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学考试重点整理
财政学期末考试重点整理
![财政学期末考试重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3b494644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307fef0.png)
财政学期末考试重点整理财政补贴:指一成员政府或任何公共机构向某一企业或某一产业提供财政补助,或价格或收入的支持,结果直接或间接增加从其领土输出某种产品,或减少向其领土内输入某种产品,或因此对其他成员利益造成损害的政府性行为或措施,是一种促进出口、限制进口的国际贸易手段。
P124外部效应:它说明的是一个厂商从事某项经济活动而对其他人带来利润或损失的现象,是指在市场活动中没有得到补偿的额外成本和额外收益。
当出现正的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大于收益,利益外溢,得不到到应有的效益补偿,市场竞争就不可能形成理想的效率配置;当出现负的外部效应时,生产成本小于收益,受损者得不到损失补偿,同样市场竞争也不可能形成理想的效率配置。
公共物品:由国家机关和政府部门——公共部门提供用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商品和服务称为公共物品,公共物品的有效率的供给通常需要政府行动,而私人物品则可以通过市场有效率地加以分配。
从供给方面表达。
公共定价:政府相关管理部门通过一定的程序和规则制定提供公共物品的价格和收费标准,即公共物品价格和收费标准的确定,就是公共定价。
结构性赤字:是充分就业水平下的赤字,是由政府的财政政策主动决定的。
P246铸币税:是国家凭借发行货币的垄断权通过发行货币而取得的收入。
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税收。
P253直接税:凡是税负不能转嫁的税种,归属于直接税(所得课税、财产课税)间接税:凡是税负能够转嫁的税种,归属于间接税(商业课税)市场失灵:它与市场效率相对应,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不是万能的,市场机制本身也存在固有的缺陷,经济学统称为市场失灵。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市场垄断,当一个行业被一个企业或几个企业垄断时,垄断者可能通过限制产量,抬高价格,使价格高于其边际成本,获取额外利润,从而丧失市场效率。
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
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
收入分配不公。
经济波动。
P25税收的经济效应:是指纳税人因国家课税而在其经济选择或经济行为方面做出的反应,国家课税对消费者的选择以至生产者决策的影响,即税收的调节作用,它表现为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两个方面。
财政学期末考试重点
![财政学期末考试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70c73e69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5c596a4.png)
1.财政的基本含义:就是国家(或政府)为了满足其生存和履行职能的需要而对一部分社会产品进行集中性分配的特定活动以及由此形成的分配关系.2.财政的产生条件:①剩余产品的出现是财政产生的经济条件;②国家的形成是财政产生的政治条件3.财政的基本特征:①公共性与阶级性;⑵强制性与非直接性偿还;③收入与支出的对称性。
(简答)4.自然垄断的公共定价法:⑴平均成本定价法⑵二部定价法⑶负荷定价法政治市场与经济市场的区别:①经济市场的个人选择与最终结果确定,而政治市场是不确定的;②经济市场的竞争是连续的,且允许多个卖主存在,政治市场的竞争是间断的, 且只能有一个胜者;③经济市场的选择规则是自愿性,政治市场为少数服从多数;④经济市场的参与者职责和损失关联度大,政治市场相反.(选择,判断或简答)5.财政监督的方式:日常监督检查,专项监督检查,个案检查.(选择)6.财政支出分类:按财政支出功能分类(经济建设费,社会文教费,国防费,行政管理费,其他);(选择)现行支出经济分类(经常性支出,资本性支出,净贷款);按财政支出与经济活动的关系分类(购买性支出,转移性支出)按经济性质分类的经济分析意义:①作用:购买性支出对社会的生产和就业有直接影响;对收入分配有间接的影响;转移性支出则相反。
②在安排购买性支出时,政府必须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这种活动对政府的效益约束较强;在安排转移支出时,政府并没有一以贯之的原则,对政府的效益约束是软的。
③微观主体在同政府的购买性支出发生关系时,也必须遵守等价交换的原则,这对微观主体的预算约束是硬的;在同政府转移性支出发生联系时,并无交换产生,对其预算约束是软的。
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宏观因素分析:经济性因素;政治性因素(①政局是否稳定②政体结构和行政效率③政府干预政策);社会性因素。
(选择)财政支持和保障社会民生的几种关系(多,简答)①促进经济发展与推进社会事业建设协调的关系②统筹兼顾与突出重点的关系③财政支持和社会坚持的关系④增加投入和制度建设的关系11.国防支出项目包括:人员生活费,训练维持费,装备费。
财政学期末考试复习重点
![财政学期末考试复习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35fc0a9f02768e9950e738d8.png)
财政学第一章财政学对象财政的本义:财政是指国家的一个经济部门,及财政部门他是国家的一个综合性经济部门通过他的收支活动筹集经费资金以保证国家职能的实现财政的本质财政的本质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关系1.财政运行的主要特征:1.阶级性与公共性2.强制性与非直接偿还性3.收入与支出的对称性(或平衡性)2.财政职能:(1)资源配置职能:1.在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经济职能的前提下,确定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范围,确定财政收支占GDP的合理比率,以实现资源配置总体效率。
2.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证重点支出,压缩一般支出,提高资源配置的结构效率。
3.合理安排政府投资的规模和结构,保证国家重点建设。
4.通过政府投资、税收政策和财政补贴等手段,带动和促进民间投资、吸引外资和对外贸易,提高经济增长率。
5.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本身的效率。
(2)收入分配职能:1.划清市场分配和财政分配的界限和范围,避免政府职能的“越位”和“缺位”2.规范工资制度3.加强税收调节(3)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3.市场失灵:外部性效应指某个经济主体在市场活动中没有得到补偿的额外成本和额外收益。
即外部效应有可以区分为正外部效应和负外部效应。
当出现正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大于收益,出现利益外溢,得不到应有的效益补偿;当出现负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小于收益(收益大于成本)时,受损者得不到损失补偿。
