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寻韶关古道的千年历史文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踏寻韶关古道的千年历史文化

【核心提示】韶关古道促进了古代岭南和中原地区的文化交流,也见证了近现代革命事业的发展,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古代,往来于韶关古道的有军人、官员、文人、商人、僧人和普通民众,其中文人、官员和僧人的南来,给岭南地区传输了当时较为先进的中原文化,在古道沿线留下了大量文化遗存。即使到了近现代,韶关仍然是中国北方及长江流域与华南沿海之间最重要的陆路通道,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古道因此也见证了近现代革命事业的发展。凿岭开路惠泽岂止一方农历九月的粤北,空气清爽,在当地社科学者的陪同和指引下,记者上山岭,行古道,实地感受了韶关古道深厚的历史文化底韵。古道行首日,记者和当地社科学者乘汽车驶过省道再绕乡道,翻过好几座山头,才到达第一个目的地——韶关市乳源瑶族自治县大桥镇,这里较好地保存着一段西京古道——梯云岭段,约三公里,步行大约需要两小时。古道逶迤在山脉间的一片农田中,据学者考证,历史上多个朝代,岭南朝贡均由此进京。套用现在的说法,西京古道就是古代的高速公路。行走约一个小时,只见路边淹没于草丛中的古公馆、古驿站和基石,却没有见到一个行人。这时只见一个带拱券式门洞的石亭立于眼前,古道穿亭而过,原来这就是记载中的“梯云岭

亭”。亭中靠门处残留着几块石碑,其中“重建梯云岭碑”上记载着与这条古道有关的历代名人:“昔唐昌黎韩公,宦游岭南,道经此地,迨后地以人传。名贤经过之区,并其地而俱馨。至国朝康熙年间,有邑侯裘公……曾建祠于梯之巅。”此碑立于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主要记载了重修梯云岭路段的历史。“昌黎韩公”即韩愈,他被贬广东时,正值寒冷季节,秦岭云封雾锁,行马踌躇。于是在见到侄孙韩湘时写下诗句“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这首《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流传久远,后人对蓝关究竟何处也有不同说法。西京古道上也有一个叫蓝关亭的凉亭,位于大桥镇白牛坪天顶壳的山坳中间。据当地学者考证,人们最早把蓝关亭与韩文公联系起来的说法,见于清康熙二年(1663)的《乳源县志》。过了梯云岭,古道立刻陡峭起来。记者不禁感慨,这一条通京之道,不知往来多少名人,而从岭南上京都和从京都下岭南,心情却是截然不同!倒不如梯云岭亭门两侧刻着的对联写得实在:“挑负宜息肩,何妨濡滞停步脚;来往当思路,切莫蹉跎误前程。”古道行的第二天,我们来到大庾岭道,也就是今天常说的梅岭道或梅关古道。梅岭之名据说与梅绢有关,大庾岭、小庾岭的得名则源于汉代守关属将庾胜兄弟。但到了大庾岭道,人们谈论最多的还是当年开凿扩建岭道之人张九龄。据学者刘斯翰的《张九

龄年谱简编》记载,唐玄宗开元四年(716)秋,张九龄“守左拾遗,因封章直言,与宰相姚崇不协”,辞官归养。但他关心梓里事务,经过深究后,“献状奏请开凿大庾岭路”,为朝廷所批准,“诏委开凿”。张九龄不辱使命,于同年十一月奉旨开工。他亲临现场,披荆斩棘,“执艺营度”,在山巅险谷探测度量,制定工程实施方案。然后趁农隙召集民夫,填谷劈险,加以整治。今天立在梅岭脚下的雍正八年《重修岭路记》碑,开篇即记张九龄重开岭路之事。大庾岭道成功扩建后,在陆路上把浈水和赣江连接起来,沟通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取代西江—桂江—灵渠—湘江道成为南北水运交通的主要干道。时人和后人因此对张九龄多有感念。公元718年,张九龄“以修大庾岭路之功,拜左补阙”。沿梅岭上行一段,有一座夫人庙。一位当地导游告诉我们,韶关梅岭一带民间至今还流传着张九龄妾氏戚宜芬为开凿新路而献身的故事,夫人庙重建后,经常有人来瞻仰拜祭。正所谓“是真名士,自风流”。历史名人无论出于何种缘故经过古道,他们的足迹、诗文和思想,都在古道留下抹不去的痕迹,留在时人和今人的记忆中,经年以往,累积成丰富的古道文化。慧通南北流播佛教文化佛教文化通过岭南地区从印度传入我国,中国禅宗在这里积淀、发展并从这里走向全国。韶关地区处于岭南之北,拥有三个佛教宗派的祖庭。顺梅岭古道一路北上,过了夫人庙,生机勃勃

