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工程在细胞融合技术上的应用

合集下载

细胞融合技术及相关进展

细胞融合技术及相关进展

细胞融合技术及相关进展摘要:细胞工程是四大生物工程之一,在生物、医学等许多领域取得了开创性的研究成果。

细胞融合方法得到不断更新,融合率也得到逐步提高。

该技术在细胞遗传学、单克隆抗体及种质资源的开发利用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本文对细胞融合的定义机理、应用及融合技术方面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和阐述。

关键词:细胞融合;生物法;化学法;物理法细胞融合技术是近30多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项新兴细胞工程技术,已在农业、畜牧业、医药等多领域取得研究成果,且应用领域不断扩大[1]。

细胞融合不仅为细胞的起源、肌肉骨骼胎盘的发育、干细胞介导的组织再生等理论领域研究提供了有力手段,而且被广泛应用于育种学、发生生物学及免疫医学,特别是在动植物新品种的培育、单克隆抗体的制备以及抗癌疫苗的研发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1细胞融合的定义及机理细胞融合也称细胞杂交,是在自然条件下或用人工方法使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同源或异源细胞或原生质体相互接触,发生膜融合、胞质融合和核融合而形成杂种细胞的过程。

细胞融合与病毒和细胞之间的融合有许多相似之处,即带包被的病毒或细胞通过转膜病毒蛋白介导与宿主细胞的细胞膜进行融合,过程中伴随蛋白构象的变化。

细胞融合主要经过以下几个主要步骤:原生质体或细胞相互靠近;质膜融合形成细胞桥;胞质渗透;细胞核融合。

其中细胞桥的形成是细胞融合的关键一步,而只有细胞核发生了融合,多核细胞才能存活下去。

2细胞融合的方法2.1生物法病毒诱导细胞融合:病毒表面含有的糖蛋白和一些酶能够与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发生作用而与宿主细胞膜直接融合。

当其同时进入两个细胞时,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分子和脂质分子重新排布,打破两个细胞膜的隔阂,引起细胞质的交流,进而使细胞发生融合。

单纯疱疹病毒(HSV):HSV介导细胞-细胞融合需要四种关键包膜蛋白gD,gB和异二聚体gH/gL,其介导细胞融合的过程如下:gD与细胞受体结合,导致其胞外域的C端部分发生构象变化,暴露出核心部位[2];激活的gD与gH / gL相互作用并将其转化为正调控因子;正调控因子激活gB成为活性的融合因子[3]。

高中细胞工程的试题及答案

高中细胞工程的试题及答案

高中细胞工程的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细胞工程主要研究的领域包括以下哪项?A. 植物细胞培养B. 动物细胞培养C. 微生物细胞培养D. 所有以上选项答案:D2. 细胞融合技术在细胞工程中的主要应用是什么?A. 生产单克隆抗体B. 制备疫苗C. 制备重组蛋白D. 制备细胞因子答案:A3. 以下哪项不是细胞工程常用的培养基?A. RPMI 1640B. DMEMC. 琼脂糖凝胶D. MEM答案:C二、填空题4. 细胞工程中常用的细胞分离技术包括_______、_______和_______。

答案:离心法、酶解法、机械分离法5. 细胞培养中,细胞贴壁生长需要的表面是_______。

答案:亲水性6. 细胞工程中,细胞周期包括G1期、S期、G2期和_______。

答案:M期三、简答题7. 简述细胞工程在医学领域的应用。

答案:细胞工程在医学领域的应用非常广泛,包括生产用于治疗的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制备单克隆抗体用于疾病诊断和治疗、利用干细胞技术进行组织工程和器官再生,以及通过基因编辑技术治疗遗传性疾病等。

8. 解释什么是动物细胞培养,并列举其在生物技术中的应用。

答案:动物细胞培养是一种在体外条件下,利用特定的培养基和环境条件,使动物细胞生长和增殖的技术。

其应用包括生产生物药物(如干扰素、生长激素)、研究细胞生物学特性、进行药物筛选和毒性测试,以及用于病毒疫苗的生产等。

四、论述题9. 论述细胞工程在生物制药领域的发展前景。

答案:细胞工程在生物制药领域具有巨大的发展前景。

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细胞工程已经成为生产生物药物的重要手段。

例如,利用动物细胞培养技术可以大规模生产重组蛋白和单克隆抗体。

此外,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可以改造细胞以提高药物蛋白的表达量和稳定性。

细胞工程还有助于开发个性化医疗,通过患者自身的细胞进行定制化治疗。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细胞工程在生物制药领域的应用将更加广泛和深入。

结束语:通过本试题的学习和练习,同学们应该对高中细胞工程的基础知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细胞工程___第四章原生质体与细胞融合用

细胞工程___第四章原生质体与细胞融合用

五.原生质体鉴定
1)低渗爆破法:无壁吸水向外膨胀直至胀破,是无形 的。有部分细胞壁,则原生质体从破碎后留下的残 迹仍保持半圆形的细胞壁。
2)荧光染色法:将原生质体放大离心管中,加入0·7mo l/L甘露醇配置的0.05%~0.1%荧光增白剂溶液,染 色5-10Min ,离心、洗涤除去多余的染料,在荧光 显微镜下观察(波长3600-4400A0)。绿色光显示纤维 素的存在,发出红色光的没有纤维素的真正的原生 质体。
4、细胞质膜稳定剂
细胞质膜稳定剂,能防止质膜破坏,提高原生质 体的稳定性与活性,促进细胞壁形成及细胞分裂等。
常用质膜稳定剂有:
葡萄糖硫酸钾、MES、CaCl•2H2O、KH2PO4等。 MES:2-( N-morpholino) ethanesulfonic acid 2-( N-吗啉代)乙磺酸
作用:不但具有质膜稳定作用,还具有缓冲作用,调 节pH值。
(4)氧电极法:有活力的原生质体在光照下会进行光合 作用而放出氧气,在没有光照的条件下进行呼吸而 耗氧。因此,可以采用氧电极来测定氧的变化来原 生质体是否具有活力。
第二节 细胞融合
一、细胞融合的概念
细胞融合,也称原生质体融合,或体细 胞杂交。是指两种异缘(种间、属间)原生 质体,在诱导剂诱发下或电冲击下,发生膜 融合、胞质融合和核融合并形成杂种细胞, 进一步发育成杂种植物体。
甘露醇
0.6 M
CaCl•2H2O
0.5%
MES
5.0 mM
pH
5.8
6、原生质体的游离与纯化(以叶为例)
1)、原生质体的游离
酶解处理时把灭菌的叶片或子叶等材料下表皮撕掉,将 去表皮的一面朝下放入酶液中。去表皮的方法是:在无 菌条件下将叶面晾干、顺叶脉轻轻撕下表皮。如果去表 皮很困难,也可直接将材料切成小细条,放入酶液中。 对于悬浮细胞等材料,如果细胞团的大小很不均一,在 酶解前最好先用尼龙网筛过滤一次,将原细胞团去掉, 留下较均匀的小细胞团时再进行酶解。

