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湘文化与湖湘精神——朱汉民
书院精神与书院制度的统一——古代书院对中国现代大学建设的启示
书院精神与书院制度的统一——古代书院对中国现代大学建设的启示作者:暂无来源:《大学教育科学》 2011年第4期[收稿日期]2011�06�08[作者简介]朱汉民(1954�),男,湖南邵阳人,湖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思想文化史研究。
朱汉民(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湖南长沙410082)具有忧患意识的中国教育界、知识界都在思考一个问题:我国高等教育出现的种种问题均与大学精神的失落有关,所以我们必须重视现代大学精神的建设。
其实,大学精神与大学制度是一体不分的。
今年是中国古代书院废弃110周年,我们重新思考中国书院的历史经验,特别是书院精神与书院制度统一的历史经验,对我们今天的大学改革与建设应有重要意义。
书院改制与近代高等教育体制的建立是20世纪初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的两件大事。
然而,这二者之间并未建立真正的前后关联性。
1901年,书院被视为历史的垃圾而抛弃,这种建立近现代高等教育体制的选择,使得中国传统高等教育与近现代大学之间出现了明显的断裂,书院在千余年发展历程中所积淀的文化精华,并未成为中国大学文化的组成部分。
书院改制之后,胡适先生曾经就感慨过:“书院之废,实在是吾中国一大不幸事。
”[1]由于中国近代高等教育体制没有积极承传中国传统教育的精髓,故而,今天重新思考这一传统教育的优秀典范,积极汲收书院精神与书院制度统一的重要经验,是构建21世纪有中国特色的大学及其大学文化的必经之途。
中国古代书院是独具特色的文化教育机构。
从唐中叶开始至晚清教育改制,书院作为一种主要的文化教学组织延续了一千多年之久。
一方面,书院通过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创新和传播高深学问,产生了具有典型中国特色的书院精伸,这是一种经过千余年的传承与创新而形成的独具特色的文化教育价值取向。
另一方面,书院在长期办学的历程中,形成了一套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教育体制、管理制度和教学方法,并且受到宋以后各界的广泛重视与支持。
书院成为中国教育史上最具特色、最有地位的教育机构,对中国文化史的发展做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恰恰在于书院精神和书院制度的紧密结合。
书院、祠堂与湘学学统
方 文 化 研 究
【 关键词】 湘学; 学统 ; 书院; 祠 堂
中 图分 类 号 : G 0 9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 1 0 0 8 — 7 3 5 4 ( 2 0 1 3 ) 0 4 — 0 0 4 3 — 0 6
作者简介 : 朱汉 民( 1 9 5 4 一 ) , 男, 湖 南 邵 阳人 , 湖 南 大 学 岳麓 书 院教 授 , 博士生导师 。
基金项 目: 本 文 为 国 家 社 科 基 金 重 大 项 目“ 湖湘文化通书 ” ( 项 目号 1 0& Z D 0 6 7) 的科 研 成 果 。
朱 汉 民 :书 院 、 祠 堂 与 湘 学 学统
“ 湘学” 是一 个 代表 学术 传统 相继 、 学 术 旨趣相 同的地方 性 知识 传统 的象 征符 号 。质 言之 , 我们 将 柳 宗元 、 周敦 颐 、 胡宏 、 王船山 、 魏源 、 曾 国藩 、 郭嵩 焘 、 谭 嗣 同等 学 者 的知 识学 问统 称 为 “ 湘学” , 不 仅 仅 因为 他 们是 湘 人 或在 湘 中之地 产 生 了 自己的 知识 学 问 , 更重 要 的是 , 他 们 有着 一 系 列 相 同 的学术 宗 旨、 知 识兴 趣 。 同时 , 这一 学术 旨趣 又成 为贯 穿他 们 的学术 思想 的学 术传 统 , 即“ 学统 ” 。
二、 书 院 与 湘 学 学统
书 院是 唐宋 时期 产 生并 历经元 、 明、 清不 断延 续 、 发 展 的一种 民间教 育机 构 。 由于它们 是 由地
方 的士 大夫 、 士绅 创 办 、 主持 , 并往 往成 为 地域 的学 术 中心 、 教育 中心 , 一 些著 名 书院还 往往 成 为某 个 学派 的学 术 大本 营 , 故 而 书院 与地域 性 学统 的形 成 、 延续 密 切相关 。我们会 发 现 , 学 术 史家 全祖 望 对地 域性 学统 特别 关 注 , 而 他在 补辑 并 为《 宋 元 学案 》 作 案语 、 撰写 书 院记 时 , 总是将 书 院与 学统 联 系起 来 。事 实上 , 由于书 院往往 是某一 地域 的学 者群 体 的聚集地 , 并且 通过 学术 活动 、 教育 活动 , 创建 出地域 性学 统 , 并 通过 书 院的沿 续而将 学统 传承下 去 。 唐 以前 的湖南 , 教 育一 直 十分落 后 。但 是 自北 宋 开始 , 书院教 育特 别发 达 , 不 仅是数 量 多 、 范 围
舜文化与湖湘文化建构
舜文化与湖湘文化建构作者:暂无来源:《华声·观察》 2019年第9期朱汉民/文从区域文化的角度看,湖湘文化是长江流域的区域文化,一直远离中原文化,而舜文化首先属于黄河流域的中原文化。
