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五四文学革命
五四文学革命的主要内容
五四文学革命的主要内容
首先,五四文学革命是一场思想解放的革命。
在五四运动的影
响下,中国的文学思潮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传统的封建思想被挑战,新思潮、新思想迅速涌现,文学家们开始积极探索现代文学的发展
方向,提倡新的审美观念和文学理念,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其次,五四文学革命还表现为文学形式的创新。
在五四运动后,中国文学开始出现了大量新的文学形式,如白话文、新诗、新小说等。
这些新的文学形式不仅打破了传统文学的束缚,还更好地适应
了现代社会的需要,为中国文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此外,五四文学革命还在文学人物的塑造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五四运动后,文学家们开始塑造一批新的文学人物形象,这些人物
形象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圣贤、英雄,而是更加真实、饱满、具有
现代意义的人物形象,他们的形象更加符合现代社会的需要,也更
加贴近现实生活。
最后,五四文学革命还导致了文学作品主题的转变。
五四运动后,中国文学作品的主题逐渐从传统的封建题材转向现代社会生活
的题材,作品中开始关注社会现实、人民生活、国家命运等现实问题,这些作品主题的转变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总之,五四文学革命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事件,它不仅
标志着中国文学由封建传统向现代文学的转变,也为中国文学的发
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五四文学革命的主要内容包括文学思潮的变革、文学形式的创新、文学人物的塑造和文学作品的主题转变,这些内
容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中国文学的现代化奠
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一讲五四文学革命2节
课程:中国现代文学
授课教师:孙钶心
第一章
五四文学革命
(1917-1927)P25 1917-1927)
目的要求:熟悉新文学的诞生, 目的要求 掌握文学革命的发生发展和内 容影响,了解新文化运动。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手段 重点难点:文学革命的发生发 重点难点 展和内容影响。
第一节 文学革命的发生 第二节 文学革命的发展
参考资料
钱理群《现代文学三十年 现代文学三十年》,北京大学出 现代文学三十年 版社,1998年。 刘纳《论五四新文学 论五四新文学》,浙江文艺出版社, 论五四新文学 1986年版。 李继凯《五四新文学的文化创造 五四新文学的文化创造·文学评 五四新文学的文化创造 论》,1999年第3期。 李新宇《“五四”反帝反封建辨析 五四” 《 五四 反帝反封建辨析·齐鲁学刊》 2009年第3期。(或新浪李新宇博客)
四、文学革命的批判与论争P32 文学革命的批判与论争P
1、批判黑幕小说、鸳鸯 蝴蝶派与旧戏曲。 2、与林纾 林纾为代表的守旧 林纾 派文人的斗争。《致蔡 鹤卿太史书》 《荆生》。 3、与“学衡派”的斗争。代表人物梅光迪、 胡先骕、吴宓。 4、与“甲寅派”的斗争。章士钊。
第二节
文学革命的发展
一、外国文艺思潮的影响P29 外国文艺思潮的影响 1、对文学革命先驱者的思想启示。 文学运动:胡适、陈独秀。 文学理论:周作人、胡适。 2、外国文学作品的翻译介 绍对作家创作的影响。 文学作品:易卜生。 文学思潮: 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等。
五四文学革命名词解释
五四文学革命名词解释
一、五四文学革命
五四文学革命是指1919年五月四日起新文化运动的文学改革,是新文化运动中的第一次全国性的文学运动,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
它是以“革新文学”为中心,以宣传民族主义、民主主义、社会主义理念为宗旨,融合国内外新思潮,批判传统文化,发挥政治宣传力量,反映当时社会实践,促进文化新生的文学改革运动。
二、新文学
新文学是五四文学革命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以“革新文学”为口号,以推进新文学为宗旨,以改革传统文学为基础,提出“求真务实”、“新旧融合”、“实践驱动”等思想理念,打破传统文学的僵化形式,提高文学的新颖性和实践性,丰富文学的内容和形式,表现出实际生活。
三、现实主义文学
现实主义文学是五四文学革命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以“新旧融合”为思想指导,以“写实写现实”为宗旨,以描写现实生活为主题,以表现现实情况为特点,以反映时代精神为宗旨,刻画社会矛盾和争论的现实,展示旧社会的种种缺陷,以及新社会的生机勃勃,把时代的气象表现出来,反映出时代的变化,起到了重要的宣传作用。
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
“白话文学”论 “历史的文学观念”论 • “人的文学” • 对现代散文文体的理论确认 • 《美文》
中国现当代文学
• 鲁迅:冷峻犀利 • 郭沫若:雄奇豪放 • 郁达夫:袒露自怜 • 冰心:明丽晶莹 • 朱自清:精美秀雅 • 周作人:冲淡自然 • 闻一多:浓烈沉郁 • 庐隐:激切质直 • 徐志摩:潇洒空灵
中国现当代文学
五四文学的基本特征
• 1、理性精神的显现 • 2、感伤情调的流行 • 3、个性化的追求 • 4、多样创作方法的尝试
中国现当代文学
思考题
一、简述文学革命发生发展的大致过程。 二、为什么说文学革命是我国历史上前所 未有的文学革新运动?文学革命的意义是什么? 三、概述“五四”前后外国文学思潮的进入 和文 学社团兴起的情况。 四、如何评价文学革命时期胡适与周作人 的文学 观念与理论?
