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与西方经济效用价值论的差异性

合集下载

马克思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关于价值理论的比较

马克思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关于价值理论的比较

马克思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关于价值理论的比较1. 引言价值理论是经济学中的重要概念之一,通俗来说,价值理论就是解释商品价格的理论。

马克思和西方经济学家们对于价值理论的看法存在较大差异。

本文通过比较马克思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对价值理论的理解,旨在从理论层面深入探讨价值理论的内涵、差异和影响。

2. 马克思对于价值理论的理解在马克思看来,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这种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决定的。

在他的经济学理论著作《资本论》中,马克思将劳动分为两类:一类是必要劳动量,即用于创造工人所需生活资料的劳动时间;另一类是剩余劳动量,即超过必要劳动量的劳动时间,用于创造剩余价值。

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矛盾在于,工人的劳动创造了更多的价值,但工人却无法获得足够的回报,因为这部分剩余价值归资本家所有。

因此,马克思认为价值的本质是社会劳动时间。

3. 西方经济学对于价值理论的理解西方经济学家对于价值理论的看法主要源于亚当·斯密的经济学理论体系。

在斯密的理论中,价值依赖于市场供求关系。

斯密认为,市场会将商品的价格推向供求平衡,这个价格就是商品的价值。

在斯密看来,劳动、资本和土地等生产要素都会对商品的价值产生影响,但最终的决定因素是市场供求关系。

在后来的经济学中,古典经济学家们对于价值理论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大卫·李嘉图认为,商品的价值取决于生产该商品所需的劳动时间和生产该商品所需的土地费用。

在他看来,土地是生产要素中不可避免的存在,而土地费用会影响商品的价值。

而约翰·斯图尔特·穆勒则认为,商品的价值取决于人们的使用价值评估,即商品对人们的使用价值评估越高,商品的价值就越高。

4. 马克思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价值理论的比较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马克思经济学对于价值理论的主要解释是劳动时间,而西方经济学在不同学派中认为价值的决定因素具有差异。

总的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对这两种理论进行比较:4.1 理论基础马克思经济学主张的价值理论是基于经济制度的分析和批判,即在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下,价值的本质是劳动时间。

简析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的差异及其哲学背景

简析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的差异及其哲学背景

简析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的差异及其哲学背景作者:周博来源:《商业时代》2014年第28期内容摘要:西方经济学中的效用价值论认为,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是非科学的理论,其原因在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本身就是独断的观点,而效用价值论认为正确的价值规定来自于人对商品的主观效用;而从马克思的观点来看,西方经济学中对价值的规定则是典型的庸俗经济学。

这两种价值理论之所以存在着巨大分歧,其原因就在于其研究目的与研究指导思想分别来自于西方哲学界的两大研究科学方法论传统—欧陆理性主义与英国经验主义,正是由于两种哲学传统的科学方法论的对立,才导致了两种价值理论在对价值的规定上产生了差异和对立。

关键词:劳动价值论效用价值论理性主义经验主义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大厦的理论基础就是科学的劳动价值论,正是因为马克思所做的努力,才使得源自于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成为分析资本主义内在生产关系的科学理论。

所以,后来的资本主义经济学为了在理论上推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资本主义经济未来终将灭亡的预言,就不断地以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名义构建种种理论体系来攻击和驳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在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体系中,最为深刻地揭露资本主义经济剥削本质的是马克思所独创的剩余价值理论,而剩余价值理论建立的基础则是经过马克思科学发展的劳动价值论。

欲推翻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体系,则攻击劳动价值论,不失为一种直接有效的手段。

由此,在后世的资本主义西方经济学所建立的种种体系之中,它们都纷纷提出了自己有别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价值理论,试图为资本主义体系的稳定运行提供辩护,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分别是马歇尔的新古典经济学中均衡价值理论与奥地利学派的边际效用价值论。

马歇尔认为商品的市场价格决定于供需双方的力量均衡,是供给与需求同时起作用的,从而按照这种思路建立起均衡价值论,均衡价格是指需求价格和供给价格相一致时的价格(需求价格是消费者对一定数量的商品所愿支付的价格;供给价格是生产者为提供一定数量商品所愿接受的价格),而实现了市场均衡的价格就是商品价值的体现。

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的比较

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的比较

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的比较摘要: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与西方经济的效用价值论是对立的两种价值论,一直以来备受争论。

本文试图浅析这两种价值论的不同以及相同点,同时在研究中也看到了一些效用价值论的不足。

马克思在批判地继承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建立的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是不能被效用价值论取代的。

关键词:劳动价值论效用价值论比较一、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的简介1.劳动价值论劳动价值论强调的是价值由劳动决定,其区别于将商品效用看作价值形成的决定性要素的效用价值论。

其核心是商品的二因素和劳动的二重性。

马克思创造了劳动二重性学说,认为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劳动是价值的实体,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从而完成了劳动价值论。

2.效用价值论效用价值论以物品满足人的欲望的能力或人对物品效用的主观心理评价解释价值及其形成过程的经济理论。

它同劳动价值论相对立。

在19世纪60年代前主要表现为一般效用论,自19世纪70年代后主要表现为边际效用论。

二、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的不同1.来源与发展历程在16到17世纪商品经济发展过程中,学者逐渐发现商品交换时价格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17世纪下半叶,英国古典经济学创始人威廉·配第最早提出劳动价值论,他在其著作《赋税论》中首次阐述了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的思想。

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来源》一书中进一步提出“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的著名论断。

大卫·李嘉图继承了古典经济学家威廉·配第和亚当·斯密的价值理论,并对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这一原理作了比较透彻的分析。

马克思在对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的批判与继承的基础上,突破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局限,提出了“商品二因素”和“劳动二重性”学说,最终形成了完整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

早在17~18世纪,资产阶级经济学著作中就有了效用价值论思想的初步表述。

爱问关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与西方效用价值论的比较分析的研究

爱问关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与西方效用价值论的比较分析的研究

关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与西方效用价值论的比较分析的研究1. 石冀平《劳动价值论讨论之管见》《当代经济研究》2006年第1期2. 蒋少龙《劳动价值论也应与时俱进》《经济学家》2006年第1期3. 许光伟《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由来及其假说体系》《当代经济研究》2006年第2期4. 张华东《劳动价值论科学性尚需解决的问题》《经济经纬》2006年第1期5. 许有伦《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的辩证关系——与卫兴华、晏智杰教授交流》《经济评论》2006年第3期6. 冯金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数学原理》《财经科学》2006年第8期7. 白暴力、张栋《边际效用价值论与劳动价值论的统一——兼论边际效用价值论100年的弯路》《财经科学》2006年第8期8. 胡世祯《鱼目混珠的“整体劳动价值论”》《当代经济研究》2006年第8期9. 赵茂林《论按生产要素分配与劳动价值论的关系》《经济纵横》2006年第7期10. 陈任杰《关于经济学的一些设想:从劳动价值论到效用价值论》《经济研究导刊》2007年第2期11. 韦伟、许光伟《论劳动对效用的关系——从马克思关于劳动价值论的三个原理说起》《南开经济研究》2005年第1期12. 罗英《劳动价值论和效用价值论之比较》《当代经济研究》2004年第11期13. 王璐《西方学者关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百年论争研究综述》《财经科学》2004年第3期14. 郑志国《效用价值论的四个矛盾》《经济学家》2003年第3期15. 胡义成《马恩价值理论全相:宏观“效用、劳动价值论”——从方法论角度再探马恩价值理论》《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9月第四卷第3期16. 白暴力《劳动价值论与边际效用价值论的相关性分析——兼论恩格斯的天才预见》《人文杂志》2002年第4期17. 刘益《边际效用与劳动价值论》《江苏社会科学》2001年第4期18. 宋波《劳动价值和边际效用在历史时间中的共同递减趋势——论劳动价值论与边际效用价值论的综合统一》《南开经济研究》2001年第2期19. 刘骏民、李宝伟《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的比较——兼论劳动价值论的发展》《南开经济研究》2001年第5期20. 田本国、姜启渭《价值概念——费用与效用关系的重新研究——兼评胡义成先生“综合价值论”及其对马克思恩格斯原著的严重曲解》《经济评论》1998年第4期21. 邓宏图《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与边际效用价值理论的比较》《经济评论》1998年第6期22. 杨俊青、王淑娟《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与西方经济学效用价值论的根本分歧》《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1年第23卷第6期23. 程恩富《科学地认识和发展劳动价值论——兼立“新的活劳动价值一元论”》《财经研究》2001年第27卷第11期24. 马艳、程恩富《马克思“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变动规律”新探——对劳动价值论的一种发展》《财经研究》2002年第28卷第10期25. 赵景峰《马克思经济学与当代西方经济学价值理论比较研究》《当代经济研究》2002年第1期26. 蔡志刚、陈承明《〈资本论〉与西方经济学的价值理论比较》《经济学家》2001年第4期27. 胡义成《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并不绝对排斥效用价值论》《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5年第3期28. 向国成《价值是劳动耗费价值对效用价值的关系——对劳动价值论和边际效用价值论的理论综合》《当代经济科学》1995年第5期29. 金玉国《边际效用价值论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关系问题辩误——对一个流行观点的不同看法》《南京社会科学》1997年第3期30. 何金海《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与边际效用价值论之比较》《南京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6卷第2期31. 张昆仑《“边际效用价值论”的合理成分》《经济学家》2001年第2期32. 于淑波《马克思价值理论与西方价值理论的比较研究》《山东财政学院学报(双月刊)》2002年第2期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与西方效用价值论的比较分析研究观点摘录一、正确理解马克思劳动价值论1.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观点科学的、完整的劳动价值论。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与西方经济效用价值论的差异性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与西方经济效用价值论的差异性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与西方经济效用价值论的差异性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与西方经济效用价值论的差异性摘要: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

