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汉语的歧义现象

合集下载

浅谈汉语言文字的歧义现象

浅谈汉语言文字的歧义现象

浅谈汉语言文字的歧义现象导读:本文浅谈汉语言文字的歧义现象,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浅谈汉语言文字的歧义现象文/齐跃飞一、歧义指说话或文字表达上有两种或几种可能的解释,如:怀念人民的周总理。

二、歧义产生的原因语言的要素包括语音、词汇、语法以及文字等,然而这些要素所包含的内容都是有限的,人类交际所需要的表达则是无限的,以有限的手段表达无限的内容,必然会出现重合和交叉,这种重合和交叉便产生了歧义。

三、歧义的类型1.词性模糊引起的歧义①摩托车没有锁—把它锁好不就行了!(动词)买一把锁就行了。

(名词)②铁锤锤表锤不烂—铁锤没有烂。

(名词)这块表很特殊,锤不烂。

(动词)2.结构关系不明产生的歧义①你们领导也应该带头—你们领导(同位关系)你们的领导(偏正关系)②我们公司正准备出口商品—出口商品(动宾关系)出口的商品(偏正关系)3.施动关系不明①咬死了猎人的狗—猎人的狗被(老虎)咬死了。

(被动句式)就是这只狗把猎人咬死了。

(主动句式)②校长也应该检查—校长也应该接受检查。

(被动句式)校长也应该去参加检查。

(主动句式)4.语音歧义①母亲背着儿子去跳舞—bēi 背着bèi 避开②县长毛兔会议在此报到—cháng(长毛兔)zhǎng(县长)(选自《新笑话集锦》)5.方言引起的歧义老不死—怎么老都不死骂人的话6.重读、轻读不当引起的歧义①一天早上就写了三封信—就:只,意指太少三封:意指太多②孙子在读书—轻读:儿子的儿子重读:春秋伟大的军事家孙武7.词义变迁引起的歧义①还来就菊花—今:(欣赏)菊花古:喝菊花酒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古:妻子和儿女今:指夫人8.标点符号引起的歧义(1)有个吝啬鬼要开酒店,请秀才写对联,且要合乎心意:一要人丁兴旺,二要酿酒发财,三要店中无老鼠,四要养肥猪。

秀才因为平常最恨这些吝啬鬼,便挥毫写下了以下对联:酿酒缸缸好做醋坛坛酸养猪大如山老鼠头头死横批:人多病少财富(2)唐朝书画家、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祝枝山(祝允明),虽出身名门豪富,却疾恶如仇,常替老百姓说话,有一财主请他写对联,他就分别在大门和二门写上:明年逢春好不晦气终年倒运少有余财此地安能居住其人好不伤悲(3)家产归谁。

汉语中的歧义现象

汉语中的歧义现象

汉语中的歧义现象
汉语中歧义现象:
汉语歧义现象是在汉语(即汉语标准语)中表现出来的一种文字语言现象,即
相同的句子在不同的语境下表达的意思可能截然不同。

汉语歧义的形成,有一定的历史背景,可以说也是文化和历史熏陶的结果。

汉语中的歧义,使文本的表达立意遭到严重的错误解读。

因此,在日常应用中,要尽量避免出现歧义的现象,从而清晰明确地展示信息,准确地传达信息。

比如,在生活中,提出一个问题时,我们不能用歧义句,而应采取增补或改写将歧义句进行纠正。

另外,熟悉汉语历史和文化背景也有助于帮助我们判断谚语和比喻等词语表达
中所含歧义现象。

例如,在传统中国,结婚和死亡也是概念上的同义词,这种歧义正是反映了当时的文化和社会往事。

此外,还可以通过各种视角来深入地分析表达歧义的文本,比如社会语言学视角,以及比较语言学和语义学等学术视角。

这些都可以有助于更好地探究歧义的现象,并加以研究,以达到消解歧义的目的。

总结起来,汉语歧义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影响着我们的表达方式,以保持文章清晰、文意明确,可以从历史文化和语言学视角研究、认识歧义现象,从而有效消解歧义,实现更加准确的交流。

浅谈汉语句子中的歧义现象

浅谈汉语句子中的歧义现象

浅谈汉语句子中的歧义现象浅谈汉语句子中的歧义现象2010-11-30 19:02歧义现象是语言的一种普遍现象。

在言语交际过程中,一句话如果存在歧义,就会影响到人们对话与的正确理解。

因而,我们在交际中应尽量避免歧义现象的出现。

这就要求我们在话语表达时,应做到表意明确,避免歧义。

本文针对汉语句子中的歧义现象作一概括的论述:首先对歧义进行概念上的界定,然后根据歧义形成的原因再将其归纳成不同的类型,最后在针对不同的歧义类型提出相应的方法以便消除。

一、歧义句的概念界定歧义句又叫同形句,指一个语言片断可以作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义理解。

换句话说,就是可以这样理解也可以那样。

理解的句子歧义现象在口语中的存在没有在书面语中出现的那么普遍,口语中的歧义现象主要是由于说话的环境和表意不明造成的,而书面语中的情形则复杂得多。

二、歧义句产生的原因及其类型(一)语汇歧义语汇歧义,是因词的多义性而形成的歧义。

如:(1)你应该放下包袱。

(2)湖北已向玉树调拨了救灾物资。

(3)李明借王玉一本书。

例"包袱"可以理解为"用布包起来的包儿",也可以理解为"某种负担"。

例介词"向"有"从"和"往"两个相反的意义,因而造成句子的歧义。

例动词"借"有表示取得义的"借进"和表示给予义的"借出"两个对立的义项,因此也可作不同的理解。

(二语法歧义语法歧义是因结构层次的不同而形成的歧义。

语法歧义在歧义现象中是最为复杂的。

有的语言片段可以作两种或几种不同的结构层次分析,表示不同的意思。

例如:(4)a.咬死猎人的狗b.咬死猎人的狗(5)a.重要的书和手稿b.重要的书和手稿例按a种切分,是偏正关系,意思是"狗咬死猎人";按b种切分,是动宾关系,意思是"狗被咬死"。

