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监测
手术部位感染监测
手术部位感染监测手术部位感染监测是为了及时发现手术部位感染情况,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预防和治疗。
监测对象包括所有择期和急诊手术患者。
监测内容主要包括基本资料和手术资料,其中基本资料包括月份、住院号、科室、床号、姓名、年龄、调查日期、疾病诊断、切口类型等;手术资料包括手术日期、手术名称、手术腔镜使用情况、危险因素评分标准、包括手术持续时间、手术切口清洁度分类、___(ASA)评分、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手术医师等;手术部位感染资料包括感染日期与诊断、病原体等。
监测方法宜采用主动的监测方法,也可专职人员监测与临床医务人员报告相结合,并且宜住院监测与出院监测相结合。
每例监测对象应填写手术部位感染监测登记表。
危险因素评分标准分为手术时间、切口清洁度和ASA评分三个方面,具体评分标准见表C.1和表C.2.资料分析主要包括手术部位感染发病率、不同危险指数手术部位感染发病率和外科医师感染发病专率等方面。
其中手术部位感染发病率的计算公式为:指定时间内某种手术患者的手术部位感染数×100%/指定时间内某种手术患者数。
不同危险指数手术感染发病率的计算公式为:指定手术该危险指数患者的手术部位感染数×100%/指定手术某危险指数患者的手术数。
外科医师感染发病专率的计算公式为:该医师在该时期的手术部位感染病例数×100%/某医师在某时期进行的手术病例数。
不同危险指数等级的外科医师感染发病专率的计算公式为:该医师不同危险指数等级患者的手术部位感染例数×100%/某医师不同危险指数等级患者手术例数。
平均危险指数的计算公式为:∑(危险指数等级×手术例数)。
手术例数总和医师调整感染发病专率是指某医师的感染发病率在特定时间内进行调整,以考虑患者的危险指数等级。
这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医师调整感染发病专率=某医师的感染专率/某医师的平均危险指数等级。
通过这种方法,我们可以更准确地评估医师的感染控制能力。
手术部位切口感染监测方案
手术部位切口感染监测方案一、监测目的1、监测手术操作的手术部位感染率及手术医生感染专率2、建立手术部位感染监测数据的比较体系3、评价院感控制效果,有效降低手术部位感染二、包括全院所有手术科室的手术病人手术类型包括所有择期和急诊手术三、按卫生部2010年颁布的《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中将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分为切口浅部组织感染、切口深部组织感染、器官/腔隙感染。
(一)切口浅部组织感染:手术后30天以内发生的公累及切口皮肤或者皮下组织的感染,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1、切口浅部组织有化脓性液体。
2、从切口浅部组织的液体或者组织中培养出病原体.3、具有感染的症状或者体征,包括局部发红、肿胀、发热、疼痛和触痛,外科医师开放的切口浅层组织。
下列情形不属于切口浅部组织感染:1、针眼处脓点(公限于缝线通过处的轻微炎症和少许分泌物)。
2、外阴切开术或包皮环切术部位或肛门周围手术部位感染。
3、感染的烧伤创面,及溶痂的II、III度烧伤创面。
(二)切口深部组织感染:无植入物者手术后30天以内、有植入物者手术后1年以内发生的累及深部软组织(如筋膜和肌层)的感染,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1、从切口深部引流或穿刺出脓液,但脓液不是来自器官/腔隙部分.2、切口深部组织自行裂开或者由外科医师开放的切口。
同时,患者具有感染的症状或者体征,包括局部发热、肿胀及疼痛。
3、经直接检查、再次手术探查、病理学或者影像学检查,发现切口学问组织脓肿或者其他感染证据,同时累及切口浅部组织和深部组织的感染归为切口深部组织感染;经切口引流所致器官/腔隙感染,无须再次手术归为深部组织感染.(三)器官/腔隙感染:无植入物者手术后30天以内、有植入物者手术后1年以内发生的累及解剖部位(如器官或者腔隙)的感染,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1器官或者腔隙穿刺引流穿刺出脓液。
2、从器官或者腔隙的分泌物或组织中培养分离出致病菌.3、经直接检查、再次手术、病理学或者影像学检查,发现器官或者腔隙脓肿或者其他器官或者腔隙感染的证据。
手术部位切口感染监测方案
手术部位切口感染监测方案一、监测目的1、监测手术操作的手术部位感染率及手术医生感染专率2、建立手术部位感染监测数据的比较体系3、评价院感控制效果,有效降低手术部位感染二、包括全院所有手术科室的手术病人手术类型包括所有择期和急诊手术三、按卫生部2010年颁布的《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中将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分为切口浅部组织感染、切口深部组织感染、器官/腔隙感染。
(一)切口浅部组织感染:手术后30天以内发生的公累及切口皮肤或者皮下组织的感染,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1、切口浅部组织有化脓性液体。
2、从切口浅部组织的液体或者组织中培养出病原体。
3、具有感染的症状或者体征,包括局部发红、肿胀、发热、疼痛和触痛,外科医师开放的切口浅层组织。
下列情形不属于切口浅部组织感染:1、针眼处脓点(公限于缝线通过处的轻微炎症和少许分泌物)。
2、外阴切开术或包皮环切术部位或肛门周围手术部位感染。
3、感染的烧伤创面,及溶痂的II、III度烧伤创面。
(二)切口深部组织感染:无植入物者手术后30天以内、有植入物者手术后1年以内发生的累及深部软组织(如筋膜和肌层)的感染,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1、从切口深部引流或穿刺出脓液,但脓液不是来自器官/腔隙部分。