西方经济效用价值论以主观唯心主义世界观和形而上学方法作指导。

本文从价值的衡量标准、价值来源认识、价格和价值的关系三个方面分析,认为我国必须在坚持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借鉴效用价值论,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价值;劳动价值论;效用价值论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观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认为,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二重性。

商品的二因素由劳动的二重性决定,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即人类无差别的劳动创造商品的价值。

价值的实质是抽象劳动的凝结。

马克思认为,使用价值(同义于西方经济学的“效用”)是商品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是载体。

没有使用价值的物品不可能成为商品。

在此,马克思并未否定使用价值(效用)在交换中的重要作用。

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价值规律要求,商品的价值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马克思还认为,以商品价值量为基础的市场价格会受到市场供求相互作用的影响而上下波动。

显然,马克思没有否定供给与需求对价格的影响作用。

马克思认为,商品价值不仅有质的规定性,而且有量的规定性。

商品的价值实体是处于凝结状态的抽象劳动。

商品交换表面上是物与物的交换,但背后体现了物的外壳掩盖下的利益关系的交换,而交换必然要求量和质的等同。

劳动的天然尺度是劳动时间,而决定商品劳动价值量的劳动时间又必须是社会范围内一定阶段的平均劳动时间,而不是个别劳动时间。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及整个马克思经济学的基础。

马克思正是从劳动价值论这一基础出发,区分了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从而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

而这是一切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所不愿承认和企图回避、否认的。

因为一旦承认了劳动价值论,就必须承认马克思经济学的整个体系。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理论的比较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理论的比较

收稿日期:2017-08-10作者简介:张永霞(1982-),女,安徽阜阳人,安徽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李海涛(1982-),男,湖北大冶人,安徽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安徽省教育厅项目“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研究———以皖江示范区为例”(KZ00414062);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辅导员在大学生就业心理教育中的支持作用研究”(SK2016A0111)。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理论的比较摘要: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和西方经济理论的效用价值论作为两种主要的价值理论,经济学理论中关于二者之间的争议从来都没有平息。

文章由梳理价值理论的发展历程出发,从研究范式、利益之争等多个视角对这两种价值理论争议的本质和根源进行研究,论证可以通过引入普适的公平理念找到协调价值决定理论争议的新途径。

关键词:价值;劳动价值论;效用价值论;公平;普世价值观中图分类号:A8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438(2018)03-0031-05(安徽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芜湖241000)张永霞李海涛∗∗∗第38卷第3期绥化学院学报2018年3月Vol.38No.3Journal of Suihua UniversityMar.2018在经济学中,价值一直是研究学者们争议不休的主题,其中以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和西方经济学理论的边际效用价值论的争议为典型代表。

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价值是人类抽象劳动在交易商品中的凝结。

马克思的逻辑简单而严密,他从简单的物物交换谈起,提出了一个很容易让人困惑的问题:为什么具有不同使用价值的商品能按一定的数量比例交换呢?既然能如此交换,说明不同的商品具有共同的东西,这种共同的东西不可能是商品自身的有用性,但不同的商品除了各自的有用性,又能从商品本身发现什么呢?马克思运用高度的理论,指出共同的东西正是人们生产商品无差别的抽象劳动耗费,这也就是价值。

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的对立与统一

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的对立与统一

一定帮助。另外,边际效用价值论还曾指出:商品的效用价值会随着商品 数量的增多而降低。解释了一些商品价格变动的具体原格的变动 情况 [2]。
2.4 边际效用价值论的不足与矛盾 在当代社会中,边际效用价值存在一定缺陷。首先,边际效用价值以 个人的主观意愿为主,通过人们对商品实用性的看法来决定商品价值,忽 视了商品的制造过程,不能反映出社会经济结构,在效用价值论下,商品 生产需要根据人们需求来进行,商品价格无法得到有效控制,由于人们对 商品的需求不同,导致商品价值也会出现争议,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而劳动价值论以商品为主体,用劳动力来决定商品价值,对商品市场价格 的调动无法解释。两者之间具有一定科学性,又存在一定缺陷。 其次,效用价值论是以人为主体,太过重视消费者的主观意愿,忽视 了商品的生产过程,毕竟社会生产力才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最后,由 于人们对商品的评价不同,导致商品价格无法固定,不利于对商品市场进 行宏观调控。 3 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的统一与互补 3.1 使用价值和效用价值的相通之处 马克思认为,商品的价值一方面与劳动力有关,另一方面也与人们的 主观意愿决定。在商品形成后,能被人们所接受才是其真正价值体现。因 此,马克思所认为的劳动价值论是具有一定科学的,同时也是现代商品价 值形成的基础。相对于西方的效用价值论而言,其认为商品价值与用途是 对等的,对人们有用的商品才是商品价值的体现,这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 论存在统一与互补。 3.2 两种价值理论的统一 在现代社会中,劳动力是社会生产的主要前提,也是商品价值的主 要体现形式之一。相对于西方的效用价值而言,其将商品价值与消费者需 求联系在一起,太过于重视个体主观意愿,忽视了商品的行程过程。在效 用价值论下,无法对面包与房屋的价值做出解释,在一个非常饥饿的人面 前,显然对面包的需求更多,但实际情况下,房屋的价值要远远高于面包 的价值。人们对商品的需求存在差异,不能以此来决定商品的价值。 因此,商品的价值是由劳动力与人们的需求共同来决定的,一方面, 劳动力可满足人们对商品数量的需求。另一方面,足够的劳动力还可提高 商品的质量,实现商品的效用价值,两者共同存在于商品价值内 [3]。 4 结语 从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进行分析,两者之间共同控制商品价值, 在满足人们对商品数量需求时,也满足了人们对商品实用价值的需求,确 保商品市场稳定的运行。 参考文献 [1] 孙宗伟 . 效用价值论 , 还是劳动价值论 ?——评经济思想史上关 于价值源泉的争论 [J].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 ,2016(3):29-39. [2] 葛浩阳 . 劳动价值论与要素价值论、效用价值论及供求价值论的 比较研究 [J]. 改革与战略 ,2015(7):19-24. [3] 戴真真 . 劳动价值论、效用价值论以及要素价值论的内在统一尺 度及其合理性——以“时间价值论”为视角 [J]. 商业文化 ,2015(9):194197.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与西方经济学效用价值论的根本分歧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与西方经济学效用价值论的根本分歧

