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学年论文

合集下载

浅析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大学毕业设计论文

浅析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大学毕业设计论文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毕业论文(设计)浅析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姓名:学号:1119033112院系:马克思主义学院专业、班级:11历史教育指导教师:张文凤摘要曾国藩作为清代三杰之一,头载“中兴名臣”的桂冠,是清代一位力拔山兮的人物。

伟大领袖毛主席在青年时代写给友人的信中曾说过:“吾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蒋介石也把《曾国藩家书》作为子女的必读书目,由此可见曾国藩的影响之大。

另一方面他率领湘军残酷的镇压了声势浩大的农民运动,使腐朽的清王朝得以苟延残喘,他因而落得一个“曾剃头”的名号。

他的历史功过至今也没有盖棺定论。

但是他在教育方面取得的成就却是举世公认的,曾国藩是清末最后一位大儒,尊奉孔孟之道,深受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

他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写给纪泽.纪宏以及诸弟的家书中,通过曾国藩的家书来研究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总结其成功的教育经验,对于我们现代的家庭教育仍然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曾国藩;家书;家庭教育思想;影响;现代意义Abstract Keywords目录摘要 (2)1、绪论 (5)2、曾国藩家庭庭教育思想来源 (6)2.1传统文化的影响2.1.1中国传统文化的积累2.1.2中国传统家训的吸收2.2湖湘文化的熏陶2.3良好家风的继承3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内容 (9)3.1、孝 (9)3.2、严 (9)3.3、勤3.4 俭3.5 和4.曾国藩家庭教育的成就 (13)5.对现代家庭教育的启示 (14)5.1、推崇孝悌仁爱 (15)5.2、保持勤俭节约 (15)5.3学会谦虚谨慎5.4端正读书动机5.5、敞开心扉做子女朋友 (16)结语 (18)参考文献 (18)1、绪论曾国藩(1811~1872),字伯涵,号涤生,湖南湘乡人,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很有名的人物,著名学者章太炎称之为“誉之则为圣相,谳之则为元凶”,伟大领袖毛泽东则认为德业诸全,功德圆满,近乎圣贤:“宋韩范并称,清曾左并称。

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探究论文

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探究论文

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探究论文一、传统文化的影响纵观曾国藩的一生,我们将发现,他是一个在中国近代坚守并实践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信条的典型代表,而他在“治国、平天下”方面的政治建树又是以他在“修身、齐家”方面的努力为基础的。

可以说,曾国藩早期所受传统文化的教育及传统家训的影响直接地为其家庭教育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内在的基础。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淀曾国藩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尤其是对“三大显学”钻研极深。

儒家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积极入世精神及“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道家的全身保生,避让退守之道;墨家的勤劳节约之学,都深深地濡染并引导着曾国藩的人生,并进而成为曾国藩家训思想的重要精神养料,影响着他对家人的训教,“儒墨道”之思想在其家训中得到灵活的运用。

如他既要子弟立志清远、自强不息、有民胞物与之量、内圣外王之志、忧国忧民之心,又虑及儒家的入世精神,既有进取方向、建功立业、利于民生的方面,也有追名逐利的成分,后者往往使人因紧张而压抑、使人际关系竞争而紧张,特别是在尔虞我诈、互相倾轧的封建官场更有可能招致祸咎。

故他又以道家的避让退守之道警戒子弟:“吾人在自修处求强人可,在胜人处求强人则不可”,要“从风平浪静处入手,勿从掀天揭地处存想”,这样才能刚柔并济,进退两宜。

又如“日课”四条中的“慎独”、“主敬”、“求仁”是曾国藩以孔孟荀程朱陆王之义理教育子弟不断进德修身,完善人格;“习劳”一条则是以墨家之理教育子弟热爱劳动,养成勤劳的品德。

曾国藩把这些深刻的哲理运用于家训教化,说理详尽,分析透彻,为其家训思想奠定了深厚的理论根基。

(二)中国传统家训的海纳中国传统的家训,始于先秦之时,定型于两汉之际,成熟于晋唐之间,繁荣于宋元之期,由盛转衰于明清时期。

传统家训在传播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推动科学与教育的发展方面;在维系家庭与家族的团结与稳定方面;在将儒家伦理贯彻到一般家庭、改善社会习俗和道德风尚方面;在培养一批忠君爱国、清正廉洁的治国人才方面,都起到积极的作用。

浅析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

浅析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

浅析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摘要: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传统文化是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之源,曾氏家庭教育思想主要涵盖以下几方面:“孝友”为德教之首;修身以达“天德”;首倡虚心的治学之道;包含老庄哲学的养生之道。

曾氏家教思想启示当代教育应以培养良好向善的人性为首要目标:曾氏家教思想昭示家庭教育是社会文明进程中需要编译的“源程序”:曾氏家教思想启迪当代教育实现其育人功能的“培养基”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关键词: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传统文化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很有影响的人物,也是一位颇有争议的人物。

一方面他率湘军残酷地镇压了声势浩大的太平天国运动,使腐朽的晚清王朝得以苟延残喘,他也因而落下了一个“曾剃头”的名号;另一方面他作为一代鸿儒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其道德文章、为官治军可谓卓绝一世,特别是他行之有效的家庭教育为后世所传颂。

