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数学余角和补角课时教案
2024年人教版初中七年级数学上册《余角和补角》精彩教案

2024年人教版初中七年级数学上册《余角和补角》精彩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人教版初中七年级数学上册第四章《角的性质与分类》中的第4.3节“余角和补角”。
详细内容包括:1. 理解余角的定义及性质;2. 理解补角的定义及性质;3. 学会计算余角和补角;4. 掌握余角和补角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余角和补角的定义,能够熟练计算余角和补角;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余角和补角的性质解决问题的能力;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重点:余角和补角的定义及其性质;2. 教学难点:余角和补角的计算及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三角板、量角器;2. 学具:练习本、铅笔、直尺。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请两名同学到讲台前演示:用三角板拼出两个互补的角;(2)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什么是余角?什么是补角?2. 新知讲解(1)余角的定义:如果两个角的和等于90°,则这两个角互为余角;(2)补角的定义:如果两个角的和等于180°,则这两个角互为补角;(3)余角和补角的性质:互为余角的两个角的和为90°,互为补角的两个角的和为180°。
3. 例题讲解(1)找出互为余角和互为补角的例子;(2)计算给定角度的余角和补角。
4. 随堂练习(1)判断题:找出互为余角和互为补角的角;(2)计算题:计算给定角度的余角和补角。
5. 小组讨论(1)讨论余角和补角的性质;(2)讨论如何运用余角和补角解决实际问题。
六、板书设计1. 余角和补角2. 定义:余角:两个角的和等于90°;补角:两个角的和等于180°。
3. 性质:互为余角的两个角的和为90°;互为补角的两个角的和为180°。
4. 例题及解答。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找出下列角的余角和补角:a. 30°b. 60°c. 120°(2)已知一个角的补角是80°,求这个角的度数。
七年级上数学第六章 6.3.3 余角和补角优质课教案

6.3.3 余角和补角教学目标课题 6.3.3 余角和补角授课人素养目标1.理解余角、补角的概念.2.探索并掌握同角(等角)的余角相等、同角(等角)的补角相等.3.通过余角和补角的学习过程,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和知识运用能力,学会简单的逻辑推理.教学重点角的互余、互补关系及其性质.教学难点通过简单的推理,归纳出余角、补角的性质,并能用规范的语言描述性质.教学活动教学步骤师生活动活动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情境引入】意大利著名建筑比萨斜塔的塔身与地面、塔身与垂直于地面的方向会形成夹角.图中的∠1和∠2、∠3和∠4分别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呢?经测量可知:∠1+∠2=90°,∠3+∠4=180°.学完本节课,你就知道啦!下面我们一起走进本节课的学习.【教学建议】教师不要限制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思考解决方案,并敢于表达自我.设计意图为学生创设一种思考的情境,自然而然地导入,为本节课的探究活动做好铺垫.活动二:实践探究,获取新知探究点1余角和补角的概念问题1(1)在一副三角尺中,大家观察一下每个三角尺的度数有什么特点?每个三角尺都有一个角是90°,而其他两个角的和是90°(30°+60°=90°,45°+45°=90°).知识引入:(2)钝角有余角吗?钝角没有余角,只有锐角有余角.问题2 类似地,如果两个角的和等于180°(平角),这两个角有什么数量关系?知识引入:【教学建议】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区分互补和互余,前者两角的和是180°,后者两角的和是90°,在对比中记忆.根据余角和补角的概念,我们能够直接得出互余(补)两角之间的数量关系.设计意图从直观的角度去感受互为余(补)角的概念.并用语言去表达这个概念,培养口头表达能力.教学步骤师生活动追问改变问题1,2中∠1与∠2(或∠3与∠4)的位置关系,它们仍然互余(互补)吗?因为∠1+∠2=90°,∠3+∠4=180°,所以∠1和∠2仍互余,∠3和∠4仍互补.例1 (教材P177例4)如图,点A,O,B在同一条直线上,射线OD和射线OE分别平分∠AOC和∠BOC. 图中哪些角互为余角?分析:互为余角的两个角的和是90°,而已知条件中隐含互为补角的条件,再利用角平分线的条件,便可以发现互为余角的角.解:因为点A,O,B在同一条直线上,所以∠AOC和∠BOC互为补角. 又因为射线OD和射线OE分别平分∠AOC和∠BOC,所以所以∠COD和∠COE互为余角.同理,∠AOD和∠BOE,∠AOD和∠COE , ∠COD和∠BOE也互为余角.【对应训练】教材P177练习第1,2,4题.【教学建议】提醒学生注意:互为补角和互为余角反映的是角的数量关系,而非角的位置关系.教科书在画图时(图6.3-13,图6.3-14)把互为补角或互为余角的角画成互相分离的样子,是为了避免学生误认为互为补角或互为余角的两角一定有公共顶点和公共边(例如学生容易混淆补角和邻补角).设计意图探究点2余角和补角的性质问题1已知∠1与∠2互为余角,∠1与∠3互为余角,那么∠2与∠3的大小有什么关系?请说明理由.因为∠1与∠2互为余角,所以∠2=90°-∠1.因为∠1与∠3互为余角,所以∠3=90°-∠1,所以∠2=∠3.教师归纳:同角(等角)的余角相等.问题2已知∠1与∠2互为补角,∠1与∠3互为补角,那么∠2与∠3的大小有什么关系?请说明理由.因为∠1与∠2互为补角,所以∠2=180°-∠1.因为∠1与∠3互为补角,所以∠3=180°-∠1,所以∠2=∠3.教师归纳:同角(等角)的补角相等.例2如图,如果∠AOB=∠COD=90°,那么∠1与∠2有什么数量关系?为什么?解:∠1=∠2. 理由:因为∠AOB=∠COD=90°,所以∠1+∠BOC=90°,∠2+∠BOC=90°,所以∠1=∠2.【对应训练】如图,点C,O,E在同一条直线上,∠AOB=∠EOD=90°.比较∠1与∠3的大小,并说明理由.解:∠1=∠3. 理由:因为∠DOE=90°,所以∠DOC=180°-∠DOE=90°.因为∠DOC=∠AOB=90°,所以∠DOC-∠2=∠AOB-∠2,所以∠1=∠3. 【教学建议】这里开始要让学生简单说理,要求学生能用数学语言表达思考过程,不要求严格的推理形式.【教学建议】例题和习题是两个补充的说理题,旨在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说理能力.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角重叠时的角度关系.通过对两个问题的分析得出关于余角和补角的两个性质,开始让学生简单说理,用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逐步强化推理能力.教学步骤师生活动活动三:典例精析,巩固提升例3一个角的余角与这个角的3倍互补,求这个角的度数.解:设这个角的度数为x°.根据题意得90-x+3x=180.解得x=45.所以这个角的度数是45°.【对应训练】教材P177练习第3题.【教学建议】教师引导学生厘清相等关系:设计意图综合余角、补角的概念和性质,培养学生用方程思想解题.活动四:随堂训练,课堂总结【随堂训练】“随堂小练”册子相应课时随堂训练.【课堂总结】师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所学主要内容,并请学生回答以下问题:1.余角和补角的概念是什么?2.余角和补角的性质是什么?【知识结构】【作业布置】1.教材P178习题6.3第2(3)(4),4,7,11题.2.相应课时训练.板书设计教学反思本节课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坚持“数形结合”,从学生熟悉的知识着手,例如讲解余角和补角的性质时,先以数的形式出现,然后在练习中再强化从图形上形象地理解性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成好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解题大招余角、补角与三角尺的结合以三角尺为背景的角的问题(30°,60°,45°,90°),寻找图形中角之间的和、差关系并结合余角、补角的性质求角的度数或角之间的关系.例如图,把一副三角尺按不同的方式摆放,其中∠α与∠β不相等的是(C)。
数学七年级上册《余角和补角 》教案

