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史读书笔记

合集下载

2021年国史大纲读书笔记

2021年国史大纲读书笔记

2021年国史大纲读书笔记“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我们抬头望向照耀千古的皓月繁星的时候,是否也曾想过,多少年后,我们的后人是否会记得我们?将以何提起我们?该如何评价我们?下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国史大纲读书笔记,欢迎查阅。

国史大纲读书笔记1这个星期因为自己偷懒的缘故,只读了本书的第一二章,即《婚姻》《族制》二章。

关于古代婚姻和族制,之前读的其他读物已有涉及,吕先生的论述则更为完整。

当然,即使吕先生自述「叙述力求扼要,行文亦力求浅显」,但是读起来还是颇有些费力。

吕先生写作此书,文白夹杂,用字精准,使我读起来还得时不时停下来查查词典。

此书原为编写大学教材所作,这也显示出当年的大学生与今日大学生素质之差异。

婚姻、族制二章,我每章都读了不下两遍。

印象最深刻的,却不是这两章的主旨本身,而是吕先生的性别观与婚姻观。

吕先生是民国时期人,论岁数当比今日青壮年男子早出生近一百年。

其关于两性关系与婚姻家庭之见解,却比今日之男性(主流男性,当然也有部分女性)要先进得多。

最让我感叹的是关于离婚一节。

古代(以清律为例)虽然「夫妻不相和谐而两相愿离」可离婚,但婚姻内男性对女性的支配地位导致男性不会轻易放手,而背夫私逃还要加罪。

因此,吕先生提到:「即使结婚之时,纯出两情爱慕,绝无别种作用掺杂其间,尚难保其永久,何况现在的婚姻,有别种作用掺杂的,且居多数呢?」要想解救痛苦的家庭,「与其审慎于结婚之时,不如宽大于离婚之际」。

通常男子谈论离婚问题,一般都难以跳出男权视角。

吕先生站在如此深明大义的高度为女子之自由辩护,读着读着,我都忍不住要怀疑吕先生是否真的是直男了。

瞬间联想到最近网上大火的「最美婚登员」,对前来办理离婚的夫妇谎称「打印机坏了」,迫使其无功而返。

如此举措,看似「挽救」了濒临破裂的家庭,然而除了满足婚登员个人的道德优越感之外,并不能解决任何实际问题。

人家夫妇本就不合,回去以后该吵的还得吵,岂是因为不能办理手续便可破镜重圆的?此类愚蠢的善人,其危害恐怕胜过理性的恶人。

国史十六讲读书笔记

国史十六讲读书笔记

国史十六讲读书笔记
《国史十六讲》是一本介绍中国历史的书籍,通过对中国历史
上重要事件和人物的讲解,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国的过去。

这本
书内容丰富,涉及了从古代到现代的各个历史时期,是一部值得深
入阅读和思考的历史著作。

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对这本书进行读书
笔记。

首先,这本书对中国历史的整体框架进行了梳理和阐述。

作者
通过十六讲的形式,将中国历史分为不同的时期进行系统性的介绍,包括夏商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秦汉时期、唐宋元明清时期等等。

每一讲都涵盖了该时期的重要事件、人物和社会背景,帮助读者建
立起对中国历史发展脉络的整体认识。

其次,这本书对于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了深入的解读。

通过对
关键事件和重要人物的讲解,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历史上
的各种变革和演变,以及这些事件和人物对中国历史产生的深远影响。

例如,作者对于秦始皇统一六国、唐太宗开创贞观之治、明朝
郑和下西洋等事件都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和分析,使读者能够对这些
历史事件有更加清晰的认识。

此外,这本书还对一些历史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解读。

例如,作者对于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制度、社会结构、文化传统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性的分析,帮助读者了解中国历史的多个层面,从而更好地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轨迹和特点。

总的来说,这本《国史十六讲》是一部值得一读的历史著作,通过对中国历史的全面介绍和深入解读,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和特点,对于学习和了解中国历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对你有所帮助。

中国历史读书笔记XX

中国历史读书笔记XX

中国历史读书笔记XX中国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古老国度,从秦时的统一到汉时的昌盛,从四大发明到祖冲之的圆周率,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中国历史读书笔记,欢迎来参考!《中国历史故事》读书笔记1 今天我看了一本书叫《中国历史故事》,其中的“孟母搬家”让我印象很深,小的时候也背过“昔孟母,择邻处”但是不明白其中的含义,今天终于懂了。

书中说的是孟子小时候很调皮,他妈妈对他非常严格,为了他有一个好的成长环境,搬了几次家,慢慢地,孟子开始变得守秩序、懂礼貌和喜欢读书了;还教育孟子“只有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才能获得渊博的知识,才能成为有用的人,做事千万不可半途而废”;还教育孟子要做人诚实。

孟子长大后,成为天下闻名的大师。

人们都说,这是他母亲潜移默化教育的结果。

这让我想到了我的妈妈,我妈妈也为了我,放弃了很好的工作,专门在家培育我、教导我;为了我进好的学校,也搬到学校附近租房住,妈妈还说,我读初中的时候,呀要在学校附近买房或者租房,为的是我可以多点时间休息,别把时间浪费在上下学的路上------我现在渐渐大了,也懂事多了,我一定要好好学习,争取用好的成绩来回报我亲爱的妈妈。

《中国历史故事》读书笔记2 开运河虽然有好处,但是他却犯了过错,反倒自己吃了苦果。

我们都知道,世界上有许多地方都有唐人街。

外国人叫中国人是“唐人”。

“唐人”这个响亮的称呼,是从哪儿来的?大唐帝国,威名远播四方,英明的唐太宗,谁不敬仰?繁华的长安城,吸引了多少外国学子和客商,谁不衷心向往?我们都听说过女皇武则天的事迹,唐明皇和杨贵妃的故事;读过韩愈、柳宗元的文章,李白、杜甫的诗;唐僧取经到印度,文成公主到西藏,一件件,一篇篇,那一个故事不深深扣动了我们的心房?可惜啊,可惜!好好一个大唐帝国,竟然断送在几个昏君手里。

他们自己昏了脑袋不要紧,却苦了可怜的老百姓,弄得天下乱纷纷,送了大唐帝国的性命。

我读了这一章之后,我觉得很可惜,大唐那时候很富饶,有诗人,也有官员,可以说是一个最好的年代,可是,由于那几个昏君,就毁了大唐的一切,我觉得这很可惜,如果大唐管理适当的话,我们说不定已经赶上了发达国家,成为威震四方的国家。

中国史学史读书笔记摘抄(3篇)

