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生态学 Chapter 004 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群
整理海洋生态学
海洋生态学绪论:1,生态学:研究生物生存条件、生物及其群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其目的是指导人与生物圈的协调发展。
2,生态学三个优先研究的领域:①全球变化,包括气候、天气、陆地和水域变化的生态原因和结果;②生态多样性,决定生态多样性的生态因子和生态学意义,全球性和区域性变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③可持续的生态系统,探讨可持续的生态系统的生态学原理和策略以及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的原理和技术第一章:生态系统概述1,生态系统:就是指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物(一个或多个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所形成的一个互相联系、互相作用并且具有自动调节机制的自然整体。
2,食物链;是指生物之间通过食与被食形成一环套一环的链状营养关系,即物质和能量从植物开始,然后一级一级的转移到大型肉食动物。
食物链上的每个环节称为营养级。
3,生态平衡:如果输入和输出在较长时间趋于相等,系统的结构与功能长期处于稳定状态,在外来干扰下能通过自我调节恢复原初的稳定状态,生态系统的这种状态叫做生态平衡。
4,地球自我调节理论一一Gaia假说:认为,大气中活性气体的组成、地球表面的温度及沉积物的氧化还原电位和pH值等是受到地球上所有生物总体的成长、代谢所调控的,当地球环境受到干扰或者破坏时,地球上的生命总体总会通过其成长、活动和代谢的变化来缓和地球环境的变化。
第二章:海洋环境与海洋生物生态类群1,海洋环境三大环境梯度:从赤道到两级的纬度梯度,从海面倒深海海底的深度梯度以及从沿岸到开阔大洋的水平梯度。
2,浮游生物的重要性:①它们数量多、分布广,是海洋生产力的基础,也是海洋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最主要环节;②是水团和海流的指示种;③有些化石种类的分布有助于勘探海底矿产资源。
3,浮游生物:是指在水流的作用下,被动的漂浮在水层中的生物群。
它们共同的特点是缺乏发达的运动器官,运动能力薄弱或者完全没有运动能力,只能随水流移动。
海洋环境生态学课件-第4章 生态系统生态学(1-2)生态系统的结构、基本功能(专业知识模板)
31
1. 初级生产
收获量测定法 初级 生产 力的 测定 方法 氧气测定法 二氧化碳测定法 放射性标记物测定法 叶绿素测定法
32
1. 初级生产
Whittaker(1975)估计全球的净初级生产量为 170 × 10 9 tC/a。其中,陆地115×109 tC/a,海洋55×109 tC/a。
21
四、生态系统的空间和时间结构
1. 空间结构 2. 时间结构
22
1. 空间结构
(1)生态系统的垂直结构
自然生态系统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举例】
如湖泊、池塘等水域生态系中,浮游植物主要在表层进行光合作用,浮
游动物和鱼虾等生活在水中,蛤、蚌栖息于水底,而底层沉积物有大量 的细菌等微生物生活;
海洋生态系统的生产层仅位于光线可透入的表层,其下方广大水体和底
(2)食物网的控制机理
“自上而下”(top-down)
指较低营养阶层的种群结构(数量、生物量、物种多样性等)依赖于 较高营养阶层物种(捕食者控制)的影响,称为下行效应(top-down
effect)。
“自下而上”(bottom-top)
指较低营养阶层的密度、生物量等(由资源限制)决定较高营养阶层
第一节 生态系统的结构
第二节 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
第三节 海洋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
2
第一节 生态系统的结构
一、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及功能
二、生态系统的物种结构
三、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四、生态系统的空间和时间结构
3
一、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及功能 生态系统就是在一定空间 中共同栖居着的所有生物 (即生物群落)与其环境 之间由于不断地进行物质 循环和能量流动而形成的 统一整体。 生态系统这个概念主要在 于强调生物与环境的整体 性,它在生态学思想中的 主要功能在于强调相互关 系、相互依存和因果联系。
海洋生态学讲稿第4章 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群与动态
