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常见的天气系统教案板书设计
2024-2025学年高中地理上学期第三周《常见的天气系统》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1

2. 拓展要求:
(1)自主学习:鼓励学生在课后自主学习与天气系统相关的阅读材料和视频资源,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
(2)问题解答: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问时,可以随时向教师请教,教师会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知识点梳理
《常见的天气系统》这一章节主要涵盖以下知识点:
1. 天气系统的概念:介绍天气系统的定义,以及它对天气状况的影响。
2. 高压和低压系统的特点:讲解高压和低压系统的特征,包括气压分布、风向、天气状况等。
3. 锋面系统的形成和特点:阐述锋面系统的形成过程,以及它的特点和影响。
4. 天气系统的变化:分析天气系统是如何变化的,包括它们的移动、发展、消散等。
课后拓展
1. 拓展内容:
(1)阅读材料:推荐学生阅读与天气系统相关的书籍,如《天气学》、《气象学原理》等,以加深对天气系统知识的理解。
(2)视频资源:推荐学生观看与天气系统相关的视频,如气象科普视频、天气系统分析视频等,以直观地了解天气系统的特点和变化。
(3)气象网站:建议学生访问中国气象局官网、气象爱好者论坛等网站,了解最新的气象资讯和气象研究动态。
4. 小组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天气系统的特点和实际应用,促进合作和交流
5. 互动式教学:利用信息化资源和课程平台,进行实时天气数据分析和模拟实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预计用时:5分钟)
学生预习:
发放预习材料,引导学生提前了解《常见的天气系统》的学习内容,标记出有疑问或不懂的地方。
错题订正:
针对学生在随堂练习中出现的错误,进行及时订正和讲解。
高中地理必修1《常见天气系统》教案

高中地理必修1《常见天气系统》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地理必修1第三章《气候与天气》的第三节《常见天气系统》。
具体内容包括:天气系统的概念与分类,气旋、反气旋、锋面等常见天气系统的特征及其对我国天气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天气系统的概念与分类,掌握气旋、反气旋、锋面等常见天气系统的特征及其对我国天气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分析天气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关注天气、关注气候变化的责任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气旋、反气旋、锋面等常见天气系统的特征及其对我国天气的影响。
难点:天气系统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以及如何通过天气图分析天气变化。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地球仪。
2. 学具:地理图册、天气图、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我国不同地区的天气预报,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常见天气系统。
2. 新课导入:(1)讲解天气系统的概念与分类。
(2)介绍气旋、反气旋、锋面等常见天气系统的特征及其对我国天气的影响。
3. 实践情景引入:(1)展示气旋、反气旋、锋面等天气系统的天气图,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
4. 例题讲解:(1)分析一道关于气旋的例题,讲解解题思路。
(2)分析一道关于反气旋的例题,讲解解题思路。
(3)分析一道关于锋面的例题,讲解解题思路。
5. 随堂练习:(1)让学生根据天气图判断气旋、反气旋、锋面等天气系统。
(2)分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强调天气系统对天气变化的影响。
六、板书设计1. 天气系统的概念与分类2. 气旋、反气旋、锋面等常见天气系统的特征3. 天气系统对我国天气的影响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气旋、反气旋、锋面的特征。
(2)分析一道关于天气系统的天气预报题目。
2. 答案:(1)气旋:中心气压低,四周气压高,风向呈逆时针旋转。
反气旋:中心气压高,四周气压低,风向呈顺时针旋转。
常见的天气系统教案

常见的天气系统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地理》第二章天气与气候的第三节“常见的天气系统”。
具体内容包括:气旋与反气旋的概念及其对天气的影响;锋面的基本知识,包括冷锋、暖锋和锢钝锋;高压和低压系统的形成与特征;以及常见的天气现象与对应的天气系统。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气旋、反气旋、锋面等基本天气系统的概念及其对天气变化的影响。
2. 培养学生通过地图和天气图表识别不同天气系统,并预测天气变化的能力。
3. 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现象的兴趣,提高对地理学科的认识和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气旋、反气旋、锋面系统的特征及其对天气的影响。
难点:天气图的分析,不同天气系统带来的具体天气变化。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天气图表、黑板、粉笔。
学具:学生用图、练习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5分钟)通过展示不同天气现象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天气变化的思考,进而导入新课。
2. 理论讲解(15分钟)讲解气旋与反气旋的定义、形成原因及其对天气的影响;介绍锋面的概念和分类,以及它们过境时的天气变化。
3. 实践情景引入(10分钟)分析最近一周内的本地天气图,识别天气系统,讨论其对本地天气的影响。
4. 例题讲解(15分钟)通过例题讲解,使学生掌握如何从天气图中判断气旋、反气旋和锋面系统的位置及其可能带来的天气变化。
5. 随堂练习(10分钟)分发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分析天气图,识别不同的天气系统。
6. 讨论与解答(10分钟)学生展示随堂练习成果,教师点评并解答学生疑问。
快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六、板书设计1. 气旋与反气旋定义特点天气影响2. 锋面系统冷锋暖锋锢钝锋天气变化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本地实际天气,推测近期可能出现的天气系统。
2. 答案作业答案将提供详细的解题步骤和最终答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程度,特别是对天气图分析的能力。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单元常见天气体系统教学设计