1
2
图1
1
2
A
O
二、新课讲解(13 分钟)
图2 B
1.互为余角的定义:
.
思考:(1)如图 3,已知∠1=62°,∠2=118°,那么 ∠1+∠2= .
(2)如图 4,A、O、B 在同一直线上,∠1+∠2=
.
1
2
12 AOB
图3 2.互为补角的定义:
图4 .
问题 1:以上定义中的“互为”是什么意思?
问题 2:若∠1+∠2 +∠3 =180°,那么∠1、∠2、∠3 互为补角
初中 20 -20 学年度第一学期教学设计
主备教师
审核教师
授课周次
课题
4.3.3 余角和补角
课型
教学目标 在具体的现实情境中,认识一个角的余角和补角.
授课时间 新授课
教学重点 正确求出一个角的余角和补角.
教学难点 正确求出一个角的余角和补角. 教学方法与 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手段 教学准备 PPT
吗? 三、例题讲解(7 分钟)
1、若一个角的补角等于它的余角 4 倍,求这个角的度数.
2、如图,∠AOC=∠COB=90°,∠DOE=90°,A、O、B 三点在一
直线上.(1)写出∠COE 的余角,∠AOE 的
C
D 补角;(2)找出图中一对相等的角,并说明
E
理由;
A
O
B
四、课堂练习(6 分钟) 课本 p138:1,2,3,4. 五、课堂小结(2 分钟) 由 3 号和 4 号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六、作业布置(2 分钟) 课本 p139:第 7,13 题 .
∠AOB 的度数是( ).
A 100° B 70° C 180° D 140°
4.3.3余角和补角—教案

4.3.3 余角和补角——教案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余角和补角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图形知识初步”这一章中非常重要的基本概念。
前面学生学习了角的度量和大小的比较,已经为学习余角和补角打下了一定的基础,通过探索余角和补角性质的学习,为今后证明角的相等提供了一种依据和方法。
2、教材内容教材中本节内容是通过一副三角尺引入余角和补角的概念,然后通过例题得到的结论推出余角和补角的性质,最终使学生能综合运用上述性质来解决问题。
学情分析:本节内容是《4.3角》这一节中的第三节,在前面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经历了一些探索、发现的数学活动,积累了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
具备了一定的图形认识能力和借助图形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以前的数学学习中学生已经经历了很多合作学习的过程,具有了一定的合作学习的经验,具备了一定的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我校学生学习基础比较薄弱,识图能力较差,基于以上原因,为更好的使学生理解余角和补角的概念,并为下一节性质作铺垫,特制定此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1、通过现实情境,掌握余角和补角的概念;2、使学生能用简单的代数思想——方程思想来处理图形的数量关系;3、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和知识运用能力,进一步感受学习数学的意义. 教学重点:认识角的互余、互补关系教学难点:方程思想来处理图形的数量关系课时安排:《4.3.3余角和补角》第一课时教学手段:观察、探究、合作交流、多媒体辅助教学学法指导:通过学生动脑想,勤钻研,主动地学习,增加学生主动参与的机会,增加学生的参与意识,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思考问题的方法。
4321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让学生观察意大利著名建筑比萨斜塔。
比萨斜塔建于1173年,工程曾间断了两次很长的时间,历经约二百年才完工。
设计为垂直建造,但是在工程开始后不久便由于地基不均匀和土层松软而倾斜。
二、探究新知:1、探究互为余角的定义:教师活动:操作多媒体演示。
余角和补角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优质教案

