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元素周期表存在严重错误

合集下载

高考化学常见错误点梳理

高考化学常见错误点梳理

高考化学常见错误点梳理在高考中,化学是一门重要的科目,也是一门容易出错的科目。

很多学生在化学考试中常常会犯一些常见的错误,这些错误点如果能够重点掌握,相信对于化学成绩的提升将会有很大的帮助。

下面我将对高考化学常见的错误点进行梳理,并给出一些建议。

一、基础知识错误1. 元素符号和原子序数的混淆:在小题中,经常会出现元素符号和原子序数混淆的错误,比如把氮气的符号写成"N2O"。

要避免这类错误,需要加强对化学元素周期表和元素符号的记忆。

可以通过练习记忆表格或者背诵元素符号来加深记忆。

2. 元素价态弄混:一些元素有多种价态,比如氯气的价态可以为+1或者-1。

在题目中要特别注意区分,特别是在化学方程式中,正确标注元素的价态是非常重要的。

3. 化学方程式的写错:化学方程式是化学反应的表示方式,但是很多学生在写化学方程式时容易出现错误。

比如忘记写反应条件、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符号写错等等。

这个问题需要通过大量的练习来掌握,多做例题,并注意标明各种反应条件。

二、化学计算错误1. 单位换算错误:在一些题目中,需要进行不同单位之间的换算,在换算过程中很容易出现计算错误。

为了避免这种错误,我们可以使用单位换算表,将不同单位之间的换算规则记忆清楚。

2. 化学计算公式应用错误:化学计算中有很多公式,比如摩尔计算公式、反应物质量计算公式等。

在应用这些公式时,要特别注意各个变量的含义,正确使用公式才能得到准确的结果。

3. 代入计算错误:在一些复杂的计算中,需要将数值代入公式进行计算,很多学生容易将数值代入错误,导致计算结果错误。

为了避免这种错误,可以采用多次代入的方法,将计算结果反复核对,确保计算的准确性。

三、实验操作错误1. 实验操作步骤忽略:在一些实验题中,会给出实验步骤和操作方法,但是很多学生看漏或者忽略了实验步骤,导致实验结果不准确。

要避免这个错误,需要认真阅读题目,确保理解并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

2. 仪器使用错误:很多实验中需要使用一些仪器,比如酸度计、电子天平等。

高中化学必修二易错知识点总结附答案

高中化学必修二易错知识点总结附答案

考前不言苦与累,易错知识必须背《必修2 》第一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一、元素周期表与元素周期律1.元素周期表的结构⑴周期:元素周期表共有7个横行,每一横行称为一个周期,故元素周期表共有 7 个周期。

⑵族:元素周期表共有 18 个纵行,除了 8、9、10 三个纵行称为Ⅷ外,其余的每一个纵行称为一个 族 ,故元素周期表共有 16 个族。

族的序号一般用罗马数字表示。

2.质量数定义:将核内所有质子和中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取近似整数值相加,所得的数值叫做质量数。

质量数与质子数和中子数间的关系为: 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3.核素表示方法:在化学上,我们为了方便地表示某一原子。

在元素符号的左下角表出其质子数,左上角标出质量数AZ X 。

符号A Z X 表示1个 质子数 为Z , 质量数 为A 的原子,其中子数为 A -Z 。

4.同位素⑴ 质子数 相同而 中子数 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如氢元素的三种不同核素11H 、2 1H 、3 1H 互为同位素。

⑵同位素的特点:①各同位素原子的化学性质相同,物理性质不同②天然存在的各同位素原子,他们所占的原子百分数保持不变5.元素金属性强弱判断依据:①根据金属单质与水或与酸反应 置换出氢的 难易程度。

置换出氢 越容易,则金属性越强。

【例】已知金属A 可与冷水反应,金属B 和热水才能反应,金属C 和水不能反应,判断金属A 、B 、C 金属性强弱 A>B>C②根据金属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碱性强弱。

碱性越强,则原金属元素的金属性越强。

【例】已知NaOH为强碱、Mg(OH)2为中强碱、Al(OH)3为两性氢氧化物,则Na、Mg、Al的金属性强弱Na>Mg>Al③可以根据对应阳离子的氧化性强弱判断。

金属阳离子氧化性越弱,则元素金属性越强。

【例】氧化性Al3+﹥Mg2+﹥Na+,则元素金属性顺序为Na>Mg>Al6.元素非金属性强弱判断依据:①根据非金属单质与氢气反应的难易程度或氢化物的稳定性强弱判断,越容易与氢气反应或氢化物的稳定性越强,则非金属性越强。

化学一轮复习易错题元素周期律含解析

化学一轮复习易错题元素周期律含解析

元素周期律【易错分析】1。

误认为最高正价和最低负价绝对值相等的元素只有第ⅣA族的元素,忽视了第ⅠA族的氢元素的最高正价为+1,最低负价为-1.2。

误认为主族元素的最高正价一定等于其族序数,忽视了氧元素无最高正价,氟元素无正价。

3。

误认为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越强,忽视了关键词“最高价”.4。

误认为失电子难的原子得电子的能力一定强,忽视了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失电子难,得电子也难。

5。

误认为同周期相邻两主族元素的原子序数之差都等于1,忽视了长周期也有相差11或25的情况.6.误认为得(失)电子的数目越多,元素的非金属性(金属性)越强,忽视了元素原子得失电子的数目多少与元素的非金属性、金属性强弱没有必然的联系。

【错题纠正】例题1、一种由短周期主族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如图所示),具有良好的储氢性能,其中元素W、X、Y、Z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且总和为24。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该化合物中,W、X、Y之间均为共价键B.Z的单质既能与水反应,也可与甲醇反应C.Y的最高化合价氧化物的水化物为强酸D.X的氟化物XF3中原子均为8电子稳定结构【解析】A.该化合物中,H、B、N之间均以共用电子对形成共价键,故A正确;B.Na单质既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也能与甲醇反应生成甲醇钠和氢气,故B正确;C.N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HNO3为强酸,故C正确;D.B的氟化物BF3中B原子最外层只有6个电子,达不到8电子稳定结构,故D错误.答案:D例题2、科学家合成出了一种新化合物(如图所示),其中W、X、Y、Z为同一短周期元素,Z核外最外层电子数是X核外电子数的一半。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WZ的水溶液呈碱性B.元素非金属性的顺序为X>Y>ZC.Y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是中强酸D.该新化合物中Y不满足8电子稳定结构【解析】由W、X、Y、Z为同一短周期元素,Z的核外最外层电子数是X核外电子数的一半可知,Z为Cl、X为Si,由化合价代数和为0可知,Y元素化合价为−3价,则Y为P元素;由W 的电荷数可知,W为Na元素.A、氯化钠为强酸强碱盐,水溶液呈中性,错误;B、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非金属性依次增强,则非金属性的强弱顺序为Cl>S>P,错误;C、P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为磷酸,磷酸是三元中强酸,正确;D、新化合物中P元素化合价为−3价,满足8电子稳定结构,错误。

