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0味常用中药 理气药

合集下载

中医“气药”功效汇总表

中医“气药”功效汇总表

中医“气药”功效汇总表“俗话常说:人活一口气,古代中医将气分为阴阳两方面,阳气又称元气,是人体活动的总动力。

阴气亦称阴精,耗损也会危及生命,阴阳之气的协调平衡是维持生命的基本保证。

《黄帝内经》中指出:'人以天地之气生'。

'气'旺,则生命力强盛;'气'衰,则生命力衰弱。

中药生长过程中,采天地之精华,蕴集了各种不同的气,这就是药性。

一、纳气药:1山茱萸补肝肾涩精气;2五味子;敛肺滋肾生津收汗止泻涩精;3沉香,微温行气不伤气,温中不助火,能扶脾达肾,摄火归源。

二、补气药:1党参补元气;2人参补气,益气生津;3炙甘草补气;4黄芪补气益阳,脾得补则血充,肺得补则卫固,故生血固表,能补阳气,促再生;5黄精补中益气;6白术益气燥湿;三、升气药:1柴胡升阳,又是少阳经专药;柴胡升举阳气;2升麻,升举阳气;3莱菔子生用升气,炒用降气;升阳:4桔梗升气;5羌活、独活、防风、升麻、柴胡。

四、理气药:1川芎,入血分而理气,为血中气药,行气活血;2陈皮健脾理气,祛痰;3川楝子行气止痛清利湿热;4木香理气醒脾;5牵牛子,理治三焦气滞;6香附,虽云快气,多用则损正气,理三焦之气;7槟榔行气;8九香虫理气止痛,壮元阳;9木香理气行气止痛,温中和胃;10紫苏发表散寒行气;理气药中比较峻烈的如青皮、枳实、用于破气散结导滞等;枳实破结除满,破气消积,化痰下气;五、破气药:1莪术行气止痛,破气中之血,为气中血药;2三棱能破血中之气,为破血行气药,长于破血通经;六、降气药:1枳壳降气;2枳实降气、3苏子下气消痰止咳平喘;4沉香,微温行气不伤气,降气又纳气;5代赭石平肝降火,降逆止血;6麦芽开胃消食下气;7半夏辛温有毒。

燥湿化痰,降逆止呕;8薤白温中通阳,下气散结;9香掾,理气止痛,治肝气不舒;10柿蒂降气止呃;11丁香,温脾胃,壮肾阳,降逆气,暖胃暖肾之上品。

271味中药功效汇总

271味中药功效汇总

271味中药功效汇总中药学中,功效是常考的内容,但是知识点比较零碎,并不是短期记忆能够掌握的。

对中药的学习需要长时间的积累,所以特别汇总并整理了一些中药功效,方便平时学习,特与大家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解表药1麻黄辛温,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2桂枝辛甘,发汗解肌,温经通脉,助阳化气。

3紫苏辛温,表寒可用,解毒安胎,行气宽中。

4生姜解毒,解表散寒,温中止呕,温肺止嗽。

5香薷味辛,发汗解表,化湿和中,利水消肿。

6荆芥辛温,透疹止痒,祛风解毒,止血消疮。

7防风辛甘,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息风止痉。

8羌活辛温,解表散寒,祛风胜湿,头痛更适。

9白芷解表,祛风止痛。

燥湿止带,消肿排脓。

10细辛解表,祛风止痛。

温肺化饮,鼻窍能通。

11藁本辛温,除湿止痛。

祛风散寒,头痛常用。

12苍耳子温,宣痹止痛。

发散风寒,鼻窍亦通。

13辛夷性温,发散风寒。

性能通窍,善治鼻渊。

14薄荷辛凉,风热疏散。

头目咽疹,行气舒肝。

15牛蒡苦寒,宣肺祛痰。

利咽透疹,毒解肿散。

16蝉蜕透疹,利咽开音。

明目退翳,息风止痉。

17桑叶苦寒,风热疏散。

清肺润燥,明目清肝。

18菊花平甘,风热疏散。

清热解毒,明目清肝。

19蔓荆子苦,风热疏散。

清利头目,头痛能安。

20柴胡苦辛,疏肝解郁。

解表退热,阳升陷举。

21升麻解表,透疹力强。

清热解毒,举陷升阳。

22葛根透疹,解肌退热。

升阳止泄,生津止渴。

(二)清热药23石膏甘寒,止渴除烦。

清热泄火,敛疮宜煅。

24知母甘苦,泻火清热。

生津润燥,止咳止渴。

25芦根利尿,止呕止咳。

泻火除烦,生津止渴。

26天花粉寒,泻火清热。

消肿排脓,生津止渴。

27竹叶平淡,利尿除烦。

清热泻火,上下焦安。

28栀子解毒,泻火除烦。

清热利湿,出血能安。

29夏枯明目,眩晕头痛。

清热泻火,散结消肿。

30决明子寒,眩晕可煎。

明目清肝,润肠通便。

31黄芩止血,清热燥湿。

泻火解毒,安胎亦适。

32黄连苦寒,清热燥湿。

泻火解毒,消渴疮适。

33黄柏苦寒,解毒疗疮。

中药药性大全(常用药230多味)

中药药性大全(常用药230多味)

中药药性大全(常用药230多味)清热解毒之最—银花;芳香化湿之最—藿香;安神之最—枣仁。

清热解毒之最———银花芳香化湿之最———藿香重镇安神之最———朱砂利水渗湿之最———茯苓芳香开窍之最———麝香清热之最———石膏泻火之最———黄连降气之最———沉香生津之最———石斛温痰之最———半夏平肝之最———羚羊角辛凉之最———薄荷止痛之最———元胡止血之最———三七补阳之最———鹿茸补阴之最———女贞子攻下之最———大黄凉血之最———犀角理气之最———枳实舒肝之最———郁金活血之最———丹参补气之最———人参补血之最———当归补脾之最———山药消食之最———神曲清痰之最———贝母退黄之最———茵陈祛风之最———独活安神之最———枣仁温里之最———附子中药药性-四字歌诀:内容丰富、详实,读起来朗朗上口。

