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地理志》所记赵地民风考
《汉书·地理志》中所见风俗研究
![《汉书·地理志》中所见风俗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8386742c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368fda3.png)
《《汉书·地理志》中所见风俗研究》2023-10-27CATALOGUE目录•《汉书·地理志》概述•《汉书·地理志》中的风俗记载•《汉书·地理志》中所见风俗的历史背景•《汉书·地理志》中所见风俗的文化意义•《汉书·地理志》中所见风俗的社会影响•《汉书·地理志》中所见风俗的现代启示01《汉书·地理志》概述班固(汉代史学家、文学家)作者内容形式描述了汉代各地区的地理分布、风俗习惯、人文景观等以地理志的形式呈现,为研究汉代历史、文化、经济等提供了重要资料。
03《汉书·地理志》简介0201为研究汉代历史提供了宝贵的史料,有助于深入了解汉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
历史价值描述了汉代各地区的地理分布和地理环境,为研究汉代地理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依据。
地理价值反映了汉代的文化面貌和特点,为研究汉代文化的发展和演变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文化价值《汉书·地理志》的学术价值研究成果已有不少学者对《汉书·地理志》进行了研究,从不同角度探讨了其学术价值、文化内涵等方面的问题。
研究热点目前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汉书·地理志》所反映的汉代风俗文化的演变、地理学的发展等方面。
同时,对于《汉书·地理志》的版本流传、校勘整理等方面也受到学者的关注。
《汉书·地理志》的研究现状02《汉书·地理志》中的风俗记载风俗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体现人们生活、交往、信仰、习惯等方面的风尚和习俗。
风俗的定义本研究所选用的材料主要来自《汉书·地理志》中的记载,时间范围限定为汉代,地域范围则以中国为主,同时涉及部分西域地区。
研究范围风俗的界定及研究范围《汉书·地理志》中的风俗分类居住风俗指在建筑风格和居住环境中形成的习俗,如房屋结构、村落布局等。
丧葬风俗指在丧葬礼仪和墓地生活中形成的习俗,包括葬礼仪式、坟墓形式等。
《汉书·地理志》风俗观念探析
![《汉书·地理志》风俗观念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1b210f3f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565a440.png)
《汉书地理志》风俗观念探析
李轶婷
【期刊名称】《武陵学刊》
【年(卷),期】2018(43)3
【摘要】风俗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相比政令、法律的刻板和强硬,它对社会的制约是潜移默化的,但产生的效用却不容忽视.班固正是意识到了这一点,他在辑录刘向简略言说的"(域)[地]分"、朱赣整理上报的"风俗"基础上,首次对"风俗"做出阐释并肯定其价值,由此形成了自己的风俗观.其观念在《汉书·地理志》中得到集中体现,主要从"水土之风气""君上之情欲"以及王道教化这三个方面论述对"风俗"的影响,从而为风俗观念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本框架.自此以后,尽管对中国风俗文化的研究在不断突破和创新,但就整体风貌和体系而言,还是对《汉书·地理志》风俗观的延续.【总页数】7页(P138-144)
【作者】李轶婷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 10008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901.6
【相关文献】
1.以《汉书·地理志》之体例试读张其昀之《中国风俗论》
2.以《汉书·地理志》之体例试读张其昀之《中国风俗论》
3.《史记·货殖列传》与《汉书·地理志》地理风
俗记载关系考论4.《汉书・地理志》中的楚地地域变迁与风俗5.《汉书·地理志》中的楚地地域变迁与风俗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汉书地理志原文及翻译
![汉书地理志原文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39e506de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975a5d9.png)
汉书地理志原文及翻译汉书地理志原文及翻译《汉书·地理志》包括上、下两分卷,是班固新制的古代历史地理之杰作。
历史的时、空不可分,故写历史必记及地理。
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汉书地理志原文及翻译,希望你喜欢。
《汉书·赵广汉传》原文及翻译赵广汉,字子都,涿郡蠡吾人也,故属河间。
少为郡吏、州从事,以廉洁、通敏、下士为名。
举茂材,平准令①。
察廉为阳翟令。
以治行尤异,迁京辅都尉,守京兆尹。
会昭帝崩,而新丰杜建为京兆掾,护作平陵方上②。
建素豪侠,宾客为奸利,广汉闻之,先风告。
建不改,于是收案致法。
中贵人豪长者为请无不至,终无所听。
宗族宾客谋欲篡取,广汉尽知其计议主名起居,使吏告曰:“若计如此,且并灭家。
”令数吏将建弃市,莫敢近者。
京师称之。
是时,昌邑王征即位,行,大将军霍光与群臣共废王,尊立宣帝。
广汉以与议定策,赐爵关内侯,迁颍川太守。
郡大姓原、褚宗族横恣,宾客犯为盗贼,前二千石莫能禽制。
广汉既至数月,诛原、褚首恶,郡中震栗。
先是,颍川豪桀大姓相与为婚姻,吏俗朋党。
广汉患之,厉使其中可用者受记③,出有案问,既得罪名,行法罚之,广汉故漏泄其语,令相怨咎。
又教吏为缿筩④,及得投书,削其主名,而托以为豪桀大姓子弟所言。
