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为什么能够赎买? 最后,国家对粮食和工业原料的统购统销, 以及资本主义企业中工人群众对资本家的监督 等。
粮食统购统销
赎买的意义?
第一, 有利于发挥私营工商业在国计民生 方面的积极作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
天津恒源纺织厂把国家 供应的棉花加工成为成 品出厂。
1、只有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才能独立和富强。
国有企业的生产场面 过去陈旧破烂的矿厂景象。
毛谈建国初工业化建设
怎样才能发展经济,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呢?从历 史上看,无非有两条道路:一条是资本主义工业化 的道路;一条是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道路。中国究竟 走哪一条路呢? 近代以来的历史证明,我国已经丧失了通过 资本主义工业化进入强国行列的机遇,如果搞资本 主义只能成为帝国主义的附庸。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酝酿和提出 1949年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提出“稳 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 义国家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即“两个转 变”同时并举的思想。 1951年前后,大体形成了先用三个 五年计划搞工业化建设,再向社会主义过 渡的共识。 【先建设,后改造】
第三,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成为自食 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上海永安公司董 事长郭琳爽在全国政 协二届二次会议上表 态: “企业向国营 商业看齐,个人向工 人阶级转化。”
一、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第三,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成为自食 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全国入社农户比例图
(一)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手工业的特点
经营分散 技术落后 生产规模小 劳动生产率低 制印章的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2011年)
专题三 专题四 专题五 专题六 专题七 专题八 专题九 专题十 专题十一 专题十二 专题十三 专题十四 专题十五 专题十六 专题十七 专题十八 专题十九 专题二十 专题二十一 专题二十二 专题二十三
高级社
初级社
互助组
30
• 到1956年底全 国入社农户占总 农户数96.3%, 其中加入以土地 和主要生产资料 归集体所有的高 级农业生产合作 社又占总农户的 87.8%。
17
▲ 1952年党中央提出:“现在就要开始 用10到15年时间基本上完成向社会主义的过 渡,而不是10年以后才开始过渡”。即“改 建并举”的思想。 毛泽东修改过的文件
18
1953年12月,中央对过渡时期总路
线作了完整的正式表述:“从中华 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 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 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 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 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 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7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一、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 道路 二、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28
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一)对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对个体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首先,毛泽东论证了农业合作化的必要性。认为 农业合作化是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需要,是巩固工 农联盟的需要 。 第二、阐明了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助的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原则 。 第三、阐明了依靠贫下中农、团结中农、限制富 农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阶级政策。 第四、阐明了循序渐进的由互助组到初级社、高 级社的“三步走”的步骤。 29
9
(三)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
第四章 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
• 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 采取“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 • 手工业合作社的生产经营方针:为农业生产 服务,为群众生活服务,为出口贸易服务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1.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及其基本内容
•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 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时期 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 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逐 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对资本主 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 特点: • 是一化三改,一体两翼的总路线. • 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这是总路线的主体;逐步 实现对农业、对手工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 会主义改造,这是总路线的两翼.工业化是社会主义 改造的基础和目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工业化改造不 可缺少的条件和手段.这两个方面互相联系,互相促 进,互相制约,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 有机统一,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 时并举的总路线.
