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经济学-第五章
第五章 公平、分配与贫困 (《发展经济学》PPT课件)
大范围的绝对贫困
低下的人均收入水平
巨大的收入差距
恶劣的卫生保健状况
低下的教育水平
第三节 贫困与反贫困
1.大范围的绝对贫困
➢ 在发展中国家,有14亿人口生活于极端贫困之中。如果使用较宽松的贫困尺度,即每 天2美元(2005年价格)的上限标准,发展中国家的贫困人口则多达26亿。
➢ 2014年的《人类发展报告》指出,在104个发展中国家中,有12亿人口的日平均收入 不超过1.25美元。但如果按照多维贫困指数(MPI)来衡量的话,估计在发展中国家 有15亿多维贫困人口。
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环境和条件 的变化而变化
改革开放以后,为促进经济发展和激发社会活力,党和政府 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倡导和坚持“效率优 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原则
进入21世纪以来,在国家战略和政策取向上,党和政府越来 越重视解决社会公平问题。在收入分配政策上,从最初的“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向更加注重社会公平的方向转变
第二节 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
2. 基尼系数
➢ 基尼系数可以通过计算洛伦兹曲线 与对角线之间的面积除以对角线与 90°线所围的面积得出(图5-2)。
➢ 现实生活中,基尼系数一般介于 0.2—0.7之间,分配较为平等的国 家基尼系数在0.2—0.35之间,而分 配高度不平等的国家的基尼系数通 常 处 于 0.5—0.7 之 间 。 目 前 公 认 的 收入分配不平等警戒线是0.4,基尼 系数高于这个水平表明收入分配不 均已经超出正常范围,可能会危及 社会稳定。
当现代部门变大,而传统部门缩小时,各个部门的生产率和工资水平差 距就逐渐缩小,收入不平等下降。
第二节 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
2.要素禀赋结构的变化
在发展初期,一国资本稀缺而劳动力丰富,因此资本收益高,而劳 动工资相对较低,导致资本所有者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份额上升, 而劳动份额下降,使得收入分配不平等扩大。
谭崇台《发展经济学》第五章 工业化、农业进步与经济
二、工业化的理论基础
支持工业化的理论主要有: 1.恩格尔消费规律。 2.刘易斯二元经济发展模式。 3.贸易条件恶化论(由普雷维什和辛格提出)。在国际商品交换中,初级产品价 格与工业品价格相比有长期下降的趋势。 4.联系效应论(由赫尔希曼提出)。 5.库兹捏茨的实证研究。
三、工业化的发展阶段
工业化发展过程正常要经历三个阶段: 在第一阶段,初级消费品工业如食品加工、纺织、烟草、家具等是主要工业部门, 并且以比资本品工业如冶金、化学、机械、汽车等部门更快的速度发展。 在第二阶段,资本品工业增长加速进行,资本品工业产值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例 趋于上升,但这时消费品工业在产值和速度上仍然占主导地位。 在第三阶段,资本品工业以比消费品工业更快的速度增长,并渐占优势。
工业化的三个阶段理论得到了经验的支持。德国经济学家霍夫曼(Hoffman,W.G.) 对各国工业化过程中消费品和资本品工业的相对地位变化作了统计分析。 霍夫曼比例 = 消费品工业净产值 / 资本品工业的净产值 在工业化第一个阶段,消费品工业与资本品工业之间的净产值比率在6:1和4:1 之间,即5(士l.5):1。 在工业化的第二个阶段,霍夫曼比率在1.6∶1和3.2:1之间,即2.5(±1): 1。 在工业化的第三个阶段,霍夫曼比率在0.6:1到1.5:1之间,即1(±0.5): 1,换句话说,消费品工业净产值占总工业净产值的比例在33%-60%之间,而资本 品工业净产值所占比例在40%~67%的范围内。平均起来,这个阶段的两种工业净产 值是一半对一半。 得到的结论是,各国工业化无论开始于何时,一般具有相同的趋势, 得到的结论是,各国工业化无论开始于何时,一般具有相同的趋势 ,即在最初阶 消费品工业占优势;在第二个阶段,资本品工业迅速发展, 段 , 消费品工业占优势 ; 在第二个阶段 , 资本品工业迅速发展 , 消费品工业优势地 位渐趋下降;在第三个阶段,消费品工业与资本品工业达到平衡, 位渐趋下降 ; 在第三个阶段 , 消费品工业与资本品工业达到平衡 , 而有资本品工业 快于消费品工业增长的趋势。 快于消费品工业增长的趋势。 钱纳里把工业部门分为早期工业、中期工业和晚期工业三类。 钱纳里把工业部门分为早期工业、中期工业和晚期工业三类。早期工业包括食品、 皮革、纺织业等工业。中期工业包括非金属矿产品生产和加工,橡胶、木材加工和某 些化学品。后期工业包括重工业和一些在技术上虽简单但其需求只是在后期扩张的工 业如造纸与印刷业等。但经济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时,这些工业发展速度开始下降, 甚至低于GDP增长,而其他一些新发明出来的产品和新兴工业将取代重工业而迅速发 而其他一些新发明出来的产品和新兴工业将取代重工业而迅速发 展起来。 展起来。
