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新药药理毒理研究的技术要求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一般原则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一般原则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医学的进步,中药新药的临床研究日益受到人们的。
确保中药新药的临床研究遵循科学、合理、严谨的原则,不仅关系到药品的安全性,也关系到其疗效的可靠性。
因此,本文将探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的一般原则。
第一,科学性原则。
中药新药的临床研究必须建立在充分的科学依据之上。
这包括对药物的成分、药理作用、毒理作用、药物代谢等方面的深入了解。
同时,应采用现代医学理论和方法,结合传统中医药理论,设计合理的临床试验方案,以确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第二,伦理性原则。
伦理性原则是所有药物临床研究的基础。
这包括尊重患者的权利和利益,确保患者知情同意,以及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损害患者的身心安全。
在中药新药的临床研究中,伦理性原则同样需要得到严格遵守,所有的实验步骤和操作都应该符合医学伦理。
第三,规范性原则。
中药新药的临床研究应遵守国家和国际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规范。
这包括药品注册管理办法、GLP(良好实验室规范)、GCP(药品临床试验管理规范)等。
规范的实验操作和数据的管理,不仅可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还可以保护患者的安全和隐私。
第四,安全性原则。
中药新药的临床研究必须以安全为首要考虑。
在实验过程中,应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确保药物的使用不会给患者带来不可接受的伤害。
同时,应进行充分的安全性评估,包括对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和报告。
第五,有效性原则。
有效性是中药新药临床研究的另一个重要原则。
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新药的临床研究应着眼于验证药物的疗效。
这需要设计科学、严谨的实验方法,并严格按照实验方案进行操作,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中药新药的临床研究需要遵循科学性、伦理性、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原则。
只有在这些原则的指导下,我们才能进行严谨、公正、负责任的临床研究,从而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治疗药物。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是中医药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推动中医药的发展和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解读中药新药临床研究的一般原则,并说明起草情况,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指导。
中药药理学 第六章 中药新药药效学和毒理学研究
理 24 *
*
*
*
*
*
*
*
*
*
*
资
料 25 + + ▲ + *
*
*
*
* --
26 + + * * * * * * * - -
27 * * * * * * * * * - -
28 + - * - - - - - - - -
第二节 中药新药药效学研究
一、新药药效研究的意义 中药新药的基本要求:有效、安全、可控和稳定。 有效性评价:实验部分(主要药效学研究)、临
2、给药途径和容积
小鼠禁食(12-16小时)不禁水按体重计算,灌胃不 超过0.4ml/10g体重,注射给药不超过1ml/只。大鼠禁食 (12-16小时)不禁水,灌胃不超过3ml/只;腹腔注射不 超过1.5ml/只,静脉、皮下注射不超过1ml/只。
3、观察时间
不同药物的中毒症状出现早晚不同,如为代谢产物 引起的毒性,出现时间可能较晚,因此,急性毒性试验 观察时间至少1周,如遇迟发性或进行性反应时,还要适 当延长。在此期间应特别注意动物的饲养和管理,以排 除非药物因素引起的死亡。
3、呼吸系统
采用多道生理记录仪在麻醉猫或犬身上观察并 记录给药前、后呼吸频率和深度的变化。如在有效 剂量下出现明显的呼吸兴奋或抑制时应进一步作呼 吸中枢抑制实验,肺溢流实验,初步分析对呼吸系 统的作用部位。
4、其他
根据不同药物药理作用特点。可再适当增加观 察其他系统的指标。
第三节 中药新药毒理学研究
药材或处于濒危状态药材的未被法定标准收载的药用 物质。
第四类:药材新的药用部位及其制剂。 指具有法定标准药材的原动、植物新的药用部位
及其制剂。
第五类:未在国内上市销售的从植物、动物、矿物等 物质中提取的有效部位及其制剂。
