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形重心性质的向量表示及其推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角形重心的性质的向量表示与推广及其应用
吴家华(四川省遂宁中学校 629000)
摘 要 本文给出了三角形重心性质的一个向量表示并进行了推广,同时介绍了它们的简单应用.
关键词 三角形、重心、向量、推广
我们知道,三角形的三条中线相交于一点,这点叫做三角形的重心,重心到顶点的距离与到对边中点的距离的比为1:2,即重心到顶点的距离等于该中线长的三分之二. 重心的这一性质如果我们用向量来表示的话,则有下列结论:
定理1 设G 为ABC ∆的重心,则)(3
1
AC AB AG +=;反之也成立. 证明:设BC 的中点为D ,则)(2
1
AC AB AD +=. ∵G 为ABC ∆的重心,∴AD AG 3
2
=
. ∴)(31
)(213232AC AB AC AB AD AG +=+⋅==.
故)(3
1
AC AB AG +=.
反之,若)(3
1
AC AB AG +=,则AC AB AG +=3,即
0)()(=-+-+AC AG AB AG AG ,0=++CG BG AG ,
∴0=++GC GB GA ,故G 为ABC ∆的重心.
定理1 得证.
笔者在解题研究中,尝试把重心G 改为ABC ∆所在平面内的任意一点,发现定理1可以推广为下列一般形式:
定理 2 设分别过ABC ∆的两个顶点C B ,的直线相交于一点P ,且分别交对边所在直线于点M N ,. 若AB AM λ=,AC AN μ=,则
AC AB AP λμ
λμλμμλ--+--=
1)
1(1)1(.
证明:如图1所示,设MC t MP =,NB s NP =,则
M
p N
B
C
A
AC
t AM t AM AC t AM MC t AM MP AM AP +-=-+=+=+=)1()(AC t AB t +-=)1(λ.
AB
s AN s AN AB s AN NB s AN NP AN AP +-=-+=+=+=)1()(AB s AC s +-=)1(μ.
∵AB 与AC 不共线,
∴⎩⎨⎧=-=-t s s t )1()1(μλ⎪⎪⎩
⎪
⎪⎨
⎧--=--=⇒λμμλλμλμ1)1(1)1(s t . 故AC AB AP λμ
λμλμμλ--+--=
1)1(1)1(.
定理2得证.
显然,定理2的结论是建立在ABC ∆的基础上的,那么,我们在应用定理2解决问题 时就需要一个三角形作依托,也就是说,我们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这个三角形的选择. 因此,我们不妨把定理中的这个ABC ∆叫做基底三角形(注意,顶点C B A ,,按逆时针顺序),简称为“基三角”.
笔者在教学和解题实践中发现,上述三角形重心性质的向量表示及其推广在解决平面 向量和平面几何问题中具有较广泛的应用.下面举例说明之.
例1.如图2所示,在ABC ∆中,E D ,分别为AC AB ,的中点,CD 与BE 交于点F , 设a AB =,b AC =,b n a m AF +=,若向量),(n m s =,则=||s ( )
.
A 32 .
B 32 .
C 65 .
D 3
4
图2
解:由已知可知,F 为ABC ∆的重心, 则由定理1可得:b a b a AF 3
131)(31+=+=
.
∵b n a m AF +=,且a ,b 不共线, ∴31=
=n m ,则)3
1,31(=s . ∴3
2)31()31(||22=+=
s ,故选B . 例2.P 是ABC ∆内一点,)(3
1
AC AB AP +=,则ABC ∆的面积与ABP ∆的面积的比 值为( )
.A 2 .B 3 .
C 2
3
.D 6 解:∵)(3
1
AC AB AP +=,∴由定理1知,P 是ABC ∆的重心. ∴
3
1
=∆∆ABC ABP S S ,即ABC ∆的面积与ABP ∆的面积的比值为3. 故选B .
例3.如图3所示,在OAB ∆中,a OA =,b OB =,N M ,分别是边OB OA ,上的点, 且a OM 31=
,b ON 2
1
=.设AN 与BM 交于点P ,用向量a ,b 表示OP .
图3
解:取OAB ∆为基底三角形,因为N M ,分别是边OB OA ,上的点,且a OM 3
1
=
,b ON 2
1=.
∴31=λ,2
1
=μ,则由定理2,得:
b a b a OP 5
2
511)1(1)1(+=--+--=
λμλμλμμλ,
即
b a OP 5
251+=. 例4.如图4所示,在OAB ∆中,a OA =,b OB =,设点M 分AB 所成的比为1:2,点N 分OA 所成的比为1:3,而OM 和BN 交于点P ,试用a 和b 表示OP .
解:取ABO ∆为基底三角形,连接AP ,因为点M 分AB 所成的比为1:2,点N 分OA
所成的比为1:3,
∴AB AM 32=
,AO AN 41=,则32=λ,4
1=μ. 由定理2得:AO AB AO AB AP 10
1
531)1(1)1(+=--+--=
λμλμλμμλ.
图4
∴OA OA OB OA AO AB OA AP OA OP 10
1
)(5310153--+=++
=+= b a OB OA 53
10353103+=+=,
即b a OP 5
3
103+=.
例5.如图5所示,在ABC ∆中,点M 是BC 的中点,点N 在边AC 上,且NC AN 2=,
AM 与BN 相交于点P ,求PM AP :的值.
图5
解:取CAB ∆为基底三角形,连接PC ,则由已知得:CA CN 31=,CB CM 2
1
=, ∴31=
λ,2
1
=μ. 由定理2得:CB CA CB CA CP 52
511)1(1)1(+=--+--=
λμλμλμμλ,
∴)(5251AC AB AC AC AP -+-
=-,即AB AC AP 5
2
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