易错点14 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备战2023年高考化学考试易错题(解析版)

易错点14 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备战2023年高考化学考试易错题(解析版)

易错点14 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易错题【01】元素周期表的结构①基态原子最外层电子排布相同的原子对应元素不一定处于同主族,如He、Be的最外层均有2个电子,前者处于0族,后者处于第IIA族。

②第IA族和0族不是含元素种类最多的族,应是第ⅢB族,共有32种元素。

③第VIII族属于副族,但表示时仍表示“VIII族”;过渡元素包括8个副族,全部是金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2个。

易错题【02】周期表的分区分区价层电子排布s区n s1~2p区n s2n p1~6(除He外)d区(n-1)d1~9n s1~2(除钯外)ds区(n-1)d10n s1~2f区(n-2)f0~14(n-1)d0~2n s2易错题【03(1)电离能:同周期从左到右,第一电离能呈增大的趋势,稀有气体的第一电离能最大,碱金属的第一电离能最小;同主族从上到下,第一电离能逐渐减小。

①判断元素金属性的强弱:第一电离能越小,金属越容易失去电子,金属性越强;反之越弱。

②判断元素的化合价(I1、I2……表示各级电离能):如果某元素的I n+1≫I n,则该元素的常见化合价为+n。

例如,钠元素的I2≫I1,故钠元素的化合价为+1。

③判断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情况:多电子原子中,元素的各级电离能逐级增大,有一定的规律性。

当电离能的变化出现突变时,电子层数就可能发生变化。

④第二、三、四周期中,第IIA族、第V A族元素的第一电离能比相邻主族元素都大。

(2)电负性:一般来说,同周期元素从左至右,元素的电负性逐渐变大;同族元素从上至下,元素的电负性逐渐变小。

金属元素的电负性一般小于1.8,非金属元素的电负性一般大于1.8,而位于非金属三角区边界的“类金属”(如锗、锑等)的电负性则在1.8左右,它们既有金属性又有非金属性。

易错题【04】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相对强弱的判断规律元素的性质本质判断的一般依据元素的原子失电子的能力(与失电子的数目无与水或酸(非氧化性)反应置换出氢的难易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强弱元素金属性关),原子越容易失去电子,元素金属性越强;反之则弱水溶液中单质间的置换反应原电池中的正负极(Mg—Al---NaOH溶液例外)阳离子在电解池中阴极上的放电顺序元素的非金属性元素的原子得电子的能力(与得电子的数目无关),原子越容易得到电子,元素非金属性越强;反之则弱。

易错11元素和元素周期表-九年级化学上册易混易错微考点(人教版)(原卷版)

易错11元素和元素周期表-九年级化学上册易混易错微考点(人教版)(原卷版)

易错11 元素和元素周期表【易错分析一】、元素的概念和元素性质常见错误分析【错题纠正】1.(2022河南郑州期中)二硫化钼(MoS2)被认为是最有希望代替硅,成为未来应用在半导体、芯片等高精尖领域中的理想材料。

确定Mo为42号元素是依据( )A.电子数B.中子数C.质子数D.相对原子质量2. (2022四川省成都市中考)人体中有50多种元素,含量如图。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人体中氢元素含量约为10%B.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是钠C.人体中微量元素共有10种D.缺铁会引起骨质疏松3. (2022四川省泸州市中考)人体中各元素的含量如下图所示(源于人教版教材),个体会存在微小差异。

请回答相关问题。

(1)图中甲含量最高,其元素符号为_________;含量超过0.01%的元素称为常量元素,11种常量元素中非金属元素共有_________种;因缺微量元素_________可引起甲状腺肿大。

(2)下列有关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的说法正确的是。

A.微量元素是因为对健康的作用微小而命名的B.人体摄入有机营养物质和水来获取含量前四位的元素C.铜元素为重金属元素,对人体健康毫无益处D.人体中常量元素的总质量约占人体总质量的99.95%【知识清单】知识点一、元素1. 元素的概念(1)概念:元素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休。

(2)解释:①元素是以质子数(即核电荷数)为标准对原子进行分类的。

②“一类原子”是指核电荷数相同而中子数不一定相同的一类原子。

同种元素既包括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原子,也包括质子数相同而电子数不同的原子和离子。

③元素的化学性质由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同种元素的离子因为所带电荷数不同,其化学性质也不同(如Fe2+、Fe3+)。

2. 元素的分类(1)一般我们将元素分为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当然分类标准不同,所分类别也不同。

(2)元素种类的判断:①金属元素:金属元素名称的偏旁一般是“钅”字旁,除汞元素外。

不稳定的化学元素

不稳定的化学元素

不稳定的化学元素在化学元素中,存在一些不稳定的元素,它们在自然界中的存在时间非常短暂,常常只存在于瞬间,因而对科学家们来说充满了神秘和挑战。

1. 人工合成的超重元素在化学元素周期表中,最重的元素是镭(Ra)元素,其原子序数为88。

然而,科学家们并没有停止对元素的研究,他们一直在努力合成更重的元素。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科学家们已经成功合成了一系列超重元素,如锕(Ac)元素的后继元素,包括鈾(U)和鑀(Pu)等。

