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似情殊! 境同感异------陶渊明《游斜川》与苏轼《和陶游斜川》比较阅读
苏轼和陶诗三题
![苏轼和陶诗三题](https://img.taocdn.com/s3/m/7ee76d32376baf1ffc4fad33.png)
苏轼和陶诗三题【内容提要】“和陶诗”为苏轼开创的一片文学新土,是一种很重要的文化现象,但东坡并非追和陶诗第一人。
东坡和陶诗大致以四种形式保存并流传下来,总数当为四十四题一百零八首。
【关键词】苏轼/和陶诗/版本和陶诗是苏轼晚年诗歌创作的一种大胆的尝试和创新,其和陶诗的创作历经了他晚年贬谪生活的整个过程。
近年来,学术界关于东坡和陶诗的研究明显增多,然而,据笔者所知,有关苏轼“和陶诗”的几个基本问题却迄今无人论及,或虽偶有涉及亦语焉不详:苏轼是否第一个作“和陶诗”的人?苏轼的“和陶诗”到底有多少首?苏轼“和陶诗”的流传情况怎样?故本文拟对这些问题详加考察,以求教方家。
一、苏轼是否第一个“和陶诗”之人学术界似乎早有定论:“和陶”之作始于苏轼。
各种文学史教材以及关于苏轼的论著、大小文章皆是如此认为。
苏轼是否真是第一个作“和陶诗”的人?据苏辙《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下文简称《诗引》)一文记载:“东坡先生谪居儋耳……是时,辙亦迁海康,书来告曰:古之诗人有拟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追和古人,则始于东坡。
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
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
吾前后和其诗,凡一百有九篇。
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
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子为我志之。
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其和渊明,辙继之者亦一二焉。
绍圣四年十二月十九日海康城南东斋引。
”②这是历来了解苏轼“和陶诗”,判定相关问题的最主要文献依据之一。
苏轼认为以前根本就没有诗人追和过古人的诗作,追和古人是从他开始的。
苏轼认为“追和古人”是他的创举,显然这是言过其实了。
其一,追和古人之作早已有之。
唐代就有多人曾作追和古人之作:有追和前代诗人的,如李贺有《追和柳恽》(《昌谷集•卷一》)、《追和何谢铜雀妓》(《昌谷集•卷三》),前首中的柳恽是南北朝时期南朝齐梁间之诗人,后首诗题中的何谢分别是指东晋的著名诗人何逊与谢灵运。
2021不同时期苏轼的和陶诗范文2
![2021不同时期苏轼的和陶诗范文2](https://img.taocdn.com/s3/m/8af351c0964bcf84b8d57b92.png)
2021不同时期苏轼的和陶诗范文 苏轼,中国文学史上卓越的作家,无论是他的诗、词、还是文,在内容与风格上皆独具特色,继往开来,创一代新风。
苏轼,字子瞻,初字和仲,四川眉山县城内纱胡行人。
八岁时,入乡校,跟随老师张易简读书。
十岁时,改由母亲程氏教授。
其父苏洵,因屡试不第,一气之下烧毁自己的文章,在外游学,返乡之后,开始躬身教导苏轼与其弟苏辙,当时苏轼十二岁。
就是在这样一个富有文学气氛的封建知识分子家庭,为苏轼的文学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嘉佑二年,苏轼取得进士后又通过宋仁宗的御试,随后就开始了他宦海沉浮的仕途人生[1]3-4.带着"奋厉有当世志"[2]1120先赴任凤翔府签署判官,此后相继任杭州、密州、徐州、湖州长官,再后来就发生了"乌台诗案",经过四个多月的折磨与摆弄,苏轼被解往黄州,在黄州期间,他的思想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开始思考人生,追问人生的种种问题,得到一个结论:他的人生需要更加逍遥、旷达!此后,苏轼的人生境界实现了一个高度的跨越。
这不仅表现在他更加沉稳成熟的性格方面,更加体现在他的诗词创作上,而和陶诗就是他思想转变、升华的一个射影。
那么和陶诗到底是关于什么的诗作呢?首先,可以品读一下黄庭坚《跋子瞻和陶诗》这首诗: 追问和陶子瞻谪岭南,时宰欲杀之。
饱吃惠州饭,细和渊明诗。
彭泽千载人,东坡百世士。
出处虽不同,风味乃相似。
[3]13元佑八年(公元1093年)九月,太皇太后去世,十九岁的宋哲宗亲自主持政事,在当时早已显现出来新党人物将要重新上台,"国是将变"的气氛。
苏轼当时离京到定州后,一再上书表示希望再三考虑,再行定夺,要求哲宗长远地看待问题,但仍未阻止政局的变动。
第二年新党上任,他们把打击"元佑党人"(苏轼是其中领头人物)作为主要目标,当时在朝的高级官吏数十人都被贬到偏远的地区。
苏轼当然成为众矢之的,先后被贬到惠州(今广东惠阳东)、琼州(今海南岛昌江)之后又到儋州(今海南岛儋县)。
陶渊明、谢灵运、王维山水田园诗之比较
![陶渊明、谢灵运、王维山水田园诗之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e5263e0803d8ce2f006623bc.png)
诗出三家语皆奇——陶渊明、谢灵运、王维山水田园诗之比较摘要:陶渊明、谢灵运、王维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三家山水田园诗人,分属于不同的历史阶段,且在山水田固诗的创作中各放异彩。
本文从生活地位、个性、对待玄理、诗的意境、语言、时代风尚等方面分析他们三家在山水田园诗方面各自的创作特点,以期用比较的方法加深对古代文学作家的理解和研究。
关键词:陶渊明;谢灵运;王维;山水诗分别生活于东晋、南北朝、盛唐时期的陶渊明、谢灵运、王维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中国古代诗歌当中的一种重要题材——山水田园诗,并且在各自的创作中散发出夺人的光彩。
尽管田园诗和山水诗因都写景而往往并称,但却是两类不同的题材。
陶渊明擅长写农村风景的田园诗,除了咏史诗和少数山水诗(如《游斜川》)外,他的诗歌主体是写隐居农村的生活、农夫和农耕:而谢灵运、王维皆善于写自然风景的山水诗,写其主体对山水客体的审美,经常和行联系在一起。
下面我们对三家诗人的创作做一简要比较:1.从生活地位,个性来看陶渊明虽出身于贵族后裔(曾祖陶侃曾任晋朝大司马,祖父做过太守),但到陶渊明时,其家已沦为“瓶无储粟”的庶族寒门,在东晋这个极度重视门阀的社会中,他尽管做了几十天县令,但始终有志不得伸,又不甘心降志辱身作军阀爪牙(要做官须投靠军阀刘裕),厌恶世俗,崇尚自然,要做上古民(又称羲皇上人),不肯改变本性以适应世俗,故与仕途决裂,安贫乐道,体现了儒家“独善其身”的思想,同时也表现了道家“遗世独立”思想对陶渊明的影响;陶渊明亲自劳动,实践个人的社会观和人生哲学,他的田园诗是“小国寡民”思想的直接或间接的表露.有时也露出不能耀祖的无奈。
他以自己的田园生活为内容,真切地写出躬耕之甘苦,表现其淡泊名利的思想,而作为士大夫亲自参加农耕,并用诗写出农耕体验的。
陶渊明是第一位;谢灵运出身于名门望族(士族),东晋名将谢玄(因淝水之战有功,受封康乐公)之孙,谢安是其曾祖,谢混是其族叔。
自幼生活在山水秀丽的家乡会稽东山,吸引他去寻山涉水,为人奢豪放纵,信仰道教、佛教,而佛教精舍又大多在深山绝谷,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贬谪人生风景异——苏轼柳宗元山水游记比较
![贬谪人生风景异——苏轼柳宗元山水游记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d24a8ce2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60cb2ce.png)
贬谪人生风景异——苏轼柳宗元山水游记比较
程永超
【期刊名称】《语文建设》
【年(卷),期】2014(0)11
【摘要】从游记乃登山临水而发观感角度而言,苏轼的《前赤壁赋》与柳宗元的《始得西山宴游记》(以下称“苏柳二文”)都属山水游记.将两文放在一起比较解读,可以看出不同的山水风景和不同的抒情方式所内隐的不同的人生参悟.【总页数】3页(P39-40,45)