汉语歧义现象总结

汉语歧义现象总结

汉语歧义现象总结引言歧义是指一个词语或语句存在多种意义或解释的现象。

汉语作为一种复杂的语言,常常出现歧义现象。

对于汉语非母语的学习者来说,理解和运用汉语歧义是一项重要的挑战。

本文将总结汉语中常见的歧义现象,以加深对于这一现象的理解。

1. 词语歧义1.1 同音字歧义同音字歧义是指两个或多个不同的汉字读音相同,但意义不同的现象。

例如,“苹果”和“平果”在口语中发音相同,但前者指的是一种水果,后者则表示一种短语“平常的果子”。

学习者容易因为同音字而出现误解。

1.2 多音字歧义多音字是指一个汉字具有多个不同的读音和意义。

例如,“行”字有“行走”和“行动”的意思,读音分别是“xíng”和“háng”。

学习者需要根据上下文和语境来推测具体的语义。

1.3 近音字歧义近音字歧义是指两个或多个汉字发音相似,但意义不同的现象。

例如,“薄”和“博”虽然发音相似,但前者表示薄弱或浅薄,后者指的是广博或丰富。

在口语交流中,容易因为发音相似而导致误解。

2. 词语搭配歧义2.1 动宾结构歧义动宾结构是指一个动词加上一个宾语所构成的语法结构。

在某些情况下,一个动词可以搭配不同的宾语,从而产生不同的意义。

例如,“打开”可以搭配电灯、电视等物体,表示开启;也可以搭配信封、信箱等表示解开封条。

根据不同的搭配,动宾结构产生歧义。

2.2 状语歧义状语表示行为的情况和特点,常常由副词、介词短语等构成。

在汉语中,同一个状语可以搭配不同的动词产生不同的意义。

例如,“大声喊叫”和“大声唱歌”,虽然都使用了“大声”作为状语,但前者表示高声喊叫,后者表示高声唱歌。

状语的不同搭配使得表达的意思产生歧义。

3. 句子结构歧义3.1 主谓宾歧义主谓宾结构是汉语句子的基本结构,包括主语、谓语和宾语。

有时,一个句子的主谓宾结构可以有多种解释。

例如,“老师讲课”可以理解为老师正在进行讲课动作,也可以理解为老师是被讲课的对象。

同一句子的主谓宾结构在不同语境下可能导致歧义。

浅谈现代汉语中的歧义现象

浅谈现代汉语中的歧义现象

歧义是语言 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巧妙地运用歧 义现象 , 突出语言的表现力 , 使语 言含蓄、 表里 双关 ,
体 现 特 定 的语 用 价 值 。
1 . 歧 义 对拓 展 文 学的 意 义 空 间
文学 是 语 言 艺 术 ,作 者 有效 地 利 用 歧 义 的意 义 未确 定 性 和多 义 性 特 点 , 使 语 言 明晰 又 含 蓄 , 以拓 展

( 3 ) 变换 句式 , 有时也可以消除歧义 。例如 , ①A . 台上摆着酒席 。酒席摆在 台上 。 B . 台上摆着酒席 。台上正在摆着酒席。
3 . 利 用 语 境

歧 义 的 类 型
对于歧义类型的描写 , 赵元任在《 汉语 中的歧义 现 象》 作过 概括的论述 , 可 以有不 同的分类 角度 , 根 据歧义语言片段是否出现于一定 的语境 中,把歧义 分 为词汇歧义和语篇歧义 ;根据说话者或作文者是 否有意造成歧义 , 把歧义分为有意歧义和无意歧 义等。 现在 ,我们从歧义产生 的语言系统 内部的根源 角度 , 把歧 义分 为语 汇歧义 、 语法歧义 、 语用歧义 。 这 种 分 类 最 能 反 映 语 言形 式 和 内容 之 间 的种 种 关 系 。
1 彳4 用语 音
( 1 ) 轻声。轻声 可以帮助 区别词性 和词 义, 有时 还 能 区别 不 同的 语 法 关 系 。 例如 , ①他爬过山没有? ②我想起来 了。
作品的意义空 间, 使之 含义深远 , 从 而使作 品富有美 学价值 , 显示 出语 言具有 的独特魅力。如 : 雪莱 的诗 “ 冬天来 了, 春天还会远吗? ” 其有意造成的具体 意向 和抽象意 向之 间的象征性语 用歧 义,使得诗超 出了 字面的限制 , 给读者留下 了丰富 的想象空间。

从修辞角度谈语言歧义现象

从修辞角度谈语言歧义现象
传》 ) 这是阿 Q与小 D的一场龙 虎 斗,吸引了不少的看客 ,前段的意
理—— 非要 你 喝不可 了 。通过 这个
从词汇方面说,巧妙地使用因 余味无穷。大画家张大千在一次宴 同音词 、多义词而产生的歧义,能 会上对梅兰芳敬酒时说 : “ 你是君
足表达的需要 ,起到积极修辞的效
6 0
表示颂扬 ;C. 嘲讽语气 ,表示煽 学会这种语义双关的修辞手法 ,对 高驾驭语言的能力 。 动。这样给学生分析 ,他们就能体 培养学生的语感、语文素养有很大 会到作者如何用精练的语言概括出 不同的感情和态度,体会同音词表
的帮助 。
从语境方面说 ,在上文提到语
杨 倩 ,语 文教 师 ,现居 新 疆沙 雅 。责任 编校 :王 玲
的意 思 。 这个小故事巧用断句两读歧义
表达的需要 ,为了获得特别的修辞
是借助情景语境的制约,正确地断 定夏瑜说的 “ 可怜可怜”是指 “ 阿 义可怜” 。而花 白胡子 由于不在夏
效果,本来可以用意义更明确的词
语 ,却 故意选 用可 能造成 歧解 的言
辞,巧妙地利用歧义,使学生的思 维发散,能多角度地思考理解,突 破固定的思维模式 ,培养学生的创 新能力,同时也使学生的说话 、写 作、阅读的能力有所提高。 本文将从 词汇歧义 、语 法歧
义 、语义关系歧义、语境歧义等方 面来谈谈巧用歧义及其产生的修辞
效果。
果。朱德熙曾说过 : “ 一种语言语 法系统里的错综复杂和精细微妙之 丰富语 言的容量 ,拓展思维 的广 子,我是小人” 。这个句子有 四种 ” 度 。例如 “ 好了,好了! ”看的人 意思 : a. 你是君子 ,我是 小人 ; 处 ,往往在歧义现象 中得到反映。 总之 ,巧用歧义能带来很好 的 们说,大约是劝解的。 “ 好 ,好 ! ’ , b . 你靠动 E l( 唱 ),我 靠 动 手 看的人们说 ,不知道是劝解 ,是颂 ( 画) ; C. 你动 口喝酒 ,我动手斟 修辞效果。作为中学语文教师,应 扬 ,还是煽动 。 ( 鲁迅 《 阿 Q正 酒 ; d. 你 讲 道 理 , 我 不 讲 道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会学生仔细