植物细胞工程细胞融合技术-精品文档

植物细胞工程细胞融合技术-精品文档

植物体细胞杂交
练习
1、有关全能性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C ) A.受精卵在自然条件下能使后代细胞形成完 整个体,因此全能性最高 B.生物体内细胞由于分化全能性不能表达 C.卵细胞和受精卵一样,细胞未分化,全能 性很高 D.植物细胞离体培养在一定条件下能表现出 全能性
2、在下列选项中,不需要采用植物组织培 养技术的是( A ) A.利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获得多倍体植株 B.利用花药离体培养得到单倍体植株 C.利用基因工程培养抗棉铃虫的棉花植株 D.利用细胞工程培养“番茄—马铃薯”杂 种植株
再分化
杂种植物
融合 完成 的 标志
植物组织培养
问题:为什么“番茄—马铃薯”杂种植株没有如 科学家所想象的那样,地上长番茄地下结马铃薯?
• 主要原因:生物体基因的表达不是孤立的,它们 之间是相互调控、相互影响的,所以马铃薯—番 茄杂交植株的细胞中虽然具备两个物种的遗传物 质,但这些遗传物质的表达受到相互干扰,不能 再像马铃薯或番茄植株中的遗传物质一样有序表 达,所以杂交植株不能地上长番茄地下结马铃薯。 • 意义:打破了植物远缘杂交不亲和的障碍,扩大 了用于杂交的亲本组合范围。
番茄—马铃薯
(三)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
概念
将不同种的植物体细胞,在一定条件下融合成杂种细 胞,并把杂种细胞培育成新的植物体的技术。
过 程
植 物 细 胞 融 合
植物细胞A
植物细胞B
方法?去细胞壁源自原生质体A原生质 层原生质体 B 原生质体融合
促进融合 的方法?
正在融合的 原生质体
再生出细胞壁
杂种细胞
脱分化
3、不能人工诱导原生质体融合的方法 是( D ) A、振动 B、电刺激

干货——细胞工程六项应用的理解

干货——细胞工程六项应用的理解

一、细胞工程的概念细胞工程是指应用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原理和方法,通过某种工程学手段,在细胞整体水平或细胞器水平上,按照人们的意愿来改变细胞内的遗传物质或获得细胞产品的一门综合性科学技术。

包括细胞融合技术、染色体导入技术、细胞与组织培养技术、胚胎移植技术等。

二、六项应用②应用a.快速繁殖、培育无病毒植株。

b.通过大规模的植物细胞培养来生产药物、食品添加剂、香料、色素、杀虫剂等。

c.制造人工种子。

d.转基因植物的培育。

(2)植物体细胞杂交②应用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的障碍,培育作物新品种。

(3)动物细胞的培养①过程注:a胰蛋白酶处理使细胞分散。

b在培养液中培养,这时的培养称为原代培养。

cd时的培养称为传代培养,以50代为界限。

c时的细胞称为细胞株,之后称为细胞系。

d时的细胞发生了癌变。

②应用a.大规模生产病毒疫苗、干扰素和单克隆抗体等。

b.培养大量的自身的皮肤细胞,为大面积烧伤病人植皮。

c.用培养的动物细胞检测有毒物质的毒性。

(4)动物细胞融合--单克隆抗体生产①过程→提取单克隆抗体②应用:a.在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方面,特异性强、灵敏度高;b.制成单抗诊断盒诊断疾病。

c.用单克隆抗体治疗癌症,就是在单抗上连接抗癌药物,制成“生物导弹”。

(5)胚胎移植技术①过程胎儿②应用a.用于良种动物的快速繁育。

b.挽救濒临灭绝的野生动物(如大熊猫的体外受精、人工繁殖)c.实现人类不孕症患者的生育愿望。

(6)核移植技术(以“多利”羊克隆过程为例)①过程同种雌性动物子宫→妊娠、出生→“克隆”动物。

②应用a.已用在园艺业和畜牧业中,克隆技术是选育遗传性稳定的优质果树和良种家畜的理想手段;b.在医学领域,通过克隆转基因动物来成批生产名贵药品;还可借助克隆技术制造人体的各种组织和器官,供器官移植使用。

③在生态学方面,克隆技术对于生物多样性保护是有利的,尤其是对于挽救某些珍稀濒危物种来说是一大福音。

生物工程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工程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工程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研究生物工程技术是指利用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蛋白工程等技术手段,对生物体进行改良、加工和利用的一种综合性学科。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生物工程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一、基因工程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1. 基因修饰改良农作物基因修饰技术可以改良农作物的抗性、产量和品质。

例如,通过转基因技术将一些具有抗病性的基因植入到作物中,可以增加作物的耐病性,减少病害对作物产量的影响,同时增加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2. 基因编辑技术提高农作物品质基因编辑技术可以直接编辑农作物基因中的缺陷,提高农作物品质。

例如,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可以提高水稻的储藏品质,减少水稻品种中致癌物质的含量,从而提高水稻的营养价值和安全性。

3. 基因克隆技术改良畜禽种质基因克隆技术可以通过克隆优良畜禽基因,强化畜禽的遗传优势,提高畜禽产量和品质。

例如,利用基因克隆技术可以克隆出优良的牛奶蛋白基因,然后将其植入到牛奶生产的牛种中,可以提高牛奶的产量和品质。

二、细胞工程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1. 细胞培养技术生产优质种苗细胞培养技术可以通过培养植物幼芽、种子等,生产出优质的种苗。