的卓锡泉便映入眼帘。再向北,一块大石头上耀眼的大红字“六祖寺”十分抢眼。六祖寺石碑上写道,据《直隶南雄县志》记载,相传六祖得衣钵南来,慧明追至,六祖掷衣钵石上,明举不动。这一记载在《坛经》中也有体现:“惠能辞违祖已,发足南行,两月中间,至大庾岭,逐后数百人来,欲夺衣钵。惠能掷下衣钵,隐草莽中。”这两处记载都提及惠能到过大庾岭。据《张九龄年谱简编》记载,张九龄于“玄宗开元四年”开凿大庾岭道。玄宗开元四年即公元716年,而对于惠能生平比较普遍的说法是公元638年至713年。由此看来,惠能当年所走古道,显然不是张九龄所开凿。现在的衣钵石、衣钵亭等是否在当时位置,已无从考证。然而这并不重要,梅关古道之所以闻名,在于经过古道的文人和思想家们带来的文化。在惠能的推动下,禅宗在中国发扬光大,并形成五家七宗。如今,南华寺为禅宗祖庭已是公认,云门寺为七宗之中的云门宗祖庭也是众所周知。据乳源社科联副主席许化鹏介绍,七宗之中的沩仰宗祖庭之一——正觉寺也在韶关。从西京古道乳源瑶族自治县梯云岭段向南看,越过南水水库有个山坳,据介绍,那里就是正觉寺遗址所在地。据史料记载,正觉寺位于东平山,东汉时期开凿的西京路西南支线经由此,以正觉寺为起点,北三十里是龙溪(今南水水库),东南三十里是江湾(今韶关市武江区辖)。在正觉寺遗址,有一块立于清乾隆二十五

年(1760)的残碑,碑上载:“乳治之西六十里有名山焉,号曰东华,乃祖师小释迦如来成果处也。”这里的“东华”即东平山,“祖师”即沩仰宗祖师之一慧寂禅师。慧寂在韶州东平山驻足二十年,正觉寺是其住持时间最长、徒众弟子最多、弘法最为隆盛的一处。有关专家也对正觉寺进行过相关考证,学界与教界已经达成共识,此为沩仰宗祖庭之一。正觉寺自唐以来,历代都有重修记录,直到上世纪60年代末坍塌。古道边寺庙遗址不少,梅关古道上的云封寺如今只留有墙基。但从文字资料中看到,至少宋代就有此寺庙——宋朝探花李昂英曾在云封寺题诗两首。古道沿途也有根据当年记载复建的庙宇,比如梯云岭祠。梯云岭祠里供奉着韩愈,在保留下来的清代石碑碑文中可以找到相关记载,这足以体现古代文人思想对一方文化的影响和当地人对他们的崇敬之情。站在梯云岭上北望茫茫高山,遥想当年诸多文化自这条古道由北而来,也有许多文化从这里走向中原,而且影响深远。比如南北朝时期印度和尚达摩经海路进广州,又北上开封启传佛教禅宗。唐朝六祖惠能经梅关北上黄梅学法,又南下开创中国禅宗南宗。其实惠能思想引起更多关注是在唐玄宗开元二年(714),菏泽神会在“明定南北宗是非大会”上胜过神秀门人,使“南宗”成为中国禅宗正统以后。荷泽神会是惠能十大弟子之一,湖北襄阳人,十四岁时投于六祖惠能门下,后来离开曹溪(现韶关南华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