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书法发展史

合集下载

(完整版)中国书法发展历程

(完整版)中国书法发展历程

张玄墓志铭
《云阳伯郑长酞为 亡父母等造像题记》
张黑女墓志 北朝•北魏
千字文——欧阳询
天下第二行书——唐·颜真卿
在书法发展史上,唐代是晋代以后的又一高峰,此时,在真、行、草、篆、 隶各体书中都出现了影响深远的书家,真书、草书的影响最甚。真书的书家大 多脱胎于王羲之,但又兼魏晋以来的墨迹与碑帖的双重传统,渐王家书派中脱 颖而出,风格转呈严谨雄健、法度森整。行草书家特别是草书家的风格走向飞 动飘逸。隶篆虽无大发展,但能承秦汉之遗法,形成或严整紧劲或遒劲圆活的 信风。
苕之水诗卷 元陆居仁
篆书 元周伯琦
急就章卷 元邓文
高都护骢马行 明董其昌

克 书
宋克在明初书法艺术成就最高。
法 他兼善章草、楷、行和草书。章
草笔画瘦劲挺拔,以健美见长;行、
草书也吸收了章草的波势。他的
书法古雅遒劲,技艺娴熟。
王宠书法
隶书明文徵明
明中期吴中四家崛起,书法开始朝 尚态方向发展祝允明、文徵明、唐寅、 王宠四子依赵孟而上通晋唐,取法弥高; 笔调亦绝代,王雅宜风流儒雅 。
康有为称石鼓文“如金钿委地,芝草团云,不烦整我,自有奇 采。”
其书体为大篆向小篆过渡时期的文字 。
帛 书 展 示 了 书 法 墨 迹 的 出 现


马王堆帛书





秦代篆书
小篆也称“秦 篆”,是秦国 的通用文字, 大篆的简化字 体,其特点是 形体匀逼齐整、 字体较籀文容 易书写。在汉 文字发展史上, 它是大篆由隶、 楷之间的过渡。
秦隶
隶书始用于秦代,盛行于西汉, 鼎盛时期在东汉后期。
隶书,亦称汉隶,是 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 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 横画长而直画短,呈长方 形状,讲究“蚕头雁尾”、 “一波三折”。隶书起源 于秦朝,由程邈形理而成, 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书 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

中国古代书法发展史

中国古代书法发展史



• 5、李世民

《晋祠铭》全称《晋祠之铭幵 序》,唐太宎撰文幵乢。碑高 195厘米,宽120厘米。碑额高 106厘米,上刻“贞观廿年正月 廿六日”颠白乢九字。贞观事 十一年(公元647)八月刻,碑现 存山西太原晋祠贞观宝翰亭内。 此碑行乢28行,行44字至50字 丌等。 清钱大昕亍:“乢法 不怀仁《圣教序》极相似,盖 其心摹手追乎史军者深矣。” 清人王佑作诗赞曰:“平生乢 法王史军,鸾翔凤翥龙蛇绕, 一时学士满瀛州,虞褚欧柳都 拜倒。” 此碑乢法浑然天成, 笔画结实爽利 ,无做作之态, 实开八大山人之行楷乢先河。
• 2、秦朝时
• 篆书 • 《说文解字序》说:“秦 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 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 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 书,七曰书,八曰隶书”。
• 主要作品介绍: • 1)泰山刻石 • 《泰山刻石》癿作者是秦相李斯。 《泰山刻石》癿乢体是秦统一后 癿标准字体,小篆。唐张怀瑾称 颂李斯癿小篆是:“画如铁石, 字若颠动”,“骨气丰匀,斱圆 妙绝”。
• 3、汉朝 • 隶书 • 汉代是汉字书法发展叱上关键癿时期,更是隶书大盛癿时代。汉代
狂草开辟了道路。
隶书又称分书戒八分,笔法丌但日臻纯熟,而丏书体风格多样。 • 在隶书成熟癿同时,又出现了破体癿隶变,发展行书,真书也已萌 芽。书法艺术癿丌断变化发展,为以后晋代流畅癿行草及笔势飞动癿
• 主要作品介绍:

• 3、柳公权
• 其楷乢清健遒劲,结体严谨, 笔法精妙,笔力挺拔,世称 “柳体”,代表作《玄秘塔碑 》和《神策军碑》。 • 《玄秘塔碑》:楷乢。唐会
• •
昌元年(公元841年)上事月立,原 碑现存陕西西安碑林。此碑在传世 癿乢迹中,最为著名。是历来影响 最大癿楷乢范本之一。 《神策军碑》、:楷乢, 唐会昌三年(公元843年)立。 是柳公权癿代表作之一,较后世熟 知癿《玄秘塔》乢体颟格更有特色, 结体布尿平稳匀整,巠紧史舒,也 是较好癿临写范本。

中国书法简史介绍

中国书法简史介绍

中国书法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甲骨文和金文。

以下是中国书法的简史概述:1.古代书法:-甲骨文和金文时期(约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256年):甲骨文是最早的中国书法,出现在商代晚期,主要刻在龟甲和兽骨上。

金文则出现在西周时期,是商代文字的延续和发展。

-篆书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随着战国时期的变革,篆书逐渐兴盛。

篆书以方正的形体和刚劲的笔画为特征,同时产生了小篆、大篆等不同风格。

2.秦汉书法:-小篆(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由秦始皇统一文字而成,被广泛使用。

小篆的形体规整,笔画丰富,成为后来书法演变的基础。

-隶书(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隶书是在小篆基础上演变而来,形成了一种笔画简练、结构紧密的书写风格。

隶书后来分为大隶和小隶两种流派。

3.魏晋南北朝时期:-草书兴起(公元220年-589年):随着社会变革,草书逐渐兴起。

草书形体自由,笔画激荡,强调书写的意境和个性。

4.唐宋时期:-楷书的发展(618年-1279年):唐代是中国书法的鼎盛时期,楷书逐渐成为主导性书体。

王羲之、颜真卿等书法家为楷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草书的独立:草书在唐代进一步发展,并在宋代形成独立的书体。

苏轼、黄庭坚等文学家兼书法家在宋代是著名的草书代表。

5.元明清时期:-元代(1271年-1368年):元代书法以怪诞奇特的风格为主,同时保留了前代书法的传统。

-明代(1368年-1644年):明代的书法注重笔墨工致,王宠、沈周等书法家在此时期崭露头角。

-清代(1644年-1912年):清代书法注重古体,强调传统的刚劲和秀美。

郑板桥、黄庭坚的书法在此时期影响深远。

以上仅为书法发展的大致轮廓,每个历史时期都有众多的杰出书法家和不同的书法流派。

中国书法作为文化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书法艺术的历史起源与发展

书法艺术的历史起源与发展

书法艺术的历史起源与发展书法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通过书写文字来表现美感、意境、气势等情感的艺术形式。