历朝官宦贵族之家,往往一代人便享用殆尽,由于教育不当,其子孙骄奢淫逸,放荡不羁,最终走向堕落,家势因而衰败。

曾氏家族却代有英才,是海内极为少见的长盛之家。

究其原因,就是曾国藩那套独特的集传统文化之精华而不同于传统,有着开拓品质的家庭教育思想。

一、曾氏家庭教育思想之源曾国藩自幼发奋读书,经、史、子、集无不涉猎,从其求学历程中,我们就可以了解到曾氏获取传统文化之精深,接触面之广博,这在清代列臣之中,实属罕见。

他是清代的大儒学家,毕生信守儒学,信奉孔孟之道,深受儒家思想的浸染,在他精心挑选认为足以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十二位圣哲中,孔子就居其中,他对儒家的创始人孔子是推崇备至的。

但曾氏并不是一位儒家思想的纯粹守望者,他并非一成不变地接纳儒学,儒学思想在他身上体现出了传承又发展,融汇又创新的特质。

他的儒学思想有其自己的特点:一是“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积极人世思想。

曾国藩的人生态度是人世的,这从其奋斗不止的人生历履及对家庭教育的高度重视中可看出来。

当晚清政府面对势如破竹的太平军而束手无策时,曾氏以一介儒生,无权的在籍侍郎,苦心操办团练,亲自率领湘军与数倍于自己的太平军作战,虽历经挫折磨难,九死一生,但是屡战屡败、屡败屡战,最终取得胜利,挽救了行将崩溃的晚清王朝。

近代史论文关于曾国藩

近代史论文关于曾国藩

近代史论文关于曾国藩篇一《立体的曾国藩》【摘要】在我眼中立体的曾国藩是这样一个人:正直又不乏圆通、清廉却也有挣扎、笨拙却又精明。

正直、清廉是正人君子的题中之义,但是圆通、挣扎、笨拙、精明则给他增添人性的质感。

郭嵩焘说:“楚人只带三分蠢气,盖孔子所谓其愚不可及”。

在我看来,这句话是对曾国藩的“成功”最好的阐释。

在那样一个无望的时代,昏庸的统治,肮脏的官场,黑暗的社会,曾国藩还在奋发图强,期冀重振清廷,只是最后他也只能哀叹“天命”不可违。

曾国藩一生就是一本教科书,他给我们树立起为人处世的榜样,他的思想,他的品质值得我们不断的研究和学习。

【关键词】曾国藩;为人;处事本书的目录分为三大块,讲述了曾国藩传奇的一生。

首先是曾国藩的正面:从“愤青”到“老奸巨猾”。

一生坎坷不断的曾国藩在时代的大背景下由一个血气方刚、黑白分明的人被迫放下身段,与自己痛恨的“软熟和同”之人把臂周旋。

其次是曾国藩的左侧面:曾国藩的收入和支出。

一生追求成为圣人的曾国藩面对清政府的昏暗与腐败,在世俗的冲击下他保持着“既清又浊”的为官生涯,他不能阻止他人靠做官发财,但是他在这个黑暗的王朝中要求自己“以廉率属,以俭持家,誓不以军中一分钱寄家用”。

最后是曾国藩的右侧面:迷信和天命。

这一部分讲述了曾国藩从不信风水到信风水再到信天命。

一生的坎坷经历,跌宕起伏使得他对人生,对命运有了深入的思考。

“天命”之说在曾国藩的心中投下了浓重的阴影。

曾国藩晚年的心境常常陷入灰心落寞之中。

这既有个人家庭因素,也有对国家前途的悲观,在垂暮之年,他猛然发现用尽一生精力换来的“同治中兴”不过是一片虚假繁荣。

一、和曾国藩学做人一君子慎独在修身方面,曾国藩一生始终践行着五个字。

首先要“诚”:为人表里如一,坦坦荡荡,待人真诚。

二要“敬”:内心充满敬畏不存邪念,不害人。

三是“恒”:生活工作读书都安排得井井有条,并持之以恒的长期坚持。

四是“谨”:说话做事讲求严谨、求实,不说大话、空话、假话。

曾国藩家教思想对当代大学生教育的启示

曾国藩家教思想对当代大学生教育的启示

│才智·Ability And Wisdom│2017│ 69创新教育 Innovation Education曾国藩家教思想对当代大学生教育的启示/ 赵爽【摘要】曾国藩作为晚清中兴名臣之首,其家族二百年间人才辈出,有“曾氏一门无出废材”的美誉,这与曾国藩的家教思想不无关系。

本文通过概述曾国藩家教思想产生的背景以及总结其家教思想的基本内容,来分析其对于当代大学生教育的借鉴作用,并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措施。

【关键词】曾国藩;家教思想;当代大学生;启示【作者简介】赵爽,女,1995年9月出生,籍贯:河南郑州,民族:汉,河南师范大学2014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曾国藩不仅是晚清时期满腹经纶的大儒,而且还是个有名的教育家。

他非常重视家庭教育,他在《家书》中说:“今人都将学字看错了,若细读‘贤贤易色’一章,则知绝大学问即在家庭日用之间,于孝、悌两字上,尽一分便是一分学,尽十分便是十分学。