这些超重元素的核结构非常不稳定,它们的原子核中包含了大量的中子和质子,导致非常高的能量势垒存在,进而导致原子核的不稳定性。

由于其极短的半衰期,这些元素在实验室中仅能通过瞬间的合成和检测来证明其存在。

2. 放射性同位素放射性同位素是一类具有不稳定核的元素同位素,它们会发生放射性衰变以达到更加稳定的状态。

这类元素的核不稳定性源于核中的质子和中子比例不当,导致核反应性增高。

常见的放射性同位素有铀-235(235U)和镭-226(226Ra)等。

这些元素的自然衰变过程中会释放出各种类型的射线,如α粒子、β粒子以及γ射线。

由于射线的高能量和电离作用,放射性同位素对人类健康具有一定的危害。

3. 合成的短寿命元素除了超重元素和放射性同位素外,还有一些合成的短寿命元素也表现出了不稳定的特性。

这些元素的存在时间可能只有几秒钟到几毫秒不等,并且很难通过实验直接观测到。

合成的短寿命元素常常通过核反应的方法来合成,例如轰击重离子靶材料等。

这些元素的核结构性质使其在合成后迅速发生衰变,形成更加稳定的同位素。

在元素周期表中,这些元素常常以临时的名称命名,如“元素113”(临时命名为“Ununtrium”)等。

它们的合成和检测需要借助加速器和其他高能设备,对于核物理学和化学研究来说具有重要价值。

4. 活泼金属元素活泼金属元素是指那些在自然界中极易氧化的金属元素,在空气中很快产生氧化物,从而导致表面形成氧化层。

这些金属元素的不稳定性体现在它们容易与环境中的氧气和水反应。

元素周期表有哪些知识点及对应的误区

元素周期表有哪些知识点及对应的误区

元素周期表有哪些知识点及对应的误区?元素周期表是化学学科的基础,想要学号化学背好元素周期表是必须的。

下面就是jy135网为大家整理的元素周期表有哪些知识点及对应的误区的经验,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觉得有用的朋友可以分享给更多人哦!元素周期表中的知识点及对应的误区1、原子结构(1).所有元素的原子核都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正例:612C 、613C 、614C三原子质子数相同都是6,中子数不同,分别为6、7、8。

反例1:只有氕(11H)原子中没有中子,中子数为0。

(2).所有原子的中子数都大于质子数。

正例1:613C 、614C 、13H 等大多数原子的中子数大于质子数。

正例2:绝大多数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近似等于质子数与中子数之和)都大于质子数的2倍。

反例1:氕(11H)没有中子,中子数小于质子数。

反例2:氘(11H)、氦(24He)、硼(510B)、碳(612C)、氮(714N)、氧(816O)、氖(1020Ne)、镁(1224Mg)、硅(1428Si)、硫(1632S)、钙(2040Ca)中子数等于质子数,中子数不大于质子数。

(3).具有相同质子数的微粒一定属于同一种元素。

正例:同一元素的不同微粒质子数相同:H+ 、H- 、H等。

反例1:不同的中性分子可以质子数相同,如:Ne、HF、H2O、NH3、CH4 。

反例2:不同的阳离子可以质子数相同,如:Na+、H3O+、NH4+ 。

反例3:不同的阴离子可以质子数相同,如:NH4+ 、OH-和F-、Cl和HS。

2、电子云(4).氢原子电子云图中,一个小黑点就表示有一个电子。

含义纠错:小黑点只表示电子在核外该处空间出现的机会。

3、元素周期律(5).元素周期律是指元素的性质随着相对原子质量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概念纠错:元素周期律是指元素的性质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6).难失电子的元素一定得电子能力强。

反例1:稀有气体元素很少与其它元素反应,即便和氟气反应也生成共价化合物,不会失电子,得电子能力也不强。

中考易错题系列之化学篇常见元素周期表题解题技巧探究

中考易错题系列之化学篇常见元素周期表题解题技巧探究

中考易错题系列之化学篇常见元素周期表题解题技巧探究中考易错题系列之化学篇常见元素周期表题解题技巧探究近年来,中考化学科目中的元素周期表题目成为了考生们容易犯错的重点。

正确理解和掌握元素周期表的使用方法对于解答这类题目至关重要。

本文将为大家分享一些常见的元素周期表题目解题技巧,希望能够帮助同学们在中考中轻松应对此类难题。

1. 周期表的基本构成元素周期表是根据元素的原子序数(即元素的核内质子数)和元素性质规律排列而成的。

基本上,周期表分为水平排列的周期和垂直排列的族(或称为“列”)。

周期从左至右,原子序数递增;族从上至下,原子序数相同且元素性质相似。

2. 周期表中元素的表示方法在周期表中,每个元素用其符号(通常是由不同字母组合而成的)表示。

例如,氧元素用“O”表示,钠元素用“Na”表示。

在解答题目时,我们需要根据元素的符号进行识别和计算。

3. 原子序数和电子数之间的关系原子序数可以告诉我们一个元素中电子的数目。

一般来说,原子序数为X的元素中,如果原子是中性的(即没有电荷),那么其电子数也为X。

例如,氧元素的原子序数为8,因此其电子数也为8。

这个规律在解题时非常有用,可以帮助我们计算元素的电子数目。

4. 元素周期表中的周期法则根据元素的周期表位置,我们可以推断出一些元素的性质和周期规律。

例如,周期表第1周期中的元素都只有一个电子,如氢(H)和锂(Li);第2周期中的元素都有两个电子,如氧(O)和镁(Mg)。

根据这个法则,我们可以猜测某些元素的电子数目。

5. 元素周期表中的族法则元素周期表中的族(或列)也有一些规律。

同一族的元素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例如,第1族元素(即碱金属)都具有相似的活泼性,容易与其他元素发生反应。

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也有各自的特点。

这些规律可以帮助我们对元素性质进行分类和判断。

6. 元素周期表中的周期趋势元素周期表中,周期和族的排列不仅仅是为了方便记忆和分类,还反映了元素性质的一些变化趋势。

高中化学元素周期律、物质结构知识及化学电子式错误纠正方法

高中化学元素周期律、物质结构知识及化学电子式错误纠正方法

高中化学元素周期律、物质结构知识及化学电子式错误纠正方法一、要点归纳1、常见的10电子微粒中,有分子:Ne、CH4、NH3、H2O、HF阳离子:Na+、Mg2+、Al3+、NH4+、H3O+;阴离子:F-、O2-、N3-、OH-、NH2-。

2、常见的18电子微粒中,有分子:Ar、SiH4、PH3、H2S、HCl、F2、H2O2、N2H4、CH3F、CH3OH、C2H6;阳离子:K+、Ca2+;阴离子:S2-、HS-、O22-、Cl-。

3、同一周期从左向右,原子半径逐渐减小,越向右上方,原子半径越小。

同一元素的阴离子半径大于相应的原子半径;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离子,核电荷数越多,半径越小;电子层数多的原子半径不一定大。

4、地球上绝大多数元素是金属元素,目前发现的非金属元素有22中。

5、核内没有中子的原子是氢原子;形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是碳;地球中含量最多的是氧;气态氢化物与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酸碱性相反,其化合物能相互反应生成离子化合物的元素是氮;宇宙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氢。

7、X、Y两元素可以形成化合物X2Y2、X2Y,则X可能是H或Na,Y是O。

8、H、N、O形成的离子晶体是NH4NO3、NH4NO2。

9、由Na、H、S、O四种元素可形成两种能相互反应的离子化合物,它们是NaHSO4、NaHSO3,它们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H++HSO3-=SO2↑+H2O。

10、分子晶体中不一定有共价键,如稀有气体形成的晶体。

11、H2S、BF3、BaCl2、PCl5、NO2、SF6、XeF4中不是所有原子都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