但是,舜文化却与湖湘文化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它作为湖湘文化的源头,一直参与着湖湘文化的建构过程,与湖湘地区的各个层面的文化均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
舜文化在湖湘的多元性意义舜帝与湖湘文化的联系,可以追溯的历史依据主要有两点。
其一,涉及舜化南国的历史记载,如《尚书·大禹谟》《韩非子》《淮南子》所记载的舜帝派人征三苗,知道三苗强悍,不能用武力征服,故而制止了“禹将攻之”的战略,而采取道德教化、移风易俗的方式,终使江南大治。
其二,舜葬九嶷的历史记载,如《史记·五帝本纪》记载,舜在南巡之时,“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
这一点对湖南影响尤其深远,至少从汉初开始,舜陵成为湖湘之地的重要文化地标,同时在湖湘文化建构过程中发挥了很大影响。
舜文化的多元性意义,源于历史文化建构中舜的多重身份。
在湖湘之地,舜具有完全不同的文化身份和文化基因,他既是代表古代政统的天子,又是代表道统的先师;他既是具有超然力量的神,又是具有丰富人性情感的人。
首先,舜作为天子,舜文化具有代表“政统”的政治文化意义。
舜是华夏族的五帝之一,随着中原华夏文化居于中华文明的核心地位,包括舜帝在内的五帝就成为中原王朝帝系的“先帝”、“圣王”。
湖南是中华大地上唯一具有舜帝陵的地方,故而也就成为历朝帝王祭祀舜帝的地方。
由于永州远离中原王朝,故而祭祀的方式,主要采取“望祭”的形式,或者是派遣官员至舜陵祭祀。
这种祭舜活动主要是宣示王朝的正统性,具有体现“政统”的政治意义。
其次,舜作为先圣,舜文化具有代表儒家道统的文化意义。
在儒家经典体系中,舜是中华道德文化的奠基人。
舜帝陵在湖南这一事实,对于湖湘文化的道统意识的强化是起了重要推动作用的。
也谈湖湘文化的基本内核
二、 湖湘文化的基本内核 基于以上考虑,笔者以为可以从四个方面进一步透 析这一区域文化的基本内核。 第一, 上下求索的哲理思维。 湖湘学者自古就有良好的文化基因,这一基因从屈 原的 “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哲理思考, 直 至毛泽东主张 “ 博征而广识”, 尽管每位历史人物的世界 观不尽相同, 但 “ 只将全幅工夫, 向大本大源处探讨”!! 的 思想境界是一致的。这一文化内核主要表现是, 凡在历史 上留下英名的湖湘学者,学术上大多有显著的成就和建 树, 这些理论建树成为他们引领时代的精神支柱, 更表现 于他们的思想成就多为现实服务的理想追求。屈原闻名 于后世, 不仅在于 《 离骚》中对 “ 正 道 ”的 追 求《 、 九歌》 中重视阴阳对立统一的辩证方法, 更在于他 “ 愿依彭咸之
’ 运筹决胜、 平治天下的军政谋略。” 而对后人 “ 其中最主要
鉴此,笔者在评述基础上,试图总结湖湘文化的基本内
的影响是在哲学思想和军事思想两个方面”(。此外, 龙盛 运从湘军形成的历史文化背景,涉及湖南独有的地域文 化色彩, 如汉族地主养成尚武斗狠等 )。 在概括湖湘文化特征时,笔者以为必须注重其基本 内核的完整性、 普遍性和层次性。第一, 湖湘文化的要素 应具有文化一般完整的本质内容, 即其独有的、 明显的学 术风格、 文化渊源、 人才风貌等, 而这些基本内核应该是 经受了历史检验、 并能充分表现于不同时代的基本内容。 惟有如此认识,才能更清楚地认清这一区域文化的本质 定位, 同时可使后人从中寻找可资借鉴、 取舍的品格。第 二, 湖湘文化的基本内核应具有普遍性, 作为区域文化的 一种,所以令世人瞩目,关键在于在近世社会剧烈变迁 中, 这一文化孕育了一批又一批的志士仁人, 其中甚至不 乏引领时代潮流的 “ 巨夫伟人”。而作为熔铸人才的文化 应具有普遍的基本内 核 , 应是一惯的、 持续的, 并且深入
特殊性与普遍性的融合_湖湘文化精神特质的历史建构_朱汉民
中 国 古 代 史 社 会 与 文 化 研 究 86
化精神的普遍性意义的建构 。 春秋战国时期 , 名义上的周天子已经失去了对 “ 天下 ” 的控制 , 各个 诸 侯 国 开 始 了 相 互 争 斗 , 以 图争霸天下 。 这时候 , 产生了一个独立从事精神文 — — 士 。 他们在从事精神文化创造的 化生产的阶层 — 同时 , 因倡导的治国理念与人生理念的不同 , 而形 成了诸子百家的不同学派 。 先秦时代是中国古代思 想文化史上最具创造力的时代 , 诸子百家所倡思想
特殊性与普遍性的融合 — — — 湖湘 文 化 精 神 特质 的 历 史 建构 *
朱 汉 民
( ) 湖南大学 岳麓书院 , 湖南 长沙 4 1 0 0 8 2 摘 要 ]“ 湖湘 文 化 精 神 特质 ” 是中国文 化 的 普遍 性 与 湖湘 地 域文 化 特 殊 性 的 结 合 , 这 种 能 够 将 特 殊 性 与 普遍 [ , 性 融 合 起 来 的“ 湖湘 文 化 特质 ” 并 不 是 湖湘 地 域人 群 先 天 的 、 固 有的文 化 特质 , 而恰恰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建构起 来 的 。 [ 关键词 ]中国文 化 ; 湖湘 文 化 ; 特殊性; 普遍 性 ; 历 史 建构 [ ( ) 中图分类号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 B 2 1 [ 1 0 0 8—1 7 6 3 2 0 1 4 0 6—0 0 4 7—0 7
历 史 学 报 二 ○e I n t e r a t i o n o f U n i v e r s a l i t a n d S e c i f i c i t H i s t o r i c a l g y p y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o f t h e H u n a n C u l t u r e E t h o s
