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GB/T50378-2014核心提示:1 总则为贯彻国家技术经济政策,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规范绿色建筑的评价,推进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适用于绿色民用建筑的评价。
绿色建筑评价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结合建筑所在地1 总则为贯彻国家技术经济政策,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规范绿色建筑的评价,推进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适用于绿色民用建筑的评价。
绿色建筑评价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结合建筑所在地域的气候、环境、资源、经济及文化等特点,对建筑全寿命期内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等性能进行综合评价。
绿色建筑的评价除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 术语绿色建筑 green building在全寿命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热岛强度 heat island intensity城市内一个区域的气温与郊区气温的差别,用二者代表性测点气温的差值表示,是城市热岛效应的表征参数。
年径流总量控制率 volume capture ratio of annual rainfall通过自然和人工强化的入渗、滞蓄、调蓄和收集回用,场地内累计一年得到控制的雨水量占全年总降雨量的比例。
可再生能源 renewable energy风能、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和海洋能等非化石能源的统称。
再生水 reclaimed water污水经处理后,达到规定水质标准、满足一定使用要求的非饮用水。
非传统水源 nontraditional water source不同于传统地表水供水和地下水供水的水源,包括再生水、雨水、海水等。
可再利用材料 reusable material不改变物质形态可直接再利用的,或经过组合、修复后可直接再利用的回收材料。
可再循环材料 recyclable material通过改变物质形态可实现循环利用的回收材料。
《绿色建筑评估标准》(GBT50378-2023)
《绿色建筑评估标准》(GBT50378-2023)绿色建筑评估标准 (GBT-2023)
简介
《绿色建筑评估标准》是中国国家标准,俗称为GBT-2023。
该标准旨在评估建筑物的绿色性能,并提供指导和标准化的方法,以促进可持续发展和环保的建筑行业发展。
标准内容
GBT-2023 包含以下主要内容:
1. 绿色建筑原则:该标准明确了绿色建筑的原则和目标,如节能减排、资源利用、环境舒适等。
2. 评估指标体系:标准定义了一套评估指标体系,用于评估建筑物的绿色性能。
指标体系包括建筑设计、施工过程、使用阶段和拆除阶段等方面。
3. 评估方法和程序:标准提供了绿色建筑评估的具体方法和评估程序,包括评估申请、评估准备、评估实施和评估结果反馈等步骤。
4. 参考指标和要求:标准提供了参考指标和要求,以便建筑行业在设计、施工和运营中可以参考,以达到绿色建筑的标准要求。
应用范围
GBT-2023 适用于各类建筑物的绿色建筑评估,包括住宅、商业建筑、办公楼、公共设施等。
重要性
《绿色建筑评估标准》的发布,对于促进绿色建筑的发展和推广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建筑物的绿色性能评估,可以鼓励建筑行业实现节能减排、资源循环利用、健康舒适等目标,从而提高建筑的可持续性和生态友好性。
结论
GBT50378-2023 是中国国家标准中关于绿色建筑评估的重要标准。
它提供了评估指标体系、评估方法和参考指标等内容,对于推动绿色建筑的发展和规范建筑行业具有重要意义。
国家标准_绿色建筑评价标准_GB_T50378_2014解读
12
标准篇
阶段评价的可行性,以及对于我国推广绿色建筑的积极作用。因 此,《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在评价阶段上也作 了划分,便于更好地与相关管理文件配合使用。
具体方法上,根据此前公开征求意见的结果,有66.3%的反 馈意见同意将“施工管理”、“运营管理”两章的内容仅在运行 阶段评价。基于此,《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将 设计评价内容定为“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 “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 质量”5章,运行评价则在此基础上增加“施工管理”、“运营管 理”2章。
具体指标(评价条文)方面,根据前期各方面的调研成果,以 及征求意见和项目试评两方面工作所反馈的情况,以标准修订前后 达到各评价等级的难易程度略有提高和尽量使各星级绿色建筑标识 项目数量呈金字塔形分布为出发点,通过补充细化、删减简化、修 改内容或指标值、新增、取消、拆分、合并、调整章节位置或指标 属性等方式进一步完善了评价指标体系(汇总于表1)。
审查会后,修订组逐条研究确定了对于标准审查专家提出意 见的处理,并结合随后开展的第二轮项目试评工作中反映出来的 问题,最终确定了标准报批稿,于2013年7月上报住房和城乡建 设部。此后,历经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环境与节能标准化技术 委员会、标准定额研究所、标准定额司的审查和完善,于2014年 4日15日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质检总局联合发布。
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燕 程志军 叶凌
摘要