《发展经济学》速水佑次郎 第五章 经济发展中的资本积累 (读书汇报PPT)
College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5.4 经济增长类型的变化
共识:工业化初期存在的经济增长类型主要是以资本积累而不是以技术进步为基础 第一阶段(1800~1855)向初级工业化转变 第二阶段(1855~1890)向高级工业化转变
12
College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现代经济增长的源泉
库兹涅茨对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核算 发达工业国家50-100年的实际人均收入年增长率大多在1%-2%之间,平均年增长率为1.5% 资本对人均收入增长的贡献为0.25% 劳动对人均收入增长的贡献为-0.23% 实际人均收入增长的99%来自于全要素增长 与资本积累相比,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起主导作用
11
College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5.3 增长核算检验 定量分析劳动、资本和技术进步等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以中国为例(孟鸽,2017;杨志云,2018;谢绵陛,2011)
1990-2015年,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是资本投入 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属于资本要素驱动型,资本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正不断下降 快速的资本积累带来的资本深化是劳动生产率快速提升和资本生产率下降的主要原因 我国经济已经开始进入了"新常态",应该不断探索适应"新常态"形式下新的增长方式和途径,着力发展技术 进步和创新驱动型的经济体制
哈罗德-多马模型的应用(哈罗德、多马)
gs/c
发展经济学——精选推荐
发展经济学第五章资本形成与经济发展⼀、资本与经济发展⼆、资本形成的来源资本与经济发展:⼀、资本的含义⼆、资本匮乏与贫困三、资本形成与经济发展⼀、什么是“资本”?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观点:资本是“能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评价:资本被看作是⼀个历史的范畴,这是从资本的⽣产关系属性特征来定义的。
现代经济学的观点:在现代经济学中,凡⽤于⽣产、扩⼤再⽣产或能提⾼⽣产效率的物质(包括这种物质的载体)都可称为“资本”。
现代经济学对资本的分类:物质资本:在⼀定时间内⽤来⽣产其他产品(消费品和投资品)的物品,如机器设备、⼚房和其他建筑物,运输⼯具等。
⾦融资本⼈⼒资本:⼈类⾃⾝在经济活动中获得收益的能⼒,这种能⼒主要指劳动⼒质量,它可以⽤劳动者的数量与质量的统⼀来表⽰。
⼆、资本匮乏与贫困资本对于发展中国家的重要性:资本是⽣产活动中的⼏个基本要素之⼀。
很多时候,即使不增加其他要素的投⼊,只要增加物质资本的投⼊,也能够有效地提⾼产量和⽣产效率,物质资本被认为是⼀国经济发展的基本动⼒之⼀。
早期的发展经济理论的观点:贫困的原因是由于经济增长停滞和⼈均收⼊低下,⽽导致经济增长停滞和⼈均收⼊低下的原因是资本匮乏和投资不⾜,因此,解决发展中国家的资本形成问题是实现经济起飞和摆脱贫困的先决条件。
“贫困恶性循环”理论:“贫困恶性循环”理论是1953年纳克斯在《不发达国家的资本形成》⼀书中⾸先提出的。
观点:资本匮乏是阻碍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
供给⽅⾯的恶性循环:⼀国由于经济不发达,⼈均收⼊低;低收⼊意味着⼈们将要把⼤部分收⼊⽤于消费,很少⽤于储蓄,从⽽导致了储蓄⽔平低、储蓄能⼒低;低储蓄能⼒会造成资本形成不⾜,资本形成不⾜⼜会导致⽣产规模难以扩⼤、劳动⽣产率难以提⾼;低⽣产率造成低产出,低产出⼜造成低收⼊,形成了⼀个“低收⼊—低资本形成—低收⼊”恶性循环。
