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建筑对比
中外建筑比较谈
中外建筑比较谈在中西方两种文化体系下,由于人们对世界、宇宙的认识和对哲学、宗教、艺术的看法的不同,自然也带来了建筑文化的差异。
以中外建筑的结构和文化来比较两国的差异。
木构架结构砖石结构中西文化中国古代建筑的主流是木结构,而欧洲古建筑的主流是石结构,两者间的差别十分明显。
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分为以下几点。
其一是建筑目的方面。
西方古代与中世纪的主流建筑,是为彼岸的神灵建造的。
神灵或上帝是至上的存在,为神与上帝的建筑,要永恒、宏伟,具有威慑人的力量。
西方人往往会花上上百年的时间,去建造一座大教堂,因为它是彼岸的,而不是现世的,建造者也就并不期待在很短的时间内建造成功。
而中国古代的主流建筑是为现世的人建造的,如帝王的宫殿、苑囿,政府衙署与各种不同等级的住宅,这是中国建筑的主流部分。
中国也有宗教建筑,如佛寺、道观、祠庙等。
但中国人对待佛寺、道观的态度,同对待凡人的住宅一样,主要是为了给神佛的偶像遮风避雨,并不求建筑及雕塑的久远,所以,越是地位显、香火盛的寺庙,改建就越频繁,就如同要常常给凡世的人重新翻盖新屋一样。
因而,追求永恒与久远的西方建筑,采用了石结构;而不求永恒与久远,着眼现世的中国建筑,采用了木结构。
其二是文化取向方面。
西方人对石头有着特殊的爱好。
古代希腊神话中,遭遇大洪水的人类,是通过石头再造出来的,石头是创造人类的物质,因而,用石头建造最重要的建筑,中世纪的学徒之人,被看作是未经雕琢的石头,而学成有为之人,被看作是柱石之材,因此可以推测,在西方人的文化象征谱系中,石头处于较高的层位,如西方神庙与教堂中的圣坛,都是用石头雕琢的。
中国的情况就不一样,古代中国人讲求阴阳五行。
五行中的五种物质金、木、水、火、土,对应五个方位(西、东、北、南、中)。
其中,土代表中央,代表负载万物、养育万物的大地,因此,土德就具有了很高的地位,象征中央的明清北京故宫三大殿,就是建立在一个“土”字形的三重汉白玉台基上,代表国家的社稷坛,也是用“五色土”来象征的。
中外建筑的差异
中西建筑差异正文:古代世界建筑笼统得可分为七个体系,分别为欧洲建筑、中国建筑、古埃及建筑、伊斯兰建筑、古代西亚建筑、古代印度建筑、古代美洲建筑等。
其中有的早已中断,或流传不广,成就和影响也就相对有限,如果埃及、古代西亚、古代印度、古代美洲建筑等。
而其余的三个体系,数中国建筑和欧洲建筑相对影响较大。
世界文明古国中国,屹立于东亚大陆,拥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占世界五分之一以上的人口,创造了独具特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建筑就是中华文明之树中非常美丽的一支。
中西建筑的不同一、建筑材料的不同1.中国传统建筑在材料上以木材为主中国古代建筑很早就采用了木架结构的方式。
现在保存下来的古建筑绝大部分也是木质结构,即使一些砖筑的佛塔和地下墓室,虽然用的是砖石结构,但他们的外表仍然模仿着木结构的形式,可见木结构在中国古建筑所占的统治地位。
木架结构,即采用木柱与木梁构成房屋的骨架,屋顶的重量通过梁架传到立柱,再通过立柱传到地面。
墙在房屋的架构中不承担主要重量,只是隔断作用。
所以汉语中有“墙倒屋不塌”、“拆东墙补西墙”之说。
从大量的木架构的古建筑中,可以看到他们的木构架具有三种基本方式,即抬梁式、穿斗式和井干式。
1).抬梁式结构中国古代建筑木构架的主要形式。
这种构架的特点是在柱顶或柱网上的水平铺作层上,沿房屋进深方向架数层叠架的梁,梁逐层缩短,层间垫短柱或木块,最上层梁中间立小柱或三角撑,形成三角形屋架。
相邻屋架间,在各层梁的两端和最上层梁中间小柱上架檩,檩间架椽,构成双坡顶房屋的空间骨架。
房屋的屋面重量通过椽、檩、梁、柱传到基础(有铺作时,通过它传到柱上)。
抬梁式构架至迟在春秋时已经有了。
目前所见最早的图像是四川成都出土东汉庭院画像砖。
唐代它已发展成熟,并出现了以山西五台佛光寺大殿和山西平顺天台庵正殿为代表的殿堂型和厅堂型两种类型。
《营造法式》的大木作部分主要讲的是抬梁式构梁,明确提出较重要建筑的构架有殿堂型、厅堂型两个类型,并用图说明两者的差别。
中外建筑的异同点
中外建筑的异同点引言建筑是人类创造的艺术和工程结合体,反映了不同文化和时代的特点。
中外建筑在风格、材料和构造等方面存在许多异同点。
本文将从建筑风格、建筑材料以及建筑构造三个方面,对中外建筑进行全面、详细、深入地探讨。
建筑风格中式建筑风格1.中国传统建筑注重天人合一的理念,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和谐。
例如,寺庙、园林等建筑常常采用曲水流觞、假山水池等布局,与周围的自然景观相辅相成。
2.中式建筑讲究整体性和封闭性,常常以门楼或者围墙作为形式进入,形成一个独立的空间。
另外,飞檐翘角的特点也是中式建筑的显著特征。
西式建筑风格1.西方建筑风格强调对称、均衡和几何形状的使用。
例如,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建筑采用了柱廊和圆顶等元素,营造庄严、宏伟的氛围。
2.西式建筑追求开放性和透明性,常常使用大面积的玻璃幕墙,将室内和室外空间进行了无缝连接。
此外,标志性的塔楼和摩天大楼也是西式建筑的典型特点。
建筑材料中式建筑材料1.中国传统建筑常使用木材、砖石和陶瓷等材料。
例如,传统的建筑结构常使用木构架和榫卯连接,墙体则常采用青砖黑瓦的形式。
2.中式建筑还常使用竹子和纸等天然材料,如阳明堂的纸板墙体和江南水乡的竹编屋舍。
西式建筑材料1.西方建筑常使用混凝土、钢筋和钢铁等现代化材料,以及玻璃和铝合金等。
这些材料具有耐久性和强度,能够支撑起高层建筑和大跨度的结构。
2.西方建筑也更加注重建筑外观的表现,例如使用大理石和花岗岩等高贵材料作为立面装饰。
建筑构造中式建筑构造1.中国传统建筑常使用木结构和榫卯连接的方式进行构造。
例如,传统的屋架结构采用悬山顶、斗拱和彩画梁等装饰,形式独特。
2.中式建筑注重构造的平衡和稳定,例如使用斗拱和叠拱的结构来分担重力,使建筑更加牢固。
西式建筑构造1.西方建筑常使用钢筋混凝土的框架结构,例如使用纵横向的柱、梁和楼板等构件进行组装。
这种结构方式可以提供更大的自由度和灵活性。
2.西式建筑的结构设计注重力学原理和工程技术,以确保建筑的安全性和抗震性。
中西方建筑对比
中西方建筑对比一直以来,中西方建筑都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无论是东方的古老寺庙还是西方的现代建筑,它们都通过不同的设计理念和文化背景,展现了各自独特的美学价值。
本文将从建筑风格、材料选用以及文化传承等方面,对中西方建筑进行对比分析。
首先,建筑风格是中西方建筑最显著的差异。
在西方,建筑注重功能性和实用性,注重线条和几何形状。
