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学名词解释
经典:病毒学课件
13
教学内容
第二章 病毒的分类与命名
本章主要介绍病毒的分类意义;病毒分类的发展简史;病
毒的命名规则;病毒的分类原则;病毒的分类方法等。通 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病毒分类过程和分类 方法。
14
教学内容
第三章 病毒的形态与结构
本章是课程的重点章节之一,主要介绍病毒的组分;病毒 核酸的种类;结构类型、结构特征和核酸的功能;病毒蛋 白质的种类、结构,存在部位和功能;病毒脂类的种类, 结构、来源和功能;病毒糖类的种类、结构、来源和功能; 病毒其它组分的种类和功能;病毒的形态、大小;病毒的 结构、结构特征;螺旋对称、二十面体对称和复合对称的 结构特征;烟草花叶病毒、流感病毒、腺病毒和噬菌体的
10
考核方式
平时成绩(30%) 期末考试成绩(70%)
11
《病毒学》教学大纲
教学目的及要求
通过病毒学教学,旨在带领本科学生进入病毒学研究领域 的大门,了解病毒学研究的最新进展,掌握一些病毒学研 究的方法和手段,对病毒引起的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有明确 的认识,为病毒学的基础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病毒学课程的教学要求
救;病毒的整合感染等。通过本章学习,了解病毒生 命活动整个过程。
16
教学内容
第五章 病毒的遗传变异
本门课程的重点内容之一。介绍病毒遗传变异的意义;研 究病毒遗传变异的方法;病毒的物理化学诱变;病毒的突 变和突变种类及原理;病毒基因重组类型和原理;病毒之 间的非遗传相互作用类型和原理;病毒基因图谱的构建方 法;病毒的干扰类型和原理;噬菌体的干扰;动物病毒的
病毒能引起人类、家畜和作物很多危害性的疾病,研究 病毒的的目的之一是为了有效防治和控制各种病 毒性疾病的发生和流行;
第四篇病毒学(Virology)
41-30
••
病毒的异常增殖
缺陷病毒:基因不完整或改变,不能复制出感染性 病毒体的病毒。 辅助病毒:可辅助缺陷病毒增殖的病毒。 辅助病毒能弥补缺陷病毒的不足,使缺陷病毒可复 制出完整的子代病毒。 • 缺陷干扰颗粒(defective interfering particles,DIP):可干扰其他病毒增殖的缺陷病毒。
41-39
朊粒(prion)
感染性蛋白质分子
※含2个 螺旋与4个 折叠,耐受126℃、60min ※能够缓慢繁殖,引起慢发感染
※感染人与动物,不引起特异性免疫应答
※可外源性、内源性、垂直传播感染,引起中枢神 经的空泡样病理改变
41-40
• 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1.顿挫感染 2.干扰现象 3.病毒灭活
• 生物学功能:维持病毒形态、保护核酸,参与病毒感染过 程,具有抗原性、引起免疫病理反应,包膜蛋白可引起细胞 毒性反应。
41-17
••••
病毒的脂类和糖类
病毒的脂质和糖类来自宿主细胞。 病毒的脂质存在于包膜,常以脂蛋白的形式存 在。 脂溶剂可除去包膜,使病毒失去吸附和侵入宿主 细胞的能力而丧失感染性。 因此,包膜病毒对脂溶剂敏感, 可与裸病毒鉴别。
41-23
生物合成 病毒核酸指导自身复制(自我复制)
(点击动画)
早期蛋白质
蛋白质合成 病毒mRNA指导
后期蛋白质
功能蛋白质 结构蛋白质
核酸合成
41-24
病毒核酸指导
双链
DNA 单链
半保留复制 全保留复制
指导蛋白质合成
正链
负链RNA 合成子代RNA
RN
A
指导蛋白质合成
病毒学名词中文解释
病毒学名词中文解释病毒学是以地球上最微小的非细胞生物病毒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作为地球生物圈中的一类生物因子,人类对病毒的本质及其生命规律的认识,也已经经历了一个世纪,病毒学获得了巨大的发展,现已成为生命科学领域中一门重要的分支学科。
接下来小编为大家整理了病毒学名词中文解释,希望对你有帮助哦!内吞作用(pinocytosis) 病毒从吸附的细胞膜转入细胞浆并与溶酶体融合而形成吞噬泡,核衣壳从吞噬泡释放出来的过程。
它是病毒穿入细胞的主要形式。
CD4抗原采用单克隆抗体在TH细胞中检定的一种存在于细胞表面的蛋白;这一抗原也可在身体的某些其他细胞膜上存在。
20干扰素(interferon) 有细胞产生的一类细胞素,可以保护其他细胞免遭病毒侵犯,并有抑制细胞分裂活性和棉衣调节活性等。
复制型(replicative form) 核酸在其复制时的一种结构,常指单链DNA和拷贝。
复制中间体(replicative intermediate) 在病毒复制过程中,依靠模板分子复制的某些单链互补的新生核酸分子。
毒粒(virion)是病毒在复制过程中的一种完整的成熟的病毒颗粒,有固定的形态和大小,而且一般都有侵染性。
所以说一般具有侵染性是因为有些病毒的基因组核酸是分节段的,如雀麦花叶病毒的基因组核酸有四种。
而且RNA1、RNA2和RNA3、RNA4分装在大小形状相同的三种球形颗粒中,只有三种颗粒混合,才具有侵染性。
外壳(capsid) 是由多个病毒蛋白亚基组成的包裹在病毒基因组核酸外面的结构。
壳粒(capsomer) 组成外壳的结构亚基,并非总是均匀分布的,往往聚集成群体,二个、三个、五个甚至六个亚基聚在一起,用负染法在电镜下所分辨开的一个个亚基,可能并非单个结构亚基,而是它们的群体,实际上是形态亚基称之为壳粒。
