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人教版 数学教学案例
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第1课时倍的认识优秀教学案例
1.让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例子,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
3.教师巡回指导,及时给予支持和帮助,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倍”的概念。
(四)总结归纳
1.让学生回顾学习过程,总结自己在解决问题中的体会,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倍”的概念,理解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以及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是多少。
2.培养学生运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3.引导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数感,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发现“倍”的概念,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3.引导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4.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团结合作的品质,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
5.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为今后的数学学习奠定基础。
1.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苹果的个数是香蕉的几倍?”,“如果你有5元钱,想要买一些物品,应该如何选择?”等。
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思考,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小组合作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2.设计小组合作活动,如“倍的认识”小游戏、共同完成数学题目等,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
2024年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七年级数学教学案例优秀
2024年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七年级数学教学案例优秀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有理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方法。
2.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有理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方法。
2.难点: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学习有理数的加法和减法。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理数的加法和减法应用非常广泛,比如购物、旅行等。
那么,你们知道有理数的加法和减法是如何运算的吗?我们就来探讨这个问题。
2.探究新知(1)自主学习①有理数加法的运算规律是什么?②有理数减法的运算规律是什么?(2)小组讨论①如何用数轴表示有理数的加法和减法?②有理数的加法和减法在数轴上如何运算?(3)成果展示师:请各小组代表汇报讨论成果。
①同号相加,异号相减。
②相加后,绝对值相加,符号不变。
③相减后,绝对值相减,符号取决于较大绝对值的符号。
3.应用新知(1)课堂练习师:请同学们完成教材第21页的练习题,巩固有理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方法。
(2)实际应用师:现在,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举例说明有理数的加法和减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4.小组合作(1)任务分配①编写一个有理数的加法和减法混合运算的例题。
②用数轴表示这个例题的运算过程。
(2)成果展示师:请各小组代表汇报任务完成情况。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掌握了有理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方法。
希望大家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课后作业1.完成教材第22页的练习题。
2.编写一个有理数的加法和减法混合运算的例题,并尝试用数轴表示运算过程。
五、教学反思重难点补充:1.重点补充:师:同学们,有理数的加法和减法是数学中的基础,尤其要注意的是它们的运算规律。
比如,当两个正数相加或者两个负数相加时,我们只需要将它们的绝对值相加,然后保留原来的符号。
这个规律我们可以用公式表示为:同号相加,绝对值相加。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人教版八年级数学-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樟树三中林佳禄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一)“SSS”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樟树三中林佳禄一、教学案例分析(一)学习方式分析对于全等三角形的研究,实际是平面几何中对封闭的两个图形关系研究的第一步。
它是两个三角形间最简单,最常见的关系。
它不仅是学习后面知识的基础,并且是证明线段相等、角相等以及两线互相垂直、平行的重要依据。
因此必须熟练地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并且灵活的应用。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一部分内容,笔者遵循启发式教学原则,用设问形式创设问题情景,设计一系列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操作、观察、探索、交流、发现、思维,使学生经历从现实世界抽象出几何模型和运用所学内容、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真正把学生放到主体位置。
(二)学习任务分析首先,充分利用教科书提供的素材和活动,鼓励学生经历观察、想象、操作、推理等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体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其次,培养学生有条理的思考、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并且在以直观操作的基础上,将直观观察与简单推理相结合。
最后,要注意学生推理意识的建立和对推理过程的理解,能运用自己的方式有条理的表达推理过程,为以后的证明打下基础。
(三)学生的认知起点分析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了解了图形全等的概念及特征,掌握了全等图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的关系,这为探究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做好了知识上的准备。
另外,学生也具备了利用已知条件作三角形的基本作图能力,这使学生能主动参与本节课的操作、探究成为可能。
二、教学目标和重难点(一)教学目标1.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积极主动地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的过程,体会利用操作、归纳获得数学结论的过程。
2.掌握三角形全等的第一种判定方法“边边边”,能从三角形的稳定性的角度理解,能用三角形的全等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发展有条理地表达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三角形全等条件的探索过程是本节课的重点。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册5篇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5篇一、教材分析1、特点与地位:重点中的重点。
本课是教材求两结点之间的最短路径问题是图最常见的应用的之一,在交通运输、通讯网络等方面具有肯定的有用意义。
2、重点与难点:结合学生现有抽象思维力量水平,已把握根本概念等学情,以及求解最短路径问题的自身特点,确立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如下: (1)重点:如何将现实问题抽象成求解最短路径问题,以及该问题的解决方案。