感觉不错的化,别忘了顶一下哦!1. 人参味甘,大补元气,止咳生津,调容养卫。

2. 黄芪性温,收汗固表,托疮生肌,气虚莫少。

3. 白术甘温,健脾强胃,止泻除湿,兼祛痰痞。

4. 茯苓味淡,渗湿利窍,白化痰涎,赤通水道。

5. 甘草甘温,调和诸药,炙则温中,生则泻火。

6. 当归甘温,生血补心,扶虚益损,逐瘀生新。

7. 白芍酸寒,能收能补,泻痢腹痛,虚寒勿与。

8. 赤芍酸寒,能泻能补,破血通经,产后勿犯。

9. 生地微寒,能消湿热,骨蒸烦劳,兼消破血。

10.熟地微温,滋肾补血,益髓添精,乌须黑发。

11.麦门甘寒,解渴祛烦,补心清肺,虚热自安。

12.天门甘寒,能治肺痈,消痰止嗽,喘气有功。

13.黄连味苦,泻心除痞,清热明眸,厚肠止泻。

14.黄苓苦寒,枯泻肺火,子清大肠,湿热皆可。

15.黄柏苦寒,降火滋阴,骨蒸湿热,下血堪任。

16.栀子性寒,解郁除烦,吐衄胃痛,火降小便。

17.连翘苦寒,能消痈毒,气聚血凝,温热甚逐。

18.石膏大寒,能泻胃火,发渴头痛,解肌立妥。

19.滑石沉寒,滑能沉寒,解渴除烦,湿热皆可。

20.贝母微寒,止嗽化痰,肺痈肺痿,开郁除烦。

20种理气的中药偏方

20种理气的中药偏方

20种理气的中药偏方中医中的“理气”指的是调理身体气机、畅通气血运行的一种方法,主要目的是舒缓情绪、减轻压力、促进新陈代谢,从而改善身体状况。

中药理气的偏方主要有:1. 柴胡汤:柴胡、黄芩、半夏、枳壳、人参、甘草、生姜。

2. 小柴胡汤:柴胡、半夏、黄芩、人参、甘草、生姜、大枣。

3. 四君子汤:人参、白术、茯苓、甘草。

4. 橘红丸:当归、川芎、黄芩、柴胡、甘草、麻黄、杏仁、枳实、陈皮。

5. 桂枝茯苓丸:桂枝、茯苓、白术、炙甘草、肉桂。

6. 苏子术安丸:苏子、白术、茯苓。

7. 随身丸:柴胡、青皮、金银花、菊花、薄荷、当归、枳实、半夏、生姜、甘草、白芷。

8. 广卓清胃颗粒:枳实、厚朴、泽泻、神曲、豆蔻、木香、丁香、草果、白扁豆。

9. 厚朴三物汤:厚朴、陈皮、枳实。

10. 龙胆泻肝汤:龙胆、黄芩、栀子、木通、大黄。

11. 舒肝理气汤:柴胡、白芍、柿子、枳实、茯苓、川芎、炙甘草、半夏、生姜。

12. 阳和汤:桂枝、黄芩、当归、牡丹皮、苍术、茯苓、甘草、桔梗、生姜。

13. 逍遥散:当归、川芎、白术、茯苓、炙甘草、香附、枳壳、青皮、防风、姜黄、菊花、山楂、夏枯草。

14. 清热解毒汤:黄芩、黄连、栀子、赤芍、生地、丹参、甘草、白茅根、荆芥。

15. 茯苓杏仁甘草汤:茯苓、杏仁、炙甘草。

16. 陈皮柿蒂汤:陈皮、黄芩、栀子、柿蒂。

17. 木香消食汤:陈皮、白术、茯苓、木香、砂仁、炙甘草、生姜、桂枝。

18. 桂枝汤:桂枝、炙甘草、白芍、生姜、大枣。

19. 调胃承气汤:茯苓、白术、半夏、黄芩、炙甘草、生姜、大枣。

20 青皮汤:青皮、枳壳、桂枝、白芍、甘草、生姜、大枣。

总之,这些偏方都有调理身体气血的作用,但各人身体状况不同,需要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选择和调整。

如果有慢性疾病或正在接受药物治疗的人,还需咨询医生后再行使用。

中药理气药

中药理气药

理气药
★橘皮 [ 健脾(脾胃气滞),燥湿化痰(寒痰、湿痰)
★枳实 [(破气)消积,化痰除痞
★木香 [(中焦气滞要药,善行大肠气滞,又疏利肝胆)
▲沉香行气止痛 [ 温中止呕,纳气平喘(后下,1-3g;研末,0.5-1g)乌药 [(善行下焦气滞)温肾散寒
▲川楝子 [(性寒,疏泄肝热),杀虫疗癣
荔枝核[ 散结(疝气、睾丸肿痛),散寒止痛
▲薤白[ 导滞,通阳散结(胸痹)
▲青皮 [(破气),消积化滞
★香附疏肝理气 [(善治上焦气滞),调经止痛(气病之总司,女科之主帅)佛手 [(解郁),理气和中,燥湿化痰
柿蒂——降气止呃(止呃要药)
比较:橘皮与青皮;厚朴与枳实。

中药学知识|考点(11)温里.理气类中药

中药学知识|考点(11)温里.理气类中药

中药学知识|考点(11)温里.理气类中药
今天一起来复习——温里、理气药!
先来看表格(图片点开放大)——
温里药
温里散寒附姜桂,良姜小茴吴茱萸,
花椒荜茇荜澄茄,丁香胡椒里寒祛。