今人读书皆为科名起见,于孝悌伦纪之大反似与书不相关,殊不知书上所载的,作文时所代圣贤说的,无非要明白这个道理。

”[1]可见其家教内容之实用,即使到现在也有很强的时效性。

一、曾国藩家教思想产生的背景 清朝晚期,社会黑暗,政治已呈普遍腐败之象,有“满清承之,官吏腐败,政治腐败,比前为甚”[2]之说,这是大厦将倾的前兆。

虽然当时社会环境如此不堪,但在用儒家思想熏陶出来的中国传统家庭里,却又极其强调义和理。

这种现象在曾氏一族中最为显著,同时也广泛地、普遍地影响着中国家庭里的教育,这恐怕是构成中华民族精神最有力的支柱之一。

曾国藩先生的祖父曾玉屏,字星冈,年轻时好吃懒做不思进取,后来却能幡然醒悟。

天不亮就起床干农活,从而把农活干的很好,他年少时并没有好好受教育,转而教育后代用功读书,猎取功名,他治家极严,认为男儿当自强,不敢自暴自弃。

曾国藩自幼崇拜祖父,因而其完整而丰富的家教思想很大程度上与其家族教育不无关系。

二、曾国藩家教思想的基本内容(一)高瞻远瞩,不慕权势重教育。

最新儒学视野下的曾国藩修身思想及实践之探析毕业

最新儒学视野下的曾国藩修身思想及实践之探析毕业

儒学视野下的曾国藩修身思想及实践之探析毕业Foshan University本科生毕业论文儒学视野下的曾国藩修身思想及实践之探析学院:文学院专业:汉语言文学师范学号: 2011114101学生姓名:丁伟昌指导教师:马蔚彤讲师二〇一五年五月摘要曾国藩是中国近代传统儒学的集大成者,是儒家“内圣外王”理想人格的成功实践者。

他以宗教徒般虔诚的殉道精神去践行传统儒家修身理论,并由此养成了坚忍的性格。

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他将儒家思想与自己的生活感悟体验相结合形成了性命并提的天人观和格物穷理的理气观,并用来指导修身实践,最终成就其“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大业。

本论文从曾国藩的修身思想及其实践入手,试图通过探讨曾国藩修身思想及其实践与儒家传统修身思想之间的关系,来解释曾国藩修身成功的原因。

关键词:曾国藩;儒学;修身;内圣外王;践行The analysis of the Confucianis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ZhengGuofan thoughtsDing-WeichangAbstractZhengGuofan is a master of China traditional Confucianism, is a successful practitioners of Confucian ideal personality "outside". He takes the devout religious spirit of a martyr to the practice of the traditional Confucian theory of self-cultivation, the ultimate success of the"three stratum Liyan immortal" big industry.Key words:Zeng Guo Fan;Confucianism;Training;Saint and Emperor;Practicing目录一、曾国藩修身思想的儒学渊源 (1)(一)秦汉儒学对曾国藩修身思想的影响 (1)(二)程朱理学对曾国藩修身思想的影响 (2)二、曾国藩的修身理论 (3)(一)性命并提的天人观 (3)1.性命并提 (3)2.天人合一 (4)(二)格物穷理的理气观 (4)1.以理养气 (4)2.理礼相通,以礼节欲 (4)3.格物穷理 (5)三、曾国藩的修身实践 (5)(一)立志 (6)(二)主静 (7)(三)自省 (7)四、结语 (8)参考文献 (10)致谢 (11)曾国藩出身农耕世家,天资亦不甚聪颖,却能以一介文弱汉人书生的身份在满清王朝出将入相,平定太平天国,开展洋务运动,成为清廷的中流砥柱,力挽清廷于即倒,权力达到顶峰之时选择激流勇退,避免了功高盖主,兔死狗烹的悲剧。

浅析曾国藩家庭德育思想对青少年的影响

浅析曾国藩家庭德育思想对青少年的影响

浅析曾国藩家庭德育思想对青少年的影响曾国藩是清朝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的家庭德育思想对青少年的影响深远而持久。

曾国藩的德育思想主要包括忠、孝、诚、信、俭等传统的价值观念,这些价值观对青少年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曾国藩强调忠孝为人之本。

忠孝是中国传统的核心价值观,也是曾国藩家庭德育的重要内容。

曾国藩在家庭中注重培养子女忠诚于国家、对父母孝敬的品质。

这种强调忠孝的德育思想对青少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他们懂得尊重长辈,关心家庭,热爱祖国,培养了他们的家国情怀,使他们成为有担当、有责任感的人。

曾国藩的德育思想强调诚实守信。

曾国藩认为诚实守信是做人的基本准则,这种价值观念对青少年的影响尤为重要。

在曾国藩的家庭教育中,他注重培养子女守信用、诚实待人的品质,使他们树立了诚实守信的良好品德。

这种德育思想的影响使得青少年们在成长过程中,懂得诚实守信的重要性,学会真诚待人,树立了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交往方式。

曾国藩的德育思想强调节俭生活。

节俭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项重要价值观,曾国藩也非常重视这一点。

在家庭教育中,他注重培养子女节俭朴素的生活态度,使他们懂得节约资源,珍惜物质,培养了他们的良好生活习惯和消费观念。

这种德育思想的影响,使得青少年们在成长过程中,懂得珍惜一切资源,学会节俭生活,培养了他们的良好的经济管理能力。

曾国藩的家庭德育思想对青少年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使得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了他们的家国情怀,诚实守信的品德,节俭朴素的生活态度。

这些价值观念对青少年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他们未来的人生道路也将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

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曾国藩的家庭德育思想,使其在当代仍然能够对青少年产生重要的影响。

曾国藩德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

曾国藩德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

曾国藩德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在近代中国历史上,曾国藩是最具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

他的智慧与思想深深地影响了几代中国人。

研究曾国藩德育思想,挖掘其当代价值,使之为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服务,具有非常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是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优良德育元素的内在要求,也是贯彻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和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迫切需要。

[摘要]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其在道德教育方面回归原始儒学,将德育实践与传统伦理道德结合起来,他的德育思想得到了后人的肯定。

