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近现代教育制度(结合吴式颖版外国教育史教程)
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第3版)章节题库-第三编 现代教育史(中)【圣才出品】
第三编 现代教育史第20章 20世纪前期英、法、德、美和日本教育的发展一、单项选择题1.日本从( )年开始实行免费义务教育。
A.1907B.1880C.1879D.1872【答案】A【解析】1907年,日本颁布了《再改正小学校令》,法令规定废除全部私立小学,一律改为公立小学。
确立了六年义务教育体制。
2.1917年,美国颁布的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法案是( )。
A.《权力法案》B.《史密斯-休斯法案》C.《史密斯-列弗法案》D.《1785年土地法令》【答案】B【解析】1917年,美国国会通过了由史密斯和休斯联合提出的发展职业教育的提案,史称《史密斯-休斯法案》。
3.日本教育改革中,使教育具有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特征的是( )。
A.《学制令》B.《教育基本法》C.《教育敕语》D.《大学令》【答案】C【解析】1890年,日本制定了由天皇颁布的《教育敕语》。
《教育敕语》的主要内容是重申忠孝为日本国体之精华,日本教育之渊源。
它的颁布表明日本的教育开始把儒家的伦理道德规范与日本的民族意识培养结合起来,从此,日本教育的发展转向强调民族主义和加强国家对各类教育的控制。
4.《哈多报告》规定的义务教育的最高年龄为( )。
A.13岁B.14岁C.15岁D.16岁【答案】C【解析】1933年,以哈多为主席的调查委员会对英国初等教育进行调查后,于1933年发表了《关于幼儿学校及保育学校的报告》(简称《哈多报告》)。
《哈多报告》规定,义务教育的最高年龄为15岁。
5.在英国教育体系中增加职业技术教育一轨的文件是( )。
A.《哈多报告》B.《斯宾塞报告》C.《巴特勒教育法》D.《费舍法案》【答案】B【解析】《斯宾塞报告》把《哈多报告》中的双轨的教育方案扩展为三轨,即文法中学、现代中学和技术中学,使技术中学成为中等教育的组成部分。
6.英国《1944年教育法》也称( )。
A.《费里法案》B.《巴特勒法案》C.《巴尔福教育法》D.《费舍教育法》【答案】B【解析】二战期间,英国政府于1944年通过了以巴特勒为主席的教育委员会提出的教育改革法案,即《1944年教育法》,又称《巴特勒法案》。
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22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英、法、德、日本、苏联和
第22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英、法、德、日本、苏联和俄罗斯的教育改革22.1 复习笔记一、美国的教育改革1.《国防教育法》和60年代的教育改革(1)《国防教育法》二战以后,美国社会各界对美国的教育质量展开了激烈批评,特别是1957年苏联卫星上天后,美国朝野震惊,改革教育的呼声更加高涨。
在此背景下,1958年9月2日,美国总统亲自批准颁布了《国防教育法》,主要内容如下:①加强普通学校的自然科学、数学和现代外语(即所谓“新三艺”)的教学;②加强职业技术教育;③强调“天才教育”;④增拨大量教育经费。
《国防教育法》是美国战后的教育基本法,它的颁布表明美国认识到了教育在国际竞争中的重要性,教育与国家的安危和国家的前途命运息息相关。
该法的颁布有利于美国教育的发展,有利于教育质量的提高。
(2)60年代的教育改革①中小学的课程改革1959年9月,美国科学院邀请35位科学家、教育家、心理学家汇集一起,讨论中小学课程改革问题。
心理学家布鲁纳做了以《教育过程》为名的总结报告,报告以布鲁纳的结构主义课程观为主导,其基本思想可以概括如下:a.强调早期教育,发掘儿童智力潜力;b.逐级下放科学技术课程,缩短高级知识与初级知识的距离;c.用结构主义教育思想作指导,编制结构课程,并使之与教学过程结构和儿童的智力发展结构相适应,成为儿童可掌握的内容;d.鼓励学生用探索的发现式方法学习。
这次会议为60年代美国中小学校课程改革指出了方向。
但会后由科学家和部分教师编制的新教材难度太大,又缺少教学法经验,脱离了中小学实际,大多数教师不能使用,学生也不感兴趣,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②继续解决教育机会不平等问题1965年,美国国会通过了《中小学教育法》。
法案肯定了自50年代末开始的教育改革,重申了黑人、白人学生合校教育的政策,制定了对处境不利的儿童的教育措施:a.制定出中小学教育目标:小学目标是加强普通文化科学知识的教育,为将来接受专业教育打好基础;中学目标是为培养未来的学者、专家打下基础,为高等学校输送合格生源作准备。
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第3版)章节题库-第二编 近代教育史(中)【圣才出品】
第二编 近代教育史第11章 卢梭的教育思想一、单项选择题1.卢梭自然教育的核心是( )。
A.培养自然人B.归于自然C.培养公民D.发现儿童【答案】B【解析】卢梭自然主义教育的核心是归于自然。
“自然的状态”在卢梭关于人类不平等和国家的起源学说中固然是指人类的史前时代,但在教育上更侧重指人性中的原始倾向和天生的能力。
他认为,善良的人性存在于纯洁的自然状态之中,只因社会的文明特别是城市的文明才使人性扭曲、罪恶丛生。
因此,只有归于自然的教育,远离喧嚣城市社会的教育,才有利于保持人的善良天性。
基于此,他提倡15岁之前的教育应该在远离城市的农村中进行。
2.卢梭自然教育的方法是( )。
A.积极教育B.消极教育C.顺境教育【答案】B【解析】自然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自然人”,自然人并不是回复到原始社会的退化之人,而是生活在社会中的自然人,即身心两健、体脑并用、良心畅旺、能力强盛的新人。
而要达到此教育目的,就应该对儿童实施消极教育。
消极教育是指在教育的过程中,成人不干涉,不灌输,不压制,让儿童遵循自然率性发展。
这是与传统的教育相反的一种教育理念和方法,因此被看作是教育史上哥白尼式的革命。
3.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撰写了著名教育哲理小说( )。