附子回阳善救逆,诸般阳虚及寒痹。

干姜回阳温脾肺,中寒肺饮亡阳宜。

肉桂温肾治沉寒,通经止痛火归元。

吴萸温肝降胃气,头痛寒疝呕泄宜。

理气药
舒畅气机青陈皮,香附川楝绿萼梅,
乌药薤白枳实壳,木沉檀青四香聚,
佛橼荔枝柿刀豆,甘松香虫腹皮玫。

橘皮燥湿善理气,湿阻气滞痰咳宜。

枳实破气化痰积,疗胸脘痞及脱垂。

木香善行脾胃气,脘胀胁痛痢里急。

香附疏肝调经脉,肝气郁滞女科帅。

沉香行气散阴寒,降逆止呕肾虚喘。

中药功效列表

中药功效列表

中药功效列表1.解表药发散风寒药1.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2.桂枝:发汗解肌温经通脉助阳化气3.紫苏:解表散寒行气宽中解鱼蟹毒4.生姜:解表散寒温中止呕温肺止咳解毒5.香薷:发汗解表化湿和中利水消肿6.荆芥:祛风解表透疹消疮炒炭止血7.防风: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8.羌活:解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9.白芷: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鼻窍燥湿止带消肿排脓止痒10.细辛: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窍温肺化饮11.藁本:发散风寒除湿止痛12.苍耳子:发散风寒通鼻窍祛风湿止痛13.辛夷:发散风寒通鼻窍发散风热1.薄荷: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气2.牛蒡子:疏散风热宣肺祛痰利咽透疹解毒消肿3.蝉蜕:疏散风热利咽开音透疹明目退翳息风止痉4.桑叶: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抑肝阳清肝明目5.菊花:疏散风热平抑肝阳清肝明目清热解毒6.蔓荆子:疏散风热清利头目7.柴胡: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8.升麻:解表透疹清热解毒升举阳气9.葛根:解肌退热透疹生津止渴升阳止泻10.淡豆豉:解表除烦宣发郁热2.清热药清热泻火:1.石膏:生用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煅用敛疮生肌收湿止血2.知母:清热泻火生津润燥3.芦根:清热泻火生津止渴除烦止呕利尿4.天花粉:清热泻火生津止渴消肿排脓5.淡竹叶:清热泻火除烦利尿6.栀子: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焦栀子凉血止血7.夏枯草:清热泻火明目散结消肿8.决明子:清热明目润肠通便清热燥湿:1.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2.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3.黄柏:清热燥湿泻火除蒸解毒疗疮4.龙胆草:清热燥湿泻肝胆火5.秦皮:清热燥湿收涩止痢止带明目6.苦参:清热燥湿杀虫利尿7.白鲜皮:清热燥湿祛风解毒清热解毒:1.金银花:清热解毒疏散风热2.连翘: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疏散风热3.穿心莲:清热解毒凉血消肿燥湿4.大青叶:清热解毒凉血消斑利咽消肿5.板蓝根:清热解毒凉血利咽6.青黛:清热解毒凉血消斑清肝泻火定惊7.贯众: 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杀虫8.蒲公英:清热解毒消痈散结利湿通淋9.紫花地丁:清热解毒凉血消肿10.土茯苓:解毒除湿通利关节11.鱼腥草:清热解毒消痈排脓利尿通淋12.射干:清热解毒消痰利咽13.山豆根: 清热解毒利咽消肿14.马勃:清热解毒利咽止血15.白头翁:清热解毒凉血止痢16.马齿笕: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止痢17.鸭胆子:清热解毒止痢截疟腐蚀赘疣18.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利湿通淋19.熊胆:清热解毒息风止痉清肝明目清热凉血:1.生地黄:清热凉血养阴生津2.玄参:清热凉血泻火解毒滋阴3.牡丹皮:清热凉血活血祛瘀4.赤芍:清热凉血散瘀止痛5.紫草:清热凉血活血解毒透疹6.水牛角:清热凉血解毒定惊清虚热药:1.青蒿:清透虚热凉血除蒸解暑截疟2.白薇:清热凉血利尿通淋解毒疗疮3.地骨皮:凉血除蒸清肺降火生津止渴4.银柴胡:退虚热除疳热5.胡黄连:退虚热除疳热清湿热3.泻下药攻下药:1.大黄: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2.芒硝:泻下攻积润燥软坚清热消肿3.番泻叶: 泻下通便4.芦荟:泻下积滞清肝杀虫润下药:1.火麻仁:润肠通便2.郁李仁:润肠通便利水消肿3.松子仁: 润肠通便润肺止咳峻下逐水:1.甘遂:泻水逐饮消肿散结2.京大戟:泻下逐饮消肿散结3.莞花:泻下逐饮祛痰止咳外用杀虫疗疮4.牵牛子:泻下逐水去积杀虫5.巴豆:峻下冷积逐水退肿祛痰利咽外用蚀疮4.祛风湿药:祛风寒湿1.独活:祛风湿止痛解表2.威灵仙:祛风湿通络止痛消骨鲠3.川乌:祛风湿温经止痛4.蕲蛇:祛风通络止痉5.木瓜:舒筋活络和胃化湿祛风湿热1.秦艽:祛风湿通络止痛退虚热清湿热2.防己: 祛风湿止痛利水消肿3.欷莶草:祛风湿利关节解毒4.络石藤:祛风通络凉血消肿5.雷公藤:(祛风除湿活血通络消肿止痛杀虫解毒) 煎服10-25 文火煎1-2小时,研粉,每日1.5-4.5,外用适量祛风湿强筋骨1.五加皮: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利水2.桑寄生: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安胎3.狗脊: 祛风湿补肝肾强腰膝狗脊绒毛止血5.化湿药1.藿香:化湿止呕解暑2.佩兰:化湿解暑3.苍术:燥湿健脾祛风散寒4.厚朴:燥湿消痰下气除满5.砂仁:化湿行气温中止泻安胎6.豆蔻:化湿行气温中止呕7.草果:燥湿温中除痰截虐6.利水渗湿药利水消肿1.茯苓:利水消肿渗湿健脾宁心2.薏苡仁:利水消肿渗湿健脾除痹清热排脓3.猪苓:利水消肿渗湿泄热4.泽泻:利水消肿渗湿泄热5.香加皮: 有毒,服用不宜过量利尿通淋1.车前子:利尿通淋渗湿止泻明目祛痰2.滑石:利水通淋清解暑热收湿敛疮3.通草:利尿通淋通气下乳4.瞿麦:利尿通淋破血通经5.地肤子:利尿通淋清热利湿止痒6. 海金沙:利尿通淋止痛7. 石韦:利尿通淋清肺止咳凉血止血8. 卑藓:利湿去浊祛风除痹利湿退黄1.茵陈蒿:利湿退黄解毒疗疮2.金钱草:利湿退黄利尿通淋解毒消肿3.虎杖: 利湿退黄清热解毒散瘀止痛化痰止咳泻热通便7.温里药1.附子: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2.干姜: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3.肉桂: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温经通脉引火归原4.吴茱萸: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5.小茴香:散寒止痛理气和胃6.丁香:温中降逆散寒止痛温肾助阳7.高良姜:温中止痛温中止呕8.花椒:温中止痛杀虫止痒8.理气药1.陈皮:理气健脾燥湿化痰2.青皮:疏肝破气消积化滞3.枳实:破气除痞化痰消积4.