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中国历史研究法》有感

合集下载

《中国历史研究法》学习心得(三)浅谈史料真伪辨别之法

《中国历史研究法》学习心得(三)浅谈史料真伪辨别之法

《中国历史研究法》学习心得(三)浅谈史料真伪辨别之法浅谈历史研究法之辨真伪——《中国历史研究法》学习心得历史传到今日经历了若干年若干人之口笔,不同时代的人读历史的关注点不同,不同时代的人心理不同,不同时代的人获取的信息不同;不同的人学识不同,不同的人才德不同,不同的人立场不同。

以至于同一件事有不同的说法,同一本书有不同的见解,令我辈真伪难辨。

那么历史还能信吗?我们只能说:大体可信。

“尽信书,不如无书”这是儒学大师孟子对儒学经典《尚书》的态度。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古人知行合一,做学互补的治学方法。

近代伟人教导我们“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通常我们说的历史仅只是人类社会史,梁任公说“史者何?记述人类社会赓续活动之体相,校其总成绩,求得其因果关系,以为现代一般人活动之资鉴也”。

但凡人类活动,必会有所痕迹,史学界称之为史迹。

科学的学习方法将史料史籍与古物遗址相互考证,以求得可信的历史。

说到信史,是与也有不可信的历史相对,有的史事是后人误传,有的是后人伪作,或以文载,或以口传,正误辨伪,是谓鉴别。

史料之误伪按照始作俑者的行为动机来分,“误”是无意之行为,是诸多原因导致作者错误理解或者错误的传播,“伪”是刻意而为之,行为是有一定的目的,不管是善意还是恶意,是有意识的杜撰历史。

下面基于梁任公的学说介绍一下错误的由来及勘正法,伪书伪事的由来及鉴别法。

其中有些个人理解,还请看过此书的历史爱好者纠偏,有兴趣的可以联系我一起讨论研究。

错误之由来史实被错误传承的原因有很多,梁任公将其总结为局部的幻觉和一般的幻觉。

第一,主观上误以为,梁任公谓之局部的幻觉。

比如提起长城就想起来秦始皇,提起大运河就想起隋炀帝,将多代人的劳作记在一个人的身上。

第二,不同时代人的格局不同,梁任公谓之心理上的史迹,例如《左传》中的五大战役,在今人看来不过是乡里人械斗罢了,规模远不如后世的战争,因铺张分析的叙述,将读者意识放大。

《中国历史研究法》读后感

《中国历史研究法》读后感

《中国历史研究法》读后感《中国历史研究法》读后感1《中国历史研究法》是我国近代着名的资产阶级杰出史学家梁启超所着,其重视史学理论的探讨,并有很多优秀作品。

其中《中国历史研究法》是他在史学研究方面的代表作。

关于史料的重要性,梁启超先生给出回答“史料为史之组织细胞,史料不具或不确,则无复史之可言。

”在《中国历史研究法》第五章中梁启超先生就史料蒐集与整理给出深刻而又清楚的解答。

首先论史料之蒐集。

研究学习历史,史料是基础。

然各史料散在各处,非用精密敏捷的方法以蒐集,则不能得。

所谓精密方法分为㈠单举一事,觉其轻重,汇集同类比而观之,便可知。

然要用此方法,是有条件的,即①脑经操练纯熟②须耐烦。

㈡就消极史料(某时代无某种现象)应以假定加之推算。

㈢就旧史中失载或缺略之事实波手旁证则能得意外之发现㈣在面对旧史家故意错乱证据者,治史者宜别蒐索以补之或正之。

随后便谈及鉴别史料之方法。

史料反面有二:一曰误,二曰伪。

面对明明非实而举世误以为史实者,首先应涤除心理结习,然后便能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