比如现代主义建筑的代表 - 格拉斯哥的"格拉斯哥的麦金托什建筑风格",强调简洁、流线型和机械化的设计风格。
而东方的建筑风格则更加注重美感和精神内涵,如中国的传统园林和寺庙建筑,强调平衡和谐、以及与自然的融合。
这种差异源于不同的文化和思想背景。
其次,中西方在材料的选用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西方建筑通常使用钢筋混凝土和玻璃等现代建材,以实现大跨度和高层的设计。
而东方建筑则更多地选用砖、木和青石等传统材料,以强调自然和温暖的触感。
例如,中国的古代建筑中常常使用木材和琉璃瓦,这种材料的选用不仅体现了对自然的尊重,也有助于建筑与环境的协调统一。
最后,中西方建筑的文化传承也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在西方,建筑的发展趋势更加注重技术和创新,追求独特性和个性化的设计。
而东方建筑则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传统和民族记忆,讲究节奏和秩序,更注重建筑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这种文化传承在东方古建筑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如中国的古代宫殿和寺庙所展现的封建王朝和宗教信仰。
然而,尽管中西方建筑在风格、选材和文化传承等方面存在差异,它们也有一些共通之处。
例如,都注重功能性和空间利用效率,都追求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
西方建筑中的生态建筑和东方建筑中的环境友好型设计,都体现了人类对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平衡的关注。
总结来说,中西方建筑在风格、材料选用和文化传承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却又有一些相似之处。
中西方建筑之间的对比,展现了各自不同的审美理念和文化价值观。
每一种建筑风格都有其特定的立足点和价值所在,都值得我们去欣赏和学习。
中西古典建筑对比
中西古典建筑对比一、建筑结构中东古典建筑通常建筑结构稳固,以钢筋混凝土、砖石为主要材料。
建筑外墙常使用大理石、瓷砖等材料装饰,外立面通常采用装饰性强的凸窗、拱形门洞等。
中东古典建筑多用柱子来支撑建筑。
柱子常采用华丽的装饰,并经常通过雕刻或彩绘来增添艺术感。
西方古典建筑则更注重对称和比例关系,建筑结构更加精细和复杂。
西方古典建筑常采用石灰石等材料建造,外墙采用壁画和浮雕等方式来增加装饰性。
西方古典建筑中的立柱更多采用希腊柱式,即分为多种类型,如多立克柱、爱奥尼柱和科林斯柱等。
西方古典建筑的柱子常采用立体结构,形状更加复杂。
二、建筑风格中东古典建筑风格注重内外形式的和谐统一,更强调宗教和神圣之感。
它的设计通常是为了突显王宫或宗教建筑的地位和尊贵。
中东古典建筑建筑主体经常是多层或高塔状,顶部常有圆顶。
中东古典建筑的外部常常装饰着华丽的色彩和图案。
西方古典建筑的风格更加注重对称和秩序的感觉,设计更加精细。
它的设计理念更加实用和经济,追求理性和秩序。
西方古典建筑的建筑物通常是长方形或方形,并且在门廊和主体之间还存在着柱廊等元素。
西方古典建筑的外部装饰更注重纹理和细节的刻画。
三、建筑功能中东古典建筑更多用于宗教、政府和王宫等公共场所的建造。
它们通常用于表达权力和尊贵,同时也提供人们休息和祈福的场所。
例如,中东的清真寺和开罗博物馆等就是典型的中东古典建筑。
西方古典建筑更注重功能性和实用性。
它们更多用于教堂、剧院、宫殿、博物馆、学校、图书馆等建筑物。
这些建筑物的设计不仅注重建筑的美感,也注重建筑的实用性和舒适度。
四、文化和历史背景西方古典建筑则更多受到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影响。
西方古典建筑风格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达到了巅峰,而后被重新发现和吸收,成为西方建筑的经典风格。
西方古典建筑更注重对称和秩序的感觉,强调建筑物与周围环境的和谐。
综上所述,中东古典建筑和西方古典建筑在结构、风格、功能、文化背景等方面都存在差异。
通过比较这些差异,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欣赏不同文化的建筑艺术。
中外建筑企业对比报告
中外建筑企业对比报告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中外建筑企业对比报告随着全球化进程不断加深,中国的建筑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影响力也逐渐增强。
与此国际知名的建筑企业也在中国市场上扎根发展。
中外建筑企业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关系日益紧密。
本报告将对中外建筑企业在规模、技术、管理、创新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以期更好地了解中外建筑企业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
一、规模对比中外建筑企业在规模上存在明显的差异。
国际知名的建筑企业如美国的斯克伦、德国的霍奇斯、法国的圣戴梅、日本的大成等,均拥有庞大的建筑项目和雄厚的资金实力。
这些企业在国际市场上拥有广泛的业务覆盖范围,项目规模巨大,具有强大的实力竞争国际大型工程项目。
与之相比,中国的建筑企业在规模上相对较小。
不过,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建筑企业开始走向国际市场,拓展业务领域,不断提升自身的规模和实力。
中国建筑企业如中国建筑、中交建、中国铁建等,在国内拥有强大的市场份额和品牌影响力,正在逐步成为国际建筑市场的重要参与者。
二、技术对比中外建筑企业在技术力量上存在一定差距。
国外建筑企业在技术创新和研发方面相对较强,拥有更为成熟和先进的建筑技术和工艺。
这些企业在建筑材料、施工工艺、设计理念等方面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能够实现高效、节能、环保的建筑目标。
而中国的建筑企业在技术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
虽然中国建筑企业在建筑规模和工程质量上取得了显著进步,但在技术创新和应用方面还需加强。
随着中国政府的支持和鼓励,越来越多的中国建筑企业开始加大技术研发和创新力度,提升自身的技术实力和竞争力。