由于外部效应的存在,市场竞争就不可能形成理想的效率配置。
4.财政学两个基础概念:(1)公共物品1、公共物品含义:由国家机关和政府部门——公共部门提供用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商品和服务称为公共物品。
2、区分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两个标准:(1)排他性和非排他性(2)竞争性和非竞争性3、免费搭车:免费享用公共物品的利益(2)公共需要1、含义:社会的公共需要2、特征:(1)是社会公众在生产、生活和工作中的共同需要,不是普通意义上的人人有份的个人需要或个别需要的数学加总,而是就整个社会而言,为了维持社会经济生活,为了维持社会再生产的正常运行,也为维护市场经济正常秩序,必须由政府集中执行和组织的社会职能的需要(2)公共需要时每一个社会成员可以无差别的共同享用的需要,一个或一些社会成员享用并不排斥其他社会成员享用(3)社会成员享用社会公共需要也要付出代价(如缴税或付费),但这里的规则不是等价交换原则,各社会成员的付出与其所得是不对称的,不能说谁多付出就多享用,少付出少享用,不付出不享用(4)满足公共需要是政府的职责,所以,满足公共需要的物质手段,只能是通过政府征税和收费支撑的由国家机关和公共部门提供的公共物品3、地位:共同的、历史的、特殊的4、范围:(广)包括政府执行其只能以及执行某些社会职能的需要,包括基础设施、基础产业、支柱产业和风险产业的投资广义上:还包括政府为调节市场经济运行而采取的各种措施和各项政策提供的服务,等等第二章财政支出概论1.购买性支出购买性支出直接表现为政府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活动,包括购买进行日常政务活动所需的或用于国家投资所需的商品和服务的支出,前者如政府各部门的事业费,后者如政府各部门的投资拨款。
财政学考试重点
![财政学考试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a5b6c447e518964bcf847c5a.png)
财政学考试重点一、财政的产生:剩余产品是物质基础,经常性的公共需要是社会条件,私有制的产生是经济基础,国家产生是政治条件。
二、基尼系数是利用洛伦兹曲线计算反映收入分配平等程度的指标。
三、公共产品就是指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产品和服务,是不能由私营部门通过私人市场提供的产品和服务。
特点是: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四、才正式为市场提供公共服务的政府分配行为,特征:弥补市场失灵、为市场提供一致性服务、非营利性、法治化五、财政职能:资源配置职能、收入分配职能、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
六、瓦格纳法则:当国民收入增长时,财政支出会以更大比例增长,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政府支出占gdp的比重将会提高,这就是财政支出的相对增长。
七、皮考克和魏斯曼理论——梯度渐进增长理论:在正常年份公共支出呈现一种渐进的增长趋势,担当社会经历剧变时,公共支出会急剧上升,当剧变结束之后,公共支出水平会下降,但不会低于原来的水平。
八、影响财政支出的现实因素:经济因素,主要是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相应的经济体制。
政治因素,主要包括证据是否稳定、政府机构的规模和政府活动规模。
社会因素,主要指人口状况的文化背景对财政支出的影响。
九、政府采购制度的特点:1、采购活动具有公开性、公正性、竞争性。
2、采购制度具有规范性。
3、采购资金具有公共性。
4、采购的目的具有非营利性。
十、政府采购制度的原则:十一、政府采购是指各级政府及其所属单位为履行其职能的需要,按照法定的程序和方式从国内外市场上购买所需商品和服务的活动。
十二、社会保障是指国家向丧失劳动力、失去就业机会以及遇到其他不幸事故故而面临生活困难的居民,提供的基本生活保障。
它是现代国家和文明社会的标志,也是现代社会中的一种制度化的安全措施。
十三、社会保障的内容:1、社会保险2、社会救济3社会福利、4、社会安抚十四、政府补贴是指国家根据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形势的客观要求,对某些特定的产业、部门、地区、企事业单位或居民提供的一定数量的财政性补助和津贴。
财政学期末考试重点归纳总结
![财政学期末考试重点归纳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24dd450f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a3.png)
财政学期末考试重点归纳总结第一章财政概念和财政职能财政概念:财政是指国家的一个经济部门,及财政部门,它是政府的一个综合性部门,通过财政收支活动筹集和供给经费和资金,保证实现政府的职能。
财政的基本特征1.公共性与阶级性2.强制性与非直接偿还性3.收入与支出的对称性(或平衡性公共物品:公共物品是和私人物品对应的,以政府为代表的国家机构——公共部门供给用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商品和服务称之为公共物品。
区别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一是排他性(私人物品的第一个特征)和非排他性(公共物品的第一个特征:即任何人都不能因为自己的消费而排除他人对该物品的消费。
公共物品都不具有消费的竞争性,即在给定的生产水平下,向一个额外消费者提供商品或服务的边际成本为零。
)二是竞争性和非竞争性(公共物品的第二个特征:每增加一个消费者原来的消费者将受到的服务不减。
)公共需要的特征:1)社会公共需要是社会公众在生产、生活中的共同需要,也为了维持市场经济的正常秩序,必须由政府集中执行和组织的社会职能的需要。
(2)公共需要是每一个社会成员可以无差别地共同享用的需要。
(3)享用社会公共时无需支付或只需支付少量,各社会成员的付出于其所得是不对称的,不能说水多付出就多享用,少付出少享用,不付出就不得享用。
(4)满足公共需要是政府的职责。
满足公共需要的物质手段只能是通过政府征税和收费支撑的由国家机关和公共部门提供的公共物品。
市场失灵:市场失灵是和市场效率对应的,也就是说,市场在资源配置的某些方面是无效或缺乏效率的。
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1)垄断(2)息不充分和不对称(3)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4)收入分配不公(5)经济波动外部效应:外部效应说明的是一个厂商从事某项经济活动给他人带来利益或损失的现象。
当存在正的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大于收益;当存在负的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小于收益。
(公共物品是外部效应典型的例子)当局干预手段:(1)立法和行政手段(2)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3)财政手段当局干预失效的原因和表现:(1)当局决策失误(2)寻租行为(3)当局提供息不及时甚至失真(4)当局职能的“越位”和“缺位”重点考点:财政职能财政职能是指财政作为一个经济范畴所固有的功能。
财政学 期末考试重点归纳总结
![财政学 期末考试重点归纳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4ca1129e4028915f804dc2fd.png)
