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组成原理》教学大纲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教学大纲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计算机组成原理”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旨在帮助学生理解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包括中央处理器(CPU)、内存、输入输出(I/O)以及总线等基本组成部分。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掌握计算机硬件系统的组织结构、工作原理和设计方法,为进一步学习其他计算机硬件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目标本课程的目标如下:1、理解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组成,包括CPU、内存、I/O设备和总线等。
2、掌握计算机系统中的数据表示和运算方法,包括二进制数的表示、算术逻辑运算、机器指令等。
3、理解并掌握计算机系统中控制信号的产生和传递机制,包括时序、指令流程、异常处理等。
4、了解计算机系统的性能设计和评估方法,包括速度计频、吞吐量、响应时间等。
5、学习并掌握计算机组织结构的设计方法,包括硬件设计、操作系统设计、I/O接口设计等。
三、课程内容本课程将分为以下几个模块:1、计算机系统的基础知识:包括计算机系统的定义、分类、硬件组成等。
2、CPU的基本原理:包括CPU的组织结构、指令周期、时序等。
3、内存的基本原理:包括内存的组织结构、存储器的扩展、内存的控制等。
4、I/O设备的基本原理:包括I/O设备的组织结构、I/O控制方式等。
5、总线的基本原理:包括总线的组织结构、总线的通信协议等。
6、计算机系统的性能设计和评估:包括计算机系统的速度计频、吞吐量、响应时间等性能指标的设计和评估方法。
7、计算机系统的组织结构设计:包括硬件设计、操作系统设计、I/O 接口设计等。
四、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1、理论教学:通过讲解计算机系统的基本原理,帮助学生理解计算机组织的内部工作机制。
2、实验教学: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实际操作计算机硬件,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实际计算机系统的组织结构,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系统的实际应用和设计方法。
2024计算机组成原理大纲
2024计算机组成原理大纲
9. 控制器和时钟 - 控制器的功能和设计原理 - 时钟的作用和设计方法 - 异常和中断处理
10. 计算机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 计算机系统的可靠性分析和评价 - 计算机系统的安全性和安全保护机制 - 计算机系统的故障诊断和容错技术
2024计算机组成原理大纲
以上是一个典型的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大纲的示例,不同学校和教师可பைடு நூலகம்会有所不同。该 大纲涵盖了计算机系统的各个方面,从硬件到软件,从基本概念到高级技术,帮助学生全面 了解和理解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和工作原理。
2024计算机组成原理大纲
计算机组成原理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的一门基础课程,主要介绍计算机硬件系统的组 成和工作原理。以下是一个典型的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大纲的示例:
1. 引言 - 计算机组成原理的定义和重要性 - 计算机的发展历程和趋势
2. 计算机系统概述 - 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和功能 - 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关系 - 计算机的性能指标和评价方法
6. 输入输出系统 - 输入输出设备的分类和特点 - 输入输出接口和控制器的设计原理 - 中断和DMA技术
2024计算机组成原理大纲
7. 总线系统 - 总线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 总线的组成和连接方式 - 总线的传输方式和时序控制
