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诗词五首》2018
24-诗词五首(共44张)
。
第25页,共44页。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1.颈联:叙事写景,描写了援军到来的活动。
2.前句中“半卷”写出援军的悄然行军,“临易水”交代交战 地点。后句接着写双方的苦战。
3.“半卷”二字含义极为含蓄丰富。战斗从早到晚那样惨烈, 可并没有因黑夜(hēi yè)到来而停止。我军势弱,不能坐以待毙 ,而选择主动出击。 “半卷”,一是风大,红旗不能充分展开 ,描写急行军的样子;二是为了隐蔽突袭,攻其不备,这也体现 了我军的智慧。“易水”既表明交战的地点,又引用典故,显 示出将要有一场悲壮的生死战:“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 兮不复还”,高渐离永别勇士荆轲的场景历历如在目前,催人 泪下。“声不起”三字,写天气极寒,天冷霜重,鼓皮受潮,响声
24 诗词 五首 (shī cí)
R·八年级上册
第1页,共44页。
学习目标
1.了解诗意,体会情感,背诵诗篇。(重点)
2.品味(pǐnwèi)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难点)
第2页,共44页。
饮酒(yǐn jiǔ)(其五)/陶渊明
第3页,共44页。
陶渊明( 365-427),字元亮,浮阳柴桑(今 江西龙江)人。青壮年时,有过建功立业的抱负, 后因不满政治腐败、官场黑暗,又不肯降志辱身 迎合权责,于是在四十一岁时弃官归田,此后一 直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
第21页,共44页。
李贺(790~816),字长吉,唐代著名诗人,因仕途 失意,他就把全部精力用在写诗上。 27岁病卒,他的诗继 承前代积极浪漫主义传统,以奇特的想象,浓艳的色彩, 瑰丽奇峭的语言,创造出一种新奇瑰丽的境界,在中唐诗 坛独树一帜,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人称 “奇 才”“鬼才”,被人称为(chēnɡ wéi)“诗鬼” ,著有《李长 吉歌行》。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诗词五首》优质课件
R·八年级上册
漫步在古诗苑中,那纷繁复杂的感情、博 大精深的思想,深邃悠远的意境、精彩优美的 语言……深深地吸引着我们。今天,就让我们 一起来欣赏这五首古诗,相信这边风景独好。
诗,是中国古代文艺文字的总称。汉代以后
《诗》则专指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 经》,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并由此而专指 于散文相对的韵文形式。
1.“赤壁”开头为什么从很不起眼的折戟写
起,有何作用?
这一把折戟与古代 战争有联系,很自然地 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 其实是借题发挥。
2.怎样理解一、二两句诗?
这两句诗叙史点题, 含蓄委婉的表达出诗人 对历史兴亡的感慨。
3.诗中三、四句是实写还是虚写?这样写 的目的是什么?说说这两句诗的深刻含义。
句句景语皆情语。昔日繁华的长安,竟被毁到 残破不堪的地步,实在令作者痛彻心扉。首联在内 容上交代了写作背景,为下文抒情做了铺垫。
2.颔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 颔联在上联描写的基础上,运用了拟人的修
辞方法,抒发了对离别的伤感,字字痛彻心扉, 悲伤之情跃然纸上。
3.赏析名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这两句移情于物,因感时伤怀,思家之苦,即
【句解】 敌军似乌云压进城垣,城垣就要被
摧垮。城内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 日光照在铠甲上,闪烁着金光。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即胭脂,色深红。形容战场血迹。
【句解】 悲壮的号角,弥漫在深秋的天空中。边
塞上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为紫色。
抵达。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天寒霜降,战鼓声 沉闷而不响亮。
“东篱”则象征了远离尘俗、洁身自好的 品格。而“南山”在现实里和陶渊明的精神上 都显然是世俗尘网的对立物。陶渊明以其高洁 的情怀、悠然的情兴会心于南山,物我两忘, 怡然自乐。
24 诗词五首
大家想一想,这些听众可能是哪些人?(在内忧外患的情形下,还有金钱、有时间、有心情听曲子应该是些豪门贵族)
2、说说“征蓬出汉塞,归燕人胡天”一句的含义,蕴含作者怎样的感情?