包膜(envelop) 大多数动物病毒,在毒粒外被有由糖蛋白,脂肪所形成的外膜,称之为包膜。
糖蛋白在膜上往往形成各种形状的突起,包膜在识别寄主、侵入寄主细胞,病毒的抗原性方面起重要作用。
病毒学中的基本概念与实验方法
病毒学中的基本概念与实验方法病毒学是研究病毒的学科,涉及病毒结构、生命周期、传播方式、病毒与宿主细胞的相互作用等方面。
病毒学对于预防和治疗病毒感染疾病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着重介绍病毒学中的基本概念与实验方法。
一、病毒的基本概念病毒是一种非细胞生物,由核酸和蛋白质两部分组成。
病毒依赖于宿主细胞复制,并利用宿主细胞的资源为自己的生存繁殖提供能量和物质。
病毒可以感染所有的生命体,包括细菌、真菌、动物和植物等。
病毒通常以一定的方式传播,如空气传播、食物传播、血液传播等。
不同的病毒在宿主体内的扩散和繁殖方式不同,病毒的致病性也不同。
有些病毒可以引起轻微的疾病,而有些病毒可以导致严重甚至致命的疾病,如HIV、流感、乙肝等。
二、病毒的实验研究方法1、细胞培养技术病毒的寄生乃至其复制均发生在宿主细胞内,因此细胞培养技术是病毒研究的基础。
细胞培养技术是将组织细胞按一定的条件培养起来,便于观察和实验。
目前细胞培养技术已经非常成熟,研究者可以通过不同的培养方式获得无数的活细胞,便于进行病毒的研究。
2、病毒分离技术病毒分离技术是指通过某种方式将已感染宿主的病毒分离出来。
病毒分离技术可以帮助确定病毒的种类和性质,为研究病毒的特性提供了基础。
目前病毒分离技术包括细胞接种、动物试验、从环境中筛选等多种方法,其中细胞接种法是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方法。
3、病毒标记技术病毒标记技术是指将一种化合物或标记物分别加入病毒或宿主细胞中,以便观察病毒的生命周期、传播方式及与宿主细胞的相互作用等。
目前常用的病毒标记技术有许多,如放射性同位素标记、荧光标记、荧光素酶标记等。
4、ELISA技术ELISA技术是一种检测技术,可以检测在宿主体内的病毒和病毒感染者的抗体水平。
ELISA技术的原理是将待检样品与特异性抗体或抗原结合,并利用特定的酶光医学物质将酶与蛋白质结合,以获得可见化的信号。
ELISA技术可以研究病毒在生命周期中不同时间点,感染细胞的后续反应,以及细胞道路中的途径和互作。
病毒学考试题
一、名词解释(每题1.5分,共30分)1. Virus:病毒是一种非细胞结构、形态结构简单的细胞内专化寄生物,由核酸和蛋白质等组成,能够在寄主内自我复制。
2. Virusoid:一类被包裹在植物病毒粒体内部的类病毒。
拟病毒含有两种RNA 分子,一种和一般病毒RNA类似,另一种RNA分子与类病毒有相似的理化性质和结构,也是环状的。
不过这两种RNA分子单独都不表现致病性,只有联合起来才具有复制和感染性。
这种类似类病毒的RNA称之拟病毒(Virusoid)3. Viroid:类病毒,在结构上比病毒还要简单,没有蛋白质外壳,仅为一裸露的小分子RNA(246~400bp),由于它们具有感染作用,性质类似于病毒,故称为类病毒(viroid)。
4. Satellite RNA :卫星RNA是一类必须依赖辅助病毒进行复制的小分子单链RNA片断,它们被包装在辅助病毒的壳体内,本身对于辅助病毒的复制不是必需的,且它们与辅助病毒的基因组无明显的同源性。
5. Green island:绿岛(Dark green islands,DGIs ):又称为疱斑(blister )或疤斑。
烟草花叶病毒感染普通烟后,初期出现斑驳花叶,后期叶面出现绿色突起斑。
6. Virino:朊病毒(prion,virino)又称“普列昂”或蛋白质侵染因子(prion)。
是一类能侵染动物并在宿主细胞内复制的小分子无免疫性的疏水蛋白质。
7. ssRNA8. Vein banding(脉带)banding of green tissue along the vein, while the tissues between veins are chlorotic(chlorosis= yellowing of tissue).9. Quasi species:RNA复制酶的低保真性,RNA病毒复制后没有固定序列的基因组,由相关基因组构成的异质性群体称为准种。
]病毒学总论解读
(6)细胞凋亡:
诱导因子(如病毒等)
细胞 死亡基因激活
电泳时有
细胞膜鼓泡 阶梯式条带
细胞核浓缩
染色体DNA降解
二、机体水平的致病机制
(1)病毒对免疫系统的损伤 (2)免疫复合物引起的损伤 (3)抗体增强病毒感染作用 (4)病毒感染可引起免疫应答的功能紊乱
三、病毒的感染类型
隐性感染
显性感染
急性感染 持续性感染
可发生一种病毒的增殖抑制另一种病毒复制的现 象,即干扰现象。
2、产生原因: (1)第一种病毒感染细胞后使细胞表面受体 或代谢途径发生变化; (2)病毒感染细胞后可诱导细胞产生抑制病 毒复制的一组蛋白(干扰素,interferon,IFN)
四、病毒的异常增殖
1、缺陷干扰颗粒(defective interfering particles,DIP)
将病毒进行系列稀释后行细胞培养,观察能使 半数细胞培养孔或试管内的细胞发生细胞病变 (CPE)时的病毒量,即TCID50。
病毒感染细胞后形成嗜酸性或嗜碱性包涵体
狂犬病毒感染后 在脑细胞的胞浆内出 现嗜酸性圆形或椭圆 形的包涵体,可供辅 助诊断.
