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12学习】八年级生物《遗传的物质基础》教案
遗传的物质基础教学设计
![遗传的物质基础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f667331cf18583d04964595b.png)
《遗传的物质基础》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1.课程标准依据:依据新课程标准,初中生物重在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各项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
重视以“发现”、“探究”为基础的生物学学习方法,重视以探索性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方法训练。
本节课旨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合作学习,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它不仅重视知识的获取,而且更加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及方法,更加突出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主旨。
2.教材分析:本单元是在讲授完生物的生殖、发育后,安排遗传和变异的内容,是揭示生命延续和发展的自然深入。
本节课从细胞核—染色体—DNA—基因四个层次,阐述其在遗传中的重要作用。
通过学习,为学生进一步探究遗传和变异的奥秘奠定知识基础。
教材内容涉及课标中“细胞核在生物遗传中的重要作用”“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染色体、DNA和基因的关系”三部分。
3.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生物学知识储备,初步掌握了科学探究的方法,而且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已经养成。
当了解到每个人和自己的父母有相似之处又有不同之处后,对于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有着非常强烈的求知欲。
但是八年级学生对各种新鲜事物好学、好问,性情上好玩、好动,可抽象思维能力欠缺,遇到较抽象理性的知识时,难以理解和接受。
由于这一节知识抽象,以学生现在的认知水平不容易深刻理解,所以学生学习过程中会感觉到比较困难。
因此,在学生以往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基础上,通过ppt、视频等多种教学手段,再辅以实验,将本节内容人性化、直观化,层层深入,利于学生的理解。
二、教学目标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说明细胞核是遗传的控制中心,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尝试描述染色体、DNA和基因的关系。
(2)能力目标:通过对概念的学习和伞藻的嫁接实验活动,提高思维能力,使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加强。
《遗传的物质基础》教案
![《遗传的物质基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77ee615c5da50e2524d7f31.png)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它有哪些结构与遗传功能相适应?自然过渡到对DNA分子认识。
为学生提供红绿铝线、药瓶橡皮盖等材料,制作模型。模型制作完成后,进行展示,教师在此时提示学生:制作模型所用的不同颜色的橡皮盖,分别表示DNA分子的不同片段,教师说明不同的片断能够表达不同的信息,这些信息控制着生物表现出各种特征,引出基因的概念,认识基因。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1〉认识身边的遗传现象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生物现象,并总结出遗传的概念。
〈2〉明确细胞核是遗传的控制中心。
〈3〉观察分析染色体的化学成分和DNA分子的组成,理解每种生物体体细胞中的染色体的数目恒定的意义。
〈4〉说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并尝试描述细胞核、染色体、DNA、基因之间的关系。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观察思考讨论,得出结论。
学生叙述细胞核移植实验的过程及结论
学生对多利培育过程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
学生积累记录结论。
学生观察思考
学生展开小组讨论,交流观点
学生在师的引导下,回答,得出结论。
让学生以遗传学“专家”的身份,对动画中的内容发表见解,并认同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学生观察DNA分子模型、模式图
对照模式图,学生制作DNA分子模型。
小组合作活动
小组合作表演
自己尝试按一定次序排成一行,并说明排列的依据。
例如:
学生相互提问、解答
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去解答得出结论:遗传物质存在于细胞核中
开启学生思维
得出结论:细胞核是遗传的控制中心
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及思维能力
引出染色体这一名词,认识染色体
活动中,学生通过已知的生物知识,推测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既降低难度,又利于学生理解
遗传的物质基础教案
![遗传的物质基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8db0c8c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0a.png)
遗传的物质基础教案第一篇:遗传的物质基础教案第四章第一节遗传的物质基础教案教材分析:《生物的遗传和变异》一章是在学习了绿色开花植物的一生、动物的生殖和发育、人的生殖和发育以后安排的一章内容,在生物圈中,每种生物在繁殖后代的过程中都伴随着遗传和变异现象。
而《遗传的物质基础》一节就是在前面学过知识基础上认识主要的遗传物质------DNA,从而对学习遗传和变异的相关内容做好铺垫和知识储备。
教学目标:1、能说明细胞核是遗传的控制中心,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2、学会尝试描述染色体、DNA、基因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1、细胞核是遗传的控制中心,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2、细胞核、染色体、DNA、基因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1、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2、细胞核、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从学生日常生活中耳熟能详、通俗易懂的俗语入手,引出遗传和变异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再通过成龙和房祖名等的明星图片展示其二人的相似性,引入遗传的概念和遗传的物质基础。
然后通过“小组交流与分享”“观察和思考”“分析和讨论”等学生活动,组织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使他们在自主预习和合作交流与分享的过程中,真正理解细胞核、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