再者,鉴别史料之误或伪者,举出一极有力之反证便可。

若苦于无明确之反证以折之者,第一步可以发表怀疑态度以免被真相之蔽,而怀疑之结果。

而新理解出焉。

第二部可以尝试换一方向从事研究。

正所谓撞了南墙回个头。

当面对同一史料而史料矛盾者,论原则应以最近者为最可信。

梁启超认为当时当地当局之人所留下之史料为第一等史料。

然也应当注意当局中人为剧烈之感情所蔽,极易失其真相。

总而言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怀疑为出发点。

就间接及直接史料便再分而论之。

并且应以开阔的眼光看待问题,伪书中有真事,真书中有伪书也。

面对浩如烟海的史料蒐集与鉴别最重要的是实事求是的观念及态度。

在这一章节中,梁启超先生以详略相间的论述,总结其治史之经验,举出自己在学习中的问题,对于学习研究历史的人们来说,其教育指导意义非同小可。

以上学期上专业导引课时赵克里老师说的一句话为结局,便是:“历史学习中的辨伪和研讨,就是在不同’镜子”所折射的影像中,通过分析与研究,去寻找历史的真实。

《中国历史研究法》读后感

《中国历史研究法》读后感

《中国历史研究法》读后感(20XX年提交的作业)作为半路出家,大学才进入文科学习的文科生,历史一直是我不太敢碰触的领域。

因为面对满是历史史实的教科书,总感到信息量有点超过了我的处理能力。

而事实堆砌之外的千篇一律的观点和被抹杀了的解释与可能性(教材有时会与网路上看似言之凿凿的论调有出入),更只能限制了我的兴趣。

然而钱穆先生的《中国历史研究方法》却让我对历史萌生了兴趣。

虽然本书书名中有“研究方法”四字,但也可作为面向大众的普及读物。

因为钱先生除了在书中介绍了研究方法,更多地也提及了一些基础历史事实,反驳了一部分历史偏见,甚至介绍了一些人生基本态度。

例如,想要实现人生价值最大化,究竟需要怎样程度的经济水平。

又如,世界全球化的今天,传统文化究竟还有没有学习、研究和继续保存的价值。

此书不仅能窥见人文学科联系如何紧密,更能在学习历史之余,补充道其它必不可缺的基础人文知识,体会到某些让人生豁然开朗的态度和风范。

下面我想结合自己的读书笔记,根据钱穆先生的分章也将这篇读后感分为八段,重点谈一谈我的收获以及对书中内容的理解。

一如何研究通史一下两段为在皆出自第一章,是我感触最深的画线部分。

想就钱穆先生的观点,表达我自己的意见。

“中国史的趋势,似乎总向团结融和的方向走。

虽然其间也有如战国、魏晋、南北朝、五代以及如今天般的分裂时代。

但中国历史的大趋向,则总是向往于团结与融和。

西方史则总像易趋于分裂与斗争。

”“研究历史也随着时代而不同。

时代变了,治学的种种也会随而变。

我们今天所需要的历史知识,与从前人所需要的可以有不同。

我们需要获得适合于我们自己时代所要求的知识。

古人对历史诚然有许多研究,但有些我们已用不着。

我们需要的,古人未必用心到。

我们须得自己有新研究,把研究所得来撰写新历史,来贡献我们自己这个新社会。

这是我们所需要的史学。

”第一段中,钱穆先生解释中国历史分分合合的走向,总结出总是趋向融合。

而西方反之。

这个总结让我想起西藏达赖喇嘛事件和台独。

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读书心得

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读书心得

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读书心得近期大概读完了钱穆先生的《中国历史研究法》,这本书它是属于史学理论方面的著作,由于自己理解能力相对有限,史学理论方面的著作普遍都理论性很强,相对难懂,读起来显得总是枯燥、乏味,但是自己还是坚持大概读完了这本书。

虽然读完了此书,但是自己感觉距离真正读懂还相差甚远,似乎处于似懂非懂的状况。

不过通过读这本书,还是产生了许多属于自己个人的体会和理解,许多地方还是给自己以比较深的影响。

由于全书内容比较多,下面就自己在看书过程中感触比较深的方面大概谈一下自己的一些看法。

这些看法也许有它一定的合理之处,也一定有不合理的地方,甚至某些看法也许是错误的,仅属于个人的一些见解罢了。

首先对钱穆先生的《中国历史研究法》这本书做一简单的介绍。

这本书全书分为通史、政治、社会、经济、学术史、历史人物、地理、中国文化八个部分的研究方法分别进行讲解,并且对历史教育的流行误解做了叙述。

钱先生在序言中就说到:“我此所讲,语语有本源来处,亦语语有归宿去处。

”这就很好的说明了研究历史一定要以证据说话,要有充足的史料或实物等作为自己说话的凭证,不能像文学作品一样为了吸引读者的眼球而进行人为的加工、装饰。

同时也说明了钱先生作为一个史学家的强烈责任感,说的每句话都不是自己凭空编造的,一定有它的来源,一定有它的充足的证据。

我认为这就充分体现了史学它是一门十分严谨的学科,史学家的任务之一就是要恢复历史的本来面貌,而不能像小说家一样进行人为的加工润色。

钱先生在本书中就如何研究中国通史时指出:“历史有其特殊性、变异性和传统性,我们要研究历史首先就当知道历史的三种特性。

”通过这么多年对历史的学习,自己对历史的三种特性感觉也深有体会,也就是说在内心里面还是对这三种特性是理解的。

就其特殊性而言,与其他学科相比较历史有它的特殊之处;不同国家的历史也一定有不同之处;就是同一国家不同时期的历史也有不同之处等等。

正如哲学家所说的那样,世界上找不到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这就是它的特殊性。

中国历史研究法读后感

中国历史研究法读后感

中国历史研究法读后感内容简介:《中国历史研究法》一书是依据梁启超于1926年在南开大学讲授的《中国历史研究法》而集成的,其中涉及了许多关于历史的知识,包括史的定义、意义和范围以及中国的旧史学及其改造和新史学的创建,史料的搜集与整理,是我们学史的一本入门书。

读后感:这段时间读了梁启超先生的《中国历史研究法》有了一点体会,这本书中梁先生介绍了许多关于历史的知识,譬如史的定义,范围。

同时他还特别注重历史的发展,他认为历史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

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对史料的看法,现在我想谈谈我对他这部分内容的看法。

梁启超先生曾经说过:“史料为史之细胞,史料之不却或以硬,则无复试可言,又何谈冶史。

” 在文中,梁启起先生认为搜集史料应对同类史料加以汇集与对比才能从中窥视一个时的现状。

我很认同。

但我想,若想做到此点,我们必须要有广博的知识。

而最基础的一点要求,则是我们平日所涉史料要足够,并要在阅读史料时注重寻觅自己所需的内容。

如先生所言,搜集整理史料要求我们必须具备敏锐的感觉与耐烦的秉性。

史料的数量多且系统性弱,对于某一问题的研究,往要我们要从不同的史料去验证查阅,这就要求我们既要看得准,又要坐得住。

文中,梁启超先生还强调了消极史料的作用。

他认为前代普遍出现的某现象若忽然消失往往与某些重大的历史事件有关。

这对于我有很大的启发,在我过去的学习中经常会忽视这种现象,现下却有了许多思考,但我也存在一些疑问,先在对于已消失的现象又该如何进行联想,而这言的与重大历史有关又该如何证明呢?针对史料的`搜集上欲有所得而不能得的情况,粱启超先生提出以相关史料从旁进行补充的观点。

我认为这种方法与西方所说的:“条条大路通罗马有异曲同功之妙。

文中先生所述的由各史《本纪》《左传》等推测人口情况的例子绐了我很大的启发。

有时了到达“罗马”我们需要改变方式,从另外的角度出发,观察到别人所不能观察到的地方。

梁启超先生还提出提出:“史料以求真为尚。

中国历史研究法读后感

中国历史研究法读后感

中国历史研究法读后感《中国历史研究法》是一本关于中国历史研究方法的专业著作,作者是中国著名历史学家李约瑟。

这本书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中国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对于历史学研究者和历史爱好者来说,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参考书。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中国历史研究的独特魅力和深刻内涵,也对历史研究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首先,这本书对中国历史研究的重要性进行了深刻的阐述。