第四章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群与动态第一节种群的概念与种群统计学基本参数一种群的概念(一) 种群的概念1. 定义(population)特定时间内栖息于特定空间内的同种生物的集合群。
(1) 种群是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的基本组成单位。
(2) 每一种群在生物群落中处于一定的生态位。
(3) 与其他种群相互联系,共同执行生态系统的能量转化、物质循环并保持稳态机制2. 对种群概念的进一步理解(1) 种群是物种的存在形式,是物种长期适应环境的结果,是生命组织层次的新水平;(2) 种群并不是同种个体一般的积聚体,它是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有机单元;(3) 种群内个体间的食物和空间的竞争,有利于整个种群的素质(优胜劣汰,对个体是不利的);(4) 种群具有个体所没有的属性:出生率、死亡率、性比等。
3. 种群和种(物种)的概念的区别物种是能够相互配育的自然种群的类群。
不同种之间存在生殖隔离现象,是生殖单元、进化单元和分类单元。
(1) 一个物种可以包括许多种群,种群而非个体是物种的存在形式;(2) 不同种群之间存在明显的地理隔离,长期隔离有可能发展为不同亚种,甚至产生新的物种(遗传物质变化)。
(二) 种群的类型1. 按研究对象分:(1) 自然种群;(2) 实验种群。
2. 按组成分:(1) 单种种群;(2) 混合种群。
(三) 自然种群的基本特征(1) 数量特征:数量随时间有规律的变化(出生率、死亡率、迁入、迁出);(2) 空间分布特征:一定的分布范围,分布中心条件合适,密度高;边缘地区环境波动大,密度低;(3) 遗传特征:由可杂交的同种个体组成,种群是一个基因库,有一定的遗传特征,个体间通过交换遗传因子促进种群的繁荣。
二种群密度与阿利氏规律(一)种群密度(Population density)1. 定义(1) 种群的大小指一定区域内种群个体的数量(或生物量),一般采用种群密度作为相对度量;(2) 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内有机体的数量;(3) 组成种群的个体数量是随时间进程而变化的,因此,这里指的数量是即时概念,为即时数量(instantaneous quantity) 。
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生态学 Chapter 004 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群共52页
71、既然我已经踏上这条道路,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应妨碍我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康德 72、家庭成为快乐的种子在外也不致成为障碍物但在旅行之际却是夜间的伴侣。——西塞罗 73、坚持意志伟大的事业需要始终不渝的精神。——伏尔泰 74、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75、内外相应,言行相称。——韩非
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生态学 Chapter 004 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群
56、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57、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58、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 理荒秽 ,带月 荷锄归 。道狭 草木长 ,夕露 沾我衣 。衣沾 不足惜 ,但使 愿无违 。 59、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60、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将圆。
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生态学 Chapter 001 生态系统及其功能概论
2、 生态平衡(ecological equilibrium)
如果生态系统能量和物质的输入和输出在较长时间趋于相等,系统的结
构与功能长期处于稳定状态(这时动、植物的种类和数量也保持相对稳 定,环境的生产潜力得以充分发挥,能流途径畅通),在外来干扰下能 通过自我调节恢复到原初的稳定状态,生态系统的这种状态就叫做生态 平衡。
南极磷虾
食物链类型:
牧食食物链或称植食食物链
(grazing food chain) 碎屑食物链(detritus food chain) 寄生食物链
硅藻
南极海域典型食物链
2、食物网
(food web)
豹形海豹
虎鲸
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
