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二章》PPT课件
合集下载
《孟子两章》课件(共41张PPT)
![《孟子两章》课件(共41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12256bdf9e3143323968937b.png)
一个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心意困苦,思虑阻 塞,然后才能奋发创造;(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 在言语中,然后你就会知道。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 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足以与之抗衡 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便常常会被消灭。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字词小结
2.通假字。
“畔”通“叛”,背叛。
3.虚词。 之 代词 他 亲戚畔之 助词 的 三里之城 动词 到 寡助之至 而 表修饰 夫环而攻之 表转折 却、但是 攻之而不胜
细读课文
理解、翻译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人和:指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 团结。 孟子用“天时”“地利”“人和”来概括有利于作战 的各种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 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 所向、内部团结。
排比 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 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对偶 如: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顶真 如: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检 3分钟
1.背诵全文。
2.预习第二章。
限时练
2019/2/5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听读课文,积累词汇。 2·深入理解课文
2019/2/5
听文朗读 注意节奏
自古以来,统治阶级治理国家的 方法有的以武治为主,有的以文治见 长,但其效果却截然不同。古语有云 “得民心者得天下”,可见民心所向 的重要。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古代著 名的思想家孟子对这个问题的论述。
2019/2/5
《孟子》 两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积累文言知识。 2·通过听读,初步感知课文 3·翻译课文,理解段落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字词小结
2.通假字。
“畔”通“叛”,背叛。
3.虚词。 之 代词 他 亲戚畔之 助词 的 三里之城 动词 到 寡助之至 而 表修饰 夫环而攻之 表转折 却、但是 攻之而不胜
细读课文
理解、翻译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人和:指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 团结。 孟子用“天时”“地利”“人和”来概括有利于作战 的各种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 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 所向、内部团结。
排比 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 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对偶 如: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顶真 如: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检 3分钟
1.背诵全文。
2.预习第二章。
限时练
2019/2/5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听读课文,积累词汇。 2·深入理解课文
2019/2/5
听文朗读 注意节奏
自古以来,统治阶级治理国家的 方法有的以武治为主,有的以文治见 长,但其效果却截然不同。古语有云 “得民心者得天下”,可见民心所向 的重要。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古代著 名的思想家孟子对这个问题的论述。
2019/2/5
《孟子》 两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积累文言知识。 2·通过听读,初步感知课文 3·翻译课文,理解段落
八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上册)21《孟子》二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共35张PPT)
![八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上册)21《孟子》二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共35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b4a3543d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83e62b6.png)
课前自主学习
(四)名句积累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2.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课文品读
带着问题读课文
中心论点
导思1.文章提出了怎样 的论点?是如何提出 的?
论证方法
导思3. 文章采用了哪些 论证方法论证论点?
论证思路
导思2:文章采用了怎
课文品读 2. 文章第2段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阐明了
作者的什么观点?
运用排比作用分析法。运用排比修辞手法,句式短促有力, 多方面地描写了担大任的人所经历的种种肉体和精神上的折磨, 从而突出作者的观点:艰苦磨难能培养人坚强的意志和毅力,能 增长人担当大任的能力。