赏析:自己过了居延,就像“征蓬”一样,飞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人胡天的上空。蕴含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3、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学生对照图画赏析,四人小组讨论明确:
大漠茫茫无边,在这纯然一色、荒凉无边的背景之上,那烽火台上燃起的一缕白烟直上云霄,显得异常醒目。“孤烟”两字能状其神韵,“孤烟”之后随一“直”字,使景物显得单纯简净。“长河落日圆”写出了苍茫的沙漠,没有山,没有树,只有黄河横贯其中。视野所及,大漠无边无际,黄河杳无尽头。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将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对广阔的自然景色的描绘中。
二、简介作者
王维,字摩诘,是盛唐诗坛上极负盛名的诗人,因官至尚书右丞,所以人称王右丞。所写山水田园诗数量多,艺术成就高,最能代表王维的艺术风格.如《山居秋瞑》,用细腻的笔触,勾画月照、泉流、竹喧、莲动等许多富有特征性的事物,献给读者一幅清新秀丽、优美和谐的秋雨之后的山色图。宋代大诗人苏轼《书摩诘蓝田烟雨图》说道:“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2、作者介绍和写作背景: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词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写作时正任密州太守,政治上失意,与弟弟子由分别六七年,在中秋夜思念弟弟,写下这篇文章。
二、预习检查。
语文九年级上语文版第24课《诗词五首》课件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具体内容
演讲人姓名
CLICK HERE TO ADD A TITLE
使 至 塞 上 唐 ·王维
背景资料:
唐开元二十五年(737年),河西节度使副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使凉州(治所在今甘肃武威),察访军情。这实际上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这首诗作于出塞途中,写出塞时的沿途景色。
下片则巧借眼前景物,着重写今日的感伤。融情于景的手法中,渗透在句中的是一种混杂着眷恋和惆怅,既似恬淡又似深婉的人生感触。
名句赏析
一联工巧而浑成、流利而含蓄,声韵和谐,寓意深婉,用虚字构成工整的对仗、唱叹传神方面表现出词人的巧思深情,也是这首词出名的原因。 但更值得玩味的倒是这一联所含的意蓄。花的凋落,春的消逝,时光的流逝,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虽然惋惜流连也无济于事,所以说“无可奈何”,这一句承上“夕阳西下”;然而这暮春天气中,所感受到的并不只是无可奈何的凋衰消逝,而是还有令人欣慰的重现,那翩翩归来的燕子不就像是去年曾此处安巢的旧时相识吗?这一句应上“几时回”。花落、燕归虽也是眼前景,但一经与“无可奈何”、“似曾相识”相联系,它们的内涵便变得非常广泛,意境非常深刻,带有美好事物的象征意味。惋惜与欣慰的交织中,蕴含着某种生活哲理: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只不过这种重现毕竟不等于美好事物的原封不动地重现,它只是“似曾相识”罢了。渗透在句中的是一种混杂着眷恋和怅惆,既似冲澹又似深婉的人生怅触。
使至塞上 ——五言律诗 王维 单车\欲\问边, 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 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 都护\在\燕然。
2018年秋部编新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基础知识复习——课内文言文(含答案)
2018年秋部编新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基础知识复习——课内文言文(含答案)第三单元复习重点词语解释9.三峡①重岩叠嶂.( )②自非亭午夜分....( )③不见曦.月( )④夏水襄陵..( )⑤沿溯..阻绝( ; )⑥虽乘奔.御风( )⑦不以疾..也( )⑧素湍.绿潭( )⑨绝多生怪柏()⑩飞漱.其间( )⑪清荣.峻茂( )⑫良.多趣味( )⑬属引..凄异( ; )⑭空谷传响.( )⑮哀转久绝.( )3、通假字略无阙.处( )10.短文二篇①五色交辉..( )②四时..俱备( )③晓雾将歇.( )④夕日欲颓.( )⑤沉鳞..竞跃( )⑥实是欲界..( ; )..之仙都⑦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⑧欣然..起行( )⑨念.无与为乐者( )⑩相与..( ; )..步于中庭⑪庭下如积水空明..( )⑫水中藻.、荇.交横( )⑬盖.竹柏影也( )⑭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 11.与朱元思书①风烟..俱净( )②天山共色..