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复习知识点总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
1.真核微生物:真核生物是一大类细胞核具有核膜,能进行有丝分裂,细胞质中含有线粒体或同时存在叶绿体等多种细胞器的生物。真菌、显微藻菌和原生动物等都是真核生物类的微生物,故称为真核微生物。
2.原生质体:指在人为条件下,用溶菌酶除尽原有细胞壁或用青霉素抑制新生细胞壁合成后,所得到的仅有一层细胞膜包裹的圆球状渗透敏感细胞,它们只能在等渗或高渗培养液保存或维持生长。
3.病毒:是一类由核酸和蛋白质等少数几种成分组成的超显微“非细胞生物”,其本质是一类含DNA或RNA的特殊遗传因子,病毒是一类能以感染态和非感染态两种形态存在的病原体,它们即可通过感染宿主并借助其代谢系统大量复制自己,又可在离体条件下,以生物大分子状态长期保持其感染活性。
4.霉菌:是丝状真菌的一个俗称,通常指那些菌丝体较发达又不产生大型肉质子实体结构的真菌。在潮湿气候下,它们往往在有机物上大量生长繁殖,从而引起食物、工农业产品的霉变或植物的真菌病害。
5.荚膜:某些细菌表面的特殊结构,是位于细胞壁表面的一层松散的粘液物质,荚膜的成分因不同菌种而异,主要是由葡萄糖与葡萄糖醛酸组成的聚合物,也有含多肽与脂质的。一般在动物体内或含有血清或糖的培养基中容易形成荚膜,在普通培养基上或连续传代则易消失。荚膜不易着色,可用特殊染色法将荚膜染成与菌体不同的颜色。如用墨汁作负染色,则荚膜显现更为清楚,先用染料染菌体,然后用墨汁将背景涂黑,即负染色法。
重点内容
1.产黄青霉
产黄青霉菌(Penicillium chrysogenum)是一种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霉菌,特别是在食物或者室内环境中最为常见。是生产青霉素的重要工业菌种。
霉菌形态和构造:霉菌营养体的基本单位是菌丝。有无隔菌丝和有隔菌丝两种。通过载片培养可以较清楚的观察菌丝的形态和构造。
菌丝体及其各种分化形态:当霉菌孢子落在适宜的基质上后,就发芽生长并产生菌丝,由许多菌丝相互交织而成的一个菌丝集团称为菌丝体。菌丝体分两类:密布在固体营养基质内部,主要执行吸取营养物功能的菌丝体,称营养菌丝体。伸展到空间的菌丝体,则称气生菌丝体。霉菌的繁殖能力很强,主要产生大量的无性孢子或有性孢子来完成。
霉菌的菌落:宏观上菌落形态较大、质地疏松、外观干燥、不透明,与培养基间的连接紧密,不易挑取,菌落正面与反面的颜色、构造,以及边缘与中心的颜色、构造不一致。霉菌的细胞呈丝状,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时又有营养菌丝和气生菌丝的分化。
2.革兰氏阳性细菌、阴性细菌
共有组分:肽聚糖
特有组分:G+细菌磷壁酸、G-细菌脂多糖
I)G+细菌细胞壁的特点是厚度大和化学成分简单,一般含60%-95%肽聚糖和10%-30%磷壁酸。
肽聚糖又称黏肽、胞壁质或黏质复合物,是真细菌细胞壁中的特有成分。肽聚糖分子由肽和聚糖两部分组成,其中的肽包括四肽尾和肽桥两种,聚糖则是由N-乙酰葡糖胺和N-乙酰胞壁酸两种单糖相互间隔连接成的长链。成三维立体结构。其中肽聚糖单体由3部分组成:①双糖单位:由一个N-乙酰葡糖胺通过β-1,4-糖苷键与另一个N-乙酰胞壁酸相连。这一双糖单位中的β-1,4-糖苷键很易被一种广泛分布于卵清、人泪和鼻涕以及部分细菌和噬菌体中的溶菌酶所水解,从而导致细菌因细胞壁肽聚糖的“散架”而死亡。②四肽尾:是由4个氨基酸分子按L型与D型交替方式连接而成。接在N-乙酰胞壁酸上的四肽尾为L-Ala-D-Glu-L-Lys-D-Ala,其中两种D型氨基酸一般仅在细菌细胞壁上见到。③肽桥:肽桥为氨基酸五肽,它起着连接前后两个四肽尾分子的“桥梁”作用。肽桥的变化甚多,由此形成了“肽聚糖的多样性”。
磷壁酸:是结合在G+细菌细胞壁上的酸性多糖,主要成分为甘油磷酸或核糖醇磷酸。
主要生理功能:①通过分子上的大量负电荷浓缩细胞周围的Mg2+、Ca2+等两价阳离子,以提高细胞膜上一些合成酶的活力②贮藏元素③调节细胞内自溶素,借以防止细胞内因自溶而死亡④作为噬菌体的特异性吸附受体⑤赋予G+细菌特异的表面抗原,可作为菌种鉴定⑥增强某些致病菌对宿主细胞的粘连,避免被白细胞吞噬,并有抗补体的作用。