财政学期末考试重点归纳总结1、公共性与阶级性2、强制性与非直接偿还性3、收入与支出的对称性(或平衡性公共物品:公共物品是和私人物品对应的,以政府为代表的国家机构公共部门供给用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商品和服务称之为公共物品。
区别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一是排他性(私人物品的第一个特征)和非排他性(公共物品的第一个特征:即任何人都不能因为自己的消费而排除他人对该物品的消费。
公共物品都不具有消费的竞争性,即在给定的生产水平下,向一个额外消费者提供商品或服务的边际成本为零。
)二是竞争性和非竞争性(公共物品的第二个特征:每增加一个消费者原来的消费者将受到的服务不减。
)公共需要的特征:1)社会公共需要是社会公众在生产、生活中的共同需要,也为了维持市场经济的正常秩序,必须由政府集中执行和组织的社会职能的需要。
(2)公共需要是每一个社会成员可以无差别地共同享用的需要。
(3)享用社会公共时无需支付或只需支付少量,各社会成员的付出于其所得是不对称的,不能说水多付出就多享用,少付出少享用,不付出就不得享用。
(4)满足公共需要是政府的职责。
满足公共需要的物质手段只能是通过政府征税和收费支撑的由国家机关和公共部门提供的公共物品。
市场失灵:市场失灵是和市场效率对应的,也就是说,市场在资源配置的某些方面是无效或缺乏效率的。
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1)垄断(2)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3)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4)收入分配不公(5)经济波动外部效应:外部效应说明的是一个厂商从事某项经济活动给他人带来利益或损失的现象。
当存在正的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大于收益;当存在负的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小于收益。
(公共物品是外部效应典型的例子)政府干预手段:(1)立法和行政手段(2)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3)财政手段政府干预失效的原因和表现:(1)政府决策失误(2)寻租行为(3)政府提供信息不及时甚至失真(4)政府职能的“越位”和“缺位”重点考点:财政职能财政职能是指财政作为一个经济范畴所固有的功能。
财政学复习重点大全
![财政学复习重点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146b7500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f2.png)
财政学复习重点大全第一篇:财政学复习重点大全财政:是一种国家或政府的经济行为公共物品:是指公共使用或消费的物品。
公共物品是可以供社会成员共同享用的物品,严格意义上的公共物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非竞争性:是指某人对公共物品的消费并不会影响别人同时消费该产品及其从中获得效用,即在给定的生产水平下,为另一个消费者提供这一物品所带来的边际成本为零。
非排他性:是指某人在消费一种公共物品时,不能排除其他人消费这一物品(不论他们是否付费),或者排除的成本很高。
道德风险:指市场交易一方无法观察到另一方的行为时,所发生的另一方故意损人利己的情形逆向选择:指市场交易一方无法观察到另一方的重要外生特征时所发生的劣质品驱逐优质品的情形财政支出规模:绝对规模是指财政支出的绝对数,相对规模是指财政支出的相对数额比GDP 财政支出结构:是指各类或各项财政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纳税人:是指税法规定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扣缴义务人:是指法律规定的负有代纳税人扣留税款并缴纳税款义务的单位或个人计税依据:是指征税对象的计量标准税基:是指征税对象中的应税部分定额税率;它是按课税对象的一定计量单位直接规定一个固定的税额,而不规定征税比例比例税率: 是对同一课税对象,无论其数额大小,统一按一个比例征税累进税率;是按课税对象数额的大小,划分若干等级,每个等级由低到高规定相应的税率,课税对象数额越大,税率越高,数额越小,税率越低受益原则;是将纳税人从政府公共支出中所获得的利益大小作为税收负担分配的标准支付能力原则;按照纳税人的个人福利状况来相应安排他们的税收负担,包括横向公平原则和纵向公平原则税收中性;国家征税使社会所付出的代价以税款为限,尽可能不给纳税人或社会带来其他的额外损失或负担增量预算:指计划财政年度的预算分项支出数是以上年度各该项支出数作为基数,考虑新的财政年度的经济发展情况加以调整确定的零基预算;是指计划财政年度预算分项支出指标的确定只以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预测和对当年个部门新增任务的审核为依据,不考虑以前财政年度各项支出的基数部门预算:由政府各个部门编制,反映政府各部门所有收入和支出情况的政府预算1.掌握税收主要的分类方法(1)按征税对象分类商品税所得税财产税行为税(2)按税负能否顺利转嫁分类直接税间接税(详细见152)(3)按计税依据分类从价税从量税(详细见153)2.掌握财政支出主要的分类方法(1)按最终用途分类:财政投资性支出财政消费性支出(2)按经济性质分类:购买性支出(有偿性)转移性支出(无偿性)(3)按国家职能分类:军事职能行政统治职能经济建设职能社会文化职能其他职能3.掌握公债的特点、种类、负担的衡量特点:1 借债主题不同 2 偿债依据不同 3 信用等级不同种类1 国家借款与发行债卷 2 内债外债 3 可转让国债与不可转让国债 4 凭证式公债与记账式公债4.掌握财政支出增长理论(书62页)(1)瓦格纳法则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财政支出规模必然增长。
《财政学》期末考试重点
![《财政学》期末考试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b34ed7800722192e4436f604.png)
公共物品定义:由国家机关和政府部门——公共部门提供用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商品和服务。
判定:私人物品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公共物品的重要特征:外部效应和效用不可分割。
财政支出的分类1财政功能分类:经济建设费,社会文教费,国防费,行政管理费,其它支出。
2支出用途分类:基本建设支出,流动资金,挖潜改造资金,科技三项费用等3经济性质分类:购买性支出,转移性支出4支出产生效益的时间分类:经常性支出,资本性支出。
公共定价定义:政府相关管理部门通过一定的程序和规则制定提供公共物品的价格和收费标准,即公共物品的价格和收费标准的确定。
一般定价方法:1)平均成本定价法:采取尽可能使经济福利最大化的定价方式;2)二部定价方法:基本费,从量费;3)负荷定价法:按不同时间段的需求制定不同的价格。