小议现代汉语歧义现象的歧义凸显度问题

小议现代汉语歧义现象的歧义凸显度问题

(6)停顿歧义:
要在分析原因的基础上探讨歧义现象的歧义凸显度问题。关 51
这东西不大好吃。(如果在“东西”后停顿, 表示“这 于歧义凸显度问题,我们在这里有必要把它和歧义度区分开
Modern chinese
XIANDAI YUWEN
2007.04
语言 应 用 研 究
来。赵元任先生是歧义度方面研究的开先河者,他在《汉语
(7) 他在桥上画画(0.65);(语义指向歧义)
歧义现象是一个从无到有或者从有到无的过程,这个有无过
(8) 我们学校就去了20几个人(0.6);(语义指向歧义) 程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因此, 歧义凸显度的研究不
(9) 追得我满头大汗(0.6);(语义关系歧义)
能盲目地虚下结论, 必须在大量数据调查的基础上对歧义凸
歧义现象被理解为有歧义概率的大小。但是,这种歧义凸显 此,上文我们提到的类似“自行车没锁”“她是去年生的孩
度的大小区分却是语言学上的一大难题,因为歧义问题其实 子”,这样的歧义现象基本上很容易识别,但是类似“学生
是语言的认知问题, 涉及到人类理解语言的机制。从认知角 家长”“西方语言研究”就不太容易让人马上察觉歧义,需
查,现介绍如下:
构层次和结构关系,语义因素包括语义指向和语义关系等。语
调查时间:2007 年1月11日。
义因素和结构因素相比,语义因素借助词义和语境,在交际
调查对象:20名朋友,均为大学文科专业学生。
时的意义抉择方面更具有优先性,而且在汉语这种意合语言
调查方式: 每人按要求做一份调查问卷。请在你语感第 中,结构形式的影响力相对较弱。因此,语义因素和结构因
85);(语义关系歧义)
别,具有较高的歧义凸显度。

谈现代汉语歧义现象

谈现代汉语歧义现象
语 文 学刊
20 0 9年 第 7期
谈 现 代 汉 语 歧 义 现 象
。任 凤 琴
( 呼和 浩特 民族 学院 语 言文 学 系 ,内蒙古 呼和 浩特 0 05 ) 10 1
[ 摘 要 ] 从句法、 语义和语用 ̄4-面对歧义的界定、 '- - q 成因和消除几个方面对歧义现象进行 了探讨, 歧
示语法规律是很有意义的。 在现代汉语教学中, 对于现代汉 立, 有歧义, 第一种语义仍然是模糊的。 所以 其中 语言的模 语的歧义现象, 也有很多不同的学术观点, 在教学过程中也 糊性是由于人类认识的局限性、 事物本身的模糊性和语言符
是学生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号的约定俗成等因素造成的。 ( 歧义与笼统 三) 歧义与笼统是有区别的。笼统就是概括性。它是语义 的普遍属性。笼统是由于语言的概括性产生的, 指语义中个 别成员不具体、 不确定。如“ 动物” 一词概括了人、 猴、 马、 狗、
表现为一种“ 抽象性” 。语义的 概括性无论高 都是就某个 低, 不涉及歧义。歧义的 特点是对同一种语言形式 说歧义是一种语义不确 定现象, 在结构上可作两种或两种以 意义而言的, 的语义的多种理解, 表现为一种多解性。区别歧义与多义、 上分析, 即同一语言形式表达的不同意义都是合乎语法和逻 模糊和笼统这几个相关相近的 概念, 是为了 防止歧义研究中 辑的。关于模糊的定义, 国内外有十几种不 同的解释 , 这些 从而使我们对歧义的研究范围和研 定义都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 但表达的含义是基本相同的。 出现的界定过宽的现象, 究对 象有一个明确的认识, 有助于对歧义本质的理解, 使歧 歧义是由语言自身不同的表达形式以及所涉及的文化背景 义的研究能够得到深入的展开。 和知识结构的不同造成的 , 它的产生主要体现在语音、 结构、

谈汉语的歧义现象

谈汉语的歧义现象

谈汉语的歧义现象1.概说所谓歧义,简单地说就是指一句话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理解,是一种“语富”现象。

“歧义”是包括汉语在内的许多语言都存在的一种重要语言现象。

歧义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一些误解的麻烦,也为文学作品的魅力增添了奇妙的一笔,所以我们要了解歧义,掌握它的结构类型、产生原因、运用等几个方面的规律,以使它更好地为我们所用。

2.歧义的类型和原因分析歧义的类型在汉语界一直没有统一的看法。

赵元任《汉语中的歧义现象》曾对歧义现象从不同角度加以分类。

根据歧义语言片段是否出现于一定语境(上下文或现实情境)之中,把歧义分为语汇歧义与话语歧义;根据歧义语言片段引起或造成歧义的可能性的大小,把歧义分为高度歧义与低度歧义……黄德玉认为“语言中的歧义与言语中的歧解都离不开语境”,并据此把语境分为“语言内语境和语言外语境”。