其后强宗大族家家结为仇雠,奸党散落,风俗大改。
吏民相告讦,广汉得以为耳目,盗贼以故不发,发又辄得。
一切治理,威名流闻,及匈奴降者言匈奴中皆闻广汉。
本始二年,从军还,复用守京兆尹,满岁为真。
广汉为人强力,天性精于吏职,见吏民,或夜不寝至旦。
尤善为钩距⑤,以得事情。
钩距者,设预知马贾,则先问狗,已问羊,又问牛,然后及马,参伍其贾,以类相准,则知马之贵贱不失实矣。
唯广汉至精能行之,它人效者莫能及也。
富人苏回为郎,二人劫之。
有顷,广汉将吏到家,自立庭下,使长安丞龚奢叩堂户晓贼,曰:“京兆尹赵君谢两卿,无得杀质,此宿卫臣也。
释质,束手,得善相遇,幸逢赦令,或时解脱。
”二人惊愕,又素闻广汉名,即开户出,下堂叩头,广汉跪谢曰:“幸全活郎,甚厚!”送狱,敕吏谨遇,给酒肉。
《汉书·地理志》的风俗区划层次和风俗区域观
![《汉书·地理志》的风俗区划层次和风俗区域观](https://img.taocdn.com/s3/m/ec90315e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dc59164.png)
《汉书·地理志》的风俗区划层次和风俗区域观《汉书·地理志》的风俗区划层次和风俗区域观一、引言在我国古代文献中,地理志是一种介绍地理信息的文学体裁,而《汉书·地理志》便是其中重要的代表作之一。
它在描述地理信息的也提及了风俗区划层次和风俗区域观,这为我们了解古代我国的风俗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二、风俗区划层次1. 《汉书·地理志》中对风俗区划的层次分明,其中包括国家级、州郡级、县邑级等。
这些层次的划分反映了当时我国古代的行政管理体系,也反映了不同地区的文化特征和风俗习惯的差异。
2. 国家级的风俗区划往往表现为不同民族的聚居地,如匈奴、羌、越等民族。
这些不同民族的风俗文化相互交融,形成了多元化的文化景观。
3. 州郡级的风俗区划则更多地反映了当时地方文化的特点,如文化名城、风土人情等。
4. 县邑级的风俗区划则更具体地描述了当时各地的风土人情、民俗民风,以及地域特色等。
三、风俗区域观1. 《汉书·地理志》中通过对各级风俗区划的描述,反映了古代我国人对不同地域风俗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2. 我国古代人通过对风俗区域的观察和描述,揭示了不同地域的文化传统和生活习惯,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于地域文化多样性的认识。
3. 通过对风俗区域的观察和解读,人们可以更清晰地了解古代我国的地域文化特点,促进地域文化交流与传播。
四、我的个人观点和理解1. 《汉书·地理志》中对风俗区划层次和风俗区域观的描述,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料,通过研究这些资料,我们能更深入地了解古代我国的地域文化差异和多样性。
2. 风俗区域观的提出,反映了古代我国人对于地域文化的重视和研究,对于我们理解古代我国的风俗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3. 通过对《汉书·地理志》的风俗区划层次和风俗区域观的深入探讨,我们能更全面地了解古代我国的地域文化发展,以及不同地域的文化传统和特点。
五、总结回顾通过本文的探讨,我们对《汉书·地理志》中的风俗区划层次和风俗区域观有了更全面、深刻的理解。
《汉书·地理志》所载晋风俗区及其风俗成因
![《汉书·地理志》所载晋风俗区及其风俗成因](https://img.taocdn.com/s3/m/2afdcbce524de518964b7d51.png)
《汉书·地理志》所载晋风俗区及其风俗成因作者:王志芳来源:《中国民族博览》2017年第02期【摘要】在《汉书·地理志》所述风俗区中,今山西境内的有太原、上党,云中定襄、云中、五原,河东三个风俗区;据《汉书·地理志》载其成因一是自然环境(水土风气)的塑造,二是社会环境(君主情欲)的整合。
【关键词】《汉书·地理志》;晋;风俗区【中图分类号】K892 【文献标识码】A据《史记》载:武王崩,成王立,唐有乱,周公诛灭唐。
成王与叔虞戏,削桐叶为珪以与叔虞,曰:“以此封若。
”叔虞受封唐(今翼城县),传位其子燮父,改名晋。
春秋末战国初,韩、赵、魏“三家分晋”。
在秦始皇统一全国时,归入其版图。
秦王朝建立,在三晋(现属山西区域)设5郡:即太原郡、河东郡、上党郡、雁门郡及代郡(部分)。
到汉武帝时,归属入全国13州刺史部的并州部,分监9郡:太原、上党、代郡、朔方、五原、云中、定襄、雁门、上郡。
东汉时,分属7郡:太原郡、上党郡、雁门郡、定襄郡、代郡、西河郡、河东郡、常山国(1县)。
《汉书·地理志》载:凡民函五常之性,而其刚柔缓急,音声不同,系水土之风气,故谓之风;好恶取舍,动静亡常,随君上之情欲,故谓之俗。
明确提出影响风俗的两个原因,一个是自然环境(水土风气)的塑造,另一个是社会环境(君主情欲)的整合。
晋及三晋的政权更迭及疆土变更,造就了今陕西境内相对独立的风俗区。
在《汉书·地理志》中记载如下:(赵)太原、上党又多晋公族子孙,以诈力相倾,矜夸功名,报仇过直,嫁取送死奢靡。
汉兴,号为难治,常择严猛之将,或任杀伐为威。
父兄被诛,子弟怨愤,至告讦刺史二千石,或报杀其亲属。
(赵)云中定襄、云中、五原,本戎狄也,颇有赵、齐、卫、楚之徙。
其民鄙朴,少礼文,好射猎。
雁门亦同俗,于天文别属燕。
(魏)河东土地平易,有盐铁之饶,本唐尧所居,《诗·风》唐、魏之国也。
周武王子唐叔在母未生,武王梦帝谓己曰:“余名而子曰虞,将与之唐,属之参。
《汉书·地理志》风俗研究
![《汉书·地理志》风俗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7dbd3422dd36a32d73758103.png)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汉书·地理志》风俗研究姓名:吴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中国古典文献学指导教师:郑杰文20030518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