余角和补角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在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四章《角度量》中,深入探讨余角和补角概念。
具体内容包括:理解余角和补角意义,掌握它们之间关系和性质,以及在实际问题中运用这些知识。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余角和补角概念,理解它们之间关系,能够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重点:余角和补角概念,以及它们之间关系。
2. 教学难点:在实际问题中运用余角和补角知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三角板、量角器、教学课件。
2. 学具:三角板、量角器、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三角板,展示一个直角三角形,引导学生观察直角三角形两个锐角之间关系。
2. 例题讲解(1)余角定义:如果两个角和等于90度,那这两个角互为余角。
(2)补角定义:如果两个角和等于180度,那这两个角互为补角。
3. 随堂练习4. 讲解余角和补角性质(1)余角性质:互为余角两个角相等。
(2)补角性质:互为补角两个角相等。
5. 应用拓展(1)在实际问题中,如何运用余角和补角知识?(2)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巩固余角和补角概念。
六、板书设计1. 定义:余角、补角2. 性质:互为余角两个角相等、互为补角两个角相等3. 例题:展示解题过程及答案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2)已知一个角度数,求它余角和补角。
2. 答案:(1)30°余角:60°,补角:150°;60°余角:30°,补角:120°;45°余角:45°,补角:135°;135°余角:45°,补角:45°。
(2)根据余角和补角定义,求出答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余角和补角概念掌握程度如何?在实际问题中运用余角和补角知识情况如何?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余角和补角知识运用到其他数学领域,如几何、三角函数等。
4.3.2第2课时余角与补角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湘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

-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完成作业和拓展学习。
- 反思总结法: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和总结。
作用与目的:
- 巩固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余角与补角知识点和技能。
- 通过拓展学习,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和思维方式。
- 通过反思总结,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促进自我提升。
4. 教室布置:根据教学需要,布置教室环境。将教室分为讲台区、学生座位区、分组讨论区和实验操作台等区域。讲台区用于教师授课和展示教学资源;学生座位区为学生听讲和自主学习的地方;分组讨论区用于学生分组讨论和互动交流;实验操作台用于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和观察。
5. 教学工具:准备投影仪、计算机、音响等教学工具,以便教师在课堂上展示多媒体资源,提高教学效果。
4.3.2 第2课时 余角与补角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湘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1课时
教师:
单位: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为湘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4.3.2节第2课时“余角与补角”。教学内容主要包括:
1. 理解余角与补角的概念,掌握求一个角的余角与补角的方法。
9. 教学评价:制定本节课的教学评价方案,包括对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实验操作能力、分组讨论成果等方面的评价。通过评价,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
四、教学资源准备
五、教学实施过程
1. 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 发布预习任务:教师通过在线平台或班级微信群,发布预习资料,如PPT、视频、文档等,明确预习目标和要求。
学生活动:
- 听讲并思考:学生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七年级数学上册《余角和补角》教案、教学设计

2.学生的思维逐渐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变,但在运用余角和补角性质解决问题时,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耐心引导;
3.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表现出较强的参与意识,但在交流讨论过程中,可能存在表达不清、倾听不足等问题,需要教师适时指导;
2.针对共性问题,教师在课堂上进行讲解,确保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3.对学生的优秀作业进行表扬,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作业成果,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a.余角和补角的定义是什么?
b.余角和补角的性质有哪些?
c.如何运用余角和补角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2.学生在小组内展开讨论,分享自己的见解和想法,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3.教师巡回指导,关注每个小组的讨论情况,适时给予提示和指导,确保学生讨论的方向正确。
(四)课堂练习,500字
1.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具有代表性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余角和补角的概念、性质及判定方法;运用余角和补角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难点:理解余角和补角的互补关系;在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余角和补角知识。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剪刀、钟表等,引导学生观察和发现余角和补角的存在,激发学生的兴趣,为新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4.拓展延伸,提高能力
设计具有挑战性的拓展题目,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掌握余角和补角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5.归纳总结,梳理提升
通过对本节课所学内容的归纳总结,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结构,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数学上册《余角和补角》精品教案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数学上册《余角和补角》精品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在人教版初中七年级数学上册第十章《角度量》中,深入学习余角和补角概念。
具体内容包括教材第4节“余角”和第5节“补角”,着重探讨余角性质、补角定义以及如何运用这些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余角和补角概念,理解它们之间关系,并能够运用这些概念进行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问题能力,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合作交流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余角和补角性质及其应用。
2.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余角和补角概念,能够灵活运用这些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三角板、量角器。
2. 学具:练习本、铅笔、直尺、三角板。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生活中实例,如剪刀、墙角等,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角之间关系,从而引出余角和补角概念。
2. 新课导入:讲解余角和补角定义,让学生理解它们之间关系,并探讨如何计算余角和补角。
3. 例题讲解:通过讲解典型例题,让学生掌握余角和补角性质及其应用。
4. 随堂练习: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练习题,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5.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生活中余角和补角现象,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能力。
六、板书设计1. 余角和补角2. 定义:余角定义、补角定义3. 性质:余角性质、补角性质4. 例题:展示解题过程和答案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求出下列各角余角和补角:30°、45°、60°、90°。
(2)已知一个角度数,求它余角和补角。
(3)已知两个角和为180°,求这两个角余角和补角。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教学效果如何,学生是否掌握余角和补角概念,能否灵活运用这些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4.3.3余角和补角教案