三、管理对比中外建筑企业在管理水平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国外建筑企业在管理模式和组织结构上较为成熟,拥有严格的管理体系和规范的运营流程。
这些企业在项目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成本控制等方面具有较高的管理水平,能够有效地保证项目的顺利进行和质量控制。
相比之下,中国的建筑企业在管理方面还有待加强。
中西方古代建筑之比较
中西方古代建筑之比较中西方古代建筑在许多方面存在差异和相似之处。
1. 建筑风格:中古时期,中国古代建筑风格以木质建筑为主,如寺庙、宫殿、长廊等。
这些建筑通常采用悬山脚、翼角、斗栱、角梁等独特的建筑元素,并注重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而西方古代建筑多以石材建造,如古希腊和古罗马的神庙、剧场和古城堡等。
西方建筑注重对称美和几何规则,建筑形式更加规整。
2. 建筑技术:中国古代建筑在木结构工艺方面非常擅长,尤其在榫卯结构和斗拱悬臂结构方面达到了独特的高度。
中国的传统建筑技术还包括模嵌、彩画、瓦雕等装饰技术。
而西方古代建筑则在石材建造、圆顶建筑和拱形结构方面较为出色。
西方建筑中常见的石柱、石拱和石雕等装饰技术也很精湛。
3. 宗教和哲学影响:中国古代建筑受到儒家和道家思想的影响,强调礼、仪、道和人与自然的和谐。
传统建筑中雕刻的花纹和图案常常以儒家和道家的哲学思想为主题。
而西方古代建筑则受到基督教的影响,教堂和宗教建筑是其重要代表,被认为是神圣和庄重的场所。
4. 建筑规模和功能:中国古代建筑注重规模的宏大和装饰的精致,宫殿、寺庙往往具有壮丽的气势和华美的装饰。
这种规模和装饰往往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和统治者的权力象征。
西方古代建筑更注重实用性和功能性,如古罗马的公共浴场、劇場和公共广场等,这些建筑为公众活动提供了场所。
同时,西方古代建筑也更注重城市规划和城市建筑。
中西方古代建筑在建筑风格、建筑技术、宗教和哲学影响以及建筑规模和功能等方面存在差异和相似之处。
这些差异和相似反映了不同文化和历史背景对建筑的不同追求和表达方式。
中外建筑的差异
中外建筑的差异人类的居住环境多样化,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各地不同的建筑风格。
中外建筑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建筑的外观、结构设计、文化符号等方面。
接下来,我们将逐一探讨中外建筑在这些方面的差异。
首先,中外建筑的外观有着明显的差异。
中国古代建筑以它特有的屋顶和檐口设计而著称。
传统中国建筑通常呈榜式、对称式的布局,强调平面与立面的协调与比例。
而在西方建筑中,尤其是欧洲建筑,更注重立面设计和形式多样性。
例如,哥特式建筑特别注重尖顶、尖拱和尖柱的设计;巴洛克式建筑则追求华丽、复杂的曲线和装饰。
其次,中外建筑的结构设计也存在差异。
传统中国建筑以木质结构居多,常常运用榫卯结构、斗拱等独特的工艺。
而欧洲建筑则更倾向于使用钢筋混凝土和石结构,这种结构能够更好地承受风力和其他外部压力。
另外,中国古代建筑采用的是以柱为主的结构,注重于力学角度的平衡;而西方建筑更强调空间的划分和功能的分区。
此外,中外建筑所蕴含的文化符号也不尽相同。
中华文化历史悠久,传统建筑往往以寓意深刻的文化符号为设计灵感。
例如,中国的亭台楼阁中常常出现龙、凤、麒麟等神秘动物的雕刻,象征着吉祥、神圣、权力等意义。
相比之下,西方建筑更强调个体主义和个人表达。
例如,荷兰著名建筑师皮特·库伦的作品丰富多样,充满了独特的个人风格和创造力。
除了以上的差异外,中外建筑在材料选择、建造方式、规划布局等方面也存在一些差异。
中国传统建筑通常采用的是砖木结构,而西方建筑则主要采用石材和砖石混合结构。
在建造方式上,中国传统建筑更注重手工艺术和传统工艺,而西方建筑则更倾向于工业生产。
在规划布局上,中国传统建筑更注重对称和和谐,追求整体与局部的统一;而西方建筑则更注重功能实用性,追求空间的分隔和多样化。
总的来说,中外建筑的差异在于外观、结构设计和文化符号等方面的不同体现。
这些差异体现了不同地区的人们对居住环境的理解和追求。
而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外建筑之间也开始相互融合和借鉴,呈现出新的风貌和特点。
中外建筑的异同点
中外建筑的异同点一、引言建筑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人们生活和工作的场所,更是文化、历史、艺术等多个领域的载体。
在世界各地,不同的国家和民族都有着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特色,其中中外建筑之间存在着许多异同点。
本文将从建筑形态、材料、装饰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探讨中外建筑的异同点。
二、建筑形态1. 中式建筑中式建筑以宫殿式建筑为主要代表,常见于中国传统宫廷、园林等场所。
其特点是呈现出“重檐歇山顶”的屋顶形态,采用木构架结构,外墙常用灰瓦或琉璃瓦覆盖。
2. 西式建筑西式建筑以教堂、城堡等为代表,具有欧洲传统风格。
其特点是采用石材或砖块等坚实材料作为主要结构材料,呈现出高大壮观的立面形态。
三、材料1. 中式建筑中式建筑以木材、瓦片为主要材料,常用的建筑技术有斗拱、榫卯等。
这些木质结构不仅具有优秀的抗震性能,而且还可以适应中国气候的特点。
2. 西式建筑西式建筑以石材、砖块等坚实材料为主要结构材料,常用的建筑技术有拱形、穹顶等。
这些结构具有很好的承重性能和耐久性。
四、装饰1. 中式建筑中式建筑在装饰方面,强调对称和精细雕刻。
常见的装饰元素有龙凤图案、云纹等,色彩以红色为主要色调。
2. 西式建筑西式建筑在装饰方面,注重对称和线条感。
常见的装饰元素有花卉图案、雕刻等,色彩以浅色系为主。
五、功能1. 中式建筑中式建筑通常用于宫殿、园林等场所,强调对自然环境的融合和与人文环境的协调。
2. 西式建筑西式建筑通常用于教堂、城堡等场所,强调对权利和宗教的象征意义。
六、结论中外建筑在形态、材料、装饰、功能等方面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中式建筑注重对称和精细雕刻,采用木质结构和瓦片覆盖;而西式建筑则注重线条感和承重性能,采用石材或砖块作为主要结构材料。
此外,中式建筑强调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协调,而西式建筑则强调权利和宗教的象征意义。
这些差异不仅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审美观念和价值观念,也为人们提供了更多选择建筑风格的可能性。
