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觉实验
感知觉演示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感知觉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它涉及到个体如何通过感官接收外界信息,并将其转化为有意义的认知和情感体验。
为了更好地理解感知觉的原理和机制,我们设计了一系列的感知觉演示实验。
本报告将对这些实验进行总结和分析。
二、实验目的1. 探讨不同感官(视觉、听觉、触觉等)对感知觉的影响。
2. 研究感知觉的整合和相互作用。
3. 分析感知觉在认知和情感过程中的作用。
三、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一:颜色感知实验材料:彩色卡片、白纸、标准色标。
方法:被试在白纸上分别放置不同颜色的卡片,并判断卡片的颜色与标准色标的颜色是否一致。
2. 实验二:声音感知实验材料:录音机、不同音调的乐曲、录音带。
方法:被试分别聆听不同音调的乐曲,并判断乐曲的音调高低。
3. 实验三:触觉感知实验材料:不同温度的水、冰块、热水袋。
方法:被试分别触摸不同温度的水、冰块和热水袋,并判断它们的温度。
4. 实验四:空间感知实验材料:长方形纸板、直尺、指南针。
方法:被试根据纸板的长度和宽度,使用直尺测量纸板的尺寸,并利用指南针确定纸板的方向。
5. 实验五:感知觉整合实验材料:立体图片、双眼视觉测试图。
方法:被试分别用单眼和双眼观察立体图片和双眼视觉测试图,并判断图片的立体感和测试图的清晰度。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一:颜色感知实验实验结果显示,被试在判断颜色时,受环境光线和颜色对比度的影响较大。
在明亮的环境中,颜色对比度越高,被试判断颜色的准确性越高。
2. 实验二:声音感知实验实验结果显示,被试在判断音调时,受声音频率和响度的影响较大。
在较高频率和较大响度的声音下,被试判断音调的准确性更高。
3. 实验三:触觉感知实验实验结果显示,被试在判断温度时,受温度差异和个体经验的影响较大。
在较大温度差异和有经验的情况下,被试判断温度的准确性更高。
4. 实验四:空间感知实验实验结果显示,被试在判断空间尺寸和方向时,受空间环境和个体经验的影响较大。
在熟悉的环境中,被试判断空间尺寸和方向的准确性更高。
幼儿园幼儿的感知觉教案
幼儿园幼儿的感知觉教案教学目标1.帮助幼儿了解五种感官并能阐述其功能和特征;2.培养幼儿对世界的敏感性和适应性;3.发掘幼儿的感官潜力,并通过感知觉刺激提升识别能力和想象力;4.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一、五种感官的讲解通过图片、触摸、嗅闻、品尝、声音等方式,让幼儿了解五种感官:视觉、触觉、嗅觉、味觉、听觉。
并让幼儿能够简单阐述各感官的特征和功能。
教学重点:引导幼儿认知不同的感官,理解感官对于感知世界的作用,拓展幼儿的感官认知。
二、感知游戏及实验通过游戏和实验的方式,培养幼儿对感官的认知和运用能力,同时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1. 视觉游戏让幼儿观察、比较两组物品的颜色、大小、形状等特征,以此锻炼幼儿的观察力和策略性思维。
游戏道具:四个球,两个相同,两个不同。
游戏方法:•将两个相同或两个不同的球放在幼儿面前,让幼儿靠视觉辨认出相同或不同的球;•接着将其中一个球更换成一个新的球,让幼儿发现哪一个球和之前的相同或不同;•慢慢增加难度,增加球的数量或将球形、颜色变化,让孩子找出相同或不同。
2. 触觉游戏通过触摸和感知不同材质和纹理的物品,让幼儿感受不同的质感和手感。
游戏道具:毛毛虫、豆腐等不同材质的物品。
游戏方法:•让孩子摸一摸不同的材质物品,询问孩子手感是否相同,给予反馈;•让孩子闭眼摸,用触感猜测是哪一种物品。
3. 听觉游戏通过声音的识别和区分,让幼儿提高听觉敏感度,发掘声音的多彩世界。
游戏道具:发声器、手拍、麦克风等道具。
游戏方法:•使用发声器或其他工具发出不同的声音,让孩子猜测声音来源的类型和方向;•让孩子模仿发出不同的声音。
三、手工制作利用手工制作的过程,通过触感、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刺激,让幼儿进一步感知世界。
手工制作内容:•制作果仁盒,让孩子通过摇晃、倾斜等方式体验不同果仁的声音和手感;•制作盲人按摩棒,让孩子感受不同的纹理和凸起感。
教学方法本节课主要采用互动教学法,包括教师讲解、感知游戏、手工制作等多种形式。
儿童感知觉
2、视觉敏锐程度
1)、用间隔排列的黑白条纹图:(偏爱法) 2)、视觉运动震荡:(当条纹图变得越来越窄时, 眼睛对轮廓产生眼球的不自主运动,表明其视敏度 高。新生儿为20/200-800 6月能辨0.08cm的条纹图,视敏度20/100) 3)、诱发电位技术:测大脑皮层在视觉刺激下的波 形变化。结果与前一致。 机制:1视锥细胞的发展,2视觉皮层神经纤维长 度变短。 研究价值:及早诊断,防止误诊。
第二章 儿童感知觉的发展
研究困难所在: 1、幼儿言语表达能力的低 2、幼儿言语理解能力也较低
第一节 婴幼儿感知觉研究的方法
一、视崖 二、注视偏好 三、习惯化和去习惯化 四、高振幅吸吮技术法 五、操作性条件反射法
视崖
由吉布森夫人研究婴儿深度知觉发展的装置。 自变量:视崖的深浅 因变量:爬与不爬(防御行为或肌肉紧张、心率) 控制变量:有无深度知觉经验 另一种设计: 中间有由宽变窄的木板图形,看婴儿爬向哪?