8. 计算机性能与指令级并行 - 计算机性能的度量和提升方法 - 指令级并行的概念和技术 - 流水线和超标量技术
2024计算机组成原理大纲
3. 数据表示与处理 - 二进制数系统和数据表示 - 整数和浮点数的表示和运算 - 数据的编码和压缩
4. 存储器层次结构 - 存储器的分类和特点 - 主存储器和辅助存储器的组成和工作原理 - 存储器的层次结构和缓存技术
计算机组成原理教学大纲
计算机组成原理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1.1 课程名称:计算机组成原理1.2 主讲人:XXX1.3 学时安排:总学时XXX,理论学时XXX,实践学时XXX 1.4 课程对象:计算机相关专业本科生1.5 前期知识要求:计算机基础知识、数据结构等二、课程目标2.1 知识点:- 掌握计算机组成原理的基本概念和核心要点- 理解计算机硬件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及其功能- 理解指令系统和计算机系统的工作原理2.2 能力培养:- 具备分析和设计计算机硬件系统的能力-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计算机系统问题- 具备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能够参与计算机系统开发项目三、教学内容3.1 计算机系统概述- 计算机的定义和基本组成- 计算机系统层次结构及其关系 - 计算机性能指标和评价方法3.2 数字逻辑基础- 逻辑代数与布尔运算- 组合逻辑电路设计- 时序逻辑电路设计3.3 中央处理器(CPU)设计- CPU基本结构和功能- 指令系统和指令的执行过程 - 控制器的设计与实现3.4 存储器系统- 存储器的分类和层次结构- 半导体存储器和磁盘存储器 - 存储器管理与高速缓存3.5 输入输出系统- 输入输出设备的分类和原理- 输入输出接口和数据传输方式- 中断和 DMA 控制技术四、教学方法4.1 授课方法- 理论知识授课:采用讲解和示例相结合的方式,讲师提供重点和难点内容,辅助理论演示和实际应用示例。
- 实践操作教学:通过计算机模拟实验、实际硬件操作等方式,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
4.2 学生实践- 个人实验:学生通过对计算机硬件的实际操作,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 团队项目:学生参与小组项目,通过合作与沟通,模拟实际计算机系统的设计与开发过程。
五、教材及参考资料5.1 主教材:- 《计算机组成原理》(第X版),作者:XXX,出版社:XXX5.2 参考书目:- 《计算机组成与设计》(第X版),作者:XXX- 《计算机体系结构导论》(第X版),作者:XXX5.3 网上资源:- XXX学术网站- XXX计算机教学平台六、考核方式6.1 平时成绩:课堂出勤、作业完成情况等6.2 考试成绩:闭卷考试,包括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分析能力的考察6.3 实践成绩:个人实验报告、团队项目成果等评价七、教学评价7.1 学生评价:授课过程、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反馈,包括意见和建议7.2 教师评价:学生学习情况、作业完成情况、考试成绩等综合评定八、其他事项8.1 课程进度安排:每周两次课,每次2学时,共X周8.2 课程安排变动通知:如有变动,提前通知学生并跟进调整8.3 课程辅助资源:提供课堂讲义、实验指导手册等辅助学习资料以上为《计算机组成原理教学大纲》的内容,将按照该大纲进行教学,希望能够通过本课程使学生全面掌握计算机组成原理的核心知识和应用能力,为他们的计算机专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计算机组成原理》教学大纲
《计算机组成原理》教学大纲一、课程背景与目标1.1课程背景:《计算机组成原理》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是计算机硬件方向的核心课程之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全面了解计算机硬件的基本组成与工作原理,为后续的计算机体系结构、操作系统、编译原理等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1.2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硬件组成原理的深入理解和实际操作能力,具体目标如下:(1)掌握计算机硬件的基本组成结构;(2)了解计算机运算方式与指令流;(3)掌握计算机存储器的组织和层次结构;(4)了解计算机输入输出的基本原理;(5)了解计算机总线的工作原理;(6)具备使用计算机组装与调试的能力。
