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类的性别转换和性别控制
生物遗传变异复习
牡蛎 俗名叫蚝的软体动物牡蛎,不仅营养丰富,而且是动物世 界中的变性高手。牡蛎的性别一年一个样,雌雄交替,年年变 化,周而复始,终其一生。 人们常见的黄鳝,生下来的时候都是雌性的。它们在三年
内,身体长到 20 厘米以上,完成做妈妈的责任,此后,它们的
性别开始变化,到 6 岁时就变成雄性黄鳝了。这时,它们体长 可达 42 厘米以上。因此,黄鳝是先做妈妈后当爸爸。
【配对练习 3 】从理论上讲,男女比例为 1∶1 的原因是
( D )
A.男性的精子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含 X 染色体的,一种 是含 Y 染色体的 B.女只产生一种配子,即含 X 染色体的卵细胞 C.卵细胞的类型只有一种 D.含有 X 染色体的精子和含有 Y 染色体的精子与卵细胞 结合的机会是均等的
易错点 4 变异都是可以遗传的。(×) 辨析:变异不一定都是可遗传,当变异是由环境条件引起,
其遗传物质并没有发生改变的时候,这种变异是不可以遗传的。
【配对练习 4】下列对于可遗传变异的认识,正确的是( B ) A.可遗传的变异在生物界中是一种个别现象 B.父母有酒窝,孩子无酒窝的变异是可遗传变异 C.生物的变异都是可遗传的变异 D.经常锻炼的人肌肉变得特别发达,这种变异是可遗传的 变异
A.白色
C.黑白相间
B.黑色 D.无法判断
易错点 3 胎儿在母亲体内孕育,所以生男生女由母亲决 定。(×) 辨析:男性能产生含 X 染色体和含 Y 染色体两种精子,女
性只能产生一种含 X 染色体的卵细胞,两种精子与卵细胞结合
的机会均等,而性别决定于哪种精子与卵细胞结合,所以生男 生女是由男性决定的。
B.丈夫所产生的精子都含有两个 X 染色体 C.每次受精时都是含 X 染色体的精子与卵细胞结合
为什么黄鳝小时候是雌性,长大了却是雄性
为什么黄鳝小时候是雌性,长大了却是雄性黄鳝是一种古老的淡水鱼类,常被人们称之为“水中食品之王”。
它们被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但是在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以及欧洲的许多地区,黄鳝的肉质和营养价值被广泛认可,是当地人经常食用的美食之一。
然而,黄鳝小时候是雌性而长大了却是雄性,这是为什么呢?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一个基本的生物学知识点:雌雄异体。
这意味着一种生物可以分化成两种不同的性别,一种是雌性,一种是雄性。
黄鳝也是一种雌雄异体的鱼类,但它有一些特殊的生命周期。
在黄鳝的生命周期中,它们经历了一个不寻常的童年时期,在这个时期,它们是雌性。
这一阶段通常持续几年,当黄鳝长到特定的体长时,它们会发生一种称为“性逆转”的现象,变成雄性,而这一过程是由性腺细胞的发育和成熟调节的。
性逆转是黄鳝发育和成熟的关键过程之一。
在这个过程中,黄鳝经历了一系列的生理和生化变化,从而从雌性转变成为雄性。
这个过程的启动和调节是非常复杂和精细的,它涉及到许多不同的因素,包括温度、养分、环境等等。
一般而言,黄鳝的性别决定是由一组基因来制定的。
这组基因被称为性染色体,它们在控制生殖器官的形成和分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黄鳝中,性别并不是由性染色体来决定的,而是由一些受内、外环境因素影响的基因来控制的。
因此,它们可以在生命周期中进行性逆转,从而保证种群的繁衍和生存。
值得一提的是,黄鳝的性别转换并不是完全确定的,它们有时会出现部分雌性化或雄性化的现象。
这主要是由于生活环境、饮食、生长速度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对性别的控制产生了一定的偏差。
总之,黄鳝小时候是雌性,长大了却是雄性,这是因为在它们的生命周期中,存在一种特殊的性逆转现象。
性逆转是由一些基因和环境因素共同调节的,其中涉及着复杂的生理和生化过程。
这种奇特的生命周期是黄鳝漫长生命秘密中的一部分,也使得这种鱼类更加神秘和可探索。
除了黄鳝之外,其他一些鱼类也存在雌雄异体和性逆转的现象,比如小黑鱼、蛙鱼等。
水产动物遗传育种学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中国海洋大学
第一章测试1.建国以来我国海水养殖经历了几次浪潮?A:3B:4C:6D:5答案:D2.当前我国水产养殖一共有多少种类?A:113B:188C:200D: 80答案:B3.下列不是品系必须具备的条件是A:具有稳定的遗传性能B:具有较高的经济性状C:具备巨大的数量D:有固定的形态特征答案:C4.下列选项中是水产动物的育种目标的选项是?A:繁殖特性B:体形体色C:经济价值D:生长性状答案:ABD5.我国水产三级水产种业体系包括什么?A:良种场B:水产动物疾病检疫中心C:遗传育种中心D:苗种场答案:ACD6.水产动物常用的育种方法有哪些?A:选择育种B:杂交育种C:多倍体育种D:分子设计育种答案:ABCD7.水产动物育种时,饲料饵料系数越高越好。
A:错B:对答案:A8.根据2018年渔业年鉴统计,海水养殖中鲈鱼的养殖产量最高。
A:对B:错答案:B9.水产动物研究的对象非常庞大,育种学研究尚在发展中,研究空白较多。