II)G-细菌的细胞壁:特点是厚度较G+细菌薄、层次较多、成分较复杂、肽聚糖层很薄,故机械强度较G+细菌弱。
G-细菌肽聚糖单体结构与G+细菌基本相同,差别仅在于:①四肽尾的第三个氨基酸不是赖氨酸,而是被一种只存在于原核生物细胞壁上的特殊氨甲酸--------内消旋二氨基庚二酸(m-DAP)所代替②没有特殊的肽桥,前后两单体间连接仅通过甲四肽尾的第四个氨基酸(D-Ala)的羧基与乙四肽尾的第三个氨基酸(m-DAP)的氨基直接相连,因而只形成较稀疏、机械强度较差的肽聚糖网套。
外膜是G-细菌细胞壁所特有的结构,它位于璧的最外层,化学成分为脂多糖、磷脂和若干种外膜蛋白。①脂多糖是位于G-细菌细胞壁最外层的一层较厚的类脂多糖类物质,由类脂A、核心多糖、O-特异侧链3部分组成。外膜具有控制细胞的透性、提高Mg2+浓度、决定细胞壁抗原多样性等作用,用于传染病的诊断和病原的地理定位,其中类脂A是G-病原菌治病物质内毒素的物质基础。②外膜蛋白指嵌合在LPS和磷脂层外膜上的20余种蛋白,具有使外膜层与内壁肽聚糖层紧密连接的功能。
脂多糖的主要功能是:①类脂A是G-细菌治病物质-----内毒素的物质基础②脂多糖的负电荷较强,故于G+菌的磷壁酸相似,也有吸附Mg2+、Ca2+等两价阳离子以提高其在细胞表面浓度的作用③由于LPS的结构多变,使G-细菌细胞表面的抗原决定簇呈现多样性④是许多噬菌体在细胞表面的吸附受体⑤具有某种选择性吸收功能,LPS结构须借Ca2+维持,经EDTA 去除Ca2+后,就可使LPS解体,从而暴露了内壁层的肽聚糖,这时,G-菌就易被溶菌酶破坏。
3.原核微生物基因重组方式
特点:①片段性,仅一小段DNA序列参与重组。②单向性,即从供体菌向受体菌(或从供体
基因组向受体基因组)作单向转移。③多样性,即转移机制独特而多样,如接合、转化和转导。
原核生物的4种主要遗传重组形式:
(1)转化:受体菌直接吸收供体菌的DNA片段而获得后者部分遗传性状的现象,称为转化或转化作用。
感受态:是指受体细胞最易接受外源DNA片段并能实现转化的一种生理状态。
转化因子:本质是离体的DNA片段。
转染:指用提纯的病毒核酸去感染其宿主细胞或其原生质体,可增殖出一群正常病毒后代的现象。作为转染的病毒核酸,绝不是作为供体基因的功能,被感染的宿主也不是能形成转化子的受体菌。
(2)转导:通过缺陷噬菌体的媒介,把供体细胞中的小片段DNA携带到受体细胞中,通过交换与整合,使后者获得前者部分遗传性状的现象,称为转导。
溶源转变:当正常的温和噬菌体感染其宿主而使其发生溶源化时,因噬菌体基因整合到宿主的核基因组上,而使宿主获得了除免疫性状以外的新遗传性状的现象,称溶源转变。特点:①这是一种不携带任何外源基因的正常噬菌体。②是噬菌体的基因而不是供体菌的基因提供了宿主的新性状。③新性状是宿主细胞溶源化的表型,而不是经遗传重组形成的稳定转导子。
④获得的性状可随噬菌体的消失而消失。
(3)接合:供体菌(“雄性”)通过性菌毛与受体菌(“雌性”)直接接触,把F质粒或其携带的不同长度的核基因组片段传递给后者,使后者获得若干新遗传性状的现象,称为接合。(4)原生质体融合:通过人为的方法,使遗传性状不同的两个细胞的原生质体进行融合,借以获得兼有双亲遗传性状的稳定重组子的过程,称为原生质体融合。
4.异型乳酸发酵
凡葡萄糖经发酵后除主要产生乳酸外,还产生乙醇、乙酸和CO2等多种产物的发酵,它是HMP 途径的发酵,称异型乳酸发酵。与此对应的是同型乳酸发酵,因它通过EMP途径,并且只单纯产生2分子乳酸,故称“同型”。
发酵:指在无氧等外源氢受体的条件下,底物脱氢后所产生的还原力[H]未经呼吸链传递而直接交某一内源性中间代谢物接受,以实现底物水平磷酸化产能的一类生物氧化反应。
发酵途径:葡萄糖在厌氧条件下分解葡萄糖的产能途径主要有EMP、HMP、ED和PK途径。发酵类型:在上述途径中均有还原型氢供体——NADH+H+和NADPH+H+产生,但产生的量并不多,如不及时使它们氧化再生,糖的分解产能将会中断,这样微生物就以葡萄糖分解过程中形成的各种中间产物为氢(电子)受体来接受NADH+H+和NADPH+H+的氢(电子),于是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发酵产物。根据发酵产物的种类有乙醇发酵、乳酸发酵、丙酸发酵、丁酸发酵、混合酸发酵、丁二醇发酵、及乙酸发酵等。
4类重要发酵
(1)经EMP途径中丙酮酸出发的发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