• 两个关键人物: 陈独秀 、胡适
中国现当代文学
➢ ★、民主与科学的提倡 ➢ 在新文化运动中,以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
等为代表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大力提倡民主与科学, 坚决反对旧道德、旧思想,试图建立新道德、新思 想,培养独立自由的人格,推进中国社会由近代向 现代的转型。 ➢ 他们以启蒙主义思想和启蒙主义思想家为楷模,义 无反顾地反叛封建文化,大力介绍自由平等学说、 个性解放思想、社会进化论,给人们提供思想武器, 也给文学以精神核心。 ➢ 主要阵地是《新青年》。
胡适
“今日我国之急需,……一曰归纳的理论二曰 历史之眼光;三曰进化之观念。”
中国现当代文学
★介绍西方文学 ➢ 胡适:“今日欲为祖国造新文学,宜从输入欧西
名著入手,使国中人士有所取法,然后乃有自己 创造之新文学可言也。” ➢ 鲁迅:“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 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我们要运 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现代文学第一个十年
第一章 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一、授课课时: 4 课时二、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五四”新文学在中国文学中的地位,熟悉中国新文学一些先驱的重要贡献,掌握新文学发生的历史背景,为切入 正文打下基础三、教学方法及手段 :讲授法、案例法和讨论法四、教学重点及难点:新文学的发生五、教学内容:第一章 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一、五四新文学运动形成的原因1、近代文学为五四新文学运动提供了经验和启发诗界革命,诗界三杰:黄遵宪、夏曾佑、蒋智由小说界革命 白话文运动新文体:务为平易畅达,时杂以俚语、韵语以及外国语法,纵笔所至不检束、然条 理明晰,笔锋常带感情,学者竟效之,号新文体。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2、近代翻译文学的贡献自鸦片战争以来我国翻译分四期:A、第一期:萌芽期(1840—1896)B、第二期:勃兴期(1897—1905)本期最有影响的要算严复和林纾的翻译。
当时有“译才并世数严林”之称。
C、第三期:鼎盛期(1906—1911)D、第四期:嬗变期(1912—1917)本期翻译题材广阔,短篇增多,数量大。
翻译的贡献:带来思想的解放,文学观念的转变,创作手法的更新。
从而催生了现 代文学。
3、涌现出一批全新的作者队伍陈独秀、胡适、周树人、周作人、郭沫若二、胡适的发难——《文学改良刍议》1917 年 1 月《新青年》2 卷 5 号 发表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 》以记者身份提出 文学改良八事。
1917年2月,陈独秀在《新青年》2卷 6号上发表《文学革命论》,提出三大主义。
三、现代文学的特点1、崭新的文学价值观念2、新的文学表现形态3、新的审美品格四、文学革命的发展(社团流派与文学期刊)1、文学研究会 1921 年 1 月在北京成立。
发起人有周作人、朱希祖、蒋百里、郑 振铎、孙伏园、沈雁冰、叶绍钧、许地山、王流照等12人。
其阵地有《小说月报》《文 学旬刊》《诗月刊》等,出版“文学研究会丛书”近百种(创作、译作),后来发展成员 100 多人,北京、上海、广州和开封等地均设有分会,其任务是“研究介绍世界文学, 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
五四文学革命的基本内容
五四文学革命的基本内容五四文字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最重要的政治、文化和社会革命之一,它是一场把中国由封建社会转变为现代社会的革命,也是中国近现代文学发展史上重要的里程碑。
五四文字革命以“爱国、振兴、民主、科学”四大原则为宗旨,追求民主、科学、自由、平等、公正、友善等价值,以实现中国人民进步和国家富强为目标,引领中国政治、文学、文化、思维、生活以及其他各个方面的发展思想。
具体来说,五四文字革命的核心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推行新三民主义的政治理论五四文字革命核心思想是推行新三民主义政治理论,该理论强调民主、科学、爱国、实践,主张实行议会制,推翻封建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社会,充实普及民主政治。
二、提出新文化运动的理论五四文字革命提出了新文化运动的理论,鼓励中国人民搞自由的思想,推翻封建拘束的文化,把科学、民主和平等的文化普及到社会的各个层面。
五四文字革命发动的新文化运动不仅受到当时的中国人的普遍欢迎,也开始影响到世界其他国家的文化发展。
三、推进社会进步的理论五四文字革命传播科学进步的理论,主张关注科学技术在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方面的重要作用,反对宗教迷信和落后的思想,推动社会的发展进程。
五四文字革命的这一理论推动着中国人民从封建到现代社会的进步,并受到了海外国家的普遍赞赏。
四、提倡民主平等和友善理论五四文字革命强调具有民主性质的社会,主张建立公平正义的社会制度,坚持男女平等,把社会主义原则贯彻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推动社会确立友好、和平、和谐的氛围。
总之,五四文字革命作为中国近代史上最重要的政治、文化和社会革命,它树立了台阶的政治理论、新文化运动的理论、推进社会进步的理论以及提倡民主平等和友善理论等基本思想,引领中国进行现代化的进程,成为中国近现代文学发展史上重要的里程碑。
第二讲 五四文学革命
