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 课后答案
05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第三版)电子教案(第五章)
反映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情况
国内生产总值(GDP)、国民生产总值(GNP)、工业总产值、固定资 产投资总额、财政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总额、实际利用 外资额、能源生产总量、电信业务总量等
常住人口规模、城镇人口规模、乡村人口规模、非农业人口规模、农业 人口规模、男性人口、女性人口、就业人口等
职工工资总额、城乡居民年末储蓄存款余额等
生产总值中的比例;15.人均外贸额。
美国海外发展委员会提出,主要用以衡量工业化程度较低国家的人口生活质量。 指标包括预期寿命、婴儿死亡率和识字率等。每个指标都由1~100之间的一个数字
PQLI指标体系
表示,1表示最坏,100表示最好。当所有指标的得分都按1~100等级定分出来后, 计算出各指标的平均值或加权平均值,便可计算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PQLI。
构成 指标
人口性别结构 年龄结构 职业结构 城乡结构
城乡经济结构
三次产业产值 结构
地区生产结构
国有经济与集 体经济结构
能源生产与消 费结构
旅游人口来源 结构
第一节 区域发展水平评价
四、结构评价指标
(二)比例与效益结构指标
➢ 比例与效益结构指标指为了反映区域某项发展在其总体发展中所处的地位 的一种相对指标,它表明某一现象在总量中的发展强度、密度和普遍程度 。
评价区域 发展速度
指标
经济增长速度 经济发展速度 人口自然增长率 城乡居民收入增长速度
第一节 区域发展水平评价
三、增速评价指标
➢ 由于采用的基期不同,增长速度可分为:
采用 基期 不同
环比增 长速度
定基增 长速度
报告期比前一期 的增长量与前一
期水平之比
报告期比固定 基期的增长量 与固定基期水
01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第三版)电子教案(第一章)
重视区域社会发展规划
➢ 区域发展是全方位的发展,区域规 划也应该是全方位的规划,区域规 划必须将区域社会发展作为重点内 容进行研究
深化区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 从区域地理环境背景、经济结构及增 长方式、居民生活方式、环境管理政 策及法规等方面构造综合性的规划解 决方案,解决区域生态环境问题
区域资源环境分析 区域经济发展状况评价 区域社会发展状况评价
• 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 • 人口与劳动力 • 科学技术条件 • 基础设施条件 • 政策、管理、法制等
• 区域经济发展是区域 发展的基础,区域发 展状况的评价必须将 经济发展作为重要内 容进行分析研究
发展预测 结构优化 方案比较
• 确定区域发展方向 • 制定区域发展策略 • 分析预测实施效应
征
空间结构);区域划分的层次性。
动态性
➢由于构成区域的要素自身及其相互作用关系、 区域外围环境等的变化,导致区域本身发生变 化的特征。
第二节 区域分析
区域研究与区域分析 区域分析的主要内容 区域分析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第二节 区域分析
一、区域研究与区域分析
区域研究
➢ 区域研究目的:是以综合、全面地把握或理解某一特定地理区域的人群所创 造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系统为目的的。它把区域作为一个复合系统来 研究,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整体地把握研究对象。
第一节 区域及其特征
三、区域的特征
整体性(或系统性)
➢区域内各组成要素间通过相互联系、渗透、融 合形成一个具有强烈内在联系的统一整体。
最
基
结构性
础
区 域
➢构成区域的各要素间存在着包括空间位置、功
的 特
能联系、作用地位等方面的关系。如区域城乡 性
16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第三版)电子教案(思考题答案)
第一章
2. 简述区域分析的主要研究内容。
区域分析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三个方面。即,区域发展 条件分析、区域发展状况评价与问题诊断、区域发展方向 及策略分析等三个方面。
(1)区域发展条件分析:包括区域自然条件和自然资 源、人口与劳动力、科学技术条件、基础设施条件及政策 、管理、法制等社会因素等。
(2)区域发展状况评价与问题诊断:区域资源环境分 析主要是评价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和资源环境容量及其对区 域发展的影响,分析区域发展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 形成原因,研究区域资源开发和环境治理的方向,为区域 发展中协调人与环境关系和制定资源开发与环境治理规划 提供依据。区域经济发展状况评价主要是对区域经济发展
第二章
过程中的成本投入及劳动生产率、产品质量、市场售价等 也就不同,经济效益也存在差异。第三,自然资源的地域 组合影响区域产业结构,不同种类自然资源的组合,就有 可能导致以这些自然资源为利用对象的不同产业部门的发 展,即资源结构对产业结构产生了影响。
第二章
3.自然资源评价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对自然资源的评价主要从以下五个发面展开:
第二章
2.试述自然资源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自然资源与区域发展的关系表现为:
一方面,自然资源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自然资 源是区域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必要的自然资源, 决不可能出现某种生产活动。虽然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 力水平的提高使自然资源的范畴不断扩大,但自然资源仍 是区域生产力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
第一章