本文从曾国藩的德育思想体系及其当代价值进行简单的探讨。

[关键词]曾国藩;当代价值;德育思想近代中国历史上,曾国藩是最具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

他的智慧与思想深深地影响了几代中国人。

研究曾国藩德育思想,挖掘其当代价值,使之为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服务,具有非常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是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优良德育元素的内在要求,也是贯彻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和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迫切需要。

一、曾国藩德育思想体系构成曾国藩是近代中国最优秀和最具争议性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德育思想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研读曾国藩,不仅有利于对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同时也是新世纪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迫切需要。

曾国藩德育思想总体可概括为四大部分:修身立志、慎独自律、正直清廉、百折不挠。

(1)修身立志修身立志不仅是一个人人生起步的基础,最终成就大事伟业的前提条件,还是一个民族振兴发达的源泉动力。

古往今来,能成大事者,大都志存高远,以实现宏伟大志为目标,并为此而不懈奋斗努力,最终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

作为晚晴第一名人,曾国藩有着很高远的人生志向,从翰林院庶吉士到二品的吏部侍郎,曾国藩仅用了十年的时间来完成。

平天下,是曾国藩立下的宏伟大志。

曾国藩时代是传统儒家文化占据主流价值观的社会,吾日三省吾身在曾国藩身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对新时期领导干部家风建设的现实借鉴

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对新时期领导干部家风建设的现实借鉴

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对新时期领导干部家风建设的现实借鉴【摘要】曾国藩作为清代著名政治家和军事家,他注重家庭教育的特点体现在他对子女的严格要求和引导下,培养了多位令人瞩目的子女。

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核心价值在于注重道德品质、勤俭节约、自立自强等方面。

而新时期领导干部家风建设的现实需求正是需要这样的价值观来引领。

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对领导干部家风建设的启示在于强调家风对于塑造领导者形象的重要性。

如何运用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促进新时期领导干部家风建设可以通过加强家教培训、推崇家风典范等途径来实现。

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对于新时期领导干部家风建设具有现实借鉴意义,可以为领导干部提供良好的家风引领,推动领导干部队伍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新时期、领导干部、家风建设、现实借鉴。

1. 引言1.1 了解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曾国藩是清朝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教育家,他提出的家庭教育思想深受后人推崇。

了解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首先要了解他对家庭教育的重视和独特见解。

曾国藩认为,家庭是一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他主张父母要以身作则,做孩子的榜样,教育孩子的方法不仅要言传,更要身教。

他强调家庭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孩子的品德和修养,注重德育的重要性。

曾国藩注重孩子的个性发展,主张针对不同的孩子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注重培养孩子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他认为家庭教育不仅要培养孩子的学识和技能,更要培养其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价值观。

了解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引导家长关注孩子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孩子的品德修养,为新时期领导干部家风建设提供借鉴和启示。

1.2 认识新时期领导干部家风建设的重要性新时期领导干部家风建设是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

作为各级领导干部的代表,他们的家风形成和建设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的风气和风貌。

一个领导干部的家庭教育状况,既关系到他个人的道德修养和人格魅力,也关系到他所领导的单位或部门的风气和形象。

中国近代史浅析曾国藩的论文4000字

中国近代史浅析曾国藩的论文4000字

中国近代史浅析曾国藩的论文4000字曾国藩一生潜心于治学,博览经史子集,深究宋明理学,治学成就斐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中国近代史浅析曾国藩的4000字论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中国近代史浅析曾国藩的4000字论文篇一:《谈曾国藩的治学之道》摘要:曾国藩求学问业,“无学不窥,默究精要”,以经史为根,以宋学为宗,涉猎儒家的各个学派,以及老子、庄子、墨子之学等。

曾国藩有自己的为学之方,如虚心有识、主敬有志、博而有约、专精有恒等。

在经过了充满艰辛的治学之路后,曾国藩形成了具有特色的传统文化思想体系,他的治学观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对中国近代士大夫产生着一定的影响。

关键词:曾国藩;治学之道;近代士大夫曾国藩一生潜心于治学,博览经史子集,深究宋明理学,治学成就斐然。

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是湖湘文化的典型代表,创立了晚清古文的湘乡派。

他的著有《经史百家杂钞》、《求阙斋文集》、《诗集》等。

曾国藩一生的学术成就来源于“治学”,他的治军为官之道也来源于“治学”。

曾国藩家书中有关治学的众多言论,反映出他严谨的治学思想与品格。

一、曾国藩的治学方法众所周知,不管是何人,如果想要在学问上有所收获、有所成就,那么就需要讲求方法。

曾国藩所创立的治学方法,即使到了现在,对我们的教育事业仍然有借鉴的意义。

曾国藩的治学方法有一个重要的内容―“看、读、写、作”,四者缺一不可。

对此,他在给其子曾纪泽的书信中作了详尽的阐释:“读书之法,看、读、写、作,四者每日缺一不可。

看者,如尔去年看《史记》、《汉书》、韩文、《近思录》,今年看《周易折中》之类是也。

读者,如《四书》、《诗》、《书》、《易经》、《左传》诸经、《昭明文选》、李杜韩苏之诗、韩欧曾王之文,非高明朗诵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咪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

至于写字,真行篆隶,尔颇好之,切不可间断一日。

既要求好,又要求快。

至于作诸文,亦宜在二三十岁立定规模;过三十后,则长进极难。

近代史人物曾国藩论文

近代史人物曾国藩论文

近代史人物曾国藩论文曾国藩治学严禁,品格优良,读书做学问道理深刻,甚为后人称赞。

他坚信“学以立志”,强调学为立身行事之本;努力向圣人学习,力求做人中豪杰。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近代史人物曾国藩论文,希望大家喜欢!近代史人物曾国藩论文篇一《论曾国藩的治学品格》[摘要]曾国藩治学严禁,品格优良,读书做学问道理深刻,甚为后人称赞。