第二讲五四文学革命一、文学革命的发生背景1.晚清以来的社会、思想文化背景自从鸦片战争打碎了清帝国的沉沉昏梦之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渐渐解体,资本主义商品生产因素有了一定积累,但积弱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与现实情势进一步促使中国人努力寻求和探索富国强民的道路。
洋务运动“师夷长技以制夷”,模仿西方的“船坚炮利”和开矿筑路,以及介绍一些与此相关的声、光、电、化等技术和自然科学。
维新志士认为“要开民智,非讲西学不可”,须“用西洋之术”,宣传民权思想,介绍西方社会政治学说,效仿西方实行君主立宪。
资产阶级革命派输入民主共和观念,发动辛亥革命,推翻满清王朝,宣告了封建帝制的结束,虽未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胜利果实也被袁世凯窃取,但为中国现代的社会转型创造了基本条件。
袁世凯实行独裁统治,阴谋恢复帝制,出卖国家主权,资产阶级革命派创建的“共和”政府实际上成为了一块空头招牌。
无论是科技引进的尝试还是体制革命的努力都无一例外地陷入了失败境地。
尤其是辛亥革命的失败给国人的刺激最为强烈,先进的知识分子从中清醒地意识到封建君主专制赖以存在的精神文化基础并未动摇,中国民众依旧处于愚昧、落后、麻木的精神状态之中,革命与群众存在着厚重的精神隔膜。
于是,思想启蒙被推向实现中国社会现代化历史进程的最前沿。
新型阶层的壮大知识分子的独立清末,废除了科举制度,兴办了各类学堂,开始推广新式文化教育,而现代出版业的发展,尤其是报纸副刊和文学杂志的大量出现,使文学市场得以形成,稿费制度有了保障,从而造就了一批具有现代科学知识、自主开放意识的新型知识分子群体。
大一统的封建思想统治局面已经土崩瓦解,走马灯似的军阀政权一时又无力实施严密的思想控制,从而出现了中国历史上少有的言论出版相对比较自由的时期。
因此,晚清知识分子在传统的仕途之外就可以选择“思想”与“写作”作为体现自身价值和谋生的手段。
在这种混乱而自由的社会氛围中,新型知识分子开始张扬自我个性,发表独立言论,反省文化传统,吸纳外来思潮,拓展文化视野。
第二讲 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
郭沫若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一) 我是一条天狗呀! 我把月来吞了, 我把日来吞了, 我把一切的星球来吞了 , 我把全宇宙来吞了, 我便是我了!
(二) 我是月的光, 我的日的光, 我是一切星球的光, 我是X光线的光, 我是全宇宙的energy底总量 !
)
(三
我飞奔, 我狂叫, 我燃烧。 我如烈火一样地燃烧! 我如大海一样地狂叫! 我如电气一样地飞跑! 我飞跑, 我飞跑, 我飞跑,
“现实主义”一词,最早见之于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对 法国画家库尔贝作品的评论。库尔贝不从时俗,按照 实际生活的面貌作画,被当时巴黎官方评论家们讥之 为“现实主义”作品。库尔贝为表示抗议,索性树起 了现实主义的旗帜。以后现实主义一词便作为一种创 作方法得到了广泛使用。 现实主义的基本特征,就是按照实际生活所固有的样 式来再现生活;通过典型形象的塑造,揭示社会生活 的某些本质规律。现实主义作品偏重于描绘客观现实 生活的精确的图画,描写那些生活中已经存在或按照 生活的逻辑可能存在的事物,而不是以作家的好恶和 愿望来取代客观事物。
三是描写的客观性。就是作家要通过对现实生活的客 观、具体的描写,从作品的场面和情节中自然地体现 出作家的思想倾向和爱憎感情,而不要作家自己或借 人物之口特别地说出来。契诃夫曾经劲告自己的哥哥, 写小说时务必做到:不要冗长的高谈阔论,而要采取 “彻底的客观态度”。 现实主义作为一种创作方法,早已存在,而且在不断 发展。在欧洲,从古希腊荷马史诗中的《伊利亚特》 到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直至十九世纪的批判现实主 义,就是欧洲现实主义文学产生、发展、成熟的历史。
周作人对西方文艺复兴运动的学习与借鉴主要是在 “人文主义”方面:以“人的思想”代替“神的思 想”。人文主义是一种哲学理论和一种世界观。人文 主义以人,尤其是个人的兴趣、价值观和尊严作为出 发点。对人文主义来说,人与人之间的容忍、无暴力 和思想自由是人与人之间相处最重要的原则。 现代 的人文主义开始于启蒙运动,在启蒙运动中人文主义 被看做是不依靠宗教来回答道德问题的答案。在启蒙 运动的人文主义中,超自然的解释一般被忽略,人们 将这种人文主义也称为“世俗人文主义”。
五四文学革命的基本内容
五四文学革命的基本内容五四文字革命是指五四运动,也可以说是新文化运动,主要是反对传统文化和封建思想,开辟改革的新的道路,实现“五四”精神民主、科学、进步,爱国,依法治国。
五四文艺革命,实际上就是将新文化思想用文字形式表达出来,弘扬民主、科学、进步和爱国的伟大精神。
首先,五四文学革命主要是改革和反对传统文文学。
当时的传统文学以儒家思想为中心,表现形式也过于僵化,没有新的创造力,甚至反映出封建的宗教意识形态。
五四文学革命摒弃了传统文化的内容和表达形式,引入了欧洲的文学流派和新的技巧,并多产出了描写生活现实的文学作品,推动了文学发展的潮流。
其次,五四文学革命是一场思想的革命。
五四文学革命的精神核心是“民主、科学、进步、爱国”,鼓吹新文化思想,如马克思主义、民主主义、社会主义。
以进步主义为思想指南,以民主和科学为核心本质,鼓励作者以更广泛的视野,崇尚自由发展的思想、言论和行为。
再次,五四文学革命的成果也是非常显著的。
它不仅推崇欧美的文学形式,而且也提出了中国特有的现代文学语言和写作技巧,使文学表现形式更加丰富多彩,言辞也更加生动活泼。
与此同时,新文化运动所追求的思想价值也得以实现,如革命、民主、平等、社会主义、科学主义和发展等思想价值都在新文学编年史中得以反映,大大推动了中国文学、文化和社会的发展。
总之,五四文学革命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它推翻了传统文学的僵化,给民族文学、文艺的传统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活力,至今仍然存在着巨大的影响。