【作者】程永超
【作者单位】浙江省温州二中黄龙校区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哲人之文与骚人之文——苏轼与柳宗元贬地山水游记比较 [J], 杨有山
2.一样贬谪两样情--谈柳宗元、苏轼贬谪期的山水游记 [J], 万美娟
3.心态之异:王鏊与柳宗元山水游记不同之处原因探析 [J], 朱庆林
4.一样山水,别种风情——柳宗元、欧阳修、苏轼山水游记探异 [J], 张燕
5.奇山秀水异石寄真情——读柳宗元山水游记一得 [J], 黎汉鸿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苏东坡《和陶诗》与陶渊明
![苏东坡《和陶诗》与陶渊明](https://img.taocdn.com/s3/m/44fc0b8c83d049649b6658f2.png)
“ 久在樊笼 里 ,复得 反 自然 ” ( 归园 田居》 苏轼更多将 自己的艺术风格融入 和陶拟 陶之 中 《 ) 的 自然化迁 思想 。这些 都体现 了他复 杂 的思 《 陶庚戍岁 九月 中于西 田获早稻》 一 诗道 : 和 想 。苏轼的思想发展 同陶渊明有很多相似的地 “ 早韭欲争春 ,晚菘先破寒 。人 间无正 味 ,美 方 。儒 、释 、道融为一体是被众人所接受关于 好出艰难 。早知农 圃乐 ,岂有非意干。尚恨 不 苏轼思想的说法。苏轼与渊明相 比, 他是 进一 恃狙 ,未免悻 我颜 。此心 苟未 降 ,何 适不 问 步把佛道两家的超脱尘世苦海之道和儒家的逆 关 。休 去 复 歇 去 ,菜 食 何所 叹 。 纪 昀 评 : ” 境 之道结合起来 ,形成 了另一 奇异 的混合 体。 “ 常语却极深至。 ”赵克宜 日: “ 以东坡之透快 儒 、释、道之家思想在苏轼不 同时期 占据不同 效 陶之平淡 ,相济而成温厚之音 。 ”苏 诗以他 的地位 。身居高位 ,建公立业之时 ,儒 家思想 的 “ 豪逸 ” “ 透快 ”学陶诗之平淡 ,在创作过 占上风 ,如青年时期 、 元佑时期 。苏轼少年就 程中相济相成祜 ,将两者艺术风格融化 ,这就 “ 奋厉有 当世志” ( 苏辙 炼 坡先生墓志铭》 , 是苏轼学陶的特点 。 ) 参 考 文 献 胸 中充满饱满的政治热情 , “ 台诗案” “ 乌 元 佑之变”后 ,苏轼的人生哲学发生转变。政治 【】孔凡礼. l 点校. 苏轼诗 集 【 】. M 北京 :中华 书 1 8 ,. 上的失意 、精神上的创伤 、生活上的困苦 ,使 局 ,9 22 他不得不寻求一种心灵 上的慰藉 。此时 ,他与 []逯 钦 立 . 注 . 2 校 陶渊 明 集 [ M]. 京 : 中华 书 北 佛道更 为接近 ,缘法更 法 。他称 自己为 “ 谪 局 ,9 9 . 17 , 5 3 点校. 苏轼文 集 【 北京 :中华 书 M]. 仙”祜 : “ 我是玉堂仙 , 谪来海南村。多生宿 [】孔凡礼. 业尽 ,一气 中夜存 。 ( 寺》 ;他又 以妙音 局 .9 6 ” ) 18 . 应缘 曾现宰官身” ;还 自认是高 【】苏轼 词 【 北 京 :文化 艺 术 出版 社 ,9 9 4 M]. 19 . 对于 苏轼 的和陶诗 ,前人颇 多微词 。陈 菩萨 自居 : “ 5 美的历程 【 北京 :文物 出版社, M】. 善 彻 虱新语》 卷六中 “ 东坡亦尝和陶诗 百余 僧德云的化身 : “ 前世德 丢今我是 ,依稀犹记 [】李泽厚. ” 9 . 篇 , 自 不甚愧渊 明,然东坡 诗语亦微伤巧 , 妙高台。 。苏轼佛道思想使他安于极端困苦 的 1 81 谓 不若 渊明体 合 自然 也 。 ”施补华 《 岘庸 说诗》 贬逐 生活而显现出豪迈不屈的精神面貌 ,不至 【]张 毅. 6 宋代 文学思 想史 【 北京 :中华 书 M]. 19 . 中言 “ 东坡与陶 ,气质不类 ,故集中效陶 ,和 被险恶的政治环境和 自然环境所窒息 。他要追 局 .9 5 7 论 J 温 陶诸 作 ,真 率处似 ,冲淡 处不 及也 ;问用驰 陶和陶,过一种遁世独善 的生活 。这就是苏轼 【】招满. 苏轼 的和陶诗 []. 州师院学报 , 1 9 ,. 9 2 2 骤 ,盖不 相 肖。 ”众评语 中都指 出苏轼与 陶潜 与陶渊明思想上的相异同之处 。 诗风格有所差异。饱经政治风霜的苏轼 和急流 苏轼 和 陶渊明两人 艺术风格 上也各 有异 勇退 的陶渊 明在政治上体验不 同;才情飘逸豪 同 。刘 熙载说 : “ 陶诗醇厚 ,东 坡和之 以清 放的苏轼 ,对世情 的激愤与陶渊明的冲淡 思想 劲 ,如宫 商之奏 各 自为官 ,其美 正复不 相掩 相异 。 也”艺术风格上 ,和陶诗力求追摹 陶诗 的冲淡 苏轼 作和 陶诗 ,是他 同陶潜 在个人 品格 自然之风味。苏轼评陶诗的艺术风格为 “ 质而 和气质上密切相关 。 实绮 ,癯 而实腴 ” 。苏轼 用这八个字 准确道 出 笺注 苏轼作 和 陶诗他 的思想 信仰是 促使他 的 陶诗的特点 。李公焕在 《 陶渊 明集》 中所 余尝 评 陶公 诗 , 平淡 而寓 意深 远 , 化语 思想信仰是促使他 和陶的重要原因。陶渊明的 说 : “ 思想是复杂又矛盾的。如朱子 以为 “ 渊明所说 外着枯槁 ,中实敷腴 ,真诗人之冠冕 也。 陶 ” 者庄 老” ( 子语类》 ;真西山 以为 “ ( 侏 ) 渊明 诗平淡中见奇警 ,朴素中含绮 丽。其风格集 中 淡 ,或古淡 、平淡 ,或雅淡 、冲淡 ,种 之学 ,正 自经术中来” (跋黄瀛甫拟陶诗》 , 在 “ ” 《 ) 近人 陈寅恪先生 以为 “ 外儒而 内道 ,舍释迦而 种 “ ”都出于 自然。元遗 山在 《 淡 沦诗绝句》 宗 天师 ” ( 陶渊 明之思 想与 清谈之关 系》 , 称赞陶渊明说 : “ 《 ) 一语天然万古新 , 豪华落尽 郭银 田以为 “ 无疑地 ,有 印度思想 的渊源 在” 见真淳 。 ”陶诗的美在于真 ,也就 是 自然 。陶 (田园诗人 陶渊明》 ,凡此诸说 ,都不失为有 渊明爱的是 自 , 的是 自然 ,自 《 ) 然 求 然就是他 的 得之言 。对 于渊明 的思想 ,没有人能做更好的 最高的美学思想 。苏轼和陶诗的风格 逼近陶诗 定位 ,都各据一偏之 见 , 其思想复 杂为好。 的冲淡素朴。陶以真率写诗 ,而苏写和陶诗 的 称 叶嘉莹先生 陵论诗丛希 中言 “ 为渊明建 真率态度 与陶渊 明相同 ,但流露出苏轼 旷达 的 立起一个具有门户壁垒的狭 隘之思想体系 ,那 胸怀 , 致使 两者风格既似又不似。如 《 和陶归 对 渊明 的思想而 言 ,就有失 其任 真 自得 之意 园 田居》 ( 三) 其 ,纪昀 的评语 是 “ 极平淡 而 了”叶先生用 “ 目光七彩 融为一体”来 比喻渊 有 深味 ,神 似陶公 。 ”又如 《 陶归 园田居》 和 其一) “ : 我饱一饭足 ,薇蕨补食前 。门生馈 明之本色 。有七 彩之含 蕴 ,而又有 一 白之 融 ( 贯 ,既是丰美复精淳的本色,也是陶渊明的特 新 米 ,救我 厨无烟 。斗酒 与只 鸡 ,酣歌饯 华 色。 “ 年罕人 事 ,游学 在 《 少 六经》 ( 颠 。禽 鱼 岂知道 ,我适物 自闲。悠悠未心 尔 , ” 揿 酒》 ),说明他对儒 家的推崇 。 “ 路边 两高坟 , 聊乐我所 然。 ”学得 了陶诗 的平 淡 自然 。清代 伯 牙 与 庄周 。此 士 难再 得 ,吾行 欲何 求 。 赵克宜评 : “ 语似 陶。 “ ” 淡 ” 静中体验语 。 ”悟 ( 拟古》 表现 他对 道 家的 敬重 。 同时 又有 出了 “ 《 ) 我适物 自闲”的乐趣 。在和陶的诸诗中
三篇山水小品文比较阅读
![三篇山水小品文比较阅读](https://img.taocdn.com/s3/m/1c0150ad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7ff4249.png)
三篇山水小品文比较阅读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具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竟跃。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雾淞沆砀。