注视偏好
偏爱方法: 范茨,1958发明,研究儿童视觉能力的发展。 理论假设: 同时呈现两个刺激,如更多选择看其中一个, 则表明婴儿能够对两个刺激进行区分。 如:母亲比陌生人的照片,表现出更多的偏爱 颜色、光线、气味等
注视偏爱
优点:1、对被试做出反应的要求简单,便 于操作。2、用于研究婴儿分辨刺激的知觉 能力发展来说,是一种好的方法。 缺点:1、结果的原因是什么? 2、没有偏好行为的结果不好解释。
三、立体视觉的发展
6个月的婴儿已经有了立体视觉(带偏振眼 镜,用手抓物体) 躲避碰撞的投影装置:通过改变物体和光源 的距离,使物体的投影产生大小变化。 新生儿能躲避接近的物体。一大一小物体, 大的物体在远处停下,小的物体接近被试, 成像相同,但会躲避接近的小物体。
深觉知觉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深度知觉,又称深度感或立体感,是指个体对物体远近距离即深度的知觉。
在日常生活中,深度知觉对于导航、定位、判断物体距离以及运动控制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深度知觉的准确性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视觉线索、生理机制以及个体经验等。
本实验旨在探讨单眼线索和双眼线索对深度知觉准确性的影响,并分析性别差异对深度知觉的影响。
二、实验目的1. 探讨单眼线索和双眼线索对深度知觉准确性的影响;2. 分析性别差异对深度知觉的影响;3. 学习使用深度知觉测试仪测量深度知觉阈限的视差角。
三、实验方法1. 实验材料- 深度知觉测试仪(EP503)- 随机分配的深度知觉刺激图片- 问卷星在线调查问卷2. 实验对象随机选取30名志愿者,年龄在18-25岁之间,男女比例各半。
3. 实验步骤(1)志愿者先完成一份问卷调查,包括基本信息、视觉经验等;(2)志愿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接受单眼和双眼深度知觉测试;(3)单眼测试:志愿者用一只眼睛观看刺激图片,判断图片中物体的深度;(4)双眼测试:志愿者同时用两只眼睛观看刺激图片,判断图片中物体的深度;(5)记录志愿者在单眼和双眼测试中的深度知觉判断结果;(6)分析数据,比较单眼和双眼深度知觉的准确性差异,以及性别差异对深度知觉的影响。
四、实验结果1. 单眼和双眼深度知觉准确性通过数据分析,我们发现单眼和双眼深度知觉的准确性存在显著差异。
双眼深度知觉的准确性明显高于单眼。
这表明双眼线索在深度知觉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 性别差异在性别差异方面,我们发现性别对深度知觉的影响并不明显。
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在单眼和双眼深度知觉测试中,表现出的准确性差异没有显著差异。
五、讨论1. 单眼线索和双眼线索对深度知觉的影响本实验结果表明,双眼线索在深度知觉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双眼视差是双眼线索中最重要的线索之一,它能够帮助我们判断物体的深度和距离。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利用双眼视差来判断物体的深度和距离,例如,在判断楼梯的深度时,我们会利用双眼视差来估算楼梯的高度。
婴儿知觉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探究婴儿的知觉能力,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和空间知觉等,以了解婴儿在不同年龄段感知世界的方式和特点。
通过一系列实验,分析婴儿知觉发展的规律,为幼儿教育提供科学依据。
二、实验仪器1. 视觉实验:彩色卡纸、彩色玩具、屏幕、投影仪2. 听觉实验:录音机、各种声音的音效碟、玩具铃铛3. 触觉实验:不同质地和温度的布料、玩具、软硬不同的物品4. 空间知觉实验:大型球体、平衡木、迷宫三、实验步骤1. 视觉实验(1)准备彩色卡纸和玩具,选择不同颜色和形状的物品。
(2)将彩色卡纸贴在屏幕上,通过投影仪展示给婴儿观看。
(3)观察婴儿对颜色和形状的偏好,记录婴儿的注视时间和次数。
(4)更换不同颜色和形状的物品,重复实验步骤。
2. 听觉实验(1)准备录音机和各种声音的音效碟。
(2)播放不同声音,如动物叫声、音乐、交通工具声等。
(3)观察婴儿对声音的反应,如皱眉、摇头、哭闹等。
(4)记录婴儿对不同声音的反应时间和次数。
3. 触觉实验(1)准备不同质地和温度的布料、玩具、软硬不同的物品。
(2)让婴儿接触这些物品,观察婴儿的反应。
(3)记录婴儿对不同质地和温度的偏好,以及触摸物品的时间。
4. 空间知觉实验(1)准备大型球体、平衡木、迷宫等。
(2)引导婴儿参与游戏,观察婴儿对空间关系的理解和判断。
(3)记录婴儿在游戏中的表现,如走平衡木的稳定性、穿越迷宫的能力等。
四、实验结论1. 视觉实验:婴儿对鲜艳的颜色和有趣的形状更感兴趣,注视时间较长。
2. 听觉实验:婴儿对不同声音的反应存在差异,对音乐和动物叫声的反应较为积极。
3. 触觉实验:婴儿对不同质地和温度的偏好存在个体差异,触摸物品的时间较短。
4. 空间知觉实验:婴儿对空间关系的理解和判断能力随着年龄增长逐渐提高。
五、反思体会1. 本实验结果表明,婴儿的知觉能力在出生后逐渐发展,不同知觉领域的发展速度存在差异。
