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布袋木偶戏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晋江布袋木偶戏

晋江布袋木偶戏又称南派布袋戏,是福建省晋江市一带的汉族传统戏剧。指泉州地区掌中木偶戏,以泉腔演唱,有别于唱北调的漳州北派布袋戏。

最为一种古老的汉族民间艺术,南派布袋戏流行于闽南地区,其源头可追溯到晋代《拾遗记》及五代《化书》、南宋《巳末元日》中的史料记载。明中时至清末,是南派布袋戏兴起与发展时期,汉族民间传说和《台湾通志》称,布袋戏兴起于明嘉靖间,创始人为后来被誉为“戏状元”的梁炳麟。清中叶,晋江等地的布袋戏演出兴盛,并传至台湾,同时出现了李克茶等著名艺人。清末民初,泉属各县一些著名的布袋戏班社纷纷兴起,如清同治、光绪年间的闽南“五虎班”。民国时期,安溪、惠安等地的布袋戏班几乎遍及全县。但至建国前夕,由于经济衰退,泉属诸县的布袋戏班社处境维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南派布袋戏获得了新生。20世纪50年代,晋江等县组织挖掘记录了200多个布袋戏剧目和音乐曲牌。新时期以来,南派布袋戏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其主要承载体为晋江市掌中木偶戏剧团。建团50多年来,多次进京演出。参加戏剧赛事和国际木偶节,并获得省级、国家级的奖誉。剧目《白龙公主》、《五里长虹》获得文化部嘉奖和第九届文华奖。

以晋江布袋木偶戏为代表的南派布袋戏,对表演艺术有严谨的规范要求,每个行当的基本功都非常精细,如生角基本动作24步,旦

角基本指法40步,同是一把扇,生角玉骨扇11步,丑角鼓扇21步。一个缝衣程式,就有外手裁衣裳,髻上拔针、针插襟前、抽线、咬线、线尾搓尖、对针穿线、打结、口齿弹线、发上滑线、缝衣抽线等11个动作;表演修书盖章,从取印开始,再看印,去印脏、盖印油、呼印、下印,最后叠手压印,细致入微,一丝不苟。南派布袋戏演员,人人都要经过严格的训练,全面掌握各种行当表演程式的基本功。

晋江布袋木偶戏的剧目非常丰富,有生旦戏、武打戏、宫廷戏、审案戏、连本戏和折子戏等等,大量是一代一代承袭下来的传统剧目,其中有些剧目如《玉真行》等剧是从梨园戏移植过来的。南派布袋戏对各种类型的剧目都有过硬的工夫,其中特别擅长表演抒情性的文戏,尤其是公子、小姐、男女丑角的表演更是丝丝入扣,点点带情,是观众、行家公认的看家本领。晋江布袋木偶戏的音乐是南管音乐系统,其中有提线木偶的傀儡调,更多的是梨园戏的音乐唱腔,传统唱腔曲牌近百首,场景音乐用十音谱伴奏居多。音乐的基调清脆幽雅,悦耳动听。乐器有唢呐、三弦、二弦,有时也用琵琶和洞箫。打击乐以独特的南鼓(压脚鼓)、钲锣、草锣为主,还有通鼓、花鼓、大锣、小锣、响盏等。此外,南派布袋戏的服装、道具也有特定的风格,早年的布袋戏所使用的行头都有固定的加工点,如江加定的木偶头、安鲍的服装、凤冕斋的金魁头戴、阿林的刀抡剑戟等。

南派布袋戏具有兼收并蓄,博采众长的特点,地域文化特征明显。其艺术风格独特,行当脚色分工细致,木偶头雕刻形神兼备,表演细腻,动作传神,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但由于受到当前商品经济的影