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议论抒情句1、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3、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不难看出,陶弘景、苏轼、张岱虽然描绘的是不同风景,但他们所发表的感慨都有共同之处:“未复有能”、“少闲人”、“焉得更有此人”:没有人或少有人和我一同欣赏这美景啊。
为什么没有人同我一起欣赏这美景呢?这感慨,是为自己不同流俗而自豪?还是一份找寻不到知音的孤寂?抑或是郁郁不得志的伤感与落寞?为什么没有人同我一同欣赏这美景呢?中国古代文人往往以自然山水为知己,也许因为失意,不,即使得意,他们也以能领略自然山水之美为雅事。
“春游芳草地,夏赏莲花池,秋饮菊花酒,冬吟白雪诗”,何等惬意,又何等得意!“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又是何等相知相契的知己!凡夫俗子只知道蝇营狗苟,又怎能享受到让心灵放飞到自然的这份乐趣?陶弘景,生于魏晋南北朝动荡时期,何其不幸!可是才气四溢的他毅然放弃世代为官的贵族生活,归隐林泉,以自然山水为知己。
山的巍峨,水的灵秀,白云的悠然,又让他感到何其幸运!他说,感谢这乱世,不然,我还在官场趟那趟浑水。
“山中何所有?岭上有白云。
只可自娱乐,不堪持寄君。
”这就是当时最高统治者梁武帝请他出山时他的回答,我这里固然没有荣华富贵和高官厚禄,但你们也不能享受到我能享受的乐趣啊!岂止你们,“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那份自豪,那份得意何等洒脱的全然溢于纸上了。
也难怪,梁武帝见他不肯出山,竟然让他做了“山中宰相”:他隐居山中,却依旧为皇上出谋划策拿主意,皇上则给他源源不断送来了高档的“生活费”。
论苏轼中后期诗词中“斜川”的意蕴及深层情结
![论苏轼中后期诗词中“斜川”的意蕴及深层情结](https://img.taocdn.com/s3/m/54f742c7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723e500.png)
论苏轼中后期诗词中“斜川”的意蕴及深层情结[摘要]苏轼在元丰五年、元佑六年、绍圣三年的三篇诗文中均运用了陶渊明《游斜川》中“斜川”的意象,然而这三次运用所承载的目的、内含的心理不尽相同,都需要结合苏轼写作时的遭遇及同期诗文进行理解。
此外,“斜川”意象背后实则内涵着一种“斜川情结”,这是一直深藏于苏轼内心的自我调和工具。
[关键词]苏轼斜川《江城子》《和林子中待制》《和陶游斜川》斜川作为诗词曲中常见的地名,出典于陶渊明的《游斜川》,在江西省星子、都昌二县境内,后人用其代称隐士居住及休憩的地方[[1]]。
苏轼诗词中第一次出现斜川,当属元丰五年的《江城子》,而于其后的元佑六年、绍圣三年,苏轼也再度抒发了“斜川之感”。
本文将通过对《江城子》《和林子中待制》《和陶游斜川》的对比分析,探究“斜川”意象在苏轼诗词中的意蕴变化以及其集中于中后期出现的原因。
一、《江城子》的自我消解《江城子》写于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的第三年,经历了这三年的沉淀,初被贬时的恐慌与忧愤已所剩无多,随之而来的是平和沉稳的生命沉思。
居住在雪堂,躬耕于东坡的生活让他自然而然地联想到了陶渊明,从而在诗词中第一次写到了“斜川”这一意象。
诗首局“梦中了了醉中醒,只渊明,是前生”[2]199与小序相承,进一步加深了斜川联想的基本逻辑,即此时于东坡所见之景与斜川之景非常像。
然而紧随其后的“走遍人间,依旧却躬耕”[2]199则打破了这层逻辑。
苏轼和陶渊明在仕途中尝遍酸甜苦辣,政治报复无以施展,但又不愿随波逐流,“依旧却躬耕”是他们在“了了”之后做出的选择。
但不同的是,陶渊明是自愿的,苏轼却是被现实所迫。
因此前文构筑的由景物之似激发联想的逻辑不过是表象或托词,“只渊明,是前生”的感慨并非出自二人于同样美好的山水间游玩,而是都与世乖违,躬耕力田罢了。
换言之,并非是“斜川当日景”触发了“只渊明,是前生”,而相反,是后者散发而得到了前者。
因此,斜川在此处是苏轼引陶渊明为知己的思维外化成果,其中寄寓的,是“走遍人间,依旧却躬耕”的沉重反思。
心涛何能止于平淡——苏轼的《和陶诗》
![心涛何能止于平淡——苏轼的《和陶诗》](https://img.taocdn.com/s3/m/33de0361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1eb2044.png)
心涛何能止于平淡——苏轼的《和陶诗》心涛何能止于平淡——苏轼的《和陶诗》凡一代文学大家,其艺术创作的渊源都很复杂,不易寻得清楚,因为他们都善于汲取先贤甚至时贤长处为己用,使之成为自己艺术创作的血肉。
大文豪苏轼同样如此。
他的诗风能明显看出吸收融合李白、杜甫、韩愈诗歌的风神。
同时,“乌台诗案”后,他的诗风一方面保持了豪放、旷达的风貌,另一方面又开始了对陶渊明、谢灵运、韦应物、柳宗元“简古”“平淡”诗风的追求,其中特别关爱陶渊明。
苏轼曾把自己躬耕的东坡比作陶渊明的斜川,并把陶诗《旧去来兮辞》隐括诗词之中。
从黄州时期一直到岭南,苏轼学陶诗、和陶诗象一组旋律或一组色调,在他后期诗作中逐渐加强,加浓,苏轼对陶诗的评价也随之达到了至高程度。
苏轼以为“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诸人,皆莫及也”,还以为“柳子厚诗在陶渊明下、韦苏洲上,退之豪放奇险则过之,而温丽靖深不及也”(《评韩柳诗》)。
苏轼推崇陶诗,并以陶渊明诗歌的题材内容与自己生活环境情趣相似者次韵追和,力求“不愧渊明”。
如贬居惠州“衣食渐窘”而作的《和陶贫士》;“迁居合江楼”而作的《和陶移居》等。
不仅如此,苏轼和陶诗从语言、表现方法直到艺术风格都刻意求似。
如《和陶旧园田居》之三,便“极平浅而有深味,神似陶诗”(《纪评苏诗》卷39);《和陶和刘柴桑》即“真朴似陶”(《纪评苏诗》卷41)。
黄庭坚说过:“东坡在扬州《和陶饮酒》亦是如之所作,至惠州《和旧园田》六首乃与渊明无异。
”(《王直方诗话》引)苏轼视自己的和陶诗为得意之作:“古之诗人有拟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
追和古人,则始于吾。
……吾前后和其诗凡一百有九篇,至其得意,自谓不愧渊明。
”(苏辙《追和陶渊明诗引》)追和古人,苏轼是有意创格,这符合他一贯的创新精神。
而且用陶诗原韵,仿渊明诗风来反映现实生活,许多和作体现了诗人的真情实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然而,在整个苏诗创作中,苏轼的和陶诗不免显得有些笨拙。
陶渊明《游斜川》新考论
![陶渊明《游斜川》新考论](https://img.taocdn.com/s3/m/54c4ab5b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b5.png)
第37卷第1期2021年1月(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Vol.37,No.1Jan.2021陶渊明《游斜川》新考论张德恒[摘要]理解陶渊明《游斜川》之关键在于“吾生行归休”,此句意谓“我即将脱离宦海归隐休息”,由此可以断定,诗序中的“辛酉”异文必误,因为渊明乙巳年(405)十一月既已归园田居,自不会在十六年后的“辛酉”(421)自道即将卸职隐逸。
陶渊明五十之年“倾家时作乐”的生活状态,与《游斜川》“吾生行归休”“未知从今去”的即将赴任情形不符,诗中“五十”异文必误。
渊明与二三邻曲同游斜川实具有饯别性质,《游斜川》中表现出渊明企慕长生之思,以及对光阴流逝之感伤,并最终以及时行乐化解之,此种精神境界较之渊明致仕后,尤其是其晚年的思想境界相差甚远,《游斜川》断为渊明三十七岁所作。
《游斜川》中的曾城就是鄣山,亦即石门山,关于石门山的感知、记述贯穿渊明后半生。
[关键词]陶渊明;《游斜川》;互文关系;企慕长生;石门山[中图分类号]K237.2;1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0040(2021)01-0050-16陶渊明《游斜川》常被某些学人视作质疑、考辨靖节享年之重要乃至关键依据。
自南宋张繽①就此诗对陶令生年及享年提出试探性质疑以来,下迄邓安生、袁行需、胡不归、龚斌诸先生,无不将《游斜川》作为其臆定陶渊明享年(同时涉及生年)的主要依据。