3.创设互动式课堂,鼓励学生提问、讨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天气系统的规律。
4.设计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如组织学生分组分析天气图,模拟天气预报,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天气系统的分析方法。
要求:图片清晰,标注准确,附上不少于200字的文字说明。
4.探究性问题:针对天气系统的形成、发展及影响,提出一个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深入探究。
要求:问题明确,探究过程不少于400字,展示自己的思考过程和结论。
5.小组讨论:结合本节课所学,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a.如何根据天气系统的特点,提前预测天气变化,为我们的生产生活提供参考?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让学生掌握常见的天气系统类型及其特征,理解天气系统对天气变化的影响。
2.难点:培养学生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分析天气图的能力,以及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天气现象分析。
(二)教学设想
1.采用情境教学法,引入生活中的天气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通过展示我国近期的极端天气事件,引导学生思考天气系统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从而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在学习兴趣方面,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存在差异,部分学生对天气现象充满好奇,乐于探究天气系统的奥秘;而另一部分学生可能对此关注度较低,需要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和实际案例来激发学习兴趣。
在情感态度方面,学生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观念有一定的认识,但可能缺乏实际行动。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学习天气系统的过程中,关注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培养其社会责任感。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单元常见天气体系统教学设计
常见的天气系统教学设计

"常见的天气系统"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分析:该节教材继气压带、风带移动对气候影响之后,从微观角度分别介绍了锋面系统与天气及高低气压系统与天气等常见的天气系统,以点带面使学生理解不同时空的天气变化,使学生学习贴近生活、运用于实际。
教学思想设计本节内容是本章教学的一个难点。
内容知识比较抽象,需要学生较强的空间思维能力,要求在教学中精心设计教学环节。
通过适时适量的使用现代化的教学工具,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以学生为主体,以贴近生活实际的天气现象实例为素材,启发,引导学生思考、分析、讨论,自己得出结论。
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和创新能力,使学生感到地理中有生活、生活中离不开地理,激发学生学好地理的兴趣。
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了解冷暖气团的性质②了解天气变化是不同天气系统作用的结果及天气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③理解锋面及高、低气压系统的活动与天气状况④识别常见天气系统2.能力目标①辨别并绘制冷暖锋系统②识读电视节目中常见简易天气图,分析不同地区天气系统及未来的天气变化扩展阅读常见的天气系统《常见的天气系统》说课稿一、教材分析与处理(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单元教材紧紧围绕大气环境与人类生存和发展关系这一主线,其中前四课主要介绍大气的组成、垂直分布、运动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
本课是在前四课的基础上,从生活实际需要出发,论述影响我国天气变化的几种常见的天气系统。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学会识读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中常出现的简易天气图,听懂播放的天气形势预报。
本课的学习还为后面气象灾害台风、寒潮等的学习提供理论基础。
(二)学情分析学生对大气运动的原理已掌握,接触过各类天气现象,有强烈的参与意识和探究欲望,但认识不够深刻需加以引导。
(三)教材重点、难点的确定1、教学重点:对我国天气有重要影响的锋面天气。
高压系统、低压系统的天气特征。
2、教学难点:冷锋、暖锋与天气的关系。
南北半球气旋与反气旋的气流状况与差异。
高一地理必修1第2章第3节常见天气系统教学设计

(二)讲授新知
1.教师结合课本内容,详细介绍常见天气系统的类型、特征及其对天气变化的影响。
a.冷锋:冷锋过境时,常出现阴天、雨雪、降温等天气现象。
b.暖锋:暖锋过境时,天气转晴,气温升高。
c.高压系统:高压系统控制下,天气晴朗,风力较小。
教学策略: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天气案例,让学生认识到天气系统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培养他们的责任感。
6.课后拓展,巩固提高:布置具有挑战性的课后作业,鼓励学生进行拓展学习,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策略:设计不同难度的课后作业,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7.教学评价: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提升和情感态度。
提交形式:活动方案,字数不限。
作业布置要求:
1.学生需认真对待作业,按时完成,保证作业质量。
2.鼓励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充分运用所学知识。
3.教师将根据作业完成情况,给予评价和反馈,帮助学生不断提高。
4.作业完成后,学生应认真检查,确保无误,为课堂上的交流与分享做好准备。
提交形式:书面报告,字数不限。
2.请学生从以下题目中任选一题,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
a.以我国某地区为例,分析冷锋过境时的天气变化及其对当地生产、生活的影响。
b.探讨暖锋过境时,为何会伴有晴好天气?
c.分析高压系统与低压系统对天气的影响及其在我国的分布特点。
提交形式:小组合作完成,形成一篇研究性报告,字数1000字左右。
4.掌握天气系统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学会根据天气系统制定合理的应对措施,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分析气象图表和卫星云图,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
2024年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常见的天气系统》教案