木香:行气止痛健脾消食5.沉香:行气止痛温中止呕纳气平喘6.川楝子:行气止痛杀虫7.乌药:行气止痛温肾散寒8.荔枝核:行气散结散寒止痛9.香附:疏肝解郁调经止痛理气调中10.佛手:疏肝解郁理气和中燥湿化痰11.薤白:通阳散结行气导滞12.柿蒂:降气止呃9.消食药1.山楂:消食化积行气散瘀2.神曲:消食和胃3.麦芽:消食健胃回乳消胀疏肝解郁4.稻芽: 消食和中健脾开胃5.莱菔子:消食除胀降气化痰6.鸡内金:消食健胃涩精止遗10.驱虫药1.使君子:杀虫消积2.苦楝皮:杀虫疗癣3.槟榔:杀虫消积行气利水截疟4.雷丸:杀虫消积5.榧子: 杀虫消积润肠通便润肺止咳11.止血药凉血止血药:1.小蓟:凉血止血散瘀解毒消痈2.大蓟:凉血止血散瘀解毒消痈3.地榆:凉血止血解毒敛疮4.槐花:凉血止血清肝泻火5.侧柏叶:凉血止血化痰止咳生发乌法6.白茅根:凉血止血清热利尿清肺胃热化瘀止血药:1.三七:化瘀止血活血定痛2.茜草:凉血化瘀止血通经3.蒲黄:止血化瘀利尿收敛止血药:1.白芨:收敛止血消肿生肌2.仙鹤草:收涩止血止痢截疟补虚解毒杀虫3.棕榈炭:收敛止血止泻止带4.血余碳: 收敛止血化淤利尿温经止血药:1.艾叶:温经止血散寒调经安胎2.炮姜:温经止血温中止痛12.活血化瘀药活血止痛1.川芎:活血行气祛风止痛2.延胡索:活血行气止痛3.郁金:活血止痛行气解郁清心凉血利胆退黄4.姜黄:破血行气通经止痛5.乳香:活血行气止痛消肿生肌6.没药:活血止痛消肿生肌7.五灵脂:活血止痛化瘀止血活血调经1.丹参:活血通经祛瘀止痛凉血消痈除烦安神2.红花:活血通经祛瘀止痛3.桃仁:活血化瘀润肠通便止咳平喘4.益母草:活血调经利尿消肿清热解毒5.牛膝:活血通经补肝肾强筋骨利水通淋引(火)血下行6.鸡血藤:行气补血调经舒筋活络活血疗伤1.土鳖虫:破血逐瘀续筋接骨2.马钱子: 散结消肿通络止痛3.自然铜:散瘀止痛接骨疗伤4.骨碎补: 破血续伤补肾强骨5.血竭: 活血定痛化淤止血敛疮生肌破血消徵1.莪术:破血行气消积止痛2.三棱:破血祛瘀消积止痛3.水蛭:破血通经逐瘀消徵13.化痰止咳平喘药温化寒痰药:1.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咳消痞散结外用消肿止痛2.天南星:燥湿化痰祛风解痉外用消肿止痛3.禹白附: 祛风痰止痉止痛解毒散结4.白芥子:温肺化痰利气散结消肿5.旋覆花:降气行水化痰降逆止呕6.白前:降气化痰清化热痰1.川贝母:清热化痰润肺止咳散结消肿2.浙贝母:清热化痰散结消痈3.瓜蒌:清热化痰宽胸消肿润肠通便4.竹茹:清热化痰除烦止呕凉血止血5.天竺黄:清热化痰清心定惊6.前胡:降气祛痰疏散风热7.桔梗:宣肺祛痰利咽排脓8.海藻:消痰软坚利水消肿9.昆布:消痰软坚利水消肿10.黄药子: 化痰散结消瘿清热解毒11.海蛤壳:清肺化痰软坚散结止咳平喘药:1.苦杏仁:止咳平喘润肠通便2.紫苏子:降气化痰止咳平喘润肠通便3.百部:润肺止咳杀虫灭虱4.紫苑:润肺化痰止咳5.款冬花:润肺下气止咳化痰6.枇杷叶:清肺止咳降逆止呕7.桑白皮:泻肺平喘利水消肿8.葶苈子:泻肺平喘利水消肿9.白果:敛肺化痰定喘止带缩尿14.安神药重镇安神1.朱砂:清心镇惊安神解毒2.磁石:镇惊安神平肝潜阳聪耳明目纳气定喘3.龙骨:镇惊安神平肝潜阳收敛固涩收湿敛疮4.琥珀:镇惊安神活血散瘀利尿通淋养心安神1.酸枣仁:养心益肝安神敛汗2.柏子仁:养心安神润肠通便3.合欢皮:解郁安神活血消肿4.远志:宁心安神祛痰开窍消散痈肿15.平肝息风药平抑肝阳药:1.石决明:平肝潜阳清肝明目2.珍珠母:平肝潜阳安神定惊明目外用燥湿收敛3.牡蛎:重镇安神潜阳补阴软坚散结4.代赭石:平肝潜阳重镇降逆凉血止血5.刺蒺藜:平肝疏肝祛风明目6.罗布麻:平抑肝阳清热利尿息风止痉药:1.羚羊角:平肝息风清肝明目清热解毒2.牛黄: 化痰开窍凉肝息风清热解毒3.珍珠:安神定惊明目消翳解毒生肌4.钩藤:清热平肝息风定惊5.天麻:息风止痉平抑肝阳祛风通络6.地龙:清热定惊通络平喘利尿7.全蝎:息风止痉攻毒散结通络止痛8.蜈蚣:息风止痉攻毒散结通络止痛9.僵蚕:祛风定惊化痰散结16.开窍药1.麝香:开窍醒神活血通经消肿止痛催生下胎2.冰片:开窍醒神清热止痛3.苏合香:开窍醒神辟秽止痛4.石菖蒲:开窍醒神化湿和胃宁神益志17.补虚药补气药:1.人参: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安神益智2.西洋参:补气养阴清热生津3.党参:补脾肺气补血生津4.太子参: 补气健脾生津润燥5.黄芪:健脾补中升阳举陷益卫固表利尿托毒生肌6.白术:健脾益气燥湿利尿止汗安胎7.山药: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8.白扁豆: 补脾和中化湿9.甘草:补脾益气祛痰止咳缓急止痛清热解毒调和诸药10.大枣: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缓和药性11.蜂蜜: 补中润燥止痛解毒补阳药1.鹿茸:补肾阳益精血强筋骨调冲任托疮毒2.紫河车:补肾益精养血益气3.淫羊藿:补肾壮阳祛风除湿4.巴戟天:补肾助阳祛风除湿5.仙茅: 温肾壮阳祛寒除湿6.杜仲:补肝肾强筋骨安胎7.续断:补益肝肾强筋健骨止血安胎疗伤续折8.肉苁蓉:补肾助阳润肠通便9.补骨脂: 补肾助阳固精缩尿温脾止泻纳气平喘10.益智仁:暖肾固精缩尿温脾开胃摄唾11.菟丝子:补阳益精养肝明目止泻安胎12.沙宛子:补肾固精养肝明目13.蛤蚧:补肺益肾纳气平喘助阳益精14.冬虫夏草:益肾补肺止血化痰补血药1.当归:补血调经活血止痛润肠通便2.熟地黄:补血养阴益精填髓3.白芍:养血敛阴柔肝止痛平抑肝阳4.阿胶:补血滋阴润肺止血5.何首乌(制):补血益精固肾乌须何首乌(生):解毒截疟润肠通便6.龙眼肉:补益心脾养血安神补阴药1.北沙参:养阴清肺益胃生津2.南沙参:养阴清肺益胃生津补气化痰3.百合:养阴润肺清心安神4.麦冬:养阴生津润肺清心5.天冬:养阴润燥清肺生津6.石斛:养胃生津滋阴清热7.玉竹:滋阴润肺生津止渴8.黄精:补气养阴健脾润肺益肾9.枸杞子:滋补肝肾益精明目10.墨旱莲:滋补肝肾凉血止血11.女贞子:滋补肝肾乌须明目12.龟甲:滋阴潜阳益肾健骨养血补心13.鳖甲:滋阴潜阳退热除蒸软坚散结18.收涩药固表止汗1.麻黄根:固表止汗2.浮小麦:固表止汗益气除热敛肺涩肠1.五味子:收敛固涩益气生津补肾宁心2.乌梅:敛肺止咳涩肠止泻安蛔止痛生津止渴3.五倍子:敛肺降火止咳止汗涩肠止泻固精止遗收敛止血收湿敛疮4.诃子:涩肠止泻敛肺止咳利咽开音5.肉豆蔻:涩肠止泻温中行气6.赤石脂:涩肠止泻收敛止血敛疮生肌固精缩尿止带1.山茱萸:补益肝肾收敛固涩2.桑螵蛸:固精缩尿补肾助阳3.金樱子:固精缩尿止带涩肠止泻4.海螵蛸: 固精止带收敛止血制酸止痛收湿敛疮5.莲子:固精止带补脾止泻益肾养心6.芡实:益肾固精健脾止泻除湿止带7.椿皮:清热燥湿收敛止带止泻止血19.攻毒杀虫止痒药1.雄黄:解毒杀虫祛痰截疟2.硫磺:外用解毒杀虫疗疮内服补火助阳通便3.白矾:外用解毒杀虫燥湿止痒内服止血止泻化痰4.蛇床子:杀虫止痒燥湿温肾壮阳5.蟾蜍:解毒止痛开窍醒神6.蜂房: 攻毒杀虫祛风止痛20.拔毒化腐生肌药1.升药:拔毒去腐2.砒石:(外用蚀疮去腐内服劫痰平喘,截疟)外用适量,研末撒敷,宜作复方散剂或入膏药,药捻用. 内服一次0.002~0.004克,入丸,散.3.炉甘石:解毒明目退翳收湿止痒敛疮4.