(2)难点:求解最短路径算法的程序实现。
3、教学安排:最短路径问题包含两种状况:一种是求从某个源点到其他各结点的最短路径,另一种是求每一对结点之间的最短路径。
依据教学大纲安排,重点讲解第一种状况问题的解决。
安排一个课时讲授。
教材直接分析算法,考虑实际应用需要,补充旅游景点线路选择的实例,实例中问题解决与算法分析相结合,逐步推动教学过程。
二、教学目标分析1、学问目标:把握最短路径概念、能够求解最短路径。
2、力量目标:(1)通过将旅游景点线路选择问题抽象成求最短路径问题,培育学生的数据抽象力量。
(2)通过旅游景点线路选择问题的解决,培育学生的独立思索、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力量。
3、素养目标:培育学生讲究工作方法、与他人合作,提高效率。
三、教法分析课前充分预备,研读教材,查阅相关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中除了使用传统的“讲授法”以外,主要采纳“案例教学法”,同时辅以多媒体课件,以启发的方式绽开教学。
由于本节课的内容属于图这一章的难点,考虑学生的承受力量,留意与学生沟通,依据学生的反响掌握好教学进度是本节课胜利的关键。
四、学法指导1、课前上次课结课时给学生布置任务,使其有针对性的预习。
2、课中指导学生争论任务解决方法,引导学生分析本节课学问点。
3、课后给学生布置同类型任务,加强练习。
五、教学过程分析(一)课前复习(3~5分钟)回忆“路径”的概念,为引出“最短路径”做铺垫。
教学方法及留意事项:(1)采纳提问方式,留意准时小结,提问的目的是帮忙学生回忆概念。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优秀教学案例:23.1图形的旋转
3.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旋转的定义及性质,掌握旋转变换的方法。
2.能够运用旋转变换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提高学生对几何图形的认识和理解。
2.讨论问题:每组选择一个实际问题,运用旋转变换解决,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过程。
3.讨论成果分享:各小组代表汇报本组讨论成果,分享解决问题的方法,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四)总结归纳
1.教师总结:教师对旋转变换的性质及应用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形成知识体系。
2.学生归纳:让学生归纳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加深对旋转变换性质的理解和记忆。
3.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价,给予肯定和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作为一名特级教师,我深知教学策略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情景创设、问题导向、小组合作和反思与评价等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我将以学生为主体,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激发学生的潜能,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中感受到快乐和成就感。通过科学合理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3.结合实际例子,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4.采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方式,培Βιβλιοθήκη 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以生活中常见的旋转现象为例,如旋转门、风车等,引导学生思考旋转的定义及性质;
2.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旋转的基本性质;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31从算式到方程优秀教学案例(3课时)
1.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通过生动形象的多媒体课件,直观地展示方程的定义、分类和基本性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2.采用互动式教学:在讲授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问、解答问题,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3.实践操作: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验证方程的性质,加深对方程的理解。
在讲授环节,我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问、解答问题。同时,我还注重实践操作,让学生亲自动手验证方程的性质,加深对方程的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运用了启发式、探究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方程,感受方程在生活中的应用。通过设计一系列具有层次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方程的优越性,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我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让他们在小组讨论中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总结自己在学习方程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2.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鼓励他们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3.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多元化评价,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在反思与评价环节,我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提高自己。同时,我还注重评价的多元性,从不同角度关注学生的进步,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此外,我还注重评价的激励性,通过对学生的肯定和鼓励,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提高学习兴趣。
1.通过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方程,感受方程在生活中的应用。
2.利用探究式教学,让学生深入了解方程的分类和基本性质,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3.设计具有层次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方程的优越性,提高他们的解决问题能力。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2.1.1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优秀教学案例
1.引导学生从自己的学习过程中找到成功的经验和教训,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
2.鼓励学生相互评价,取长补短,促进学生的共同进步。
3.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纠正错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是引起学生兴趣和关注的重要环节。在本节课中,我以一个购物场景为导入,让学生扮演顾客和售货员,进行费了多少钱?”学生可以通过计算得出答案:3个苹果× 2元/个= 6元。这样的导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对数量关系的思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本节课通过实际生活中的情境导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鼓励和肯定学生的积极参与和正确答案,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同时,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探索,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分享意识。