2024年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常见的天气系统》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常见的天气系统及其对天气变化的影响。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天气变化的能力。
3.引导学生关注天气系统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常见的天气系统的特点及对天气变化的影响。
2.教学难点:分析天气系统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1.多媒体教学设备。
2.天气系统示意图。
3.相关气象数据。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常见的天气系统及其特点(一)导入新课1.通过播放一段气象预报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天气变化。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常见的天气系统有哪些吗?它们对天气有什么影响?(二)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常见的天气系统及其特点。
(三)课堂讲解1.讲解高压系统、低压系统、锋面系统的特点。
2.结合示意图,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天气系统的结构。
(四)案例分析1.分析我国南方某城市某日的天气情况,让学生判断是哪种天气系统影响。
2.学生讨论,得出结论。
(五)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复述常见的天气系统及其特点。
2.强调天气系统对天气变化的影响。
第二课时:天气系统与人类活动(一)导入新课1.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提问:常见的天气系统有哪些?2.引导学生思考:天气系统与人类活动有什么关系?(二)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天气系统与人类活动的联系。
(三)课堂讲解1.讲解天气系统对农业、交通、建筑等方面的影响。
2.分析人类如何利用天气系统为生产生活服务。
(四)案例分析1.分析某地区因天气系统影响导致的自然灾害,让学生思考如何防灾减灾。
2.学生讨论,得出结论。
(五)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复述天气系统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2.强调关注天气变化,提高防灾减灾意识。
第三课时:实践与应用(一)导入新课1.回顾前两节课所学内容,提问:如何利用天气系统为生产生活服务?2.引导学生关注实际生活中的天气变化。
(二)实践操作1.让学生利用气象数据,分析某地区的天气系统。
高中地理必修1《常见天气系统》教案

高中地理必修1《常见天气系统》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地理必修1第三章《常见天气系统》。
具体内容包括:气团、锋面、高低气压系统、台风等天气系统的形成机制、特征及其对天气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常见天气系统的类型、特征及其对天气的影响。
2.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实际天气现象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气团、锋面、高低气压系统、台风等天气系统的特征及其对天气的影响。
难点:天气系统的形成机制及其相互作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地球仪、气象图表、PPT课件。
2. 学具:地理图册、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我国不同地区的天气现象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天气变化的原因,引出天气系统这一概念。
2. 讲解:(1)介绍气团的概念、分类及特征,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2)讲解锋面的形成、分类及对天气的影响,结合图表进行讲解。
(3)分析高低气压系统的形成、特征及对天气的影响,以我国常见的寒潮、台风为例进行讲解。
(4)介绍台风的形成、结构及影响,通过案例分析台风对我国的影响。
3.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我国某一地区的天气系统及其对天气的影响。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常见天气系统2. 板书内容:(1)气团(2)锋面(3)高低气压系统(4)台风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我国某一地区的天气系统及其对天气的影响。
2. 答案:根据实际情况,分析该地区的天气系统类型、特征及其对天气的影响。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对天气系统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气象预报,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天气现象,提高地理素养。
同时,鼓励学生参加地理实践活动,如气象观测、天气分析等,提高实践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针对性:确保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紧密相连,突出重点和难点。
《常见的天气系统》教案

《常见的天气系统》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来自于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天气、气候与人类活动》的第三节《常见的天气系统》。
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高压和低压系统、锋面系统、气旋和反气旋等天气系统的形成、特点和影响。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高压和低压系统、锋面系统、气旋和反气旋等天气系统的形成、特点和影响,提高他们的地理知识水平。
2. 培养学生观察天气现象、分析天气变化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
3. 引导学生关注天气变化,增强他们的生活实践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高压和低压系统、锋面系统、气旋和反气旋等天气系统的形成过程和机制。
2. 教学重点:各种天气系统的特点、影响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地球仪、黑板、粉笔。
2. 学具:笔记本、地图、教科书。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展示我国近期的天气变化,引导学生关注天气系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1)讲解高压和低压系统的形成、特点和影响。
(2)讲解锋面系统的形成、特点和影响。
(3)讲解气旋和反气旋系统的形成、特点和影响。
3. 实例分析:分析近期我国发生的典型天气事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天气系统知识进行分析。
4. 随堂练习:发放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天气系统知识进行解答。
5.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六、板书设计1. 高压和低压系统:形成、特点、影响。
2. 锋面系统:形成、特点、影响。
3. 气旋和反气旋系统:形成、特点、影响。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高压和低压系统的形成、特点和影响。
(2)锋面系统的形成、特点和影响。
(3)气旋和反气旋系统的形成、特点和影响。
2. 答案:(1)高压和低压系统的形成:由于地球自转和太阳辐射的不均匀性,地球表面形成高压和低压区域。
特点:高压区域气压高,天气晴朗;低压区域气压低,天气阴雨。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2.3《常见的天气系统》教学设计

2.分析报告:针对某一特定天气系统(如冷锋、暖锋、高压或低压),从其特征、形成、影响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撰写一篇分析报告。
3.案例研究:选择一个近期发生的极端天气事件,分析其背后的天气系统原因,探讨如何减少此类事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环节,我将利用多媒体展示一段关于我国不同季节、不同地区的典型天气现象的视频,如夏季的暴雨、冬季的寒潮等。通过视觉和听觉的冲击,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天气变化对生活的影响。随后,提出问题:“这些天气现象是如何产生的?它们背后的天气系统又是如何运作的呢?”以此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顺利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常见的天气系统》。
3.多元化教学手段,提高效果:运用多媒体、网络资源、实地观测等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天气系统的运行机制。
4.小组合作,促进交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5.实践活动,提升能力:设计天气模型制作、气象报告撰写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加深对天气系统的理解。
3.学生通过学习锋面理论,能够解释现实生活中常见的天气现象,如寒潮、暴雨、大风等,并预测其可能的发展趋势。
4.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天气系统知识,结合地理环境,分析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理解天气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着重于以下方面:
1.采用案例分析、图表解析、实地观测等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学习天气系统的相关知识。
二、学情分析
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天气现象有直观的感受和初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他们对《常见的天气系统》这一章节的学习呈现出以下特点:首先,学生对天气变化充满好奇心,对天气系统的影响因素和运行机制有探究的欲望。然而,由于天气系统的复杂性,学生在理解抽象概念和复杂关系时可能会遇到困难。其次,学生在初中阶段对地理图表的阅读和分析能力有所培养,但面对更高层次的气象图表和数据分析时,可能需要更多的指导和支持。此外,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有待于在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和提升。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认知发展需求,提供适宜的引导和帮助,使学生在掌握天气系统知识的同时,提升地理学科素养和综合能力。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23《常见天气系统》(第二课时)教案