(一)病毒的增殖过程
增殖方式——自我复制(selfreplication) 复制周期: 1、吸附和穿入(absorption and penetration) 2、脱壳(uncoating) 3、生物合成(biosynthesis) 4、装配与释放(assembly and release)
一、细胞水平的致病机制
(1)溶细胞型感染:
多见于无包膜、杀伤性强的病毒,常引起急性感染。
(2)改变细胞膜结构
为特异性抗体或 CTL细胞识别
抗原
(1)细胞膜表面出现嵌合有病毒特异抗原的蛋白成分
病毒学名词解释
1、感染:病毒生存的基本方式2、毒粒:病毒的细胞外颗粒形式,也是病毒的感染性形式。
一团能自主复制的遗传物质+蛋白质外壳+包膜,有保护和载体作用3、螺旋对称壳体:亚基有规律的沿着中心轴呈螺旋状排列,进而形成高度有序、对称的稳定结构4、核衣壳:病毒的蛋白质壳体和病毒核酸构成的复合物5、裸露毒粒:仅有核衣壳构成的病毒颗粒6、包膜:有些病毒的核衣壳包裹的一层脂蛋白膜,是病毒以出芽方式成熟时,由细胞膜衍生而来的7、刺突:包膜或核衣壳上的突起8、裂解量:每个受感染细胞所产生的子代病毒颗粒的平均数目9、隐蔽期:自病毒在受感染细胞内消失至出现新的感染性病毒的时间10、自外裂解:大量噬菌体在短时间内吸附在同一细胞上,使细胞壁产生许多小孔,引起细胞裂解,但是病毒病没有增殖,这种现象称为自外裂解11、脱壳:病毒侵入后,包膜或壳体除去而释放出病毒核酸的过程12、烈性噬菌体:感染宿主细胞后能在细胞内正常复制并且引起细胞死亡,形成裂解循环13、温和噬菌体/溶原性噬菌体:感染宿主细胞后不能完成复制循环,噬菌体基因组长期存在于宿主细胞内,没有成熟的噬菌体产生。
这一现象称为溶原现象14、免疫性:被温和噬菌体感染后,形成的溶源性细菌具有免疫性,其他同类噬菌体虽然也能感染该细胞,但不能导致该细菌裂解,也不能增殖15、遗传:亲代与子代之间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的相似性16、变异:亲代与子代之间、子代的各个个体之间的差异性17、株系:同一病毒的不同系或分离物18、体外诱变剂:对病毒的静态核苷酸进行化学修饰,使其在后面的复制中碱基配对发生改变,导致同型碱基置换或异型碱基颠换,如亚硝酸,羟胺,烷化剂等19、体内诱变剂:作用于代谢活跃的核苷酸,为碱基类似物或插入剂20、遗传重组:重组是混合感染中病毒基因组之间的物理作用21、分子内重组:通过核酸断裂与重接22、重配:多分体病毒在混合感染中,来源于不同亲本病毒的基因组片段可能重新组合23、拷贝选择重组:发生在具有一部分单一分子基因组RNA病毒中,仍属于分子内重组,但不涉及核算分子的共价断裂,RNA聚合酶选择性的连接到静止模板链上进行RNA子代链的合成24、多数感染复活现象:以同一株灭活病毒大量感染敏感细胞时,有时会产生活得感染性病毒25:表型混合:在某些具有共同特点的2种病毒混合侵染中,自带的表型具有双方亲本的特征,而基因型无变化26、转壳现象:混合感染产生的子代病毒,是一种病毒的基因组完全被另一种病毒的外壳蛋白包裹,暂时性27、互补作用:一种病毒的增殖促进另一种病毒的增殖,甚至为另一种病毒增殖所必需28、加强作用:在某些混合感染中,一种病毒可以增强第二中病毒的增殖29、缺陷病毒:在任何条件下都不能独立繁殖,必须依靠另一种病毒提供某些必需物质,后者称辅助病毒,前者称卫星病毒30、中间型杂交:用一个病毒的不同血清型或株系作为杂交的亲本31、窗口期:从人体感染HIV后到外周血血液中能检测出病毒抗体这段时间32:单价噬菌体:只能寄生在一个“变种”的细菌细胞上,甚至只能在一定的菌株上寄生33.多效作用:几个明显不相关的表型效应由单个基因所决定。
名词解释病毒
名词解释病毒病毒(Virus)是一种微生物,它是由蛋白质外壳包裹的核酸遗传物质组成。
病毒不能自主进行生存和繁殖,必须寄生在其他生物细胞内才能进行生命活动。
病毒的核酸遗传物质可以是DNA(脱氧核糖核酸)或RNA(核糖核酸),而其外壳则由蛋白质构成。
一般来说,不同类型的病毒具有不同的形状和结构。
常见的病毒形状有多面体(如:衣壳病毒)、棒状(如:结核病毒)、螺旋状(如:流感病毒)等。
病毒的遗传物质和外壳合称为病毒颗粒(viral particle)。
当病毒进入宿主细胞后,它会利用宿主的细胞机制复制自己的遗传物质并制造新的病毒颗粒。
这些病毒颗粒随后会以多种途径离开宿主细胞以感染其他细胞。
病毒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和变异性,能够感染多种生物,包括人类、动物、植物和细菌等。
它们可以引起一系列疾病,如感冒、流感、麻疹、艾滋病、疟疾和牛瘟等。
病毒感染的严重程度取决于病毒的毒性和机体对病毒的免疫力。
病毒可以通过接触传播,如:直接接触病毒感染者的体液、尘土或污物;通过空气传播,如:呼吸道飞沫传播的流感病毒;通过水源传播,如:通过污染的水源传播的肠道病毒等。
此外,一些昆虫和节肢动物也可以作为病毒的传播者。
目前,人类可以使用多种方法对抗病毒。