3. 区域研究和区域分析的综合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区域研究是以综合、全面地把握或理解某一特定地理 区域的人群所创造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系统为目 的的。它把区域作为一个复合系统来研究,谋求在一定 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整体地把握研究对象。
西南大学《区域分析与规划》复习思考题及答案
(9085)《区域分析与规划》复习思考题一、名词解释区域经济增长、区域规划、区域发展战略、区域地位、出口替代、点-轴开发模式、土地利用、土地利用集约度、土地利用分区、自然保护区、产业、城镇体系、区域、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国民生产总值、产业结构、主导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极化效应、扩散、二、简答题1、土地供给宜遵循的基本原则。
2、土地利用分区的意义。
3、土地资源保护的必要性。
4、保护耕地的基本策略。
5、简述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产业结构的主要特征。
6、基础设施的作用。
7、城镇体系规划编制程序和工作方法8、规划城镇人口规模的依据9、城镇体系空间布局类型有哪些?10、城市经济区划分的基本原则。
11、区域分析的主要内容。
12、区域分析方法有那些?13、自然资源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4、区域自然资源评价的原则。
15、技术条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6、技术选择的原则。
17、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将经济成长划分为哪几个阶段?18、简要阐述配第——克拉克定理19、区域优势的类型。
20、区域产业结构优化的原则。
21、区域规划的内容。
22、我国的区域规划工作现阶段的努力方向。
23、区域规划工作步骤。
24、简要阐述初级产品出口战略。
25、增长极对周围区域的影响效果。
26、增长极理论对于区域开发和区域规划的指导意义。
27、点—轴开发模式中重点开发轴如何选择。
28、点-轴开发模式对区域发展的意义。
29、环境功能区划的原则30、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规划内容。
31、工业或行业污染控制规划包括哪些主要内容?三、问答题1、如何进行产业结构分析。
2、结合实际谈谈初级产品出口战略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3、增长极效应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4、阐述点-轴开发模式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5、如何确定区域主导产业。
6、土地保护的必要性与其主要措施。
7、城镇体系规划的内容。
8、区域规划的特点与内容(9085)《区域分析与规划》复习思考题答案一、名词解释区域经济增长:是指区域产品和劳务总量的增长。
09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第三版)电子教案(第九章)
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曾从资源利用的角度,将中国土地分 为9大类。它们分别为:①耕地;②园地;③有林地、疏林地、灌 木林地;④草地、草山、草坡;⑤宜农荒地、宜林荒山荒地;⑥ 沼泽、沙漠化土地、沙质荒地、戈壁;⑦寒漠、石骨裸露山地、 永久积雪冰川;⑧沿海滩涂、内陆水域;⑨城市、工矿、交通用 地。
➢ (1)土地开发整理要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协调统一 ➢ (2)土地开发整理要与农业生产结构调整有机结合 ➢ (3)加大工矿废弃土地复垦力度 ➢ (4)积极开展逐步推行土地修复工作 ➢ (5)与土地修复相关的存量土地的优化利用
第二节 用地分类
一、按地貌特征分类
根据地貌特性不同,常将土地分为山地、高原、丘陵、盆地、 平原等类型。
第四节 土地利用规划
一、概念
土地利用规划是土地利用管理的一种手段和措施。
张占承等综合了多种意见,认为土地利用规划的科学完整的 定义应是:土地利用规划是为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目标,依据自然 和社会经济条件,在空间上和时间上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的分配 和合理的组织。
第四节 土地利用规划
二、土地利用规划体系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
第九章 土地利用与保护
第九章 土地利用与保护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用地分类 第三节 用地分区 第四节 土地利用规划 第五节 土地保护 第六节 集约节约用地
第一节 概述
一、土地
土地是指地球表层包括内陆水域和沿海滩涂在内的陆地,是由 地貌、土壤、岩石、植被、水文、气候等自然要素和人类活动成果 构成的物质综合体。
第三节 用地分区
三、空间管制区划
3. 生态功能区划
➢ 生态功能区划是在生态调查的基础上,分析区域生态特征、生态系统服务 功能与生态敏感性空间分异规律,确定不同地域的主导生态功能,提出生 态功能区划方案,是指导产业布局、资源开发的重要依据。
02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第三版)电子教案(第二章)
自然环境(natural environment)
➢ 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总和,是由岩石、土壤、水 、大气、生物等自然要素有机结合而形成的自然综合体。
生态环境(eco-environment)
➢ 由各种自然要素构成的自然系统,即人类周围的自然界,是地球表面岩石圈 、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相互作用的一个特殊圈层。
➢ 保护和治理生态环境,使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维持在较好的水平,必 须要有一定的经济付出。
➢ 改善生态环境是为了更好的促进区域发展。 ➢ 区域发展也
二、自然资源与区域经济发展
(一)自然资源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