2. 在幼儿教育中,应根据婴儿的知觉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具和教学方法,促进婴儿全面发展。
2-知觉经典实验
实验材料
实验过程
实验过程又分两种:
一种有先行信息(Precue),即在每次试验前,将两个供选择
的字母口头告诉被试; 另一种则事先不告诉,只在刺激呈现之后再呈现供选择的 字母(Post cue)
每次试验时,先给被试呈现一个注视点,然后短暂地 呈现上述刺激材料中的一种,紧接着呈现掩蔽刺激(@) 和供选择的两个字母(供选择的两个字母在刺激材料 为一个字母,一个字词或一个非字词时,置于相应字 母的方,否则另一个在下方)。这两个字母的位置对 应于所要测试的刺激材料中的字母的位置。 要求被试回答这两个字母中的哪一个是刚才在刺激材 料中的这个位置上看见过的,记录其正误。
结构优势效应 Reicher(1969;字词优势效应实验) Pomerantz等(1977;构形优势效应) Earhard(1974,1980;客体优势) Weisstein等(1974;客体优势效应)
Earhard(1974)
实验目的: 验证知觉过程中是否存在客体优势 效应 研究方法:单因素重复测量(自变量:刺激材料) 实验材料: 图形刺激材料;呈现仪器 实验对象: 大学生被试 实验过程:呈现刺激后要求被试识别靶子线段 实验结果 根据实验结果所作的推论
实验结果
8 字上下文
4 字上下 文
无上下 文
结果解释
从上图可知,随着呈现时间的增加,无论有无上下文, 靶子词的正确识别率都逐步提高了; 不论呈现时间如何,有上下文的靶子词的正确识别率 均高于无上下文的,其中,8字上下文的又高于4字上 下文的,甚至当靶子词未呈现时,在有上下文的条件 下,被试还可以正确地猜出一些靶子词。 当靶子词的呈现时间为60-80ms时,有上下文的靶子词 的识别率高出无上下文的最多(40%);140ms时, 只有(30%)。这意味着较长的刺激呈现时间更有利 于无上下文的靶子词的识别,也促进了自下而上加工, 而上下文的作用这时却减弱了。 以上这些结果说明,字词识别既依赖于自下而上加工, 又依赖于自上而下加工,并且在不同的条件下.也可 有不同的情况。
深度知觉实验报告
深度知觉实验报告深度知觉实验报告引言深度知觉是人类视觉系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能力,它使我们能够感知到物体的远近距离,并对环境中的三维结构进行理解。
为了更好地研究深度知觉的机制和特性,我们进行了一项实验,旨在探索人类在深度知觉方面的感知能力和认知过程。
实验设计在本次实验中,我们采用了虚拟现实技术来模拟不同深度的场景。
实验参与者被要求戴上头戴式显示器,并通过其中的屏幕观察虚拟场景。
我们设置了不同的深度差异,然后记录参与者对这些场景的感知和反应。
实验过程实验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深度感知测试,第二部分是深度判断任务。
深度感知测试中,参与者被要求观察一系列虚拟场景,并根据自己的感觉判断场景中物体的远近关系。
我们通过记录参与者的回答来评估他们的深度知觉能力。
结果显示,大多数参与者能够准确地感知到物体的远近关系,但在面对一些具有复杂深度结构的场景时,他们的表现出现了一定的差异。
在深度判断任务中,参与者被要求在两个虚拟场景中选择深度差异更大的一个。
我们通过记录参与者的选择来评估他们对深度差异的敏感度。
结果显示,参与者普遍能够辨别出深度差异更大的场景,但在一些较小的深度差异下,他们的选择出现了一定的随机性。
讨论与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发现人类在深度知觉方面具有较高的感知能力。
大多数参与者能够准确地感知到物体的远近关系,并且对深度差异也有一定的敏感度。
然而,在面对一些复杂的深度结构时,他们的表现出现了一定的差异,可能是因为这些场景对认知系统的要求更高。
我们的实验结果对深度知觉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深度知觉不仅仅是简单的物体远近判断,还涉及到对场景中物体之间关系的理解。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索深度知觉的认知机制,并结合神经科学的方法来揭示其神经基础。
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对人类在深度知觉方面的感知能力和认知过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深度知觉是人类视觉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空间导航起着关键作用。
心理学感知觉
2、感受性的变化
(1)感受性的发展与补偿
人的感受性不是固定不变的,通过实践和专门的训 练可以得到提高,这一规律在感觉缺陷者和专门事某种 特殊职业者身上与众不同得特别明显
(2)感觉适应——相同的刺激物持续地作用于
某一特定的感受器而使感受性提高或降低的变化 现象。如从暗处到亮处,什么都看不到;10分钟后,就能看清屋内物
生活中的感知觉
胖人最好不要穿横条文衣服
辣的食物会引起痛觉
人们将红/橙之类的颜色叫暖 色,把青类的颜色叫冷色。
空气调节装置
扬声器 观察窗 记录生理 数据的导线 护目镜
耳机
麦克风
手铐
感觉剥夺实验 实验结果
大多数被试在实验开 始后24—36小时内要求退出,
实验过程
睡觉
没有人坚持72小时以上。
厌倦、不安 制造刺激
唱歌 吹口哨 自言自语
?