书院精神的寻梦人——读朱汉民教授的《书院精神与儒家教育》
书院精神的寻梦人——读朱汉民教授的《书院精神与儒家教育》作者:暂无来源:《大学教育科学》 2014年第3期曾小明20世纪20年代,蔡元培、胡适等发起了第一次书院研究与书院实践活动,由此开始了书院研究历程。
建国后,书院研究趋于沉寂,20世纪80年代再度兴盛。
朱汉民教授是较早关注并致力于书院文化研究和传播的重要学者之一,汇辑二十余年心血力作的《书院精神与儒家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4月版)便是这一领域研究的典范之作。
新书共分《书院精神与书院制度》、《儒家的人文教育》和《演讲与访谈》等三辑。
如此编排,正是著者“关心教育事业、立志文化传承的儒家士大夫”理想追求的流露。
朱汉民教授主持岳麓书院,宣讲书院和儒家文化,足迹遍布港台韩日,一直践行着“不仅自己是寻梦人,更是他人的圆梦者”的治学与育人理念。
书院精神、书院制度与儒学的关系历来是书院研究的重点。
《书院精神与儒家教育》以现代教育为基点,探微书院精神的当代意义,系统论证儒家教育的人文本质,拓展了书院的现代意义。
朱汉民教授着眼于当代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国学”的复兴,紧扣时代脉搏,在挖掘作为主体的书院与士人、社会、儒学教育、地方文化等外在诸客体的共生互动关系中,深入探讨书院内部教学模式与制度管理,穷究书院得以存在、发展、兴盛及衰落的因果关联,揭示儒家教育的人文教育本质、宗旨、内容以及理论特点,从而在本质上揭示古代书院对当代大学教育的意义,以期将中国书院与现代大学结合,力图将书院在千余年发展历程中所积淀的文化精神和制度转化为现代新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书院与现代大学有许多契合之处,故书院与高等教育关系研究的成果非常多,如在学术研究、道德教育、教学模式、管理制度等方面均有涉及,但内容趋同,多为泛泛而言,少有真正具体而充分的论证。
《书院精神与儒家教育》为弥补这一缺憾作了有益的尝试,其论证系统而绵密,以岳麓书院、濂溪书院、茶陵书院等书院个案,专章详论朱熹、薛瑄、吴与弼、曾国藩等理学大师的书院教育思想,又高屋建瓴总摄儒家教育的人文本质,抽丝剥茧洞悉书院当代精神内涵,使之达到一个新的理论高度。
湖湘文化的界定与起源
湖湘文化的界定与起源*欧阳晓晴,叶 宏(湖南外贸职业学院,湖南 长沙 410016)摘 要:在阐述湖湘、文化两个概念的基础上,对湖湘文化的概念进行界定,然后辨析有关湖湘文化起源的几个争议,明确了湖湘文化起源于远古时代的事实。
关键词:湖湘文化;起源;界定中图分类号:G0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3872(2017)10-0026-011 湖湘文化的概念界定1.1 湖湘的概念初唐著名诗人王勃在其撰写的《益州德阳县善寂寺碑》中说:“虽复苍梧之望,湖湘盈舜之歌”。
不仅如此,当时政府官方文献中,也时常出现“湖湘”一词。
如唐僖宗广明元年所下《改元广明诏》中就说:“……江石海南,疮痍既甚,湖湘荆汉,耕织屡空”。
唐宋时期,出现了以“湖南”命名的行政区域。
唐代后期,开始设置“湖南观察使”,到宋代时设“湖南路”。
“湖南”与“湖湘”作为地域名称,常常相互借代,用来指洞庭湖和湘江地带,即今之湖南。
1.2 文化的概念关于文化的定义,争议不断,但基本上都认可文化是一种一定地域或民族创造的历史、民俗风情、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意识形态。
1.3 湖湘文化“湖湘”与“文化”组合形成的词“湖湘文化”,理应是对“文化”加以“湖湘”这个地域界定,即湖湘文化是指自古以来陆续生息(包括流寓)在湖南这块土地上的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创造而形成的具有独特个性之民风、民俗、信仰、艺术、道德、法律等意识形态乃至物质文化等的总和。
能否认可这个概念至关重要,因为一旦认可这种特定的地域文化,学术界争议颇多的关于湖湘文化的起源问题就可以顺利解决。
2 湖湘文化的起源关于湖湘文化的起源,众说纷纭、争议不断。
具体有如下观点:①都梁仁、何文君、巫瑞书、文选德等先生认为的湖湘文化起源于春秋、战国时的楚文化;②清代郭嵩焘、今人彭大成等先生认为的湖湘文化起源于北宋的周敦颐;③饶怀民、郑焱、邓洪波、朱汉民等多数专家认为的湖湘文化起源于南宋时的湖湘学派;除了争议最多的这三大观点之外,新文明文化史观的代表人物,湖南通道的林河教授生前还从巫傩史的角度论证人类文明发端于中华,提出了以湖湘文化为主的长江流域的稻作文明正是人类最早的文明发祥者的重要观点。
新时代大学生对湖湘文化的认知现状与对策探析
新时代大学生对湖湘文化的认知现状与对策探析作者:刘炼鑫来源:《理论观察》2021年第06期关键词:新时代;湖湘文化;认知现状;对策中图分类号:D26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1)06 — 0130 — 03文化自信是新时代大学生坚定“四个自信”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力量。
湖湘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宝贵资源。