中药新药药理毒理研究的技术要求
中药新药药理毒理研究的技术要求中药新药的药理毒理研究包括主要药效学、一般药理学、药代动力学及毒理学研究等。
中药新药的药效研究,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方法,制定具有中医药特点的试验方案,根据新药的功能主治,选用或建立相应的动物模型和试验方法,其目的是对新药的有效性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中药新药的毒理研究包括急性毒性、长期毒性和特殊毒性试验等,其目的是对新药的安全性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一、基本要求(一)试验主要负责人应具有药理毒理专业高级技术职称和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工作经验与资历。
确保试验设计合理,数据可靠,结果可信,结论判断准确。
试验报告应有试验负责人签字及单位盖章。
(二)受试药物应处方固定、制备工艺及质量基本稳定。
(三)从事新药安全性研究的实验室应符合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GLP)的要求,药理研究也可参照实行。
二、主要药效研究(一)试验方法的选择1.试验设计应考虑中医药特点,根据新药的主治,参照其功能,选择相应试验方法,进行主要药效试验。
由于中药常具有多方面的药效或通过多种方式发挥作用等特点,应选择相应的方法证实其药效。
2. 药效试验应以体内试验为主,必要时配合体外试验,从不同层次证实其药效。
(二) 观测指标应选用特异性强、敏感性高、重现性好、客观、定量或半定量的指标进行观测。
(三) 实验动物根据各种试验的具体要求,合理选择动物,对其种属、性别、年龄、体重、健康状态、饲养条件、动物来源及合格证号等,应有详细记录。
(四) 给药剂量及途径1. 各种试验至少应设3个剂量组,剂量选择应合理,尽量反映量效和/或时效关系,大动物(猴、狗等)试验或在特殊情况下,可适当减少剂量组。
2. 给药途径应与临床相同,如确有困难,也可选用其他给药途径进行试验,但应说明原因。
(五) 对照组主要药效研究应设对照组,包括正常动物空白对照组、模型动物对照组、阳性药物对照组(必要时增设溶媒或赋形剂对照组)。
国家药监局药审中心关于发布《中药新药研究各阶段药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试行)》的通告
国家药监局药审中心关于发布《中药新药研究各阶段药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试行)》的通告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公布日期】2020.11.02•【文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通告2020年第37号•【施行日期】2020.11.02•【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药政管理正文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通告2020年第37号国家药监局药审中心关于发布《中药新药研究各阶段药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试行)》的通告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部署下,药审中心组织制定了《中药新药研究各阶段药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试行)》(见附件)。
根据《国家药监局综合司关于印发药品技术指导原则发布程序的通知》(药监综药管〔2020〕9号)要求,经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审核同意,现予发布,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特此通告。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2020年11月2日附件中药新药研究各阶段药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试行)一、概述中药新药研究是一项涉及药学、药理毒理、临床等多学科研究的系统工程。
药学研究主要包括处方药味及其质量、剂型、生产工艺、质量研究及质量标准、稳定性等研究内容。
中药新药研究应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根据中药特点、新药研发的一般规律及不同研究阶段的主要目的,开展针对性研究,落实药品全生命周期管理,促进中药传承与创新,保证药品安全、有效、质量可控。
本指导原则主要针对中药新药申请临床试验、Ⅲ期临床试验前、申请上市许可及上市后研究各阶段需要完成的药学主要研究内容提出基本要求,为中药新药研究提供参考。
对于具体产品不必拘泥于本指导原则提出的分阶段要求,应根据产品特点,科学合理安排研究内容。
二、一般原则(一)遵循中医药理论指导中药新药药学研究应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尊重传统经验和临床实践,鼓励采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研究创新。