[收稿日期]2001-10-06[作者简介]杨俊青(1963-),男,山西万荣人,山西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主要从事西方经济学、劳动经济学研究;王淑娟(1965-),女,山西万荣人,山西财经大学财务处会计师。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与西方经济学效用价值论的根本分歧杨俊青,王淑娟(山西财经大学,山西太原030012)[摘 要]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与西方经济学效用价值论的根本分歧在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真正的价值决定理论,西方经济学的效用价值论,实际是使用价值或社会财富决定理论。

为使我国尽快国富民强,必须在坚持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借鉴西方经济学的效用价值论,按各种生产要素在生产使用价值(社会财富)中的贡献,取得相应报酬。

只有这样,才能调动人们劳动、投资的积极性,加快生产力发展。

[关键词]劳动价值论; 效用价值论; 使用价值论; 社会财富; 按生产要素分配[中图分类号]F01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56(2001)06-0005-04On the Fundamental Divergence bet w een MarxistLabour V alue Theory and the Usef ulness V alue Theory of Western EconomicsYAN G J un 2qing ,WAN G Shu 2juan(Shanxi Finance and Econoniss University ,Taiyuan 030012,China )Abstract :The fandamental divergence between Martist labour value theory and the usefulness value theory of western economics lies in Marxist Labour value is the real value determination theory ,in fact ,the usefulness value theory of western economics is the use value or social wealth determination thecry.For the sake of rich and strong of our country as soon as possible ,must on the foundation of adhering Marxist labour value theory ,take the usefulness value theory of westem econcomics as reference ,according to the contribution of each productive essential element in the productive use value (social wealth )get corresponding reward.By so doing we can encourage the activeness of labour and investment of the people ,accelera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roductive forces.K ey Words :Labour value theory ; usefulness value theory ; use value theory ; social wealth ;distribution according to essential elements 继西方古典经济学派配弟、斯密、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之后,有关价值决定的理论,形成了两大主流:一是马克思在配弟、斯密、李嘉图劳动价值论的科学成分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的劳动价值论,构成其剩余价值学说的理论基础;二是以萨伊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看到古典学派劳动价值论的缺陷,另起炉灶,形成了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相抗衡的所谓效用价值论。

马克思主义与西方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比较研究

马克思主义与西方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比较研究

马克思主义与西方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比较研究马克思主义和西方资本主义经济体系是两种不同的经济理论和实践模式。

本文将从劳动力价值论、私有制与公有制、经济效率和社会平等等多个方面对这两种经济体系进行比较研究,旨在探讨其差异和优缺点。

一、劳动力价值论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力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商品的价值取决于其中包含的劳动时间。

而西方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则主张供求决定价值,通过市场机制来决定商品的价值。

两种理论对劳动力价值的解释存在明显差异,这也导致了对剩余价值分配方式的不同看法。

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理论认为,资本家通过占有生产资料,剥削工人劳动力的剩余价值。

而西方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则认为,资本主义市场通过买卖商品实现了劳动价值的转化,个体劳动者根据市场竞争自由协商确定自己的劳动报酬,实现相对公平的贸易。

二、私有制与公有制马克思主义鼓吹生产资料的公有制,认为只有通过彻底消灭私有制,实现生产资料的社会化,才能达到真正的社会主义。

而西方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以私有制为基础,主张产权权益的保护和市场机制的自由运行。

私有制和公有制对于经济运行和资源配置都具有重要影响。

私有制可以激发个体的生产积极性和创新能力,但也容易导致财富不均等问题。

公有制可以更好地实现资源的公平分配和社会福利的提高,但也存在着计划经济效率低下和刺激创新动力不足等问题。

三、经济效率和社会平等在经济效率方面,西方资本主义经济体系注重市场机制的发挥,以竞争为动力,追求生产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的最大化。

这种市场竞争机制可以激发企业的创新和竞争力,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

马克思主义则强调社会公平和社会平等,认为只有消除剥削和压迫,实现社会主义公有制,才能实现真正的社会平等。

然而,计划经济和集体所有制模式下可能导致效率低下和决策制定的滞后。

四、经济危机和制度优势西方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在历史上多次经历经济危机,如1929年的华尔街股市崩盘和2008年的次贷危机,这些危机引发了对资本主义制度的质疑。

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的区别联系

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的区别联系
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是经济思想史上最具影响力的 两种价值论。关于两者的争论一直是人们的话题。目前经济学 界关于两者之间的关系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两者是对 和他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哲学的理论目的是统一的,都是为 着推翻资本主义服务的。 (二)效用价值论的主要观点和理论作用 效用价值论也就是边际效用价值论。主要代表人物有门格 尔、维赛尔、庞巴维克、杰文斯、瓦尔拉、马歇尔和萨缪尔森。⑦ 效用价值论的主要观点是:商品之所以有价值或价格,因 为对消费者有效用。效用就是消费者从消费商品中感到的满足 程度,是消费者的一种主观评价。消费者从消费商品中得到的 效用着消费量的增加而递减的,边际效用决定价格。边际效 用大的价格高,边际效用低的价格低。消费者为了获得最大效 用,根据花费在每一商品上的最后一元钱带来的边际效用相等 决定在每一种商品上的购买量。 从效用价值论的主要观点来看,它能够维护资本主义的统 治的作用。
笔者以为此时不能认为剩余价值总和等于利润总和,所有
商品的生产价格的总和等于其价值的总和,价值论转化为生产 价格。原因在于:(1)资本家考虑的是利润,消费者考虑的是从
商品中得到的效用。在这个过程中,买方和卖方都不关心所谓
的价值。没有理由认为“社会总产品的生产价格的总和必然等 于它价值的总和”。(2)生产中的分t深化更进一步加深,已经 很难对比金银的价值和所欲购买商品的价值,金银在有的困家 已不是货币。以一定含金量的纸币代替,已经不如金银价值稳 定。(3)鲍尔特斯基维茨等人认为,在马克思的转化程序中,作 为生产结果的产品是按照他们的生产价格出售,而作为生产前 提的那些相同的产品却是按照他们的价值出售的。这在逻辑上
万方数据
消费它的人重新对比消费它的边际效用和货币的边际效用,边 际效用不变,而货币需求量增加,消费该种商品的最后一元钱 效用降低,从而有一部分消费退出。若需求小于供给,价格降 低,愿意消费它的人重新对比消费它的边际效用和货币的边际 效用。边际效用不变,而货币需求量减少,消费该种商品的最后 一元钱效用增加,从而对该种物品的消费量增加。均衡价格下, 供给等于需求,供给方意愿的价格等于需求方意愿的价格。无 论供需是否均横,任何价格时购买者都是通过对比商品的边际 效用和货币的边际效用决定是否购买,任何价格时购买者从商 品中获得的边际效用对于货币的边际效用之比等于价格。假定 消费者的货币因素不变,从而货币的边际效用在某一消费时刻 不变,可以说,任何价格状态时,边际效用决定价格。 因此,文章认为,效用价值论在它的假定下是正确的,在任 何时候都足适用的。

浅谈马克思经济学与当代西方经济学价值理论比较

浅谈马克思经济学与当代西方经济学价值理论比较

浅谈马克思经济学与当代西方经济学价值理论比较摘要]马克思经济学与当代西方经济学价值理论比较有利于进一步认识明晰劳动价值论的科学性,深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

[关键词]劳动价值论价格理论边际效用论价格制度一、马克思的价值学说(1)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决定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有两种含义:第一种是指平均劳动时间,它决定商品的价值量;第二种含义是指社会总劳动分配上所必需的劳动时间,它实现商品的价值量。

对于价值构成,马克思把商品价值分为三个组成部分:代表生产上消费掉的转移到产品中去的不变资本的价值部分(C);补偿可变资本的价值部分(V);剩余价值的部分(M)。

商品的价值(W)=C+V+M。

总的说来,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2)马克思价值转形理论。

马克思的价值理论是以现实价格波动为中心。

在简单商品生产情况下,价格是直接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的。

到了资本主义社会,随着生产的社会化,价格不再直接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而是直接围绕转形价值上下波动。