〔1〕湖湘文化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和时代价值,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符号,为立德树人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因此,当代大学生尤其是湖湘学子充分学习湖湘文化的悠久历史和丰富内涵,有利于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与文化向心力,有利于促进湖湘文化的再度繁荣以及湖南经济社会的发展。
(一)问卷设计本次调查问卷结合前期大量阅读及整理分析文献的基础上,同时结合新时代大学生的实际情况,最终确定了问卷的基本结构和形式。
在问卷的形式上,为了方便问卷使用者的填写,几乎所有问题均采用划勾的方式。
在问卷的内容上,主要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个人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龄身份、年级、所学专业类别、户籍所在地等;第二部分为湖湘文化的认知程度调研,包括湖湘名人文化、湖湘精神文化和湖湘旅游文化等三个维度;第三部分为有关新时代大学生对湖湘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调查。
其中,湖湘文化的认知程度、新时代大学生对湖湘文化传承和弘扬的意愿程度等重要特征指标的调查内容设置采取里克特五点量表的形式,“非常了解-非常不了解”(赋值为5分-1分),“非常愿意-非常不愿意” (赋值为5分-1分)。
通过设计问卷指标体系,对湖湘文化核心部分进行指标量化,通过对湖南省12所本科院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其对湖湘文化的认知程度和当前对湖湘文化的总体评价,探讨出湖南省大学生对湖湘文化的认知状况和存在的问题。
(二)调查样本基本情况调研组成员于2020年9-10月对湖南省12所本科院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550份,回收问卷526份,经过筛选,有效问卷505份,有效问卷率为95.6%。
岳麓书院名人名师
岳麓书院名人名师2014年07月12日07:22来源:凤凰网文化岳麓书院著名山长岳麓书院历史上,有据可考的山长(院长)有55位。
他们大多是著名学者和优秀教育家,对书院的建设发展和人才培养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周式湘阴人。
大中祥符五年(1012)任山长,为志载第一位山长,以行义著称,大中祥符八年(1015)受到真宗皇帝召见,得御书“岳麓书院”四字。
书院始闻于天下,成为北宋四大书院之一。
彪居正字德美,号敬斋,湘乡人。
乾道元年或二年(1166)任山长。
帅承胡安国、胡宏,是湖湘学派的重要学者。
主教后,湖湘学派重心由南岳北移岳麓书院。
张栻、朱熹称他为前辈。
张栻1132一1180,南宋著名学者。
字敬夫,又字乐斋,号南轩。
张浚(1097-1164,宋代大臣)子,汉州绵竹(今属四川)人官至右文殿修撰。
和朱熹、吕祖谦齐名,时称“东南三贤”。
断言“所谓礼者天之理”,即把封建秩序看作永恒不变的规律。
为学主张:“明理居敬”,认为:“居敬有力,则其所穷者益精;穷理浸明,则其所居者亦有地”。
著作有《南轩集》。
乾道初年(1165),刘珙重建岳麓书院,请他任山长,但因他的老师胡宏曾向秦桧写信,表示想任岳麓书院山长一职,而秦桧未答应,他认为老师未得到的职位而学生得到了,对老师不恭,于是推拒。
后聘为主教,代行山长职事。
张栻有自己完整的教育思想,认为教育不应当只为“科举利禄”服务,应当“传道而济斯民”。
张栻的贡献在于使湖湘学在岳麓书院根植,形成了一个较大规模的学术派别,为岳麓书院在中国学术界确定了地位。
同时,又因与朱熹相会于岳麓,开创了书院会讲的先河。
凌登龙1190-1260,字显夫,长沙人。
进士。
嘉定十二年(1219)聘为山长,至淳祐元年(1241)止,任期22年。
凌登龙讲学书院,正值庆元党禁刚刚解除,理学禁锢也已销解,得以继续施传朱张学。
正学又回归岳麓。
欧阳守道约1211-1276,字公权,一字遇父,号巽斋,江西吉州人。
进士。
宝祐元年(1253)聘为副山长。
惟楚有才于斯为盛
FOCUS 特别策划惟楚有才 于斯为盛◎ 文 | 朱文科 编辑 | 王芳丽2425岳麓书院 摄影/ 何俊湖湘文化是湖南人的骄傲。
长沙岳麓书院有幅对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湖南人颇引以为荣。
“楚材”的形成,湖湘文化贡献巨大。
何谓湖湘文化?湖湘文化是一种地域性的历史文化形态,孕育于隋唐,成型于两宋,成熟于近现代。
著名学者朱汉民认为,“湖湘文化的渊源有二:一是以儒家文化为正统的中原文化,二是以荆楚文化为传统的本土文化。
这两种文化互相渗透,互相交融,互相影响,最终升华为湖湘文化。
”其实,湖湘文化与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南下的中原文化便是沿汉水进入湖南境内的。
湘江之滨的岳麓书院、石鼓书院,洞庭湖畔的岳阳楼,都是解读湖湘文化的钥匙。
如果把湖湘文化比作一条文化的巨流,湘江无疑是干流,而湘江最大支流的耒水,同样是湖湘文化的重要源头。
一耒水古称资兴江,又名耒河、华水,因源于耒山(今汝城县乌龙白骑山)而得名。
耒水有两条主要源流:其一为沤江,发源于桂东县北万洋山(石门山);其二为浙水,发源于汝城县南的耒山。
二水汇于资兴市黄草坪,当地人称东江。
东江一路欢歌,日夜奔腾不息,走到风景秀丽的飞天山脚下,敞开怀抱接纳郴江,继续向北流去。
