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课题《中小学科学探究学习与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研究》
2、研究问题的选择
(6)具有一定的创新的可能性
提出新问题、搜集新数据、发现新资料、发展新理论。
19
三、研究假设提出和研究课题的论证
1、研究假设提出
研究假设的重要性:
使研究目的具体化;根据研究假设去设置研究方案以验证假设的正确 性
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教师对教学工作的认识、态度及参与情况的 调查 假设:大众化对教师的认识影响不大,教师们仍然像从前一样重视科 研;教师们对新的学生群体特点认识不足,仍然认为科研是保证高质 量教学的充分条件;同层次的学校的教师可能存在差异。
相关性假设 (学生学习动机、学习态度与家庭背景、家庭经济状况有关)
因果性假设 (教师对学生的正面评价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态度)
22
研究假设提出和研究课题的论证
提出研究假设的方法: 归纳:从个别到一般 演绎:从一般到个别
4、研究课题验证
对课题的研究背景、可行性、科学性和研究价值等进行分析、说明、预测 和评价的过程
研究课题选择要注意的问题
4、源于研究过程 随着研究深入,对文献的更多掌握引起了研究者的反思,反思已有研究的不足; 研究者在深入实际时发现了新的研究兴趣; 突发的研究盲点,研究机遇的问题。 (伟哥的产生)
其实,“伟哥”最初不是为了造福男性。当年,一家叫辉瑞的制药公司的一帮人, 窝在英国肯特郡的三明治小镇里,研究这个代号叫UK-92480的药物,原本打算 拿来控制血压和治疗心绞痛。进行临床试验时人们发觉,这药控制血压的效果很 一般,可是在男性参与者中却出乎意料地受欢迎,自愿报名入实验组的人潮简直 是挡也挡不住……辉瑞意识到,一个大馅饼砸到他们头上了。
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本—政治资本?
12
研究课题选择要注意的问题
中小学信息学科实验教学实践与创新水平研究
中小学信息学科实验教学实践与创新水平研究作者:张海南刘强郭晓萍刘少轩王煜琪来源:《中国电化教育》2024年第04期摘要:大国科技竞争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信息课程作为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主阵地,在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培育数字化时代的合格中国公民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为深入了解中小学信息学科实验教学发展现状,持续提升实验教学实践与创新水平,该文基于全国中小学实验教学精品课案例开展研究,该研究以遴选自22个省份的81节中小学信息学科实验教学课为研究样本,从思路创新、技术与器材创新、方法创新三个方面,深入剖析信息学科实验课现状与特点,总结归纳实验课主要问题,从深化学科理念认知、坚持核心素养引领、探索学科思政建设、提升场室装备条件、完善平台保障机制等方面提出有关研究建议,以期为新时代中小学信息学科实验教学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小学;实验教学;信息学科;信息技术;实践与创新水平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中小学智能实验教学系统的构建与应用实践研究”(课题批准号:DCA190327)研究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激发青少年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培育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青少年群体”。
这是党中央从事业全局出发,着眼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培养创新人才,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的重要部署。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世界各国十分重视青少年科技人才的培养,如何在教育‘双减’背景下做好科学教育的加法,蓄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能,实验(实践)育人是一重要突破口。
实验教学是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规定的重要教学内容,是学生获取信息、知识,提升科学素养的重要手段,也是建构各学科理论体系的基础。
《教育大辞典》中对“实验教学”一词的解释是:“实践性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
《小学科技教育中探究式学习的研究》
《小学科技教育中探究式学习的研究》摘要:由于长期重知识传授,轻素质培养,小学科技教育的空间被压缩、内容被矮化、方式被固化、目标被窄化,导致小学科技教育的素养导向不够明确、实践特征不够突出、资源开发不够充分、合作路径不够畅通。
因此,在小学开展科技教育,是一项极为迫切且重要的工作。
关键词:小学科技教育;探究式学习;研究引言在当今社会,科技的发展已经深刻地影响了人们的生活。
为了适应这种变化,我国教育也开始重视科技教育,尤其是小学阶段的科技教育。
小学阶段是孩子们好奇心最旺盛的时期,科技教育能够激发他们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而探究式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小学科技教育中。
1探究式学习的相关理论1.1认知主义理论认知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通过主动探索、发现、解决问题来获取知识。
探究式学习正是基于这一理论,让学生在主动探索中学习,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1.2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者通过与外部环境交互,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探究式学习强调学生的主动探究,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1.3情境教学理论情境教学理论认为,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下进行的,学习者通过在情境中解决问题,将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探究式学习正是通过设置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2小学科技教育问题的提出2.1素养导向不够明确核心素养导向是小学科技教育的应有之义。