在本节课中,学生能够体验到数学的实用性和趣味性,培养对数学的积极情感态度。学生能够明白到数学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更是解决生活中问题的工具。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探索,学生能够学会与他人合作和分享,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分享意识。
在案例中,我还会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共同探索更多的数量关系。例如,我会提出问题:“如果你买了2个苹果和2个香蕉,苹果的价格是2元/个,香蕉的价格是3元/个,那么你总共花费了多少钱?”学生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共同计算得出答案:2个苹果× 2元/个+ 2个香蕉× 3元/个= 4元+ 6元= 10元。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的方法。
1.情景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能够身临其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情景要具有启发性,能够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完整版)全新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完整版)全新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本册教材中涉及的数学知识,如分数的加减乘除、小数的四则运算、几何图形的面积和体积计算等,并能够灵活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和自信心,树立正确的数学观念,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重点1. 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和运算规则,能够熟练地进行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
2. 小数的四则运算:掌握小数的基本性质和运算规则,能够熟练地进行小数的四则运算。
3. 几何图形的面积和体积计算:掌握常见几何图形的面积和体积计算公式,能够熟练地进行计算。
三、教学难点1. 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中的通分和约分:理解通分和约分的概念,能够熟练地进行分数的通分和约分。
2. 小数的四则运算中的小数点移动:理解小数点移动的规律,能够熟练地进行小数的四则运算。
3. 几何图形的面积和体积计算中的单位换算:理解不同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能够熟练地进行单位换算。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解和示范,引导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
2.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和引导,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3. 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4. 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技术,使教学更加生动形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资源1. 教材: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材。
2. 多媒体课件: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3. 练习题:根据教材内容,设计相应的练习题,巩固学生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4. 数学工具:提供计算器、直尺、圆规等数学工具,方便学生进行数学计算和绘图。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或游戏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讲授新课:通过讲解和示范,引导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乘法分配律教案模板推荐(3)篇2024年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乘法分配律教案模板推荐(3)篇2024年〖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乘法分配律教案模板第【1】篇〗教学案例1:《合并同类项》一节(实习生上)教师:(讲完同类项的概念并进行练习后,给出书上的引例:有两个小长方形组成一个大长方形,求这个长方形的面积。
学生很快就用代数式表示出了结果:8n+5n。
怎么计算呢)学生:13n.教师:对,我们计算8n+5n时,可以先将它们的系数相加,再乘n 就可以了。
用乘法分配律也可以得到这样的结果:8n+5n=(8+5)n=13n。
接着教师给出了合并同类项的定义和合并同类项的法则,并给出了合并同类项的练习题。
通过练习,总结出了合并同类项的步骤:(1)找出同类项,(2)合并同类项。
(后面是大量的练习。
)结果,我从作业中发现了这样的问题:x-f+5x-4f=(1+5)x-(1-4)f=6x+3f。
自习课上,我就用这样的方法来解释:x-f+5x- 4f=x+(-f)+5x+(-4f)=(1+5)x+(-1-4)f=6x-5f,但是上述错误仍然屡禁不止。
于是,我开始思考:问题出在哪儿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后来,与学生共同分析研究发现:合并同类项的关键是将同类项的系数相加减,字母和字母的指数不变。
如果我们将它们的系数“拎”出来,在草稿纸上计算,即1+5=6,-1-4=-5,计算过程就可以直接写成x-f+5x-4f=6x-5f。
学生易于理解,错误也少多了。
教学案例2:《去括号》一节(实习生上)教师:(用小黑板给出书上的引例:用火柴搭正方形时,计算搭x 个正方形需要火柴棒的根数的三种不同方法。
)学生思考说出答案:4+3(x-1),4x-(x-1),3x+1。
教师:(引导学生利用乘法分配律去括号,并比较运算结果。
4+3(x-1)=4+3x-3=3x+1;4x-(x-1)=4x+(-1)x+(-1)(-1)=4x-x+1=3x+1,发现这三个代数式是相等的。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去括号前后,括号里各项的符号变化,从而得出去括号法则。
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人教版【优秀8篇】
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人教版【优秀8篇】篇一: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加深对加权平均数的理解2、会根据频数分布表求加权平均数,从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3、会用计算器求加权平均数的值二、重点、难点和难点的突破方法:1、重点:根据频数分布表求加权平均数2、难点:根据频数分布表求加权平均数3、难点的突破方法:首先应先复习组中值的定义,在七年级下教材P72中已经介绍过组中值定义。
因为在根据频数分布表求加权平均数近似值过程中要用到组中值去代替一组数据中的每个数据的值,所以有必要在这里复习组中值定义。
应给学生介绍为什么可以利用组中值代替一组数据中的每个数据的值,以及这样代替的好处、不妨举一个例子,在一组中如果数据分布较为均匀时,比如教材P140探究问题的表格中的第三组数据,它的范围是41≤X≤61,共有20个数据,若分布较为平均,41、42、43、44…60个出现1次,那么这组数据的和为41+42+…+60=1010。
而用组中值51去乘以频数20恰好为1020≈1010,即当数据分布较为平均时组中值恰好近似等于它的平均数。
所以利用组中值X频数去代替这组数据的和还是比较合理的,而且这样做的好处是简化了计算量。
为了更好的理解这种近似计算的方法和合理性,可以让学生去读统计表,体会表格的实际意义。
三、例习题的意图分析1、教材P140探究栏目的意图。
(1)、主要是想引出根据频数分布表求加权平均数近似值的计算方法。
(2)、加深了对“权”意义的理解:当利用组中值近似取代替一组数据中的平均值时,频数恰好反映这组数据的轻重程度,即权。
这个探究栏目也可以帮助学生去回忆、复习七年级下的关于频数分布表的一些内容,比如组、组中值及频数在表中的具体意义。
2、教材P140的思考的意图。
(1)、使学生通过思考这两个问题过程中体会利用统计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2)、帮助学生理解表中所表达出来的信息,培养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
解决问题(四边形的内角和)优秀教学案例四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
(二)问题导向
1.引导探究: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提出探究任务:“你能用纸板制作一个四边形,并测量它的内角和吗?”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活动。