价值转形有三个层次:首先是价值由于产业资本的参与分配转化为生产价格。

资本不创造价值,但资本仍然参与价格的形成。

所费资本(C+V)转化为成本价格(K),又由于等量资本要求获得等量利润,因此,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利润又转化为平均利润(P)。

这样,就转化为生产价格=K+P。

其次价值由于商业资本的参与转化为完全的生产价格。

商业资本是有一部分产业资本形成的。

商业资本不具有生产剩余价值的职能,但具有实现剩余价值的职能。

因而也属于职能资本,从而也要求取得平均利润。

由于商业资本的介入,商品的价格就由产业部门的生产价格加商业利润加纯粹流通费用构成,这就完成形态的生产价格转变。

最后价值通过土地所有权的参与再转化为垄断价格。

二、当代西方经济学的价值理论(1)边际效用价值论这种理论认为商品的价值决定于边际效用,该理论是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一些奥地利经济学家提出来的,所以,又称奥地利学派,主要代表有门格尔、庞巴维克、维塞尔等。

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比较分析

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比较分析

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比较分析(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码: ___________)论文关键词:劳动价值论;效用价值论;商品价值论论文摘要: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是两种不同的价值理论。

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既有合理性,又有局限性。

科学的研究方法是吸收劳动价值论和效用价值论的有益成果,重建商品价值理论。

一、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的来源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的理论来源,要追溯到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他在自己的代表作《国富论》中提出劳动创造商品价值的观点,同时,区分了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

他指出:“应该注意,价值一词有两个不同的意义。

它有时表示特定物品的效用,有时又表示占有某物而取得的对他种货物的购买力。

前者可以叫作使用价值,后者可以叫作交换价值。

”他认为“劳动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正尺度。

”他又说,价值由劳动决定的原理只适用于“初期野蛮社会”,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由于资本积累和土地私有制的生产,商品的价值不再由劳动决定,而是由工资、利润、地租三种收人决定。

他说:“工资、利润和地租是一切收人和一切可以交换价值的三个根本源泉。

”等等。

斯密的价值概念不够明确,引起后来学者的争论。

法国经济学家萨伊在《政治经济学概论》中研究了商品价值问题。

他批评斯密“只有人的劳动才创造价值”不符合事实,更加严密的分析表明,“一切价值都来自人的劳动加上自然力与资本的作用。

”他提出生产三要素(劳动、资本、土地)共同创造商品的价值。

萨伊所讲的价值不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而是物品或财富的效用。

他说:“物品效用就是物品价值的基础,物品的价值就是由财富所构成的。

”萨伊的价值论被人称为“生产要素价值论”或“效用价值论”。

后来,边际学派又发展了效用价值论,创立了边际效用价值论。

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

他肯定劳动创造价值的基本观点,批评斯密的价值概念自相矛盾。

浅谈马克思经济学与当代西方经济学价值理论比较的开题报告

浅谈马克思经济学与当代西方经济学价值理论比较的开题报告

浅谈马克思经济学与当代西方经济学价值理论比较的开题报告
马克思经济学的价值理论与当代西方经济学的价值理论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马克思主张的价值理论是以劳动为基础的,而当代西方经济学的价值理论则主要是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

马克思经济学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该商品所花费的劳动时间所决定的。

他认为,劳动是生产力的源泉,生产力的提高可以使单位时间内所生产的价值增加,因此更多的劳动时间意味着更高的价值。

而当代西方经济学则认为,商品的价值主要是由市场供求关系所决定的,即所谓的“边际贡献”。

虽然两种价值理论存在差异,但它们都具有一定的价值,在不同的经济体系中都有不同的应用。

马克思经济学的价值理论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劳动价值和商品价值的关系,为劳动者争取更公平的报酬提供了理论支持。

而当代西方经济学的价值理论则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指导企业合理定价和产品研发等决策。

对于两种价值理论的比较,可以深入探讨它们的哲学思想、社会背景、理论基础等方面的差异和联系,掌握价值理论在经济实践中的应用和局限性,为当代经济理论的发展和应用提供更加科学的理论支持。

效用价值论和劳动价值论的对比探究

效用价值论和劳动价值论的对比探究

效用价值论和劳动价值论的对比探究试验1211208140515张舵【摘要】长期以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坚持劳动价值论, 西方经济学理论坚持效用价值论, 并把二者作为区分两大阶级价值理论的基础,由阶级对立导致了价值理论的对立, 认为二者之间是非此即彼的关系。

本文按照效用价值论和劳动价值论的来源、内容、区别、联系以及统一四个方面对两者进行了对比探究,将两者统一,建立了自己的理论。

【关键词】效用价值论劳动价值论对比【正文】长期以来,价值理论一直是经济学家们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

各种理论争论不休的原因在于诸多的经济学家阶级、立场存在诸多差异,对“价值”这个概念难以达成共识。

以价值决定与价值源泉作为标准来梳理经济学上的价值理论,可以发现价值理论主要有“劳动价值论、要素价值论、效用价值论和均衡价值(价格) 论”四大类。

进一步地从研究方法或研究视角来看,劳动价值论和要素价值论属于供给价值理论范畴,效用价值论则属于需求价值理论范畴,而均衡价值论则属于供求混合价值论范畴。

1劳动价值论和效用价值论通常被称为经济学价值论的两个范式。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坚持劳动价值论, 西方经济学理论坚持效用价值论,二者作为区分两大阶级价值理论的基础, 认为二者之间是非此即彼的关系。

2本文将按照效用价值论和劳动价值论的来源、内容、区别、联系和统一五个方面对两者进行对比探究,以期深化认识。

一.效用价值论和劳动价值论的来源在古代,人们探讨价值问题时,就曾经在不同程度上提出过以效用来衡量价值的观点,但是没有发展成系统的理论。

17世纪下半叶英国的尼古拉•巴尔本和18世纪意大利的费尔南陀•伽里阿尼、法国重农学派的孔狄亚克发展了这一思想。

到19世纪初,法国的萨伊也提出过这种观点,但是他没有特别强调效用价值论的主观性。

19世纪50年代的戈森,在综合前人的观点上提出了“戈森定律”①,为在实际上形成效用价值理论构造了最后的蓝图。

319世纪70年代的“边际①戈森定律是以德国经济学家戈森命名的边际效用价值,其内容就是欲望与享受的相互关系及变化规律。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和西方效用论的方法论比较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和西方效用论的方法论比较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和西方效用论的方法论比较作者:武记花曹雄娜来源:《经营管理者·中旬刊》2016年第07期摘要:马克思深受欧陆理性主义的影响,运用劳动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本质,提出了剩余价值理论,劳动价值理论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在西方经济学研究的过程中,提出了相对立的西方效用理论,典型代表是奥地利的边际效用价值理论,该理论深受英国经验主义的影响,认为效用是价值的源泉,稀缺性是价值的必要条件。

由于这两种理论研究者指导思想和方法论的不同,导致了对商品价值认识上的差异和对立。

关键词:劳动价值论效用论方法论一、劳动价值论和西方效用论的基本思想1.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思想。

1.1商品的双重属性。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抽象劳动创造价值,具体劳动产生使用价值,即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决定了商品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体。

商品只有拥有了使用价值才能够被人们所需要,商品的使用价值是指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体现了商品的物质属性,不同的商品具有不同的属性与特点,不能够在数量上进行比较。

1.2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一般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认为只有劳动者的抽象劳动才是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它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纷繁复杂,琳琅满目的商品可以在市场上自由平等的进行交换的基础和核心是商品具有内在的价值,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分离出了一种可以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即货币,是商品在交换过程中的货币表现。

1.3价值可以度量,度量依据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商品的价值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可以进行量化比较。

商品价值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需要注意的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有两种,第一种社会劳动必要时间强调的是在同一个生产部门内生产某单位商品所消耗的平均的必要劳动时间,对象是生产同种产品的企业,如果该部门生产某件商品的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说明该部门生产效率就高,能获得更多的收益,相反则获得较低甚至是负收益;第二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从供求关系角度出发,对象是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各个企业,在社会总的劳动时间中,用来按照一定比例生产社会所必需的某种商品所消耗的必要劳动时间。