12、熔融状态能导电的化合物是离子化合物。

②金属性逐渐减弱,表现在:单质置换水或酸中的氢,由易到难的顺序为Na>Mg>Al;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NaOH(强碱)>Mg(OH)2(中强碱)>Al(OH)3(两性氢氧化物)。

③非金属性逐渐增强,表现在:单质与氢气化合由难到易的顺序为Si<P<S<Cl;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SiH4<PH3<H2S<HCl;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H2SiO3<H3PO4(中强酸)<H2SO4<HClO4。

高中化学元素周期表疑难问题集大全(收藏版)

高中化学元素周期表疑难问题集大全(收藏版)

5、不查元素周期表能否知道某一主族元素的原子序数?可以,前提是你需要知道它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当然,前36号元素是我们要求熟记的。

其它的我们只需要掌握以下规律即可:①位于过渡元素左侧的主族元素,即ⅠA族、ⅡA族,同主族、相邻周期元素原子序数之差为上一周期元素的种数。

例如我们想知道铷的原子序数可以通过钾的原子序数来计算:钾的原子序数为19,它所在的周期为第四周期,共有18种元素,则铷的原子序数为19+18=37,以此类推可以计算铯的原子序数为55。

②位于过渡元素右侧的主族元素,即ⅢA族~ⅦA族,同主族、相邻周期元素原子序数之差为下一周期元素的种数。

例如我们想知道溴的原子序数可以通过氯的原子序数来计算:氯的原子序数为17,而溴所在的周期为第四周期,共有18种元素,则溴的原子序数为17+18=35,以此类推可以计算碘的原子序数为53。

6、能否根据某一元素的原子序数推知它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可以,我们可以利用稀有气体的原子序数(2,10,18,36,54,86,118)来推断,一般有以下情况:(1)比大小定周期比较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与0族元素的原子序数大小,找出与其相邻近的0族元素,那么该元素就和序数大的0族元素处于同一周期。

(2)求差值定族数①若某元素原子序数比相应的0族元素多1或2,则该元素应处在该0族元素所在周期的下一个周期的Ⅰa族或Ⅱa族;②若比相应的0族元素少5~1时,则应处在同周期的ⅢA~ⅦA族;③若差其他数,则由相应差数找出相应的族。

例如我们想知道115号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可以把它与0族118号元素相比较,发现它比118号原子序数少3,应在第ⅤA族。

7、从锂→铯,碱金属单质的密度是逐渐增大的吗?不是。

认真观察课本P7所给的表格数据我们会发现,准确的说从锂→铯,碱金属单质的密度是呈增大趋势,其中从钠到钾的密度变化出现反常。

这是因为从钠到钾原子半径增大的程度超过了原子质量增大的程度。

8、在实验室金属锂、钠和钾都可以保存在煤油里吗?金属锂不可以。

元素周期表中的周期性规律的异常情况

元素周期表中的周期性规律的异常情况

元素周期表中的周期性规律的异常情况元素周期表是化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工具,它将化学元素按照一定的规律排列,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元素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然而,尽管元素周期表提供了许多规律和趋势,但也存在一些异常情况。

本文将探讨元素周期表中的周期性规律的异常情况。

一、原子半径的异常情况元素周期表中,原子半径一般随着元素周期增加而递增。

这是因为随着电子层的逐渐增加,原子的半径也会增加。

然而,这个规律在某些情况下会出现异常。

其中一个例子是由于电子排布导致的原子半径的异常情况。

例如,钪(Sc)和铬(Cr)的原子半径较预期值要小。

这是因为在钪的电子排布中,最外层4s电子先进入到3d轨道中,而3d轨道的半径相对较小。

而同样道理也适用于铬元素。

尽管在铜(Cu)和锌(Zn)中,3d轨道的半径会稍微增大,但是这些元素电子排布的异常情况导致其原子半径较小。

二、电离能的异常情况电离能是将一个原子从其原子态变为离子态所需要的能量。

元素周期表中,电离能一般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而逐渐增加。

然而,也有一些异常情况存在。

例如,氧(O)的第一电离能比氮(N)的第一电离能要小。

这是因为在氧的电子排布中,其半满的2p轨道比氮的半填满2p轨道更加稳定,从而导致第一电离能降低。

类似地,同样的异常情况也发生在硅(Si)和磷(P)之间。

此外,也存在一些其他周期性规律的异常情况,如元素的电负性和金属活性等。

这些异常情况的出现,常常是由于电子排布、元素结构或者其他因素的影响所致。

总的来说,元素周期表中的周期性规律提供了我们理解元素特性的重要线索。

然而只有通过深入研究元素结构和电子排布等方面,我们才能更好地解释那些异常情况的出现。

进一步的研究有助于揭示这些异常情况背后的原因,并推动我们对元素性质和化学反应的深入理解。

初中生化学解题错因分析及教学对策

初中生化学解题错因分析及教学对策

初中生化学解题错因分析及教学对策一、解题错误分析1.概念理解不清初中生在学习化学时,常常会遇到一些概念理解不清的情况。

在学习化学元素周期表时,学生可能会混淆各个元素的周期和族,导致在题目中无法正确判断元素的性质和周期规律。

又如在学习化学反应时,学生可能会对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理解不清,导致在解题过程中出现错误。

2.计算错误化学中常涉及到一些计算,比如质量计算、摩尔计算等。

学生在进行这些计算时,可能会出现计算错误,例如单位换算错误、数据丢失等。

这些错误会导致最终的答案与正确答案有较大的偏差。

3.题目理解错误有些化学题目的描述比较复杂,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理解能力才能正确把握题目的要求,有时学生在对题目的理解上出现错误,导致最终解题错误。

二、教学对策教师还可以通过提供丰富多样的练习题,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加强对概念的理解。

通过大量重复训练,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增强记忆,避免理解不清导致的解题错误。

2.计算错误对于计算错误,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加强对计算方法的讲解,提醒学生在计算过程中注意单位换算和数据准确性。

可以通过实例讲解的方式,引导学生掌握计算方法,并及时纠正学生在计算中的错误。

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质量计算、摩尔计算等的练习题,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熟练掌握计算技巧,避免计算错误。

3.题目理解错误对于题目理解错误的问题,教师可以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让学生在课堂上多接触各种类型的题目,培养学生对题目的敏感度和分析能力。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学会从题目中提取关键信息,帮助学生正确理解题目的要求。

通过课堂讲解、案例分析等方式,帮助学生提高题目理解能力,从而减少因题目理解错误导致的解题错误。

针对初中生在化学学习中常见的解题错误情况,教师可以通过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大量的重复训练以及加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化学知识,提高解题的能力。

