说意味着无知,而圆越大,它的圆圈也 越大,它与外界空白的接触面积越大;由此 可见,我不懂的东西还有很多。”正是这种 虚怀若谷的精神使爱因斯坦在以后的日子里 不断学习,不断研究,不断探索,最终取得 了更高的成就。

《有无相生》优秀实用PPT课件

《有无相生》优秀实用PPT课件

• 柔弱:柔软。 • 坚强:僵硬。 • 徒:类。 • 兵:军队。 • 灭:被消灭。 • 强:刚强。 • 折:被折断。
译文:人活着的时候身体是柔软的,他死后身体是 僵硬的。草木活着的时候是柔软易断的,它死后是 干枯的。因此坚强跟死亡是同类的,柔弱跟生命是 同类的。所以军队逞强就会被消灭,树木刚强就容 易被折断。逞强逞大的人落入下风,持守柔弱的人 占据上风。
小结:任何事物都是相辅相成的,这是一个永恒的道理。
2020/6/2
.
15
认识世界 分析第一则
几组事物
美与恶
善与不善
对 立
有与无 难与易 长与短
高与下
音与声
前与后
关系
知美即知恶
知善即知不善
相生 相成 相形
统 一
相盈
相和
相随
有无相生、对立统一,是来于自然的重要
启示,是道的永恒规律。
2020/6/2
.
16
• 或:有的。
• 恶:厌恶。
• 处:居于,立身于。
2020/6/2
.
25
译:踮着脚跟的人站不牢,跨步行的走不远,
(就好像)自逞己见的人反而不能明理,自以 为是的人反而得不到彰显,自我炫耀功劳的人 反而不能成就大功,自尊自大的人反而得不到 敬重。这些用道的观点来看,就是吃剩的食物 或身体上的肉瘤,有的畜生都厌恶这些东西。 所以有道的人不居于“自见”、“自是”、 “自伐”、“自矜”的境地。
• 小结:运用比喻的手法,说明在生活中,
人不应该自以为是,否则反而会达不到应有 的目的,成为“物或恶之”的“余食赘肉”, 这是有道的人不愿意做的事。
2020/6/2
.
26
第4则:知人者智,自 知者明。胜人者有力,

《有无相生》课件

《有无相生》课件
促进可持续发展
通过推广和应用《有无相生》的理念,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创新发展模式
将《有无相生》的理念应用于发展模式创新,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 ,实现更加高效、绿色和可持续的发展。
提高人类文明水平
通过传播和应用《有无相生》的理念,提高人类文明水平和道德素 养,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谢谢聆听
在哲学上,“有”和“无”被用 来探讨物质与意识、存在与虚无 、实体与非实体等基本问题。
“有”与“无”的相互关系
“有”和“无”是相互依存、相互对 立的。没有“有”就没有“无”,没 有“无”也就没有“有”。
“有”和“无”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 互转化,即“有”可以转化为“无” ,“无”也可以转化为“有”。
《有无相生》在未来社会的价值
哲学价值
作为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代表,《有无相生》在未来社会 仍具有重要的哲学价值,为人类思考生命意义、价值取向 等方面提供启示和指导。
文化价值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无相生》在未来 社会仍具有丰富的文化价值,为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做出 贡献。
社会价值
通过推广和应用《有无相生》的理念,推动社会和谐、进 步和发展,实现人类社会的共同繁荣和进步。
找更好的机会。
一对夫妻在婚姻中拥有彼此的关爱和支 持,但却常常发生争吵和矛盾,这是因 为他们没有意识到彼此之间的空间和自 由的重要性,从而无法实现“有无相生
”的境界。
《有无相生》对现代社会的启
03

对现代社会发展的启示
01
创新与变革
老子思想中的“无为而治”启示现代社会应鼓励创新和 变革,减少过度干预和管制,激发社会活力。
03
同时,要学会在适当的时候放下“有”,以释放自己的 心灵和空间,从而更好地迎接新的机会和可能性。