威德尔氏 海豹
帝企鹅
食蟹海豹
形成网状营养结构,称为食 物网。
大型鱼类
库(pool):研究生态系统中某一物质在生物或非生物环境
中贮存的数量。
贮存库(reservoir pool)、交换库或循环库(exchange or cycling pool)
流通率、周转率、周转时间
库中营养物质量 周转时间 = 流通率
流通率 周转率 = 库中营养物质量
水循环(water cycle): 由太阳能所推动的由
二、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成分
非生物成分
(非生物环境) 物质代谢原料
能源:太阳能、地热等其他能源 气候:光照、温度、降水和风等 基质(介质):岩石、土壤、水、空气等 H2O、O2、CO2、N2等 无机盐(矿物质原料) 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和腐殖质等 (连接生物和非生物部分的有机物)
生态系统
生产者: 绿色植物、光合细菌、化能细菌等
上海海洋大学生态学基础考试题习题库
上海海洋大学生态学基础考试题习题库名词解释生态学最小因子定律、耐受性定律、限制因子定律、生态幅、生态位、竞争排斥原理。
种群、生态对策、环境容纳量、年龄结构。
群落、群落交错区、群落演替、边缘效应、先锋物种、同资源种团、生态等值种。
生态系统、生物量、生物地化循环、生产量、生物放大作用选择题1. 植物开始生长和进行净生产所需要的最小光照强度称是(B )?A.光饱合点B.光补偿点C.光照点D.光辐射点2. 植物光合作用的光谱范围属于( A )?A. 可见光区B.紫外光区C.红外光区D.绿光3. 生活在高纬度地区的恒温动物,一般其身体较低纬度地区的同类个体大,以此来减少单位体重散热量,此现象可由以下(A )来解释。
A.贝格曼法则B.阿伦法则C.乔丹法则D.谢尔福德定律4. 来自冷气候地区的内温动物与来自温暖气候地区的内温动物相比,趋向于具有更短的末端(耳朵和四肢),可把此现象称为(B )。
A. 比尔定律B.阿伦法则C.乔丹定律D.贝格曼规律5. 下列有关群落交错区特征的论述中,哪一个描述正确( B )?A. 比相邻群落环境更加严酷;B. 种类多样性高于相邻群落;C. 由于是多个群落边缘地带,相邻群落生物均不适应在此生存;D. 在群落交错区各物种密度均大于相邻群落。
6. 森林砍伐后,群落从草本阶段开始,经过灌木阶段,一直演替到乔木阶段,下面论述中哪一个描述正确(A )?A. 该种演替既属于次生演替又属于进展演替。
B. 该种演替既属于次生演替又属于逆行演替。
C. 该种演替既属于原生演替又属于进展演替。
D. 该种演替既属于原生演替又属于逆行演替。
7. 下图为洛特卡-沃尔泰勒竞争模型图解,K1、K2分别为物种1和物种2的环境容纳量,α为物种2对物种1的竞争系数,α21为物种1对物种2的竞争系数。
根据下图,可以得12出()。
A. 物种1会将物种2竞争排除掉;B. 物种2会将物种1竞争排除掉;C. 两物种能稳定地共存;D. 两物种不能稳定共存。
上海海洋大学水生生物学试题库完整版(含整理答案)
水生生物试题库·枝角类的游泳器官是第二触角桡足类是第一触角。
·桡足幼体:亦称剑水蚤型幼虫期。
系继后无节幼体之后的挠足类幼虫的一个发育阶段。
身体较无节幼体长,前体部和后体部之区分明显。
口器之构造接近于成体,尾叉已形成。
可进一步分为第一至第六桡足幼体期,第二桡足幼体期后,每期增加1个体节,最后完成10个活动体节。
尾鳃蚓属(鲺属Argulus)孵化时亦为桡足幼体,但可发生变态,而具有与桡足亚纲完全不同的外观。
·无节幼体:低等甲壳类孵化后最初的幼体,但高等甲壳类在更高的发育阶段才开始出现(十足目、糠虾目)甲壳纲之幼体中,身体尚不分为头胸部和腹部,呈扁平椭圆形,在正中线前方有无节幼体眼1个,其后方有口和消化管(肛门尚未开启),左右具第一触角、第二触角和大颚等3对附肢,这一阶段称为无节幼体。
·一种枝角类的刚毛式为0-0-1-3/1-1-3,请解释其含义,图示之并标注各部分名称。
(6分)答:此刚毛式的含义为:此种枝角类第二触角外肢4节,第1、2节无刚毛,第3节具1根刚毛,第4节具3根刚毛;内肢3节,第1、2节分别具有1根刚毛,第3节具3根刚毛。
(解释含义3分;图示3分)·垂直移动:为了捕食或繁殖活动,鱼类等水生动物从水面到水底或从水底到水面的往还迁移。
昼夜和季节·桡足类雌雄区别:雄的多一节腹节。
雌性,腹面膨大,叫生殖突起。
雄性第一触角有较多的感觉毛或感觉棒,特化成执握器,。
·中华哲水蚤的特征:身体呈长筒形,体长仅2~3毫米。
该种最显著的特征是:雌雄的第5胸足第1基节的内缘都具齿列(雌性齿数一般为18~22,雄性一般为11~21)。
齿的基部彼此连接,齿列的近中央部分有明显凹陷,齿边较小。
雄性第5胸足左足外枝较右足的长得多。
左足外枝第1、2节较狭长,第3节短小,呈锥状;但右足的外枝较短,第3节末端没有达到左足外枝第2节的中央。
左足内枝第3节的末端一般不超过外枝第1节的末端。
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生态学 Chapter 014 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系统管理
第二节 生态系统管理的原则与途径
一、生态系统管理的概念与原则