家长和学生自己也需要重视化学学习,积极配合老师的教学,通过课下复习、练习,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避免解题错误的发生。

化学元素周期表的更新与争议

化学元素周期表的更新与争议

化学元素周期表的更新与争议化学元素周期表是化学学科中的基础教学内容,也是全球范围内化学化工领域科研工作者的重要工具和参考标准。

在短暂的150多年时间内,元素周期表经历了不断的完善和更新。

本文将探讨化学元素周期表的更新与争议。

一、周期表的更新历程元素周期表最初由俄罗斯化学家门捷列夫于1869年提出,当时只有63种元素,但已经表明出元素间的规律性。

20世纪初,随着新元素的发现,周期表逐渐扩大,直至今日118个元素。

元素周期表的设计与排列也在不断的改进中,用于现代化学教学和研究。

1985年,法国化学家Labeque提出了“向量周期表”,将原有的表格变成三维立相图,周期性更加明显。

1997年,德国化学家范威奥德提出新周期表,改变了元素的排列方式和分组方式,引起许多科学家的关注和讨论。

二、周期表争议虽然元素周期表在科学界被广泛认可,但仍有争议。

以下是其中一些争议问题:1. 元素分类表述问题传统的元素周期表是根据元素的周期性、性质和原子核构造等原则进行分类的。

这种分类方法对于科学研究和教学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对于实际应用中某些特定领域的学者来说意义并不是很大,比如环境化学。

环境化学家更关心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环境变化和作用,而非分类表。

2. 分类方法的多样性元素周期表的分类方法和排列顺序并不统一,各个科学家都有自己的看法和方法。

这种多样性导致许多化学家和科学家认为元素周期表不能够作为一个完美的分类体系,因为表中的元素并不是严格按照某种规则排列的。

3. 元素发现的难度元素发现的难度也是元素周期表争议的一个问题。

过去,因为实验条件的限制和分析技术的不完善,有许多元素尚未被发现或者没有纯度,这给元素的分类和分析带来了挑战。

但是在现代,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元素的发现变得更加容易,这种争议逐渐减弱。

三、结论元素周期表为化学学科的发展与教学提供了基础,然而在实际应用和深入研究中,其存在的问题也需要被认真思考和解决。

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常见错误及纠正方法

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常见错误及纠正方法

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常见错误及纠正方法化学作为一门具有一定难度的学科,常常会让初中学生们陷入困惑和错误的认识中。

本文将探讨初中化学教学中常见的错误,并提供一些纠正方法,以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和学习化学知识。

一、概念错误1.错误:将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混淆很多学生常常将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混为一谈,不清楚两者的本质区别。

纠正方法:教师在教学中应当重点强调物质的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差异,通过实例和实验来引导学生理解和区分两者。

2.错误:将混合物和化合物混淆学生常常将混合物和化合物视为同一种物质,导致对它们特性的误解。

纠正方法:在教学中,应通过清晰明了的实验和图像来展示混合物和化合物的区别,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总结,澄清他们的误解。

二、实验操作错误1.错误:不认真观察实验现象有些学生在实验中往往粗心大意,没有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导致实验结果错误甚至无法得出结论。

纠正方法:加强学生的实验训练,培养他们的实验观察能力,要求学生认真观察每一个实验步骤和现象,并引导他们对实验结果进行准确描述和分析。

2.错误:不注意实验安全化学实验中存在一定的危险性,学生常常因为不注意实验安全而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

纠正方法:教师应当在实验前向学生宣讲实验安全规范,仔细指导学生安全操作,确保他们正确佩戴实验室常规的防护用品,并加强实验室管理。

三、概念理解错误1.错误:错误记忆元素周期表上的元素初中学生常常面临着记忆大量元素符号和元素周期表的困扰,导致他们在化学考试中出现错误。

纠正方法:通过有趣的记忆方法或者学习工具,帮助学生记忆元素周期表上的元素。

例如,可以通过制作卡片或者进行游戏的方式来帮助学生记忆。

2.错误:对离子键和共价键理解不清学生在学习离子键和共价键的时候,常常会出现理解不清的情况,导致他们无法应用到具体题目中。

纠正方法:通过实例和对比的方式,清晰地讲解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区别,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对比,帮助他们理解和应用这两种键的概念。

九年级化学元素易错知识点

九年级化学元素易错知识点

九年级化学元素易错知识点化学是一门有趣而挑战性的科学学科,而元素则是化学研究的基础。

九年级的学生在学习化学元素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些易错的知识点。

本文将讨论其中一些常见的易错知识点,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化学元素的相关知识。

氢气并非金属在化学元素的分类中,氢气位于元素周期表的第一位。

许多学生错误地认为氢气是金属,因为它通常在常温下以气体形式存在。

实际上,氢气是非金属元素,具有与其他非金属元素相似的特性。

这个知识点的理解错误可能会导致学生在学习元素周期表时出现混淆。

元素周期表中的中间过渡金属元素元素周期表中的过渡金属元素是九年级化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然而,学生们往往会混淆哪些元素属于过渡金属。

常见的错误是将锌、银等元素列入过渡金属元素的范畴。

实际上,元素周期表中的过渡金属元素是指从第四周期开始,在元素周期表的中间部分,即第4至7族的元素。

这个知识点的误解可能导致学生在学习和解答相关化学问题时的不准确性。

元素的电子构型了解元素的电子构型是理解其化学性质的基础。

但是,许多九年级学生往往会对电子构型的填写产生困惑。

最常见的错误是错误地填写d轨道和p轨道的电子。

实际上,d轨道和p轨道的电子填充顺序是有区别的。

d轨道的填充从4s开始,然后才是3d,而p轨道的填充是从2s开始,然后是2p。

这个易错的知识点可能导致学生在学习化学反应和离子的形成时的不准确性。

常见元素符号的混淆元素周期表中的一些元素具有相似的符号,容易导致学生混淆。

例如,氧元素的符号是O,而氯元素的符号是Cl。

这两个元素的符号只是形状略有不同,但学生们往往会将它们混淆。

另一个例子是钠和镁元素的符号,分别为Na和Mg。

这个易错的知识点可能引起学生在学习化学方程式和化学反应时的错误。

化学元素的命名学生在学习化学元素时经常遇到的另一个易错知识点是化学元素的命名。

例如,学生常常错误地将H2O命名为水氧化物,而实际上,它的正确名称是水。

类似地,学生可能使用错误的命名方式来表示其他化学化合物。

元素周期律半径规律反例

元素周期律半径规律反例

元素周期律半径规律反例元素周期表是所有已知元素按照原子序数排列的表格,其中包括了元素的各种物理和化学性质的规律。

元素的半径是指原子或离子的半径大小,通常以埃为单位表示。

在元素周期表中,一般来说,原子半径随着元素的原子序数增加而增大。

然而,有些元素的半径规律也存在例外情况。

本文将介绍几个半径规律反例并解释其原因。

1.锌和镓(Zn和Ga)在元素周期表中,原子半径通常会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而增大。