他坚信“学以立志”,强调学为立身行事之本;努力向圣人学习,力求做人中豪杰。

曾国藩“博”、“专”结合,强调贵在坚持,学以致用,其严谨的治学理念和优秀的治学品格值得后人学习。

[关键词]治学品格学以立志学以致用曾国藩为官、治军,不废学问,读书写字,未曾间断。

他一生孜孜治学,经史子集,无不深谙博览;义理训诂,兼采并蓄;吟诗作联,游心词章。

他归依儒学,深究宋明理学,是新文化运动出现前的旧文化的一个突出代表。

曾国藩良好的治学品格,甚为后人称赞,彰显着时代价值。

曾国藩“学以立志”的治学理念立志、定心:志存高远,学为立身行事之本。

曾国藩的成就,可以从“学”字上找答案。

他认为,学习读书,首先要立志、定心。

不立志,无追求,必浑浑噩噩,芸芸庸庸,白掷光阴。

“譬诸草木,志之不立,本则拔矣。

是知千言万语,莫先于立志也。

”他在日记中写道:“君子庄敬日强。

我日日安肆,日日衰尔,欲其强,得乎?……自去年(道光二十二年)十二月二十日后,心常中忡不自持,若有所失亡者,至今如故。

盖不能立时易放倒,故心无定向。

无定向则不能静,不静则不能安,其根在志之不立耳。

”立一志,心有定向,目标终一,践履笃行。

曾国藩立志之大,立志之坚,其时无人于比。

他在诗文、家书中多次写道,立志可以成就自我,成就大事。

人如果能立志,圣贤豪杰所能做到的事,我们也能做到;如果人不能立志,即使整日与尧舜禹汤在一起,也受不了感染,学不了圣人,成就不了大事。

曾国藩认为,读书人就要“立大人之学”,就要立志为圣人、贤人。

曾国藩不仅自己读书立志,而且不断劝弟弟及晚辈读书立志。

中国近代史有关曾国藩的论文

中国近代史有关曾国藩的论文

中国近代史有关曾国藩的论文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在修身、齐家、治军、为学、为官诸多方面都给后人留下了许多可供思考与借鉴的东西。

然而我们该如何写有关曾国藩的论文呢?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推荐的中国近代史有关曾国藩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中国近代史有关曾国藩的论文篇一《曾国藩成功之道探析》摘要:作为近代中国历史上有着重大历史影响的人物,曾国藩的成功基于这样一些因素:读书储识,坚强立志,修身定性,倔强行事,交贤纳才,开放纳新。

时至今日,这些品质仍然有着借鉴意义。

关键词:曾国藩;成功;读书中图分类号: B259.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4-7387(2016)02-0064-04曾国藩是近代中国历史上有着重大影响的历史人物,他创办湘军,挽救了清王朝摇摇欲坠的统治,开创了“同治中兴”之局,是清王朝文臣封武侯第一人;他倡办洋务,践行学习西方之先,有意无意地挣破束缚自身的社会罗网,成为同时代人中敢于直面西方文化的先行者。

虽然近代以来,曾国藩备受争论,但他的事功,仍然得到了诸多军政文化名人的推崇。

梁启超对曾国藩非常赞服:“曾文正者,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惟我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

”[1]青年毛泽东曾经在致友人的信中感慨道:“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2]。

从一个偏僻的农村走出来,并封侯拜相,建有所谓“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之事业,曾国藩是如何完成这一转变的呢?这是许多人孜孜以求的问题,本文不揣谫陋,略陈管见。

一、读书储识自曾国藩的祖父起,曾氏家族形成了“耕读”为本的家风,曾国藩从8岁起在父亲曾麟书“晨夕讲授,指画耳提”督教下有过一段扎实刻苦的读书生活。

这种读书经历对他影响很大,让他受益终身。

1836年,曾国藩在“恩科”会试落第后返家途中典卖衣服购买了一套《二十三史》,父亲曾麟书知悉后鼓励他说:“尔借钱买书,吾不惜为汝弥缝,但能悉心读之,斯不负耳。

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曾国藩因政治家、军事家的身份而被人们熟知,但他在教育方面也有着成熟完整的理论。

我们从《曾文正公家书》中就可以看出曾国藩教育思想的冰山一角。

中国传统的家书中最不可或缺的就是有关道德教育的内容,它的主要目的在于传承中华的道德传统,教育出符合主流道德标准的人格。

曾国藩的家书中蕴含了其对自己兄弟子孙的道德教育思想。

一、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曾国藩给子侄兄弟的家书之中充分体现了他的家庭教育思想,最为代表性的家书有集治家、修身、劝学、交友、旅行等为一体的《曾文正公家书》,这一家书深刻具体的反映出了其对子女教育的重视,为当今家庭教育的展开奠定了丰富的理论基础。

1、重视道德观教育曾国藩不仅重视子女的知识教育,还非常重视子女道德教育,注重对子女的品德培养。

从他给儿子曾纪鸿的家书中我们可以看出曾国藩十分重视道德观的教育。

这对于当前的家庭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家长应努力避免知识的硬性灌输,避免过分的功利主义教育,要加强对子女的道德教育,为子女的全面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家庭基础。