生态系统管理的概念:指在对生态系统组成、结构、功能
和动态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制定适应性的管理策略,以维 持、保护或恢复生态系统结构的完整性和功能与服务的可 持续性。
生态系统管理是具有明确且可持续目标驱动的管理活动, 由政策、协议和实践活动保证实施,并在对维持生态系统 组成、结构和功能必要的生态相互作用和生态过程最佳认 识的基础上从事研究和监测,以不断改进管理的适应性。
生物多样性是生命有机体的种类和变异性及其与环境形成的
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它与全球变化和可持
续发展被列为当代生态学和环境科学的三大前沿领域。
(一)物种多样性(species diversity)
物种多样性 是指地球上生命有机体的多样化,它是生态系统的
生态系统方法在渔业管理中应用(例)
1994年,美国鱼类和野生动物管理局开始将生态系统方法应 用于鱼类和野生动物的保护。 2001 年《雷克雅未克宣言》将渔业的生态系统方法(EAF, Ecosystem Approach to Fisheries)作为渔业管理的框架。 EAF是一种传统渔业管理的延伸,它认识到与利益相关方合 作的重要性,致力于协调各种社会目标。EAF考虑到了人类 对生态系统认识的局限性,主张在一个有生态意义的边界内 进行渔业综合管理。 从长远来看,基于生态系统的渔业管理可以提高海洋生态系 统的生产力,使得生态系统能够以一种可持续的方式向人类 提供高产量和高质量的食物。另外,海洋自然保护区管理和 大海洋生态系统管理也逐渐接受了生态系统管理的理念和生 态系统方法,在海洋生物多样性和海洋生物资源保护方面获 得了巨大的成效。
海洋环境生态学-第4章 生态系统生态学(3)海洋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
五、珊瑚礁生态系统
1、珊瑚礁生物群落在热带沿岸区的广大海域。 珊瑚礁是由造礁珊瑚(体内有共生动黄藻)死亡骨骼、含
钙藻类以及各种软体动物的贝壳共同形成的碳酸钙沉积环境。
五、珊瑚礁生态系统
2、珊瑚礁生物群落是海洋中多 样性程度最高的群落,原因在 于,珊瑚礁生境复杂以及每个 种占据很狭窄的生态位。
3、在珊瑚-藻类的互利共生当中, 藻类的光合作用供给珊瑚虫能 量,而珊瑚虫的代谢供给藻类 营养物质,从而使营养物质并 不丰富的海域具有很高的营养 循环效率。
二岩岸潮间带和大型海藻场二岩岸潮间带和大型海藻场2大型海藻场4生物群落及关键种大型海藻提供了藻场生物群落的框架其巨大叶片上附着微型或小型动植物各种定居的或临时性栖居在这里的无脊椎动物和鱼类构成复杂的生物群落群落中的顶级捕食者如海獭等构成这类生物群落的关键种
第三节 海洋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
一、沿岸、浅海生态系统 二、岩岸潮间带和大型海藻场 三、河口生态系统 四、红树林沼泽 五、珊瑚礁生态系统 六、近岸上升流生态系统 七、大洋生态系统 八、热液口区与冷渗口区
深海底栖生物都具有长的附肢,丰富的刺、柄和其他 的支持方式。
【举例】深海蟹类的附肢特别长,海绵、水蝗虫、海百合都具有长 柄;鼎足鱼的胸鳍和尾鳍条特别细长,能以三角鼎立之势站在海底, 还可跳跃前进。
八、热液口区与冷渗口区
1、热液口区 (1)海底的裂缝中扩散出的热液H2S含量很高,支持
周围生境中能氧化H2S的大量细菌依靠化能合成作用 生活。 (2)这些细菌的生物量很大,在海底形成厚厚的丝 状细菌垫。并与一些个体巨大的蠕虫和双壳类动物 共生。 (3)软体动物、多毛类和甲壳类占所有热液口生物 种类的90%以上,其中,某些种类生物量很大,但 这类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并不高,而深海其他生境的 种类多样性通常很高。
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生态学 考试汇总
绪论一、名词解释:1、生态学2、景观生态学3、生物圈(生态圈)4、可持续发展二、问答题:1、什么是“组合层次的理论”?2、请结合图示来阐述组织层次(生物学谱)的概念。
3、海洋生态学有哪些重要的发展趋势和研究成果?第一章海洋生态学总论(第一部分)----海洋生态系统及其功能概述一、名称解释:1、生态系统2、自养生物&异养生物3、食物链&食物网4、碎屑食物链5、营养级6、库7、反馈、正反馈&负反馈8、生态平衡9、生态系统服务10、生态阈值11、生态补偿(书中没有相关内容,大家可以通过网络文献查询)二、问答题:1、生态系统概念所强调的核心思想是什么?2、生态系统有那些基本组分?它们各自执行什么功能?3、造成生态平衡失调的原因有那些?请举例说明。
4、生态系统服务的主要内容有哪些?5、生态系统服务的理论对处理人类与自然关系的实践有何指导意义?三、拓展题:采用“知识树”的形式将《海洋生态学》十四章节(包括绪论)的核心内容进行逻辑表达,构建一张知识体系图(或知识谱)。
第二章海洋环境与海洋生物生态类群一、名称解释:1、浮游生物2、游泳生物3、底栖生物二、简答题:1、海洋中有哪三大环境梯度?各自有哪些特征?2、简述海洋浮游生物的共同特点及其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3、根据底栖生物与底质关系可将其划分为哪几种生态类群?列举各类群所包括的生物类型。