课文品读
3.“人恒过,然后能改……而后喻”,这段文字论述了什么? 由人及国,从内外两方面说明导致亡国的原因。虽是从
翻译课文
原文: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注释:
所以:用这些办法。 动心忍性: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动,使……惊动。 忍, 使……坚忍。 曾益其所不能:增加他本来所不具有的才能。曾,同“增”,增加。 所,助词,与“不能”组成名词性短语,指代不能达到的对象。
课文品读
译文:
翻译课文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责任给这样的人, 一定 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 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到贫困之苦,在他做事时,使他所 做的事不顺利,用这些方法来使他的内心惊动,使他的性 格坚忍起来,增加他本来所不具有的才能。
译文:
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忧患使人生存,安逸享乐使
人死亡。
课文品读 1.作者开篇一下子列举了六位名人,他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孟子二章》课件(共37张PPT)
![《孟子二章》课件(共37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ce00c4d1f90f76c661371af2.png)
(三)你讲我讲,感受英雄
思考: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自己大丈夫的 标准,肯定珍藏着许多大丈夫的名字,谈 谈你所了解的大丈夫形象?请举例说明。
富贵不能淫——关羽、文天祥、方志敏 贫贱不能移——陶渊明、杜甫、朱自清 威武不能屈——颜真卿、闻一多、刘胡 兰。
(四)你说我说,畅谈理想
“大丈夫”不在于性别, 而在于他的高尚的道德品 质。结合自己的理想,说 说你准备做一个什么样的 人。
富贵不能淫
第一章学习目标:
1、熟读文本,背诵精彩片段。 2、小组互助学习,理解本文意思 ,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气度。 3、以客观的眼光看待经典,取其 精华去其糟粕。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 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 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 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 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 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 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 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 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 谓大丈夫。”
这样
因为、 由于
表并列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这样以后,人们才会知道因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 安乐而死亡。
读准字音
n )发于畎( quǎn )亩之中 1、舜(shù 2、傅说( yuè)举于版筑之间 3、胶鬲( gé )举于鱼盐之中 n )性 4、动心忍( rè 5、曾(zēng )益其所不能 6、行拂( fú )乱其所为 7、入则无法家拂( bì )士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 夫哉?一怒___,___而天下熄。"孟 子曰:"是焉得为大丈乎?_____ 乎?____,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 命之,____,戒之曰:'往之女家, _____,无违夫子!'以____者,妾 妇之道也。 居____,立天下之___, 行天下___。得志,____;不得志, ______。富贵不能淫,____,威武 ___,此之谓大丈夫。"
21课_《孟子二章》课件(共37张PPT)
![21课_《孟子二章》课件(共37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be212f44cc7931b765ce15a8.png)
(二)、你思我想,理解精髓
学生思考以下问题,小组交流后,班 级展示
1、孟子是如何反驳景春的观点的? 2、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哪三句话能概
括其精髓?
3、怎样才能做到有大丈夫之道呢?
1. 孟子通过举“礼”的例子,说明女子出嫁时,母 亲教导她不能违背她的丈夫,得出以顺从为准则是 “妾妇之道”的结论,以此来说明公孙衍、张仪并 非是大丈夫。
,此之谓大丈夫。
课堂练习
孟子认为景春的观点错在哪里? 从本文哪几个方面论述应该知礼这一
个观点?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富贵不能淫。。此之谓大丈夫”一
句有何现实意义? 景春认为大丈夫应该是:
(六)你评我评,总结提升
富贵不能淫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孟子的文学常识,积累文中常用的 文言词汇,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反复诵读,了解文章的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 理解文章的观点。
3.体会“富贵不能淫”的大丈夫气节和“生于 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从而培养个人的道 德修养。
(一)你读我读,疏通文意
1、诵读本文。(小组内以各种形 式读文章,推荐读得好的同学,班 级展示)
这和依靠织布而生存有什么不一样的呢? 假如中途废弃而不做,哪能使她的丈夫和儿子有衣服穿并且长期不 缺乏粮食呢?女人如果荒废了生产家里需要的生活必需品,男人放松了 自己的修养和德行,那么一家人不做强盗小偷就只能做奴隶劳役了!“ 孟子吓了一跳,自此,孟子从早到晚勤奋学习不休息,把子思当做
老师,终于成了天下有大学问的人。有德行的人认为孟母懂得做母亲的 法则。
孟子对大丈夫的阐述精髓是什么?