二、课程内容与教学安排2.1课程内容:(1)计算机系统概述1)计算机体系结构和层次结构2)计算机性能指标和评价方法3)计算机发展历程与趋势(2)数据的表示与处理1)二进制数系统及其转换2)定点数表示与运算3)浮点数表示与运算4)进制转换法(3)计算机运算1)算术运算2)逻辑运算3)控制指令与程序设计(4)计算机存储器1)存储器的分类与层次结构2)半导体存储器3)主存储器与辅助存储器4)存储管理与地址映射(5)计算机输入输出1)输入输出方式与接口2)输入输出设备的工作原理与分类3)中断系统与输入输出控制(6)总线与系统连接1)总线概述与分类2)总线的工作原理与特性3)总线仲裁2.2教学安排:(1)课堂讲授:依次讲授课程内容中的各个部分,并辅以示意图和实例说明,以便学生理解。
(2)实验操作:安排计算机组装与调试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组装计算机硬件,并完成相应的操作系统安装、驱动程序配置等任务。
(3)实践练习:布置相关的实践练习题,包括计算机数学运算、数据表示转换、指令设计等题目,以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和运用能力。
三、学习评估与考核方式3.1学习评估:学习过程中,将从学生的参与度、课堂表现、实验报告等方面进行评估,以及阶段性的测试、作业等形式进行课程能力的评估。
计算机组成原理教学大纲
计算机组成原理教学大纲计算机组成原理教学大纲导言:计算机组成原理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它涉及到计算机硬件的结构和功能,为学生提供了深入了解计算机内部工作原理的机会。
本文将探讨计算机组成原理教学大纲的设计,以及如何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一、课程目标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的目标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工作原理和相互关系,能够理解和分析计算机硬件的功能和性能,并能应用所学知识进行计算机系统设计与优化。
二、教学内容1. 计算机硬件概述- 计算机的发展历程- 计算机的基本组成部分- 计算机的工作原理2. 数据表示与处理- 数字系统与编码- 数据的表示与运算- 浮点数表示与运算3. 计算机的指令系统- 指令的格式和执行过程- 指令的寻址方式- 指令的设计与优化4. 存储器层次结构- 存储器的分类与特点- 存储器的层次结构- 存储器的访问与优化5. 输入输出系统- 输入输出设备的分类与特点- 输入输出接口的设计与实现- 输入输出性能的评价与优化6. 总线与并行处理- 总线的分类与特点- 总线的传输方式与性能- 并行处理的原理与应用三、教学方法1. 理论授课- 通过讲解教师提供的教材和课件,向学生介绍计算机组成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帮助学生建立起知识框架。
2. 实验操作- 设计一系列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计算机硬件,如组装计算机、调试指令系统等,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3. 课堂讨论- 定期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提出问题、解答疑惑,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项目实践- 安排一些小组项目,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应用所学知识,进行计算机系统的设计与优化,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四、教学评估1. 平时成绩- 包括作业、实验报告、课堂表现等,用于评估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2. 期中考试- 考察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整体理解和掌握程度。
《计算机组成原理》教学大纲
《计算机组成原理》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计算机组成原理》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等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