本文介绍了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的修订工作,重点介绍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GB/T50378-2014的主要技术内容,适用建筑类型、评价阶段划分、评价指标体系、评价定级方法、加分项评价、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14)1 总则1.0.1 为贯彻国家技术经济政策,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规范绿色建筑的评价,推进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标准。
1.0.2 本标准适用于绿色民用建筑的评价。
1.0.3 绿色建筑评价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结合建筑所在地域的气候、环境、资源、经济及文化等特点,对建筑全寿命期内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等性能进行综合评价。
1.0.4 绿色建筑的评价除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 术语2.0.1 绿色建筑green building在全寿命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2.0.2 热岛强度heat island intensity城市内一个区域的气温与郊区气温的差别,用二者代表性测点气温的差值表示,是城市热岛效应的表征参数。
2.0.3 年径流总量控制率volume capture ratio of annual rainfall通过自然和人工强化的入渗、滞蓄、调蓄和收集回用,场地内累计一年得到控制的雨水量占全年总降雨量的比例。
2.0.4 可再生能源renewable energy风能、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和海洋能等非化石能源的统称。
2.0.5 再生水reclaimed water污水经处理后,达到规定水质标准、满足一定使用要求的非饮用水。
2.0.6 非传统水源nontraditional water source不同于传统地表水供水和地下水供水的水源,包括再生水、雨水、海水等。
2.0.7 可再利用材料reusable material不改变物质形态可直接再利用的,或经过组合、修复后可直接再利用的回收材料。
2.0.8 可再循环材料recyclable material通过改变物质形态可实现循环利用的回收材料。
GB50378-2019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13页精选文档
UDC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PGB50378-2019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Evaluation standard for green building 2006-03-07 发布 2006-06-01 实施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建 设 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疫总局 建设部关于发布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公告现批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为国家标准,编号为GB/T50378-2019,自2006年6月1日起施行。
本规范由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发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2006年3月7日《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编制说明一、编制背景在建筑的建造和使用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同时增加环境负荷。
据统计,人类从自然界所获得的50%以上的物质原料用来建造各类建筑及其附属设备。
这些建筑在建造和使用过程中又消耗了全球能量的50%左右;与建筑有关的空气污染、光污染、电磁污染等占环境总体污染的34%;建筑垃圾占人类活动产生垃圾总量的40%。
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绿色建筑是将可持续发展理念引入建筑领域的结果,将成为未来建筑的主导趋势。
目前,世界各国普遍重视绿色建筑的研究,许多国家和组织联合发布都在绿色建筑方面制定了相关政策和评价体系,有的已着手研究编制可持续建筑标准。
由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地理位置和人均资源等条件不同,对绿色建筑的研究与理解也存在差异。
我国政府从基本国情出发,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节约能源,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角度,提出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主要内容是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与环境保护,注重以人为本,强调可持续发展。
从这个意义上讲,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与绿色建筑、可持续建筑提法不同,内涵相通,具有某种一致性,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绿色建筑和可持续建筑理念。
(整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_50378-