我们认为现代汉语的歧义可分为两大类:语言因素产生的歧义和非语言因素产生的歧义。

下面我们具体来谈。

2.1语言因素产生的歧义语言因素涉及到语音、语义和语法,它可以细分如下:2.1.1语音2.1.1.1音同形异。

如:(1)这是一个gōngshì。

“gōngshì”这个语音形式可以表达“公式、公事、宫室” 等不同书写方式和意义,但用于书面或进入不同语境时则变成了单义,不会引起误解。

2.1.1.2音同形同这是在口头语和书面语上都易造成歧义的情况。

如:(2)请立即上马。

在书写上只有一种形式,可在意义上却可表达为:“工程上马”或“某人跨上马背”。

脱离了上下文,对句子的理解就容易产生分歧。

2.1.1.3音异形同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多音字造成句子歧义的情况。

如:(3)这头发长(cháng或zhǎng)得奇怪。

这种情况只能导致书面歧义。

2.1.2语义词的语义不总是单一的,因而在表达时就可能产生各种各样的理解,即常说的一词多义引起的歧义,这是很常见的。

有一个文字游戏,老张向老李借钱,欠条写成:“老张借小李Χ元钱。

浅析现代汉语中的歧义现象及分化方法

浅析现代汉语中的歧义现象及分化方法

091现代汉语中存在的歧义现象成因复杂、形式繁多,这不单单展现出现代汉语的错综复杂,更体现出现代汉语的精细微妙。

在日常生活中广泛存在的歧义现象,对人们的交际、交流形成了一定的制约,对信息的顺利传递造成了必然的影响。

因而分化现代汉语中的歧义现象是很有研讨意义的。

研究分析现代汉语中的歧义现象就是透过语言表面相同的形式,去挖掘语言本质上的不同语义,去考察表达多种可能的语言内容。

本文拟对现代汉语中存在歧义现象的原因及分化歧义句式的方法做浅层的探讨分析。

一、现代汉语中歧义现象的成因分析(一)语音造成的歧义1.同音同形字词造成的歧义如:(1)“别给我戴帽子!”的“帽子”可以理解为:①一种戴在头部的服饰;②罪名、坏名声。

2.同音异形字词造成的歧义如:(2)“同学们好,我是Zhang老师。

”的“Zhang”可以理解为:①张姓氏;②章姓氏。

3.多音字词造成的歧义如:(3)“还欠款300元。

”的“还”可以理解为:①读音为“huan”,已经还了欠款300元;②读音为“hai”,还剩下欠款300元没有返还。

4.轻重音造成的歧义如:(4)“我想起来了。

”可以理解为:①重音放在“想”,指事情被想起来;②重音放在“起来”,指想要将身体起来一些。

(二)词汇造成的歧义1.一词多义造成的歧义如:(5)“母亲走了。

”的“走”可以理解为:①离开;②去世。

2.词语、短语同形造成的歧义如:(6)“我想要炒白菜。

”的“炒白菜”可以理解为:①偏正结构的词,是一道菜名,指炒的白菜;②动宾结构的短语,重点是放在“炒”这个动作。

3.连词“和”造成的歧义如:(7)“她丢下弟弟和哥哥玩去了。

”可以理解为:①她丢下了弟弟,和哥哥玩去了;②她将弟弟和哥哥都丢下,然后去玩了。

(三)语义造成的歧义1.语义关系不同造成的歧义如:(8)“他谁都了解。

”可以理解为:①“他”是施事,他很熟悉大家,都了解;②“他”是受事,大家对他都很了解、熟悉。

2.语义指向不同造成的歧义如:(9)“他有个将军孙子很神气。

(完整版)浅谈现代汉语中的歧义问题

(完整版)浅谈现代汉语中的歧义问题

浅谈现代汉语中的歧义问题歧义是自然语言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歧义现象的研究对探讨语言形式和内容的关系,揭示语法规律是很有意义的,“一种语言语法系统里的错综复杂和精细微妙之处往往在歧义现象里得到反映。

现代汉语的歧义研究作为歧义研究的一个组成部分,是随着现代意义上的中国语言学的产生而产生的,并且因为歧义本身纠集着太多语言学中的璞玉浑金,集中体现了语言形式和意义之间的矛盾,所以现代汉语的歧义研究一直是汉语语言学研究中一个非常引人关注的问题.因此,分析歧义现象会给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使我们对于语法现象的观察和分析更深入。

"一、歧义的意义与成因.歧义是指同一语言形式包含两种或多种不同意义的现象。

歧义又叫同形,一个着眼于内容,一个着眼于形式,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歧义必须以同形作为前提,不同形就无所谓歧义.语符系统的有限性给歧义的存在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语言以有限的符号结合生成无限个言语形成。

语义内容和形式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不同的语言形式可以表达相同的意思,同一语言形式也可以表达不同的意思。

关于歧义的成因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

由同音词或同音词语造成的歧义。

2。

由同形多义词或同形短语造成的歧义.3。

结构关系不同。

4.结构层次不同.5.语义关系不同。

6.语义指向不同。

7。

施受关系不同.8。

词语辖域不同.9。

词语范围所指不同。

10.词的次范畴小类的语义特征不同.11。

蕴含不同.12。

预设不同。

13。

隐含共联项。

歧义的产生从根本上说,它是由客观世界的无限复杂性同语言表达手段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造成的.二、歧义的类型。

歧义的类型研究。

关于歧义的类型是歧义问题中研究得最早、最多的方面。

石安石《说歧义》从不同的角度来分类: 从语体的角度可以分为书面语的歧义和口语的歧义; 从歧义产生的语言系统内部根源的角度,歧义又可以为词汇歧义和组合歧义。

吴英才、李裕德合著的《现代汉语的歧义》则把歧义分为:词引起的歧义,简单词组的歧义, 复杂词组的歧义,句子的歧义, 修辞性歧义, 标点符号的歧义。

浅论语文教学中的歧义现象

浅论语文教学中的歧义现象

浅论语文教学中的歧义现象葛蓓蓓歧义是一种有趣的语言现象,也是语言学的重要研究课题。

上个世纪80年代至今,众多研究者从各个层面对歧义现象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本文在总结歧义问题研究的基础上,从歧义现象的分类入手进行论述,以便更好地跟学生探讨歧义现象。