然而,锌(Zn)的原子半径比镓(Ga)的原子半径要大。

根据半径规律,锌的原子半径应该比镓的原子半径要小,但实际情况却相反。

这个现象主要是由于电子结构的影响。

镓原子的电子结构为1s²2s²2p⁶3s²3p⁶3d¹⁰4s²4p¹,而锌原子的电子结构为1s²2s²2p⁶3s²3p⁶3d¹⁰4s²。

镓原子的3d轨道填充到了4s轨道之前,而锌原子的3d轨道填充到了4s轨道之后。

由于电子的屏蔽效应,填充到4s轨道后的3d轨道电子较远离原子核,因此原子半径增大。

这就是为什么锌的原子半径比镓的原子半径要大的原因。

2.银和钴(Ag和Co)通常情况下,原子半径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而增大。

然而,银(Ag)的原子半径比钴(Co)的原子半径要小。

根据半径规律,银的原子半径应该比钴的原子半径要大,但实际情况却相反。

这个反例同样可以通过电子结构来解释。

钴原子的电子结构为1s²2s²2p⁶3s²3p⁶3d⁷4s²,而银原子的电子结构为1s²2s²2p⁶3s²3p⁶3d¹⁰4s²4p⁶4d¹⁰5s¹。

钴原子的3d轨道只有7个电子填充,屏蔽效应较好,因此原子半径较大。

而银原子的3d轨道填充到了4p轨道后,其中d轨道的电子数量增加到了10个,屏蔽效应较差,导致原子半径减小。

化学元素周期表易错知识点盘点

化学元素周期表易错知识点盘点

化学元素周期表易错知识点盘点标题:解析化学元素周期表易错知识点:2023年盘点导言:化学元素周期表是化学学科的基础,它不仅记录了已知化学元素,还反映了元素间的一些基本规律和特性。

然而,对于学习化学的学生和从事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来说,元素周期表中的一些易错知识点仍然存在,这些知识点可能会对他们的学习和研究造成阻碍。

本文将对2023年化学元素周期表易错知识点进行盘点和解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基础工具。

一、理解元素周期表中的周期与族元素周期表中的周期指的是原子核外层电子排列相似的一横行,总共有七个。

而族则是指具有相同化学性质的元素纵向排列的一列,共有18个族。

2023年化学元素周期表中,该部分的易错知识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1.1 易混淆的周期和族在周期表中,第六周期和第七周期是容易混淆的。

许多学生容易误认为最后一个元素是“锇”,实际上它应为“钅”。

类似地,第十五族和第十六族也会被误认为连续的。

因此,学生需要仔细观察周期表,了解周期和族之间的对应关系,并强化记忆。

1.2 周期和族的特性周期表中周期和族的特性也是经常被忽视的一点。

周期表从左至右,从上到下逐渐变化。

周期表中,周期的编号代表着最外层电子的能级。

同一周期内的元素具有相同的最外层电子能级。

而族则代表最外层电子的种类和数量,影响元素的化学性质。

这些特性对于理解元素周期表中的规律和化学反应非常重要。

二、解析元素周期表中的元素命名和符号元素周期表中的元素命名和符号是化学学科的重要术语。

然而,仍然存在一些易错知识点,需要特别注意。

2.1 难记的元素名称元素周期表中有一些元素名称非常长,例如:二百八十八号元素(Oganesson)。

这些长名称给学生带来了记忆的困难。

因此,需要通过合理的学习方法和记忆技巧,帮助学生更好地记忆这些名称。

2.2 容易混淆的元素符号元素符号是由元素名称中的拉丁字母或其缩写组成的。

在2023年的周期表中,存在一些元素符号很容易与其他元素相混淆的情况。

中考化学错别字

中考化学错别字

中考化学错别字化学是一门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科学,它研究的是物质的组成、性质、变化和相互间的作用等。

而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错别字。

下面就是一些中考化学常见的错别字以及正确的写法。

1.错误:元素周期表正确:元素周期表解释:元素周期表是化学中重要的知识点,它将所有已知的元素按照成分组织起来,方便我们查找元素的性质和特点。

正确地拼写“元素周期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化学的知识点。

2.错误:分子方程式正确:分子方程式解释:在化学反应中,我们通常使用化学方程式来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转化关系。

而化学方程式又可以分为分子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两种形式。

在写作业或考试中,我们要准确地使用“分子方程式”这个概念。

3.错误:中和反应正确:酸碱中和反应解释:酸碱中和反应是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过程。

这是化学中重要的反应类型之一,也常常在中考化学考试中出现。

因此,我们要注意正确地使用“酸碱中和反应”这个术语。

4.错误:电子能级正确:能级解释:在原子结构中,电子存在于不同的能级上。

正确地称之为“能级”,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电子行为,也避免了使用错误术语的尴尬。

5.错误:电导率正确:电导性解释:电导性是指物质传导电流的能力。

正确地使用“电导性”一词可以更准确地描述物质的传导电流的特性。

6.错误:饱和溶液正确:饱和溶液解释:饱和溶液是指在一定条件下,溶质在溶剂中达到最大溶解度的溶液。

正确地写作“饱和溶液”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溶解的过程和现象。

7.错误:溶底正确:溶剂解释:溶剂是指在溶液中存在的占比较大的物质,它能够溶解其他物质。

正确地使用“溶剂”这个术语可以准确地描述溶解的过程。

8.错误:酸性反应正确:酸碱反应解释:酸碱反应是指酸和碱之间进行的化学反应。

在化学学习中,我们经常讨论的是酸碱反应,而不是“酸性反应”。

以上是中考化学中常见的错别字和正确的写法。

在中考化学中,准确地使用术语和概念,对化学的学习和理解非常重要。

化学元素周期表及其特性

化学元素周期表及其特性

化学元素周期表及其特性化学元素周期表,又称元素周期表,是化学界最基本的工具之一,可用于描述元素的物理和化学特性以及其在自然界的存在方式。

自元素周期表被发现以来,化学领域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本文将从元素周期表的历史、构造、分类和特性几个角度,探讨其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一、元素周期表的历史元素周期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世纪。