一、编制背景在建筑的建造和使用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同时增加环境负荷。
据统计,人类从自然界所获得的50%以上的物质原料用来建造各类建筑及其附属设备。
这些建筑在建造和使用过程中又消耗了全球能量的50%左右;与建筑有关的空气污染、光污染、电磁污染等占环境总体污染的34%;建筑垃圾占人类活动产生垃圾总量的40%。
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绿色建筑是将可持续发展理念引入建筑领域的结果,将成为未来建筑的主导趋势。
目前,世界各国普遍重视绿色建筑的研究,许多国家和组织都在绿色建筑方面制定了相关政策和评价体系,有的已着手研究编制可持续建筑标准。
由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地理位置和人均资源等条件不同,对绿色建筑的研究与理解也存在差异。
我国政府从基本国情出发,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节约能源,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角度,提出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主要内容是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与环境保护,注重以人为本,强调可持续发展。
从这个意义上讲,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与绿色建筑、可持续建筑提法不同,内涵相通,具有某种一致性,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绿色建筑和可持续建筑理念。
我国资源总量和人均资源量都严重不足,同时我国的消费增长速度惊人,在资源再生利用率上也远低于发达国家。
我国各地区在气候、地理环境、自然资源、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民俗文化等方面都存在巨大差异。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时期。
中国现有建筑总面积400多亿平方米,预计到2020年还将新增建筑面积约300亿平方米。
在我国发展绿色建筑,是一项意义重大而十分迫切的任务。
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建立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反映建筑领域可持续发展理念,对积极引导大力发展绿色建筑,促进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建筑新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弱电行业
1 总则1.0.1为贯彻国家技术经济政策,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规范绿色建筑的评价,推进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标准。
1.0.2本标准适用于绿色民用建筑的评价。
1.0.3绿色建筑评价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结合建筑所在地域的气候、环境、资源、经济及文化等特点,对建筑全寿命期内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等性能进行综合评价。
1.0.4绿色建筑的评价除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 术语2.0.1绿色建筑green building在全寿命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2.0.2热岛强度heat island intensity城市内一个区域的气温与郊区气温的差别,用二者代表性测点气温的差值表示,是城市热岛效应的表征参数。
2.0.3年径流总量控制率volume capture ratio of annual rainfall通过自然和人工强化的入渗、滞蓄、调蓄和收集回用,场地内累计一年得到控制的雨水量占全年总降雨量的比例。
2.0.4可再生能源renewable energy风能、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和海洋能等非化石能源的统称。
2.0.5再生水reclaimed water污水经处理后,达到规定水质标准、满足一定使用要求的非饮用水。
2.0.6非传统水源nontraditional water source不同于传统地表水供水和地下水供水的水源,包括再生水、雨水、海水等。
2.0.7可再利用材料reusable material不改变物质形态可直接再利用的,或经过组合、修复后可直接再利用的回收材料。
2.0.8可再循环材料recyclable material通过改变物质形态可实现循环利用的回收材料。
3 基本规定3.1 一般规定3.1.1绿色建筑的评价应以单栋建筑或建筑群为评价对象。
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发布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局部修订的公告
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发布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
准》局部修订的公告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公布日期】2024.06.19
•【文号】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告2024年第97号
•【施行日期】2024.10.01
•【效力等级】部门工作文件
•【时效性】尚未生效
•【主题分类】标准定额
正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告