有的学生对遗传物质很陌生,有的学生对遗传一知半解,但都很好奇很期待,所以对本节课充满了好奇心和求知欲。
因此可以先让学生自主预习并分享所知,对遗传物质有个初步认识,然后通过对四个问题的解决,得出四个结论,从而进一步理解“细胞核、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编制导学稿),收集图片、动画、视频等资源制作课件。
学生准备:(自主研学,完成学案。
)收集有关遗传的知识。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这些俗语说明生物在繁殖后代过程中伴随着遗传和变异现象。
遗传能使生物界的每种生物世代延续,而变异则可以使生物不断进化。
初中生物《遗传的物质基础》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生物《遗传的物质基础》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ce2bb01bddccda38376baf81.png)
济南版初中生物教材教学设计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一节《遗传的物质基础》教师姓名:【课题】第一节遗传的物质基础☆课标内容1. 说明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2. 描述染色体、DNA 和基因的关系。
☆课标分解行为条件行为程度Array☆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说明细胞核是遗传的控制中心,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2. 尝试描述细胞核、染色体、DNA 和基因之间的关系【过程与方法】1. 通过对伞藻嫁接实验的分析讨论,归纳出细胞核是遗传的控制中心2. 通过观看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视频,进行分析思考和阅读材料,认识到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认同“细胞核是遗传的控制中心,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这一科学结论2. 在学习DNA 分子的双链双螺旋结构时,同观察生活中同样结构物品的图片,认识到生物学科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并开始养成关注生活,善于观察的习惯3. 通过对DNA 分子双链双螺旋结构发现史的简单了解,感受并学习科学家的探究精神4. 通过对本节知识相关的生物技术应用的了解,激发对生物学的兴趣和向往☆教材分析本节从宏观到微观、从现象到本质阐述了遗传和变异的知识,结构层次清晰:从细胞核→染色体→DNA→基因,描述了遗传物质的结构、成分、作用。
本节课是一节专业性很强的理论课,涉及生命的微观结构基础。
本节的主要内容有细胞核中有染色体;染色体由DNA 和蛋白质组成;基因是DNA 分子上有遗传效应的片段;每个基因都携带某种特定的遗传信息,控制着生物的特征等。
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形成有关遗传物质的概念,从而构建以生物体、细胞、细胞核、染色体、DNA、基因等为主的概念体系。
通过学习,为学生后面学习性状的遗传奠定基础,有助于加深对生物多样性和生物技术等内容的理解。
☆教学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1. 说明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2. 尝试描述细胞核、染色体、DNA 和基因之间的关系【教学难点】1. 理解为什么细胞核是遗传的控制中心2. 理解为什么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建议对于本节内容,可以考虑从学生的已知入手,利用学生已知的俗语、日常生活中所见到亲子相似现象,引起学生共鸣,并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兴趣,拉近知识和生活的距离。
遗传的物质基础教案
![遗传的物质基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b7b0d4e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eaa17fd.png)
遗传的物质基础教案教案标题:遗传的物质基础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遗传的概念和重要性。
2. 了解遗传的物质基础,包括基因、染色体和DNA。
3. 掌握基因的结构和功能。
4. 理解基因的遗传规律和遗传变异。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演示文稿。
2. 白板、彩色粉笔或马克笔。
3. 学生练习册。
4. 实验材料(可选)。
教学过程:引入:1.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一些具有遗传特征的生物,如黑色素沉着的狗、花色斑马等。
2. 引发学生对遗传的兴趣和好奇心,引导他们思考这些特征是如何传递给后代的。
探究:1. 通过PPT演示,向学生介绍遗传的概念和重要性。
2. 解释遗传的物质基础是基因、染色体和DNA。
3. 使用示意图和实际图片,展示基因、染色体和DNA的结构和层次关系。
4. 解释基因的功能,包括决定个体的特征和控制生物体的生理过程。
5. 引导学生思考基因是如何通过遗传规律传递给后代的,并介绍孟德尔的遗传定律。
实践:1. 分发学生练习册,并组织学生进行个人或小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2. 可以设计一些基于遗传的实验,如观察果蝇的眼色遗传、植物的花色遗传等,让学生亲自参与实践,加深对遗传的理解。
总结:1. 回顾所学内容,强调遗传的重要性和基因的作用。
2. 提醒学生遗传的物质基础对于理解生物学和进化的重要性。
拓展:1. 鼓励学生进一步了解现代遗传学的发展和应用,如基因工程、遗传疾病的研究等。
2. 提供相关阅读材料或网站链接,供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
评估:1. 在课堂结束前进行一个简短的问答环节,检查学生对于遗传的物质基础的理解程度。
2. 收集学生练习册的作业,评估他们对于遗传概念和基因结构的掌握程度。
教学延伸: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兴趣,可以进一步探讨遗传的应用,如农业遗传改良、家族遗传疾病的风险评估等。
可以组织小组讨论或开展研究项目,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
八年级生物遗传的物质基础教案模板5篇
![八年级生物遗传的物质基础教案模板5篇](https://img.taocdn.com/s3/m/deaecf11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7ecdd85.png)
八年级生物遗传的物质基础教案模板5篇八年级生物遗传的物质基础教案模板5篇作为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教学设计应立足于整体,每个子系统应协调于整个教学系统中,做到整体与部分辩证地统一,下面为大家分享了《生物优秀教案课件五篇》,感谢您的阅读和关注!八年级生物遗传的物质基础教案(篇1)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学校年级要求,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为指导,以新大纲新考纲为扶手,学习领会并贯彻实施高效课堂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充分落实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生自信挖掘学生潜力,坚持“自主合作探究”新课程理念,以昌乐二中模式为基础,以杜郎口中学措施为途径,以x二中效果为目标,全力构建高效课堂模式。
