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 李玉婷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
【摘要】:感恩是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一切良好非智力因素的精神底色,感恩是做人的起码支点。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一、挖掘教材中的感恩教育素材;
二、充分利用多种手段培养感恩意识:(一)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二)多媒体资源的运用,让学生对感恩有更深刻的认识;(三)行之有效的作文教学;三、感恩教育的策略与方法:故事教育法——识恩、榜样教育法——知恩、情感体验法——感恩;化感恩之心为感恩行动——报恩;所以,感恩教育,势在必行!
【关键词】:感恩意识识恩知恩感恩报恩
感恩是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一切良好非智力因素的精神底色,感恩是做人的起码支点。学校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是主战场。因此,我们要充分挖掘教学资源,找准感恩教育的切入点,不失时机地渗透感恩教育,使每个幼小的心灵得到一次次深刻而长久的洗礼,从小树立起学会感恩,学会感激,学会回报,才会奏响和谐社会的生动乐章。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
一、挖掘教材中的感恩教育素材
小学语文课程在对学生渗透感恩教育中又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涉及
爱国题材的,如《我爱祖国》等;有体现父母的养育之恩题材的,如《秋天的怀念》、《地震》中的父与子等;有如《画杨桃》等感师恩的课文,《她是我的朋友》等感友恩的课文;还有描绘大自然的赐予之恩的《只有一个地球》等。教材中一篇篇真挚的散文、一个个感人的故事、一首首琅琅上口的诗歌不仅仅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基础素材,更是对学生进行着感恩教育的重要题材。小学语文教材里有许多文质兼美的赞歌,我们应充分发掘教材中的有关感恩教育资源,细心体会,认真琢磨,细细品读,深入课文的意境之中,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赏析、领悟,激发他们的心灵,达到教育的目的。
二、充分利用多种手段培养感恩意识
(一)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让学生在朗读中识恩、知恩,用声音把作品中的形象再造出来,让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如在教学《秋天的图画》时,让学生在朗读中抓住秋的特点,让学生体会大自然给予我们美的享受,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恩情;让学生畅所欲言,敞开心扉,彼此交流、沟通,让学生在课堂上互相交流身边发生的事情,或者自己所知的有关感恩的小故事,让学生加强对感恩的认识;也可以让学生在创设的情境或课文所给予的情境中扮演角色,让学生身临其境,使学生体验感恩之情。学生在扮演角色过程中由扮演角色到进入角色,达到忘我的境地。学生通过角色换位,体会角色的内心世界,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二)多媒体资源的运用,让学生对感恩有更深刻的认识
在学生朗读时,可以采用配乐朗读的形式,选择与文章主题相应的背景音乐,让学生在悦耳动听的音乐构成的情景中有感情地朗读,从而增强学生对感恩的感性认识,使学生产生心灵上的共鸣,让感恩得到升华,让感恩潜移默化地走进学生的心里。
(三)行之有效的作文教学
作文教学要和阅读教学密切配合,教师除了在阅读教学中帮助学生领悟作者的作文思路与表达特点外,还可以充分利用课文的示范作用,换个角度,选取某些材料,进行写作训练。有些课文,常常给读者发人深省、耐人寻味的艺术空白:深蕴内涵的议论,简洁朴素的叙述,概括粗略的描写,欲说又止的省略……这些,都为我们提供了想象的空间。根据作者的作文思路展开联想,补写这些艺术的空白很有意义,学习了《故乡》后,在故乡经济凋敝、民不聊生的悲惨氛围的感染下,我要求学生回去观察自己的家乡,对比课文中的故乡写出自己的感受。现在,被各种关爱包围着的独生子女,由于良好的环境和丰裕的物质条件,往往使他们忽视了这份可贵的真情。现在我们呼唤真情,提倡报恩,不仅仅是作文的需要,更是学生做人的道德需要。这对构建和谐家庭,特别是促进他们美好品格的形成,都有着巨大促进作用。
三、感恩教育的策略与方法
俗话说知恩图报,“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感恩教育,首先要让学生识恩、知恩。
(一)故事教育法——识恩
小学语文大多文质兼美,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因素。我们可以有意识地选择“羊跪乳,鸦反哺”之类的寓言童话,名人名家的感恩篇章,引导学生细细阅读,抓住重点词句反复研读、品味,再加以讲解或让学生讨论,让学生明白是非善恶,知道感恩的重要性。同时老师也可适当拓展文本,讲些短小精美、富有现实意义的感恩故事或当前社会反面事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参与其中,谈看法,说理由,老师再加以总结评述,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
(二)榜样教育法——知恩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很多时候家长、老师就是孩子直接的模仿对象,所以家长、老师必须心怀一颗感恩之心、要活出感恩的生活来。面对困难要勇敢接受;身处逆境要自强不息;图谋大业要善始善终;春风得意要戒骄戒躁;要保持超越的心、平等的心、柔软的心、包容的心。家长、老师的感恩行动让孩子知道每个人都在享受着别人通过付出给自己带来的快乐的生活。用一种宽容的心态去对待孩子们的每一个过失;用一种期待的眼神去等待孩子们的每一个进步;用欣赏的目光去关注孩子们的每一个闪光点;用喜悦的心情去赞许孩子们的每一点成功……这些都是爱的表现,可以传递给孩子们一种愉快的情绪体验,是一种真实而自然的感染力量。当孩子们感谢他人的善行时,第一反应常常是今后自己也应该这样做,这就给孩子一种行为上的暗示,让他们从小知道爱别人、帮助别人。因为马克思说过:“只能用爱来交换爱,只能用信任来交换信任。”[1] (三)情感体验法——感恩
感恩教育就是通过情感教育,切入学生个体心理世界,激发个体心灵共鸣,促使学生对某些事件更深刻的情感体验,强化他们的感恩心理,增强他们的责任意识,培养他们健康高尚的道德情操,发展和升华他们道德情感的教育方法。[2]没有情感体验的感恩教育是肤浅的。我们要通过情感体验,让学生对感恩教育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
1、在朗读中体验
适宜感恩教育的文章,大多集思想性与艺术性于一体,包含浓浓的人情味和人生哲理,适合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验恩情与深深的感激之情。在学生理解文本,知道感谁的恩,感什么恩之后,要引导学生感情朗读。感情朗读的重点,一是直接抒发感恩情感的语段。二是突出人物的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的语段,要引领学生在朗读中体验人物的崇高精神。
2、在想象中体验
想象比知识更重要,是创新能力的基础。阅读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时,要从教材中挖掘想象因素,利用重点词句,利用情节空白,利用标点符号,利用课文结尾,发挥学生想象力,达到感恩教育的目的。
3、在辩论中体验
辩论会使真理越辩越明。在阅读教学中引入辩论机制,能使感恩教育取得事半功倍的作用,情感体验得到加深、升华。感受师恩系列篇章中,运用辩论,能让师恩演绎得更加淋漓尽致,震撼人心。只有通过争辩,才能泾渭分明,才能使新事物新观点不断呈现,感恩教育不断深入。
(四)化感恩之心为感恩行动——报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