2.问题引导:在学生进行实践活动过程中,提出问题:“你发现四边形的内角和有什么规律吗?”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分析、推理。
2.生活实例: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四边形物体,如自行车轮胎、篮球场地的界限等,让学生认识到四边形在生活中的应用。
3.问题导入:提问:“我们已经学习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那么四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呢?”引起学生的思考和好奇心。
(二)讲授新知
1.理论讲解: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四边形的内角和理论,解释四边形由四个角组成,每个角都是一个三角形的角,因此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360度。
针对本节课的内容,我设计了一个实践活动:让学生分组合作,用纸板制作四边形,并测量其内角和。通过这一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发现四边形的内角和规律,进而引导他们总结出四边形内角和的计算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探讨、分析、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2.实例演示:我通过实际操作,用纸板制作一个四边形,并测量其内角和,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和验证四边形的内角和为360度。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分组讨论:我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成员共同讨论如何制作四边形并测量其内角和的方法。
2.分享讨论:每个小组派代表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包括制作四边形的步骤、测量内角和的方法以及可能遇到的问题和解决办法。
3.通过对四边形内角和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生活实践能力。使他们能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第28章28.1《锐角三角函数》优秀教学案例
四、教学评价
1.评价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通过课堂提问、作业批改等方式,了解学生对锐角三角函数知识的掌握情况;
2.评价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通过实际问题解决,评价学生运用锐角三角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评价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通过小组讨论、互动交流等方式,评价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
3.讲练结合:在课堂中及时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4.反馈调整: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五、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并引入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
2.自主探究,小组合作: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共同探究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及应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和热爱,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内在动力;
2.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学生团队协作的能力;
3.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4.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数学学习观念,相信自己通过努力可以掌握并运用好数学知识。
三、教学重难点
4.评价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习态度、课堂表现等,评价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和热爱。
五、教学拓展
1.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锐角三角函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推荐相关的数学读物和网站,让学生课后进行拓展学习,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3.结合学校或社区的活动,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方面,以确保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同时,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根据学生的需求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通过不断的反思和调整,使教学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九年级数学人教版上册24.3正多边形和圆优秀教学案例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将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目标,设计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和实例,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也能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同时,注重因材施教,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数学学科的学习中得到充分的发展和提高。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归纳、推理等方法,总结正多边形的性质和规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和自信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内在动力。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习惯,提高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2.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成果和不足之处,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评价能力。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和评价,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和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信心。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展示各种正多边形的实物图片,如正方形、正三角形等,引导学生关注正多边形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问题导向与小组合作相辅相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自主探究,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研究讨论。这样的教学方式既培养了学生的提问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团队合作和交流沟通能力。
3.反思与评价注重个体差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和评价,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和鼓励。这种教学方式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又培养了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评价能力。
2.设计一个正多边形的拼图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体会正多边形的性质和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第六单元表内乘法单元分析整体教学)优秀教学案例