然而,长期重知识传授、轻素质培养导致小学科技教育的空间被压缩、内容被矮化、方式被固化、目标被窄化。
小学科技素养是指学生在小学阶段培养和发展起来的科技知识、能力和态度。
通过科技教育,小学生应掌握一些基础科学知识,学会观察、实验、推理和分析的科学方法,增强可持续发展理念,培养科学兴趣、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2.2实践特征不够突出小学科技教育具有实践性的特征,而当前的教学过程多以讲授为主,缺乏实践性的探索和具身的体验。
教育部出台《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实验教学的意见》
SHANXIEDUCATION文本刊记者实验教学是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规定的重要教学内容,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
为深入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部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基础教育质量,教育部就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实验教学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努力构建与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相适应、与课程标准要求相统一的实验教学体系。
夯实基础,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课程标准规定实验,切实扭转忽视教育部出台《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实验教学的意见》Focus ·关注本期特稿实验教学的倾向;拓展创新,不断将科技前沿知识和最新技术成果融入实验教学,丰富内容,改进方式;注重实效,强化学生实践操作、情境体验、探索求知、亲身感悟和创新创造,着力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培育学生的兴趣爱好、创新精神、科学素养和意志品质。
二、主要举措1.完善实验教学体系。
教育部制订中小学实验教学基本目录和操作指南。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按照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要求,将实验教学作为课程体系的重要内容纳入学科教学基本规范,强化实验教学要求;中小学校要针对不同学段教学要求精心设计实验教学内容,组织开展好基础性实验和拓展性实验(含探究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综合性实验等)。
注重加强实验教学与多学科融合教育、编程教育、创客教育、人工智能教育、社会实践等有机融合,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开发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2.创新实验教学方式。
各地各校要丰富实验教学实施形式,综合运用观察、观测、模拟、体验、设计、编程、制作、加工、饲养、种植、参观、调查等多种方式,促进传统实验教学与现代新兴科技有机融合,切实增强实验教学的趣味性和吸引力,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和效果。
对于因受时空限制而在现实世界中无法观察和控制的事物和现象、变化太快或太慢的过程,以及有危险性、破坏性和对环境有危害的实验,可用增强现实、虚拟现实等技术手段呈现。
强化校内外联动,打造多主体协同的科学教育模式
强化校内外联动,打造多主体协同的科学教育模式作者:钟灵来源:《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24年第08期【摘要】新时代,培养解决我国核心技术问题的科技创新人才尤为迫切,基础教育阶段探索科技创新人才早期发现和培养尤为重要。
如何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北京市第十二中学传承了学校近30年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方面探索的成功经验,继续开拓创新,积极探索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本文从贯通培养模式、课程建设、培养机制等方面介绍多主体协同的科学教育模式。
【关键词】基础教育;贯通培养;课程建设;科学教育;协同育人【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B【论文编号】1671-7384(2024)08-014-0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2021年6月,国务院颁布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指出,要实施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育计划,对有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进行个性化培养;探索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的科技创新后备人才贯通式培养模式,完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2022年2月,教育部发布《教育部2022年工作要点》提出,积极探索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发现和选拔培养机制。
2023年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习总书记发出了教育强国建设的动员令,并强调要进一步加强科学教育、工程教育,加强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为解决我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供人才支撑。