瓦格纳法则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财政支出占GDP的比也相应随之提高替代效应:在危机时期,公共支出会代替私人支出,支出比重增加··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宏观因素1、经济因素:经济发展水平、经济体制以及中长期发展战略、当前经济政策2、政治因素:政局的稳定、政体结构和行政效率、政府干预政策3、社会因素:人口、就业、医疗卫生、社会救济、社会保障以及城镇化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微观因素公共物品需求、公共物品的成本和价格、公共物品的质量、生产组织形式我国行政管理费的构成行政支出、公安支出、国家安全支出、司法检察支出、外交支出财政投资融资概念:政府为实现一定产业政策和其他政策目标通过国家信用方式筹集资金,由财政统一掌握管理,并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出资(入股)或融资(贷款)方式,将资金头像急需部门、企业或事业的一种金融融通活动。
意义:1是我国经济发展初级阶段的需要2填补了财政无偿投资和商业金融投资的空白,填补了准公共品投资的空白3形成对企业和商业银行的诱导机制,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基本特征1是政府投入资本金的政策性融资2有很强的目的性,限制地限制在那些需要政府给予扶持或保护的产品或直接由政府控制定价的基础性产业融资3计划性以市场机制想结合4由国家专门设立的政策性金融机构负责统筹管理和经营,颗避免有偿性投资于一般性投资相混淆,提高政府投资运作的总体效率5预算管理比较灵活三大政策性银行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特点:1业务职能政策性2资金来源的政府性与市场性相结合养老型保险的筹资模式1现收现付式2基金式:分为完全基金式和部分基金式完全基金式指当期缴费收入全部用于为当期缴费的受保人建立养老储备基金;部分式基金是当期的缴费一部分用于应付当期的养老金开支,一部分用于为受保人建立养老储蓄基金我国保障制度新中国建立之初,计划经济时期实行的是劳动保险制度,主要分两大块:一是集体所有制单位,其资金来源集体经营提留,采取公积金和公益金形式,只保障集体的成员;二是国有制单位,形式上来自国有制单位,实质与上者无区别。
财政学考试重点
![财政学考试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fd472100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d515508.png)
财政学考试重点财政的概念(p12):财政作为一个经济范畴,是一种以国家为主体的经济行为,是政府集中一部分国民收入用于满足公共需要的收支活动。
市场失灵的表现(P21)和政府干预的手段(P23)表现:①垄断。
市场效率是以完全自由竞争为前提的,然而当某一行业在产量达到相对较高的水平之后,就会出现规模收益递增或者递减问题,这时就会形成垄断。
②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
竞争性市场的生产者和消费者都要求有充分的信息,特别是在现代信息社会的条件下,信息构成商品生产、消费和营销的最敏感的神经系统。
③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
外部效应说明的是一个厂商从事某项经济活动给他人带来利益或损失的现象。
当出现正的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大于收益;当出现负的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小于收益。
④收入分配不公。
市场机制效率是以充分竞争为前提的,而激烈的竞争不可能自发地解决收入分配问题。
⑤经济波动。
政府干预的手段:⑴立法和行政手段。
⑵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
⑶财政手段。
区分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基本特征(p14):私人物品:由市场满足个别人需要的商品和服务。
(排他性和竞争性)公共物品:由国家机关和政府部门——公共部门提供用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商品和服务。
(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两个标准:一时排他性和非排他性(例如义务教育),二是竞争性和非竞争性(多出一个成本不变)。
排他性是指个人可以被排除在消费某种物品和服务的利益之外,当消费者为私人产品付款购买之后,他人就不能享用此种商品和服务所带来的利益之外,当消费者为私人物品的第一个特征。
竞争性是指消费者的增加将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每多提供一件或一种私人物品,都要增加成本,因而竞争性是私人物品的第二个特征。
准公共物品的分辨:(p15)准公共物品:具有不充分的非排他性或具有不充分的非竞争性。
课本的桥梁和花园为例,桥梁:非竞争性和排他性;花园:竞争性和非排他性;财政的基本职能(p12):⑴优化资源配置⑵公平分配⑶经济稳定和发展的目标。
财政学期末考试内容资料整理
![财政学期末考试内容资料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e71c5f76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02ddc65.png)
----------------------第一章1.财政学:通过对政府制度运行的具体研究,力图使政府制度的发展更符合全民利益最大化的经济目标。
2.财政学研究对象:政府的与预算有关的经济行为(公共经济部门).3。
公共财政:公共财政特指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财政;生产建设性财政是与计划经济相适应的财政形态.第二章1.公共产品及其特征:既有非竞争性又有非排他性的这类产品和服务就被称为公共产品。
2.纯公共产品:严格满足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公共产品。
(例:国防、外交、司法、社会治安、生态保护、气象预报、航标灯与其他交通指示规范等。
)3.混合产品(准公共产品)A类:具有非竞争性但却具有排他性的混合产品(公园);B类(又称拥挤性公共产品):具有非排他性但却具有竞争性的混合产品(电视机、公路、大桥)。
4.市场失灵:当市场无法有效率的进行资源配置时,我们称之为市场失灵。
5.外部性(外部效应):经济行为主体在从事经济活动时,除自身外,还给别人带来收益或损害。
---------------------------------------------------------精品文档----------------------6.正的外部性:来自外部的利益.7.负的外部性:来自外部的成本。
8.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A财政政策及其特点: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财政支出与税收政策来调节总需求,从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
财政政策的种类:分为扩张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和中性财政政策(根据财政政策调节国民经济总量和结构中的不同功能来划分的) (1)扩张性财政政策(又称积极的财政政策)是指通过财政分配活动来增加和刺激社会的总需求;增加国债、支出大于收入,出现财政赤字来实现: (2)紧缩性财政政策(又称稳健的财政政策)是指通过财政分配活动来减少和抑制总需求;(3)中性财政政策是指财政的分配活动对社会总需求的影响保持中性。
B货币政策及其特征: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控制货币供给量以及通过货币供应量来调节利率进而影响投资和总需求的政策。
财政学考试重点