4.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 设道路的理论依据
A.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学说
• 第一,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 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 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 第二.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非对抗性 矛盾 • 第三.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呈现出 “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特点 • 第四.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可以经过社 会主义制度本身来解决
2.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的 历史必然性和历史局限性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
(3)在积极利用外援的同时,党积极不依赖外援
不利条件:
(1)我国是个落后的农业国,农业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能进 行技术改造,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势必影响工业的稳步发展
(2)由于农业靠天吃饭,一年的收成到秋收才知道,所以制 定国民经济计划有不确定性
(3)文化落后,新中国成立时,文盲和半文盲达90%,工业 建设紧缺人才,劳动力素质低,这种状况短期内无法改变
(4)工业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重工业更是,新中国能用作 工业化积累的资金微乎其微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一、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统购统销和农业合作化-----两大 重要措施
(一)农业互助合作运动的新发展(初级农业合作社和互助 组)
5、与其他周边国家积极开展经济接触和交往。1953年中国 迎来锡兰、印尼、缅甸贸易代表团,分别与中国签订贸易订 单,开始进行禁运商品的贸易。
三、日内瓦会议后同印度、缅甸、印尼等国发展友好合作关 系作为“反包围”的突破口
1、高层互访
2、积极支持印度提出的建立和扩大和平区域的主张
3、有步骤地解决一些同周边国家的历史遗留问题。
5、基于中国工业的基础极其薄弱。中国与当时主要资本主义 国家工业水平的差距至少在100年以上。重工为在全国工业总 产值的比重27%.农业、轻工业、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都急需重工 业武装。
(二)我国发展工业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
有利条件:
(1)我国建立了集中统一的中央政府,且具有很强的组织动 员能力,社会经济稳定
5、国家加强对农业的扶持:
(1)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
(2)扩大农田水利建设,推动合作化发展。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① “要求过急”,“改变过快”,就是说社会主义 改造在1955年下半年后明显地过急过快,农村 由初级社向高级社转变过急过快,城市资本主义 工商业全行业公私合营的时间过于短促。
② “工作过粗”,就是说在社会主义改造 高潮期间,一些行之有效的工作原则、 工作方法,被搁置一边,出现了“一窝 蜂”的局面。 ③ “简单划一”,就是指社会主义改造在 模式选择上存在着问题。农村几乎是清 一色的高级社,城市几乎是清一色的全 行业的公私合营。
政治上:实行以工人阶级为领导、
以工农联盟为基础,包括小资产阶级
和民族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 专政的国家制度。
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 政务院四个副总理中有民主人士 朱德、刘少奇、宋庆龄、 黄炎培和郭沫若;政务院二十一位委 李济深、张澜、高岗
员中,有九位是民主人士;一百零五 个部长和副部长职位中,民主人士占 政务院副总理: 了四十九个。 董必武 陈 云 郭沫若 黄炎培
1951年10月西藏和平解放
解放军进入拉萨
到1950年10月已经建立起1个大行 政区人民政府(东北)、4个行政区 的军政委员会(华南、中南、西北、 西南)、1个中央直属的自治区政府 (内蒙古)、28个省人民政府,2087 个县人民政府。
镇压反革命——新中国成立初期同抗美援朝、 土地改革并称的三大运动之一。
(3)依靠贫下中农,团结中农,对富农从 限制到逐步消灭。
3、高级社 2、初级社 1、互助组
农民报名参加合作社
图为初级农业生产 合作社以土地入股多少 和参加劳动的数量质量 多少,对社员进行粮食 分配。
农业社社员庆祝场面
到1956年底,全国入社农户占总农户 的96.3%,5亿多农民在党的领导下通过
手 工 第 业 一 供 步 销 小 组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原则与经验总结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原则与经验总结一、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思想1.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设想中国共产党自创立始,就确定了要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和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奋斗目标。
但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国情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第一步,改变这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之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
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的社会。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刘少奇等对民主革命胜利后中国将建立的新民主主义社会作出了明确的阐述。
新中国成立后,在建设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实践中,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又作了进一步的发挥和丰富。
第一,关于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历史必然性。
毛泽东等认为,这是由当时国内外各种主客观因素决定的。
主要是:(1)经济、政治上十分软弱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缺乏远见和足够的勇气,并且有不少人害怕民众,因此,既没有能力领导民主革命取得胜利,也没有能力在中国建立独立的资本主义社会。
(2)中国的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不希望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决不能容许资产阶级独占革命的胜利果实,不希望自己刚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和剥削中解放出来,又重新遭受资本主义的压迫和剥削。
(3)国际环境不允许在中国独立地发展资本主义。
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正处在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制度、两条道路激烈斗争的国际环境中,长期支持中国革命的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不希望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帝国主义国家只想使中国成为它们附庸国,也不愿意中国走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4)中国当时还不具备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物质条件。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是一种高于资本主义的社会形态,社会主义必须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上。
中国革命虽然在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下取得了胜利,但当时中国的生产力和社会发展水平却十分落后,中国并不具备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物质条件。
正如毛泽东所说:“没有一个新民主主义的联合统一的国家,没有新民主主义的国家经济的发展,没有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合作社经济的发展,没有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即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发展,没有几万万人民的个性的解放和个性的发展……要想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废墟上建立起社会主义社会来,那只是完全的空想。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 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 社会主义改造就是变革不适应工业化发展要求的 生产关系,是围绕着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这个中 心任务进行的;引导个体农民、个体手工业者走 集体化的道路,改造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目的 都是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要求,更好 地发展生产力。 • 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全面推开是从1953年开始的, 与此同时,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也全面推 开。经过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努力奋斗,到1956年 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时“一五”计划的主要指 标提前完成,到1957年,各项指标均超额完成。
商业:委托经销、代销 个别企业公私合营 1954年-1955年夏 全行业公私合营 1955年秋-1956年
高级形式
•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经历了 三个步骤 第一步主要实行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 第一步 第二步主要实行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 第二步 第三步是实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 第三步
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有委托加工、计 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有委托加工、 委托加工 划订货、统购统销、委托经销代销等 划订货、统购统销、委托经销代销等。
体
主义 有制
主义 有制
1956
主义制
二、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一)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二)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出 现的失误和偏差?