富贵不能淫———高官厚禄不能迷惑我心
贫贱不能移———家贫位卑不能改变我志向 威武不能屈———威力相逼不能使我卑躬屈膝
《孟子二章》课件
![《孟子二章》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f6fbf5d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e064faa.png)
促进道德建设
通过学习《孟子二章》, 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质和社 会责任感,推动社会道德 风尚的提升。
提供治理智慧
借鉴《孟子二章》等传统 文化中的治理理念和方法 ,为现代社会治理提供智 慧和启示。
THANKS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情怀
孟子提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对于现代人追求个人价值的同时,也要关注家庭、社会、国家的责任和 使命。通过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和能力,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
05
《孟子二章》的实践应用
《孟子二章》在家庭教育中的应用
培养道德观念
传承文化底蕴
通过《孟子二章》的学习,家长可以 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理解 儒家思想中的仁、义、礼、智、信等 核心价值观。
通过学习《孟子二章》,家长可以向 孩子传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蕴, 增强孩子的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
塑造良好品行
家长可以引导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践行 《孟子二章》中的教诲,培养孩子谦 逊、尊重长辈、关心他人的良好品行 。
《孟子二章》在学校教育中的应用
融入课程设置
学校可以将《孟子二章》作为语 文、道德与法治等学科的辅助教 材,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程
孟子的思想成为后世儒家思想的重要源泉之一,对后世儒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 响。
孟子的思想在历史上也受到了一些批评和争议,但其影响和地位仍然不可动摇。
02
《孟子二章》的背景和意义
《孟子二章》的创作背景
时代背景
战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诸侯 争霸,人民生活困苦。孟子作为 儒家代表人物,致力于弘扬儒家 思想,解决社会问题。
内容。
开展主题活动
学校可以组织《孟子二章》的朗诵 、解读、角色扮演等主题活动,提 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兴趣。
《孟子》两章PPT课件 (共19张PPT)
![《孟子》两章PPT课件 (共19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0d4cb34caf1ffc4ffe47ac99.png)
此,这
违背
使…受苦
使…劳累
使…饥饿
使…贫困
行拂(fú )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rè n)性,曾(zēng)益其所不能。
使…惊动 使…坚韧 通“增” 增加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
常常 通“横”,梗塞 有所作为
往往
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bì )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地利不如人和 兵革非不坚利也
之:到
利:有利 利:锐利
二、翻译下列句子: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2、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 天时不如地利也。
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 使他的内心痛苦,筋骨劳累,体肤饿瘦,身受贫困之苦, 使他做事不顺,(通过这些)来让他的心受到惊动,使他
的性格坚强起来,以增长他的才干。
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绪阻 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色 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声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为人们 所了解。一个国家,在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 的贤士,在国外没有敌国外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灭亡。 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
课文译文: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 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方圆三里的内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 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 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 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啊。 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并不是不精良, 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 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向背、内部团结啊。 所以说,管理百姓不能只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 山川的险阻,征服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能施行“仁政”的君主, 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帮助他的人就少。帮助 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也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 天下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连亲戚都反 对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
违背
使…受苦
使…劳累
使…饥饿
使…贫困
行拂(fú )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rè n)性,曾(zēng)益其所不能。
使…惊动 使…坚韧 通“增” 增加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
常常 通“横”,梗塞 有所作为
往往
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bì )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地利不如人和 兵革非不坚利也
之:到
利:有利 利:锐利
二、翻译下列句子: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2、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 天时不如地利也。
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 使他的内心痛苦,筋骨劳累,体肤饿瘦,身受贫困之苦, 使他做事不顺,(通过这些)来让他的心受到惊动,使他
的性格坚强起来,以增长他的才干。
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绪阻 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色 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声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为人们 所了解。一个国家,在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 的贤士,在国外没有敌国外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灭亡。 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
课文译文: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 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方圆三里的内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 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 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 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啊。 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并不是不精良, 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 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向背、内部团结啊。 所以说,管理百姓不能只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 山川的险阻,征服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能施行“仁政”的君主, 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帮助他的人就少。帮助 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也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 天下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连亲戚都反 对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
21《孟子二章》课件(共32张)
![21《孟子二章》课件(共32张)](https://img.taocdn.com/s3/m/664dc74ea417866fb84a8e99.png)
阅读第二章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朗读gé正á音o: quǎn yuè xī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 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 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 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 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 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zēng fú
孟庙大门
至今山东邹城还完好地保存着 孟庙和孟府,他们都是全国重点文 物保护单位。
1
孟庙“亚圣殿”和 其中供奉的孟子塑像
《孟子》二章
3
孟母教子
孟子三岁时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孟母非常 疼爱自己的儿子,曾为孟子选择合适的学习环境而 三次搬家,最后搬到学宫附近。孟子自小受到严格 管教,据说有一段时间他十分贪玩,孟母便剪断织 机上的麻布,告诉他若不勤奋读书,就会像这块麻 布般半途而废。“三迁”、“断机”等教子故事, 成为千古美谈。《三字经》写道:“昔孟母,择邻 处,子不学,断机杼。”
• 公孙衍和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发起 怒来,诸侯们都会害怕;安静下来,天下就会 平安无事。
• 这个怎么能够叫大丈夫呢? 你没有学过礼仪吗?