2、重视名利观教育曾国藩教育子女时,经常强调不求子女做官发财,甚至也不求子女早日成名,只求子女为“读书明理之君子”。

中国传统思想中有一个“学而优则仕”的思想,鼓励学习好的人去做官,造成了许多读书人读书的目的就是做官,“范进中举”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他读书并不是为了修身,而是为了出人头地,为了荣华富贵,所以在中举之后才能喜极而疯,这完全是与曾国藩的教育思想背道而驰的。

3、重视言传身教曾国藩本身是个严于律己的人,他祟尚俭朴、勤奋工作,对待工作严谨认真,一丝不苟,每日自晨至晚不稍歇息,到了晚年右目失明,仍然批阅公文,写作诗文日记。

曾国藩严格要求自己,非常重视自己的一言一行对子女的影响,凡要求子女做到的,先要求自己做到。

他日理万机,但只要一有时间,就给子女写信,还常常与子女交换学习、修身养性的心得体会。

在教育子女方面,曾国藩既是父亲又是老师,他赢得了子女的尊敬和爱戴,是一位好的教育家。

曾国藩家庭道德教育思想分析-教育思想论文-教育论文

曾国藩家庭道德教育思想分析-教育思想论文-教育论文

曾国藩家庭道德教育思想分析-教育思想论文-教育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摘要:曾国藩家庭道德教育思想及观念广受国人推崇,笔者对其形成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提出湖湘地域文化、儒家文化、曾氏家族文化的交互融合是曾国藩家庭道德教育思想形成的主要原因,并对后人影响深远。

关键词:道德;思想;形成在我国近代教育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晚清名臣曾国藩家教教育思想产生了深远且广泛的影响,对当今我国教育理论和实践也有借鉴作用,其核心内容为“爱心教育以立德、文明教育以处事、劳动教育以立志、品格教育以传承”。

曾国藩对远在千里之外的弟妹子侄们通过一封封家书进行家庭教育,让他们从中感受到爱并获得做人的道理。

“百家讲坛”在对其进行热播之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这个曾氏家族的发展史,关注他们的家庭教育历史,甚至开始学习、仿效、引用他的家庭教育思想。

曾国藩的家庭道德教育思想之所以备受后人推崇,笔者认为传统儒家文化的主导、湖湘文化的熏陶、家风的影响促成了曾国藩家庭道德教育思想体系的形成,这对现阶段国人的家庭道德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湖湘地域文化的影响两湖在地域上本属南方却在性格上兼有南北方。

楚人和楚文化兼有“白云黄鹤”和“九头鸟”两者品格,既尊崇自我,也有变通、灵活的特点。

特别是明清时期,南北的分界线已由淮河移到长江,两湖成为兼纳南北的所在。

湖南拥有壮美的山水、发达的农业、丰饶的物产,与其悠久的历史和特殊的人文背景一起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湖湘文化,并由此产生出湖南人所特有的民情民风,诸如湖湘人民实在、淳朴、厚道、忠直、热情、倔强等等[1]13。

祖籍衡阳的曾国藩,其湖南的居所搬迁过多次,从荷叶塘又到白杨坪。

地处湖南湘乡的曾家,生活、劳作模式与湖湘地区大多数农家一样,全家人都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意识深深地影响了曾国藩。

曾国藩28岁入京赴考前没有离开过湖南,因此湖南特有的地域特点和地域风情以及地域经济对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最突出的是他们的实在、倔强和小农意识。

曾国藩教育思想及对现代教育的意义

曾国藩教育思想及对现代教育的意义

邯郸学院函授本科毕业论文题目曾国藩教育思想及对现代教育的意义学生于富生指导教师郝辉年级2013级专业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院系经济与管理学院邯郸学院经管学院2015年8月郑重声明本人的毕业论文是在指导教师郝辉的指导下独立撰写完成的。

如有剽窃、抄袭、造假等违反学术道德、学术规范和侵权的行为,本人愿意承担由此产生的各种后果,直至法律责任,并愿意通过网络接受公众的监督。

特此郑重声明。

毕业论文作者(签名):年月日曾国藩教育思想及对现代教育的意义摘要人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受到来自内在的多种因素和外在的客观因素的影响。

曾国藩的教育思想,其形成和发展有着深刻而复杂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家庭的渊源。

既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和家训的影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又深受湖湘文化的熏陶:“任性刚直”、“好勇崇俭”、“打脱牙和血往肚吞”等,逐渐形成其独特的教育思想。

研究曾国藩教育思想,有利于辩证地认识和把握曾国藩教育思想,启迪和促进现代教育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关键词:曾国藩教育思想家庭教育构建当代教育目录摘要....................................................................................................... 错误!未定义书签。

1曾国藩的教育思想........................................................................... 错误!未定义书签。

1.1社会背景................................................................................ 错误!未定义书签。

1.2文化背景................................................................................ 错误!未定义书签。