在今天的课堂中,我发现学生们对余角和补角的概念和性质的理解程度有所不同。有的学生能够迅速抓住定义和性质的核心,而有的学生在这些方面显得有些吃力。这让我意识到,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跟上课程的进度。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尝试通过生动的例子和实际操作,让学生们更直观地理解余角和补角的概念。从学生的反馈来看,这种方法效果不错,他们能够将抽象的几何知识具体化,更好地理解和记忆。但在讲解性质的部分,我感觉自己可能讲得有些快,没有给学生们足够的时间消化吸收。在以后的课堂中,我会注意放慢讲解速度,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和提问。
二、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几何直观和空间想象能力,通过观察和画图,理解余角和补角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2.提升学生逻辑推理和问题解决能力,运用余角和补角的性质进行推理和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数学抽象和数学建模素养,从具体实例中抽象出余角和补角的规律,形成数学模型,并能应用于解决类似问题。
4.强化学生数学运算和数据分析能力,灵活运用公式和性质进行余角和补角的计算,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4.3.3余角和补角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4.3.3余角和补角:本节课主要围绕余角和补角的概念、性质及计算方法展开。内容包括:
1.余角的定义:两个角的和等于90°时,这两个角互为余角。
2.补角的定义:两个角的和等于180°时,这两个角互为补角。
3.余角和补角的性质:
a.互为余角的两个角的和为90°;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余角和补角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余角和补角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教案

余角和补角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具体章节为《余角和补角》。
详细内容包括:余角的定义、性质及求解方法;补角的定义、性质及求解方法;运用余角和补角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余角和补角的概念,能够求解余角和补角的度数,并能运用余角和补角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引导学生发现余角和补角的性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对数学美的感受。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余角和补角的性质,能够熟练求解余角和补角。
2. 教学重点:余角和补角的定义,以及求解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三角板、量角器、多媒体教学设备。
2. 学具:三角板、量角器、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三角板,发现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直角与锐角互补。
2. 新课讲解:(1)余角的定义:两个角的和等于90°,则这两个角互为余角。
(2)补角的定义:两个角的和等于180°,则这两个角互为补角。
(3)余角和补角的性质:互余的两角相加等于90°,互补的两角相加等于180°。
3. 例题讲解:(1)求两个已知角的余角和补角。
(2)已知一个角的度数,求其余角和补角。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练习求解余角和补角,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余角和补角2. 定义:(1)余角:两个角的和等于90°,则这两个角互为余角。
(2)补角:两个角的和等于180°,则这两个角互为补角。
3. 性质:互余的两角相加等于90°,互补的两角相加等于180°。
4. 求解方法:示例及步骤。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求下列各角的余角和补角:a. 30°b. 45°c. 60°(2)已知一个角的度数,求其余角和补角的度数。
余角和补角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教案

余角和补角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四章第四节“余角和补角”。
详细内容包括:1. 余角的定义及性质;2. 补角的定义及性质;3. 求一个角的余角和补角;4. 判断两个角是否互为余角或补角;5. 应用余角和补角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余角和补角的定义、性质,能够准确求出一个角的余角和补角,以及判断两个角是否互为余角或补角;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培养学生运用余角和补角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重点:余角和补角的定义及性质,求一个角的余角和补角;2. 教学难点:判断两个角是否互为余角或补角,应用余角和补角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三角板、量角器、多媒体课件;2. 学具:三角板、量角器、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实际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三角板上的角度关系,引出余角和补角的概念;2. 讲解新课:(1)余角的定义及性质:引导学生观察三角板,发现一个角与其余角的和为90度,进而得出余角的定义及性质;(2)补角的定义及性质:让学生观察三角板上的补角关系,发现一个角与其补角的和为180度,进而得出补角的定义及性质;(3)求一个角的余角和补角:讲解如何利用三角板和量角器求一个角的余角和补角;(4)判断两个角是否互为余角或补角: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掌握判断方法;3.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练习,巩固余角和补角的性质;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如何应用余角和补角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六、板书设计1. 余角和补角2. 内容:(1)余角的定义及性质;(2)补角的定义及性质;(3)求一个角的余角和补角;(4)判断两个角是否互为余角或补角。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求角的余角和补角:给出5个角度,让学生求出它们的余角和补角;(2)判断互为余角或补角:给出5组角度,让学生判断它们是否互为余角或补角;(3)应用题:设计23道应用题,让学生运用余角和补角知识解决问题。
人教版七年级上数学《余角和补角》教案