2、切口深部组织自行裂开或者由外科医师开放的切口。
同时,患者具有感染的症状或者体征,包括局部发热、肿胀及疼痛。
3、经直接检查、再次手术探查、病理学或者影像学检查,发现切口学问组织脓肿或者其他感染证据,同时累及切口浅部组织和深部组织的感染归为切口深部组织感染;经切口引流所致器官/腔隙感染,无须再次手术归为深部组织感染。
(三)器官/腔隙感染:无植入物者手术后30天以内、有植入物者手术后1年以内发生的累及解剖部位(如器官或者腔隙)的感染,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1器官或者腔隙穿刺引流穿刺出脓液。
2、从器官或者腔隙的分泌物或组织中培养分离出致病菌。
3、经直接检查、再次手术、病理学或者影像学检查,发现器官或者腔隙脓肿或者其他器官或者腔隙感染的证据。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方案
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方案一、监测目的: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监测是通过对手术后病人感染的监测,发现感染病例,计算出外科手术医生感染专率并反馈给手术医生,使医生们知道他们手术后病人感染的情况,从各方面寻找造成感染的原因,并设法解决,有效地降低手术病人医院感染率。
手术后切口感染的监测不但监测在医院住院的病人,同时对手术后出院的病人也进行跟踪观察,了解手术切口的愈合情况。
二、参加监测科室根据《医院感染管理办法》要求开展目标性监测。
根据我院实际情况,外一科、外二科为医院感染监测科室。
三、监测手术种类手术类型的所有择期和急诊手术病人的手术部位。
四、监测方法(一)外科手术切口的定义外科手术是指病人进入手术室,外科医生必须在病人的皮肤或粘膜上切一个切口,而此病人在离开手术室时又被缝上,此时病人至少接受了一次手术操作。
(二)手术切口分级国内现将手术切口分为4级,即0类切口、Ⅰ类切口、Ⅱ类切口中、Ⅲ类切口。
NNIS手术部位感染监测将手术切口分为4级:清洁切口、清洁-污染切口、污染切口、污秽(感染)切口。
为了将监测资料便于比较,手术切口分类参照NNIS的分类方法。
(三)外科切口感染的定义与说明按原卫生部2001年颁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中将手术部位感染分为3类:表浅切口感染、深部切口感染、器官腔隙感染。
1、外科表浅切口感染:感染发生在外科手术30天内,感染只涉及切口处的皮肤和皮下组织,并具有下列其中一项者:①表浅切口有脓液流出,有或没有实验室证据;②通过无菌操作从表浅切口处留取体液或组织标本培养并分离出病原体;③至少具备以下一项:疼痛或触痛、局限性胀痛、发红或发热且切口被外科医生有目的地打开,如培养阴性则除外;④临床医生诊断的外科感染。
2、外科深部切口感染:无植入物的手术30天内,有植入物(如人工关节、人工心瓣膜、人造血管等)的手术术后一年内发生的与手术有关的感染,并且感染涉及切口的深部软组织(筋膜和肌肉层),并具有下列其中一项者:①脓液从切口深部引流出,但不是来自手术部位的器官/腔隙部位;②自然裂开或由外科医生有目的地开放的切口,病人至少有下列中的一项:发热(>38℃)并排除其他原因或局限性疼痛、压痛,除非切口培养阴性;③直接检查、再次手术检查或通过组织病理检查或影象学检查发现涉及深部切口脓肿或其它感染迹象;④临床医生诊断的深部切口感染,并有相应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支持。
手术部位医院感染监测
根据感染发生的时间和病原微生物的不同,SSI可分为早期 SSI和晚期SSI。
感染风险与影响因素
感染风险
根据不同的手术类型和患者群体,手 术部位感染的风险有所不同。一些高 风险手术包括器官移植、心脏手术、 神经外科手术等。
影响因素
手术部位感染的风险受多种因素的影 响,包括患者年龄、性别、基础疾病 、免疫功能状态、手术时间、手术类 型、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等。
提高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
加强手卫生宣传和教育,提高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减少手部细菌传播。
加强医护人员无菌操作意识
强调无菌操作的重要性,确保医护人员在执行操作时严格遵守无菌原则。
06
手术部位医院感染监测案 例分析
案例一:泌尿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监测
监测背景
泌尿外科手术部位感染是常 见的医院感染之一,对患者 康复和医院声誉均有一定影
技术手段不足
对于一些特殊感染部位,如深部组 织或器官的感染,现有的技术手段 可能不足以准确地进行监测和诊断 。
缺乏实时监测技术
实时监测手术部位的感染情况对于 预防和控制感染非常重要,但目前 这种技术还比较缺乏。
感染防控意识与培训缺失
医务人员感染防控意识不足
01
一些医务人员对感染防控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必要的防控
将监测报告的结果反馈给相关科室和医务人员,根据反馈 意见和建议,对监测流程和方法进行改进和优化,不断提 高监测质量和效果。
04
手术部位医院感染监测中 的问题与挑战
数据质量与准确性问题
监测数据不完整
手术部位医院感染监测的数据收集可能存在不完整的问题,特别是 对于一些复杂手术或特殊部位的感染,数据可能没有被全面覆盖。
手术部位医院感 染监测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监测的方法及流程(一)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监测的方法及流程(一)外科手术是现代医学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手术部位感染是一种常见但严重的并发症。