(中外建筑差异)
2.轴线的空间艺术
中外建筑单体都讲究对称,但中国 建筑、空间布局尤以轴线对称见长。 这主要体现在受中国“周礼”思想影 响较大的建筑体系当中。 中国传统建筑这种空间的形成,有 其主客观原因。客观上如自然的、地 理的、生态的原因等,主观上如中国 长期保持的生产方式、经济形态和人 文形态等原因。
3.诚实的结构
欧美建筑特点:
1.古希腊建筑
2.古罗马的建筑
3.拜占庭建筑 4.哥特式建筑 5.巴洛克建筑风格
1.古希腊建筑风格的 特点主要是和谐、完美、 崇高。古希腊的“柱 式”,这种规范和风格 的特点是,追求建筑的 檐部(包括额枋、檐壁、 檐口)及柱子(柱础、 柱身、柱头)的严格和 谐的比例和以人为尺度 的造型格式
中外建筑的差异
中国建筑:
1.围院的平面空间 2.轴线的空间艺术 3.诚实的结构
4.“天人合一”的建筑环境
1.围院的平面空间
中式建筑是以主单元(即正殿、正厅)为中心, 次单元(即两厢)围绕主单元,一正两厢,并以 抄手廊连接,组成一座建筑。如在各地民居中的 四合院空间。 从四合院住宅到万里长城虽然空间层次不同, 但都属于一样的空间形态——即内向的外封闭的 空间形态,共同体现或服务于一个社会系统。家 的空间模式与国相同,只是范围缩小了,可以这 样说家是国的单元或细胞,或者说家是国的缩微, 国是家的扩大。体现了古代中国家国一体的思想。
2 .古罗马的建筑风格的特点是“须讲求规例、配置、 匀称、均衡、合宜以及经济”。从而在屋顶造型方面,出 现了在古希腊建筑中很难见到的“穹拱”屋顶。正是这种 “穹拱”屋顶,成为了古罗马建筑,特别是房屋类建筑与 古希腊房屋类建筑最明显的区别。
3.拜占庭建筑风格的 特点,主要有四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屋顶造型, 普遍使用“穹窿顶”。 第二个特征是整体造型 中心突出。第三个特点 是它创造了把穹顶支承 在独立方柱上的结构方 法和与之相应的集中式 建筑形制。第四个特点 是色彩灿烂夺目。
中外建筑企业发展史对比
中外建筑企业发展史对比中外建筑企业的发展史对比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包括历史背景、业务范围、技术创新、国际化水平等。
以下是一些可能用于对比的方面:1.历史背景:•中国建筑企业:中国建筑业的发展经历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变迁。
在20世纪前半叶,建筑业主要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主。
后来,随着经济改革开放,中国建筑企业逐渐崛起,涉足国内外各类工程。
•外国建筑企业:西方国家的建筑业发展较早,一些企业具有悠久的历史。
例如,欧洲一些建筑公司可能在数百年前就已经存在,参与了大量历史建筑的兴建。
2.业务范围:•中国建筑企业:中国的建筑企业在国内外都有涉足,从住宅和商业建筑到基础设施和大型工业项目,涵盖了广泛的领域。
•外国建筑企业:一些跨国建筑公司可能在全球范围内承揽工程,包括一些标志性建筑、基础设施项目等。
3.技术创新:•中国建筑企业:随着科技的进步,中国建筑企业在工程技术和施工管理方面有了显著提升。
一些中国企业在数字化建造、绿色建筑等领域进行了创新。
•外国建筑企业:西方建筑企业通常也在技术创新上领先,特别是在设计、工程管理、可持续建筑等方面有很多研究和实践。
4.国际化水平:•中国建筑企业:近年来,中国建筑企业逐渐在国际市场上崭露头角,承揽了一些大型国际工程。
一些中国建筑公司已经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与外国企业展开合作。
•外国建筑企业:一些外国建筑公司可能有更为广泛的国际业务经验,并在多个国家和地区承揽工程。
需要注意的是,这只是对比的一些方面,具体情况可能因公司的规模、历史、战略规划等因素而有所不同。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建筑业发展水平和模式也存在较大差异。
在进行对比时,最好基于具体的建筑企业或者特定的历史时期进行更详细的研究。
中外建筑风格对比分析
中外建筑风格对比分析建筑是一种载体,承载着人们的生活和文化。
建筑风格是建筑表现的重要方面,它代表了不同文明和历史阶段的风貌,是人类文化交流的一种方式。
中外建筑风格有着不同的特点和表现形式,下面从多个角度进行比较和分析。
一、历史和文化背景不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对建筑风格有着深刻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建筑风格具有浓郁的民族文化色彩和哲学思想,如四合院、宫殿建筑、寺庙建筑等。
这些建筑风格表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文化和宗教面貌,融合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哲学思想和审美价值。
相比之下,西方建筑风格则更加注重个体的表现和形式美学的追求,如古希腊、古罗马建筑风格、哥特式建筑、文艺复兴建筑等。
这些风格侧重于建筑的形式和美感,具有规则性、对称性和装饰性强的特点。
二、建筑结构和形式中外建筑风格在结构和形式上也有所不同。
中国传统建筑的建筑结构采用的是榫卯结构和木构架结构,其特点是材料简单、结构稳定。
而西方建筑则采用石材和钢铁等坚固材料,其建筑结构更加坚固和耐久。
从建筑形式上来看,中国传统建筑通常采用“三进院落”的布局,即“门楼”为入口、中间是“正厅”、后面是“后堂”,以及众多的庭院和走廊等。
与之相对,西方建筑则注重建筑的立面和整体美感,采用分层、对称、装饰等方式的建筑风格,如哥特式建筑、古典主义建筑等。
三、建筑材料和装饰建筑材料和装饰是中外建筑风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传统建筑大多采用天然材料,如木材、土砖、瓦片等,其装饰则以浮雕、木雕、砖雕等为主。
西方建筑则采用更多的人造材料,如钢铁、混凝土、玻璃等,其装饰则以壁画、雕塑、拱形等为主。
四、建筑功能和意义建筑的功能和意义也是中外建筑风格的重要差异。
中国传统建筑主要用于居住、寺庙、宫殿等场所,具有强烈的宗教和文化符号意义。
而西方建筑则注重功能性和商业性,其大多用于办公、商业、教育和娱乐场所,强调的是实用性和商业性。
总的来说,中外建筑风格在历史、文化、结构、形式等多个方面都有所不同。
中外建筑对比
中外建筑对⽐中外建筑对⽐——颐和园与罗马⼤教堂⼀、颐和园1、⾃然的⼭⽔⾻架影响布局⽅式颐和园始建于乾隆⼗五年,是依照原有的瓮⼭和西湖修建的。
有⼭有⽔这便是颐和园最初的⼭⽔地形。
后来根据周围的环境进⾏了整体的规划,形成了万寿⼭和湖。
这样的⼭⽔⾻架就为颐和园的⼤的整体布局限定了⼤的框架。