二、工作目标根据本校实际,本学期教学内容主要是生物必修一《分子细胞》,本模块有六章内容,主要包括组成细胞分子细胞基本结构功能以细胞生命历程。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促进高效课堂教学改革全面实施,在生物教学中贯彻执行以学生为学习主体,老师是学习帮助者精神,全面培育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本学期主要任务如下坚持贯彻“抓中间,促两头,面向全体夯实基础”战略思想。
注重“双基”,踏踏实实地进行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教学,并做到时反馈巩固,一步一个脚印打好基础;在完成基础知识教学前提下,逐步通过有针对性训练培养学科能力。
教师要在备课导学案编制作业批改考试分析等各个环节上做更细更实,做精做优。
三、学情分析本学期我带高一__等x个班生物教学。
其中x班x班为强化班,是年级中精华,基础好,反应快,一点就通,因此对该班学生需要高标准高质量,在夯实基础知识前提下,有意识地向高考挺进,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更加严谨谦虚,不断超越自己。
8班为实验班,重点是抓双基促养成。
而17班为普通班,学生基础差,底子薄,大部分人自我管理控制能力差,所以对于这部分学生应该以抓养成教育为主,教育他们学会做人,同时注重双基教育。
教育最新K12八年级生物上册 20.2《性状遗传的物质基础》教案 (新版)北师大版
![教育最新K12八年级生物上册 20.2《性状遗传的物质基础》教案 (新版)北师大版](https://img.taocdn.com/s3/m/b09542b2d4d8d15abe234ecc.png)
性状遗传的物质基础一、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简述染色体、DNA和基因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举例说出生物体中染色体的数目是特定的,并且成对存在。
情感态度价值观简述基因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重点:1、让学生独立完成DNA粗提取的实验2、基因的概念和功能。
教学难点:基因的概念和功能。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多媒体辅助教学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过程:复习提问:什么是生物的性状?【诱导】引入:生物的性状是受什么控制的呢?与组成生物体的物质又有何关系呢?大家想必都听过克隆羊多莉,那么有谁知道多莉到底是怎么被克隆出来的呢?大致过程又是怎样的呢?【探究】学生思考、讨论【展示】学生回答问题【评议】教师评议【演示】多媒体展示克隆羊多莉的克隆过程以及与母羊的联系的相关图片得出结论:遗传物质存在于细胞核中,那么具体的遗传物质又包括哪些呢?新课讲解:1、染色体、DNA和基因:①染色体:存在于细胞核中②DNA:染色体由DNA和蛋白质构成。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每条染色体上一般只有一个DNA分子。
③基因:染色体上控制性状的基本遗传单位。
基因是DNA上有遗传效应的片段。
拓展:基因和染色体一样也是成对存在的。
2、基因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蓝图。
飞机蓝图→某个部件数据→某个部件→性能等基因组→某个基因→蛋白质→性状小结:基因是通过指导蛋白质会成来表达自己所携带的遗传信息,从而控制生物个体的性状表现的。
【活动】要注意环境的影响:举例《伤仲永》中的仲永六、板书设计:第一节性状遗传的物质基础一、染色体、DNA、和基因染色体:存在于细胞核内,其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
基因:DNA上有遗传效应的片段。
DNA:长链状的分子,是细胞内起作用的物质。
二、基因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蓝图1.基因通过指导蛋白质的合成来表达自己所携带的遗传信息,从而控制生物个体的性状表现的。
2.每个基因并不是在每个细胞中都将遗传信息表达出来。
3.基因虽然能够控制生物性状,但也不能控制生物体的全部生命活动。
《遗传的物质基础》教学设计(1)
![《遗传的物质基础》教学设计(1)](https://img.taocdn.com/s3/m/dd03d9c7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95fe989.png)
《遗传的物质基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说明细胞核是遗传的控制中心,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2.尝试描述细胞核、染色体、DNA、基因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伞藻的嫁接实验,分析讨论,归纳出细胞核是遗传的控制中心。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认同“细胞核是遗传的控制中心,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科学结论。
【教学重点】细胞核是遗传的控制中心,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教学难点】细胞核、染色体、DNA、基因之间的关系。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展示孩子与父母相识,双胞胎相似的图片,为什么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讲授新课:(一)细胞核是遗传的控制中心自主学习,完成题目(幻灯片展示)。
学生观察伞藻嫁接实验图。
教师点拨:伞藻的形状、颜色由细胞核控制:既可采用嫁接方式,也可以用细胞核移植的方法,开启学生的思维;再用多媒体展示,使学生眼前一亮。
过渡:那么在细胞核中存在哪些遗传物质呢?主要的遗传物质是什么呢?接下来我们将继续学习(二)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完成课件展示的题目:1.什么是染色体?2.每种生物体内的染色体数量是否相同?3.染色体的化学成分有哪些?哪种成分与遗传有重要关系?分子是怎样的一种结构?5.什么是基因?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6.每条染色体通常包含多少个DNA分子?每个DNA上包含多少基因?7.一般情况下,生物体细胞内染色体数目恒定的意义?教师点拨:染色体在细胞核中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
在同种生物的体细胞内都含有数目相同且形态相似的染色体,在不同种生物的体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和形态则有所不同。
课件学习染色体、DNA、基因的相关知识,并总结三者的关系:染色体位于细胞核中,DNA是染色体的组成部分,基因位于DNA上。
课件展示染色体病的图片,学习DNA在人类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反思】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和形态的恒定,保证了生物的子代与亲代之间具有相对稳定的遗传信息,也保证了物种的相对稳定性。
《遗传的物质基础》 学历案
![《遗传的物质基础》 学历案](https://img.taocdn.com/s3/m/da10a675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6327534.png)
《遗传的物质基础》学历案一、学习目标1、理解遗传物质的概念和特点。
2、掌握 DNA 作为遗传物质的证据和结构特点。
3、了解基因的概念和功能。
4、理解染色体在遗传中的作用。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DNA 是主要遗传物质的实验证据。
(2)DNA 的双螺旋结构模型。
(3)基因的表达和遗传信息的传递。