常见的天气系统【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低压系统、高压系统的特点2.理解气旋与反气旋的形成过程、气流运动特点,掌握气旋、反气旋气流运动的规律性3.使学生掌握气旋和反气旋控制下的天气状况二、过程与方法1.掌握各天气系统活动规律和处在不同天气系统及其不同部位的天气特点,利用天气图进行天气形势分析预报2.能够说明这些天气系统是如何对所到达地区的天气产生影响的,能够结合当地情况分析学校所在地曾经发生的灾害性天气及其影响下的天气系统3.通过研究气旋和反气旋的形成过程,使学生初步具备研究问题的方法与步骤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本节课学习,让学生懂得学科学、爱科学,献身气象事业,为“四化”建设服务2.通过学习有关天气系统的知识和进行天气预报的预报分析来强化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并提高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认知水平【教学重点】气旋、反气旋的形成及其影响下的天气及形成过程【教学难点】低压系统、高压系统与天气的关系【教具】投影仪、投影片、板图【教学过程】【新课导入】上节课我们介绍了一种经常影响我国的天气系统——锋面,下面我们来观察教材P43 “2003年10月14日世界海平面的气压分布(局部)图”。
思考:在这幅气压场中有几种气压类型?【学生回答】低压、高压、低压槽、高压脊。
【启发提问】哪两种是最基本的气压类型?【学生回答】低压、高压。
【教师总结】回答的很好,这就是我们下面要学习的另外一种经常影响我国的天气系统——低压(气旋)系统和高压(反气旋)系统。
【板书】二、低压(气旋)系统和高压(反气旋)系统【指导看书】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43倒数第二段,了解气旋和反气旋、低压和高压是对天气系统的不同描述。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气旋的有关知识。
【板书】1.气旋【出示投影片】“低气压图”【提问】图中A是低气压还是高气压?【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教师手中拿二张投影片,一张中的四个箭头指向中心,一张中的四个箭头指向四周,请一位同学选择其中一张放到低气压场中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如图)。
常见的天气系统优质教案

常见的天气系统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地理》第二章“大气与天气”第三节“常见的天气系统”。
具体内容包括:气旋与反气旋的成因、特点及其对天气的影响;锋面系统的形成机制、分类及天气特征;天气图的认识与解读。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气旋、反气旋、锋面系统的成因、特点及对天气的影响。
2. 培养学生通过天气图分析天气系统、预测天气变化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天气系统的形成机制及对天气的影响。
重点:气旋、反气旋、锋面系统的特点及其在天气图上的表示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天气图。
学具:笔记本、地图、尺子、圆规。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近期我国部分城市的天气变化,引发学生对天气系统的关注。
2. 讲解:详细讲解气旋、反气旋、锋面系统的成因、特点及对天气的影响。
3. 示范:在黑板上展示天气图,解读天气系统及其对天气的影响。
4. 互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天气图,预测天气变化。
5. 练习:布置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气旋、反气旋、锋面系统的成因、特点、影响。
2. 天气图的解读方法。
3. 重点、难点知识框架。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给定天气图,预测未来三天的天气变化。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对天气系统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关注实时天气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预测。
本教案以实践情景引入,注重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旨在让学生在掌握天气系统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实际应用能力。
教学过程中,用词严谨,段落衔接流畅,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过程中的互动环节: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天气图,预测天气变化。
2. 作业设计中的分析预测题:分析给定天气图,预测未来三天的天气变化。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三节常见天气系统教学设计

3.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关注天气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观察、分析,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地理学科素养,特布置以下作业:
1.观察作业:学生需关注近期的天气变化,记录每天的温度、湿度、风力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天气系统知识,分析天气变化的原因。
3.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常见天气系统,强调学习天气系统对于理解天气变化、预防气象灾害的重要性。
(二)讲授新知,500字
1.教师简要介绍天气系统的概念,结合课本内容,详细讲解气团、锋面、高低气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及其对天气的影响。
2.运用多媒体展示天气图,教学生如何识别不同天气系统,并分析其可能带来的天气变化。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使学生掌握常见的天气系统类型、特点及其对天气的影响;培养学生分析、解读天气图的能力。
2.难点:理解不同天气系统的形成机制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学会运用所学知识预测天气变化。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近期的天气灾害案例,让学生认识到天气系统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探究作业:鼓励学生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提出一个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深入探究。可以采用实验、调查、访谈等方法,形成探究报告,并在课堂上分享。
6.复习作业:复习课本中与本节课相关的知识点,整理笔记,为下次课堂测验做好准备。
教师将根据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不断提高地理学科素养。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调整作业难度,使每个学生都能在作业中收获知识和成长。
(四)课堂练习,500字
常见的天气系统优质教案

