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与世纪政治理论论文.do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与21世纪_政治理论论文
会劳动。个人劳动要转化为社会劳动,必须达到以下两个条件:一是劳动者的个人劳动必须在企业里集合成为企业联合劳动;二是企业联合劳动成果必须满足社会需要,在市场上完成了商品交换。面对国际新技术革命的冲击和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定位,邓小平以巨大的理论勇气指出,计划和市场不带有社会制度的属性,资本主义有计划,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2](P148)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创新的突破口,在理论上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实践上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发展。
3.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为核心的政治制度创新
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在本质上是先进的,具有资本主义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本身就标志着根本政治制度的实质性转变。1954年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颁布,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框架和氛围。但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是曲折的,从具体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实施来说,建国后,为了迅速医治战争所带来的创伤,集中有限的资源进行建设,我们选择了一个党、政、经、社一体化的政治制度,这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是必要的。但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这种具体制度便暴露出许多弊端,如权力过分集中、官僚主义等,进而最终导致“文化大革命”的灾难。在总结“文化大革命”的教训时,邓小平就曾指出:“不是说个人没有责任,而是说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这种制度问题,关系到党和国家是否改变颜色,必须引起全党的高度重视。”[3](P333)
为此,邓小平设定了政治制度改革和创新的基本目标,这包括长远目标和近期目标。从长远来看,邓小平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一文就曾指出:“改革党和国家领导制度及其他制度,是为了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加速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3](P322)从近期来看,包括三个具体目标:第一是始终保持党和国家的活力,第二是克服官僚主义,提高工作效率,第三是调动基层和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的积极性。[2](P179-180)
4.以“四有”和“三个面向”为目标的文化制度的创新
社会主义文化制度创新是社会主义制度创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制度创新,就体现在以培养“四有”新人为目标的精神文明建设上,体现在民族的科学的和大众的特征上。从“四有”到“三个面向”,我们可以看到邓小平的文化制度创新,贯彻着这样一个原则,即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和中西方文化有机结合起来。首先,必须树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一个没有共同理想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而共同理想的形成又是建立在文化价值基础上的。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所取得的历史成就,就是因为我们一直有一个共同的科学的理想信念。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我们多年奋斗就是为了共产主义,我们的信念就是要搞共产主义。在我们最困难的时候,共产主义的理想是我们的精神支柱,多少人牺牲就是为了实现这个理想。”[2](P137)面对当今世界复杂的政治经济格局,我们要不断深化改草,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就更需要能够凝聚人心的共同理想。凝聚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标志,也是检验一个国家文化制度创新的首要标志。其次,当代中国的文化制度创新必须吸取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面向未来和继承传统是内在统一的。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主要表现在两个层面上:一是在
理念层面上,优秀的传统文化在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进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二是在实践层面上,中国人民在长期改造自然的生产活动和反对剥削和外来侵略的革命斗争中所形成的优秀的文化积累,推动中国历史的进步。这两者都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文化资源。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各种思想、理论纷纷被介绍进中国这块古老的土地。一时间各种理论被传得沸沸扬扬。实用主义、社会进化理论、弗洛伊德主义等等,都曾以各种形式在中国的学界亮相,也曾吸引一些年轻人的注意。但这些理论各领风骚没几时,很快便成为过眼烟云,明日黄花。惟有马克思主义才在中国站稳了脚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迅速传播和彻底胜利,首先是因为其理论本身是真理的反映。它揭示了人类社会尤其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本质内容。但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在中国一举击败各种思潮,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这种结合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传统文化的汇合。中国历史悠久,传统文化源远流长。马克思主义作为全新的世界观在中国引起了中国社会的变革和发展,首先是它取得了传统文化进步或优秀因子的认同,两者在严峻的现实基础上发生了一次现代性整合。同样在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所提出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也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的一个创造性整合,是在继承优秀传统基础上的一次综合创新。离开这种文化承传关系,邓小平理论作为一种文化就不可能真正进入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更难以在中国形成一种民族凝聚力。第三,社会主义文化制度创新必须立足于世界,当代世界正进入一个全球化的时代,全球化是市场经济和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产物。市场经济突破了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造成了社会的开放性和竞争性,带来了人类交往方式的一次革命。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造成了全球性的信息同步效应。当代中国要进入世界现代化的进程,在世界经济交往和新技术革命的大潮中有所作为,就必须有一种开放意识,必须构造一个面向世界的开放的文化制度和理念。“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闭关自守。”[3](p64)
二、马克思主义与经济全球化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相当长的一段时期,由于生产力的落后,地理条件的阻隔,不同的民族、地区和国家是在一种封闭的状态中生存和延续的。随着资本主义大工业的确立,人类历史发生了一个转折,历史开始向世界历史转变,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可避免。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因为它消灭了各国以往自然形成的闭关自守的状态”[4](P114)。
世界历史的形成也就是现代社会交往不断扩大的过程,就是经济全球化不断渗透的过程。正是在这种普遍性的交往活动中,人类才能在现代化的轨道上谋求共同发展。“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