出现幻觉
感觉剥夺实验
研究人员认为: 维持大脑觉醒状态的中枢结构——网状 结构需要得到外界的刺激以维持一个激活的状态。 外界接触被阻止时,大脑就即兴创作,自己产生 刺激。
(二)知觉的种类
根据知觉时 起主导作用的 感官的特性
根据人脑 所反映的 事物特性
视 知 觉
听 知 觉
触 知 觉
嗅 知 觉
味 知 觉
空 间 知 觉
时 间 知 觉
运 动 知 觉
三、感知觉的基本规律及特性
(一)感觉的基本规律
(二)知觉的基本规律
(一)感觉的基本规律
1、感觉强度对感觉刺激的依从性 1)、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2)、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阈限 3)、差别感受性和差别感受阈限 2、感受性的变化
实验证明,生命活动的维持需要一定水平的外界刺激。
感知觉
一.什么是感知觉1. 感觉* 定义:人脑对当前起作用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感觉是在人脑中产生的,感觉器官只是起一个传递信息的作用◇是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的反映,是当前的刺激◇反映的是个别属性(颜色气味温度)◇感觉是最简单而又最基本的认识过程◇没有感觉提供信息,人就不能保持正常的心理活动,还会导致心理活动的紊乱,甚至导致心里疾病。
“感觉剥夺实验”◇各种感觉通道获得信息不是截然分开的“瞎子的听觉特别的灵敏”* 分类◇外部感觉(1)视觉眼睛是视觉的感觉器官,感受器为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在大脑中皮层的枕叶产生。
光波是视觉刺激,但人所能看到的光波为380纳米到780纳米,视觉有一个很普遍的现象――适应。
视觉的适应分明适应和暗适应两种。
提问:当你看完电影,刚从电影院出来时,眼睛会有什么反应?――明适应所谓明适应是指照明开始或由暗处转入亮处时人的感受性下降的时间过程。
明适应所需的时间很短,只要1秒钟,我们就能逐渐看清事物,5分钟左右,明适应就能全部完成。
提问:当我们从阳光灿烂的室外突然走进阴森黑暗的小房间,你的眼睛会有什么反应―――暗适应所谓暗适应是指照明停止或由亮处转入暗处时视觉感受性提高的时间过程。
暗适应所需的时间相对比较长,整个暗适应的大概要30-40分钟左右。
(2)听觉耳是听觉的感觉器官,感受器是毛细胞,在大脑皮层的聂叶产生。
声波是听觉的适宜刺激。
我们所能听到的光波为20―――20000赫兹,声音一定要借助于某种介质才能为人所觉察。
如,空气,水等,在真空中人是无法听到声音的。
人所获得的大量的信息都是通过视觉和听觉得到的。
(3)嗅觉鼻子是嗅觉的感受器官,其感受器是嗅细胞,在大脑皮层的边缘系统产生,能感受有气味的气体物质。
(4)味觉味觉的感受器是味蕾。
在中央后回最下部产生,能感受到溶解于水、唾液和脂类的化学物质。
人的味觉有甜、苦、酸、咸四种。
但我们平时所尝到的味道往往不是简单的一种,而是多种味觉的混合。
舌尖对甜最敏感,舌中对咸最敏感,舌的两侧对酸最敏感,舌后对苦最敏感。
《普通心理学》 第四讲 感知觉
感觉现象——感觉适应(教材P117)
视觉适应现象:白天进出电影院
• 进来:“伸手不见五指” 弱光 能辨别环境
• 出去:刺眼
能睁开眼
• 视觉适应可以分为明适应与暗适应。
感觉现象——感觉适应(教材P117)
形状恒常性
颜色恒常性
知觉特性——知觉的恒常性
知觉恒常性的种类
视知觉领域 大小恒常 形状恒常 明度恒常 颜色恒常 其他领域 方位恒常
知觉特性——知觉的恒常性
形状恒常性
颜色恒常性
知觉特性——知觉的理解性
4、知觉的理解性
人对于知觉的对象总是以自己的过 去经验予以解释,并用词来标志它的。 知觉的这一特性称为知觉的理解性。
暗适应(dark adaptation)
• 暗适应是指照明停止或由亮处转入暗处时视觉感受性 提高的时间过程。
• 暗适应过程 • 开始时觉得一片漆黑,什么也看不见 • 经过一段时间,眼睛开始能看清黑暗中的物体, 说明视觉感受性提高了。
• 整个暗适应持续大约30分钟-40分钟,以后感受性就 不再继续提高了。
《心理学》
第四讲 感知觉
我们如何认识世界? 我们的知识又是怎样得到的?