浅谈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及现实意义

浅谈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及现实意义

曾氏 两者 的阐释合二为一 , 将 追求天人合一的 著名 的外交家 、 、 诗人 教育家 、 科学家和高级干 经验 , 吸取其学术中的精华 , 运用祖国的传统
理想道德境界。
部。现代很多人都 忽略 了家庭教育 , 总认 为学 文化培养学生优 良的素质 和合格的人格。
浅 谈 物 理 课 堂 教 学 与 多 媒 体 教 学 的 综 合 应 用
时下校园里 的学生 , 非常缺乏 传 曾氏家教认为首先 应教 会子女如何做人 , 学 习和继承 , “ 先成人 , 后成才 ” 人” 。“ 是教育这一庞大 系统 统文化素养 , 缺少 良好的传 统道德观念的熏陶 工程要研究和解决 的核心问题。
进程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和浸染 , 学生 自我心理调控能力很脆弱 , 在疯
21年6 8 0 0 月2 曰
《 新课程》
残淡 鬯国藤 的 家庭 教 育思想 &观 实惠 又
◎栾城县南高 乡中学 李 晓敏
曾国藩是清代的大儒学 家 ,信奉孔孟之 道, 深受儒家思想 的浸染 , 他对儒 家的创始人
二、 曾氏家教思想的现代意义
校才是孩子受教育的唯一场所 。 其实教育是一
性 富 进 精神 创 潜 的 识 索 : 力,而 生 知 产 “ ,飞 但 : 点,者 互 充 协 配 就 取 更 、 有 取 和 造 能 知 探 者, 豪 从 使学 对 识 生 质, 跃。 特 两 相 补 、 调 合,能 得 好 的
合关系。 : 功能 的 去认识和理解 事物, 有利于 创造出 一种 : 结合起来; ④适当控制教学速度、 放映节奏和 物理课堂教 学过程本质上是一种 认识、 帮的 发 教学氛围, 从而激发 学习的主 学生 动性和 师生情绪 ⑤在 多媒体进行授 等; 借助 课时, 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文社科学院
学年论文
题目:论曾国藩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作者:符传雄
班级: 11级历史学
学号: 11202030 指导老师:范晓明
论曾国藩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摘要: 曾国藩作为中国近代历史上一个极为复杂而又极为重要的人物,被后人称为“中兴勋臣冠”者,也是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刽子手。

他在镇压太平军以及同西方列强打交道的过程中,认识到了西方列强的船坚炮利,由此萌生了富国富民、自强御侮的近代洋务思想。

在创办近代洋务企业的过程中,曾国藩认识到了人才的重要性,并因此而将近代教育摆在十分重要的地位,形成其近代的教育思想。

他十分重视西方新式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呼吁学习西方教育制度,积极支持新式学校的创办和派遣留学生出国留学,对推动中国教育的近代化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曾国藩;教育思想;意义
曾国藩(1811-1872),原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缢文正,汉族,湖南省长沙府湘乡县人。

晚清重臣,湘军的创立者与统帅者,是晚清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理论家。

曾国藩在中国历史舞台上并不是以一个职业的教育者形象出现的,但是我们不能判定曾国藩无教育思想可谈。

从教育的角度来讲,教育对象并不单是学生,也可以是父母儿女,或上下级。

从许多关于曾国藩的书籍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教育思想,及他的教育理论和方法。

曾国藩的教育思想在中国教育史上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对加速中国教育近代化起了促进的作用。

一、曾国藩的教育思想
曾国藩是封建礼制的坚决拥护者和捍卫者,他把“礼”看成是统治权术的法宝。

[1]他以礼学为中国学术的正宗,认为只有礼学体大而精深,他指出,“会之君子所以尽其心,养其性者,不可得而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则一兼乎礼”[1]他把“礼”提到了重要的地位,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恢复“礼治”。

把这个作为挽救时局、解救清政府的良方。

在当时农民起义风暴席卷中华大地上太平天国的势力占据半个中国,晚清政府吏治腐朽,他把这一现象的根源都归结于人民的“礼治”素质缺乏,正是因为跟随洪秀全的乡民没有礼,缺乏礼,才会跟随洪秀全。

[1]他主张把“日教民以孝悌仁义之经”作为教育的首要任务。

认为只要民众按照纲五常行事,封建统治的危机才能消除,才能恢复正常的封建宗教秩序。

通过教育人民遵守纲常伦理,去维护封建统治。

(一)曾国藩的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曾国藩所生活的时代是一个中西方相互交融渗透,政治风云复杂多变的时代,此时的近代文化犹如一头困兽正努力的寻找突破口,想要来一次华丽的转身。

由于近代文化处于转变时期,那中国的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双重性也不可避免的在他的教育思想中交织。

1.经世致用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的儒学大师之一,他信奉的是程朱儒学,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曾国藩有一套完整的“经世致用”的教育思想。

[2]“经世致用”的通俗解释就是理论联系实际,曾国藩主张“内圣”的途径来达到经世致用的功效。

“内圣”就是要让人们从心底改变对经世致用的看法,把那些过时的迂腐的义理观抛弃。

为了适应当时统治的需要,在他一手创办的湘军队伍里,他的这种思想潜移默化的影响力他的幕僚、军官、士兵等,培养了他们能不同于绿营兵奢侈糜烂的作为,而是一种脚踏实地,求真务实的作风。

“经世致用”的思想是为维护封建统治秩序服务的,但是他作为一个封建士大夫,能够开创这种求真务实的作风,实属难得。

2.西学为用
曾国藩的教育思想主要是为了维护中国传统文化而造就人才,但是曾国藩不同于一般的顽固士大夫,其教育思想体现了“西学为用”的近代化成份。

在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他对外国人有着强烈的仇夷情绪。

在后来逐渐与洋人的交往中,亲眼目睹西方列强船坚炮利的威力,他真正认识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科学文化教育有不少地方比中国先进,曾国藩开始审视西方科学技术的先进性,认为只要取洋人之长补中国之短就一定能使中国走上自立自强的道路。

