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鉴定的一般步骤

合集下载

细菌鉴定流程

细菌鉴定流程

细菌鉴定流程细菌鉴定细菌形态学鉴定16S rDNA 鉴定生理生化鉴定一、细菌形态学鉴定1.从-80˚Ϲ冰箱中取出菌株放4˚Ϲ复苏,轻柔混匀后用接种环接一环菌液在培养基平板上划线活化,根据菌株来源选择适宜的培养基。

2.放入培养箱倒置培养,实验室一般采用28˚Ϲ培养,特殊菌株依据该菌最适条件(时间、温度)培养24-48h。

3. 纯化:从活化培养基平板上挑取单菌落继续划板培养。

4. 观察记录菌落形态特征:大小(mm)、形状、干湿、透明度、颜色、边缘整齐还是,,,,,,,形状干湿透明度颜色边缘细菌大小(mm)注意事项:①接种划线应在酒精灯旁边操作②培养时应倒置培养,防止污染二、革兰氏染色1.涂片固定将纯化后的菌株进行革兰氏染色,滴一滴生理盐水于载玻片上,无菌条件下用接种环挑取少量菌落均匀涂布水滴中,使其自然干燥,菌面向上,经火焰固定。

注意事项:菌液涂片时不可过于浓厚,干燥、固定。

固定时通过火焰1~2次即可,不可过热,以载玻片不烫手为宜。

2.染色一般包括初染、没染、脱色、复染等四个步骤,具体操作方法是:(1)加上结晶紫后,染色1分钟,水洗。

(2)加上碘液染色1分钟,水洗。

(3)加上95%酒精,摇动玻片,根据涂片厚度,脱色约20~60秒,水洗,吸去水分。

(4)加上蕃红后,染色1分钟,水洗。

(5)吸干或在空气中晾干后,油镜镜检。

3.结果观察:革兰氏阴性菌呈红色,革兰氏阳性菌呈紫色。

以均匀分散开的细菌的革兰氏染色反应为准,过于密集的细菌,都常呈现假阳性。

注意事项:①标本涂片不能太厚,严格按操作要求进行。

若涂片较厚,应延长脱色时间,直至不再出现紫色为止。

②玻片通过火焰温度不能太高。

③碘液变透明,则不能使用。

④水洗时动作要轻,沿载玻片对角线方向用洗瓶冲洗,以免把菌体冲掉。

三、16S rDNA 鉴定(16S rDNA只能鉴定到属,需进行生理生化、药敏实验等鉴定到种)1. 细菌复苏、活化、纯化同细菌形态学鉴定3. 挑取单菌落至少2-3个接到含有1ml灭菌纯水的1.5ml离心管中混匀。

细菌检验的一般程序

细菌检验的一般程序

细菌检验的一般程序
细菌检验的一般程序如下:
1.标本采集:根据患者症状以及规章制度正确采集标本,及时将采集到的标本
送至检验科行接种处理,在运送标本中保持相应温度与氧气,防止标本干燥。

2.镜检:检验人员运用显微镜直接观察标本,辨别相关致病菌形态与数目,以
及初步判断标本。

3.分离培养:采集标本中不可避免会吸附细菌,若在镜检环节发现标本上吸附
的细菌,就需对标本实施分离纯化并将其接种于显色培养基、血平板培养基、营养琼脂培养基等适宜培养基上,再将空气与温度调整至适合细菌生长数值,获得便于进一步鉴定细菌。

4.细菌鉴定:通过细菌形态、菌落特点、酶类检测、血清学试验、生化反应等
方式鉴定分析分离获得的标本,明确致病原因。

5.报告:要求在24h内出具镜检报告,在24h内或次日出具初步鉴定与直接药
敏结果;通常最后鉴定与细菌药敏结果不超过3d,除血培养外,任何一项送检标本需均在24h内预报。

列出肠杆菌科细菌的检验程序 -回复

列出肠杆菌科细菌的检验程序 -回复

列出肠杆菌科细菌的检验程序-回复“肠杆菌科细菌的检验程序”是一个包含多个步骤的过程,用于鉴定和识别肠杆菌科细菌的存在。

这些步骤通常是通过实验室检测和分析细菌样本来完成的。

以下是一种可能的肠杆菌科细菌检验程序的步骤和详细解释。

第一步:实验前准备在进行肠杆菌科细菌的检验之前,需要进行一些必要的实验前准备工作。

这包括准备培养基和培养基的配制工作,准备相应的实验室设备和试剂,并确保实验室符合相关的安全规定。

第二步:制备细菌样本为了进行肠杆菌科细菌的检验,首先需要制备细菌样本。

这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完成,例如从患者的样本(如血液、尿液或组织样本)中分离出细菌,或者从环境中分离出细菌。