它打破了传统的思想壁垒,弘扬了“民主、科学、进步”的思想,对中国社会的变革和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五四文学革命给中国人民以及全世界带来了许多精神财富,成为历史上不可磨灭的一道璀璨的光芒。
五四文学革命的内容
五四文学革命的内容
五四文学革命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事件,它标志着中国文学从封建传统
向现代化迈进的一大步。
这场文学革命始于1915年,以五四运动为背景,持续到1927年左右。
在这一时期,中国文学经历了巨大的变革,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的
作家和作品,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四文学革命的背景是中国社会的动荡和变革。
在这一时期,中国社会面临着
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危机和挑战,传统的封建文化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
因此,一些知识分子开始反思传统文化,提出了新的文学观念和创作理念,试图通过文学来改变社会,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变革。
五四文学革命的主要特点是文学思潮的多样性和创作形式的丰富性。
在这一时期,出现了新文学运动、白话文运动、新诗运动等多种文学思潮,作家们开始使用白话文写作,探索新的创作手法和表现形式,开展了大量的文学实验。
他们以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和反思为出发点,关注社会现实,表现个人的情感和思想,探索人性的深层次。
五四文学革命的影响是深远而广泛的。
首先,它促进了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进程,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其次,它推动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为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变革提供了精神动力。
再次,它促进了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交流与融合,为中国文学的国际化打下了基础。
总的来说,五四文学革命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它标志着中国
文学迈入了现代化的新阶段。
它不仅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为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五四文学革命的精神和理念,将继续激励着中国的文学创作和社会进步,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永恒的光辉篇章。
第一章_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双簧信”
为了扩大文学革命的影响,1918年3月,《 新青年》上演了一场“双簧信”,在《新青 年》上同时发表了《王敬轩君来信》和《复 王敬轩书》两篇争论文章。“王敬轩”其实 是《新青年》编辑钱玄同的化名,他把当时 社会上各种反对咒骂新文学的言论加以汇集 ,树立了复古派“王敬轩”这样一个对立面 。然后由另一个编辑刘半农发表“复信”, 逐条加以驳斥,在驳斥中阐明新文学倡导者 的主张。
创造社以1925年为
界 分为前 后期 , 前
期 以建设 新文学 为 己 任,在 美学立 场 上 推崇直 觉 、灵 感 和 天才 , 主张“ 文
学是自我的表现”。
在创作上,较多地接受
了欧洲浪漫主义及现代主
义文学流派的影响
以浓重的浪漫主义色彩
和“为艺术而艺术”的文
学立场区别于文学研究会
三、湖畔诗社
【思考题】
1、简述文学革命发生发展的过程。 2、文学革命的意义是什么? 3、概述“五四”前后外国文学思潮的进入 和文学社团兴起的情况。 4、简述文学革命时期新文学的倡导者与反 对者之间的论争。
5、解释:
新青年
学衡派
湖畔诗社
新月社
文学研究会 南国社
创造社
语丝社
(一)重新评判孔子,抨击文化专制主义, 倡导思想自由。(破) (二)广泛引进和吸收西方文化。(立) 五四文学革命是新文化运动的一个组成部 分,对封建主义的批判必然地会转向对封建 主义文学的攻击。
陈独秀(1880——1942)
皖怀宁人,出身“书香门
弟”,十七岁参加县考中秀才,
但厌恶旧八股,醉心于新学问
第二节 新文学社团与流派
一、 文学研究会
第一章 “五四”文学革命
创作方法:倾向于浪漫主义风格,受到西方浪 漫主义文学思潮影响,遵从个性,表现自我, 富于强烈的表现色彩。 创作代表:郭沫若的新诗;郁达夫的小说 分期:约以1925年“五卅运动”为界分前后期, 前期提倡浪漫主义文学,后期逐渐与政治革命 结合,1928年更成为倡导革命文学的重要力量。 1929年,创造社被查封。
2、“新青年”反封建思想文化战线及主要人物
• 胡适、陈独秀的“文学革命”主张提出后,得 到钱玄同、刘半农、傅斯年、鲁迅、周作人等 的响应,文学革命运动逐步开展起来。 • 钱玄同曾指斥旧文学营垒为“选学妖孽”和 “桐城谬种”。“新青年”阵营对当时盛行的 黑幕派、“鸳鸯蝴蝶派”文学以及旧戏曲,也 都进行了有力的批判。 • 在建设新文学方面,胡适发表《建设的文学革 命论》提出“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周 作人《人的文学》、《平民文学》要求新文学 去描写普通人的真实的思想感情和生活。