中国史学史读书笔记摘抄(3篇)

第1篇一、引言《中国史学史》是我国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所著,全书分为上下两册,共计二十余万字。

该书以史学的视角,系统地梳理了中国史学的发展历程,从先秦时期的历史观念到现代史学理论的演变,全面展示了中国史学的发展脉络。

以下是我阅读该书的一些摘抄和感悟。

二、先秦时期的历史观念1. 摘抄:《左传》中记载:“古者,史为书,书为藏,藏为术,术为道,道为德。

”感悟:这句话揭示了先秦时期历史观念的基本内涵,即史书是历史的记载,历史是文化的传承,文化是智慧的结晶,智慧是道德的体现。

2. 摘抄:《史记》中记载:“太史公曰:‘夫学者,必先博而后约,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感悟:这句话强调了先秦时期学者对待史学的态度,即博学、笃志、切问、近思,体现了对历史真理的追求。

三、秦汉时期的历史编纂1. 摘抄:《史记》中记载:“太史公曰:‘昔者,黄帝、尧、舜、禹、汤、文、武、成王、周公,此皆圣人也。

孔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感悟:这句话体现了秦汉时期史学家对历史人物的尊崇,以及对古代文化的传承。

2. 摘抄:《汉书》中记载:“自孔子没,百年之间,学者多传《论语》、《孝经》、《礼记》、《春秋》等。

”感悟:这句话说明了秦汉时期史学编纂的特点,即以儒家经典为基础,注重对历史事件的记载和解读。

四、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编纂1. 摘抄:《史通》中记载:“史者,记事之书也。

故史之所记,必因事而立论,因论而作史。

”感悟:这句话揭示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史学家对史学的认识,即史学是以事实为基础,以论述为手段,以记录为任务的。

2. 摘抄:《晋书》中记载:“夫史者,所以记功载德,流芳百世者也。

故必以事为经,以文为纬,经纬相错,乃成一家。

”感悟:这句话强调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史学家对史学编纂的要求,即以事实为经,以文辞为纬,使历史成为一家之言。

五、隋唐时期的历史编纂1. 摘抄:《唐书》中记载:“史者,国之宝也。

故必广采博收,详载事状,以传信于后世。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读后感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读后感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读后感读罢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史,就像是看了一部超级精彩、超级热血,还充满了无数惊喜与感动的超长连续剧。

从新中国成立的那一刻起,就像是一个超级英雄诞生了。

咱们国家那时候可真是一穷二白啊,就像一个穷小子,啥都没有,但是却有着满腔的热血和无比坚定的信念。

毛主席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告新中国成立的时候,我都能想象那场面,全国人民肯定是激动得热泪盈眶,感觉就像黑暗中突然亮起了一盏超级大灯,照亮了所有人的希望。

然后就是建设时期,那可真是全民撸起袖子加油干啊。

“一五”计划的时候,感觉全国就像一个大工地,大家都在热火朝天地搞建设。

像那些重工业,那就是咱们国家的骨骼,一点点地在强壮起来。

虽然过程中也有不少磕磕绊绊,就像学走路的孩子,免不了摔几个跟头。

大跃进的时候,有点心急了,想一下子跑起来,结果摔了个大跟头。

但是咱不怕啊,拍拍灰又站起来继续摸索着前进。

改革开放就像是给咱们国家注入了超级能量剂。

邓小平爷爷就像一个智慧的老神仙,轻轻一挥魔法棒,打开了中国通向世界的大门。

深圳这个小渔村就像被施了魔法一样,一夜之间变成了现代化的大都市。

各种新鲜玩意儿就像潮水一样涌进中国,外资企业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也来了。

老百姓的生活那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

我听长辈们说,以前买东西都得用票,粮票、布票啥的,现在超市里啥都有,想买啥就买啥,这变化可真是天翻地覆啊。

再看看咱们的科技发展,简直就是开了挂。

从“两弹一星”开始,咱们国家就像在宇宙中放了几个超级大烟花,向世界宣告咱们中国人可不是好惹的。

现在呢,咱们的高铁像闪电一样在大地上穿梭,5G技术让全世界都羡慕得流口水。

嫦娥奔月不再是神话,蛟龙入海也成了现实。

这就像在科技的赛场上,咱们从一个小跟班,一路逆袭成了超级大神。

咱们国家在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多挑战,就像游戏里的大怪兽。

洪水来了,地震来了,但是咱们中国人就像一群超级战士,众志成城,把这些大怪兽都给打败了。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这种团结的力量真的是让人特别感动。

极简中 国史读书笔记

极简中 国史读书笔记

极简中国史读书笔记《极简中国史读书笔记》最近读了一本让人眼前一亮的书——《极简中国史》,这可真是一本让人仿佛穿越时空,领略中华上下五千年风云变幻的奇妙读物。

书里没有那些让人头疼的长篇大论,也没有复杂到让人晕头转向的专业术语。

它就像是一位亲切的老朋友,用最简单、最直白的话语,把中国历史的大脉络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从古老的夏朝开始,那时候的人们还在为了生存与大自然苦苦搏斗。

想象一下,在一片荒蛮之地,人们穿着简陋的兽皮,拿着粗糙的石器,努力地开垦土地,种植庄稼。

他们可能会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洪水或者干旱而陷入绝望,但又从不放弃,顽强地与命运抗争。