可以说,《游斜川》已经成为陶学研究者绕不开的话题,因为对它两处重要异文的取舍、解读,直接影响到研究者对陶渊明生年及享年的判断,从而牵连到对一系列陶诗陶文创作时间及背景的认识,关系重大。
那么,《游斜川》果真能够动摇《宋书•陶潜传》“潜元嘉四年卒,时年六十三”[1]的记载吗?本文拟在客观缕述前修时贤诸说之基础上,根据《游斜川》诗与序彼此“互文”②的关系,并结合诗意及其他相关文献,对《游斜川》所有异文作出审慎、合理的辨析,力求祛疑释惑,还历史以本来面目,进而深入阐发《游[收稿日期]2020-07-27[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陶渊明文献集成与研究”(17ZDA252)。
小学五级语文古诗鉴赏-《游斜川》
![小学五级语文古诗鉴赏-《游斜川》](https://img.taocdn.com/s3/m/f419db957c1cfad6185fa750.png)
小学五年级语文古诗鉴赏:《游斜川》游斜川作者:陶渊明年代:晋开岁倏五日,吾生行归休。
念之动中怀,及辰为兹游。
气和天惟澄,班坐依远流;弱湍驰文鲂,闲谷矫鸣鸥。
迥泽散游目,缅然睇曾丘;虽微九重秀,顾瞻无匹俦。
提壶接宾侣,引满更献酬;未知从今去,当复如此不?中觞纵遥情,忘彼千载忧。
且极今朝乐,明日非所求。
序:辛酉正月五日,天气澄和,风物闲美,与二三邻曲,同游斜川。
临长流,望曾城;鲂鲤跃鳞于将夕,水鸥乘和以翻飞。
彼南阜者,名实旧矣,不复乃为嗟叹;若夫曾城,傍无依接,独秀中皋;遥想灵山,有爱嘉名。
欣对不足,率尔赋诗。
悲日月之遂往,悼吾年之不留;年疏年纪乡里,以记其时日。
【作者小传】:陶渊明(365 - 427)晋宋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字元亮。
又名潜。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
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
出生于没落的仕宦家庭。
曾祖陶侃,东晋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封长沙郡公。
祖父作过太守,父亲早死。
他的青少年时代,生活贫困,但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博览群书。
29岁起,出仕,起家为江州祭酒,后赋闲;继而为荆州刺史桓玄属吏,后因母丧辞职归家,在家乡浔阳开始躬耕。
后入刘裕幕下任镇军参军,继而转任江州刺史刘敬宣的参军,再任彭泽令80余日,辞官回家。
42岁起,归田躬耕,直至贫病交加而下世。
他的文学创作丰硕,今存诗歌125首,文12篇,影响巨大,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他的今存诗作包括四言诗9首,五言诗116首。
前者一般,后者包括咏怀诗和田园诗两类。
咏怀诗内容丰富:有中年游宦在外的行旅诗,表达宦海奔波者对家园的想念,透露出时代的污浊与动荡;有晚年归田后的抒情言志诗,如《杂诗》、《饮酒》、《咏贫士》、《拟古》、《读山海经》、《挽歌诗》等,或者表达了诗人坚持躬耕道路,傲视豪门世族,拒绝统治者的征召,淡然忘世的态度,或者表达诗人身在乡村关注政治,感慨人生而“猛志常在”的心情。
田园诗包括中年所作《怀古田舍》、《劝农》以及晚年所作《归田园居》、《桃花源诗并记》等,诗中描写了乡村风光与田园劳动生活,并在此基础上表达了他的社会理想。
《桃花源记》苏轼《和桃源诗序》比较阅读及答案
![《桃花源记》苏轼《和桃源诗序》比较阅读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cfe6d9daa1c7aa00b52acbaa.png)
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完成6—9题(16分)[甲]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陶渊明《桃花源记》[乙]世传桃源事,多过其实①。
考渊明所记,止言先世避秦乱来此,则渔人所见,似是其子孙,非秦人不死者也。
又云杀鸡作食,岂有仙而杀者乎?……旧说南阳有菊水,水甘而芳,居民三十余家,饮其水皆寿②,或至百二三十岁。
……近岁道稍通,渐能致五味③,而寿益衰,桃源盖此比也欤。
使武陵太守得至焉,则已化为争夺之场久矣。
常意天地间若此者甚众,不独桃源。
——苏轼《和桃源诗序》注释:①多过其实:很多都夸大其词。
②寿:长寿。
③五味:这里指日常的调味品。
6.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4分)(1)无论魏晋()(2)便扶向路()(3)止言先世避秦乱来此()(4)或至百二三十岁()7.找出与甲文“具答之”中“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2分)A.辍耕之垄上 B.无丝竹之乱耳C.奉命于危难之间 D.属予作文以记之8.翻译下列句子。
(4分)(1)不足为外人道也。
(2)又云杀鸡作食,岂有仙而杀者乎?9.通读甲乙两文,完成(1)—(2)小题。
(6分)(1)甲、乙两文写再寻“桃花源”,各有怎样的结果?请用原文的语句回答。
(2分)(2)对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苏轼认为“世传桃源事,多过其实”,你对《桃花源记》有何看法?请简要说说。
(4分)参考答案: 6. (4分)要点与评分:解释准确,每个1分。
(1)不要说,(更)不必说 (2) 沿,顺着 (3)通“只”,只有 (4)有的(人)7.(2分)D 8.(4分)要点与评分:翻译准确,表达通顺。
第12课与朱元思书(基础训练)(解析版)
![第12课与朱元思书(基础训练)(解析版)](https://img.taocdn.com/s3/m/1d969a87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b4.png)
第12课与朱元思书【基础训练】一、选择题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水皆缥.碧(piǎo) 急湍.甚箭(tuān)猛浪若奔.(bēn)B.互相轩邈.(miǎo) 泠.泠作响(líng)直视无碍.(ài)C.嘤嘤成韵.(yùn)鸢飞戾.天(lì)窥.谷忘反(kuī)D.经纶.世务(lún)好.鸟相鸣(hào)疏.条交映(shū)【答案】D【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掌握情况,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
做注音题,要熟悉汉语拼音规则,同时可根据形声字的声旁来推断它的读音。
D项,“好”应读“hǎo”。
2.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风烟/倶净,天山/共色B.疏条/交映,有时/见日C.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D.好鸟/相鸣,嘤嘤/成韵【答案】C【详解】考查对句子停顿的理解。
C项错误,正确的朗读停顿应为“经纶世务/者。
窥谷/忘反”。
3.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夹岸高山,皆生.寒树(动词,生长)B.负势竞上,互相轩邈..(形容词用作动词,争着往高处远处伸展)C.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动词,至、到达)D.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动词,奔跑)【答案】D【详解】考查对实词的理解。
D“奔”是动词用作名词。
指飞奔的马。
4.下列加点词的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A.一百许.里高可二黍许.B.猿则百叫无绝.群响毕绝.C.疏条交映,有时见.日见.余,大喜曰D.在昼犹.昏神龟虽寿,犹.有竟时【答案】D【详解】考查对一词多义的理解。
A大约。
B停止。
C看见。
D“犹”分别译为“好像”和“尚且。
还”。