30年科学教育创新人才培养之路的探索在长期的科学教育实践中,北京市第十二中学坚持创新教育的三个基本原则——全面性、先进性和时代性,把相关的教师资源、课程资源、活动资源、教学设施资源、教学信息资源等进行有机组织和整体设计,整体构建了学校科学教育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打造了特色鲜明的中学创新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丰硕成果。
小学科学“四步联动·三阶递进·两重展示”项目式学习模式的构建与实施
小学科学“四步联动·三阶递进·两重展示”项目式学习模式的构建与实施作者:***来源:《广西教育·A版》2024年第06期作者简介:刘卫,1977年生,广西钦州人,本科,高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中小学科学教育、科创教育、实践活动。
摘要:培养青少年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和拔尖人才,对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针对当前我国小学科学教育存在的脱离实际、模式单一等问题,钦州市第十九小学构建与实施了加强小学科学教育的“四步联动·三阶递进·两重展示”项目式学习模式,通过引、建、探、思四步联动,学、做、创三阶递进,教育过程、成果两重展示,实现小学科学教育生活化、本土化、全员化,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帮助学生逐步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关键词:小学科学;项目式学习;四步联动;三阶递进;两重展示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4)16-0097-04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科学素养是科技创新之源。
基础教育阶段是“孵化”学生科学精神、创新素质的决定性阶段,中小学校的科学教育质量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至关重要[1]。
2023年5月17日,教育部等十八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加强科学教育进行了顶层设计,着力在“双减”背景下做好科学教育加法,一体化推进教育、科技、人才高质量发展。
然而,当前我国小学科学教育存在脱离实际、模式单一等难题,不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和提升。
为此,钦州市第十九小学(以下简称十九小)历经多年实践探索,构建与实施了加强小学科学教育的“四步联动·三阶递进·两重展示”项目式学习模式,帮助学生逐步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致力于提升小学生的科学素养,努力为我国科技创新培养更多后备人才和拔尖人才。
一、当前小学科学教育存在的问题(一)科学教育脱离实际在现实中,大部分学校的小学科学教育被教师、学生漠视。
常州市河海中学课题研究一览表
进行中
《优化课堂导入环节》
张宇华、吴迪科、王丽君、郝欢欢、钱丽玮、梅小燕
进行中
《初中物理“问题式”教学导学稿的研究》
史振宇、胡烨、毛叶、季媛
进行中
个
人
《英语课堂活动设计应该遵循的原则》
张宇华
进行中
《浅谈英语课堂导入环节的提问设计》
王丽君
进行中
《英语课堂导入策略》
郝欢欢
潘甦娜、王光辉
进行中
《如何开展生物有效性教学》
赵敏慧、马成、陈苏妮
进行中
区
级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施下的风险管理
行动研究》
宋杰
进行中
校
级
《通过学案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数学课堂效率
的研究》
孟海英、巢丽娟、许丽华、周栋、季赛娣、周叶、葛娟萍、钱程、陆金伟、金春蕾
进行中
《基于课程标准的初中英语写作指导策略的研究》
常州市河海中学课题研究一览表
级别
课题名称
参与研究人员
研究
状态
国
家
级
《中小学科学探究学习与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实验研究》子项目课题
赵敏慧、马成、陈苏妮、
陈赟
进行中
省
级
《初中学生科学探究活动设计的研究》
赵敏慧、史振宇、胡烨、毛叶、马成、陈苏妮、陈赟、张宏毅
进行中
市
级
《探究式学习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凌婷
进行中
《英语课堂导入的方式》
钱丽玮、梅小燕
进行中
《英语课堂导入的作用》
吴迪科
进行中
《衔接教学与导入》
高萍、耿秋香、原、査雪寒、徐涵
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课题评审结果公布
中小学课题申报书:科技研学实践课程设计与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研究
科技研学实践课程设计与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研究学科分类:基础教育课题类别:一般课题关键词:科技研学课程设计科学素养预期研究成果:研究报告课题设计论证问题提出古语讲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知行合一”,这些前人总结的关于学习成长的经验教导我们,知识和运用是密不可分的。
在科技发达的今天,移动互联网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知识获取渠道,可以说足不出户就可以阅尽祖国的大好河山,为学习带来了便利。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发现,大部分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能力比较强。
然而,所有学生都有一个共性的缺点,就是动手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不强。
比如,科学语言表述不准确,课堂中用一些生活化的语言去描述专业学科等问题比较突出。
2016年教育部提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并将“社会参与”作为其中一项重要内容。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要求中学生必须具备责任担当和实践创新能力。
因此开展科技研学,让学生走出学校,走进社会,提高学生的社会参与度,有利于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科学意识。