需求⽅⾯的恶性循环:发展中国家的⼈均收⼊⽔平低下意味着低购买⼒和低消费能⼒,低购买⼒导致投资引诱不⾜,投资引诱不⾜⼜会造成资本形成不⾜,低资本形成使⽣产规模难以扩⼤、⽣产率低下,低⽣产率带来低产出和低收⼊,这样,也形成了⼀个“低收⼊—低资本形成—低收⼊”恶性循环。
发展经济学整理(完整版)
第一章和第二章:发展国家的主要特征:1、低下的生活水平.(低下的人均收入水平、悬殊的收入差距、大范围贫困、恶劣的卫生保健状况、低下的教育水平)2、低下的生产率水平。
3、人口的高速增长和沉重的赡养负担4、高失业低就业5、对农业生产的严重依赖6、在国际关系中处于劣势地位7、不发达的市场经济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区别和联系(一)两者的联系经济增长,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由于就业人数的增加、资本的积累和技术的进步等原因,经济规模在数量上的扩大。
经济发展,则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国民经济量的增长与经济结构的优化,包括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的一定速度的增长和经济结构的升级换代在内的国民经济整体素质与综合国力的提高。
从理论上讲,经济发展是基于经济增长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及政治结构的变化,基于有效益的增长的前提下发展,因此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没有经济数量的增长就没有经济发展。
产生经济效益的增长意味着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最终是依托于经济增长的。
如果经济增长并未带来效益和相应结构的变化,那么增长就是“无发展的增长”。
如果经济增长导致了结构的失衡或者人类生存质量的下降,则这种增长就是发展的倒退. (二)两者的区别第一,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含义不一样。
从新的发展观看,经济发展既包含产生有效益的经济增长,同时也包含经济与社会的协调持续发展,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等含义。
可以说,经济发展是经济较快增长与较好效益的统一,持续、快速、健康是其本质涵义.显然,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含义是不同的。
第二,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衡量指标不一样。
GDP是单纯的经济增长指标,它只反映国民经济收入总量,它不统计也不可能统计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要素。
衡量经济发展的核算指标是“绿色GDP”,它是一套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增长指标,即对环境资源进行核算,从现行GDP中扣除环境资源成本和对环境资源的保护费用,其计算结果即绿色GDP。
相对而言,经济发展是一个衡量国民经济的综合指标,而经济增长则是衡量国民经济增长快慢的单一指标。
发展经济学资本的形成
跨国商人亚历山大· 德莱塞普从2001年开 始介入小额贷款事业,组织了布卢奥查德金融 公司。该公司管理着一个共同基金,到2003年 8月向全世界20多个穷国的小额信贷机构提供 了约5000万美元的短期贷款。他除了投资哈瓦 那五星级酒店、仰光高档住宅等营利项目外, 还投资于泰国、缅甸等国的孤儿院、产科医院 等非营利项目。当然,他也向零星投资者开放 最低投资额为10000美元的投资贷款。 小额贷款有很大的需求市场,根据布卢奥 查德金融公司统计,全世界小额贷款需求可能 接近30亿美元,但投资小额贷款的基金不足5 亿美元,绝大多数金融机构对穷人仍是不屑一 顾,一些跨国金融机构也存在对中小储户的歧 视。
SIAS UNIVERSITY 发展经济学
1、家庭储蓄
• 收入水平是决定储蓄倾向的首要因素。 • 一国的收入分配状况也影响到家庭的储蓄水平。 按照绝对收入假说,低收入的人消费倾向高, 高收入的人消费倾向低,因而在经济发展的初 期,可以采取扩大收入差距的办法,提高富人 的收入,提高储蓄率。 • 相反观点:扩大收入差距,会加剧贫困,使社 会消费不足,产生投资引诱减弱。 • 影响家庭储蓄的其他因素: 商品意识、金融体制、政治经济形势、存款 利率等。
SIAS UNIVERSITY 发展经济学
2、企业储蓄
• 企业储蓄来自于利润,企业的利润可以直接转 化为投资。 • 在发达国家,私人企业投资在全社会的资本积 累中占据很大比重;在发展中国家,国有企业 占较大比重。 • 企业利润转化为投资的前提是什么? • 国有企业投资弱化的原因主要是什么?