5.下面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缥.碧(piǎo)无碍.(ài)泠.泠作响(líng)B.飘荡.(dàng)急湍.(tuān)嘤.嘤成韵(yīng)C.轩邈.(miǎo)经纶.(lún)鸢.飞戾天(yuān)D.横柯.(kē)窥.谷(kuī)好.鸟相鸣(hào)【解析】这道题目考查的是学生对汉字字音的掌握与辨析能力。
苏轼《和陶诗》分类研究
![苏轼《和陶诗》分类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10b9e30e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29.png)
苏轼《和陶诗》分类研究魏小利【摘要】苏轼《和陶诗》作于扬州、惠州、儋州三个时期,共一百多首.以清人王文诰“和韵”与“和意”说为视角,《和陶诗》可分为用陶韵复和陶意的诗歌、只用陶韵而抒己怀的诗歌及改陶韵的诗歌三类.苏轼的《和陶诗》不仅丰富了其个人的诗歌创作,而且经由苏轼和陶,其门人及时人多有仿效,和陶在宋代蔚然成风,绵延至元明清而不绝,和陶俨然成为一种文化现象.【期刊名称】《宜宾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014)005【总页数】6页(P93-98)【关键词】苏轼;《和陶诗》;分类研究【作者】魏小利【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广西桂林5410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22苏轼晚年曾几乎和尽陶渊明的诗作,“始余在广陵和渊明《饮酒》二十首,今复为此,要当尽和其诗乃已”①,并且颇以此为意:“古之诗人有拟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
追和古人则始于东坡……吾前后和其诗凡一百有九篇,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②。
追和古人并非始于东坡,和陶亦早已有之,如唐代唐彦谦有《和陶渊明贫士诗七首》③。
但如此多篇目的一一追和古人,东坡则是第一人,而且,经过苏轼大规模和陶之后,宋代乃至元明清,和陶诗屡出不绝,和陶俨然已成为一种文化现象。
研究苏轼的《和陶诗》,无论是对研治陶渊明或苏轼,还是对探究陶渊明的接受文化,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前人对苏轼和陶诗虽多有研究,但主要集中在苏轼追和陶诗的原因及心态变化等方面,以分类思想观照苏轼《和陶诗》者则不多,今试以之研读苏轼《和陶诗》,并探究其文化意义。
苏轼和陶,并非刻意模仿求似,也没有按陶渊明诗集原来的顺序,但也不是随意找一首陶诗为自己限韵,正如清人王文诰所言:“公之和陶,但以陶自托耳。
至于其诗,极有区别。
有作意效之,与陶一色者;有本不求和,适与陶相似者;有借韵为诗,置陶不问者;有毫不经意,信口改一韵者。
”[1]2017那么,苏轼有哪些和陶诗是有意仿效陶诗;哪些诗只是借韵为诗而与陶诗不甚相关;又有哪些诗改了韵;仿效渊明的诗歌,只是事件相类还是所要传达的情意也一致;借韵而自作的诗歌,又包含了苏轼的几种情感;改韵的诗歌,是有意为之还是不经意之举?鉴于此,现将苏轼《和陶诗》分为用陶韵且和陶意、只用陶韵而抒己怀、改陶韵等三类,并试作辨析。
陶渊明《游斜川》原文翻译及赏析
![陶渊明《游斜川》原文翻译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b0352234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edb7720.png)
陶渊明《游斜川》原文翻译及赏析(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教学教案、阅读试题、诗歌鉴赏、教学随笔、日记散文、语录句子、报告总结、故事大全、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teaching lesson plans, reading questions, poetry appreciation, teaching essays, diary essays, quotations sentences, report summaries, stories, essays, other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陶渊明《游斜川》原文翻译及赏析陶渊明《游斜川》原文翻译及赏析《游斜川》是晋宋时期大诗人陶渊明的作品。
陶渊明与苏轼的相似处
![陶渊明与苏轼的相似处](https://img.taocdn.com/s3/m/21dac565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9640f81.png)
陶渊明与苏轼的相似处陶渊明出宦海而归南山,是因为自己厌恶官场的黑暗与腐败,他想要一个“干净”的自己,他对官场的“规则”有着自己的要求,要求自己两袖清风,也要求别人和自己一样.可是他的意志毕竟无法端正其他同僚的行为.所以他选择绝宦海而生南山.苏轼夜游承天寺是因为自己的政治主张没有被执权者采纳,而且自己在朝堂的地位也受到了对立党派的排挤和打压.所以自己不得不抱着怀才不遇的惆怅,被逼无奈的离开自己欲大展宏图的官场.归结起来:陶渊明的离开是毅然决然的,而苏轼是心有不甘的无奈之举;陶的离开是因为自己的正确的“强求”,而苏的离开则是做好了自己,别人如何那是别人的事,他显得比较“随和”.虽然苏陶二人都闲居于朝堂之外,但出发点是不同的.陶的闲居是一种主动寻求到的“出路”,幽幽南山是他余生的舞台,而苏轼的闲居却是被动的“退路”,承天寺只是他命途中的一座“驿站”.东坡与陶渊明所处的时代不同. 苏东坡处在一个伟大的时代.那个时代是中国历史言论最为自由的时代,王安石变法也好,司马光废法也罢,他们都只有一个共同的目的,就是为了富国强兵、人民安居乐业.苏东坡虽和他们的政治观点时不相容,但他毕竟胸怀一颗激荡挚诚的心,一腔凌云冲天的志气,一身熊熊燃烧的激情,一种积极进取的希望.所以即使他宦海沉浮不定,仕途艰难险恶,也不会穿上衲衣,离开仕途,远离尘世.即使归隐田园,他也总是一脚走进隐逸的山水,一脚还留在他热爱的人间.而比起苏东坡所处的时代,陶渊明则显得不幸得多.他生活在东晋后期,统治者篡弑频繁,杀戮成性,贵族腐败,门阀制度森严,阶级矛盾十分尖锐,政治极为黑暗.当时黑暗的现实已经逼出了像阮籍、嵇康这些放浪形骸的“竹林七贤”, 陶渊明同样身遭门阀制度的排挤.处在那样的时代,无论他怎样的少年好学和知识渊博,也无论他所写的诗、赋、文如何出色,都无法施展他的政治抱负.这就是陶渊明仕途不通的原因,也是陶渊明以决绝的态度,远离尘世的社会根源.苏东坡与陶渊明的典型意义不同.苏东坡是中国文化史上的旷世奇才,罕见的多面手.他以神奇的文笔、渊博的学识、睿智的思想、高尚的人格、丰富的经历、巨大的成就,在中华文化的历史长河中,在历代人民的心中树起了一座丰碑!毫无疑义,他的成就远非任何一个今人所能相比.借用林语堂评价的话说“苏东坡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实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假道学的憎恨者,一位瑜珈术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心肠慈悲的法官,一个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一个月夜的漫步者,一个诗人,一个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他的伟大之处在于他比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官场中人或者山野隐士更具有多样的才华,丰富的感情,幽默的语言,豁达的心境.而陶渊明在当时只以隐士著称,他的文学创作没有得到高度的评价,这是因为他平淡自然的风格与当时崇尚的华丽文风不合.萧统是第一位发现陶渊明文学价值的人,既推崇其人格也推崇其文学.