• 建立了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密切关系, 从而形成开放性的现代文学。
刊物:《小说月报》、《诗》月刊、《文学旬刊》等。 宗旨:“以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 造新文学”为宗旨。 文学主张:比较重视文学的社会功用,主张文学反映 表现社会现实,“为人生”;强调文学事业的严肃性, 反对游戏消遣文艺观,反对鸳鸯蝴蝶派。是文学的 “人生派”。 创作方法:主张写实主义,受欧洲、俄国现实主义文 学影响较大。 翻译和介绍:着重翻译东欧、北欧和法国的现实主义 名著。 1932年《小说月报》停刊后,该会活动基本停止。
周作人《人的文学》节选
我们要说人的文学,须得先将这个人字,略加说明。我们 所说的人,不是世间所谓“天地之性最贵”,或“圆颅方趾” 的人。乃是说,“从动物进化的人类”。其中有两个要点,( 一)“从动物”进化的,(二)从动物“进化”的。 我们承认人是一种生物。他的生活现象,与别的动物并无 不同,所以我们相信人的一切生活本能,都是美的善的,应得 完全满足。凡有违反人性不自然的习惯制度,都应该排斥改正 。 但我们又承认人是一种从动物进化的生物。他的内面生活 ,比别的动物更为复杂高深,而且逐渐向上,有能够改造生活 的力量。所以我们相信人类以动物的生活为生存的基础,而其 内面生活,却渐与动物相远,终能达到高上和平的境地。凡兽 性的余留,与古代礼法可以阻碍人性向上的发展者,也都应该 排斥改正。
五四文学革命
章士钊,字行严,笔名黄中黄、 章士钊,字行严,笔名黄中黄、 烂柯山人孤桐、青桐、秋桐等, 烂柯山人孤桐、青桐、秋桐等, 汉族,湖南长沙人, 汉族,湖南长沙人,1881年3月 年 月 20日生。高级民主人士、学者、 日生。 日生 高级民主人士、学者、 作家、教育家和政治活动家。 作家、教育家和政治活动家。曾 任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第二 任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 任馆长,第二、 任馆长,第二、三届全国政协常 第三届全国人大常委。 委,第三届全国人大常委。清末 任上海《苏报》主笔。 任上海《苏报》主笔。1911年后 年后 曾任北京大学教授, 曾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农业学 校校长,广东军政府秘书长,南 校校长,广东军政府秘书长, 北议和南方代表。 北议和南方代表。 Nhomakorabea胡适
陈独秀
5、几大刊物一起提倡白话文。一批知识 分子形成了新文学的统一战线。 (二)如何建设新文学 1、1918年胡适《建设的文学革命论》 提出“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 把白话文运动与国语运动结合起来。 2、周作人《人的文学》倡导新文学内容 要从“肉”与“灵”统一中表现“人”。 《平民文学》提出“人生的艺术派”的主张 “以真为主,美即在其中”。
第一章 五四文学革命
第一节 五四文学革命
一、五四新文化运动 (一)提倡白话文 1、产生的背景 2、以陈独秀《新青年》为阵地,兴起 民主与科学的新文化思想启蒙运动,陈 提出民主与科学的口号,提倡新道德, 反对旧道德。
二、五四文学革命 1、主张:反对文言、提倡白话,反对旧文学 提倡新文学。 2、开端:1917年1月胡适《文学改良刍议》 提出“八事”。 3、1917年2月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明确提 出“三大主义”,对整个封建旧文学宣战。 4、刘半农、钱玄同响应文学革命。 “双簧信”
第一讲“五四”文学革命的背景、意义和初期新文学创作
第一讲“五四”文学革命的背景、意义和初期新文学创作范围较大的问题如背景一般以小题考察,而比较具体的方面一般考大题。
一、背景与意义中国社会从古代、近代向现代转型,中国的有识之士几乎一致地看到:中国要走向现代化的进程,最重要的是人的精神的健强,是民族的醒悟。
因此,“五四”时期,文学被推至前所未有的地位。
“五四”文学运动有广泛的基础,即从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中国知识界经历了四个阶段、三个变化,即洋务运动、维新运动、辛亥革命、“五四”新文化运动;洋务派以经济改革为中心的“中体西用”,维新派为主的以政治改革为中心的启蒙主义文化思想,“五四”新文化运动以伦理革命为中心的文化思想,真正揭开中国文学发展进程中崭新的一页,真正体现了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交融的眼光,体现了现代文学对传统文学又继承、又批判、又创新的文学发展观念。
“五四”文学革命是中国社会从古代、近代到现代根本转型的一个独特的切入点。
二、晚清文学对“五四”新文学的影响随着政治、经济、文化各种维新思潮的发展,晚清文学呈现了一种繁荣局面。
晚清文学的繁荣,体现了外国文学对中国的影响。
晚清文学显示了一种把文学推向现代化的趋势。
影响:1、文学观念的变化和现代性文学格局的形成,最重要体现在晚清文学明显强化和提高了小说和戏剧这两种文体的地位,明确小说、戏剧、诗歌、散文为平等并列的四大文体,是对传统文化的革新,这种观念转变,奠定了“五四”新文学整体格局的基础。
2、对翻译文学的高度重视。
1896年-1916年,翻译外国小说800多种,林纾翻译的小说被称作“林译小说”,形成当时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繁荣了晚清当时的文学作品,对“五四”新文学作家产生了深刻的、很大的影响。
3、晚清小说创作对“五四”新文学的影响,以梁启超为代表提出小说界革命,在艺术上不成功,但因特别追求小说的社会意义,明确反对把小说看作游戏和娱乐,追求它的社会意义,这种追求实际上就是茅盾、叶圣陶等人文学研究会强调为人生服务的现实主义创作的先声(四大谴责小说)。
第二课:“五四”“文学革命”
在校学生,核心人物为傅斯年、罗家伦。在新文化运动“个性解放”思潮与北大当时 “兼容并包”的自由思想激荡下,该社以抨击旧文化、旧道德与提倡新文化、新文学 为己任,显示出青年人对时代的敏感及热情。新潮社扩大了新文化运动与文学革命 的影响,是此后新文化、新文学社团的前身或雏形。