常见的天气系统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地理》第二章天气与气候的第三节“常见的天气系统”,内容包括:锋面系统的形成与分类、气旋与反气旋的判识、高压与低压系统的特点及其对天气的影响。
具体涉及教材第2529页。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并掌握锋面、气旋、反气旋、高压和低压等天气系统的基本概念、特点及对天气的影响。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天气图等资料,分析实际天气情况,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天气现象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防灾减灾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锋面、气旋、反气旋、高压和低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及其对天气的影响。
难点:天气系统的形成原因及其对实际天气的影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天气图、地图、PPT课件。
2. 学具:笔记本、笔、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不同地区的典型天气现象,引发学生对天气系统的好奇心,导入新课。
2. 知识讲解:(1)介绍锋面系统的形成与分类,结合天气图进行分析。
(2)讲解气旋与反气旋的特点及判识方法。
(3)阐述高压与低压系统的特点及其对天气的影响。
3. 实践操作:(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天气图,识别不同的天气系统。
4.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例题,讲解如何运用天气图分析天气系统及其对天气的影响。
5. 随堂练习:学生完成教材第29页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天气系统的类型及特点2. 锋面、气旋、反气旋、高压和低压的形成与影响3. 天气图分析步骤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锋面系统的形成与分类。
(2)分析我国某地区高压或低压天气系统对当地天气的影响。
2. 答案:(1)锋面系统:冷暖空气相遇形成的边界,分为冷锋、暖锋、准静止锋等。
(2)答案因地区而异,需结合实际天气情况进行分析。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天气系统的理解程度,以及对天气图的分析能力。
《常见的天气系统》教案

《常见的天气系统》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教材第四章第一节《常见的天气系统》,详细内容包括:气旋与反气旋的形成原理及其对天气的影响;锋面系统的基本特征及其天气现象;如何通过天气预报图识别不同的天气系统。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气旋、反气旋、锋面系统的形成原因及其对天气的影响。
2. 学会通过天气预报图识别不同的天气系统,并预测其可能带来的天气变化。
3. 提高学生对天气现象的观察、分析及预测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气旋、反气旋、锋面系统的形成原理及其对天气的影响。
重点:学会通过天气预报图识别不同的天气系统,并了解其天气特征。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天气预报图、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一段有关天气变化的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天气现象及其变化。
2. 新课导入:讲解气旋、反气旋、锋面系统的基本概念及其形成原因。
3. 实践情景引入:分发天气预报图,让学生观察并识别不同的天气系统。
4. 例题讲解:针对气旋、反气旋、锋面系统,分别给出一个例题,详细讲解解题过程。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完成几个关于天气系统识别和天气预测的题目。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解题过程,互相学习,提高解题能力。
六、板书设计1. 气旋、反气旋、锋面系统的定义及形成原因。
2. 气旋、反气旋、锋面系统的天气特征。
3. 天气预报图的识别方法。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气旋、反气旋、锋面系统的形成原因。
(2)观察当地天气预报图,识别并描述最近的天气系统,预测未来几天的天气变化。
2. 答案:(1)气旋:大气中水平气压梯度力大于地转偏向力,使空气旋转上升,形成低压区,即为气旋。
反气旋则相反,为高压区。
(2)锋面系统:冷、暖气团相遇,形成倾斜的锋面,锋面上的天气现象丰富多样。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对天气系统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高中地理必修一人教版第二章第三节常见天气系统教学设计

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形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团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气象图表、动画演示等,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抽象的天气系统知识,提高学习兴趣。
3.设计实践活动,如模拟天气播报、气象观测等,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知识,提高实践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高中地理必修一人教版第二章第三节常见天气系统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并掌握常见天气系统的基本概念,包括气旋、反气旋、锋面等,以及它们对天气变化的影响。
2.学会分析天气图,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相关工具,识别不同的天气系统,并预测其可能带来的天气变化。
3.能够运用所学的天气系统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实际天气现象,提高学生对自然现象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2.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天气系统与气象灾害之间的关系,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新课讲解
1.讲解气旋、反气旋、锋面等常见天气系统的基本概念,结合动画演示,使学生形象地理解其特征。
2.分析不同天气系统对天气变化的影响,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际天气现象。
三、课堂实践
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分析天气图,识别不同的天气系统,并预测其可能带来的天气变化。
5.设计丰富的实践活动,如模拟天气播报、气象观测等,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知识,提高实践能力。
6.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教学,给予个性化的指导。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适当增加拓展内容,提高他们的能力;对基础较弱的学生,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确保他们能够跟上教学进度。
7.注重课后巩固与拓展,布置有针对性的作业,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同时,鼓励学生参加课外活动,如气象观测、地理知识竞赛等,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1.3《常见的天气系统》教学设计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1