那时候的首领,或许没有什么华丽的宫殿和威风的仪仗,但是他们凭借着智慧和勇气,带领着部落的人们一步步向前。

到了商朝,神秘的甲骨文出现了。

那些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奇怪符号,仿佛在诉说着那个时代的故事。

商朝人对鬼神的崇拜达到了一种让人惊叹的程度,每次重大的决策都要通过占卜来寻求神灵的指引。

我就在想啊,要是占卜的结果不如意,他们是不是会纠结得抓耳挠腮呢?周朝,那可是个讲究礼仪的时代。

什么天子、诸侯、卿大夫,等级森严,规矩多得让人咋舌。

但也正是这种礼仪制度,让社会有了一定的秩序。

不过,这当中也少不了各种权力的争斗和阴谋。

诸侯们表面上对天子恭恭敬敬,背地里却都在盘算着怎么扩大自己的势力。

春秋战国,那简直就是一个群雄逐鹿的大舞台。

各个诸侯国为了争夺霸权,打得不可开交。

这时候出现了好多厉害的人物,比如孔子、老子、墨子等等,他们的思想就像一道道光芒,照亮了那个混乱的时代。

孔子到处奔波,想要推行他的仁政,虽然碰了不少壁,但他那股执着的劲儿真让人佩服。

还有那些诸侯国之间的战争,动不动就是几万甚至几十万人的厮杀,那场面,光是想想都觉得惊心动魄。

秦始皇统一六国,那可真是了不起的壮举!他结束了长期的战乱,让天下有了一个统一的政权。

不过,他的统治手段也够严厉的,修长城、征劳役,老百姓可没少吃苦。

国史大纲阅读笔记

国史大纲阅读笔记

国史大纲阅读笔记读钱穆先生的《国史大纲》,就像开启了一场穿越时空的奇妙旅行。

这本书开篇就给了我一种厚重感,不是那种沉甸甸压得人喘不过气的沉重,而是一种历史沉淀积累出的、让人肃然起敬的厚重。

书中对于中国历史的阐述,仿佛是一幅幅生动的画卷在我眼前徐徐展开。

就拿书中提到的先秦时期来说吧。

那时候的中国,就像是一个刚刚学会走路的孩子,对周围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和探索的欲望。

各国之间的纷争、诸子百家的争鸣,那场面,光是想想都觉得热闹非凡。

当时的诸侯国,为了争夺土地和人口,打得那叫一个不可开交。

但您别说,这打来打去的,倒也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就说那秦国吧,一开始也不咋起眼,可人家愣是凭借着商鞅变法,一步步强大起来。

商鞅这哥们儿也是够厉害,他提出的那些个改革措施,在当时那可真是大胆创新啊!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这让普通老百姓也有了出人头地的机会。

以前那些贵族子弟,就算没啥本事,也能靠着祖上的荫庇混个一官半职。

现在可不行啦,你得真刀真枪地在战场上立功,才能加官进爵。

这一下,士兵们的积极性那叫一个高,打起仗来都不要命似的。

还有那诸子百家,更是让人眼花缭乱。

儒家提倡仁爱,主张以礼治国;道家追求自然无为,倡导顺应天道;墨家则主张兼爱非攻,呼吁大家要平等相爱,反对战争。

这一家家的学说,就像是摆在集市上的琳琅满目的商品,各有各的特色,各有各的妙处。

那时候的人们,思想可真是自由奔放啊,大家都能畅所欲言,表达自己对于这个世界的看法和理解。

再说说那时候的教育。

孔子他老人家可是开创了私人讲学的先河。

以前,教育那可是贵族的专利,普通老百姓根本没机会读书识字。

孔子可不这么认为,他觉得“有教无类”,不管你是贵族还是平民,只要你有心向学,他都愿意教你。

所以他的弟子那是来自各行各业,有穷的有富的,有当官的也有种地的。

孔子教他们六艺,也就是礼、乐、射、御、书、数,培养出来的学生那可都是全面发展的人才。

读着读着,我仿佛能看到孔子带着他的弟子们,在那绿草如茵的河畔讲学。

国史概要读书笔记600字

国史概要读书笔记600字

国史概要读书笔记600字五月末,提一支沉重的笔,扎进纸端,写一个关于历史的命题。

历史是什么呢?这是一个既简单又复杂的问题。

给历史下定义,就好比给文化下定义,可以有五花八门的说法。

历史给人以智慧,教人以具有历史纵深感的深邃眼光去看待过去,看待现在,看待将来,而不被眼前方寸之地所局限,不至于成为鼠目寸光的庸碌之辈。

我一直觉得,国史对于我们每个中国人来说都是必修课。

都是我们应该而且必须了解的东西。

并不仅仅只是书本身的价值和作者的文字功底让我倾倒。

初学者的好书25年,这是我读的第一本历史书。

对中国的历史认知都来自于高中历史以及18年的语文学习中。

这本书也不是单纯的讲历史,作者主要还是从土地关系以及国家经学两方面去l理解中国2k年的更替。

对于这本书,对于我来说,最大的作用,第一,帮我梳理了历史,扫除了很多盲点,误点,对中国历史时间线有了基础的认知。

第二,对经学,儒道学说在国家治理中的发展有了一定的了解,第三,土地关系和小农经济的中国古代开阔了我对历史多角度认识的想法。

作为我的第一本历史书,我觉得它很好,至少我能读懂,读得下去,对于我来说,他就是一本好书。

国史概要推荐理由经常能听到这样的问话:“我开始对历史有点兴趣了,有没有什么比较好的,又比较通俗易懂的中国通史能推荐一下?”《国史概要》,我个人觉得能很好地满足这个需求。

《国史概要》的作者是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樊树志老师。

之前有幸旁听过樊老师的国史概要课程,他似乎总是不苟言笑的,但文字读下来倒是时见性情。

内容丰富,文字讲究。

就像介绍里说的,这是一本对中国古代史的概述,起自史前时期迄至清代。

内容确实不同于以往的社会发展史模式,而是展现中华文明的发生、发展与演变,以此作为国史主线,演绎出新意。

可以这么说,从专业性角度来看,它是一本严肃的学术著作,有详细的脚注,言必有据,令人信服。

但与此同时,它雅俗共赏,既有学术性,也有可读性;既让专业读者认可,也让非专业读者能够接受,喜闻乐见。

《中国历史》读书笔记

《中国历史》读书笔记

《中国历史》读书笔记《中国历史》读书笔记(精选28篇)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你有什么领悟呢?需要写一篇读书笔记好好地作记录了。

但是读书笔记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中国历史》读书笔记,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中国历史》读书笔记篇1这一章讲的是古代历史:开运河虽然有好处,但是他却犯了过错,反倒自己吃了苦果。

我们都知道,世界上有许多地方都有唐人街。

外国人叫中国人是“唐人”。

“唐人”这个响亮的称呼,是从哪儿来的?大唐帝国,威名远播四方,英明的唐太宗,谁不敬仰?繁华的长安城,吸引了多少外国学子和客商,谁不衷心向往?我们都听说过女皇武则天的事迹,唐明皇和杨贵妃的故事;读过韩愈、柳宗元的文章,李白、杜甫的诗;唐僧取经到印度,文成公主到西藏,一件件,一篇篇,那一个故事不深深扣动了我们的心房?可惜啊,可惜!好好一个大唐帝国,竟然断送在几个昏君手里。

他们自己昏了脑袋不要紧,却苦了可怜的老百姓,弄得天下乱纷纷,送了大唐帝国的性命。

我读了这一章之后,我觉得很可惜,大唐那时候很富饶,有诗人,也有官员,可以说是一个最好的年代,可是,由于那几个昏君,就毁了大唐的一切,我觉得这很可惜,如果大唐管理适当的话,我们说不定已经赶上了发达国家,成为威震四方的国家。