2、难点(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2)DNA 分子的结构特点和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3)基因的表达过程中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三、知识链接1、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特别是细胞核的作用。
2、生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如减数分裂。
四、学习过程(一)遗传物质的早期推测在 20 世纪早期,科学家们对于遗传物质的本质存在多种猜测。
当时,人们普遍认为蛋白质是遗传物质,因为蛋白质在生物体内的种类繁多、结构复杂,并且具有多种功能。
然而,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这种观点逐渐受到了挑战。
(二)DNA 是遗传物质的证据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1)格里菲思的体内转化实验①实验材料:肺炎双球菌,包括 S 型(有荚膜,菌落光滑,有毒性)和 R 型(无荚膜,菌落粗糙,无毒性)。
②实验过程及结果:a 给小鼠注射 R 型活细菌,小鼠不死亡。
b 给小鼠注射 S 型活细菌,小鼠死亡。
c 给小鼠注射加热杀死的 S 型细菌,小鼠不死亡。
d 将 R 型活细菌与加热杀死的 S 型细菌混合后注射给小鼠,小鼠死亡,并且从死亡小鼠体内分离出了 S 型活细菌。
③结论:加热杀死的 S 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 R 型细菌转化为 S 型细菌。
(2)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①实验思路:将 S 型细菌中的各种物质分别提取出来,单独观察它们对 R 型细菌的转化作用。
②实验过程及结果:a 只有加入 S 型细菌的 DNA 时,R 型细菌才能转化为 S 型细菌。
b 加入其他物质(如蛋白质、多糖等),R 型细菌不能转化为 S 型细菌。
③结论:DNA 是使 R 型细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即 DNA是遗传物质。
八年级生物下册《遗传的物质基础》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生物下册《遗传的物质基础》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3aa59b55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76e4be1.png)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遗传物质的奥秘,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利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形式,帮助学生理解遗传学原理,提高合作学习和交流表达能力。
3.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总结实验现象的能力,锻炼实验操作技能。
4.遗传定律:运用生动的比喻和实例,讲解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让学生掌握遗传现象的基本规律。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 DNA双螺旋结构的特点是什么?
-基因与遗传信息的关系如何?
-遗传变异的类型和原因有哪些?
-遗传定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汇报展示:各小组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对遗传物质基础的理解。
1.请学生结合课堂所学的遗传物质基础,选取一个感兴趣的遗传现象,如色盲、血型等,查阅相关资料,分析其遗传规律,并撰写一篇500字左右的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
2.设计一个关于遗传物质基础的问答游戏,邀请家人或朋友参与,通过游戏形式,检测自己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向他人传播生物学知识。
4.增强学生的道德观念,让他们明白遗传学在医学、农业等领域为人类带来的福祉,同时关注遗传伦理问题。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物学基础,对生物的基本结构和功能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他们对遗传学这一神秘领域充满好奇,渴望探索生命的奥秘。然而,由于遗传学概念较为抽象,学生可能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予适当的引导和帮助。
5.观看一部与遗传学相关的纪录片,如《生命的奇迹》、《基因密码》等,并撰写观后感,分享自己的感悟和收获。
遗传的物质基础(教案)
![遗传的物质基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b60a930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c020454.png)
遗传的物质基础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染色体的概念,知道染色体由DNA和蛋白质组成。
2. 使学生理解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知道DNA分子具有双螺旋结构。
3. 让学生掌握基因的概念,了解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和作用。
4.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科学探究精神。
二、教学内容1. 染色体的组成2. DNA的结构特点3. 基因的概念和作用4. 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5. 基因与性状的关系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染色体的组成,DNA的双螺旋结构,基因的概念和作用。
2. 教学难点: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基因与性状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直观展示染色体、DNA和基因的结构。
2. 利用模型、图片等教具,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概念。
3.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思考和分析问题。
4. 组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染色体、DNA和基因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遗传物质的基础是什么。
2. 讲解染色体的组成:介绍染色体的概念,讲解染色体由DNA和蛋白质组成。
3. 展示DNA的双螺旋结构: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DNA的双螺旋结构,讲解DNA的特点。
4. 讲解基因的概念和作用:介绍基因的概念,讲解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和作用。
5. 讲解基因与性状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讲解基因与性状的遗传规律。