书法起源于先秦时期的甲骨文,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演变,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书法艺术体系。

一、书法起源书法起源于甲骨文,甲骨文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文字之一,是殷商时期贵族们用于卜筮的符号。

甲骨文的笔画粗大、弯曲,勾勒着古人世界的轮廓和面貌。

这种文字起初只是用于卜筮,随着时代的发展,甲骨文逐渐演化成了一种更加优美、完整的文字形态,成为了书法艺术的基础。

二、书法的演变周朝是中国书法艺术的重要发展时期,这个时期的书法艺术追求规范性、韵律性和美感。

西周时期,金文的书写方式比较拙劣,尚未完全发扬,仅能反映实用性和功能性。

到了东周,隶书开始发展,隶书的笔画优美、流畅,逐渐成为古代书法艺术的代表。

春秋战国时期,篆书逐渐成为主流,这是一种规矩严谨而又紧凑的文字形态。

到了汉朝,隶书成为了政府规定的秘书隶,成为了一种正式的文字形式。

隋唐时期,隶书和楷书逐渐成为了主流,这个时期的书法艺术牢牢奠定了楷书的地位。

各种书法家们在楷书的基础上不断地进行创新和探索,形成了多种多样的书法艺术流派。

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艺术呈现出多样性和个性化的发展趋势,每一个书法家都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风格特点。

唐代的草书、明代的行草、清朝的隶书都是书法艺术的代表作品。

三、书法艺术的特点书法艺术是一种唯美的艺术形式,它注重意境和白描,强调笔墨的变化,追求均衡和韵律感。

在书法艺术中,每一个笔画都是一种表现手法,每一个字都要求准确、完整、美观。

书法要求书写者在笔的力度、形态、动态上都要有独特的见解和把握,才能达到艺术化的效果。

书法艺术还重视书法家个人的创造力和表现力,每一个书法家都能通过自己对技法和艺术性的理解和掌握,创造出独具魅力的书法作品。

四、书法艺术的现代发展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文化的交流,书法艺术的发展呈现出多样化和全球化的趋势。

中国古代书法

中国古代书法

王珣是王羲之 的侄子。乾隆皇帝 因收藏有王羲之的 《快雪时晴帖》、 王献之的《中秋帖》 和王珣的《伯远帖》 而把自己的书房命 名为“三希堂” 。
智永《真草千字文》和龙藏寺碑是隋代书法的典范
5.唐代
到了唐代,从北碑南帖中又演变出正楷、 草书等不同的书体,并衍生出众多的书法流派, 中国的书法艺术由此蔚为大观。唐代的影响远 远超过了以前任何一个时代。可谓“书至初唐 而极盛。”初唐书家有虞世南、欧阳询、褚遂 良、薛稷、陆柬之等,此后有创造性的还有李 邕、张旭、颜真卿、柳公权、释怀素、钟绍京、 孙过庭。唐太宗李世民和诗人李白也是值得一 提的大书家。
• 欧阳洵的行书也很出色,其 中以《梦奠帖》为最佳。 《梦奠帖》全称《仲尼梦奠 帖》,七十八字,无款,但 流传有序。郭天锡在跋中曰: “此本劲险刻历,森森然如 武库之戈戟,向背转折深得 二王风气,世之欧行第一书 也。” • ..《化度寺碑》碑立于唐贞 观五年(公元631年),楷书35 行,行书33字。 此碑书法 笔力强健,结构紧密。早 《九成宫》一年而书,故风 格极相似,但谨严有余舒展 不足。元赵孟俯评论云: “唐贞观间能书者,欧阳率 更为最善,而《 邕禅师塔铭》 又其最善者也。”清代金石 家翁方纲对此碑书法评价极 高,认为此碑胜于《九成宫 醴泉铭》。赞誉虽嫌过头, 但可以说明此碑的书法确有 其独到的地方。
西周中期的 铜器铭文渐渐变得 规整起来。卫盉铭 文与甲骨文韵味相 去较远,没有了大 盂鼎那种明显带甲 骨文笔意的装饰笔 画,圆劲浑厚、刚 柔并济、别具风貌。
卫盉及其铭文
散氏盘及其铭文
西周宗妇簋铭文
有的铜器 铭文把字写在 用线条划成的 方格内 ,横 竖成行,呈现 出方块字的雏 形。
春秋战国时代在正式 场合使用的文字仍然沿着 西周金文的方向发展。

中国书法史课件

中国书法史课件

颜真卿
《多宝塔碑》
整篇结构严密,点画圆 整,秀丽刚劲。此碑已 奠定了颜真卿书风的基 本格调,它是流传下来 的颜书中最早的楷书作 品之一,结构平稳端正, 严谨庄重,是唐代“尚 法”的代表碑刻之一, 学颜体者多从此碑下手, 入其堂奥。
颜真卿《祭侄文稿》
张旭 《古诗四帖》
前两首是庾信的《步虚词》,后两首是南朝 谢灵运的《王子晋赞》和《四五少年赞》。
❖ 王羲之出生于仕宦世家。七岁开始学书, 拜师于卫夫人(卫铄,晋女书法家,擅 长隶、正、行三体。)也曾从叔父王廙 学书法。学书于李斯、蔡邕。其楷书学 钟繇,草书学张芝。王羲之博采众长, 推陈出新,一变汉魏以来质朴书风,创 妍美流便之体,遂臻神妙,自成一家。 其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其成
就主要在楷书、行草,传世作品很多, 由于社会动乱,真迹无存,现在能见到 的均为摹本、临本。
苏轼《黄州寒食诗帖》
诗帖彰显动势,洋溢着起伏的情绪。诗写得苍凉惆怅,书法 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的。通篇起伏跌宕, 迅疾而稳健,痛快淋漓,一气呵成。苏轼将诗句心境情感的 变化,寓于点画线条的变化中,或正锋,或侧锋,转换多变, 顺手断联,浑然天成。
苏轼《前赤壁赋》
黄庭坚《松风阁诗帖》
❖ 3.草书 ❖ 草书有章草、今草和狂草之分。
❖ 简单而言,章草是隶书的快写体,今草 是楷书和行书的快写体。著名的章草碑 帖有皇象本《急就篇》、索靖《出师颂》 等。章草成就最大的是东汉书法家张芝, 被称为“草圣”。他临池学书,水为之 黑,可见功夫之深。后人把学习书法叫 做临池,就出自这个典故。章草在张芝 的时代达到了顶峰。
❖行书易于辨认,又独具体态、灵活 多变,是实用性与艺术性结合得最 好的字体,因此,从产生至今,一 直盛行不衰。“书圣”王羲之就以 行书著名于世。行书的特点是多圆 少方,多露锋少藏锋。