《中国历史》读书笔记篇2书有很多种类,有的优美典雅,有的惊心动魄,还有的疑团重重……可这本《图说中国历史》却是神秘又让人好奇,慢慢翻动书页,似乎几百上千年的时光在指缝溜走,连空气都凝住了。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有着五千年的风风雨雨,《图说中国历史》浓缩了每个朝代的精华。

看着一个个朝代在我的眼底翻过,仿佛时光在逆转,河水在倒流,闭上眼,深深吸一口气,我穿越了时光隧道,再睁眼一看,我来到了秦朝。

虽然秦始皇统一了六国,但总是太残暴,我看见一批批百姓被赶去建长城,连老人和小孩也不放过,真是忍不住也想去帮忙搬砖。

刚一弯腰,我却被时光带到了玄武门,这儿正在进行一场激烈的战争,原来这就是玄武门之变,李世民杀死了自己的兄弟,坐上了皇位。

国史十六讲读书笔记摘抄

国史十六讲读书笔记摘抄

《国史十六讲》读书笔记《国史十六讲》是一部深入浅出、全面系统地介绍中国历史的著作。

作者以十六个专题为线索,贯穿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个方面,展现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辉煌历程。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受启发,对中国历史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以下是我的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

一、摘抄1. “中国历史的演进,是一部多元一体文化的交融史。

各个民族、各个地区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相互交流、相互融合,共同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中华文明。

”感悟:这段文字揭示了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特征,即多元一体文化的交融。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各个民族、各个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为中华文明的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这种多元一体的文化特色,也是我们今天所倡导的“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础。

2.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分封制到郡县制、从世官制到科举制的演变过程。

这些制度的变革,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不断进步和发展。

”感悟: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是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分封制到郡县制、从世官制到科举制,每一次制度的变革都代表着政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

这些制度的变革,不仅为中国的统一和稳定奠定了基础,也为后世政治制度的发展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3. “中国古代经济以农业为主导,商业和手工业也有长足的发展。

这些经济形态的发展,推动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繁荣与进步。

”感悟:农业、商业和手工业是中国古代经济的三大支柱。

这些经济形态的发展,不仅促进了经济的繁荣与进步,也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同时,这些经济形态的发展也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为我们今天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4. “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涵盖了哲学、文学、艺术、科技等多个领域。

这些文化成果不仅丰富了人类文明的宝库,也为后世的文化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和动力。

”感悟:中国古代文化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其博大精深的特点为后世的文化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灵感。

国史概要读书笔记400字

国史概要读书笔记400字

国史概要读书笔记历史的意义就不仅是为了追忆往昔的荣光,更是为了避免重复过去的错误。

历史之于我们,究竟是什么呢?我曾以为它就和化石一样,是既往发生过的事件的集合,理应是无偏颇的。

每当读到崔子弑齐君,而史官仍秉笔直书时,对其甚是钦佩。

然而,随着知识面的逐渐拓展,我发现历史有时候并非完全是忠实的记录,总会或多或少的夹杂着一些时代的局限或者史官个人的好恶,这是否意味着“历史就是胜利者的宣传”?这时的我曾经一度不太喜欢阅读充满着历史唯物主义和政治经济学的教科书,反而对通野史逸闻之类的通俗历史读本更感兴趣。

不过当跳出这些稗官野史,我发现中国历史上的某些事件,几乎可以和阿拉伯、西欧地区对应起来,比如唐朝的藩镇割据之于阿拔斯王朝的突厥将军和罗马皇帝的哥特人军团;而且历史并非不会重演,如汉朝的宦官干政之于唐末和明末的太监专权。

那么历史的意义就不仅是为了追忆往昔的荣光,更是为了避免重复过去的错误。

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人们对待先人的神话传说的态度截然不同。

西方学者批评中国的历史教科书在讲史前史时注重考古资料,忽视对神话传说的发掘,是切中要害的。

中国近代疑古思潮泛滥,对历史上的传说时代采取虚无主义的怀疑态度。

窃以为,对于古代的神话,西方人何止是对它们进行发掘,简直是想通篇引用呀。

更有趣的是,缅甸、韩国、越南、印度史料中动辄几千几万年的历史,或是几千万人的大战,甚至令人有些怀疑其计量单位大概不是十进制。

倒是我国的史官保持了应有的克制,至少不必为了一神教的信仰而强行附会神话中的历史。

这也使得在某种程度上,较之于《琉璃宫史》、《高卢战记》以及韩国历史教科书,中国的史书可信度更高一些。

纵观整本书,中国历史上的各个阶段似乎免不了“夷夏之辩”。

说白了,这也就是正统之争,统治阶级需要一样东西来证明自己的“天命”。

在禅让制下,继承者们需要做足了“禅让”这场戏,来表明自己的得国之正。

但直到夏启承袭了禹的帝位,才使得“夷夏”之间有了相对明确的分界线。

国史十六讲读书笔记摘抄

国史十六讲读书笔记摘抄

国史十六讲读书笔记摘抄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国史十六讲》是一本从历史的视角出发,探讨中国历史发展脉络的著作。

作者着眼整个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通过十六讲的主题,深入探讨了中国古代历史的各个方面。

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国史十六讲》的读书笔记摘抄,希望能够为大家提供一些参考和启发。

第一讲:《中华民族的原始社会及奴隶社会》在古代的中华民族,最初是以原始社会为基础的。

在原始社会中,人们还没有建立起私有制,生产力水平较低,生活方式主要以狩猎和采集为主。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人们开始进入奴隶社会,建立了土地私有制,奴隶制度逐渐成为主导。

第二讲:《中华民族的封建社会及农业经济》封建社会是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中国社会以封建制度为基础,土地私有制逐渐巩固,农业经济成为主要经济形式。

封建社会的核心是封建制度,农业生产是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

第三讲:《中国古代政体演变及其机制》中国古代政体经历了从部落联盟到封建制度的演变过程。

在封建制度下,中国的政治形式主要是以皇权为核心的封建王朝,皇帝是统治者,国家制度以皇权为中心,制度化程度较高。

第四讲:《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贡献及其成就》中华文明是世界上辉煌的文明之一,中国的文化对世界文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从孔子的思想到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国文明在各个领域都有着独特的贡献,被世界各国所传颂。

第五讲:《唐代社会及经济》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社会经济达到了相对繁荣的水平。