SIAS UNIVERSITY 发展经济学
二、物质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1、静态角度看,资本的作用: (1)物质资本的投入,提高劳动的生产力; (2)替代并节约活劳动; (3)改善劳动环境,提高劳动的使用效率 2、从动态角度看,资本的作用: (1)物质资本的增加促进科学技术进步; (2)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 (3)投资的增加有利于就业的增加;
发展经济学重点
广义国家或者地区经济发展的学说狭义在二战之后形成的以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作为研究对象的新兴学科二战后,随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瓦解,从殖民地、半殖民地、附属地位获得独立的新兴国家。
特征:(1)普通共同特点:低生活水平,生产率水平低,社会、经济、文化上的二元结构,高人口增长,高赡养负担,劳动力不得其用现象严重,对农业生产、初级产品有严重的依赖。
处于国际关系中受支配、依附、处于较为脆弱的国际地位。
(2)基本特征:1.社会、经济、文化的二元结构2.现代工业与传统农业并存,相对发达的城市与落后的农村并存3.社会、文化、制度安排都存在类似的二元结构经济发展速度、收入分配的差异导致二元结构差异有扩大的趋势一国或者地区一定时期内包括产品和劳务在内的的产出增长。
伴有经济增长,而浮现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政治结构的全面完善。
经济发展,除了增长外,还伴有着经济结构村会和政治体制变革即不仅意味着产出的增长,还意味着随着产出的增加而浮现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结构的变化。
经济发展是一个既包含数量增长又包含质量变化的概念,突出体现在结构的变化。
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经济发展是经济增长的结果。
经济增长是手段,经济发展是目的。
普通而言,没有经济增长是不可能有经济发展的,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是一切社会进步的首要条件。
要实现持续的经济发展,经济必须得到全而的增长。
但是,有经济增长不一定有经济发展。
也就是说,经济增长不是经济发展的充分条件。
人类发展指数(HDI,Human Development Index):由联合国发展计划署(UNDP)在1990 年首次发表的《人类发展报告》中提出来的由三个指标构成的,即寿命、教育程度与生活水准。
寿命以出生时的寿命预期来衡量;教育程度以成人识字率与初、中、高各级学校入学率两个指标加权平均获得(其中赋予成人识字率2/3 权数,入学率1/3 权数);生活水准以调整的人均GDP 来表示(即人均GDP 按照购买力平价和收入边际效用递减原则来调整)。
发展经济学
发展经济学第一章导论自40年代以来,各种各样的经济发展理论相继问世,逐渐形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发展经济学(development economics ).它是二战后从西方经济学体系中分离出来而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
一、发展中国家及特征1、发展中国家[developing countries] 欠发达国家[LDC].[less developed countries](P19)麦克格罗-希尔:“发展中国家是这样一种国家,它的人民正在开始利用可获得的资源,以实现产品和劳务人均生产的持久增长。
一般地说,发展中国家是一个能够较大程度地提高实际收入水平,而且正在做到这一点的国家。
”2、发展中国家基本特征:比较完整地描述发展中国家特征的发展经济学家是托达罗(Todaro, M. P.)(P20)(1)收入水平低下。
(2)生活水平低下:住房,医疗,受教育程度低,精神状态差。
(3)生产率水平低下。
(4)人口增长率高,赡养负担重。
(5)失业问题严重,劳动不得其用,平均在10%——15%。
(6)农业部门和农村人口所占比重大。
(7)初级产品出口比重大。
(8)二元经济结构显著。
(9)在国际关系中处于脆弱地位。
二、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及内容1、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刘易斯(Lewis, W.A .)“发展经济学研究人均产出低于1980年美元价值2000元的国家的经济结构和经济行为。
”发展经济学是专门以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作为研究对象的。
主要研究:第一,发达的原因和障碍是什么?第二,发展中国家根据自身特点应采取什么政策来推进经济更快的发展?发达国家的发展道路和采取的发展政策有哪些借鉴意义,也成为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2、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内容(1)经济增长理论;(2)收入分配理论;(3)资本积累理论;(4)人力资本理论;(5)工业化道路理论;(6)技术进步理论;(7)人口转移理论;(8)平衡与非平衡理论;(9)国际贸易理论;(10)宏观调节理论;(11)环境与经济关系理论。
发展经济学5—9章
在1943年提出