进入永兴县境称为便江,出永兴后称耒水。
耒水悠悠西北流,经耒阳、衡南至衡阳市珠晖区耒河口入湘江。
《水经注》记载:“县有渌水,出县东侠公山。
西北流而南,屈注于耒,谓之程乡溪,郡26FOCUS 特别策划置酒官,酝于山下,名曰程酒,献同酃也。
耒水又西,黄水注之。
水出县西黄岑山,山则骑田之峤,五岭之第二岭也。
黄水东北流。
……黄水又北流注于耒水,谓之郴口。
耒水又西迳华山之阴,亦曰华石山,孤峰特耸。
枕带双流。
东则黄溪、耒水之交会也。
耒水东流沿注,不得北过其县西也。
两岸连山,石泉悬溜,行者辄徘留念,情不极已也。
”耒水全长453千米,流域面积11783平方千米,流经桂东、汝城、资兴、郴州苏仙区(原郴县)、永兴、耒阳、衡南、衡阳珠晖区。
高校助力湖湘文化提升国际影响力的路径研究
基金项目:本文为2020年度湖南省社会科学评审委员会课题“新一轮对外开放背景下高校助力湖湘文化国际影响力提升路径研究”(项目编号:XSP20YBC025)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王莉(1986—),女,硕士,湖南外国语职业学院英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高职英语教学与跨文化教育。
近年来,湖南开放型经济实现重大突破,经贸往来扩大到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湖南融入“一带一路”的程度越来越高。
随着湖南经济对外程度加深,湖湘文化的海外影响力也亟待进一步提升。
湖湘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支脉,历史源远流长,传承脉络清晰,文化特质鲜明。
湖湘传统文化传播到世界,扩大湖湘文化影响力,不仅是湖南“文化强省”和增强文化软实力的需要,优秀的湖湘文化和湖湘精神更具有普世价值。
目前,湖湘文化“走出去”主要靠政府部门主推,湖南高校远远没有发挥应有的能量和作用。
在湖南新一轮对外开放背景下,湖南高校应该抓住机遇,乘政策之风,承担传播地域文化的社会责任和实现自我发展。
一、前提:湖湘文化界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中将“文化”宏观地和开放性地定义为,“应把文化视为某个社会或某个社会群体特有的精神与物质,理智与情感的不同特点之总和。
除了文学和艺术外,文化还包括生活方式、共处的方式、价值观体系、传统和信仰。
”从文化形态上看,有古今地域之别。
湖湘文化是一种地域文化形态,正如“文化”的概念在被不断界定一样,湖湘文化研究学者也对其有不同的理解和界定。
朱汉民在《湖湘文化三谈》中认为湖湘文化是一种区域性历史文化形态;空间上指湖南省区域范围内的区域文化;时间上是两宋以来建构起来并延续到近现代的一种文化形态。
邓洪波在《宋代湖南书院与湖湘文化的形成》中指出,湖湘文化分为雅俗两个层次,精神与物质两个部分,其内涵和本质仍然是理学型文化,有着推崇理学、强调经世致用,主张躬行实践、爱国主义、敢为天下先的奋斗与创新精神,兼收并蓄博采众长的开放精神等特点。
追寻红色足迹 感悟初心使命
追寻红色足迹感悟初心使命作者:刘林翔来源:《新湘评论·下半月》2021年第06期去年来,湖南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大力实施“三高四新”战略,奋力建设现代化新湖南,各项事业取得新的重大成就。
日前,记者参加了“新思想引领新征程·红色足迹”联合采访团,重走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之路,见证三湘大地发生的沧桑巨变。
汲取实事求是、砥砺奋进的精神力量湘江西岸,岳麓山下,翠林之间,一座古朴雅致的庭院坐落于此,门口的对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格外引人注目。
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岳麓书院考察调研,了解人才培养、文化传承等情况。
讲堂檐前的一块“实事求是”匾额引起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注意。
“总书记问是谁写的,我说是我们的老校长宾步程1917年写的,并确定为学校的校训。
”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国学研究院院长朱汉民说道。
史载,1914年,留欧归来的宾步程先生创办了湖南公立工业专门学校,并出任校长,1917年,该校迁入岳麓书院时,宾步程写了这块匾额。
岳麓书院“实事求是”的校训,最初是为了反对埋头故纸堆、脱离实际的空谈学风。
后世经过不断发展,含义拓展为从实际情况出发,正确认知和解决问题。
1916年至1919年期间,青年毛泽东寓居在岳麓书院半学斋,从那时起,“实事求是”便深深刻在毛泽东的心中。
也正是在这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岳麓书院是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重要策源地”的论断。
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重要论断,从历史与现实相贯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高度,阐明了岳麓书院与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时代青年人才培养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等重大关系。