当时化学家们研究了大量的化合物,并注意到一些元素和化合物之间存在类似性质。

然而,这种相似性是零散的,没有明确的规律可循。

随着化学知识的增长,对元素的了解也有所提高。

19世纪初期,瑞典科学家门德莱夫发现,在元素的原子重量上存在一定的规律性。

他将元素按原子重量顺序排列,从而产生了最初的元素周期表。

1869年,俄罗斯化学家门捷列夫更进一步,设计出14个列族的元素周期表。

此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元素周期表经历了多次修订和改进,发展成为现代元素周期表。

二、元素周期表的构造元素周期表由一系列水平行和垂直列组成。

水平行称为周期,表示原子核周围的电子壳层数量。

每个元素都有一个周期号,即元素周期表中其所在的横行编号。

垂直列称为主族和副族(B 族),按化学性质分为三类:金属、非金属和类金属元素。

处于同一主族的元素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因为它们外层电子的数量相等。

处于同一副族的元素具有相同的外层电子排列方式,因此它们有相似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三、元素周期表的分类根据属性和化学特性,元素周期表可以分为几类。

其中最有名的是金属和非金属。

金属通常是良好的导体、有光泽、常常是固体,具有特殊的折射率和带状结构。

非金属之间通常没有广泛的相似性,但它们共享一些物理和化学特性。

一类非金属被称为惰性气体,它们是化合物中最稳定的元素之一,不与其他元素反应。

诸如氧、氮、硫、卤素和碳的某些形式都属于非金属。

类金属元素,也叫半金属,具有像金属和非金属之间的一些特性。

这些元素通常是导体,但不像金属那样好。

它们的硬度和脆性的标准在金属和非金属之间波动。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学元素周期表存在严重错误(一)表中出现明显的错误与不足化学元素周期表是化学学科的经典理论工具表,是自然学科中最有成效,最完整、最系统的理论规律表。

它是世界各国无数科学工作者在不同地区以各种不同研究方式,采用各种科技手段经过无数次的磋磨、分析得出各种不同或相同的化学理论,共同综合,溶合、汇聚、整理、编制成的化学元素性质变化规律表。

所以它是无数科技智慧的最高结晶,是一块不朽的科技丰碑,是人类征服自然、认识自然、初步掌握自然的重要工作。

在这半个多世纪以来,推进化学事业在全世界普遍地蓬勃地发展,使各项科技事业得到很大的促进与发展。

化工产品充实到家家户户,充实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

在人类社会高速发展的高科技时代中,化学元素周期表立下了无数的杰出功勋。

但是化学元素周期表和其它学科的各种理论一样,都在一定的时代局限的环境中诞生,也在一定局限性的时代条件下应用,难免存在着当时各种不足因素的片面影响或时代局限,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误差与不足,这是难免的,也是科技理论从不完整到完整,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必然发展规律。

由于化学元素周期表涉及面宽、应用范围广,所以纠正它存在的差错是极其重要的大事。

在我国,正在学习使用化学元素周期表的大、中学生有上亿万名以上。

还有各行各业的科学工作者、技师、技术人员、研究人员,以及正在攻读研究生、博士生的人才不计其数。

尤其是广大的教师更应该弄清这些差错,不能再将这错误的东西传授给学生。

现在我们先来讲讲化学元素周期表中出现的明显错误与不足。

这里所讲的“明显”是指包括初中生在内的一切所有学习使用过化学元素周期表的人们。

只要稍加注意,或多作比较、对照,就可直接发觉化学元素周期表中有很多自相矛盾、解释不清的地方,我们称这些直接可以在本表范围内觉察到其错误的地方为“明显”的错误之处。

当然在这些明显错误的启示之下,深入钻研必然就会发现更严重的差错。

一、出现在第二周期中的明显错误在化学元素周期表第二周期有锂、硼、碳、氮、氧、氟、氖8个元素,从表面上看,它们从左到右依次由活泼金属到不活泼的非金属元素,又从不活泼的非金属元素直至最活泼的非金属元素,最后是周期分界元素惰性气体。

好象与其它周期上的元素排列的周期性基本相同。

但是只要细致地分析这8个化学元素的性质,就会发现它们与其它周期的元素性质渐变关系不同。

首先,锂并不比铍的金属活泼,硼确实是非金属,无金属光泽也不导电。

但是,碳却显金属性的,有金属光泽、可以导电。

氮、氧、氟三种气态元素也不一致。

它们的氢化物性质各异。

NH3须在高温条件下才能合成,称为合成氨,氨气溶于水显碱性,铵盐中的铵相似于金属。

H2O是中性,其中OH称为碱根,HF,氟化氢,是氢气与氟气混合的反应生成物。

这两种气体一混合立即发生猛烈反应,生成的HF溶于水成为酸性较强的氢氟酸。

可见氮、氧、氟的性质并不相同。

氮偏近于金属,氟则是最活泼的非金属。

于是在第二周期中,金属与非金属的排列顺序是混乱的。

与化学元素周期表从左到右的化学元素性质变化规律相矛盾,根本不是“从左到右,化学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而是锂、铍显金属性,硼显非金属性,碳、氮显金属性,而氟是最活泼的非金属。

若把“从左到右......”这条化学元素周期表的通性规律作为命题来定义的话,那么这条通性规律是不成立的假命题。

假命题的通性规律就是错误的,不能成立。

所以“从左到右......”这条化学元素周期表的通性规律的结论是错误的。

若把金属——非金属元素排列的次序关系作为一个周期排列关系看待,那么显然在第二周期中就出现两次金属——非金属元素的排列关系。

所以,在第二周期中,至少含有两个不同周期的元素,即这8个元素不是一个周期元素。

为了习惯,暂时称锂、铍、硼为A组元素,氮、氧、氟为B组元素。

可见A组是固体元素,B组为气体元素。

既然可以将第二周期另行分异,当然原来化学元素周期表的第二周期就明显出现差错,“从左到右......”的通性规律也明显地成为错误的结论。

另外,在化学元素周期表中,8个主族元素的化合价规律是:从左到右,正化合价依次由+1价递至+7价,到0价。

从右到左是由0价到-1价递减至-7价,各族元素的正负化合价绝对值之和为8,但是在第二周期中锂、铍、硼等元素原子的质子较小,所含的质子数较少,锂只含三个质子,所以它只能显现-1价,而不能显现-7价,正负化合价绝结值和为2。

铍元素原子含四个质子,显现-2价,硼元素原子含五个质子,显现-1价而不是-5价,铍元素正、负化合价绝对值和为(+2)+(-2)=4。

硼元素正负化合价绝对值和为(+3)+(-1)=4。

碳元素一般都认为正、负化合价都分别为+4,-4,但在自然界中碳大多数都以+5价或-6价的形式出现,即五价碳、六价碳,锂、铍、硼、碳等元素的正、负化合价都不符合化学元素周期表中的正、负化合价规律,它们正负化合价的绝对值和都不等于8,足以证明“各主族元素正、负化合价绝对值等于8”这个结论也是错误的,“从左到右... ...从右到左......”的化合价变化规律也是假命题。