这种技术具有效率高、时间短、产量多等优点,可以提高农作物的育种效果和产量。

2. 细胞融合技术提高植物抗性细胞融合技术可以将不同种类的细胞融合在一起,产生新的植物品种。

这种技术可以提高植物的抗性、产量和品质,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三、酶工程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1. 酶处理技术改良饲料酶处理技术可以将饲料中的淀粉、蛋白质等分解成小分子物质,提高饲料的可消化性和食用价值,同时降低动物在消化过程中对能量的消耗,提高饲料利用率。

2. 酶处理技术优化果汁酿造酶处理技术可以加速果汁中酶的作用,分解果汁中的果胶、细胞壁等,使果汁浓度更高,口感更好,并且可以提高果汁的稳定性和保存时间。

四、蛋白工程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1. 蛋白分离技术提高动物肉品质蛋白分离技术可以将动物肉中的蛋白质分离出来,通过对蛋白质进行调整,改良动物肉的品质,提高营养价值和口感。

细胞工程在细胞融合技术上的应用

细胞工程在细胞融合技术上的应用

细胞工程在细胞融合技术上的应用什么是细胞融合技术?细胞融合技术(Cell Fusion Technology)是指将两个或更多的细胞合成一个细胞的过程。

细胞融合技术可以用于许多领域,例如制造抗体、生成细胞材料、制造生物传感器等。

什么是细胞工程?细胞工程(Cell Engineering)是将生化和遗传工程技术应用于细胞中,以改变细胞的行为和特性。

细胞工程在医学、工业和农业等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使用细胞工程可以制造高质量的蛋白质和抗体、改善细胞的代谢和药物生产等。

细胞工程在细胞融合技术上的应用提高融合效率细胞工程可以通过调制细胞膜上的融合基因和表达融合蛋白等方式,提高细胞融合的效率。

例如,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将特定基因删除或过表达,可以降低融合细胞间的抵抗。

生成高质量的蛋白质细胞融合技术可以用于从细胞中提取高质量的蛋白质。

利用细胞工程技术,可以调制细胞膜上的表面蛋白,从而提高蛋白质的稳定性和产量。

此外,融合细胞后,可以通过表达高质量的蛋白质,进一步提高其产量和纯度。

生成特定细胞类型融合细胞可以保留两个母细胞的遗传物质,从而生成新的细胞类型。

此外,利用细胞工程技术,可以控制融合细胞的特性,如调节细胞的代谢和分化路径等,从而生成特定类型的细胞。

可以制造细胞材料细胞材料能够模拟天然生物组织,在培养皿中进行生物活动。

细胞工程可以制造的细胞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从而广泛地应用于组织工程学、药物筛选等领域。

细胞工程技术为细胞融合技术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可以在提高融合效率、生成高质量蛋白质、生成特定细胞类型和制造细胞材料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不难看出,细胞工程和细胞融合技术的结合能够在各种领域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细胞融合技术及其研究进展

细胞融合技术及其研究进展

细胞融合技术及其研究进展摘要:自1958年Okada首次表明紫外灭活的仙台病毒可以诱导体外培养细胞融合形成多核体以来,细胞融合技术作为细胞工程的一项核心基础技术,已在医药、环保、免疫学、医药、食品以及农业等领域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

本文综述了细胞融合技术中的常用方法:仙台病毒(HVJ)诱导法、聚乙二醇(PEG)化学诱导法、电融合诱导法及激光诱导法的基本原理和研究进展。

关键词:细胞;细胞融合;细胞工程1 引言在细胞融合是 20 世纪发展起来的一种细胞工程技术,可以在一定的条件的诱导下使两个或多个细胞(原生质体) 相互接触,进而发生膜融合、胞质融合和核融合,从而形成杂种细胞。

细胞融合所形成的新细胞( 杂合细胞) 得到了来自两个父本细胞的遗传物质,因而具有新的遗传学或生物学特性[1]。

细胞融合逐渐成为细胞工程的一项核心技术,它不仅为核质相互关系、基因调控、遗传互补、肿瘤发生、基因定位、衰老控制等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有力手段,而且在遗传学、动植物远缘杂交育种、发育生物学、免疫学、医药、食品以及农业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价值[2]。

它已成为杂交育种、单克隆抗体制备、动物克隆以及抗癌疫苗研发等现代生物医学研究中的一项关键技术。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细胞融合技术的应用领域越来越广,产生的影响也日益显著,本文就其现有的研究情况进行讨论。

2 细胞融合技术2.1仙台病毒(HVJ)诱导法2.1.1仙台病毒诱导法原理1962年日本的冈田善雄偶然发现了由仙台病毒引起的细胞融合成多核细胞的现象[2]。

由于仙台病毒诱导细胞融合法较简便,特别是许多种类的细胞对其敏感,所以常选用仙台病毒作为细胞融合的诱导剂。

仙台病毒属于RNA病毒,其质膜表面存在两种糖蛋白,一种是HANA 蛋白,它具有凝集红细胞能力和神经氨酸普酶活性。

一种是F蛋白,它具有质膜融合能力(质膜和细胞膜融合的能力)、细胞融合能力和溶血能力。

仙台病毒诱导细胞融合的能力与共质膜表而两种糖蛋白有关:(1)HANA蛋白能使病毒吸附在细胞膜表面,具有凝集素的作用。

《生物制药工艺技术》细胞工程制药技术

《生物制药工艺技术》细胞工程制药技术
高浓度的NaHCO3,常用10%的CO2来平衡。 2.血清 血清添加终浓度一般为5~20%。 3.无血清培养基 • 无血清培养基用化学添加剂(包括某些动物来源的蛋 白质)维持神经细胞存活与生长而不需要在培养基中 添加血清。
细胞培养基配制
• 目前在国内市场主要是干粉型,配制培养基要注意以下 问题:
• 1)认真阅读说明书。说明书都注明干粉不包含的成分, 常见的有NaHCO3、谷氨酰胺(3%Gln)、丙酮酸钠、 HEPES等。这些成分有些时必须添加的,如NaHCO3、谷 氨酰胺,有些根据实验需要决定。
• 3.贴壁生长细胞传代
• 采用酶消化法传代。常用的消化液有0.25%的胰蛋 白酶液。
(二)细胞的冻存
• 细胞冻存与细胞传代保存相 比可以减少人力、经费,减 少污染,减少细胞生物学特 性变化。
细胞冻存的原理
• 当细胞冷到零度以下,可以产生以下变化:细胞器 脱水,细胞中可溶性物质浓度升高,并在细胞内形 成冰晶。
• 2)配制时要保证充分溶解,NaHCO3、谷氨酰胺等物质 都要等培养基完全溶解之后才能添加。
• 3)配制所用的水应是当天制备的三蒸水。
• 4)所用器皿应严格消毒。 • 5)配制好的培养基应尽快过滤,无菌保存.
(二)细胞培养用溶液
1.平衡盐溶液 (balanced salt solution,BSS)
任务二 动物细胞培养
一、动物细胞培养技术概述
(一)动物细胞培养技术及其应用 细胞培养技术是从体内组织取出细胞,在体
外模拟体内的环境下,使其生长繁殖,并维持 其结构和功能的一种培养技术。
细胞培养的培养物可以是单个细胞,也可 以是细胞群(组织块)。
细胞培养的应用
1、科学研究:
药物研究开发与基础研究 2、生物制药