A:错B:对答案:B10.我国最先从日本引进了克氏原螯虾。
A:错B:对答案:B第二章测试1.染色体结构变异不包括A:易位B:断裂C:缺失D:重复答案:B2.亚端部着丝粒染色体(ST)的臂比范围是A:3.01-7.00B:1.17-3.00C:>7.0D:1.00-1.70答案:A3.1970年发明的用荧光染料染色产生的带型,显示染色体异质染色质区带称为A:Q带B:C带C:N带D:G带答案:A4.水产动物的性染色体类型包括A:ZW型B:ZO型C:XY型D:XO型答案:ABCD5.下列鱼类中会发生性转换的种类有A:红鳍笛鲷B:鳙鱼C:鲢鱼D:罗非鱼答案:AD6.群体的遗传结构包括那些方面A:群体基因型B:群体基因C:群体基因型频率D:群体基因频率答案:ABCD7.易位的遗传学效应会导致交换抑制和杂合体部分不育。
A:错B:对答案:A8.牡蛎存在性染色体。
A:对B:错答案:B9.半滑舌鳎的性染色体类型是XO型。
动物进化中的性别决定机制
动物进化中的性别决定机制动物进化中的性别决定机制是一个引人入胜的话题。
性别决定机制是指动物在繁殖过程中,如何决定后代的性别。
不同物种有着不同的性别决定机制,这些机制涉及到遗传、环境和生理等多种因素。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动物性别决定机制,并探究其在进化过程中的影响。
一、染色体决定性别在大多数哺乳动物中,性别是由染色体决定的。
一对性染色体X和Y控制着动物的性别。
雌性动物有两个性染色体X,而雄性动物则有一个X和一个Y。
在胚胎发育的早期阶段,性染色体会指导性腺发育成卵巢或睾丸。
这种性别决定机制被称为性染色体分配。
然而,并非所有动物都遵循这种性染色体分配的规律。
有些动物,如鳄鱼和爬行动物,其性别由环境因素和温度决定。
这种性别决定机制被称为环境性别决定。
二、基因决定性别除了性染色体决定性别外,一些动物的性别是由特定的基因或基因组合决定的。
例如,果蝇的性别是通过一个名为"性别倍增"的基因调控的。
在果蝇的性染色体中,雄性有X和Y染色体,而雌性则有两个X染色体。
性别倍增基因决定了蝇宝宝的性别,从而保持了物种的性别比例。
在一些鱼类中,有一组基因被称为性转换基因。
这些基因可以在鱼的生命周期中控制性别的转换。
例如,雌性变性为雄性或雄性变性为雌性。
这种性别转换机制在鱼类的进化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三、环境决定性别除了染色体和基因的影响外,环境因素也可以决定动物的性别。
在爬行动物和鸟类中,巢箱温度可以影响胚胎的性别。
较高的温度可能导致雌性的产生,而较低的温度则可能导致雄性的产生。
这种环境性别决定机制在自然界中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在一些昆虫中,食物的可获得性和质量也可以影响雌性和雄性的比例。
当食物资源丰富时,产生的是雌性后代,这样可以提高繁殖的效率。
而当食物资源稀缺时,产生的是雄性后代,这样可以减少竞争并确保物种的生存。
总结:综上所述,动物进化中的性别决定机制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染色体、基因和环境等因素在不同物种中起着不同的作用。
昆虫的性别决定和性别特征
昆虫的性别决定和性别特征在自然界中,昆虫是性别二态的生物,即雌性和雄性。
对于大多数昆虫来说,性别是在受精过程中决定的,并且通常由遗传因素来控制。
不仅如此,昆虫的性别决定和性别特征也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包括环境条件和生活历程。
现在,让我们来探讨一下昆虫性别决定的几种机制以及雌性和雄性昆虫的性别特征。
一、昆虫性别决定的几种机制1. 遗传性别决定:大多数昆虫的性别决定是由遗传因素控制的。
这种机制主要分为两种类型:X0型和X/XY型。
在X0型中,雌性昆虫是一个复制的X染色体体系,而雄性只有一个X染色体,没有Y染色体。
而在X/XY型中,雌性有一对相同的X染色体,而雄性则有一对不同的X和Y染色体。
2. 温度性别决定:部分昆虫的性别决定与温度有关。
例如,一些海龟蛇蚁的性别决定是由温度控制的,高温下孵化的蛋会孵化出雌性,而低温下孵化的蛋会孵化出雄性。
这种机制被称为温度依赖的性别决定。
3. 转换性别决定:在某些昆虫中,个体的性别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相反,个体可能会从一种性别转变为另一种性别,这被称为转换性别决定。
例如,一些昆虫的雌性个体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可以转变为雄性。
二、雌性和雄性昆虫的性别特征1. 雌性性别特征:大多数昆虫的雌性个体具有以下特征:通常比雄性个体大;具有一对发达的触角,用于感受环境和寻找食物;具有一对复眼,用于视觉感知;具有一对雄性生殖器官,用于接受雄性的精子;能够产卵,并负责孵化和照顾幼虫。
2. 雄性性别特征:大多数昆虫的雄性个体具有以下特征:通常比雌性个体小;具有一对发达的触角,用于感受环境和寻找雌性;具有一对复眼,用于视觉感知;具有一对雌性生殖器官,用于传递精子给雌性;有时会具有特殊的特征,如鬃毛、触角上的齿等,用于吸引雌性。
总结起来,昆虫的性别决定和性别特征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遗传、温度和转换等机制决定了昆虫的性别,而雌性和雄性个体在形态结构和生殖器官上的差异则是性别特征的体现。