《余角和补角》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理解余角和补角的概念,掌握它们的性质和应用。
2.通过观察、比较、归纳、演绎等活动,培养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
二、教学内容与过程
1.导入新课
通过展示一些常见的几何图形,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图形有什么特点?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引入余角和补角的概念。
1.学习余角和补角的概念
(1)余角:如果两个角的和等于90度,那么这两个角互为余角。
(2)补角:如果两个角的和等于180度,那么这两个角互为补角。
通过讲解和示范,帮助学生理解余角和补角的概念及特征。
1.余角和补角的性质
(1)余角的性质:等角的余角相等。
(2)补角的性质:等角的补角相等。
(3)对顶角相等。
通过实例和练习,让学生掌握余角和补角的性质,并能利用它们解决实际问题。
1.余角和补角的计算
(1)利用余角和补角的性质进行计算。
(2)利用对顶角相等进行计算。
通过实例和练习,让学生掌握余角和补角的计算方法,提高他们的计算能力和应用能力。
1.课堂小结与布置作业
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强调余角和补角的重要性及其应用。
布置相关练习题和思考题,要求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和知识,培养其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中数学初一数学上册《余角和补角》教案、教学设计

1.通过实际操作,引导学生发现余角和补角的性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2.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3.设计小组讨论环节,鼓励学生合作交流,培养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
4.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数学素养。
二、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正处于从小学到初中的过渡阶段,他们在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都需要逐步适应中学数学的学习。在本章节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角的分类、角的度量等基本概念,具备了一定的角的基础知识。但在抽象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方面,仍需进一步培养和提高。
此外,学生在小学阶段主要依靠形象思维和直观感知学习数学,进入初中后,需要逐步转向抽象逻辑思维。因此,在本章节的教学中,教师应关注以下几点: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以生活中的实例导入新课,如:“同学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会有一些关于角度的问题。比如,我们在拼图、折纸或者建筑设计中,都会遇到角度的测量和计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就是与角度有关的余角和补角。”
2.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图片或实物,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其中的角度关系,从而引出余角和补角的概念。例如,教师可以展示一个直角三角形,让学生观察并描述直角相邻的两个角的和为180度,从而引出补角的概念。
3.教师引导学生运用余角和补角的性质进行简单的计算,如:“已知一个角的度数,如何求它的余角和补角?”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四人,让学生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a.举例说明余角和补角的概念;
b.说出余角和补角的性质;
c.如何运用余角和补角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2.学生在小组内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思考,通过讨论、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七年级数学下册《余角补角及其性质》教案、教学设计

3.总结评价:对各小组的讨论成果进行总结,给予积极的评价和鼓励,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四)课堂练习
1.设计练习题: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包括基本概念题、性质应用题和综合题,涵盖不同难度层次。
4.学会运用图形和实际情境来解释余角和补角的概念,提高几何图形的识别和分析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以下方法使学生达到学习目标:
1.通过直观的教具演示和实际操作,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余角和补角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设计丰富的例题和练习题,让学生在解答过程中掌握余角和补角的性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计算题:已知一个角的度数,求其补角的正弦和余弦值。
(4)小组合作研究题:
-探究:互为补角的两个角度之和为180度,这两个角的正弦和余弦值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应用:举例说明余角和补角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撰写一篇小论文。
作业要求:
1.学生需认真完成作业,字迹工整,保持卷面整洁。
2.家长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协助学生完成实践应用题和提高拓展题。
2.提问方式引入:提问学生“一个角度加上另一个角度等于90度,这两个角度有什么关系?”通过这个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出余角的概念。
3.动态演示: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两个互为余角的角度,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它们之间的关系。
(二)讲授新知
1.余角与补角概念:用简洁明了的语言,结合图形,向学生讲解余角和补角的概念。强调互为余角的两个角度之和为90度,互为补角的两个角度之和为180度。
七年级数学下册《余角补角及其性质》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数学上册《余角和补角》教案

四、板书设计
1.板书应简洁明了,突出重点,方便学生记录和复习。
2.在板书中,应体现余角和补角的定义、性质及计算方法,使学生一目了然。
五、作业设计
1.作业题目应具有针对性和层次性,涵盖本节课的知识点,有助于学生巩固所学。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数学上册《余角和补角》教案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为人教版初中七年级数学上册《余角和补角》部分。具体内容包括:理解余角和补角的概念,掌握余角和补角的性质,学会计算余角和补角的度数,并能运用这些概念解决实际问题。涉及教材章节:第四章第二节。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余角和补角的概念,能够准确计算余角和补角的度数。
3.实践情景引入是否成功,学生是否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4.课堂提问的设计是否合理,是否能够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5.时间分配是否合理,是否保证了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活动。
6.课后反思是否到位,对于教学过程中的不足是否进行了改进。
7.作业设计是否具有针对性和层次性,是否有助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重点:余角和补角的概念及性质,计算方法。
难点:如何运用余角和补角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
1.教具:三角板、直尺、量角器、多媒体课件。
2.教学重点:余角和补角的概念、性质及计算方法,这是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点。
三、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
余角和补角教案【优秀2篇】