7. 布置作业:设计一些有关染色体、DNA和基因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通过布置有关染色体、DNA和基因的练习题,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课堂问答:在课堂上提问学生,以评估他们对染色体、DNA和基因概念的理解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评估他们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七、教学拓展1. 介绍基因编辑技术:如CRISPR-Cas9,让学生了解现代生物技术在遗传学领域的应用。
《遗传的物质基础》教学设计
![《遗传的物质基础》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e3dc58329e31433238689374.png)
教学设计学环节活动技术支持导入设计脚本,录制微课提出问题:您知道这些遗传现象就是主要就是由什么决定得?利用自学质疑课观瞧视频,并讨论回答提出得问题网络图片、图片处理、制作、制作微课探讨伞藻嫁接实验(录制微课)合作研讨:观察伞藻嫁接实验,回答下列问题:(1)伞帽得形状就是由伞藻得哪部分结构控制得?(2)通过对伞藻嫁接实验得观察,您得到什么结论?观瞧实验演示后,小组讨论并总结答案,由小组推荐人员进行口头展示。
制作、录屏软件讲授设计脚本,录制微课,设计自学质疑学案脚本设计:1、细胞内存在着一些能被碱性燃料染成深色得物质,这些物质就就是染色体。
2、每种生物体内得染色体数量就是不相同得。
人得体细胞内就是23对染色体。
体细胞中染色体成对存在。
3、DNA分子:就是由两条长链盘旋而成得规则得双螺旋结构利用自学质疑课观瞧视频,回答下列问题:1、什么就是染色体?2、每种生物体Word设计学案、制作、微课录制内得染色体数量就是否相同?3、染色体有什么特点?4、染色体得主要成分由哪些?5、为什么说DNA 就是主要得遗传物质?训练展示根据学生疑问及教学目标重难点进行制作,设计训练展示学案1、以下细胞中没有染色体得就是( )。
A.人得肌肉细胞B.牛得精子C.人得成熟红细胞D.玉米得叶肉细胞2、下列关于DNA得叙述,正确得就是( )A.DNA就是生物体内主要得遗传物质完成训练展示学案展示成果制作DNA分子模型双螺旋结构示意图。
遗传的物质基础
![遗传的物质基础](https://img.taocdn.com/s3/m/b439753683c4bb4cf7ecd198.png)
《遗传的物质基础》教案一、教案背景: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现象。
遗传使得物种稳定、世代相传,变异使得生物界绚丽多姿、丰富多彩。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是通过生殖和发育而实现的。
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对遗传和变异的认识已逐渐深入到基因水平。
二、教学课题:《遗传的物质基础》三、教材分析:本节从细胞核——染色体——DNA——基因四个层次描述了遗传物质的结构、成分、作用。
本节涉及的名词比较多,有遗传、染色体、DNA、基因等。
教材通过观察与思考栏目归纳出:细胞核是遗传信息控制中心,这是本节的重点之一。
教材紧接着描述了染色体、DNA、基因的有关知识,通过对它们的学习使学生认识三者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自学法、分析讨论法、小组合作等。
五、教学过程:(一)学习目标:1.明确细胞核是遗传的控制中心,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2.尝试描述染色体、DNA、基因之间的关系。
3.通过对伞藻嫁接实验的分析讨论,能归纳出细胞核是遗传的控制中心。
重点:描述染色体、DNA、基因之间的关系,说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难点:描述染色体、DNA、基因之间的关系,说出DNA的结构。
(二)导学内容:1、细胞核是遗传的控制中心(1).阅读课本73页第一段,搞清“遗传”一词的意思是什么,并请举例说明。
(2).观察课本伞藻嫁接实验,思考讨论以下两个问题:①伞帽的形状是由伞藻的哪部分结构控制的?②通过对伞藻嫁接实验的观察,你得到了什么启示?跟踪巩固:(1)生物学上,,叫做遗传。
(2)伞藻嫁接实验表明,生物的遗传物质主要存在于中,即是遗传的控制中心。
(3)“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种现象主要是由细胞的哪一结构决定的。
()A.细胞壁B.细胞膜C. 细胞质D.细胞核拓展应用:科学家将棕鼠体细胞的细胞核物质注入已被抽去细胞核的黑鼠卵细胞内,激活后,移入白鼠的子宫内,该细胞发育成的幼鼠的体色是怎样的?为什么?2、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请读课本74页第二段并结合图4.4-2,了解什么是染色体?染色体在生物体细胞内是如何存在的?然后独立完成下列填空:(1).染色体是细胞内存在着的一些被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
八年级生物上册《遗传的物质基础》优秀教学案例
![八年级生物上册《遗传的物质基础》优秀教学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d0386a4b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14e3ffa.png)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环节,我将通过与学生讨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遗传现象,如“为什么我们会长得像父母?”来引发学生对遗传物质基础的好奇心。接着,我会展示一些关于遗传的趣味图片和实例,如多指、并指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遗传的神奇。然后,提出问题:“遗传现象背后的原因是什么?”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遗传的物质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如家族遗传特征,引发他们对遗传现象的兴趣。通过讲解DNA的双螺旋结构、基因的遗传信息传递等知识点,使学生认识到遗传物质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实验操作等形式,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提高他们对生物学科的兴趣和认识。
本案例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遗传的物质基础,为后续学习生物进化、遗传与变异等章节打下坚实基础。在此基础上,教师还需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生物学人才。
(二)讲授新知
1. DNA的结构与功能:首先,我将以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向学生介绍DNA的双螺旋结构,如将其比作螺旋形的梯子。接着,通过动画和模型展示DNA分子的结构特点,使学生理解DNA作为遗传信息载体的作用。
2.基因的概念与功能: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习基因的概念、组成和功能。通过实例讲解,使学生明白基因如何控制生物的性状,并介绍基因突变对生物特性的影响。
八年级生物上册《遗传的物质基础》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在我国初中生物课程中,《遗传的物质基础》是八年级生物上册的重点章节,它旨在帮助学生理解遗传信息的载体——DNA,以及基因的概念和作用。为了提高学生对这一抽象概念的理解,本教学案例将采用生活实例、互动讨论和实验探究等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深入了解遗传的物质基础,并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