首先创立了专门的军械机构,学习西方技术。

在1861年,曾国藩攻下安庆,创立了安庆军械所,以用来研制洋枪洋炮,1868年,曾国藩在江南机械制造总局设立了机械学校,让中国的青年工人自主掌握机械制造原理,以便让中国人有朝一日能自主管理工、使用并能制造机器。

他与李鸿章等人在江南制造局聘请洋人设立翻译局,培养翻译人才,组织人员翻译外国先进的科技书籍,这个是西学东渐的重要内容,为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在中国的传播创造力有利条件。

再次,1871年曾国藩上奏清政府要求派遣留学生赴欧美,曾国藩认为西方也有相互派遣学生了解对方的长处来补自身的短处,派遣的学生归国后可以通过
传授来富强自己的国家。

希望中国也能通过这种方式得到富强。

但是当时仍然处于科举制度的天下,对于去洋学堂学习、出国留学还是受到很多人的排斥的。

可是曾国藩你还是坚持,力排万难,体现了他的教育思想中开放的一面。

(二)曾国藩的教育方法
曾国藩的教育思想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为了“隆礼”,为了恢复礼治,曾国藩推崇的主要教学方法是“知行合一”,从小事、生活习惯着手培养。

[3]他强调教育和实际中的生活问题联系起来,曾国藩推崇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的基础上,主张“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不管是身边的师长还是朋友,他认为都会对一个人的教育起到很大的影响。

他强调教育没有好坏,首先取决于师长的自身操守和学问的高低,其次是在于旁边人的积极影响。

这个方法经验有很大的一部分出自他对自己的人生经历的总结,在他的求学生涯中,他的第一个老师也是他的父亲是一位学问造诣很深但生不逢时的落魄秀才,在其指导下,曾国藩通读了“四书”、“五经”,曾国藩从他自身的经历中看到了师长的师范作用的影响力。

但是除了注意这些,他更注重自己的自身学习兴趣。

他提倡启发式教育,注重调动学习者的自身学习兴趣。

在教导弟子的时候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曾国藩反对死搬硬套的只讲规矩条例的教学,同时提倡启发式教育,注重调动学习者的自身学习兴趣。

二、曾国藩教育思想对当今教育的借鉴意义
曾国藩的教育思想是以维护清王朝统治,恢复“礼治”为根本出发的,但是他的教育思想对当今有着不少的借鉴意义。

他一生对人生理想,注重对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的追求,现如今人情淡漠、邻里亲戚形同陌路的现代社会里,有切实的教化意义。

其中的开放性品质给当代的教育带来了许多有益的启发。

曾国藩以意识形态哲学观出发来规范人们的思想与行为,他并没有一味的推崇落后的封建文化和和思想,他经过适时变通,积极引进外来的先进思想及科学技术,形成了求真务实的学风。

在当今的教育改革中很多都是口号派,没有落到实处,做不到真正的求真务实。

曾国藩在当时所倡导的“务实变通”的学风对现在的教育改革有极大的启示作用。

我们在推行素质教育时,要在教育上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培养的不单单只是读书的书呆子人才,更多的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

曾国藩的教育思想启示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当代教育实现其育人功能的源泉,承载着传统文化的信条和经验来教育青年。

在当今校园里的学生,非常缺乏传统文化素质,缺少良好的传统道德观念的熏陶,学生自我心理调控能力较弱,在疯狂追求物质效益的现代社会,极易造成人的心理失衡。

一个优秀的教育者,需要在纷繁复杂的教育环境中掌握学生的发展状况,学习先人教育治学的经验,汲取学术上的精华,运用祖国的传统文化培养学生优良的素质和合格的人格。

[4]曾国藩提倡“诚敬”、“谦和”、“自立”等,这些都对当今生活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我们现在是以市场经济为主体的经济环境下,更多的人把目光只是投向了钱、投向了利益,有些人甚至违背了传统的美德,把道德体系束之高楼,诚信在这个社会逐渐流失。

而在当今,我国的生产力水平还不是很高,商品经济还不是很发达,因此,我们必须以诚信为本,坚持不懈的进行艰苦奋斗和勤俭节约的精神。

“谦和”、“自立”思想的现实教育意义更多的在于对当代的年轻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作为青年的我们更多的应该树立远大的志向,增强自己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谦和待人。

作为师范生的我们,是未来的教育者,我们更多是要借鉴他的教育方法“身正为师,学高为范”是我们作为未来教师的追求也是奋斗目标。

我们在以后的自我发展中,更应该不断的提高自己,为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典范。

在教学过程中,更多的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到以生为本,贯彻推动新课改的实施与发展。

结语:
曾国藩所处的时代,铸造了他是一个既体现典型的士大夫性格又具有新生代特征的人物,他的教育思想也有双重性。

但是总的来说,他的西化的教育思想,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派遣留学生、开办技术学校等体现了那个特定时代的开放精神、在当时有一定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对当今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成晓军.《曾国藩与中国近代文化》.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
[2]熊吕茂.论曾国藩的教育思想.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0.
[3]袁基亮.《重读曾国藩》.四川巴蜀出版社.2010.
[4]蒋星德.《曾国藩传》.北京:中国三峡出版社2009.9.
人文社科学院本科学年论文成绩评定表
姓名符传雄学号11202030
年级 2011级专业历史学
论文题目论曾国藩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序号评价内容分数序号评价内容分数
1 准备过程的态度(10分) 5 创新性(10分)
2 论文写作(设计)的态度(20分) 6 综合能力(10分)
3 理论意义或现实意义(15分)7 写作水平(10分)
4 工作量与难度(15分)8 写作规范(10分)
总分
评语
指导教师(签名):
年月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