本课程主要介绍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使学生全面了解计算机硬件体系结构,包括计算机历史发展、指令系统、CPU设计、存储器层次结构、输入输出系统、总线结构等内容。
二、教学目标1.了解计算机硬件的组成和工作原理。
2.理解计算机的历史发展过程,掌握计算机的分类和体系结构。
3.掌握计算机指令系统的设计原则和常见指令的执行过程。
4.熟悉CPU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能够设计简单的CPU。
5.理解存储器层次结构的原理,熟悉常见的存储器技术。
6.了解输入输出系统的原理和常见的接口技术。
7.掌握计算机总线的分类和工作原理。
三、课程具体内容及教学安排1.计算机硬件体系结构(2周)-计算机硬件的分类和功能-冯·诺依曼计算机体系结构-CISC和RISC指令集架构2.指令系统设计与实现(3周)-指令系统的基本要求-ISA的设计原则-MIPS指令系统设计与实现3.CPU设计与实现(4周)-CPU的基本结构和功能-数据通路和控制器的设计与实现-单周期CPU与多周期CPU的设计比较4.存储器层次结构(3周)-存储器的分类和特点-存储器的层次结构和映射方式- Cache的设计原理和优化策略5.输入输出系统(2周)-输入输出设备的分类和特点-输入输出接口的工作原理与设计-DMA和中断的处理机制6.总线结构(2周)-总线的分类和特点-总线的时序与仲裁机制-PCI和PCIe总线的基本原理四、教学方法1.理论授课:介绍计算机的基本原理和概念。
2.实践操作:通过实验课程,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际的计算机硬件和软件,加深对计算机组成原理的理解。
3.讨论与研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报告汇报,共同探讨计算机组成原理的相关问题。
4.相关案例分析:通过实际案例分析计算机组成原理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和影响。
五、教材和参考书教材:参考书:1. 《计算机组成与设计:硬件/软件接口》(原书第4版)(Patterson和Hennessy编著)2. 《计算机组成与体系结构》(英文版)(David A. Patterson和John L. Hennessy编著)3.《计算机组成原理及其实践》(胡伟编著)六、评分方式1.平时成绩:包括出勤情况、作业完成情况和课堂表现等。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大纲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大纲一、课程简介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之一,旨在让学生全面了解计算机组成及其内部运行原理。
本课程内容涵盖计算机硬件组成、指令系统结构、处理器设计与实现、存储器层次结构、I/O系统等方面的知识,通过理论讲解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系统分析、设计与优化能力。
二、课程目标1. 理解计算机系统的层次结构与组成部件,掌握计算机系统的发展历程;2. 掌握指令系统设计与硬件描述语言的基本原理与方法;3. 理解处理器的主要功能与运行原理,能够进行处理器的设计与实现;4. 理解计算机存储器层次结构、高速缓存、虚拟存储器等相关概念与技术;5. 了解计算机的I/O系统、总线结构及工作原理。
三、课程大纲与内容安排1. 第一章:引言1.1 计算机的发展历程1.2 计算机系统的层次结构1.3 计算机性能指标与评价方法2. 第二章:计算机硬件组成2.1 冯·诺依曼体系结构2.2 中央处理器(CPU)的组成与功能 2.3 存储器的层次结构与分类2.4 输入输出设备与接口控制器2.5 总线与主板3. 第三章:指令系统结构3.1 指令的格式与编码方式3.2 寻址方式与寻址模式3.3 指令的执行过程与流水线技术4. 第四章:处理器设计与实现4.1 单周期与多周期处理器设计4.2 流水线处理器设计与优化4.3 异常处理与中断机制5. 第五章:存储器层次结构5.1 存储器的分类与特性5.2 高速缓存的工作原理与替换策略5.3 虚拟存储器的概念与实现6. 第六章:I/O系统6.1 输入输出系统的基本概念与功能6.2 I/O接口与设备控制器6.3 DMA技术与中断处理四、教学方法与评估方式本课程以理论授课、实践操作、课堂讨论等形式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课堂作业、实验报告以及期末考试等方式进行综合评估,考核学生对计算机组成原理的理解与应用能力。
计算机组成原理 教学大纲
计算机组成原理教学大纲一、说明(一)课程性质学院平台必修课程,学习者需先修数字电路类课程,具备数字电路的基础知识。