在唐代,中国的农业生产和手工业迅速发展,商业也日益繁荣,为唐代的社会稳定和繁荣提供了强大支持。

第六讲:《宋代社会及文化》宋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个重要历史阶段,因为宋代推行科举制度,促进了社会的向上流动,提高了社会文化的整体发展水平。

宋代文化繁荣,出现了许多伟大的文化人物和科学家,为中国文化的繁荣做出了杰出贡献。

第七讲:《元朝政治及社会制度》元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个特殊时期,它是在中国历史上由蒙古民族建立的政权。

极简中 国史读书笔记

极简中 国史读书笔记

极简中国史读书笔记《极简中国史读书笔记》最近读了一本关于中国史的书,真的是让我大开眼界!这本书就像是一个时光机,带着我穿梭在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那感觉,别提多奇妙了!书中从远古时代开始讲起,那时候的人类还过着茹毛饮血的生活。

想象一下啊,咱们的老祖宗们穿着简陋的兽皮,拿着粗糙的石器,在山林里追逐野兽,寻找食物。

他们没有舒适的房子,可能就随便找个山洞一躲,晚上还得提心吊胆地防着猛兽的袭击。

但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人类逐渐学会了用火,学会了制造工具,慢慢地开启了文明的曙光。

接着来到了夏商周时期,这个时候已经有了国家的雏形。

那时候的君王可不像咱们现在在电视里看到的那样威风凛凛、锦衣玉食。

他们也得操心着农业生产,祈求着老天保佑能有个好收成,不然百姓就得挨饿。

而且那时候的战争,虽说没有现在的枪炮,但也是残酷得很。

士兵们拿着青铜制成的兵器,喊着口号冲向敌人,一场仗打下来,血流成河,尸横遍野。

但也就是在这样的血与火中,中华民族的版图逐渐扩大,文化也开始慢慢融合。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那可真是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

什么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等,各路思想家纷纷登场,提出自己的治国理念和人生哲学。

孔子带着他的弟子们周游列国,到处宣扬“仁”的思想;老子骑着青牛,悠悠然讲着“道可道,非常道”;孙武则凭借着他的《孙子兵法》,指挥着千军万马。

那场面,简直就是思想的盛宴!这时候的诸侯国之间也是争斗不断,今天你打我,明天我打你。

但也正是在这种激烈的竞争中,各国纷纷变法图强,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再往后就是秦汉时期,秦始皇统一六国,那可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他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让整个国家真正成为了一个整体。

但他也够狠的,修长城、建阿房宫,搞得民不聊生。

结果秦朝没撑多久就灭亡了。

接着刘邦建立了汉朝,经过几代皇帝的努力,汉朝变得越来越强大。

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那叫一个威风!“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这句话听起来就让人热血沸腾。

学国史读后感

学国史读后感

学国史读后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科目和课程。

其中,历史课程是我个人非常喜欢的一门课程,尤其是学习国史。

通过学习国史,我不仅了解了我国的历史沿革,也更深刻地认识到历史对于现实和未来的重要性。

首先,学习国史让我意识到历史是我们的根基。

国史是一个浩瀚的长河,它记录着中华民族从远古到现代的兴衰荣辱。

学习国史,我看到了我国璀璨的文明史,也见证了我国遭受外敌入侵与内忧纷争的历史。

通过学习国史,我更加珍惜现在的和平、稳定和繁荣,同时也更加明白我们必须铭记历史,以避免再次走入困境。

其次,学习国史让我对历史人物和事件有了更深入的认知。

国史中的英雄人物和重大事件都给予我巨大的启示和冲击。

在年幼时,我总是对岳飞、文天祥这样的抗金英雄非常敬佩。

通过详细学习他们的事迹,我逐渐了解到他们是为民族利益而奋斗,舍生忘死的精神感染了无数后人。

而红色革命史中,我也从未来英雄中感受到了伟人的伟大和革命精神的强大。

除了学习历史人物,学习国史还让我更好地理解了一些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

比如,学习了鸦片战争这一段历史,我深深地意识到那是我国遭受帝国主义侵略的悲惨教训。

同时,通过学习国史,我了解到了世界历史上一些重大事件,比如两次世界大战,都对我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些历史事件让我更加成熟,也激励我学习,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最后,学习国史让我拥有了广阔的历史视野。

通过学习国史,我了解到了世界各国的历史,深入了解了不同文化的渊源和发展。

这不仅让我受益匪浅,也让我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

我相信,有了这样广阔的历史视野,我将能更好地适应未来的社会生活,更好地了解和理解其他国家和民族。

学国史,读后感如上所述,学习国史不仅让我了解了中华民族的曲折历程,也将我带向了世界各国的历史文明,让我有了更加宽广的眼界。

在我看来,学习国史不仅是一种学科,更是一种修养。

通过学习国史,我掌握了一个看待世界的工具,也拥有了一个如何认识自身和奋发向前的精神支撑。

《国史大纲》读书笔记

《国史大纲》读书笔记

《国史大纲》读书笔记一、以史救国:1930年代,中国正面临着两大危机:1、民族生存危机:1937年,日军就发起了全面侵华战争,中国的大片国土落如日军手中;2、民族认同危机:近代以来,中国在西方国家的侵略和文化冲击下,陷入了盲目西化的误区,全盘否定中国的过去。

在这样危机重重的情况下,钱穆选择了用历史来救国。

历史两大作用:1、了解中国的优势、劣势和独特之处,可以找到中国衰弱的深层原因,甚至可能找到历史上中国人克服类似生存危机的方法,从而为中国的自救自强提供借鉴。

2、能够帮助国人重塑民族认同感。

想要国人认同自己的民族,首先要让国人了解自己的民族。

而想要让国人了解自己的民族,就要让国人阅读本民族的历史。

国人了解了中国的历史,知道了中国文化的优秀之处,和辉煌过去,才有可能对中国的未来产生信心,从而重拾对本民族的认同感。

二、中国历史大脉络:政治上的三次飞跃:1、从西周到秦代,中国由分封制国家发展为郡县制国家。

2、从西汉到东汉,中国初步建立了人才选拔制度。

3、中国政治的第三次飞跃,是从魏晋到隋唐,出现了成熟的人才选拔制度。

这三次飞跃,中国从贵族制走向平民制。

学术思想呈现出独立、自由发展的趋势:1、学术从宗教中独立出来,从先秦诸子开始人文发展不依托宗教。

2、从贵族走向平民,学术向一般人开放。

3、从依附政治走向指导政治。

中国历史存在着两个非常严重的问题:一个是相权不断衰落,一个是科举制度失效1、相权萎缩直至消失。

所谓相权,就是宰相的权力,和它相对应的是君权,也就是皇帝的权力。

在历史发展中,宰相权力不断被挤压,最后在明代被取消。

皇权膨胀,让政府更容易失控。

2、“科举”失效。

科举考试内容,与具体行政脱节,唐代的诗歌和明清的八股,都存在这个问题。

三、中国社会的发展出路:1、钱穆提出,要拯救当时的中国社会,就要让国人了解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2、走出这个低谷期的方法,就是找到一直以来,驱动中国历史进步的那股动力,并且加以促进。