![财政学考试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86129b64011ca300a6c39028.png)
一、财政定义:财政是国家或政府的收支活动,它是一国政府采取实物、力役或价值开工,以一部分国民收入为分配对象,为国家实现其职能的需要而实施的分配活动。
本质以及隐含的关系:(1)本质是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的分配关系。
(2)隐含的关系:一是经济体系中个人与国家、企业与国家之间的分配关系,尤其是个人与国家之间、企业与国家之间的分配关系;二是政府机构系统内政府部门之间以及各级政府之间的关系,尤其是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地方各级政府之间的关系属性:公共性、利益集团性的双重属性基本要素:主体:国家或政府;客体:一部分国民收入;形式:实物、力役或价值形式;目的:满足国家实现其职能的需要。
二、政府的职责:(1)提供法治制度;(2)保持和保护竞争;(3)克服市场无效;(4)促进社会公平;(5)保持经济稳定。
三、瓦格纳法则:瓦格纳断言,工业化经济的发展必然伴随政府活动规模的不断扩张。
原因:(1)劳动分工和生产的专业化→经济交往复杂化→经济主体间的摩擦增加→要求更多的政府保护、调节和管理活动。
(2)收入提高和社会进步→对分配问题的关心加强→对教育、文化、保健、福利等服务的需求增加→要求政府以更大的比例提高这些方面的支出。
(3)政府需直接介入某些大规模的投资生产领域四、时间形态理论以及审视效应和置换效应主要观点:(1)公民的可容忍的税收水平决定可容忍的财政支出水平(2)只有在经济和社会制度受到冲击时,人们才会审视过去,在心理上接受一个更高的可容忍的税收水平(审视效应),容忍政府支出更多地替代私人支出(置换效应)(3)审视效应和置换效应促使政府支出上新台阶(4)在冲击消失后,较高的支出水平因惯性而持续存在。
五、财政收入的类型和形式(1)类型按所有制形式划分:全民所有制经济、集体所有制经济、私营经济、个体经济、外资企业、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和股份制企业等收入。
按部门划分:来自农业、工业、交通运输、商业服务等部门的收入。
按产业划分:来自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收入。
财政学考试重点整理
![财政学考试重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eecaedff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451ea68.png)
财政学考试重点整理一、名词解释1、财政支出增长弹性系数:财政支出增长弹性系数是指财政支出增长率与GDP增长率之比。
弹性(系数)大于1,表明财政支出增长速度快于GDP增长速度。
2、补偿性财政政策:政府有意识地从当时经济状态的反方向调节景气变动幅度的财政政策,以达到稳定经济波动的目的。
3、外部效应:指在市场活动中没有得到补偿的额外成本和额外收益。
当出现正的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大于收益,利益外溢,得不到应有的收益补偿,市场竞争就不可能形成理想的效率配置;当出现负的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小于收益,受损者得不到损失补偿,同样市场竞争也不可能形成理想的效率配置。
4、资源配置职能:指研究如何通过政府与市场的有效结合提高资源配置的总效率以及财政在资源配置中的特殊机制和手段的政府职能。
5、拉弗曲线:拉弗曲线是说明税率与税收收入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函数关系的一条曲线。
6、累进税:是指按课税对象数额的大小,划分若干等级,每个等级由低到高规定相应的税率,课税对象数额越大,税率就越高,数额越小,税率就越低的一种税。
7、公共产品:用来满足社会共同需要的产品和服务称为公共产品。
公共产品有两个基本特征: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8、李嘉图等价定理:李嘉图等价定理否定国债的经济效应。
李嘉图等价定理认为,政府支出是通过发行国债融资还是通过税收融资没有任何区别,即债务和税收等价。
9、税收中性:是指政府课税应不扭曲市场机制的运行,不影响私人部门原有的资源配置状况。
尽可能不给纳税人带来额外损失。
避免对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干扰。
10、财政支出边际增长倾向:以MGP表示。
该指标表明财政支出增长额与GDP增长额之间的关系,即GDP 每增加一个单位的同时财政支出增加多少,或财政支出增长额占GDP增长额的比例。
11、债务依存度:债务依存度指当年的债务收入与财政支出的比例关系。
其计算公式是:债务依存度=(当年公债发行总额/当年财政支出总额)×100%12、黄宗羲定律:后人依据黄宗羲的观点而总结出来的某种历史规律:历史上的税费改革不止一次,但每次税费改革后,由于当时社会政治环境的局限性,农民负担在下降一段时间后又涨到一个比改革前更高的水平。
财政学考试复习知识点汇总1
![财政学考试复习知识点汇总1](https://img.taocdn.com/s3/m/3145763c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9dc44fd.png)
财政学考试复习知识点汇总1一、财政学的概念及其对象财政学的概念:财政学是研究政府在收入与支出方面的一门社会科学。
财政学的对象:政府的财务活动及其与社会经济活动的关系。
二、财政学的基本特征1. 政治性和社会性:它是研究政府经济行为的学问,具有明显的政治性和社会性。
2. 经济性:它是以经济学为基础,研究政府收支活动影响及其与经济活动的关系。
3. 社会管理性:财政学是一门重要的社会管理学科,研究政府如何运用财政手段来实现经济和社会目的。
4. 实践性:财政学需要与实践相结合,指导政府正确制定财政政策和预算。
三、财政学的核心概念1. 政府财政:政府执行财政职能的全部活动,主要包括预算、税收、财政支出、借款等内容。
2. 预算: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计划收入和支出的一种书面文件。
3. 税收:政府依法从居民和非居民取得财产收入的一种手段,包括直接税和间接税。
4. 财政支出:国家在实现各项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等方面进行的各种开支,包括社会福利、教育、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等。
5. 财政赤字:政府收支中支出大于收入形成的负债,或者指政府为满足支出而向金融市场借贷形成的负担。
四、财税体系1. 财政体系:是指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组成的两级财政组织,其中中央财政为整体上的协调组织机构。
2. 税收制度:政府依法征收税费的体制,主要包括直接税和间接税。
3. 预算制度:是指政府编制和执行年度预算的规定及其实施方法。
五、政府债务1. 定义:政府因需要筹集大量资金而向银行、投资者等借款而形成的债务。
2. 财政赤字:构成政府债务的一种方式,指政府面临财政支出大于收入,必须向银行等借款以弥补赤字的现象。
3. 影响因素:政府债务的数量、结构、成本和分摊方式等,都会对经济等方面产生重大影响。
六、税收1. 个人所得税:是指按税法规定对个人纯收入征收的一种税费,包括工资、薪金、劳务报酬、经营所得、财产转让等收入。
2. 增值税:是对商品销售或者进口、货物加工、修理修配劳务以及应税服务等项目征收的一种消费税。
财政学重点