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科研成果。
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墨蓬j日期:丝!车塑f坌鲤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本人完全了解山东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或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山东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保密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论文作者签名:曼遣宰导师签名:丝跹:童、日期:圭竺!招!塑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摘要《汉书·地理志》按内容可分为三个部分,分别载述了汉前的地理资料、西汉的疆域和行政区划以及各地的风俗民情。
其中有关风俗的部分将中国分为十二个风俗区域,分别记载了从周初到新莽时期各地民风民情的变迁情况,呈现出五彩缤纷的“民俗马赛克”现象。
十九世纪初,北京大学的歌谣征集活动掀起了中国民俗研究的第一次浪潮。
建国后,由于极左思潮的影响,民俗学一度不振。
时至今日,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民俗研究高潮再起。
然而《汉书·地理志》作为中国第一篇详细载述地域风俗的古典文献,却始终未能在民俗学界得到应有的重视,大多民俗学者只是将其作为材料来源,寥寥征引几句。
如何充分利用这些丰富的民俗材料,从中寻找中华文化发展的源流,理清各种风俗文化交汇的脉络,是一个值得深思的课题。
然而,所谓“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想要将风俗的变迁勾勒出一个清晰的轮廓,又谈何容易。
以笔者的能力,只能力求通过对《汉书·地理志》的深入解读,并钩稽先秦两汉文献中相关的风俗资料对班固所录的风俗加以补充、注说。
《汉书地理志》风俗研究
![《汉书地理志》风俗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a32aa9d2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53364f6.png)
《汉书地理志》风俗研究《汉书地理志》是中国历史地理学的重要著作,它记载了汉代各地区的地理情况、风俗习惯等内容。
本文将从《汉书地理志》中的风俗方面展开研究,探讨汉代社会的文化风貌。
汉代的社会风尚在地理志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比如《汉书地理志》中记载了西域诸国的风俗习惯,其中提到了大月氏国的人民素食为主,认为吃肉不洁。
这反映了当时汉代人对于饮食文化的不同认知,同时也表现了各地区文化的多元化和独特性。
与此同时,《汉书地理志》中还描绘了东南地区的风土人情。
比如江南水乡的居民喜爱游船泛舟,开展水上生活,这与北方干旱地区的生活方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种地域文化的不同体现了当时中国各地区在文化传统、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多样性。
另外,《汉书地理志》记载了汉代各地的节庆习俗。
比如五谷丰登、丰衣足食等庆祝丰收的节日在地理志中有所记载。
这些节庆习俗反映了古代社会人们对于自然环境的敬畏和感恩之情,体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
而在《汉书地理志》中,还包括了对于各地方志的描述,揭示了当时各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
比如《汉书地理志》中对于京师洛阳的描写,记载了当时洛阳作为东汉的首都城市,繁华的市井景象,繁荣的经济贸易等情况。
这些文字既是对当时地理环境的真实记录,也为后人了解汉代社会提供了重要的史料。
综上所述,通过研究《汉书地理志》中的风俗内容,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汉代社会的文化面貌。
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在《汉书地理志》中得到生动的描绘,为我们呈现了一幅多彩多姿的历史画卷。
《汉书地理志》作为中国历史地理学的重要文献,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中国古代社会风俗的发展演变。
【最新精选】上古星宿与地域对应之科学性考释1
![【最新精选】上古星宿与地域对应之科学性考释1](https://img.taocdn.com/s3/m/114d6136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55cc35b.png)
上古星宿与地域对应之科学性考释刘俊男载《农业考古》2008,(1)摘要:远古二十八宿与地域的对应同时符合如下两条规则:一、纬度对应规则,即古中国靠南的地域对应靠南的星宿,靠北的地域对应靠北的星宿;二、经度对应规则,即每月观察对应星宿从东方地平线上升起,不受冬夏昼夜长短变化的影响,皆可在古代“中央时间”的上卯时(5:30左右)观测,只是应按经度位置变更12个观测地域,这不同的地域即对应不同的星宿。
今传之十二分野当源于商末周初,其划分原理是科学的。
关键词:二十八宿;十二分野;天地对应二十八宿、十二次与地域对应,是我国古代史书中的一大传统。
较早记载分野的是《国语·周语下》,云:“昔武王伐殷,岁在鹑火……岁之所在,则我有周之分野也”,直到清代编地方志,各地还有入某某宿多少度的说法。
可见,分野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非常重要的理论。
古人没有测绘地图的精密仪器,最简单而有效的办法是通过天文来表达地理,因而将星宿与地域一一对应。