余角和补角教案【优秀2篇】篇一:余角和补角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在具体情境中认识余角和补角的概念,并会运用解题;2、经历观察、操作、探究、推理、交流等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3、体验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敢于面对数学活动中的困难,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互为余角、互为补角的概念;2、教学难点:应用方程的思想解决有关余角和补角的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纸板、三角尺[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1、带领同学们领略意大利的比萨斜塔的壮观景象,并思考:斜塔与地面所成的角度和它与竖直方向所成的角度相加为多少度?(课件演示)2、(动手操作1)拿出一个直角纸板,将直角剪成两个角,∠1和∠2,问:∠1和∠2的和为多少度呢?∠1+∠2=90o,我们把具有这种关系的∠1、∠2称为互余,其中∠1叫做∠2的余角,∠2叫做∠1的余角。
请同学们根据老师的演示试着说出余角的定义。
(设计意图:通过比萨斜塔的现实情境和剪纸这一实际操作引出余角概念,既调起学生的兴趣,又直观易懂。
)二、新知探究1、余角的定义:如果两个角的"和为90o(直角),我们就称这两个角互为余角,简称互余。
2、(动手操作2)(1)拿出和的两个角的纸板拼成一个直角,问:“这两个角互余吗?”把其中一个角移开,“这两个角还互余吗?”注意事项1:两角互余只与度数有关,与位置无关。
继续提问:直角三角板的和的两个角互为余角吗?老师在前面黑板上画一个的角,班长在后面黑板上画一个的角,这两个角互为余角吗?(2)拿出一个直角纸板,将其剪成三个角,分别标上∠1、∠2、∠3,问:“∠1、∠2、∠3是互为余角吗?为什么?”注意事项2:互余是两角间的关系。
(设计意图:余角的两个注意事项,通过举例、现场操作,让学生说出错误观点,然后以纠错的方法得出,让学生的印象更为深刻。
)3、补角的定义:如果两个角的和为(平角),我们就称这两个角互为补角,简称互补。
最新2024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6.3.3 余角和补角-教案