傅斯年
罗家伦
“五四运动”
三、新文学初期之理论建设与创作实践
格泼辣幽默。聚拢在刊物周围的
一批人,包括鲁迅、周作人、林
语堂等人,因此被称为“语丝派”。
莽原社、未名社在鲁迅的支持下 成立,主要有青年作者高长虹、 尚钺、台静农、李霁野、韦素园、 韦丛芜等。
4、浅草-沉钟社
浅草社成立于1922年,主要成员 陈炜谟、陈翔鹤、冯至;沉钟社 成立于1924年,由原浅草社成员 加上杨晦、蔡仪等组成。
图2-0-3 《学衡》书影
3、与章士钊的论战 《评新文学运动》 《评新文化运动》
五、新文学社团流派
1、文学研究会 文学研究会经周作人、朱 希祖、蒋百里、郑振铎、 耿济之、瞿世英、郭绍虞、 孙伏园、沈雁冰、叶绍钧、 许地山、王统照等12人发
图2-3-25 “文学研究会”聚会合影
起,1921年1月成立于北京。
题目是“论短篇小说”。原稿由研究员傅斯年记出,刊于《北
京大学日刊》,后又发表于《新青年》第4卷第5号。
“短篇小说是用最经济的文学手段,描写事实中最精彩 的一段,或一方面,而能使人充分满意的文章。”
二、“文学革命”之反响
刘半农(1891-1934),语言学家,新文化运动、文学革命 参与者,作有诗集《扬鞭集》、《瓦釜集》。
曰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
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
五四文学革命教案
其他文学社团。①与文学研究会倾向相近
的未名社、莽原社等。②与创造社倾向相近的 有南国社、弥洒社、浅草—沉钟社 。③1922 年3月成立于杭州的湖畔诗社,以写作爱情诗 闻名。成员有应修人、潘漠华、冯雪峰、汪静 之四人,1922年4月出版了他们的诗歌合集《 湖畔》。他们被称为“真正专心致志做情诗的
(二)“五四”文学革命的成绩
1.白话文取代文言文 2.新文学社团大量出现,文学思潮的论争和文学 创作逐步出现繁荣。 3.提出了新文学创作的新观念。 4.出现了一批创作成果:鲁迅1918年5月发表
《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开端。冰心《 斯人独憔悴》、许地山《命命鸟》、郁达夫《沉 沦》、胡适《尝试集》、郭沫若《女神》。
人”。
四、文学创作特点
理性精神的显现 感伤情调的流行
个性化的追求 多样创作方法的尝试
思考练习题
1.胡适《文学改良刍议》中所言改革文学的“八事 ”指什么?陈独秀《文学革命论》中“三大主义” 指什么? 2.“白话文学”和“人的文学”的理论对中国文学 的发展有什么重大意义? 3.20年代初新文学社团和刊物大量涌现的原因是什 么?
3.陈独秀与“革命三义” 1917年2月《新青年》发表陈独秀
《文学革命论》,提出了文学革命的主 张:“三大主义”
–曰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 –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 –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 –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 –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 –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4. 周作人的文学主张 1918年在《新青年》发表
中国现代文学观念变革,首功应归诸梁启超。他首 先提出了“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 命”。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笔名饮 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学者。享年五十六岁。
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
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文诗集:
胡适《尝试集》
《蝴蝶》
——胡适
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 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 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 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
《希望》
我从山中来,带得兰花草,种在小园中, 希望花开好。 一日望三回,望到花时过;急坏看花人, 苞也无一个。 眼看秋天到,移花供在家;明年春风回, 祝汝满盆花!
章士钊:《评新文化运动》《评新文学运动》
新文学阵营的内部分化
胡适1919年提倡《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到 1923年大力提倡“整理国故”,引起了“问题与主 义之争”,侧面也预示着新文学倡导者自身逐渐成 熟,新文学、新文化运动的不断深入。
第三节 新文学社团流派
至1925年,文学社团与相应的刊物多达一百多个,这标志着新文学
胡适:《建设的文学革命论》,1918 “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 周作人:《人的文学》,1918 在“灵”与“肉”的统一中表现“人” 周作人:《平民文学》,1919 “人生的艺术派”,“以真为美,美即在其中” 李大钊:《什么是新文学》,1920 “为社会写实”,而“不是为个人造名” 如何建设新诗、新小说、新戏剧 最终成果:北洋政府教育部认可白话为“国语”, 并于1920年下令国民学校采用语体文教学
1917——1927年 “20 年代文学 /五四时期的文学” 1928——1937年 ‘30年代文学” 1937 ——1949年 “40年代文学 ”