八年级生物上册《遗传的物质基础》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生物上册《遗传的物质基础》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0de11317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42a9d48.png)
(一)导入新课
在本节课开始时,我将通过以下方式导入新课:
1.提问方式:向学生提问:“你们知道自己的眼睛是像爸爸还是妈妈吗?为什么会这样呢?”引发学生对遗传现象的好奇心。
2.生活实例:展示一些生活中的遗传实例,如家族遗传特征、作物遗传育种等,让学生感受到遗传现象的普遍性。
3.视频资料:播放关于遗传现象的科普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将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染色体与基因:介绍染色体的概念、组成及其在细胞分裂中的作用;讲解基因的概念、基因与DNA的关系,以及基因在遗传中的作用。
2.遗传信息的传递:详细讲解DNA复制、转录和翻译的过程,使学生了解遗传信息是如何传递的。
3.遗传变异:介绍遗传变异的类型,(四)课堂练习
在课堂练习环节,我将设计以下练习题:
1.选择题:考查学生对染色体、基因、DNA等基本概念的理解。
2.填空题:检查学生对遗传信息传递过程的掌握。
3.简答题: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遗传现象。
4.实践题:设计实验方案,探究遗传变异的类型及其原因。
(五)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将引导学生进行以下活动:
4.引导学生正确看待遗传与疾病的关系,关爱遗传病患者,树立人文关怀。
5.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使学生学会倾听、表达、交流与合作。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生物学基础,掌握了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但对遗传的深入理解尚处于起步阶段。在此基础上,他们对遗传现象充满好奇,有较强的探索欲望。然而,由于遗传概念较为抽象,学生在理解染色体的组成、基因与DNA的关系等方面可能存在困难。此外,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有待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以下方面:
遗传的物质基础(教案)
![遗传的物质基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48e8fa2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40ca6ae.png)
遗传的物质基础教学目标:1. 了解染色体的概念和组成。
2. 掌握DNA的结构和功能。
3. 理解基因的概念和作用。
4. 掌握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
5. 能够运用遗传学知识解释一些遗传现象。
教学重点:1. 染色体的概念和组成。
2. DNA的结构和功能。
3. 基因的概念和作用。
4. 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
教学难点:1. DNA的双螺旋结构。
2. 基因的编码过程。
3. 遗传信息的传递机制。
教学准备:1. 染色体模型。
2. 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3. 基因表达过程图解。
4. 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图解。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通过展示染色体模型,引导学生思考染色体的组成和功能。
2. 提问:你们听说过DNA吗?它有什么作用?二、染色体的概念和组成(5分钟)1. 介绍染色体的概念:染色体是细胞核中的一种结构,包含了遗传信息。
2. 讲解染色体的组成:染色体由DNA和蛋白质两种物质组成。
3. 展示染色体模型,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染色体的结构。
三、DNA的结构和功能(10分钟)1. 介绍DNA的概念: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存在于细胞核中。
2. 讲解DNA的双螺旋结构:DNA由两条长长的链组成,形成双螺旋结构。
3. 讲解DNA的功能:DNA上决定生物性状的小单位叫基因,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4. 展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DNA的结构。
四、基因的概念和作用(5分钟)1. 介绍基因的概念:基因是DNA上具有特定遗传信息的片段。
2. 讲解基因的作用: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3. 举例说明基因与性状之间的关系。
五、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5分钟)1. 讲解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DNA通过复制自身,将遗传信息传递给子代。
2. 讲解遗传信息的表达过程:DNA上的基因通过转录和翻译,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3. 展示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图解,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
教学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染色体的概念和组成,掌握了DNA的结构和功能,理解了基因的概念和作用,以及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
《遗传的物质基础》教学设计遗传的物质基础教学设计
![《遗传的物质基础》教学设计遗传的物质基础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bc47a5b10912a216147929b7.png)
《遗传的物质基础》教学设计遗传的物质基础教学设计“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改变以前的教学思想和方法,对于每一堂课都要精心设计,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下面是我对《遗传的物质基础》这节课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一)教学分析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现象,遗传使得物种稳定,世代相传;变异使得生物界绚丽多姿,丰富多彩。
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对遗传和变异的认识已经逐渐深入到基因水平。
本节是学习遗传和变异的基础。
共有两部分内容:“细胞核是遗传的控制中心”和“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由于学生对本节内容比较生疏,因此,教师可以课前引导学生搜寻与本节内容相关的知识,为本节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识记遗传、染色体、基因等概念。
(2)理解细胞核是遗传的控制中心;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3)尝试描述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