为了确保手术部位的安全,医院需要实施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监测,本文将介绍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监测的方法及流程。
一、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监测目的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监测旨在评估外科手术在手术部位引起感染的风险,使医院及时发现和纠正不良手术操作或治疗行为、不适当的感染控制措施,提高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和管理水平。
二、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监测方法(一)病例收集病例收集是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监测的重要方法之一,应收集手术病例的相关信息,包括手术名称、手术部位、手术时间、术前病史、手术过程、手术后并发症等。
(二)实验室检测实验室检测是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监测的必要方法之一,通过采集切口分泌物和组织切片进行培养和染色,寻找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病原体,及时发现和处理感染。
(三)临床观察临床观察是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监测的重要方法之一,应注意手术创口的炎症反应,观察局部红、肿、热、痛的情况,必要时进行创口抽样进行细菌培养和染色。
三、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监测流程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监测的流程主要包括手术前、手术中、术后、出院随访几个阶段。
(一)手术前通过问诊和体检,筛查患者是否适合进行手术,在手术前治疗已有感染的患者,减少感染的发生风险。
手术前还应对手术部位进行清洁和消毒,预防手术部位感染。
(二)手术中手术中应注意手术部位的清洁与消毒、手术器械的清洁和消毒、手术过程操作规范,防止手术部位感染的产生。
(三)术后术后应对手术部位进行定期的清洁与消毒,及时更换敷料、观察并记录患者是否出现发热、疼痛等感染症状。
(四)出院随访出院后需对手术部位进行长期随访,以观察炎症反应,发现异常及时处理,避免感染复发,保障手术效果。
通过严格实施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监测流程,及时发现和处理感染,降低感染发生率,提高医院的外科手术管理水平,为患者提供高质量、安全的医疗服务。
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监测
2015年外科手术切口目标性监测统计分析外科手术必然会带来手术部位皮肤和组织损伤,当手术切口微生物污染达到一定程度时,会发生手术部位感染,所以控制外科手术后切口感染是医院感染管理的一项重要目标。
院感科对2015年1月-6月普通外科手术患者进行手术切口及其相关危险因素的目标监测。
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1 方法1 1 调查对象选择本院普外科2015年1月-6月实施手术的167位患者作为调查对象,调查内容包括手术切口感染情况及手术危险指数、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等。
1 2 调查方法根据《医院感染监测规范》和相关标准,下发调查表,由院感管理人员与科室共同完成。
调查开展之前,对所有参与调查的人员进行培训,由主管医生负责填写调查表,观察了解监测情况,查看患者手术切口情况,询问病情和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收集临床病历资料和各种检验检查报告等。
院感科统一收集所有调查资料,集中整理和统计分析,依据《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规定,作出诊断和调查结论。
2 结果2 1 手术切口感染调查结果参与调查的167例手术(未包括本时间段、本科室所有手术病人),其中男性患者91例,女性患者76例,平均年龄48.9岁。
共发生手术切口感染患者6例,其中I类手术切口感染4例(乳腺2例、甲状腺、腹外疝各1例),2例II类手术切口感染。
2 2 手术切口感染因素分析调查发现,在所调查的手术患者中(表1 表2),手术切口感染与手术时间有一定关系,手术暴露时间长,手术切口感染率高;年龄在60岁以上患者手术切口感染率明显高于低龄者。
参与调查病例急症手术的切口感染率相对择期手术无明显变化。
本科室1-6月共实施I类手术292例,发生4例切口感染,分别为甲状腺手术1例、腹外疝手术1例、乳腺手术2例,感染率为1.37%(注:本次调查只抽查了123例Ⅰ类手术);1-6月份共发生2例Ⅱ类手术切口感染,分别为开放性腹外伤、胆管肿瘤根治术患者,均在本次抽查的44例病例中,所以统计的Ⅱ类手术切口感染率4.55%不能作为本科室实际感染率。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监测方案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监测方案外科手术部位感染是临床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严重时可能导致病情恶化、延长住院时间甚至死亡。