最常见的方法是疫苗接种,通过注射灭活病毒或其部分成分,来让人体产生免疫,以预防病毒感染。
此外,药物治疗也是一种常见的方法,它可以抑制病毒的复制和传播。
然而,由于病毒的变异性和适应性,有些病毒对药物产生抗药性,使得治疗变得困难。
总的来说,病毒是一种微生物,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和变异性,可以感染多种生物并引起疾病。
对病毒的研究和控制对于保护人类和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病毒学(Virology)
(3)植物病毒-坏死斑或称枯斑 (necrosis spot)
植物病毒感染敏感植物叶片所形成的局部 病损区域.
(四)盲传(blind passage)
Satellite RNA Satellite virus Prion
病毒 (Virus)
噬菌体 (Phage)
噬菌体(bacteriophage) 噬蓝绿藻体(cyanophage) 支原体噬菌体(mycohasmemaphage) 植物病毒 (Plant Viruses)
植物病毒(plant viruses) 噬藻体(phycophage)
2、动物病毒的蚀斑测定 空斑测定 转化测定 合胞体计数
3、植物病毒的环死斑测定 半叶法
2、终点法(end point method) 取等体积的经倍比稀释的病毒系列稀释液分
别接种大量同样的试验单元(如实验动物、 鸡胚或细胞培养),经过一段时间孵育后, 以试验单元群体的半数(50%)个体出现某 一感染反应的病毒剂量,来确定病毒样品的 效价,称做半数效应剂量,并以50%试验单 元出现感染反应的病毒稀释度的倒数的对数 值表示。
(2)病毒结构形式的二重性
*完全病毒与缺损病毒(defect virus) *病毒与假型病毒(pseudo type virus)、假毒粒
(pseudovirion) *病毒颗粒与空壳
(3)病毒来源的二重性
* 外源性病毒 从细胞外到细胞内在细胞间水平传播的 病毒
* 内源性病毒 在宿主发育早期感染宿主,病毒基因组 整合于宿主基因组并与其同步复制,随细胞分裂垂直 传递给子代细胞,但因其受宿主细胞控制,病毒基因 组只能部分表达,故没有子代病毒产生,且对宿主一 般不造成伤害。
病毒学
2)病毒基因表达的调控
基因表达包含2个方面:转录和转译。
病毒学转录
(1)有的病毒利用自身基因组编码的RNA聚合酶。
(2)有的完全依赖宿主的RNA聚合酶。
发展过程
病毒学的形成和发展大致经历以下四个时:
1、病毒的发现时期
2、病毒的化学时期
3、细胞水平研究时期
4、分子病毒学时期
双螺旋结构1)病毒的发现时期
烟草花叶病毒(TMV)1.1892年Ivanofsky因发现烟草花叶病毒(TMV)时,称其为滤过性致病因子
2.1957年Lwoff.A因病毒复制周期的阐明以及一些病毒的细胞培养技术的建立,定义为一类具有严格细胞内 寄生和潜在感染性的病原体,并且指出病毒只有一种核酸。
3.1978年luria和Darnell进一步确认了病毒只有一种核酸,能在活细胞复制产生子代病毒粒子。
病毒学
以病毒作为研究对象的新兴学科
01 简介
03 基本特点 05 主要内容
目录
02 发展历史 04 目的 06 发展过程
病毒学是以病毒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病毒学与分子生物学之间的相互渗透与融合而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具 体来讲,它是一门在充分了解病毒的一般形态和结构特征基础上,研究病毒基因组的结构与功能,探寻病毒基因 组复制、基因表达及其调控机制,从而揭示病毒感染、致病的分子本质,为病毒基因工程疫苗和抗病毒药物的研 制以及病毒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基础及其依据的科学。
名词解释病毒
名词解释病毒
病毒(Virus)是一种微生物,它们是一种无法自己生存的寄生生物,
依附于细胞才能够进行生存和繁殖。
它们是最小的微生物,只有亚纳米级大小。
病毒是动单细胞生物,它们由一个外壳膜组成,里边含有基因材料,它
们可以传播给人体或动物的细胞,也可以传播给其它病毒。
病毒会在它们的宿主细胞中进行繁殖。
它们进入宿主细胞后,会复制它
们的基因材料,并传播出去,从而感染其它细胞。
它们还可以把它们的基因
材料插入宿主细胞,这样它们就可以操纵宿主细胞的运行和行为,就好像细
胞内的毛毛虫。
它们主要有两种类型:DNA病毒和RNA病毒。
像腺病毒和流感病毒这
样常见的病毒都属于RNA病毒。
病毒会引起疾病,可以传播给人类和动物,从而引起传染病。
幸运的是,有病毒感染的疾病可以通过接种疫苗来预防。
疫苗用被轻度
改造的病毒感染宿主,向其传播一些信息,以帮助其建立一种抗体,以防止
未来感染同一种病毒。
因此,每个人都应尽量接种疫苗,以保护自己免受病
毒的侵害。
总的来说,病毒是一类小型的微生物,它们有各种类型,会引起各种传