作者指出,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国家,其历史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中国历史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的发展轨迹和文化传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中国的现实和未来。

同时,中国历史研究也对于世界历史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中国的历史在世界历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对世界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次,这本书对中国历史研究的方法进行了系统的介绍。

作者通过对中国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巧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包括史料的搜集、整理和分析,历史文献的研究,历史事件的考证和解释等方面。

通过对这些方法和技巧的介绍,读者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历史研究的基本流程和要点,有助于读者更好地进行历史研究工作。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中国历史研究的丰富内涵和深刻意义。

中国历史是一个博大精深的学科,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刻的历史智慧。

通过对中国历史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发展历程和文化传统,也可以更好地理解世界历史的发展脉络和演变规律。

同时,中国历史研究也对于我们认识当下和展望未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为历史是我们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的重要途径。

在这本书的指导下,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中国历史研究的重要性和价值所在,也更加坚定了我深入研究中国历史的决心。

我相信,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会更加努力地学习中国历史研究的方法和技巧,不断提高自己的历史研究能力,为中国历史研究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同时,我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关注和重视中国历史研究,共同为中国历史研究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中国历史研究法读后感

中国历史研究法读后感

中国历史研究法读后感《中国历史研究法》是一本对中国历史研究方法进行系统梳理和深入探讨的专著。

通过对这本书的学习,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国历史研究的博大精深,也对历史研究方法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

首先,本书对中国历史研究的方法进行了全面系统的介绍和分析,包括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评价、历史问题的提出和解决、历史文献的阅读和理解、历史事件的分析和评价等方面。

通过对这些方法的介绍和分析,我对中国历史研究的方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和了解,也对如何进行历史研究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和理解。

其次,本书对中国历史研究的方法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分析,包括对不同历史学派的方法和观点的介绍和评价,对中国历史研究的现状和问题的分析和反思,对中国历史研究的前沿和趋势的展望和预测等方面。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学习,我对中国历史研究的方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也对中国历史研究的现状和问题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和了解,对中国历史研究的前沿和趋势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和理解。

最后,本书对中国历史研究的方法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总结和展望,包括对中国历史研究的方法的特点和优势的总结和评价,对中国历史研究的方法的不足和问题的分析和反思,对中国历史研究的方法的前沿和趋势的展望和预测等方面。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学习,我对中国历史研究的方法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和了解,也对中国历史研究的方法的前沿和趋势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和了解,对中国历史研究的方法的发展和前景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和理解。

通过对这本书的学习,我对中国历史研究的方法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了解,也对中国历史研究的现状和问题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和了解,对中国历史研究的前沿和趋势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和理解。

我相信,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我一定能够掌握好中国历史研究的方法,为中国历史研究的发展和繁荣做出自己的贡献。

中国历史研究法

中国历史研究法

《中国历史研究法》读后感俗话说:“文史哲,不分家。

”史家的许多史料也是从历史文献中提取分析断案,《史记》这种史学专著也被看为优秀的文学范本。

所以在读《庄子》的时候,每逢读到类似于“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化而为鸟,其名而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的文字时,我都会认为鲲鹏可能确有其物只不过现代人没有发现相关遗迹罢了。

直至我读了梁启超先生的《中国历史研究法》,这个幻想才覆灭殆尽。

梁先生在书中第五章史料的搜集与辨别·论鉴别伪事之方法中写道:“有纯文学的著述,其所述史迹,纯为寓言;彼固未尝自谓所说者为真事迹也。

愚者刻舟求剑,乃无端惹起史迹之纠纷。

”这使我清楚的了解到引用史料的界限,对我在史学学习中大有裨益。

翻开《中国历史研究法》,稍稍与近来所读的西方史学书籍对比,顿时满心欢喜:终于不用纠结于西方那一连串的人名与族名了。

由于西方书写而产生的别扭翻译与梁先生优美简明的文句不可相提并论啊。

最为不同的当属语言环境,不提翻译的艰涩,仅仅是书中所举的例子对于我来说更为通俗易懂。

此书总共有六个章节,分别论述现代历史的意义及其范围,过去的中国史学界,对历史的改造,史料的分类,史料的搜集与鉴别,史迹之伦次。

其中的主体部分是第五章,也是论述最为详细的一章。

第一章基本以一句话概述:史者,人类社会赓续活动之体相较其总成绩,求得其因果关系以为一般人活动之资鉴者。

这是我所见的对史学概述得最为详细的一句。

也加深了我对于历史的理解。

不再简单地将历史等同于过去的事。

而且梁先生还提出历史要作为“现代一般人活动之资鉴”扩充了史学的范围,赋予史学新的意义。

第二章是对过去的中国史学做了点评。

对中国旧史学的完备,无所不包进行了赞扬“我国史形式上之完备,他国殆莫与京也”。

对我国旧史学的特点,如文句简短达于极点,记宫廷之事,社会情形一无所及,详记天灾地变等等都各有介绍。

是我对中国旧史学的特点有了一个概括性的了解。

读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有感

读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有感

读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有感姓名:刘东兴学号:201121010156专业:职业与成人教育研究所梁启超先生乃戊戌变法的政治领袖、国学大师和中国史学大家。

读起书收获的不仅仅是历史的知识,还有透过书籍传达出的大师的风范。

梁先生讲坛之上熠熠的身影,娓娓道来的漫谈,仿佛真实的出现在我的面前。

《中国历史研究法》成书于1922年—1927年,是梁启超学术演讲的汇编。

包括中国历史研究法,研究文化史的几个重要问题,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三个部分。