到了宋朝,特别是经过苏轼、朱熹的弘扬,以及汤汉对其作品的诠释,陶渊明才真正确立了他在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这地位一直保持到今天,并获得了世界的声誉. 陶渊明又是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的魏晋风流的代表,是中国士大夫的一个精神归宿和精神家园,许多士大夫在仕途上失意以后,或厌倦了官场的时候,往往回归到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可贵精神上来,从他身上寻找新的人生价值,并借以安慰自己.白居易、苏轼、陆游、辛弃疾等莫不如此.于是,不为五斗米折腰也就成了中国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垒,用以保护自己出处选择的自由.而平淡自然也就成了他们心目中高尚的艺术境地.苏东坡与陶渊明归隐田园的缘由不同.苏东坡是在“乌台诗案”中大难不死的境况下,被逼无奈地来到贬谪地黄州的,不但过着躬耕自食、极其清苦的生活;而且随时都有可能被朝廷赐死,丢掉卿卿性命.好在苏轼是阔略旷达之人,作为一个有着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在黄州,他依然能苦中作乐,安贫乐贱,灾难舛途和艰难困苦消磨不了他心中坚定的人生信念.在黄州过田园生活,只表明他在政治上不能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在仕途上落魄失意之时,才寄情于山水间;他也并不仅仅满足于在“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的夜晚吹吹风,饮饮酒,写写诗的闲适日子,有朝一日,他还要去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陶渊明与苏东坡最大不同的是,他是自愿辞官归隐.只要自己愿意,他随时都可以东山再起,吃腻那“五斗米”. 陶渊明看到了社会的腐朽,但没有力量去改变它,只好追求自身道德的完善.他看到了社会的危机,但找不到正确的途径去挽救它,只好求救于人性的复归.归隐后,陶渊明每天心甘情愿地忙于耕种、交游、饮酒,过着自给自足、悠然自得的生活.这种归隐生活,使他像一只长久被关在笼中的鸟儿,终于随心随性,复归自然了.毫无疑问,他归隐以后尽情享受着“娱情诗酒、崇尚自然、尽享天伦、体验农趣、抚摸伤痛,不忘忧思”的文人雅士之情趣.陶渊明的思想可以这样概括:通过泯去后天的经过世俗熏染的“伪我”,以求返归一个“真我”.这可以在他自己所创造的诗境里找到依据.比照苏东坡和陶渊明的一生,我们也可挖掘他们的许多相同之处.两人的才学、为人和为官以及对待进退的态度,历来被中国的读书人视为典范.在才学方面,他们皆少年好学,知识渊博,诗、文都写得非常出色,是中国文学史上被人们津津乐道的文人大家.在为人方面,他们能在逆境中保持坚贞气节和独立人格,决不随波逐流;在为官方面,他们都能坚持为官一地,造福一方;在人生态度上,他们即使归隐田园,过着平淡的生活,也能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孟子所云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这句话的内涵,在他们身上则能很好地体现出来.苏东坡和陶渊明归隐田园的生活境遇和心愿相似.他们都亲自耕作,亲自修建草房,过着清苦的生活.但陶渊明的洒脱是苏东坡所向往的.可以说,陶渊明是寄托于山水,苏东坡则寄托于陶渊明,也就是两人都寄托于山水.苏东坡有《江城子》一词为证:“梦中了了醉中醒.只渊明.是前生.走遍人间,依旧却躬耕.昨夜东坡春雨足,乌鹊喜,报新晴.//雪堂西畔暗泉鸣.北山倾.小溪横.南望亭丘,孤秀耸曾城.都是斜川当日境,吾老矣,寄余龄.”他还“隐括”陶渊明《归去来辞》成《哨遍》一词:“使家童歌之,时向从于东坡,释耒而歌之,扣牛角为之节,不亦乐乎?”.这些都表明,在精神上苏东坡有陶渊明抛去熙来攘往的污浊世界,纵浪大化,不期生灭的感悟.在黄州,苏东坡也的确过上了与陶渊明一样隐逸的生活,在短短两年零七个月时间里,苏东坡和陶诗多达四十七首,几乎把陶渊明的诗应和了一遍,“只渊明,是前身”,可见苏东坡对陶渊明的向往之情.而这种向往,其实就是苏东坡身处不幸的精神武器,他从陶渊明的身上看到了生活的另一种样式,生命的另一种乐趣.苏东坡与陶渊明的人生境界相似.陶渊明的人生境界为苏东坡所景仰,因而,苏东坡到惠州后,能积极去履陶渊明的足迹,如“罗浮稚川界,梦往从之游.”“我欲作九原,独与渊明归.”“愧此稚川翁,千载与我俱.画我与渊明,可做三士图.”“携手葛与陶,归哉复归哉”等零星诗句,可管窥诗人胸臆之一斑.苏轼觉得自己可与葛洪、陶潜画为三士图,并作逍遥游,追求回归自然、质朴闲适、超然物外的田园生活,可见他决心以渊明为榜样了.在经历了冤狱生死之后,苏东坡“乐乎于田野乡间”,这是他灵魂的一个歇息.所以我们在苏轼身上,常常也能寻到陶渊明的影子.当然,从客观上讲,苏东坡的人生境界虽日臻脱俗,但比起陶渊明的境界来,终究略逊一筹.毕竟两人个性与追求大不相同.因为陶渊明隐而不仕出于自愿,东坡则出之无奈.难怪东坡“深愧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苏东坡与陶渊明过着“躬耕自食”的生活时,他们的妻妾都能安贫乐贱,与他们甘苦与共.陶渊明辞官归里,过着“躬耕自资”的生活.其夫人翟氏,始终与他志同道合,安贫乐贱.归隐之初,他们“夫耕于前,妻锄于后”,共同“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维持生活,然后又利用“方宅十余亩”,盖起了“草屋八九间”,还在房后种植柳树、榆树,房前栽桃树、李树.即使在陶渊明的晚年,生活愈来愈贫困,落入饥寒交迫的境地,夫人翟氏也一样不怨不悔地与他固穷守节.苏东坡因“乌台诗案”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时,手头拮据,入不敷出,时常都有断炊之忧,过得极其清苦生活,幸亏夫人王闰之与侍妾王朝云甘愿一直布衣荆钗,与他一起共同劳动,躬耕自食,并在农民的指点帮助下,共同修建五间茅房.在妻妾的得力辅助下,东坡在黄州度过了最艰难困苦的四年时间.夫人王闰之死后,贬谪惠州的苏东坡即使在“坐废累年,不敢复齿缙绅”,渐“不为人识”,“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的凄凉晚景下,侍妾王朝云依然不弃不离,对他深情款款.苏东坡与陶渊明的田园生活,还有一个明显的共同特征,这就是他们都能歌颂劳动,亲自参加生产劳动,尊重劳动人民,接近劳动人民,能和劳动人民生活在一起,并且感到有很大的乐趣.作为封建社会的文人官吏,能够做到早出晚归辛勤耕作,能够与劳动人民打成一团,这在当时社会士大夫鄙视劳动的情况下,是很不容易做到的,也是在中国文学史上极少见的,他们劳动的本身便具有进步意义,同时也使他们的田园诗具有劳动生活气息,不仅描写了诗人参加劳动的情况,还宣扬了依靠劳动而食的真理,这种观点确实是十分难得的.尤为难得的是,他们对劳动人民的感情是十分真挚的,苏东坡说自己“我是识字耕田夫”,陶渊明在诗中说:“且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两位诗人与劳动人民的密切关系.。
景似情殊境同感异--陶渊明《游斜川》与苏轼《和陶游斜川》比较阅读
![景似情殊境同感异--陶渊明《游斜川》与苏轼《和陶游斜川》比较阅读](https://img.taocdn.com/s3/m/8f2536c9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9fb3948.png)
景似情殊境同感异--陶渊明《游斜川》与苏轼《和陶游斜川》
比较阅读
舒韶雄
【期刊名称】《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6(023)003
【摘要】苏轼的和陶诗与陶渊明原诗有总体风格上的相似性.但因两人所处社会环境、人生经历、性格气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相似之中也有不同.这正是他们作为大诗人的独特风格.通过陶渊明<游斜川>原诗与苏轼和陶诗的比较阅读,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这种独特性.