该课程是后续操作系统、编译原理、接口技术等许多计算机专业课程的基础课。
(二)教学目的《计算机组成原理》是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所有专业的专业必修主干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单处理机系统的组成结构以及各功能部件的组成和工作原理,让学生建立计算机的整机概念,初步具备设计简单计算机系统的能力,并对一些新技术、新产品以及计算机硬件的发展方向有一定的了解,为进一步学习本专业后继课程和进行有关的技术工作打下基础。
(三)教学内容计算机的主要组成部分、各部分的功能以及工作原理,主要内容包括运算方法和运算器、多层次存储体系、指令系统、中央处理器、总线系统、外围设备与输入输出系统等(四)教学时数72学时(五)教学方式课堂教学二、本文第一章计算机系统概论教学要点:本章是学习本门课程的基础。
目的是让学生对计算机的组成有一个全面的概括的了解。
了解硬件和软件的概念、计算机组成和计算机体系结构的不同。
掌握计算机系统的层次结构;准确画出计算机的硬件框图,并能解释其工作的过程;能深刻理解硬件的主要技术指标,并用这些技术指标描述常见硬件的性能。
教学时数:4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计算机的分类(0.5学时)模拟计算机和电子计算机以及它们各自的特点。
第二节计算机的发展简史(1学时)计算机的五代变化、半导体存储器的发展、微处理器的发展、计算机的性能指标。
第三节计算机的硬件(1学时)硬件组成要素、运算器、存储器、控制器、适配器与输入输出设备。
第四节计算机的软件(1学时)软件的组成与分类、软件的发展演变。
第五节计算机系统的层次结构(0.5学时)多级组成的计算机系统、软件与硬件的逻辑等价性。
第二章运算方法和运算器教学要点:讲述数据和文字的表示、数据格式以及不同格式数据的基本运算方法、ALU电路的设计。
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基本运算过程。
《计算机组成原理》教学大纲
一、课程概述《计算机组成原理》是计算机专业的最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主要以信息在计算机内部的加工、处理为主线介绍计算机的结构、工作原理和功能特性;从一台计算机的整体结构出发,介绍计算机硬件系统内部各部件之间的互连、指令系统和指令在计算机中的执行过程;详细介绍组成计算机的各部件的组成原理、逻辑实现和设计方法;为了便于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对硬件系统的分析、设计、使用方面的能力,给出一种或者两种有代表性的机型的结构介绍。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组成部件、逻辑功能、工作原理、设计方法和实现技术等的有关基础知识和技术,建立完整、清晰的计算机整机概念。
并使学生具备对计算机系统整机和部件进行分析和设计的能力。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的教学任务环绕机器指令级以及与此密切相关的微操作级和汇编语言级,从计算机硬件到计算机软件以及软硬件的有机结合,从计算机内部工作机制与编程求解问题相结合,从CPU 部件与整机系统两个层次,从逻辑组成、内部工作机制、程序设计等三个方面,通过课堂授课和实验,达到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的教学基本目的,并培养本学科的学生在设计、分析和解决大型数字系统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的实际动手能力,为学习后续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大学物理》、《计算机导论》、《电路与电子学》、《数字电路》、《汇编语言程序设计》等课程,是《组成原理》的先修课程。
而《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设计》、《操作系统》、《计算机接口技术》、《单片机原理与应用》、《计算机体系结构》、《计算机外部设备》及《计算机网络》等课程是它的后续课程。
二、课程目标1.知道《计算机组成原理》这门学科的性质、地位和独立价值。
知道这门学科的研究范围、分析框架、研究方法、学科发展和未来方向。
2.理解计算机系统的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五大组成部件的有关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了解相应的有关新技术和方法。