细胞工程-细胞融合

细胞工程-细胞融合

杂交细胞又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种间杂 交细胞(interspecific hybrid cell ),即 亲本细胞来源于不同的种,如小鼠细胞 和人细胞的杂交;另一种是种内杂交细 胞(intraspecific hybrid cell),即亲本细 胞来源于同一个种,如小鼠成纤维细胞 和小鼠淋巴细胞的杂交。
三、电处理融合法
电融合技术(electrofusion technique)是20世 纪80年代发展起来的细胞融合技术。
电融合技术的原理是: 以电降解及双向电泳的联合作用为基础,使
两个细胞的带电膜被此靠近; 由于膜组分界面的相互作用、电位移或电场
切线力的影响,膜表面的颗粒发生位移,而在 移开颗粒的区域,将暴露出脂质;
仙台病毒为圆球形,由RNA核心、衣壳和囊膜 组成。囊膜实质上是病毒离开宿主细胞时包上 的一层宿主质膜,但又与宿主质膜不完全相同。 最明显的变化就是病毒囊膜上有许多刺突 (spike),每个刺突都是一个单价血细胞凝集素, 仙台病毒因此具有凝集血细胞和其他细胞的能 力。
另外,刺突还具有唾液酸苷酶的活性,能水解 寡糖链上的唾液酸残基,因而仙台病毒还可以 依赖刺突的唾液酸苷酶活性攻击细胞表面。
目前,动物细胞融合主要用于生产单克 隆抗体、核酸疫苗等特定的生物制品及 用于研究培育动物新品种。
在基础理论研究上,动物细胞融合技术 对研究细胞分化、基因定位、肿瘤发生 机制与诊治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
动物细胞融合技术也应用于基因治疗、 细胞治疗以及组织工程等新的治疗方法 中。
特别是将外源基因在哺乳动物的乳腺中 特异表达的乳腺生物反应器技术的发展, 更是将药用蛋白质的生产带到一个前所 未有的高度。
第二节 细胞融合方法
一、用病毒做促融剂促进细胞融合的方 法

细胞融合技术

细胞融合技术
《细胞工程》
细胞融合技术
【摘要】细胞工程是四大生物工程中的一种,其中细胞融合技术则是细胞工程的关键技术。 人们对细胞融合机理和融合方法的了解越来越多,在实践应用中的范围也越来越广。细胞融 合技术作为细胞工程的一项核心基础技术已在农业、 医药、 环保等领域得到了迅速发展和应 用。 该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改进, 一方面表现在融合剂上,另一方面则体现在新用法上,并且也 体现在融合对象的不断扩展上。 现在新的细胞融合技术方法正在尝试着将各种物理和化学手 段综合应用,使细胞融合的方法、手段向操作更为简便,易于量化研究,同时又能够使融合率 向不断提高的方向发展。本文对细胞 (包括植物细胞、动物细胞、微生物细胞)融合的机理、 方法以及细胞融合技术的应用进行了简单的综述。 【关键词】细胞融合 方法 应用
1
《细胞工程》
重大的实践意义,正得到科学界的日益重视。 经过长期反复研究和实践,细胞融合技术逐步发展和完善起来,已成为生物 工程的基础技术之一。特别是近 20 年来,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有力地推动 了生物科学各领域的发展。细胞融合方法得到了不断的更新,融合率也得到逐步 的提高。 2 细胞融合的方法 2.1 生物法 自从研究者发现活的仙台病毒可以在体内介导癌细胞融合后,人们又实现了 用灭活的病毒促使动物异种细胞融合, 从而跨越了细胞融合种属屏障,推动了细 胞融合技术跃上了新台阶。解决病毒制备的困难、操作复杂和灭活病毒效价的差 异等问题是用病毒诱导细胞融合一种新的研究方向。 2.2 化学法 2.2.1 盐类融合法。 此法是应用较早的诱导原生质体的融合方法。盐类的融合剂对原生质体的破 坏很小。今后的研究应提高其融合率, 使其对液泡化高的的原生质体能够诱发融 合。 2.2.2 聚乙二醇融合法( PEG 法)。 加拿大籍华人高国楠 (1974) 用聚乙二醇 (PEG) 试剂为融合剂诱导大豆与大 麦、玉米与大豆、哈加野豌豆与豌豆的融合。此法比病毒更容易制备和控制,活 性也较稳定,用 PE 试剂作为病毒的替代物诱导细胞的融合。在 PEG 试剂诱导细 胞融合的有效浓度范围内( 50% ~ 55%) 对细胞的毒性应该进一步减小。 2.3 物理法 2.3.1 激光融合技术。 1987 和 1989 年德国的海德堡理化研究所采用了准分子激光器让油菜原生 质体融合,从开始光照到完成融合仅需要几秒钟。该法可选择在任意两个细胞进 行融合,易于实现特异性的细胞融合,作用于细胞的应力小,定时定位性较强,损伤 小,参数也易于控制,操作方便,并可利用监控器清晰的观察整个细胞融合过程,实 验重复性液好,无菌无毒性,但是它只能逐一的处理细胞。 2.3.2 离子束细胞融合技术。