( )③从.流飘荡( )④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⑤水皆缥碧..( )⑥急湍甚箭..( )⑦猛浪若奔.( )⑧皆生寒.树( )⑨负.势竞上( )⑩互相轩邈..( ; )⑪争高直指..( )⑫泉水激.石( )⑬泠泠..作响( )⑭蝉则千.转不穷( )⑮鸢飞戾.天( )⑯经纶..世务( )⑰横柯.上蔽( )⑱疏条交映..( )12.唐诗五首①东皋薄.暮望( )②徙倚..欲何依( )③长歌怀采薇..( )④白云千载空悠悠..( )⑤晴川历历...汉阳树( ; )⑥芳草萋萋..鹦鹉洲( )⑦单车欲问边..( )⑧征蓬..出汉塞( )⑨长河..落日圆( )⑩江入大荒..流( )⑪仍怜.故乡水( )⑫水面初.平云脚..低( ; )⑬几处早莺争暖树..( )作家作品9.郦道元(约470-527),字善长,范阳涿县(今河北涿州)人。
地理学家。
撰《》四十卷,该书文笔隽永,描写生动,既是一部内容丰富多彩的,也是一部优美的。
2018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4 诗词五首(第2课时)课件 新人教版
假Co如p东yr风ig不ht给20周0瑜4-以20方1便1 A,s结po局s恐e 怕Pt是y 曹Lt操d.取
涌的C云o涛py、ri弥gh漫t 的20大04雾-自20然11地A组s合po在se一P起ty,L展td现. 出
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相接的图画,描绘出一种瑰 奇雄伟的境界。下阕的“九万里风鹏正举”三句虚 实结合,形象愈益壮伟,境界愈益恢弘。词作中对 于开阔壮美的境界富于浪漫主义的想象,表现出作 者内心一种刚健昂扬的气概,词风豪放。
【谩】同“漫”,空,徒然。 【举】高飞。 【蓬舟】如飞蓬般轻快的船。 【三山】神话中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座海上仙山。
课文解析 整体感知
参考译文: 满天晨雾云涛,水天相接,天河正在转动,像
无数的船儿在舞动E着va风lu帆at。io梦n o魂n仿ly.佛回到了天庭, ted 天 有wi帝一thC我殷肚Ao告切 子spp诉y地 才orsi天问 学geh帝我 ,.St ,: 却2li0d自你毫0e己4s打无-f的算用2o0r前到处1.1N途何。EA茫处九Ts茫去万p3o,?里.s5e人长CP又空litey老大nLt了鹏tPd,鸟r.o空正file 5.2
照曾在海上航行 ,Ev历a尽lua风ti涛on之o险nl。y.此词中写到大海、 ted 乘wi船th,A人sp物os有e天.S帝lid及e词s f人or自.N己E,T都3与.5这C段lie真nt实P的ro生file 5.2
活所C得o到py的ri感gh受t 有20关04。-根20据11陈A祖s美po《se李P清ty照L简td明. 年
八年级语文上册:24 诗词五首
24诗词五首饮酒(其五)春望1.写作背景《饮酒》(其五):本诗大约作于晋安帝义熙十二三年间,是陶渊明的重要代表作之一。
归隐之后的陶渊明常一醉方休,醉酒之后反而诗兴大发,借诗书写感慨。
《春望》:该诗为杜甫安史之乱时期在长安所作。
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八月,杜甫将家小安置在鄜州(今陕西富县),只身前往灵武(今属宁夏)投奔肃宗,途中为叛军所俘,遂困居长安。
该诗作于次年三月,集中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感人至深。
《雁门太守行》:李贺生活的中唐时代,藩镇割据,叛乱此起彼伏,发生过多次重大的战争,国家的安定和统一受到严重威胁。
《雁门太守行》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写的。
《赤壁》: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这一历史形势的形成起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
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而34岁的东吴军统帅周瑜,是这次战役的关键人物。
这首诗是杜牧经过黄州(今湖北黄冈)的赤鼻矶,想起了赤壁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历史,借题发挥而写的怀古咏史之作。
《渔家傲》:这首词作于李清照南渡之后。
根据《金石录后序》记载,李清照曾追随宋高宗行踪,在海上航行,历尽风涛之险。
此词中写到的大海、蓬舟等,都与这段真实的生活经历有关。
2.考点链接把握诗人情感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结合背景。
这里的背景,一指诗词反映的广阔的社会现实,二指作者的人生经历。
(2)分析诗眼。
诗眼是解读诗词主旨的一把钥匙,阅读诗词,如果能抓住诗眼,就容易体会作者的情感。
(3)解读意象。
作者总是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寄托在自然山川、风花雪月等意象中。
(4)借助典故。
用典就是运用古籍中的逸事、趣闻、寓言、传说或有出处的诗句等来以古比今、借古抒怀等。
【习题链接】见“饮酒(其五)春望”“课内精读”T9,“拓展阅读”T11;“雁门太守行赤壁渔家傲”“拓展阅读”T13。