中国书法发展史介绍

中国书法发展史介绍

中国书法发展史介绍中国书法发展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的甲骨文字。

在甲骨文时代,人们使用骨头和龟甲进行文字记录,书写方式主要为刻划。

同时,也出现了铜器文字,这些文字刻在青铜器上。

汉字的出现为中国书法奠定了基础。

汉字经历了演变和发展,逐渐形成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不同的书写形式。

隶书是秦汉时期的主要书写体系,以规范、工整为特点。

楷书是汉朝初年隶书的演变,它更加规范、流畅,成为后来书法的基础。

行书是隶书和楷书的中间形式,行草则是楷书的草书化。

随着时间的推移,书法的发展逐渐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家王羲之提出了“天人合一”的理念,并以个人特色和自由舒展的笔势展示了书法的艺术美。

东晋时期的王献之则以其飘逸洒脱的行书风格闻名。

唐朝时期,颜真卿的真草行书博采众长,形成独特的风格,被誉为“颜体”。

宋朝是中国书法史上重要的时期,出现了许多著名的书法家和不同的书写风格。

苏轼以其奔放洒脱的行草书法而闻名,黄庭坚则以临摹古人文章并逐渐形成自己的书法风格。

赵孟礼、米芾、文徵明等书法家也各自有着独特的艺术风格。

明清时期的书法受到当时社会和文化背景的影响,形成了工整规范的明代楷书和独特飘逸的清代行书风格。

现代的中国书法在传承和创新中继续发展。

近年来,一些书法家尝试将传统的书法与现代艺术手法相结合,形成了新的书法创作风格。

这些包括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大写意”书法、1960年代的“行间字”书法以及其他一系列个性化的书法风格。

总之,中国书法发展历经漫长岁月,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体系。

它不仅是一种文字的书写方式,更是一门艺术,被广泛地发扬和传承。

中国书法发展史简介

中国书法发展史简介

中国书法发展史简介河北安国中学刘辉在现行人教版高中教材《中国古代史》中,叙述了东汉末年,书法逐渐成为一种艺术。

那么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艺术,是如何形成又是如何发展的呢?本文对此做一个简要的介绍。

(一)为中国书法奠定基础的先秦书法虽然书法艺术的自觉化至东汉末才发生,但书法艺术当萌生于汉字形成同时。

汉字的形成经历了很长的历史时期。

目前发现的关于原始汉字有关的资料,主要是原始社会在陶器上遗留下来的刻画符号,但它们还不是文字,只是对原始文字的产生起了引发的作用。

为学术界公认的我国最早的古汉字资料,是商代中后期(约前14至前11世纪)的甲骨文和金文。

甲骨文发现于1899年(清光绪二十五年)。

是殷商时期刻写在龟骨,兽骨,人骨上记载占卜,祭祀等活动的文字。

严格地讲,只有到了甲骨文,才称得上是书法。

因为甲骨文已具备了中国书法的三个基本要素:用笔,结字,章法。

而此前的图画符号并不全有这三种要素。

金文指古代铜器上铸的或刻的文字(又称铭文),主要代表是西周《毛公鼎铭文》,其结构匀称准确,线条遒劲稳健,布局妥贴,充满了理性色彩,显示出金文已发展到极其成熟的境地。

从书法的角度审察,这些最早的汉字已经具有了书法形式美的众多因素,如线条美、单字造型的对称美、变化美以及章法美、风格美等。

从商代后期到秦统一中国(前221 年),汉字演变的总趋势是由繁到简。

这种演变具体反映在字体和字形的嬗变之中。

西周晚期金文趋向线条化,战国时代民间草篆向古隶的发展,都大大削弱了文字的象形性。

然而书法的艺术性却随着书体的嬗变而愈加丰富起来。

(二)开创先河的秦代书法秦始皇兼并天下,丞相李斯主持统一全国文字,使之整齐划一,这在中国文化史上是一伟大功绩。

秦统一后的文字称为秦篆,又叫小篆,是在金文和石鼓文的基础上删繁就简而来。

《说文解字序》说:“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书,八曰隶书。

”基本概括了此时字体的面貌。

(完整版)中国古代书法史课件

(完整版)中国古代书法史课件

王羲之《十七帖》
点画静中有动,笔断意连。一是 起笔迅疾力大,落笔入纸便以形 成笔势;二是行笔内敛沉着,既 劲挺遒健又流畅而恣美;三是收 笔或断,或顺势,或连下一笔。 四是转折、提按、使转、节奏、 虚实等十分自然,笔法、笔势清 晰。字形的斜与正,主与次,疏 与密、虚与实、收与放、轻与重、 呼与应等等,达到了既矛盾又和 谐统一之高境界。字体大小的组 合,字距疏密,连带、行气、呼 应以及通篇的相互配合、协调, 堪称经典。
《怀仁集王羲
之书圣教序》
其碑字由怀仁借内府所藏王羲 之真迹,历时25年集募而成, 故为世所重。碑文选自王王羲 之各帖,如知、趣、或、群、 然、林、怀、将、风、朗、是、 崇、幽、托、为、揽、时、集 等字皆取自《兰亭序》。由于 怀仁对于书学的深厚造诣和严 谨态度,致使此碑点画气势、 起落转侧,纤微克肖,充分地 体现了王书的特点与韵味,达 到了位置天然、章法秩理、平 和简静的境界。
❖ 3.草书 ❖ 草书有章草、今草和狂草之分。
❖ 简单而言,章草是隶书的快写体,今草 是楷书和行书的快写体。著名的章草碑 帖有皇象本《急就篇》、索靖《出师颂》 等。
皇象《急就章》
此帖点画简约、凝重,亦较 含蓄,又多隶书笔意。结字 工整,法度森严。整篇观之, 气息古朴温厚,沉着痛快。 对喜爱章草的人来说,是学 习章草的优秀范本。因章草 是早期的草书,到了皇象时 代,已十分成熟,且为众多 书家所擅长。而皇象所书 《急就章》,形体已经很规 范化了。
❖1.小篆(秦篆)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书同文” 的政策,由李斯等创制了小篆,作为 全国的官方标准字体。小篆的创立, 使我国文字走向了规范化和统一化。 秦代把这种书体广泛应用于刻石颂德。 据传它们大都出自李斯之手。
泰山 刻石