三、论述题(结合其他相关参考资料):人类燃烧大量化石燃料(煤、石油和天然气)以及不断在大气中增加CO2的排放,会有那些影响?这些影响是如何作用于全球气温的变换的?这些人类活动又怎样影响我们的海洋?同时又会对海洋生态系统中的营养级产生怎样的影响?第三章海洋主要生态因子及其对生物的作用一、名词解释:1、生境2、生态因子3、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4、谢尔福德耐受性定律5、真光层6、厄尔尼诺7、两极同源&热带沉降8、生物学零度&有效积温法则二、简答题:1、简述光在海洋中的分布规律及其生态作用2、简述海水温度的水平和垂直分布规律及其主要生态作用3、浮游动物昼沉夜浮行为的适应机制有那些?4、海流对海洋生物有那些生态作用?5、海洋中盐度分布特征及其生态作用6、海水中O2、CO2的来源与消耗途径有哪些?第四章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群与动态一、名词解释:1 种群;2 阿利氏规律;3逻辑斯谛生长方程;4 赤潮;二、问答题:1、什么是集群现象?请分析鱼类集群的利与弊。
种群的数量变动与生态对策
逻辑斯谛曲线的优点是简单而又“真实”意义。 r的生物学意义在于它是在一定环境条件下(如温度,
食物)种群可能有的最大增长速率;K的生物学意义可
以被认为是种群在一定环境条件下达到“饱和”状态 时的密度,亦称稳定平衡密度或环境容量。这两个常 数对指导海洋渔业生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另外, r 和K已经成为生物进化对策研究理论的重要概念。
❖ 上面讨论的逻辑斯谛生长方程并没有考虑到时 滞的影响。如果我们在模型中加入反应时滞( 即从环境条件改变到相应的种群增长率改变之 间的时滞),则:
dN dt
K-N(t-T) rN
K
• 式中,T为反应时滞。具有时滞的逻辑斯谛方程的动态曲线 有很多类型(图4.7),取决于 rT 之积。
• 如果 r 值不变,则时滞(T)越长,种群数量越不稳定。它 表示“S”型增长中当种群数量达到环境负载能力时,将可能 下降或波动。
❖ ⑤饱和期:当种群生长到接近环境负载量时候,种群 不再生长,它的密度达到饱和。饱和期维持的时间在 不同种类的种群中也不同。然后会出现消落期。
❖ 逻辑斯蒂方程的意义:
❖ 种群在最初没有拥挤现象时,其增长率最大(以rm表 示)。
❖ rm的生物学意义:它是在一定环境条件下(如温度、食 物等)种群可能有的最大增长速率;
N t= N0ert
λ =er r =ln λ
上述种群的增长 形式,称为几何级 数式增长。
以时间为横坐标, 个体数为纵坐标作 图,曲线呈“J”型, 所以指数式增长模 型又称为“J”型增 长模型。
❖ 根据式 Nt
N0ert
❖ 可以计算种群数量的加倍时间(doubling time)
,在海洋浮游植物种群增长中加倍时间(t)
多以天(d)为时间单位:
海洋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群和生态环境分析
海洋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群和生态环境分析海洋是地球表面面积最大的生态系统之一,它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重要的功能,例如调节全球气候、提供食物和营养物质、支撑经济活动等。
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张和加剧,海洋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完整性正面临着严峻的威胁。
因此,对海洋中的生物种群和生态环境进行分析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海洋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群组成与特点海洋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群可以分为三个层次:海洋浮游生物、海洋底栖生物和海洋洋陆过渡带生物。
1. 海洋浮游生物海洋浮游生物是指在海水中漂浮或游动的生物,包括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
它们在海洋食物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海洋生态系统中底层生物的重要饵料来源。
浮游植物中最重要的是硅藻和钙藻,它们贡献了海洋中约一半的光合固碳量。
浮游动物则分为浮游放射虫、浮游甲壳动物和浮游水母等,它们与浮游植物之间形成了复杂的食物链。
2. 海洋底栖生物海洋底栖生物是指生活在海底或海水底层的生物。
它们一般栖息在海底沉积物或海底岩石上,包括底栖动物和底栖植物。
底栖动物包括软体动物、棘皮动物、甲壳动物、蠕虫等,它们和底栖植物一起构成了海洋食物链中的次级消费者和上级消费者。