![财政学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8567a4bccaaedd3382c4d3ba.png)
财政学重点财政学考试整理一、单选20题,20分二、多选5题,10分三、名词解释5题,15分四、计算题1题,10分五、简答题3题,30分六、材料分析题1题,15分基本慨念1、财政:指的是政府的收支活动及其管理。
2、混合经济:由私人部门经济和公共部门经济共同组成的经济。
3、规范分析:对经济行为或政策手段的后果加以优劣好坏评判的研究方法。
4、帕累托效率:不可能通过资源的重新配置,达到使某个人的境况变好而不使其他任何人境况变差的结果。
5、帕累托改善:可以通过资源的重新配置,达到使某个人的境况变好而不使其他任何人境况变差的结果。
6、产品组合效率:在产出给定的条件下,既有的产品组合能够最大限度满足社会的要求和愿望。
7、基尼系数:基于洛伦茨曲线、用于衡量收入不平等程度的指标。
8、市场失灵:经济中存在的一些经由市场机制和私人部门难以克服的缺陷或不足。
9、公共产品:在消费上具有非竞争性的产品,也即,该产品一旦被提供,新增消费的边际成本为零。
10、外部性:经济主体的行为以市场价格以外的方式影响他人的福利的情形。
11、财政政策:是指政府为实现宏观经济政策目标而对政府支出、税收和公债水平等作出的决策。
12、货币政策:是指政府根据既定的政策目标,通过中央银行对货币的供给进行管理,从而影响经济运行的决策。
13、公共选择:政治过程的参与者依据一定的规则,共同确定集体行动方案的过程。
14、单峰偏好:选民偏离其最偏好的结果时,效用随之下降。
15、竞争性:指一种产品让更多人消费会发生额外的成本,某个人已经享用的给定数量的产品无法同时被其他人享用。
16、排他性:指作为消费者,每个人只有在支付产品价格之后,才能获得消费这些产品的权利,从而存在将那些没有支付价格的人排除在消费之外的现实手段。
17、公共地的悲剧:公共资源因其具有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因而被过度开发和使用的情形。
18、混合产品:具有公共产品部分特征的产品。
19、科斯定理:科斯指出,假定资源所有者能够分清对其财产损害的来源,并且能合法地防止损害,同时私人各方可以无成本地就资源配置进行协调,那么,无论谁获得产权,有关各方总能达成一种协议。
财政学的复习重点
![财政学的复习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bba60013f61fb7360a4c6542.png)
财政学复习重点(纯粹是个人整理,准确与否自行定夺)1、财政的产生需要具备两个条件:首要条件是经济条件(剩余产品),必要条件是政治条件(国家的产生)。
根源是公共需求。
2、财政概念:财政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的需要,凭借政治权力及财产权力,参与一部分社会产品或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所进行的一系列经济活动,包括组织收支、调节控制和监督管理的活动等。
3、三种财政各自的特点:①家计财政(自然经济):作为私人性质的财政,基本上是不干预经济的,追求财政年度平衡,通过实物和力役的征调使用来开展活动。
②国家财政(计划经济):是国家计划配置资源的基本财力手段;直接服务于国营经济。
③公共财政(市场经济):弥补市场失效;一视同仁服务;非市场营利性;法制化的财政。
4、财政分配与生产的关系:(1)生产决定财政分配:①生产为财政分配提供对象;②生产结构决定财政分配结构;③生产关系的性质决定财政分配的性质;④参与生产的一定形式决定财政分配的特定形式。
(2)财政分配制约生产:①财政分配制约着生产的发展规模和增长速度:首先,财政资金的积累和投资制约着生产的发展,其次,财政分配制约着生产的正常进行;②财政分配制约着生产结构;③财政分配制约着生产关系的变革、巩固和发展。
5、财政分配与信贷分配的关系:(1)区别:财政分配是以国家为主体,具有强制性、无偿性、长期使用性特点的分配,除债务收入外,都是以无偿的方式取得的,因而在资金使用上可以不受资金来源的限制,主要供无偿使用,也可以要求有偿,主要供长期占用,也可以短期占用,因此可以用于满足各种不同性质的资金需要。
信贷分配是以银行为主体,具有自愿性、有偿性、周转性的特点的分配。
银行与货币资金的供应方或需求方处于同等地位,在自愿的基础上签订合同;信贷分配让渡的使用权必然以有偿为条件,要求还本付息;信贷资金的使用必须受到时间的严格限制,保持有存有贷,不断周转。
(2)联系:信贷分配影响财政分配,财政分配制约信贷分配,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财政风险与金融风险相互转化将极大地影响国家宏观经济的稳定。
财政学复习重点
![财政学复习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9f4ac6f9b84ae45c3b358cf6.png)
一、题型1、选择2、名词解释3、简答4、分析二、复习重点(一)书本重要章节2.2、3.1、3.2、4.2、6.1、6.3、8.4(8.4.4)、9.3、11.1、11.2、13.1 (二)考点1、财政概念、职能2、公共产品的概念、特征3、公共选择(背)—交易成本(看)4、公共偏好的表达方式5、投票规则6、中间人投票定律(P61)7、公共政策决定主体的行为(P69)8、财政政策和公共政策(一个意思)9、什么是资源配置10、帕累托效率(背)11、公共部门和公有制部门区别12、产品生产和提供的区别13、市场失灵(背)14、公共产品效率产量(看)15、什么是外部性?类型?原因?纠正对策?(背)16、政府失灵原因(看)17、影响财政支出的因素18、财政支出活动扩张(瓦格纳)19、财政支出结构的经济效益(看)20、财政投资特点、范围21、基础实施、基础产业(背)22、财政投融资(看)23、公共选择转移性支出(看)24、什么是社会保障?资金来源、筹资模式25、财政收入分配、决定财政收入增长因素(背)26、课税对象、依据、税率(背)27、税收分类28、税收转嫁、特征、条件(背)29、拉弗曲线30、税收负担(背)31、公平(P28-P31):社会福利主义下的公平和非社会福利主义下的公平32、什么是税制结构?决定因素?(看)33、增值税类型34、商品税和所得税的特征(看)35、政府预算定义、分类36、政府预算管理权限(看)37、政府预算原则38、分级财政管理体制的内涵。
财政学期末考试重点
![财政学期末考试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f86a4d4a14791711cc7917d0.png)
1.财政的基本含义:就就是国家(或政府)为了满足其生存与履行职能的需要而对一部分社会产品进行集中性分配的特定活动以及由此形成的分配关系。
2.财政的产生条件:①剩余产品的出现就是财政产生的经济条件;②国家的形成就是财政产生的政治条件3.财政的基本特征:①公共性与阶级性;⑵强制性与非直接性偿还;③收入与支出的对称性。
(简答)4.自然垄断的公共定价法:⑴平均成本定价法⑵二部定价法⑶负荷定价法政治市场与经济市场的区别:①经济市场的个人选择与最终结果确定,而政治市场就是不确定的;②经济市场的竞争就是连续的,且允许多个卖主存在,政治市场的竞争就是间断的, 且只能有一个胜者;③经济市场的选择规则就是自愿性,政治市场为少数服从多数;④经济市场的参与者职责与损失关联度大,政治市场相反。
(选择,判断或简答)5.财政监督的方式:日常监督检查,专项监督检查,个案检查。
(选择)6.财政支出分类:按财政支出功能分类(经济建设费,社会文教费,国防费,行政管理费,其她);(选择) 现行支出经济分类(经常性支出,资本性支出,净贷款);按财政支出与经济活动的关系分类(购买性支出,转移性支出)按经济性质分类的经济分析意义:①作用:购买性支出对社会的生产与就业有直接影响;对收入分配有间接的影响;转移性支出则相反。