列举在细胞工程方面的5项科技成果

列举在细胞工程方面的5项科技成果

列举在细胞工程方面的5项科技成果细胞工程作为科学研究的一种手段,已经渗入到生物工程的各个方面,成为必不可少的配套技术。

在农林、园艺和医学等领域中,细胞工程正在为人类做出巨大的贡献。

1.粮食与蔬菜生产利用细胞工程技术进行作物育种,是迄今人类受益最多的一个方面。

我国在这一领域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以花药单倍体育种途径,培育出的水稻品种或品系有近百个,小麦有30个左右。

其中河南省农科院培育的小麦新品种,具有抗倒伏、抗锈病、抗白粉病等优良性状。

在常规的杂交育种中,育成一个新品种一般需要8~10年,而用细胞工程技术对杂种的花药进行离体培养,可大大缩短育种周期,一般提前2~3年,而且有利优良性状的筛选。

前面已介绍过的微繁殖技术,在农业生产上也有广泛的用途,其技术比较成熟,并已取得较大的经济效益。

例如,我国已解决了马铃薯的退化问题,日本麒麟公司已能在1000升容器中大量培养无病毒微型马铃薯块茎作为种薯,实现种薯生产的自动化。

通过植物体细胞的遗传变异,筛选各种有经济意义的突变体,为创造种质资源和新品种的选育发挥了作用。

现已选育出优质的番茄、抗寒的亚麻、以及水稻、小麦、玉米等新品系。

有希望通过这一技术改良作物的品质,使它更适合人类的营养需求。

蔬菜是人类膳食中不可缺少的成分,它为人体提供必需的维生素、矿物质等。

蔬菜通常以种子、块根、块茎、插扦或分根等传统方式进行繁殖,化费成本低。

但是,在引种与繁育、品种的种性提纯与复壮、育种过程的某些中间环节,植物细胞工程技术仍大有作为。

例如,从国外引进蔬菜新品种,最初往往只有几粒种子或很少量的块根、块茎等。

要进行大规模的种植,必须先大量增殖,这就可应用微繁殖技术,在较短时间内迅速扩大群体。

在常规育种过程中,也可应用原生质体或单倍体培养技术,快速繁殖后代,简化制种程序。

另外,还可结合植物基因工程技术,改良蔬菜品种。

2.园林花卉在果树、林木生产实践中应用细胞工程技术主要是微繁殖和去病毒技术。

细胞融合技术

细胞融合技术

细胞融合技术及其研究进展摘要:细胞工程是四大生物工程之一,细胞融合是生物工程研究的重要内容和核心基础技术,该技术已在农业、医药、环保等领域取得了开创性的研究成果,而且应用领域不断扩大。

细胞融合技术的不断改进一方面表现在融合剂上,另一方面体现在新方法上,再者体现在融合对象的不断扩展上。

现在新的细胞融合方法正在尝试将各种物理、化学手段综合应用,使细胞融合的方法和手段向操作更为简便,便于量化研究,同时又能使融合率得到不断提高的方向发展。

本文主要介绍细胞融合技术的发展史及其新的研究进展,并对它们的优缺点进行简要的评述。

关键词:细胞工程细胞融合技术研究进展细胞融合技术是近20多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项新兴细胞工程技术。

细胞融合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把不同种生物的单个细胞融合成一个细胞。

这个融合后的细胞可以培养成为新的物种、品系或成为新的细胞工程产品。

这项技术不仅为核质相互关系、基因调控、遗传互补、肿瘤发生、基因定位、衰老控制等理念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手段。

而且在遗传学、动植物远缘杂交育种、发生生物学、免疫医学以及医药、食品、农业等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特别是在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哺乳动物的克隆以及抗癌疫苗的研发等技术中细胞融合技术已成为关键技术。

随着细胞融合技术研究的不断深入,其发展前景及其产生的影响将日益显著。

1细胞融合及其意义1.1细胞融合的概念所谓细胞融合就是指在外力 (诱导剂或促融剂 )作用下,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异源 (种、属间 ) 细胞或原生质体相互接触,从而发生膜融合、胞质融合和核融合并形成杂种细胞的现象称为细胞融合或细胞杂交。

如取材为体细胞则称体细胞杂交[ 1 ]。

体细胞融合后可形成四倍体或多倍体细胞。

由此形成的杂交细胞,具有新的遗传或生物学特性。

1.2细胞融合的意义细胞能不受种属的局限可实现种间生物体细胞的融合,使远缘杂交成为可能,因而是改造细胞遗传物质的有力手段。

它的意义在于:一方面它打破了仅仅依赖有性杂交重组基因创造新种的界限,扩大了遗传物质的重组范围。

动物细胞工程—动物细胞融合

动物细胞工程—动物细胞融合

动物细胞融合与植物细胞杂交的比较
动物细胞融合与植物细胞杂交的比较
动物细胞融合
植物细胞杂交
融合原理 融合预处理 诱导方法
细胞膜流动性
细胞膜流动性,植物细胞全能型
用胰岛蛋白酶或胶原蛋白酶使细胞分散 用纤维素酶、果胶酶去除细胞壁后诱导
后诱导细胞融合
原生质体融合
灭活的病毒、电激、聚乙二醇
电激、振动、离心、聚乙二醇
结果 应用
杂交细胞
杂交植株
制备单克隆抗体、病毒疫苗、干扰素等
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的障碍,扩展杂交 亲本范围,培育新品种
思考题:
思考题:
为什么细胞融合过程中使用的病毒需要灭活?不灭活的病毒可以作为诱 导剂吗?
自发融合:同种细胞在培养时2个靠在一起 的细胞自发合并。 诱发融合:异种间的细胞必须经诱导剂处理 才能融合。
第二章
动物细胞融合原理
动物细胞融合原理
动物细胞融合原理 原理: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诱导融合因素: 生物方法(病毒) 化学方法(聚乙二醇PEG) 物理方法(离心,震动,电刺激)
基因产物:mRNA、tRNA、rRNA
第三章
动物细胞融合的具体步骤
动物细胞融合的具体步骤
动物细胞融合的具体步骤
细胞准备
细胞融合
杂种细胞 选择
杂种细胞 克隆
分贴壁和悬浮细胞两 种。前者可直接将两 亲本细胞混合培养, 后者需制成一定浓度 的细胞悬浮液。
加促融因子于将 行融合的细胞之 中,诱导融合。
利用选择性培养 基等,使亲本细 胞死亡,而让杂 种细胞存活。
动物生物技术
动物细胞融合
第一章
动物细胞融合
动物细胞融合
动物细胞融合