b.教师对练习题进行讲解,分析解题思路,帮助学生掌握解题方法。
c.学生针对自己的错误进行反思,查漏补缺。
(五)总结归纳
1.教学活动设计: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和总结。
2.教学内容: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天气系统知识,如气旋、反气旋、锋面等。
3.教学步骤:
4.培养学生运用地理信息技术获取、处理和传递天气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案例分析、讨论交流、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学习天气系统的相关知识。
2.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地理信息系统(GIS)、卫星云图等,辅助教学,提高学生对天气系统动态变化的理解。
3.通过观察、实验、模拟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技能。
2.针对教学难点,采取以下策略:
a.以小组合作形式,让学生共同分析天气图,互相交流心得,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分析能力。
b.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如GIS、卫星云图等,辅助教学,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天气系统的动态变化。
c.通过观察、实验等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天气系统的变化,加深对天气图的理解和解读。
3.教学过程注重以下方面:
3.设计一份关于天气系统知识的选择题和填空题测试卷,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测试卷涵盖本节课所学的重点知识,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估,找出自己的薄弱环节,为今后的学习制定针对性的复习计划。
4.请学生利用网络、书籍等资源,了解天气系统在实际气象预报中的应用,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撰写一篇关于如何读懂天气预报的文章。文章要求内容包括:天气预报的基本要素、天气系统的识别、如何根据天气预报合理安排生活等。通过这一作业,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024年高中地理必修1《常见天气系统》教案

2024年高中地理必修1《常见天气系统》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地理必修1第四章《常见天气系统》。
具体内容包括:气旋与反气旋的概念及其对天气的影响;锋面的形成与分类;常见天气系统与天气现象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气旋、反气旋、锋面等常见天气系统的概念及其特点。
2. 使学生了解常见天气系统对天气现象的影响,提高天气预报的分析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气旋、反气旋、锋面等天气系统的形成原理及其对天气的影响。
教学重点:掌握气旋、反气旋、锋面等天气系统的特点及其在实际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地球仪、气象图表、PPT课件。
2. 学具:笔记本、地图、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不同天气现象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天气现象的关注,进而导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新课导入:讲解气旋、反气旋、锋面等天气系统的概念及其特点。
a. 气旋:大气中水平气压较低的旋转性天气系统。
特点:中心气压低,四周气压高,风向由四周向中心汇聚。
b. 反气旋:大气中水平气压较高的旋转性天气系统。
特点:中心气压高,四周气压低,风向由中心向四周发散。
c. 锋面:两种不同气温、湿度、风向的气团相互接触形成的边界。
分类:暖锋、冷锋。
3. 实践情景引入:分析我国某地区的气象图表,引导学生识别气旋、反气旋、锋面等天气系统。
4. 例题讲解:讲解一道关于气旋、反气旋、锋面影响的天气预报题目。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在地图上标注出不同天气系统的位置,并分析其对天气现象的影响。
六、板书设计1. 气旋:概念、特点、影响。
2. 反气旋:概念、特点、影响。
3. 锋面:概念、分类、影响。
七、作业设计答案:根据图表分析,天气系统分别为:气旋、反气旋、暖锋、冷锋。
各天气系统对天气现象的影响如下:(具体答案略)2. 课后拓展:查阅资料,了解其他常见天气系统及其对天气的影响。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讲解气旋、反气旋、锋面等常见天气系统,使学生对天气现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高一地理必修一《常见天气系统》教案

