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部分重点中学协作体2021届高三历史第三次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辽宁省部分重点中学协作体2021届高三历史第三次模拟考试试题(含
解析)
一、选择题
1.下表为中国古代部分思想家对汤武革命的历史评价。据表可以得出的历史结论是
A. 汤武革命成为反抗暴君的珍贵先例
B. 各家学派对汤武革命的争论从未停息
C. 汤武革命获得古代学者的基本肯定
D. 主流思想影响世人对历史事件的理解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表中言论可知,墨子、孟子、朱子都肯定了“汤武革命”,认为大臣有革昏君之命的权力,故A项符合题意。材料中诸子观点基本一致,B项中“争论”的表述错误,故排除B项。单以表格中三人对汤武革命的认可就得出C项结论,理由不充分,故C项错误。汉代才确立儒家思想为主流思想,故D项错误。
2.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世家大族皆聚族而居,形成以血缘为纽带的坞堡地主经济;南方的庄园经济则跨州越县,“荫庇人口”,获得迅速扩张和发展。这反映出当时
A. 宗法制度的复兴
B. 小农经济的破产
C. 门阀世族的出现
D. 中央集权的削弱
【答案】D
【解析】
【详解】北方的坞堡是一种以血缘为纽带,世家大族皆聚族而居形成的民间防卫建筑,南方的庄园则是由豪强地主建立,带有独立性、封闭性、自主性,坞堡经济与庄园经济的大量存在会与中央政府争夺劳动力,削弱中央政府的权威,故魏晋南北朝坞堡经济与庄园经济的发展,反映出当时中央集权的削弱,故选D;宗法制度在春秋时期已经开始瓦解,复兴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故A错误;坞堡与庄园中农民的生产方式依然是男耕女织,经济形态依然是小农经济,故B项中“小农经济的破产”说法错误,排除B;魏晋南北朝之前,中国就已出现门阀世族,故C错误。
3.据研究,秦汉时期,地方以乡主体编造账务(简牍)并将目录副本交呈县里,县庭更多以指导、监督考课为主;唐宋时,基础账簿由乡级行政机构转由县庭编制并以纸质形式保存。这一变化反映出
A. 基层治理权力的下移
B. 技术进步推动集权发展
C. 地方财政由中央掌控
D. 中枢行政程序日益完善
【答案】B
【解析】
【详解】秦汉时期的账簿材质为“简牍”,因为“简牍”比较笨重,所以乡级行政机构只能将账务目录副本交呈县里,而到了唐宋时期,随着造纸技术的发展,纸张使用日益普及,账簿的材质为纸张,故基础账簿由乡级行政机构转由县庭编制并保存,这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故B正确;基层治理权力下移与材料不符,A错误;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材料体现的是地方治理,不是中枢行政程序,D错误。
4.如下图简图可以用来描述中国古代
A. 儒释道三教地位的演变
B. 儒法道三种治国模式的兴衰
C. 手工业生产格局的变化
D. 传统经济结构的变动与异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在中国古代手工业三种主要经营形态中,家庭手工业作为农业的副业,地位稳固,私营手工业在明朝中期以后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C 项符合图示,故选C ;儒家自汉代以后就一直占据主流思想地位,中国也形成了外儒内法辅之以道的相对稳定的治国模式,故排除AB ;鸦片战争后,中国传统经济结构发生变动与异化,故D 错误。
5.考虑到短期难以弥合的权力真空将会导致中国出现山崩地裂的危险,康有为主张保留清王朝的社会政治影响,先建立“立法、行政、司法并峙,各有专属,相辅而行”的二元制君主立宪制,再缓慢进入共和政体。据此可知,康有为
A. 希望以改良途径使君主成为虚君
B. 反对触动封建专制统治根基
C. 力图实现向近代社会的平稳过渡
D. 不遗余力地为清廷摇旗呐喊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体现出康有为反对暴力革命,“主张保留清王朝的社会政治影响”,循序渐进地改良中国社会,故C 正确;二元制君主立宪制中的君主仍拥有较大的权力,故A 错误;BD 与康有为思想的实质不符,故排除。
6.20世纪30年代,中国只有上海工业可完全按国际劳工局的16大类分类法进行分类。在所统计的180余个三级行业分类中,只有上海一地拥有该行业的工厂,占全部工业行业三级细类的近40%,特别是电器等新兴工业行业。这折射出
A. 中国工业重视与世界先进国家的交流
B. 中国的社会性质不利于近代工业的发展
C. 上海工业发展根源于通商口岸的优势
D. 中国外贸中心开始从广州转移到上海
【答案】B
【解析】
【详解】20世纪30年代,中国只有上海的工业符合国际劳工局的分类标准,其他地区比较落后,这反映出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的不平衡,这一现状根源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故选B;A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故排除;上海工业的发展虽然与其是通商口岸有关,但这不是根本原因,故排除C;D项表述中的“开始”不符合史实,故排除D。
7.1938年1月11日在汉口创刊发行的中国共产党机关报《新华日报》在发刊词中宣称“本报愿将自己变成一切愿意抗日的党派、团体、个人的喉舌”,“力求成为全国民众的共同的呼声”。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A. 要成为全国抗战的领导者
B. 呼吁建立民族统一战线
C. 重视政治工作的舆论宣传
D. 已实现工作重心的转移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中的发刊词称《新华日报》愿成为宣传抗日的喉舌,表达全国民众的呼声,这表明中国共产党重视政治舆论宣传工作,故选C;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共产党要成为全国抗日的喉舌,并不是要成为全国抗战的领导者,故排除A;1937年国民党公布中国共产党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标志着国共合作的实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故排除B;中共工作重心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