3.理解数值数据的表示方法以及运算器的计算方法,了解非数值数据的表示和处理方法以及校验码的表示方法。
计算机组成原理 教学大纲
计算机组成原理教学大纲计算机组成原理教学大纲引言:计算机组成原理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它涉及到计算机硬件的各个方面,包括计算机的基本组成、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输出系统等。
本文将从计算机组成原理的教学大纲出发,探讨该课程的内容和教学方法。
一、课程概述1.1 课程名称:计算机组成原理1.2 课程性质:必修课1.3 学时安排:理论课2学时/周,实验课2学时/周1.4 前置课程:计算机基础、数字电路1.5 后续课程:计算机体系结构、操作系统二、课程目标2.1 理论目标:- 理解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 掌握计算机硬件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功能和特点- 理解计算机的运算器、控制器和存储器的工作原理- 掌握计算机的输入输出系统的原理和技术2.2 实践目标:- 能够使用硬件描述语言进行计算机硬件的设计和实现- 能够进行计算机系统的组装和调试- 能够使用计算机硬件开发工具进行硬件设计和仿真三、教学内容3.1 计算机的基本组成- 计算机的五大组成部分: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输出设备、总线- 计算机的层次结构:硬件层次、体系结构层次、指令集架构层次3.2 运算器- 运算器的功能和特点- 运算器的设计原理和实现方法- 运算器的运算方式:定点运算、浮点运算3.3 控制器- 控制器的功能和特点- 控制器的设计原理和实现方法- 控制器的指令执行过程:取指令、译码、执行、访存、写回3.4 存储器- 存储器的功能和特点- 存储器的分类:主存储器、辅助存储器- 存储器的组织结构:存储单元、存储地址、存储器的访问方式3.5 输入输出系统- 输入输出设备的分类和特点- 输入输出接口的功能和设计- 输入输出的数据传输方式:程序控制方式、中断方式、DMA方式四、教学方法4.1 理论教学- 通过讲授基本概念和原理,引导学生理解计算机组成原理的基本知识- 结合案例分析和实际应用,加深学生对计算机组成原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2 实验教学- 设计并实现一些简单的计算机硬件模块,加深学生对计算机组成原理的理解和实践能力- 进行计算机系统的组装和调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使用计算机硬件开发工具进行硬件设计和仿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五、教学评价5.1 理论考核- 闭卷考试:考察学生对计算机组成原理的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 开卷考试:考察学生对计算机组成原理的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5.2 实验考核- 实验报告:考察学生对计算机硬件设计和实现的理解和实践能力- 实验成果展示:考察学生对计算机系统组装和调试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结语:计算机组成原理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重要课程,通过对计算机硬件的各个方面的学习和实践,可以帮助学生全面理解计算机的工作原理和设计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说明1、课程简介《计算机组成原理》是计算机类专业本科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也同样适用于教育技术学、应用物理学、电子类和水利水电类及相关专业学生,也可作为信息类专业本科的专业选修课。
本课程分为理论教学(62学时)和实验教学(10学时)两部分。
本课程从计算机基本原理讲起,密切注意与当前计算机发展水平相结合。
计算机软件和微电子是国家重点发展的目标之一,计算机软件运行在计算机上,微电子的水平体现在微处理器的设计和制造能力上,这就说明了这些专业的学生都需要学习这门课程,了解计算机硬件。
在本课程中把计算机结构定义为系统程序员所能见得到的计算机硬件特性,计算机组成则是指计算机硬件的具体实现。
目前计算机的硬件设计已深入到微电子领域,作为计算机、电子和物理类专业的学生,今后会有一部分人从事硬件设计工作。
有一些基础知识后,可在工作中进一步自学。