(一)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 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 义改造同时并举,这是党在过渡时期总路 线的明确要求 • 第二,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 • 第三,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
3、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 两重性: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主要矛盾 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国各族人民与国民 党残余势力之间的矛盾,主要任务是完成 民主革命遗留的任务:随着土地改革的基 本完成,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逐步 成为国内的主要矛盾,主要任务是进行社 会主义改造。
毛概第四章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毛泽东指出,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
也就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革命转变时期”。
这是我国过渡时期的一个显著特点。
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
是介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之间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既有社会主义的因素,又有资本主义的因素。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转变的理论观点:1882年,马克思答复“各国是否都应该经过资本主义阶段”的问题时说:“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
”“卡夫丁峡谷”一词的含义,理论界主要有两种认识。
一种认为“卡夫丁峡谷”是指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过程。
所谓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就是可以超越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整个阶段,由前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直接进入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阶段。
另一种认为“卡夫丁峡谷”意指资本主义的社会形态。
前资本主义国家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可以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不仅实现生产方式的变更,同时也实现社会制度的更新。
1、历史背景:P65〔新中国建立之初,人民大众同地主阶级、国民党残余势力和帝国主义势力的矛盾仍然是当①政治上,新民主主义的政权是无产阶级领导的〔通过共产党〕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
它以工农联盟为基础,包括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其他爱国民主人②经济上: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的社会。
五种经济成份包括了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具有社会主义成份的合作社经济、具有社会主义因素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个体经济。
主要的经济成分三种:社会主义经济〔国营经济,国家的经济命脉,领导地位〕;个体经济〔比例上占绝对优势〕;资本主义经济。
毛概第四章第一节
教育事业发展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全民教 育水平,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 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 丰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谢谢
THANKS
02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CHAPTER
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生产力高度发展
社会主义制度能够更好地适应 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推动经济 持续健康发展,提高人民生活
水平。
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制度以人民群众利益 为中心,追求共同富裕,缩小 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
人民当家作主
社会主义制度保障人民的基本 权利和自由,实现人民当家作 主,增强民主意识和参与度。
CHAPTER
政治建设
政治建设概述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政治建设的主要目标是建立和巩固 社会主义制度,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推动社会主义 民主政治的发展。
政治协商制度
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通过各民主党 派、无党派人士等参与政治协商,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的发展。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通过选举产生 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 权利。
毛概第四章第一节
目录
CONTENTS
•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01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CHAPTER
改造的必要性
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 业生产效率低下,无法满足人 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无法充 分发挥,需要将生产资料私有 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中国革命胜利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 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成为社会主 义阵营的重要一员。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即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 过渡的理论,也被称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革命理论。
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分 两步走:
第一步,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也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资产 阶级民主革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使中国 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社会,也就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第二步,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在新民主主义社会里进行 社会主义革命,也就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消灭资产阶级, 消灭资本主义剥削制度,使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
• 五、社会主义改造存在的问题和教训
•
首先,一定时期内追求改造的高速度,从而 滋生了“左倾”冒进情绪。 • 其次,改造中的一些举措在一定程度上损害 了人民群众的利益。 • 第三,忽视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和社会生活需 要,公有化程度过高,改造模式过于集中,所有 制形式过于单一,阻碍了社 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
王光英:1999年至2001年 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
• 四、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 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 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 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标志着民族资产 阶级作为一个阶级已经消灭,社会的主要矛盾不 再是无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阶级矛盾,而是 落后的社会生产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之间的矛盾,从此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 13、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用 的过渡形式? • 14、简述国家资本主义及其形式? • 15、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经历 哪些步骤? • 16、简述“四马分肥”。 • 17、简述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 18、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后,我国社会 的性质、主要矛盾?