01积累与运用【课前预习】1.字词积累——给加点的字注音。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4诗词五首课件
陶渊明
6.诗中的“结庐”“日夕”是什么意思?请选择一个回答。 答案:结庐:构筑房舍;日夕:傍晚。
7.“飞鸟相与还”描写了什么样的情景?表现出诗人怎样的心情? 答案:在美好的黄昏风景中,飞鸟结伴返回山林,万物自由自在,适性而动,表达 了诗人摆脱官场束缚,悠然自得、恬淡舒适的心情。
(二)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问题。 春望
11.对于“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这两句诗,王安石曾批评说“方黑 云压城岂有向日甲光”,杨慎却称自己确曾见到过此类景象,指责王安石不知诗。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答案:艺术的真实和生活的真实不能等同起来,敌军围城,未必有黑云压城,守 军到阵也未必有日光前来映照助威。诗中的黑云和日光是诗人用来营造意境 的手段。
24 诗词五首
1.字音字形
塞上燕.脂( yān )凝夜紫 折 jǐ( 戟 )沉沙铁未销
谩.有( màn ) 浑欲不胜 zān( 簪 )
2.名句默写 (1)结庐在人境, 而无车马喧 。 (2)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3)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4)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 (5)黑云压城城欲摧, 甲光向日金鳞开 。 (6) 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15.本词被评家誉为“无一毫粉钗气”,请结合词中写景的语句,简析本词意境和风 格上的特色。
答案:头两句写天、云涛、晓雾、星河、千帆,景象极为壮丽;“接”“连”二 字把四垂的天幕、汹涌的云涛、充满的大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展现出一幅广 阔、壮美的海天相接的图画,描画出一种瑰奇雄伟的境域。下阕的“九万里风 鹏正举”三句虚实结合,形象愈益壮伟,境域愈益恢宏。词作中对于开阔壮美的 境域富于浪漫主义的想象,表现出作者内心一种刚健昂扬的气势,词风豪放。
【小初高学习]2018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4《诗词五首》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诗词五首》教学设计《饮酒》教学目标1.学习课文,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
2.研读品味,体悟诗的表现手法。
3.反复阅读,领会作者意志和情趣。
教学重难点1.整体把握和感悟诗的表现手法。
2.语感的培养和诗歌表现手法的学习。
教学准备1.多媒体:据陶潜《饮酒》(其五)作的诗意画2.关于《饮酒》的乐曲和配乐一、导入:屏显:问世间酒为何物?中国是诗的故乡,诗人离不开酒,诗中不能没有酒,从历代诗人雅士所留传的浩瀚的酒诗酒词中,无不使人们感受到浓郁的民族酒文化以及诗人那种炽烈的情感,从而引起共鸣。
酒文化渊源流传,诗文化更博大精深,你能举出诗文中哪些人嗜酒?(李白、欧阳、陶渊明等)再问:他们嗜酒的背后心理是否都一样?以此引出陶渊明嗜酒,酒后写了一组诗:《饮酒》屏显: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
顾影独尽,忽焉复醉。
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
纸墨遂多,辞无诠次。
聊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尔。
陶渊明饮酒后吐真情,我们再次走进陶渊明的诗歌,触摸他深邃的思想二、初读诗歌:全班自由朗读2次。
①师:那么作为酒诗人之一的陶渊明的《饮酒》到底想缘什么情言什么志呢?请同学们看大屏幕上陶渊明的生平简介后同桌听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的基础上读出感情来。
下面我请一位同学来读,要求读准字音。
②学生同桌间一听一读,老师巡回,并予以朗读技巧的个别指点。
师:再请一位,要求提高。
注意节奏、语气。
什么节奏?什么语气?③师:接下来老师要求更高一些,我们来译读诗歌。
什么是译读呢?就是以诗译诗,译出来的现代文也尽量要有诗歌的韵味。
比如(前四句)……下面请同学来试试看。
学生男女各出一名代表,老师是第三打擂手。
三人分别朗读。
然后学生评判哪位朗读时情感把握与再现最佳,并说明理由。
三、品读《饮酒》1、这首诗歌是诗人在什么情况下写的,找出诗句回答?当他生活在热闹的人间时,诗歌告诉我们他拥有什么?而没有拥有的是什么?屏显:的菊花的南山的山气的飞鸟②学生找出答案后,老师要求他们根据诗句,展开描写。
24、诗词五首
悠 然 见 南 山 山 气 日 夕 佳
采 菊 东 篱 下 飞 鸟 相 与 还
山 气 日 夕 佳 飞 鸟 相 与 还 悠 然 见 南 山
悠 然 见 南 山
采 菊 东 篱 下
这是千年以来 脍炙人口的名句, 名句名在哪里?