(二)符合中药特点及研发规律应根据中药的特点及新药研发的一般规律,充分认识中药的复杂性、新药研发的渐进性及不同阶段的主要研究目的,分阶段开展相应的研究工作,体现质量源于设计理念,注重研究的整体性和系统性,提高新药的研发质量和效率,促进中药传承和创新发展。
中药单体及有效部位新药研发的思路、
周 俊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二ΟΟ六年九月
一、广义中药(传统中药、民族药、 民间药)单体的研发
(一)天然药物单体(Natural pure compound drug)与一般纯化合物
或新化合物不同,是指一类有治疗作用或有益健康的单体,根据单体的
二、广义中药有效部位的研发
(一)广义中药有效部位:应根据原料药的使用历 史或药效成分组研发有效部位。
1. 总提取物:如人参、大蒜。我以为药用乙醇提取物即可,不必
分有效部位。我研究过三七和人参皂苷,我从不认为非皂苷部位
为无效成分,最近新研究结果证明非皂苷部位也有活性。
2. 总提取物简单分离(如大孔树脂,可药用且经处理)即得有 效部位,如黄芪提取物去糖。又如水煮醇沉也非完全落后。
(二) 有效部位研发思路
1.用有效部位单独成药:如三七皂苷形成的 血塞通。 2.用有效部位组成复方,根据古方或验方组 成复方。据我提出的多靶作用机理组成复方。 有效复方的二次开发。 3. 加入和有效部位药效相同或相似的具有物 质专利单体的新复方,使复方有专利。
(三)
技术要求
1.有效部位所含化合物要含有多少?这是有 争议的问题,我认为视情况而定。 2.传统中药或法定药物应从宽要求,不应要 求大白鼠和长毒。 3.增加禁忌症或慎用疾病。 4.有效部位以HPLC测定较好。
2.创新药物思路 (1)发现先导化合物,认真研究作用机理, 组织有活力的专家扩大战果,坚持不懈, 不断申请专利保护,我国这方面教训较多。 (2)提升候选化合物至先导化合物和药物 也有潜力。
(3) 对临床长期应用的单体药物通过结构修饰,形成 更好的有知识产权的新药。众所周知抗菌素有耐药性,国 际通用做法是推出第一代时就已有研出第二代,同时研发 第三代。抗生素是医院用药的大头。可惜我国此领域很弱。 植物抗菌药黄连素(berberine)在我国已使用近三十年, 无抗药性,近已发表无抗药性的机理,我国应立即加速进 行结构修饰,增加抗菌谱,增加疗效。我希望我国企业家 重视我的建议。
中药制剂的药理、毒理学实验技术要求
中药制剂的药理、毒理学实验技术要求一、概述(一)安全性评价目的安全、有效是药物制剂必要具备的两大要素,因此正确评价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
毒理学研究是保证药物安全性评价的重要一环,是药物开发研究中以实验数据客观地反映其安全性的科学方法,符合临床需要。
中药制剂毒理学研究的目的,在于揭示药物固有的毒性,认识毒性的性质及程度,了解毒性反映的靶器官(特别是首先出现毒性的靶器官)及毒性反应的可逆性。
它一方面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导向,如药物的毒性大小,中药的先兆症状是什么?如何监测?毒性产生后的可逆程度及恢复时间等;另一方面为确定临床治疗剂量提供依据,如通过对动物的最小致死量(或最大耐受量)与药效学有效剂量的比值,估算出药物的安全范围,为临床用药的可变动范围提供重要参考;最后,它为确定药物临床禁忌症提供参考。
(二)安全性评价必要性1、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绝大多数中药或传统成方制剂没有进行过系统的现代毒理学研究。
2、药用有效组分或单体成分中药制剂的研制,其安全性不容忽视。
3、采用新的给药途径的中药制剂,如中药注射剂或气雾剂,更应注意进行安全性评价。
4、新资源的开发,如人工制剂、代用品等,也需进行安全性评价。
(三)安全性评价的范围除新药五类制剂外,所有新药都应该作毒性试验。
毒性试验分急毒性试验、长期毒性试验和特殊毒性试验三大类。
其中新药药材一类和新药制剂一类需进行上述三项试验,药材和制剂二、四类仅需作前两项毒性试验。
此外还有一些特殊规定,如:中药注射剂应进行必要的制剂安全性试验(如热原试验、刺激性试验、过敏试验、溶血试验等);新药制剂四类仅改变剂型及制剂工艺,提取工艺未改变者,可视情况免作毒性试验。
(四)安全性评价的基本要求《中药新药研究指南》(药学、药理学、毒理学)中,规定了中药新药毒理学研究的基本要求,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1)试验人员及承担科研单位应符合规定条件;(2)受试物的稳定与临床用药的一致性;(3)实验动物从业人员应具资格,持证上岗,实验动物应符合国家规定的等级动物要求;(4)实验条件设施及组织管理应基本上符合规范化要求;(5)试验设计要有针对性;(6)试验记录应采用先进、科学、可靠的仪器,标准统一,并注意原始资料的保存;(7)资料整理及符合形式审查要点。