中国书法史发展表

中国书法史发展表

中国书法发展史一、为中国书法奠定基础的先秦书法书法是中国特有的艺术,虽然书法艺术的自觉化至东汉末才发生,但书法艺术当于汉字的萌生同时。

汉字的形成经历了很长的历史时期。

目前发现的于原始汉字有关的资料,主要是原始社会在陶器上遗留下来的刻画符号但许多文字学家认为,它们还不是文字,只是对原始文字的产生起了引发的作用。

大多数文字学家认为“汉字的形成时代大概不会早于夏代”,并在“夏商之际(约在公元前 17世纪)形成完整的文字体系”(裘锡圭《文字学概要》)。

为学术界公认的我国最早的古汉字资料,是商代中后期(约前14至前11世纪)的甲骨文和金文。

从书法的角度审察,这些最早的汉字已经具有了书法形式美的众多因素,如线条美,单字造型的对称美,变化美以及章法美,风格美等。

从商代后期到秦统一中国(前221年),汉字演变的总趋势是由繁到简。

这种演变具体反映在字体和字形的嬗变之中。

西周晚期金文趋向线条化,战国时代民间草篆向古隶的发展,都大大消弱了文字的象形性。

然而书法的艺术性却随着书体的嬗变而愈加丰富起来。

主要作品介绍:殷甲骨文殷商甲骨文(祭祀狩猎涂朱牛骨刻辞)甲骨文发现于一八九九年(清光绪二十五年)。

是殷商时期刻写在龟骨,兽骨,人骨上记载占卜,祭祀等活动的文字,是经过巫史加工过的古汉字。

严格地讲,只有到了甲骨文,才称得上是书法。

因为甲骨文已具备了中国书法的三个基本要素:用笔,结字,章法。

而此前的图画符号并不全有这三种要素。

图为《祭祀狩猎涂朱牛骨刻辞》,商代武丁时期的作品,风格豪放,字形大小错落,生动有致,各尽其态,富有变化而又自然潇洒。

不愧为甲骨文书法中的杰作。

西周大盂鼎铭文大盂鼎是西周康王时期的著名青铜器,内壁有铭文,长达291字,为西周青铜器中所少有。

其内容为:周王告诫盂(人名),殷代以酗酒而亡,周代则忌酒而兴,命盂一定要尽力地辅佐他,敬承文王,武王的德政。

其书法体势严谨,字形,布局都十分质朴平实,用笔方圆兼备,具有端严凝重的艺术效果,是西周早期金文书法的代表作。

中国汉字发展史的顺序

中国汉字发展史的顺序

中国汉字发展史的顺序汉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独特符号。

汉字的发展历程,也是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下面我们就来一起了解一下中国汉字发展史的顺序。

一、甲骨文时期甲骨文是中国汉字发展史上的第一阶段,也是最早的一阶段。

约在商代晚期,人们开始在龟甲、兽骨上刻写文字,这就是甲骨文的起源。

甲骨文的形态独特,笔画简单,具有很强的象形性和指示性。

甲骨文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汉字的开始发展。

二、金文时期金文是中国汉字发展史上的第二阶段,也是商周时期的一种文字,主要用于刻在铜器、玉器、石器等器物上。

金文的形态较为丰富,笔画繁复,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为后来的篆书和隶书奠定了基础。

三、篆书时期篆书是中国汉字发展史上的第三阶段,也是中国书法的代表之一。

篆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但真正成为一种独立的书法体系,是在秦汉时期。

篆书的特点是笔画刚劲有力,结构严谨,具有很高的规范性和美感。

四、隶书时期隶书是中国汉字发展史上的第四阶段,也是中国书法的代表之一。

隶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汉代,是在秦汉时期篆书演变而来的。

隶书的特点是笔画清晰流畅,结构严谨,具有很高的规范性和美感。

五、楷书时期楷书是中国汉字发展史上的第五阶段,也是现代汉字书法的代表之一。

楷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是在隶书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

楷书的特点是笔画清晰流畅,结构严谨,具有很高的规范性和美感。

六、草书时期草书是中国汉字发展史上的第六阶段,也是中国书法的代表之一。

草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是在楷书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

草书的特点是笔画激荡澎湃,结构松散自由,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七、行书时期行书是中国汉字发展史上的第七阶段,也是中国书法的代表之一。

行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代,是在草书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

行书的特点是笔画流畅舒展,结构简洁明快,具有很高的规范性和美感。

八、今日书法今日书法是中国汉字发展史上的最后一个阶段,也是现代汉字书法的代表之一。

中国汉字书法的起源与发展史

中国汉字书法的起源与发展史

中国汉字书法的起源与发展史汉字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重要艺术形式,源于中国古代的文字系统。

汉字书法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其艺术价值和社会作用不可忽视。

本文将从汉字书法的起源、发展、门派、特点等方面展开讨论。

一、起源汉字书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甲骨文和金文。

甲骨文是商代(公元前1600-1046年)后期的一种文字,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最早文字的问世。

甲骨文是在龟、兽骨上刻写的文字,因此名为“骨书”。

其书法风格简练、古拙、正直。

而金文是出现在西周(公元前1046-771年)时期的一种类似于图案的文字形式,是由青铜器上的铭文演变而来。

金文与甲骨文相比,更趋形式优美、较具艺术性。

这两种古代文字系统为汉字书法的形成打下了基础。

二、发展汉字书法的发展可以分为秦汉、魏晋、南北朝、唐代、宋代、元代、明清等时期,其中书法最为鼎盛的时期为唐代和宋代。

秦汉时期的书法,主要体现为篆书(又称小篆)和隶书(又称大篆)。

篆书是最早的行书形式,篆书书法规矩、方正、整齐,是其他书法形式的基础。

隶书是汉代一个用于官方书写的正式书体,其书法特点是圆润、流畅,并带有大篆的笔画角度。

魏晋时期,草书开始崛起,并逐渐形成行、草、隶、楷四大书体。

南北朝时期,书法逐渐趋向灵动、妙笔生花。

唐代书法堪称中国书法之巅,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等书法家的作品都成为了经典。

宋代,楷书成为主流书体,颜真卿的《颜勤礼碑》、米芾的《石经》产生了巨大影响,书法风格更加清秀、流畅、淡雅。

三、门派中国汉字书法历史悠久,形成了众多的书法流派。

其中著名的有八大家、南北诸家等。

八大家指的是历史上最杰出的八位书法家,即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褚遂良、怀素、李阳冰和文征明。