这为新时代岳麓书院定了性、定了位、定了向,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当时,我正在中国书院博物馆给学生上思政课,前方来了一位戴着口罩的长者,原来是习近平总书记。
”回忆起与总书记见面的情形,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全国模范教师龙兵仍然很兴奋。
朱汉民和他的书院梦
朱汉民和他的书院梦雨先【摘要】朱汉民在一篇《书院梦》的文章中,描述了一个梦境:滚滚波涛的江岸,古木参天的的峡口,一座幽静、古朴、典雅的院落,这里既有山水相融的灵秀、泉洁林茂的恬静,又有白墙青瓦的素雅、叫廊相连的清趣。
【期刊名称】《湘潮》【年(卷),期】2016(000)006【总页数】4页(P28-31)【关键词】中国;当代文学;散文;《朱汉民和他的书院梦》【作者】雨先【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67朱汉民在一篇《书院梦》的文章中,描述了一个梦境:滚滚波涛的江岸,古木参天的的峡口,一座幽静、古朴、典雅的院落,这里既有山水相融的灵秀、泉洁林茂的恬静,又有白墙青瓦的素雅、回廊相连的清趣。
熟悉他的人都知道,这个梦境里描述的就是他为之奉献至今的岳麓书院。
朱汉民担任岳麓书院院长20多年。
在岳麓书院1000多年的办学历史上,有数十位山长(院长),但是担任院长20年以上的只有4位:罗典、欧阳厚均、丁善庆和朱汉民。
不同的是,朱汉民主持岳麓书院的20多年,正是岳麓书院经历凤凰涅槃式的浴火重生的特殊时期,他对这一特殊历史时期岳麓书院学脉的延续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
朱汉民出生于资江河畔,在湖南邵阳市度过了自己的少年求学时代。
在他酷爱读书的少年时期,恰恰正值政治动荡、文化荒漠的“文化大革命”,他和那个时代许多好学的青少年一样,经历、饱尝了知识饥渴、思想单调的精神痛苦。
1976年粉碎“四人帮”以后,朱汉民成为了1977年恢复高考以后的首届大学生,成为湖南大学七七级师资班的学生。
作为新生刚进湖南大学时,学校老师曾经领着他们全班同学参观校园,同时参观了岳麓书院的遗址。
那是他第一次踏入岳麓书院,他的印象十分深刻:一个十分沧桑、古老的院落,仍保留一丝淡雅的文气,但是由于经历过太久的历史风雨、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严重摧残后,已经十分残破,成为一个大杂院式的职工宿舍,歪斜地搭建了大小不一的厨房、杂屋、鸡棚……作为大学新生的朱汉民完全没有想到,在经历了4年的大学学习生活后,他的一生会与这所古老而又残破的院落永久结缘。
实用理性传统与中国文化近代化——以湖湘士大夫与湖湘文化为例
实用理性传统与中国文化近代化——以湖湘士大夫与湖湘文
化为例
朱汉民
【期刊名称】《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4(038)004
【摘要】儒家士大夫有一个追求经世致用的思想传统,形成了一种以实用理性为价值取向的思想品格.湖湘士大夫作为推动中国近代化的主体,就是从经世致用的实用理性出发,倡导学习与引进西方的科技文化、制度文化、观念文化,从而推动了洋务运动、戊戌维新、辛亥革命及新文化运动的近代化运动.
【总页数】4页(P127-130)
【作者】朱汉民
【作者单位】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湖南长沙41001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72
【相关文献】
1.中国文化地理格局中的湖湘文化近代化 [J], 朱汉民
2.船山思想与湖湘文化的近代化 [J], 周辉湘
3.近代湖湘文化与新文化运动——以李大钊所受近代湖湘文化的影响为例 [J], 吴汉全
4.湖湘文化与湖湘文学:引力·张力·合力——兼论湖湘文化与湖湘文学的困境与出路
[J], 彭石玉;王璇;柯昀含
5.戊戌至辛亥时期湖湘文化的变迁和湖南教育近代化的新发展 [J], 曹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南楚”到“湖湘”:湖南区域文化概念的演化
作者: 朱汉民
作者机构: 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湖南长沙410082
出版物刊名: 湖南社会科学
页码: 245-250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4期
主题词: 南楚;沅湘;湖湘;自然地理;行政地理;文化地理
摘要:“湖湘”既是自然地理的概念,又是文化地理、行政地理的概念。
“湖湘”的区域文化概念经历了一个不断的演化与建构的历史过程。
楚汉时期,湖南的文化地理的命名主要
是“南楚”与“沅湘”。
唐宋以来的学者文人用“湖湘”作为湖南文化地理的标识而代替“南楚”、“沅湘”,这其中既有行政地理的原因,又有文化地理的原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朱汉民:朱汉民,1954年7月生,湖南省邵阳市人。
现为湖南大学岳麓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湖南省社科联副主席。
获得湖南省第七届“徐特立教育奖”,长期从事中国思想文化史的研究与教学,先后破格晋升为副教授、教授。