A.《林哈德与葛笃德》B.《爱弥儿》C.《教育诗篇》D.《巨人三传》【答案】B【解析】《爱弥儿》是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的著作,《林哈德与葛笃德》是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的著作,《教育诗篇》是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的作品,《巨人三传》是法国思想家罗曼·罗兰的作品。
4.卢梭在《爱弥儿》一书中提出教育的最终培养目标是( )。
A.公民B.顺民C.自由人【答案】D【解析】卢梭在《爱弥儿》一书中所提出教育的培养目标是自然人,他所提倡的是把个人从现存的国家的人为习俗中解放出来,并施行适合全人类的自然教育。
5.在卢梭划分的四个学龄阶段中,( )的重点在于智育和劳动教育。
A.婴儿期B.童年期C.前青春期D.青春期【答案】C【解析】卢梭基于自己对于儿童生理和心理发展的论断把儿童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幼儿期(2岁之前):教育以身体的养护和保健为主;儿童期(2~12岁):继续进行体育的同时加强感官教育;少年期(12~15岁):教育的主要任务是进行智育和劳动教育;青年期(15~20岁):主要是施以道德及社会教育,以形成儿童良好的社会意识和德行。
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课后习题详解(第19章20世纪前期英、法、德、美和日本教育的发展——第2
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课后习题详解(第19章20世纪前期英、法、德、美和⽇本教育的发展——第2第19章20世纪前期英、法、德、美和⽇本教育的发展1.20世纪前期,各国教育主要解决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哪些因素影响了各国教育改⾰的进程?答:(1)各国教育主要解决的基本问题①在⼀些国家的教育制度中存在着典型的双轨制,国民的初等教育与中等教育互不衔接。
整个学制并不能很好的衔接在⼀起,中等教育不够统⼀,在对⾼等教育的促进上作⽤不⼤,初等教育也受到抑制。
②中等教育还存在着严重的古典主义倾向,与⼯商业发展急需新型⼈才的要求不相适应。
教育内容还是延续以往中等教育的内容,存在很多⽂法、语⾔等古典学科,与进⼊20世纪后科学教育的发展不相符合,显得教育内容过于陈旧,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潮流。
③在⼀些国家,学校制度和教育体制的管理还存在相对分散、⽐较混乱的状况。
(2)影响教育改⾰进程的因素①⽣产⼒的发展⽔平。
这⼀时期,⼯业⾰命在⼀些国家的完成,使得最低⽔平的初等教育已经不能满⾜社会的需求了;⽣产部门对科学技术的需求,不仅要求改变初等教育的课程,也要求对中等教育的课程和结构进⾏改⾰,学校教育的培养⽬标问题、学校教育与社会联系的职能问题等,成为改⾰家关注的中⼼。
②以进化论为代表的⽣物学思想和⽅法论的产⽣,也影响了教育的发展。
⼀⽅⾯,学校教学普遍重视科学⽅法的训练;另⼀⽅⾯,强调教育可以培养优秀的个⼈和民族,以更好地参与竞争,提⾼社会效率的思想占据重要地位。
在这⼀思想指导下,许多国家的学校教育采取选择与淘汰的政策,学校制度上采取多轨制或设置多种课程的办法,实⾏教育上的分流。
③19世纪末20世纪初兴起的欧美教育思潮和理论对本时期教育的改⾰与发展起到了很⼤的推动作⽤。
欧洲新教育运动的⾃然主义教育和美国进步主义教育的进步教育思潮,主张回归⾃然,尊重⼉童⾃⾝的发展以及以⼉童为中⼼的思想,引导着教育改⾰。
④第⼀次世界⼤战,世界上第⼀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诞⽣,以及20年代后期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出现等,都影响了各国教育的进程。
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课后习题详解(第22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英、法、德、日本、苏联和俄罗斯
第22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英、法、德、日本、苏联和俄罗斯的教育改革1.战后主要发达国家在普及义务教育方面进行了哪些改革?答:(1)美国①60年代:《中小学教育法》,继续解决教育机会不平等问题1965年,美国国会通过了《中小学教育法》。
法案肯定了自50年代末开始的教育改革,重申了黑人、白人学生合校教育的政策,制定了对处境不利的儿童的教育措施:a.制定出中小学教育目标:小学目标是加强普通文化科学知识的教育,为将来接受专业教育打好基础;中学目标是为培养未来的学者、专家打下基础,为高等学校输送合格生源作准备。
b.要求政府拨巨款奖励推动黑人、白人学生合校的工作;规定建立处境不利儿童教育全国顾问委员会,全国残疾儿童咨询委员会和残疾儿童训练局等。
②70年代:生计教育生计教育是美国教育总署署长马兰于1971年开始倡导的一种教育。
他提出,生计教育的实质是以职业教育和劳动教育为核心的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的教育,它要求以职业教育为中心重新建立教育制度。
1974年美国国会通过《生计教育法》,采取实际步骤推行生计教育。
它的实施把幼儿园、中小学、大专院校学生以及成人都作为教育对象,中小学阶段是生计教育重点实施阶段,又可细分为三个阶段:1~6年级是使学生了解和选择职业阶段;7~10年级为探索和学习阶段;11~12年级是职业决定阶段。
③80年代:《国家在危机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针对美国的教育质量问题,美国中小学教育质量调查委员会于1983年提出了一份《国家在危机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的报告。
报告对美国教育提出了以下几点改革建议:a.加强中学五门“新基础课”的教学,中学必须开设数学、英语、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计算机课程。
b.提高教育标准和要求。
c.改进师资的培养,提高师资素质。
同时,提高他们的待遇和社会地位。
d.加强各级政府部门和学校管理者的作用。
(2)英国①英国于1944年8月通过了《1944年教育法》(即《巴特勒教育法》)。
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章节题库-第22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英、法、德、日本、苏联和俄罗斯的教育