国史大纲读书笔记范文(通用5篇)

国史大纲读书笔记范文(通用5篇)

国史大纲读书笔记国史大纲读书笔记范文(通用5篇)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书笔记如何写了哦。

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书笔记头疼,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国史大纲读书笔记范文(通用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国史大纲读书笔记1平常我喜欢看书,上大学时去的最多的地方除了篮球场、自习室和实验室就是图书馆。

几乎每个星期我都会去一趟图书馆。

如果因为学习或其他事情很忙,长时间不看书,心里就会不踏实,总觉得缺点什么。

我喜欢广泛地看书:从《春秋左氏传》的动辄火拼到《铁凝散文集》的细腻描写宛如细水长流,从《金属材料学》的宽泛讲述到《固体物理》的严谨推导,从《老人与海》的硬汉形象到《飞鸟集》的恬淡老人,从《诛仙》中张小凡的执着到《梦里花落知多少》中三毛的哭泣,书籍一直陪我走过了大学四年,从来不离不弃。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在这里,我想向大家推荐一本书:《国史大纲》,作者钱穆。

钱穆老先生是我最尊敬的人之一。

钱老写过很多关于历史的书,我都喜欢看。

其中尤其喜欢看钱老的《国史大纲》。

读这本书最大的感受是从书中感受到钱老对祖国的强烈的热爱。

大师对祖国的热爱跃然纸上!《国史大纲》是让人尊敬的,因为她有一个让人尊敬的作者。

钱老在《国史大纲》的序言里说,编写该书的背景为抗战时期北大、清华等大学都迁入昆明成立西南联大,钱老任教于西南联大,苦于没有合适的给学生讲历史的教材,于是在战火中编写了该书,历时数载。

如此认真写书的作者现今社会不多。

而钱老只上过小学,但博学笃志,终成大家。

只钱穆的名字就足以让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国史大纲》是让人温暖的。

整本书大师对祖国的热爱一直温暖着看书的人。

打开书序言就可以看到“当信任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

”。

我喜欢看历史类的书籍,对历史的要有“温情”是我第一次听说。

极简中 国史读书笔记

极简中 国史读书笔记

极简中国史读书笔记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国的发展宛如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每一个时期都有着独特的色彩和故事。

阅读极简中国史,仿佛在时光的隧道中穿梭,领略着这片土地上的兴衰荣辱、风云变幻。

从远古时代的传说开始,华夏文明的火种便在这片土地上点燃。

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造人,这些神话故事不仅充满了想象力,更是反映了古人对世界起源的思考和探索。

随着时间的推移,黄帝、炎帝等部落首领的出现,开启了中华文明的新篇章。

他们的智慧和领导才能,为华夏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夏商周时期,国家的形态逐渐形成。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世袭制王朝,虽然关于它的记载相对较少,但它的存在无疑为后世王朝的建立提供了模板。

商朝以其发达的青铜文化而闻名,精美的青铜器不仅是艺术的瑰宝,更是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见证。

周朝则实行分封制,将天下分封给诸侯,这种制度在一定时期内维护了国家的稳定,但也为后来的诸侯纷争埋下了伏笔。

春秋战国,是一个思想激荡、百家争鸣的时代。

儒家的仁爱、道家的无为、墨家的兼爱非攻、法家的以法治国等思想流派,如璀璨的星辰在历史的天空中闪耀。

各国为了争夺霸权,纷纷进行改革和变法,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成功,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最终统一了六国。

秦始皇嬴政统一六国后,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秦朝。

他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如统一度量衡、文字、货币等,修筑了万里长城以抵御外敌。

然而,秦朝的暴政也导致了民不聊生,最终在农民起义的浪潮中走向灭亡。

继秦之后的汉朝,分为西汉和东汉。

西汉初期,统治者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使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扩大了汉朝的疆域。

东汉时期,科技文化取得了显著成就,蔡伦改进造纸术,张衡发明地动仪,这些都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政权更迭频繁、战乱不断的时期。

但在这个时期,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江南地区得到了开发。

三国时期的英雄豪杰辈出,如曹操、刘备、孙权等,他们的故事至今仍被人们传颂。

国史十六讲读书笔记

国史十六讲读书笔记

国史十六讲读书笔记谁有《国史十六讲》的读后感中国的历史如同流水源远流长,我对国史更是蜜蜂喜欢花朵一般,看到国史书便会欣然读起来,可是幼时的我读后觉得索然无味,昏昏欲睡,对国史的兴趣一天一天减弱。

今年暑假,我在书店无意中发现了这位“国史老师”—《国史十六讲》。

读了一会儿,发现这本书内容突出重点,讲得既深又透,讲出了一个所以然,给了我具有历史深邃感的启示,再一次激发了我读中华文明史的兴趣。

《国史十六讲》讲述了从中国起源到清朝灭亡的所有精彩片段,介绍了各个朝代不同的风情,各国的友好往来和各式各样的古玩。

就这些足以让我们大开眼界了。

其中我最喜欢第7讲与第16讲。

他们分别讲述了中国的兴盛与衰败。

让我一会为祖先喝彩,一面为他们忧虑。

来自:作文大全唐朝被人陈为“活力四射的世界性帝国”,从李世民到武则天,从盛唐气象到东西方文明的交汇,从佛经进国土到佛教繁荣,都能体现出唐朝那时是如此兴盛、庞大。

在唐朝618-907年中国家统一,南北朝运河的开通,几座雄伟的京地的修建,与国内的贸易扩大,均刺激了世界各国。

唐代的中国发展成了世界大国,亚、欧两洲各地的商人,留学生…那个时候的中国人眼界格外开阔,对其他各国的文化光采博收,将印度的佛教以中国本土的学识与仪式来变化着使用。

假如唐朝比作中午的烈阳的话,那清朝便是傍晚的夕阳,真是“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呀虽然拥有贤明、武功与文治都无与伦比的康熙皇帝,还是政绩颇为可观的雍正,但经受了八国联军的踩踏,清朝变得不堪一击,最后灭亡了。