硼砂:外用清热解毒内服清肺化痰中药学横向总结•要药•辛温解表、宣肺利尿之要药:麻黄•鼻渊头痛之要药:辛夷•治寒饮伏肺之要药:细辛•治项背强痛之要药:葛根•治肝胆疾患及少阳证之要药:柴胡•升阳举陷的要药:升麻•治气分实热和肺胃实火之要药:石膏•治肝阳眩晕,目珠夜痛及瘰疬肿结之要药:夏枯草•清热凉血养阴生津之要药:生地黄•治疗一切痈肿疔疮阳证之要药:金银花•治湿热火郁、湿热泻痢之要药:黄连•治肝经湿热,实火之要药:龙胆草•治血热毒盛所致诸证之要药:大青叶•治肺痈之要药:鱼腥草•治疗咽喉肿痛的要药:山豆根•治疗痈肿疔毒之要药:蚤休•治疗梅毒的要药:土茯苓•治疗肠痈之要药:红藤、败酱草•治疗阳明腑实证(热结便秘)之要药:大黄•治肠胃实热内结、燥屎坚硬难下之要药:芒硝•治疗寒积便秘之要药:巴豆•治风寒湿痹肢体拘挛或麻木之要药:威灵仙•久风顽痹、筋脉拘急及吐泻转筋之要药:木瓜•治风痹或痹证痛重之要药:徐长卿•治肝肾亏虚胎动不安之要药:桑寄生•治风寒湿痹、筋骨软弱或四肢拘挛之要药:五加皮•芳化湿浊的要药:藿香•治湿阻中焦之要药:苍术•行气消积除胀之要药:厚朴•诸淋涩痛之要药:海金沙•治疗膏淋之要药:萆解•治砂淋、石淋之要药:金钱草•治湿热黄疸之要药:茵陈•补火助阳、回阳救逆之要药:附子•温中散寒之要药:干姜•治下元虚冷、虚阳上浮诸证之要药:肉桂•中寒肝逆或肝寒气滞诸痛之要药:吴茱萸•胃寒呕逆之要药:丁香•理气健脾、燥湿化痰,为治痰的要药:橘皮•治胃肠积滞及痰滞胸痞之要药:枳实•行气调中止痛之要药:木香•疏肝理气、调经止痛之要药:香附•治胸痹之要药:薤白•止呃之要药:柿蒂•治油腻肉积之要药:山楂•消食运脾之要药:鸡内金•治小儿疳积之要药:使君子•治血热妄行之要药:大蓟•治水火烫伤之要药:地榆•安胎之要药:苎麻根•收敛止血之要药:白芨•温经止血之要药:炮姜•血瘀诸痛之要药:五灵脂•活血行气凉血之要药:郁金•治烫伤及毒蛇咬伤之要药:虎杖•治妇科经产病之要药:益母草•活血调经,凉血消痈,安神,为妇科之要药:丹参•活血调经,祛风止痛,为妇科活血调经之要药:川芎•散瘀止痛,接骨疗伤,为伤科接骨续筋之要药:自然铜•活血行气止痛,消肿生肌,为外伤科之要药:乳香•治湿痰寒痰之要药:半夏•治肺胃气逆之要药:旋复花•治痰热及胸痹之要药:瓜蒌•治新久咳嗽之要药:百部•治疗咳喘之要药:杏仁•治疗“皮里膜外之痰”之要药:白芥子•治心火亢盛之心神不安、惊悸失眠之要药:朱砂•治肝阳上亢及目疾之要药:石决明•治肝阳、肝风及肝火所致病证之要药:羚羊角•清热平肝、息风止痉之要药:钩藤•开窍醒神回苏之要药:麝香、冰片•大补元气救脱之要药:人参•肺虚咳嗽、肾虚作喘之要药:蛤蚧•温补肾阳,补督脉、益精血之要药:鹿茸•治肾虚腰膝酸痛或筋骨无力之要药:杜仲•补血活血,调经止痛,为补血调经之要药:当归•补血滋阴,益精填髓,为补血之要药:熟地黄•补益肝肾之要药:山茱萸•治脾寒泻痛或多涎唾之要药:益智仁•眼科外用之要药:炉甘石•拔毒化腐,为外科之要药:升药•疥疮之要药:硫磺•良药•治热毒血痢之良药:白头翁•治寒湿中阻、脾胃气滞之良药:砂仁•治湿热淋痛之良药:滑石•治乳汁不下及热痹之良药:木通•理气良药:沉香•出血、瘀血诸证之良药:三七•补肝肾、益精血为滋补良药:何首乌•治崩漏带下之良药:乌贼骨•佳品•疏肝解郁之佳品:香附•外用治头虱、体虱之佳品:百部•治心经热盛神昏谵语之佳品:羚羊角•活血通经、止通之佳品:麝香•平补气阴之佳品:山药黄精•阴阳并补之佳品:山茱萸菟丝子•肝肾亏虚胎漏或胎动之佳品:杜仲•肾阳不足、精血亏虚之佳品:蛤蚧•内科补血之佳品:当归•圣药•“呕家圣药”: 生姜•“疮家圣药”: 连翘•通用药•发表散风通用药:荆芥•治风通用药:防风•治痹证通用药:秦艽•经典用语•“风病、疮病、血病为要药”:荆芥•“夏月麻黄”:香薷•“斩关夺门之功”:巴豆•“将军”:大黄•“焦三仙”焦山楂、焦神曲、焦麦芽•“气病之总司,女科之主帅”:香附•“血中之气药”:川芎“头痛不离川芎”(风寒、风热、风湿、血瘀、血虚)•“能行血中气滞,气中血滞,故专治一身上下诸痛之要药”:延胡索•“一味丹参散,功同四物汤”(活血祛瘀、凉血清心)•“祛瘀生新”:桃仁•“引血、引火下行”:牛膝•“风药中之润剂”秦艽、荆芥、防风、桑寄生•病证选药•安胎: 紫苏(气滞胎动) 黄芩(胎热胎动) 砂仁(气滞胎动) 苎麻根(胎热、胎漏胎动)竹茹(胎热胎动) 白术(脾虚气弱胎动) 杜仲(肝肾虚亏)桑寄生(肝肾虚亏)续断(肝肾虚亏)菟丝子(肾虚)•鱼蟹中毒: 紫苏,生姜,•破伤风:防风蝉蜕天南星白附子天麻全蝎蜈蚣•胃寒呕吐:丁香生姜吴茱萸高良姜沉香•胃热呕吐:芦根竹茹枇杷叶胃火牙痛:石膏•阴署证:香薷•风湿寒痹、肩臂疼痛:羌活•项背强痛:葛根•风湿痹痛、四肢拘挛:桑枝•太阳头痛:羌活•阳明头痛:白芷•厥阴头痛: 藁本(巅顶头痛)•鼻渊头痛: 辛夷苍耳子细辛•引产: 天花粉•无汗骨蒸:牡丹皮•有汗骨蒸:地骨皮•梅毒:土茯苓•胃癌、食管癌、直肠癌:白花蛇舌草•鸡眼赘疣:鸦胆子•回乳:芒硝(外用)麦芽•诸骨鲠喉:威灵仙•吐泻转筋:木瓜蚕沙•膏淋:萆薢•血淋:蒲黄•虚寒呃逆:丁香•寒疝腹痛:乌药荔枝核•泌尿系或肝胆结石症:鸡内金虎杖•肺胃出血:白及•手足皲裂:白及•脱发: 侧柏叶(外用)•阴疽流注: 白芥子•痨嗽及百日咳:百部•噤口痢:石菖蒲•休息痢:鸦胆子•热毒血痢、阿米巴痢:白头翁•口中甜腻:佩兰•排石:海金沙金钱草鸡内金郁金核桃仁•喉痹:络石藤灯心草•口疮:吴茱萸•龋齿疼痛:筚拨•手足皲裂:白芨•失音:诃子桔梗胖大海•顽固性头痛及风湿顽痹:全蝎蜈蚣•毒蛇咬伤:紫花地丁蚤休白花蛇舌草穿心莲金钱草半夏•退虚热:知母黄柏牡丹皮青蒿白薇地骨皮银柴胡胡黄连秦艽龟甲鳖甲•利咽:薄荷牛蒡子板蓝根射干山豆根马勃玄参巴豆牛黄胖大海桔梗•透疹:荆芥薄荷牛蒡子蝉蜕升麻葛根浮萍芦根紫草•升阳举陷:升麻柴胡葛根黄芪•亡阳证:附子干姜•引火归元治命门火衰证:肉桂•寒凝肝脉诸痛证:吴茱萸•泻痢里急后重:木香•米面薯芋食滞证:麦芽•绦虫证:鹤草芽槟榔南瓜子雷丸榧子芜荑•风痰证:天南星•滑脱诸证:龙骨牡蛎•阴虚火旺的喘咳痰血证:西洋参•乌须黑发:何首乌女贞子黑芝麻•肾不纳气之喘:蛤蚧补骨脂沉香磁石紫河车•润肠通便:火麻仁郁李仁柏子仁核桃仁桃仁决明子榧子苏子冬葵子栝楼当归何首乌黑芝麻桑葚肉苁蓉胖大海知母生地黄锁阳杏仁•烫烧伤:四季青紫珠地榆虎杖侧柏叶•脱发:侧柏叶•疟疾:柴胡青蒿草果鸦胆子槟榔何首乌常山•胸痹:薤白•通经下乳:路路通关木通通草漏芦王不留行穿山甲冬葵子•梅毒:土茯苓•脾胃虚寒吐泻:砂仁•血淋涩痛:石韦蒲黄•乳痈:蒲公英漏芦丝瓜络远志•肺痈:鱼腥草薏苡仁栝楼•肠痈:红藤败酱草牡丹皮络石藤薏苡仁栝楼大黄•梅核气证:绿萼梅紫草半夏紫苏•暑湿吐泻:白扁豆高血脂症:山楂蒲黄姜黄没药•降血压:杜仲夏枯草决明子青葙子车前子罗布麻地龙青木香大蓟小蓟马兜铃桑白皮荠菜臭梧桐淫羊藿山茱萸稀莶草山楂•明目退翳:秦皮青葙子密蒙花谷精草蝉蜕熊胆赤芍石决明珍珠母紫贝齿枸杞子木贼•扩瞳:青葙子•清心利尿:连翘关木通瞿麦竹叶淡竹叶•虚火咽痛:玄参•阴虚外感:玉竹•安蛔止痛:乌梅•配伍用药•麻黄配桂枝:风寒表实无汗证.•麻黄配杏仁:风寒束肺喘咳气逆.•麻黄配石膏:肺热咳喘.•桂枝配白芍:风寒表虚有汗证•柴胡配黄芩:少阳寒热往来•生葛配黄芩、黄连:湿热泻痢初起•石膏配知母:热病气分实热证和肺胃火热伤津证•知母配黄柏:阴虚火旺•知母配川贝母:阴虚劳嗽肺燥咳嗽•栀子配茵陈:湿热黄疸•黄连配吴茱萸:肝火犯胃、湿热中阻之呕吐泛酸•黄连配木香:湿热泻痢腹痛、里急后重•黄柏配苍术:湿热诸证,尤其下焦湿热•白薇配玉竹:阴虚外感•大黄陪芒硝:实热积滞、大便燥结、坚硬难下•大黄配巴豆、干姜:寒积便秘•独活配桑寄生:风湿痹痛、腰膝酸软•苍术配厚朴、陈皮:湿阻中焦或夹食积•滑石配甘草:暑热烦渴•附子配干姜:亡阳欲脱及中虚寒盛•附子配麻黄、细辛:阳虚外感•丁香配柿蒂:虚寒呕逆•高良姜配香附:寒凝气滞、肝气犯胃之胃脘胀痛•橘皮配半夏:痰湿滞中客肺止咳喘•枳实配白术:脾虚气滞夹积夹湿证•川楝子配延胡索:血瘀气滞诸痛•薤白配瓜蒌:痰浊痹阻、胸阳不振之胸痹证•蒲黄配五灵脂:血瘀胸胁心腹诸痛及血瘀出血•郁金配石菖蒲:痰火或湿热蒙蔽清窍之神昏、癫痫、癫狂•旋复花配代赭石:气逆呕恶、喘息•朱砂配磁石:烦躁不安、心悸失眠•人参配附子:亡阳气脱人参配蛤蚧:肺肾两虚、动辄气喘•人参配麦冬、五味子:气阴两虚之口渴、多汗及消渴•黄芪配柴胡、升麻:中气下陷诸证•甘草配白芍:脘腹或四肢拘急疼痛•当归配黄芪:血虚或气血双亏。