弄清这个原理,对于我们研究上古史极为重要,因为,地名常变动乃至消失,而用星宿来考察上古地望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尤其是研究传说史中的地名,如:黄帝所生之“寿丘”,虞舜避丹朱于“南河之南”,这类地名已很难从古地理书中找到答案,而用古天地对应的理论就能很好地解决。
而且上古的“东南西北”最先是表达时间“春夏秋冬”的,后来才用来表达地理方位,而古代春夏秋冬与建子、建丑、建寅这三正有关,这又影响到地理的“方位”,如上古的“东夷”有时并不指正东,而应指东南;上古的齐国,本来在正东,可《山海经》里称之为“北齐”。
总之,研究这个课题的意义重大。
那么,古人为什么建立这种对应?按什么原则建立这种对应?它是否科学?历代学者多有怀疑:“乃若天以阳动,地以阴凝,变主于上,祥应于下,北方之宿,返主吴越,火午之辰,更在周邦;且天度均列,而分野殊形,一次所主,或绵亘万里,跨涉数州,或止在阛内,不布一郡,而灵感遥通,有若影响,故非未学,未能详之”。
西汉勃海郡初置领县考
![西汉勃海郡初置领县考](https://img.taocdn.com/s3/m/24bf0a45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5abb2.png)
历史地理第十三辑西汉勃海郡初置领县考李《汉书•地理志》勃海郡下云「高帝置”,误;周振鹤先生尝为文论之①。
然周先生叙勃海郡之沿革,谓初置时为汉文帝十五年至武帝元朔二年间「仪有浮阳、章武、中邑、东光、阜城、东平舒、束州七县的规模”(154页)。
此说尚可商榷。
盖勃海郡初置时,所辖尚不止此七县者。
今请辨之如下.启周先生叙勃海郡之沿革,谓“成帝以前河水当位于章武、中邑以南”(153页),是。
但其文之“图8-1”及“图8-2”(144页)所示,西汉大河自修县以下:东光故城、南皮故城、浮阳故城及中邑故城,皆在大河北岸;而中邑故城又在浮阳故城西南。
案此二图自修县以下之西汉大河河道,不独与当时之流程不符,且由于此二图之误,致《周文》所考河间国与勃海郡之沿革,颇与当时情势不符者。
今先辨西汉大河自修县以下之流程。
《水经•河水注》严大河故渎又北,迳修县故城东,……又东北至东光县故城西,而北与漳水合。
”②《淇水注》云:“清河又东至东光县西南,迳胡苏亭,又东北,右会大河故渎;乂圧东光县故城西”清河又东北,迳南皮县故城西。
”③《浊漳水注》,漳水迳成平县故城皿后.“又东北入清河”④。
然则清河自东光「故城西以下至与漳水合之一段河道,文乃西汉大河故渎。
谭其藁先生亦云,《水经》之白沟流出清渊后,“东北流绝张甲河故渎”⑤,又“东北过广宗县东,为清河;又东北过东武城县西,又北过广川县东,又东过修县南”(《淇水注》)「行屯氏故渎,又东北过东光县西,行大河故渎过南皮县西至北皮亭东台漳水”⑥;是东光及南皮二县故城不得在大河北岸。
《淇水注》言清河合漳水后,有浮水故渎,《注》云「此有浮阳之称者,盖浮水出入津流,同逆混并,……是县有浮阳之名也”⑦;则浮阳之得名,当在浮水之阳。
是浮阳县故城必在大河之南、浮水之北⑧。
又中邑县故城虽失其所在,但《汉志》篇末地分,言赵地之中邑、章武,“河之北也”,则中邑故城当在浮阳故城之北、河水之阳,而不得在浮阳故城之西南。
西汉时期赵、中山风俗成因之浅析
![西汉时期赵、中山风俗成因之浅析](https://img.taocdn.com/s3/m/82269d3dee06eff9aef807ee.png)
一
、
离开 既 有 的传统 而 独 立存 在 , 地 、 赵 中山 的 习俗 也 一 境 的代 、 、 山、 。 匈关 系也 时好 时坏 , 赵 中 燕 汉 但还 是抵 样 。 统的 习俗 是其 重要 组成部 分 。 中山是 春秋 战 国 挡 不住 民族融 合 的大潮 。长期 的融 合 和接 触 , 传 中原边 时 期我 国北方 白狄族 建立 的小 诸侯 国 , 以一开 始这 境 的 民众 都 会或 多或少 的沾染 上 匈奴 人 的一些脾 性 。 所 里 的 民众就 具有 了狄族 这 个 游牧 民族所 具 有 的传 统 而 匈奴 又是游 牧 民族 , 居无定 所 , 无城 郭耕 田之业 , 随
更 清楚 更 明确 的认 识。
『 关键 词1 西汉 赵 地 中山 风俗 成 因 -
【 中图分类号] 241 K 3 o ) 一o 5 —O l 9 5 4 0 6 3 o4 2 0 2 0
班 固在 《 书 ・ 理志 》 汉 地 中是 这样 记 载 赵地 、 山 池 , 肉为林 。 男女倮 相逐其 间 , 中 悬 使 为长 夜之饮 。 ‘ ” 酒 成 这 风俗 的 :赵地 、 山地 薄人 众 , 有沙 丘纣 淫地余 民 , 池 肉林 ” 为 殷 纣王 的代名 词 。 一举 措 对 当地 民众 “ 中 犹 所 民俗 儇 急 , 仰机 利而食 。大 夫相 聚游 戏 , 歌伉 慨 。 悲 起 产 生 的影响 是可 想而 知 的 。 以直 到西汉 人们 依然 保 则 相随 棰剽 , 则掘冢作 奸 巧治 , 休 多美 物 , 作倡 优 。女 持着这种淫乐的风俗。故而有 “ 沙丘纣淫地余民” 之
西汉时期赵 、 中山风俗成因之浅析
陈玉 霞
( 郑州 大学 河南 ・ 郑州
_汉书_地理志_的文学地域观
![_汉书_地理志_的文学地域观](https://img.taocdn.com/s3/m/8fc06e22915f804d2b16c109.png)
现在:
风;好恶取舍,动静亡常,随君上之情欲,故谓之俗。”唐
景、武间,文翁为蜀守,教民读书法令,未能笃信 道德,反以好文刺讥,贵慕权势。及司马相如游宦京师 诸侯,以文辞显于世,乡党慕循其迹。后有王褒、严遵、 扬雄之徒,文章冠天下。
朝代更替和属地变迁的影响作用有:
孔颖达疏中认为这一说法:“是解风俗之事也。风与俗 对则小别,散则义通。”③按照班固之意,由自然条件不 同而形成的习尚叫“风”;由社会环境不同而形成的习 尚叫“俗”。总而言之,风俗作为一种整体的行为模式, 是由自然条件和社会环境共同塑造而成的。从这一点
河内本殷之旧都,周既灭殷,分其畿内为三国, 《诗·风》邶、庸、卫国是也。 ,以封纣子武庚;庸,管叔 尹之;卫,蔡叔尹之:以监殷民,谓之三监。故《书序》曰 “武王崩,三监畔”,周公诛之,尽以其地封弟康叔,号曰 孟侯,以夹辅周室;迁邶、庸之民于洛邑,故邶、庸、卫三 国之诗相与同风。《邶诗》曰“在浚之下”;《庸》曰“在浚 之郊”;《邶》又曰“亦流于淇”,“河水洋洋”,《庸》曰“送