高一地理必修一《常见天气系统》教案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高压、低压系统的活动规律与天气特点。
2、过程与方法:会运用简易天气形势图分析各地天气系统及天气变化趋势,并分析其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论联系实际,增强防灾抗灾意识。
了解科技前沿,树立学习科学知识为生产生活服务的理念。
教学重难点1、能根据气压分布图判断其气流状况及天气特点;2、能读懂简易的天气图,推测近期的天气变化趋势,并用规范的语言来表达。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导入今年的9月3日特别有意义,它是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日,大家都回家看阅兵仪式了吧?这些镜头,你们还记得吗?【PPT投影】展示阅兵仪式的照片:英姿飒爽的三军仪1 / 17仗队、激动得流着泪的抗战老兵、踏着“七彩祥云”而来的空军方阵。
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阅兵仪式上那道最美的风景——湛蓝的天空呢?事实上,如此美丽的天空,来之不易。
为了确保阅兵的顺利进行,从8月20日起,北京地区正式启动空气质量保障措施,通过全市上下共同联动,积极协调周边省市协同减排,全力保障阅兵纪活动期间北京的空气质量。
至9月1日,北京空气质量已连续天天优良,空气质量保障情况甚至超越了2008年奥运会期间。
当然,如果没有老天爷帮忙,谁也不能保证当天一定是好天气。
就像秋游之前,你是否也担心过老天配不配合呢?先让我们来看看专家9月2日的分析预测吧!我们之前已经对气候有所了解了,气候是一个地方多年的大气平均状况,范围大,时间长,一般变化不大。
但是天气是指一个地方短时间里的阴晴、风雨、冷热等的大气状况,天气是短时间的、多变的。
那么,专家们凭什么就知道9月3日降水可能性小呢?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我们发现文中在讲到晴的时候,提到了当时“影响北京的天气系统主要是东移的槽脊”。
【讲授】引出“槽、脊、高压、低压”的定义教师引导:其实槽和脊是天气系统的名称。
天气系统通2 / 17常指引起天气变化的高压、低压和高压脊、低压槽,锋面等具有典型特征的大气运动系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地理《常见的天气系统》教案板书设计高一地理《常见的天气系统》教案板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锋面系统、低压系统、高压系统的特点。
2.掌握简易天气图的阅读。
【过程与方法】1.学会识读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中常出现的简易天气图,听懂每天电视台播放的天气形势预报。
2.掌握各天气系统活动规律和处在不同天气系统及其不同部位的天气特点,利用天气图进行天气形势分析预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天气系统的影响作用,树立人地和谐、保护环境的意识,增强防灾、减灾意识。
●重点难点重点:1.掌握常见天气系统的特点。
2.简易天气图的阅读。
难点:1.理解冷锋、暖锋与天气的关系。
2.低压系统、高压系统与天气的关系。
●学情分析高一学生由于地理基础知识比较薄弱,对于地理常识的了解很少,所以学习水平不太,但是高一的学生已经具备了很强的理解能力和一定的探究式学习的能力,尤其是对一些与生活联系紧密的地理问题,他们理解起来不是很困难,在学习了宏观上气压带和风带对全球气候的影响后,从微观上了解几种常见的天气系统就显得并不是那么难理解了。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使用】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新课标要求的原则,将传统教学法和新课标要求的教学法相结合;采用情景教学法、读图分析法、对比法、分组讨论法、归纳法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和启发学生,并达到知识的累积和能力的提升,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教学手段选择】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的形式,用Flash动态演示冷锋系统、暖锋系统、低压(气旋)系统、高压(反气旋)系统,帮助学生理解常见天气系统的天气状况,播放一些关于台风、寒潮的视频,让学生了解它们的形成过程和理论基础,以及给我国带来的灾害性天气。
●教学设计过程(1个课时)天气是时刻变化的,而天气又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关系十分密切,因此,全国各地的广播电台和电视台,每天都要播放多次天气预报。
在每天的电视天气预报节目里,除城市天气预报外,还有天气形势预报。
我们常可以听到主持人说“受冷锋天气系统影响,未来两天我国大部分地区出现降温、大风等天气”或“受高压系统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出现‘秋高气爽’的好天气”等,像冷锋、高压系统、热带气旋等都是影响天气的天气系统。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些常见的天气系统。
导入新课(3分钟)播放一则天气预报,思考:影响我国的天气系统有哪些?引入新课。
思考、踊跃发言:有冷锋、暖锋系统,低压、高压系统。
引起学生兴趣,迅速进入学习状态。
明确学习目标(2分钟)用PPT形式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重难点。
齐声朗读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重难点。
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自主学习(10分钟)通过PPT展示本节课的自主学习题。
一、锋面系统与天气1、气团的概念和分类。
2、锋面系统:(1) 锋面的概念。
(2) 锋面的结构。
(3) 锋面的分类。
二、低气压、高气压系统与天气1、低气压系统与天气2、高气压系统与天气学生积极思考,并结合书本寻找答案,记好笔记。
为了更加充分的进行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10分钟)用PPT展示合作探究题。
1、小组内绘制冷锋和暖锋的示意图。
2、分析冷锋、暖锋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的天气特征。
3、归纳总结冷锋、暖锋的区别方法。
4、举例说明锋面系统对我国天气的影响。
5、绘制南北半球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水平气流示意图。
(采用左右手法则判断气旋和反气旋)6、完成课本P57思考活动第(1)、(2)题。
小组讨论,由小组长负责组织,围绕问题进行分层讨论,先一对一,再组内共同讨论总结完善。
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精彩展示大胆质疑(15分钟)及时做补充讲解。
(PPT)展示,用简洁清楚地方式展示各组的正确答案。
大胆质疑,从疑惑中成长。
精彩展示,锻炼学生的书写能力,语言组织能力,表达能力。
当堂训练(5分钟)督促学生完成当堂训练。
快速完成当堂训练。
达到对知识的巩固提升。
●板书设计常见的天气系统一、锋面系统与天气1、气团的概念和分类2、锋面系统(1)概念:冷暖气团的交界面。
(2)结构:一般冷气团在锋面之下,暖气团在锋面之上。
(3)分类:冷锋和暖锋。
A.冷锋:冷气团主动移向暖气团。
B.暖锋:暖气团主动移向冷气团。
二、低气压、高气压系统与天气1、低压(气旋)系统与天气2、高压(反气旋)系统与天气高一地理《常见的天气系统》教案板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锋面系统、低压系统、高压系统的特点。
2.掌握简易天气图的阅读。