通过了解昆虫的性别决定和性别特征,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昆虫的繁殖行为和生态习性,对于生物学研究和昆虫保护都具有重要意义。
鱼类三倍体育种及二倍体育种的优劣分析实施报告
鱼类三倍体育种与二倍体育种的区别金玥(上海海洋大学生物技术专业 0812104)摘要:本文就现在推广的三倍体育种和传统的二倍体育种在鱼体的身体结构与外形特征,血液理化指标及三种育种方法上做一比较,得出即使三倍体育种现在广泛推行但是它带来的各种后续问题并没有很好的研究解决,所以在我们大力支持三倍体育苗的同时是否也应该考虑传统的二倍体育苗,毕竟回归自然改善自然才是科技发展的真正体现.本文结论仅供读者参考。
关键词:三倍体二倍体育种一.三倍体与二倍体的定义:三倍体是:♦定义1:含有三组染色体的细胞或生物。
三倍体生物因难以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故常不育。
所属学科:海洋科技(一级学科);海洋技术(二级学科);海洋生物技术(三级学科)♦定义2:具有3套染色体组的生物体。
所属学科:水产学(一级学科);水产生物育种学(二级学科)♦定义3:具有三套染色体组的细胞或个体。
所属学科:细胞生物学(一级学科);细胞遗传(二级学科)♦定义4:有三套染色体组的细胞或个体。
所属学科:遗传学(一级学科);细胞遗传学(二级学科)二倍体是:♦定义1:含有两组染色体的细胞或生物。
雌、雄配子结合后发育而来的生物为二倍体。
所属学科:海洋科技(一级学科);海洋技术(二级学科);海洋生物技术(三级学科)♦定义2:具有2个染色体组的生物个体。
所属学科:水产学(一级学科);水产生物育种学(二级学科)♦定义3:含有两套同源染色体的细胞或个体。
以2n表示。
所属学科:细胞生物学(一级学科);细胞遗传(二级学科)定义4:具有两套染色体组的细胞或个体。
所属学科:遗传学(一级学科);细胞遗传学(二级学科)二.成年二倍体鱼与三倍体鱼身体结构区别1.外形成年三倍体鲫鱼(图一)成年二倍体鲫鱼(图二)从图一和图二可见成年三倍体鲫鱼在体积上比成年二倍体鲫鱼要大,其鱼尾、腹鳍、背鳍和头部的大部分器官都比二倍体的鱼大。
此外,三倍体鱼的腹部比二倍体体积要大,其背部肌肉比二倍体鱼要紧实。
鱼类学复习资料
鱼类学复习资料名词解释1、鱼:终生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用鳍呼吸,用鳍作为运动器官与维持身体平衡,大多数体被鳞片覆盖的变温脊椎动物。
2、鱼类学:生物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研究鱼类的分类、形态、生理、生态、系统发育和地理分布等的学科。
3、鱼类形态学:指专门研究鱼类的外部形态特征与内部结构,了解各器官和组织的相互关系及机能,比较不同鱼类之间机体结构的异同,进而探讨它们与生活习性的关系的科学4、鳍式:指用来描述鱼类鳍的种类、鳍条类别及其数目的表达式红肌:在大多数鱼类皮肤下方水平,隔膜附近的大测肌表层可见一丛与水平隔膜平行的暗红色肌肉5、韦伯器:带状骨、舶状骨、间插骨、和三角骨4对小骨及1对连接三角骨后支和舶状骨外侧的韧带构成。
6、鳃耙:着生在鳃弓内侧的突起称为鳃耙7、外鳃:指胚胎期或幼鱼的临时呼吸器官,从鳃部伸出,裸露在体外8、鳃上器官:泛指某些鱼类鳃弓背方的咽鳃骨或咽鳃骨与上鳃骨及其周围组织,部分或全部特化为具有某些特定功能的特殊构造。
因位于鳃的背上方而称鳃上器官。
9、珠星:有些鱼类在繁殖季节,雄性身体的某些部位出现白色坚硬的锥状突起物,为表皮的衍生物,又称追星。
在鲤科鱼类中较常见。
生产上可利用这一特征鉴别雌雄。
10、年轮:鱼类受生活环境条件年周期变化和自身生理周期的影响,逐年规律性的在鳞片及其它骨质组织上形成的不同生长带。
11、性逆转:性成熟后才开始从一种性别向另一种性别转换的现象12、物种:指是在自然状况下,能够进行自由交配,并能繁殖出新的后代,具有相同的形态特征,生理功能十分相似的一群有机体的集合体。
13、品种:通过人工选择,在生态和形态上具有共同遗传特征的生物体。
14、双名法:指每种生物的名称由一个属名和一个种名组成。
鱼类的生活史:指精卵结合直至衰老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15、生长率:指单位时间内鱼所增加的体长和体重16、充塞度:以肉眼区分和鉴别解剖鱼消化道内食物充塞的程度和等级17、繁殖:是鱼类生活史的一个重要环节,包括亲鱼性腺发育、成熟、产卵或排精,到精卵结合孵出仔鱼等一系列过程。
水产动物育种学
水产动物育种学绪论1、水产动物育种:是指应用各种遗传学方法,改造水产动物的遗传结构,培育出适合人类养殖生产活动需要的品种的过程。
2、水产动物育种学:是研究水生生物育种理论和方法的科学,是水产养殖学的一个分支,也是研究野生种类驯化、优良物种引进、水产动物品质改良、繁育群体生产性能保护、杂种优势利用以及新品种培育的理论和实践的一门科学。
3、育种目标:对育种工作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的定性或定量的描述,也就是所要培育的新品种在一定自然、生产、经济及技术条件下养殖时,应具备的一系列优良性状的指标,是育种方案的基本内容之一。