二、社会历史文化环境与文学 相比自然环境而言,班固在《汉书·地理志》中更 多地注意到了社会环境与文学之间的相互关系。具体 来说,班固在《汉书·地理志》中充分地意识到了诸如先 王遗风、民族融合、地方长官的政策和榜样的作用、朝代 更替和属地变迁、历史文化渊源、统治者的政策以及历 代文学传统等社会环境因素对文学产生的影响和制约。 先王遗风的影响作用表现在: 昔后稷封 ,公刘处豳,大王徙岐,文王作酆,武 王治镐,其民有先王遗风,好稼穑,务本业,故《豳诗》言 农桑衣食之本甚备。 唐有晋水,及叔虞子燮为晋侯云,故参为晋星。其 民有先王遗教,君子深思,小人俭陋。故《唐诗·蟋蟀》 《山枢》《葛生》之篇曰“今我不乐,日月其迈”;“宛其死 矣,它人是 ”;“百岁之后,归于其居”。皆思奢俭之中, 念死生之虑。 民族融合的影响作用表现在: 及 安 定 、北 地 、上 郡 、西 河 ,皆 迫 近 戎 狄 ,修 习 战 备,高上气力,以射猎为先。故《秦诗》曰“……王于兴 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及《车辚》《四载》《小戎》之 篇,皆言车马田狩之事。 地方长官的提倡和榜样的作用对文学的影响表
民国以来《汉书·地理志》研究综述
![民国以来《汉书·地理志》研究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6d597b4b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ec3d87a.png)
民国以来《汉书地理志》研究综述张保见;高青青【摘要】近百余年来,《汉书·地理志》研究可以分为由传统向现代过度的民国时期,新中国成立以来至1977年的曲折发展时期,以及1978年以来的拓展繁荣时期等三个时段,成果丰富,疆域政区研究取得重大进展,研究内容和范围得到拓展,方法和手段逐渐丰富和新颖;但也存在着一些诸如固有文献疑难未能解决、不少方面研究有待丰富深入等问题.【期刊名称】《湘南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037)001【总页数】5页(P28-32)【关键词】班固;《汉书·地理志》;评介【作者】张保见;高青青【作者单位】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河南开封475001;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河南开封475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204班固所著《汉书》,开纪传体断代史之先河,经学者考订,其《地理志》(以下简称《汉志》)是我国第一部以疆域政区为主题和纲领的地理著作[1],被誉为不仅是我国“正史地理志中最早的一部,也是最好的一部”[2]53。
首录“禹贡”和“职方”,次为政区,末附“域分”与“风俗”,向为学界所关注①。
经笔者目见,民国以来涉及《汉志》研究的相关论著有100余篇(部),分从疆域、政区、职官、风俗、地名等诸多方面加以探讨,涵盖了《汉志》所载的各个方面,而疆域政区一直是研究重点。
依据相关研究成果体现出的特点,本文将民国以来的《汉志》研究分为民国时期、建国以后至1977年、1978年至今三个时期,逐一讨论。
这一时期的《汉志》相关研究成果,据笔者统计约有20篇(部)左右,其中疆域政区研究将近一半。
1934年前相关成果只有3篇,全为政区研究,如《说苑:汉书地理志札记》等②,而杨铸秋《汉书地理志庐江郡考略》可为代表。
杨文以庐江郡为依托,对庐江郡所属12县的古今地名沿革、地域变迁、河流湖泊、风俗物产等进行了详细的述考,并附有《汉庐江郡沿革略图》。
此时学者已经注意到用科学的地图绘制方法复原历史地图对于区域政区研究的重要性,一定程度上可以视作《汉志》研究向现代转化的开始。
秦汉之际赵都考略
![秦汉之际赵都考略](https://img.taocdn.com/s3/m/ec1d124acf84b9d528ea7a03.png)
西汉二年(公元前205年)初,赵王歇还都襄国后,汉军东击楚,并遣使通告赵国,令其降汉。“陈余曰:‘汉杀张耳乃从’,于是汉王求人類张耳者斩之,持其头遗陈余。陈余乃遣兵助汉”。(见《史记》卷八九《张耳陈余列传》、韩信已定魏地,遣张耳与韩信击破赵之井陉,斩陈余泜水上,追杀赵王歇于襄国”。(《汉书》卷一《高帝纪》、卷三四《韩信传》;《史记》卷九二《淮阴侯列传》,均说“获赵王歇”,“禽赵王歇”。因此,《史记·高祖本纪》所记于泜水上杀赵歇一事恐不可信。)至此,结束了襄国作为赵国都城的历史。(刘邦所封赵王张耳,其都是襄国还是邯郸?《史记》卷一七《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记“都邯郸”。而《史记》、《汉书》的《高祖本纪》、《张耳陈余传》等缺乏记载。按刘邦分封天下诸王,均有其都明记,而赵都无载,故所都邯郸孤记令人质疑。其一,从章邯平毁邯郸到张耳封赵,仅有几年时间,在战乱中邯郸城不可能迅速得到恢复,仍不堪为都。当初赵歇居信都就是因邯郸已失都势。其二,《史记》、《汉书》的《张耳陈余传》均记,汉七年(前200年)高祖从平城过赵,对赵王敖无礼一事,赵相贯高随起杀刘邦之心。汉八年(前199年),“上从东垣过。贯高等乃壁人柏人,要之置厕。上过欲宿,心动,问曰:‘县名为何’?曰:‘柏人’。‘柏人者,迫于人’,不宿去”。此次贯高谋杀高祖之计落空。汉九年(前198年),此事败露,汉杀贯高等人,废赵王敖为宣平侯,随立刘如意为赵王,都邯郸。笔者也疑汉赵都邯郸可能始自如意。因为,自汉统一天下,战乱平息,经济建设开始恢复,邯郸地处要冲,自然优势突出,经过汉初几年建设,城市经济和建设应得到了相当的恢复,具建都条件。)一度叱咤赵国风云的赵歇、陈余随之也退出了历史舞台。