从某种意义上说,就等于决定了颐和园的布局⽅式。
设计师还⾮常巧妙的将这些⼭⽔地形条件加以很好的利⽤和改造,有取有舍,就形成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古典皇家园林所特有的“⼀池三⼭”的格局。
2、功能的分区显⽰布局特点颐和园根据使⽤功能基本可以分为三个区:以仁寿殿为中⼼的政治活动区,以乐寿堂、⽟澜堂和宜芸馆为主体的⽣活居住区,以万寿⼭和湖等组成的风景游览区,前两个区集中在东宫门。
⽽风景区则主要集中在万寿⼭和湖周围,有佛⾹阁、长廊、排云殿、⼗七孔桥、铜⽜、知春亭等著名的建筑。
众多的建筑和景点构成了颐和园的主要容,同时也显⽰出了颐和园布局的整体脉络,主次分明。
这样的布局形式不仅很好的和原有的地形相结合,也成就了这座古典皇家园林的的使⽤功能。
3、布局中的空间问题颐和园的布局也很好的表现出了空间的概念。
这主要有两⽅⾯的原因:⼀是⼭⽔地形本⾝的尺度很⼤,让⼈能够感受到强类的空间感;另外颐和园还巧妙的利⽤“借景”的⼿法来实现了空间的延伸。
以园外数⼗⾥西⼭群峰为,把⽟泉⼭上的宝塔纳⼊全园画⾯之中,从园中西眺,⼈们会更感到⼭外有⼭,景外有景。
全园建筑依据⼭湖形式巧妙安排,并且以西⼭群峰为借景,更加使景⾊变幻⽆穷,美不胜收。
(图⼀)艺术特⾊1、兼备实⽤性与艺术性中国古典建筑艺术品既有受重⼒规律⽀配的物质性,⼜有受审美规律⽀配的精神性;既有符合⽬的性的实⽤价值,⼜有可供欣赏的艺术价值;既是科学史的产物, ⼜是艺术史的成果。
园的⼗七孔桥也是实⽤性与艺术性并存的建筑代表。
⼴阔的湖,桥⾯呈长长的曲线横跨其上,桥如虹,⽔如空,既宜远观,⼜宜近赏。
另外,它对于周围环境的构景功能也⼗分显著。
中外建筑企业对比报告
中外建筑企业对比报告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中外建筑企业在市场、技术、管理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
为了更好地了解中外建筑企业的差异与特点,本报告选取了几家具有代表性的中外建筑企业进行对比分析。
一、企业规模与市场份额国内建筑企业:中国建筑、中国铁建、中国中铁等大型建筑企业,规模庞大,市场份额较高。
这些企业在国内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等领域占据主导地位,具有较强的资源整合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国外建筑企业:如法国万喜集团、美国福陆公司等,在各自国家或地区拥有较高的市场份额。
这些企业通常具有较强的技术实力和品牌影响力,能够提供专业化的建筑服务。
二、业务领域与市场定位国内建筑企业:业务领域广泛,涉及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工业建筑等众多领域。
市场定位以国内为主,同时积极拓展海外市场。
国外建筑企业:业务领域相对集中,注重专业化发展。
以福陆公司为例,专注于石油化工领域的工程建设,在该领域拥有全球领先的技术和经验。
三、技术实力与创新发展国内建筑企业:近年来,国内建筑企业在技术研发和创新方面取得显著进展,部分企业在高层建筑、大跨度结构等领域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同时,国内企业积极推广绿色建筑、智能建筑等新型建筑理念和技术。
国外建筑企业:技术实力雄厚,注重研发和创新。
以万喜集团为例,该企业在可持续建筑、数字化建筑等领域拥有多项专利技术,引领行业发展趋势。
四、管理与人才发展国内建筑企业:在管理方面,国内企业注重规范化、标准化和信息化建设,提高企业管理效率和竞争力。
在人才培养方面,国内企业通过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和激励机制,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
国外建筑企业:管理理念先进,注重流程优化和组织变革。
在人才培养方面,国外企业注重员工职业发展和技能提升,提供多元化的培训和发展机会。
五、国际化程度与合作模式国内建筑企业: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国内建筑企业在国际化方面取得显著进展。
部分企业在海外市场设立分支机构,积极参与国际工程建设和合作项目。
中外各时期建筑对比
460年,开凿云冈石窟
494年,开凿龙门石窟
516年,建永宁寺
10世纪~19世纪中叶
1163年,建法国巴黎圣母院
1248年,建德国科隆大教堂
12~13世纪,建法国夏特尔大教堂
1385年,建意大利米兰大教堂
1420年,建佛罗伦萨大教堂
1506年,建圣彼得大教堂
1661年,建凡尔赛宫
1905年,建巴特洛公寓
1936年,建流水别墅
1989年,建卢浮宫入口——水晶金字塔
1907年,建哈尔滨索菲亚亚大教堂
1926年,建中山陵
1935年,建藏经阁
1982年,建香山饭店
2008年,建鸟巢
98~112年,建罗马图拉真纪功柱。
118~128年,建罗马万神庙。
前256,修都江堰
前246,修建始皇陵
前214,秦修建长城、阿房宫。
68年,建白马寺。
前3世纪~10世纪
200年,建罗马卡拉卡拉公共浴场。
312年,建罗马君士坦丁凯旋门
320年,建圣彼得牢教堂
532年,建拜占庭圣索菲亚大教堂
204年,建邺北城
前5世纪,建雅典卫城。帕提农神庙、雅典娜神庙、胜利神庙等
前21世纪~前16世纪,建二里头夏代大型宫殿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筑
前16世纪~前11世纪,建郑州商城、安阳殷墟都城,
前7世纪,楚国营建楚长城。
前8~5世纪,兴建高台建筑。
前3世纪~2世纪
前27~前23年,维特鲁威著《建筑十书》。
72年间罗马大角斗场。
82年,建罗马提读凯旋门。
1546年,建卢浮宫
1836年,建英国议会大夏
962年,建北宋东京皇城和宋陵。
中外建筑风格的比较研究
中外建筑风格的比较研究1.引言建筑是反映一个国家文化底蕴和技术水平的重要载体,其风格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国家建筑发展的趋势。
中外建筑风格之间有着明显的差异,研究比较这些差异对于理解中外建筑文化和历史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2.中外建筑风格的基本特征中外建筑风格有许多不同之处,这些差异反映在建筑的不同特征上。
2.1中式建筑特征中式建筑最典型的特征是使用木材为主要建材,且多采用工艺复杂的斗拱和雕花等装饰。
同时,中式建筑利用大面积的坡屋顶和进深浅的“穿堂”来构造独特的空间分割方式,既合理利用了室内空间,又充分尊重了自然环境。
2.2欧式建筑特征欧式建筑在形式和结构上有很大的不同。