遴选为校级、部级跨世纪学科带头人,被湖南省委、省政授予“首届湖南省优秀社会科学专家”,湖南省新世纪12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
被评为湖南大学首届“师德标兵” 、“科研标兵”,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担任的学术兼职有:国际儒联理事、国家社科基金评审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客座研究员、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华炎黄文化学会理事、湖南省人民政府院士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湖南省学位委员会历史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华孔子学会学术委员、中国实学会副会长、省历史学会副会长、船山学社副社长等。
湖湘文化与湖南人精神朱汉民各位同学,晚上好。
今天我跟大家在这里一起讨论一个话题,我想在座的可能大多数都是湖南人,也有很多是从外省到湖南来学习的,可能都对我们湖南文化感兴趣。
今天我想跟大家谈的这个题目就是“湖湘文化与湖南人精神”,也想试图把我们湖南人的一些地域文化以及地域文化里体现最突出的湖南精神做一些介绍。
回头我会留一点时间给大家再作交流。
我分几个方面来讲,首先讲一个提要,就是为什么要讲这个题目。
大家知道中国文化是我们这个世界上、地球上唯一连续的文明,是四大古文明之一。
四大古文明中其它的古文明基本上都中断过,唯一能连续到现在的只有我们的中华文明。
我们要有这个概念,像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两河流域文明,他们是历史上的文明,因为比如古代的埃及和现代的埃及不是一个概念。
古代的印度和后来的古印度也不是一个概念,但是只有后来的中华文化和古中华文明是一个概念。
我们追述最早的古文明和我们今天的文明是连续的,包括我们的文字都是连续的。
我们今天用的文字实际上往前追溯就是我们最早的青铜器上的文字,还有甲骨文。
中华文明是这样的一个文明,到了21世纪中华文明正在崛起,以不可阻挡地趋势在崛起。
中华文明是一个非常大的时间和空间的实体。
说时间我们通常讲五千年文化,讲空间是九百六十多万平方公里。
这么大的一个文明,它是由许多具体的区域性的文化所组成的,是由非常丰富多彩的区域文化所组成的。
今天我们讲的湖湘文化就属于这些区域文化之一。
同学们来自于中国的各个地方,而各个地方都有属于他自己的区域文化。
那么我们的湖南区域文化叫湖湘文化,它应该说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它也是一个非常由区域特色的文化,其原因就是出了一大批的人才。
我来自于岳麓书院,书院大门上有一副对联:“惟楚有才,于斯为盛”。
这句话大家很关注,当然这句话也受到许多人的非议,因为这幅对联说得的口气有点大。
他们对“惟”字不了解,其实这个“惟”在古代是个发语词。
当然历史上湖南人是有点自我,比如毛泽东写的诗很有大气,像“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像这样一种精神气质,确确实实体现了湖南人的一种特色文化。
所以我今天就讲两个东西,第一个就是我们的区域文化,讲一下它的来龙去脉,第二个就是区域文化表现出来的一种精神,称之为湖南人的精神。
第一个我们来讲湖南文化的内涵与源流。
为什么叫“湖湘文化”而不叫“湖南文化”,不叫“楚文化”(因为惟楚有材),以及其他的各种各样的叫法?为什么大家认同“湖湘文化”,在大家讨论湖南文化命名的时候,也是有争议的。
因为大家都在讲湖湘文化,我们就来定义一下湖湘文化。
首先文化是一个非常大的概念,世界上最大的两个东西就是文化与自然。
在人没有产生之前的茫茫宇宙,我们称之为自然,由于产生了人之后,人通过自己的劳动创造出了很多东西,比如房子、工具、技术等等,我们不是自然采集,而是种植、养殖,植物、动物来供我们的日常之需,这就是我们称之的文化。
所以文化是一个很大的概念,包括物质文化,也包括精神文化。
所以我们讲“湖湘文化”,通常是广义的。
大家到湖南农业大学来,知不知道湖南农业的源头?以前世界上最早的稻谷最多也不过8000年前的,而在湖南道县发现的稻谷,是在12000年前。
但是那些考古学者发现这个稻谷的时候,他们几乎就不敢相信。
但是经过严谨的科学研究之后发现,那确实是12000年前的稻谷,是人工种的稻子,不是天然的。
那这就整个改变了许许多多的观念。
这是物质文化,同样这也代表着“湖湘文化”。
我们通常讲的狭义,主要就是精神文化。
那我们今天主要要讲的就是精神文化,包括文学艺术、哲学宗教、思想观念、伦理道德等等。
我们通常从这些方面来讲文化。
那么我们为什么要讲“湖湘文化”?首先湖湘这个“湖”是洞庭湖,“湘”就是湘江。
湖湘文化这个概念通常是与湖南这个政区是有关系的。
我们为什要叫湖南,因为我们有个洞庭湖,我们在洞庭湖以南的地方,这是一个自然的概念。
无论“湖湘文化”还是“湖南文化”起源都比较早,在唐代的时候就有了,因为湖南作为一个行政区是在唐代才有的。
那么用“湖湘”连起来代表湖南这个地方,指称它的人文历史,自然也是从唐代才开始的。
在上古以前,湖南被称为南蛮之地,南蛮是个患称。
过去南蛮与中原都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地。
中原是指黄河流域,它是中华文明起源的真正载体。
像尧舜禹,夏商周,秦皇汉武,都是黄河流域的,因为那时的文化核心在黄河流域。