课题界定“科技”研学,指在研学中增加和课堂相关的科技活动,既巩固加深课堂内容又符合从物理走向生活,生活走向物理的新课标要求。
实践课堂设计,想要通过课题组研究、实践,设计符合中学生知识发展水平,融合学科知识的科技研学课堂方案。
科技素养对于每一个学生来说是应该具备的核心素养,科技对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通过科技研学课程有机融合物理、数学、化学、生物等具体学科知识,立足学科融合,并遵循学生学习发展规律,培养学生科技兴趣,提升学生素养。
综上所述,科技研学实践课堂设计与学生素养培养就是设计融合学生学科知识的科技研学课程,并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核心素养。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目前研学旅行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大部分都是以民族文化传统和拓展训练为主题,科技研学受很多条件限制还没有在全国范围内普及。
普通地区学校,科技素养的培养一般都在实验课堂中穿插,进行一些教材中的学生实验,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
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9年度立项课题名单
姓名 吕艳 黄海涛 朱浩 安世遨 姜慧 江帆 张东海 周江林 赵军 訾晓渊 张廷海 谢勇旗 王小飞
课题批准号 CIA090105 CFA090106 CFA090107 CIA090108 CIA090109 CIA090110 CIA090111 CGA090112 CIA090113 CIA090114 CCA090115 CJA090116 CDA090117
姓名 许明 荣艳红 石艳 王喜海 吴愈晓 郑宏尖 郭清扬 迟巍 刘冬2 CAA090093 CAA090094 CHA090095 CFA090096 CHA090097 CHA090098 CFA090099 CHA090100 CHA090101 CHA090102 CFA090103 CIA090104
课题类别 国家一般课题 国家一般课题 国家一般课题 国家一般课题 国家一般课题 国家一般课题 国家一般课题 国家一般课题 国家一般课题 国家一般课题 国家一般课题 国家一般课题 国家一般课题
第 2 页,共 72 页
课题名称 西部地区高校外语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研究 教科书的农村适切性研究 中学生学习与生活状况的现状调查研究 中小学生厌学心理形成的内部机制与克服策略研究 省级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地方政府竞争与高等教育发展研究 高等教育俄语专业师范生培养模式实践研究 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科研成果绩效评价制度研究 大学语文课程新体系之构建研究 高等教育系统与当代政治文化研究 大学组织资源增值理论与实践研究 区域高等教育差异发展问题研究 高等教育分层次人才培养与教育公平关系研究
课题名称 教育改革的理论研究 区域内整体推进素质教育的实验研究 城镇化进程中的教育变迁研究 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证研究 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条件保障研究 学前一年教育纳入义务教育的条件保障研究 高等教育发展性评价研究 学生网络生活方式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科学发展观教育理论研究 西方道德教育思想史
发展科技教育,着力于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江苏省天一中学
54 \China Science & Technology Education追 踪 Profile江苏省天一中学创办于1946年,1978年被确定为省首批办好的16所重点中学之一,1990年被省教委确认为“江苏省首批合格重点高中”。
学校是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先进集体、国家级示范高中、教育部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实验学校、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学校、中国科协中学生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计划(英才计划)试点学校、江苏省14所创新人才培养试点学校之一、江苏省课程基地示范学校、江苏省模范学校、江苏省教育国际交流项目学校。
天一中学现有66个教学班、学生近3 000人、教职工300余人。
由政府投资4亿多元建设的东亭新校区占地450亩,校园环境优美,文化氛围浓厚。
学校以“生态公园、温馨家园、文化圣园、数字校园”为建设理念,以“爱生校园、学习型校园、和谐校园、幸福校园”为内涵建设方向,优美的生态环境和浓郁的文化氛围营造了良好的育人环境,学校被多家报刊称赞为立体的教科书及最美校园。
天一中学校风优良,有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省级以上专家、特级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35人,市级学科带头人、省市评优课一二等奖获得者128人,全国、省专业学会理事20多人,形成了一支具有现代教育思想、具有现代教育资质的高素质师资队伍。
天一中学以“诚”为训,经过长期积淀,形成了“敬业奉献、崇尚科学、追求卓越”的天一精神,着力培养“积极的生活者”。
学校教育充满了人文情怀,在教师眼中每个孩子都是一座金矿,学校努力让每个学子都在天一校园享受成功的喜悦,让每个学子的个性和才能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天一中学以培养积极的生活者为价值取向,探索以丰富课程为平台的自主学习育人模式,为学生提供更加自主、更多选择的成长环境,提供更加有利学生发展的丰富资源、支持和机会,让学校成为一本立体的教科书,在高中阶段奠定学生积极的生活者的基本特征。
科技教育措施Â探索起步阶段(2000—2008年):成立科技社团一些兴趣趋同、学习意愿强烈的学生,按学术领域的不同,开始组建科技社团,自主运作,民主管理,在社团教师的指导下亲历现实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发现与解决。
中小学课题申报书:核心素养背景下中小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研究