劳动价值论和效用价值论的比较

劳动价值论和效用价值论的比较
发展 而 出现 了均 衡价格 理论 。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直接继承了古典经济学的
传统 , 把商品交换的依据——价值归结为劳动 ,把 价值量归结为商品生产和再生产所需要的社会必要 劳动量 ,认为价格围绕着价值运转并最终受价值的
制约。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所 阐述 的基本思想如下 :
()劳 动 具 有 二 重 性 ,即 抽 象 劳 动 和 具 体 劳 1
的解释 。
关键 词 :劳动价值 论 ;效用价值 论 ;借鉴
中图分类号 :A 1 文献标识码 : 81 A 文章编号 :17 — 8X (06 1 04 — 6 6 1 30 20 )0 — 01 0 在经济学的发展史上 , 以亚当・ 斯密和大卫 ・ 李 嘉图为代表的古典劳动价值论瓦解以后 ,关于价值 的理论 主要 有两种 ,即马 克思 劳动价 值论 和西 方 经济学的效用价值论 。劳动价值论和效用价 值论 ,虽然在历史上表现为两种对立的价值理论 , 但这两种价值理论 ,并不能完全取代对方而成为唯
维普资讯
第 2卷 第 1 8 期 20 年 2月 06
宜春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 ) Jt l o Yct n e i (oi c ne oma f i m U i rt s a si c ) t h v sy c l e
Vo . 8 No 1 12 . . F b2 o e .0 6
宜 春学 院学报 ( 社会经济 中所能生产的一切最终产品中具有 最小边际效用的那个产品的边际效用决定的,亦即 “ 生产 成本 归结 为满 足 的程 度” [ 把 。J
但是 ,效用价值论 并非 是单 纯主观的价值 理 论 ,这是必须引起我们重视的。第一 ,效用 以物的 有用性 为基础——物的有用性是一种客观存在 ,即 物质所 固有 的属 性 和功能 ,因此 ,效用 的产 生有着

资本论--思考题及答案

资本论--思考题及答案

1.劳动价值论的核心内容是什么?商品二因素,即使用价值和价值,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具有不可比较性。

价值是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构成商品交换的基础。

劳动具有二重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它们是生产商品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不是两次劳动,也不是各自独立两种劳动。

具体劳动是特定具体形式的劳动,创造不同质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创造的是同质的价值。

劳动二重性决定商品二因素。

2.货币是怎样产生的?货币流通规律的内容。

货币的本质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货币是长期商品交换发展的结果,是价值形式的完成形态。

货币产生经历了简单、扩大、一般和货币价值形式发展阶段。

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指某种商品价值是偶然地、简单地通过另一个商品的使用价值表现出来。

扩大的价值形式指某种商品的价值形式通过一系列商品使用价值表现出来。

扩大价值形式比简单价值形式更充分反映价值性质,扩大的相对价值形式只是由简单的相对价值表现的总和。

一般的价值形式:是指一切商品价值通过一种商品使用价值表现出来。

形式上看一般价值形式是扩大的价值形式的颠倒,但处于一般价值形式的商品已发生本质变化,它是作为社会价值的代表存在,但时间和地点不固定。

货币形式:指一般等价物固定在黄金、白银上,商品的价值是通过金、银来表现。

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这是由金银本身的特点决定的。

金银作为货币这种特殊商品,是价值的直接体现物,具有双重使用价值,一方面是自然性质决定的使用价值,另一方面是社会职能决定的使用价值。

前两阶段属于买卖同一的直接交换;后两阶段属于以特殊商品为媒介的买卖分开交换。

货币流通规律:流通中的货币需要量与待售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与同一单位货币的流通速度成反比。

流通中的货币需求量=待售商品价格总额/同一单位货币流通速度。

3.为什么说劳动二重性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1)分析了抽象劳动是创造价值源泉,为劳动价值理论奠定了科学的基础(2)揭示了剩余价值源泉是工人剩余劳动创造,为阐明剩余价值来源提供了理论依据(3)说明了资本有机构成、资本再生产等理论,为其经济理论创造了前提条件。