第22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英、法、德、日本、苏联和俄罗斯的教育改革一、选择题1.英国“开放大学”的主要教育对象是( )A.儿童 B.少年人 C.成年人 D.老年人【答案】C2.英国中央一级的教育行政管理机构是( )A.教育和科学部B.教育部C.联邦教育部D.国家教育委员会【答案】A3.1959年,戴高乐政府出台了()教育法令。
A.朗之万法案B.教育改革法令 C.富尔法案 D.哈比改革【答案】B4.二战后,联邦德国的统一教育制度,是在()方案中体现出来的。
A.《基本法》B.《汉堡协定》 C.《魏玛宪法》D.《基础学校规程》【答案】B5.1958年,美国联邦政府颁布的战后主要教育大法为()。
A.莫雷尔法 B.史密斯-休士法 C.国防教育法 D.高等教育法【答案】C6.1971年,美国教育总署署长西德尼·马兰提出了()。
A.回旧教育 B.生计教育 C.终身教育 D.自由教育【答案】B7.日本《教育基本法》、《学校教育法》颁布在()。
A.1890年 B.1947年 C.1963年 D.1953年【答案】B8.()法案被看作是自《巴特勒教育法》以来,英国教育史上又一次里程碑式的教育改革法案,强化了中央集权式的教育管理体制。
A.1988年教育改革法B.巴特勒法案C.费舍法案 D.巴尔福法案【答案】A9.法国戴高乐时期,专门针对高等教育改革的法案是()。
A.哈比法案 B.教育改革法 C.富尔法案 D.课程宪章【答案】C10.70~80年代,法国教育改革的重点是()。
A.高等教育 B.中等教育 C.职业教育 D.师范教育【答案】C11.1959年,联邦德国进行了教育改革,公布了《改组和统一公立普通学校教育的总纲计划》,其中没有涉及的是()。
A.初等教育 B.基础教育 C.中等教育 D.高等教育【答案】D12.二战后联邦德国第一个有权威的高等教育方面的法案是()。
A.《总纲计划》 B.《汉堡协定》 C.《高等教育总纲法》 D.《教育结构计划》【答案】C13.二战后,美国颁布的()建立一个中等教育与初等教育相衔接的学校系统,肯定了美国的6—3—3学制的地位。
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第3版)配套题库(第22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英、法、德和日本的教育改革
第22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英、法、德和日本的教育改革一、单项选择题1.英国中央一级的教育行政管理机构是()。
A.教育和科学部B.教育部C.联邦教育部D.国家教育委员会【答案】A【解析】1964年,英国成立教育和科学部,作为中央一级的教育领导机关。
它取代了1944年的教育部。
教育和科学部的主要职责是制定国家教育标准,控制学校建筑的分配和质量,培训教师,资助一般学校、大学和少数专门教育机构等。
2.二战后,联邦德国的统一教育制度,是在()方案中体现出来的。
A.《基本法》B.《汉堡协定》C.《魏玛宪法》D.《基础学校规程》【答案】B【解析】1964年,联邦德国各州州长在汉堡签订了《关于统一学校教育事业的修正协定》(简称《汉堡协定》)。
《汉堡协定》规定,所有儿童应接受九年制义务教育。
义务教育阶段应是全日制学校的教育,从而保障了联邦德国教育的稳步发展。
3.1971年,美国教育总署署长西德尼·马兰提出了()。
A.回旧教育B.生计教育C.终身教育D.自由教育【答案】B【解析】生计教育是美国教育总署署长马兰于1971年开始倡导的一种教育。
他提出,生计教育的实质是以职业教育和劳动教育为核心的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的教育,它要求以职业教育为中心重新建立教育制度。
4.()被看作是自《巴特勒教育法》以来,英国教育史上又一次里程碑式的教育改革法案,强化了中央集权式的教育管理体制。
A.《1988年教育改革法》B.《巴特勒法案》C.《费舍法案》D.《巴尔福法案》【答案】A【解析】1988年,英国国会通过了由教育大臣贝克负责制定的教育改革法案,即《1988年教育改革法》,从而掀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英国最大规模的一次教育改革,因此该法案被看作是自《巴特勒教育法》以来,英国教育史上又一次里程碑式的教育改革法案。
5.1970~1980年代,法国教育改革的重点是()。
A.高等教育B.中等教育C.职业教育D.师范教育【答案】C【解析】1970~1980年代,法国议会通过了《法国学校体制现代化建议》(又称《哈比改革》),这一时期改革的重点是加强职业教育。
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第23章 现代欧美教育思潮【圣才出品】
第23章现代欧美教育思潮1.改造主义教育究竟要改造什么?答:改造主义教育是在20世纪30年代从实用主义教育和进步教育中逐渐分化出来,到50年代成为一种独立的教育思想。
改造主义教育宣称,当今是“改造的时代”,应该根据现代科学知识来重新解释西方文明的价值观点,并对过去的教育理论进行“改造”,以便通过学校教育来“改造”社会。
具体方面涉及到:(1)教育应该以“改造社会”为目标。
改造主义教育认为,教育的职责就是要设计并实现这样一种“理想社会”:具有美国式的民主政治制度、富裕的经济、发展的教育、繁荣的科学和艺术。
(2)教育要重视培养“社会一致”的精神。
改造主义教育家不同意实用主义教育只满足于眼前的生活、只重视“教育即生长”的个人目的,而强调教育应有一个清楚明白而又切合实际的社会目的,培养一种“社会一致”的精神。
(3)强调行为科学对整个教育工作的指导意义。
改造主义教育认为行为科学是改造教育的重要基础。
(4)教学应该以社会问题为中心。
改造主义教育家强调应将课程与教学的目标统一于社会目标,并把社会问题作为中心,课程以人文社会学科为主,教学应以问题为中心。
(5)教师应进行民主的、劝说的教育。
改造主义教育家强调教师应该通过民主的讨论,劝说教育,说服学生去“改造”他们所生活的社会,使学生坚信改造主义哲学,培养学生的“社会一致”精神。
改造主义教育强调教育是社会改造的工具,虽然在教育理论上有一定影响,但是因为与美国的社会性质不合,在美国教育实践中影响不大。
2.试评述新传统教育派教育思想的基本特点及其形成的背景。
答:在西方教育史上,通常把以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为代表的教育思想看作传统教育派,而“新传统教育派”是指在反对杜威实用主义教育哲学流派的进程中,先后出现的“要素主义”、“永恒主义”和“新托马斯主义”等几个教育哲学派别。