二、锂、钠、钾、铷、铯、钫与铜、银、金的矛盾锂、钠、钾、铷、铯、钫在化学元素周期表中是第一主族,是比较活泼的金属元素。

它们的氧化物溶于水,或这几种金属本身溶于水起反应都生成强碱,所以又称为碱土金属。

在这一主族中,钠比锂活泼,钾比钠活泼......于是在化学元素周期表中就有“从上到下,金属性逐渐增强,金属活泼性逐渐增强”的通性结论。

并在这一族元素的通性中强调“从上至下,金属元素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吸引力逐渐减弱,原子越容易失掉外层电子,所以越活泼”可是铜、银、金排列的次序也正好与锂、钠、钾的一样,也是从上到下,元素原子半径逐渐增大,金属活泼性恰恰相反,即铜比银活泼,银比金活泼,正好与锂、钠、钾金属活泼性顺序相反,也恰巧与“......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原子核对核外电子吸引力逐渐减弱,金属性越活泼”的结论相矛盾。

足以证明“从上到下......”的结论是错误的,这个金属活泼性规律也是假命题。

同样在化学元素周期表中的第二主族铍、镁、钙、锶、钡、镭中,镁比铍活泼,钙比镁活泼......,而锌、镉、汞元素排列的形式也正好与:铍、镁、钙相同,可是,锌却比镉、比汞活泼,正好形成明显矛盾对比。

总起来看金、汞与铯、钡都是第6周期的元素,原子半径基本相同,原子核对电子的吸引力也应该所差不大,却出现两种相反而互为矛盾的金属活泼性,考察其他的重金属就可知道,很多重金属生成的盐是比较不稳定的,而大多数易分解游离出重金属。

说明重金属原子半径虽然大,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吸引力并不减弱,而是反而增强,使重金属本身比较稳定也经常保持、恢复原有结构形态。

铜、银、金、锌、镉、汞,以及其他的重金属盐显现出来的金属的活泼性都与第一、二主族的金属活泼性相矛盾,成为化学元素周期表中最明显、最集中的错误“从左到右......”这一通性规律也明显地成为错误的结论。

三、钠、镁、铝与铅、汞、银的矛盾钠、镁、铝是化学元素周期表中第一、第二、第三主族元素,在这里钠比镁活泼,镁比铝活泼,于是,化学元素周期表有“从左到右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的结论,也可以说在同一周期中,左边的金属元素比右边的金属元素活泼,右边的非金属元素比左边的非金属元素活泼。

所以,活泼顺序是钠、镁、铝,但是,在同一周期中,铜、锌、金、汞、铅这几个元素,锌比铜活泼,铅比汞活泼,汞比金活泼,却刚好与钠、镁、铝的金属活泼顺序相反,成为对比明显的错误。

当然也就证明“从左到右,金属性逐渐减弱......”的结论是假命题,是错误的结论。

我们知道在化学元素周期表问世之即,就曾经盛行金属活动顺序表,这个金属活动顺序表虽然比较简单,但很实用,并且也是由无数化学家实践证明,反复应用的。

开始,这个金属活动顺序表为钾、钠、钙、镁、铝、锌、铁、铅、氢、铜、汞、银、铂、金。

这个金属活动顺序表也就是金属活泼性顺序表。

只要用它和化学元素周期表相对照,就可证实化学元素周期表中明显存在的矛盾与错误之处,也更暴露出其中的各种假命题,各种错误的通性与结论。

在这里会有人说“铜、银、金、锌、镉、汞是过渡元素,不同于主族元素,过渡元素有过渡效应”等等。

“是过渡元素不同于主族元素”说明了什么呢?解释了什么呢?既不能说明矛盾存在的原因,又不能解释矛盾。

何况不同于主族元素的其他元素很多,并不都以矛盾形式或对立于主族的形式存在,也没有表明不同于主族元素就一定与主族元素相矛盾。

过渡元素有没有“过渡效应”是无法考证的。

所谓的“过渡效应”本身就没有明确的定义。

什么是“过渡效应”呢?它的特征是什么呢?若针对与主族元素的矛盾而言,不如说它们具有矛盾效应或反对效应或反顺序效应等等更为贴切。

当然一般人不能理解某些矛盾问题,都只得请教于某某权威人士,权威人士是否又可理解这些问题呢?或许是他们信口的应付民形成的“名人效应”,“名人效应”对非名人来说就得无条件接受,因为非名人很难推翻“名人效应”,即使有能力去证实“名人效应”的不正确,还得去请教那些名人认可。

如果名人们不认可,那么“名人效应”仍然正确,可能化学元素周期表中的这些明显错误早就有人发觉,大概都是推不翻或不敢去推翻那些“名人效应”。

不过科学是来不得半点虚假的,假的就是假的,错的肯定是错的,在化学元素周期表中,不但铜、银、金、锌、镉、汞与钠、钾、铷、铯、钫相矛盾,就是铯、钫、钾、铷也存在不同表现。

铯确实比钾活泼,分离提取铯元素时,美丽金黄色的铯元素在分离过程中立即发生化学反应,金黄色很快消失,虽然钫元素也很难分离提取,但是,钫并不比铯活泼,同样钾比钠活泼,但铷并不比钾活泼,这些都充分证明化学元素周期表存在着明显的错误。

四、化学元素周期表不能解释气体元素在化学元素周期表右侧与右上角有一些气体元素。

它们为什么是气态呢?也是解释不清的。

按元素的周期关系来看,同周期元素原子半径相差不大,而在同一周期中,左端原子的质子数较少,而右端元素原子质量较重,在等半径的体积中,必然是左端元素原子密度小,而右端元素原子密度较大。

比如在第二、第三周期中左端的轻金属元素都呈固态,而右端密度较大的非金属元素却呈气态呢?此外,质量很大的惰性气体也呈气态,它们甚至在绝对温度-273度以下都还是气体。

有人解释说这是元素的宿性。

作为某种化学元素都有一定的宿性。

那么,为什么轻金属元素不具有这种气态的宿性呢?在化学元素周期表的其它部位上的元素也不具有这种表征宿性呢?幸好没有人解释这些元素是因为具有气体效应才呈现气态,否则,元素具有固体效应呈现固态,惰性气态具有惰性效应,金属具有金属效应,非金属具有非金属效应,酸性物质具有酸效应,碱性物质具有碱效应......等等,化学元素周期表因此失掉作用,化学元素也没有研究的必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