效用价值论与劳动价值论比较

效用价值论与劳动价值论比较

劳动价值论;效用价值论;商品价值论论文摘要: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是两种不同(de)价值理论.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既有合理性,又有局限性.(de)研究方法是吸收劳动价值论和效用价值论(de)有益成果,重建商品价值理论.一、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de)来源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de)理论来源,要追溯到英国古典学家亚当·斯密,他在自己(de)代表作国富论中提出劳动创造商品价值(de)观点,同时,区分了商品(de)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他指出:“应该注意,价值一词有两个不同(de)意义.它有时表示特定物品(de)效用,有时又表示占有某物而取得(de)对他种货物(de)购买力.前者可以叫作使用价值,后者可以叫作交换价值.”他认为“劳动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换价值(de)真正尺度.”他又说,价值由劳动决定(de)原理只适用于“初期野蛮社会”,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由于资本积累和土地私有制(de)生产,商品(de)价值不再由劳动决定,而是由工资、利润、地租三种收人决定.他说:“工资、利润和地租是一切收人和一切可以交换价值(de)三个根本源泉.”等等.斯密(de)价值概念不够明确,引起后来学者(de)争论.法国经济学家萨伊在经济学概论中研究了商品价值问题.他批评斯密“只有人(de)劳动才创造价值”不符合事实,更加严密(de)分析表明,“一切价值都来自人(de)劳动加上力与资本(de)作用.”他提出生产三要素(劳动、资本、土地)共同创造商品(de)价值.萨伊所讲(de)价值不是凝结在商品中(de)抽象劳动,而是物品或财富(de)效用.他说:“物品效用就是物品价值(de)基础,物品(de)价值就是由财富所构成(de).”萨伊(de)价值论被人称为“生产要素价值论”或“效用价值论”.后来,边际学派又了效用价值论,创立了边际效用价值论.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古典经济学(de)劳动价值论.他肯定劳动创造价值(de)基本观点,批评斯密(de)价值概念自相矛盾.他在其代表作资本论中提出“商品二因素”和“劳动二重性”学说,说明具体劳动创造商品(de)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de)价值;商品(de)价值就是凝结在商品中(de)人类抽象劳动;商品(de)价值量决定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价格是价值(de)货币表现等等.马克思还批评萨伊(de)“生产要素价值论”和“三位一体”(de)分配公式,是为资本主义剥削辩护.马克思(de)劳动价值论和萨伊(de)效用价值论都来源于斯密(de)价值论,两种不同(de)价值理论演变关系如下:商品价间二、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de)区别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de)区别有以下三点:(一)劳动价值论认为,生产劳动创造商品(de)价值;具体劳动创造商品(de)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de)价值.效用价值论认为,生产要素共同创造商品(de)价值.劳动只是要素之一,不能单独创造价值.争论(de)焦点是对“创造”(de)理解问题.汉语词典(修订本)(de)解释是:“创造”就是“想出新方法、建立新理论、做出新(de)成绩或东西.”“创造性”就是“努力创新(de)思想和表现,充分调动广大群众在劳动中(de)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这种涵义上讲,劳动创造价值(de)观点是正确(de).因为在生产三要素中,人是劳动(de)主体,只有人(de)劳动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其他生产要素(土地、资本等)都是被动(de)要素,本身并不具有创造性;在生产要素中,只有人(de)劳动是不可缺少(de),其他生产要素并非绝对不可缺少.例如,非农业生产就不一定需要土地,小生产就不一定需要资本.“劳动创造价值”不仅是马克思主义(de)价值观,同时也是广大劳动人民(de)价值观.生产要素共同创造价值是西方经济学(de)价值观.(二)劳动价值论认为,商品(de)价值就是凝结在商品中(de)人类抽象劳动,因此得出结论:劳动是价值(de)唯一源泉.效用价值论认为,商品(de)价值就是财富(de)效用(使用价值),因此得出结论:生产三要素是商品价值(de)源泉.争论(de)焦点是对“价值”和“源泉”(de)理解问题.由于对价值概念理解不同,对价值源泉(de)看法就必然不同.众所周知,商品是用来交换(de)劳动产品.作为劳动产品,商品是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相结合生产出来(de).生产力二因素(人力和物力)决定商品二因素:一是物(de)因素,来源于自然界;二是人(de)因素,来源于人(de)劳动.自然资源与人(de)劳动是商品使用价值(de)源泉,而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de)源泉.“创造”与“源泉”是两个不同(de)概念,不能混为一谈.“劳动创造价值”不等于“劳动是价值(de)唯一源泉”.自然资源与劳动一样,也是商品价值(de)源泉.因为自然资源对人类有使用价值,稀缺(de)自然资源(石油、煤炭、天然气、金、银、铜、铁矿等)有交换价值,这是不能否认(de)事实.商品交换不仅是劳动交换,同时也是资源交换.资源、劳动、商品、价值关系如下:自然资源+人(de)劳动=产品~使用价值~商品~交换价值.(三)马克思(de)劳动价值论认为,劳动创造商品(de)价值,资本、土地并不创造价值.因此得出结论:资本带来利润,土地带来地租,都是对雇佣劳动者(de)剥削.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批判资本主义剥削.萨伊(de)效用价值论认为,生产三要素共同创造商品(de)价值,因此得出结论:劳动获得工资,资本获得利润,土地获得地租,并不存在剥削.这就是政治经济学(de)阶级性.这个问题(de)关键是对“剥削”(de)理解问题.有人认为,价值论是分配论(de)基础.劳动价值论是按劳分配(de)理论基础,生产要素价值论是按生产要素分配(de)理论基础.有人认为,价值论与分配论无关,劳动价值论不是按劳分配(de)理论基础,按生产要素分配也不能证明生产要素共同创造价值.事实证明,没有价值创造,就没有价值分配.劳动创造价值是按劳分配、多劳多得(de)理论基础,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de)基本分配原则.深化劳动价值理论研究,是为了完善按劳分配制度.同时,应该认识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资本、土地是稀缺资源,参与价值形成,不能无偿使用,因此也要参与分配.如果分配公平(合情、合理、合法),有利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人民生活水平(de)不断提高,就不必谈论剥削问题;如果分配不公,贫富差距扩大,甚至两极分化,就肯定有剥削问题.剥削就是利用经济、政治特权,侵犯劳动人民(de)利益,为个人或小集团谋私利.这个问题比较复杂,应该结合实际具体分析,在此不多谈.三、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de)联系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不仅有区别,而且有联系,主要有以下三点:(一)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de)研究对象都是商品(de)价值,只是由于研究(de)重点和方法不同,产生了不同(de)认识.效用价值论研究(de)重点是商品(de)使用价值,采用定量分析(de)方法,从财富(de)效用到边际效用,从基数效用到序数效用等;劳动价值论研究(de)重点是商品(de)交换价值,采用定性分析(de)方法,从交换价值中抽象出价值,从价值讲到价格等.科学(de)研究方法应该是:全面分析,系统研究,不仅要进行定性分析,而且要进行定量分析;不仅要研究使用价值,而且要研究交换价值;还要研究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de)联系,研究交换价值和价格(de)区别,才能得出科学(de)结论.(二)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对商品使用价值(de)源泉认识是相同(de).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说过:“劳动不是一切财富(de)源泉,自然资源和劳动一样,也是使用价值(而物质财富本来就是由使用价值构成(de))(de)源泉,劳动本身不过是一种自然力(de)表现.”“只有一个人事先就以所有者(de)身份来对待自然界这个一切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de)第一源泉,把自然界当作隶属于他(de)东西来处置,他(de)劳动才成为使用价值(de)源泉,因而也成为财富(de)源泉.”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也说过:“政治经济学家说:劳动是一切财富(de)源泉.其实劳动和自然界才是一切财富(de)源泉.自然界为劳动提供材料,劳动把材料变为财富.”效用价值论认为,生产三要素是财富和价值(de)源泉.(三)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对商品价格(de)认识也有某些相同之处.劳动价值论认为,商品(de)价格是由价值决定(de),价值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de).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浮动是商品经济(de)价值.效用价值论认为,商品(de)原始价格是由生产费用决定(de),市场价格是由供求关系决定(de),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相交,决定商品(de)均衡价格.马克思在雇佣劳动和资本中也说过,商品(de)价格是由什么决定(de)“它是由买主和卖主之间(de)竞争即供求关系决定(de).”他还指出,“商品价格是由生产费用决定(de)”.其实,商品价格与货币密切相关,离开货币就谈不上价格.四、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de)统一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长期争论不休,说明两种不同(de)价值理论都有自己(de)一定道理,需要继续研究.形而上学(de)思维方式是:“非A即B-.辩证法(de)思维方式是“亦A亦B".正确(de)研究方法应是求同存异,发展创新,吸收劳动价值论和效用价值论(de)有益成果,创立新(de)商品价值论.商品(de)价值是什么这不是单纯(de)经济学间题,而是经济问题.从哲学上讲,价值是客体对主体(de)意义以及主体对客体(de)评价,它反映了客体和主体(de)关系.马克思说过:“‘价值’这个普遍(de)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de)外界物(de)关系中产生(de)”.商品(de)价值就是商品对人所具有(de)意义以及人对商品所作(de)评价,它反映了商品(客体)和人(主体)之间(de)关系.换句话说,我们讲商品(de)价值,就是指商品对人有何价值人对商品作何评价(买不买,值不值)离开人这个价值主体,商品无人问津,价值就无从谈起.这是认识商品价值(de)关键所在,也是发展商品经济(de)意义所在.我们为什么要发展商品经济归根到底是为了满足人民(de)消费需要.在商品社会中,人从整体上(不要理解为个人)讲具有二重性: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商品是用来出卖(de)劳动产品,生产(de)最终目(de)是为了满足消费(de)需要,因此就决定商品(de)价值也具有二重性:对消费者具有使用价值,对生产者具有交换价值.使用价值是商品价值(de)物质内容,交换价值是商品价值(de)表现形式.内容决定形式,有使用价值(de)商品才有交换价值,没有使用价值(如伪劣商品)就没有交换价值;使用价值降低(如旧车),交换价值降低;使用价值消失(如过期失效药品),交换价值消失.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de)关系是辩证统一关系,统一于商品(de)价值.研究商品价值问题,必须首先研究使用价值,只有弄清使用价值,才能弄清交换价值.商品(de)使用价值是商品(de)社会价值,即满足社会消费者(de)需要.任何社会(de)商品生产,最终目(de)都是为了满足消费需要.生产是手段,消费是目(de);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决定再生产.生产和消费(de)关系决定商品与货币、供给与需求、总供给与总需求(de)关系,从而决定整个国民经济(de)运行.商品(de)使用价值包括三要素:品种、数量、质量.不同品种、数量、质量(de)商品,具有不同(de)使用价值,同一商品也可能有不同(de)用途,这些都是不言而喻(de).商品使用价值(de)大小是可以分析比较(de),根据使用价值三要素对消费者(de)效用就可以比较出来.品种(序数效用):商品类别品种很多,使用价值大小不同,可以进行定性分析,按序数排列,排在前三位(de)应该是:食品、衣服、住房……食、衣、住是人民基本(de)生活需要,解决(de)是温饱间题.我国经济战略第一步就是解决温饱问题,第二步是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是实现共同富裕.现在已经走过第二步,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但是还没有全面达到小康水平.数量(基数效用):商品数量有多少,决定使用价值(de)大小,可以进行定量分析,用基数计量.例如,我国现在有13亿人口,每年需要消费多少粮食根据统计,得出基数.满足需要,效用最大.粮食生产就是要根据这个基数来安排.国家实行最严格(de)耕地保护制度,保护粮食生产基地;同时建立粮食储备制度,以丰补歉,保证粮食安全.此外,国家还给种粮农民财政补贴,以调动农民(de)生产积极性. 质量(时间效用):商品质量要合格,而且要有保质期,过期则失效.特别是食品、药品,关系人民生命健康,质量尤其重要.现在市场上假冒伪劣商品泛滥成灾,过期食品、药品也拿去出卖,广大消费者深受其害(有些人被伪劣食品、药品毒害致死).国家必须制定商品质量标准,建立质量检查监督机构,加强质量检查监督工作,严厉打击假冒伪劣行为,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保护消费者(de)合法权益.商品(de)交换价值是商品(de)经济价值,即能够给商品生产者带来经济利益.盈利或赚钱是商品生产(de)直接目(de),它决定商品生产和流通(de)全过程,促进商品经济(de)发展和繁荣.在商品经济(de)发展过程中,商品(de)交换价值形式也发展变化:从简单(de)价值形式到扩大(de)价值形式,从一般价值形式到货币形式,从金属货币流通到纸币产生,如今又发展到货币“一卡通”.在货币产生以前,没有价值尺度和价格标准,商品(de)交换价值形式是不明确(de),在很大程度上带有互通有无(de)性质,交换双方获得(de)都是使用价值(货物).在货币产生以后,有了价值尺度和价格标准,单位商品(de)交换价值就明确地表现为价格.商品价值、使用价值、交换价值与价格(de)逻辑关系是:商品价值商品(de)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de)物质承担者,这个“物质”就是商品(de)数量和质量.没有数量就没有质量;没有质量(如食品腐烂变质),数量再多也不顶用,等于零. 商品(de)交换价值与价格、数量成正比.商品(de)价格与质量成正比(优质优价),与数量成反比例方向变化(薄利多销).劳动生产率(de)提高可以增加商品(de)产量,与交换价值成正比;同时又降低生产成本,与价格成反比.消费者购买商品考虑(de)是买什么(品种)买多少(数量)好不好(质量)贵不贵(价格)这是经济生活(de)基本常识.商品(de)价格就是货币与商品相交换(de)比例关系,即单位商品交换价值(de)货币表现(亦称单价).用公式表示:商品价格=这个公式不仅包括各种商品(de)各种价格,而且反映了价格变化,即供求规律:在自由竞争(de)市场上,个别商品(de)市场价格是由生产成本和供求关系决定(de).生产成本是决定商品价格(de)内因,市场价格只有高于成本价格,生产者有利可图,才会继续生产;否则就会停产或转产.供求关系是决定商品价格(de)外因:商品供不应求,价格上涨;供过于求,价格下跌;供求平衡,价格相对稳定,市场价格等于成本价格加平均利润,即生产价格.市场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浮动,是市场经济(de)价格规律.价格规律调节商品生产和流通.整个社会(de)商品价格水平是由货币发行量决定(de).国家制定货币政策,控制货币发行量,可以保持商品价格水平(de)基本稳定,防止通货紧缩或通货膨胀,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平稳发展.。