这一切均始于我们的感知觉!
赫布和贝克斯顿在美 国麦吉利大学所做的感 觉剥夺研究,募集了大 学生志愿者作为参加实 验的人。
志愿者每天躺在床 上睡觉,并有每天20美 元的酬劳。他们可以自 己决定何时退出实验。
感觉剥夺 实验
空气调节装置
● 4)反映的机制不同:感觉是单个分析器活动的 结果,知觉是多个感觉器官的联合活动的结果。
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
(二) 感觉的基本规律
1. 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1) 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 (2) 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阈限
2. 感受性的变化规律
(1) 感觉适应 (2) 感觉对比 (3) 感觉的相互作用 (4) 感受性的发展 (5) 感官的补偿作用
三、学前儿童知觉的发展
(一) 整体知觉和部分知觉的发展
研究表明,儿童先认识客体的个别部分(4、5岁),然后开始看见整体 部分,但不够确定(6岁)。接着既能看到部分又能看到整体,但不能把整 体和部分结合起来(7、8岁)。最后一个阶段,儿童一眼就能看出部分和整 体的关系,实现了二者的统一(8、9岁)。埃尔金德和凯格勒通过实验证明 了上述观点,他们给195名5—9岁的儿童看一些图片(见图4-7),并让儿 童说出看到了什么,它们看起来像是什么。如果儿童在观察图片时,漏看了 部分或漏看了整体,就再问他: “你看还有别的什么?”
实验时,每个孩子(36名6个半月至14个月的婴儿)都被放在视崖的中间板上,让孩子的 母亲分别在“浅滩”和“悬崖”两边招呼孩子。36名婴儿中有27名愿意从中央板爬过 “浅滩”来到母亲身边,只有3名“冒险者”爬过悬崖。大多数婴儿见到母亲在悬崖一边 招呼时,不是朝母亲那边爬,而是朝离开母亲的方向爬,还有一些婴儿哭叫起来。
(三) 味觉、嗅觉的发生发展
1. 味觉的发生发展 2. 嗅觉的发生发展
(四) 触觉的发生发展
1. 触觉的产生 2. 口腔触觉 3. 手的触觉
(五) 痛觉的发生发展
新生儿的痛觉感受性是很低的。国外有人做过对新生儿的痛觉测查,他们用针去刺新生 儿最富有感受性的区域——鼻、上唇和手,结果表明未足月的新生儿,对极强的刺激都没有 不愉快的表现,即可能是感觉不到痛。
知觉能力测试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探讨个体在知觉能力方面的差异,并分析影响知觉能力的因素。
通过实验,了解个体在视觉、听觉、触觉等知觉能力方面的表现,为后续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二、实验方法1. 实验对象:选择20名年龄在18-25岁之间的健康志愿者,男女各半。
2. 实验材料:知觉能力测试量表、标准计时器、录音设备、实验指导语等。
3. 实验程序:(1)实验前,向被试者说明实验目的、过程及注意事项,取得其同意。
(2)将被试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0人,分别进行视觉、听觉和触觉知觉能力测试。
(3)视觉知觉能力测试:包括图形识别、颜色辨别、空间判断等。
被试者需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测试,测试结果以正确率为指标。
(4)听觉知觉能力测试:包括音高辨别、音色辨别、节奏辨别等。
被试者需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测试,测试结果以正确率为指标。
(5)触觉知觉能力测试:包括质地辨别、温度辨别、压力辨别等。
被试者需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测试,测试结果以正确率为指标。
(6)对测试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等因素对知觉能力的影响。
三、实验结果1. 视觉知觉能力测试:男性在图形识别和空间判断方面表现优于女性,而女性在颜色辨别方面表现较好。
2. 听觉知觉能力测试:男性在音高辨别和节奏辨别方面表现优于女性,而女性在音色辨别方面表现较好。
3. 触觉知觉能力测试:男性在质地辨别和压力辨别方面表现优于女性,而女性在温度辨别方面表现较好。
4. 分析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等因素对知觉能力的影响,发现年龄和性别对知觉能力的影响较小,而文化程度对知觉能力有一定影响。