制备细菌样本的过程可能会包括细菌培养、分离和纯化。

第三步:细菌培养为了得到大量的细菌进行后续实验,需要将细菌样本培养在适当的培养基上。

肠杆菌科细菌通常被培养在大肠杆菌培养基上,该培养基含有包括营养物、香精素和其他必需元素的成分。

将细菌样本接种在培养基上,并在适当的环境条件下(如氧气、温度和湿度)培养细菌。

第四步:形态学特征观察在肠杆菌科细菌的检验过程中,观察和描述细菌的形态学特征是非常重要的。

这包括观察细菌的形状、颜色、大小和结构等。

通过肉眼观察或显微镜观察,可以对细菌的形态学特征进行初步识别,进而帮助确定细菌属于肠杆菌科。

第五步:革兰染色革兰染色是一种常用的检验方法,用于区分细菌是否属于革兰氏阳性或阳性。

它基于细菌细胞的结构和化学组成差异。

通过染色的过程,革兰阳性细菌会呈现紫色,而革兰阴性细菌则会呈现粉红色。

判断细菌是否为肠杆菌科细菌的一种方法是根据其静态染色结果进行初步判断。

第六步:生理和生化特性测试肠杆菌科细菌的检验过程中,对其生理和生化特性进行测试也是必不可少的。

这包括测试细菌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的生长特性,以及其对特定营养物质和化学反应的反应。

常用的生理和生化特性测试方法包括氧气需求、温度耐受性、酶活性测试和碳水化合物使用。

临床细菌培养鉴定流程及报告

临床细菌培养鉴定流程及报告

3
一、医学微生物实验室基本条件及设备
▪ 细菌实验室 ▪ 无菌实验室 ▪ 基本设备
编辑ppt
4
细菌实验室
细菌实验室是细菌检验的场所,在此完 成标本接种、孵育、分离、细菌鉴定和 药物敏感试验。所以细菌实验室必须具 备空气及桌面消毒的条件,确保室内相 对无菌。如:足够强度的紫外线灯管, 耐酸碱的桌面等。
编辑ppt
22
⒋结果分析及报告
⑴结果分析 痰及下呼吸道分泌物标本易受到 定植在上呼吸道的正常菌群污染。当从送检标 本中分离出多种细菌时,确定那一种分离细菌 是引起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这对临床诊断 与治疗至关重要。当在同一培养基上分离出1 种以上的病原菌(复合菌)时,要结合患者的 临床症状,涂片染色镜检情况及患者近期细菌 分离培养结果等,综合判断所分离的多种细菌 中那一种细菌可能为致病菌,通常多为优势菌。 当分离的优势菌与涂片染色镜检结果一致时, 要做药敏试验。若分离培养结果与涂片染色镜 检结果不一致时,可不进行药敏试验,以免误 导,仅报告分离鉴定结果,由临床大夫定夺是 否重试。
编辑ppt
14
⑶标本运送 采血后应立即送检,如不能立即 送检,需室温保存或置35~37℃孵箱中,切勿 冷藏。自动化连续检测系统虽有允许延迟上机 检测微生物生长的原理,还是应该尽量减少延 迟上机时间。
编辑ppt
15
3.分离培养
⑴血培养操作过程中应注意生物安全防护。
⑵血培养瓶处理 传统手工法血培养每天至少检 查一次,注意微生物生长可视信号,应无菌抽 取培养物,涂片革兰氏染色,选择合适的培养 基转种,同时做药敏试验。
编辑ppt
33
致病菌能够破坏宿主的防御系统,其致 病机理是细菌产生毒素和对人体组织的 侵袭性,值得注意的是有些细菌既具有 侵袭性又能产生毒素。抗生素治疗可以 破坏宿主的正常菌群,导致某些细菌如 艰难梭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 胞菌和念珠菌等过度生长,也可引起腹 泻。沙门氏菌、志贺氏菌、气单胞菌和 邻单胞菌应作为实验室常规培养的主要 腹泻病原菌。

BD细菌鉴定系统操作说明

BD细菌鉴定系统操作说明

BD细菌鉴定系统操作说明操作步骤:1.准备样本:- 从临床标本中取得适量(一般为1-2ml)且已涂有抗凝剂的血或体液样本,避免样本受到污染。

-标本应尽快送到实验室进行处理,以避免细菌在样本中过度增殖。

2.处理样本:-将样本转移到BDBACTEC™培养瓶中,根据瓶上的标示进行相应操作。

-确保样品完全与培养基混合并充分接触。

3.将处理后的样品放入BDBACTEC™机器中:-打开机器,将培养瓶放入样品仓中。

-确保培养瓶的盖子已经正确闭合,以防止气体泄漏。

4.运行BDBACTEC™机器:-选择适当的程序来处理样品,这取决于所测试的细菌类型。

-启动机器并进行运行。

5.监控样品:-在运行过程中,可以监控机器上的显示屏来跟踪细菌的增殖情况。

-BDBACTEC™系统使用专有的检测技术,可以快速确定细菌是否存在,并且可以根据机器上的细菌鉴定库来确定细菌的种类。

6.鉴定细菌:-一旦BDBACTEC™机器确定细菌的存在,可以使用机器上的细菌鉴定库来确定细菌的种类。

-操作人员可以在机器上输入相关信息,并根据机器的指示进行操作。

7.结果分析:-当BDBACTEC™机器鉴定出细菌的种类后,可以根据结果进行相应的处理和分析。

-实验室人员可以参考相关的文献或数据库来进一步了解细菌的抗生素敏感性等信息。

注意事项:-操作人员应保持操作场所的干净和整洁,并佩戴适当的防护用品。

-在操作过程中,注意遵守实验室的安全规范,确保样品不会被污染。

-确保BDBACTEC™机器处于良好的工作条件下,并定期维护和清洁机器。

-在使用BDBACTEC™机器之前,应对机器进行正确的校准和验证,以确保其准确性和可靠性。

BD细菌鉴定系统是一种高效、可靠的细菌鉴定方法,可以大大缩短细菌鉴定的时间,并且提供准确的结果。

然而,在操作过程中,操作人员需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并且保持机器的正常工作状态。