核心素养背景下中小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研究学科分类:基础教育课题类别:重点课题关键词:核心素养;实践能力;创新能力预期研究成果:研究报告课题设计论证1、问题的提出、课题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评选意义与研究价值。
(1)问题的提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既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更是核心素养引领下的价值诉求。
2010年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和2014年颁布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都把“实践能力”作为我国基础教育必须重视的四大关键能力之一。
但时至今日,我国并没有明确研制促进中小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策略。
中小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缺位和实践教育体系的缺失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亟待解决的基本问题。
(2)课题界定基于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理论分析,借鉴国内外实践教育的经验,从“核心素养目标的定位”、“实践教育内容的明晰”、“综合实践活动特色课程的建设”、“关键能力的培养”着手开展中小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行动研究。
(3)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和趋势①关于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研究傅维利教授是国内较早论述实践能力的本质及其结构的教育学者,他认为实践能力是“保证个体顺利运用已有知识、技能去解决实际问题所必须具有的那些生理和心理特征”,是“个体解决问题的进程及方式上直接起稳定的调节控制作用的个体生理和心理特征的总和”,并认为实践能力的内在结构包括实践动机、一般实践能力和专项实践能力。
在后续的研究中,傅维利教授在阐述了实践的内涵的基础上,丰富了关于实践能力要素构成的研究,又增加了“情境实践能力”,认为实践能力包括实践动机、一般实践能力、专项实践能力和情境实践能力,并罗列在一系列具体的行为表现指标维,开展了有意义的质性研究。
显然,这种观点聚焦“个体解决问题”来理解实践能力有其合理性,但把“个体生理特征”也归入实践能力的范畴是值得商榷的。
教育部出台《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实验教学的意见》
教育部出台《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实验教学的意见》作者:本刊记者来源:《山西教育·管理》2020年第01期实验教学是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规定的重要教学内容,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
为深入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部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基础教育质量,教育部就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实验教学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努力构建与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相适应、与课程标准要求相统一的实验教学体系。
夯实基础,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课程标准规定实验,切实扭转忽视实验教学的倾向;拓展创新,不断将科技前沿知识和最新技术成果融入实验教学,丰富内容,改进方式;注重实效,强化学生实践操作、情境体验、探索求知、亲身感悟和创新创造,着力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培育学生的兴趣爱好、创新精神、科学素养和意志品质。
1.完善实验教学体系。
教育部制订中小学实验教学基本目录和操作指南。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按照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要求,将实验教学作为课程体系的重要内容纳入学科教学基本规范,强化实验教学要求;中小学校要针对不同学段教学要求精心设计实验教学内容,组织开展好基础性实验和拓展性实验(含探究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综合性实验等)。
注重加强实验教学与多学科融合教育、编程教育、创客教育、人工智能教育、社会实践等有机融合,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开发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2.创新实验教学方式。
各地各校要丰富实验教学实施形式,综合运用观察、观测、模拟、体验、设计、编程、制作、加工、饲养、种植、参观、调查等多种方式,促进传统实验教学与现代新兴科技有机融合,切实增强实验教学的趣味性和吸引力,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和效果。
对于因受时空限制而在现实世界中无法观察和控制的事物和现象、变化太快或太慢的过程,以及有危险性、破坏性和对环境有危害的实验,可用增强现实、虚拟现实等技术手段呈现。
《现代教育技术与小学科学创新人才培养整合的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现代教育技术与小学科学创新人才培养整合的研究》课题实施方案小学科学教学重在从小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创新意识,为适应将来的社会奠定良好的科学基础。
科学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整合就是以计算机为教学辅助工具,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观念,对科学课堂进行整理组合,使学生的学习质量和课堂的教育教学效果得到进一步提高,观察、创新思维能力得到较好的锻炼,从而提高科学教学的整体效应。