《有无相生》公开课优秀PPT课件

《有无相生》公开课优秀PPT课件

.
3
老子,春秋末期人,姓李名耳字聃,道家创始人。生卒年
月不可考,约生于公元前580年,约死于公元前500年。史载,
曾任周王室史官,孔子曾经向他问礼。晚年见周王室日趋没
落,便骑青牛而去,回故乡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过着隐居生
活。《老子》一书,集中表现了老子的思想。
“道”是老子思想的核心。“道”就是自然,路,道理,法
• 相传他母亲怀了九九八十一年身孕,从腋下将他产 出,老子一生下来就是白眉毛白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 老子生活在春秋时期,曾在周国都洛邑任藏室史(相当 于国家图书馆馆长)。他博学多才,孔子周游列国时曾 到洛邑向老子问礼。老子晚年乘青牛西去,在函谷关 (位于今河南灵宝)写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经》(又称 《道德真经》,或直称《老子》、或《老子五千文》)。 在道教中,老子是太上老君的第十八个化身。
则,规律。他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认
为世间一切皆有道生出,道是万事万物的本源。 老子认为自然
界和人类社会都是变动的,是运动的。天地间的事物都是互相对
立统一的,对立面有不是一尘不变,而是向它们各自的对立面转
换。他主张祛除内心的杂念,让心灵虚空,心如止水,擦拭心灵
的尘埃,才能洗心内照,不被外界的纷繁所搅扰,正真的平静,
如信步林间,如垂钓水旁。 老子还主张“小国寡民”,他向往
淳朴的民风,向往平等和平的社. 会状态。
4
老子是朴素的自然主义者。他所关心的是如何消解人类社
会的纷争,如何使人们生活得幸福安宁。他所期待的是:人们
的民们下1而行 的 返 面 无 言为生回通为的能活到过。—取;真几—法消诚个顺不于除质概其争“战朴念自—道 争 的 略然—” 的 生 窥,不的 祸 活 老不伸害自 形 子强展;然 态 哲作自扬性 与 学妄己弃与 心 的为的奢自 境 主。侵侈发。要此占的性思观欲生;想念望活政:主。,治要在权是上力针者不对引干统导涉治人人者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四单元《有无相生》经典实用课件 (共40张PPT)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四单元《有无相生》经典实用课件 (共40张PPT)

细节决定成败
每个人,做每件事,都不可避免地要面对一个细节的问题,细节 处理得好,往往可能事半功倍,反之,不但事情难圆满,而且还可能 前功尽弃,甚至后果很严重。
• 天下大事都得自于小事、易事,没有“小”,就没有 “大”,善于做好小事,就能够成为真正的圣人、伟人。 为人处世,应当谨慎做事,而不应当“轻诺”、“多 易”。《老子》是从大与小、多与少的关系着眼,来思 考“图难”“为大”的门径的。
7/5/2020
• 第6则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 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 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2020/7/5
有无相生
第二课时
高二(13) 余 浩
2017.3.29
米洛斯的维纳斯
整体感知
• 朗读第1、3、4、5、6则 • 学生翻译 • 梳理内容
• 第1则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
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 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 任何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的,这是 一个永恒的道理。
7/5/2020
探讨 • 从第1、3、4则中,我们如何看待老子所讲的道理呢? 明确:任何事都是难易相成,高下相对的,所以应当正确对 待来自生活中的问题,即不能只看到难而看不到易,也不能 自以为是。
7/5/2020
• 第5则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 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 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 难矣。
老子是朴素的自然主义者。他所关心的是如何消解人类社 会的纷争,如何使人们生活得幸福安宁。他所期待的是:人们 的民们下1而行的返面无言为生回通为的能活到过。——取;真几顺法消诚个不其于除质概争自“ 战 朴 念—然道 争 的 略—,” 的 生 窥不不的 祸 活 老伸强自 害 形 子展作然 ; 态 哲自妄扬性 与 学己为弃与 心 的的。奢自境主侵此侈发。要占观的性思欲念生;想望主活政:。要,治是在权针上力对者不统引干治导涉者人人 2谦退——具有不争的内涵,要人含藏内敛,不显露锋芒。 3虚无——虚,是形容道体的,“道”体是虚状的,虚状的道 体却发挥着无穷的作用,万物从这个虚空中蓬勃生长。“无”, 一是指,道的无形无色不可见;一是指“空的空间”。 4虚静——期待人们凝练自己的生命深度,发展自己主体的精 神空间。 5柔弱——意在不可恃强凌物,强悍暴戾。柔弱非懦弱。柔, 含有7/5/20无20 比的韧性和持续性。

有无相生优秀ppt课件

有无相生优秀ppt课件

人生哲学
总结词
追求内心平衡,实现自我价值
详细描写
在人生哲学中,有无相生的思想启示人们要正确处理虚与实的关系,追求内心的平衡与和谐。通过不 断探索和实践,发掘自身的潜力和价值,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大化,过上充实而有意义的生活。
03 如何培养有无相生的思维方式
保持开放心态,接受新事物
保持好奇心
对未知事物保持好奇心,愿意主 动去了解和学习。
有无相生与人工智能的未来
总结词
分析有无相生理念对未来人工智能发展的启 示和影响。
详细描写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需要关 注其带来的伦理、道德和社会问题。有无相 生理念强调事物的相对性和转化性,可以为 人工智能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例如在算 法公平性、数据隐私保护、人工智能与人类 的关系等方面。
有无相生优秀PPT课件
汇报人:
202X-12-30
• 有无相生的概念 • 有无相生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 如何培养有无相生的思维方式 • 有无相生的实际案例分析 • 有无相生的未来展望
01 有无相生的概念
有与无的定义