通过正确使用BD细菌鉴定系统,可以提高实验室的工作效率,为临床提供更好的服务。

细菌分离培养与鉴定程序

细菌分离培养与鉴定程序

细菌分离培养与鉴定程序一、背景记录1、猪的临床症状2、不同猪的发病阶段(早、中、晚、解剖前宰杀还是解剖前已死亡)3、解剖病变(保存好照片)二、分离用培养基1、常用培养基:鲜血琼脂培养基、巧克力培养基2、非常用培养基:麦康凯培养基、沙门氏菌选择性培养基三、病料的选取和保存1、首选来自刚宰杀后的活畜禽或死后2-4小时内的畜禽2、得到病料后应该立即进行细菌分离,分离细菌前最长保存时间(在4℃冰箱内)最好不要超过3-4小时。

分离细菌前应将病料保存在4℃冰箱不得放入-20℃冰箱。

分离细菌后如需要根据细菌生长鉴定情况来决定病料用途(需再次接种、需再次触片、需接种动物等等)可先将病料暂存4℃冰箱,但不得超过2天。

一般情况下分离细菌后应及时将需长期保存的少量病料分装到塑料瓶中进行记录保存,多余的病料进行无害化处理。

四、分离路线1、选择分离细菌的目标脏器:根据疑似疾病和病理变化确定,一般选病变比较严重的脏器做为分离细菌的目标脏器,并选择脏器的病健交界处做为细菌分离的最终部位。

一头猪应该选择多个脏器或部位分离细菌。

并对不同部位细菌在整个疾病中的作用有一定的评价,如:心血中的细菌多为全身感染分布的病原;关节、肠道、创口、及肺脏则可能只是局部分布的细菌。

)2、分离细菌一般采用鲜血琼脂培养基划线培养、怀疑存在只能在巧克力培养基上且需要一定二氧化碳才能生长的细菌(如:副猪嗜血杆菌、传染性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等)感染时、应同时采用巧克力培养基划线、放到烛缸进行培养。

划线时应该在做到无菌操作的前提下尽量取较大的一块组织或较多量的分泌物、先在培养基表面涂布一小片区域,然后弃去病料再用接种环从涂布区域开始进行划线。

这样一方面可保证分离到病料中的细菌,另一方面也能保证长出单个菌落为进一步鉴定提供方便,同时也为评价病料中细菌含量及不同细菌数量比例的评价提供依据。

如果病料来自病程较长或死亡动物且细菌种类复杂、难以确定病原菌的情况下、可考虑分离细菌的同时取病料接种小鼠、再从小鼠分离细菌,二者互为参考。

细菌鉴定流程

细菌鉴定流程

细菌鉴定流程
细菌鉴定流程一般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 样品收集:根据需要鉴定的细菌类型和来源,选择适当的样品收集方式。

样品可以是细菌培养物、体液、食物等。

2. 培养:将样品接种到适当的培养基上进行培养。

根据细菌的生长条件需求,选择适当的培养基,如富含寡营养物的普通培养基、特殊选择性培养基等。

3. 盱衡生长:根据细菌类型和特性,观察细菌的生长状况,如菌落形状、颜色、大小等。

4. 形态学鉴定: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菌的形态学特征,包括细菌的形状(球形、杆状、螺旋形等)、大小、菌落或细胞的结构、芽生等。

5. 生化鉴定:进行一系列生化试验以确定细菌的生化特性,如氧需求、发酵产物、酶反应、代谢产物等。

6. 免疫学鉴定:通过免疫学方法,如血清学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检测细菌对特定抗体的反应性,以确定细菌的免疫学特性。

7. 分子生物学鉴定: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如PCR(聚合酶链反应)、序列分析
等,检测细菌的DNA或RNA序列,以确定细菌的基因特征和亲缘关系。

8. 数据分析和鉴定:根据样品收集、培养、观察、试验等结果,综合分析得到的数据,确定细菌的鉴定结果。

可以参考细菌鉴定手册或数据库,进行对照确认。

这些步骤都需要进行严格的实验操作和分析,以确保细菌鉴定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不同类型的细菌鉴定流程可能会有所不同,具体流程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优化。