在秦末汉初的前后几年战乱之中,信都、襄国就曾四次作为赵国政权和常山国政权的政治中心。第一次立都信都,是在武臣被杀赵歇初立之时。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陈涉发动了大规模的秦末农民起义,不久便建立了张楚政权。陈涉称王之后,原魏国的名士旧官吏张耳、陈余也投奔陈涉加入农民起义军行列。据《史记》卷八九《张耳陈余列传》,陈余向陈涉建议说:“臣尝游赵,知其豪杰及地形,顾请奇兵北略赵地。”于是,陈涉便“以故所善陈人武臣为将军,邵骚为护军,以张耳、陈余为左右校尉,子卒三千人,北略赵地”(见《史记》卷八九《张耳陈余列传》、《汉书》卷三二《张耳陈余传》记同。)。武臣率领的这支北征军自白马渡过黄河,进入赵地,一路进展顺利,扩展反秦武装数万人。至八月即占领了豫北、冀南一带包括邯郸、信都等在内的赵地三十余城。后来,张耳、陈余因投奔陈涉未被重用,心怀不满,便肆意策动武臣反叛,脱离陈涉控制。“武臣乃听之,遂立为赵王。以陈余为大将,张耳为右丞相,邵骚为左丞相”,(见《史记》卷八九《张耳陈余列传》、《汉书》卷三二《张耳陈余传》记同。)建立了武姓赵国政权,都邯郸。赵国政权建立不久,武臣便命部将李良攻太原,由于久攻受挫和秦军的诱降,李良开始动摇,恰在这时他又受到武臣姐姐的羞辱,于是就决意叛变,“遂将其兵袭邯郸。邯郸不知,竟杀武臣、邵骚” 。(见《史记》卷八九《张耳陈余列传》、《汉书》卷三二《张耳陈余传》记同。)在这次变乱中张耳、陈余因事先有人通风报信,得以逃脱。关于这一事件,《史记·张耳陈余列传》有比较具体的记载。
《汉书·地理志》所记载的道——兼与《秦“五尺道”新考》作者商榷
![《汉书·地理志》所记载的道——兼与《秦“五尺道”新考》作者商榷](https://img.taocdn.com/s3/m/745140ec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d0ada35.png)
作者: 李寿
出版物刊名: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76-82页
主题词: 五尺道;地理志;西汉;历史地理学;社会科学学报;新考;水经注;后汉书;秦汉时期;云南师范大学
摘要: <正> 《汉书·地理志》(以下简称《汉志》),记载我国西汉及其以前的地理状况。
其内容宏博,涉及政区沿革、疆域变迁、天文分野、山川形胜、土壤物产、人口赋税、城邑乡聚、关塞亭障、祠庙古迹、民族民俗,等等。
《汉志》开创了以政区为纲,记述当代地理的先河,是我国地理学史上一部划时代的著作,标志着我国历史地理学的诞生,与《尚书·禹页》、《水经注》同为历史地理学的必读经典。
西汉齐地民风略论
![西汉齐地民风略论](https://img.taocdn.com/s3/m/a5e02718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375c75a.png)
作者: 张汉东
作者机构: 山东师范大学
出版物刊名: 管子学刊
页码: 57-60页
主题词: 齐人 西汉 民风 山东半岛 汉书 司马迁 地理志 泰山 地理范围 汉代
摘要: <正> 《汉书·地理志》对齐的地理范围有明确记述:“齐地,虚、危之分野也,东有甾川、东莱、琅邪、高密、胶东,南有泰山、城阳,北有千乘、清河以南,勃海之高乐、高城、重、信阳,西有济南、平原,皆齐分也。
”包括今山东莒南、平邑、泰山以北以东整个山东半岛及河北西南边侧地带,大体是先秦齐国的统治领域。
尽管汉代有“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户异政,人殊服”(《汉书·王吉传》、《风俗通义·序言》)的流行谚语,在齐这块方圆千余里的地盘内,从饮食起居到婚丧嫁娶等具体方面,风俗习惯不会整齐划一,但与其。
战国秦汉赵地学术特征探微
![战国秦汉赵地学术特征探微](https://img.taocdn.com/s3/m/c6553961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6c.png)
战国秦汉赵地学术特征探微臧知非【摘要】司马迁和班固曾就民众行为特点对战国秦汉时期赵地的文化特点做出概括,这仅仅是赵地文化的一个层面.从学术史的角度,从学术生成的地域性特征考察赵地文化则可以获得新的认识.荀子之学、吕不韦的思想、董仲舒之学均植根于赵地或者与赵地有着直接的关联,“综合”是其共同的学术特征,从一个侧面说明“综合”是赵文化的历史属性.【期刊名称】《邯郸学院学报》【年(卷),期】2015(025)001【总页数】6页(P24-29)【关键词】学术史;荀学;地域特征;综合【作者】臧知非【作者单位】苏州大学社会学院,江苏苏州21512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232关于战国秦汉时期赵地的地理空间和文化特征,班固和司马迁有过明确的界定和概括。
《汉书·地理志》云:“赵地,昴、毕之分壄。
赵分晋,得赵国。
北有信都、真定、常山、中山,又得涿郡之高阳、鄚、州乡。
东有广平、钜鹿、清河、河间,又得渤海郡之东平舒、中邑、文安、束州、成平、章武,河以北也。
南至浮水、繁阳、内黄、斥丘。
西有太原、定襄、云中、五原、上党。
上党,本韩之别郡也,远韩近赵,后卒降赵,皆赵分也。
”以今地况之,约为河北、山西的大部。
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概括赵地的社会文化特点云:“种、代,石北也,地边胡,数被寇。
人民矜懻忮,好气,任侠为奸,不事农商。
然迫近北夷,师旅亟往,中国委输时有奇羡。
其民羯羠不均,自全晋之时固已患其僄悍,而武灵王益厉之,其谣俗犹有赵之风也。
故杨、平阳陈掾其间,得所欲。
温、轵西贾上党,北贾赵、中山。
中山地薄人众,犹有沙丘纣淫地余民,民俗懁急,仰机利而食。
丈夫相聚游戏,悲歌忼慨,起则相随椎剽,休则掘冢作巧奸冶,多美物,为倡优。
女子则鼓鸣瑟,跕屣,游媚贵富,入后宫,遍诸侯。
”[1]3263从地理和文化渊源上看,赵地与胡人接壤,又有中山国和殷商遗民的历史基因,其文化基础和经济结构具有多样性。
但是,司马迁是立足于“货殖”、从“经济”这个层面概括之的,时间也仅仅限于汉武帝以前,还缺少系统性。
秦汉时期赵地社会文化的特色
![秦汉时期赵地社会文化的特色](https://img.taocdn.com/s3/m/7c2f7e39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8d3159a.png)
秦汉时期赵地社会文化的特色
王子今
【期刊名称】《河北学刊》
【年(卷),期】1995()1
【摘要】秦汉时期赵地社会文化的特色王子今秦实现统一,在原赵国故地置邯郸、恒山、巨鹿、太原、云中、上党诸郡。
据《汉书·地理志下》的记载,当时人所认
定的“赵地”的界域,大致即:“北有信都、真定、常山、中山,又得球都之高阳、州乡;东有广平、巨鹿、清河、河间,又得渤...