第四章_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 ①广大农民愿意在党的领导下逐步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 ②党有能力领导农民进入社会主义
• (2)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 以互助合作的优越性吸引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
• (3)正确分析农村的阶级状况和阶层状况,制定正 确的阶级政策
• (一)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过程中 的各种关系
• 1、重工业与轻工业、农业的关系 • 2、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 • 3、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关系 • 4、国家、集体、个人之间的关系 • 5、改革过于集中的计划体制
• 5、20世纪50年代初,我国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 改造的成功经验有()
• A 在土地改革基础上,不失时机地引导个体农民走互 助合作的道路
• B 遵循自愿互利的、典型示范、国家帮助的原则 • C 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农村经济政策 • D 全面推广联产承包责任制 • E 采取从互助组到初级社再到高级社的逐步过渡形式
•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 (一)总路线的提出
• 1、先搞工业化建设,再一举过渡(1951年前 后)
• (1)过渡时间:15—20年
• (2)过渡条件:只有先实现国家工业化,才 能实现私营工业国有化和农业集体化
• (3)过渡步骤、方式:
• 发展工业 壮大国营经济 国有化资本 主义工商业、集体化个体农业。
• 根据以上材料回答问题
• (1)新中国成立后,工人阶级成了国家的主人,为什么 私人资本主义企业中的职工还要“忍受”资本家的剥 削?
• (2)既然如此,为什么从1953年开始又要对私人资本 主义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第五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 和根本任务
毛概课课件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的概述
改造的对象和任务
对象
资本主义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及其意识形态。
任务
通过社会主义改造,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社会主义改造的阶段和方法
1
准备阶段
思想准备、组织准备。
2
过渡阶段
过渡性质的社会主义社会,资产阶级法权的消亡。
3
基本完成阶段
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阶级矛盾和斗争仍然存在,需要正确处理矛盾,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土地改革及其历史作用
土地革命
通过大规模的土地改革,解放 了农民阶级,加强了农村经济 和社会稳定。
农村集体化
推动农村社会主义改造,提高 农民的生产力和生活水平。
历史意义
为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了 重要的基础和经验。
对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启示
1 坚持党的领导
党的核心地位和集中统 一领导是实现社会主义 现代化的根本保证建设的中心。
3 科学技术创新
依靠科学技术创新推动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进入全面建设。
社会主义改造的重大意义
1 彻底改变社会性质
从剥削制度到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
3 沉重打击帝国主义
削弱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影响力。
2 为社会主义建设打下基础
铺设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物质基础和制度基 础。
4 引领世界社会主义革命
提供了成功的范例,激发了全球社会主义 运动。
矛盾与斗争
第四章【毛概】
四、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历史经验 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 时并举 积极引导逐步过渡 和平方法进行改造 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的 关系 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改造过程出现的失误和 偏差
第三节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 中国的确立
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初步确立 二、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重大意义
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初步确 立
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制 度已经建立起来 确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 会主义政治制度 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
二、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重大意义
在经济文化落后国家能够先于发达国家实 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 实现了中国几千年最伟大的变革 丰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
第一节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 的转变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 过渡性的社会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及其特征 新民主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两重性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历史背景、原因、必要性 和可能性 “一化三改造” 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是不断突破苏联模 式的束缚,不断解放思想的过程;也是不断 认识中国国情和特殊规律的过程;又是不断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 经验
一、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 道路 二、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一、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 改造道路
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必要性、可能性 合作化是使个体农业和小手工业达到集体化从 而进入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和平赎买 采取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形式 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劳动者
338-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其实质是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改变所有制 的问题。
第三节社会主义改造的经验总结
一、农业、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和 政策 二、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 和政策。 三、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中国特色 四、、社会主义改造胜利完成的历史意义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国营经济 合作社经济 公私合营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 个体经济
1952年 1956年