细菌鉴定的方法和步骤

细菌鉴定的方法和步骤

细菌鉴定的方法和步骤
细菌鉴定是通过一系列方法和步骤来确定细菌菌种的过程。

以下是常用的细菌鉴定方法和步骤:
1. 收集样品:从目标环境或感染部位收集细菌样品,如血液、尿液、唾液、食物等,以便后续实验。

2. 培养:将细菌样品接种到适当的培养基上,提供足够的营养物质和环境来促进细菌的生长。

3. 纯化:将单个细菌菌落分离出来,并通过连续的传代培养使其得到纯化,以避免不同细菌种类的混杂。

4. 形态观察:观察细菌在固体培养基上的形态特征,如菌落的形状、颜色、大小等,以及在显微镜下的细胞形态,如形状、大小、结构等。

5. 染色:将细菌样品进行染色,如革兰氏染色、抗酸染色等,以便观察不同细菌的染色特征。

6. 生理生化试验:进行一系列生理生化试验,如代谢产物的产生、酶活性、氧需求等,以确定细菌的代谢特征。

7. 耐受性检测:测试细菌对温度、pH值、氧气和抗生素等环境因素的耐受性,以进一步确认鉴定结果。

8. 分子生物学分析: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如PCR、序列分析等,通过对细菌的基因组或特定基因进行分析,来确定细菌的物种。

9. 鉴定结果:根据以上步骤的结果和参考文献,将细菌归类到已知的菌属或菌种中,最终得出细菌的鉴定结果。

需要注意的是,细菌鉴定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通常需要准备鉴别试剂和设备,以及具备相关实验操作的技术和经验。

(完整word版)细菌的生理生化鉴定方法

(完整word版)细菌的生理生化鉴定方法

方法2.3。

5 细菌的生理生化鉴定1、形态学观察采用插片法、埋片法, 对该拮抗细菌的菌落形态特征作镜检观察。

用革兰氏染色进行油镜观察。

① 革兰氏染色溶液和试剂:革兰氏染液,草酸铵结晶紫染液,卢戈式碘液,95%乙醇,番红复染液等.试验步骤:(1) 涂片:取活跃生长期菌种按常规方法涂片(不易过厚)、干燥和固定。

(2) 初染:滴加草酸铵结晶紫染液覆盖涂菌部位1~2min,用水冲洗至流出水无色。

(3)媒染:先用卢戈氏碘液冲去残留水迹,再用碘液覆盖1min,倾去碘液,水洗至流出水无色。

(4)脱色:在上述涂片上流加95%乙醇溶液(一般20~30s),当脱色至流出液无色时立即用水洗去乙醇。

(5)复染:将玻片上残留水用吸水纸吸去,用番红复染液染色2min,水洗,用吸水纸吸去残水晾干。

(6)镜检:用油镜观察。

②芽孢染色(1)制片:按常规方法涂片、干燥及固定。

(2)加热染色:向载玻片滴加数滴5%孔雀绿水溶液覆盖涂菌部位,用夹子夹住载玻片在微火上加热至染液冒蒸汽并维持5min,加热时应注意补充染液,切勿让涂片干涸.脱色:待玻片冷却后,用缓流自来水冲洗至流出水无色.(3)复染:用0.5%番红水溶液复染2min。

(4) 水洗:用缓流自来水冲洗至无色。

(5) 镜检:晾干载玻片后油镜镜检。

③鞭毛染色(硝酸银染色法)(1) 载玻片准备:将载玻片置于含洗衣粉或洗涤剂的水中煮沸 20min,然后用清水充分洗净,再置于 95%乙醇中浸泡,使用时取出在火焰上烧去乙醇及可能残留的油迹。

(2) 菌液制备:用接种环挑取菌落边缘菌体,悬浮于1~2mL无菌水中制成菌悬液,不能剧烈震荡。

(3) 制片:取一滴菌悬液滴到载玻片一侧,倾斜玻片,使菌悬液流向另一边,用吸水纸吸取多余的菌悬液,自然干燥。

(4)染色:滴加硝酸银染色A液覆盖3~5min,用蒸馏水充分洗去A液,再滴加B液染色约1 min,期间可用微火加热,当涂面出现明显褐色时,立即用蒸馏水冲洗。

分子生物学鉴定细菌的方法具体操作步骤与注意事项

分子生物学鉴定细菌的方法具体操作步骤与注意事项

16S rDNA鉴定细菌的方法细菌16S rDNA鉴定主要分为7个部分:1.提取细菌基因组DNA,2.设计/选择引物进行PCR扩增,电泳检测纯度与大小。

3.琼脂糖凝胶电泳分离4.胶回收目的片段5.目的片段测序。

6.BLAST比对获取相似片段。

7.构建系统进化树试剂:1、培养基:通常选择组分简单且细菌生长良好的培养基(培养基组分过于复杂会影响DNA 的提取效果,也可以在裂解细菌前用TE缓冲液对菌体进行洗涤。

)。

2、1M Tris-HCl (pH7.4, 7.6, 8.0)(1L):121.1g Tris,加浓盐酸约(70ml, 60ml, 42ml),高温高盐灭菌后,室温保存。