➢ 自然资源是区域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 没有必要的自然资源不可能出现某种生产活动。 ➢ 虽然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使自然资源的范畴不断扩大,
➢ 3. 自然资源的地域组合影响区域产业结构 不同种类自然资源的组合,就有可能导致以这些自然资源为利用对 象的不同产业部门的发展,即资源结构对产业结构产生了影响。
第三节 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
区域自然资源的评价 区域自然资源承载力分析 区域自然资源的利用分配
第三节 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
一、区域自然资源的评价
(一)自然资源评价的原则
➢ 1. 明确评价目标,有的放矢
不同生产部门的发展和布局,对自然资源的要求是不同的; 同样的自然资源对不同的生产部门具有不同的意义和作用。
➢ 2. 综合分析与主导因素重点分析相结合
综合分析资源和条件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和影响,对主导因素重点深入地研 究和评价。
第三节 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
第二节 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
一、资源环境与人类社会发展
(一)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
智慧树答案区域分析与规划知到课后答案章节测试2022年
第一章1.区域的基本属性有()答案:是客观存在的;具有一定的体系结构形式;地球表面的特定三维空间;具有一定的范围和界限2.区域分析内容包括()答案:区域发展方向及策略分析;区域发展状况评价与问题诊断;区域发展条件分析3.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的重要意义包括()答案:有利于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有利于丰富“一国两制”实践内涵;有利于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有利于推进“一带一路”建设4.区域分析的核心原则是社会原则。
()答案:错5.规划的制定从时间上需要分阶段,空间上力求布局的合理性。
()答案:对6.区域规划是区域分析成果的直接运用者,是指导和管控区域发展的技术方案和公共政策。
()答案:对第二章1.根据国民经济用途可以将自然资源分为()。
答案:工业资源;旅游资源2.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评价方法包括()答案:多目标决策法;系统动力学法;单因素评价法3.资源诅咒的传导机制包括()答案:人力资本积累不足;制度缺失与权力寻租;生态环境破坏;创新抑制4.国家对国土资源生态补偿机制提出的意见主要有()答案:要探索多样式补偿方式;要坚持补偿标准体系化、科学化5.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都是绝对的概念。
()答案:错6.自然资源承载力可持续内涵的隐含的意义是自然资源承载力是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增强的。
()答案:对第三章1.区域文化对区域发展的作用包括()答案:区域文化增长力的提升能够推动经济发展质量的提高;区域文化发展与经济变革相适应的程度决定着区域经济发展的速度;区域文化与社会现代化相适应的程度决定着经济发展水平;区域文化中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潜在因素决定着区域经济发展道路选择2.从生产者角度理解人口对区域发展的作用,其内容包括()答案:人口素质影响区域发展的质量;人口数量影响区域生产的规模3.影响产业结构的因素有()答案:社会消费;产业结构基础和生产传统;区际联系与区域分工;科技水平4.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优势条件包括()答案:有协同历史;交往半径相宜;地域一体;文化一脉5.从地理学角度去确定区域发展的历史基础,更多地采用历史横剖面的方法。
南京师范大学《区域分析与规划》考研题集及答案-专业课复习题库
南京师范大学《区域分析与规划》考研题集及答案
师兄亲情整理专业课复习重点资料
一、名词解释
区域规划:区域规划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对国民经济建设和土地利用进行全 面的综合的总体部署。 区域发展战略: 区域发展战略是指对区域整体发展的分析、 判断而作出的重大的、 具有决定全局意义的谋划。 它的核心是要解决区域在一定时期的基本发展目标和 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 区域地位: 区域地位是指某区域在区域系统中或同一层次区域中的排序、 重要性、 所起的作用和影响。它通常反映在排序的前后或高低,所起作用的大小,影响的 地域范围及影响的强度等方面。区域地位与区域的规模、地理位置、资源状况、 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和发展水平等因素密切相关。 出口替代:所谓出口替代是指以新的产品(制成品)取代传统的初级产品出口, 将本国制造业的产品推向国际市场。 点-轴开发模式:点-轴开发模式是点-轴渐进扩散理论在区域规划和区域发展实 践中的具体运用,也是经济空间开发的一种重要方式。 土地利用:土地利用是指人类通过一定的行为,以土地为劳动对象,利用土地的 特征,来满足自身需要的过程。 土地利用集约度:土地利用集约度,指单位土地面积上投放劳动力、资金、技术 等的数量,是反映土地利用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土地利用分区:土地利用分区,又可称为土地用途分区,是指以土地利用现状和 土地资源的适宜性为基础,结合社会发展、国民经济和环境保护的需要,按土地 利用方向的不同,将规划地区划分出不同的用地区域。 自然保护区: 自然保护区是指为了自然保护的目的, 把包含保护对象的一定面积 的陆地或水体划分出来,进行特殊的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产业: 产业是指同一属性的企业集合,它是企业与区域经济整体之间的一种中观 经济层次单位。 产业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主体, 也是区域生产力布局中的重要内容。