细胞工程(cell engineering)技术

细胞工程(cell engineering)技术

细胞工程(cell engineering)技术广义的细胞工程(cell engineering)指所有应用于生物学和医学的、以细胞为操作对象的技术手段,其中也包括细胞培养。

一般地说,细胞工程主要指应用各种手段对细胞不同结构层次(整体、细胞器、核、基因等)进行改造,如进行细胞融合、核移植、基因转移等,以获得具有特定生物学特性的细胞。

一.细胞融合技术在细胞自然生长情况下,或在其他人为添加因素存在下,使同种细胞之间或不同种类细胞之间相互融合的过程,即为细胞融合(cell fusi on)。

通过细胞融合,可将来源于不同细胞核的染色体结合到同一个核内,结果形成一个合核体的杂种细胞。

细胞在生长过程中,可能发生自发的融合,但几率很低。

在实际工作中常采用各种促融合手段,包括病毒类融合剂如仙台病毒、化学融合剂如聚乙二醇(PEG)及电激融合法等。

在进行细胞融合反应和适当时间的培养后,需要通过一定方法对两种亲本细胞融合产生的具有增殖能力的杂种细胞进行筛选。

筛选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抗性筛选、营养缺陷筛选和温度敏感性筛选等。

细胞融合最典型的应用是单克隆抗体技术。

细胞融合技术的发展和骨髓瘤细胞株的建成促成了B细胞杂交瘤技术的建立和单克隆抗体技术的成功。

1975年Koehler和Milstein将用绵羊红细胞免疫的小鼠脾细胞和体外培养能长期繁殖的小鼠骨髓瘤细胞融合,获得了具有两种亲本细胞特性的杂交细胞,即既能在培养条件下长期生长增殖,又能分泌特异的抗绵羊红细胞的抗体的B淋巴细胞杂交瘤。

对这种融合细胞进行克隆化以后,即可获得来自同一细胞克隆的抗体,这种抗体具有高度的均一性,称为单克隆抗体。

二.核移植技术细胞核移植(nuclear transfer)是指将一个双倍体的细胞核(可来自胚胎细胞或体细胞)移植到去核的成熟卵母细胞或受精卵中。

重组的卵细胞可以植入母体,并能发育为与供核细胞基因型相同的后代,因此又称为动物克隆技术。

1997年诞生的克隆羊“多利”就是体细胞核移植技术的产物。

细胞融合-方法-应用

细胞融合-方法-应用
• 这种手段打破了仅仅依赖有性杂交重组基因创造新种的 界限,扩大了遗传物质重组的范围。
• 体细胞杂交产生的杂种细胞含有来自双亲的核外遗传系 统,在杂种的分裂和增殖过程中双亲的叶绿体、线粒体 DNA亦可发生重组,从而产生新的核外遗传系统。
6
第二节 细胞融合常用的方法
7
按促融剂的不同分为
• 生物法 • 化学法 • 物理法
18
聚乙二醇(PEG)诱导法的步骤
1. 将两种不同亲本细胞各取5×l06个混匀; 2. 离心沉淀,吸去上清液; 3. 加1ml 50%PEG溶液,用吸管吹打,使之与细胞接触1分钟; 4. 加9ml 培养液,离心沉淀,吸去上清液; 5. 加5ml 培养液,分别接种5个直径60mm平皿,每个平皿加
培养液至 5ml,37℃的CO2培养箱中培养; 6. 6—24小时后,换成选择培养液筛选杂交细胞。
3
• 细胞融合技术作为细胞工程的核心基础技 术之一,已在农业、医药、环保等领域取 得了开创性的研究成果,而且应用领域不 断扩大。
• 细胞融合技术不仅为核质关系、基因调控、 遗传互补、细胞免疫学、肿瘤发生、基因 定位、衰老控制等理论领域的研究提供了 有力的手段,而且被广泛应用于免疫学、 遗传学、发生生物学,特别是在单克隆抗 体及动植物远缘杂交育种等方面具有十分
程; 免去PEG诱导后的洗涤过程、诱导过程可控性强。
23
电融合的基本步骤
• 细胞膜的接触:当原生质体置于电导率很低的溶 液中时,电场通电后,电流即通过原生质体而不 是通过溶液,其结果是原生质体在电场作用下极 化而产生偶极子,从而使原生质体紧密接触排列 成串。
• 膜的击穿:原生质体成串排列后,立即给予高频 直流脉冲就可以使原生质膜击穿,从而导致两个 紧密接触的细胞融合在一起。

细胞工程技术在再生医学中的应用

细胞工程技术在再生医学中的应用

细胞工程技术在再生医学中的应用在当今医学领域,细胞工程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并在再生医学中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

再生医学旨在修复、替代或再生受损的组织和器官,为众多疾病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细胞工程技术作为再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了有力的手段。

细胞工程技术涵盖了多种方法和策略,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包括细胞培养、细胞分化诱导、细胞融合以及干细胞技术等。

细胞培养是细胞工程技术的基础。

通过在适宜的条件下培养细胞,可以大量扩增细胞数量,为后续的应用提供充足的细胞来源。

例如,在皮肤组织工程中,通过培养皮肤细胞,可以构建出人工皮肤,用于治疗烧伤和慢性皮肤溃疡等疾病。

细胞分化诱导则是让细胞在特定的条件下朝着特定的方向分化,形成具有特定功能的细胞类型。

科学家们已经能够通过化学物质、生长因子和基因调控等手段,诱导干细胞分化为心肌细胞、神经细胞、胰岛细胞等多种细胞类型。

这为治疗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和糖尿病等提供了可能。

以心肌梗死为例,通过诱导干细胞分化为心肌细胞,并将其移植到受损的心脏部位,有望修复受损的心肌组织,恢复心脏功能。

细胞融合技术是将不同来源的细胞融合在一起,形成具有新特性的杂种细胞。

这种技术在癌症治疗和免疫治疗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例如,将肿瘤细胞与免疫细胞融合,可以制备出具有肿瘤抗原特异性的免疫细胞,增强免疫系统对肿瘤的识别和攻击能力。