【 2010年河南】 请从炼字角度说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妙在何处。
• “深”是“茂盛”的意思,到处杂草丛生,它 写出因战乱而荒芜的景象,令人满目凄然。
颔
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修辞: 对 偶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这一联一般有两种解释:
• ①诗人触景生情,原本能愉悦心情的花鸟, 但因感时恨别,诗人见了反而落泪惊心, 更烘托了自己“感时”、“惜别”之悲。 • ②诗人移情于景,以花鸟拟人,感时 伤别,花也溅泪,鸟也惊心,其实是诗人 自己内心感情的写照,形象动人。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解释:
这其中有多少真切的情趣,想要辨识却 不知怎样表达。
但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往往是无法用语 言表达的,只能用心灵去感受它。
指远离污浊官场、回归自然的悠 然自得的隐居生活。
至情言语 即无声
那就是人生不应该为功名利禄所累, 不应该在污浊的现实前迷失自我,而应 回归自然,坚守住心灵的净土。
• • • • • • • • • • •
拓展延伸:写酒名句
何以解忧,惟有杜康。《短歌行》——曹操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 (李白)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饮中八仙歌》—— 杜甫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将进酒 》——李白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谢胱楼饯别校 书叔云 》——李白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凉州曲 —— 王翰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做伴好还乡。《闻官军收河南河 北》—杜甫—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渭城曲》——王维 开轩面场圃, 把酒话桑麻。 《过故人庄》 ——孟浩然 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游山西村》—— 陆游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诗词五首》精品课件
“悠然”写出了作者那种恬淡闲适、对 生活无所求的心境。“采菊”这一动作不是
一般的动作,它包含着诗人超脱尘世,热爱
自然的情趣。将“见”改为“望”不好。
“见”字表现了诗人看山不是有意为之,而
是采菊时,无意间,山入眼帘。
山间的云气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还。
傍晚
其居室为“人境庐”,诗集为《人境庐诗 草》,即取陶渊明诗意。
如此,这样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二句承上两句设问设答。因为“心” 能远远摆脱世俗的束缚,所以虽身处闹境,
也如同居于偏僻地区。诗人摆脱尘俗烦扰
后的感受。
闲适淡泊的样子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苏轼《题陶渊明饮酒诗后》云:“因采
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
写作背景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756年诗人杜
甫得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不顾安
危投奔唐肃宗而来,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 果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 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
这时的首都长安已被抢掠一空,满目
荒凉,而家人久别,存亡未卜。第二年 (757年)暮春,春回大地,鸟语花香, 草木茂盛,生机勃勃,但这只能增加诗人 的痛苦和伤感。诗人触景生情,感慨万千, 写下了这首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五言律 诗——《春望》。
诗歌诵读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故国沦亡,空对着山河依旧,春光寂寞, 荒城中草木丛生。 感伤时局,见花开常常洒泪,怅恨别离, 闻鸟鸣每每惊心。 愁看这漫天烽火,早又阳春三月,珍重 那远方家信,漫道片纸万金。 独立苍茫,无言搔首,白发稀疏,简直 要插不上头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中引用了哪些典故?有什么作用?
“临易水”引用荆轲刺秦王,易水诀别的 典故。荆轲在易水边慷慨而歌:“风萧萧 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表现将士 们意气风发,勇往直前,无所畏惧,视死 如归的豪情。
“黄金台”引用燕昭王黄金台求天下奇才 的典故。表现将士们报效朝廷视死如归的 精神。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里边有人生的真谛,想要分辨清楚,却不知怎样用语言表达。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炼字,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 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
“悠然”,闲适淡泊的样子。形象地写出了诗 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自得、闲适、恬淡。
“见”字表示诗人看山不是有意而为,而是在 采菊之间无意中山的形象映入眼帘。写出了诗 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暗含了诗人 看到南山时的欣喜之情,体现了诗人心灵的自 由和惬意。
你赞成哪一种解释? 理由是什么?