2、教学目的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深入了解计算机系统的组成,从系统结构的角度理解计算机系统各部分的工作原理,掌握CPU、内存储器子系统、I/O接口子系统的设计方法,了解计算机常用运算方法及典型电路,了解存储系统基本原理和基本I/O方式。
最终具备简单CPU及其计算机系统设计、分析能力,并了解现代计算机系统设计与发展现状。
3、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讨论了组成计算机的基本硬件部件,包括存储器、运算器、控制器、输入输出系统和连接它们之间的系统总线的构成、组织方式和工作原理,以及部件和单元的设计思想。
难点:如何以控制流和数据流为主线,将计算机的各大部件联系起来,建立整机概念。
如CPU和存储器,CPU和I/O、存储器与I/O之间的逻辑关系,控制器如何控制每一条指令的执行过程,控制单元的设计思想和实现方案等。
4、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建议本课程的教学方法主要采用课堂教学,其次是实验课教学。
课堂教学以多媒体教学为主要手段,实验课的教学方法以实际动手演示、验证和设计操作。
根据各章节的内容的特点因章节施教,启发式教学贯穿始终。
5、考核方式期末考试成绩=理论成绩(考试卷面成绩)*70%+平时成绩(平时作业和考勤)*30%6、选用教材王爱英主编.计算机组成与结构(第4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7月。
本书从计算机基本原理讲起,密切注意与当前计算机发展水平相结合,内容广泛,但仍力图贯彻少而精的原则。
本书先后获得电子部和教育部的若干奖励,第3版被评定为精品教材。
7、教学参考书[1] 王爱英主编.计算机组成与结构习题(第4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11月;[2] 白中英主编.计算机组成原理(第4版).科学出版社.2008年1月;[3] 白中英主编.计算机组成原理解题指南(第4版).科学出版社.2008年8月;[4] 白中英主编.计算机组成与体系结构(第3版).科学出版社.2006年1月;[5] 唐朔飞主编.计算机组成原理(第2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1月。
8、教学环节及学时安排(根据本课程实际情况填写)二、教学内容第一章计算机系统概述(2学时)1、教学目标了解计算机层次结构及语言间的转换;理解冯诺依曼提出的存储程序的概念;掌握计算机硬件的功能和软件的作用。
2、本章重点计算机系统简介;计算机的基本组成;计算机的性能指标。
3、本章难点计算机的组成与计算机的层次结构;计算机中三大语言之间的转换情况。
4、本章思考题及实训题目(1)计算机硬件由哪几部分组成?各自的作用是什么?各部分之间是怎样联系的?(2)计算机系统可分为哪几个层次?说明各层之间的特点及其联系?5、讲授内容第一节计算机的语言第二节计算机的硬件第三节计算机系统的层次结构第四节电子计算机的发展简史第五节计算机的应用第六节计算机网络一、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二、局域网三、广域网和网路协议(ISO/OSI基本参考模型、TCP/IP协议)四、网络互连设备*第二章计算机的逻辑部件(4学时)1、教学目标掌握双极型和MOS型三极管的伏安特性。
三种基本逻辑电路以及它们的原理;力求做到线路的逻辑设计与计算机结合。
2、本章重点布尔代数和基本的逻辑门电路;组合逻辑电路和时序逻辑电路。
3、本章难点布尔代数和基本的逻辑门电路;组合逻辑电路和时序逻辑电路。
4、本章思考题及实训题目(1)用两片74181构成8位带符号整数的加法器,设采用控制端M,S3—S0和Cn实现输入A=A7A6…A0与B=B7B6…B0之间的加减运算,结果为F=F7F6…F0,试写出判断溢出的逻辑表达式 (提示:假设按双符号位运算,当结构的两符号为不相同则为溢出) 。
(2)把4个寄存器的输出送到某一组输出线上,可使用四选一多路选择器,也可使用三态门。
试问用四选一实现和三态门实现,对开门信号的要求有什么差别?5、讲授内容第一节计算机中常用的组合逻辑电路一、三态门二、异或门及其应用三、加法器四、算术逻辑单元五、译码器六、数据选择器第二节时序逻辑电路一、触发器二、寄存器和移位寄存器三、计数器第三节阵列逻辑电路一、只读存储器二、可编程逻辑阵列(PLA)三、可编程阵列逻辑(PAL)四、通用阵列逻辑五、门阵列、宏单元阵列和标准单元阵列六、可编程门阵列第三章运算方法和运算部件(6学时)1、教学目标掌握计算机中常见的信息编码和转换。
二进制数的算术运算和逻辑运算。
定点与浮点数的定义及表示范围。
数据校验码的生成以及校验方法。
2、本章重点计算机中信息的编码及转换;数值数据的表示情况和运算;十进制数的有权码和无权码;计算机运算部件及数据校验。
3、本章难点数值型数据的表示和运算;计算机运算部件及校验码。
4、本章思考题及实训题目(1)X=0.1101, Y=-0.1011 ,用原码一位乘法计算X*Y的积。