使现代教育技术很好地为科学教学服务,目的是课程或课堂能取得好的教学效应而不是为使用计算机而计算机,关键在于能有效地提高学习积极性,而成为教师和学生都喜欢的教学手段。
一、问题的提出人们把21世纪称为信息时代,信息时代的到来,世界经济发展的战略资源由资本转向了知识和信息。
这对教学的改革和发展指出了新的方向。
信息时代的通讯技术高度发达,这既丰富了教育教学的资源,也改变了人们生存和学习的时空关系:有人说信息时代是“今天你如果不生活在未来,那么明天你将生活在过去“的时代,这对人们的信息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是教育改革、人才培养的基本出发点。
布鲁纳认为种种教学辅助工具在教学中协调一致使用,配合教学的需要和目的,就可以产生有利的效果,可以帮助学生掌握现象的基本结构,给学生提供因空间时间限制而在教室无法取得的材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能力及创造性思维能力。
信息技术是当今世界科学技术领域发展最迅速、最有潜力可挖的因素之一,信息技术深刻地影响着全人类的学习方式、教育方式及学生的思维方式。
国家教育部提出:要在中小学加快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同时,应在各学科教学过程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使之成为当今教育的主旋律,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
小学科学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但有部分内容却在课堂上不易甚至不可能看到现象,如果应用超文本性及交互性强的信息技术进行现场教学,使学生从不同的途径而达到同一教学目的,不仅为学生提供了理想的学习认知工具,而且大大地刺激了学生的感官,开发了学生的智力,培养了他们的发散性思维等创意意识。
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课题评审结果公示
彭寿清 长江师范学院 蒲大勇 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区 教育科学研究室
郑逸芳 福建农林大学 刘莉莉 华东师范大学 赵敏 华南师范大学
1
附件一
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课题评审结果一览表
国家一般 国家一般 国家一般 国家一般 国家一般 国家一般 国家一般 国家一般 国家一般 国家一般 国家一般 国家一般 国家一般 国家一般 国家一般 国家一般 国家一般 国家一般 国家一般 国家一般 国家一般 国家一般 国家一般 国家一般 国家一般 国家一般 国家一般 国家一般 国家一般 国家一般 国家一般 国家一般 国家一般 国家一般 国家一般 国家一般 乡村困境儿童成长的教育精准支持研究 我国研究型大学基本建设项目利用金融市 场筹资模式与应用研究 新时期我国中小学校园欺凌行为及其治理 研究 乡村教师专业发展内生型服务体系构建研 究 西部城市群高等教育结构与产业结构协调 度评价、影响因素及实现路径研究 基于微观追踪数据的收入分配与教育作用 机制研究 心理传记学视角下杰出科学人才的成长特 点与影响因素研究 青少年概率推理的发展特点及其机制研 究:基于“三重加工心智”模型 新媒体对青年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研 究 情绪预测偏差与决策关系的发展特点及其 机制研究 3-6岁幼儿道德情绪发生心理机制及其培养 研究 网络学习空间的内涵及其应用模式研究 基于在线课程的中小学混合学习“USSC” 实施模式研究 “互联网+”教师培训供给侧改革的实验研 究 学习文化变革视阈下技术促进学业水平提 升的实证研究 基于数字手写设备的汉字书写自动化教学 与评价技术方案设计研究 大数据下在线学习用户画像的构建及其应 用研究 信息化全面推动教育现代化的战略、路径 和策略研究 信息技术支持背景下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研 究 通过数字化阅读培养学生的数字素养研究 现代职业教育的工匠精神研究 智能穿戴产品设计人才的产教融合、跨界 协同培养研究 互联网+职业教育“云课程”的开发研究 新起点下职业院校协同管理机制与平台开 发研究 应用技术型本科人才培养长效机制研究— —基于高职院校主导的多元主体视角 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 内容与评价研究 西藏民族职业教育发展战略研究 制度有效性视角下我国高职教师职称评审 制度的三足鼎立及现实选择研究 青少年流动人口职业生涯教育现状调查及 提升机制研究 ISO29990国际职业教育质量管理标准体系 及应用研究 中国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精准扶持”研究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健康课外体育活动模 式构建与实证研究 大学生体育运动伤害事故及赔偿责任研究 论体育教师专业发展——基于身体哲学视 角 基于体育健康大数据的学生体育教学安全 与风险防控机制研究 中小学唱歌教学的现状与改革研究 邓旭 沈阳师范大学
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教育部计划课题以培育学生能力为导向教学模式研究子课题
(1)完善的组织保障。确立了以郭德生校长为主持人的课题研究组。郭德生校长是小学高级教师,也是我县青年骨干教师,他对学校的办学方向有着准确的定位,在本课题研究工作中主要负责策划。其他参加研究的教师曾参与完成过课题研究,也都是教育教学一线的实践者,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能增强研究的实效。
第二部分:从教学改革要求、课堂教学困境、提高综合素质等方面对探索以培养学生能力为导向的教学模式的必要性进行分析。
第三部分:结合当前“高效课堂”实施的背景,借鉴全国各地以培养学生能力为导向的教学模式,比如江苏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山东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和“10+35”、江西武宁宁达中学的“自主式开放型课堂”,为新型教学模式的提出提供启示与参考。
教导处
主任
中小学
一级
本科
碧洲镇宏山中心小学
预期的主要成果
A、专著B、论文C、研究报告D、工具书E、其它
经费来源及数额
预期完成时间
二、课题论证
1、对申请课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的论证