借花鸟之景抒__感__伤__之情。花鸟本应使人快乐,诗人 因_感__时__伤__别__,见到花鸟反自落泪伤心。
也可解释为移情于物,花鸟也是有情物,它们也因悲 伤哀怨而溅泪惊心,以此衬托诗人心情。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春天的花儿原本娇艳明媚,香气迷人; 春天的鸟儿应该欢呼雀跃,唱着悦耳的歌曲。 “感时”“恨别”凝聚着杜甫因时伤怀,苦闷 沉痛的忧愁。 此联借景生情,表现了诗人忧伤国事,思念家 人的深沉感情。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写南山美妙的晚景。
《归去来兮辞》“鸟倦飞而知还”意思是 天色晚了,鸟尚且会“知还”,人当然更应该 “迷途知返”。飞鸟晨出夕还,眷恋山林,是 出于生物的本性;人既是自然的产物,也应顺 应自然之理,生与大自然同生,死与大自然同 体。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此中:此地此时的情景,总指隐逸的田园生活。 真意:包括自然情趣和人生真谛。 辨:分辨,辨别,说明。 忘言:不知怎样用言语表达。
这首诗通过对田园生活中自然景色的悠
然欣赏,写出作者心情的闲适、恬静和对官 场生活的厌恶,表现作者归隐自洁、超脱世 俗的人生追求。
作者简介:
杜甫(七一二-七七零),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 (今河南省巩县),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 老,世称杜少陵。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天宝年间到 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 的小职。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 险后,授官左拾遗。乾元二年(七五九),他弃官西行, 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 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晚年举家东迁,漂泊鄂、 湘一带,贫病而死。
饮酒(Hale Waihona Puke 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熟读诗歌 初解诗意
我的房舍建在喧嚣扰攘的尘世,却没有车马喧嚣的烦扰。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你问我怎么能这样?精神远离尘世,超脱世俗,心志高远,所以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居所自然也就偏远。
在东篱附近采摘野菊,悠然自得地欣赏庐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傍晚山间的云气秀丽,飞鸟结伴回还。
其深层含义是说自己与自然融为一体,语言 不足以表现这种生命的微妙。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只要心境旷远,保 留一颗远离俗世的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心,就不会受到世 俗的干扰。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写景名句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揭示主旨
《雁门太守行》:李贺生活的时代藩镇叛乱此起 彼伏,发生过重大的战争。史载809年(元和四年), 王承宗的叛军攻打易州和定州,爱国将领李光颜曾率 兵驰救。元和九年,他身先士卒,突出、冲击吴元济 叛军的包围,杀得敌人人仰马翻,狼狈逃窜。
从有关《雁门太守行》这首诗的一些传说和材料 记载推测,可能是写平定藩镇叛乱的战争。当时是元 和二年,公元807年。李贺当时仅仅17岁。此诗写一位 激昂慷慨、逆境奋战、誓死疆场的英雄。
2、“压”字有什么作用?