(1)新传统教育派教育思想的基本特点①认为学校的基本任务是传授人类的文化遗产。
针对于进步主义和改造主义的理论和实践,主张学校应该传授传统的文化知识,应将以往的名著和经典的知识作为教授的课程,让学生接受以往知识的间接经验,作为文化保存和传承而遗留下来,反对各式新教育中只以直接经验为主,忽视传统知识传授的做法。
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第3版)章节题库-第三编 现代教育史(上)【圣才出品】
第三编 现代教育史第17章 19世纪末至20世纪前期欧美教育思潮和教育实验一、单项选择题1.( )创办了欧洲第一所新学校——阿博茨霍尔姆乡村寄宿学校,这所学校标志着新教育运动的开端。
A.德莫林B.雷迪C.利茨D.德可乐利【答案】B【解析】1889年,英国教育家雷迪在英格兰的德比郡创办阿博茨霍尔姆乡村寄宿学校,标志着新教育运动的开端。
学校以11~18岁男孩为对象,以把他们造就成新型的英国各种领导阶层人士为目的。
学校课程包括体力和手工活动、艺术和想像力的课程、文学和智力课程以及社会教育和宗教、道德教育。
2.实验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是( )。
A.怀特海B.沛西·能C.雷迪D.拉伊【解析】实验教育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产生于德国,随后在欧美一些国家发展的、以教育实验为标志的教育思想流派。
主要代表人物有德国的梅伊曼和拉伊、法国的比纳、美国的霍尔和桑代克。
3.昆西教学法是由( )提出来的。
A.沃特B.帕克赫斯特C.帕克D.华虚朋【答案】C【解析】19世纪末,帕克先后在马萨诸塞州昆西市和芝加哥库克师范学校进行教育革新实验,创造了“昆西教学法”,被杜威称作“进步教育之父”。
4.进步主义教育理论中,学校教学中采用二重制,将全校学生一分为二,又称为“双校制”的是( )。
A.文纳特卡制B.道尔顿制C.葛雷制D.昆西教学法【答案】C【解析】“双校制”,也称“葛雷制”“二部制”或“分团学制”,以具有社会性质的作一部分则在体育场、图书馆、工厂、商店以及其他场所活动。
5.瑞典教育家爱伦·凯的代表作品是( )。
A.《儿童的世纪》B.《人的教育》C.《教育与美好生活》D.《儿童的发现》【答案】A【解析】爱伦·凯是瑞典作家、妇女运动活动家和教育家,也是新教育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她的主要代表作是《儿童的世纪》,对推动20世纪欧美的教育改革发挥了重要作用。
6.以下不属于欧洲“新学校运动”办学特点的一项是( )。
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二编 近代教育史(第7、8章)【圣才出品】
第二编近代教育史第7章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7.1 复习笔记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大致可分为人文主义教育、新教教育、天主教教育(包括从中世纪沿袭下来的以及在反宗教改革运动中由耶稣会创办的)三种类型。
这三种教育势力交织在一起,相互间产生了错综复杂的关系,对当时及其后教育与社会的发展在性质上和程度上产生了各不相同的影响。
一、人文主义教育1.文艺复兴运动与人文主义的特征(1)文艺复兴运动文艺复兴运动是公元14世纪到17世纪欧洲在意识形态领域里向封建主义和天主教神学体系发动的一场伟大的文化革命运动。
文艺复兴运动主要表现为意识形态的斗争,复兴的内容主要是古希腊和古罗马的非基督教的世俗学科。
实质上,复兴古代文化只是口号,文艺复兴不仅仅是复兴,而且是新文化对古代文化的继承、利用和发展,古典文化成为表达新文化的媒介。
(2)人文主义的特征文艺复兴运动所倡导的新文化被称为人文主义文化。
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时代不同国家、不同领域、不同时期的人文主义者所共有的世界观,这种世界观主要体现为以下特征:①歌颂赞扬人的价值和尊严。
人文主义文化的核心是提倡人道,肯定人的价值、地位、尊严。
②宣扬人的思想解放和个性自由。
③肯定现世生活的价值和尘世的享乐。
④提倡学术,尊崇理性。
人文主义世界观是人文主义教育的指导思想,在人文主义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中有鲜明的反映。
2.人文主义教育的发展历程人文主义教育的发展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所体现的人文主义精神比较狭窄,后期所体现的人文主义精神则比较宽泛。
(1)前期人文主义教育①意大利人文主义教育文艺复兴最早出现在意大利,以古罗马文化复兴为先导,崇拜人文学科,强调世俗性,强调人性的解放。
一些不同于中世纪教会学校的世俗学校建立起来了,教师为世俗人士,教授的也是世俗的人文学科,打破了教会对教育领导权的垄断。
教育中注重人的天性和自由,采用能体现人文主义精神的科目和课程,与教会压制体罚不同的教育方法。
主要代表人物有弗吉里奥、维多里诺、格里诺等人。
法国近现代教育制度
法国近现代教育制度
法国的教育制度自法国大革命时期开始逐步建立,经历了长期的发展和改进。
以下是法国近现代教育制度的主要特点和发展历程:
1. 教育制度分层
法国的教育制度被分为四个层次:小学、中学、高中和大学。
小学包括幼儿园和小学一至六年级,中学包括初中(七至九年级)和高中(十至十二年级),大学包括大学本科和研究生阶段。
2. 免费、义务、普及的教育
法国教育制度强调免费、义务、普及的原则,保障每个公民平等获取教育资源的权利。
所有公民都可以接受国家提供的义务教育,而且在法国,学校和学生家长没有缴纳任何学费。
3. 严格考试制度
法国的教育制度非常重视考试和评估,学生需要经历一系列的标准化考试,如Brevet、Baccalauréat等,以便于评估他们的知识和技能水平。
这些考试通常会对其未来的教育和职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4. 多元化的教育形式
法国的教育制度非常多元化,为学生提供了多种选择。
除传统的学科教育外,还有职业教育和技术教育等不同类型的教育形式。
同时,法国还有很多具有特定特色的学校,比如艺术学校、军校、研究生院等,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学习机会。
5. 教育权力下放