为了及时发现和控制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制定科学合理的监测方案非常重要。
本篇文章将介绍一种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监测方案,并进行详细的解析。
一、目的和原则1.目的:早期发现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治疗,减少感染的发生率,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和存活率。
2.原则:-根据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的特点,制定合适的监测方案。
-严格按照监测方案实施,严防漏检和误诊。
-责任明确,明确各个环节的责任主体。
-结果及时反馈,针对异常情况及时采取措施。
二、监测流程和指标1.监测流程:-术前:评估患者感染风险,包括患者的年龄、基础疾病、手术切口等因素。
-术中:采取无菌操作措施,确保手术切口处的无菌环境。
-术后:定期观察手术切口的情况,及时发现异常改变并采取相应措施。
2.指标:-渗出液的性状:注意观察手术切口的渗出液性状,包括颜色、气味等,出现黄绿色、脓性或臭味的渗出液可能提示感染。
-渗出液的量:注意管道式引流系统的引流情况,出现异常的引流量可能提示感染。
-体温变化:术后每日测量患者的体温,持续超过37.5℃可能提示感染。
三、监测方案的实施1.监测责任主体:-外科医生:术前评估患者感染风险,确保无菌操作。
-护士:术后定期观察手术切口的情况,及时记录异常情况。
-微生物实验室:对异常情况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
2.监测时机:-术后24小时:观察手术切口的渗出液性状和引流情况。
-术后48小时:测量患者的体温,记录异常情况。
3.异常处理:-渗出液异常:及时收集渗出液样本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针对感染情况进行相应处理。
-体温异常:及时通知医生进行进一步评估,并采取适当的降温措施。
四、监测结果的分析与改进1.监测结果:-每月统计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生率和感染类型,制成报表进行分析和比较。
-对于持续高发的手术切口感染,进行深入调查分析,寻找潜在的影响因素。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监测
(二)经治医生: 1.仔细认真核对每位手术患者的联系方式,并告知患者出院后医 院定期会有回访; 2.在病人术后及时填写感染监测登记表并交与本科室感控医师;
3.负责患者的回访工作(回访时间:无植入物的手术,术后每半月随访 一次,至手术后30日为止;有植入物的手术,手术后前3个月,每月随 访一次,之后每3个月随访一次,至手术后1年为止),以确定手术切 口是否发生感染。
他有关人员由医院进行处理。
安徽宿州眼球事件
2005年12月11日,在安徽省宿州市市立医院,发生了10例接 受白内障手术治疗的患者眼球医源性感染、其中9名患者单 侧眼球被摘除的恶性医疗损害事件。 处理:取消宿州市立医院二级甲等医院称号;主刀医生被吊销 执业证书;宿州市立医院
院长被免职。
原因:医院院内感染管理混乱,
③切口脂肪液化,液体清亮,不属于切口感染。
切口深层组织的SSI
无植入物手术后30天内、有植入物(如人工心脏瓣膜、人造血管、 机械心脏、人工关节等)术后1年内发生的与手术有关并涉及切口 深部软组织(深筋膜和肌肉)的感染。
临床诊断:符合上述规定,并具有下述四条之一即可诊断。 (1)从深部切口引流出或穿刺抽到脓液,感染性手术后引流液
完善病案、手术麻醉记录 感染相关症状和体征记录完全,特别要详细描述切口分泌物 的性状、颜色和量。 手术记录中除患者的一般情况外,注明手术方式、手术名称、 有无植入物、手术历时(具体到分钟)、术中失血量、术中输血 量、麻醉评分、患者体重、主刀医生、第一助手、手术引流情况, 手术后的病情记录,抗菌药物应用与更改目的等。
监测时间:2015年8月起
一
监测方法
一、 医务人员的教育与培训
对参与该项目监测科室的医务人员进行培训,明确各级人员 的职责和任务,正确掌握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定义以及正确的 采集手术部位感染标本的方法。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监测标准操作流程
培养病菌- 涂片白细胞+培 Nhomakorabea病菌+ 涂片白细胞-
培养病菌- 涂片白细胞-
确认感染上报 做好记录
1、 院感科人员每天到目标监测病房收集登记切口调查数据表,与科 室负责监测工作的医护人员进行交流,并密切观察与感染有关的 因素:体温、敷料、切口外观、应用抗生素、切口引流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监测标准操作流程
实施部 门
单元
院感科
流程编号:2
外科科室
目标监测人群
手术病人
采样指征 随访
填写切口调查数据表 手术后
发热,T≥38℃、切口局部肿胀、发红、发热、有分泌物、切口疼痛或压 痛、切口敷料有脓液脓血渗透、提前拆线引流、术后24小时后仍用抗生 素、医生诊断切口感染
住院期间无感染症状 术后随访30天(有移植物的手术随访1年)
2、 目标监测科室负责护士协助院感科人员进行数据的登记 数据整理和分析
1、 每天由感控人员对数据进行整理,核对并录入汇总表 2、 每月小结,并把分析结果与目标监测科室主任和负责人进行沟
通,发现问题,及时改进 3、 每3个月得出各手术部位感染并分析、小结,以简报形式发至各
科室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监测
手术治疗
清创术
对感染部位进行彻底清创,清除坏死组织和脓液,减少感染 源。
引流术
在感染部位放置引流管或引流条,将脓液和分泌物排出体外 ,促进感染的控制和愈合。
其他治疗手段