在本案例中,我利用生动有趣的故事情境导入新课,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故事情境的引入,让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自然接触到乘法知识,从而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通过故事情节的引导,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为后续的教学活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思维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等方法,自主探索乘法知识的形成过程。我设计了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如分组合作、游戏互动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乘法计算方法。通过这些活动,学生能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同时,我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我组织学生进行分组合作,让他们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分享,共同解决问题。通过合作交流,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沟通能力,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在作业小结环节,我设计具有挑战性和实际意义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我布置一些需要学生运用乘法知识解决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在作业中运用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我要求学生认真完成作业,并进行自我检查。我鼓励学生认真对待作业,检查自己的答案是否正确,是否符合题意。通过认真完成作业,学生能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组织分组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我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让他们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分享,共同解决问题。通过分组活动,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沟通能力,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同时,我还鼓励学生进行讨论、分享,提高他们的沟通能力。我在课堂上创造机会让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倾听他人的意见,进行交流和讨论。通过讨论和分享,学生能够学会倾听和理解他人,提高沟通的能力。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3.1.2列代数式表示数量关系优秀教学案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展示购物场景,引发学生兴趣和思考。
2.提出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数量关系。
3.激发学生思考,为新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在导入新课时,我会利用多媒体展示购物场景,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然后,我会提出一个实际问题,如:“小明购买了2千克苹果和3千克香蕉,请计算小明所花费的总金额。”让学生观察和分析数量关系,从而激发他们的思考。通过这样的导入,学生能够对新课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为新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问题导向
1.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和归纳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2.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思路,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3.设计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索欲望。
在教学过程中,我会设计一系列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和归纳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我会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思路,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同时,我会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克服困难,解决问题,从而提高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巩固所学知识。
2.引导学生对作业进行自我检查和反思。
3.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和反馈,给予肯定和鼓励。
在作业小结环节,我会设计一些具有针对性的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然后,我会引导学生对作业进行自我检查和反思,培养他们的自我管理和自我评价能力。最后,我会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和反馈,给予肯定和鼓励,帮助他们树立起克服困难的信心。通过作业小结,学生能够更好地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二)过程与方法
1.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分析和归纳,发现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2.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代数知识,列出相应的代数式。
3.学生能够运用代数式,解决实际问题,求解答案。
在教学过程中,我会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和归纳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我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思路,并与同伴进行交流和合作。同时,我会指导学生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如何运用代数式进行求解,并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六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第三单元分数除法单元分析整体教学)优秀教学案例
作为一名特级教师,我深知教学案例亮点的重要性。在本案例中,我注重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紧密结合,以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在教学过程中,我努力发挥每一个亮点的优势,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五)作业小结
1.布置具有层次性的作业,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要求学生在作业中运用分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3.教师及时批改作业,给予学生反馈,指出学生的不足之处,鼓励学生的进步。
作为一名特级教师,我深知教学内容与过程的重要性。在教学分数除法单元时,我将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分数除法的相关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努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3.小组合作促进交流:本案例合理分组,设计具有挑战性的小组任务,鼓励学生相互借鉴、共同进步。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学生能够学会倾听、理解他人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反思与评价关注成长:本案例设置了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环节,让学生在评价中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综合评价,关注学生的成长和进步,给予及时的反馈和鼓励。