四、讨论1. 本实验结果表明,个体在视觉、听觉和触觉知觉能力方面存在性别差异。
这可能是因为男女大脑结构和功能存在差异,导致在特定知觉能力方面表现不同。
2. 实验结果还表明,年龄对知觉能力的影响较小,但文化程度对知觉能力有一定影响。
这可能是因为文化程度较高的个体在日常生活中接触的事物更多,对知觉能力的锻炼也更为充分。
知觉实验报告
知觉实验项目:1、形状恒常性实验2、大小恒常性实验3、深度知觉实验4、速度知觉实验5、图形后效6、图形识别形状恒常性目的:验证形状恒常性现象,比较不同条件下形状恒常性的程度,学习用描述法测量恒常性。
器材:1.JGW-B型心理实验台,玻璃杯,米尺,粉笔,记录纸。
2.被试应是裸视力或矫正视力达到1.0且无散光者。
步骤:1.准备工作:(1)让被试坐在桌边,将杯放在桌边,杯口到被试眼睛的垂直距离为20cm。
(2)从桌边向前量下列5个距离:11.5cm,20cm,34.6cm,54.9cm,113.4cm,用粉笔划上记号。
若杯在这五个距离上,则杯口平面与视轴平面的交脚分别为60°,45,30,20,10。
要求被试分别在这五个距离上观察杯口的形状。
注意观察在杯口平面上杯口的纵向直径(沿视轴方向)与横向直径(与视轴垂直方向)比例关系的变化。
被试练习观察5次(每个距离1次),以便被试掌握判断形状的标准。
2.正式实验:(1)在每一距离上要求被试观察杯口的形状,并在5*5平方厘米的方格中画出当时知觉到的形状。
画法如下:横向直径保持不变(5cm),横向直径线已在记录纸上事先画出;被试根据知觉到的纵向直径缩短比例在图上做出标记,然后再绘成杯口形状。
若觉得与知觉到的形状不一致可以修改,直到满意为止。
(2)观察顺序由近及远,再由远及近,每个距离共观察2次。
结果:1.分别量出各被试在不同距离上画出的杯口纵向直径(2次结果),计算平均数。
然后算出纵向直径(短轴)与横向直径(长轴)的比例R。
2.分别计算各距离上杯口在被试网膜上投影形状的短轴与长轴的比例S。
计算公式如下:3.按以下公式求出各条件下的形状常性系数:常性系数K=(R-S)/(A-S)R知觉的比例(估计短轴与长轴之比)S网投影比例(网膜上短轴与长轴之比)讨论:影响形状恒常性的因素答:形状恒常性(shape constancy):指当人们对物体的观察距离和角度发生变化时,依然能够知觉出物体本身的实际形状。
感知觉相关的心理学实验
感知觉相关的心理学实验感知觉是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它研究了人类如何通过感觉器官获取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和理解。
在感知觉相关的心理学实验中,研究者们通过控制实验条件,引发特定的感知经验,以探索人类感知系统的工作原理。
本文将介绍一些经典的感知觉实验。
一、斯特劳普效应斯特劳普效应是指当我们看到一个字词时,字词的颜色和字词本身的含义产生冲突,我们会出现反应延迟和错误。
这一效应揭示了注意力和认知加工在感知中的作用。
实验中,研究者通常使用彩色字词,要求被试根据字词的颜色进行反应。
结果显示,当字词的颜色与其含义不一致时,被试的反应会变慢且出现错误。
二、梅勒亮度对比实验梅勒亮度对比实验是用来研究亮度感知的经典实验。
在实验中,研究者制作一张黑白图片,将图片分割成多个区域,每个区域的亮度逐渐增加或减少。
被试需要判断每个区域的亮度差异。
实验结果表明,人们对亮度的感知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相邻区域的亮度会相互干扰,导致感知结果出现偏差。
三、门控理论实验门控理论是研究疼痛感知的重要理论。
实验中,研究者刺激被试的皮肤,同时给予不同的注意力任务,例如让被试数数或注意听某个声音。
结果发现,当被试的注意力被分散时,他们对疼痛的感知会减弱,即注意力对疼痛感知具有抑制作用。
四、贝廷塞尔幻觉实验贝廷塞尔幻觉是一种视错觉,它使得两条平行线在中间部分看起来倾斜。
实验中,研究者制作一张图像,其中包含两条平行线和一些横向线条。
被试需要判断两条平行线是否倾斜。
结果显示,大多数人会错误地认为两条平行线中间的部分是倾斜的,这揭示了我们感知空间方向的一种错觉。
以上仅是感知觉相关心理学实验的一小部分,这些实验帮助我们了解了感知系统的运作机制。
通过实验,研究者们能够探索人类感知的局限性和特点,为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人类心理学提供了重要线索。
婴儿视物偏好的研究
婴儿的感知觉发展
一、婴儿早期的图案知觉发展
实验研究者:
罗伯特·范兹(Robert Fantz,1961)
实验方法:
视觉偏好法——一种通过给婴儿呈现两个或更多刺激物,观察他们更喜欢哪一个,从而获得婴儿知觉发展相关信息的方法。
20世纪60年代早期,范兹首先用此方法来判断出生不久的婴儿能否分辨视觉图案,从此该法得到广泛运用。
实验装置与过程:
婴儿躺在一个观察箱里(如图1所示),实验者给婴儿同时呈现一个面部图案,一个含有混杂的面部特征的似面部刺激图案,以及一个半亮半暗的类似面部的简单视觉刺激图案(如图2所示)。
实验者在观察箱上方进行观察,并记录婴儿注视每个视觉图案的时间。
如果婴儿看某一个图案的时间比其他图案长,就认为他更喜欢该图案。
实验结果:
实验结果表明,新生儿能够轻松地分辨视觉图形,而且对有混杂面部特征的的视觉刺激和正常人的面孔一样感兴趣(实验结果如图2下方所示)。
实验结论:
儿童觉察并分辨图案的能力是天生的。
但他们不大可能将人的面孔视为有意义的轮廓。
实验方法缺陷:
在婴儿没有表现出对某一图案有明显偏好的情况下,研究者便无法确认婴儿是不能分辨不同图案,还是他们对所有图案的兴趣是相同的。
实验结果分析:
后继研究发现新生儿更喜欢看高对比明暗部分有明显分界线及有弧线的中等复杂图案,所以会对面孔和特征复杂的似面孔图案表现出同样的兴趣,因为这两个图案的对比度、弧度和复杂程度相同。
婴儿的感知觉发展。
婴幼儿实验报告(3篇)
第1篇实验名称:婴幼儿感知觉发展实验实验目的:探究婴幼儿感知觉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为婴幼儿教育提供理论依据。
实验对象:随机选取3-24个月龄的婴幼儿共60名,分为3组,每组20名,分别对应3个月龄、6个月龄和12个月龄。
实验时间:2023年X月X日至X月X日实验地点:XX幼儿园实验方法:1. 观察法:通过观察婴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表现,了解其感知觉发展情况。
2. 实验法:设计感知觉发展实验,测试婴幼儿的感知觉能力。
实验内容:一、3个月龄婴幼儿感知觉发展实验1. 观察法:观察婴幼儿对光线、声音、触觉等刺激的反应,如眨眼、转头、抓握等。
2. 实验法:(1)视觉实验:将黑白相间的图案放置在婴幼儿视线范围内,观察其注视时间。
(2)听觉实验:播放不同音调、音量的声音,观察婴幼儿的反应。
(3)触觉实验:将柔软、硬质、冷热等不同质地和温度的物品让婴幼儿接触,观察其反应。
实验结果:1. 观察法:婴幼儿对光线、声音、触觉等刺激有明显的反应,如眨眼、转头、抓握等。
2. 实验法:(1)视觉实验:婴幼儿注视黑白相间图案的时间随月龄增长而增加。
(2)听觉实验:婴幼儿对不同音调、音量的声音有明显的反应,尤其对高音调、高音量的声音反应更强烈。
(3)触觉实验:婴幼儿对不同质地和温度的物品有明显的反应,如抓握柔软物品、躲避硬质物品、喜欢温暖物品等。
二、6个月龄婴幼儿感知觉发展实验1. 观察法:观察婴幼儿对周围环境的探索,如伸手抓取物品、观察物体等。
2. 实验法:(1)视觉实验:观察婴幼儿对形状、颜色等视觉刺激的反应。
(2)听觉实验:观察婴幼儿对语言、音乐等听觉刺激的反应。
(3)触觉实验:观察婴幼儿对不同质地、温度的物品的探索行为。
实验结果:1. 观察法:婴幼儿对周围环境有明显的探索行为,如伸手抓取物品、观察物体等。
2. 实验法:(1)视觉实验:婴幼儿对形状、颜色等视觉刺激有明显的反应,如追逐彩色玩具、注视几何图形等。
(2)听觉实验:婴幼儿对语言、音乐等听觉刺激有明显的反应,如模仿语音、跟随节奏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每洞允许测三次,若一次通过后 即可换插下一个洞,若一次没通过, 可再插两次,三次都不通过,就不 再继续下去。 4.主试记下被试最后通过的最小洞 号及直径。
六、用力感测试
目的:测定运动员肌肉用力 (握力)感觉的准确性。 仪器:握力计、遮眼罩 实验方法:
1.要求被试先用优势手以最大力量 握一次,确定其最大握力(M)。 2.取其最大握力的 1/2作为标准刺 激。 3. 让被试戴上眼罩,用均匀、较 慢的速度练习一次握最大力量的 1/2, 并记住用力大小的感觉。
2、效度的类型 内容效度 构想效度 效标效度
(三)信度与效度的关系 有信度不见得有效度,而有 效度必然有信度,这是信度与效 度的关系。
第二节 个性测验
一、内田--克列别林气质测验 (一)介绍测试方法 (二)施测 (三)评价结果
仪器:BD-Ⅱ-104深度知觉仪 实验方法:
1. 要求被试坐在离观察窗内标准刺激 2.5 米处, 下额置于托架上使眼睛视线与仪器窗口水平中 线同高,被试只能从窗口看到窗内三根黑色竖 棍的中部。 2.主试接通电源,按动电源开关,把能前后移 动的竖棍(三根竖棍中中间的那根称变异刺激) 调到被试觉得明显远(或近)于固定竖棍(两 边的两根称标准刺激)的位置。
三、手指灵活性