染病,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卫生防线,防止病毒的传播。
只有这样,我们才
能保护和护理好我们的身体,增强人类的健康水平。
医学病毒学总论
B
G、烟草花叶病毒
潘多拉病毒(Pandoravirus),是 一类非常大型的病毒。其基因组比 其它所有已知病毒都要大得多。直 径达1微米。
西伯利亚阔口罐病毒
(Pithovirus sibericum)
病毒的形态:多呈球形或近似球形,少数
呈杆状、丝状、子弹状、砖块状或蝌蚪状。
砖形(痘病毒)
子弹形(狂犬病病毒)
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
灭活:病毒因理化因素的作用,失去感染性但仍保持其 他特性。 1.物理因素
• • • 温度 大多数病毒耐冷不耐热 pH 多数病毒在pH 6.0~8.0范围内稳定。 射线和UV 以不同机制均可使病毒灭活。
2.化学因素
• 乙醚、氯仿、去氧胆酸盐等脂溶剂可使有包膜病毒的包膜脂 质溶解而灭活病毒,失去吸附能力。但对无包膜的病毒(如肠 道病毒)几乎无作用。
复制周期分五个步骤
• 吸附:病毒与敏感细胞相遇,吸附在C表面;
• 穿入:吞饮、融合、受体结合、直接穿入;
• 脱壳:只有核酸进入;
• 生物合成:包括核酸的复制和蛋白质的合成;
• 组装与释放:宿主C破裂,破胞释放或出芽、 胞膜融合等。
吸附 (adsorption) 通过病毒的包膜或裸病毒表面的配 体位点与细胞表面的特异受体结合 而吸附, 如HIV gp120—Th(CD4+)
比英国医生琴纳发明的 牛痘苗早800年!
• 最早有记载的家畜病毒病可能是狂犬病。亚里士多 德(Aristotle)在公元前四世纪就记述了病犬的疯 狂和暴怒,通过咬啮将病魔传给其他动物和人(常 被称作恐水病)。 • 巴斯德(Pasteur)在1884年发明了狂犬疫苗。
Early Development of Virology
病毒学(Virology)
2、局部反应
(1)噬菌体—噬菌斑(plaque) 噬菌体感染生长在营养琼脂平板上的细菌所形 成的,具有一定大小和形状的透明区域。
(2)动物病毒—蚀斑或称空斑(plaque) 动物病毒感染单层细胞培养所形成的局部病损 区域,系由病毒的致细胞病变作用所引起.
致细胞病变作用(Cytopathic effect , CPE) :
(六)分子生物学方法 *变性与不变性的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蛋白质肽图与N末端氨基酸分析 *核酸的酶切图谱与寡核苷酸图谱分析 *分子杂交 *序列测定 *聚合酶链反应(PCR)等
第三章 毒粒的性质
第一节 描述毒粒性质的结构术语 一、毒粒(Virion) 1、毒粒是一团能够自主复制的遗传物质(DNA或RNA),它 被自身编码的蛋白质外壳所包围,有的还有一层附加膜,以保 护其遗传物质免遭环境破坏,并作为将其遗传物质从一个宿主 细胞传递给另一个宿主细胞的载体。 2、毒粒的基本构成:一个核酸分子(DNA或RNA) 蛋白质外壳(由许多相同的蛋 白质分子构成) * 有的病毒含有多个核酸分子 * 有的病毒蛋白质外壳由数种不同的蛋白质分子构成 * 有的病毒蛋白质外壳外还有一层膜结构 * 有的病毒的多个核酸分子被分别包装在不同的颗粒中
*感染单位(infectious units, IU):引起宿 主或宿主细胞培养一定特异性反应的病毒最 小剂量
*效价(title):单位体积(ml)病毒原液 所含的病毒感染单位的数目(IU/ml)。
1、 噬(蚀)斑测定
(1)噬菌体的噬菌斑测定,琼脂叠层法(agar layer method)
一定量的经系列稀释的噬菌体悬液分别与高浓度 的敏感细菌,以及半固体营养琼脂均匀混合后,塗布 在已铺有较高浓度营养琼脂的平板上,经过孵育培养, 在延伸成片的细菌菌苔上出现分散的单个噬菌斑。根 据病毒的一次击中(one-hit)动力学性质,一个有 感染性的病毒即可引起一个细胞的感染并形成一个噬 斑,并且其数目与样品中有感染性的噬菌体颗粒数量 成正比,故统计噬斑数目后即可计算出噬菌体悬液效 价,并以噬斑形成单位(plague forming units , PFU)/毫升(ml)表示。
第十六章病毒学概述
狂 犬 病 毒 包 涵 体
4.整合感染(细胞转化) 病毒核酸整合到细胞核酸中,使细胞遗 传特性改变而导致肿瘤发生。 5.细胞凋亡 启动凋亡基因,细胞出现空泡、核浓缩、 染色体被降解等变化
(二)病毒感染的免疫病理损伤
1.体液免疫损伤 通过Ⅱ、Ⅲ型超敏反应引起损伤
二、异常增殖
1、顿挫感染 病毒进入宿主细胞,若细胞缺乏病毒 复制所需的酶、能量和原料等条件时,病 毒不能复制出有感染性的病毒颗粒,称为 顿挫感染。
2、缺损病毒
带有不完整基因组病毒体。
例如:丁型肝炎病毒。
三、病毒的干扰现象
1.干扰现象(interference)
当两种病毒同时或先后感染同一宿主细 胞时,可发生一种病毒抑制另一种病毒增 殖的现象,成为病毒的干扰现象。
2.