中药、天然药物急性毒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中药、天然药物急性毒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Z 】 G P T 2 - 1 指导原则编号:中药、天然药物急性毒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第二稿)二OO 四年三月十八日目录一、概述 (1)二、急性毒性试验的原则要求 (2)(一)试验管理 (2)(二)试验设计 (2)三、急性毒性试验的基本内容 (2)(一)受试物 (2)(二)实验动物 (2)(三)试验分组 (3)(四)给药途径 (3)(五)给药容量 (3)(六)观察期限 (3)(七)观察指标 (3)(八)结果处理及分析 (3)四、不同情况的中药、天然药物急毒试验的一般要求 (4)五、附录 (6)附录Ⅰ (6)急毒试验的一般研究方法附录Ⅱ (7)急性毒性试验的一般观察结果与可能涉及的器官、组织、系统六、参考文献 (9)七、起草说明 (9)八、著者 (12)中药、天然药物急性毒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一、概述急性毒性是指动物一次或24 小时内多次接受一定剂量的受试物,动物在短期内出现的毒性反应。
其目的是为新药的研发提供参考信息。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于1993 年颁发的《中药新药研究指南》和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1999 年颁发的《中药新药药理毒理研究的技术要求》,对于统一、规范中药急性毒性试验,推动我国中药的研究和开发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但随着新药研究手段的不断改进,对中药、天然药物认识的进一步深入,这些要求越来越表现出它的局限性。
多数中药、天然药物作用温和,中药复方制剂通过合理的配伍,也可能使毒性减轻。
多数中药、天然药物新药,其处方来源有些是古方,有些是医院制剂或临床经验方,有一定的临床应用基础。
但由于现代中药、天然药物制剂运用了大量的新技术甚至新的理论,与传统中药相比,物质基础和给药方式可能有明显改变,而有些改变带来的结果又是未知的,特别是当某些成分的含量明显提高后,其药理作用可能会明显增强,毒性反应也可能明显增大。
因此,中药、天然药物进行急性毒性试验研究十分必要。
本指导原则是根据中药、天然药物的特点,结合国际上药物安全性评价的要求和我国药物安全性研究现状而制订的。
中药注册技术要求及申报资料整理
contents
目录
• 总体要求与流程 • 药学研究技术要求 • 药理毒理研究技术要求 • 临床研究技术要求 • 生产现场检查与GMP认证要求 • 申报资料整理技巧与注意事项
01 总体要求与流程
中药注册法规背景
《药品注册管理办法》
01
规定了中药注册的法规要求、程序和管理。
《中药注册分类及申报资料要求》
02
明确了中药注册的分类和各类别的申报资料要求。
相关指导原则
03
如《中药新药研究技术要求》、《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等,为中药研发提供技术指导。
技术要求概述
01
02
03
药学研究
包括原料、辅料、制剂工 艺、质量标准、稳定性等 方面的研究,确保药物的 安全性和有效性。
整改措施
针对发现的问题,制定详细的整改计 划,明确整改责任人和整改时限,确 保问题得到彻底解决。
持续改进与风险管理
持续改进
建立持续改进机制,对生产现场管理和化工作流 程和标准。
风险管理
对生产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和控制,确保产品质量和生产安全。同时,建立应急预 案,对突发事件进行快速响应和处理。
代谢和排泄过程。
药物依赖性评价
药物成瘾性评价
观察药物是否具有成瘾性,评 估其对精神神经系统的影响。
药物戒断反应评价
研究药物停用后是否出现戒断 症状,分析其产生机制和影响 因素。
药物滥用潜力评估
综合药效学、毒理学和临床使 用情况,评估药物的滥用潜力 。
依赖性试验设计
根据药物特性和研究目的,设 计合理的依赖性试验方案。
05 生产现场检查与GMP认 证要求
中药新药研发知识大全
㈠. 申报资料项目。 ㈡. 申报注册不同类型药物所需的相关资料。 ㈢. 中药新药申报临床与生产的主要程序:
6
申报临床资料
省级药监局 (对资料完整性、规范性审查及现场考察)
CDE(国家药品审评中心) (对申报资料进行技术审评)
申报生产资料
记载的;④目录由国家局协助有关部门制定与发布;⑤不发给新药证书。 ⑫.主治为证候的中药复方制剂。要求: ①用于中医证候的方剂(包括治疗中医病证或症状); ②组方符合中医理论,有临床基础、功能主治、以及中医术语表达; ③处方来源、组方合理性、临床应用情况、功能主治、用法用量等内容,由国家
局组织中医专家审评。 ④疗效评价以中医证候为主。 ⑬.主治为病证结合的中药复方制剂。要求: ①.“病”是指现代医学的疾病,“证”是指中医的证候。
5
市场认可情况。 ⑬.文献检索:该品种古代、现代、国内、国外文献检索及综述的撰写。 2.课题筛选:根据课题特点综合分析指标(疗效、毒性、剂型、组方、应用前
景、市场比较等),对初选的几个课题进行筛选,并可请专家论证或咨询。 3.新药研究方案的制订:常规的内容有: ⑪ 立题依据及研究目的意义。 ⑫ 处方来源、组方及方义分析。 ⑬ 研究内容: ① 药学研究:原料药材、剂型、制备工艺、中试、质量标准、制剂稳定性。 ② 药理毒性的研究:药理研究(一般药理、药效学、药动学等);毒理研究(安
2
②.功能以中医专业术语表达,主治以现代医学疾病与中医证候相结合的方式表 达。