3. 海洋洋陆过渡带生物海洋洋陆过渡带生物是指生活在海岸线上或海陆过渡带的生物,包括海藻、有机质生产者、栖息于石滩、盐沼和泥滩的底栖生物、沿岸鱼类等。
它们是海洋与陆地交界处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海洋生态系统与陆地生态系统之间的纽带。
二、海洋生态环境的主要影响因素和问题海洋生态环境的完整性和稳定性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气候变化、海洋污染、物种携带和物种入侵等。
1. 气候变化气候变化导致海洋生态环境的温度、盐度、氧气、酸度等物理和化学特征发生变化,从而影响了海洋中的生物种群和生态系统。
例如,温度变化会影响生物的生活周期、繁殖和分布;酸化会导致海洋生物骨骼和壳体的破坏;氧气减少会影响生物的呼吸和生长等。
2. 海洋污染海洋污染是海洋生态系统受到的最主要的人为干扰之一,包括化学物质污染、垃圾污染、海洋酸化等。
海洋生态学课件4
1、按浮游生物的个体大小分类 A、微微型浮游生物:<2μm B、微型浮游生物: 2~20μm C、小型浮游生物: 20~200μm D、中型浮游生物: 200~2000μm E、大型浮游生物: 2000μm~20mm F、巨型浮游生物:>20mm
按照个体大小对浮游生物进行分类比较方 便,这种划分对研究水体中的生物学过程和经 济动物的产量也具有其重要性,如作为饵料生 物时,浮游生物的大小就有意义。
沿岸、浅海区:包括从潮间带到大陆架边缘内 侧的水体和海底。 潮间带(intertidal zone):是陆地与海洋之间的 过渡带,交替暴露在空气和海水 中。
(二)潮间带特点 1、温度变化剧烈; 2、盐度变化幅度大; 3、波浪、潮汐冲刷作用明显,底质复杂; 4、栖息着与复杂底质相适应的各具特点的生物
一、岩岸潮间带和大型海藻场
(一)岩岸潮间带
1、垂直分布
岩岸生境的环境特征:交替的海水淹没和暴露在 空气,此特征决定着该区域的生物的垂直分布。
球栉水母
箭虫
箭虫聚集
箭虫箭虫体细而小,矢状,分头、躯干和尾三部。雌雄 同体,一般为异体受精。我国沿海所产己知有20种以上, 常见的为肥胖箭虫(上左)。此类箭虫好聚集(上右图 中长形半透明者),有人曾在一立方米的海水中发现过 一千多只箭虫。
毛颚动物
二、游泳动物
海洋鱼类、哺乳类(鲸、海豚、海豹、海 牛)、爬行类(海蛇、海龟)、海鸟以及某些 软体动物(乌贼)和一些虾类。
类群;
5、濒临大陆,污染较严重。
(三)潮间带生物的适应性 由于潮间带生境的复杂多变,潮间带生物能够耐 受恶劣条件的考验。
1、 对温度剧烈变化耐受性高;
2、对盐度剧烈变化耐受性高; 3、耐干燥能力强,许多生物对干燥具有特殊 适应机制。
上海海洋大学生态学基础考试题习题库
名词解释生态学最小因子定律、耐受性定律、限制因子定律、生态幅、生态位、竞争排斥原理。
种群、生态对策、环境容纳量、年龄结构。
群落、群落交错区、群落演替、边缘效应、先锋物种、同资源种团、生态等值种。
生态系统、生物量、生物地化循环、生产量、生物放大作用选择题1. 植物开始生长和进行净生产所需要的最小光照强度称是(B )?A.光饱合点B.光补偿点C.光照点D.光辐射点2. 植物光合作用的光谱范围属于( A )?A. 可见光区B.紫外光区C.红外光区D.绿光3. 生活在高纬度地区的恒温动物,一般其身体较低纬度地区的同类个体大,以此来减少单位体重散热量,此现象可由以下(A )来解释。
A.贝格曼法则B.阿伦法则C.乔丹法则D.谢尔福德定律4. 来自冷气候地区的内温动物与来自温暖气候地区的内温动物相比,趋向于具有更短的末端(耳朵和四肢),可把此现象称为(B )。
A. 比尔定律B.阿伦法则C.乔丹定律D.贝格曼规律5. 下列有关群落交错区特征的论述中,哪一个描述正确( B )?A. 比相邻群落环境更加严酷;B. 种类多样性高于相邻群落;C. 由于是多个群落边缘地带,相邻群落生物均不适应在此生存;D. 在群落交错区各物种密度均大于相邻群落。
6. 森林砍伐后,群落从草本阶段开始,经过灌木阶段,一直演替到乔木阶段,下面论述中哪一个描述正确(A )?A. 该种演替既属于次生演替又属于进展演替。
B. 该种演替既属于次生演替又属于逆行演替。
C. 该种演替既属于原生演替又属于进展演替。
D. 该种演替既属于原生演替又属于逆行演替。
7. 下图为洛特卡-沃尔泰勒竞争模型图解,K1、K2分别为物种1和物种2的环境容纳量,α为物种2对物种1的竞争系数,α21为物种1对物种2的竞争系数。
根据下图,可以得12出()。
A. 物种1会将物种2竞争排除掉;B. 物种2会将物种1竞争排除掉;C. 两物种能稳定地共存;D. 两物种不能稳定共存。
8. 以下四种种间关系中,(A )不属于正相互作用。
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生态学 Chapter 005 物群落的组成结构、种间关系和生态演替
边缘效应(edge effect):群落交错区可能具有较多的生物
种类和种群密度。 群落交错区的环境条件比较复杂,能为不同生态类型的植物定居, 从而为更多的动物提供食物、营巢和隐蔽条件。 交错区的另一特点是环境改变速率、抵抗外界干扰能力、系统稳 定性和对生态变化的敏感性以及资源竞争等方面都具有脆弱性。 边际生态学
一艘小船底部的附着生物群落!