病毒衣壳
(1)蛋白质,由壳粒组成
(2)构型:螺旋对称 20面体立体对称 复合对称
壳粒的排列方式
• 螺旋对称 • 立体对称
壳粒的排列方式
• 复合对称
立体对称
螺旋对称
(3)病毒衣壳功能
具有保护核酸的作用
介导病毒穿入宿主细胞
具有抗原性,能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
(二)特殊结构——病毒包膜
1. 化学成分:类脂、多糖和蛋白质
2、化学因素
• 脂溶剂:有包膜病毒对脂溶剂敏感
• 消毒剂:可灭活病毒
• 抗生素:病毒对抗生素不敏感,抗生素治疗病毒 性疾病无效 。
• 甘油:大多数病毒对甘油的抵抗力比细菌强,可 以用50%甘油盐水保存和运送病毒标本。
第二节 病毒的增殖
一、病毒的复制周期
1.复制周期:吸附、穿入、脱壳、生物合成、 组装、成熟和释放。 病毒完成一个复制周期约10h。
病毒学试题(回忆版)
病毒学试题(回忆版)一、名词解释:1.spike2.di(defectiveinterfering)3.replicationintermediate(ri)4.plague(噬斑)5.pfu(噬斑构成单位)、cpe(细胞炎症)、隐密期6、信息体(informosome)7、温度敏感性变异株连8、抗原飘移与抗原转型9准种10、互补11、细胞原癌基因12、干扰素13、ribozyme14、dna疫苗15单克隆抗体16法氏囊,网状内皮非政府细胞分裂症等(传染病英文翻译成中文)二、简答题:1、慢病毒感染的概念及原因(两个方面即病毒方面与机体方面)2、病毒载体活疫苗的概念并举例说明病毒载体构建的技术路线3、亚病毒的分类及其定义4、病毒的特性及其疫苗的研究进展(病毒学)5、病毒的溶解和入侵过程(分后两步)(病毒学)6、请设计试验方案,如何证明某一种病毒的核酸具有感染性(病毒学)7、简述病毒对细胞的损害作用方式(病毒学)8、叙述新病毒出现的机制(病毒学)9、叙述反转录病毒的复制步骤(病毒学)10、存有几个就是写下病毒的英文名称使写下分别属于哪科、哪属于(不常用的几个)11、如果一牛场出现布氏杆菌,恳请制订免疫系统计划(传染病)?12、假如出现烈性传染病如何搞?(传染病)三、论述题1、详细叙述禽流感病毒的基因组结构,并写出每段基因组所编码的蛋白及其每种蛋白的功能(病毒学)2、详细叙述sars病毒与禽流感病毒在分子水平上的异同(传染病)。
2021年农科院考博题动物病毒学一、名词解释1di2antigenticdrift3感染性cdna4核酸疫苗5pfu6ribozyme7ltr8温度敏感突变株9envelope二、简答题1类病毒与朊病毒的区别。
2鉴别新城疫病毒毒力的依据。
3病毒血凝、血凝抑制作用及血吸附机理。
4写出下列各科病毒的一种病毒herpesviridae,adenoviridae,coronaviridae,rhabdoviridae,orthomyxoviridae5黄病毒科存有几个属于,各写下一个病毒。
病毒学的基础知识
病毒学的基础知识病毒学是研究病毒及其感染致病机制的科学,是现代医学中重要的一部分。
病毒是一种极小的微生物,具有单一的核酸(RNA 或DNA)和蛋白质组成,不能自主进行代谢活动,必须寄生在细胞内依赖宿主细胞进行复制和繁殖。
在人类历史上,许多重要的传染病,如流行性感冒、乙肝、艾滋病等都是由病毒引起的。
了解病毒学的基础知识对于预防和治疗病毒感染非常重要。
第一部分:病毒的结构病毒具有复杂的结构,通常由核酸(RNA或DNA)和蛋白质分子组成。
病毒的外壳由蛋白质分子构成,通常称为“衣壳”,有些病毒外壳上还带有刺突蛋白,可以帮助病毒进入宿主细胞。
病毒的核酸包裹在“衣壳”内,可以是单链或双链的RNA或DNA,也可以是分段的RNA或DNA。
第二部分:病毒的感染方式病毒感染宿主细胞的方式具有多样性,有些病毒可以通过接触传播,如手足口病病毒、流行性感冒病毒等;有些病毒则通过空气传播,如麻疹病毒、水痘病毒等;还有一些病毒可以通过食物或水传播,如诺如病毒、轮状病毒等。
病毒感染宿主细胞后,首先要与宿主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然后通过一系列复杂的机制进入宿主细胞内,释放核酸,利用宿主细胞的资源进行复制和繁殖。
第三部分:病毒感染的影响病毒感染宿主细胞后,会对宿主细胞的正常生理活动造成影响,引起许多病理反应。
一些病毒感染后会导致细胞死亡,如乙肝病毒感染后会导致肝细胞坏死;一些病毒感染后会导致细胞内信号通路紊乱,如艾滋病病毒感染后会影响T细胞免疫功能;一些病毒感染后会引起宿主细胞的恶性转化,如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后可以引起宫颈癌等。