2. 天然药物复方制剂: 应在现代医药理论指导下组方,其适应症用现代医学术语表达。如急支糖浆(组 方:鱼腥草,金荞麦,四季青等),用于急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功 能:清热化痰,宣肺平喘)。 3. 中药、天然药物和化学药品组成的复方制剂,其中包括 ⑪.中药和化学药品:如维 C 银翘片(银翘散、Vc、扑尔敏、扑热息痛)。 ⑫.天然药物和化学药品:如咳特灵胶囊(小叶榕干浸膏,马来酸氯苯那敏)。 ⑬.中药、天然药物和化学药物:如复方枇杷糖浆
中药新药研究的技术要求
《中药新药研究的技术要求》目录一、中药新药制备工艺研究的技术要求二、中药新药质量标准研究的技术要求三、中药新药质量稳定性研究的技术要求四、中药新药质量标准用对照品研究的技术要求五、中药新药药理毒理研究的技术要求六、中药新药临床研究的技术要求七、中药注射剂研究的技术要求中药新药制备工艺研究的技术要求制备工艺是中药新药研究的一个重要环节。
中药制备工艺研究应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对方剂中药物进行方药分析,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进行剂型选择、工艺路线设计、工艺技术条件筛选和中试等系列研究,并对研究资料进行整理和总结,使制备工艺做到科学、合理、先进、可行,使研制的新药达到安全、有效、可控和稳定。
制备工艺研究应尽可能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辅料、新设备,以提高中药制剂研究水平。
一、剂型选择剂型是药物使用的必备形式。
中药剂型的选择应根据临床需要、药物性质、用药对象与剂量等为依据,通过文献研究和预试验予以确定。
应充分发挥各类剂型的特点,尽可能选用新剂型,以达到疗效高、剂量小、毒副作用小,储运、携带、使用方便的目的。
二、提取工艺研究由于中药新药的研制一般以中药材为起始原料,为了达到疗效高、剂量小的要求,除少数情况可直接使用药材粉末外,一般药材都需要经过提取。
针对影响提取效果的多种因素,可从三方面进行提取工艺研究。
(一)药材的鉴定与前处理中药材的鉴定与前处理是保障制剂质量的基础,投料前原药材必须经过鉴定,符合有关规定与处方要求者方能使用。
此外,还应根据方剂对药性的要求,药材质地、特性和不同提取方法的需要,对药材进行净制、切制、炮炙,粉碎等加工处理。
凡需特殊炮制的药材,应说明炮制目的,提供方法依据。
(二)提取工艺路线的设计中药成分复杂、药效各异,组成复方并非药物简单相加,因此对复方中药一般应复方提取。
在工艺设计前应根据方剂的功能、主治,通过文献资料的查阅,分析每味中药的有效成分与药理作用;结合临床要求与新药类别、所含有效成分或有效部位及其理化性质;再根据提取原理与预试验结果,选择适宜的提取方法,设计合理的工艺路线,并应提供设计依据。
中药新药不同阶段药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中药新药不同阶段药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中药新药研发包括研究前期、药理学研究、药物化学研究、药剂学研究、临床研究等多个阶段。
不同阶段的药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如下:1.研究前期药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研究前期旨在了解中药的活性成分、质量评价等方面的信息。
根据相关指导原则,应采用先筛选后深入研究的方法,图谋中药研发的系统性、科学性和高效性。
在研究前期,药学技术的指导原则主要包括临床需要导向、分子筛选导向、体外生物学活性筛选导向、系统毒理学评价导向等。
2.药理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药理学研究主要通过体内和体外的实验来探究中药的药理学特性。
药理学研究的技术指导原则包括药物筛选法、细胞实验法、动物实验法等。
同时,研究中应着重考虑中药在体内的代谢过程,对药物代谢产物的检测、结构鉴定、定量等进行相应的分析和研究。
3.药物化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药物化学研究旨在分离和鉴定中药中的活性化合物,并进行结构优化。
在药物化学研究阶段,应注重对中药饮片中活性成分的理化性质分析、分离纯化和结构鉴定等。
对于新发现活性成分,还需要进行化合物的合成和活性验证。
4.药剂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药剂学研究是将活性物质制备成适合人体服用的药物剂型的过程。
药剂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包括理化性质分析、载药体系筛选、药物释放特性研究等。
此外,还需要根据中药剂型的特点,制定合理的保存条件和质量控制标准。
5.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临床研究是对中药新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价的关键步骤。
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包括临床试验设计、样本的选择和分组、治疗方法的制定和评估指标的确定等。
此外,还需要加强对临床试验数据的分析和解读,确保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综上所述,中药新药不同阶段的药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包括了研究前期的活性物质筛选,药理学研究的实验方法,药物化学研究的分离和合成方法,药剂学研究的理化性质分析和质量控制等,以及临床研究的临床试验设计和数据分析等。