指实际存在的事物或现象,具有 可见、可感知、可测量的属性。

指不存在的事物或现象,即没有 实体或属性,无法被感知或测量 。
有无相生的哲学意义
01
02
03
相互依存
有与无在一定条件下相互 依存,没有无也就无所谓 有,没有有也就无所谓无 。
相互转化
有与无在一定条件下可以 相互转化,一种事物的存 在和发展可能导致另一种 事物的消失或产生。
揭示事物的本质
有无相生的哲学思想可以 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和理 解世界。
有无相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

《有无相生》优秀课件

《有无相生》优秀课件
答案
背诵下列句子
•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 斯不善已。 • 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 矜者不长。 •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 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文章告诉我们哪些为人处世的道理? 提示 ①任何事物都有其相反相对的因素,而这些对
立的因素都是相反相成的,所以要客观地、全面地认
识事物。
②为人处世不要自以为是,不要自我夸耀。
③要正确地了解别人和认识自我,战胜自我。
④要想成就大的事业必须从小事做起,持之以恒。
⑤凡事都应该有敏锐的预见。
⑥做事慎终如始,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函谷关(位于今河南灵宝)前写成了五千言的《道
德经》(又名《老子》),最后不知所终。《道德 经》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老子哲学与古希腊
哲学一起构成了人类哲学的两座高峰,老子也因
其深邃的哲学思想而被尊为“中国哲学之父”。 老子的思想被庄子所传承,并与儒家和后来的佛家Βιβλιοθήκη 想一起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内核。
道是老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他说:“道 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认 为世间一切均由道生出,道是世界万物的 本源。 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老子认为,一切事 物都有自己的对立面,相互对立又互相依 存。对立面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在向相 反的一面转化。 主张无为而治,无为不是无所作为, 随心所欲,而是要以辩证法的思想来作指 导,顺应自然,遵循事物客观发展规律为 人处世。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 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 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2024年《有无相生》(公开课课件)

2024年《有无相生》(公开课课件)

《有无相生》(公开课课件)《有无相生》:探讨道家哲学与宇宙观的公开课课件一、引言《有无相生》源自道家哲学,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之一。

本课件旨在探讨《有无相生》的哲学内涵,及其在宇宙观、人生观等方面的应用。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员了解道家哲学的基本理念,进一步认识中国古代哲学的智慧。

二、《有无相生》的哲学内涵1.道家哲学的基本观念道家哲学认为,宇宙万物皆源于道,道是宇宙的本原和终极原理。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家的核心观念是“无为而治”,主张顺应自然,尊重自然规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2.有无相生的概念有无相生是道家哲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有形与无形、存在与非存在之间的关系。

有形与无形、存在与非存在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共同构成了宇宙的奥秘。

有无相生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辩证法,即事物在一定条件下,由无到有,由有到无,循环往复,不断发展。

3.《道德经》中的有无相生《道德经》是道家哲学的代表作品,其中关于有无相生的论述有很多。

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等。

这些论述阐述了有无相生的哲学内涵,为我们理解宇宙、认识人生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三、《有无相生》在宇宙观中的应用1.宇宙的与演化宇宙观是道家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道家认为,宇宙起源于道,道是无形无象、无边无际的。

宇宙的与演化,正是有无相生的过程。

从无形的道,到有形的万物,宇宙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

而在万物消亡后,又回归于道,完成从有到无的转化。

2.天人合一的理念道家哲学强调天人合一,认为人是宇宙的组成部分,人与宇宙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有无相生的观念,揭示了人与宇宙之间的紧密联系。

人应当顺应自然,尊重自然规律,实现与宇宙的和谐共生。

四、《有无相生》在人生观中的应用1.人生的辩证法有无相生的观念,为我们理解人生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人生充满了辩证法,有成功与失败、喜悦与悲伤、生与死等。

有无相生告诉我们,人生的种种经历都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意也是这样做成的。这位父亲深通老子哲学,本来 不存在的“无”都符合对象的预期,于是就产生了“有”。
商业上,新品类的运作;社会中,人的成长,何尝不 是“无中生有”呢?
• 第3则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
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形,物或 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 运用比喻的手法,说明在生活中,人不应该自以为是, 否则反而会达不到应有的目的,成为“物或恶之”的 “余食赘肉”,这是有道的人不愿意做的事。 • ,“自见”“自是”“自伐”“自矜”是一种态度, “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是另一种 态度。
有表示多,表示大,无表示少,表示小。西瓜 籽小,可以长出大西瓜。大西瓜吃了,只剩下西瓜 籽。这就是所谓的: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动 与 静
数一数,图中有几个黑点?源自 是柱 方子 的是 ?圆的 还