【总页数】6页(P97-102)
【关键词】秦汉时期;赵地;社会文化;特色
【作者】王子今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校历史教研室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32
【相关文献】
1.秦汉时期社会文化与墓葬现象关系的初探 [J], 李汀珅;商宇航
2.秦汉时期墓葬现象与社会文化关系探讨 [J], 解晓辉;庄凯清;陆萍
3.秦汉时期人的社会文化素质探析 [J], 申成玉
4.战国秦汉时期赵地的兵文化 [J], 冯金忠
5.秦汉时期墓葬现象与社会文化关系探讨 [J], 解晓辉;庄凯清;陆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6卷第4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7月 Vol.36 No.4 Journal of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Jul. 2014────────── 收稿日期:2013-12-28作者简介:石春平(1987-),男,山西临汾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民族史、中国边疆史地。
-64-《汉书·地理志》所记赵地民风考石春平(陕西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2)摘 要:《汉书·地理志》记载,赵地(以当今河北邯郸为中心,包括山西中南部和河北中南部大片地区)民风剽悍尚武、慷慨侠义、不事农桑。
考据认为赵地民风是华夏文化和戎狄文化相结合的结果。
关键词:《汉书·地理志》;赵地;风俗;民风 中图分类号:K23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15(2014)04-0064-03DOI :10.3969/j.issn.1009-9115.2014.04.018The Characteristics of Folk Custom in Zhao Di in Han Shu·GeographySHI Chun-ping(The History Department of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Xi’an 710062, China)Abstract: It is recorded in Han Shu ·Geography that “Zhao Di” in history refers to a large area, which centers around today’s Handan in Hebei and covers most parts of south central Shanxi and Hebei. The folk custom there is said to be bravery encouraging, chivalry worshiping and free of farming. That custom is proved to be the combination of Chinese culture and Rong Di culture.Keywords: Han Shu ·Geography ; Zhao Di; convention; folk custom作为第一部正史地理志,《汉书·地理志》通览历代典章制度、经济文化等沿革,被后人奉为经典,在中国史学史上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史学家范晔曾言:“《汉书·地理志》记天下郡县本末,及山川奇异,风俗所由,至矣。
”[1,p3385]这得益于班固“博贯载籍,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所学无常师”[1,p1330]。
以后历代的正史地理志基本都以其为典范,且都记载民俗民风。
一、《汉书·地理志》中的风俗文化地理理论 《汉书·地理志》贯穿多种分区理念,这些理念相互渗透,相互影响。
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该书按风俗文化地理将当时全国划分为十三个区域。
在此基础之上,又详细记载了各区域的物产、风土及民情。
这既不同于司马迁的“经济文化”区域观,也有别于扬雄的“方言地理”区域观。
同时作者以《易》《书》《诗》《礼》等典籍为参考考证风俗,卷末辑录以《史记·货殖列传》为基础的刘向的《域分》和朱赣的《风俗》,可以说是我国最早的风俗资料[2,p362]。
在该书开头,班固对“风俗”一词作了具体的阐释。
“凡民函五常之性,而其刚柔缓急,音声不同,系水土之风气,故谓之风;好恶取舍,动静亡常,随君上之情欲,故谓之俗。
”[3,p1640]风俗是一种具有相同时间特征的变化历史范畴,它涉及范围十分宽广,几乎囊括人类生活全部方面。
历史风俗区一旦形成,便具有很强的相对稳定性。
特别是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中的每个大国都可以看作是一个相对具有认同感的风俗区。
一个区域风俗的形成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其中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班固所谓的“风”强调的便是风俗的自然成因,即地理环境的影响,但他更多地强调人文因素“俗”所起的作用,即社会环境对风俗的影响。
因此,《汉书·地理志》主要研究的是风俗文化地理。
二、《汉书·地理志》中的“赵地”与赵地民风特征 在《汉书·地理志》中,班固以春秋战国时期较大诸侯国为划分单位,以各诸侯国历经数代开疆拓土达到的最大区域为划分依据,将全国划分为西方、中原、北方、南方和东方五个风俗圈,其下又分秦地、魏地、赵地等十三个风俗区。