区域规划与分析试题及答案
区域规划与分析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区域规划的主要目标是什么?A. 提高区域经济效益B. 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C. 促进区域社会公平D. 增加区域人口数量答案:B2. 下列哪项不是区域规划的基本功能?A. 土地利用规划B. 交通网络规划C. 人口控制D. 建筑设计答案:D3. 区域分析中,GIS技术主要用于什么?A. 数据收集B. 数据处理与分析C. 规划设计D. 政策制定答案:B4. 在区域规划中,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作用是?A. 确定规划方案B. 预测环境变化C. 评估规划对环境的影响D. 提高规划的公众接受度答案:C5. 区域经济发展的“点-轴”理论是由哪位学者提出的?A. 弗里德曼B. 佩鲁C. 赫希曼D. 米歇尔·布鲁诺答案:A6. 区域规划中,城市群的发展通常遵循哪种模式?A. 线性发展模式B. 网络化发展模式C. 点状发展模式D. 随机发展模式答案:B7. 下列哪项不是区域规划中常用的定量分析方法?A. SWOT分析B. 投入产出分析C. 系统动力学D. 头脑风暴答案:D8. 区域规划中的“SMART”原则中的“S”代表什么?A. Specific(具体的)B. Simple(简单的)C. Strategic(战略性的)D. Short-term(短期的)答案:A9. 在区域规划中,城市化进程对环境的影响通常包括哪些方面?A. 土地利用变化B. 人口密度增加C. 生态系统破坏D. 所有以上选项答案:D10. 区域规划的“三线一单”制度中的“三线”指的是什么?A. 红线、绿线、蓝线B. 地线、天线、网线C. 国道线、省道线、县道线D. 电力线、通信线、交通线答案:A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1. 区域规划中需要考虑的自然因素包括哪些?A. 地形地貌B. 气候条件C. 资源分布D. 人口密度答案:A, B, C12. 区域规划的基本原则包括哪些?A. 整体性原则B. 可持续性原则C. 弹性原则D. 效率优先原则答案:A, B, C13. 下列哪些属于区域规划中的社会经济因素?A. 产业结构B. 劳动力素质C. 政策导向D. 宗教信仰答案:A, B, C14. 区域规划中的城市功能区划分通常包括哪些类型?A. 住宅区B. 工业区C. 商业区D. 农业区答案:A, B, C15. 区域规划的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包括哪些?A. 资金不足B. 政策变动C. 公众反对D. 技术难题答案:A, B, C, D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6. 简述区域规划中的土地利用规划的重要性。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第三版崔功豪课后思考题+老师布置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绪论1.谈谈你对区域概念的理解,简述区域的类型及特征。
答:(1)区域:依据一定的目的、准则在地球表面上划定的一个空间范围,以某些物质或非物质客体特征区别于其他空间范围,是一个空间概念。
即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2)类型:均质区域、结节区域;(3)特征:整体性、结构性、动态性。
参考:1)概念——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依一定的目的、准则在地球表面上划定的一个空间范围,它以某些物质或非物质客体特征而区别于其他空间范围。
2)类型——按照内部分布状况可划分为均质区域和结节区域。
按照区域性质可划分为自然区域、经济区域和社会文化区域。
按规模大小可划分为大型区域、中型区域、小区域等。
还可依据其他特征进行划分。
3)特征——整体性(或系统性)、结构性、动态性。
2.简述区域分析的主要研究内容。
答:主要内容包括:(1)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条件的分析;(2)区域发展状况评价及存在问题诊断:区域资源环境分析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评价;(3)区域发展方向及其策略研究:发展预测、结构优化、方案比较。
参考:区域分析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三个方面。
即,区域发展条件分析、区域发展状况评价与问题诊断、区域发展方向及策略分析等三个方面。
1)区域发展条件分析:包括区域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人口与劳动力、科学技术条件、基础设施条件及政策、管理、法制等社会因素等。
2)区域发展状况评价与问题诊断:区域资源环境分析主要是评价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和资源环境容量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分析区域发展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形成原因,研究区域资源开发和环境治理的方向,为区域发展中协调人与环境关系和制定资源开发与环境治理规划提供依据。
区域经济发展状况评价主要是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及所处阶段、区域产业结构和区域空间结构的分析评价。
区域社会发展状况的评价主要包括区域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精神文明状况,区域社会组织、管理和运行的成本、效率及其对发展的支撑状况,尤其是区域政策与制度对区域发展的作用等方面的分析评估。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复习思考题、考试重点整理
第一章1、区域规划所指的“区域”概念是什么?其具有何特征?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客体为组成要素的地域结构形式。
区域的基本属性:区域是地球表面的三维空间区域具有一定的范围和界线区域具有整体性和结构性区域是客观的,区界是主观的2、均质区和结节区的特点?均质区(同质区或均一区):根据区域内部的同质性与外部的差异性划分,地理现象呈离散、均一性分布;若是多种特征存在,要依据区内各个要素的组合来确定均质区的存在。