2.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3.教师巡回指导,给予学生必要的帮助和启发,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四)总结归纳
1.引导学生总结分数除法的运算方法、运算规律以及应用场景。
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用一副三角尺拼出一个钝角》教学案例
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用一副三角尺拼出一个钝角》教学案例——《用一副三角尺拼出一个钝角》教学案例一、设计说明《用三角尺拼角》一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是一节有丰富内涵的活动课。
通过数学活动使学生熟悉三角尺上角的特点,巩固对直角、锐角和钝角的认识,加深对直角、锐角和钝角之间的关系的理解与感悟。
所以我把教学目标定位于在活动中感知角的特点,加深对角的认识,同时发展观察和实践能力,增强空间观念,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三角尺对于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它们是学习角的认识时必备的学习用品,陌生是他们对三角尺的认识可能只限于看三角尺上有几个角,哪个角是直角,知道判断直角或画直角时如何使用三角尺。
但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在主体探究中可以感悟到更多有关角的知识和它们之间的联系。
所以在设计本课时,通过让学生经历完整的解决问题的过程,提升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分层开展活动,让他们通过观察、动手操作、比较、大胆表达,发现与感悟角与角之间的关系,并促使他们从“动手尝试”转变为“有理、有序思考”。
2、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用三角尺拼角的活动中进一步感知钝角的特点,通过拼一拼、比一比、数一数等活动加深学生对角的认识。
2.让学生经历用三角尺拼角的过程,发展学生的观察和实践能力。
3.在学习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想象空间观念,进一步培养学生小组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拼角活动,进一步认识钝角的特征。
教学难点:用两副三角尺拼角。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明确任务1、复习直角、锐角、钝角我们已经认识了哪些角了?什么是锐角?什么是钝角?判断一个角是直角、钝角还是锐角呢,需要用到什么工具?汇报:比直角大的是钝角,比直角小的是锐角,可以用三角尺来帮我们判断一个角是直角、锐角还是钝角。
2、揭示课题三角尺的用处还真大,那么,三角尺上还藏着哪些知识呢?今天我们就来玩一玩三角尺,用三角尺拼角。
二年级数学下册人教版第四单元表内除法《解决问题》优秀教学案例
2.利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验除法的意义,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
3.引导学生运用归纳、总结的方法,提炼解题规律,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4.注重个体差异,给予不同程度的学生适当的指导,使学生在课堂上都能得到有效的提升。
(三)情感态Βιβλιοθήκη 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年级数学下册人教版第四单元表内除法《解决问题》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二年级数学下册人教版第四单元表内除法《解决问题》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掌握用表内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以生活情境为导入,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通过合作交流、探究学习的方式,让学生自主发现除法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在教学设计上,注重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除法的意义,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同时,我还会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不同程度的学生适当的指导,使他们在课堂上都能得到有效的提升。
(三)学生小组讨论
1.让学生分成小组,共同探讨如何用表内除法解决其他实际问题。
2.教师巡回指导,给予不同程度的学生适当的帮助,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3.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四)总结归纳
1.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包括表内除法的概念、运算方法和应用。
2.引导学生归纳解题规律,如“被除数÷除数=商,余数”,并理解其含义。
人教版数学大单元教学设计案例
人教版数学大单元教学设计案例数学教学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科学。
大单元教学作为一种创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提高综合素养。
以下将以人教版数学教材中的某个单元为例,展示一个完整的大单元教学设计案例。
一、单元主题“函数的世界”二、单元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函数的概念,包括定义域、值域和对应关系。
掌握常见函数的性质,如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等。
能够运用函数解决实际问题,如建模、求解方程等。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经历函数概念的形成过程,体会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数学思维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感受函数在数学和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
三、单元内容1、函数的概念引入函数的实例,如气温随时间的变化、汽车行驶路程与时间的关系等。
通过实例抽象出函数的定义,明确函数的三要素。
2、函数的表示方法介绍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解析式法、列表法、图象法。
通过实例让学生学会根据不同情况选择合适的表示方法。
3、函数的性质单调性:通过图象观察函数的增减性,给出单调性的定义和判定方法。
奇偶性:结合图象和定义,理解奇偶性的特征和判断。
周期性:介绍周期函数的概念和常见的周期函数。
4、常见函数类型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复习这些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学习它们的定义、图象和性质。
5、函数的应用利用函数解决实际问题,如利润最大、成本最小等优化问题。
函数在物理、化学等其他学科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函数的概念、性质和相关定理。
2、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等方式,发现函数的规律和特点。
3、练习法安排适量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4、案例教学法引入实际生活中的函数案例,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五、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与函数相关的实例,如股票走势图、气温变化曲线等,引起学生的兴趣,提出问题:“这些现象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数学规律?”从而引出函数的概念。
小学数学教案人教版详细
小学数学教案人教版详细
教学内容:数字的大小比较
教学目标:
1.能够熟练掌握数字的大小关系,能够正确比较数字大小。
2.能够灵活运用大于、小于、等于的符号进行比较。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掌握数字的大小比较方法。
2.灵活运用大于、小于、等于的符号进行比较。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数字卡片。
2.学生准备练习本和铅笔。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出示数字卡片,让学生观察数字大小,提出问题:你们知道什么是比较大小吗?数字大小的比较有什么方法?