冷却到室温后调pH,每升高1℃,pH大约下降0.03个单位。

3、0.5M EDTA(pH8.0)(1L):186.1g Na2EDTA•2H2O,用NaOH调pH至8.0(约20g),高温高压灭菌,室温保存。

4、10×TE Buffer(pH7.4,7.6,8.0)(1L):组分:100 mM Tris-HCl,10 mM EDTA。

1M Tris-HCl (pH7.4,7.6,8.0)取100ml,0.5M EDTA(pH8.0)取20ml。

高温高压灭菌,室温保存。

1×TE Buffer用10×TE Buffer稀释10倍即可。

5、10%SDS(W/V):称10g,68℃加热溶解,用浓盐酸调pH至7.2。

室温保存。

用之前在65℃溶解。

配置时要戴口罩。

6、5M NaCl:称292.2gNaCl,高温高压灭菌,4℃保存。

7、CTAB/NaCl(10%CTAB,0.7M NaCl):溶解4.1g NaCl,加10g CTAB(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加热搅拌。

用之前在65℃溶解。

8、氯仿/异戊醇:按氯仿:异戊醇=24:1(V/V)的比例加入异戊醇。

9、酚/氯仿/异戊醇(25:24:1):按苯酚与氯仿/异戊醇=1:1的比例混合Tris-HCl平衡苯酚与氯仿/异戊醇。

细菌的一般检验方法

细菌的一般检验方法

细菌的一般检验方法
细菌是一类微小的生物体,它们存在于自然界的各个角落,有
些对人类健康有益,有些则可能引发疾病。

因此,对细菌进行检验
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将介绍一般的细菌检验方法。

首先,最常见的细菌检验方法之一是培养法。

培养法是通过将
样本置于适当的培养基上,利用培养基中的营养物质和条件,促使
细菌在培养皿中生长和繁殖。

在适当的环境条件下,细菌会形成典
型的菌落,通过观察菌落的形态、大小、颜色等特征,可以初步判
断细菌的种类。

其次,鉴定细菌的生化试验也是一种常用的方法。

生化试验是
通过检测细菌在特定生化反应条件下的代谢产物,来判断细菌的特性。

比如,利用氧化酶试验来判断细菌是否具有氧化酶酶活性,利
用大肠杆菌培养基来区分大肠杆菌等。

除此之外,PCR法也是一种常用的细菌检验方法。

PCR法是一种
快速、高效的分子生物学技术,通过扩增细菌DNA片段,再通过电
泳等手段来检测细菌的存在。

PCR法的优点是操作简便、灵敏度高,可以快速准确地检测出细菌。

最后,抗生素敏感性试验也是细菌检验的重要环节。

抗生素敏感性试验是通过将不同抗生素涂布在培养皿上,观察细菌对不同抗生素的敏感性,从而选择出对患者病情最有利的治疗方案。

总的来说,细菌的一般检验方法包括培养法、生化试验、PCR 法和抗生素敏感性试验。

这些方法各有优势,可以相互补充,提高细菌检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在实际操作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以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希望本文介绍的细菌检验方法对您有所帮助。

细菌鉴定的方法和步骤

细菌鉴定的方法和步骤

细菌鉴定的方法和步骤细菌鉴定是确定或确认细菌属种的过程,它是微生物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有助于了解细菌的特征、生态习性和其对人类的影响。