(2)X=-0.10110,Y=0.11111,用原码一位除法计算X/Y的商。
5、讲授内容第一节数据的表示方法和转换一、数值型数据的表示和转换二、十进制数的编码与运算第二节带符号的二进制数据在计算机中的表示方法及加减运算一、原码、反码、补码及其加减运算二、加减法运算的溢出处理三、定点数和浮点数第三节二进制乘法运算一、定点数一位乘法二、定点数二位乘法三、阵列乘法器第四节二进制除法运算一、定点除法运算二、提高除法运算速度速度的方法举例第五节浮点数的运算方法一、浮点数的加减法运算二、浮点数的乘除法运算第六节运算部件第七节数据校验码一、奇偶校验码二、海明校验码三、循环冗余校验(CRC)码第四章主存储器(6学时)1、教学目标了解存储器的特点以及分类;掌握存储器的主要技术指标。
存储器的基本操作过程。
半导体存储器的组成与控制。
2、本章重点各类型存储器的性能和特点;半导体存储器的组成与控制;各种类型存储器的工作过程。
3、本章难点半导体存储器的组成与控制;各种类型存储器的工作过程。
4、本章思考题及实训题目(1)有一个512K*16位的存储器,由64K*1位的2164RAM芯片(芯片内是4个128*128结构)构成,试问①共需要多少片RAM芯片?②采用分散式刷新方式,若单元刷新间隔不超过2ms,则刷新信号的周期是多少?③采用集中式刷新方式,设读/写周期T=0.1us,则存储器刷新一遍最少用多少时间?(2)现有容量为256M*1位的动态存储器芯片,用它组成的存储器容量为1G*32位且采用4体交叉存储方案,请说明如何安排地址线?5、讲授内容第一节主存储器处于全机中心地位第二节主存储器分类第三节主存储器的主要技术指标第四节主存储器的基本操作第五节读/写存储器第六节非易失性半导体存储器第七节 DRAM的研制与发展第八节半导体存储器的组成与控制第九节多体交叉存储器一、编址方式二、重叠与交叉存取控制第五章指令系统(6学时)1、教学目标了解RISC和CISC计算机掌握指令的格式和指令类型;理解指令操作码的扩展技术;掌握计算机指令的寻址方式。
2、本章重点指令格式和类型;指令系统和时序;指令的寻址方式。
3、本章难点指令系统和指令时序;计算机指令寻址方式。
4、本章思考题及实训题目(1)某指令系统指令长16位,每个操作数的地址码长6位,指令分为无操作数、单操作数和双操作数三类。
若双操作数指令有K条,无操作数指令有L条,试问单操作数指令最多可能有多少条?(2)基址寄存器的内容为2000H, 变址寄存器的内容为03A0H,指令的地址码部分是3FH,当前正在执行的指令所在地址为2B00H,试求出变址编址(考虑基址)和相对编址两种情况访存的有效地址(实际地址)。
5、讲授内容第一节指令系统的发展第二节指令格式一、指令格式二、指令操作吗的扩展技术三、指令长度与字长的关系第三节数据表示第四节寻址方式第五节指令类型一、指令的分类及功能二、双字长运算(子程序举例)第六节指令系统的兼容性第七节精简指令系统计算机(RISC)和复杂指令系统计算机(CISC)一、什么是复杂指令计算机二、RISC的产生与发展三、RISC的特点第八节指令系统举例一、SPARC的指令系统二、Pentium微处理器指令系统三、IBM大型机指令系统四、向量指令举例第九节机器语言、汇编语言和高级语言第六章中央处理器(6学时)1、教学目标了解组合逻辑控制器和PLA控制器掌握;掌握中央处理器组成及其功能。
控制器的控制方式及时序控制。
控制器的组成及CPU控制流程。
2、本章重点中央处理器组成及其功能;控制器组成及CPU控制流程;组合逻辑控制器和PLA控制器。
3、本章难点控制器的控制方式及时序控制;CPU控制流程。
4、本章思考题及实训题目(1)分析图6.16中对ready信号有何要求并说明原因。
若不能满足要求则电路如何修改?(2)在微程序控制计算机中,下一条要执行的微指令地址都有哪些可能的来源?各发生在什么场合?5、讲授内容第一节计算机的硬件系统第二节控制器的组成一、控制器的功能二、控制器的组成三、指令执行过程第三节微程序控制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一、微程序控制的基本概念二、实现微程序控制的基本原理第四节微程序设计技术一、微指令的编译法二、微程序流的控制三、微指令格式四、微程序控制存储器和动态微程序设计五、微程序设计语言第五节硬布线控制的计算机一、时序与节拍二、操作控制信号的产生三、控制器的组成四、硬布线控制逻辑设计中的若干问题五、硬布线控制与微程序控制的比较第六节控制器的控制方式第七节流水线工作原理第八节 CPU举例一、RISC的CPU二、RISC的编译系统三、Pentium微处理器第九节计算机的加电及控制过程第七章存储系统(6学时)1、教学目标熟悉半导体随机和只读存储器工作原理;了解磁表面存储器和光盘存储器;掌握存储体系及高速存储器,虚拟存储器。
2、本章重点半导体存储器的工作原理;高速缓冲存储器与主存的映射。
3、本章难点高速缓冲存储器与主存的映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