4、制定育种目标的原则(论述):1.需要与可能:育种学家应该有丰富的想象力和科学的预见性.根据科学规律进行分析,把客观需要和现实需要的可能性结合起来构成现实的育种目标.制定育种目标时应考虑育种单位拥有的种质资源、技术力量、实验室及场地、设施、经费等因素是否具有实现育种目标的潜力.2.当前与长远:制定育种目标既要着眼于现实和近期内发展需要,同时也尽可能兼顾到长远发展需要。
在解决现目标时,不要把长远目标弃而不顾.在一个较长而复杂的目标内,制定出分阶段的育种目标。
3.目标性状和非目标性状:制定育种目标时应明确亟待改进的目标性状。
目标性状集中,相对选择压大,育种效率较高。
相反,如果目标性状分散,势必分散精力,延缓育种进度.目标性状一般不能超过2—3个,而且还要根据性状在育种中的难度和重要性,明确主要目标性状和次要目标性状,做到主次分明,协调改进。
切忌要求过宽齐头并进、主次不分、主次颠倒或过分忽视次要目标。
4.育种目标和组成性状的具体指标:育种目标尽可能简单明确,除了必须突出重点外,一定要把育种目标落实到具体性状上,而且尽可能提出数量化的可以检验的客观指标。
一个育种项目中可以包括少数几个性质相近的不同育种目标。
5、品种和品系:品种:是人类根据自身需要创造出的一种生产资料,一般是指经多代人工选育成的,具有遗传稳定,并有别于原种或同种内其他群体,具有优良的经济性状及其他表型性状的水生动物群体。
鱼类生态学 知识点
鱼类生态学复习资料1,按照研究的生物组织水平可将鱼类生态学分为: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发展中的分子生物学。
2,鱼类生态学:鱼类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
3,鱼类的栖息环境:41% 淡水,58% 海水,1% 洄游。
4,鱼类的经济利用:食用、药用、工业、观赏。
第一章:年龄1,鱼类的生活史:就是指精卵结合直至衰老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亦称生长周期。
2,鱼类的发育期分为:胚胎期、仔鱼期、稚鱼期、幼鱼期、成鱼期、衰老期。
3,寿命:指鱼类整个生活史所经历的时间。
主要取决于鱼类的遗传特性与所处的外界环境条件。
其分为两类:生理寿命与生态寿命。
4,生长年带:一年之中所形成的宽阔环片与狭窄环片合称为一个生长年带。
5,年轮:被规定为由密向疏过度的最后一条密的环片。
6,年轮标志的类别为:疏密型、切割型、碎裂型、间隙型。
年轮的特点:清晰性、完整性、连续性、普通性。
7,副轮:或称假轮、附加轮。
在正常的生长季节,由于饵料不足、水温突然变化、疾病或意外受伤等原因,使鱼体正常生长受到干扰,从而破坏了环片排列的规律性,在鳞片上留下痕迹。
8,副轮与年轮不同之处有以下四点:a,年轮一般见于鱼体的每一鳞片上,而副轮往往只出现在少数的鳞片上;b,副轮不像年轮那样清晰、完整与连续,多半局限于某一区域。
c,年轮仅仅表现为疏密结构的,则年轮内缘就是密环,外缘就是疏环;若为副轮则与此相反。
d,副轮所构成的“生长年带”及其“疏带”与“密带”的比例不协调。
9,鱼的年龄表示方法:鳞片上没有年轮,用0表示;有1个年轮,用1表示;依次类推。
为表示年轮形成后,在轮纹外又有新增的环片,则在年轮数的右上角加上“+”号,如0+、1+…0+ -- 1, 1龄鱼,指大致渡过了一个生长周期;鳞片上无年轮、或第一个年轮刚形成。
1+ -- 2, 2龄鱼,指大致度过了两个生长周期;鳞片上有一个年轮,或第二个年轮刚形成。
10,经常用作鱼类年龄鉴定的材料有鳞片、耳石、鳞条、鳞棘与支鳍骨、鳃盖骨、匙骨与脊椎骨等。
鱼类三倍体育种与二倍体育种的优劣分析报告
鱼类三倍体育种与二倍体育种的区别金玥(上海海洋大学生物技术专业0812104)摘要:本文就现在推广的三倍体育种和传统的二倍体育种在鱼体的身体结构与外形特征,血液理化指标及三种育种方法上做一比较,得出即使三倍体育种现在广泛推行但是它带来的各种后续问题并没有很好的研究解决,所以在我们大力支持三倍体育苗的同时是否也应该考虑传统的二倍体育苗,毕竟回归自然改善自然才是科技发展的真正体现.本文结论仅供读者参考。
关键词:三倍体二倍体育种一.三倍体与二倍体的定义:三倍体是:♦定义1:含有三组染色体的细胞或生物。
三倍体生物因难以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故常不育。
所属学科:海洋科技(一级学科);海洋技术(二级学科);海洋生物技术(三级学科)♦定义2:具有3套染色体组的生物体。
所属学科:水产学(一级学科);水产生物育种学(二级学科)♦定义3:具有三套染色体组的细胞或个体。
所属学科:细胞生物学(一级学科);细胞遗传(二级学科)♦定义4:有三套染色体组的细胞或个体。
所属学科:遗传学(一级学科);细胞遗传学(二级学科)二倍体是:♦定义1:含有两组染色体的细胞或生物。
雌、雄配子结合后发育而来的生物为二倍体。
所属学科:海洋科技(一级学科);海洋技术(二级学科);海洋生物技术(三级学科)♦定义2:具有2个染色体组的生物个体。
所属学科:水产学(一级学科);水产生物育种学(二级学科)♦定义3:含有两套同源染色体的细胞或个体。
以2n表示。
所属学科:细胞生物学(一级学科);细胞遗传(二级学科)定义4:具有两套染色体组的细胞或个体。
所属学科:遗传学(一级学科);细胞遗传学(二级学科)二.成年二倍体鱼与三倍体鱼身体结构区别1.外形成年三倍体鲫鱼(图一)成年二倍体鲫鱼(图二)从图一和图二可见成年三倍体鲫鱼在体积上比成年二倍体鲫鱼要大,其鱼尾、腹鳍、背鳍和头部的大部分器官都比二倍体的鱼大。