结节区(极化区或枢纽区):按照地理事物过程及空间的相关性划分,以一个结节点(焦点)或节点体系为中心,通过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方式对其周围地域(腹地)产生影响,结节点+腹地=结节区。
均质区内部的相关性更多地表现为一致性和同类性;结节区更强调联系性。
3、如何理解新的区域观?(一)新区域观的背景1、知识化知识和信息成为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首要资源。
最突出的特征是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也在改造着传统产业。
2、信息化信息化改变了传统的空间逻辑,打破了工业化形成的集中式生产模式,使集中与分散并存,“同时化”摆脱了交通的束缚。
3、全球化全球化经济和全球文化使区域必须参与全球竞争,融入世界经济的大循环。
4、生态化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世界共识,未来的区域空间将成为生态化的空间。
(二)新区域观1、区域空间观:对区域界线和区域形态的认识发生改变新的区域空间是一个开放的空间、流动的空间和创新的空间;区域不仅仅是一个范围的概念,也是一个具有特殊内涵的实体的概念。
2、区域资源观 :对资源类型和支配资源的认识发生改变知识和信息等无形的非物质资源成为决定区域发展的关键要素,人力资源的重要性显著上升,区域发展的机制、政策环境、政府服务效能等区域发展的软环境,也成为一种重要的非物质资源而受到重视。
对区域资源的支配能力成为区域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3、区域发展观:对发展理念、发展重点的认识发生改变由单纯追求经济总量的增长逐步演变为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03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第三版)电子教案(第三章)
如果存在某种生产传统,而且这种传统被认为是一种优秀的遗产,那么 其对区域产业结构的影响将极为深远。
➢ 5. 区际联系与区域分工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地域分工体现着协作、竞争和利益,它们可以 使前四种因素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增强或变弱。
(1以上)
(1以上)
下降
下降
注:时间系列分析即按时间的推移所作的分析;横断面分析即为统一时点不同国民收入水平国家的比较(从低到高)。 资料来源:宫泽健一,《产业经济学》,东洋经济出版社,1989(第二版),P57.
第一节 区域经济背景分析
二、经济结构分析
(三)区域产业结构演化趋势
➢ 3. 霍利斯·钱纳里的标准产业结构和工业化阶段理论
第一节 区域经济背景分析
二、经济结构分析
(二)产业结构的合理性评价
➢ 1. 是否充分利用了区域资源 ➢ 2. 区域产业的技术结构是否合理 ➢ 3. 区域内各产业部门之间的关联是否协调 ➢ 4. 区域产业结构是否有较强的转换能力和应变能力 ➢ 5. 产业结构的效益如何 ➢ 6. 产业结构与需求结构是否适应
第一节 区域经济背景分析
一、经济增长分析
➢ 经济增长(economic growth):指一定时间内(通常是一年)一个国家 或区域总产出的增加,用货币形式表示就是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用实物形 式来表示,就是各种产品生产总量的增加。
二、经济结构分析
➢ 经济结构(economic structure):指国民经济的组成和构成,涵盖生产 、流通、分配、消费各个环节的要素组成或构造。
➢ 2. 资源状况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复习参考题
1.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区域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
其基本属性是:(1)是地球表面一部分,并占有一定空间:有自然的、经济的、社会的空间。
(2)具有一定的X围和界线:X围大小不一,界线具有过渡性。
(3)具有一定的体系结构形式:分级性、多级性、层次性等。
(4)区域是客观存在的:是主观对客观的反映。
但是反映的有正确与错误之分。
2.区域科学:区域科学是用各种近代的计量分析和传统区位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由区域或空间的各个要素与其组合所形成的差异和变化分析入手,对不同的等级和类型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等问题进行研究的一门应用学科。
3.区域分析:主要是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征,与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区域内部各自然、人文要素之间和区域之间相互联系的规律。
但它不是一门独立学科,而是作为一种科学的方法论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为有关学科研究区域问题和为进行区域规划提供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的。
4.适度人口:p93法国人口学家索维认为:适度人口就是一个以最令人满意的方式,达到某项特定目标的人口。
因此,目标有多少个,适度人口也相应的有多少个,适度人口存在着静态和动态的变化。
5.人口承载力:又称土地承载力。
在一定的生产条件下,土地资源的生产能力与在一定生活水平下承载的人口数量。
资源承载力研究主要是对土地资源的生产能力也即生物生产能力的研究。
6.技术条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一)技术进步改变了自然资源的经济意义:p115技术进步扩大了自然资源利用的广度和深度,可以变废为宝、变害为利。
(二)技术进步有利于减少区域发展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
技术进步节约了生产要素的投入,使得区域生产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减轻,从而提高了区域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增强了区域竞争能力。