下面,我将介绍细菌鉴定的一般方法和步骤。

一、准备实验室条件和材料在进行细菌鉴定之前,需要准备好实验室条件和所需的材料。

实验室应具备洁净、无菌环境,预防细菌污染。

所需的材料包括培养基、培养皿、平板、显微镜、油浸物镜、背景颜色固定剂、染色试剂、耗材等。

同时,实验人员需要佩戴实验手套和口罩,保证操作的无菌性。

二、选择适当的培养基不同的细菌在不同的培养基上生长出不同的菌落,因此选择适当的培养基是细菌鉴定的关键。

常用的培养基有营养琼脂培养基、血琼脂培养基、马铃薯蔗糖琼脂培养基等。

根据需要鉴定的菌株特性和需求,选择适当的培养基。

三、样品采集和拮抗在开始鉴定之前,需要采集样品并进行扩培。

样品来源可以是病人的体液、环境中的土壤、水源、食品等。

样品采集最好是在无菌环境中进行,避免外来的细菌干扰结果。

四、制备纯培养物为了获得纯种细菌,需要将样品进行拮抗并分离。

拮抗是指将细菌分离成单独的菌落,并在新的培养基上获得单个菌种的纯培养物。

常用的方法有稀释再悬浮平板法、分离斑点法、筛选法等。

通过将菌落接种到培养基上,经过单菌的选择和培养,最终得到纯种菌株。

五、观察菌落特征观察菌落形态是进行细菌鉴定的重要步骤之一。

菌落特征包括菌落大小、形状、质地、边缘、颜色等。

通常使用肉眼或显微镜对菌落进行观察,并记录下菌落的特征。

六、进行染色处理染色是细菌鉴定中常用的方法之一。

根据细菌细胞壁的性质,通常使用革兰氏染色、苏木精-伊红染色等常规方法进行染色处理。

通过染色,可以初步了解细菌的形态、结构和染色特性。

七、观察细胞的形态和结构将已染色的细菌样本放置在显微镜下,使用油浸物镜进行镜片调焦。

观察细菌细胞的形态特征,如形状(球形、棒状、螺旋形等)、大小、连杆性等。

此外,还可以观察细菌细胞的结构、附属结构(如鞭毛、菌毛等)以及内部结构(如胞浆、核质等)。

细菌的一般检验方法

细菌的一般检验方法

细菌的一般检验方法细菌是一类微生物,它们存在于自然界的各个角落,有些对人类健康有害,有些则对环境起着重要作用。

为了及时发现和控制细菌的繁殖,科学家们研究出了一系列的细菌检验方法。

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细菌的一般检验方法。

首先,最常见的方法之一是培养法。

这种方法通过在适当的培养基上培养细菌,观察其生长情况来检验细菌的种类和数量。

培养法需要严格控制培养基的成分和培养条件,以确保细菌能够正常生长。

这种方法简单易行,可以同时检验多种细菌,是常用的一般检验方法之一。

其次,显微镜观察也是一种常用的细菌检验方法。

通过显微镜观察细菌的形态、大小和排列方式,可以初步判断细菌的种类。

这种方法需要专业的显微镜设备和操作技能,但可以快速准确地获取细菌的信息,对于一些需要迅速判断的情况非常有用。

另外,生化试剂法也是一种常见的细菌检验方法。

这种方法通过加入特定的生化试剂,观察细菌对试剂的反应来判断其种类和特性。

生化试剂法需要一定的实验操作技能和专业知识,但可以提供细菌更详细的信息,对于病原微生物的鉴定非常重要。

此外,分子生物学方法也逐渐成为细菌检验的重要手段。

通过PCR扩增、基因测序等技术,可以准确地鉴定细菌的种类和亚种,为细菌的研究和防控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这种方法需要高端的实验设备和专业的操作技能,但在细菌检验的精准度和灵敏度上有着独特的优势。

综上所述,细菌的一般检验方法包括培养法、显微镜观察、生化试剂法和分子生物学方法等。

这些方法各有特点,可以相互补充,共同应用,为细菌的检验提供全面的信息。

在实际操作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并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以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希望本文对细菌检验方法有所帮助,谢谢阅读。

细菌鉴定方法

细菌鉴定方法

一淀粉水解试验(一)实验原理细菌对大分子的淀粉、蛋白质和脂肪不能直接利用,必须靠产生的胞外酶,如淀粉酶、蛋白酶和脂肪酶将大分子物质分解。

胞外酶能分泌扩散到细胞外,将物质分解成小单位如糖、氨基酸、甘油与脂肪酸。

这些小单位的物质能被细菌吸收和利用。

水解过程可通过底物的变化来证明,如细菌水解淀粉的区域,用碘测定不再产生蓝色;水解明胶可观察到明胶被液化;脂肪水解后产生脂肪酸改变培养基的pH,其中的中性红指示剂使培养基从淡红色变为深红色。

(二)实验方法将淀粉培养基溶化后,冷至45℃左右,以无菌操作制成平板。

取18-24h的纯培养物点于平板上,每皿可点种3-5个菌株,适温培养2-4d,形成菌落后,在平板上滴加卢戈氏碘液,以铺满菌落周围为度,平板成蓝色。

如果菌落周围有无色透明圈出现,说明淀粉已经被水解,实验为阳性,否则为阴性。

透明圈的大小一般说明水解淀粉的能力。

(三)实验试剂的配制肉汤蛋白胨琼脂成分:蛋白胨10g,牛肉膏3g,氯化钠5g,琼脂17g,蒸馏水1000mL,pH7.2。

淀粉培养基制法:在肉汤蛋白胨琼脂中添加0.2%的可溶性淀粉,校正pH 值至7.6,分装三角瓶,121℃20min灭菌备用。

卢戈氏(Lugol)碘液:碘片1g,碘化钾2g,蒸馏水300ml,先将碘化钾溶解在少量水中,再将碘片溶解在碘化钾溶液中,混匀,定容。

二糖发酵试验(一)实验原理单糖发酵是将葡萄糖,乳糖或麦芽糖等分别加入蛋白胨水培养基内,使其最终浓度为0.75-1%。

并加入一定量酚红指示剂及小倒管,制成单糖发酵管,接种细菌经37℃培养18-24小时,若能分解糖产酸则酚红指示剂由红变黄,若能分解甲酸有CO2和H2等气体形成,小倒管内则聚集有气泡;不分解,则指示剂不变色。

(二)实验材料1.菌种:大肠杆菌,伤寒杆菌18-24小时琼脂斜面培养物。

2.培养基:葡萄糖发酵管,乳糖发酵管等。

(三)实验方法1.将伤寒杆菌,大肠杆菌按照液体接种方法分别接种于葡萄糖及乳糖发酵管内。

临床微生物实验室细菌鉴定指南汇总

临床微生物实验室细菌鉴定指南汇总

临床微生物实验室细菌鉴定指南(续)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实验诊断中心潘钦石一.细菌的鉴定步骤1.鉴定的概念:将一个未知的菌株按其生物学特性,经过与所有已知菌种进行比较后划归到一个已知菌种的分析过程。