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通 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 的宪法。《宪法》确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以工人阶级为领导 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以共产党领导的各 民主阶级、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的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 战线,仍将继续发挥作用;我国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 使自己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 大会;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这些规定充分表明我 们国家的性质是人民民主国家,人民行使权力的广泛性和真 实性是任何资本主义民主所无法比拟的。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内容摘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 已取得全国性的胜利,中国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这一胜 利,结束了中华民族任人宰割和受尽欺凌的屈辱历史,开 辟了向社会主义 过渡的道路。1953年中共中央提出了党 在过渡时期总路线。在总路线的指引下,开展了对农 业、 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创造性地开辟 了一条适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 义改造道路,实现了从新 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为建设 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开 辟了广阔的发展道路。
毛概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五)社会主义改造在指导思想上始终围绕发展
生产力这个中心。 通过社会主义改造确立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 根本的目的是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改造是手段, 而不是目的,变革生产关系的目的是为了推动生 产力的发展。紧紧围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个中 心,是我国社会主义改造最根本的一条经验。
第四章
重点: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与特点;党在 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是指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 在全国范围内组织的对于农业、资本主义工商业和 手工业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
资本主义工商 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也是三大改造的重 点。
பைடு நூலகம்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手工业社会 主义改造
概
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 建社会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开 始。新中国成立后仅3年,执政的中国共产党领导 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恢 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新生的人民共和国,为新 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提供了历史条件。 1953年6月,党制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在总 路线的指引下,中国于1956年底成功地完成了生 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从此进入社会主 义初级阶段。这一深刻的社会变革是20世纪中国 划时代的历史性巨变,指导这一社会变革实践的社 会主义改造理论,以新的内容丰富和发展了马克 思主义的理论宝库。
一、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
(一)对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第一、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助的原则 。 第二、从互助组到初级社、高级社的逐步过渡形式。 到1953年12月,全国参加互助合作组织的农户共4790多万 户,占总农户的43%;1954年春,全国已有初级社9.5万 个,到1955年4月,发展到67万个;到1955年秋,全国已 有高级社500多个,入社农户4万多户。1956年底,入社农 户11782.9万户,占全国农户总数的96.3%,农业合作化在 全国范围内基本实现。 第三、改造完成时间: 1956年底,基本完成。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中 国 第 一 架 飞 机
在搞社会主义方面, 毛泽东主席的最大功劳 是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 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 具体实践结合起来。我 们最成功的是社会主义 改造。
第 4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一、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二、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在过渡的步骤和方式上,
认为当工业发展了、国营经济壮大了的时候,就可 以进一步实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国有化和个体农业 的集体化。
第 4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之三: 建设和改造同时并举, 从彻底完成民主革命起即逐步过渡
1952年毛泽东和党中央 提出了开始过渡的设想
理由:经过从1949年至1952年三年的
时间,我国国民经济得到恢复,民主 革命的遗留任务已经完成,政治、经 济及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一化三改”
“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这是总路线的主体; “三改”即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
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这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 改造同时并举的路线,体现了社会主义 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紧密结合,体 现了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变革生 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
第 4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第一,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 来,走互助合作道路。 改造的重要准备
第 4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之二:
先搞工业化建设、再一举过渡
1951年前后,党内大体形成了先用三个 五年计划搞工业化建设,再向社会主义过渡 的共识。
第 4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在过渡的时间上,
认为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新 民主主义建设阶段。一般 估计为15年到20年。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与经验
6
两个问题: 两个问题:
1、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 、 质的社会? 质的社会? 2、为什么我们不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直 、 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而一定要经历一个过渡 性的新民主主义社会呢? 性的新民主主义社会呢?