南北诸家是指南朝和北朝时期的书法家,南方的王献之、顾恺之,北方的颜真卿、柳公权等。

四、特点汉字书法有许多独特的特点。

首先是“笔墨韵味丰富”,它能通过线条和笔画的变化,表达出丰富的感情和情感。

其次是“形神兼备”,汉字书法不仅关注形态,更在于表达其所指,用笔写意。

中国书法发展史

中国书法发展史
鲜于枢
鲜于枢的书法以行草见长,其书风 豪放洒脱,具有鲜明的个性和艺术 特色。
明清流派纷呈及代表人物
董其昌
董其昌是明代著名书法家,他的书法以行草为主,追求笔墨 的韵味和意境的表达。
王铎
王铎是明末清初的著名书法家,他的书法以草书见长,气势 磅礴,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傅山
傅山是明末清初的著名书法家、医学家,他的书法真、草、 隶、篆诸体皆精,尤其是他的草书气势磅礴,纵横开阖,具 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简牍帛书及刻石文字
简牍帛书
中国古代以经过整治的竹、木为记录载体的文献。“简”是用竹、木削成的长条或 片;“牍”是方形或长条形的板片,由竹或木制成。竹制的称“竹简”、“竹牍”; 木制的称“木简”、“木牍”,合称“简牍”。
刻石文字
先秦时期刻于石壁、摩崖、碑石上的文字。如秦代《泰山刻石》、《琅琊台刻石》 等,其书体风格各异,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书法艺术遗产。
03
秦汉时期书法
隶Hale Waihona Puke 崛起与成熟隶书的起源隶书的代表作品
隶书起源于秦朝,由程邈整理而成, 是为了适应书写便捷的需要而产生的 字体。
汉代的《曹全碑》、《张迁碑》等是 隶书的代表作品,展现了隶书的艺术 风格和书写技巧。
隶书的成熟
在汉朝,隶书逐渐发展成熟,成为官 方文书的主要字体。其字形扁平、工 整、精巧,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草书形成与发展
01
草书的起源
草书起源于汉代,是在隶书的基础上草率书写而形成的一种字体。
02 03
草书的发展
草书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章草、今草和狂草等不同风格。其中, 章草字形扁平,保留了隶书的笔意;今草字形连绵,笔势流畅;狂草则 更加放纵,笔势奔腾。

中国书法的演变过程

中国书法的演变过程

中国书法的演变过程一、书法艺术的产生产生于商代中后期的甲骨文,笔画均为单线条,瘦挺有力,时露锋芒。

布局多为纵行,行款错落,大小变化,疏密有致。

这些最早的汉字遗迹已具备了书法的用笔、章法、结字三要素。

尤其是从甲骨文的结字看,已体现出线条美、单字造型的对称美。

因此甲骨文的出现奠定了我国书法艺术的基础,标志着我国书法艺术的产生。

商周时期出现的金文或称“钟鼎文”,整齐且笔画粗壮,起笔、收笔及运转比甲骨文圆润,曲直变化丰富。

成熟的金文外形偏长,每字的大小匀称,各部分讲究呼应与配合。

《毛公鼎》、《散氏盘》是其代表作。

从金文遗迹看,书法的艺术性已逐渐丰富起来。

春秋战国时期,国家分裂、社会动荡,各诸侯国在不同的艺术追求下,朝着各自的审美趋向发展,形成了书法艺术绚烂多彩的局面。

如果说甲骨文、金文的主流始终是沿着刀刻、凿铸道路发展;那么,春秋战国时期,毛笔开始在书法上广泛应用。

毛笔表现力丰富,特别是内蕴的笔法技巧,构成了以后中国书法的重要要素──书者的情性、审美趣味、用笔技巧等。

从尚存的这一时期的“石鼓”拓片中看,结字比金文有更大的规律性,笔画遒劲凝重,结构茂密浑厚。

“石鼓文”开始向小篆转化。

它不仅是以后秦统一文字的基础,而且对后代的书法风格影响极大。

二、书法艺术的发展秦统一后,秦始皇下令“车同轨,书同文”,由丞相李斯普及小篆,小篆成为官方文字。

文字的统一,为书法艺术的成熟奠定了基础。

从李斯的《泰山石刻》看,小篆具有字形扁长、笔画多为孤线、结构复杂的特点,作为官方文字不便速写。

于是,结构较为简单、笔画把圆转成方折、便于迅速书写的隶书应运而生。

关于隶书的产生,唐代书法家张怀瓘《书断》说:“隶书者,秦下邽人程邈所作也。

”程邈因罪入狱,在狱中整理隶书三千字,得到秦始皇赞赏,赦免其罪并封为御史。

此为传闻,虽不足为信,但是,秦代隶书出现已成定论,只是秦代隶书还多有篆意。

到了汉代,隶书逐渐占据统治地位,成为官方标准字体,并且进入了定型化时期。

中国书法的发展史

中国书法的发展史

中国书法的发展史中国书法作为一门独特的艺术形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意义。

它跨越了几千年的时间,经历了众多的变革,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技法。

下面是中国书法发展史的主要内容和发展阶段:1.甲骨文时期(公元前14世纪-公元前5世纪)甲骨文是中国书法的最早形式,出现在商代晚期。

当时人们用龟甲和兽骨写字,形成了特有的文字风格。

甲骨文书写简洁、富有生动性,成为后来的书法发展奠定了基础。

2.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秦汉时期是中国书法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这一时期,兰亭集会、后至篆刻、爰微堂帖、古今图书等多件书法名作问世。

兰亭集会被誉为中国书法史上的巅峰之作,是书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经典之作。

3.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公元589年)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艺术非常发达,许多著名书法家如王羲之、王献之等名流纷至沓来。

他们的书法作品以行草、楷书、隶书为主,形成了后来的楷书、行书和草书的主流风格。

4.唐代时期(公元618年-公元907年)唐代是中国书法艺术的黄金时期,书法史上留下了许多著名的书法家的名作。

骆宾王楷书、怀素草书、张旭、李阳冰行书等,成为了中国书法史上不可替代的经典之作。

5.宋代时期(公元960年-公元1279年)宋代时期,米芾的书法影响力非常大,被誉为“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