目的:学会测定手和眼的协调能力。 仪器:BD-Ⅱ-601手指灵活性仪。 实验方法: 1.金属插棒放入左侧槽中;优势手拿起右侧槽中的镊 子; 2.被试用镊子将左侧槽中的金属棒插入实验板的圆孔 中。先插入开始位,从上至下,再从下至上,……依 次逐列插入,最后插入终止位,记时器会自动开始与 结束,记录下插入100个棒所需要的时间; 3.每次重新开始需按“复位”键清零。
3.实验中主试有时只给一点刺激 (刺激点c是为做捕捉实验用,即为 了检查被试是否瞎猜),看看被试 是否报告感觉到两点。
5、按测验的难度和时限分类可将测 验分为 速度测验 难度测验
(十)实体镜
目的:证实双眼视差作为立体与 深度知觉线索的作用。
仪器:BD—Ⅱ—114型实体镜 实验方法:
4. 主试用计时器记下被试描绘整个 图案所需要的全部时间。 结果评定:描绘整个图案所需要的 全部时间越短、所犯错误越少,则 说明双手动作协调能力越好。
(八)视觉深度知觉实验
目的:测定人的视觉深度知觉的能 力。
此指标可以广泛地应用于飞行员、炮手、运动 员、汽车驾驶员以及其它与深度知觉(立体知 觉)有关的工作人员的测试或选拔。
三、心理测量的信度和效度
(一)信度 1、什么是信度 信度又叫可靠性是指测验的 可信程度。它主要表现测验结果 的一贯性、一致性、再现性、稳 定性。
2、估计信度的方法 再测信度 复本信度 分半信度 同质性信度
(二)效度 1、什么是效度 效度指的是测量的真实性、 准确性。也称之为正确性或正确 度。即一个测验或量具能够测量 出其所要测量的东西的程度。
(九)两点阈测定
目的:测量某人的肤觉感受性, 特别是测量触觉的两点阈。 仪器:BD—Ⅱ—201A型两点阈 量规 实验方法:
1. 将 a 、 b 两个刺激点的距离由小变大和 由大变小,刺激身体某部位的皮肤,要 求被试感觉并回答是一点还是两点,当 被试刚刚感觉到是两点时,两个刺激点 的最短距离就是该处皮肤的两点阈。 2. 两个刺激点的距离由小变大和由大变 小各进行三次;
第二章 感知觉实验
第一节 上肢的感知觉实验 一、肘关节动觉感受能力测试 目的:学会测定左(右)臂位移 的动觉感受性,以及测量通过练 习动觉感受性提高的程度。 仪器:BD-Ⅱ-301动觉方位辨别 仪 遮眼罩。
实验方法:
1.让被试戴上遮眼罩,将优势手的前臂 放在动觉仪的鞍座上。 2.主试根据实验要求将动觉方位仪某刻 度上(标准度数)的制止器顶出。 3.让被试的优势手臂从零度开始匀速沿 弧度向外移动直到碰到制止器为止,体 会手臂移动的幅度。
4.让被试的手臂回到零度位置。 5.主试移去止制器,要求被试复制 出他刚才移动的幅度,用同样的方 法重复三遍。 6.主试记下被试每次手臂移动的度 数(X1、X2、X3)。
二、腕关节动觉感受能力测试
目的:学会测定左(右)腕位移 的动觉感受性,以及测量通过练 习动觉感受性提高的程度。 仪器:BD-Ⅱ-302动觉方位辨别 仪 遮眼罩。 实验方法:同(一)
1.准备:主试将九洞仪放在被试优势手的 前方桌面上,请被试坐好,用优势手的母 指、食指和中指拿住金属探笔上端的塑料 把部分。
2.要求被试手臂悬空,按从大洞到小洞的 顺序,将金属探笔的前端垂直插入洞内一 定深度后再抽出,要求插入和抽出时不碰 洞边,若笔尖碰到洞边,指示灯就亮或蜂 鸣器发出响声,这样就算失败。计数器同 时记下探笔触边的次数。
四、圆片分装
目的:学会测定手和眼的协调能力。 仪器:BD-Ⅱ-508圆片分装仪。 实验方法: 1、用优势手拿取金属铁盒中五种大 小、厚薄不同的铁片,放入适当的插 空中; 2、记录所用时间
五、手动稳定性实验
目的:测定运动员手臂动作稳定 Nhomakorabea度。
仪器:BD-Ⅱ-304动作稳定器(九洞仪) 实验方法:
4. 根据练习时的用力感,复制 1/2 最大握力,共作三次。
5.主试记下三次实验的结果 (X1、 X2、 X3)。
七、双手协调能力的测定
目的:研究动作学习中双手协调能 力。 仪器:BD-Ⅱ-302双手调节器、计 数器、计时器 实验方法:
1.主试将指针调到要求描绘的图案的一 端。 2.让被试的左右手分别控制调节器的左 右摇把,以控制指针向左右、前后移动。 3.要求被试从图案的一端描绘到另一端, 不得让指针接触图案的边缘,若被试用 以描绘的指针碰到金属板的边缘,指示 灯就亮了,或者由计数器记下一次错误。
3.被试手持控制变异刺激的按钮,按动 “前进”或“后退”的按钮来调节变异 刺激的位置(注意不要同时按动“前进” 与“后退”的按钮),直到被试认为变 异刺激和两个标准刺激处在同一平面即 在同一条水平线上时,立即放开按钮, 变异刺激停止移动。
4. 主试从箱子左侧标尺上读出变异刺激 和标准刺激的实际距离误差,记在登记 表内。 5.正式实验前先练习两次,再正式测六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