6.3 角6.3.3 余角和补角教学内容 6.3.3 余角和补角课时1核心素养目标1. 了解余角、补角的概念,掌握余角和补角的性质,并能利用余角、补角的知识解决相关问题.2. 了解方位角的概念,并能用方位角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重点了解余角、补角的概念及性质,了解方位角的概念和表达方式.教学难点运用余角、补角和方位角的相关知识解题.教学准备课件、纸片教学过程主要师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复习导入二、探究新知一、复习导入如图,∠1 +∠2 =师生活动: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关于角的运算的知识,学生积极发言回答,预测学生能够答出∠1 +∠2 =∠AOB.教师追问:当∠AOB = 90°时,∠3 +∠4 等于多少度?当∠AOB= 180°时,∠3 +∠4 等于多少度?学生独立思考,再由学生代表发言,教师给予评价并引导出今日所学的知识.二、探究新知知识点一:余角定义总结:如果两个角的和等于90°(直角),就说这两个角互为余角,即其中每一个角是另一个角的余角.师生活动:教师讲解,学生集体朗读知识.教师强调:余角是两个角之间的关系,可以说∠3与∠4互余;∠3 是∠4 的余角;∠4 是∠3 的余角.设计意图:通过回忆上节课的内容,承上启下引出本节课的内容.设计意图:教师讲解知识,保证知识的有效传达,让学生心中有数.讨论1:此时∠3 与∠4 还互余吗?师生活动:小组讨论,由小组代表发言,教师给予适当的评价与引导,得出结果:∠3与∠4依然互余,并且共同总结:角的数量关系与位置无关.讨论2:钝角有余角吗?师生活动:小组讨论,由小组代表发言,教师引导学生讲述原因,并给予适当的评价,得出结果:钝角没有余角.最后师生共同归纳出结论:只有锐角有余角.几何语言:师生活动:小组讨论,由小组代表发言,教师给予适当的评价与引导,得出结果:钝角没有余角,并且共同总结出结论:只有锐角有余角.知识点二:补角探究1:你能猜猜∠1 与∠2 的数量关系吗?师生活动:通过PPT动画的展示,预测学生可以答出∠1和∠2的和为180°.教师以此引出补角的定义:如果两个角的和等于180°(平角),就说这两个角互为补角,即其中一个角是另一个角的补角.教师可引导学生将补角和余角进行类比帮助记忆.几何语言:设计意图:通过动画的直观展示帮助学生理解互余是数量关系,与位置无关.设计意图:通过小组讨论,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团队合作意识,通过计算或者画图等方法验证,加深对知识的印象与理解,培养学生探索精神.设计意图:规范学生几何语言的书写,为后期几何题目的解答规范做铺垫,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设计意图:通过动画的直观展示再次让学生明白角的数量关系与位置无关.用类比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补角的知识点,学会举一反三,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应用能力.师生活动:教师提示学生类比余角的几何语言,思考补角的定义在题目中应该如何书写运用.学生代表上台板书,教师予以适当的评价与指导,共同得到规范的关于补角的几何语言.判断:下列论述是否正确?①∠1 +∠2 +∠3 = 90°,则∠1、∠2、∠3互余;②∠1 = 20°,∠2 = 100°,∠3 = 180°,则∠1、∠2、∠3 互补;③∠1 +∠2 = 90°,则∠1是余角;∠3 +∠4 = 180°,则∠3是∠4的补角;④如图,∠A不是∠B的余角;⑤如图,∠C是∠A的补角.师生活动:学生独立思考,请学生代表发言,教师引导学生说出判断依据,并给予适当的评价.比一比:看看谁计算得又快又好!师生活动:学生独立思考,教师让先全部算完的小组举手示意,予以适当的表扬奖励.再由小组代表发言,最终计算全部正确的同学举手示意,教师对这些同学予以表扬,并奖励举手最多的小组.知识点三:余角与补角的性质探究2:∠1 与∠2,∠3 都互为补角,∠2 与∠3 的大小有什么关系?师生活动:学生独立思考,由学生代表发言,教师与学生共同完成板书:因为∠1 与∠2,∠3 都互为补角,设计意图:通过判断的方式巩固余角和补角的知识,起到查漏补缺的作用.设计意图:通过比赛的方式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并且帮助学生在解决几何问题中初步形成方程思想.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题目学会补角的性质,脱离图片,让学生体会性质的普遍适用性,帮助学生发展抽象思维.所以∠2 = 180°-∠1,∠3 = 180°-∠1.所以∠2 =∠3.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补角的性质:同角(等角)的补角相等.探究3:类比探究2,∠1 与∠2,∠3 都互为余角,∠2 与∠3 的大小有什么关系?师生活动:教师提示学生类比补角的性质完成题目,学生先独立思考,由学生代表板书(预测如下):因为∠1 与∠2,∠3 都互为余角,所以∠2 = 90°-∠1,∠3 = 90°-∠1所以∠2 =∠3.教师及其余同学给出适当评价与鼓励,再由教师引导学生得出余角的性质:同角(等角)的余角相等.例题精析:例1 如图,点A,O,B在同一条直线上,射线OD和射线OE分别平分∠AOC和∠BOC,图中哪些角互为余角?师生活动:学生独立思考,由学生代表发言,教师整理完成板书(如下),并适时提问学生两步转换的原因是什么,引导学生思考其中的原理.练一练:1. 已知∠1与∠2互余,∠2与∠3互补,∠1 = 65°,则∠3 =.2. 一个角是它的余角的1.5倍,则这个角的补角是.师生活动:学生独立思考,由学生代表发言,教师引导学生讲述分析思路并整理板书(如下),并得设计意图:通过类比的形式,帮助学生学习余角的意义,再次练习几何语言的书写,以及这类题目的思考方式.设计意图:让学生熟悉几何语言的书写,并明确每一步的理由,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综合运用,强化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语言规范意识.设计意图:通过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与应用能力,让学生体会方程思想在几何中的应用,做到数形结合融汇贯通.三、当堂练习到结果.三、当堂练习1. 如果∠AOB +∠BOC = 90°,∠BOC +∠COD = 90°,那么∠AOB与∠COD的关系是() A. 互余 B. 互补 C. 相等 D. 不能确定2. 如图,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 OA的方向是北偏东30°B. OB的方向是北偏西20°C. OC的方向是西南方向D. OD的方向是南偏东50°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巩固余角和补角的知识.设计意图:通过练习检测方位角的知识的掌握情况.板书设计余角和补角一、余角→和为90°二、补角→和为180°三、余角与补角的性质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梳理并完善表格.1.培养抽象意识和空间观念。
余角和补角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余角和补角优秀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初中数学》教材第七章第二节,详细内容为余角和补角的概念及其应用。
主要包括:余角的定义、性质和计算;补角的定义、性质和计算;运用余角和补角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余角和补角的概念,能够辨别并计算各种角度的余角和补角;2. 能够运用余角和补角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数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余角和补角的性质及其应用。
教学重点:余角和补角的定义、计算及实际问题解决。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三角板、圆规、直尺、多媒体设备。