《纲要(试行)》在论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时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根据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在教学中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观察、探索、实践、质疑、创新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目前,在传统的教学模式实施下,课堂教学存在着较为严重的“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现实问题,导致教育面临着学生学习能力欠缺、学习主动性不强、课堂教学效果不佳等诸多困境。因此,教学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切实改变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目标的教学模式,积极倡导、实施新的以培养学生能力为导向的教学模式。
市生物学科带头人简介
市生物学科带头人简介
市生物学科带头人简介,南江中学副校长,市管理中心初中教研组负责人。
曾被评为市生物学科带头人,江苏省优秀科技辅导员市党员干部与特困职工家庭结对帮扶先进个人市总工会-年度市五一巾帼标兵。
教学主张课堂应该是生态的,在自然和谐尊重生命的课堂环境中,让学生富有个性地自主地实现课程师生知识生活社会多元多向多层次的互动,使师生不断地开发潜能,创造自我,焕发生命活力,以取得教学效益和生命质量的整体提升,促进师生全面可持续发展。
真正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主要研究成果科研课题研究:省规划课题《生命科学史在中学生物学中的课程价值及教学策略研究》核心成员(课题编号:-///,年月结题)。
课程教材研究所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生物课改实验的理论与实践》成员(课题编号:-,年月结题)。
国家课题《中小学科学探究学习与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实验研究》之子课题生物教学与探究主题开发研究核心组成员(课题编号:,年结题)。
省教科院十二五规划课题《引导生物核心概念学习的实验教学研究》核心组成员,子课题《依托实验进行概念学习的学习策略研究》课题组长。
《问题教学法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研究》被市教科院立项为教师教研专项课题。
指导学生科技项目活动:指导学生《关于市古树名木的调查报告》课题获全国科技创新大赛优秀项目三等奖。
指导学生《外来物种影响生态警钟》课题获省科技创新大赛环境科学项目一等奖。
指导学生《保水型高原植树袋》课题获省科技创新大赛植物学项目一等奖。
教育格言认认真真教书育人。
创新人才培养育人模式探索
创新人才培养育人模式探索作者:吴丽军来源:《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24年第01期【摘要】21世纪科技发展对基础教育提出了创新人才培养的时代课题。
北京市第一七一中学围绕“科技素养作为创新人才的第一素养”的培养目标,以优势学习理论为指导,在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教学资源建设、创新课程设计与开发等多方面构建了颇具特色的“大众+小众”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了育人方式变革。
【关键词】创新人才;人才培养;多元课程;育人模式【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论文编号】1671-7384(2024)01-005-03当今,科技的飛速发展推动着教育的变革。
高中阶段是学生个性形成、自主发展的关键时期,对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创新人才具有特殊意义。
教育部等十八部门发布《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指出,着力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一体化推进教育、科技、人才高质量发展。
北京市第一七一中学作为北京市示范高中,始终承担着培养崇尚科学、追求创新、富有社会责任感的未来科学家和精英领军人才的责任和使命。
学校以培养学生终身发展能力为核心,面向学生适应未来世界的创新能力需求,以优势学习理论为依据,以“激发创新意识、增长创新知识、优化创新品质、培养创新能力、形成创新精神”贯穿教育始终。
对于如何更加有效培养中学生创新素养这一深刻问题,北京市第一七一中学多年来将创新人才培养作为重要的学校教育内容进行不断探索与实践,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创新人才培养育人模式。
创新人才培养之思:优势学习的理论支撑在开展创新人才培养之初,北京市第一七一中学通过向专家学者、教师、家长、学生以及社会各界广泛征求创新人才培养的意见与建议,结合自身特点与研究,首先明确了创新人才培养的理论基础与基本方向。
通过对国内外各个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创新人才成长经历的研究我们发现,教育在创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起到了“扬长避短”的作用。
具体说就是帮助创新人才在青少年时期将他们的长处充分发展,进而促进创新人才明确自身的终身研究方向。
创设丰富多元平台助力创新人才成长r——江苏省天一中学创新型人才早期培养的实践与探索
创设丰富多元平台助力创新人才成长r——江苏省天一中学创新型人才早期培养的实践与探索许芹【摘要】江苏省天一中学通过近40年的项目研究,从学生成长内生动力和外在生态角度提出了创新型人才早期培养的基本观点,逐步创设了丰富多元平台,从学生、教师、学校三个实践维度践行了"适合的教育"理念,形成了个性化教育的实施范例.【期刊名称】《江苏教育(教育管理版)》【年(卷),期】2018(000)006【总页数】4页(P11-14)【关键词】丰富多元平台;创新型人才早期培养;适合的教育【作者】许芹【作者单位】江苏省天一中学江苏无锡,2141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63“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不竭的动力”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共识,但具体到学校教育,多数时候还是停留在“标准化”的发展态势。