罗森斯坦一罗 认为基础设施和需求的不可分性,微小投资根本无法启动停滞 丹大推进理论 的经济。
投资必须一次性的达到一个较大的规模,而且要对国民经济各 个部门同时进行投资,才能实现工业化。
9
(二)对资本重要性的实证分析
自1960年代以来,由于物质资本使用效率较低,经济增长并未达到预定 目标,发展经济学家开始对上述“唯资本论”展开了批评与质疑。
平,这样,就出现了一个低水平陷阱。
要从这个陷阱跳出来,必须作出最低限度努力,或所谓“临界 的最低努力”,
即通过大规模投资以跳出贫困恶性循环,使提高人均收入的力 量超过降低人均收入的力量,使国民收入的增长速度快与人口 增长的速度。
8
罗斯托起飞理 论
1960年。要实现经济起飞,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要具有10 %以上的投资增长率,二是要建立主导产业部门,三是工农业 要平衡增长。第一个条件是首要的。
发展中国家的资本积累不重要的看法是非常错误的。
希克斯(John Hicks)
对西方国家增长来源的计量研究低估了资本形成的贡献。
因为知识重要进步是凝结在新资本中,把资本形成与技术进步 区分开来可能会导致对资本形成贡献的低估。
安德森(
Dennis Anderson)
说技术进步是一个“余值”没有证明,在缺乏投资的情况下, 发展中国家是怎样能够实现技术进步的。
10
发展中国家的生产函数研究
麦迪逊(A. Maddison)
纳迪利(M. Nadiri)
将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分为人力资源、资源配置效率和资本资 源三大类。
22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在1950—1965年的15年间,经济增长率 平均为5.55%,
其中劳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35%,资源配置效率对经济增长 的贡献是10%,而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55%。
发展经济学第五章
国外储蓄=外国官方储蓄(外援)+外国私人储蓄
=外债+外资
(2)储蓄的形成途径
自愿 储蓄
强制 储蓄
•Voluntary Savings •企业和家庭储蓄:心甘情愿。 •目的:获取利息、交易、预防和安全需要。
•Compulsory Savings •政府采取强制手段使企业和家庭等非自愿产生的 储蓄。
税收(普通) 通货膨胀(税)
• 上世纪90年代,美国粮商打着“帮助穷国发展农业”的旗 号,在巴西、阿根廷等南美地区大力推广转基因大豆。南 美大豆生产商都是各地的大农场主,拥有大量的土地但资 金稀缺,美国粮商主动向他们大量提供商业贷款,年利率 高达14.4%。
• 在巨额资金的推动下,易于生长的转基因大豆,疯长于美 国、巴西、阿根廷,一举超过大豆的故乡中国成为世界大 豆产量最大的三个国家。
• 关乎粮食安全 应正确看待外资进入粮食市场 – /html-19344.html
• 外资进入中国能否影响中国粮食安全
– /2010/1111/105052270.shtml
5.3 资本形成的来源
5.3.1 初始资本与资本形成
• 紧接着,中国企业对大豆买得越多,国际市场上的大豆 价格越涨。由于贸易权被控制,巴西、阿根廷等南美大 豆生产商,只能眼睁睁看着他们的大豆被低价收购,运 至美国港口,然后美国粮商将这些大豆以高昂的价格销 售到世界各地,其中最多的就是中国。
• 以美国为首的跨国粮商实际上也控制了期货市场国际大 豆绝对的定价权,开始形成一种“巴西人种大豆、中国 人用大豆、美国人决定转手利润”的格局。
供给方面: 投资必须达到一定规模才 能互相创造与吸收规模经济 与外部经济。
• 需求方面: • 市场规模必须扩大到一定程度
发展经济学郭熙保
• 3.发展中国家经济的一个显著特征 是二元经济结构,即规模较小的先 进工业和规模巨大的传统农业部门 并存。 – 发达国家不存在二元经济结构, 农业和工业都现代化了。
发展中国家的二元经济结构
先进工业部门劳动生产率和工资水平较高;落后的农业部门劳动生产率和收入 水平较低。
•
在这么短时间里,连2010续年按跨汇率上折算两,个中国收人均入GN台I大约阶相当, 创造了经济发展史于中开45始0国0跨美入元奇上以中上迹等。收。入经济体的门槛。
2009年按照购买力平价方法估算,中国的人均GNI达 到了6890美元,排在第119位,比按汇率位次上升了6位 。
2009年按汇率计算,中国人均GNI是3650美元,属于下中等收入 经济体,排在213个经济体中的125位。
• 地区分布:发展中国家主要集中在非洲、 南亚和拉丁美洲。
• 通常把低收入国家称为最不发达国家。
– 主要集中在撒哈拉以南非洲。
– 其次是南亚。 地区
低收入 下中等收 上中等收 高收入 经济体 入经济体 入经济体 经济体
世• 界富裕地区4是0 拉美56 和加48勒比。69
其中:OECD 成员国
30
合计 213
发展经济学
Development Economics
武汉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 郭熙保教授
1
总目录
第一篇 1 第一章 发展中国家与发展经济学
导论
2 第二章 经济发展的含义与度量
第二篇
增长与 分配
3 第三章 经济增长理论 4 第四章 收入分配与贫困
5 第五章 资本形成
6 第六章 人口与发展 第三篇
发展要 素
• 4.污染的国际转移。为保护本国环境,发达 17
发展经济学课后练习题(含答案)
发展经济学课后练习题(含答案)《发展经济学》课后练习题第一章导论班级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一、填空题1、发展经济学是研究(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问题的一门学科。