群落的基本特征:
⑴ 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 ⑵ 不同物种之间相互影响:有规律的共处,有序状态下生存。 ⑶ 形成群落环境:生物群落对其居住环境产生重大影响,并 形成自身的内部环境。 ⑷ 具有一定的结构:包括形态、生态、营养结构。 ⑸ 一定的动态特征:季节动态、年际动态、演替与演化。
没有猎物:dP/dt =-r2P
两者共存 : dN/dt =r1N-εP N ε:压力常数,即平均每一捕食者,捕杀猎物的常数 dP/dt =-r2P+θN P θ:捕食效率常数
二、种间竞争和生态位理论
(一)种间竞争与高斯假说
单独培养时的大草履虫 60
● ● ● ● ●
● ● ● ● ● ●
64
混合培养时的大草履虫
常见种 (common species)或伴生种 (companion species)
稀有种、偶见种或罕见种 (rare species)
四、群落种类组成的季节动态
季节演替(seasonal succession):温带四季鲜明,热带雨季与旱季,
极地的夏季与冬季。
季节演替的原因很复杂:环境变化是主要原因,其次是种间关系。 环境的季节变化:营养盐的供应、温度、水的运动、密度分布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种群的年龄结构既取决于种的遗传特性,同时也取决于具
体的环境条件,表现出对环境的适应关系。
表 4.1 东海大黄鱼的种群数量与年龄结构 年份 1957 1967 1977 资源生物 量 (万 t) 57.6 49.9 15.6 资源尾数 (亿尾) 14.96 13.28 3.78 年龄范围 1~14 95.2% 1~14 97.8% 1~14 99.7% 优势年龄组 2~8 79.6% 2~7 81.8% 1~4 96.9% 平均年 龄 5.5 4.5 2.7 产量 (万 t) 17.8 19.6 8.9
4.5
4.5 0 2 —
0.409
0.692 0.000 1.000 —
1.45
1.12 1.50 0.50 —
lx = nx /n0
dx = nx - nx+1
q x = d x / nx
计算平均期望寿命ex : nx+n+1 x 先计算每年龄期的平均存活数目: L = x
2
其次计算“个体年”的累积 数:
Tx =
L
x
x
最后计算:
Tx ex = nx
ex 表示某年龄阶段(x期)开始平均还可能活多少时间的估计值。
2、 静态生命表(static life table)
根据某一特定时间,对种群作年龄分布的调查结果而编制,所以
又称为特定时间生命表 。
静态生命表 (特定时间生命表) 动态生命表 (特定年龄 生命表) 年
1、离散增长
2、连续增长(世代重叠)
N t=N t—1 λ =N0 λt 即: N t= N0ert
→ log10 N t =log10 N t—1 +t log10 λ
dN/dt=N log10 λ=rN(指数增长模型)
指数生长 趋于无限
dN dt
= rN
N 个体数( )
图例 Legend: 越冬洄游 Overwintering migration 产卵洄游 Spawning migration 索饵洄游 Feeding migration 越冬场 Overwintering ground 产卵场 Spawning ground 索饵场 Feeding ground 禁渔场边界 Closed fishing zone boundary
重点内容:种群统计学中的各种统计指标的生态含义和种群的增长模型。
第一节
种群的概念与种群统计学基本参数
一、种群概念
(一)种群的定义
种群(居群、繁群、 Population):指特定时间内栖息于特定空间 的同种生物的集合群。种群内部的个体可以自由交配繁衍后代, 从而与邻近地区的种群在形态和生态特征上彼此存在一定差异。 种群是物种在自然界中存在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群落基本组成 单位。 生物种:是一组彼此能互配并产生后代的种群,组与组之间在 生殖上是隔离的。分布广泛的物种常在形态、生理、行为与遗传 特征上存在广泛变异。
● ●
龄
● ● ● ● ● ● ● ● ● ● ● ●
t
0
t1 时
t2 间
t
3
图 4.3
动态生命表和静态生命表的关系(引自
Begon & Mortimer
, 1981
)
3、存活曲线
存活数
Ⅲ
Ⅴ
Ⅱ
Ⅳ
Ⅰ
0
年龄(平均寿命)
第二节 种群的数量变动与生态对策
一、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一)种群的指数式增长模型
(二)生活史模式的多样化
两种极端对策之间是一个连续谱。 大部分海洋真骨鱼类是偏向于r–选择,很多软骨鱼类(鲨、 鳐)趋向于采取K–选择。
浮游植物通常属于r–选择的类别,但如果深入分析,也可
发现有的也具有K–选择的特征。
(三)r–选择和K–选择概念的实践意义
种群数量(Nt +1)
珍稀动物的保护、害虫防 除及资源持续利用的理论 依据。 K–对策者种群有一个稳定 平衡点(S)和一个灭绝点 (X)。 r–对策者由于低密度下可 以快速增长,所以只有一 个平衡点S 。
第四章