响,这一种汉族传统的艺术形式遭到不断冲击,如不加以保护,将面临消亡的危机。

漳州布袋木偶戏

漳州布袋木偶戏又称景戏、指花戏、掌中戏,傀儡戏。是一种福建省

的汉族戏曲剧种之一。漳州布袋木偶戏是由木偶表

演剧、布袋木偶戏、音乐、木偶制作、服装、道具、

布景等组合而成的一种综合性汉族民俗艺术,集各

艺术门类的特点,丰富、修饰、体现布袋木偶戏的

内涵。从宋朝开始,布袋木偶戏已经生存了上千年,

它以淳朴的艺术风格,灵巧的操纵技艺,生动的木偶造型,在国内外艺坛上享有很高的声誉。漳州布袋木偶戏其特点是用指掌直接操纵偶像进行戏剧性的表演,使之活灵活现,栩栩如生,既能够体现人戏的唱、念、做、打,以及喜、怒、哀、乐的感情,又能表演一些人戏难以体现的动作,具有高超技巧、精美造型、风格独特、古老艺术的木偶剧种。布袋木偶戏的操纵是用手由下而上,以手掌作为偶人躯干,食指托头,拇指和其他三指分别撑着左右两臂。技艺高超的艺人双手可以同时表演两个性格、感情各异的偶人。布袋木偶戏尤为擅长武打场面和善于刻划人物性格。木偶戏是中国一种古老的汉族戏曲艺术,它具有强烈的民族风格和浓郁

的生活气息,是中国乡土艺术的瑰宝。中国的布袋木偶戏木偶戏汉朝时期就在汉族民间出现,到了唐宋时代,木偶戏进入全盛时期,出现了多种多样的表演形式。如今,在中国的广大农村,尤其是逢年过节时,木偶戏仍然是主要的观赏娱乐项目之一。

现代木偶戏的品种主要有提线木偶戏、杖头木偶戏和布袋木偶戏三种。布袋木偶戏因为演出使用的木偶,除了头、手掌和脚的下半部以外,手部和腿部都是用布缝制而成的,形状酷似布袋,所以被称为"布袋木偶戏"。布袋木偶戏的表演,主要是用手指活动来操作的,所以又被称为"掌中戏"。和提线木偶、杖头木偶两种木偶戏相比,布袋木偶戏中木偶的动作更加节奏明快,迅捷有力。在漳州木偶剧团,团长吴光亮边示范边向我们讲解布袋木偶戏的具体操作:"一般象这种布袋木偶的表演,一个人可以同时演两个木偶,左手一个右手一个。木偶头套在食指上,是表演头部的,另外三个指头是套一个手,大拇指套另外一个手,大拇指同样还要管头部的一些转动。腿的动作基本上也是靠手去操作。我们手掌的腕就是木偶的腰部,手的上臂就形成了一个木偶表演的很完整的造型,现在一个脚要动起来,走路这么一抬这么一抬。

传统的布袋木偶戏根据表演的乐调、词调与戏路划分,可以分为南、北两种不同的流派,它们之间主要的区别在于音乐唱腔和表演风格上。南派盛行于泉州地区,唱的是南调,也就是傀儡调,表演上采用梨园戏做派;而漳州的布袋戏则归属于北派,唱的是北调,如昆腔、

京调等,表演上采用的是京戏做派。现如今,随着布袋戏的不断发展和文化的不断融合,南北两派的界限已经越来越不明显了。

现在的漳州人提起对布袋木偶戏的普遍印象,已经不再是过去搬张小板凳到庙口搭设的木制彩楼下,引颈翘首看着演员们拿着手掌般大小的布袋戏偶,上演着三国演义等传统剧目。如今的布袋木偶戏,不仅题材更加宽广,形式也更加多样。漳州布袋木偶戏已有一千多年历史,是中国古老珍稀的优秀汉族文化艺术,

南宋时兴盛于漳州,明末即流传到广东、台湾布袋木偶戏和东南亚一些地区。清中叶以来漳州各地大量出现专业布袋戏班社,形成若干不同的流派,其中主要有“福春”、“福兴”、“牡丹亭”'三派,各有特色。近二百年来,至今已传承八代。

从人文历史考证,闽台文化原属一体。其母体为闽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台湾的布袋戏是闽文化在台湾的移植和延伸,通过闽台文化交流,不仅促进两岸木偶艺术的发展,更加深了两岸同为中华民族一家亲的认同感。在促进祖国统一事业方面产生良好的作用和影响。闽台布袋戏同根同源,这对漳州布袋戏艺术的发展衍变,历史传承与交流等方面,具有很高的历史研究和现代的文化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漳州布袋木偶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