支持治疗
如补充营养、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输血等,以增强患者的免疫力和抵抗力。
物理治疗
如红外线照射、紫外线照射等,促进血液循环和组织再生,加速感染的控制和 愈合。
感染对患者的危害
延长住院时间
感染会导致患者住院时 间延长,增加医疗费用
和家庭负担。
影响手术效果
增加并发症风险
提高死亡率
感染会影响手术效果, 甚至导致手术失败。
感染会增加患者发生其 他并发症的风险,如器 官功能衰竭、败血症等。
感染是导致手术后死亡 的主要原因之一,尤其
是老年人和儿童。
02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监测方 法
药敏试验
对培养出的细菌进行药物 敏感性试验,帮助医生选 择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涂片检查
对伤口分泌物或组织进行 涂片染色,然后在显微镜 下观察细菌形态和数量。
分子生物学监测方法
实时PCR
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检测伤 口标本中的特定病原微生物DNA 片段,具有快速、灵敏度高的特
点。
基因测序
对伤口标本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可 以全面了解病原微生物的基因组特 征,有助于发现新型病原体和耐药 基因。
06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未来 研究方向
新技术应用
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分析
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对手术部位感染数据进行深度挖掘,预测感染风险, 为预防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微生物组பைடு நூலகம்研究
通过研究手术患者肠道、皮肤等微生物组,了解微生物群落与手术部位感染的关 系,为预防和治疗提供新思路。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监测方案
手术部位感染监测方案一、监测目的了解手术病人的切口感染率、危险因素,及时发现问题,以便及时采取措施,达到有效控制感染的目的。
二、监测对象及手术类型的选择选择实施胆囊切除或/和胆管手术,子宫切除术及附件切除术,剖宫产、阑尾炎手术,包括择期和急诊手术。
三、监测指标手术部位感染率,各类手术切口感染专率,各类疾病手术感染率,外科手术医生感染专率。
四、监测方法1、麻醉手术科预约所选择的手术后及时报告感染管理科。
2.医院感染专职监控人员在术后到病房了解病人实施手术情况,追踪调查患者的信息,填写手术部位感染调查表(包括感染病人和无感染病人),主要登记调查科室手术病人的一般情况(如姓名、性别、年龄等),危险因素(如手术种类、手术时间、麻醉方式、切口类型、手术医生等),并详细记录手术切口的变化情况(如分泌物的性状、颜色和量等)。
3、感染专职监控人员每天查阅病历,向主管医生和责任护士了解手术病人情况,观察换药情况,查看手术切口愈合情况,督促医生对异常切口分泌物采集标本送检,及时追踪送检结果,根据药敏用药。
4. 如手术患者术后出现发热(>38℃);切口发红、有分泌物;切口敷料有脓液脓血渗透;术后24小时后仍在使用抗菌药物及医生诊断为切口感染等情况时,由医院感染监控专职人员检查以确定是否感染。
5、所在科室应准确留存病人出院后联系方式并告知病人手术后有红肿、发热、化脓等情况及时与医生联系,责任护士在病人出院后30天内电话联系回访以确定是否出院后发生感染。
如发生感染及时报告感染监控专职人员。
6、患者出院后感染管理科完善登记资料,每月汇总监测结果,向监测科室反馈,发现问题及时改进。
每季度总结分析,向全院发布。
五、手术部位目标性监测调查监测表手术部位目标性监测调查表科室 床号 住院号 姓名 性别:男 女年龄: (岁 月 天) 入院日期: 年 月 日 出院日期: 年 月 日 疾病诊断:1、 2、 3、 手术名称: 手术类型: 急症/择期 切口个数: 麻醉类型 全麻/非全麻 手术医生: 手术开始时间: 年 月 日 时 分 手术开始时间:: 年 月 日 时 分切口类型:清洁手术 清洁污染手术 污染手术 失血:有 无 失血量: ml 危险因素分值: 0级 1级 2级 3级 术前外周WBC 计数: 与手术切口相关的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术前预防、术中、术后预防与治疗):易感因素:糖尿病 免疫抑制剂 化疗 放疗 泌尿系插管 肝硬化 肿瘤 营养不良 使用呼吸机 激素 动静脉插管 引流管手术切口感染:是 否 感染日期: 年 月 日感染部位:表浅切口 深部切口 器官腔隙 手术部位出现: 红 肿热 痛 手术切口渗出物:脓性 血性 脂肪液化 其他 实验室证据(与切口感染有关的实验室证据) 术后外科感染并发症:引流:是 / 否 穿孔:是 / 否 瘘管:是 / 否 切口裂开:是 / 否 脂肪液化:是 / 否 深静脉血栓是 / 否 出院后随访感染情况:手术切口感染:是 否 感染部位:表浅切口 深部切口 器官腔隙发生感染时间:术后 天调查日期: 调查者:六、 相关指标的计算 1、手术部位感染率 手术部位感染率=者数观察期间内某种手术患者的手术部位感染数观察期间内某种手术患 ×100%2、各类手术切口感染专率 观察期间各类手术患者中手术切口感染发生的频率。
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分析情况报告
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分析情况报告一、引言手术部位感染是现代医院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对患者的生命安全和术后恢复产生严重影响。