2024年第97号
关于发布国家标准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局部修订的公告现批准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9)局部修订的条文,自2024年10月1日起实施。
局部修订的条文在住房城乡建设部门户网站()公开,并在《工程建设标准化》刊登。
住房城乡建设部
2024年6月19日附件:《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
最新整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doc
UDC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PGB 50378-20xx绿色建筑评价标准Evaluation standard for green building20xx-03-07 发布20xx-06-01 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疫总局联合发布建设部关于发布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公告现批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为国家标准,编号为GB/T50378-20xx,自20xx年6月1日起施行。
本规范由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发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20xx年3月7日《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编制说明一、编制背景在建筑的建造和使用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同时增加环境负荷。
据统计,人类从自然界所获得的50%以上的物质原料用来建造各类建筑及其附属设备。
这些建筑在建造和使用过程中又消耗了全球能量的50%左右;与建筑有关的空气污染、光污染、电磁污染等占环境总体污染的34%;建筑垃圾占人类活动产生垃圾总量的40%。
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绿色建筑是将可持续发展理念引入建筑领域的结果,将成为未来建筑的主导趋势。
目前,世界各国普遍重视绿色建筑的研究,许多国家和组织都在绿色建筑方面制定了相关政策和评价体系,有的已着手研究编制可持续建筑标准。
由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地理位置和人均资源等条件不同,对绿色建筑的研究与理解也存在差异。
我国政府从基本国情出发,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节约能源,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角度,提出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主要内容是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与环境保护,注重以人为本,强调可持续发展。
从这个意义上讲,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与绿色建筑、可持续建筑提法不同,内涵相通,具有某种一致性,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绿色建筑和可持续建筑理念。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一般项
6)通过技术经济比较,合理确定雨水积蓄、处理 及利用方案。
优选项
12 12) 办公楼、商场类建筑非传统水源利用率不低于 25 40 40%,旅馆类建筑不低于25 25%。
4 (4) 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
控制项 1)建筑材料中有害物质含量符合现行国家标准 GB 18580 GB 18588 18580~GB 18588和《建筑材料放射性核素限量》 GB 6566 6566的要求。 2)建筑造型要素简约,无大量装饰性构件。 一般项 500km 3)施工现场500km 500km以内生产的建筑材料重量占建 60 筑材料总重量的60 60%以上。 4)现浇混凝土采用预拌混凝土。 5)建筑结构材料合理采用高性能混凝土、高强度 钢。
9)宾馆类建筑围护结构构件隔声性能满足现行国家标准 《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J 118 GBJ 118中的一级要求。 10 10)建筑平面布局和空间功能安排合理,减少相郐空间的噪 声干扰以及外界噪声对室内的影响。 75 11 11)办公、宾馆类建筑75 75%以上的主要功能空间室内采光系 数满足现行国家标准《建筑采光设计标准》GB T 50033 GB GB/T 50033的要 求。 12 12)建筑人口和主要活动空间设有无障碍设施。
5)宾馆和办公建筑室内背景噪声符合现行国家标 GBJ 118中室内允许噪 准《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J 118 声标准中的二级要求;商场类建筑室内背景噪声水平 满足现行国家标准《商场(店)、书店:卫生标准》 GB 9670 9670的相关要求。 6)建筑室内照度、统一眩光值、一般显色指数等 (( GB 指标满足现行国家标准(( ((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 50034 50034中的有关要求。 一般项 7)建筑设计和构造设计有促进自然通风的措施。 8)室内采用调节方便、可提高人员舒适性的空调 末端。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 50378-2006介绍自2006年6月1日起施行。
一、概述在建筑的建造和使用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同时增加环境负荷。