难句翻译:
(3)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 下之大道。 (4)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 屈,此之谓大丈夫。
• 住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 的位置——礼,走天下最正确的 道路 ——义。
后来孟子师从孔子的孙子孔伋(子思)的弟子, 终成一代儒学大师。
4
孟子周游列国
孟子生活的战国时代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 分痛苦。各大国之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 战,杀人盈城”;统治者 “庖有肥肉,厩有肥马”; 人民却“仰不足事父母,俯不足以蓄妻子,乐岁终身 苦,凶年不免于死亡”。面对这样一个社会现实,孟 子最早提出了“民贵君轻”的主张,呼吁各国诸侯重 视人民的作用;提出残暴之君是“独夫”,人民可以 推翻他;强烈反对不义战争,认为只有“不嗜杀人 者”,才能统一天下。孟子还到处游说,宣扬他的 “仁政”“王道”,并把这一希望寄托在封建统治者 发“仁心”上。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孟子二章》课件(共31张PPT)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孟子二章》课件(共31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a9d84d2831126edb6f1a10ef.png)
中心论点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主旨探究 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对大量关 于人的成败、国家兴衰的历史经验的高度概括, 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这种“忧患意识”是国家 长盛不衰的法宝,特别在现代化建设取得辉煌成 就,人民基本安居乐业的今天,尤其要具有忧患 意识,才能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各项事业继续推向 前进。文中处处运用了辩证思维,给我们分析问 题以有益的启示。
(三)你讲我讲,感受英雄
思考: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自己大丈夫的 标准,肯定珍藏着许多大丈夫的名字,谈 谈你所了解的大丈夫形象?请举例说明。
• 富贵不能淫——关羽、文天祥、方志敏。 • 贫贱不能移——陶渊明、杜甫、朱自清。 • 威武不能屈——颜真卿、闻一多、刘胡兰。
(四)你说我说,畅谈理想
“大丈夫”不在于性别,而在于 他的高尚的道德品质。结合自己 的理想,说说你准备做一个什么 样的人。
• 2.下面是上文中所写对“是人”进行磨练的几个方面,用原文填写几
• 方面的具体内容。 • ①思想方面: 苦其心志
• ②生活方面: • ③行为方面: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
论证思路: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 乐”。
作者从个人、国家两个方面论证。一方 面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的(客观)环境中造就 的;同时又要重视人的主观因素:提出“困 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
三、词类活用。
1、 劳(形容词活用为使动词,使......劳累
2、 饿( 使......饥饿 ) 其体肤 3、 空乏( 使.... 穷困缺乏 )
4、 所以动(使......惊动 )心
5、 忍( 使.......坚韧
)性
6、 行拂乱( 使......颠倒错乱 )其所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理 固国
威天下
治国
“仁政”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主旨十分明 确,突出强调“人和”的重要性,“人和” 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具体地说,就是 阐明战争的胜败主要取决于人心的向背, 而人心的向背,又取决于统治者是否“得 道”。从战争谈起,最终归结到如何治国 平天下。
拓 展 研 究
1)你知道历史上或生活 中的哪些例子印证了“得道 多助,失道寡助” 这一古训? 跟同学们介绍一下。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 一,记述了孟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政 治主张、哲学主张、个人修养,伦理 道德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共 七篇,是孟子和他的弟子万章等合著 的。与《论语》、《大学》、《中庸》 合称四书。
教 学 目 标
一、积累文言词语。 二、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并从中受到启发,增强对国 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 三.学习本文开头提出论点后,运用对比,逐层深 入的论证的写法。 四.初步理解“天时、地利、人和”“得道多助、 失 道寡助” 的含义 ;并从中受到教益。
来检验一下吧!