2.能力目标:通过对伞藻嫁接实验的分析讨论,能归纳出细胞核是遗传的控制中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本节教学,渗透基因组计划的研究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三)教学重点细胞核是遗传的控制中心;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四)教学难点描述细胞核、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准备1.学生准备:搜寻与本节内容有关的生物学资料,留心观察身边的遗传和变异现象。
2.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三、教学过程(一)创设问题情景教师提出问题:我们每个人都能找出与父母相似的地方,请同学们认真思考后写下来。
(学生进入角色,集中精力思考。
)然后教师让学生积极发言,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
教师趁机引导:与父母相似的现象叫遗传,与父母不相似的现象叫变异。
遗传和变异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生物现象,遗传与其他生命活动一样,也有其物质基础,本节课我们将共同探讨。
(大屏幕出示课题第一节《遗传的物质基础》)(二)细胞核是遗传的控制中心1.提出问题早在18世纪人们就认识到生物的后代与亲代之所以相似,是因为生物体内具有决定这些现象的遗传物质。
初中生物教案【遗传的物质基础】
![初中生物教案【遗传的物质基础】](https://img.taocdn.com/s3/m/b951ae71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368fdd5.png)
教师活动:(一)展示小组自学情况以及得分,处理自学检测中问题(我的疑惑)。
(二)合作探究:学生先在小组内自主合作探究,然后教师引导完成,纠正错误。
个人独立思考-小组内合作探究-教师引导(可以选择口头提示、小组展示或直接出示答案)1.关于染色体在细胞内分存在特征点拨:染色体在体细胞内是成对存在的,而且不同生物体细胞内的染色体数量不同结构不同,同种生物不同个体的体细胞内染色体的数目相同,结构相似。
2.关于染色体、DNA、基因之间的关系。
点拨:一条染色体上面只有一个DNA分子,一个DNA分子上面有许多个基因;细胞核、染色体、DNA、基因四者之间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
3.关于DNA与基因点拨:DNA上面存在着生物体全部的遗传信息,它就相当于盖楼房时的设计图,决定了生物体的所有外部形态及生理特性,而基因是DNA的基本单位控制着生物体某一个具体的性状。
预设:学生对染色体、DNA、基因不易理解。
学法指导:引导学生借助图形、比喻等进行分析。
借助课件图分析。
学生活动:(一)提出先学中未解决的疑惑,小组或全班讨论解决。
(二)认真分析讨论,思考下列问题。
先自己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展示交流,统一答案。
要求: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讨论,准备展示。
1.下图为染色体、DNA、基因之间的关系示意图,在图中填写各结构的名称,并用语言和图形的方式描述各结构之间的关系。
2.课本96页巩固提高第3题。
教师活动:过渡语:相信经过前面几个环节的学习,同学对本节的内容已经全部掌握。
下面请同学们独立完成当堂训练题目,看谁做得又快又对。
点拨语:1.即使是同种生物在不同个体之间其性状也会存在差异,所以同种生物个体间遗传物质也有不同的地方,其DNA结构并不是完全相同的。
2.基础知识是回答问题的根本,当堂训练中的题目都是围绕教材中的基础知识进行训练,希望做错的同学能够查缺补漏,回扣课本。
学生活动:要求:请同学们独立完成以下题目,看谁做得又快又对。
1.以下关于DNA分子叙述错误的是 ( )A.DNA分子从空间结构上看就像螺旋的梯子B.DNA分子由两条链盘旋而成,构成独特的双螺旋结构C.每个DNA分子上都具有特定的遗传信息D.一般来说一个DNA分子上只具有1-2个基因2.以下关于染色体的叙述正确的是()A.同种生物的体细胞内所含染色体的数目相同B.不同种生物的体细胞内所含染色体的数目相同C.染色体上的蛋白质也是遗传物质D.染色体上的 DNA具有双螺旋结构,说明染色体往往是成对存在3.下列对DNA的描述,错误的是()。
初中生物遗传的物质基础教案
![初中生物遗传的物质基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8717a40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9d3151f.png)
初中生物遗传的物质基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遗传的基本概念,认识遗传物质的特点和作用;2. 掌握遗传物质DNA的结构和功能;3. 了解遗传的分子基础和遗传规律。
二、教学内容:1. 遗传的基本概念;2. 遗传物质的特点和作用;3. DNA的结构和功能;4. 遗传的分子基础和遗传规律。
三、教学重点:1. 遗传物质DNA的结构和功能;2. 遗传的分子基础和遗传规律。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解遗传的基本概念和遗传物质的特点和作用,引导学生理解遗传的原理;2. 实验观察法:通过实验观察DNA的结构和功能,帮助学生掌握遗传物质的特点;3. 讨论互动法:通过小组讨论或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思考遗传的分子基础和遗传规律。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或图片展示,引导学生思考遗传的基本概念;2. 讲解:讲解遗传物质DNA的结构和功能,引导学生了解遗传物质的特点和作用;3. 实验观察:进行DNA提取实验,让学生亲自观察DNA的结构和功能;4. 讨论互动:分组讨论DNA的分子基础和遗传规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遗传的机制;5. 总结归纳:总结遗传的物质基础,强化学生对遗传的理解。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表现:通过课堂讨论和实验结果,评价学生对遗传的物质基础的理解程度;2. 教学效果:分析学生实验结果和讨论内容,评估教学效果,并进行必要的调整。
七、作业布置:1. 整理遗传物质DNA的结构和功能的笔记;2. 回答几道有关遗传的物质基础的练习题。
八、拓展延伸:1. 邀请专家分析DNA的研究进展,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2. 组织观察DNA实验的视频,让学生进一步了解DNA的结构和功能。
以上是初中生物遗传的物质基础教案范本,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生物《遗传的物质基础》教案《遗传的物质基础》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其他的生物和人一样,它们不因个体的死亡而灭绝。
在岁月的更迭中,一代代生息繁衍。
雏鹰会长大,像她父母一样拥有强劲的翅膀搏击长空。
刚出生的小骆驼就有硕大的脚掌和厚厚的驼峰跟着他的母亲奔走大漠。
每一种生物和他们一样,继承了亲代的性状,在后代和亲代之间非常相似,在生物学上把这种现象称为遗传。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
说明细胞核是遗传的控制中心,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2、
尝试描述细胞核、染色体、DNA、基因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伞藻的嫁接实验,分析讨论,归纳出细胞核是遗传的控制中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同“细胞核是遗传的控制中心,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的科学结论。
学习重点:
细胞核是遗传的控制中心,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学习难点:
细胞核、染色体、DNA、基因之间的关系。
学习过程:
什么是遗传呢?