据统计,人类从自然界所获得的50%以上的物质原料用来建造各类建筑及其附属设备。
这些建筑在建造和使用过程中又消耗了全球能量的50%左右;与建筑有关的空气污染、光污染、电磁污染等占环境总体污染的34%;建筑垃圾占人类活动产生垃圾总量的40%。
绿色建筑的定义: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绿色建筑是将可持续发展理念引入建筑领域的结果,将成为未来建筑的主导趋势。
目前,世界各国普遍重视绿色建筑的研究,许多国家和组织都在绿色建筑方面制定了相关政策和评价体系,有的已着手研究编制可持续建筑标准。
由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地理位置和人均资源等条件不同,对绿色建筑的研究与理解也存在差异。
我国政府从基本国情出发,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节约能源,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角度,提出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主要内容是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即“四节”)与环境保护,注重以人为本,强调可持续发展。
从这个意义上讲,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与绿色建筑、可持续建筑提法不同,内涵相通,具有某种一致性,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绿色建筑和可持续建筑理念。
我国资源总量和人均资源量都严重不足,同时我国的消费增长速度惊人,在资源再生利用率上也远低于发达国家。
我国各地区在气候、地理环境、自然资源、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民俗文化等方面都存在巨大差异。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时期。
中国现有建筑总面积400多亿平方米,预计到2020年还将新增建筑面积约300亿平方米。
在我国发展绿色建筑,是一项意义重大而十分迫切的任务。
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建立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反映建筑领域可持续发展理念,对积极引导大力发展绿色建筑,促进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绿色建筑面积计算准则GB-T50363-2024
绿色建筑面积计算准则GB-T50363-2024绿色建筑面积计算准则 GB/T 50363-20241. 总则1.1 编制依据-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19)- 《建筑工程建筑面积计算规范》(GB/T 50353-2013)- 现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及相关规定1.2 适用范围本准则适用于绿色建筑评价中的建筑面积计算,以及相关的设计、施工、监理和验收等活动。
1.3 术语- 绿色建筑: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能源,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提供健康、适用、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 建筑面积:建筑物各层面积的总和,包括使用面积、辅助面积和结构面积。
2. 一般规定2.1 绿色建筑面积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应符合国家有关建筑工程建筑面积计算的法律法规、规范和标准。
- 应符合绿色建筑评价的相关要求。
- 应考虑建筑物的功能性、舒适性、健康性、节能减排和环境影响等因素。
3. 建筑面积计算3.1 使用面积- 使用面积是指建筑物内可供使用的空间面积,包括房间内部面积和走道、楼梯间等公共部位面积。
- 计算使用面积时,应按实际使用功能和空间高度进行划分和计算。
3.2 辅助面积- 辅助面积是指为保证建筑物正常使用而设置的辅助功能空间面积,如设备房、储藏室、厨房、卫生间等。
- 计算辅助面积时,应按实际使用功能和空间高度进行划分和计算。
3.3 结构面积- 结构面积是指建筑物结构所占用的空间面积,包括墙体、柱子、梁、板等结构构件的面积。
- 计算结构面积时,应按设计图纸和实际施工情况确定。
3.4 绿色建筑增量成本计算- 绿色建筑增量成本是指因采用绿色建筑技术而增加的建筑成本。
- 计算增量成本时,应包括绿色建筑技术措施的设计、施工、监理和运行维护等费用。
4. 绿色建筑面积计算4.1 计算方法- 绿色建筑面积 = 使用面积 + 辅助面积 + 结构面积 - 绿色建筑增量成本4.2 计算示例- 假设一栋建筑物使用面积为1000平方米,辅助面积为500平方米,结构面积为300平方米,绿色建筑增量成本为200万元。
中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房地产-
中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室内环境质量:
➢ 声环境控制 ■ 噪声等级 • 根据不同建筑形态,控制噪声要求 • 建筑围护结构隔声性能,包括门、窗、玻璃等 ■ 噪声控制 • 降低声源噪声,包括设备选用及减振措施 • 控制噪声传播途径
- 远离噪声源 - 利用绿化带、地形及屏障等
中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室内环境质量:
中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2011年10月
中国绿色建筑Biblioteka 价标准绿色建筑定义:GB/T50378-2006