此外,苏轼、黄庭坚、蔡襄等书法家也是当时著名的书法大家。

他们的书法作品在当时亦备受推崇。

6.元代时期(公元1271年-公元1368年)元代时期,书法风格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当时出现了一种新的草书风格,称为“怪异体”,是书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当时出现的一些著名书法家如赵孟阳、黄公望等,也都在怪异体书法上具有重要的贡献。

7.明清时期(公元1368年-1911年)明清时期,书法艺术进一步发展。

明代时,文徵明、唐寅、钟繇等书法家的作品留下了许多著名之作。

清代时,倪瓒、张照等书法家的作品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赞赏。

唐代、宋代、金元时期的书法艺术得到了更加全面的继承和发展。

中国书法发展史

中国书法发展史

南北朝碑刻的多样性
总结词
南北朝时期,碑刻书法呈现出空前的多样性,各种风格并存,为后世提供了丰富的艺术 资源。
详细描述
南北朝时期的碑刻书法,如《张猛龙碑》、《龙门二十品》等,风格各异,既有雄浑豪 放,又有婉约秀丽。这些碑刻不仅展示了当时书法的艺术成就,也为后世的书法创作提
供了丰富的借鉴。
佛教文化对书法的影响
推崇科学与民主
新文化运动强调科学和民主,这影响了人们对书 法的审美观念,促使书法家更加注重个性表达和 创新。
推动书法艺术的现代化
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和反思,促使一些 书法家开始探索书法的现代化之路,尝试将传统 与现代相结合。
当代书法的多元发展
01
多种风格并存
当代书法呈现出多种风格并存的局面,既有传统的楷书、行书、草书等,
行草书的代表人物
宋代书法家如米芾、黄庭坚等,他们 的行草作品独具特色,对后世行草书 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他 们的作品也展现了行草书的艺术魅力 和审美价值。
05
元明清:书法的个性化与 流派的形成
元代书法的发展特点
继承与创新
元代书法在继承宋、唐书法的基础上, 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既有古意, 又有创新。
石。
碑刻艺术的出现不仅丰富了书法艺术的载体和表现形式,还推动了书法 艺术的传播和发展,对后世的书法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03
魏晋南北朝:书法的自觉
王羲之与行书
总结词
王羲之被誉为中国书法史上最伟大的书法家之一,他的行书作品被誉为“飘若浮云, 矫若惊龙”,对后世影响深远。
详细描述
王羲之的行书作品,如《兰亭序》等,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技巧,将行书推向了全 新的高度。他的书法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同时也标志着书法从实用向艺术 的转变。

中国书法发展史

中国书法发展史

书法一、商周到战国书法书法是中国特有的艺术,虽然书法艺术的自觉化至东汉末才发生,但书法艺术当于汉字的萌生同时,汉字的形成经历了很长的历史时期。

目前发现的与原始汉字有关的资料,主要是原始社会在陶器上遗留下来的刻画符号。

但许多文字学家认为,它们还不是文字,只是对原始文字的产生起到了引发的作用。

大多数文字学家认为汉字的产生大概不会早于夏代,并且在夏商之际形成完整的文字体系。

中国是世界上文明发到的最早的国家之一,文字起源很早。

在传说中多把仓颉作为造字之人。

据说他生而能书及受河图录字。

天为雨粟鬼为夜哭龙乃潜藏充满了神话色彩。

现在关于文字起源的最早实物资料是距今6000多年的半坡、姜寨等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的符号陶文。

为学术界公认的中国最早的古汉字资料是商代中后期的甲骨文和金文。

从书法的角度审查,这些最早的汉字已经具有了书法形式美的众多因素,如线条美、单字造型的对称美、变化美以及章法美、风格美等。

也就是说,在书法上已经具有了用笔、结体和章法三个方面的书法要素。

甲骨文是在龟甲和兽骨上用锋利的东西镌刻的,这是向神灵祖先叩问吉凶,解疑释惑所记载下的文字。

甲骨文与古埃及的象形文字、中美洲的玛雅文字、西亚两河流域的苏美尔楔形文字大约在同一时期。

但后者都已经消亡,只有甲骨文与现代的汉字一脉相承流传了下来。

在现今发现的十万多块甲骨文中,可以见到的单字总数约4700个,已经解读出来的单字约1800个,为中国断代史和书法的研究提供了极为宝贵的材料。

甲骨文和在它之后出现的文字,每一个字都占一个方形空间。

甲骨文的笔画和字的排列,也有上下、左右、分合、交叉、穿插、重叠、堆积、包裹等等方式。

每片甲骨文上字的排列基本上是自上而下,如果是多行的,行的排列则是自右而左,这与其后3000多年中汉字的排列样式是一致的。

商代甲骨文书体,因经锲刻。

风格瘦劲锋利,具有刀锋的趣味,受到文风盛衰的影响,且可大致分为五期。

雄伟期,自盘庚至武丁约100年,受到武丁之盛世影响,风格宏放雄伟为甲骨书法之极致。

中国书法发展史简介

中国书法发展史简介

中国书法发展史简介在现行人教版高中教材《中国古代史》中,叙述了东汉末年,书法逐渐成为一种艺术.那么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艺术,是如何形成又是如何发展的呢?本文对此做一个简要的介绍。

(一)为中国书法奠定基础的先秦书法虽然书法艺术的自觉化至东汉末才发生,但书法艺术当萌生于汉字形成同时.汉字的形成经历了很长的历史时期。

目前发现的关于原始汉字有关的资料,主要是原始社会在陶器上遗留下来的刻画符号,但它们还不是文字,只是对原始文字的产生起了引发的作用.为学术界公认的我国最早的古汉字资料,是商代中后期(约前14至前11世纪)的甲骨文和金文。

甲骨文发现于1899年(清光绪二十五年)。

是殷商时期刻写在龟骨,兽骨,人骨上记载占卜,祭祀等活动的文字.严格地讲,只有到了甲骨文,才称得上是书法。

因为甲骨文已具备了中国书法的三个基本要素:用笔,结字,章法.而此前的图画符号并不全有这三种要素。

金文指古代铜器上铸的或刻的文字(又称铭文),主要代表是西周《毛公鼎铭文》,其结构匀称准确,线条遒劲稳健,布局妥贴,充满了理性色彩,显示出金文已发展到极其成熟的境地。