近年来,法国政府逐渐将教育权力下放给地方政府和学校。
地方政府可以自主管理和组织教育资源,学校也可以自主招生和设置课程。
总的来说,法国的教育制度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强调求知的热情和创造力,一直是世界教育界的一股重要力量。
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课后习题详解(第19章 20世纪前期英、法、德、美和日本教育的发展——第2
第19章20世纪前期英、法、德、美和日本教育的发展1.20世纪前期,各国教育主要解决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哪些因素影响了各国教育改革的进程?答:(1)各国教育主要解决的基本问题①在一些国家的教育制度中存在着典型的双轨制,国民的初等教育与中等教育互不衔接。
整个学制并不能很好的衔接在一起,中等教育不够统一,在对高等教育的促进上作用不大,初等教育也受到抑制。
②中等教育还存在着严重的古典主义倾向,与工商业发展急需新型人才的要求不相适应。
教育内容还是延续以往中等教育的内容,存在很多文法、语言等古典学科,与进入20世纪后科学教育的发展不相符合,显得教育内容过于陈旧,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潮流。
③在一些国家,学校制度和教育体制的管理还存在相对分散、比较混乱的状况。
(2)影响教育改革进程的因素①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这一时期,工业革命在一些国家的完成,使得最低水平的初等教育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了;生产部门对科学技术的需求,不仅要求改变初等教育的课程,也要求对中等教育的课程和结构进行改革,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问题、学校教育与社会联系的职能问题等,成为改革家关注的中心。
②以进化论为代表的生物学思想和方法论的产生,也影响了教育的发展。
一方面,学校教学普遍重视科学方法的训练;另一方面,强调教育可以培养优秀的个人和民族,以更好地参与竞争,提高社会效率的思想占据重要地位。
在这一思想指导下,许多国家的学校教育采取选择与淘汰的政策,学校制度上采取多轨制或设置多种课程的办法,实行教育上的分流。
③19世纪末20世纪初兴起的欧美教育思潮和理论对本时期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欧洲新教育运动的自然主义教育和美国进步主义教育的进步教育思潮,主张回归自然,尊重儿童自身的发展以及以儿童为中心的思想,引导着教育改革。
④第一次世界大战,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诞生,以及20年代后期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出现等,都影响了各国教育的进程。
2.20世纪前期,现代教育发展的两大趋势是什么?在不同的国家是如何体现的?试予以分析。
外国教育史教程第三版吴式颖读书笔记
外国教育史教程第三版吴式颖读书笔记
外国教育史教程第三版是一本权威的教材,通过对外国教育史的全面梳理和深入研究,展示了外国教育发展的历程和特点。
本文将以吴式颖的读书笔记为基础,客观地介绍该教材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教材的第一部分主要涵盖了古代教育史,从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等古代文明开始,系统地阐述了各个时期的教育制度和思想。
在这一部分中,教材强调了古代教育的特点,如强调德育与智育的结合、教育与社会结构的关系等。
此外,教材还介绍了古代教育的重要人物和他们的教育理念,如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
接下来,教材的第二部分重点关注了近代教育史,特别是欧洲与美洲的教育发展。
在这一部分中,教材详细介绍了启蒙运动、工业革命对教育产生的影响,以及各国教育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教材还对近代教育思想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如洛克的教育理论、康德的普遍教育理念等。
同时,教材也对教育制度与社会变革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揭示了教育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紧密联系。
最后,教材的第三部分将目光转向了现代教育史。
教材全面介绍了20世纪以来的教育变革和教育思想的发展,如进步主义教育、社会重建主义教育等。
同时,教材还对当代教育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如教学方法改革、教育公平问题等。
教材通过对现代教育史的研究,旨在帮助读者了解当代教育的发展趋势和挑战。
总的来说,外国教育史教程第三版吴式颖读书笔记为读者提供了一份详尽的教育史资料,全面介绍了外国教育发展的历程和特点。
教
材以客观的态度,深入地探讨了教育制度、教育思想与社会变革之间的关系,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和思考的空间。
法国近现代教育制度(结合吴式颖版外国教育史教程)
法国近代教育制度法国是在9世纪中叶,查理曼帝国一分为三(法、意、德)后形成的封建制国家。
17-18世纪是法国由封建专制国家向资本主义国家转变的关键时期。
这一时期,法国资本主义经济开始缓慢增长,新型资产阶级和劳动者迫切希望获得受教育的机会。
但法国宗教团体的势力强大,长期垄断法国各级教育。
新兴资产阶级和劳动者对教会团体长期垄断教育强烈不满,他们同教会团体在教育领域的斗争,促进了法国这一时期具有浓厚宗教色彩的教育向世俗化教育的缓慢转变。
一、从17世纪到资产阶级革命前的教育(一)初等教育法国封建等级制明显,贵族子弟在家中享受私人初等教育。
宗教团体为了扩大宗教势力影响及培养有教养的虔诚教徒,积极创办教区学校,争夺教民,几乎垄断了各地的初等教育。
1、16世纪末到17世纪前期加尔文教胡格诺派胡格诺派十分重视教育,在其控制地区,率先实行强迫初等教育、男女同校、采用本族语教学等方面的改革。
胡格诺派的教育活动,推动了法国早期初等教育的发展,但不久遭到禁止。