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 ■ 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
节地 节能 节水 节材 ■ 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 ■ 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 ■ 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中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绿色建筑评价标示:
➢ “设计标示” - 仅设计阶段 ➢ “评价标示” - 包括设计、施工及运营阶段(通过工程验收,并使 用一年以上)
中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室内环境质量:
➢ 热环境控制 ➢热环境包括温度、湿度、风速、平均辐射温度 ■ 控制建筑物内外表面结露、发霉现象 • 合理的保温隔热措施 • 减少窗/窗框的热桥部位传热损失 • 合理的室内环境温度 • 利用特殊的吸湿性强、表面不透水的材料 ■ 自然通风 • 平面布局及朝向有利于夏季和过渡季节自然通风 • 注意建筑间距及布置方式、高度等影响 • 诱导气流方式,如导风墙、拔风井等
➢ 空气环境质量控制 ■ 空气环境质量 • 室内新风量 • 空气污染物浓度,如甲醛、苯、氨、氡及TVOC等 ■ 控制措施 • 空气质量监控系统,CO2控制新风量需求 • 空气检测报告 • 建筑装修材料控制
中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运营管理:
■ 最终实现绿色建筑的过程
主要方针:“四节一环保” 节能/节水/节地/节材 + 环境保护
国家标准_绿色建筑评价标准_GB_T50378_2014解读
严格地讲,上述“各类指标得分”和“总得分”实际上都是 “得分率”。因为建筑的情况多样,各类指标下的评价条文不可 能适用于所有的建筑,对某一栋具体的被评建筑,总有一些评价 条文不能参评。因此,用“得分率”来衡量建筑实际达到的绿色 程度更加合理。但是在习惯上,“按分定级”更容易被理解和接 受,《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在“基本规定”章 中规定了一种折算的方法,避免了在字面上出现“得分率”。表2 给出了一个分值计算示例。
1、适用建筑类型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的适用范围,由原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中的住宅建筑和公共建 筑中的办公建筑、商场建筑和旅馆建筑,进一步扩展至民用建筑 各主要类型。其确定依据是:
(1)由近些年的绿色建筑评价工作实践来看,绿色建筑的 内涵和外延不断丰富,各行业、各类别建筑践行绿色理念的需求 不断提出。截至2012年底,742个绿色建筑标识项目中已有医疗 卫生类5项、会议展览类9项、学校教育类12项,但具体评价中 却反映出原《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对于这些类 型的建筑考虑得不够。(2)近些年先后立项了《绿色办公建筑 评价标准》GB/T50908-2013、《绿色商店建筑评价标准》(已 报批)、《绿色饭店建筑评价标准》、《绿色医院建筑评价标 准》、《绿色博览建筑评价标准》等针对特定建筑类型的绿色建 筑评价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对包括上 述建筑类型在内的各类民用建筑予以统筹考虑,必将有助于各国 家标准之间的协调,形成一个统一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3)项 目试评工作也纳入了4个医疗卫生类、5个会议展览类、7个学校 教育类以及航站楼、物流中心等建筑,初步验证了《绿色建筑评 价标准》GB/T50378-2014对此的适用性。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19
4.1.3 外遮阳、太阳能设施、空调室外机位、外墙花池等外部设施应与建筑主体结构统一设 计、施工,并应具备安装、检修与维护条件。
4.1.4 建筑内部的非结构构件、设备及附属设施等应连接牢固并能适应主体结构变形。
3.1.5 申请绿色金融服务的建筑项目,应对节能措施、节水措施、建筑能耗和碳排放等进行 计算和说明,并应形成专项报告。
3.2 评价与等级划分 3.2.1 绿色建筑评价指标体系应由安全耐久、健康舒适、生活便利、资源节约、环境宜居 5 类指标组成,且每类指标均包括控制项和评分项;评价指标体系还统一设置加分项。
本标准主要审查人员:刘加平 王建国 俞滨洋 毛志兵 娄宇 沈迪 李迅 杨仕超 李百 战 赵锂 陈琪
1总则 1.0.1 为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绿色建筑高质量发展,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满足人 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制定本标准。
1.0.2 本标准适用于民用建筑绿色性能的评价。
1.0.3 绿色建筑评价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结合建筑所在地域的气候、环境、资源、经济 和文化等特点,对建筑全寿命期内的安全耐久、健康舒适、生活便利、资源节约、环境宜居等 性能进行综合评价。
且每类指标的评分项得分不应小于其评分项满分值的 30%; 2 一星级、二星级、三星级 3 个等级的绿色建筑均应进行全装修,全装修工程质量、
选用材料及产品质量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3 当总得分分别达到 60 分、70 分、85 分且应满足表 3.2.8 的要求时,绿色建筑等
级分别为一星级、二星级、三星级。
用空间,最大限度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质量建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 50378-2006介绍自2006年6月1日起施行。