1、读准下列字的音。 夫( )粟( )畔( )
2、解释划线的字词。 A 七里之郭 C 池非不深也 E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G 地利不如人和 B 环而攻之 D 委而去之 F 亲戚畔之 H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3、解释下列词语的古今义。 A 池 古义: 今义:
B 兵
C 亲戚
古义:
古义:
今义:
写作背景
战国时期,诸侯各国之间的吞并战争日
益激烈,为了求得生存,乃至建立霸业, 各国君主不约而同地崇尚武力而不体恤 百姓。面对这种现实,孟子提出了他的 治国理想。
学习指导
先要懂得词义、句意,在此 基础上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认 识文章的论述特点。
重 点 探 究
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1)分小组接力诵读,看谁 读的好! 2)你能告诉大家哪些词较 重要吗? 3)对照课下注释,试疏通 大意
背诵全文
日本某些反华势力,擅自篡
改历史教科书,结果招致了国 内外有识之士的一致反对,弄 得众叛亲离;正应了孟子这句 古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文中讲述了“人和”的重要性,你作 为新时代的中学生获得了哪些启发呢?
孟子的这一主张,强调做任何事情必须要顺乎民心, 反映了孟子在那个历史发展特定阶段中的远见卓识。 战争胜负取决于战争的性质和人心向背. 强权只能横行一时,绝不可能横行一世。 世界的政治格局发展到今天,虽然欧美发达国家相对 来说仍然处于支配地位,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大国的霸 权地位已处在江河日下的境地。在世界政治的运作中 是否合乎道义正在成为处理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 之间关系的准则,“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将会成为 21世纪支配世界政治格局的重要观念。
掌握重点词: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环而攻之 1、七里之城 3、 委而去之 4、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2、环而攻之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之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3、委而去之 5、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4、多助之至 6、亲戚畔之
5、亲戚畔之
补充注释:
重点实词 道: 就是王道、仁政 米粟:泛指粮食 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条件 人和: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城 :内城 郭:外城 君子:施行仁政的人
今义:
4、翻译句子。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 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5 填空练习 (1)孟子,名______,字______,是_______时代人,他是孔子以后 的_________。《孟子》是一部记录_________的书。 (2)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的中心论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出的著名论断是_______ ⑶根据课文最后一段做练习 ①下列朗读节奏正确的一组是( ) A.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 下/不以/兵革之/利。 B.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 以兵革/之利。 C.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 不以/兵革之利。 ②对“得道者多助”的理解正确的是( ) A.能搞好内部团结的君主,他帮助支持的人就多。 B.能讲明正确道理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 C.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
2、古今异义:
亲戚: 古:族内的人和族外的人 今:和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 庭或它的成员 去 古:逃跑 今:到 ……去 池 古:护城河 今:池塘
词类活用
环:名词作状语 域:名词用作动词
围 限制
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巩固Biblioteka 威:形容词用作动词 震慑 征服
讨论 a本段摆出了什么论据?有何作用? 城高池深、兵利革坚、米粟充足但弃城 而逃。论证中心论点的后半部分内容: “地利不如人和”,突出人和的重要性
理清结构:
本文按
“提出论点-分析论证-得出结论”
的顺序来写的。
2)中心论点提出后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证的?
(中心论点)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 攻而不胜 守而败退
(论据)天时不如地利(从进攻一方而言) ↓ (论据)地利不如人和(从防守一方而言) ↓
(结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从战争到治国)
孟子:名轲, 战国时期著名的思 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 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 孟”,有“亚圣”之称。 孟子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 中期,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 分痛苦。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 下,他最早提出了“民贵君轻”的 主张,宣扬“仁政”、“王道”。 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均不见用。 退而与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书立 说。
论点: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小城环而攻之不胜 城高兵利粮足不守
战争需要“人和”
论据:
域民…… 固国…… 威天下…… 顺 叛
治国需要“人和”
结论: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人和”的实质
板书设计
天时 不如 地利 地利 不如 人和
举例
攻方失利
守方失利 域民
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战争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