书中梁先生详细的为我们讲述了史的意义和范围,旧史学和新史学,史料的搜集和鉴别专题史如何做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使我真正的感觉到,似乎我不是在读书,而是在听梁启超先生循循善诱,不厌其烦的为我上课。

我是在和梁先生对话。

其实我在看之前是有很多疑问的,历史是什么?研究历史的目的是什么?历史发展的动力是什么?怎样研究历史?开篇梁先生提出:“史者何?记录人类活动之体相,校其总成绩,求得其因果关系,以为现代一般人活动之资鉴者也。

”随后在补编中进一步说:“历史的目的在将过去的真实予以新意义或新价值,以供现代人活动之资鉴。

”可见历史是在求真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的发展赋予其新意义,以供现代人借鉴。

历史是否存在因果律呢?梁先生随后说到:“历史现象最多只能说是互缘,不能说是因果。

”(P126)历史现象可以确认为进化者有二:一、人类平等及人类一体的观念,的确一天比一天认得真切,而且事实上确也著著向上进行。

二、世界各部分人类心能所开拓出来的“文化共业”永远不会失掉,所以我们积储的遗产的确一天比一天扩大。

只有从这两点观察,我们说历史是进化,其余只好编在“一治一乱”的循环圈内了。

但只须这两点站得住脚,那么历史进化说也尽够成立了。

(P128)梁先生认为历史是进化的,是基于进化论看历史现象和历史的发展的。

我进一步要问历史发展到底是什么推动的?马克思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而英雄史观,则认为英雄人物创造了历史。

中国历史研究法读书报告

中国历史研究法读书报告

《中国历史研究法》读书报告一、作者生平及简介钱穆,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

江苏省无锡人。

字宾四。

历任燕京、北京、清华、四川、齐鲁、西南联大等大学教授,也曾任无锡江南大学文学院院长。

1949年迁居香港,创办了新亚书院,1967年移居台北,中央研究院院士、台北故宫博物馆特聘研究员。

被中国学术界尊为“一代宗师”,与吕思勉、陈垣、陈寅恪并称为“史学四大家”。

钱穆一生著述颇丰,专著达80种以上。

成名作《刘向歆父子年谱》,代表作有《先秦诸子系年》、《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国史大纲》等。

钱穆先生出生于1895年,1910年,由常州中学堂转入南京私立钟英中学,在此时间,恰逢武昌起义,遂辍学。

1911年,任教于无锡秦家渠三兼小学,开始了任教生涯。

1930年,因发表《刘向歆父子年谱》成名,被聘为燕京大学国文讲师。

二、作品介绍本书由钱穆先生于1961年在香港的8次演讲汇集而成,从通史和文化史的总题及政治史、社会史、经济史、学术史、历史人物、历史地理等6个分题言简意赅地论述了中国历史研究的大意与方法。

可视为钱穆先生对中国史学大纲要义的简要叙述。

本书主要意义而分本讲演为八题。

最先是讲如何研究通史,最后是讲如何研究文化史。

三、个人理解自春秋时期孔子编撰了中国最早的史书《尚书》算起,中国历代的史学研究都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地发展。

对待历史的严谨性也在不断地提高。

从中国古代的二十四史中,我们能看出来中国古代史学家仍将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件同天地联系在一起、历代王朝的兴衰都必然归属于上天安排,从而给政权建立合法合理的依据。

阅读了钱穆先生的《中国历史研究法》,我对待历史的严谨有了更深的看法。

钱穆先生在序言中就说到:“我此所讲,语语有本源来处,亦语语有归宿去处。

”从中可以了解到,钱穆先生作为一个历史学家,对于历史考据的强烈责任感。

这种责任感源于史学研究者内心对史实的尊重和对自己学术的严格要求。

同时,这本书开头就给我们历史学子讲述了研究历史的入手途径。

《中国历史研究法》读后感1000字

《中国历史研究法》读后感1000字

《中国历史研究法》读后感1000字我国表现形式史学有重视“考信”的传统,历史学者对于论据搜集和查阅考证材料,需要“求真”。

而“求真”即实事求是的精神。

求得史实的准确是史学健康发展的前提。

记得有一次去听见周伟洲先生的讲座。

他所讲得在我脑海中留下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学历史思绪者必求真。

最近读了梁启超先生的;;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地五章;历史文献之搜集与鉴别;深有感悟。

书的主要参考资料分为两部分。

一是搜集史料之法;一是鉴别史料之法。

关于搜集史料之法,总的来说用梁启超瑀文达的话就是“运独到之史实以批判之耳,旧籍具在,搜之不难,在治史者之如何去取豕”,那么辨别史料之法就是“正误和辩伪”。

先说一说梁启超先生对鉴别史书之法的具体方法鉴别吧。

根据我自己对先生方法的总结那就是搜集具体的、现存的、直接的史料或搜集旁有资料,,在通过这个资料去获得所需的资料。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着两种方法都需要积少成多,有敏锐的感觉且需耐烦。

再说相传我自己的看法吧。

首先梁启超老先生先生的这种搜集方法让我非常佩服,但同时也心有疑惑,如果一种史料缺失或缺略之事实,需要博收旁证,从一些史实之侧面去论证,那么这个奥尔奈着手我要怎样着手搜集?从哪一类书哪一个方面?若没有目标,做这件事是很浪费时间的。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我们从某一本书看到这类问题的史料,那这个碑铭就是正确的吗?当然,先生所详述的方法给方法我这个初学者留下了很大的启迪。

那么关于鉴别史料之法,梁启超先生的有一句话说得很有理:“史料以求真为善。

真之反面有二:一曰误,二曰伪。

正误辩伪,是谓鉴别。

”然辩伪又分为辩伪书和辩伪事。

梁启超先生先是介绍胡适了为什么会出现明显“误”和“伪”的原因,然后再说了逐步解决的办法。

逐步解决的办法有很多,初看觉得很烦躁,但细细品位,觉得有味,不得不佩服和感谢梁启超大姐。

那么,我在想是否可以用搜集史料的方法如积少成多,从正面辩伪、正、误或从侧面来文献资料证明史料是否正确,刚刚那是否又牵扯到我才刚的疑问呢?书中除了研究搜集历史之法和辨别历史之法,我还特别注意到梁启超先生的一句话:“吾以为善治学者,不应以微小结构性问题之大小而起差别观,问题有大小,研究一问题之精神并无大小,学以求真而已,大固当真,小亦当真。