为了控制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率,提高手术质量,本报告对某医院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情况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关改进建议。
二、监测方法为了准确监测手术部位感染,医院采用了目标性监测方法。
具体而言,我们选择了以下指标作为监测对象:1. 手术切口感染:监测术后切口是否感染,采集相关数据并进行分析。
2. 骨科手术部位感染:对骨科手术患者的手术部位进行感染监测,记录并分析相关数据。
3. 外科手术感染:针对外科手术患者手术部位的感染情况进行定期监测和分析。
4. 深部组织感染:监测术后深部组织感染的情况,收集数据并进行评估。
三、监测结果经过一段时间的监测,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1. 手术切口感染率:根据监测数据显示,在过去一年中,手术切口感染率为5.5%,其中清洁手术切口感染率为4.2%,清洁-污染手术切口感染率为6.8%。
2. 骨科手术部位感染:针对骨科手术患者手术部位感染的监测结果显示,感染率为3.9%,其中膝关节置换手术感染率最高,为6.2%。
3. 外科手术感染:对外科手术患者手术部位感染的监测数据表明,感染率为6.8%。
其中,剖宫产手术感染率最高,达到8.2%。
4. 深部组织感染:对术后深部组织感染进行的目标性监测结果表明,感染率为2.3%。
其中,胸部手术感染率最高,为3.6%。
四、分析与讨论根据监测结果和相关数据,我们分析了手术部位感染的原因,并提出了改进建议:1. 环境清洁:手术室的环境清洁对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应加强手术室清洁和消毒工作,确保手术器械和手术台面的洁净。
2. 切口处理:切口处理过程中应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要求进行,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
医务人员应做好手部消毒,并确保手术器械无菌。
3. 预防措施:在手术过程中,医务人员应严格遵守感染控制规范,包括戴手套、使用无菌巾等预防措施,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监测方案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监测方案1.监测目标和指标:-目标:监测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率,及时发现感染病例,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干预。
-指标:按照国家外科手术感染监测指南,采用感染发生率(感染例数除以手术例数)、感染总数、手术部位感染细菌分布等指标进行监测。
2.监测对象:-手术患者:对于每一个接受外科手术的患者,都应进行感染监测。
-医务人员:对于手术过程中可能感染的医务人员,也应进行定期的监测。
3.监测方法和步骤:-患者信息采集:在手术台上,在手术前、手术中和手术后,记录患者的基本信息、手术过程、切口情况等。
-细菌培养和分离:对于手术部位感染的患者,采集相关样本进行细菌培养和分离隔离。
-统计和分析:根据患者信息和细菌培养结果,统计感染发生率和感染细菌分布。
4.监测措施和干预:-手术操作规范化:对手术操作进行规范化管理,确保手术操作的质量和安全性。
-术前准备和术后护理:加强术前准备,包括患者的皮肤消毒、手术区域的遮盖等;术后进行切口的清洁护理。
-感染病例的隔离和治疗:对于发现感染的患者,及时进行隔离和正确的治疗,防止感染的传播和扩散。
5.监测结果的分析和报告:-根据监测结果,定期进行数据分析和报告,及时发现问题,进行改进和干预。
-对于感染发生率高的科室或医生,进行跟踪和个体化的干预,提高手术操作质量。
-将监测结果向医务人员、患者和相关部门进行通报,提高对手术部位感染的重视程度。
6.质量评估和改进:-对于监测方案的实施效果进行定期评估,通过患者满意度调查、感染总数的变化等指标对方案进行改进和优化。
-引进新的监测技术和设备,提高监测精度和效率。
总结:外科手术部位感染是一种严重的医疗问题,建立一套全面的感染监测方案对于降低感染发生率、提高手术安全性至关重要。
方案的实施包括监测目标和指标的设定、监测对象的明确、监测方法和步骤的具体操作、监测措施和干预的规范实施、结果分析和报告的有效交流以及质量评估和改进的持续推进。
只有通过科学规范的监测方案才能提高手术部位感染的防控水平,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有效的医疗服务。
手术部位医院感染监测
手术部位医院感染监测1. 引言本文档旨在详细介绍手术部位医院感染的监测方法和措施,以确保患者在接受手术过程中免于感染。
通过对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可以降低并发症风险,并提高治疗效果。
2. 监测目标与指标2.1 目标:减少手术后伤口愈合不良、切口脱垂等相关并发症。
2.2 指标:- 手术后30天内出现创面红肿、渗液或其他异常情况比例;- 创面愈合时间超过预期比例;- 需要重新开展修复性外科操作(如缝线取出)的比例。
3. 监测内容及频率3.1 内容:a) 执行固定流程下每台手术前消毒程序是否符合规范要求;b) 对所有进入无菌区域人员执行洁净履带更换步骤检查;c) 在特殊条件下使用披裙时注意事项检查。
4.数据收集方式与周期数据采用电子记录方式,每台手术结束后立即录入系统,并进行实时监测。
数据周期为一个月。
5. 数据分析与报告5.1 分析方法:采用统计学方法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
5.2 报告内容:a) 感染发生率及趋势;b) 各类感染原因及相关控制策略效果评估;c) 异常情况汇总并提出改进建议。