此外,三倍体鱼的腹部比二倍体体积要大,其背部肌肉比二倍体鱼要紧实。
黄鳝雌雄转换的原理
黄鳝雌雄转换的原理黄鳝作为一种重要的水产养殖物,其养殖技术一直备受关注。
在黄鳝的养殖过程中,雌雄转换技术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本文将探讨黄鳝雌雄转换的原理及其应用。
一、黄鳝的生殖特征黄鳝属于半滑舌鳝科,是一种性别可逆的鱼类。
在黄鳝的生殖过程中,雌雄鱼的生殖器官并不明显,甚至很难用肉眼分辨。
而且,黄鳝的性别在生长过程中是可以转换的,即雄性鱼可以转变成雌性鱼,反之亦然。
在黄鳝的生长过程中,性别的转换主要取决于其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
具体来说,当黄鳝的体内雄激素水平较高时,其会表现出雄性特征;而当体内雌激素水平较高时,则会表现出雌性特征。
因此,通过控制黄鳝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可以实现黄鳝的雌雄转换。
二、黄鳝雌雄转换的原理1. 激素水平的变化黄鳝的雌雄转换主要取决于其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而这一过程主要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1)环境因素:黄鳝的生长环境对其体内激素水平有重要影响。
比如,水温、光照、水质等因素都会影响黄鳝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
(2)饲养管理:黄鳝的饲养管理对其体内激素水平同样有影响。
比如,饲料的种类和质量、饲养密度等都会影响黄鳝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
(3)遗传因素:黄鳝的性别转换也与其遗传因素有关。
一些基因突变可能会引起黄鳝性别的变化。
2. 激素的作用黄鳝的雌雄转换主要是通过体内激素的作用实现的。
具体来说,雄性鱼体内主要分泌睾酮等雄激素,而雌性鱼体内则主要分泌雌激素。
当雄性鱼体内睾酮水平较高时,其会表现出雄性特征;而当体内雌激素水平较高时,则会表现出雌性特征。
雌雄转换时,需要控制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
一般来说,将雌性黄鳝暴露在高浓度的雄激素环境下,可以促进其体内睾酮的分泌,从而实现雌性黄鳝向雄性黄鳝的转换。
反之,将雄性黄鳝暴露在高浓度的雌激素环境下,则可以促进其体内雌激素的分泌,从而实现雄性黄鳝向雌性黄鳝的转换。
三、黄鳝雌雄转换的应用黄鳝雌雄转换技术在黄鳝的养殖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具体来说,它可以用于以下几个方面:1. 提高养殖效益通过控制黄鳝的性别,可以实现黄鳝的优质种苗生产和规模化养殖。
鱼类性别控制技术研究进展
全雄
完善后的三系配套技术
全雄
XY<♂ YY<♂
雌激素 雌性化
XY< ♀> YY<♀>
通过后 代测试
刷 选
YY<♀>× YY<♂>
鉴定YY<♀>
正常XX< ♀>× YY<♂>
XY<
全雄♂>Fra bibliotek6 人工雌核发育技术
鱼类主要有3种性别决定模式:
染色体决定: 一对染色体<通常称为异染色体或性染色体>上集中了绝大多数
与性别有关的基因. 多基因决定:
性别决定基因存在于常染色体上,胚胎的性别是染色体上雄性和 雌性因子相互作用的结果. 基因型-环境共同决定:
性别决定受遗传和环境因子双重控制.
染色体决定
性染色体系统
XX/XY
♀:XX
♂:XO 〔即雄性缺少 Y 染色 体
雄性决定后代的性别:从雄 性那里接受x染色体的后代为雌 性,而不接受性染色体的为雄性.
褶胸鱼<Sternoptyx diaphana>雌鱼具有 36 条染色 体,而雄鱼只有 35 条染色体.
ZO/ZZ 型
♀: ZO
♂:ZZ〔即雄性缺少 Y 染色体
雌性决定后代的性别:从雌性 那里接受Z染色体的为雄性,不接受 性染色体的为雌性.
其中,研究最多的环境因子是温度,即温度依赖性的性别决 定<temperature dependentsexdetermination,TSD>.
如高温<36℃>明显诱导奥尼罗非鱼雄性化,雄性率可达 98%;银汉鱼<Menidia peninsulae>中,高温诱导雄性化不 明显,但低温可明显诱导雌性化,在15 ℃时,其雌性率达85% .
性别决定与性别控制
第六章性别决定与性别控制雌雄性别分化是生物界最普遍的现象之一,也是遗传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
在自然条件下,两性生物中雌雄个体的比例大多是1:1,是典型的孟德尔比数,这说明性别和其他性状一样受遗传物质的控制。
第一节性别决定的遗传理论关于性别决定的机制问题,曾有过多种假说,直到1902年,威尔逊(E. B.Wilson)、萨顿(W.S. Sutton)等首次发现了性染色体后,性别决定自然与性染色体联系起来,逐步形成了性染色体决定性别学说,这也是目前最流行的学说。
在动物中,除性染色体决定性别外,还有基因平衡理论、H-Y抗原及染色体的倍数等与性别有关理论。
一、性染色体类型与性别决定在二倍体动物以及人的体细胞中,都有一对与性别决定有明显直接关系的染色体叫做性染色体,其他的染色体通称为常染色体。
有些生物的雄体和雌体在性染色体的数目上是不同的,简称性染色体异数。