7
问题之一: 问题之一: 1、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 、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 (1)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既有社会主义因素,又有非 )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既有社会主义因素, 社会主义的因素。 社会主义的因素。 (2)社会主义因素在经济上和政治上都处于领导地位, )社会主义因素在经济上和政治上都处于领导地位, 是起决定性的因素,这就决定了社会主义因素将不断增 是起决定性的因素, 长并获得最后胜利。因此, 长并获得最后胜利。因此,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独立的 社会形态, 社会形态,而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和逐步过渡到社会 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3)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并逐步向社会 ) 主义发展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主义发展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9
(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
1、1949年10月至1952年底,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广 大人民群众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国民党反动派残 余之间的矛盾。 2、1953年至1956年,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逐步 成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10
“中国内部的主要矛 中国内部的主要矛 盾即是工人阶级与 民族资产阶级的矛 盾,故不应再将民 族资产阶级称为中 间阶级。 间阶级。”
21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22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一、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企业、制度的改造
和平改造内容
人
的
改
造
1953年,北京市地方工业局选择了同仁堂首先
实行公私合营,这对于同仁堂的经营者震动很大。
同仁堂到这时已存在了几百年。它始建于清朝康熙 八年(1669年)。北平解放前夕,北平同仁堂有职
工190多人,奖金约80万元,年产值约16万元,年
零售额约30元,设备陈旧,管理落后。 1949年北平解放时,同仁堂由乐氏十三世乐松 生经营,他同时是天津达仁堂管理处总负责人。 1950年抗美援朝开始,同仁堂向国家捐献 99000元。
“一化”是改造的主体 和物质基础。 “三改造”是两翼,是 工业化的条件。
“一化”的必然性:逐 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 化是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的主体。实现社会主义工业 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必 然要求和必要条件。
独工只 立业有 和化实 富,现 强国社 。家会 才主 能义
从历史上看,实现 工业化有两条道路:一 条是资本主义工业化道 路,一条是社会主义工 业化道路。毛泽东指出: “资本主义道路,也可 增产,但时间要长,而 且是痛苦的道路。我们 不搞资本主义,这是定 了的。”
一、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二、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如
何引导农民走向社会主义道路, 是一个历史性的难题。中国共
产党和毛泽东正是依据马克思
主义理论,结合我国的实际情 况,大胆实践,勇于创新,提出
了对中国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
造的思想,走出了一条具有中 国特色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道 路。
社会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义
两大矛盾
资产阶级和工人阶 级的矛盾
土地改革
主要矛盾
资本主义和社会主 义的矛盾
解 决
社会主义
社会 主义 因素
非社 会主 义因 素
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设想
先搞工业化建设、再一举过渡
建设和改造同时并举
从1949年至1952年,党领导人民集中力 量恢复国民经济、继续完成民主革命遗 留的任务。
没收官僚资本 ,建立社会主 义性质的国营 经济
公私合营后 ,企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改善了经营管理,建立起各种规章制度,增 加设备,改进技术,自行设计了粉碎机、汽 锅等,改进了生产包装。销售额也不断上升。 门市部抓药从每天几十服,增加到每天 200 多服。经理乐松生高兴地说:“别家的流水 逐日下降,咱们的流水逐日上升,原来担心 合营工作会影响生产,没想到合营后业务发 展这么快,这下可放心了。”
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的三种经济成分 和三种基本的阶级力量
社会主义性质 的国营经济 社会主义经济 工人阶级
半社会主义性质 的合作社经济
农民和手工业者 的个体经济 农民阶级和其 他小资产阶级
个体经济
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 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民族资产阶级
个体经济发展的两个方向
资本主义
农民和手工 业者的个体经济
比重最大,代表落后的生产力即手工劳动、 靠天吃饭,且从业人口最多,数以亿计。 一穷二百的表现。
有一定的 经济实力, 掌握了较 先进的生 产力。民 用轻工业
国营经济
私人资本主义
个体经济
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合作社经济
2、基本特征
政 治
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 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
2、基本特征
文 化
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新民主 主义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 的、大众的文化。
供 销 小 组
稳步
稳步
第 三 步
庆祝改造胜利
到1956年底,全国组织了10万 个合作社,入社社员占全部手工业 从业人员的92%以上,对手工业的社
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劳模
第一,用和平赎买的方法改
造资本主义工商业。
根据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
设想,结合中国的具体情况,中国
共产党提出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 行和平赎买的方针。
2000年荣毅仁及其家族被美国《福布斯》杂志评选为 中国50富豪第1位。其个人及其家族财产为19亿美元。