2、1684年天主教神父拉·萨尔基督教学校兄弟会基督教学校兄弟会利用其教会势力的影响大量建立初等学校。
到法国大革命爆发前,该教会在法国各地创设了127所免费的初等学校,在校学生人数多达36000余人。
初等学校以宗教教育为主,辅以读、写、算的教学;用班级教学代替个别教学;以法语讲课;面向下层社会的子弟,免收学费。
由于教学人员素养不高,盛行灌输和体罚,教育教学质量低劣。
为了提高初等教育教学质量,胡格诺派和基督教派先后创建了训练传教士和教师的初等学校师资讲习所。
"基督教学校兄弟会"于1685年在兰斯创办的教师讲习所是西欧最早的师范性质的学校之一。
由于法国教会团体对初等教育的大力支持,这一时期法国的初等教育发展速度很快,无论是初等教育的数量,还是在校生人数都居欧洲各国前列。
(二)中等教育这一时期,法国的中等教育控制在宗教团体手中。
在法国封建专制政府的支持下,各个教派组织为了培养教会神职人员和有教养的官吏,在各地竞相创办了一批中等教育机构。
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第3版)配套题库(第10章 17~18世纪欧洲主要国家和北美的教育——第1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吏和统治阶层人物。学校内主要进行古典文教学,但因每所公学都与教会有密切联系,受教 会所支持,因此教学中重视宗教课程和集体的宗教仪式活动。这种学校全靠私人捐助,拥有 大量校产,不受政府资助和干涉。学校设备条件优越,学费高昂,采用寄宿制。不仅一般平 民子弟很少能进入,就连富人也多是有贵族身份因此,他认为每一个具有良好感觉器官的人,
都拥有同样的认识能力,都可以认识真理。他坚信人在智力上生来都是平等的,人人都可以
接受教育,进行学习。爱尔维修以建立在唯物主义认识论基础上的智力平等说,否定了天赋
不平等的封建传统偏见,并从理论上确认了人人都应享有接受教育的平等权利,这在反对封
4 / 31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10 岁到 16 岁;16 岁以上,在工作中学习。各阶段的学习都要求注重本国语和科学学科, 使青少年获得作为良好公民所应具备的实际知识。他的国民教育理论对法国乃至西欧各国世 俗公共教育制度的建立产生过很大的影响。
8.被誉为 18 世纪的《世界图解》、教育史上第二本有插图的教科书的是( )。 A.《初级读本》 B.《教育方法手册》 C.《小鲁滨逊漂流记》 D.《泛爱教育杂志》 【答案】A 【解析】1774 年巴西多编出包括多种科学基础知识的《初级读本》,该书附有 100 幅 插图,被誉为 18 世纪的《世界图解》、教育史上第二本有插图的教科书。此外,他还写有 《教育方法手册》等。他的同事卡姆佩则创作了著名的儿童故事《小鲁滨逊漂流记》,特拉 普还创办了德国最早的教育刊物《泛爱教育杂志》,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3.被称之为“比英国国家还老的大学”是牛津大学和( )。 A.伦敦教师进修学院 B.国王学院 C.伦敦大学 D.剑桥大学 【答案】D 【解析】牛津大学的建校时间已不可考,但其有记载的最早的授课时间为 1096 年。剑 桥大学的建校时间为 1209 年,均早于 1707 年,即英国国家创建时间。
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第3版)章节题库-第二编 近代教育史(上)【圣才出品】
述了伊拉斯谟的教育理论,在书中,伊拉斯谟认为虔诚、德行和智慧是所要培养的人具有
先锋,但是学校特别重视教育。
8.不属于路德新教的教育实践的是( )。 A.梅兰克顿的《萨克森学校计划》 B.斯图谟古典文科中学实践 C.布根哈根的初等学校实践 D.罗耀拉耶稣会学校 【答案】D 【解析】耶稣会是罗耀拉为了维护天主教的地位而创办的,后来成为罗马教廷反抗宗 教改革的有力工具。
9.提出对所有儿童都要实行普及义务教育的人文主义教育家是( )。 A.维多里诺 B.伊拉斯谟 C.拉伯雷 D.莫尔 【答案】D 【解析】十六世纪,欧洲产生了普及义务教育的思想,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托马斯·莫 尔首次系统地提出每个儿童都应接受全面的教育。
2.14 世纪后半叶,一些人文主义者在佛罗伦萨、威尼斯等城市国家都相继建立起宫 廷学校,其中最享有盛名的是在孟都亚的宫廷里所创建的学校。其创办者是( )。
A.维多利诺 B.伊拉斯谟 C.莫尔 D.拉伯雷 【答案】A
1 / 37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 台
第二编 近代教育史
第 8 章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
一、单项选择题 1.文艺复兴最早发生于( )。 A.意大利 B.古罗马 C.希腊 D.北欧 【答案】A 【解析】欧洲的文艺复兴首先在 14 世纪初期的意大利北部诸城市兴起,15 世纪后期 开始由意大利传播到西班牙以及北欧一些国家。到 16 世纪,文艺复兴遂作为一个新文化 运动在欧洲诸国发展起来。
台
【解析】1423~1448 年期间,意大利著名教育家维多利诺应孟都亚侯爵的聘请建立
了孟都亚宫廷学校,又称“快乐之家”,是早期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教育的代表。其主要
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第3版)配套题库(第25章 现代欧美教育思潮——第26章 发展中国家的教育
第25章现代欧美教育思潮一、单项选择题1.终身教育思想是由()提出来的。
A.布鲁纳B.保尔·朗格朗C.马里坦D.马斯洛【答案】B【解析】1965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法国巴黎召开了国际成人教育促进委员会第三次会议。
会上,主持会议的法国教育家保尔·朗格朗首次以“终身教育”为题作了总结报告。
这次会议被认为是“终身教育”走向世界的开始。
布鲁纳是结构主义教育家;马里坦是新托马斯主义教育家;马斯洛是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潮的代表人物。
2.以下不属于改造主义的代表人物的是()。
A.科南特B.康茨C.拉格D.布拉梅尔德【答案】A【解析】科南特是要素主义的代表人物;康茨、拉格、布拉梅尔德是改造主义教育的代表人物。
3.以下不属于永恒主义教育的观点的是()。