教育的“标准化”即“一刀切、齐步走”,这导致了“千校一面、万人同语”的局面;课程体系在丰富性上严重不足,学生学习没有选择性;课程实施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体验性上空间很小,缺乏探究性;课程资源限于教材、考纲,缺乏多元性;“以分取人、分分计较”的评价体系更是扼杀了学生的特长个性。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说到底就是要根据孩子们不同的天赋秉性,创造适合“他”的教育,充分挖掘每个人的优势潜能,锻造与众不同的思维。
但如果不能终结“标准化、一刀切、齐步走”的教育现状,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只能是一句空话。
一、深思·认识创新型人才的特质(一)创新型人才的核心素养:高学习热忱,高思维品质,高自主能力在传统的课程体系和育人方式中,学生基本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
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的并不仅是掌握知识,而是掌握有效的处理现实问题和创造新知识的能力。
要让学生的学习更加主动、灵动,能生成自己的思想,成为创造新知识、推动人类进步的拔尖人才,这就必须提升学生的“三高素养”:高学习热忱,好奇、热情、执着;高思维品质,深刻、批判、独创;高自主能力,规划、探究、建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部课题《中小学科学探究学习与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研究》项目
子课题:“校本课程的开发及其实验”研究计划
上海市建平中学
一、明确概念
作为“中小学科学探究学习与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研究”项目的子课题,“校本课程的开发及其实验研究”中的“校本课程”,界定为科技类校本课程,也就是在数学、科学学、信息科技等学科领域内开展的、主要围绕科学探究学习而开发的、以创新人才培养为目的、基于学校特点与需求的课程,包括的必修课模块课程(即“科学探究学习”活动模块);科技类的校本选修课程与社团活动课程;科技特色活动课程、理科创新班实验课程等。
子课题的研究有着如下价值追求:
倡导一种理念:在科学教育中融合人文教育的理念,培养科学素养。
强化一种取向:科学课程的综合化、情境化、社会化取向。
追求一种理想:让科学学习充满乐趣与创造,在探究中理解科学的真谛。
二、课题组构成
课题主持人:杨振峰
课题组秘书:廖飞
课题组成员:周增为于基泰卜文雄沈正东郑朝晖田万国
徐程虞涛顾坚勇金松姜万明张孟林杨卫华张跃东
方庆媛严雷王丹陆敏阴卫东谢晓祥丁丰姚诚
三、研究目标
1.围绕创新人才培养目标与科学探究学习的教学观念,探索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培养科学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方式和方法,探索与科学探究学习相适应的课程形式和教学方式,整合与建设科技类校本课程资源与体系,形成科学探究与创新人才培养的科技类校本课程体系及其课程资源。
(1)整合已有的科技类校本课程。
(2)积极开展“科学探究学习”活动教学设计,摸索必修课程“科学探究学习”模块课程校本化的经验。
(3)探索实施校本课程的有效、灵活多样的组织形式,营造科学文化氛围,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浓厚兴趣。
特别是要将目前校本选修课是教师个人兴趣爱好开设的课,改变为教研组根据科学素养需求而配置开发的系列选修课程。
(4)围绕创新教育实验班特色课程建设,探究示范性高中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
(5)摸索建立拔尖人才培养课程。
五大类课程建设任务要求见下表:
注:“负责部门”的主要工作是对课程策划、组织、管理、材料收集、总结。
2.尝试建立创新素养教育的课堂教学评价指标,通过评价方式促进教师形成关注学生创新能力素养的教学观念与价值取向,提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课堂教学的智慧含量与有效性。
3.探究一条通过项目研究推进理科教师队伍建设的新途径,在研究过程中提升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造就一批有新观念新方法的理科中坚骨干力量,促使我校理科教研组跻身上海市有影响教研组行列。
4.为科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究提供样本和积累经验,为推进基础教育科学学科教育改革提供实证案例与示范。
四、研究思路
1.从三个维度(关注全体学生、关注创新实验班、关注少数拔尖人才)开展科学素养的创新教育,开展不同层面的相关校本课程建设。
2.以备课组项目负责制推进本实验,建立学期成果汇总考核评价的激励机制。
3.兼顾学生与教师的“双发展”,开发教师研修课程,提升教师素养与能力。
五、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文献资料的阅读和分析,了解当前研究现状和国内外学者的主要观点,为课题研究提供思路。
2.调查研究法: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对学生的科学和学习的兴趣、学校开展校本课程的情况等进行了解和研究。
3.比较研究法:针对有关问题进行比较研究,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吸收最新研究成果,分析成功的实践做法。
4.个案研究法:选择典型的科技类校本课程进行分析,通过个案研究深入探讨开展校本课程。
六、成果形态:
1.形成明晰、合理、有序、有效的科学素养教育的特色校本课程系列:
(1)选修课程:形成涵盖科技文化发展史、科技前沿动态、科学实验能力、科研思维方法、科技运用能力(如:小制作、小发明)等范畴的数学、科学学、信息学选修课程系列。
推出一批精品课程,出版校本教材:《建平中学科技创新素养选修课程》若干门。
(2)必修课程:理化生、信息科技组每学期至少沉淀两个“科学探究学习”活动的模块课程。
出版校本教材:《建平中学自然学科探究性学习模块课程教案集》。
(3)活动课程:“科技讲座”系列化、“项目设计”制度化、“社团活动”规范化、“科技节”主题化、“科普活动”常态化。
2.形成适合校本需要的“科学创新素养教育的课堂教学评价指标”;涌现一批有影响的理化生、信息科技骨干教师。
3.形成学科学用科学的科技创新的校园文化氛围(两周有一次科技活动,如讲座、表演、答辩等;每月一次难题征集;理科专用场馆的科学文化软包装)。
4.每年汇编一册《建平中学学生“项目设计”成果集》
5.每年“科技创新大赛”取得好成绩。
6.课题研究报告。
七、研究步骤
上海市建平中学课题组2010年12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