中药理气药

中药理气药

【相似药物比较】
陈皮 辛苦温
长于行气健脾、燥湿化痰; 多用于脾胃气滞证及寒痰、湿痰。
脾肺
来源:橘 性味:辛苦温 功效:行气 治证:气滞证
青皮 苦辛温
肝胆胃
偏入肝胃,长于疏肝破气,消积 化滞;
多用于肝气郁滞及食积腹痛,癥 瘕积聚。
枳实
【药用来源】
芸香科植物酸橙及其栽培变种或甜橙的干燥幼果。
脾、燥湿化痰
【性能特点】
辛、苦、温。归脾、肺经
理气健脾
功效
燥湿化痰 降逆止呕
陈皮
退出
【临床应用】
理气健脾 燥湿化痰 降逆止呕
1.脾胃气滞证
寒湿阻中之气滞最宜--配苍术、厚朴等同用,如 平胃散
食积气滞,脘腹胀痛--配山楂、神曲等同用, 如保和丸
外感风寒,内伤湿滞之腹痛、呕吐--配藿香、苏 叶等同用,如藿香正气散
多。寒实结胸浑不热。
按伤寒太阳经症。表未解而医遽下之。表邪乘虚入 里。在五六日便坚口渴。日晡潮热。上至心下。 下至小腹硬满而痛不可按者。乃大结胸也。宜大 陷胸汤主之。或心下硬满。按之则痛。是必待按。 然后作痛。况止在心下。则小腹之不硬痛可知矣。 热征于前。故曰小结胸也。宜小陷胸汤主之。或 水饮停胸。水结胸也。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或 热多烦躁。热实结胸也。如大柴胡六一顺气汤。 皆可选用也。或寒多无热。寒实结胸也。枳实理 中汤主之。
脾虚痰湿犯肺--配党参、白术同用,如六君 子汤
【临床应用】
理气健脾 燥湿化痰 降逆止呕
3.呕吐、呃逆证。
--配伍生姜、竹茹、大枣如橘皮竹茹汤 脾胃寒冷,呕吐不止--配生姜、甘草同用,如姜橘汤
4.胸痹证。本品能行气通痹止痛。
胸痹胸中气塞短气--配伍枳实、生姜,如橘皮枳实生

中药鱼饵配方之43---理气(破气降气行气)中药

中药鱼饵配方之43---理气(破气降气行气)中药

中药鱼饵配方之43---理气(破气降气行气)中药理气/行气中药/s/blog_6631cf5c0100iep1.html“理气药”,以“疏畅气机、消除气滞、平降气逆”为主要作用的一类中药,又称“行气药”。

一、功用此类药物大多辛、苦,性温、气味芳香,辛行苦降温通、芳香疏泄,分别可调脾气、和胃气、舒肝气、理肺气,故有“行气消胀、解郁止痛、破气散结、顺气宽胸、降气止呕、平呃、平喘”等作用。

二、分类及适应证根据“理气药”的归经部位及治疗作用的不同,可分为“理脾和胃药、疏肝解郁药、疏肝和胃药和通宣理肺药”4类。

根据理气药作用强弱的不同,又可分为“行气药(含调气、匀气、疏气、顺气药)、降气药、破气药”3类:1.“理气”:是中医的一种治疗方法的统称,表示一种能调理气机、调整脏腑的一种方法,包含“破气、下气和行气”。

2.“破气”:是因为气在某一处地方聚结,不能运行,用一般的行气方法没有效或效果不大,这时就要用破气的方法,破开聚结的气,使气能够正常运行。

“破气”的力量比较猛。

比喻一下,比如一条水管,里面有一个石头堵塞住了,必须要用外力打散石头,才能水流通畅。

3.“下气”:就是说使气向下走,也或是说“降气”。

4.“行气”:也是一种治疗“气”的疾病的方法。

可以因为各种原因气运行得不是很流畅,这时就要“行气”,让气恢复流畅运行。

“行气”的力量比较小。

5.“宽中”:就是“行气”祛除中焦胀满的药物,主要用于胃或是腹部的胀满。

①理脾和胃药。

主要用于“饮食不节或思虑过度、劳伤心脾”,致使“脾胃气滞、升降失常、气机紊乱”而出现“脘腹痞满胀痛、嗳气吞酸、恶心呕吐,不思饮食、大便秘结或泻痢不爽、里急后重”等“脾胃气滞”的病证。

常用理脾和胃药有:“橘皮、枳实、厚朴、枳壳、甘松、木香、乌药、沉香、降香、檀香、刀豆、柿蒂、大腹皮、路路通、天仙藤、紫苏梗”等。

②疏肝解郁药。

主要用于情志失调、或寒暖不适、或瘀血阻滞,致使肝失疏泄,气机郁滞,出现两肋胀痛,烦躁易怒,疝气腹痛,睾丸坠胀,经闭痛经,乳房胀痛或生结块等病证。

常用中药及方剂

常用中药及方剂

常⽤中药及⽅剂常⽤中药及⽅剂渗湿利⽔药:茯苓、猪苓、泽泻、车前⼦、萹蓄、瞿麦、茵陈、萆薢、威灵仙、⼟茯苓;利尿作⽤⽐较:泽泻>猪苓>茯苓健脾化湿药:茯苓、⽩术、苍术、⼭药、⼭楂;理⽓药:陈⽪、厚朴、⽊⾹;助阳化⽓药:⾁桂、桂枝、附⼦、⼲姜;补益药:黄芪、党参、⽩术、⽩芍、当归、⽢草。

⽊通常⽤于⽔肿、⼩便不利,但关⽊通中含马兜铃酸(肾毒性物质),⼤量应⽤可导致肾⼩管上⽪细胞坏死,所以要慎⽤。

汉防已、⼴防已、马兜铃、天仙藤都含有马兜铃酸,要慎⽤。

五苓散:茯苓、猪苓、泽泻、⽩术、⾁桂;具有化⽓利⽔、健脾祛湿的功效,适⽤于⽔肿、⼩便不利等症。

泽泻渗湿利⽔为主药,茯苓、猪苓增强泽泻利⽔作⽤为辅药,茯苓、⽩术健脾渗湿,桂枝助阳化⽓。

五苓散与平胃散(苍术、厚朴、陈⽪、⽢草)合⽅称胃苓散,治疗泄泻⽅剂。

平胃散燥湿运脾,⾏⽓和胃,治疗采⾷减少,多种泄泻。

五⽪散:⽣姜⽪、桑⽩⽪(五加⽪或地⾻⽪)、陈⽪、⼤腹⽪、茯苓⽪各等分,是治疗⽔肿的通⽤⽅。

茯苓⽪渗湿利⽔兼能健脾;⽣姜⽪利⽔;桑⽩⽪降肺⽓、通调⽔道;⼤腹⽪、陈⽪理⽓除湿。

本⽅重在健脾渗湿、利⽔消肿,针对肾性⽔肿、⽔盐代谢障碍等疾病,可辩证加减使⽤,常配合补⽓健脾药如党参、黄芪、⽩术,温⾥助阳药⾁桂、附⼦、⼲姜等药物。

中药组⽅:茯苓、⽣姜⽪、泽泻、⽩术、黄芪、⼭楂、⽊⾹、厚朴、⽢草;按0.5%~1%⽐例拌料,可以加复合维⽣素B、维⽣素E 等;⽅中茯苓、⽣姜⽪、泽泻利⽔消肿,茯苓、⽩术、黄芪、⼭楂健脾利⽔消⾷,⽊⾹、厚朴调理⽓体,⽢草调和。

保肝中药:五味⼦、柴胡、茵陈、⽩芍、郁⾦;利尿药:茯苓、猪苓、泽泻、车前⼦、萹蓄、瞿麦;解毒药:⽢草、绿⾖;提⾼免疫⼒:黄芪、党参、五味⼦、茯苓、⽢草、⽩术;也可⽤车前草⽔、⽢草糖⽔等解毒。