其中赵地“北有信都、真定、常山、中山,又得涿郡之高阳、鄚、州乡;东有广平、巨鹿、清河、河间,又得渤海郡之东平舒、中邑、文安、束州,成平、章武,河以北也;南至浮水、繁阳、内黄、斥丘;西有太原、定石春平:《汉书 地理志》所记赵地民风考-65-襄、云中、五原、上党”,属于黄河以北北方风俗圈[4]。
当代学者蓝勇认为秦汉时期全国分为三个大的风俗区,即塞上塞外风俗区、黄河中下游风俗区、淮汉以南风俗区。
赵地风俗区在黄河中下游风俗区中自成一个体系,分赵、中山风俗亚区和太原、上党风俗亚区,前者相当于今河北中部与南部,后者相当于山西中部与东南部[2,p347]。
由此可见,《汉书·地理志》所记载的“赵地”大体包括今山西中南部和河北省中南部大片地区,以现在的邯郸为中心,包括赵、中山、太原、上党、钟、代、石、北、定襄、云中、五原等地,面积相当大。
关于赵地民风,《汉书·地理志》中分五个层次介绍。
首先,“赵、中山地薄人众,犹有沙丘纣淫乱余民。
丈夫相聚游戏,悲歌慷慨,起则椎剽掘冢,作奸巧,多弄物,为倡优。
女子弹弦跕躧,游媚富贵,遍诸侯之后宫”。
其次,“邯郸北通燕、涿,南有郑、卫,漳、河之间一都会也。
其土广俗杂,大率精急,高气势,轻为奸”。
再有,“太原、上党又多晋公族子孙,以诈力相倾,矜夸功名,报仇过直,嫁取送死奢靡。
汉兴,号为难治,常择严猛之将,或任杀伐为威。
父兄被诛,子弟怨愤,至告讦刺史二千石,或报杀其亲属”。
还有,“钟、代、石、北,迫近胡寇,民俗懻忮,好气为奸,不事农商,自全晋时,已患其剽悍,而武灵王又益厉之。
故冀州之部,盗贼常为它州剧”。
最后,“定襄、云中、五原,本戎狄也,颇有赵、齐、卫、楚之徙。
其民鄙朴,少礼文,好射猎。
”[4,p1655-1656]这与《史记·货殖列传》中的记载“种、代,石北也,地边胡,数被寇,人民矜懻忮,好气,任侠为奸,不事农桑……自全晋之时固已患其剽悍,而武灵王益厉之,其谣俗犹有赵之风也”[5,p3263]十分相似。
秦汉时期赵地民风特征可概括如下:(一)剽悍尚武赵地北有林胡、楼烦、匈奴;东北有中山,西有林胡。
一方面,赵人长期与这些少数民族相处深受其强悍与尚武精神浸染;另一方面,赵人常常受到这些游牧民族的侵扰,与他们不时会发生武装冲突,促使赵人倡武备,尚勇武。
与少数民族不断交往的同时,赵人积极吸收少数民族优秀文化,因此赵地成为民族融合的摇篮。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学习游牧民族的骑射之术,来抵御四境强敌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为了对付东胡、林胡、楼烦,改革军制,实行“胡服骑射”,学习胡人所擅长的骑马射箭,建立了强大的骑兵部队。
赵武灵王的改革,在提高赵国军队战斗力的同时,使得胡风在赵地迅速流传开来。
武灵王“二十年,王略中山地,至宁葭;西略胡地,至榆中。
林胡王献马”“二十三年,攻中山”“二十六年,复攻中山,攘地北至燕、代,西至云中、九原”“惠文王三年,灭中山”[5,p1811-1813]。
中山国为少数民族地区,而且对于整个赵国而言,少数民族活动的地区在面积上曾长期大于华夏族。
正是受这种胡风文化的渗透影响,赵地文化在具有中原文化特点的同时,自然而然地就带上了剽悍的特点。
与赵地受胡风文化的影响不同,齐鲁之地受周朝礼乐文化的影响,则形成了一种重礼尚文的民风。
无论婚丧祭祀,还是战争朝盟,齐鲁人事事重礼。
也因此有一种好学的传统,成为孔孟之乡。
所以,中原文明与胡风文化的交叉重叠成为赵地文化的一大显著特征,而剽悍也成为赵地最显著的民风。
战国时期的赵国很注重对军事制度的改革,在当时被称为“四战之国”,“其民皆习于兵”[5,p2435],兵力强大,几乎成为战国后期唯一能与强秦抗衡的国家。
苏秦曾说过:“当今之时,山东之建国莫强于赵。
赵地方二千馀里,带甲数十万,车千乘,骑万匹,粟支数年……秦之所害于天下者莫如赵”[5,p2247]。
在不断的征战中,赵国军队多次击败秦军。
虽然最终没能战胜强秦,但是直到赵最后败亡前夕,还连败秦军。
由此可以看出剽悍这一民风对于赵地的影响是很深远的。
到了秦汉时期,赵地的剽悍尚武之风已稳定形成。
(二)慷慨侠义韩愈在《送董邵南游河北序》中曾提到“燕赵古称多慷慨悲歌之士。
”这生动地概括出了赵地民风的另一个显著特征:慷慨侠义。
燕赵虽常被人们认为是一个文化整体,然而两地文化却有不同的侧重。
赵地文化源出三晋,有晋文公以来长期争霸中原的陶冶,有繁荣的农工商业的支持,是社会繁荣养成的一种文化。
而燕地则是苦寒激变下的一种文化[6,p249]。
赵地民风的侠义特征与赵地紧邻胡地密切相关。
戎狄不讲礼节,善于骑射,崇尚武力,好斗。
赵地居民长期与胡人在文化和血缘上交融,因此民风中的豪迈胡风日重。
赵地多出游侠名将。
如刺客豫让为晋国人,为报智伯赏识,屡次刺杀赵襄子,并有言曰“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仇而死,以报智伯,则吾魂魄不愧矣”[5,p2519]。
最后虽未刺杀成功,但其行为使天下人闻之,皆为涕泣。
此外,如《赵氏孤儿》中的公孙杵臼与程婴,前者以自家孩子的性命换取赵氏孤儿的安全,后者则背负骂名,含辛茹苦地抚养赵氏孤儿长大成人;再有赵国名相蔺相如与名将廉颇,为了国家利益,不计较个人恩怨。
他们都表现了燕赵大地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的侠士精神,令人佩服敬仰。
这一系列忠勇为国、舍生取义、为国家利益牺牲个人的精神,皆见于史书,历经两三千年人们的传颂早已深入人心,成了赵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至今仍深深地感动着我们的民族。
见于史书记载的赵地名将众多,如赵国名将廉颇、赵第36卷第4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7月-66-奢、李牧,燕国名将乐毅、剧辛皆为赵人。
在列国纷争之时,他们将赵地特有的侠义尚武精神发扬光大。
(三)不事农桑,民风奢靡《战国策·秦策》载:“赵氏中央之国也,杂民之所居也,其民轻而难用也,号令不治,赏罚不信,地形不便,上非能尽其民力。
”[7,p105]赵地地处黄土高原山区,土地贫瘠,人数众多,物产缺乏,且常年与中原诸侯国及北方戎狄战争,形成了不事农桑、奢靡的民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