能?脸张几到看能你你







有一个笑话,讲父亲要给儿子娶个媳妇。他去找比尔 盖茨,说:”我给你女儿找了个老公,是世界银行的副总裁”; 又找到世界银行总裁,说:”我推荐一个副总裁给你,是比尔 盖茨的女婿”。这桩婚事就成了。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 难矣。
• 天下大事都得自于小事、易事,没有“小”,就没有 “大”,善于做好小事,就能够成为真正的圣人、伟人。 为人处世,应当谨慎做事,而不应当“轻诺”、“多 易”。《老子》是从大与小、多与少的关系着眼,来思 考“图难”“为大”的门径的。
• 第6则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 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 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老子是朴素的自然主义者。他所关心的是如何消解人类社 会的纷争,如何使人们生活得幸福安宁。他所期待的是:人们 的民们下1而行的返面无言为生回通为的能活到过。——取;真几顺法消诚个不其于除质概争自“ 战 朴 念—然道 争 的 略—,” 的 生 窥不不的 祸 活 老伸强自 害 形 子展作然 ; 态 哲自妄扬性 与 学己为弃与 心 的的。奢自境主侵此侈发。要占观的性思欲念生;想望主活政:。要,治是在权针上力对者不统引干治导涉者人人 2谦退——具有不争的内涵,要人含藏内敛,不显露锋芒。 3虚无——虚,是形容道体的,“道”体是虚状的,虚状的道 体却发挥着无穷的作用,万物从这个虚空中蓬勃生长。“无”, 一是指,道的无形无色不可见;一是指“空的空间”。 4虚静——期待人们凝练自己的生命深度,发展自己主体的精 神空间。 5柔弱——意在不可恃强凌物,强悍暴戾。柔弱非懦弱。柔, 含有无比的韧性和持续性。
• 相传他母亲怀了九九八十一年身孕,从腋下将他产 出,老子一生下来就是白眉毛白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 老子生活在春秋时期,曾在周国都洛邑任藏室史(相当 于国家图书馆馆长)。他博学多才,孔子周游列国时曾 到洛邑向老子问礼。老子晚年乘青牛西去,在函谷关 (位于今河南灵宝)写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经》(又称 《道德真经》,或直称《老子》、或《老子五千文》)。 在道教中,老子是太上老君的第十八个化身。
导入:
平时人们在求神问卦的时候总是说:天灵灵, 地灵灵,太上老君快显灵,那么你们知道太上老 君是谁吗?他就是我们这个单元要认识的道家创 始人:老子。那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老子的是 何许人也?他都有些什么思想?有什么著作传世?
有无相生
• 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 想家,是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
老子,春秋末期人,姓李名耳字聃,道家创始人。生卒年 月不可考,约生于公元前580年,约死于公元前500年。史 载,曾任周王室史官,孔子曾经向他问礼。晚年见周王室日 趋没落,便骑青牛而去,回故乡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过着隐 居生活。《老子》一书,集中表现了老子的思想。
“道”是老子思想的核心。“道”就是自然,路,道理, 法则,规律。他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认为世间一切皆有道生出,道是万事万物的本源。 老子认为自
• 做事要有预见,人及时处理好事件,不要等到出了问题 再去想办法处理它。“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 因为“无祸患常积于忽微”。
• 从第5、6则中,我们应当如何对待生活中有大事与小 事?如何看待成功与失败?
• 第4则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 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阐述了自己对生活的一种独特的理解:人不要自以为是, 人贵有自知之明。这也正是人们经常难以做到的。
老子认为了解别人的人是聪明,了解自己的人则是高 明、圣明。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想透彻地了解别人 难,其实自知更为困难,而一般人的毛病尤在于不自 知 。因此自我其实更难于超越,就是说战胜自己其实 更困难。
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变动的,是运动的。天地间的事物都是互 相对立统一的,对立面有不是一尘不变,而是向它们各自的对 立面转换。他主张祛除内心的杂念,让心灵虚空,心如止水, 擦拭心灵的尘埃,才能洗心内照,不被外界的纷繁所搅扰,正 真的平静,如信步林间,如垂钓水旁。 老子还主张“小国寡 民”,他向往淳朴的民风,向往平等和平的社会状态。
整体感知
• 梳理内容 • (1,2)——认识世界 • (3,4)——认识自己 • (5,6)——认识人生 • (7) ——生存之道
• 第1则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
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 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 任何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的,这是 一个永恒的道理。
探讨 • 从第1、3、4则中,我们如何看待老子所讲的道理呢?
明确:任何事都是难易相成,高下相对的,所以应当正确对 待来自生活中的问题,即不能只看到难而看不到易,也不能 自以为是。
• 第5则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 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 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