教案
五四文学革命
五四文学革命的直接背景和动力 是五四新文化运动。 五四时期,陈独秀主编的《新青 年》( 1915年9月在上海创刊, 第一卷原名《青年杂志》 1917年 迁至北京。 )为主要阵地,兴起 了“民主”与“科学”的新文化 思想启蒙运动。 这场文学革命运动的主要内容是 反对文言,提倡白话;反对旧文 学,提倡新文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1917初-1918初-倡导时期。
1917年1月《新青年》发表了胡适《文学 改良刍议》一文,这是文学革命公开发难的第 一个信号。此文是胡适1916年文学革命 ‚八事‛思想的系统阐述,尽管文章语气比起 《寄陈独秀》的信已变得委婉,‚革命‛已变 成‚改良‛,但是胡适以历史进化的眼光,反 对旧文学言文分离的现象,并且主张文学语言 同口语的接近,提出白话文学应为‚中国文学 之正宗‛,这些思想还是得到了新文学倡导者 的积极响应和较高评价。
黄遵宪首倡‚诗界革命‛,在内容上黄遵 宪主张诗歌应有鲜明的时代感,诗人应写 自己独特的感受:‚用今人所见之理,所 用之器,所遭之时势,一寓之于诗。务使 诗中有人,诗外有事,不能施之于他日, 移之与他人。‛。(黄遵宪:《先兄公度 先生事实述略》,《中国历代文选》第4 册,第301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版。)
先进知识分子关注的重点开始从 政体向思想革命、从政治觉悟向 伦理觉悟转移,这标志着一场新 的文化运动的兴起,为稍后的文 学革命的兴起和发展准备了理论 条件和思想基础。
二、文学革命的经过 及主要内容
(一):1917年1月前-酝酿阶段。
《新青年》同人在宣传新思潮,开展启蒙运动的 同时,已经注意到了文学革命的必要性。《新青 年》创刊后不久,针对国内文坛状况,陈独秀就 发表了《现代欧洲文艺史谭》等文,介绍西方近 代文艺思潮从古典主义、理想主义(浪漫主义) 到写实主义(现实主义)、自然主义的演进过程, 并在与张永言的通讯中明确表示了文学改革的愿 望:‚吾国文艺,犹在古典主义、理想主义时代, 今后当趋向写实主义。文章以纪事为重,绘画以 写生为重,庶足挽今日浮华颓败之恶风。‛(陈 独秀:《答张永言信》,《青年杂志》1915年12 月第1卷第4号。)这一主张曾得到一些人士的赞 同。
在这些进步的白话文主张指导下, 长江下游各省形成了一股白话文运 动。据统计,当时出版的白话报纸 有十多种,白话教科书有50多种, 白话小说有1500多种。以白话取代 文言的潮流势不可挡。
另外,戊戌变法前后,还大量译介 了西方近现代以来的思想学说和文 学作品,如严复翻译的《天演论》、 林纾翻译的《茶花女遗事》、《黑 奴吁天录》等,对近代的启蒙主义 思想和文学产生了积极影响,也为 五四文学革命向西方学习打开了一 扇窗户
真正高张文学革命大旗的是陈独秀,他在1 917年2月《新青年》上发表的《文学革 命论》,可以说是文学革命的纲领和宣言。 他说:‚余甘冒全国学究之敌,高张‘文学 革命军’大旗,以为吾友之声援。旗上大书 特书吾革命军三大主义:曰推倒雕琢的阿谀 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 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 立诚的写实文学;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 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所谓童心说,童心即是真心,‚夫童心 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 他认为,具有童心,才能写出有真情实 感的文字,‚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 童心焉者也‛ 所谓自然说,就是因为注重作品的真情 实感,所以他反对在形式上过于雕琢, 而要求以自然朴素为美。
童心是内容方面的真,而自然说是形式方面的要求, ‚性格清澈者,音调自然宜畅;性情舒徐者,音调 自然疏缓;旷达者自然浩荡;雄迈者自然壮烈;沉 郁者自然悲酸;古怪者自然奇绝。有是格便有是调, 皆性情自然之谓也。莫不有情,莫不有性,而可以 一律求之哉?‛就是说,如果没有真性情在其中, 只有雕琢的字句和声律,也同样是假文,所以应该 在写真性情的基础上出以自然朴素的笔法。 他曾十分蔑视被奉为经典的《论语》、《孟子》, 极力推崇正统文学之外的小说戏曲,为市民文学的 发展打下了理论基础。
1894年中日甲午一战,宣告了洋务运动 的彻底失败,即是说片面学习西方物质技术 的失败,如以前主张学习人家的‚师夷长技 以制夷‛、‚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船 坚炮利‛。只有物质文明上的学习是不够的, 必须在政体上还有思想上加以更新。于是以 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为代表的维新派, 吸取洋务派的教训,主张变法维新,进行政 治体制的变革。同时,为了政治变革的需要, 他们的文化思想——文学观念也发生了变化。
【即:一曰,不用典。二曰,不用陈套语。三 曰,不讲对仗(文当废骈,诗当废律)。四曰, 不避俗字俗语(不嫌以白话作诗词)。五曰, 须讲求文法之结构。六曰,不作无病之呻吟。 七曰,不摹仿古人,语语须有个我在。八曰, 须言之有物。(胡适:《寄陈独秀》,《中国 新文学大系· 建设理论集》,第32页,上海良友 图书印刷公司1935年版。)】
梁启超曾把小说的社会地位和作用提到空前的高度, 视小说为社会改良和政治变革的先导,于是他提出 ‚新小说‛或‚小说界革命‛的口号。梁启超写了 一篇文章:《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中华小说 界》1902年第2卷第1期),在其中讲到: ‚故今日欲改良群治,必自小说革命始,欲新民, 必自新小说始。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 小说。故欲新道德,必新小说;欲新宗教,必新小 说;乃至欲新人心,欲新人格,必新小说。‛何以 故?小说有不可思议支配人道故。 他亲自实践,创作了《新中国未来记》等政治小说, 描绘了他理想中的中国。与此同时,他还积极倡导 语言形式的变革,提倡‚平易畅达‛的新体散文。