(三)技术进步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多样化:一方面新技术带来了新产品层出不穷,另一方面,新技术出现,使原有的产品功能和效用不断的延伸与扩大。
04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第三版)电子教案(第四章)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
第四章 区域发展的技术支持分析
第四章 区域发展的技术支持分析
第一节 技术进步与区域发展 第二节 区域科技资源分析 第三节 技术创新与技术扩散 第四节 技术引进与技术选择
第一节 技术进步与区域发展
技术进步的概念与类型 技术进步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第一节 技术进步与区域发展
一、技术引进与技术转移 (四)技术引进与技术转移的障碍 技术的引进或转移过程中, 转出方和引入方都有可能存
在阻碍或制约技术转移的因素。
引进方 障碍
需求障碍 资本障碍 自然资源障碍 劳动就业障碍
技术人力资源障碍 规模障碍
基础设施障碍 文化障碍 时序障碍
直接从事R&D活动以及为R&D活动提供管理和直接服
务的人员。
科技活部动分的国家核从心事R, &科D活技动人的人力员资及研源究中人员最(为201重1年要)的指标。
R&D人员
每万名从业人员中的
每万名从业人员中R&D研究人
(千人/年) R&D人员(人年/万人)
员(人年/万人)
中国
2882.9
38
美国
加拿大
技术引进与技术转移 技术选择
第四节 技术引进与技术选择
一、技术引进与技术转移 (一)技术引进与技术转移的概念 技术引进与技术转移均属技术转让范畴。 技术引进是从国家的角度来看技术转让; 技术转移是从地区的角度来看技术转让。 联合国制定的《国际间技术转让的行动守则》规定:
“技术转让是关于制造产品、应用生产方式、提供服 务的系统知识的转让,但不包货物的单纯买卖或租 赁”。
按R&D活动单位所属的国民经济行业进行分类 − 制造业、科学研究业 − 综合技术服务业 − 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业 按各单位R&D活动服务的国民经济行业进行分类。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第三版崔功豪课后思考题+老师布置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绪论1.谈谈你对区域概念的理解,简述区域的类型及特征。
答:(1)区域:依据一定的目的、准则在地球表面上划定的一个空间范围,以某些物质或非物质客体特征区别于其他空间范围,是一个空间概念。
即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2)类型:均质区域、结节区域;(3)特征:整体性、结构性、动态性。
参考:1)概念——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依一定的目的、准则在地球表面上划定的一个空间范围,它以某些物质或非物质客体特征而区别于其他空间范围。
2)类型——按照内部分布状况可划分为均质区域和结节区域。
按照区域性质可划分为自然区域、经济区域和社会文化区域。
按规模大小可划分为大型区域、中型区域、小区域等。
还可依据其他特征进行划分。
3)特征——整体性(或系统性)、结构性、动态性。
2.简述区域分析的主要研究内容。
答:主要内容包括:(1)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条件的分析;(2)区域发展状况评价及存在问题诊断:区域资源环境分析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评价;(3)区域发展方向及其策略研究:发展预测、结构优化、方案比较。
参考:区域分析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三个方面。
即,区域发展条件分析、区域发展状况评价与问题诊断、区域发展方向及策略分析等三个方面。
1)区域发展条件分析:包括区域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人口与劳动力、科学技术条件、基础设施条件及政策、管理、法制等社会因素等。
2)区域发展状况评价与问题诊断:区域资源环境分析主要是评价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和资源环境容量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分析区域发展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形成原因,研究区域资源开发和环境治理的方向,为区域发展中协调人与环境关系和制定资源开发与环境治理规划提供依据。
区域经济发展状况评价主要是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及所处阶段、区域产业结构和区域空间结构的分析评价。
区域社会发展状况的评价主要包括区域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精神文明状况,区域社会组织、管理和运行的成本、效率及其对发展的支撑状况,尤其是区域政策与制度对区域发展的作用等方面的分析评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第二版)(崔功毫魏清泉刘科伟编著)课后答案U1绪论1、谈谈自己对区域概念的理解,简述区域的类型及其划分方法。
答:区域的概念: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物质与非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区域结构形式。
区域的类型及其划分方法:○1区域的概念划分:均质区、结节区○2区域的特性划分:整体性、结构性、动态性2、我国当前区域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哪些?答:区域差距、发展与资源、地区间恶性竞争、区域合作不完善。
3、区域分析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试结合你自己熟悉区域举例说明。
答:(1)区域发展条件分析(自然、社会)(2)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经济分析)经济水平、阶段、产业结构(3)发展方向机策略研究4、谈谈你对区域发展、区域研究、区域科学三个概念及其间关系的认识。