二、引入新知识(10分钟)
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数字大小的规律,如何比较数字的大小。
2.通过比较各种数字大小,让学生掌握大于、小于、等于的符号。
三、讲解和练习(15分钟)
1.教师讲解数字大小比较的方法,并示范如何比较数字大小。
2.学生进行练习,比较数字大小,写出正确的大小关系和符号。
四、巩固和拓展(10分钟)
1.教师出一些带问号的比较数字大小的题目,让学生用大于、小于、等于的符号填空。
2.学生互相交流答案并进行讨论。
五、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书面作业:练习本上的数字大小比较题目。
六、教学反思(5分钟)
教师总结本堂课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回顾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思考数字的大小比较方法。
教学结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引领大方向,实践求真知——《三角形内角和》教学案例及反思《三角形内角和》是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内容。
5月10日,我在福田寺镇中心学校四(1)班执教了本课,下面我来谈谈本课的教学案例和反思。
【教材解读】人教版教材(四下第五单元)北师大版教材(四下第二单元)苏教版教材(四下第七单元)青岛版教材(四下第四单元)【备课思考】《三角形内角和》是三角形的一个重要性质,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节内容的教学是在学生认识了三角形的概念和分类,知道了平角的度数是180°,并且能够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大小之后进行的。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三角形内角之间的关系,还能为学生以后进一步学习多边形的内角和以及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通过以上对教材的解读和多个版本教材的比较,我认为本节课的重点是:探索和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教学难点是:运用三角形的内角和解决实际问题。
为了更好地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我根据班上的实际情况,在备课时,我思考了以下两个问题:1、认知障碍的预设四个版本的活动设计已经很充分,但是对如何引出课题,没有太多的解释。
我考虑到学生之前未接触过“内角”和“内角和”的词语,在探究前会存在一定的认知障。
因此,我通过出示动画(三类三角形争论内角和大小)之前,就进行了三角形知识的复习,一是帮助学生回忆三角形的分类,为活动“量一量”作好铺垫,二是能顺畅向学生解释三角形内角和的知识,从而扫清认知障碍。
2、活动的设计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猜测、计算、推理、实验、验证等活动过程。
本节课,为了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验证的过程,在参考了四种版本的教材后,在活动设计方面,我取其精华,加以改进,采取量一量、剪一剪、折一折的教学方式,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
在“量一量,算一算”环节,我给每个小组准备了青岛版本的小组活动记录卡,让学生方便记录,操作性更强。
【课堂呈现】一、谜语导入复习旧知师: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则谜语,请同学们猜猜看是个什么几何图形?“形状似座山,稳定性能强。
三竿首尾连,学问不简单。
”(课件显示) 生齐声说:三角形。
师:同学们真聪明,大家都说对了,谜底是三角形。
那么关于三角形,你学习过哪些知识?你掌握了三角形的哪些知识呢?生1:三角形有三个顶点,三条边和三个角。
生2:三角形按角分,可以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正确。
(课件出示三角形图片)师:我们把三角形的三个角也叫三角形的内角。
(课件标出三角形三个内角)师:那么什么是三角形的内角和呢?谁来猜一猜?生: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三个内角的度数相加。
师:是的,同学们想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吗?那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学习吧。
(板书课题:三角形的内角和)评析:通过谜语的导入,先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再让学生猜一猜什么是内角和,内角和有多少度呢?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1.量一量师:“关于三角形内角和的问题,在三角形王国里有争执。
一天,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它们吵起来了。
”(用课件播放动画,让形状不同的三角形争内角和的第一名。
)师:你们赞同谁的说法呢,你们认为它们各自的内角和有差异吗?生1: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生2:钝角三角形的内角和要大于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
生3:我有不同的看法,但是我说不出理由。
师:大家意见不统一,我们得想个办法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
在验证之前,为了验证方便,我们把内角标上1、2、3,读作∠1、∠2、∠3,三角形的内角和就是求∠1+∠2+∠3的度数,对吗?生:对。
师:如何知道一个角的度数呢?生1:可以用量角器量一量师:对的。
下面我们小组合作,通过量一量来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否等于180度。