A.教育的性质永恒不变B.教育的目的是要引出我们人类天性中共同的要素C.学校课程应当以实用学科为中心D.提倡通过教学进行学习【答案】C【解析】永恒主义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代表人物有美国的哈钦斯、阿德勒,英国的利文斯通和法国的阿兰。
永恒主义教育理论包括:①教育的性质永恒不变。
②教育的目的是“要引出我们人类天性中共同的要素,对人施以人性的教育,达到人性的自我实现、人的进步和完善”。
③永恒的古典学科应该在学校课程中占有中心地位。
④提倡通过教学进行学习。
4.把个人自由和主观作用强调到无以复加的地步的现代西方教育流派是()。
A.存在主义教育B.改造主义教育C.进步教育D.新托马斯主义教育【答案】A【解析】存在主义认为教育的本质和目的在于使学生实现“自我生成”,教育者应该帮助学生认识到生活的价值,成为一个对自己负责的人,并且帮助他去过自己所选择的生活和作出自己的决定。
同时,它提倡学生“自由选择”的道德标准,道德教育的基础应该是让享有充分自由的学生有权自己选择道德标准,并承受自己行动的后果。
综上可见,存在主义教育高度地重视个人自由和主观作用。
5.要素主义教育强调,在人类的()中,存在着永恒不变的、共同的、超时间和空间的要素,它们是种族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基础。
外国教育史法国的近现代教育制度
外国教育史法国的近现代教育制度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一、教育制度概况。
近现代法国的教育制度经历了多次改革和发展,是世界上较为完善和成熟的教育体系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法国近代教育制度法国是在9世纪中叶,查理曼帝国一分为三(法、意、德)后形成的封建制国家。
17-18世纪是法国由封建专制国家向资本主义国家转变的关键时期。
这一时期,法国资本主义经济开始缓慢增长,新型资产阶级和劳动者迫切希望获得受教育的机会。
但法国宗教团体的势力强大,长期垄断法国各级教育。
新兴资产阶级和劳动者对教会团体长期垄断教育强烈不满,他们同教会团体在教育领域的斗争,促进了法国这一时期具有浓厚宗教色彩的教育向世俗化教育的缓慢转变。
一、从17世纪到资产阶级革命前的教育(一)初等教育法国封建等级制明显,贵族子弟在家中享受私人初等教育。
宗教团体为了扩大宗教势力影响及培养有教养的虔诚教徒,积极创办教区学校,争夺教民,几乎垄断了各地的初等教育。
1、16世纪末到17世纪前期加尔文教胡格诺派胡格诺派十分重视教育,在其控制地区,率先实行强迫初等教育、男女同校、采用本族语教学等方面的改革。
胡格诺派的教育活动,推动了法国早期初等教育的发展,但不久遭到禁止。
2、1684年天主教神父拉·萨尔基督教学校兄弟会基督教学校兄弟会利用其教会势力的影响大量建立初等学校。
到法国大革命爆发前,该教会在法国各地创设了127所免费的初等学校,在校学生人数多达36000余人。
初等学校以宗教教育为主,辅以读、写、算的教学;用班级教学代替个别教学;以法语讲课;面向下层社会的子弟,免收学费。
由于教学人员素养不高,盛行灌输和体罚,教育教学质量低劣。
为了提高初等教育教学质量,胡格诺派和基督教派先后创建了训练传教士和教师的初等学校师资讲习所。
"基督教学校兄弟会"于1685年在兰斯创办的教师讲习所是西欧最早的师范性质的学校之一。
由于法国教会团体对初等教育的大力支持,这一时期法国的初等教育发展速度很快,无论是初等教育的数量,还是在校生人数都居欧洲各国前列。
(二)中等教育这一时期,法国的中等教育控制在宗教团体手中。
在法国封建专制政府的支持下,各个教派组织为了培养教会神职人员和有教养的官吏,在各地竞相创办了一批中等教育机构。
1、胡格诺派学院2、耶稣会学院学院学制一般为7年,开设拉丁文、希腊文、数学、逻辑学、古典文学、算术、几何、天文学等课程。
学院里经院主义色彩极其浓厚,注重训练学生的语言和理智能力,但不注意学生现代科学文化素养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
3、耶稣基督圣乐会圣乐会所办的许多中学适应资产阶级的需要产生,入学者都是贵族和资产阶级子弟。
这种中学在前四年学习法语不学拉丁文,高年级学习拉丁文不学希腊文,注重历史教学,加强数学以训练思维,增加实科方面的内容,使物理、化学在课程中占有一定的地位。
17世纪到大革命前,法国中等教育由于宗教团体和当权者的重视而获得的较快的发展。
1610年,胡格诺教派在法国各地创办了35所学院,学生人数达千人以上。
1627年,耶稣会仅在巴黎一省就创建了14所学院,到1710年,耶稣会在法国创办的学院达到了612所。
(三)高等教育到大革命爆发前,法国共有22所大学,如奥尔良大学(1235年)、蒙伯利挨大学(1289年)、里昂大学(1292年)、奥朗日大学(1365年)等,以巴黎大学为代表。
这一时期高等教育也处于教会管辖下,办学思想保守,课程设置过于重视古典课程,教学模式脱离社会实际,极力扼杀进步思想。
在当时的大学里,只有新出现的个别讲座,如数学或自然科学讲座,反映了文化科学上的进步。
巴黎大学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还停留在中世纪,守旧闭塞,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17世纪后,法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对高级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高等院校的人才既要具有良好的文化素养,还要掌握现代科学知识,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专业技术的实用价值受到关注。
加之在这方面教会控制较弱,一些技术专门学校和研究机构得以建立,如自然历史博物馆(1636年)、法兰西科学院(1666年)、路桥学校(1747年)、皇家军事学院(1751年)、矿业学校(1778年)。
这些具有实科性质的高等专科学校的创建,反映了法国社会政治经济变革的要求,为法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准备,也促使法国传统古典大学缓慢地向实用化的方向进行变革。
二、资产阶级革命时的教育18世纪末,法国社会的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从1789年发动到1794年结束,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先后上台的立宪派、吉伦特派和雅各宾派都提出了自己具有资产阶级特色的教育改革方案。