【过程与方法】1.学会识读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中常出现的简易天气图,听懂每天电视台播放的天气形势预报。
2.掌握各天气系统活动规律和处在不同天气系统及其不同部位的天气特点,利用天气图进行天气形势分析预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天气系统的影响作用,树立人地和谐、保护环境的意识,增强防灾、减灾意识。
●重点难点重点:1.掌握常见天气系统的特点。
2.简易天气图的阅读。
难点:1.理解冷锋、暖锋与天气的关系。
2.低压系统、高压系统与天气的关系。
●学情分析高一学生由于地理基础知识比较薄弱,对于地理常识的了解很少,所以学习水平不太,但是高一的学生已经具备了很强的理解能力和一定的探究式学习的能力,尤其是对一些与生活联系紧密的地理问题,他们理解起来不是很困难,在学习了宏观上气压带和风带对全球气候的影响后,从微观上了解几种常见的天气系统就显得并不是那么难理解了。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使用】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新课标要求的原则,将传统教学法和新课标要求的教学法相结合;采用情景教学法、读图分析法、对比法、分组讨论法、归纳法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和启发学生,并达到知识的累积和能力的提升,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教学手段选择】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的形式,用Flash动态演示冷锋系统、暖锋系统、低压(气旋)系统、高压(反气旋)系统,帮助学生理解常见天气系统的天气状况,播放一些关于台风、寒潮的视频,让学生了解它们的形成过程和理论基础,以及给我国带来的灾害性天气。
●教学设计过程(1个课时)天气是时刻变化的,而天气又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关系十分密切,因此,全国各地的广播电台和电视台,每天都要播放多次天气预报。
在每天的电视天气预报节目里,除城市天气预报外,还有天气形势预报。
我们常可以听到主持人说“受冷锋天气系统影响,未来两天我国大部分地区出现降温、大风等天气”或“受高压系统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出现‘秋高气爽’的好天气”等,像冷锋、高压系统、热带气旋等都是影响天气的天气系统。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些常见的天气系统。
导入新课(3分钟)播放一则天气预报,思考:影响我国的天气系统有哪些?引入新课。
思考、踊跃发言:有冷锋、暖锋系统,低压、高压系统。
引起学生兴趣,迅速进入学习状态。
明确学习目标(2分钟)用PPT形式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重难点。
齐声朗读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重难点。
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自主学习(10分钟)通过PPT展示本节课的自主学习题。
一、锋面系统与天气1、气团的概念和分类。
2、锋面系统:(1) 锋面的概念。
(2) 锋面的结构。
(3) 锋面的分类。
二、低气压、高气压系统与天气1、低气压系统与天气2、高气压系统与天气学生积极思考,并结合书本寻找答案,记好笔记。
为了更加充分的进行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10分钟)用PPT展示合作探究题。
1、小组内绘制冷锋和暖锋的示意图。
2、分析冷锋、暖锋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的天气特征。
3、归纳总结冷锋、暖锋的区别方法。
4、举例说明锋面系统对我国天气的影响。
5、绘制南北半球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水平气流示意图。
(采用左右手法则判断气旋和反气旋)6、完成课本P57思考活动第(1)、(2)题。
小组讨论,由小组长负责组织,围绕问题进行分层讨论,先一对一,再组内共同讨论总结完善。
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精彩展示大胆质疑(15分钟)及时做补充讲解。
(PPT)展示,用简洁清楚地方式展示各组的正确答案。
大胆质疑,从疑惑中成长。
精彩展示,锻炼学生的书写能力,语言组织能力,表达能力。
当堂训练(5分钟)督促学生完成当堂训练。
快速完成当堂训练。
达到对知识的巩固提升。
●板书设计常见的天气系统一、锋面系统与天气1、气团的概念和分类2、锋面系统(1)概念:冷暖气团的交界面。
(2)结构:一般冷气团在锋面之下,暖气团在锋面之上。
(3)分类:冷锋和暖锋。
A.冷锋:冷气团主动移向暖气团。
B.暖锋:暖气团主动移向冷气团。
二、低气压、高气压系统与天气1、低压(气旋)系统与天气2、高压(反气旋)系统与天气高一地理《常见的天气系统》教案板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锋面系统、低压系统、高压系统的特点。
2.掌握简易天气图的阅读。
【过程与方法】1.学会识读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中常出现的简易天气图,听懂每天电视台播放的天气形势预报。
2.掌握各天气系统活动规律和处在不同天气系统及其不同部位的天气特点,利用天气图进行天气形势分析预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天气系统的影响作用,树立人地和谐、保护环境的意识,增强防灾、减灾意识。
●重点难点重点:1.掌握常见天气系统的特点。
2.简易天气图的阅读。
难点:1.理解冷锋、暖锋与天气的关系。
2.低压系统、高压系统与天气的关系。
●学情分析高一学生由于地理基础知识比较薄弱,对于地理常识的了解很少,所以学习水平不太,但是高一的学生已经具备了很强的理解能力和一定的探究式学习的能力,尤其是对一些与生活联系紧密的地理问题,他们理解起来不是很困难,在学习了宏观上气压带和风带对全球气候的影响后,从微观上了解几种常见的天气系统就显得并不是那么难理解了。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使用】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新课标要求的原则,将传统教学法和新课标要求的教学法相结合;采用情景教学法、读图分析法、对比法、分组讨论法、归纳法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和启发学生,并达到知识的累积和能力的提升,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教学手段选择】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的形式,用Flash动态演示冷锋系统、暖锋系统、低压(气旋)系统、高压(反气旋)系统,帮助学生理解常见天气系统的天气状况,播放一些关于台风、寒潮的视频,让学生了解它们的形成过程和理论基础,以及给我国带来的灾害性天气。
●教学设计过程(1个课时)天气是时刻变化的,而天气又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关系十分密切,因此,全国各地的广播电台和电视台,每天都要播放多次天气预报。
在每天的电视天气预报节目里,除城市天气预报外,还有天气形势预报。
我们常可以听到主持人说“受冷锋天气系统影响,未来两天我国大部分地区出现降温、大风等天气”或“受高压系统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出现‘秋高气爽’的好天气”等,像冷锋、高压系统、热带气旋等都是影响天气的天气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