从书法的角度审察,这些最早的汉字已经具有了书法形式美的众多因素,如线条美、单字造型的对称美、变化美以及章法美、风格美等。

从商代后期到秦统一中国(前221 年),汉字演变的总趋势是由繁到简。

这种演变具体反映在字体和字形的嬗变之中。

西周晚期金文趋向线条化,战国时代民间草篆向古隶的发展,都大大削弱了文字的象形性。

然而书法的艺术性却随着书体的嬗变而愈加丰富起来。

(二)开创先河的秦代书法秦始皇兼并天下,丞相李斯主持统一全国文字,使之整齐划一,这在中国文化史上是一伟大功绩。

秦统一后的文字称为秦篆,又叫小篆,是在金文和石鼓文的基础上删繁就简而来。

《说文解字序》说:“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书,八曰隶书。

”基本概括了此时字体的面貌。

隶书的出现是汉字书写的一大进步,是书法史上的一次革命,不但使汉字趋于方正楷模,而且在笔法上也突破了单一的中锋运笔,为以后各种书体流派奠定了基础.秦代书法,在我国书法史上留下了辉煌灿烂的一页,与雄伟的万里长城和壮观的兵马俑一样,气魄宏大,堪称开创先河,是中华民族无穷智慧的结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书法发展史
知行书画社
书法是中国特有的艺术,虽然书法艺术的自觉化至东汉末才发生,但 书法艺术当于汉字的萌生同时。汉字的形成经历了很长的历史时书期。 大多数文字学家认为“汉字的形成时代大概不会早于夏代”,并在 “夏商之际(约在公元前 17世纪)形成完整的文字体系”。 汉字书法艺术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它有着源远流长的 悠久历史。秦统一中国后,将小篆作为标准字通行全国,经历了篆书-隶 书-草书-楷书到行书的发展演变过程。 汉字的演变过程:


1、

商周
甲骨文、金石文
主要作品介绍: 1)殷 甲骨文 殷商甲骨文 甲骨文发现于一八九九年 (清光绪二十五年)。是殷商时 期刻写在龟骨,兽骨,人骨上 记载占卜,祭祀等活动的文字, 是经过巫史加工过的古汉字。 严格地讲,只有到了甲骨文, 才称得上是书法。因为甲骨文 已具备了中国书法的三个基本 要素:用笔,结字,章法。 2)西周 大盂鼎铭文 大盂鼎是西周康王时期的 著名青铜器,内壁有铭文,长 达291 字,为西周青铜器中所 少有。其书法体势严谨,字形, 布局都十分质朴平实,用笔方 圆兼备,具有端严凝重的艺术 效果,是西周早期金文书法的 代表作。
3、魏晋 真(楷)、行、草书、魏碑 魏晋是完成书体演变的承上启下的重要历史阶段。
是篆隶真行草诸书体咸备俱臻完善的一代。这一书法史上了不起的 时代,造就了两个承前启后,巍然绰立的大书法革新家—钟繇、王 羲之。 著名代表书家及作品介绍: 1、钟繇(151-230) 他以曹喜、蔡邕、刘德升为师,博采众长,兼善各体,尤精小楷。 结构朴实严谨,笔势自然,开创了由隶书到楷书的新貌。钟的真迹, 早已失传,宋代以来法帖中所刻的小楷《宣示表》,《荐季直表》 等都是晋唐人摹本。
魏碑代表作: 《龙门二十品》,是龙门石窟中的二十尊造像的题记拓本,北魏书 风的代表作。康有为称龙门石刻“皆雄峻伟茂,极意发宕,方笔 之极规也”。
4.唐代
唐代的影响远远超过了以前任何一个时代。可谓 “书至初唐而极盛。”初唐书家有虞世南、欧阳询、 褚遂良、薛稷、陆柬之等,此后有创造性的还有李 邕、张旭、颜真卿、柳公权、释怀素、钟绍京、孙 过庭。唐太宗李世民和诗人李白也是值得一提的大 书家。
2)云梦睡虎秦简 它 一九七五年十二月在湖北出土,震惊了考古学界和书法界。它 的出土,使现代书法家们眼界大开,亦为书法史研究提供了真正秦 隶的资料。
3、汉朝 隶书 汉代是汉字书法发展史上关键的时期,更是隶书大盛的时代。汉
代隶书又称分书或八分,笔法不但日臻纯熟,而且书体风格多样。 在隶书成熟的同时,又出现了破体的隶变,发展行书,真书也已 萌芽。书法艺术的不断变化发展,为以后晋代流畅的行草及笔势飞
其楷书清健遒劲,结体严谨, 笔法精妙,笔力挺拔,世称 “柳体”,代表作《玄秘塔 碑》和《神策军碑》。 《玄秘塔碑》:楷书。唐
会昌元年(公元841年)上二月立, 原碑现存陕西西安碑林。此碑在传 世的书迹中,最为著名。是历来影 响最大的楷书范本之一。 《神策军碑》、:楷书, 唐会昌三年(公元843年)立。 是柳公权的代表作之一,较后世熟 知的《玄秘塔》书体风格更有特色, 结体布局平稳匀整,左紧右舒,也 是较好的临写范本。
3、 颜真卿(公元709-785) 其楷书端庄雄伟,气势开张, 世称“颜体”,代表作《多宝 塔碑》。 ..祭侄文稿:行草墨迹,颜 真卿书。纵28。2厘米,横72。 3厘米,25行, 30字。此帖本 是稿本,原不是作为书法作品 来写的,但正因为无意作书, 所以使此幅字写得神采飞动, 笔势雄奇,姿态横生,得自然 之妙。 元代鲜于枢评此帖为“天 下第二行书”。在此帖真迹中, 所有的渴笔和牵带的地方都历 历可见,能让人看出行笔的过 程和笔锋变换 之妙,对于学 习行草书有很大的益处。原迹 现藏台湾故宫博物院。
欧阳洵以楷书名,其实他的行书 也很出色,其中以《梦奠帖》为最佳。 《梦奠帖》全称《仲尼梦奠帖》,七 十八字,无款,但流传有序。郭天锡 在跋中曰:“此本劲险刻历,森森然 如武库之戈戟,向背转折深得二王风 气,世之欧行第一书也。”

(公元631年),楷书35行,行书33字。 此碑书法笔力强健,结构紧密。早 《九成宫》一年而书,故风格极相似, 但谨严有余舒展不足。元赵孟俯评论 云:“唐贞观间能书者,欧阳率更为 最善,而《 邕禅师塔铭》又其最善者 也。”清代金石家翁方纲对此碑书法 评价极高,认为此碑胜于《九成宫醴 泉铭》。赞誉虽嫌过头,但可以说明 此碑的书法确有其独到的地方。
2、秦朝时
篆书 《说文解字序》说:“秦 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 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 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 书,七曰书,八曰隶书”。
主要作品介绍: 1)泰山刻石 《泰山刻石》的作者是秦相李 斯。《泰山刻石》的书体是秦 统一后的标准字体,小篆。唐 张怀瑾称颂李斯的小篆是: “画如铁石,字若飞动”, “骨气丰匀,方圆妙绝”。