【总页数】4页(P10-13)
【作者】舒韶雄
【作者单位】黄石教育学院,中文系,湖北,黄石,435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2
【相关文献】
1.心目两自闲长啸忘千忧--论苏轼父子“斜川之游”及相关文化现象 [J], 王昭;舒韶雄
2.境同情异乐悲不一--由《和陶游斜川》看苏轼、陶渊明之不同 [J], 陈涛
3.陶渊明《游斜川并序》作年及创作心态 [J], 杨柳
4.陶渊明《游斜川》新考论 [J], 张德恒
5.陶渊明《游斜川》序的纪年 [J], 祝注先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形似而神异——陶渊明与王维山水田园诗不同艺术风格之比较
![形似而神异——陶渊明与王维山水田园诗不同艺术风格之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57a44ed5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40ca6e7.png)
形似而神异——陶渊明与王维山水田园诗不同艺术风格之比
较
吴军
【期刊名称】《文教资料》
【年(卷),期】2009(000)006
【摘要】陶渊明和王维作为不同时代的著名诗人,在山水田园诗的创作上均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但二者田园诗的风格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总页数】2页(P10-11)
【作者】吴军
【作者单位】中国刑警学院,社科部,辽宁,沈阳,11003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
【相关文献】
1.陶渊明与王维山水田园诗意境的比较
2.从陶渊明的"游"到王维的"空"——浅析老庄、禅宗美学影响下的陶渊明、王维山水田园诗
3.陶渊明与王维山水田园诗歌之比较
4.诗出三家语皆奇--陶渊明、谢灵运、王维山水田园诗之比较
5.形似而神异--陶渊明与王维山水田园诗辨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舒韶雄: 景似情殊% 境同感异
!!
赋的影响和它作为早期骈体文的特点。 《 游斜川》 诗云: 开岁倏五十, 吾生行归休。念之动中怀, 及辰为兹游。气 和天惟澄, 班坐依远流。弱湍驰文鲂, 闲谷矫鸣鸥。迥泽散游 目, 缅然睇曾丘。虽微九重秀, 顾瞻无匹俦。提壶接宾侣, 引 满更献酬。未知从今去, 当复如此不?中觞纵遥情, 忘彼千载 忧。且极今朝乐, 明日非所求。 严格地说, 这是陶渊明唯一的山水诗, 也是一首颇富理趣 的山水 诗。诗 的 开 头 感 叹 岁 月 流 逝, “ 开 岁 倏 五 十” , 一个 “倏” 字写出诗人内心那种时光飞逝、 惊回首青春不再的心理, 这种心理触动了内心的情怀, 于是便想趁着这好日子外出游 乐。中间部分写山川之美以及饮酒吟咏之乐: 天气澄和, 四野 明净, 山秀泽清, 鱼跃鸥鸣, 更兼有美酒嘉邻, 使得诗人能纵情 驰怀。结尾由眼前之乐想到人生短促, 希望借酒忘忧, 极乐当 前。诗的情调也由喜悦转苍凉。陶渊明处于晋宋易代之际, 他的诗风或多或少受到玄言诗影响。 “ 弱湍驰文鲂, 闲谷矫鸣 鸥。迥泽散游目, 缅然睇曾丘。 ” 四句是典型的对偶句, 它上承 玄言诗对山水描写的余脉, 下启谢灵运等人的山水诗创作, 从 中可以看出玄言诗向山水诗过渡的痕迹。 无论是 《 游斜川》 诗还是序, 抒发的都是 “ 悲日月之遂往, 悼吾年之不留”的感叹, 这种感慨人生短促、 要求及时行乐的 思想在魏晋时期非常典型。我们读 《 游斜川》 诗及序很容易联 想到西晋石崇的金谷集会和东晋王羲之的兰亭集会。石崇为 《 金谷集》 作的序中有 “ 感性命之不永, 惧凋落之无期” 的话, 而王羲之 《 兰亭集序》 前半记述盛会概况, 写山川之美、 饮酒赋 诗之乐, 后半由眼前之乐转入人生短促的感慨, “ 固知一死生 为虚诞, 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 亦由今之视昔, 嗟夫! ” 抒 发人生盛事不常而流年易逝的感慨。 《 游斜川》 诗及序与王羲 之兰亭集会诗及序旨趣是相同的; 所不同者, 陶渊明 《 游斜川》 序文比王羲之 《 兰亭集序》 要简练质朴些。 二 北宋元符二年 ( 公元 !"## 年) , 大诗人苏东坡贬谪在海南 儋州已经两年了, 北归之望, 已趋渺茫。两年前的四月, 六十 二岁的诗人独与幼子苏过过海, 儿孙们痛哭江边, 以为死别。 七月酷暑诗人抵达儋州, 无处可居, 父子二人住在桄榔林下。 后来得军使张中帮助, 僦官屋以庇风雨。立冬后, 风雨不止, 官屋破漏, 以至 “ 一夕或三迁” 。即便如此, 第二年湖南提举常 平董必察访岭南, 还是遣使将苏轼父子逐出官舍, 苏轼只好买 地筑室, 起屋五间, 潮州人王介石和当地百姓运甓畚土以助, 亲躬泥水之役, 诗人才得以有安身之所。生活方面, 因为困 窘, 以致 “ 尽卖酒器, 以供衣食” , 而海南悬居海外, 生活多有不 便, 甚至会有 “ 北船不到米如珠, 醉饱萧条半月无” (苏 《 纵笔 三首》 之三, 下文凡引苏轼诗文均只标苏) 的情况, 他在给朋友 的信中说: “ 此间食无肉, 病无药, 居无室, 出无友, 冬无炭, 夏 无寒泉。然亦未易悉数, 大率皆无耳。 ” (苏 《 与程全父书》 ) 足 见其情之窘迫, 生活不便之甚。不过, 这一切对于乐天派的苏 轼来说, 似乎并没有太大影响, 他总能从身边的事如读书、 出
一
! 东晋义熙十年 ( 公元 "+" 年) , 诗人陶渊明五十岁。 诗人
邻曲, 同游斜川。临长流, 望曾城, 鲂鲤跃鳞于将夕, 水鸥乘和 以翻飞。彼南阜者, 名实旧矣, 不复乃为嗟叹。若夫曾城, 傍 无依接, 独秀中皋, 遥想灵山, 有爱嘉名。欣对不足, 率共赋 诗。 悲日月之遂往, 悼吾年之不留。各疏年纪乡里, 以记其时 日。 这篇序文完全是一幅优美的山水小品。它先交代游斜川 的时间、 人物, 然后具体描写斜川风物, 长流的鲂驰鸥矫、 曾城 的独秀中皋, 使诗人纵情于自然, 得到极大的心理愉悦。序文 也点明作诗的目的是伤悼岁不我与、 时不我待, 正是诗人经常 歌咏的主题之一。从这篇序文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到抒情小 赋和骈体文对他的影响。魏晋时期, 抒情小赋的涌现, 拓展了 辞赋的表现领域与表现风格, 这时期的辞赋创作显示出抒情 化、 小品化的特色, 表现形式上则更多地侧重于抒发个人内心 的细微感受和细腻情感。这种抒情小赋后来因骈文的兴盛而 增加了骈俪的成分, 在陶渊明的这篇诗序中, “ 天气澄和, 风物 闲美” 、 “ 临长流, 望曾城” 、 “ 鲂鲤跃鳞于将夕, 水鸥乘和以翻 飞” 、 “ 悲日月之遂往, 悼吾年之不留” 都是对仗工整的句式。 三字对、 四字对、 七字对等骈偶句式在其中的运用非常明显, 就整篇序文来说则以四字句为主。魏晋时期, 骈体文句式的 字数还没有严格限制, 而且初期骈体文不仅不十分讲究工整, 还有骈散兼行的做法, 在骈偶中掺杂一些散句, 这正是后来 《 文心雕龙・丽辞》 中所说的 “ 迭用奇偶, 节以杂佩” , 直到刘 宋时期, “ 四六” 的格式才初具雏形, 所以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 到陶渊明这篇篇幅短小、 具有浓厚诗意的诗序受到的抒情小 ! ! 收稿日期: ’%%$ - +% - ’# ! ! !关于陶渊明的享年, 有诸多说法, 此处取本传六十三岁说。 ! ! "这首诗及序各版本多有出入, 此处取逯钦立校注 《陶渊明 集》 ( 中华书局 +/,/ 年版) 。