樊树志教授说过:“这是一个不容易到达的境界。

谁不能至,心向往之。

虽然我没经历中国的文明史,但我能从《国史十六讲》中深深感受到一穷二白任人宰割,繁荣昌盛受人喝彩,让我们这一代中国人发奋努力吧,使祖国更加强大国史十六讲第四讲读后感?读后感关键是一个感字。

先用三四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再结合实际谈自己的感想和体会可以夹叙夹议但要注意写出真情实感。

国史十六讲观后感电视节目的观后感,1、看的节目内容是怎样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史读书笔记【篇一:《中国大历史》读书笔记完】《中国大历史》读书笔记摘要:作者黄仁宇区别于以往的编年体、纪传体等的历史作品,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以崭新的方式浓缩在短短二十多万字里。

以往的历史作品,不论是史家之绝唱史记抑或是同样与黄仁宇生活在同时代的柏杨,所著历史书中大抵以记述著名人物或纯粹年份大事为主,但在《中国大历史》中,黄仁宇并不单单满足于记人事而是将表象后的成因以经济、政治、文化等的角度去剖析还原当时面貌。

全书从夏商周开始至1920年代结束,其中的十七章1800年:一个瞻前顾后的基点与二十章现代中国及其在世界上的地位为黄老先生横向对比于国外的总述。

全书脉络:第一部分夏商周第一章西安与黄土地带第二章亚圣与始皇第三章土壤、风向和雨量其中二章与三章穿插着秦国与始皇的介绍,但并不妨碍我们将其归于第一部分夏商周中。

全书的一开始就是从西安这个十三朝古都开始,就在我以为全书均是按照地缘政治书写展开后作者笔锋一转开始对商文化的介绍,甲骨文是商文化的最佳代表。

而至周,影响中国后世千年的儒家文化,在这里起源。

第二部分秦汉第四章兵马俑的幕后第五章第一帝国:树立楷模第六章名士成为军阀整整第四章,均是围绕了一人——秦始皇而展开。

秦皇废分封改集权,使中国远早于欧洲数百年便走上了封建集权制。

而汉朝第一次将北方游牧民族进犯带进了我们视线中,匈奴是当时上至天子下至黎民的梦魇。

外戚专权也在那时崭露头角。

值得注意的当属王莽,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只可惜他的思想远超于他所在的时代,同理还有王安石,天才多属不幸,改革者多没有好下场,时代无法给予与他们思想相配套的一切经济公共设施。

若说汉朝的灭亡则不得不提到历史有名的党锢之祸。

原书中如此讲“所谓党锢之祸,一方面有宦官的干预,另一方面则有为太学生所支持的名士,一般人的印象乃是好人与恶势力之斗争。

”宦官专权第一次进入到了我们的视线中,黄仁宇先生对于宦官专权所持的观点乃是年幼皇帝登基面对手握朝权的士大夫大臣们极端不信任危机感致使小皇帝们只能扶植身边亲近之人——目不识丁的宦官们来树立自己权威。

宦官与名人士大夫间的斗争似乎伴随着整大段中国封建史中。

第三部分三国、两晋、五胡十六国第七章长期分裂的局面第八章历史向侧面进出由于这段时期的特殊性,笔者特以单纯年份为表,有助于我们了解这段历史时期。

按书中所述,公元220年汉代覆亡至581年隋朝兴起,当中是一段长期混乱和令人失望的时代。

公元3世纪,魏蜀吴三国长期鼎立的局面已成。

准确来说则是公元220年至公元280年。

220年,曹丕篡汉称帝,国号“魏”,史称曹魏,三国历史正式开始。

229年孙权称帝,国号“吴”,史称东吴,至此三国正式鼎立。

263年,曹魏的司马昭发动魏灭蜀之战,蜀汉灭亡。

公元265年司马家成立晋朝。

公元280年,西晋灭东吴,统一中国。

至此三国时期结束,进入晋朝。

公元316年西晋亡,317年,琅琊王司马睿在南渡过江的中原氏族与江南氏族的拥护下,在建康(今南京)称帝,国号仍为晋,史家称之为东晋。

“五胡乱华”则是公元304年至公元439年在华北建立了十六个王国。

而书中只是一扫而过的宋齐梁陈则是公元420年至589年,又称南朝,北与拓跋魏、宇文周、高齐鲜卑三朝对峙达百余年。

由公元420年刘裕篡东晋建立南朝宋开始,至公元589年隋灭南朝陈为止。

第七章的结尾,作者评点中国在公元4世纪及5世纪因此陷于历史上的最低点。

第八章令我印象深刻的片段当属公元3世纪晋惠帝司马衷的何不食肉糜?这与公元18世纪的玛丽皇后没有面包为什么不吃蛋糕?是如此相似!久在深宫中淫乐不体察民世间疾苦,玛丽皇后最后被愤怒的法国人民推向了断头台,晋朝司马家的命数也已不久。

第四部分北魏第九章统一的途径为什么将北魏这一朝代单独列为一部分是因为这个朝代的特殊性与重要性显然不言而喻。

黄仁宇先生专用一章分析北魏,高中时期的历史书也专用一章不厌其烦的向我们介绍北魏。

均田令与汉化是北魏最重要的两项措施。

何为均田令?书上说其原则乃所有的田土为皇帝所有,各人只因钦许而有使用权。

则其重要是因为其有跨时代之效力影响中国几百年。

“485年之均田令,在中国历史上是划时代的里程碑,以后只有详细数目字的出入,其原则经后继各朝代所抄袭,下及隋唐,施行迄至8世纪下半期,连亘约三百年。

”但作者并不对均田令表示盲目赞扬,他借读者之口表示“也可从此看出,这样的传统对现代中国的经理成为一种严重的负担。

”至于第二项汉化则不得不提到中华文化,自古以来皆是强大文化同化弱小文化,所以即使是五胡时期,中华文化依然有旺盛生命力,华夏民族依旧有充分自信力,但是到了近代,八国联军、日本侵华文化侵略演变到民族侵略,曾经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似乎有了灭顶之灾,从五四运动提倡德先生赛先生到破四旧、批林批孔等,中国人在面对外来侵略时第一次对自己文化先进性提出了质疑,第一次开始全盘否定自己全面西化自己,难道中华文化对比欧美文化就是属于弱小一方?如何能在全球化大流中固守纯粹的中华文化还是说任凭全球化大流将自身裹挟,似乎是个解不开的谜题。