第四部分:病毒的防治由于病毒的复杂结构和感染方式,目前没有一种疫苗或药物可以对所有病毒作用。
目前的治疗方法主要是通过干预病毒复制过程或增强宿主免疫反应来控制病毒感染。
对于一些病毒感染,如流感病毒感染,可以通过定期接种疫苗来预防;对于一些常见的病毒感染,如轮状病毒感染、诺如病毒感染等,可以采用对症治疗和支持性治疗;对于一些病毒感染,如艾滋病病毒感染,目前只能通过抗病毒治疗和免疫治疗进行控制。
病毒学概论
原代细胞消化、重新分装并培养所得细胞为次 代细胞。
特点:对病毒易感性高,主要作为自标本中分 离的工具。
(三)组织培养(最常用细胞培养)
1、优点:
(1)便于纯化病毒; (2)可直接观察细胞变化(包括细胞出现病 变或转化); (3)可对病毒的复制进行基础性研究; (4)可进行空斑纯化病毒克隆; (5)可滴定病毒含量。
单链RNA 逆转录酶
进入细胞核
药物作用的靶
RNA (复制中间型)
DNA
双链DNA
肿瘤发生 整合(前病毒) 病毒mRNA
子代病毒RNA
病毒蛋白质
(四)装配与释放(assembly and release)
细胞核内
细胞质内 装配 核膜上
胞质膜上
裂解细胞释放
(无包膜病毒) 释放
出芽释放
(有包膜病毒)
裂解细胞后病毒释放出来
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 后形成多核巨细胞
单纯疱疹病毒感染 后细胞变圆等
正常成纤维细胞
(二)鸡胚培养
1、接种途径有:尿囊腔、羊膜腔、卵黄囊、绒毛尿囊膜 2、培养数天后,观察鸡胚情况或取培养物进一步鉴定
尿 囊 腔
尿囊腔接种
羊 膜 腔
羊膜腔接种
卵黄囊
卵黄囊接种
绒毛尿囊膜
绒毛尿囊膜接种
2、细胞种类: (1)原代细胞:
1)病毒核酸
(1)化学成分为DNA或RNA,据此将病毒分DNA病 毒和RNA病毒。
(2)核酸可线型或环型、分单股或双股,一般 DNA病毒为双股,RNA病毒为单股;大小相差悬殊。
(3)携带病毒的全部遗传信息,是病毒的基因 组,控制病毒的生殖、遗传和变异。
病毒学概述
•
10、低头要有勇气,抬头要有低气。* **6/23/2021 1:39:53 PM
•
11、人总是珍惜为得到。21.6.23**Jun-2123-J un-21
•
12、人乱于心,不宽余请。*** Wednesday, June 23, 2021
•
13、生气是拿别人做错的事来惩罚自 己。21.6.2321.6.23**J une 23, 2021
谢谢大家
2021/6/20
34
16
2021/6/20
17
(2)RNA病毒合成: 遗传信息存在于RNA分子上
• 单正链(ssRNA+)RNA病毒是按“ssRNA+→protein”方式进 行
• 单负链(ssRNA-)RNA病毒(如流感病毒等)按“ssRNA- →ssRNA+→protein”方式进行
• 双链RNA病毒复制:是先由双链中的负链RNA复制出新正 链RNA,再由新正链RNA复制出新的负链RNA,子代病毒 RNA全部为新合成的双链RNA。正链RNA又翻译出子代病 毒的结构蛋白和非结构蛋白。
9
1. 病毒核心(viral core)
是病毒的中心结构,DNA或RNA一种核酸,构成病毒的基因 组。
2. 病毒衣壳 包绕在核酸外面的蛋白质外壳
衣壳由壳粒(capsomere)组成
形态亚单位
壳粒由多肽分子组成
结构亚单位
根据壳粒排列方式不同,病毒有三种对称型
螺旋对称
二十面体立体对称
复合对称
核衣壳 2021/6/20
依传播方式和感染部位分类
1. 虫媒病毒 2. 肠道病毒 3. 呼吸道病毒 4. 肝炎病毒 5. 性传播病毒
2021/6/20
医学病毒学解析(doc 30页)
医学病毒学 Medical Virology绪言一.病毒的基本概念病毒(Virus)是一类非细胞型微生物。
主要有以下列基本特征:(1)个体微小,可通过除菌滤器,大多数病毒必须用电镜才能看见;(2)结构简单,仅具有一种类型的核酸,或DNA 或RNA;(3)严格的活细胞(真核或原核细胞)内自我复制增殖;(4)具有受体连结蛋白(receptor binding protein),与敏感细胞表面的病毒受体连结,进而感染细胞。
二.病毒在生命科学中的重要意义:1.病毒性传染病仍对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威胁.2.某些病毒与人类恶性肿瘤的发生有关3.病毒 --- 基因工程研究的重要载体第二十三章病毒的基本形状[目的要求]掌握病毒的结构、化学组成与生物学功能。