最明显的特征是使用石头或砖石结构,同时从遮阳、通风、隔音等方面考虑使用各种造型复杂的窗户。
欧式建筑在结构上有着更强的对称性和规则性,厚墙和高屋顶的设计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对于防御和保暖的需要。
3.中外建筑文化的历史演变中外建筑文化在历史上有着不同的演变和发展过程,分别受到了地理、文化和政治因素的影响。
3.1中国建筑发展历程从商周时期的祭祀建筑到明清时期的园林建筑和庙宇,中国的建筑风格也经历了一系列的演变。
特别是在唐宋时期,中国的建筑文化达到了巅峰期,建筑艺术和文化艺术相互交融,形成了独特的传统文化风格。
3.2欧洲建筑发展历程欧洲的建筑发展与古希腊罗马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中世纪时期,基督教的兴起和城市的发展,推动了哥特式建筑的兴盛。
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建筑开始受到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影响,同时新技术和新材料的使用也推动了建筑的文化演变。
巴洛克式、洛可可式的建筑风格充分发挥了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和雕塑技术。
4.中外建筑文化的文化意义中外建筑文化是历史和文化的载体,具有极其丰富的文化意义。
4.1中国建筑文化的文化意义中国建筑文化不仅仅是建筑的艺术表现,更是人们对于自然、人文、心灵的探索和感悟。
中国古代建筑的空间布局与人文的高度契合,在其宏大的空间中体现了中国哲学的精神内核。
中外建筑对比设计研究报告
中外建筑对比设计研究报告# 中外建筑对比设计研究报告## 1. 引言建筑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和折射,不同地域的建筑风格和设计理念呈现出多样性。
中外建筑在设计上有诸多相似之处,也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本研究旨在对比中外建筑的设计特点,并探索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建筑设计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 2. 东方与西方建筑的特点东方建筑注重内外环境的协调和谐,追求封闭性和隐私性。
典型的东方建筑有中国的寺庙和宫殿,日本的寺庙和茶室等。
这些建筑通常采用重重层层的结构,突出虚实结合的手法,以及独特的屋顶造型和彩绘装饰。
东方建筑重视景观的呈现,通过小巧的庭院和园林来打造宁静和谐的氛围。
西方建筑强调功能性和实用性,更加注重室内空间的布局和利用。
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建筑以柱廊和穹顶为主要特征,并追求秩序和对称性。
中世纪的欧洲建筑以教堂和城堡为主,体现了封建时代的特点。
现代西方建筑则更加注重结构的创新和材料的运用,以造型简洁和功能高效为设计理念。
## 3. 中外建筑对城市发展的影响中外建筑在城市发展中起到了不同的影响作用。
在中国和其他东方国家,传统建筑风格的保护和再利用成为促进城市文化传承和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手段。
例如,中国的古镇和古城区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吸引着大量的国内外游客。
而在西方,建筑设计在城市规划和功能开发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现代主义的建筑思潮改变了城市风貌,以高楼大厦和现代化设施为代表的建筑群体带来了全新的城市形象。
例如,纽约的摩天大楼和巴黎的埃菲尔铁塔成为了城市的标志性建筑。
## 4. 中外建筑的交流与融合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背景下,中外建筑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日益加深。
中外建筑师之间的合作和交流成为推动建筑设计创新和跨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
通过借鉴和吸收对方的设计理念和技术,中外建筑在风格上逐渐融合,展现出新的面貌。
世博会等国际性活动为中外建筑交流与合作提供了平台。
例如,上海世博会中展示的各国展馆将中外建筑设计风格相结合,呈现出多元化的建筑景观。
中西方在建筑上的差异有哪些
9
中西方现代建筑设计融合
中西方现代建筑设计融合
1
中西方现 代建筑设 2 计融合
3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中西方现代建筑设计也在不断融 合
一方面,中国的现代建筑设计逐渐吸收了西方的设计 理念和技术;另一方面,西方的现代建筑设计也在借 鉴中国的传统文化元素和设计理念
这种融合为中西方建筑设计带来了新的思路和创意, 使得现代建筑设计更加多元化和包容性
1
引言
引言
建筑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反 映了社会的物质需求,还体现了人们的 精神追求
中西方由于历史背景、文化传统、地理 环境等方面的差异,在建筑上也表现出 诸多不同之处
本文将从中西方建筑的风格、材料、功 能、空间布局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深 入了解中西方建筑文化的独特之处
2
中西方建筑风格差异
3
中西方建筑材料差异
中西方建筑材料差异
1. 中国传统建筑材料
中国传统建筑以木材为主要材料 ,通过斗拱、榫卯等结构连接, 形成了独特的木结构体系。此外 ,中国还大量使用砖、瓦等材料 ,用于建造城墙、房屋等
中西方建筑材料差异
2. 西方传统建 筑材料
西方传统建筑以石材 为主要材料,通过石 材的堆砌和雕刻,形 成了独特的石结构体 系。此外,西方还使 用混凝土等现代材料 ,用于建造高层建筑 和现代建筑
4
中西方建筑功能差异
中西方建筑功能差异
1. 中国传统建筑功能
中国传统建筑的功能多样,包括 宫殿、寺庙、园林、民居等。宫 殿是皇帝居住和处理政务的地方 ,寺庙是信徒祈福的地方,园林 是文人雅士休闲娱乐的地方,民 居则是普通百姓居住的地方
中西方建筑功能差异
2. 西方传统建筑功能
西方传统建筑的功能也多样,包括教堂、 城堡、宫殿、市政厅等。教堂是基督教信 徒礼拜和祈祷的地方,城堡是军事防御和 政治统治的地方,宫殿是国王和贵族居住 的地方,市政厅则是市政机构办公的地方
极简中西方建筑差异PPT模板
中西建筑综合对比 C O M P A R I S O N
七、情感表达不同