中国历史研究法读书报告 5500字

中国历史研究法读书报告 5500字

三一文库()〔中国历史研究法读书报告 5500字〕《中国历史研究法》读书报告摘要《中国历史研究法》是近现代著名历史学家钱穆先生根据自己在香港的八次历史学术演讲总结整理而来。

此书一共有如何研究通史、政治史、社会史、经济史、学术史、历史人物、历史地理、文化史八章组成,本文主要谈论的是对第二章“如何研究政治史”的见解及看法。

钱穆先生是著名的思辨史学专家,所以本文充分使用思辨历史研究方法,通过对史料进行分析、综合,从中归纳、总结出历史发展的线索及其规律。

又运用分析比较的方法诠释钱穆先生对中国古代政治史的观点。

关键词:、政治制度、重要性、特殊性、传统性(一)钱穆简介钱穆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极具影响力的国学大师,他曾在北大、西南联大、燕京大学、武汉大学等多所民国名校任教,是与傅斯年、陈寅恪等齐名的历史学家。

他知识渊博,对历史的见解独到、深远而正确。

民国文坛领袖胡适先生对钱穆也尊重有加。

钱穆在北大史学系讲中国先秦史,有人问胡适关于先秦诸子事,胡适总是说;“对于先秦历史钱穆比我了解,请去问他。

”《中国历史研究法》一书介绍了大量历史研究的方法,是钱穆先生晚年对其一生研究中国历史经验的总结,对于我们学习与研究中国历史有很好的借鉴与学习价值。

(二)中国政治史的重要性政治史重在研究制度。

而对于中国而言,上下五千年不断完善与成熟的古代政治制度中凝聚结中国人大量的智慧与精华。

钱穆先生说:“若不明白中国历代政治制度,可说就不能懂得中国史”,1可见政治史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中国历史的政治制度,传袭五千年,就是在今天,亦有很多传统制度保留着,像元朝时建立的行省制度就一直沿用到今天。

这说明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制度,有很多有其巨大的魅力,可以维持久远而不衰。

所以若想研究明白中国历史,不研究点政治史是不行的。

(二)中国政治史的特殊性没有特殊性,就不成为历史。

特殊性是历史最重要的属性,每一国家民族的历史都有其区别于其他国家的地方。

中国历史区别于他国最显著的特殊性就体现在政治上,亦可以说中国民族性最擅长政治,最重视制度的建设。

读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有感

读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有感

读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有感姓名:刘东兴学号:201121010156专业:职业与成人教育研究所梁启超先生乃戊戌变法的政治领袖、国学大师和中国史学大家。

读起书收获的不仅仅是历史的知识,还有透过书籍传达出的大师的风范。

梁先生讲坛之上熠熠的身影,娓娓道来的漫谈,仿佛真实的出现在我的面前。

《中国历史研究法》成书于1922年—1927年,是梁启超学术演讲的汇编。

包括中国历史研究法,研究文化史的几个重要问题,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三个部分。

书中梁先生详细的为我们讲述了史的意义和范围,旧史学和新史学,史料的搜集和鉴别专题史如何做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使我真正的感觉到,似乎我不是在读书,而是在听梁启超先生循循善诱,不厌其烦的为我上课。

我是在和梁先生对话。

其实我在看之前是有很多疑问的,历史是什么?研究历史的目的是什么?历史发展的动力是什么?怎样研究历史?开篇梁先生提出:“史者何?记录人类活动之体相,校其总成绩,求得其因果关系,以为现代一般人活动之资鉴者也。

”随后在补编中进一步说:“历史的目的在将过去的真实予以新意义或新价值,以供现代人活动之资鉴。

”可见历史是在求真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的发展赋予其新意义,以供现代人借鉴。

历史是否存在因果律呢?梁先生随后说到:“历史现象最多只能说是互缘,不能说是因果。

”(P126)历史现象可以确认为进化者有二:一、人类平等及人类一体的观念,的确一天比一天认得真切,而且事实上确也著著向上进行。

二、世界各部分人类心能所开拓出来的“文化共业”永远不会失掉,所以我们积储的遗产的确一天比一天扩大。

只有从这两点观察,我们说历史是进化,其余只好编在“一治一乱”的循环圈内了。

但只须这两点站得住脚,那么历史进化说也尽够成立了。

(P128)梁先生认为历史是进化的,是基于进化论看历史现象和历史的发展的。

我进一步要问历史发展到底是什么推动的?马克思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而英雄史观,则认为英雄人物创造了历史。

历史研究法

历史研究法

传统历史的新观念—读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有感1902年,梁启超以他的《新史学》一鸣惊人。

,他对“历史”作了这样的界定:“第一,历史者,叙述进化之现象也”;“第二,历史者,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也”;“第三,历史者,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而求得其公理之例者也”。