摘要: 苏轼的和陶诗与陶渊明原诗有总体风格上的相似性。但因两人所处社会环境、 人生经历、 性格气质等诸多因素 的影响, 相似之中也有不同。这正是他们作为大诗人的独特风格。通过陶渊明 《 游斜川》 原诗与苏轼和陶诗的比较阅 读, 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这种独特性。 关键词: 陶渊明; 苏轼; 比较阅读 中图分类号: &’%() ’ ! ! ! ! ! 文献标识码: *! ! ! ! ! 文章编号: +%%, - +(., ( ’%%( ) %# - %%+% - %" 作者简介: 舒韶雄 ( +/,# - ) 男, 黄石教育学院中文系, 讲师。主要从事苏轼研究。
解郁闷和不快。他和当地黎族人民亲近, 和这些人的生活亲 近, 和他们的习俗、 山水、 风物亲近, 融入他们的生活。在他窜 逐海外的日子里, 儿子苏过一直陪侍左右, 也给他以极大的安 慰。 元符二年的正月五日, 生活已逐渐安定下来的苏轼和儿 子外出游玩, 作了一首 《 和陶游斜川》 诗: 谪居澹无事, 何异老且休。虽过靖节年, 未失斜川游。春 江渌未波, 人卧船自流。我本无所适, 泛泛随鸣鸥。中流遇洑 洄, 舍舟步层丘。有口可与饮, 何必逢我俦。过子诗似翁, 我 唱而辄酬。未知陶彭泽, 颇有此乐不?问点尔何如, 不与圣同 忧。问翁何所笑, 不为由与求。 诗前序言只有一句 “ 正月五日, 与儿子过出游作” , 简短地 交代出游 基 本 情 况。诗 的 开 篇 交 代 自 己 谪 居 的 情 况, 一个 “澹” 字含义深远: 曾经的风流褪去了, “ 老矣复何言, 荣辱今两 空” (苏 《 次前韵寄子由》 ) ; 曾经的热闹退却了, 只剩下 “ 庭空 鸟雀散, 门闭客立久” (苏 《 和陶拟古九首》 之一) 的孤独。澹 然无事的日子里, “ 归来闭户坐, 寸田且默耕” (苏 《 和陶赴假 江陵夜行》 ) , 诗人感到 “ 梦幻去来, 谁少谁多。弹指太息, 浮云 几何” (苏 《 和陶停云四首》 之四) , 世事看透, 贬谪也不觉得是 多痛苦的事, “ 莫作天涯万里意, 溪边自有舞雩风” (苏 《 被酒 独行, 遍至子云…》 之三) , 心境变得更加通脱旷达了。这在诗 的中间部分体现得非常明显, “ 春江渌未波, 人卧船自流” 八 句, 写出诗人出游时那种平和闲适的心境, 游玩没有固定的目 的地, 所以一任船儿随波漂流, 船不能行, 那就上岸, 喝酒也不 必强求酒友是何等人物, 只要是个伴儿就行。一切都不必强 求, 随心所 欲 而 无 乐 不 至, “ 空 钩 意 钓, 岂 在 鲂 鲤” (苏 《观 棋》 ) , 与其说诗人是在游玩, 不如说他是借游玩放飞自己旷达 闲适的心境。难得的是, 儿子苏过也是可以和父亲诗酒酬唱 的知音, “ 过子诗似翁, 我唱而辄酬” , 其乐融融, 快慰无比。诗 人自然想到陶渊明的责子, 于是带着让人羡慕的口气问道: “ 未知陶彭泽, 颇有此乐不? ” 最后四句用 《 论语・先进》 中的 典故, 进一步表达出诗人平和的心境。整首诗虽然没有具体 地描写出游时的景物山水, 但我们却能从中体会到诗人闲适 从容的出游之乐, 正如纪昀所评: “ 有自然之乐, 形神俱似陶 公。 ” 苏轼晚年远谪惠州、 儋州, 但他凭依佛老, 加之旷达乐观 的性格, 使他能 “ 人不堪其忧, 公食芋饮水著书以为乐” ( 苏辙 《 亡兄端明子瞻墓志铭》 ) , 从容坦然对待忧患, 所作诗文丝毫 不见老人衰惫之态, 反而充满郁勃之生气。不仅在 《 和陶游斜 川》 中是这样, 在他晚年所作其他诗文也可见出, 试举作于绍 圣元年 ( 公元 !"#$ 年) 的 《 记游松风亭》 为例: 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 纵步松风亭下, 足力疲乏, 思欲就 床止息。仰望亭宇, 尚在木末。意谓如何得到。良 久 忽 曰: “ 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 ” 由是心若挂钩之鱼, 忽得解脱。若人 悟此, 虽两阵相接, 鼓声如雷霆, 进则死敌, 退则死法, 当恁么 时, 也不妨熟歇。 这篇短文通过一件小事写出一个很浅显的道理。人生在 世, 常常会心为形役, 一切忧患苦恼皆缘此而生。苏轼以其洒 脱飘逸的智慧、 旷达自适的人生观使苦恼积郁为之一空, 并以
辞彭泽令后, 官是再也不做了, 隐居的决心也日益坚决, 虽然 心情有时也不平静, 觉得 “ 日月掷人去, 有志不获骋” (陶 《杂 诗》 之二, 下文凡引陶渊明诗文均只标陶) , 但终究开始体会到 “久在樊笼里, 复得返自然” 这种解脱羁绊的乐趣, 所以心境比 以往要平和得多。生活上的困窘却较过去为甚, 这时诗人举 家已迁至南村, “ 方宅十余亩, 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 桃李 罗堂前” (陶 《 归园田居》 五首之一) 的景象不再有了, 只剩下 “ 弊庐何必广, 取足蔽床席” (陶 《 移居》 二首之一) 的狭小, 与 旧宅园田居大不相类。躬耕自资的生活在辞去彭泽令后已真 正实行, “ 晨出肆微勤, 日入负禾还。山中饶霜露, 风气亦先 寒。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 ” (陶 《 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 早稻》 ) 起初也许还有着 “ 衣食当须纪, 力耕不吾欺” (陶 《移 居》 二首之二) 的幻想, 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耕作获得收成, 但 生活终于还是日趋贫困, “ 躬亲未曾替, 寒馁常糟糠。岂期过 满腹, 但愿饱粳粮。御冬足大布, 粗絺以应阳。 ” (陶 《 杂诗》 之 八) 即使这样微薄的愿望也不是常能满足, 晚年甚至有乞食之 举。过去常提的 “ 精神生活” 固然不再提及, 就是那种孤高自 赏的态度也有所改变。自己多病嗜酒且不说, 儿子们却也不 成器, 酣饮赋诗的纵情已大为衰减, 只好慨叹 “ 天运苟如此, 且 进杯中物” (陶 《 责子》 ) 。往昔官场上的少数几个朋友此时也 因 “ 语默殊势” 而 “ 息交绝游” , 能够给他温暖和安慰的只是和 他朝夕相处的田夫野老, 他们对诗人有时 “ 壶浆远见候” , 诗人 有时也 “ 只鸡招近局” 。在归田后的二十余年中, 他在和田夫 野老的交情中颇得到了一些温慰。 义熙十年开年不久, 五十岁的诗人陶渊明和 “ 二三邻曲” 有一次很有意味的斜川之游。诗人作 《 游斜川》 诗以记之 , 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