2、OECD组织的全称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常被称为(富人)俱乐部,现有成员国(30)个。
3、发展中国家可以被划分为(综合发展国)、(出口加工国)、(石油出口国)、(农矿原料生产国)四类。
4、全世界共有194个国家,其中发展中国家总数占全球(6/7),人口占全球(3/4),土地占全球(2/3),但经济总量仅占全球的(1/5)。
5、经济发展的物质前提是(经济增长),以及社会三大结构(经济结构)、(文化结构)、(制度结构)的升级,变迁。
因为只有这种引起社会进步的经济增长,才能保障人民大众从中获得好处并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
6、“经济发展观”经历了(传统发展观)、(以人为本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三阶段。
7、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人),即人类自身发展。
人类自身发展主要体现为人的各种能力的扩大如(获得收入的能力)、(获得更多知识的能力)、(享受健康身体的能力)、(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能力)、(延长寿命的能力)等能力。
8、物质生活质量指数(PQLI)是由美国海外开发署大卫-(莫里斯)博士于1975年提出。
这个指数是由(预期寿命)、(婴儿死亡率)、(成人识字率)三项指标加权平均而得到。
二、问答题1、发展中国家有哪些共同特征?中国是不是发展中国家?答:①贫穷-人均收入低-生活水平低;(吃、穿、住、行、医疗、教育不好、寿命短);②生产效率低下;(资本不足、科技落后、制度落后、劳动者缺乏创新、进取精神)③人口多,赡养负担重;(15岁以下人口比重大,人多地少)④劳动就业不充分;(隐性失业问题严重)⑤二元经济,严重依赖农业;(农业经济比重较大,农业就业人口多)⑥生态环境恶化⑦市场体系不健全;(与市场相关的法律制度缺失,如契约、产权、货币、信用、信息等方面;基础设施缺乏)⑧国际关系中地位低下。
发展经济学
4.2就业与劳动力的充分利用
(5)劳动力利用不足的原因 从劳动力供给角度看,劳动力供给过剩。出 生率过高,死亡率过低;农村人口大量迁往城 市;家庭妇女加入劳动力队伍的数量也在逐渐 增多。 从劳动力需求角度看,劳动力需求紧缺。 由于劳动力供给过剩,而需求却十分紧缺, 使发展中国家劳动力的利用不足和失业成为一 种普遍现象,这在农村和城市都是如此。
• 用于医疗保健方面的支出。包括凡是可以影响劳动者的预 期寿命、体力、精力等的费用。 • 用于劳动力国内流动的支出。它也被视为一种对
第五章 人口素质与经济发展
• 人力资本的投资,因为劳动力的流动有助于解决国内 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问题。 • 在人力资本的形成途径中,教育和培训是最重要的。 • (6)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性
4.2就业与劳动力的充分利用
• 4.2.2劳动力市场
• 与劳动力利用不足的普遍性相适应,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市 场也表现为一种复杂的结构。 • 特征表现在就业领域和工资差异。 • (1)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市场构成:城市正式部门、城市非正 式部门和农村部门。 • (2)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市场的特征(用三个图来说明)
第五章 人口素质与经济发展
• 经济发展不仅取决于人口的数量,更取决于人口的素质。人 口素质主要是指身体素质和文化素质。人口素质是经济发展 的决定因素。 • 5.1 人口素质与经济发展 • (1)人口素质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 现代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最终决定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 展速度和水平的是人力资源,尤其是劳动力的素质。发达国 家经济史已予以证实。 • (2)人力资本 • 人力资本是人类自身在经济活动中获得收益的能力,这种能 力主要指劳动力质量(素质)。 • 人力资本是与物质资本相对而言的。它是指体现在人身上的 各种知识、技能及体力的存量。可以被用来提供未来的收入。 • 亚当斯密:把劳动者的才能看作是资本存量的一部分。 • 马歇尔::着重分析了人力资本投资的长远意义,家庭在
高教版发展经济学第五章
农业与工业发展政策
农业政策
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工业政策
推动工业结构调整和优化,提高产业竞争力,促进工业化 进程。
产业政策协调
加强农业与工业之间的政策协调,实现产业协同发展。
科技创新与教育投资
科技创新政策
鼓励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教育投资政策
加大教育投入,提高教育质量,培养高素质人 才。
经济发展绩效评估指标体系
01
02
03
GDP增长率
衡量经济规模扩张速度
人均收入水平
反映居民生活水平和消费能力