歧义现象是由不同因素造成的,既可以是语法的也可以是词汇的,还可以是语音和语用的。

因此划分的角度不同,所得出的类型也不同。

如王震雷(1997)从歧义产生的条件分句法平面的歧义和语义歧义;李汉威、黄春珍(2001)从三个平面理论角度将歧义分为句法歧义、语义歧义和语用歧义;郭文静(2002)等从歧义产生的语言系统内部的根源角度,把歧义分为语汇歧义、语法歧义和语用歧义等等。

本文则从歧义产生的原因角度,将歧义分为四大类。

一、与语音有关的歧义1.语音停顿(1)十二加/三/乘以五等于多少?(此句由于停顿的不同,可得出不同的结果,分别为27、75。

)(2)他们/三个/一组去工人中作调查。

(可以认为只有三个人组成的一个组作调查,也可是他们一群人三个为一组分组调查。

)2.轻重音(1)几天之后,他终于想起来了。

(“起来”读重音时为动宾关系,轻音时为动补关系。

)(2)你们笑什么?(“什么”读重音时表示询问,轻音时表示责难。

)3.语音内部曲折(1)这个地方没有缝。

(“缝”读féng时,表示缝补;读fèng时表示缝隙。

)(2)这人真好说话。

(“好”读hǎo时,表示这人通情达理,不为难人;读hào时,表示这个人爱说话。

)以上主要是书面语情况,口语里的歧义现象主要表现在同音字上,如:你们什么时候qīzhōng考试?(qīzhōng是指“期中”还是指“期终”?听者肯定分不清。

)二、与词义有关的歧义现代汉语词义组合中一部分歧义是由词义问题引起的,与语音引起的歧义不同,它们不仅在书面语中存在,而且在口语中同样如此。

1.词的多义性引起的歧义(1)你先坐这等着,我去买饭。

汉语句法中的歧义现象

汉语句法中的歧义现象

汉语句法中的歧义现象语法系统里的错综复杂和精细微妙之处往往在歧义现象中得到反映。

分析歧义现象会给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让我们对语法现象的观察和分析更加深入。

一、多义句所谓语法歧义指的是句子的多义现象。

一个词不止一个意思叫做多义词,那么一个句子不止一个意思也可以叫做多义句。

多义句有两种:1.句子里有某个(些)词是多义词,因此,句子相应的就成了多义句,例如:他一天不吃饭也不行。

“饭”或指米饭,或指每天定时吃的饭食。

与此相应,这个句子也有两种意思:一种意思是说他一天也不能饿着,另一种意思是说他天天都得吃米饭。

这种多义句不牵涉句子的结构,是词汇范围里的事,与语法无关,不在本文讨论范围之内。

2.语法上的多义句,例如:“反对的是少数人。

”离开了一定的上下文,这句话的意思是不确定的,因为其中的“反对的”可以指“反对者”(施事),也可以指被“反对者”(受事)。

这个句子不止一种意思,跟“反对”这个具体的词的意义无关,因为我们把“反对”换成别的动词,句子还是可能两种意思。

例如:看的是病人关心的是她母亲扮演的是一个有名的演员援助的是中国相信的是傻瓜事实上,只要动词是双向的,句子都可能有两种意思。

由此可见,这些句子的“多义性”是代表这些句子的抽象的“句式”所固有的,并不是组成这些句子的那些具体的词的词义引起的。

二、产生歧义的原因语法研究的根本目的在于找出语法结构和语义之间的对应关系。

如果我们能够把多义句式分化为单义句式,那就说明我们在语法结构上找到了产生歧义的原因所在。

目前,能够用来分化多义句式的依据不外乎:组成成分的词类;层次构造;显性语法关系;隐性语法关系。

以下分别讨论这四种情况。

(一)比较“在黑板上写字”(后简称S1)和“在家里吃饭”(后简称S2)的构造都是“在+MP+D+M”,但是,这两个句子是有区别的。

S1可以变换为:把+M+D+MP。

S2不能这样变换。

在S1里,“在+MP”表示的是人或事物(M)的位置。

在S2里,“在+MP”表示的是事件(D+M)发生的场所。

浅析现代汉语中的歧义现象的成因

浅析现代汉语中的歧义现象的成因

浅析现代汉语中的歧义现象的成因陈宇莹歧义是自然语言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无论是书面语还是口语,我们都随处可见。

有一些语法学家把歧义现象作为一种消极的、不合规范的语言现象,要求大家尽量避免。

事实上,歧义现象的研究对于探讨语言形式和语言内容的种种复杂的关系,揭示语法规律是很有意义的。

研究歧义可以考察同一语言形式表达多种语义内容的可能性,考察表面相同的形式实质上的差异,进而深化对语言形式与内容的种种复杂对应关系的认识。

所以,深入研究汉语歧义问题是很有必要的。

歧义就是指同一语言形式包含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意义的现象。

即在理解上会产生多种可能,也可以说,就是可以这样理解也可以那样理解的句子。

歧义又叫同形,一个着眼于内容,一个着眼于形式,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歧义必须是以同形作为前提,不同形就无所谓歧义。

现代汉语中歧义现象的产生从根本上说,它是由客观世界的无限复杂性同语言表达手段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造成的,以下就从几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一、从句法层面分析歧义现象成因句法是三个平面的基础,语义和语用的分析都围绕句法展开,它着重研究词的功能类别、词语组合时所形成的成分关系和层次。

(一)词语含义多造成歧义现象的产生尽管现代汉语在词汇方面大大超过了古代汉语,但是仍不免歧义词的产生。

如“上面”一词有以下意思:①指位置高的地方;②序靠前的部分;③体的表面;④方面;⑤指上级;⑥指家族中的上一辈。

只有将多义词放在一个特定的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才可能排除其他义项,消除歧义。