答:区域发展是指一定时空范围内所进行的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和结构优化为中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
区域研究是以综合、全面的把握或理解某一特定区域的人类团体所创造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系统为目的的。
他把区域作为复合系统来研究,在一定时间空间范围内整体的把握研究对象。
区域科学是用各种近代计量分析和传统区位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由区域或空间的诸要素及其组合所形成的差异和变化的分析入手,对不同等级和类型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等问题进行研究的应用学科。
关系:相互依存、互为因果、不可分割。
区域发展是以人为主体,一协调区域内部和区域之间人地关系为目的,并最终为人类提供良好生存环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具有目的性无限性可持续性。
区域研究是源于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探讨,是区域不断持续快速发展,人类社会不断进步所提出的客观要求。
区域科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活动区域的跨学科新兴科学,目的是探索一条更加科学的方法来开展区域研究,为区域发展及区域分析等提供可靠的理论基础。
U2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分析1、简述生态环境与区域发展的关系答:自然环境极其变迁对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同时也对人类文化产生着重大的影响,他是文化存在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生态环境问题也会制约区域的发展,区域发展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前提。
区域发展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前提。
改善生态环境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区域发展,同时,区域发展也应该是建立在保护生态环境基础上的可持续发展。
2、什么是生态环境质量?简述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内容与方法。
答:(1)生态环境质量:是指在一个具体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态系统的总体或部分生态因子的组合体对人类的生存及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适宜程度。
(2)内容:生态环境调查、生态环境现状评价和影响评价。
(3)评价方法:指数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灰色关联分析法、景观生态学法3、简述生态破坏经济损失估算的方法。
答:(1)成本—效益分析是环境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方法,是各种生态破坏经济损失评估方法的基础。
目前与之相关的评估方法主要有直接市场法、替代市场法、实验评价法和成果参照法。
4、说明生态补偿的对象、补偿主体、补偿标准和补偿方式。
答:(1)补偿对象: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保护者(2)补偿主体:那些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的单位和个人,以及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中获益的单位和个人,可将其分为三大类:政府补偿、市场补偿和社会补偿。
(3)补偿标准:既切合实际又合理的生态建设的成本补偿,因时、地而异,因程度而异。
(4)补偿方式:经济补偿(财政转移支付、基金、押金和执行保证金制)、非经济补偿(实物补偿、技术(智力)补偿、政策补偿)。
5、何为外部性?如何解决环境污染的外部性问题?答:(1)外部性:是指经济主体之活动,对于该活动无直接关系的他人或社会所产生的影响。
外部性指的是私人收益与社会收益、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不一致的现象。
(2)解决措施:外部效果内部化。
政府的直接管制、基于市场的经济激励(价格控制、数量控制、责任制度)、源于科斯定理的自愿协商、社会准则与良心效应。
6、试述自然资源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答:(1)自然资源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前提○1是区域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2是区域生产发展的必要条件;○3仍是区域生产力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
(2)自然资源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1数量多寡影响区域生产发展的规模大小;○2质量及开发利用条件影响区域生产活动的经济效益;○3地域组合影响区域产业结构。
7、自然资源评价的主要内容有哪些?答:(1)自然资源评价的原则:○1明确评价目标,有的放矢;○2综合分析与主导因素重点分析相结合;○3在现代技术可能性的基础上论证经济的合理性;○4从保护自然资源、保护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评价自然资源。
(2)自然资源的评价方法:○1质的评价;○2量的评价;○3地理分布特征与地域组合特征的评价;○4可能开发利用的方式或方向,以及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技术经济前提的评价;○5开发利用效应的评价。
8、说明如何合理利用区域自然资源。
答:(1)资源承载力:是在一定的社会技术经济条件下,以维护生态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为前提,一个国家或地区资源的数量和质量,是对该空间内人口的基本生存和发展的支撑能力。