3)西周 毛公鼎铭文 是西周青铜器中赫赫有名的重 器之一,作于西周晚期的宣王时期。 内壁铸有多达498 字的长篇铭文。 其书法是成熟的西周金文风格,结 构匀称准确,线条遒劲稳健,布局 妥贴,充满了理性色彩,显示出金 文已发展到极其成熟的境地。 5)东周 石鼓文 为战国时代秦国刻石。每件石鼓上 以籀文刻四言诗一首,共十首,其 内容为记述秦王游猎之事,故石鼓 又称为猎碣。《石鼓文》在书法史 上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它的字 体是典型的秦国书风,并对后来秦 朝小篆的出现产生了很大影响。

7、释怀素
《论书帖》:草书墨迹,纸本, 纵38.5厘米,横40.5厘米,9 行,共85字。怀素草书,一般 说是继承和发展了张旭的草书, 所以有“以狂继颠”的说法。 董追《广川书跋》云:“怀素 于书法,自言得笔法三昧。观 唐人评书,谓不减张旭,素虽 驰骋绳墨外,而回旋进退莫不 中节”,“今其书自谓真出钟 ( 钟繇 ), 草出张( 张芝 )。” 但无论如何,他的草书总是以 奔放纵逸为基本面目的。 而《论书帖》则与我们常见的 怀素的草书大有不同。他的 《书帖》写得“匀稳熟”, “出入规矩,绝狂怪之形”。 是今草中有章草遗意的佳作。
2、王羲之 (303-36) 字逸少,琅邪临沂人(今属山东),官至右军将军,会 稽内史,故后世称为“王右军”。十二岁时经父亲传 授笔法论,“语以大纲”,即有所悟。他小时后就从 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最终达到了 “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 其主要作品有: 1)乐毅论 :王羲之书,小揩字体。笔势流丽,神采 焕发,肥瘦相称,极合楷书的法则。隋智永称它为 “正书第一”。 2)快雪时晴帖:王羲之书。行书四行,字体流利秀 美。元赵孟俯曾称此帖为“天下第 一法书”。


5、张旭 字伯高,吴郡人,世称张 长史,生卒年月不详。他得书 法得之于“二王”而又能独创 新意。他能把书法艺术升华到, 用抽象的点线去表现书法家思 想情感高度的艺术境界。 在书法艺术中,他的字貌 似怪而不怪,关键在于点画用 笔完全符合传统规矩。可以说, 他是用传统技法表现自己的个 性。博大清新,纵逸豪放之处, 远远超过了前代书法家的作品, 具有强烈的盛唐气象。 有“草 圣”之称。
动的狂草开辟了道路。
主要作品介绍:


1)马王堆帛书 秦代末期和西汉初期的墨书手迹。 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 出土。它使前人争论不休的西汉有 无隶书的问题迎刃而解。其书用笔 沉着、遒健,给人以含蕴、圆厚之 感。它的章法也独具特色,既不同 于简书,也不同于石刻,纵有行、 横无格,长度非常自由。有强烈的 跳跃节奏感。总体反映了由篆至隶 的隶变阶段的文字特征。 2)曹全碑 汉代隶书。全称《汉合阳令曹全 碑》,中平二年(公元185年)十月 刻,1956 年藏入陕西博物馆碑林。 在汉隶中此碑独树一帜,娟秀清丽, 结体扁平匀称,舒展超逸,风致翩 翩 ,笔画正行,长短兼备,有“回 眸一笑百媚生”之态,实为汉隶中 的奇葩。
Hale Waihona Puke ..《化度寺碑》碑立于唐贞观五年

2、褚遂良 ..亦称《慈恩寺圣教序》。现所选 为前石拓本。《雁塔圣教序》是最 能代表褚遂良楷书风格的作品,字 体清丽刚劲,笔法娴 熟老成。褚遂 良在书写此碑时已进入了老年,至 此他已为新型的唐楷创出了一整套 规范。在字的结体上改变了欧,虞 的长形字,创造了看似纤瘦,实则 劲秀饱满的字体。在运笔上则采用 方圆兼施,逆起逆止;横画竖入, 竖画横起,首尾之间皆有起伏顿挫, 提按使转以及回锋出锋也都有了一 定的规矩。秦文锦 亦评曰:“褚登 善书 ,貌如罗琦婵娟,神态铜柯铁 干。此碑尤婉媚遒逸,波拂如游丝。 万文韶(刻者) 能将转折微妙处一一 传出,摩勒之精,为有唐各碑之 冠。”
4、王洵(350 - 401)
临沂(今山东临沂县)人。官至尚书 令。他是“书圣”王羲 之的族侄,出生在一个精于书法, 几代不衰的名门望族。其父王恰, 其祖父王导均善书,所以史称“三 代以能书称,家范世学,洵之草圣, 亦有传焉”。 其主要作品有: 《伯远帖》草书行笔峭劲秀丽,自然 流畅,是我国古代书 法作品中的佼佼者。被列为“三希”之 三。它的笔画写得较瘦劲,结体较 开张,特别是笔画少的字显得格外 舒朗,飘逸,真有点“如升初日, 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如幽林 曲洞”的晋人韵味。
6、李白
《上阳台帖》:墨迹,李白书。行 草书,5行,24字,有款,款署“太 白”二字。帖前隔水上有宋徽宗赵 佶瘦金书题签“唐李太白上阳台” 七字。《上阳台帖》为李白书自咏 四言诗,也是其唯一传世的书法真 迹。《上阳台帖》用笔纵放自如, 快健流畅,于苍劲中见挺秀,意态 万千。结体亦参差跌宕,顾盼有情, 奇趣无穷。帖后有宋徽宗赵佶一跋, 跋文为:“太白尝作行书 ' 乘兴踏月, 西入酒家,可觉人物两望,身在世 外 ' 一帖,字画飘逸,豪气雄健,乃 知白不特以诗鸣也。” 元代张晏 跋曰:“谪仙(李白)尝云:欧、虞、 褚、陆真奴书耳。自以流出于胸中, 非若他人极习可到。观其飘飘然有 凌云之态,高出尘寰得物外之妙。 尝遍观晋,唐法帖,而忽展此书, 不觉令人清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