②在安排购买性支出时,政府必须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这种活动对政府的效益约束较强;在安排转移支出时,政府并没有一以贯之的原则,对政府的效益约束就是软的。
③微观主体在同政府的购买性支出发生关系时,也必须遵守等价交换的原则,这对微观主体的预算约束就是硬的;在同政府转移性支出发生联系时,并无交换产生,对其预算约束就是软的。
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宏观因素分析:经济性因素;政治性因素(①政局就是否稳定②政体结构与行政效率③政府干预政策);社会性因素。
(选择)财政支持与保障社会民生的几种关系(多,简答)①促进经济发展与推进社会事业建设协调的关系②统筹兼顾与突出重点的关系③财政支持与社会坚持的关系④增加投入与制度建设的关系11.国防支出项目包括:人员生活费,训练维持费,装备费。
财政学考试重点
![财政学考试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ea66b8d333d4b14e852468ea.png)
财政学考试重点:第一章:中文P4 :财政学定义、帕累托最优、英文p2 :public finance?财政思想(public finance and ideology)、organic :政府有机论P4 :机械论(医疗保险等)中文p9 政府规模英文P7 :the size of Government (政府应该重建信誉)P11 :图的异同中文p 11 英文P10 :支出expenditures 收入renenues第二章:中文p36 :效率英文p35 :帕累托最优、帕累托改进、4E理论P48 :有益物品merit goods中文p65 、英文p65Should airport security be produced publicly or privately?基层安检应由公共生产还是私人生产BOT(built、operate、transfer)第五章:中文p70 :外部性英文p71 :首句when man is happy, he is harmony with himself and his environment.中文p80 、英文p82 :外部性的内部化taxes (税收、补贴)产权中文p83 、英文p85 :PUBLIC RESPONSES TO EXTERNALITIES :emissions fees and cap and trade programs 排污费和总量控制与交易制度(要引导社会向善……)中文p86 、英文p88 Congestion Pricing (拥挤定价)、用价格去影响一个人的行为中文p97 :谁受益谁承担英文p99 :Who benefit?第六章:中文p115 、英文p118 :政治经济学、public employees英文p119 :adequate margin(适当限度)第三句latitude and power(回旋余力和权力)However……第3段institutional memory (制度存储器)(解读政策才能执行正确)中文p131 、英文p135 :IS EDUCATION A PUBLIC GOOD中文p139 、英文p144 :NEW DIRECTIONS ……中文p133 、英文p137 :IS the EDUCATION MARKET inequitable?政府干预教育能否取得成果?中P141:学校绩效责任制英P146 :School Accountability第八章:中文p152 、英文p158 :社会贴现率、Social discount rate中文p156 、英文p163 :the value of time / life中文P174 保险的作用英文p180 :the role of insurance第十章:中文p197、英文p207 :图sources 收支中文p205 :医疗保险成本控制英文p215 :cost control under medicare中文p211 、英文p222:health care reform 改革(趋势、经验)个人托管:individual mandateSingle payer第十一章:中文P220 社会保障制度结构英文p232 :STRUCTURE OF SOCIAL SECURITY中文P227 信托基金英文P240 : Social Security Trust Fund中文P232 退休效应遗赠效应英文P245 :Retirement Effect Bequest Effect 中文233 退休决策P247 :Retirement Decisions第十二章:标题、名言p244能否给穷人提供像样的生活条件,是对文明社会的真正考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财政三大职能a资源配置职能定义:将部分社会资源集中起来形成财政收入,通过财政支出分配,由政府提供公共产品或服务,引导社会资金的流向,弥补市场的缺陷,最终实现全社会资源配置效率的最优状态。
范围:提供公共产品、纠正外部效应、补充不完全市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配置机制:市场配置起主导作用,但市场配置不排斥财政配置。
而是通过市场配置与财政配置的相结合,才能达到优化资源配置的目标。
资源配置的财政机制和手段:1)预算手段。
2)收入手段。
3)支出手段。
4)提高财政配置本身的效率b..收入分配职能反映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的指标:洛伦兹曲线基尼系数含义:财政通过收入再分配机制,重新调整由市场决定的收入和财富的分配,达到社会认可的公平和正义的分配状态,将收入差距保持在社会可以接受的范围内。
必要性:财政作为再分配坚持“公平优先,兼顾效率”的原则,这是市场经济本身无法实现的。
实现收入分配职能的机制和手段(1)划清市场分配和财政分配的界限和范围,避免政府职能的“越位”和“缺位”。
(2)制定法律保证规则和过程的公平。
(3)加强税收调节。
这是财政实现收入分配职能的主要手段。
(4)完善转移支付体系和各种收入政策。
4.经济稳定与发展的职能经济稳定和发展职能的涵义含义:即财政的宏观调控职能,是指利用财政政策通过财政活动纠正市场失灵,进而保证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相对均衡,促进社会再生产协调运行。
市场机制在经济稳定和发展方面的缺陷:周期性的波动,通货膨胀,通货紧缩,失业,经济危机,经济动荡等。
财政实现经济稳定和发展职能的手段(1)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相机抉择:是指通过预测经济波动方向与幅度有意识地增减税收和公共支出,来减缓经济波动。
是政府对经济进行的有意识的干预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有:调整税制、改变公共支出、补贴及税收、国债等。
主要内容:当总需求小于总供给时,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扩大总需求,抑制经济衰退;当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时,采用紧缩性财政政策,抑制总需求,降低通胀速度;在总供求平衡时,实行中性财政政策,主要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2)通过财政制度性安排,发挥“自动稳定器”的作用:累进制所得税制度失业补助和其他福利支付私人储蓄和公司储蓄公共产品概念:由政府提供,用以满足整个社会无差别共同需要的产品如:国防,基础科学,不拥挤不收费的道路特征:a.消费上:非竞争性新增消费者边际成本(包括边际消费和拥挤成本)为0。
b.受益上:非排他性技术上无法排除他人从其获益公众日益增长的公共品需求同公共品供给短缺低效之间的矛盾,已经成为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外部效应概念:即溢出效应,是指行为主体的活动施加于他人或社会时,未予补偿和未经许可的损害或利益。