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 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 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即胭脂,色深红。形容战场血迹。
【句解】 悲壮的号角,弥漫在深秋的天空中。边
塞上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为紫色。
三、四句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铺写 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
时值深秋,万木摇落,在一片死寂之中 ,那角声呜呜咽咽地鸣响起来。显然,一场 惊心动魄的战斗正在进行。
“角声满天”,勾画出战争的规模。敌 军依仗人多势众,鼓噪而前,步步紧逼。守 军并不因势孤力弱而怯阵,在号角声的鼓舞 下,他们士气高昂,奋力反击。
前四句写日落前的情景。
首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成功地渲染了 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黑云压 城城欲摧”,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 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 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首联写春望所见,满目凄凉。 国都已经变得残破不堪,然而山河虽在,
春天降临,然而眼前却是乱草丛生。
虽是写景,却也痛切地传达了 诗人__忧_国__伤_时__的感情。
颔 联: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修辞: 对 偶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联一般有两种解释: (1)诗人因感时恨别,见花而落泪,听到鸟鸣而感到惊心; (2)以花、鸟拟人,花感时而落泪,鸟恨别而惊心。
次句写城内的守军,以与城外的敌军相对 比,忽然,风云变幻,一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下 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只见金光闪闪, 耀人眼目。此刻他们正披坚执锐,严阵以待。
抵达。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天寒霜降,战鼓声 沉闷而不响亮。
形容鼓声低沉; 不高扬。
【句解】 寒风卷动着红旗,部队悄悄临近易水。
尾联写目睹眼前颓败之景,心念远方家庭的安危 之状, 不觉搔首踟蹰,可见_伤__痛__、_愁__闷__程度之深。
在忧国念家、感时恨别之外,又自叹_老__将_至__矣__, 更平添一份悲哀。
雁门太守行
李贺
李贺(790—816),字长吉,世称李长吉、鬼才、 诗鬼等,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 祖籍陇西,生于福昌县昌谷(是今河南洛阳宜阳 县)。李贺是中唐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又是中 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重要人物。代表作有《雁 门太守行》《秦王饮酒》《梦天》。
这首诗几乎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其 中如金色、胭脂色、紫红色,不但鲜明 而且浓艳,它们跟黑色、秋色、白色等 交织在一起,构成了色彩斑斓的画卷。
• 黑云——使人联想到大敌当前的形势,形势 紧急;
• 金鳞——戒备森严,显示出不可侵犯的气概。 • 燕脂——更浓的紫色透出肃杀之气,仿佛战士
的鲜血染成。 • 红旗——红旗半卷,写出行军的诡秘。 • 角声满天、鼓寒声沉——给人庄严壮烈的感觉
朗读诗歌,整体感知,思考以下问题:
a.如何理解题目“春望”?
(在春天,诗人看到长安的景象,借以抒怀)
b.诗歌描写了怎样的社会状况? (战火不断,国破家亡,妻离子散,民不聊生)
c.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集中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
首 联: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修辞:对 偶
赤壁
杜牧
(803~852),晚唐杰出的诗人。 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 人。大和进士,历任监察御史、 史馆修撰、中书舍人,世称“杜 舍人”。为人刚直,不逢迎权贵, 在仕途上不很得意。其文学创作 有多方面的成就,诗、赋、古文 都足以名家。尤长于七绝,人称 “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 隐齐名,并称“小李杜”。有 《樊川文集》。
后四句写支援部队的活动。
“半卷红旗临易水”,“半卷”二字含义极为 丰富。黑夜行军,偃旗息鼓,为的是“出其不意, 攻其不备”;“临易水”既表明交战的地点,又 暗示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 不复还”那样一种壮怀激烈的豪情。
接着描写苦战的场面:支援部队一迫近敌军 的营垒,便击鼓助威,投入战斗。无奈夜寒霜重, 连战鼓也擂不响。面对重重困难,将士们毫不气 馁。“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黄 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 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 下士。诗人引用这个故事,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 的决心。
“此中有真意”,你认为所谓“真意”指什么?
人的自然本性。
菊花黄,南山青、夕阳红、山气飘、飞鸟还, 大自然恬淡飘逸,各有所归,人与鸟儿知倦而 归,诗人心如止水,如明镜。 大自然的纯真意趣投映到作者心里,自己的感 受也从大自然中折射出来。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诗人在这里可以领悟到生命的真谛,可是想 要把它说出来,却找不到合适的语言来表达。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 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人忧 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杜甫现存诗一千四百多首。诗“三吏”“三别” 皆被传诵,作品汇为《杜工部集》。
他善于表现重大的主题,也善于描写细小的事物, 题材是多方面的。无论五言、七言、古体、近体,都 特别出色,又能融合前人艺术的各种长处,形成了自 己 “沉郁顿挫”的独特风格。
颈 联: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战火连绵不断,家书难通,此时家书是多么 珍贵呀,真是胜过万金呀!
颈联表现自开春以至三月,战火持续不断。 写出家音隔绝,久盼不至的无奈、焦急心情。
其情真意切,最能引起共鸣,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尾 联: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因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亲人,面对眼前颓败 之景,愁得我头发稀疏,几不胜簪。
【句解】 敌军似乌云压进城垣,城垣就要被摧
垮。城内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日 光照在铠甲上,闪烁着金光。
1、“黑云压城城欲摧” 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渲染出怎样的氛围?现在常形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