2.对待鉴定的菌种要明确已经获得纯化培养或者该菌种在血平板上生长良好,有单个菌落可以进行生化试验。

(我们这里一般都是预先纯化培养)3.对待鉴定的菌种进行革兰染色,观察形态(G+c,G–b,G–c,G+b),做触酶,氧化酶实验,然后按科,属,种逐步鉴定。

要注意对待鉴定的菌种选择一个合适的鉴定系统,临床常见细菌的快速简单的鉴定系统我们都已经设计好,参考鉴定质控单。

4.按鉴定质控单的要求填写好病人姓名,年龄,性别;标本类型,标本编号,送检日期等。

另外最重要的是要填写好该菌种的菌落形态以及有无溶血。

5.复习革兰染色,触酶实验,氧化酶实验。

⑴.革兰染色:是细菌鉴定过程中最常用最基本最重要的染色方法。

首先要将待鉴定的细菌涂片,固定(目的:杀死细菌,改变细菌对染料的通透性)。

第一步:以结晶紫初染(染色液Ⅰ)第二步:以卢戈氏碘液媒染(染色液Ⅱ)第三步:用95%乙醇脱色(染色液Ⅲ)第四步:最后用稀释复红复染(染色液Ⅳ)⑵.触酶实验(H2O2实验):a.原理:具有过氧化氢酶的细菌能催化双氧水生成水和初生态氧,继而形成氧分子出现气泡。

b.方法:一般用玻片法,就是挑取菌落在洁净的玻片上涂开,滴加3%过氧化氢数滴,观察结果(立即有大量气泡产生者为阳性,不产生气泡者为阴性)。

要注意不能在血平板上进行实验,这样易出现假阳性;另外陈旧菌落要是进行实验可能会导致假阴性结果;还有不能在接种针或环上进行实验。

c.阳性对照用金黄色葡萄球菌,阴性对照用链球菌;试剂要避光置4℃冰箱保存。

d.应用:绝大多数含细胞色素的需氧和兼性厌氧细菌触酶实验阳性,链球菌属阴性。

临床常见细菌鉴定实验中我们一般用于区别葡萄球菌属(+),微球菌属(+),链球菌属(-)。

细菌的培养及鉴定

细菌的培养及鉴定

染色与镜检: 首先通过革兰氏染色确定基本
的分类:(1)G+球菌(2)G-球菌(3)G-杆 菌(4)G+杆菌。此外,如果镜下发现革兰氏 染色阳性、椭圆形、有芽孢状的较大菌体,可 能是真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
最重要的致病葡萄球菌 血平板上菌落有明显β溶血环,颜色呈金 黄色、灰白色或柠檬色 分解葡萄糖、麦芽糖、蔗糖和甘露醇 血浆凝固酶和DNA酶阳性
抗酸染色注意事项
染色充分 脱色时间宁长勿短 在涂抹痰标本时严禁对载玻片进行加热
临床标本培养基选择
生殖道标本根据临床医生所写的检验项 目接种相应的平板及操作:
淋球菌培养接种淋球菌平板;念珠菌培养接 种沙保罗培养基;支原体培养则按《支原体培 养的操作规程》操作;作普通培养则接种血平 板和巧克力平板
观察细菌在平板上的生长现象
细菌接种的基本程序
灭菌接种环
沾取标本 接种
灭菌接种环
细菌接种法
平板划线接种法: ★目的:使混合的细菌呈单个分散生长, 形成单个菌落,以便获得纯菌。 ★方法: 分区划线法:适用于含菌量较多的标本 连续划线法:适用于含菌量较少的标本


分区划线法(3区)
第一区划线 灭菌接种环 第二区划线 灭菌接种环 第三区划线 灭菌接种环
冲洗
石炭酸复红维持 3-5’
冲洗
美蓝复染1 ’
3%盐酸酒精30 ’’ ~1’
冲洗
干燥
油镜观察
抗酸染色结果
抗酸菌呈红色, 常堆积成团, 排列无序,
偶呈分枝状生长。
背景及非抗酸性细菌呈兰色。
抗酸杆菌报告
300个视野仅见到1—8条抗酸杆菌填写条 数 1+:镜检查见3-9条抗酸杆菌/100高倍镜 视野 2+:镜检查见1—9条抗酸杆菌/10高倍镜 视野 3+:镜检查见1-9条抗酸杆菌/高倍镜视 野 4+:镜检查见>9条抗酸杆菌/高倍镜视野

金黄葡萄球菌鉴定步骤

金黄葡萄球菌鉴定步骤

金黄葡萄球菌鉴定步骤金黄葡萄球菌鉴定步骤导语:金黄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是一种常见的致病菌,对人类健康造成威胁。

了解金黄葡萄球菌的鉴定步骤对于预防和控制感染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简单到深入,介绍金黄葡萄球菌鉴定的全过程。

一、目的金黄葡萄球菌鉴定的目的是确认样本中是否存在金黄葡萄球菌,并进一步了解其特点和性质,以便进行预防和治疗。

二、前期准备1. 确保实验室安全:佩戴实验室必备的防护用品,如手套、口罩和实验室服。

2. 培养基准备:准备适用于金黄葡萄球菌生长的培养基,如牛肉膏蔗糖培养基(Baird Parker Agar)或含有亚硒酸钠的万氏精液胆盐柳糖培养基(Mannitol Salt Agar)。