病毒引起的肾病,初期以清热解毒,宣散风热为原则(银翘散、双黄连);⿍盛期以泻⽕解毒,清热⽣津为原则(⽩虎汤、⿇杏⽯⽢散);深⼊期以清热解毒,凉⾎活⾎为主。

执业药师中药学功效表格:理气药

执业药师中药学功效表格:理气药
降气止呃
1用于呃逆证
*刀豆
甘温,胃肾
降气止呃,温肾助阳
1.虚寒呃逆,2.肾虚腰痛
*甘松
辛肝温,脾胃
行气止痛,开郁醒脾
1.中焦寒凝气滞,2.脾胃不和证,3.止痛作用。单泡含漱治龋齿作痛。
*九香虫
咸温,肝脾肾
理气止痛,温肾助阳
1.肝胃气滞,胸胁胀痛。2.治肾阳不足之证
苦、辛,温,肝胆胃
疏肝破气,消积化滞
1、肝气郁结诸证2、食积气滞证3、气滞血瘀证
枳实
苦辛微寒,脾胃大肠
破气消积,化痰除痞
1、食积气滞,脘腹痞满证2、痰浊阻滞,胸脘痞满证
木香
辛苦温,脾胃大肠胆
行气,调中,止痛
1、脾胃气滞诸证2、大肠气滞,泻下后重3、肝胆气滞证
香附
辛微苦微甘平肝三焦
疏肝理气,调经止痛
1、肝郁气滞诸痛证2、月经不调诸证
执业药师中药学功效表格:理气药
第八章理气药
凡以疏里气机、消除气滞或气逆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理气药,又谓行气药。
药名
性味
功效
临床应用
陈皮
辛、苦,温,脾肺
理气健脾,燥湿化痰
1、用于脾胃气滞证2、用于痰湿壅滞证
橘红
辛、苦,温,脾肺
散寒、燥湿、利气、化痰来自1、用于风寒咳嗽候痒痰多2、用于食积伤酒,呕恶痞闷
青皮
乌药
辛,温,肺脾肾膀胱
行气止痛,温肾散寒
1、寒凝气滞所致胸腹诸痛证2、下元虚冷之尿频、遗尿证
沉香
辛、苦,温,脾胃肾
行气止痛,降逆止呕,温肾纳气
1、寒凝气滞之胸腹胀痛证2、胃寒呕吐3、用于虚喘
檀香
辛,温,脾胃肺
理气调中,散寒止痛

210味常用中药名称释义

210味常用中药名称释义

xx
《本草纲目》记载:
“黛,眉色也。 ……灭去眉毛,以此代之,故谓之黛 ”。本品因古作画眉之用 而得名。
xx
本品长于清热明目,善疗多种目疾,《滇南本草》 也 ”,因功用而得名。
“喻其恢复目力可及千里
决明子
药用其种子,有明日之功,故名。因其形似马蹄,故有 又因其为植物(草类)药物,故称 “草决明 ”。
2 / 30
本品为 “蝉所蜕壳也 ”(《图经本草》)。故又名 “蝉壳 ”、“蝉衣 ”、“蝉退 ”、 “虫退 ”等。
xx 本品药用其根,在古本草中多以 “茈胡 ”为正名。《本草纲目》解释说: “茈字有柴、紫二音。茈姜、茈草音紫,茈胡之茈音柴。柴胡生山中,嫩者 可茹,老则采而为柴, ……而根名柴胡也 ”。 升麻 本品 “其叶似麻,其性主升,故名 ”(《本草纲目》)。根据形状及升浮之 性而得名。 2 清热药 石膏 本品为矿石,水飞后细膩光滑如膏脂,故名。 xx 本品因药用芦苇的根茎而得名。 天花粉 本品为栝楼之根,又名 “栝楼根 ”。古时常捣烂滤汁作淀粉用, “其根作粉, 洁白如雪,故谓之天花粉 ”(《本草纲目》)。 竹叶 本品因药用禾本科淡竹的叶片而得名。又名 “淡竹叶 ”。 栀子 本品药用其果实,原名 “卮子 ”。《本草纲目》云: “卮,酒器也,卮子象之,故名,俗作栀 ”。因其形状而得名。
“其实状恶而多刺钩,故名 ”。 恶实即牛蒡子也。又因其 “外壳如栗球,小而多刺,鼠过之则缀惹不可脱, 故谓之 , 鼠粘子 ?”(《图经本草》)。 “其根叶皆可食,人呼之牛菜,术人隐之, 呼为大力也 ”(《本草纲目》),故又名 “大力子 ”。 xx 本品因药用桑树的叶片而得名。因 “桑叶以夏秋再生者为上,霜后采之 ” (《图经本草》),故又名 “冬桑叶 ”、“霜桑叶 ”。 蝉蜕

理气药

理气药

大腹皮
【药用】棕榈科乔木槟榔的干燥果皮。 【性味】味辛,性微温。 【归经】归脾、胃、大肠、小肠经。 【功效】行气止痛,利水消肿。 【主治】用于湿阻气滞,脘腹胀闷,大便不爽,水
肿胀满,脚气浮肿,小便不利。 【临床应用】 1.用于脘腹胀痛 2.用于水肿,脚气肿痛 【产地】广东、云南、台湾 【一般用量与用法】3-10g,煎服。
佛手
【药用】云香科小乔木或灌木佛手柑的干燥果实。 【性味】味辛、苦、酸,性温。 【归经】归肺、脾、胃、肝经。 【功效】疏肝理气,化痰宽胸,和胃止痛。 【主治】用于肝胃气滞,胸胁胀痛,胃脘痞满,食少呕吐,
咳嗽痰多。 【临床应用】 1. 2.用于痰多咳嗽 【产地】广东、福建、云南、四川 【一般用量与用法】3-10g,煎服。
八月札
【药用】木通科藤本植物木通三叶木通的成熟果实。 【性味】味苦、甘,性平、寒。 【归经】归肝、脾、肾、胃经。 【功效】疏肝理气,活血散瘀,散结止痛,除烦利尿 【主治】用于肝胃气痛,胃热食呆,烦渴,腰痛,胁痛,疝气
,绝经,子宫下坠。 【临床应用】
1. 2.用于瘰历 【产地】江苏、浙江、安徽 【一般用量与用法】3-15g,煎服,大剂量可用30-60g,或浸酒
全栝蒌
【药用】葫芦科藤本植物栝蒌或双边栝蒌的成熟果皮。 【性味】味苦,性寒。 【归经】归肺、胃经。 【功效】行气除胀满,化痰开痹,清肺止咳。 【主治】用于痰热咳嗽,胸闷胁痛。 【临床应用】 1.用于胸腹胀满。 2.用于胸痹结胸。 3.用于肺热咳嗽。 【一般用量与用法】3-10g,煎服。 【注意事项】不宜与乌头类药材同用。
佛手花
【药用】云香科小乔木或灌木佛手柑的干燥花朵和花蕾。 【性味】味辛、苦、酸,性温。 【归经】归肺、脾、胃、肝经。 【功效】疏肝理气,和胃快膈。 【主治】用于肝胃气痛,食欲不振。 【临床应用】 1. 2.用于痰多咳嗽 【产地】广东、福建、云南、四川 【一般用量与用法】3-6g,煎服。

中药材中各种“气药”功效总结表

中药材中各种“气药”功效总结表

中药材中各种“气药”功效总结表
一、理气药:
1川芎,入血分而理气,为血中气药,行气活血;
2陈皮健脾理气,祛痰;
3川楝子行气止痛清利湿热;
4槟榔行气;
5牵牛子,理治三焦气滞;
6香附,虽云快气,多用则损正气,理三焦之气;
7九香虫理气止痛,壮元阳;
8木香理气行气止痛,温中和胃;
9木香理气醒脾。

二、升气药:
1柴胡升阳,又是少阳经专药;柴胡升举阳气;
2升麻,升举阳气;
3莱菔子生用升气,炒用降气;升阳:
4桔梗升气;
5羌活、独活、防风、升麻、柴胡。

三、降气药:
1枳壳降气;
2枳实降气、
3麦芽开胃消食下气;
4半夏辛温有毒。

燥湿化痰,降逆止呕;
5薤白温中通阳,下气散结;
6苏子下气消痰止咳平喘;
7代赭石平肝降火,降逆止血;
8香掾,理气止痛,治肝气不舒;
9沉香,微温行气不伤气,降气又纳气
10柿蒂降气止呃;
11旋复花咸温有小毒。

下气行水,消痰软坚;用于咳喘、呃逆等
症。

四、补气药:
1党参补元气;
2人参补气,益气生津;
3黄精补中益气;
4白术益气燥湿;
5炙甘草补气;
6黄芪补气益阳,脾得补则血充,肺得补则卫固,故生血固表,能补阳气,促再生;
五、纳气药:
1山茱萸补肝肾涩精气;
2五味子;敛肺滋肾生津收汗止泻涩精;
3沉香,微温行气不伤气,温中不助火,能扶脾达肾,摄火归源。

六、破气药:
1莪术行气止痛,破气中之血,为气中血药;
2三棱能破血中之气,为破血行气药,长于破血通经;。

理气药的分类

理气药的分类

理气药的分类
理气药是中药中的一类重要的药物类型,其作用是调节气血、改善气
滞等病理状态。

根据中医孔穴学说和病证分类等不同的标准,理气药
可以分为多个小类。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小类的特点和常用的药物。