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的比较

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的比较

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的比较摘要: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与西方经济的效用价值论是对立的两种价值论,一直以来备受争论。

本文试图浅析这两种价值论的不同以及相同点,同时在研究中也看到了一些效用价值论的不足。

马克思在批判地继承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建立的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是不能被效用价值论取代的。

关键词:劳动价值论效用价值论比较一、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的简介1.劳动价值论劳动价值论强调的是价值由劳动决定,其区别于将商品效用看作价值形成的决定性要素的效用价值论。

其核心是商品的二因素和劳动的二重性。

马克思创造了劳动二重性学说,认为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劳动是价值的实体,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从而完成了劳动价值论。

2.效用价值论效用价值论以物品满足人的欲望的能力或人对物品效用的主观心理评价解释价值及其形成过程的经济理论。

它同劳动价值论相对立。

在19世纪60年代前主要表现为一般效用论,自19世纪70年代后主要表现为边际效用论。

二、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的不同1.来源与发展历程在16到17世纪商品经济发展过程中,学者逐渐发现商品交换时价格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17世纪下半叶,英国古典经济学创始人威廉·配第最早提出劳动价值论,他在其著作《赋税论》中首次阐述了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的思想。

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来源》一书中进一步提出“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的著名论断。

大卫·李嘉图继承了古典经济学家威廉·配第和亚当·斯密的价值理论,并对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这一原理作了比较透彻的分析。

马克思在对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的批判与继承的基础上,突破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局限,提出了“商品二因素”和“劳动二重性”学说,最终形成了完整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

早在17~18世纪,资产阶级经济学著作中就有了效用价值论思想的初步表述。

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的比较分析

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的比较分析

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的比较分析陶善信【摘要】劳动价值论是通过抽象商品的产生源泉——劳动的实际消耗量来定义价值的,强调不同商品生产劳动间的平等性,即等量劳动耗费应得等量补偿;而效用价值论是通过直接抽象商品的使用价值——劳动的最终有用性来定义价值的,强调不同商品生产劳动间的竞争性,即每一劳动量应产生最大的效用.两种价值论从定义上看并不存在必然的冲突,还存在互补性.历史上受权力干扰和资源流动不畅的影响,在商品分配中不同商品生产劳动间常常出现不公平竞争,导致等量劳动耗费不能得到等量补偿,而过度强调平等性,又可能牺牲竞争性,降低劳动的有用性.【期刊名称】《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7(034)003【总页数】3页(P10-12)【关键词】劳动价值论;效用价值论;平等性;竞争性【作者】陶善信【作者单位】安徽工业大学商学院,安徽马鞍山24303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014.3商品经济中,每个人都是社会分工的一环,每个人能分配多少产品,取决于社会对每个人在商品生产中所作贡献的评价,社会对每个人贡献的评价最终转化为对其所生产的商品价值的评价,或者说商品的价值就是附着在商品上的生产者的贡献。

评价有两个维度:一是对每人在社会大生产中付出多少(劳动)进行比较,二是对每人产出多少进行比较。

在经济学发展中,分别从这两个维度产生了两种评价体系,也就对应着两种价值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和西方正统经济学的效用价值论。

一、劳动价值论剖析(一)基本内容马克思是从商品开始认识价值的。

只有商品才有价值,价值是商品的特有属性。

价值附着在商品上,是一定的经济历史发展阶段的特殊产物。

1.价值本质马克思认为商品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商品中凝结着人类劳动;商品是用来交换的。

由于交换的目的,商品具有了交换价值。

而决定交换价值的正是价值。

可见,有了商品交换,才有了价值的存在。

那么,价值构成是商品具有的使用价值还是商品中凝结的人类劳动呢?马克思是从价值形成的源头即物物交换开始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与西方经济效用价值论的差异性摘要: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

西方经济效用价值论以主观唯心主义世界观和形而上学方法作指导。

本文从价值的衡量标准、价值来源认识、价格和价值的关系三个方面分析,认为我国必须在坚持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借鉴效用价值论,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价值;劳动价值论;效用价值论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观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认为,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二重性。

商品的二因素由劳动的二重性决定,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即人类无差别的劳动创造商品的价值。

价值的实质是抽象劳动的凝结。

马克思认为,使用价值(同义于西方经济学的“效用”)是商品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是载体。

没有使用价值的物品不可能成为商品。

在此,马克思并未否定使用价值(效用)在交换中的重要作用。

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价值规律要求,商品的价值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马克思还认为,以商品价值量为基础的市场价格会受到市场供求相互作用的影响而上下波动。

显然,马克思没有否定供给与需求对价格的影响作用。

马克思认为,商品价值不仅有质的规定性,而且有量的规定性。

商品的价值实体是处于凝结状态的抽象劳动。

商品交换表面上是物与物的交换,但背后体现了物的外壳掩盖下的利益关系的交换,而交换必然要求量和质的等同。

劳动的天然尺度是劳动时间,而决定商品劳动价值量的劳动时间又必须是社会范围内一定阶段的平均劳动时间,而不是个别劳动时间。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及整个马克思经济学的基础。

马克思正是从劳动价值论这一基础出发,区分了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从而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

而这是一切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所不愿承认和企图回避、否认的。

因为一旦承认了劳动价值论,就必须承认马克思经济学的整个体系。

二、西方经济效用价值论基本观点边际效用价值论是在19世纪70年代吸收早期效用价值论和边际思想的基础上,由英国的杰文斯、奥地利的万格尔和法国的瓦尔拉提出的,后由奥地利的庞巴维克和维塞尔加以发展的资产阶级经济学的价值理论之一。