例如,蝗虫的性染色体,即X染色体,在雌虫的体细胞里是一对形态、结构相同的染色体(可用XX表示),但雄虫的体细胞里却只有一条性染色体(可用XO表示)。
另一些生物的雌体和雄体的每个体细胞里都有一对性染色体,但它们在大小、形态和结构上随性别而不同。
例如,猪雄性体细胞中是一对大小、形态、结构不同的性染色体,大的一条叫X染色体,小的一条叫Y染色体,雌性的体细胞中是一对X染色体。
X、Y性染色体在形态和内容上都不相同,它们有同源部分也有非同源部分。
同源部分和非同源部分都含有基因,但因Y染色体上的基因数目很少,所以,一般位于X 染色体上的基因在Y染色体上没有相应的等位基因。
从进化角度看,性染色体是由常染色体分化来的,随着分化程度的逐步加深,同源部分则逐渐缩小,或Y染色体逐渐缩短,最后消失。
例如,雄蝗虫的性染色体可能最初是XY 型,在进化过程中,Y染色体逐渐消失而成为XO型。
因此X与Y染色体愈原始,它们的同源区段就愈长,非同源区段就愈短。
由于Y染色体基因数目逐渐减少,最后变成不含基因的空体,或只含有一些与性别决定无关的基因,所以它在性别决定中失去了作用(如果蝇)。
小丑鱼性别转换的科学原理
小丑鱼性别转换的科学原理
小丑鱼性别转换的科学原理主要涉及到雌雄性别的决定机制以及环境因素对性别表达的影响。
1. 雌雄性别的决定机制:小丑鱼的性别由遗传因素决定。
小丑鱼属于雌雄同体动物,即具有雌性和雄性性腺,可以在适当的环境条件下、根据需要转变性别。
小丑鱼的性别是由染色体上的性别决定因子决定的,具体来说是由一对染色体上的性别基因控制。
在小丑鱼中,雌性为ZW,雄性为ZZ;与人类的性别决定机制不同,小丑鱼是由雌性基因决定机制。
2. 环境因素对性别表达的影响:小丑鱼性别的表达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
当雌性个体死亡或缺少雄性个体时,群体中处于次级雄性阶段的个体,即卵丁的一雄性将被诱导转变为雄性来取代雌性的角色。
这种性别转变被认为是一种社会性别转变,也受到雄性激素的调节。
环境因素,如食物资源的充足性、个体的社会地位和竞争等也可能影响小丑鱼性别的转变。
总结来说,小丑鱼性别转换的科学原理是由染色体上的性别基因控制的,同时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
关于罗非鱼全雄控制的技术
关于罗非鱼全雄控制的技术背景介绍罗非鱼是一种重要的经济鱼类,但是传统养殖中,罗非鱼的性别比例难以控制,而且常常存在雄鱼糜烂病等问题,影响养殖效率和效益。
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以及人们对水产养殖的需求不断增加,研究罗非鱼全雄控制技术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罗非鱼全雄控制技术的现状目前,罗非鱼全雄控制技术主要有以下几种:热处理法热处理法主要通过加热水温,提高罗非鱼胚胎内的温度,从而使得罗非鱼的性别全部变为雄性。
该方法操作简单,但是存在死亡率高、生长缓慢、易发生疾病等问题。
激素处理法激素处理法主要通过注射雄激素或者雌激素,来实现使雌鱼转变为雄鱼的目标。
该方法操作简单,但是注射过多会对罗非鱼的生长、生殖等产生有害影响。
基因编辑技术基因编辑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前沿技术,也是实现罗非鱼全雄控制最具有潜力的方法之一。
该技术主要通过CRISPR/CAS9等方式,切割和注入造成性别转变的基因,来实现罗非鱼雌雄转换的目标。
然而该技术存在成本高、操作难度大等问题。
罗非鱼全雄控制技术的未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罗非鱼全雄控制技术很有可能研究出更加高效、安全、经济的方法。
例如,针对基因编辑技术存在的问题,科学家们正在研究开发更加高效、准确的基因编辑技术,以实现罗非鱼全雄控制的目标。
此外,罗非鱼与其他水产养殖动物不同的是,它具有高度的自我复制能力,因此科学家也在研究如何通过控制罗非鱼的有性繁殖,来实现罗非鱼种群雄性比例的调控。
总的来说,罗非鱼全雄控制技术是一个充满挑战、竞争和机遇的领域,相信在科学家们的不懈努力下,这一领域将会取得更大的突破和发展。
番木瓜性别遗传机制、性别决定及性别转换研究进展
番木瓜性别遗传机制、性别决定及性别转换研究进展
熊月明;钟秋珍;黄雄峰;陈长忠;郭林榕
【期刊名称】《广东农业科学》
【年(卷),期】2008(000)001
【摘要】番木瓜的性别遗传较复杂,对番木瓜的花性、性别遗传特点、性别决定和性别转换机制等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综述,指出研究番木瓜的性别遗传机制及性别转换规律,在定向改良番木瓜的性别并应用于规模化生产及实现番木瓜高效、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总页数】3页(P21-22,45)
【作者】熊月明;钟秋珍;黄雄峰;陈长忠;郭林榕
【作者单位】福建省农科院果树研究所,福建,福州,350013;福建省农科院果树研究所,福建,福州,350013;福建省农科院果树研究所,福建,福州,350013;福建省农科院果树研究所,福建,福州,350013;福建省农科院果树研究所,福建,福州,35001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667.9