一、概述在建筑的建造和使用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同时增加环境负荷。
据统计,人类从自然界所获得的50%以上的物质原料用来建造各类建筑及其附属设备。
这些建筑在建造和使用过程中又消耗了全球能量的50%左右;与建筑有关的空气污染、光污染、电磁污染等占环境总体污染的34%;建筑垃圾占人类活动产生垃圾总量的40%。
绿色建筑的定义: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绿色建筑是将可持续发展理念引入建筑领域的结果,将成为未来建筑的主导趋势。
目前,世界各国普遍重视绿色建筑的研究,许多国家和组织都在绿色建筑方面制定了相关政策和评价体系,有的已着手研究编制可持续建筑标准。
由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地理位置和人均资源等条件不同,对绿色建筑的研究与理解也存在差异。
我国政府从基本国情出发,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节约能源,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角度,提出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主要内容是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即“四节”)与环境保护,注重以人为本,强调可持续发展。
从这个意义上讲,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与绿色建筑、可持续建筑提法不同,内涵相通,具有某种一致性,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绿色建筑和可持续建筑理念。
我国资源总量和人均资源量都严重不足,同时我国的消费增长速度惊人,在资源再生利用率上也远低于发达国家。
我国各地区在气候、地理环境、自然资源、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民俗文化等方面都存在巨大差异。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时期。
中国现有建筑总面积400多亿平方米,预计到2020年还将新增建筑面积约300亿平方米。
在我国发展绿色建筑,是一项意义重大而十分迫切的任务。
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建立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反映建筑领域可持续发展理念,对积极引导大力发展绿色建筑,促进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编制原则1、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结合我国国情。
2、重点突出“四节”与环保要求。
3、体现过程控制。
4、定量和定性相结合。
5、系统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三、标准简介《标准》用于评价住宅建筑和办公建筑、商场、宾馆等公共建筑。
《标准》的评价指标体系包括以下六大指标:1)节地与室外环境;2)节能与能源利用;3)节水与水资源利用;4)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5)室内环境质量;6)运营管理(住宅建筑)、全生命周期综合性能(公共建筑)。
各大指标中的具体指标分为控制项、一般项和优选项三类。
其中,控制项为评为绿色建筑的必备条款;优选项主要指实现难度较大、指标要求较高的项目。
对同一对象,可根据需要和可能分别提出对应于控制项、一般项和优选项的指标要求。
绿色建筑的必备条件为全部满足《标准》第四章住宅建筑或第五章公共建筑中控制项要求。
按满足一般项和优选项的程度,绿色建筑划分为三个等级。
对住宅建筑,原则上以住区为对象,也可以单栋住宅为对象进行评价。
对公共建筑,以单体建筑为对象进行评价。
对住宅建筑或公共建筑的评价,在其投入使用一年后进行。
◎热岛强度热岛效应是指一个地区(主要指城市内)的气温高于周边郊区的现象,可以用两个代表性测点的气温差值(城市中某地温度与郊区气象测点温度的差值)即热岛强度表示。
本标准采用夏季典型日的室外热岛强度∆T hi (居住区室外气温与郊区气温的差值,即8:00~18:00之间的气温差别平均值)作为评价指标。
◎对新建、扩建与改建的住宅建筑或公共建筑的评价,在其投入使用一年后进行。
◎绿色建筑评价的必备条件是;应全部满足本标准中控制项要求。
按满足一般项数和优选项数的程度,绿色建筑划分为三个等级,见表3.2.4-1、表3.2.4-2。
表3.2.4-2 划分绿色建筑等级的项数要求(公共建数和优选项数的要求可按比例调整。
4 住宅建筑4.1 节地与室外环境控制项(控制项为评为绿色建筑的必备条款,必须全部满足,才能参评)1.建筑场地选址无洪灾、泥石流及含氡土壤的威胁,建筑场地安全范围内无电磁辐射危害和火、爆、有毒物质等危险源。
2.住区建筑布局保证室内外的日照环境、采光和通风的要求,满足《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50180中有关住宅建筑日照标准的要求。
3.绿化种植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乡土植物,选用少维护、耐候性强、病虫害少,对人体无害的植物。
4.住区的绿地率不低于30%,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1-2㎡/人。
一般项(共9项)满足其中4项得1个★,满足其中6项得2个★★,满足其中7项得3个★★★,根据建筑所在地区、气候与建筑类型等特点,符合条件的项数可能会减少,表中对一般项数和优选项数的要求可按比例调整。
1.选用已开发且具城市改造潜力的用地或在废弃场地上进行建设;若为已被污染的废弃地,需要对污染土地进行处理并达到有关标准。
2.住区公共服务设施按规划配建,采用综合建筑并与周边地区共享。
3.住区内部及附近无污染散发源。