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工 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 造同时并举。农业社会 主义改造.asf 公私合 营.avi 三大改造.avi 第二,采取积极引导、 逐步过渡的方式。
第三,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
社会主义改造也出现了一些失误和偏差 主要原因: 指导思想上急于求成、不够谨慎 工作方法上过于简单的因素
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主要经济成分是三种:社会主义经济、个体经济 和资本主义经济。
国家控制下的资本主义经 济。工人阶级和民族资产 阶级的联合
掌握中国最先进的生产力, 控制国家经济命脉重工业 重要基础设施。
0.7%
1.5%
工人阶级
19.1%
民族 资产 阶级
6.9%
小农阶级手 工业者
71.8%
1979年,在邓小平的支持下,荣毅仁创办“中信”— —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开创了中国第一个对外开放的 窗口,借中国改革开放春风,荣毅仁运用荣氏经营家法, 得心应手,荣毅仁与国家获得了“双赢”,“中信”成为 荣氏财富的引擎。
1986年,他被美国《幸福》半月刊评为世界50名知名企 业家之一,是建国后国内企业家跻身世界知名企业家行列 的第一人。
1.互助组
1954年1955年上 半年,具 有半社会 主义性质
到1956年底,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农户已达87%,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党和政府采取了“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 针,通过合作化的途径,引导手工业逐步过渡。
供 第 销 二 合 步 作 社 生 产 合 作 社
第 一 步
在完成土地改 革以后的农村
在调整工商 业中,广泛
,及时地开展
互助合作运动
发展初级形
式的国家资 本主义
过渡时期总路线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 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 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 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 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即一化三改。
26.9% 17.1% 32.5%
接近0
1952年
1956年
工业总产值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的历史意义
第一,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完成使我国的 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 社会主义公有制已成为我国社会的经济基础
在国民收入结构上,1956年同1952年 相比,国营经济由19.1%上升到32.2%,合 作社经济由1.5%上升到53.4%,公私合营 经济由0.7%上升到7.3%;这三种经济合计 占国民收入的92.9%,个体经济由71.8%下 降到7.1% 。
认识上存在一些问题
认识偏差的主要表现:
在社会主义经济模式的选择和理解上过于单一 在公有制实现形式的选择和理解上过于简单化
对什么是社会主义还 没有完全搞清楚
“判断历史的功绩, 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没 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 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 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 西。”
——《列宁全集》第2卷
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上, 有两个事实是世界历史上各种革命 大变动中罕见的:
所谓赎买,就是国家有偿地 将私营企业改变为国营企业,将 资本主义私有制改变为社会主义 公有制。
我国之所以能够采取赎买的方式对资本主义 工商业进行和平改造,首先是因为民族资产阶级 具有两面性。
其次中国共产党与民族资产 阶级长期保持着统一战线关系。
再次,我国已经有了以工人阶级为领 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 家政权,建立了强大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并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
教学时数、教学设计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设计:讲授、讨论、
多媒体、影视资料
第一节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1、性质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到社会主义 改造基本完成(1956),是我国从新民主主 义到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这一时期,我国 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三改”的必然性:为了实 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在充分利 用原有工业潜力和进行新的工 业建设的同时,必须对个体经 济和私营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 社会主义改造。 国会资只 确主本有 立义主对 社改义农 会造工业 主,商、 义才业手 制能进工 度在行业 。中社和
第一
第二
第三
新中国成立初期, 党和国家在合理调 整工商业的过程中, 出现了加工订货、 经销代销、统购包 销、公私合营等一 系列从低级到高级 的国家资本主义形 式。
改造的道路——互助合作
改造的原则——自愿互利、典型示 范和国家帮助
改造的方针——积极领导、稳步前
进 改造的步骤——互助组-初级社-高 级社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进程 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 3.高级社
2.初级社
新中国成立1953年,具 有社会主义 萌芽性质
1955年下半 年-1956年 底,具有完 全的社会主 义性质
第四
我国已经有 了相对强大 和迅速发展 的社会主义 国营经济。
土地改革后, 为发展生产、 抵御自然灾害, 广大农民具有 走互助合作道 路的要求。
当时国际形 势也有利于 中国向社会 主义过渡。
毛泽东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 在建设工业化国家的同时,基本 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 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在 中国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教学框架
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走向社会主义 的必然性,了解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形成 和内容。了解社会主义改造的内容,认识社 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