中方
中国与西方的古建筑表达着 不同的思想,流露着不同的情感承 载着不同的文化,体现着不同的信 念。中国的建筑是儒家文化的反映。
象征性、暗示性含蓄性等美 学理念。( 宫殿寺庙、书院 )
西方
西方则以平直、外露、规模宏 大、气势磅磺为美,比如开阔平坦 的大草坪、巨大的露天运动场、雄 伟壮丽的高层建筑等等,皆强调轴 线和几何图形的分析性,平直、开 阔、外露等无疑都是深蕴其中的重 要特征并且充满着宗教神秘主义的 情绪。
展方向。以士木为材,墙只成为划分空间的一种手段, 兴、17世纪古典主义建筑、18世纪的宫殿及宗教建
一般不用于承重。而以木构架为主要结构方式并创造 筑,其主要形式也都是石结构的。以石为材的欧洲建
了与木构架相应的平面与建筑立面外观。
筑质地坚硬、沉重而可塑性弱在质地上阳刚气十足。
中西建筑综合对比 C O M P A R I S O N
Z H O N G X I FA N G J I A N Z H U C H AY I
介绍人 | X X X X 时 间 | 202X年1 月
中西建筑综合对比 中西建筑差异形成原因分析
现今中国建筑存在的问题
中西建筑综合对比 C O M P A R I S O N
一、中西建筑文化不同
东方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中国文化重人,中国文化重道德和艺术, 中国文化重融合、统摄且讲究并存与一体性。文 化传统的不同反映在建筑风格上,也就是中西建 筑文化的差异。
三、建筑形式不同
中方
中国建筑形式封闭。 中国的四合院、围墙. 影壁等显示出内向的封闭心态,符合中国古代社会 宗法和礼教的制度.甚至有人认为”封闭的庭院象 征着我们封闭的社会如 : 苏州园林,往将后花园模 拟成自然山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外建筑对比——颐和园与罗马大教堂一、颐和园1、自然的山水骨架影响布局方式颐和园始建于乾隆十五年,是依照原有的瓮山和西湖修建的。
有山有水这便是颐和园最初的山水地形。
后来根据周围的环境进行了整体的规划,形成了万寿山和昆明湖。
这样的山水骨架就为颐和园的大的整体布局限定了大的框架。
从某种意义上说,就等于决定了颐和园的布局方式。
设计师还非常巧妙的将这些山水地形条件加以很好的利用和改造,有取有舍,就形成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古典皇家园林所特有的“一池三山”的格局。
2、功能的分区显示布局特点颐和园根据使用功能基本可以分为三个区:以仁寿殿为中心的政治活动区,以乐寿堂、玉澜堂和宜芸馆为主体的生活居住区,以万寿山和昆明湖等组成的风景游览区,前两个区集中在东宫门。
而风景区则主要集中在万寿山和昆明湖周围,有佛香阁、长廊、排云殿、十七孔桥、铜牛、知春亭等著名的建筑。
众多的建筑和景点构成了颐和园的主要内容,同时也显示出了颐和园布局的整体脉络,主次分明。
这样的布局形式不仅很好的和原有的地形相结合,也成就了这座古典皇家园林的的使用功能。
3、布局中的空间问题颐和园的布局也很好的表现出了空间的概念。
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山水地形本身的尺度很大,让人能够感受到强类的空间感;另外颐和园还巧妙的利用“借景”的手法来实现了空间的延伸。
以园外数十里西山群峰为北京,把玉泉山上的宝塔纳入全园画面之中,从园中西眺,人们会更感到山外有山,景外有景。
全园建筑依据山湖形式巧妙安排,并且以西山群峰为借景,更加使景色变幻无穷,美不胜收。
(图一)艺术特色1、兼备实用性与艺术性中国古典建筑艺术品既有受重力规律支配的物质性,又有受审美规律支配的精神性;既有符合目的性的实用价值,又有可供欣赏的艺术价值;既是科学史的产物, 又是艺术史的成果。
园内的十七孔桥也是实用性与艺术性并存的建筑代表。
广阔的昆明湖,桥面呈长长的曲线横跨其上,桥如虹,水如空,既宜远观,又宜近赏。
另外,它对于周围环境的构景功能也十分显著。
2、山水桥的奇幻之美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石是园之骨,也是山之骨,不仅是山的组成部分,还可以是山的表征。
颐和园乐寿堂前现有大石如屏,色青而润,体量巨大。
颐和园的青芝岫垒块层叠,覆压重深,有雄伟浑厚之态,颇能给人以壮美之感。
颐和园的万寿山如真山似假便奇。
依山而建的建筑群形成了丰富的景观效果:万寿山麓绚丽如虹的长廊,山腰雄伟高耸的佛香阁,金光璀璨的排云殿,山颠异彩纷呈的智慧海。
所有这些引得游人如云、纷至沓来。
颐和园水体景观的最大特色在于那些大大小小的桥,这些桥极大地丰富了水体景观。
十七孔桥犹如长虹卧波,细腰如带,弯环如许的玉带桥倒映入水,桥和倒影一虚一实,又能逗人萌生一道长虹上下圆的烂漫遐想。
还有荇桥、镜桥等梁式桥, 由于桥的体量较大, 桥身高而平坦, 上面均建有亭榭,这里不但是凭空凌波欣赏水体景观的最佳处所,而且如果变换方位和视角,则又可见多姿多彩的亭榭和桥梁一起,倒影荡漾于碧波,令人真幻莫辨。
颐和园主体山——万寿山, 是在其原型瓮山的基础上人力加工而成的;其主体水系——昆明湖是仿杭州西湖所作,加之其总体上的反轴线布局,突出了它天然山水园的特色。
(图二)二、罗马大教堂(圣彼得大教堂)一般情况下,比较雄伟壮观的教堂大多是基督教举行宗教仪式的地方,虽然宗教的仪式没有什么区别,但是,在不同时期内,教堂的建筑风格却各不相同。
早期的教堂多为长方形结构,8世纪后,开始出现拜占廷式的教堂,到了11世纪,教堂建筑进入“罗马式建筑”时期,12世纪末到15世纪末,是教堂的“哥特式”时期,文艺复兴时期,教堂的建筑风格又回到古希腊式和罗马式,著名的圣彼得大教堂就是其代表之一。
(图三)文艺复兴建筑最明显的特征是扬弃中世纪时期的哥特式建筑风格,而在宗教和世俗建筑上重新采用古希腊罗马时期的柱式构图要素。
但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代的建筑师绝不是泥古不化的人,他们甚至将各个地区的建筑风格同古典柱式融合在一起。
建筑师在创作中既体现统一的时代风格,又十分重视表现自己的艺术个性,各自创立学派和展现个人的独特风格。
总之,文艺复兴建筑,特别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呈现出空前繁荣的景象,是世界建筑史上一个大发展和大提高的时代。
圣彼得大教堂气势磅礴,采取了集中式的古罗马建筑形式,给人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
它利用了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这对一贯反科学的教会来说是一个沉重打击,它是“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进步的变革”时代的不朽纪念碑,是文艺复兴式教堂建筑艺术达到顶峰的重要标志。