像一些农业文明,比如最早的城墙是在湖南发现的。
但是追溯青铜文明,文字的起源,和那些上古贤帝都是在黄河流域。
但是有人会说那舜帝陵还有炎帝陵为什么在湖南呢?我们都是炎黄子孙,那这是为什么呢?是不是证明我们这个地方也是文明的?舜帝也好,炎帝也好他们最早都是黄河流域的。
后来炎帝被黄帝打败了,才迁徙到南方来的。
舜帝也是南巡来到南方这里,然后死了埋在南方这里。
上古时代的文化的重心是在北方,湖南这个地方的文化是“南蛮文化”,又叫“苗蛮文化”。
楚国是一个很大的国家,可以分为西楚和南楚。
我们湖南是南楚,所以我们又叫“南楚文化”。
湖南有四条江:湘、资、沅、澧。
湘江代表湖南东部,沅江是在西部,一个是湘东地区,一个是湘西地区。
沅江和湘江合起来称为“沅湘”,这就构成了湖南。
这个从文献中查到,最早是屈原提出来的。
屈原当时被流放到湖南一带,然后到洞庭湖,向西走到沅江,在回到湘江,最后在汨罗江投江自尽。
他在《九歌九章》里提到了“沅湘”。
司马迁也在《史记》里也提到了“沅湘”。
在唐朝就用到了“湖湘”一词,在设行政区时提出了湖南安抚使行政概念,从此就延续下来了。
到清代康熙时,湖南成为一个独立的行政省,有了湖南行政区域。
在宋代,全国有许多不同的学派,福建学派叫闽学,浙江学派叫浙学,四川学派叫蜀学。
朱熹将湖南学派叫湖湘学,可见“湖湘文化”就代表了文化的概念。
“湖湘文化”就是这个时候形成的,后来一直延续到宋元明清,后来大家就自觉地延用这个概念,这个就是“湖湘文化”的来源。
“湖湘文化”历史渊源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个是蕴育阶段,唐代出现湖湘的概念,但不是说这个时候才出现湖湘文化。
在湖湘文化形成之前,有各种各样的区域文化存在,我称之为“苗蛮文化”和“楚文化”。
山苗和南蛮文化合为“苗蛮文化”。
“楚文化”是在中国南部的种族即山苗文化的后人创造的文化。
“楚文化”是一个很有影响的区域文化概念。
从文明、人种等等来看,秦有秦的文化,齐、燕、巴蜀等等都有各自的文化。
当时有很多诸侯,在大的诸侯之间形成了大的“诸侯文化”。
当时周朝的一个诸侯就创造了他自己的文化。
春秋战国时,“汉代文化”主要是由“秦文化”、“齐鲁文化”和“楚文化”组成的。
秦文化的代表是法家,齐鲁文化的代表是孔子、孟子他们创办的儒家学派。
在汉代以后,董仲舒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家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主干。
楚文化是一个很有特色的文化。
大家可以去博物馆看看那些出土的文物,比如马王堆的出土文物如帛画、文献、工艺器物等等。
“楚文化”是很有代表性的“南方文化”。
而湖南是楚文化的重镇。
“楚文化”包括两个层面,一个是“雅文化”,又叫“精英文化”,另一个是“俗文化”,又叫民间“大众文化”。
古代“俗文化”在“楚文化”里叫“巫龙文化”。
屈原时代,楚辞吸收了民间的“巫龙文化”。
屈原是一个读书人士大夫,他创造的诗歌是以民间的“俗文化”为基础的,他将“俗文化”融入到“雅文化”中,创立了楚辞。
“湖湘文化”蕴育时期的代表人物是屈原,这是第一个时期。
第二个时期是唐宋时期,确立了湖南行政区域,也出现了湖湘人文的地理概念。
在宋以前,从汉到魏晋南北朝再到隋唐,湖南文化的地域性都非常落后的。
当时中国文化重心在黄河流域,江浙文化还得到了一点发展,但是湖南这个地方是非常落后的。
在过去的科举考试中,考取了进士是一个很大的荣耀。
可是湖南基本上就没人考得上。
有一年,湖南考上了一个进士,后来就因此出现了一个短语“破天荒”。
可见湖南在当时文化落后的很。
那么在什么时候开始改变的呢?在宋代。
在宋代时,中国文化发生了几大变化。
其中一个重大的变化就是文化的重心由北向南牵到了长江流域。
还有几个变化就是经济、政治的南移。
举一个书院的例子,书院就相当于古代的大学。
在宋代(北)有四大书院,河南有两所(政治、文化中心,首都在河南),江西有一所,湖南有一所。
到了南宋的时候,浙江一所,江西两所,湖南两所。
从此可见,高等教育的发展已经偏向了南方。
然后对于学派:闽学、贑学、蜀学、湘学等等,这些都是在南方。
我们所讲的“洛学”都是指北宋时的。
到了元代,北方已经没有学派了,明朝的主要学派也都是在南方。
这个局势一直延续到清朝,明国时候。
大家都知道近代革命中,南方一定是代表先进的文化区域。
从沿海先接受先进的文化,再向内陆推广。
“湖湘文化”就是在这个时候形成,一个标志是湖南出现了全国最有名的书院,第二个就是理学,理学是宋代以来最重要的一个学术。
春秋战国有“诸子百家”,汉代有董仲舒嘛,到了魏晋有“玄学”等等,到了宋代就是出现了理学。
那么理学是谁开山的呢?不是朱熹,是周敦颐,朱熹是极大成着。
周敦颐是湖南人。
其实他真正的成就不是众所周之的《爱莲说》而,是《太极图书》,他还研究《周易》。
朱熹是他的第五代传人。
湖南这个地方本身不出大学者,我们再往前数,到春秋,屈原他是湖北人,后来流放到湖南,所以本地是没有出大学者的。
周敦颐是湖南第一个大学者。
算起来,鲁迅、周恩来也是周敦颐的后代。
他就创建了一个“湖湘学派”,到了宋代都是他的第三代、第四代的学术的传人了。
然后到了明末的时候,出了一个大学者,王船山。
从周敦颐到王船山再到曾国藩,他们都是崇尚理学的,所以湖南就成为了大家所陈述的“理学之邦”,这是第二个时期。
第三个时期,湖湘文化的近代转型。
湖湘文化最辉煌的是这第三个时期。
第一个是屈原,古文化的代表,很了不起,但是比较孤单;第二个是周敦颐到王船山再到曾国藩,也很了不起。
可是真正称得上“惟楚有才”的是到了近代,在这个时候就发生了一个惊人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