他们以商品的稀缺性以及人的欲望及其满足为出发点,以效用为中心,认为商品的价值决定其边际效用。

边际效用价值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庞巴维克。

边际效用价值论是边际效用学派理论的核心和基础。

边际效用价值论者认为,商品价值由该商品的边际效用决定。

效用是指物品能满足人们欲望的能力。

边际效用则是指每增加购买一单位的某种商品给消费者带来的总效用的变化量。

边际效用论者认为商品的价值并非实体,也不是商品的内在客观属性。

价值无非是表示人的欲望同物品满足这种欲望的能力之间的关系,即人对物品效用的“感觉与评价”。

他们认为效用是价值的源泉,是形成价值的一个必要的而非充分的条件,价值的形成还要以物品的稀缺性为前提。

稀缺性与效用相结合才是价值形式的充分必要条件。

在此,稀缺性是指物品供给的有限性。

效用论者认为,物品只有对满足人的欲望来说是稀少的时候,才可能成为人们福利所不可缺少的条件,从而引起人的评价,表现为价值,而衡量价值量的尺度就是“边际效用”。

效用论者认为人对物品的欲望会随其不断被满足而递减。

如果供给无限,则欲望可能减至零甚至产生负效用,即达到饱和甚至厌恶的状态。

它的价值会随供给增加随之减少甚至消失。

边际效用论者还提出了以主观价值论为基础的市场价格论,称为“客观价值论”,并将之与供求均衡论结合起来,认为市场价格是在竞争条件下买卖双方对物品的主观评价彼此均衡的结果。

边际效用价值论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价值论,它割裂了商品的价值与劳动过程之间的联系,将价值这一客观历史范畴说成是一种自然永恒的心理范畴,妄图以主观评价做为衡量价值的尺度。

他们声称劳动无法衡量,却不知主观评价更无法衡量。

显然,他们歪曲了市场价格理论和商品流通规律,从而陷入了唯心主义的深渊。

三、两种价值论的比较与分析(一)对价值的衡量标准不同马克思认为价值是人类抽象劳动的凝结,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有两种含义:一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在此,“社会”是指在生产同种商品的生产者的范围内的社会。

“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是指某一时间、某一生产部门大多数生产者具有的生产条件。

二是“社会劳动时间可分别用在各个领域的份额的这个数量界限,不过是整个价值规律进一步发展的表现,虽然必要劳动时间在这里包含着另一种意义。

为了满足社会需要,只有这样多的劳动时间才是必要的”。

在此,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社会总劳动的分配上所必需的劳动时间。

两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前者决定商品的价值量,后者实现商品的价值量。

价值作为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的质的规定性得以展现。

在价值衡量标准问题上,边际效用价值论者认为,边际效用是价值的尺度,产品价值的高低决定于边际效用的大小。

比如,门格尔认为,一件商品可以对一个人有较大的价值,也可以对另一个人有较小的价值,或者对第三者没有价值,这完全取决于这3个人的偏好差异和每个人所得到的收入总量。

与此相近,杰文斯以“最后效用程度”作为价值的衡量标准。

他认为价值的大小取决于“最后效用程度”的多少。

瓦尔拉斯以“稀少性”即最后一单位商品的满足欲望的强度来衡量价值。

庞巴维克提出,决定物品价值的不是它的最大效用,也不是它的平均效用,而是它的最小效用,即物品的价值是“由它的边际效用数量来决定的”。

而边际效用量“是由需要及其供应之间的关系决定的”。

实际上,边际效用价值论以所谓的边际效用作为价值衡量的标准,无论是边际效用技术论,还是边际效用序数论,都不能表现为具体的、可以衡量的数量,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价值量的衡量问题。

(二)对价值来源认识上的不同马克思认为价值的源泉是唯一的,即人类的劳动,而且是活劳动。

价值是凝结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要依赖于一定的载体而存在,本身是看不见,摸不到的。

价值不可能在交换、分配、消费领域产生。

劳动过程或生产过程是劳动力作用于生产资料的过程,只有发挥作用的劳动力是生产过程的主体。

从价值的产生来看,创造价值的只有劳动,劳动者的活劳动才是价值的源泉,土地、资本、科学技术等要素只能是价值的创造条件,而不能成为创造价值的主体,不能成为价值源泉。

边际效用价值论者认为价值的源泉是效用或最后效用程度。

他们认为产品有用与否和它用途的大小,完全取决于人对产品是否有满足这种欲望的能力。

门格尔认为,经济活动的个人赋予一件商品的价值,等于他从该商品应得的具体满足的重要性。

门格尔根据其“规算理论”认为,生产中使用的机器、原材料、土地等生产资料,间接地通过帮助生产出能够直接满足个人需要的物品来确定其价值,生产资料的现值等于它们将要生产出来的消费产品的预计价值。

杰文斯认为,价值是指一种商品的最后效用程度。

按杰文斯的定义,最后效用程度是“现有商品量中那极小的或无限小的最后加量或次一可能加量的效用程度”。

它是一个以比例数字表示的抽象的量,不含有任何客观物质的内容。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揭示了价值的惟一源泉是来自劳动,而不是看其活动是否提供了效用,深入到事物的本质,展现出事物的本来面目。

而边际效用论是在人的苦乐感觉等主观心理评价的效用上兜圈子,这意味着其只是人的欲望和由人的主观所估定的物的能够满足欲望的能力之间的关系,抹杀了价值同劳动的关系,抹杀了价值这一经济范畴的历史性和社会性,具有很大的表面性。

(三)价格和价值关系的差异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认为,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价值是价格的基础。

根据价值规律的要求,商品的价格与商品的内在价值相一致。

商品价格的变化通常决定于商品价值和货币价值两个因素,一般来说,其变化与商品变化成正比,与货币价值变化成反比。

当然,价格还受到供求关系、消费者的支付能力和购买欲望以及商品的使用价值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边际效用价值论者庞巴维克认为,市场价格是买卖双方对物品的主观评价相互平衡的结果。

这种平衡是由交换者竞争中形成的物品的边际效用决定。

瓦尔斯在“稀少性”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一般均衡”,认为任何一种商品的供求不仅是该商品的函数,也是所有其他商品价格的函数,因此任何商品的价格都必须同时和其他商品的价格联合决定。

当一种商品的价格恰好使它们的供给和需求相等时,就形成了一般均衡状态,此时的价格称为均衡价格。

在此,庞巴维克基于人对物品的主观评价来分析价格的形成是站不住脚的。

事实上,不是人的主观评价决定商品的价格,倒是商品价格决定着谁能成为购买者。

瓦拉斯加以“稀少性”作为均衡价格的前提条件,夸大了“稀少性”的作用,用对经济现象的均衡数量关系的说明来替代对经济范畴的本质的分析,这种价格决定具有很大的片面性。

众所周知,供求关系只能调节市场价格的暂时波动,它并不能决定商品的市场价格,因此,试图通过供求均衡来说明价格是完全错误的。

四、深入发展劳动价值论的建议从上述比较分析中可见,劳动价值论是科学的价值论,边际效用价值是不能成立的。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仍应坚持劳动价值论。

但是,我们不能完全排斥边际效用论,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它仍存在某些合理性,应该以科学的态度来对待边际效用价值论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既坚持和发展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同时使边际效用论为我所用。

首先,承认边际效用的客观存在,但不能以此推出它能决定商品的价值。

在现实生活中,效用的概念在买卖行为中是客观存在的,但它不能决定价值,它只能影响商品的价格。

其次,边际效用论虽然不成立,但边际分析方法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并不矛盾,我们可以借鉴。

边际效用论并不是一开始就反对马克思主义,杰文斯的剪辑效用论在马克思科学创立劳动价值论之前就已存在,而且,边际效用论与边际效用概念之间不能划等号,边际效用价值论不能存在,但并不能因此完全否定边际效用概念作为一种经济分析工具的有用性,我们应该将边际效用价值论与边际分析方法区分开来。

最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一步发展和完善马克思劳动价值论。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但它不能僵化一成不变的,它必然会随着历史发展而不断地丰富和完善。

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时代变化,结合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以及改革开放的实践,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

毛泽东说,价值规律是“一个伟大的学校”;邓小平反复告诉我们,进行现代化建设一定要按价值规律办事,“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江泽民指出,我们应该结合新的实际,深化对社会主义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和认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