公元534年北魏分裂为东魏与西魏。

东魏(534—550)残存16年后被北齐(550—577)残存27年取代。

西魏(534—557)残存23年后被北周(557—581)残存24年取代。

乱世出英雄,后隋朝建立者杨坚出现,于公元581年宣布隋朝成立,588及589两年交会间用兵五十一万八千人费时两个半月灭陈,结束中国过去三个半世纪的分裂局面。

第五部分唐朝第十章第二帝国:已有突破,但未竟事功黄仁宇将汉朝划为第一帝国,第二帝国则为唐朝自此以后再无帝国二字。

为何称为帝国,从唐朝首都长安城便可窥知一二。

“隋唐之重建西安以一种宏大的眼光,构成一座计划城市。

东西六英里而南北五英里,这座一千年以前建造的长安城,其面积为今日西安市的八倍,其南北驰道宽五百尺。

”公元618年,李世民创建唐朝,他的儿媳妇武则天确是中国千年帝制历史上的唯一女皇。

公元755年安禄山的叛变,近于全朝代时间上的中点,可以视作由盛而衰的分水岭。

前一段有一百三十七年的伟大与繁荣,而接着则有一百五十一年的破坏和混乱。

这里再讲讲黄巢,易与之前的黄巾混淆。

黄巾之乱是东汉晚期的农民战争,为巨鹿人张角号令下。

黄巢则为唐末农民起义领袖。

自古农民起义均无好下场与结局,开头的节节胜利只为日后腐化衰亡埋下伏笔,大抵是农民自有的眼界见识具有极端局限性与小农意识,农民起义所带来的胜利果实只能为后面朝代的开创者铺路,即使到了清朝太平天国时期依然如此。

最后再来讲全书开头的地缘政治西安,公元906年之后,西安再未曾成为中国的国都。

中国的重心已移至东边。

东南区域尤以土地肥沃、水道交通便利而有吸引力。

反观现今亦如是。

西安已连续几十年位列发展速度之末,就像一个老态龙钟的老人,辉煌曾在却无力再创,交通、气候、土壤、人才等等等等西安都不再优势具备,旅行者会赞叹它的历史居住者却会埋怨它的局限,所幸一如黄仁宇最后写给西安的结语“这座古老的国都,也已在历史中充分德表现过它上下浮沉的经历了。

”第六部分宋朝第十一章北宋:大胆的试验第十二章西湖与南宋自公元906年起之五十四年(公元960年),中国史家称为“五代十国”阶段。

但这次五个段朝代是在北方而不在南方嬗替。

而所谓十国除了一个例外,则有些同时,有些前后交替,出现于南方。

公元960年之春,当时赵匡胤是五代十国中最后一个短朝代——周的统军之将。

某一天凌晨他被部下将士惊醒,他们以黄袍加在赵匡胤身上就拥立为天子(即为黄袍加身)。

再来说王安石与新法。

公元11世纪,王安石改造财政,创制出“青苗钱”、“免役钱”、“市易法”、“均输法”、“方田法”、“保甲”民兵制等。

《大历史》一书中如是之评价,中国即企图以金融管制的办法操纵国事,其范围与深度不曾在当日世界里任何其他地方提出。

因此王安石与现代读者近,而反与他同时人物远。

王安石的思想见解、金融创制等远成熟于他所在的时空,天才注定是孤独的,无人能理解的伟大创举终也给他带来大起大落的人生仕途。

空有一腔热血却无法实现,是做缩头乌龟不理眼前现实,还是如鲤鱼跃门只跃龙门?来到南宋,作者一如全书开篇描写西安般,将向有人间天堂美誉的杭州描绘了一番。

我们可以看到杭州不同于之前的国都西安、开封等,她是一个标准的经济型国都,是消费城市、是制造业中心。

公元1126年,金人攻入开封,将宋朝当今皇帝与太上皇一并俘虏,送往东北,他们父子终身未得南还,同年(1127年)北宋灭亡。

赵佶的第九个儿子赵构自立为帝,也成了岳飞秦桧的主子,历史上称为南宋。

1138年杭州成为国都。

宋朝是个积贫积弱的朝代,作者认为宋朝军事上的不振是由于经济上的无突破。

评价《清明上河图》更指出图上缺乏信用机关、保险业经济及律师事务所。

当然看这段时,我横批神经病三字。

若公元11世纪便能出现上述机构,恐怕世界史都得改写。

一些学者对待历史总爱指出局限性,并以现代性眼光看待,不过批评家都爱批评历史,对自己脚下身处的环境却是屁都不敢放一个。

1279年3月19日宋、元在崖山海战开展决战,宋军被元军击败,全军覆灭,元军随后包围崖山,左丞相陆秀夫眼看靖康之耻又要重演,在广东崖山(今新会崖门)遂背时年8岁的赵昺跳海而死,南宋在崖山的十万军民也相继投海殉国,宋王朝覆亡。

第七部分元朝第十三章蒙古人的插曲成吉思汗于公元1227年攻西夏时身故。

公元1271年,忽必烈创建元朝,1279年摧毁南宋。

整个元朝值得一叙的估计就只是马可波罗与远征日本。

日本这个国家甚是神奇,黑船事件即美国叩开了日本紧锁的国门,按中国人思维这跟八国联军侵华一样样啊,但日本人直到现在还设有纪念黑船事件的日子,他们将黑船事件视作国家迈向现代化的一大里程碑。

唐朝鉴真和尚东渡同是如此,这个民族可以很清楚意识到自身的弱小与他人的强大,而且可以很快吸收高级文明转为自身文明。

中国固守千年天朝上国思想,在现代化的道路上转身太慢,是我们厚重的历史绑住了我们的脚步还是我们自身就已自卑不肯承认自己文明的确不如西方列强文化?当然,私以为蒙古族的辉煌估计在元朝结束便戛然而止,从明清开始,便一直将昔日草原上的骁骑兵固定在那片草原中,直至现在。

第八部分明朝第十四章明朝:一个内向和非竞争性的国家第十五章晚明:一个停滞但注重内省的时代公元1368年,朱元璋所控制的长江流域已是固若金汤,于是正式宣布明朝的诞生。

书中又提到了一个地缘政治——南京。

“朱元璋奠都于南京(过去曾称建康或金陵),在不少人的眼里看来,这是一座不吉祥的国都,没有一个朝代定都于此而能在史上站得长久,即使到近代的太平天国和蒋介石亦未能幸免。

”南京或许是有魔咒的,高中报志愿时,一舍友预备报那,被我们其他人及时制止,我们都说那里太邪,但是夫子庙小吃却是勾引我去那的许多动力之一。

朱元璋或许是饿怕了,便留恋于富饶又多产的江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