【相关文献】
1.番木瓜性别决定的研究进展
2.鱼类性别决定和性别分化机制研究进展
3.家畜性别决定机制及性别控制的研究进展
4.鸟类性别决定机制及性别鉴定的研究进展
5.鸟类性别鉴定方法及性别决定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鱼类的性别转换和性别控制1. 鱼类的性别大多数硬骨鱼类,一生或者只具有精巢,或者只具有卵巢(雌雄异体)。
但对于某些鱼类来说,体内同时存在卵巢和精巢(雌雄同体)则是一种正常生理现象,而且有的种类还能自体受精。
目前发现的雌雄同体鱼类约有400种,根据其生活史中卵巢和精巢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发育进展情况,大致可分为3种类型:①雄性先成熟雌雄同体(protandrous hermaproditism)在生活史中由雄性转为雌性。
在性腺的发育过程中,早期卵巢的发育受到抑制,而精巢发育较快,低龄鱼表现为雄性,只能排精,不能产卵。
随着年龄增大,精巢逐渐萎缩,卵巢逐渐发育成熟,表现为雌鱼。
鲷科(Sparidae)鱼类中的黑鲷(Sparus macrocephalus)、黄鳍鲷(Sparus latus)、金头鲷(Sparus auratus)等属于这一类型。
②雌性先成熟雌雄同体(Protogynous hermaphroditism)与第一种相反,生活史中由雌性转为雄性。
低龄鱼卵巢先成熟,表现为雌性。
随着年龄的增大,卵巢萎缩吸收,精巢发育成熟。
在海水鱼类中有石斑鱼类中的Epinephelus aeneus、巨石斑鱼(Epinephalus tauvina)、灰石斑鱼(Epinephalus guttatus)等;淡水鱼类中有黄鳝(Monopterus albus)等。
这些鱼类第一次性成熟时都是雌鱼,产过卵以后才逐渐变为雄鱼。
有些自然性转换的鱼类,并不同时具有雌雄两性生殖腺,隆头鱼科中的盔鱼(Coris julis)是先表现为雌性功能,然后才转换为雄性功能的雄鱼,但没有观察到它同时有卵巢和精巢。
盔鱼的性转换特点是雌性生殖细胞完全为雄性生殖细胞所代替。
在性转换开始时,先是卵母细胞的萎缩,然后才出现精原细胞。
精原细胞是由分布在卵巢壁上的原生殖细胞分化出来的。
盔鱼的性细胞转换是在卵巢内部发生。
自然性逆转早期阶段的赤点石斑鱼性腺组织学切片埋植AI后赤点石斑鱼性腺组织结构的变化鱼类同时具有雌雄性腺,但并不同时成熟,不同的年龄表现为不同的性别,即在生活史中性别有一个转换的过程,这种现象我们称为性转换,也有人称为“性逆转”、“性位移”或“性邻接”。
③雌雄同时成熟雌雄同体(Synchronous hermaphroditism )鱼体内的两性性腺在发育过程中同时成熟,同时具有两性功能,而且自体的精子和卵子能受精。
这种鱼类较少,鮨科(Serranidae )中的一些鱼类(如九带鮨和斑鳍鮨等)属于这一类。
性转换也可以人为促使其发生。
在生产实践中,人们常常希望获得最大的效益,对不同的鱼类、在不同的情况下有不同的要求。
有的鱼类雄鱼有较好的收益,有的则相反,雌鱼收益较好。
因此,就需要根据要求对鱼类的性别进行控制,促使其按人们需要的性别转换。
现在,人工方法控制性别已应用在大规模生产食用鱼类中,如罗非鱼类、鲑鳟鱼类等。
这些鱼类是雌雄异体鱼类。
相对来说,雌雄同体鱼类的工作做得较少。
2. 环境因子对鱼类性转换的影响水温和光照会影响鱼类生殖腺的发育和成熟,这在对一些鱼类的实验中已经证实。
在平均水温较高、光照较强的水域,鱼类的性腺可能提前成熟。
对有性转换生活史的鱼类来说,也可能提前发生性转换。
2. 1 水温和光照的影响2. 2 群体中异性存在的影响热带珊瑚有一群很特殊的小型鱼类,有这种性转换特性。
群体中的雄鱼是由雌鱼转变过来的,只有当群体中的雄鱼死亡或人为地移走后,雌鱼中的一尾最强者才会转为雄鱼。
群体中只要有一尾雄鱼存在,群体中的雌鱼就不能转换为雄鱼,即雄鱼的存在抑制其他雌鱼的性转换。
也有雄性先成熟的例子:由雄鱼转为雌鱼以后,以这尾雌鱼为中心,组成一群体,如双锯鱼属Amphiprion鱼类,生活在红海的A. licinetus和银线小丑A. akallopisos,在群体中年龄和个体最大的总是雌鱼,它统治着其他的雄鱼和幼鱼。
雌鱼死亡或移走,雄鱼中的最强者才转为雌鱼。
雌鱼始终保持和最强的雄鱼进行生殖交配。
以上这种现象有人称为性转换的社会控制(social control of sex reversal),占统治地位雄鱼(或雌鱼)对其他雌鱼(或雄鱼)压抑而制止其发生性转换,一旦这种压抑解除,性转换就发生(去抑制机制)。
另外一种理论认为,是群体中的雄鱼的求爱行为促使雌鱼卵巢组织继续发育,而体内的初级精巢组织受到抑制,如群体中的雄鱼死亡或人为移走,雌鱼的精巢组织就开始发育,而卵巢组织逐渐萎缩,最丧失雌性功能,转换成为雄鱼。
鱼类的性别决定机制不是很稳定,还有多种因素影响改变鱼类的性别,生活史上没有性转换的鱼类的性比率常因环境不同而变动,很可能是环境不同而引起的,如受精时间、水温、饵料的供应以及水体大小,都可能影响雌雄性之比例。
但这些因素对性别的影响究竟有多大,还没有较充分的实验证实。
各种因子引起的性转换,归根到底是通过内分泌的变化引起的。
上面所述的例子,雄鱼的存在抑制雌鱼发生性转换,一旦雄鱼不存在,抑制消除,这种变化刺激了雌鱼中枢神经,使内分泌发生变化才引起性转换。
这其中的过程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但内分泌的变化是肯定的。