(2)区域自然资源的利用分配:自然资源的代际分配;自然资源的代内分配:自然资源在不同国家之间分配的公平性;同一国家内部资源分配的公平性。
先分析,再分配,调整产业结构U3区域发展的经济社会背景分析1、区域经济特色形成的原因是什么?答:区域经济特色是由区域差异、区域优势、产业布局指向、劳动地域分工规律和区域利益所决定的。
2、区域市场化水平时如何印象区域经济发展的?答:○1市场对经济活动具有明显的导向作用,是促进区域优势发挥,增强区域生产专业化协作,促成区域具有个性特色的产业结构的重要因素;○2市场规模直接影响到经济活动的持续以及经济合理性;○3市场地域范围大小直接影响经济活动的类型与规模;○4市场环境对经济活动的影响;○5市场意识是形成经济活动差异的重要影响因素。
3、通过实例说明社会文化背景对区域发展的决定作用.答:○1区域文化中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潜在因素,决定着经济发展道路的选择;○2区域文化发展与经济变革相适应的程度,决定着区域经济发展的速度;○3区域文化与社会现代化相适应的程度,决定着经济发展的水平;○4区域文化的增长力,可以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
例:改革开放以来,岭南文化的开放性和兼容性与外资引进相结合,造成了珠江三角洲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4、区域人口结构与人口增长分析主要包括哪些内容?答:(1)区域人口结构:性别构成、年龄构成、职业构成、民族构成;(2)人口增长分析:人口的自然增长分析、人口的机械增长分析(迁入迁出)。
5、选择某一地区,试分析其人口自然增长类型。
(数据——分析——得出结论)答:(1)人口增长类型:原始型、年轻型、成年型、衰老型6、教育成本与收益主要包括哪些方面?答:(1)教育成本:是为了培养一定熟练的劳动后备力量和专门人才,以及提高现有劳动力素质而耗费的教育费用,包括教育的个人成本和社会成本。
(2)教育收益:是教育对培养和提高劳动者的知识与技巧给个人和社会带来的种种有益效果,也称教育的经济收益。
包括个人收益(直接:收入增加;间接:较大的职业适应性和更多的就业机会、由于较强的能力而实现的消费支出的节省、较健康的身体、世代影响)和社会收益(直接社会收益:劳动生产率提高和间接社会收益:政治、道德)。
7、试比较说明适度人口、人口承载力、人口容量、土地承载力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答:(1)适度人口: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任何时期都存在一个经济上的最大收益点,当劳动力超过或少于这个量时,都会引起收益减少。
处于“最大收益点”的人口便是最合适的人口。
(2)人口容量:一国或一地区在可以预见时期内,利用该地区的能源及其他自然资源及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3)人口承载力:一定时空范围内某地区所能承载的最大人口数(4)土地承载力:一个国家或地区土地以及土地生产价值所能承受的最大人口数量。
(5)四者的区别与联系:适度人口和人口容量因地而异、因人口的消费标准而异、因经济生产力和技术水平而异、因经济社会发展阶段不同而异。
人口容量和适度人口就是指人口承载力。
土地承载力是各项指标的最基本条件8、试论区域政策与区域发展的关系?如何进行区域政策效应评价?答:(1)关系:○1区域政策是区域战略的支撑,因而,在确定区域政策前,一般需要明确区域政策战略;○2区域政策是为解决区域问题和促进区域发展而生的工具;○3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区域政策,好的政策可以促进区域快速发展,不好的政策则会抑制发展。
(2)评价就是对具体的区域政策和发展项目的效果进行评价。
包括分段的定性描述和对某项具体的区域政策进行系统、定量的分析。
(定性、定量)9、结合实例论述制度创新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答:(1)制度创新: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最深刻的动因。
所谓制度创新是指制度变迁的过程,是制度创新主体为获得潜在收益而进行的制度安排。
分为诱致性制度创新(招商引资)和强制性制度创新(省级政府强家庭联产承包制)。
比如某市实施的十五“农业创新计划”,包括六大工程:农业良种、优质农产品生产、农业产业化、生态效益型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科技示范和星火技术密集区建设区等。
U4区域发展的技术支持分析1、简述技术进步的概念和类型,说明技术进步是如何影响区域发展的。
答:(1)技术进步:是指科学技术通过对客观世界认识的扩大与深化来改造自然,使之更好地满足人类社会的物质与精神需求所取得的进化与革命。
技术激进步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技术本身的变革、发展;二是技术发展对经济增长产生的作用。
(2)技术进步的类型:○1狭义的主要包括:改造旧设备,应用新设备;改进旧工艺,应用新工艺;采用新能源和新材料;改进老产品,提高其性能和质量;降低各种生产消耗;提高劳动者技能。
○2广义的包括:生产要素质量的变化;劳动者知识、经验的积累和技能的提高;资源的重新配置和合理应用;提高规模经济;政策的影响;管理水平的提高;提高资金利用效率。
(3)技术进步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技术进步与区域自然资源开发利用:○2技术进步与区域经济发展:促进了经济结构的变化:○3技术进步与区域劳动就业:2、索洛余值法预算技术进步的经济贡献的依据是什么?答:利用增长率方程可以测算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资本投入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和劳动投入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索洛余值法把总产出看作是资本、劳动、技术三个投入要素的函数,从总产出增长中扣除资本、劳动带来的总产出的增长,余值作为技术进步的作用,有一定的科学性。
余值法计算的技术进步是广义的概念,包括提高装备技术水平、改革工艺、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提高管理决策水平等,从而能为提高管理水平提供有用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