如“我从上面听到点风声,公司非常重视本次整顿。

”这里的“上面”指的是上级,“风声”指的是从上级那里传播出来的消息。

(二)词的功能不同引起歧义词的不同词性也会引起不同的理解,以至于引起歧义。

如:1.锤不烂。

2.门没有锁。

例1中,“锤”既可以作名词,又可以作动词用,所以自然而然就可以从两个角度去理解,一是“锤打一个东西,但是东西很坚硬,不能轻易锤烂;”二是“锤子没烂,是好的”。

现代汉语中歧义现象浅析

现代汉语中歧义现象浅析

现代汉语中歧义现象浅析
现代汉语中的歧义是一个特殊的语言现象,在实际的交流中,它往往会引起误解,从而影响交流的有效性。

歧义是指同一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下,产生了不同的意义。

然而,目前,现代汉语中存在着大量的歧义,原因有好几个。

首先,汉语是一种思维而非文字的语言,运用一些抽象的文字来表达比较复杂的事物。

其次,在汉语中缺乏规范体系,同一词语之间和用语之间也没有严格的范围、条件和普遍性。

最后,汉语本质上是一种变化无穷的语言,由于不受外力抑制,语言变化非常快,而且地域文化的影响也非常明显,会使不同地区的说法出现细微的差异。

因此,我们在使用汉语时要格外注意不至于因歧义而产生误解。

要尽量避免使用含歧义的词语,并能够根据不同的语境把握不同的意思。

同时,有必要加强对歧义问题的研究,使歧义词语尽量准确地使用,同时及时进行修正,减少对交流的干扰。

现代汉语歧义研究

现代汉语歧义研究

现代汉语歧义研究引言现代汉语歧义现象是指在不同语境下,同一个词语或短语可能具有多个不同的含义,这给人们的交流和阅读带来了诸多困扰。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现代汉语歧义现象的原因、具体表现、影响及解决方案,以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对汉语歧义问题。

背景分析现代汉语歧义现象的出现,既与语言本身的特性有关,也受到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首先,汉语词汇量大,且很多词语具有多个含义,容易造成歧义。

其次,不同地区、不同年龄段的人们对语言的用法和习惯可能存在差异,从而导致歧义。

此外,社会文化因素如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等也会对语言的解读产生影响,进而产生歧义。

具体解释现代汉语歧义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多义性:很多汉语词语具有多个含义,且这些含义可能在某些语境下都能成立,从而造成歧义。

例如,“老板骂你了吗?”中的“骂”既可以理解为责骂,也可以理解为口语中的谩骂。

2、模糊性:某些词语或短语的边界不清晰,其含义可能因语境而异,导致读者难以确定其具体含义。

例如,“他有点儿像老师”中的“像”可以表示相似,也可以表示比拟,其具体含义需要根据语境来判断。

3、指代不明:当句子中出现代词时,如果没有明确的先行词,则容易造成歧义。

例如,“他打了他的老师”中的“他”可以指代打人者,也可以指代被打的人。

影响分析现代汉语歧义现象会对人们的交流和阅读产生不良影响。

首先,歧义可能导致信息传递的丢失或误解,影响交流的准确性。

其次,歧义可能增加读者的阅读难度,使其难以理解文本的真正含义。

此外,歧义还可能引发语言学习和使用的困扰,对语言教学产生一定影响。

解决方案为了减少现代汉语歧义现象带来的不良影响,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加强语言学习:掌握足够的词汇量和对语言的准确理解有助于减少歧义。

通过深入学习词汇的用法、搭配以及在不同语境下的含义,我们可以更好地避免歧义的产生。

2、提高阅读能力:提高阅读能力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上下文,从而更准确地理解词语或短语的含义。

浅谈汉语歧义现象及其运用

浅谈汉语歧义现象及其运用
结构。
面理论 的研究角度 比较 新 颖 , 用这 种理 论分 析歧 义
5在 “ . 动词 +名词 ( ) 的 +名 词 ” 结构 中 , 由于动
现象 , 能够达到解 释透彻 、 操作 有力的效果 。三个平
面包括句 法 平 面 、 语义 平 面 及 语 用 平 面。3本 文 试 [ 】 用三个平 面理 论对 歧义 句进 行 分析 , 并进 而 指 出如
各种语法 理论 对歧义 现象都有所研究 。三个平
4 动词与 名词搭配 , . 既可构成动宾 结构 , 可构 也
成偏正 结构 , 由此产生歧义 。如 : “ 爱护人 民 的 军 队” 可理 解 为 : 爱护 / 民 的 A. 人 军队—— 动 宾 结 构 ; . 护 人 民 的犀 队— —偏 正 B爱
20 0 9年 1 月 0
石家 庄 职 业 技 术学 院学 报
J un l fS ia h a g Voain l c n lg n t ue o r a o h iz u n ct a h oo y Isi t i o Te t
Oc . 00 t2 9
第 2 卷第 5 1 期
2 因对数量定 语的理解不 同产生歧 义。如 : . “ 两个师 范的学生来到公 园” 可理 解为 : 来 的 A. 是两 个学校 的若 干学生 ; . 的是 两个 学师 范 的学 B来
生。
同。西方语言 中不 同的词 类有 不 同 的形 态标 志 , 在 句子 中充当不同 的语 法成 分 ; 汉语 词类 没有 这 样 的 形 态标志 , 不管放 在什么位置上 , 式都一样 。这样 形 不仅产 生了词类 多功能 现 象 , 且 往往使 由几个 成 而
去喊他 ” 。
意思 。在语 用平面 中消除 歧义句 的方 法主要 是补 写 句子 , 成语境 , 者 利 用语 音 中的轻 声 、 音 等 手 构 或 重 段来加 以制 约和 明确 。

谈汉语的歧义现象

谈汉语的歧义现象

谈汉语的歧义现象作者:刘涛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07年第08期1.概说所谓歧义,简单地说就是指一句话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理解,是一种“语富”现象。

“歧义”是包括汉语在内的许多语言都存在的一种重要语言现象。

歧义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一些误解的麻烦,也为文学作品的魅力增添了奇妙的一笔,所以我们要了解歧义,掌握它的结构类型、产生原因、运用等几个方面的规律,以使它更好地为我们所用。