以进化论的论点看待中国历史。

这在当时的中国史学界引起了很大争议。

毕竟,以进化论为贯穿全书的基本理念还是有失偏颇。

到了1922年的《研究法》,梁氏史学的中心命题,已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

《研究法》对何谓“历史”作出了重新的定义。

认为是记述人类社会活动,比较得出因果关系,更重要的是为现在的人活动作出借鉴。

这已经不是单纯的以进化论来概括历史,对历史的描述更多的注重在因果关系,寻找规律上。

他也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史学方法,那就是比较。

没有比较,就难以得出历史的发展规律。

认识到这两点,梁就开始重新构建他的史学理论。

梁启超认为,历史绝不是单纯的时间的推演。

“社会常为螺旋形的向上发展,隐然若悬一目的以为指归”,社会必然是不断进步的,在进步的同时,也有着隐藏的历史规律需要发掘。

这就在乎历史事件发生的因果关系。

但是,以往的中国史学界往往存在很多的问题。

一是以尊者讳,凡是对统治者不利的,与传统英雄史观相违背的,必要的时候需以春秋笔法,甚至歪曲事实予以表现,以至二十四史成“帝王将相之家谱”;二是迷信古籍,对浩如烟海的历史古籍不加以区分,凡是史料都加以利用,深信不疑,闭门造车,不对它作出考证,以至错误不断重复;三是治学方法、态度存在错误,特别是断代史,专门史,知识面过窄,方法也有限,“需有史学的素养,更需有专门方面的素养。

学问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工的,需做好劳多而获少的准备,这就一定要求戒骄戒躁的治学态度。

探究历史,很重要的根据就是史料。

那么,如何正确的挑选和利用史料呢?在中国历史上,由于大的社会动乱和文化动荡,不少古籍被毁掉,不少伪书被炮制。

因此,出现“普遍公认之史料,或误或伪,极佳现存之史料,熟视无睹“的奇怪现象也不为鲜见。

中国历史研究法读后感

中国历史研究法读后感

中国历史研究法读后感《中国历史研究法》是中国历史学界的一部经典著作,它系统地介绍了中国历史研究的方法和技巧,对于帮助读者深入了解中国历史、掌握历史研究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中国历史研究的丰富内涵和深远意义,也对历史研究产生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首先,本书系统地介绍了中国历史研究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通过对中国历史研究的基本概念、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进行系统的阐述,读者可以清晰地了解到中国历史研究的基本框架和内涵。

同时,本书还介绍了中国历史研究的具体方法,包括史料的搜集、整理和分析,历史事件的考证和解释,历史问题的研究和探讨等。

这些方法和技巧对于读者进行历史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可以帮助读者更加系统地、科学地进行历史研究。

其次,本书深入探讨了中国历史研究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通过对中国历史研究的理论基础、学科体系、研究范式等进行深入分析,读者可以更加深刻地了解中国历史研究的学科特点和研究现状。

同时,本书还通过对历史研究的实践问题进行探讨,包括历史文献的鉴定、史料的评价、历史事件的解释等,帮助读者更加全面地了解历史研究的具体操作和实践过程。

这些内容对于读者进行历史研究具有重要的启发和指导作用,可以帮助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历史研究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最后,本书还对中国历史研究的发展趋势和前景进行了展望。

通过对中国历史研究的发展历程、现状和未来进行分析,读者可以更加清晰地了解中国历史研究的发展脉络和发展趋势。

同时,本书还对中国历史研究的前景进行了展望,包括学科建设、研究课题、研究方法等方面的展望,帮助读者更加全面地了解中国历史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和重点。

这些内容对于读者了解中国历史研究的发展趋势和前景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可以帮助读者更加深入地把握中国历史研究的发展方向和重点。

通过阅读《中国历史研究法》,我对中国历史研究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也对历史研究产生了更加浓厚的兴趣和热情。

中国历史研究法读书笔记

中国历史研究法读书笔记

中国历史研究法读书笔记《中国历史研究法》读书笔记20世纪20年代中国著名历史学家梁启超先生所著的《中国历史研究方法》和《中国历史研究方法补编》是中国最早具有历史介绍性质的著作,也是半个多世纪以来影响深远的历史理论和历史方法论专著。

读了这本书,我对梁启超先生的渊博知识印象深刻,对历史概念有了大致的理解。

第一章史的意义及其范围什么是历史,什么是历史?这是一个我们在历史概论课程出现之前从未考虑过的问题。

然后梁公告诉我们:“什么是历史学家?记录人类社会持续活动的身体阶段,检查其总体成就,并得出其因果关系,以便为现代普通人的活动提供参考。

”首先,历史是由全人类或大部分人类创造的,而不是由个人创造的,因此历史的本质是社会的,而不是个人的;一次又一次,人类社会的活动必须是持续的,因为社会是螺旋式向上发展的;第三,“一切活动以能动者为身体,以能动者为阶段”。

因此,一切能够运动并产生人类情感、理性和意志的事物都是历史的范畴;第三,社会活动的成就是整个社会共同行动的结果,包括重要英雄和小公民的作用,活动之间的因果关系不容忽视。

最后,历史学家的目的不再是为统治者服务,而是让人们了解现在的生活与过去和未来的生活之间的关系,并为今世后代从过去的生活中吸取教训。

第二章过去之中国史学界通过这一章,我们将对中国史学的发展有一个整体的印象。

诗歌、《易》、《诗经》是史的最初体裁。

中国的各种学问中,史学最发达,这和史官建置沿革之早与职责之崇是分不开。

史界太祖,端推司马迁,他做《史记》开创纪传体。

“《史记》本纪以事系年,取则于《春秋》,八书详记政制,蜕行于《尚书》,十表稽牒作谱,印范于《世本》。

其世家、列传,既宗雅记,亦采锁语,则《国语》之遗规也。

”断代为史,始于班固的《汉书》。

与纪传体并峙者为编年体,陆贾之《楚汉春秋》、荀悦《汉纪》(现存新编年体之第一部书)善钞书者可以成创作。

袁枢之《通鉴纪事本末》开创了纪事本末体。

政书有《通鉴》、《通典》。

马克思论文——读《中国历史研究方法》有感

马克思论文——读《中国历史研究方法》有感

读《中国历史研究法》有感摘要有幸读到钱穆先生的《中国历史研究法》,感触颇深,特此以一篇读后感来记录自己的所读所想所思。

本文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治史读后感,主要阐释自己对治史研究方法之理解,其中笔墨着重在钱先生对通史研究方法的理解,因该部分在宏观上位的角度对研究历史进行分析,不仅能让自己对历史研究有宏观把握,同时也极大的帮助自己对本专业的认识,而自己此时正是需要这样的跨学科理论方法的时候;入学三个月,研究生与本科教学模式的巨大反差让自己深感迷茫,而钱先生在历史研究方面的建树恰有醍醐灌顶之作用。