掌握病毒复制周期各步骤的要点,缺损病毒的概念。
熟悉病毒遗传变异机理及特点。
熟悉亚病毒:类病毒、拟病毒,掌握朊粒的概念。
[教学学时] 4学时。
第一节病毒的大小与结构一.大小与形态:(一)大小病毒个体微小,测量病毒大小的单位是毫微米(nm),即1/1000微米。
大型病毒(如牛痘苗病毒)约200~300nm;中型病毒(如流感病毒)约100nm;小型病毒(如脊髓灰质炎病毒)仅20~30nm。
研究病毒大小可用高分辩率电子显微镜,放大几万到几十万倍直接测量;也可用分级过滤法,根据它可通过的超滤膜孔径估计其大小;或用超速离心法,根据病毒大小,形状与沉降速度之间的关系,推算其大小。
(二)病毒体电镜观察有五种形态(图21-1);1.球形 (Sphericity) 大多数人类和动物病毒为球形,如脊髓灰质炎病毒、疱疹病毒及腺病毒等。
2.丝形 (Filament) 多见于植物病毒,如烟草花叶病病毒等。
人类某些病毒(如流感病毒)有时也可形成丝形。
3.弹形(Bullet-shape)形似子弹头,如狂犬病病毒等,其他多为植物病毒。
4.砖形 (Brick-shape)如痘病毒(无花病毒、牛痘苗病毒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感染:病毒生存的基本方式
2、毒粒:病毒的细胞外颗粒形式,也是病毒的感染性形式。
一团能自主复制的遗传物质+蛋白质外壳+包膜,有保护和载体作用
3、螺旋对称壳体:亚基有规律的沿着中心轴呈螺旋状排列,进而形成高度有序、对称的稳定结构
4、核衣壳:病毒的蛋白质壳体和病毒核酸构成的复合物
5、裸露毒粒:仅有核衣壳构成的病毒颗粒
6、包膜:有些病毒的核衣壳包裹的一层脂蛋白膜,是病毒以出芽方式成熟时,由细胞膜衍生而来的
7、刺突:包膜或核衣壳上的突起
8、裂解量:每个受感染细胞所产生的子代病毒颗粒的平均数目
9、隐蔽期:自病毒在受感染细胞内消失至出现新的感染性病毒的时间
10、自外裂解:大量噬菌体在短时间内吸附在同一细胞上,使细胞壁产生许多小孔,引起细胞裂解,但是病毒病没有增殖,这种现象称为自外裂解
11、脱壳:病毒侵入后,包膜或壳体除去而释放出病毒核酸的过程
12、烈性噬菌体:感染宿主细胞后能在细胞内正常复制并且引起细胞死亡,形成裂解循环
13、温和噬菌体/溶原性噬菌体:感染宿主细胞后不能完成复制循环,噬菌体基因组长期存在于宿主细胞内,没有成熟的噬菌体产生。
这一现象称为溶原现象
14、免疫性:被温和噬菌体感染后,形成的溶源性细菌具有免疫性,其他同类噬菌体虽然也能感染该细胞,但不能导致该细菌裂解,也不能增殖
15、遗传:亲代与子代之间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的相似性
16、变异:亲代与子代之间、子代的各个个体之间的差异性
17、株系:同一病毒的不同系或分离物
18、体外诱变剂:对病毒的静态核苷酸进行化学修饰,使其在后面的复制中碱基配对发生改变,导致同型碱基置换或异型碱基颠换,如亚硝酸,羟胺,烷化剂等
19、体内诱变剂:作用于代谢活跃的核苷酸,为碱基类似物或插入剂
20、遗传重组:重组是混合感染中病毒基因组之间的物理作用
21、分子内重组:通过核酸断裂与重接
22、重配:多分体病毒在混合感染中,来源于不同亲本病毒的基因组片段可能重新组合
23、拷贝选择重组:发生在具有一部分单一分子基因组RNA病毒中,仍属于分子内重组,但不涉及核算分子的共价断裂,RNA聚合酶选择性的连接到静止模板链上进行RNA子代链的合成
24、多数感染复活现象:以同一株灭活病毒大量感染敏感细胞时,有时会产生活得感染性病毒
25:表型混合:在某些具有共同特点的2种病毒混合侵染中,自带的表型具有双方亲本的特征,而基因型无变化
26、转壳现象:混合感染产生的子代病毒,是一种病毒的基因组完全被另一种病毒的外壳蛋白包裹,暂时性
27、互补作用:一种病毒的增殖促进另一种病毒的增殖,甚至为另一种病毒增殖所必需
28、加强作用:在某些混合感染中,一种病毒可以增强第二中病毒的增殖
29、缺陷病毒:在任何条件下都不能独立繁殖,必须依靠另一种病毒提供某些必需物质,后者称辅助病毒,前者称卫星病毒
30、中间型杂交:用一个病毒的不同血清型或株系作为杂交的亲本
31、窗口期:从人体感染HIV后到外周血血液中能检测出病毒抗体这段时间
32:单价噬菌体:只能寄生在一个“变种”的细菌细胞上,甚至只能在一定的菌株上寄生33.多效作用:几个明显不相关的表型效应由单个基因所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