因此,人工诱导鱼类发生性转换,利用性激素促使性转换是一种重要的方式,不论是对雌雄同体,还是雌雄异体鱼类都有良好的效果。
3.人工控制鱼类性别的意义?(1)减少养殖鱼类怀卵的雌鱼数目或者增加某种雌鱼的怀卵量(如用于生产鱼子酱的鱼类);(2)增加生长速度快的性别的鱼类个体(如:鲑科鱼类、鲤科鱼类的雌体);(3)提高观赏鱼类的观赏价值(如:丽科鱼类的雄体比雌体体色更鲜艳);总体而言,调控鱼类性别的目的有:(4)提高鱼肉肉质;(5)防止鱼类的两性交配(通过诱导鱼类不育或养殖全雌或全雄鱼)。
鱼类不育的益处在于性腺不发育,则可增加体重,较短时间内就可获得大规格上市鱼;没有了繁殖季节,全年都可较快速生长;鱼肉质量好;在海洋鱼牧业中,可防止生物污染。
3.1 单性养殖单性养殖是在池中放养一种性别的鱼,其目的是以较经济的方法生产质量优良或者产量高的鱼类产品,或者质量和产量兼优。
在鱼类的养殖上,常常希望投喂的饵料能充分利用,以较少的饵料,最大限度地生产出优质鱼肉。
由于雌鱼和雄鱼的生理代谢的差异,有的鱼类雌鱼和雄鱼的生长速度差异较大,养殖生长较快的更有利、收益更大。
如罗非鱼的养殖,罗非鱼是雌雄异体鱼类,它的繁殖在热带非常快,一年中可繁殖几次到十几次。
过量的繁殖造成养殖池中密度过大,鱼生长不良,质量低下。
为了避免这种过度的繁殖,养殖上要求养殖单一性别的鱼种,罗非鱼雄性生长较快,一般来说养殖雄鱼更有利。
罗非鱼雌鱼生长较慢的原因:摄入的营养要大量供给卵巢的发育;在口含卵孵化期间雌鱼停止进食;仔鱼孵出后雌鱼看护幼鱼期间很少进食;繁殖频繁,供应到生长上的营养就越少。
鲑鱼类在性成熟过程中,饵料的转换率会下降,肉质变差,并且容易受细菌和霉菌的侵害。
在生殖腺成熟后期,皮肤和肌肉色素起变化也会降低市场的销售价值。
上市的虹鳟鱼一般都是2龄以下,因为这时已达到规格。
虹鳟雌鱼卵巢发育成熟很少少于3年,两龄以前就出售,也就不存在皮肤和肌肉起变化的问题,而雄鱼则只需2年性腺就成熟,所以出现质量下降的是雄鱼,因而有必要进行雌化诱导,以提高产品的质量。
香鱼在临近产卵季节时,雄鱼体表出现追星,呈“锈斑”的样子,消费者不喜欢,因而市场价格就要降低,为了消除“锈斑”,提高商品价格,藤冈等人(1984)使用雌性激素使它雌性化。
他们认为使用剂量1.3μg/g的苯甲酸雌二醇(estradiol benzoate)饵料投喂有良好的效果。
3.2 繁殖上的需要人工繁殖育苗是解决自然苗种不足的根本途径,要解决人工繁殖问题,首先是亲鱼来源问题。
而对某些种来说,亲鱼来源的困难,常常是人工繁殖的一个障碍。
海产鱼类石斑鱼,为了取得雄性亲鱼,可采取使低龄鱼提前发生性转换的方法,获得低龄成熟雄鱼。
黑鲷在人工养殖条件下,2龄一般表现为雄鱼,3龄才有少数转为雌鱼,要取得更多的雌鱼就要饲养更长时间,为了使黑鲷提前转为雌鱼,尽早产卵,达到生产苗种的目的,也可进行人工诱导使之提前发生性转换。
除此以外,还有为其他目的而进行人工诱导性转换的,多种热带观赏鱼类,雄鱼色彩艳丽,可采取雄性化方法取得更多的雄鱼。
有的鱼类卵巢的市场销售较好,价格也较高,如鲻鱼未成熟卵巢很受消费者的欢迎,也可采取人工诱导雌性化方法取得更多的雌鱼。
4. 养殖上获得单性鱼的技术方法4.1 人工挑选有些鱼类可以根据一些外部特征来区别。
如鳉鱼雄鱼有交接器,鳑鲏鱼雌鱼有产卵管。
有的鱼可以根据色泽来区别,如许多热带鱼类,雄鱼有较艳丽的色彩。
有的鱼类雄鱼在生殖季节出现追星、婚姻色等。
对许多有养殖价值的食用鱼类,要从外形上区别雌雄很困难,甚至是不可能的,特别是在幼鱼阶段。
因此,能用人工挑选的种类很少。
在一些商业性食用鱼类的养殖中,采用人工挑选方法的只有罗非鱼,而且不是很普遍采用。
人工挑选除了很费人工外,主要的缺点是将雌鱼弃掉是一种浪费以及难免有差错。
4.2 杂交罗非鱼方面获得的成绩是很值得重视的。
1960年Hickling首次报道罗非鱼全部雄鱼杂种子代的研究。
他使用雌性莫桑比克罗非鱼(Sarotherodon mossambicus)和雄性霍诺鲁姆罗非鱼(S. hornorum)杂交,原本希望能获得不能生育、生长快的杂交种。
结果出乎意料,而是产生全是能育的杂种雄鱼。
计数比较雌性莫桑比克罗非鱼和雄性霍诺姆罗非鱼所产生的全雄子代数目和相同个体大小的纯莫桑比克罗非鱼所产生的子代数目,发现二者数目并没有明显的差别。
如果存在一种因子使杂交种雌性卵全部死亡,杂交种的数量应大大减少。
既然数量没有明显的差异,就否定了雌性卵子全部死亡的假设。
Hickling 认为罗非鱼类有两种类型的遗传机制:XX ♀─XY ♂型和WZ ♀─ZZ ♂型。
莫桑比克罗非鱼属XX ♀─XY ♂类型,霍诺鲁姆罗非鱼属WZ ♀─ZZ ♂类型,莫桑比克虎雌鱼和霍诺鲁姆雄鱼杂交,其结果如下所示:最初Hickling 假设存在某种未知因子,使杂交雌性卵子全部死亡,因而子代只留下雄鱼。
如何通过实验证明推断对错?Z 染色体上的雄性决定基因比X 染色体上的雌性决定基因强,因而子代XZ为雄性。
Y 染色体上的雄性决定基因比W 染色体上的雌性决定基因强,因而WY 为雄性杂种。
如果上述两种罗非鱼雌雄调换杂交,即雌性藿诺鲁姆罗非鱼(WZ )和雄性莫桑比克罗非鱼(XY )杂交。
其子一代性比为♀:♂=1:3,如下图所示:根据罗非鱼类中存在两种遗传类型,可以解释杂交子代雌雄比例,一些种类的杂交,可以预测其子代的性比。
1979年Hamme rman和Avtalion提出,性别的决定可能是由性染色体和常染色体共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