(教师为每个小组准备了三种类型的三角形)师:哪个小组先测量完成呀?请派一名同学来回答。
生1:我们小组测量的三种三角形内角和都是180°生2:我们小组测量的三角形内角和有的大于180°,有的等于180°,有的小于180°。
最后教师用课件演示量一量的结果,三角形内角和是180°。
评析:通过动画引入,学生跃跃欲试。
而“量一量”的方法是学生最容易想到的测量角度的方法,虽然用量一量的方法会出现误差,但是可以让学生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都在180°左右,为下一步探究做好了铺垫。
2、剪一剪,拼一拼师:通过量一量的方法,看来不能使人很信服,你们还有没有别的方法来验证呢?师:同学们可以参考课本86页,进行活动二,在小组内选定一个你们喜欢的三角形通过剪一剪、拼一拼的方法来验证。
(1)、小组合作,用剪一剪、拼一拼的方法来验证。
(2)、黑板上展示不同小组的作品。
(3)、学生总结:我把三角形的三个角剪下来,发现能拼成一个平角,因为一个平角是180°,所以我认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师:你分析得很透彻,真棒!评析: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发挥引导作用,让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所以,我要求学生自学“剪一剪”的方法来验证,从而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的结论。
3、折一折,拼一拼师:通过刚才的量一量和剪一剪,我们基本可以确定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但是,还是有点小遗憾,我们把三角形都剪开了,如果不剪开,能够求出你希望的结果吗?师:请同学们看看电脑的演示。
(课件演示折一折、拼一拼)。
师:同学们你们会折吗?下面我们进行活动三,在小组内选定一个你们喜欢的三角形通过折一折、拼一拼的方法来验证。
指名学生上台演示。
师:你们认为用折一折的方法要折几次?能得出什么结论呢?(预设)生:要折三次,只要把三角形的三个角都折到一起,它就形成了一个平角,一个平角的度数是180°,所以我们认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评析:设计“折一折”的活动,是为了让学生经历操作——验证——再操作——再验证的过程,使学生更加明确地认识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三、知识延伸,拓展视野师:同学们,今天我们通过量一量、剪一剪、折一折的多种方法研究了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内角和,得到什么样的结论呢?生:所有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
师:很早以前法国数学家帕斯卡,就用科学的方法验证出了任意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数学家发现的知识今天我们的同学能也能总结出来,你们真了不起呀!评析:介绍数学家帕斯卡,是为了让学生拓展了视野,给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同时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四、强化练习,巩固提高1、做一做第1题,利用三角形内角和,推算出未知角的度数。
2、练习十六第1题,三角形内角和知识的巩固和应用,加深理解。
3、练习十六第2题,难度提升,求特殊三角形的内角。
五、总结归纳,自我评价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有什么感想?你还有什么困惑?你觉得自己今天表现如何?让学生自我评价,交流学习所得。
【课后再思考】本节课,我在学生已学过的知识基础上,设计了几个让学生自主探索的活动环节。
通过猜一猜、量一量、剪一剪、折一折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经历操作——验证——再操作——再验证的过程。
整个探究过程,由粗到细、由简单到精准,层层递进,使学生更加明确地认识到任意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
课后,经团队讨论,有两个不足之处需要改进。
1.在量一量的环节中,由于使用量角器量角是学生在四年级上册学过的内容,长时间不复习,部分学生量角不太规范,导致出现了一些偏差,许多同学未能准确量出三角形内角和是180°。
所以在量角环节之前,教师要强调或复习量角的方法。
2.在“剪一剪、拼一拼”的环节中,许多同学剪下来的三个角拼不成平角,此时,教师可以给予一些指导,除了提示学生在剪角之前给三个角标上序号外,还可以提醒学生观察课本,拼角时,只要将三个角顶点对齐,就很容易拼出平角来了。
【参考文献】[1]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2]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用书四年级数学[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6.[3]谢鼓平主编小学教案与作业设计(四年级数学下)[M];新疆青少年出版社2014[4]彭斌, 唐红梅. 《三角形内角和》教学设计[J]. 祖国:建设版, 2014(2):85-86.[5]由宝英,徐大有,刘居民,刘卫芳. “三角形的内角和”教学实录与评析[J]. 小学数学教育,2011,(09):35-38.个人简介李莉娟,女,2006年毕业于长江大学数学专业,毕业后一直担任数学教师,工作勤勤恳恳、精益求精,勇于探索教改实践,追求完善,教学成绩优秀。
2014年在监利县说课比赛中,获得一等奖。
同年,撰写的教学论文《分数应用题的解法》获得监利县电教作品大赛三等奖,2015年,获得监利县青年教师素养大赛二等奖,撰写的教学案例《在体验中学习数学》获荆州市二等奖。
同年,制作的课件《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获得监利县电教作品大赛三等奖。
2017年制作的课件《认识条形统计图》获得湖北省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