2.歧义的类型和原因分析歧义的类型在汉语界一直没有统一的看法。

赵元任《汉语中的歧义现象》曾对歧义现象从不同角度加以分类。

根据歧义语言片段是否出现于一定语境(上下文或现实情境)之中,把歧义分为语汇歧义与话语歧义;根据歧义语言片段引起或造成歧义的可能性的大小,把歧义分为高度歧义与低度歧义……黄德玉认为“语言中的歧义与言语中的歧解都离不开语境”,并据此把语境分为“语言内语境和语言外语境”。

我们认为现代汉语的歧义可分为两大类:语言因素产生的歧义和非语言因素产生的歧义。

下面我们具体来谈。

2.1语言因素产生的歧义语言因素涉及到语音、语义和语法,它可以细分如下:2.1.1语音2.1.1.1音同形异。

如:(1)这是一个gōngshì。

“gōngshì”这个语音形式可以表达“公式、公事、宫室” 等不同书写方式和意义,但用于书面或进入不同语境时则变成了单义,不会引起误解。

2.1.1.2音同形同这是在口头语和书面语上都易造成歧义的情况。

如:(2)请立即上马。

在书写上只有一种形式,可在意义上却可表达为:“工程上马”或“某人跨上马背”。

脱离了上下文,对句子的理解就容易产生分歧。

2.1.1.3音异形同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多音字造成句子歧义的情况。

如:(3)这头发长(cháng或zhǎng)得奇怪。

这种情况只能导致书面歧义。

2.1.2语义词的语义不总是单一的,因而在表达时就可能产生各种各样的理解,即常说的一词多义引起的歧义,这是很常见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汉语的歧义现象1.概说所谓歧义,简单地说就是指一句话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理解,是一种“语富”现象。

“歧义”是包括汉语在内的许多语言都存在的一种重要语言现象。

歧义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一些误解的麻烦,也为文学作品的魅力增添了奇妙的一笔,所以我们要了解歧义,掌握它的结构类型、产生原因、运用等几个方面的规律,以使它更好地为我们所用。

2.歧义的类型和原因分析歧义的类型在汉语界一直没有统一的看法。

赵元任《汉语中的歧义现象》曾对歧义现象从不同角度加以分类。

根据歧义语言片段是否出现于一定语境(上下文或现实情境)之中,把歧义分为语汇歧义与话语歧义;根据歧义语言片段引起或造成歧义的可能性的大小,把歧义分为高度歧义与低度歧义……黄德玉认为“语言中的歧义与言语中的歧解都离不开语境”,并据此把语境分为“语言内语境和语言外语境”。

我们认为现代汉语的歧义可分为两大类:语言因素产生的歧义和非语言因素产生的歧义。

下面我们具体来谈。

2.1语言因素产生的歧义语言因素涉及到语音、语义和语法,它可以细分如下:2.1.1语音2.1.1.1音同形异。

如:(1)这是一个gōngshì。

“gōngshì”这个语音形式可以表达“公式、公事、宫室” 等不同书写方式和意义,但用于书面或进入不同语境时则变成了单义,不会引起误解。

2.1.1.2音同形同这是在口头语和书面语上都易造成歧义的情况。

如:(2)请立即上马。

在书写上只有一种形式,可在意义上却可表达为:“工程上马”或“某人跨上马背”。

脱离了上下文,对句子的理解就容易产生分歧。

2.1.1.3音异形同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多音字造成句子歧义的情况。

如:(3)这头发长(cháng或zhǎng)得奇怪。

这种情况只能导致书面歧义。

2.1.2语义词的语义不总是单一的,因而在表达时就可能产生各种各样的理解,即常说的一词多义引起的歧义,这是很常见的。

有一个文字游戏,老张向老李借钱,欠条写成:“老张借小李Χ元钱。

”老张为了赖帐说“借”是“借给”而不是“借走”。

又如:(4)我去上课。

“上课”可以是去“讲课”,主体是老师;也可以是去“听课”,主体是学生。

单义词也可以造成多种意义的理解。

如“红色”是单一地指颜色,放在句子中意义就多了。

(5)我有一支红色的圆珠笔。

可以是“红笔芯”,也可以是“红笔杆”。

2.1.3语法从语法角度表现出来的歧义,情况更加复杂。

吕叔湘先生将此归为两种情况:分段不同,意义不同;关系不同,意义不同。

我们将其细分,列举一些常见情况,如下:2.1.3.1词性不同,如:(6)自行车没有锁。

“锁”可以是名词也可以是动词。

又如:(7)那篇作文你给我看看。

“给”可作动词,拿给;也可作介词,为。

词性不同要和语音中同形词区别开来,前者是由于改变了句子成分产生歧义,后者是多义引起的歧义。

2.1.3.2结构关系不同,如:(8)你们领导应该到场。

“你们领导”可以是同位关系,指“你们这些领导”;也可以是偏正关系,指“你们的领导”。

2.1.3.3结构层次不同,如:(9)伊拉克对多国部队的进攻是早有准备的。

可以划分为:“伊拉克对多国部队的进攻∣是早有准备的”(伊拉克的进攻);“ 伊拉克∣对多国部队的进攻是早有准备的”(多国部队的进攻)。

2.1.3.4结构关系、结构层次都不同,如:(10)演戏要演好人。

可以理解为:“演戏要演∣好人”(“好人”为偏正)或“ 演戏要演好∣人”(“演好”为补充)。

2.1.3.5施受关系不同,如:(11)我开刀去。

可以看成:“我”是医生,“我”主刀;或者“我”是病人,被开刀。

2.1.3.6领属关系不同,如:(12)小王的鞋做得好。

可以是“小王做的鞋”,也可以是“小王穿的鞋”。

如:(13)鲁迅的书。

可以是“鲁迅写的书”,也可以是“写鲁迅的书”。

2.1.3.7联合词组内外界限不明,如:(14)参加大会的有工人、科技人员和专家40余人。

可以是共40余人,也可以是专家就有40余人。

2.1.3.8总分不明,如:(15)这口新出土的宝剑,一面刻铭文两行十六字。

如果“两行”是总说,共有十六字;如果“两行”是分说,各有十六字。

语法产生的歧义类型还有其它,上述仅只列出常见的8种情况。

2.2非语言因素产生的歧义除了语言因素之外,我们在理解、接受话语的过程中还受到环境等非语言因素的影响。

如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回中说到:(16)“操与宫坐久,忽闻庄后有磨刀之声,操曰:吕伯奢非吾至亲,此去可疑,当窃听之。