产业结构优化
评估产业升级和转型情况
04
就业率与失业率
衡量劳动力市场状况
可持续发展理念与实践
环境保护
注重资源节约和生态平衡
社会公正
保障弱势群体权益,缩小贫富差距
经济可持续性
实现长期稳定增长,避免大起大落
人力资本积累
通过教育和培训等手段,提高劳动者素质和技能水平,促进人力资本积累。
05 经济发展中现
信息不对称、外部性、公共品供给不足等。
政府干预的必要性
纠正市场失灵,维护市场秩序和公平竞争。
政府干预的手段
制定法律法规、实施监管、提供公共品等。
产业政策与区域发展政策
把握数字经济发展机遇,应对人工智能挑战
人口老龄化与社会保障
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绿色经济与低碳转型
推动绿色产业发展,实现低碳转型
全球化逆流与保护主义抬头
维护多边贸易体制,反对保护主义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02 经济发展理论回顾
发展经济学第五章 自然资源
在环境问题上市场失灵的原因主要有: (1)环境资源产权不安全、不存在或难以 界定。 (2)无市场或市场竞争不足。 (3)外部效应。 (4)环境信息的稀缺性与不对称性。
2、政府失灵
市场失灵为政府干预提供了机会和理由。
然而,由于信息不足和扭曲、政策实施的 时滞、公共决策的局限性、寻租活动等原 因,政府干预往往不能改正市场失灵,反 而会把市场进一步扭曲,最终造成实际价 格偏离社会最优价格,发生政府失灵 。
第三节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
作为一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经济 增长受到了资源和环境的制约:
这一方面来自中国人口与资源之间的紧张 关系; 另一方面来自传统上追求产值增长、忽视 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 因此,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当前中国的 一个迫切任务。
一、中国选择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性
对于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主要探 讨的是如何通过合理的定价来保证其得到 合理的利用,从而满足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原则
(1)立足基本自给与适当进口相结合的原则。 (2)开发与保护相结合的原则。 (3)开发与节约相结合的原则。 (4)因地制宜原则。 (5)综合利用原则。 (6)开发的超前准备与后续开发相结合的原则。
2、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
新古典经济学的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优的 均衡理论,是一种静态的均衡,是建立在 资源禀赋等条件既定的前提下的。 而事实上,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程度和利用 方式,从长期看会影响到经济的可持续发 展。
有经济学家开始从动态过程考察如何保证 资源的最佳利用。
自然资源分为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 两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 刘易斯模式
D D2
D1 S
W
L'
现代工业部门资本集约型图解
L
1、2 拉尼斯-费模式
? 经济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 第一阶段:传统农业部门存在大量隐蔽性失业,其中有相 当一部分劳动者的边际劳动生产率接近于零,当这部分劳 动力向工业部门转移时,农业总产量维持不变。
? 第二阶段:随着工业的扩张,工业部门逐渐吸收边际生产 率为正值的农业隐蔽性失业者,这导致农业总产量的下降, 农业剩余不能满足工业发展需要,从而出现粮食短缺。
1.1 刘易斯模式
实际 工资
D3
D2
D1
W
S
O
L1
L2
L3
刘易斯人口流动模式
劳动量
1、1 刘易斯模式
? 刘易斯模式的意义: ? 强调了现代部门与传统农业部门的结构差异,把经济增长过 程与工业化过程以及人口流动过程紧密结合起来一起分析, 为分析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开辟了新的思路,即结构主义思路。 自此,形形色色的二元经济模式相继出现。 ? 把经济增长过程与劳动力转移过程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为发 展中国家制定经济发展战略提供了依据。 ? 把工业化与资本积累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反映了发展经济学 强调资本积累的重要性。
2、3 农村劳动力的流动状况
? 20 世纪80 年代:就地转移为主 ? 1979 -1984 开始转移(1984 年第一产业劳动力比重下降 6.5% 、二三产业上升2.7% 、3.8% ) ? 1985 -1988 快速转移(1988 年二三产业劳动力比重分别上升 了7.9% 和2.3% ) ? 1989 -1991 停滞阶段(控制通货膨胀,收缩经济规模)
1、1 刘易斯模式
? 刘易斯模式的缺陷:
? 只强调现代工业部门的扩张,而忽视了农业的发劳动力的转移速度与城市工业部门就业机会的增长速度,是与工业 部门资本积累速度成比例的。
? 农村中存在过剩劳动力,而城市则是充分就业。 ? 在农村过剩劳动力转移完之前,城市中的工资一直保持不变。
1、3 托达罗人口流动行为模式
? 政策含义
? 资本积累的扩大必然伴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工业产出的 增长必然高于劳动需求的增长。城市现代部门扩张得越快, 城乡预期收入差异越大,从而将引诱越多的农村人口流入城 市,而且流入的人口数量远远大于城市工业部门创造的就业 机会数目。因此,现代工业部门扩张得越快,城市失业率越 高。解决城市失业问题,不能单纯依靠工业扩张。
? 第三阶段:经济进一步发展,要求扩大资本积累,推动技 术进步和提高劳动生产率,以解决粮食短缺问题。
1、3 托达罗人口流动行为模式
M=f(D)
f‘>0
M表示人口从农村迁入城市的数目,D表示城乡预期收入的 差异,f‘>表0 示人口流动是预期收入差异的增函数
城乡预期收入差异为:
D=wπ-r
W为城市实际工资率,r 表示农村平均实际收入, π表示城 市就业概率
2、2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产生
? 农村人口增长速度过快 ? 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2、2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产生
年份
1990 1995 2000 2003
总人口 城镇人口 (万人)
人口数 比重 114333 30195 26.4 121121 35174 29 126743 45906 36.2 129227 52376 40.5
乡村人口 人口数 比重 84138 73.6 85974 71 80836 63.8 76851 59.5
1978年以来中国农村劳动力增长情况
时期
合计
1978 1981 1986 1991 1996 2001 2002 2003
-
-
-
-
-
1980 1985 1990 1995 2000
总增长量 18332 119 522 494 303 292 267 298 444
(万人)
8
9
5
2
0
年均增长 1.89 1.94 3.09 2.54 1.40 1.26 0.56 0.62 0.91 速度
农村劳动力数量与年龄结构
城镇劳动力市场现状
2、3 农村劳动力的流动状况
? 农村劳动力流动的阶段划分: ? 新中国成立-1978 年:严格控制农民流动、以计划转 移为主。 ? 1949 -1959 集中转移(工业化初期每年从农村招 收165 万劳动力到国营工矿企事业单位就业) ? 1960 -1970 停止转移(政府禁止农村劳动力向城 市和非农产业转移) ? 1971 -1978 分散转移(农村社队的发展使农民就 地转变为工人、城镇知识青年下乡)
2、1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界定
? 农业劳动的边际生产率为零甚至为负值-刘易斯 ? 农业剩余标准-人均粮食供给率大于最大人口增长率
时,产生农业剩余。此时,农村存在剩余劳动力 ? 地劳比例标准-农业劳动力人均耕地长期呈现下降趋
势时,存在剩余劳动力 ? 有效工时标准-低于标准劳动力充分就业年工作时数
(8×250)的劳动力
? 在传统维持生计的农业部门,存在着大量的“过剩劳动力”, 他们处于就业不足或者隐蔽失业状态,在生计工资条件下,劳 动供给超过了其需求,因而农业部门劳动力的供给是无限的。 工业部门的工资高于农业部门,两种工资水平的差异促使“过 剩劳动力”由农业部门向工业部门流动。
? 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是利用资本主义的剩余,即通过利润再 投资来吸引新的资本和农业部门的过剩劳动力,从而获得更 多的利润使工业部门不断扩大。如此反复进行,直到农业部 门的过剩劳动力被工业部门吸收完为止。这时,工业部门的 工资水平将增加,农村劳动者的工资收入也将逐步上升,工 农业将得到均衡发展,国民经济结构逐步转变。
第五章、人口流动与经济发展
? 有关人口流动理论 ? 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
1、有关人口流动理论
? 刘易斯模式 ? 拉尼斯-费模式 ? 托达罗模式
1.1 刘易斯模式(二元经济结构理论)
? 发展中国家一般存在两种性质不同的结构或部门:仅能维持生 计、劳动力的边际生产率极低甚至为负值的传统农业部门;工 资水平较高、劳动力的边际生产率较高的现代工业部门。
? 一切人为的扩大城乡实际收入差异的措施必须消除。 ? 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是解决城市失业问题的根本思路。
2 、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
?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界定 ?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产生 ? 农村劳动力的流动状况 ? 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政策回顾 ? 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 ? 国外农村劳动力转移模式 ? 农村劳动力有序流动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