而干细胞技术无疑是细胞工程技术在再生医学中最具前景的领域之一。

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的能力,分为胚胎干细胞和成体干细胞两大类。

胚胎干细胞具有全能性,可以分化为机体的各种细胞类型,但由于其来源和伦理问题,应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成体干细胞则存在于人体的各种组织和器官中,如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神经组织中的神经干细胞等。

成体干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分化为相应组织的细胞,用于修复和再生受损的组织。

在再生医学中,干细胞技术的应用广泛。

例如,造血干细胞移植已经成为治疗白血病、淋巴瘤等血液系统疾病的有效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细胞工程是四大生物工程之一,细胞融合技术作为细胞工程的一项心基础技术已在农业、医药、环保等领域取得了开创性的研究成果,而且应用领域不断扩大。

细胞融合技术的不断改进一方面表现在融合剂上,另一方面体现在新方法上,再者体现在融合对象的不断扩展上。

现在新的细胞融合方法正在尝试将各种物理、化学手段综合应用,使细胞融合的方法和手段向操作更为简便,便于量化研究,同时又能使融合率得到不断提高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方法动物细胞融合植物细胞融合应用1.细胞融合常用的技术1.1生物法仙台病毒HVJ诱导法1962年日本的冈田善雄偶然发现了由日本血凝性病毒HVJ或称仙台病毒引起的艾氏腹水瘤细胞融合成多核细胞的现象+ 冈田善雄的研究为人工诱导体细胞杂交奠定了方法学基础, 细胞融合现象的发现引起细胞学界的高度重视。

1.2化学法1.2.1盐类融合法此法是应用最早的诱导原生质体融合的方法。

盐类融合剂对原生质体的破坏小。

今后研究应提高其融合率,使其对液泡化发达的原生质体能够诱发融合。

1.2.2高钙和高pH值融合法Keller首先发现高Ca2+和高pH值可以诱发融合。

Melchers用此法将烟草种内2个光敏感突变体诱导融合成功并获得100余株体细胞杂种。

提高该方法的使用范围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1.2.2聚乙二醇融合法(PEG法)加拿大籍华人高国楠(1974)用聚乙二醇(PEG)为融合剂诱发大豆与大麦、大豆与玉米、哈加野豌豆与豌豆的融合[5]。

此法比病毒更易制备和控制,活性稳定,用PEG作为病毒的替代物诱导细胞融合。

在PEG诱导细胞融合的有效浓度范围内(50%~55%)对细胞的毒性应进一步减小。

1.3物理法1.3.1电脉冲诱导细胞融合技术电脉冲诱导细胞融合技术,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目前已成为细胞融合的有效手段之一。

该技术融合效率高,是PEG的100倍,操作简便、快速,对细胞无毒无害,可在显微镜下观察融合全过程[6]。

1.3.2激光融合技术1987和1989年德国海德堡理化研究所采用准分子激光器使油菜原生质体融合,从开始照射到完成融合仅需几秒钟[7]。

该法可选择任意两个细胞进行融合,易于实现特异性细胞融合,作用于细胞的应力小,定时定位性强,损伤小,参数易于控制,操作方便,可利用监控器清晰地观察整个融合过程,实验重复性好,无菌无毒性,但它只能逐一处理细胞。

2细胞融合技术的最新进展2..1基于微流控芯片的细胞融合技术随着微机电系统mems技术和微加工技术的发展,微电极阵列的设计加工制作也日趋成熟,加之微通道网络可以整合到生物芯片之上,这将使得微流控系统成为细胞融合的理想平台,利用微流控系统可以按照预定的要求大量融合异种细胞.目前,基于微流控芯片的细胞融合技术已成为细胞融合技术研究的重点领域。

优点:基于芯片技术的微流控系统不仅可以实现对细胞甚至单个细胞的操控,比如转移、定位、变形等,也可以同时输送、合并、分离和分选大量细胞,细胞融合在芯片上可以通过并行或快速排队的方式实现.缺点:由于在微通道内的腔体容积很小,所以会大幅减少细胞融合中所需的细胞数量,同时细胞融合率和杂合细胞的成活率会大大提高.2.2高通量细胞融合芯片高通量细胞融合芯片利用微电极阵列在微米范围内(0~40um)产生的高强度、高梯度辐射电场,使得细胞在特殊辐射电场的作用下产生介电质电泳力,精确处理和刺激预定的目标细胞,从而使目标细胞按照预先设计的方向(可以是任何预先设计好的方向)以预定的速度(可以是不同种的细胞以不同的速度定向)移动,从而按照设计要求准确地、大批量地得到目标细胞配型,集成微电极阵列的微流控系统,可以方便灵活地实现对细胞的操作、隔离和转移.由于在微通道内微电极间距可以做得很小,因此获得同样强度的辐射电场强度只需施加较低电压的交变电场和脉冲即可,不用加载昂贵的高电压发生装置例如, 在20um 的电极对间距施加14 V的脉冲就相应地可以获得7 kV/cm 的高强度场强, 这足以形成细胞融合所需要的电场强度。

高通量细胞融合芯片可以与化学诱导融合、电诱导融合等方法相互结合,比如:在细胞融合缓冲液中加入少量的peg可大大提高细胞的融合率.此外,二价阳离子以及蛋白酶对细胞进行预处理,融合率也可大幅提高$ 然而,截至目前各国与此相关的细胞融合实验工作只有几篇文章见诸报端,许多构想也只是在理论层次上的探讨$2.3空间细胞融合技术由于地球引力的存在,有液泡的原生质体与无液泡的原生质体的密度差加大,异源细胞间的融合得率十分有限. 在利用动物细胞融合生产单克隆抗体过程中,由于无法排除地球引力的影响,要提高淋巴细胞和骨髓瘤细胞的融合得率相当困难世纪’9 年代以来,人们在空间材料科学的启发下,试图利用空间微重力条件改进细胞融合技术.大量的飞行实验结果表明,在微重力条件下酵母细胞的融合得率有很大的增加,融合得率增加主要是由于降低了重力沉降影响,而杂种细胞的活力增加可能是由细胞排列时间缩短引起的.在取得这些成功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融合后的细胞在空间培养的可能性已经具备.2.4离子束细胞融合技术雷电、辐射等自然过程中产生的低能离子可作用于生物体,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的余增亮等人发现并证实了离子注入生物效应和粒子沉积生物效应的存在,建立了质量、能量、电荷三因子作用机制体系. 在离子束与生物体相互作用中,粒子的植入、动量的传递和电荷交换可导致细胞表面被刻蚀,引起细胞膜透性和跨膜电场的改变. 据此原理,发展了离子束诱导细胞融合技术。