其目的都是想改革封建的旧教育,使教育为发展资本主义政治、经济服务,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有力武器。
(一)立宪派塔列兰法案立宪派的塔列兰代表公共教育委员会提出的教育方案指出,为巩固新的政治制度,必须改造教育;必须教育公民认识与保卫宪法,《人权宣言》应成为"幼年时期的教义问答";他主张建立国家教育制度,规定了小学、中学、专门学校和大学院四级学制。
在教育内容上,既把公民道德及宪法列为各级学校的主要学科,又使宗教在各级学校的课程中占据重要地位。
在专门学校中,培养教士的学校也居于重要地位,并且保留了教士在国立中学中担任教师的权利。
所有这些都体现出它的明显的折衷性质。
(二)吉伦特派康多塞国民教育组织计划纲要康多塞的"国民教育组织计划纲要"认为国民教育是国家对其全体公民应尽的职责,故应由国家建立统一的、前后衔接的、普及的、男女平等的和免费的学校系统:4年制小学、3年制高级小学、5年制中学校和专门学校、大学院。
大学院是教育行政和学术研究中心,领导与监督各级学校。
各级学校均应实施强迫、免费教育,坚决摒弃教会教育。
在教学内容上,主张废除传统的宗教科目,增加与农业、手工业和国内生产等社会实践密切联系的课程;减少古典学科的教学,扩大自然科学,尤其是数学和物理学知识的教学;还应增设政治教育课程,讲解宪法和《人权宣言》,以使学生及早了解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三)雅各宾派雷佩尔提教育方案雷佩尔拟订的教育计划比康多塞的“国民教育组织计划纲要”前进的地方是就他企图解决初等教育的普及问题。
他指出让贫苦儿童受教育,首先要给他们面包,建议由国家向富人征收累进所得税,开办寄宿学校“国民教育之家”,为儿童提供免费衣食,从而保证普及初等教育的实施。
雷佩尔教育方案主张应向儿童进行体育、智育和德育,特别提出以德育代替宗教教育,目的在于培养爱国的公民。
在法国大革命期间,类似的教育改革方案还有20多个,尽管这些方案的内容各异,但都反映了法国资产阶级对教育改革的基本主张:主张建立国家教育制度;主张人人有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国家应当予以保护,实施普及教育;在教育内容上和教师问题上,主张实现世俗化和科学化;法案还在男女平等教育、成人教育等方面提出了要求。
当然,其中的一些规定也限制了劳动者子女获得初等以上教育的权利和机会。
由于各派掌权的时间短暂,任何一个教育方案在教育实践中都较难实施,并且有脱离实际之嫌,但这些方案唤醒了法国民众对教育的热情,对以后法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1791年,在法国大革命的影响下,法国议会通过了法国第一部宪法。
该宪法明确规定:“应该建立和组织起面向全体公民的公共教育体系,在所有人必不可少的那些科目的教学中实行免费教育。
应该根据全国的需要提供各级各类教育。
设置纪念日,以保存关于法国大革命的记忆,在全体公民中发展博爱精神,使他们热爱自己的政体、国家和法律。
”1791年法国第一部具有民主精神的宪法的颁布,为法国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教育改革奠定了基础,有力地推动了19世纪法国和欧美国家的教育改革进程。
三、19世纪法国的教育19世纪的法国,政局动荡不安。
这一时期法国确立了中央集权的教育管理体制,建立了完整的学制,各级各类教育获得了发展。
(一)中央集权教育管理体制的确立1799年,拿破仑上台,建立了法兰西第一帝国。
拿破仑对教育进行改革,建立了中央集权教育领导体制。
1、指导思想:使教育为国家服务,造就有效率的官吏和能从事生产的臣民,使教育与帝国的社会秩序和专制性质一样。
为此,拿破仑首先采取了与天主教会“和解”的政策,以利用教会的力量来巩固自己的政权。
其次,颁布了很多重要的法令,比如1802年的《关于公共教育的基本法》、1806年的《关于创办帝国大学的法令》以及1808年的《关于帝国大学条例的政令》等。
通过上述改革,拿破仑逐渐建了中央集权的教育管理体制。
2、特点:教育权利高度集中。
表现在:(1)拿破仑在巴黎设立了帝国大学作为“统一管理、监督帝国公共教育事业的国家级教育领导组织”。
帝国大学全面负责整个帝国的公共教育,未经帝国大学首脑的批准,不得在帝国大学外设立任何教育机构或学校。
(2)全国教育实行学区化管理。
全国教育分27个学区,每一个大学区设总长1人和一个由10人组成的学区评议会,承担学区内管理工作。
设置督学巡视各大学区的教育工作,并向帝国大学校长及评议会提交巡视报告。
(3)帝国大学及大学区的成员以致各级学校教师,都属于国家官员,有严格的任命制度。
帝国大学的总监由拿破仑亲自选择、任命;大学区总长、中央和地方的督学,以及大学的教师,则由帝国大学的总监任命。
(二)初等教育的发展第一帝国时期:由于拿破仑对初等教育不大感兴趣缺乏热情,国家对公共的初等学校没有专门的开支,法国初等教育的发展未受到足够的重视,规定初等教育由教会管理,国家监督,教会在初等教育阶段的影响逐渐扩大。
复辟王朝时期:科学技术进步为初等教育发展提供了可能,同时,社会经济发展也向初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816年王朝政府颁令要求,每一市镇设委员指导初等教育,向贫困儿童提供免费教育,宗教或慈善团体在市镇要求下可以为初等学校提供师资。
这样,初等教育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教会对初等教育的控制更加强化。
七月王朝时期:《初等教育法》(又名《基佐法》)的有关规定为此时期初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保证。
该法案初步建立了法国国民教育制度,确立小学教育分为初级和高级两级,政府与教会应携手发展初等教育。
初级小学的教育目的在于向学生传授基本的读、写、算只是,培养其法国国民意识、民族意识和必要的宗教观念。
高级小学则在初级小学的基础上向学生提供职业课程的教育。
《初等教育法》的实施极大地改变了法国初等学校教育的面貌,初等学校数量及在校生人数迅速增长。
法国男子初等小学的数量从1834年的22641所增加到1848年的32964所,女子小学数量从1837年的5453所增加至1848年的7658所,公、私立小学在校生数则从1831年的193.5万人增至1846年的324万人。
第二共和国时期:1850年《法卢法案》加强了教会在初等教育领域的势力,给予教会监督公立学校的权力和教士任教的特权并为私人办学创造了方便条件,从而促成了初等学校数量大发展,但并未就初等学校教育的免费和义务做出任何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