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群
本章需要掌握的内容:种群的概念及其群体特征,种群统计学的基本参数、 生命表及其应用、种群数量变动的基本数学模型及自然种群的数量变动规 律, K生态对策、r生态对策的特征及在保护生物学方面的实践意义,影 响种群数量动态的密度制约和非密度制约因素,种群调节及种群衰退与灭 绝的机制等。
(二)性比(sex ratio)
大多数种群倾向于保持1:1,种群性比的变化是种群自然调节的一 种方式。
鱼类 :食物保障变化→物质代谢过程改变→内分泌作用改变→性别
形成
捕捞的影响也会影响种群的性别组成
四 、出生率和死亡率
(一)出生率与死亡率
最大出生率(maximum natality)
二、种群密度与阿利氏规律
(一)种群的密度
1、绝对密度
① 所有个体的直接计数
② 取样调查:样方法、标志重捕、去除取样法
2、相对密度
出现率、捕获率、粪堆、毛皮收购量、单位捕捞力量渔获量
(CPUE)。
(二)阿利氏规律 (Allee’s law)
图4-1
(三)种群个体的空间分布类型与集群现象
1.种群个体的空间分布类型
实 际 出 生 率 ( realized natality ) 或 生 态 出 生 率 ( ecological
natality) 最低死亡率(minimum mortality)
实际死亡率(生态死亡率, ecological mortality)
生理寿命(physiological longevity)
假设:空间、食物无限,种群增长率不随密度变化 假定:①增长无限;②世代不重叠;③没有迁入和迁出;④不具年 龄结构 N0 =10 N1=N0 λ=10×2=20 N2=N1λ=20×2=40 …… N t=N t—1 λ 或 N t=N0 λt λ:种群的周限增长率(reproductive rate)
(一) 种群的年龄结构
1、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的百分比
2、稳定年龄结构
从理论上说,种群在一个恒定的环境里,迁入及迁出保持平衡或者 不存在,且当其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时,各年龄级的个体数基本上
保持不变。
3、优势年龄组(dominant age class)
如美洲兔和加拿大猞猁每隔9~10年,都可见到一个数量高峰年,平 均是9.6年 。
密度制约因素主要是生物性因素,包括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
(二)非生物环境因素与生物因素
生物学派(biotic school) 气候学派(climate school)
折衷学派
成体种群
洄游
洄游
区 幼苗
流 漂
产卵 区域
英格兰
欧 洲
200 km 图 4.8 北海 Pleuronectes platessa 的洄游环路 (引自 Barnes & Hughes 1982)
(二)种群数量变动的相对稳定性
条件相对稳定的情况下,种群数量只在一定范围内发生较小的波 动,有一定的上、下限,也有可能有个长期的平均水平。
(二)生命表和存活曲线
1、动态生命表 (dynamic life table)或称股群生命表 (cohort life table)
根据观察一群同期出生的生物的存活(或死亡)情况所得数 据而编制的,又称为特定年龄生命表。
表4.2 藤壶(Balanus glandula)的生命表*
年龄(年) x 各年龄开始 的存活数目 nx 各年龄开始 的存活分数 lx 各年龄死亡 个体数 dx 各年龄 死亡率 qx 生命期望 平均余年 ex
0 1
142 62
1.000 0.437
80 28
0.563 0.452
1.58 1.97
2 3
4
34 20
15.5
0.239 0.141
0.109
14 4.5
4.5
0.412 0.225
0.290
2.18 2.35
1.89
5
6 7 8 9
11
6.5 2 2 0
0.077
0.046 0.014 0.014 0
dN rN dt =
时间( t) 图 4.5 种群指数生长曲线 图4-6 (引自 Emmel 1976 )
(二)种群的逻辑斯谛增长(饱和增长)模型
种群数量继续增加时,物种内竞争将越来越激烈,上式 (dN/dt)· (1/N)代表每一个体的瞬时增长率, N t →0时,增长率 为r, N t →K,增长率→0,假设这种制约是线性的。
引自徐兆礼和陈佳杰,2011
大西洋鳕:幼鱼<35.0cm NMFS 拖网调查 秋季 1963-1996年
大西洋鳕:成鱼>35.0cm NMFS 拖网调查 秋季 1963-1996年
(二)自然种群基本特征
空间特征
幼鱼数 /1网次
成鱼数 /1网次
数量特征 遗传特征
引自Fahay et al., 1999
图 4.2
种群的 3 种内分布型或格局(引自孙儒泳等 2002)
2.集群现象及其生物学意义
有利:繁殖 、防卫 、索饵 、提高游泳效率、改变环境化学性质 以抵抗有毒物质,若形成社会结构,自我调节及生存能力更强。 不利:种内竞争、大量被捕食 成因:水动力条件、温盐及营养盐含量变化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