此项研究一旦成功,将改变传统的一对一细胞融合的弊端,减少供体细胞导入的染色体范围,使融合更具目的性,大大减少筛选的工作量,将是细胞融合研究的一大进步.2.5非对称细胞融合技术非对称细胞融合技术,是利用某种外界因素- 常为:射线,辐照某一细胞原生质体,选择性地破坏其细胞核,并用碘乙酰胺碱性蕊香红6G处理在细胞核中含有优良基因的第2种原生质体,选择性地使其细胞质失活.然后融合来自这2个原生质体品系的细胞,从而实现所需胞质和细胞核基因的优化组合,或使前者被打碎的细胞核染色体片段中的个别基因渗入到后者原生质体的染色体内,实现有限基因的转移,从而在保留亲本之一全部优良性状的同时改良其某个不良性状。

3.细胞融合技术的应用3.1动物细胞融合技术的应用3.1.1用于基因定位和绘制人类基因图谱JP2 杂种细胞中某一染色体或其片段的存在与否与细胞的某一性状表达与否相联系,从而可以实现把基因定位于某一染色体或某一区段上。

1967年Weise和Green发现在人和鼠的融合细胞中,人的染色体优先丢失,并证明利用这一特点有可能对人染色体上的基因进行定位。

1970年Ruddle等开始系统地用融合细胞作为实验系统来绘制人类基因图。

3.1.2一般认为肿瘤细胞表面抗原不能诱导强的免疫应答反应,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与肿瘤细胞融合形成的树突状细胞疫苗能够有效地激发机体的细胞免疫应答,无论是在动物研究还是在人体早期临床试验中都证明这是一种方便、安全、可行的方法[4]。

并且由于融合细胞可以在体内存活,因此可以维持较长时期的免疫应答,有利于诱发机体产生有效的抗肿瘤免疫。

肿瘤抗原可以肽段或完整蛋白的形式与DCs结合,或者将肿瘤抗原基因转化进DCs中,使其内源性地表达抗原,这两种方法在抗肿瘤免疫应答中均有效[5-9],但适于免疫的肿瘤抗原及其基因难以鉴定从而限制了其应用[2],有实验证明用这两种方法制备的肿瘤疫苗的免疫原性不及肿瘤细胞与树突状细胞直接融合的异核细胞,融合细胞保持了DCs和肿瘤细胞的特性,并且能高效地将未知的肿瘤抗原提呈给免疫系统,今后肿瘤疫苗的研究工作将集中在疫苗的纯化上,以期用高度纯化的杂合细胞来激发更为有效和强烈的免疫应答反应,使得这种方法在临床应用中更为实际[10-11]。

3.1.3 用于生产单克隆使小鼠脾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形成能产生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body,McAb)的杂交瘤细胞,单克隆抗体具有专一性和灵敏性,作为理论研究的工具在病原检测和疾病治疗以及食品安全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1985年,中科院上海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研制成功抗北京鸭红细胞和淋巴细胞表面抗原的单克隆抗体,同时还与有关医学部门合作,成功地制备了抗人肝癌和肺癌的单克隆抗体。

在神舟四号上我国自制的细胞电融合仪分别进行了植物细胞的电融合试验和动物细胞的电融合试验,动物细胞电融合实验采用纯化的乙肝疫苗病毒表面抗原免疫的小鼠B淋巴细胞和骨髓瘤细胞,目的是获得乙肝单克隆抗体。

目前有关单位利用McAb作用的专一性这一特点正在探索用“生物导弹”对癌症进行3.1.4体细胞核移植技术(somatic cell nuclear tran sfer technique,SCNT)是将细胞核移植到另一细胞的细胞质中的生物技术。

动物体细胞融合后,杂种细胞难以发育再生为一个个体,但借助于细胞核移植的方法将融合后杂种细胞的细胞核移入去核成熟卵内,可培育新的杂种。

另外,细胞核移植技术的建立,还为目前进行的哺乳动物体细胞克隆和转基因技术打下良好的实验基础[1]3.1.5SCNT将患者的任何体细胞与去核卵细胞融合,融合子进行有丝分裂形成囊胚,囊胚的内细胞团是多能干细胞,对多能干细胞进行诱导使其定向分化可形成所需的组织和器官用于器官移植,不仅解决了器官和组织来源问题,并且也避免了宿3.1.6(1)用于研究细胞的核质关系和个体发育。

20世纪70年代初,诞生了细胞拆合工程。

Carter于1967年发现细胞松弛素B(CB)能诱发体外培养的小鼠L细胞的排核作用。

Prescott等1972年首先应用离心术结合CB分离哺乳类细胞的胞质体获得成功,为研究哺乳类细胞的核、质相互关系、细胞质基因的转移开创了新的途径[12]。

异核体和细胞杂合子被用来确定基因调节因子,这些调节因子决定一个细胞表型消失或得以保持以及赋予受体新性状;通过对供体和受体细胞所有细胞特异性基因表达研究,细胞融合有助于人们了解发育,特别是在研究基因编码的可逆性方面。

在个体发育过程中,血红蛋白存在着从胚胎型向胎儿型(幼虫)最终向成人型的转换,对这些转换进行研究,除了揭示基因顺序表达的调控机理外,在医学方面也有意义,人们可以部分或全部扭转从胚胎型向胎儿型的转变从而治疗镰刀型贫血病[13]。

(2)用于揭示疾病发生的机制。

与其他技术结合使用,细胞融合是一种揭示疾病机理的有效方法。

例如,细胞融合与免疫荧光,生化分析,电镜技术相结合,Lattanzi G等对肌肉萎缩症发生的机理进行了研究[14]。

(3)用于膜蛋白动力学研究。

细胞融合技术与显微镜技术结合使用被用来研究膜蛋白动力学以及这些膜蛋白之间的关系,Péter Nagy等的研究发现大型膜蛋白群之间(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MHC,包括MHC Ⅰ和MHC Ⅱ)发生蛋白质交换,并且群内蛋白之间也发生蛋白移位,小蛋白群之间也存在着蛋白重排现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