6.风险管理针对可能存在的风险,如创面护理不当、消毒程序执行不规范等问题,在日常工作中加强培训教育和督导检查,确保操作人员严格按照标准流程执行任务。
7.法律名词及注释- 医院感染:指患者在医疗机构接受治疗期间获得的新发或恶化的传播性感染。
- 手术部位:指手术过程中直接涉及到开放解剖区域以外皮下组织(包括黏膜)所形成之通道口;也可泛指任何经过特定处理而被视为无菌场地之处。
- 监测目标与指标:通过设定明确具体的目标和指标,对手术部位医院感染进行监测与评估。
- 数据收集方式:采用电子记录方式,确保数据准确性和实时性。
8. 附件- 手术部位消毒程序规范要求;- 洁净履带更换步骤检查表格;- 特殊条件下使用披裙注意事项清单。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监测的方法及流程(1)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监测的方法及流程(1)
外科手术是一项复杂的操作,手术部位感染是一个严重的并发症。
为了减少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需要建立一个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监测的系统,以下为方法及流程:
一、建立手术部位感染监测小组,制定感染监测的标准和方法。
二、对手术患者进行术前评估,对手术部位进行必要的准备,减少手术污染的发生。
三、手术中,医护人员要严格遵守消毒规范,全程佩戴手套,手术器械要经过高温灭菌。
手术过程中不得交叉感染。
四、手术结束后,进行手术部位消毒,包扎好伤口。
对于高危患者,要赋予漱口、洗手等特殊治疗。
五、监测手术部位的感染情况,包括切口情况、疼痛程度、发热情况等。
对于出现感染的患者要及时处理,给予红点穴位注射抗生素。
六、对外科手术部位感染进行统计分析,总结经验教训,及时调整监测方案和感染处理方针。
以上为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监测的方法及流程,通过建立监测体系,遵守消毒规范,加强手术前后处理,有效减少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
同时还要及时进行监测和分析,避免感染的恶化和影响手术的疗效。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监测的危险因素及预防
案例二
总结词
该案例分享了某医院在预防外科手术部位感染方面的成功实践,强调了术前评估 、抗菌药物使用和术后护理的重要性。
详细描述
该医院通过对手术患者进行术前评估,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以及加强术后护理和 观察,有效预防了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
案例三
总结词
该案例分析了抗生素滥用与外科手术 部位感染之间的关系,指出不合理使 用抗生素会增加感染的风险。
险。
营养不良
缺乏维生素、矿物质和蛋白质 等营养物质,影响伤口愈合。
免疫抑制
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或接受化 疗的患者,免疫力低下,容易
感染。
手术操作因素
手术时间
手术时间越长,伤口暴露在空 气中的时间就越长,感染的风
险增加。
手术部位
某些手术部位如腹部、下肢等 ,由于血液循环较差,容易发 生感染。
手术技术
手术过程中操作不规范、止血 不彻底等,可能导致感染。
生活质量;
延长住院时间
感染需要额外的治疗和 护理,导致住院时间延
长;
增加医疗费用
感染需要更多的医疗资 源和药物,增加治疗费
用;
增加死亡率
严重的感染可能导致患 者死亡。
02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 因素
患者自身因素
01
02
03
04
年龄
老年人和儿童由于免疫系统较 弱,更容易发生感染。
基础疾病
如糖尿病、高血压、慢性肾病 等,会增加手术部位感染的风
术后护理措施
定期换药
手术后定期对手术部位进行换药, 观察伤口愈合情况,及时发现并
处理感染迹象。
保持引流管通畅
对于留置引流管的患者,应保持 引流管通畅,避免引流液倒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监测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
2015年外科手术切口目标性监测统计分析外科手术必然会带来手术部位皮肤和组织损伤,当手术切口微生物污染达到一定程度时,会发生手术部位感染,所以控制外科手术后切口感染是医院感染管理的一项重要目标。
院感科对2015年1月-6月普通外科手术患者进行手术切口及其相关危险因素的目标监测。
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1 方法
11 调查对象
选择本院普外科2015年1月-6月实施手术的167位患者作为调查对象,调查内容包括手术切口感染情况及手术危险指数、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等。
12 调查方法
根据《医院感染监测规范》和相关标准,下发调查表,由院感管理人员与科室共同完成。
调查开展之前,对所有参与调查的人员进行培训,由主管医生负责填写调查表,观察了解监测情况,查看患者手术切口情况,询问病情和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收集临床病历资料和各种检验检查报告等。
院感科统一收集所有调查资料,集中整理和统计分析,依据《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规定,作出诊断和调查结论。
2 结果
21 手术切口感染调查结果
参与调查的167例手术(未包括本时间段、本科室所有手术病人),其中男性患者91例,女性患者76例,平均年龄48.9岁。
共发生手术切口感染患者6例,其中I类手术切口感染4例(乳腺2例、甲状腺、腹外疝各1例),2例II类手术切口感染。