3. 无菌操作:使用无菌技术,以避免外来细菌的污染。

三、鉴定步骤1. 样本处理:将待检样本在无菌条件下接种于培养基上,可以是涂布法、点状法或环法。

a. 涂布法:将待检样本取适量涂布在培养基表面。

b. 点状法:用匀浆针将待检样本点状刺入培养基内。

c. 环法:用无菌棉签从待检样本中取样后沿培养基表面画环。

2. 培养条件:将培养基培养于37℃恒温培养箱中,培养时间一般为24小时。

3. 金黄葡萄球菌特征:a. 形态特征:金黄葡萄球菌在培养基上生长为黄色或类似葡萄球菌的菌落,呈珠状集聚。

b. 生理特性:金黄葡萄球菌产生酶溶血性作用,可溶解红细胞,形成溶血环。

c. 生化特性:金黄葡萄球菌可产生凝固酶,将凝血蛋白溶解成凝胶。

4. 疑似金黄葡萄球菌鉴定:a. 形态观察:观察菌落形态,如颜色、形状和大小等。

b. 酶溶血性试验:将待检菌落在凝集红细胞上涂布,观察是否形成溶血环。

溶血环直径大于3毫米时,判定为金黄葡萄球菌的溶血作用阳性。

c. 产凝固酶试验:将待检菌悬液与凝血蛋白混合,观察是否形成凝胶。

若凝胶形成,即判定为金黄葡萄球菌的凝固酶阳性。

5. 进一步确认:a. 分子鉴定:可采用PCR等分子生物学方法,通过特定基因的检测来确认金黄葡萄球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细菌鉴定的一般步骤
李荣 南京农业大学资环院 办公室:综合楼B419 邮箱:lirong@
一、确保菌株的纯度
在鉴定菌株之前首先确保菌株的纯度。 假若菌株没有纯化好,将会做大量的无用功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二、PCR扩增16S rRNA片段
菌落直接PCR 菌体新鲜、加菌量少、阴性菌较阳性菌容易、 退火温度要高点
生理生化特性的分析等
DNA杂交(实际情况而定)
确定菌株种属
首先确定菌株属的定位(与同属模式菌株数据 的比较)
查阅文献 到IJSEM杂志阅读邻近种属的分类文章
形态学分析
菌落形态
菌株 wd的LB平板菌落照片
菌体照片间的比较
菌株 wd扫描电镜照片
Starkeya koreensis
选择模式种进行实验
菌种 15561 Angulomicrobium amanitifo 培养基编号: 1 830
菌种 5895 Angulomicrobium tetraedrale 培养基编号: 628
菌种 18406 Starkeya novella 培养基编号: 830
菌株送国际菌种保藏中心保藏
Lm et al. IJSEM (2006), 56, 2409–2414
Ancylobacter rudongensis
IJSEM (2004), 54, 385–388
Angulomicrobium amanitiforme
IJSEM (2004), 54, 651–657
生理生化性质
IJSEM (2004), 54, 651–657
新属的判定依据
16S rRNA序列同源性在95%以下 拥有该科的共有特性 与相邻属的脂肪酸组成及含量有显著差异 生理生化差异明显 极性脂成分有差异 注意:判定依据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七、几个发育树例子的分析
地衣芽孢杆菌模式种的生理生化特性
分类在一个支上,同源性大于99%,初步判定 为地衣芽孢杆菌
五、发育树的构建及作用
确认目标菌株跟模式菌株间的遗传距离 确认目标菌株的分类定位 同源性较低,认定可能为新种或新属,有必要重新扩
增序列克隆测序
六、序列同源性差异分析
16S rRNA序列同源性在大于97% 慎重考虑
16S rRNA序列同源性在97%以下 有做新种的意义
16S rRNA序列同源性在95%以下 有可能是新属
细胞壁脂肪酸(与模式种同步试验)
测定G+C含量
DNA-DNA杂交同源性测定
API实验进行生理生化的特性的获得 “Biolog”鉴定系统进行糖代谢的特性研究
生理生化特性总结
Lm et al. IJSEM (2006), 56, 2409–2414
总结数据,文章撰写
DNA扩 PCR 高盐法或CTAB法提取细菌总DNA DNA量不要加太多
三、16S rRNA片段测序
PCR产物直接测序 条带特异,注意产物的浓度要足够,不要纯化
PCR产物克隆测序 挑单菌落,菌液测序或质粒测序。
四、系统发育树的构建
首先将所获得的16S rRNA片段序列在NCBI数 据库中进行序列的比对(序列提交GenBank 获得登录号)
从相关数据库下载相关模式种16S rRNA片段 序列
采用MEGA 软件邻近法做树
核酸序列数据库
现在比较通用的核酸序列数据库有: Genbank(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 RDP。
EMBL(European molecular biology laboratory)、 DDBJ(DNA data bank of Japa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