这些指导原则的遵守将有助于中药新药的顺利研发和上市。
中药新药临床前研究的基本程序及其技术要求
按上述研究的结论,制定剂量标准 按质量标准对新药制剂进行稳定性留样考查>3个月。
药效学研究:阐述其主要药效作用的特点及主要机制。 毒理学研究:不同给药方法、部位要求不同。
主要为急性毒性试验 长期毒性试验 局部刺激试验、局部毒性试验、特殊毒性试验:根据药物用药
部位及方法选择。
上面只简单介绍了药学、药理学的概念性要求,具体问题,请单独 探讨。这里主要探讨有关处方优化选择、配伍问题,背景资料的提供, 处方主治病症的病机及方解,I期临床应注意的问题。 1. 处方不应是简单的根据期刊报告、药理研究而处方,而应是以中医基 础理论为指导,处方有一定的历史沿革,临床反复优化而确定的经验方 或协定方,说明你的研究背景的扎实。 2. 背景资料:最好是鉴定证书,公开发表的论文。
中药新药临床前研Βιβλιοθήκη 的大概程序:中医药理论临床经验
开发所治病症该制剂的必要性
优化,再次临床验证处方
新制剂的质量标准的研究
制剂工艺的考察和建立
药理毒理学研究
临床再考查(I期临床)
定义: 新药要突出创新,在中药主要包括:新的中药成份,如化学单体,
新的有效部位(一类结构相似的化合物群,如总皂苷,总黄酮等);新 的有效处方;新的剂型;新的给药途径或新的用途。中药新药较恰当的 定义应为以中医药基础理论为指导开发和应用的,用于预防或治疗疾病 的上述中药,则为中药新药。
在这里着重讨论新的有效处方,其它类别都以药学工作者为主体, 只有复方中药是我们中医临床工作者的优势,故我们一起探讨有关新的 中药复方制剂开发的一些基本程序问题,在此只讨论传统复方,即以中 医药理论为指导,根据理、法、方、药而组成的中药复方(天然药物或 化学药物)。
在制备工艺研究完成后,开展新制剂的质量标准、药理、毒理和临床 (I期临床)的研究。 质量标准:
新药研发的药理毒理研究的操作要点
毒理研究- 长毒
长期(重复给药)毒性
毒理研究- 长毒
长期毒性研究目的
• 观察动物在给予超过临床剂量(数倍或数十倍)和用 药周期(3-4倍以上)的情况下所出现的毒性反应 • 设法发现引起毒性反应的剂量、剂量与毒性之间的关 系、中毒表现和程度、主要毒性靶器官或组织及可逆 程度等 • 预测临床研究阶段可能的安全范围和毒性,预先制定 防治措施或避免某些有特殊疾病患者的使用,减少临 床可能的风险 • 为临床试验初始剂量和指标的选择等提供重要参数
毒理试验
毒理试验设计要点
毒理研究
毒理研究范围
急性(单次给药)毒性 长期(重复给药)毒性 致突变(遗传毒性) 生殖毒性 致癌性 其它毒性( 过敏性、溶血性、光毒性、免疫毒性、
药物依赖性等试验)
毒理研究-共性问题
受试药物
化学药品:原料、制剂 生物制品:制剂 中药:原料、制剂、浸膏
试验动物
动物同药效试验 啮齿类和非啮齿类两种,如大鼠、犬或猴等。 理由充分,一种相关动物
毒理研究- 长毒
试验方案设计- 给药方案
• 给药剂量 一般3个给药剂量组 高剂量 - 动物应出现毒性和个别死亡(<20%) 低剂量 - 等于或略高于有效剂量 ,无毒性 中剂量 - 介于以上两者之间 ,轻微毒性 或者按急毒结果: LD50法 (1/10, 1/50, 1/100) MTD法 (1, 1/3, 1/10)
毒理研究- 急毒
最大给药量试验 该试验多用于中药和毒性较小的其它药物研究 指药物以最高浓度和最大容积的给药,剂量可能并未达到 最大耐受的剂量,所以该剂量被称为最大给药量。 具体要求可参照最大耐受量试验。 限量试验
低毒药物,口服给药:5g(或ml)/kg 动物数一般 ≥ 5只,大鼠禁食一夜,小鼠禁食4-6小时, 观察14天,如无死亡,则无必要进行更高剂量 如动物在5g/kg出现死亡,可选择较低剂量
中药改良型新药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中药改良型新药研究技术指导原则中药改良型新药的研究是中医药科研领域中的重要工作之一。
如何科学规范地开展这项工作,是我们需要探讨的问题。
下面,本文将就“中药改良型新药研究技术指导原则”展开阐述。
一、目的与原则1.1 目的:中药改良型新药的研究主要是以保留传统中药的基本特性和优点为前提,以现代化技术手段为手段,开发出更加安全、有效的新药,以满足临床治疗上的需要。
1.2 原则:中药改良型新药的研究应该遵循科学性、可行性、可重复性、规范性和安全性的原则。
二、研究内容2.1 质量控制要求:对所选药材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并对其去杂、打粉等处理工艺进行优化,以确保其质量达到标准要求。
2.2 药材基础研究:对所选药材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毒副作用等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为药物研发提供科学依据。
2.3 药物研发流程:建立规范的药物研发流程,包括药物设计、合成、分离纯化、中间体和药物性质表征等环节。
2.4 药效评价:对中药改良型新药进行安全性和疗效评价,包括小鼠、大鼠、狗、猴等动物药物毒理学、药物代谢动力学、药物药效学等方面的研究。
2.5 临床试验:经过毒理学和药理学评价、药效评价以及初步的制剂研究后,开展临床试验,评价其临床安全性、药效性和治疗效果等指标。