学具:练习本、铅笔、直尺、量角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一个时钟,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当时钟的指针分别指向3和9时,两个指针之间的夹角是多少度?这个夹角与当时钟的指针指向12时,两个指针之间的夹角有何关系?2. 余角和补角的定义3. 余角和补角的性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讨论,发现余角和补角的性质:(1)互余的两个角的和为90度;(2)互补的两个角的和为180度;(3)互余或互补的两个角的乘积相等;(4)一个角的余角和补角的和等于这个角的2倍。
4. 例题讲解(1)已知一个角的度数,求它的余角和补角;(2)已知一个角的余角或补角,求这个角的度数;(3)已知两个互余或互补的角,求其中一个角的度数。
5. 随堂练习(2)已知一个角的余角为40度,求这个角的度数;(3)已知两个角的和为180度,求这两个角的补角。
六、板书设计1. 定义:余角:两个角的和为90度时,这两个角互为余角;补角:两个角的和为180度时,这两个角互为补角。
2. 性质:(1)互余角的和为90度;(2)互补角的和为180度;(3)互余或互补角的乘积相等;(4)一个角的余角和补角的和等于这个角的2倍。
3. 例题解答步骤及答案。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2)已知一个角的补角为100度,求这个角的度数;(3)已知两个角的和为90度,求这两个角的余角。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数学上册《余角和补角》教案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数学上册《余角和补角》教案一、教学内容1. 余角的定义与性质2. 补角的定义与性质3. 余角和补角的应用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余角和补角的概念及其性质。
2. 能够运用余角和补角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余角和补角的性质及应用。
2. 教学重点:余角和补角的定义及其相互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三角板、量角器、多媒体设备。
2. 学具:练习本、三角板、量角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剪刀、壁虎爬行等),引导学生发现余角和补角的存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余角和补角的定义,讲解其性质,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加深理解。
(1)余角的定义与性质(2)补角的定义与性质(3)余角和补角的相互关系3. 例题讲解:讲解典型例题,让学生学会运用余角和补角的性质解题。
4. 随堂练习: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余角和补角》2. 定义:(1)余角的定义(2)补角的定义3. 性质:(1)余角的性质(2)补角的性质4. 应用:(1)余角的应用(2)补角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求下列角的余角和补角:40°、70°、135°(2)已知一个角的补角是它的2倍,求这个角。
2. 答案:(1)40°的余角是50°,补角是140°;70°的余角是20°,补角是110°;135°的余角是45°,补角是45°。
(2)设这个角为x,则它的补角为180°x。
根据题意得:180°x=2x解得:x=60°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余角和补角的概念及其性质掌握程度,以及解题方法的运用。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余角和补角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建筑设计、工艺品制作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画法:以点0为顶点,表示正 北方向的射线为角的一边,画40°的角,使它的另一边OB
落在东与北之间,射线OB的 方向就是北偏东40,即客轮B所在的方向.
给学生一个规范的作图语言, 让他们体会几何语言的简洁 美,并训练尝试用几何语言思 维.
J
5
」
b|北*
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问题与情境
帅生行为
设计意图
谁知道正北、正东的方向
吗?
谁能用两只胳膊比出东偏 南30°?西北方向?
让两名学生用手指出对应方 位,其他学生比较他们所指的 相同方向所在的两条直线有什 么位置关系.
学生动手实践.
让学生们明白在不冋的位置, 每个位置都有方位,并且相冋 的方向是相互平行的关系.也为 下面的例题做好铺垫,同时, 也为了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 们在快乐的氛围中学习.
巩固所学知识及时查缺补漏.培养学生用几何语言进行推理 的习惯与素养.
让学生在举一反三中培养他们 应用几何语言逻辑推理的能力.
让学生在总结的过程中体会几 何语言的简洁与优美.
fp.V史3\
/inr
\
\ ■却
图1
五、例1:21与22互补,Z3与/4互补,如果21=23,那 么22与24相等吗?为什么?
若21与22互余,23与24互余,如果2仁23,那么22=24相等吗?为什么?
、1 $
关注学生的语言的规范性.
关注学生小结出互余、互补只 与数量有关,与位置无关•冋时
关注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总结的学习习惯.
图2
七、小结:
八、作业:
P143. 6.7课堂反馈
思考:综合运用10.11.12.13
•180°-21=180°-23
即22=24
关注学生的参与程度,对待一 些学生要适时帮助.
等角的补角相等, 等角的余角相等.
通过学生手中的三角板引入互 余关系,使得学生更容易理 解。
让学生在争论中明辨:互补与
互余只是反映角的数量关系, 而不是位置关系•两个角不一定 画在一起.
同时也培养学生对定义的敏锐 的理解能力以及迅速抓住关键 词的能力.
引起学生注意,让他们充分 讨论.
板书
•••2A+2B=90°
•••2A与2B互余
•2A+2B=180°
•2A与2B互补
学生练习
学生思考并讨论,教师板书.关注学生的几何语言的准确 性,注意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 意识与能力.
•21与22互补,
23与24互补
•21 +22=180°
23+24=180°
•21 =23
四、练习:如图1中给出的各 角中,哪些互为余角?哪些互
为补角?
学生讨论,教师适时点拨.
30°,60°,90°,45°,45°,90°
30°+60°=90° ,
45°+45°=90°
如果两个角的和等于90°就说 这两个角互为余角.
其中一个角是另一个角的 余角.
两个角的和等于180°就说这 两个角互为补角,其中一个角 叫做另一个角的补角.
六例2:如图2,货轮0在航 行过程中,发现灯塔A在它 南偏东60°的方向上,同 时,在它北偏东40°,南 偏西10°,西北方向(即 北偏西45°)方向上又分 别发现了客轮B,货轮C和 海岛D,仿照表示灯塔方位 的方法,画出表示客轮B、货轮C、海岛D方向的射线.让学生尝试画出表示货轮C和海岛D方向的射线.
重点互余、互补的区别以及Fra bibliotek关性质难点
互余、互补的应用
板书设计
余角和补角
1.互为余角:
3•余角的性质:
2.互为补角:
4.补角的性质:
课后反思
问题与情境
师生行为
设计意图
1.一副三角板中有哪些度 数?同一三角板两个锐角 的度数和等于多少?
2.余角的定义.
补角的定义.
三、互余与互补的角与它们 的位置有关系吗?
433
教学任务分析
教 学 目 标
知识技能
要求掌握余角、补角的概念及其性质•会利用互余、互补关系求出角的度数•
数学思考
培养学生简单的逻辑推理和用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能力,以及识图能力•
解决问题
通过互余与互补关系的应用,明确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转化
情感态度
通过互余与互补关系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