圣彼得大教堂从兴建、到经历多次的扩建和改建、再到最后装饰完毕,总共经历了1300多年的历史,而这一个过程正好是基督教在罗马帝国发展壮大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圣彼得教堂建筑史也就是基督教发展史的一部分。
中外建筑之间有很多的差异和不同,而造就这些差异的正是中外不同的文化与生活习惯等。
一、文化意念上的差异文化意念上的差异是建筑文化的首要形成原因。
众所周知,建筑是为人构筑的,这就决定了建筑的人文性,研究中外建筑文化上的建筑首先应从物质现实和观念形态、文化崇尚出发,看建筑是崇人、为人还是崇神;其次,看建筑反映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最后看建筑的技艺、传统和变革精神。
由于建筑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其巨大的艺术表现力量以及它与人类文化的深刻的同构对应关系,体现着人类的文化思想观念。
简言之,中国古代建筑始终是以现世的君权为核心的,渗透着中国人的伦理观念;而西方古代建筑是宗教的、神权的。
四、布局方式上的差异从古代文献记载绘画中的古建筑形象一直到现存的古建筑来看,中国古代建筑在平面布局方面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这就是每一处住宅、宫殿、官衙、寺庙等建筑,都是由若干单座建筑和一些围廊、围墙之类环绕成一个个庭院而组成的,是封闭的群体的空间格局,在地面平面铺开,类似于“四合院”模式。
中国建筑除了佛塔以外,一般只造一两层,但多沿着地面向四周铺得很开,同时,这种庭院式的组群与布局,一般都是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沿着纵轴线(也称前后轴线)与横轴线进行设计。
比较重要的建筑都安置在纵轴线上,次要房屋安置在它左右两侧的横轴线上,是一种“集体”的美。
其实中国古代建筑无论大小通常都有这样预定规划,遵循着礼制观念来建设,且以封建政权为其核心。
例如;北京明清宫殿,明十三陵,曲阜孔庙即是以重重院落相套而构成规模巨大的建筑群,各种建筑前后左右有主有宾合乎规律地排列着,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形态的内向性特征,宗法思想和礼教制度。
欧洲建筑是开放的单体的空间格局向高空发展,造得高大雄伟,并且在垂直方向加以扩展和强化,以高耸的穹隆、钟楼和尖塔来渲染艺术特性。
通常是围绕着一座或几座有市民公共活动中心性质的教堂进行发展布局,街道或自由曲折,或作放射状自发的伸展,城市外围形状一般也不规则,商店、作坊满布全城,面向大街。
以相近年代建造、扩建的北京颐和园和圣彼得大教堂比较,前者是由数以千计的单个房屋组成的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建筑群体,围绕轴线形成一系列院落,平面铺展异常庞大;后者则采用“体量”的向上扩展和垂直叠加,由巨大而富于变化的形体,形成巍然耸立、雄伟壮观的整体。
五、建筑发展上的差异建筑的发展不同,表现了中西方对革新态度的差别。
从建筑发展过程看,中国建筑是保守的。
据文献资料可知,中国的建筑形式和所用的材料3000年不变。
与中国不同,西方建筑经常求变,其结构和材料演变得比较急剧。
从希腊雅典卫城上出现的第一批神庙起到今天已经2500余年了,期间整个欧洲古代的建筑形态不断演进、跃变着。
从古希腊古典柱式到古罗马的拱券、穹窿顶技术,从哥特建筑的尖券,十字拱和飞扶壁技术到欧洲文艺复兴时代的罗马圣彼得大教堂,无论从形象、比例、装饰和空间布局,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这反映了西方人,敢于独辟蹊径,勇于创新的精神。
六、美学艺术上的差异中国较为强调曲线与含蓄美,即“寓言假物,不取直白”。
如园林的布局、立意、选景等,皆强调虚实结合,文质相辅。
一步一景,曲径通幽,水道为自然的瀑布、溪流和湖泊或追求自然情致,或钟情田园山水,或曲意寄情托志。
工于“借景”以达到含蓄、奥妙,姿态横生;巧用“曲线”以使自然、环境、园林在个性与整体上互为协调、适宁和恬、相得益彰而宛若天开。
“巧于因借,精在体宜”的手法,近似于中国古典诗词的“比兴”或“隐秀”,重词外之情、言外之意。
看似漫不经心、行云流水,实则裁夺奇崛、缜密圆融而意蕴深远。
中国传统的建筑用斗拱将屋檐托起的交叠的曲木,斗拱不但可“用以减少立柱和横梁交接处的剪力”,还具有装饰作用。
它将纵向的力量向横向拓展,从而构造出多种多样的飞檐,飞檐有许多类型,或低垂,或平直,或上挑。
其不同的形式制造出不同的艺术效果,或轻灵,或朴实,或威严。
不仅亭、台、楼、阁都要用飞檐来标明自己的身份,表达自己的情感,而且飞檐的高低、长短往往会成为建筑设计的难点和要点。
正所谓“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飞檐的设计必须恰到好处才能显得轻灵而不轻佻,朴实而不机械,威严而不呆板。
用举折和举架形成屋顶的斜坡或曲面。
翘起如翼的屋顶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骄傲,而且在使用颜色上,中国建筑是世界各建筑体系中最大胆的”,不但在大建筑物中使用朱红色,而且还大量用彩绘来装饰木架部件。
除此之外,中国建筑的装饰部件,大到结构部件、脊吻、瓦当,小到门窗、门环、角叶,都具有很强的装饰形状或图案。
西方则以平直、外露、规模宏大、气势磅礴为美,比如开阔平坦的大草坪、巨大的露天运动场、雄伟壮丽的高层建筑等等,皆强调轴线和几何图形的分析性,平直、开阔、外露等无疑都是深蕴其中的重要特征,与中国建筑的象征性、暗示性、含蓄性等有着不同的美学理念。
西方的建筑着眼于实物体。
古代希腊的毕达哥拉斯、欧几里得首创的几何美学和数学逻辑,亚里士多德奠基的“整一”和“秩序”的理性主义“和谐美论”,对整个西方文明的结构带来了决定性的影响,一切科学和艺术,它们的道路都被这种理念确定了命运。
翻开西方的建筑史,不难发现,西方建筑美的构形意识其实就是几何形体综上所有论述,中外建筑文化上的差异不是一朝一夕所形成的,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世界一体化的深入,中外之间的差异也在慢慢的缩小,各国之间的文化交融在日常生活中也并不少见,比如中国文化法国行等国与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也在日益的加强,建筑文化的多元化发展成了现代建筑学者正深思研究的话题,关于建筑文化的交融、重整、创新,我们应加强建筑创作的学习,积极向西方优秀建筑设计理念借鉴、学习,形成真正属于我们中国文化风格和建筑的审美潮流!2016级工商六班侯嘉轩16204090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