三、关键技术3.1 药材鉴定:用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红外光谱仪、紫外光谱仪等现代技术手段对中药材样本进行鉴定。
3.2 范型药物研制技术:选择具有代表性和可替代性的中药药材,研制范性药物,为中药研究提供技术支持。
3.3 安全性评价技术:采用体外细胞试验、小鼠、大鼠、狗等动物实验方法,评价中药新药的毒性和安全性。
3.4 中药复方常规研究技术:采用化学指纹图谱、分子生物学技术、蛋白质组学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对中药复方进行分析研究。
四、总结近年来,中药改良型新药的研究引起了广泛的重视,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技术难题和挑战,需要我们加强研究和探索。
本文介绍了中药改良型新药研究技术指导原则、研究内容和关键技术,希望能对中药领域的研究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帮助。
中药新药研究的技术要求
《中药新药研究的技术要求》目录一、中药新药制备工艺研究的技术要求二、中药新药质量标准研究的技术要求三、中药新药质量稳定性研究的技术要求四、中药新药质量标准用对照品研究的技术要求五、中药新药药理毒理研究的技术要求六、中药新药临床研究的技术要求七、中药注射剂研究的技术要求中药新药制备工艺研究的技术要求制备工艺是中药新药研究的一个重要环节。
中药制备工艺研究应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对方剂中药物进行方药分析,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进行剂型选择、工艺路线设计、工艺技术条件筛选和中试等系列研究,并对研究资料进行整理和总结,使制备工艺做到科学、合理、先进、可行,使研制的新药达到安全、有效、可控和稳定。
制备工艺研究应尽可能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辅料、新设备,以提高中药制剂研究水平。
一、剂型选择剂型是药物使用的必备形式。
中药剂型的选择应根据临床需要、药物性质、用药对象与剂量等为依据,通过文献研究和预试验予以确定。
应充分发挥各类剂型的特点,尽可能选用新剂型,以达到疗效高、剂量小、毒副作用小,储运、携带、使用方便的目的。
二、提取工艺研究由于中药新药的研制一般以中药材为起始原料,为了达到疗效高、剂量小的要求,除少数情况可直接使用药材粉末外,一般药材都需要经过提取。
针对影响提取效果的多种因素,可从三方面进行提取工艺研究。
(一)药材的鉴定与前处理中药材的鉴定与前处理是保障制剂质量的基础,投料前原药材必须经过鉴定,符合有关规定与处方要求者方能使用。
此外,还应根据方剂对药性的要求,药材质地、特性和不同提取方法的需要,对药材进行净制、切制、炮炙,粉碎等加工处理。
凡需特殊炮制的药材,应说明炮制目的,提供方法依据。
(二)提取工艺路线的设计中药成分复杂、药效各异,组成复方并非药物简单相加,因此对复方中药一般应复方提取。
在工艺设计前应根据方剂的功能、主治,通过文献资料的查阅,分析每味中药的有效成分与药理作用;结合临床要求与新药类别、所含有效成分或有效部位及其理化性质;再根据提取原理与预试验结果,选择适宜的提取方法,设计合理的工艺路线,并应提供设计依据。
新药研发中药理毒理研究的技术要求(国家审评中心)
得的已知药物中的光学异构体及其制剂” 报送消旋体与单一异构体比较研究 • 属注册分类1中的“新的复方制剂”,需 增加拆方比较研究 • 有的分类尽管不要求试验,但特殊情况 (如辅料改变)建议进行比较研究
• 其它 - 补充申请第6项改变生产工艺,不应导致药用 物质基础的改变,必 要时应比较药效、急毒 - 补充申请第20项完善说明书的安全内容,应提 供毒理研究或文献资料。 - 增加新的适应证或功能主治,需延长用药周期 或增加剂量,应提供药效学和一般毒 性。
化学药品: 以主要药效为例,了解基本思路
可以用文献综述代替药效试验 - 有条件限制
注册分类3:已在国外上市销售但尚未在国内上市 销售的药品,包括:
(1) 在国外上市销售的原料药及其制剂; (2) 在国外上市销售的复方制剂; (3) 改变给药途径并已在国外上市销售的制剂。
替代的理由-- 制剂完全仿制 如果辅料改动---有效和安全的影响(生物利用 度,毒性)?
- 化药可不进行试验:不改变给药途径的剂型:胶囊片剂;大-小针(除注射剂安全试验)
- 给药途径改变,如局部-全身、 肌注-静脉,可能需 进行药代、毒性等试验
- 改变酸根、碱基、特殊剂型的毒性研究依情况定 - 中药局部外用,不含毒性药材,一般可不进行长毒,
但应注意局部刺激、过敏,光敏。如果出现全身毒性、 应考虑长毒
生物制品 药理毒理学研究的 特殊性与考虑要点
生物制品某些特殊的考虑
(1) 多肽、蛋白质大分子物质 (2) 产品结构与活性 (3) 生产的特殊性-不同的制备方法 (4) 质量控制的特殊性 (5) 种属的特异性与免疫原性 (6) 生物制品无仿制品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新药药理毒理研究的技术要求
中药新药的药理毒理研究包括主要药效学、一般药理学、药代动力学及毒理学研究等。
中药新药的药效研究,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方法,制定具有中医药特点的试验方案,根据新药的功能主治,选用或建立相应的动物模型和试验方法,其目的是对新药的有效性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中药新药的毒理研究包括急性毒性、长期毒性和特殊毒性试验等,其目的是对新药的安全性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一、基本要求