一、舒肝理气药
舒肝理气药,是一类药物,以舒肝解郁、理气行滞而广泛应用于疾病
治疗。

常见的药物包括柴胡、枳实、枸杞、白术等。

二、清热理气药
清热理气药,主要用于慢性肝炎、胆囊炎等疾病的治疗,具有疏肝理气,清热解毒的功效。

常见的药物包括黄芩、黄连、连翘等。

三、行气止痛药
行气止痛药,是一类具有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等功效的中药。

主要用
于胸腹胀满、胃肠痉挛、产后腹痛等病症的治疗。

常见的药物包括香附、川芎、延胡索、砂仁等。

四、祛痰理气药
祛痰理气药,最常用于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其主要功效是祛痰宣肺,行气止咳、消食等。

常见的药物包括半夏、枇杷叶、茯苓等。

五、补气理气药
补气理气药,是指具有补益气血、行气化瘀等双重功能的药物,其主
要用于气血两虚、气滞情况的治疗。

常见的药物包括党参、人参、黄
芪等。

六、化痰排气药
化痰排气药是指具有化痰、发汗、开胃、助消化等功效的药物,常用
于口臭、咳嗽、胸闷、消化不良等疾病的治疗。

常见的药物包括苏叶、陈皮、枳壳等。

以上就是关于理气药的分类,不同的药物有不同的特点和治疗病症,
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同时,在使用中药治疗的过程中,应该掌握正确的用药方法,随时注意患者的用药反应,及时调整用药
方案,以达到安全、有效的治疗效果。

中药与方剂

中药与方剂

中药功效解表剂——清热药——泻下药——祛风湿药——化湿药——利水渗湿药——温里药——理气药——消食药——驱虫药——止血药——活血祛瘀药——化痰止咳平踹药——安神药——平肝熄风药——开窍药——补虚药——收涩药——杀虫止痒药——方剂学解表剂——辛温解表——麻黄汤桂枝汤麻黄汤中杏桂甘,发汗定喘表实安。

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

大青龙汤兼治烦,再加姜枣石膏全。

解肌发表调营胃,表虚有汗见奇功。

(麻黄、桂枝、杏仁、炙甘草)(桂枝、白芍、炙甘草、生姜、大枣)九味羌活汤小青龙汤九味羌活配防风,细辛苍芷与川芎。

小青龙汤最有功,风寒束表饮停胸。

黄芪生地同甘草,发汗祛湿可见功。

细辛半夏甘和味,姜桂麻黄芍药同。

(羌活、防风、苍术、细辛、川芎、白芷(麻黄、桂枝、干姜、半夏、炙甘草生地黄、黄芩、甘草)芍药、细辛、五味子)止嗽散止嗽紫菀百部前,甘桔陈皮荆芥煎。

止咳化痰兼疏表,外感咳嗽服之安(炒桔梗、荆芥、蒸紫菀、蒸百部、蒸白前炒甘草、陈皮)辛凉解表——桑菊饮银翘散桑菊饮中桔杏翘,芦根甘草薄荷绕。

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牛鼓薄荷。

清疏肺卫轻宣剂,风温咳嗽服之消。

甘桔芦根凉解法,辛凉平剂用时多。

(桑叶、菊花、杏仁、连翘、薄荷、桔梗、(薄荷、淡豆鼓、荆芥穗、银花、连翘、竹叶甘草、韦根)桔梗、牛蒡子、甘草)麻杏石甘汤麻杏石甘法辛凉,四药组成有专长。

薄荷少许姜三片,祛邪扶正由奇功。

(麻黄、杏仁、石膏、炙甘草)扶正解表——人参败毒散人参败毒草茯苓,羌活柴前枳桔同。

薄荷少许姜三片,祛邪扶正由奇功。

(人参、柴胡、前胡、川芎、枳壳、羌活、独活、茯苓、桔梗、甘草)泻下剂——寒下——大承气汤大黄牡丹汤大承气汤用硝黄,配伍枳朴泻力强。

金匮大黄牡丹汤,芒硝桃仁瓜子蘘。

痞满燥实四症见,峻下热结第一方。

肠痈初起右腹痛,拒按苔黄脉数康。

去硝名曰小承气,便硬痞满轻下良。

(大黄、牡丹、桃仁、冬瓜子、芒硝)调胃承气硝黄草,便秘口渴缓下尝。

(酒洗大黄、炙厚朴、枳实、芒硝)温下——逐水——温脾汤十枣汤温脾附子与大黄,干姜硝桂参草当。

理气药

理气药
2.枳实
枳实,中药名;属芸香科植物酸橙及栽培变种或甜橙的干燥幼果。生 用或麸炒用。.《药品化义》:“枳实专泄胃实,开导坚结,故主中 脘以治血分,疗脐腹间实满,消痰癖,祛停水,逐宿食,破结胸,通 便闭,非此不能也。若皮肤作痒,因积血滞于中,不能营养肌表,若 饮食不思,因脾郁结不能运化,皆取其辛散苦泻之力也。为血分中之 气药,惟此称最。” 性味 苦、辛、酸,微寒。 归经 归脾、胃经。 功效 破气消积,化痰散痞。 主治 用于积滞内停,痞满胀痛,泻痢后重,大便不通,痰滞气阻,胸痹,结胸,脏器下垂。 配伍意义 枳实配白术 既补气健脾,有行气消积祛湿,治疗脾虚气滞夹积夹湿有功 用法用量 3~10g。
12.荔枝核
荔枝核,中药名。为无患子科植物荔枝 Litchi chinensis Sonn.的干 燥成熟种子。夏季采摘成熟果实,除去果皮和肉质假种皮,洗净,晒 干。 性味 甘、微苦,温。 归经 归肝、肾经。 功效 行气散结,祛寒止痛。 主治 用于寒疝腹痛,睾丸肿痛。 用法用量 5~10g。 禁忌
中药学——中药——理气药
第8页共8页
第6页共8页
中药学——中药——理气药
第7页共8页
功效 理气宽中,行滞消胀。 主治 用于胸胁气滞,胀满疼痛,食积不化,痰饮内停,脏器下垂。 用法用量 3~10g。 禁忌 大量久服耗气,孕妇慎用。
16.柿蒂
柿蒂,中药名。为柿树科植物柿 Diospyros kaki Thunb.的干燥宿萼。冬季果实成熟时采摘,食用时收集, 洗净,晒干 性味 苦、涩,平。 归经 归胃经。 功效 降逆止呃。 主治 用于呃逆。 用法用量 煎服,5~10g。 禁忌 气虚下陷者慎服
10.佛手
佛手,中药名。为芸香科植物佛手 CitrusmedicaLvar.sarcodac-tyli sSwingle 的干燥果实。秋季果实尚未变黄或变黄时采收,纵切成薄 片,晒干或低温干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川楝子
原名“楝实”,因“楝实以蜀川者为佳”(《图经本草》)而得名。又因“其子如小铃,熟则黄色,名金铃,象形也”(《本草纲目》),故又有“金铃子”之名。
沉香
本品药用木的心材,体重,有“置水则沉”(《本草纲目》)的特性,又因其气味芳香而得名。
荔枝核
本品药用植物的果实,因“此木结实时,枝弱而蒂牢,不可摘取,必以刀斧型取其枝,故以为名”(《本草纲目》)。
木香
“本名蜜香,因其香气如蜜也”(《本草纲目》),故名。原产于印度、缅甸、巴基斯坦等,以前从广州进口,故名“广木香”。
枳实
“枳乃木名,从只,谐声也;实乃其子,故曰枳实”,本品因实入药而得名。
佛手
本品药用植物的果实,“其实状如人手,有指,俗呼为佛手柑”(《本草纲目》的块根,其表面黄棕色或棕黑色,古人谓之乌色。因“乌以色名”(《本草纲目》)而得名。
210味常用中药名释义——理气药
理气药
陈皮
原名为“橘皮”。习惯认为,新鲜橘皮味较辛辣,气燥而烈,入药一般以放置陈久,辛辣之味缓和者为宜,故名“陈橘皮”、“陈皮”。
青皮
本品乃“橘之未黄而青色者”(《本草纲目》),故名。
香附
本品药用植物的根茎,因“其根相附连续而生,可以合香,故谓之香附子”(《本草纲目》)。因形状及香气而得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