二人潜步入草堂后,但闻人语曰:‘缚而杀之,何如?’操曰:‘是矣!今若不先下手,必遭擒获。

’遂与宫拔剑直入,不问男女,皆杀之,一连杀死八口。

搜至厨下,却见缚一猪欲杀。

宫曰:‘孟德心多,误杀好人矣!’”曹操在亡命之中,思想处于高度警觉状态,加之生性多疑,所以一听“缚而杀之”便以为吕伯奢要杀他,而误杀了吕一家。

其实,吕伯奢家人的对话,对于对话的人来说,没有歧义,他们知道杀的是猪;隔墙而听的曹操,因为不知道对方的语言环境,故误解了对方的好意。

3.消除歧义的手段歧义产生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

总体来看,是因为“语言以有限的手段表达无限的内容,必然出现重合和交叉,就构成了同一语言形式的多义现象。

有时候由于受到语境的限制,多义消失了,换句话说多义变成了单义;有时候语境没有消除多义,就是说多义仍存在,我们称之为‘歧义’。

”语言和词义所引起的歧义,是由于古人在创造汉字和规定读音、词义时用有限的材料来约定俗成表达广泛的内容,这样必然造成了重复,引起歧义。

但这种歧义也容易消除。

比如语言相同的形式我们可以通过书面语或口头语的形式来消除。

而语法产生的歧义则是我们在使用语言单位时产生的,情况多样复杂,下面我们主要研究因语法产生歧义的几种情况和解决方法:3.1施受同体名词或代词既可以发生动作,又可以接受动作,如:(17)孩子不要了。

不能发出动作的名词作主语、宾语时,就没有歧义,例如:(18)东西不要了。

3.2词语组合对象是两可的,如:(19)一中学生例中的“中”同哪个先组合?是“一中”还是“中学生”?一个词的组合对象不同,结构关系就有不同。

这样的歧义可以通过更换量词或增加结构助词来消除歧义,如“一个中学生”或“一中的学生”。

3.3动词体现的句法功能两可,如:(20)学习文件“学习”在这个结构中既可以作定语,形成偏正关系;又可以充当述语,形成动宾结构。

3.4缺乏必要的标志性词语,如:(21)出口服装如果是偏正关系可加“的”字;如果是动宾关系,可以加“着、了、过”。

3.5限定或同一关系两可,如:(22)你们领导可以加同位语变成“你们这些领导”,也可以加助词理解为“你们的领导”。

3.6词语的选用不当,如:(23)两个商店的经理例中的量词“个”选用的不恰当,它几乎可以适应所有的名词,有时它的后边有两个名词,“个”限定哪个名词不易分辨。

如果改成“位”,那就是限定表人的名词(经理);如果改成“家”,那就是限定表物的名词(商店)。

3.7词语位置不当有些歧义是由于词语位置不当引起的。

如:(24)弟弟和妹妹的朋友如果是弟弟和妹妹共有的朋友,可以改变句式:朋友是弟弟和妹妹的;如果朋友是妹妹的,可以改变联合短语的顺序:妹妹的朋友和弟弟。

总之,歧义产生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消除歧义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

那么应该用哪种好呢?一般地说,应该根据产生歧义的原因去考虑消除歧义的方法。

一种歧义类型可能只有一种改法,也可能有不止一种改法,我们应该在不违背作者原意的前提下,灵活掌握,不拘泥于原句句式。

4.歧义的运用传统语法很早就注意到了歧义的问题。

但那时是作为消极的不合规范的语言现象提出来的,要求大家尽可能地避免歧义,使语言的表达准确无误。

歧义可以造成交际中的严重障碍,因此提倡消除歧义。

但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歧义有时也可以产生积极作用。

有许多聪明的人都能够巧用“歧义”,利用特定的语言环境,巧妙地选择歧义的表达,有意识地保留歧义因素,使消极的语言现象化为积极的表达手段,收到良好的表达效果。

如祝枝山写对联的故事就是故意运用歧义、达到讽刺效果的绝好例证:(25)相传祝枝山给一个刻薄的富翁新造的一座高楼题写过对联。

祝边吟边写:“此屋安,能久居;主人好,不悲伤。

”富翁听了很高兴,就把对联贴了出去,但路过的人,就读成了“此屋安能久居?主人好不悲伤!”祝枝山巧用断句,改变了词语的位置,使口头语和书面语在理解上产生了歧义,既戏弄了富人,还得到不少的润笔费。

文学作品中的歧义,还可以给读者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让读者在自己咀嚼或相互争论中去领略作品的意义。

如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文题就有歧义:是联合词组“荷塘和月色”,还是偏正词组“荷塘的月色”?从作品中看,两种答案都有体现。

是作者故意如此,还是作者误用,自己去想吧,没有必要找到标准答案。

由此,我们也可以得到启示:语言运用不一定时刻中规中矩,只要合乎交际、表达的需要,某些消极的语言现象在特殊的背景下也能产生积极的作用,使僵化单一的语言表达变得活泼、生动。

参考文献:[1]柳广民.歧义类型研究[J].人大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1995,(4):86.[2]黄德玉.语言中的“歧义”与言语中的“歧解”[J] .安庆师院学报(社科版),1991,(4):96.[3]吕叔湘.语文常谈[M].北京:三联书店,1998:49.[4]罗贯中.三国演义[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6:24.[5]彦迈.汉语的歧义现象[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社科版),1991,(2):36. (刘涛,江苏省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