(一)试验主要负责人应具有药理毒理专业高级技术职称和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工作经验与资历。
确保试验设计合理,数据可靠,结果可信,结论判断准确。
试验报告应有试验负责人签字及单位盖章。
(二)受试药物应处方固定、制备工艺及质量基本稳定。
(三)从事新药安全性研究的实验室应符合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GLP)的要求,药理研究也可参照实行。
二、主要药效研究
(一)试验方法的选择
1.试验设计应考虑中医药特点,根据新药的主治,参照其功能,选择相应试验方法,进行主要药效试验。
由于中药常具有多方面的药效或通过多种方式发挥作用等特点,应选择相应的方法证实其药效。
2. 药效试验应以体内试验为主,必要时配合体外试验,从不同层次证实其药效。
(二) 观测指标
应选用特异性强、敏感性高、重现性好、客观、定量或半定量的指标进行观测。
(三) 实验动物
根据各种试验的具体要求,合理选择动物,对其种属、性别、年龄、体重、健康状态、饲养条件、动物来源及合格证号等,应有详细记录。
(四) 给药剂量及途径
1. 各种试验至少应设3个剂量组,剂量选择应合理,尽量反映量效和/或时效关系,大动物(猴、狗等)试验或在特殊情况下,可适当减少剂量组。
2. 给药途径应与临床相同,如确有困难,也可选用其他给药途径进行试验,但应说明原因。
(五) 对照组
主要药效研究应设对照组,包括正常动物空白对照组、模型动物对照组、阳性药物对照组(必要时增设溶媒或赋形剂对照组)。
阳性对照药应选用正式批准生产的药品,根据需要应设一个或多个剂量组。
(六) 中药注射剂需与其口服给药途径比较作用强度和时效关系等。
三、一般药理研究
设2-3个剂量,低剂量应相当于药效学的有效剂量,给药途径应与主要药效试验相同,至少应观察以下三个方面:
(一) 神经系统:观察给药后动物的活动情况、行为变化及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
(二) 心血管系统:观察给药后对动物心电图及血压等的影响。
(三) 呼吸系统:观察给药后对动物呼吸频率、节律及幅度的影响。
根据药物作用特点,应再选择其他相关检测指标。
四、药代动力学研究
有效成分明确的一类新药,可参照化学药品的药代动力学研究方法,研究其在动物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及排泄,并计算各项参数。
五、毒理研究
(一)急性毒性试验
主要观察给药后,动物毒性反应出现的情况。
根据药物毒性特点,可选择以下方法进行急性毒性试验:
1. 最大给药量试验:如因受试药物的浓度或体积限制,无法测出半数致死量( LD50)时,可做最大给药量试验。
试验应选用拟推荐临床试验的给药途径,以动物能耐受的最大浓度、最大体积的药量一次或一日内2-3次给予动物(如用小白鼠,动物数不得少于20只,雌雄各半),连续观察7天,详细记录动物反应情况,计算出总给药量(折合生药量g/kg)。
2.LD 50测定:选用拟推荐临床试验的给药途径,观察一次给药后动物的毒性反应并测定其LD50。
水溶性好的一、二类新药应测定二种给药途径的LD50。
给药后至少观察7天,记录动物毒性反应情况、体重变化及动物死亡时间分布。
对死亡动物应及时进行肉眼尸检,当尸检发现病变时应对该组织进行镜检。
3. 其它急性毒性试验方法:如近似致死量试验,固定剂量法试验等。
(二)长期毒性试验
长期毒性试验是观察动物因连续用药而产生的毒性反应及其严重程度,以及停药后的发展和恢复情况,为临床研究提供依据。
1.动物:应用两种动物(啮齿类和非啮齿类),雌雄各半,啮齿类常用大白鼠,每组20-40只(视试验周期长短而定);非啮齿类常用狗或猴等,每组至少6只。
2.剂量:一般应设三个剂量组。
原则上,低剂量应略高于主要药效研究的有效剂量,此剂量下动物应不出现毒性反应,高剂量力求部分动物出现明显毒性反应。
3.给药途径与方法:给药途径应与推荐临床试验的途径相一致。
口服药应采用灌胃法。
非啮齿类动物也可用掺食法。
应每天定时给药,如试验周期在90天以上者,可每周给药6天。
4.试验周期:三、四类中药制剂,如处方中各味药材均符合法定标准,无毒性药材,无十八反、十九畏等配伍禁忌,又未经化学处理(水、乙醇粗提除外),难以测出LD50而给药剂量大于20g生药/kg,临床用药期为一周以内者可免做长期毒性试验;给药期1周以上者应为临床试验用药期的两倍以上。
对需长期反复应用的药物,应按最长试验周期要求执行。
上述制剂可选用大白鼠进行长期毒性试验。
一、二类药及含有毒药材、非法定标准药材或有十八反、十九畏等配伍禁忌的三、四类中药,应做两种动物(啮齿类和非啮齿类)的长期毒性试验,试验周期应为临床疗程的3-4倍。
啮齿类一般最长不超过6个月,非啮齿类不超过9个月。
此种情况也可先提交3个月的长期毒性试验报告,申请临床研究,在临床研究期间继续完成试验的全过程。
(三)三、四类外用药治疗局部疾患且方中不含毒性药材或有毒成分的,一般可不做长期毒性试验。
但需做局部刺激试验、过敏试验,必要时需做光敏试验。
(四)可能影响胎儿或子代发育的药物,除按一般毒理学要求进行试验外,还应增做相应的生殖毒性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