4.住区环境噪声符合《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的规定。
5.住区室外日平均热岛强度不高于1.5℃。
6.住区风环境有利于冬季行走舒适及过渡季、夏季的自然通风。
7.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和植物自然分布特点,栽植多种类型植物,乔、灌、草结合构成多层次的植物群落,乔木量≥3株/100m²绿地面积。
8.选址和住区出入口的设置方便居民充分利用公共交通网络,到达公共交通站点的步行距离不超过500m。
9.住区非机动车道路、地面停车场和其他硬质铺地采用透水地面,并利用园林绿化提供遮荫。
场地透水指标符合以下规定:透水率>0.5×(1-建筑覆盖率)透水率:开发后基地透水面积÷基地总面积优选项4.1.14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如利用地下空间作公共活动场所、停车库或储藏室等用途。
4.2 节能与能源利用控制项4.2.1住宅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指标符合国家和地方居住建筑节能标准的规定。
4.2.2当设计采用集中空调(含户式中央空调)系统时,所选用的冷水机组或单元式空调机组的性能系数(能效比)应符合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 50189中的有关规定值。
4.2.3设置集中采暖和(或)集中空调系统的住宅,采取室温调节和热量计量设施。
一般项4.2.4利用场地自然条件,合理设计建筑体形、朝向、楼距和窗墙面积比,采取有效的遮阳措施,充分利用自然通风和天然采光。
4.2.5选用效率高的用能设备,如选用高效节能电梯。
集中采暖系统热水循环水泵的耗电输热比,集中空调系统风机单位风量耗功率和冷热水输送能效比符合《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 50189的规定。
4.2.6当设计采用集中空调(含户式中央空调)系统时,所选用的冷水机组或单元式空调机组的性能系数(能效比)比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 50189中的有关规定值高一个等级。
4.2.7公共场所和部位的照明采用高效光源和高效灯具,并采取其它节能控制措施,其照明功率密度符合《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 50034的规定。
在自然采光的区域设定时或光电控制的照明系统。
4.2.8设置集中采暖和(或)集中空调系统的住宅,采用能量回收系统(装置)。
4.2.9根据当地气候和自然资源条件,充分利用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
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占建筑总能耗的比例大于5%。
优选项4.2.10采暖和(或)空调能耗不高于国家和地方建筑节能标准规定值的80%。
4.2.11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占建筑总能耗的比例大于10%。
4.3 节水与水资源利用控制项4.3.1在方案、规划阶段制定水系统规划方案,统筹考虑传统与非传统水源的利用。
4.3.2设置完善的供水系统,水质达到国家或行业规定的标准,且水压稳定、可靠。
4.3.3设置完善的排水系统,采用建筑自身优质杂排水、杂排水作为再生水源的,实施分质排水。
4.3.4用水分户、分用途设置计量仪表,并采取有效措施避免管网漏损。
4.3.5采用节水器具和设备,节水率不低于8%。
4.3.6合理规划地表与屋面雨水径流途径,降低地表径流,采用多种渗透措施增加雨水渗透量。
4.3.7绿化用水、景观用水等非饮用水采用非传统水源。
4.3.8绿化灌溉采取微灌、渗灌、低压管灌等节水高效灌溉方式。
4.3.9在缺水地区,优先利用附近集中再生水厂的再生水;附近没有集中再生水厂时,通过技术经济比较,合理选择其他再生水水源和处理技术。
4.3.10在降雨量大的缺水地区,通过技术经济比较,合理确定雨水处理及利用方案。
4.3.11使用非传统水源时,采取用水安全保障措施,且不对人体健康与周围环境产生不良影响。
4.3.12采用非传统水源时,非传统水源利用率不小于10%。
优选项4.3.13非传统水源利用率不低于30%4.4 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控制项4.4.1室内装饰装修材料满足相应产品质量国家或行业标准;其中材料中有害物质含量满足《室内装饰装修材料有害物质限量》GB18580∽18588和《建筑材料放射性核素限量》GB6566的要求。
4.4.2 采用集约化生产的建筑材料、构件和部品,减少现场加工。
一般项4.4.3建筑材料就地取材,至少20%(按价值计)的建筑材料产于距施工现场500公里范围内。
4.4.4使用耐久性好的建筑材料,如高强度钢、高性能混凝土、高性能混凝土外加剂等。
4.4.5将建筑施工、旧建筑拆除和场地清理时产生的固体废弃物中可循环利用、可再生利用的建筑材料分离回收和再利用。
在保证安全和不污染环境的情况下,可再利用的材料(按价值计)占总建筑材料的5%;可再循环材料(按价值计)占所用总建筑材料的10%。
4.4.6在保证性能的前提下,优先使用利用工业或生活废弃物生产的建筑材料。
4.4.7使用可改善室内空气质量的功能性装饰装修材料。
4.4.8结构施工与装修工程一次施工到位,避免重复装修与材料浪费。
优选项4.4.9采用高性能、低材耗、耐久性好的新型建筑结构体系。
4.5 室内环境质量控制项4.5.1每套住宅至少有1个居住空间满足日照标准的要求。
当有4个以上居住空间时,至少有2个居住空间满足日照标准的要求。
4.5.2卧室、起居室(厅)、厨房设置外窗,窗地面积比不小于1/7。
当一套住宅设有1个以上卫生间时,至少有一个卫生间设有外窗。
4.5.3对建筑围护结构采取有效的隔声、减噪措施,卧室、起居室的允许噪声级在关窗状态下白天不大于45 dB(A声级),夜间不大于35 dB(A声级)。
楼板和分户墙的空气声计权隔声量不小于45dB,楼板的计权标准化撞击声声压级不大于70dB。
外窗和户门的空气声计权隔声量不小于30dB。
4.5.4居住空间能自然通风,通风开口面积不小于该房间地板面积的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