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的儿子会打洞。
种豆得豆,种瓜得瓜”。
这就是遗传。
你和你的母亲或者是父亲长的有点相像。
例如,眼睛、耳朵或者鼻子等长的想你的父亲或者母亲。
生物学上把后代与亲代相似的现象,叫遗传。
遗传同其他的生命活动一样,也有其物质基础。
一、细胞核是遗传的控制中心
944年美国科学家¬¬¬¬¬__________等在前人的基础上,通过实验证实了生物细胞内的遗传物质。
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观察与思考:“伞藻的嫁接实验”小组合作交流、讨论,回答以下问题:
、
伞帽的形状是由哪部分结构控制的?
2、
通过伞藻嫁接实验的观察,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3、
有的同学认为以上实验不足以准确证明细胞核是遗传控制中心,可能是假根控制了伞帽的形状,所以说假根是遗传的控制中心,你还能列举一个实验证明细胞核是遗传的控制中心吗?
通过大量的科学证明,生物的遗传物质主要存在于________,控制遗传现象的遗传信息就出存在这些物质中。
因此说,_________是遗传的控制中心。
二、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一)观察P77图4.4—5人类染色体图谱,说出染色体的特点。
、染色体的结构特点:
(1)易被______染料(例如:醋酸洋红、龙胆紫等)染成深色。
(2)在体细胞内染色体_______存在。
(3)不同种生物体细胞内含有的染色体_______________不同。
(4)同种生物体细胞内含有的染色体_______________相同。
(5)染色体由________和________组成。
科学家经过一系列实验,证明了_______是生物的主要遗传物质。
2、DNA(脱氧核糖核酸)的结构特点:
(1)DNA是由两条链盘旋而成的规则的___________结构。
(2)一条染色体上通常含有____个DNA分子。
(3)DNA与_________一起组成染色体。
3、基因的结构特点:
(1)基因是DNA上与________相关的片段。
(2)基因同染色体一样也是_______存在的。
(3)一个DNA分子上有_______个基因。
(4)不同的基因贮存着不同的遗传信息,一对基因控制着一个性状。
(5)同种生物细胞内所含有的基因是相对稳定的,保证了子代与亲代之间具有相对稳定的遗传信息。
(二)明确细胞核、染色体、DNA、基因的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者的关系示意图:
课堂小结
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堂堂清训练
一、选择题
、下列叙述与遗传现象有关的是(
)
A、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B、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c、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
D、代代芙蓉艳艳红
2、细胞核中储存遗传信息的物质是(
)
A、蛋白质
B、DNA
c、RNA
D、染色体
3、染色体的化学组成是(
)
A、DNA和蛋白质
B、DNA和基因c、蛋白质和基因D、DNA和脂肪
4、下列有关染色体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染色体是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
B、染色质和染色体是同一种物质
c、一般情况下,一个染色体上只有一个基因
D、染色体是由DNA和人蛋白质组成的
5、能决定眼睛是双眼皮还是单眼皮的遗传物质是()
A、DNA
B、细胞核
c、基因
D、染色体
6、下列有关染色体、DNA、基因三者的关系叙述不正确的是(
)
A、DNA主要在染色体上
B、基因在DNA分子上
c、一条染色体上有很多DNA分子
D、一个DNA分子上有很多基因
7、下列排序由大到小正确的是(
)
A、染色体、基因、DNA
B、基因、DNA、染色体
c、染色体、DNA、基因
D、DNA、基因、染色体
二、实验探究
变形虫是一种单细胞动物,靠细胞膜的流动来移动。
现在将变形虫一分为二,一半有细胞核,另一半没有细胞核,放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培养。
过一段时间后观察。
结果:有细胞核的一半有长出了另一半,变成一个完好
的个体;而没有细胞核的一半死亡了。
结论:这个实验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