所以顺理成章,第二部分主要涉及治史研究方法对自己专业的认识有哪些启发。

最后一部分为个人总结和展望。

关键字:治史方法;钱穆;方法论;史学理论;学术价值一、读治史研究方法有感据了解,此书由钱先生在香港大学演讲时的内容汇集而成,与8次演讲相对应有八个章节,均以如何治史为话题,以通史为切入点,并贯穿于政治、社会、经济、学术等板块,最后以如何研究文化史贯穿整部治史之法。

宏观上看,既有对中西双方的治史之法的比较,又有从通史到专门史的横向研究,所到之处无不精妙并且一步步把读者的思绪引向终结的高度,内容上更是层层深入,章章结合中国古代历史相关的事实,每一讲都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研究史学的文献资料,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很值得今人去细读、研读。

关于本书的写作目的,钱穆在此书的序言中已经有很明确的表述:“最应注意者,乃为在此历史背后所蕴藏而完成之文化,历史乃其外表,文化则是其内容。

”,“每一分题,各有其主要内容,而以文化为其共通对象与共通骨干。

”①在通史研究中,有句话记得深切,“从异求变,从变见性”,②研究问题,当从历史本身的通体来做研究,如此才能对所要研究的问题有宏观的认识得出正确的结论,即明体可以达用,而求用心切则不一定能明体。

运用到①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上海:中华书局,2009年,序言②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上海:中华书局,2009年,第9页- 1 -自己的学科中,也是如此,既要纵览全局又能深入极,又要能窥见其大源。

读《中国历史研究法》有感1200字

读《中国历史研究法》有感1200字

读《中国历史研究法》有感1200字梁启超先生在《中国历史研究法》第五章中说:最先最近之史料则最可信,此故鉴别史料之原则也。

然则过信此原则,有时候可以陷于大误。

梁启超先生在此处用欧战史料为例,他说:战争时人们所记,不过断片史迹,全不能看出其联络关系。

故完美客观之战史,不出在战时而出在战后也。

盖局中人为剧烈情感所蔽,极易失其真相。

正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我十分赞同论者梁先生上述观点,人是感情动物,人的任何行为都会受到情感因素的爱情影响,这是毋庸置疑的。

有一句话是这样强调指出的“历史,是由自已书写的”。

纵观历代王朝更替,其规律无出其右。

刘邦本出自市井,而他夺下天下后,当朝史官却为他杜撰出无比高贵的家世,说什么“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姓刘氏,字季。

父曰太公,母曰刘媪。

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

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於其上。

已而有身,遂产高祖。

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

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

常有大度,善人家人生产作业。

及壮,试为吏,为泗水亭长,廷中吏无所不狎侮,好酒及色。

常从王媪、武负贳酒,醉卧,武负、王媪见其上时常龙,怪之。

”;武则天登基后,后世有关她的记载就多了一笔,说她出生时东方有紫色祥云,是大吉之兆,如此之类甚多。

局中人为剧烈情感所蔽,极易失其真相。

司马迁是汉武帝该时期史官,照理说他是最接近汉武帝历史的人,所写汉朝史料应是最客观真实的。

可是他被汉武帝施用腐刑,身体和人格受到了荼毒极大的摧残,怨怼之情在他所写《史记》中一览无余,“从巡祭天地诸神名山川而圣祖焉。

入寿宫侍祠神语,究观方士祠官之言,於是退而论次自古以来用事於鬼神者,具见其表里。

后有君子,得以览焉。

至若俎豆珪币之详,献酬之礼,则有司存焉”,他将汉武帝看成是神灵对鬼神有极大兴趣的帝王,虽然很含蓄,但还是包含了个人情感。

古往今来,我辈凡著书立说之人都无一例外的带有个人情感倾向,这是一种态度,可这也给史料的鉴别会带来了难度,有时还会误导当代人。

读 中国历史研究法 有感

读 中国历史研究法 有感

读中国历史研究法有感读[中国历史研究法]有感读《中国历史研究法》有感梁启超是近代新史学的创始人,这一时代是学术古今变迁,中西文化开始大交流、大碰撞的时代,新史学在此时代应运而生,而每一个学科的成立都要求其方法论体系的建立。

梁氏的《中国历史研究法》,是近代史学转型期的一部名著,自它以后,关于历史研究方法的著述层出不穷,可见梁氏此书对于近代新史学的深远影响。

我国传统史学有重视“考信”的传统。

至清代朴学盛行,学者对于如休搜集材料、考订歧误、辨别真伪这套学问尤其致力,积累了许多经验和资料。

《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开辟了专章论述史料的盾集和鉴别,就是以传统史学所积累的方法为基础,运用近代学术眼光加以总结和发展。

因此他申明:论述搜集和考证史料,目的是达到“求真”,而“求真”乃是传统学术“实事求是”的精神和方法发展辐来。

求得史实的准确是史学发展的前提,否则,“其思想将为枉用,其批评将为虚发”,这就是注重史料如何搜集与鉴别的意义所在。

梁启超认为过去人类思想行为所留之痕迹,有证据传留至今者均可视为史料。

可见,他对史料的理解比传统史家更为宽泛。

梁启超关于旧史的看法,对后人学旧史、治新史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在《史之改造》一节里,他指出“旧史中无论何体何家总不离贵族性,其读客皆限于少数特别阶级,或官阀阶级,或智识阶级。