22 手术切口感染因素分析
调查发现,在所调查的手术患者中(表1表2),手术切口感染与手术时间有一定关系,手术暴露时间长,手术切口感染率高;年龄在60岁以上患者手术切口感染率明显高于低龄者。
参与调查病例急症手术的切口感染率相对择期手术无明显变化。
本科室1-6月共实施I类手术292例,发生4例切口感染,分别为甲状腺手术1例、腹外疝手术1例、乳腺手术2例,感染率为1.37%(注:本次调查只抽查了123例Ⅰ类手术);1-6月份共发生2例Ⅱ类手术切口感染,分别为开放性腹外伤、胆管肿瘤根治术患者,均在本次抽查的44例病例中,所以统计的Ⅱ类手术切口感染率4.55%不能作为本科室实际感染率。
表1切口感染
相关因素手术例数感染例数感染率(%)
性别男88 3 3.4
女89 3 3.37
手术时间≥120min 46 4 8.7 <120min 121 2 1.65
年龄≤60 129 4 3.1 >60 38 2 5.26
手术性质
急诊手术28 1 3.57 择期手术139 5 3.6
手术类型手术例数感染例数感染率%
甲状腺手术34 1 2.94 腹外疝手术34 1 2.94 乳腺手术23 2 8.7 大隐静脉手术32 0 0 阑尾炎手术18 0 0 胆系及其他手术26 2 7.7 2 3 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167例病人术前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31例,术后应用抗菌药物54例,多数在术后1周内停药。
其中预防性用药26例,占15.57%,二联及二联以上联合用药35例,占20.96%(表3)。
3讨论
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生涉及患者本身和手术操作两方面的多种因素。
患者的年龄、疾病种类、营养状况、基础疾病、住院时间等因素与手术切口感染有关。
患者手术区皮肤准备及消毒、术者手术前手消毒效果、手术室环境及手术器械准备、抗菌素合理应用、手术操作技术与持续时间等都与手术切口感染有关。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外科手术切口感染发生率为3.6%,I类手术切口感染率2.44%,比我院制定的1.5%的标准偏高。
针对患者感染情况,与手术科室、手术室等进行沟通,手术各个环节都控制得较好,消毒隔离措施到位,手术条件比较完善,导致感染可能存在以下原因:
1)1例甲状腺病人感染可能与术前2天体温升高有关。
2)1例乳腺手术患者因采取的手术路入方式有所改变,且术中引流不畅可能导致感染。
另外1例乳腺癌患者于出院后7日切口感染复诊入院,考虑此患者为右乳腺Ca免疫力受损、手术创面大、术中出血、术后保留腋窝引流等,可能是造成感染的原因。
3)1例腹外疝手术感染患者因床位紧张,考虑与加床、术后换药操作欠规范有关。
4)另外2例感染患者,1例为胆管癌患者,考虑手术涉及消化系统、患者疾病引起免疫力低下、未严格人员探视人员等有关;另外1例为腹外伤、结肠破裂患者,存在相关易感因素。
本次调查的6例手术切口感染病例出现在Ⅰ类和Ⅱ类切口患者中,而10例Ⅲ类切口患者则无感染病例,这与常规也不一致,其原因有待进一步考察。
引发手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主要有患者年龄、手术持续时间和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等。
调查显示,高龄患者手术切口感染率较高,手术时间超过
2h亦可增加切口感染的风险。
其次,合理掌握用药指征是预防手术切口感染的关键。
在本次调查的167例手术患者中抗菌素使用率32.34%,围术期用药占18.56%,术后抗菌药物使用二联和三联用药(35例)占20.96。
4例手术切口感染患者均进行病原学送检,科室根据药敏结果调整使用抗菌药物。
针对目标监测发现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建议:
1)提高外科系统的整体业务水平外科医护人员的整体业务水平以及其各种硬件措施均是医院感染发生率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加强全体医务人员的培训学习,督促相关人员掌握手术切口感染预防控制措施以及发生感染的正确诊断、处理,掌握置管病人医院感染管理规范等相关知识,确保严格执行各项操作,提高外科科室的整体业务水平显然能够降低外科手术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率。
2)医务人员必须遵守外科无菌原则严格无菌技术、仔细操作、爱护组织和除去渗液和渗血等,同时要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3)对于择期手术患者改变备皮时间、方法很重要,减少皮肤损伤,降低感染机会。
4)改善手术室环境,手术室内空气污染是外源性细菌种植的重要来源,必须做好手术室空气消毒和监测。
5)对于手术器械严格按规范清洗、消毒。
对于术者必须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做好外科手消毒。
6)术后换药规范、给予患者营养支持、提高术者的手术技巧、缩短手术时间。
7)围术期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等预防控制措施,能有效减少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生。
总之,外科手术中切口感染是多方面因素导致的,因而应从患者、手术方面采取措施减少切口感染的发生,可采取缩短术前住院及手术持续时间、合理备皮方式及时间、手术部位皮肤消毒、加强手术无菌操作、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等措施来预防及降低切口感染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