陈独秀宣称:‚文学革命之气运,酝酿已非 一日,其首举义旗之急先锋,则为吾友胡 适。‛(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新青年》 1917年2月第2卷第6号。)蔡元培也曾说: ‚民元前十年左右,白话文也颇流行,…… 主张以白话代文言,而高揭文学革命的旗帜, 这是从《新青年》时代开始的。‛(蔡元培: 《中国新文学大系· 总序》,上海良友图书印 刷公司,1936年版。)可见胡适当时的影响。
1916年10月,在美国留学的胡适给陈独秀写 信,在批评旧文学腐败的同时,从‚言文一致‛的 要求出发,首先提出‚文学革命‛的概念和改革旧 文学的‚八事‛主张,也就是我们后来总结的:须 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 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 字俗句。对胡适文学改革的‚八事‛,陈独秀‚以 为今日中国文界之雷音‛,除对‚五八二项‛提出 不同见解,其余六事他都‚十分赞同‛。以上这些 讨论虽然在当时没有引起大的反响,但可视为文学 革命的酝酿阶段。
这种坚决的态度,扩大了文学革命的影响,很快得到 一些同道和青年的响应。钱玄同写信最早表示‚绝对 赞同‛的态度,并对封建旧文学的种种弊端进行了猛 烈的抨击。1917年3月他在致陈独秀的信中第一 次把专事拟古而风行一时的骈文和散文大家们指斥为 ‚选学妖孽‛和‚桐城谬种‛。他还从语言文字演化 的历史事实为‚言文一致‛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而且钱玄同还化名为王敬轩,仿照旧派文人的口气, 汇集了反对新文学与白话文的种种观点与言论,写成 一封致《新青年》的信,刘半农根据王敬轩的信,逐 一贬斥,进行驳论,扩大了新文学的影响。
接着出现的‚公安派‛,特别是代表人物袁 中郎(袁宏道),直接师承了李贽的文学观, 把人的解放和文学解放的思潮,推进到一个 新的阶段。他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可以说开 启了晚明包括《牡丹亭》、《金瓶梅》等市 民文学的繁荣。(袁宏道:《叙小修诗》, 《袁宏道集笺校》,第123页,上海古籍出版 社1981年版) 这种与封建正统文学分庭抗礼的人文主义思 潮,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五四文学先驱。
为适应思想革命的需要,于是《新青年》 杂志应运而生。《新青年》是1915年 9月由陈独秀在上海创办的综合性期刊, 它的原名叫《青年杂志》,从第2卷起改 名为《新青年》。《新青年》一开始就高 举民主和科学的大旗,向封建主义思想文 化进行攻击,提倡反对文言,提倡白话, 反对旧文学,提倡保守的‛, ‚进取的而非退隐的‛, ‚世界的而非锁国的‛, ‚实利的而非虚文的‛, ‚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后来陈独秀又把这六条进一步归结为‚拥护 德、赛两先生‛即‚民主‛与‚科学‛的总 口号。 (陈独秀:《本志罪案之答辩书》中 曾说:‚我们现在认定,只有(德莫克拉西、 赛因斯)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 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若因为拥 护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迫压、社会的攻 击笑骂,就是断头流血,都不推辞。‛, 《新青年》1919年1月第6卷第1号。)
4、直接发端-新文化运动
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历 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建立了中华民 国。这是中国近代以来包括洋务运动、 维新变法在内的第三次大的变革,表明 了中国资产阶级为改变祖国积贫积弱面 貌而奋斗的胆识和力量。但是由于中国 资产阶级本身在经济还有政治立场上的 软弱性,辛亥革命很快失败了。
在诗歌形式上,黄遵宪主张言文一致,为 使‚天下之农工商贾妇女幼稚,皆能通文 字之用‛,就需要变更文体,使之‚适用 于今,通行于俗‛,‚明白晓意,务期达 意‛。他在《杂感》诗中提出的‚我手写 我口,古岂能拘牵‛的主张,成为‚诗界 革命‛中影响最大的口号。
维新派人物还积极倡导白话文。189 8年裘廷梁在《苏报》发表《论白话文 为维新之本》的著名论文,明确提出 ‚崇白话而废文言‛,‚白话文为维新 之本‛的主张,并且指出:‚愚天下之 具,(工具、途径)莫文言若;智天下 之具,莫白话若,‛‚文言兴而后实学 废,白话行而后实学兴。‛
先驱者认为,思想革命可以同时解决辛亥革 命暴露出来的两个问题,既能够通过对传统 儒家文化思想的批判来铲除封建君主政体的 精神基础,又能够通过思想启蒙来唤醒民众, 启发民众,促进国民意识的现代化。 在封建思想体系完备的情况下进行思想革命, 先驱者认为最为快捷的途径是引进西方近现 代以来形成的以科学和民主为核心的现代思 想意识。
辛亥革命的失败,促使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对民族命 运、国家前途和革命道路的思考。他们明确地意识到 了导致辛亥革命失败的两个根本原因:一是封建君主 专制赖以长存的精神文化基础远未被革命铲除;二是 革命党人与人民群众存在着严重的精神隔膜。陈独秀 在一篇文章《一九一六年》,《新青年》1916年1月第 1卷第5号,讲到: ‚吾国年来政象,唯有党派运动, 而无国民运动也。……不出于多数国民之运动,其事 每不易成就。‛于是,让民众觉醒的思想革命,被推 上了中国现代化历史进程的最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