故其效果,亦一如其所期,助成国民性之畸形的发达。

此二千年史家所不能逃罪也。

”一语道出了我国旧制度下的旧史的弊病,给后人学史一种重要启示:对于旧史,尤其是正史,不能盲目的信任;对于杂史等,也不能盲目的否定。

同时,他还给后人改造旧史,治新史指出新的方法:“以生人本位的历史代替死人本位的历史”、“重新规定史学范围,以收缩为扩充”等。

梁先生还指出:“史料有为旧史家故意湮灭或错乱其证据者”,“遇此等事,治史者亦别搜索证据以补之或正之。

”在此梁先生举明陈霆考出“唐僖宗之崩以马践”、“宋太宗之崩以箭创发”,二事史册皆秘之不言。

读书报告《中国历史研究法》

读书报告《中国历史研究法》

读书报告《中国历史研究法》第一篇:读书报告《中国历史研究法》读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机缘巧合之下我读到了钱先生的《中国历史研究法》,原本是想要买老师推荐的梁启超的同名书籍,却因大意拿到了钱先生的作品,想到正要好好学习钱先生另一大作《国史大纲》,自然也认真的读起来,以期能对其治史思想有进一步的了解。

作者简介:钱先生,江苏无锡人,讳穆,字宾四,原讳恩嵘,民国元年更名。

虽出生书香世家,但因父亲早逝而被迫辍学,但天生聪颖好学,自学成才。

从1912年起,先后历小学、中学和大学任教,并从事历史研究,在史学上独树一帜,成为一代史学名家。

书籍介绍与自我理解:《中国历史研究法》有钱先生在香港的八次演讲汇集而成,全书分为通史、政治、社会、经济、学术史、历史人物、地理、中国文化八个部分的研究方法分别进行讲述。

并对历史教育的流行误解做了叙述。

而在序言中也说道:“我此所讲,语语有本源来处,亦语语有归宿去处.”这也透露出研究历史的最根本要求——所做论断要讲求证据,要有史料为证,做一个有责任的治史人。

书中自是处处强调研究历史应有的责任心。

而当中所讲的历史研究的方法也令我受益匪浅。

在“如何研究中国通史”中指出“历史有其特殊性、变异性与传统性。

”“我们要研究历史首先就当知道历史的三种特性。

”读到此处,特殊性自然不用解释也能明白,各国历史正因为各具特点,各有特殊性才有了国别史之分,也突然意识到纵使春秋战国、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局面呈分裂之势却依然算是中国的历史,不就是因为各国本质上是相同的吗!变异性则是历史发展中的重要特点,书中也说道:“其实历史本身即是一个变,治史所以明变。

”“而历史时代之划分即在其变上。

”同样的,在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中也重点提到的一点就是研究哲学要“明变”,即是知道古今四项沿革变迁的线索,这种统一严格的线索非有哲学史,不能明确写出来。

可见,观其变才能看出历史的发展变化之来始及去向。

讲到哲学,我忽而想到研究历史可否讲哲学思想与方法运用到其中呢?从后文的讲解和举例中也能看见历史研究中能用哲学方法的地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中国历史研究法》有感
梁启超是近代新史学的创始人,这一时代是学术古今变迁,中西文化开始大交流、大碰撞的时代,新史学在此时代应运而生,而每一个学科的成立都要求其方法论体系的建立。

梁氏的《中国历史研究法》,是近代史学转型期的一部名著,自它以后,关于历史研究方法的著述层出不穷,可见梁氏此书对于近代新史学的深远影响。

我国传统史学有重视“考信”的传统。

至清代朴学盛行,学者对于如休搜集材料、考订歧误、辨别真伪这套学问尤其致力,积累了许多经验和资料。

《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开辟了专章论述史料的盾集和鉴别,就是以传统史学所积累的方法为基础,运用近代学术眼光加以总结和发展。

因此他申明:论述搜集和考证史料,目的是达到“求真”,而“求真”乃是传统学术“实事求是”的精神和方法发展辐来。

求得史实的准确是史学发展的前提,否则,“其思想将为枉用,其批评将为虚发”,这就是注重史料如何搜集与鉴别的意义所在。

梁启超认为过去人类思想行为所留之痕迹,有证据传留至今者均可视为史料。

可见,他对史料的理解比传统史家更为宽泛。

梁启超关于旧史的看法,对后人学旧史、治新史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在《史之改造》一节里,他指出“旧史中无论何体何家总不离贵族性,其读客皆限于少数特别阶级,或官阀阶级,或智识阶级。

故其效果,亦一如其所期,助成国民性之畸形的发达。

此二千年史家所不能逃罪也。

”一语道出了我国旧制度下的旧史的弊病,给后人学史一种重要启示:对于旧史,尤其是正史,不能盲目的信任;对于杂史
等,也不能盲目的否定。

同时,他还给后人改造旧史,治新史指出新的方法:“以生人本位的历史代替死人本位的历史”、“重新规定史学范围,以收缩为扩充”等。

梁先生还指出:“史料有为旧史家故意湮灭或错乱其证据者”,“遇此等事,治史者亦别搜索证据以补之或正之。

”在此梁先生举明陈霆考出“唐僖宗之崩以马践”、“宋太宗之崩以箭创发”,二事史册皆秘之不言。

又以《宋神宗实录》为例,其“有日录及朱墨本之两种,因廷臣争党见,各自任意篡改,致同记一事,两本或至相反。

”至清代尤甚,“清廷讳其开国时之秽德,数次自改《实录》”。

梁先生由此而叹曰:“夫史料之偶尔散失者,其搜补也尚较易,故意湮乱者,其治理也亦极难,此视学者侦察之能力何如耳。

”所以,“今日史家之最大责任,乃在搜集本章所言之诸项特别史料。


总的来说,从《中国历史研究法》及其补编,我们能够真切感受到梁启超忠实于历史,认真治史的人格魅力,能够学习到治史的各种实用方法。

除了本书之外,他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国文化史》、《先秦政治思想史》等,都是极出色的论著,他确实是做到了“史之意义与及其范围”里所讲的,站在民族发展、民族文化发展、民族在人类中的发展的高度来治史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