分类: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正外部性(也称外部正效应)即行为主体的活动给他人带来了利益却未得到相应的补偿。
负外部性(也称外部负效应)即行为主体的活动给他人带来了损害却未支付相应的成本。
外部效应的的经济影响:效率损失①外部正效应将会导致私人收益小于社会收益,私人企业的供给不足,从而带来福利损失。
②外部负效应将会导致私人成本低于社会成本,私人企业的生产过量,资源浪费,从而导致社会福利损失。
财政支出的分类按国家职能分类:经济管理支出(经济建设费)社会管理支出(社会文教费国防费行政管理费其它支出)按财政支出与经济活动的关系分类:(1)购买性支出:又称消耗性支出,是指政府在市场上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支出,包括购买进行日常政务活动所需的或用于国家投资所需的商品和服务的支出。
内容:行政管理支出、国防支出、文教科卫支出、投资性支出等。
特征:有偿性、双向性、间接再分配(2)转移性支出:是政府无偿地支付给个人或下级政府,以增加其收入和购买力的费用。
内容:社会保障支出、财政补贴支出、债务利息支出、捐赠支出和对外援助支出等。
转移性支出的特征:无偿性、单向性、直接再分配(3)购买性支出与转移性支出的关系此消彼长,购买更强调资源配置职能、转移更强调收入分配职能。
按支出用途分类(1)补偿性支出:指用于补偿生产中已消耗掉的物质资料方面的支出(如挖潜改造)(2)积累性支出:指用于扩大再生产的各项支出(基本建设支出,主要是新增固定资产支出) (3)消费性支出:指用于社会福利救济费等的支出。
在我国传统财政支出中,补偿性支出所占的比重很小,积累性支出所占的比重较大,但近年来有所下降,而消费性支出的比重正逐渐上升(科教文卫,国防行政等)。
按支出产生效益的时间分类:经常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按支出级次分类:中央财政支出和地方财政支出国际分类方法IMF按2007年《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方案》中的支出分类:级分类法:类、款、项财政支出增长理论(一)公共支出不断增长法则——瓦格纳法则1.瓦格纳法则的含义:一个国家收入增长时,财政支出会以更大比例增长。
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政府支出占GNP的比重将会提高,也就是说财政支出具有不断增长的趋势。
2.对瓦格法则的解释(1)政治因素:市场关系的复杂化引起对治安和法律的更多需要(2)经济因素:①拥挤效应②人们对于教育、娱乐、文化、保健与福利服务的需求收入弹性比较大。
(二)决定财政支出规模的因素:经济性因素:经济发展的要求经济发展水平经济体制及分配体制政府经济干预制度价格水平财政收入规模政治因素:政府的职能范围国际环境整体结构行政效率社会因素财政支出效益三大评价方法成本效益分析法【成本-效益分析法的前提:量化成本-效益分析的五个步骤1.拟定备选公共项目2. 鉴别成本和效益3. 计量成本和效益4. 选择决策标准:三种计算方法:NPV(净现值)法、收益-成本比率法和IRR(内部收益率)法。
5. 选定项目】最低费用法主要特点是:不用货币单位来计量备选的财政支出项目的社会效益,而只计算每项备选项目的有形成本,并以成本最低为择优的标准。
适用:成本易于计算而效益不易计量的支出项目。
用于军事、政治、文化等财政支出项目上公共定价法:市场经济中,价格机制是实现最优资源配置的主要机制。
由于政府也提供大量的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市场型物品”,这些物品就同样面临着价格的确定问题,这就是所谓的公共定价。
意义:通过公共定价,可以纠正市场失灵,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可以实现某些重要微观市场的稳定,还可以改进收入分配,而且,可以使这些物品得到最有效的使用,提高财政支出的效益。
边际成本定价法平均成本定价法二部定价法负荷定价法保护价(生命价值度量法和时间价值法)行政管理支出概念:是财政提供的用于国家各级权力机关、行政管理机关和外事机构在行使其特定职能时所需要的各项支出。
社会保障基金的筹资模式现收现付制:当期缴纳收入全部用于支付当期的养老金开支,不留或只留很少的储备基金完全积累制:当期缴纳收入全部用于为当期缴费的受保人建立养老储备基金,建立储备基金的目标应当是满足未来向全部受保人支付养老金的资金需要。
部分积累制:自我养老和后代养老相结合的一种养老模式。
税式支出的分类a照顾性税收支出:含义:纳税人由于客观原因在生产经营上发生临时困难而无力纳税所采取的照顾性措施。
例如,国有企业由于受到扭曲的价格等因素的干扰,造成政策性亏损,或纳税人由于自然灾害造成暂时性财务困难,政府除了用预算手段直接给予财政补贴外,还可以采取税收支出的办法,减少或免除这类纳税人的纳税义务。
意义:这类税收支出明显带有财政补贴性质,目的在于扶植国家希望发展的亏损或微利企业以及外贸企业,以求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发展保持基本平衡。
b刺激性税收支出:指用来改善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益的特殊减免规定目的:正确引导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进出口结构以及市场需求,促进纳税人开发新产品、新技术以及积极安排劳动就业等。
刺激性税收支出分为:一是针对特定纳税人的税收支出;二是针对特定课税对象的税收支出。
.税收豁免的概念:是指在一定的时期内,对纳税人的某些所得项目或所得来源不予课税,或对其某些活动不列入课税范围等,以豁免其税收负担。
社会保障制度的特征普遍性福利性强制性互济性国有资产收益的概念:国家作为国有资产所有者,凭借资产所有权从国有企业利润分配中取得的收入税收中性的涵义:指政府课税不扭曲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或不影响私人部分原有的资源配置状况包含两种涵义:一。
是国家征税使社会所付出的代价以税款为限,尽可能不给纳税人或社会带来其他的额外损失和负担二。
国家征税应避免对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干扰,特别是不能使税收成为超越市场机制而成为资源配置的决定因素税负转嫁的五种形式与分类(一)前转:前转也称为顺转,即纳税人将其所纳税款通过提高其所提供的商品或生产要素价格的方法,向前转移给商品或生产要素的购买者或最终消费者负担的一种形式。
前转的前提:买者对提价反应不敏感(缺乏需求价格弹性)如:国家向香烟厂征收香烟消费税,而烟厂通过提高香烟的销售价格,把税负转嫁给烟民。
(二)后转:后转也称为逆转或向后转嫁,即纳税人将其所纳税款,以压低生产要素进价或降低工资、延长工时等方法,向后转移给生产要素的提供者负担的一种形式。
后转的前提:市场供求条件不允许纳税人提高商品销售价格前转移税收负担。
(需求弹性大) 后转的基本方式:压低进货价格和降低工资如:向服装厂征税后,厂商不敢提高产出服装的价格,于是就要求工人工作时间从8小时/天延长到10小时/天。
向药材收税后,药厂就压低药草收购价。
(三)混转:混转也称“散转”,即一种商品的税负通过提高价格向前转嫁一部分,又通过向生产要素的供应者压低进价向后转嫁一部分。
如:对纺纱厂征税时,纺纱厂一方面压低棉花的收购价,另一方面又提高纱锭的卖价,前后同时转嫁。
(四)消转:消转也称税收转化,即纳税人对其所应纳税款,既不向前转嫁,也不向后转嫁,而是通过改善经营管理,改进生产技术等方法,补偿其纳税损失,使支付税款之后的利润水平不比纳税前低,从而使税负在生产发展和收入增长中自行消失。
有人不把消转看作是税收转嫁税收资本化概念税收资本化也称资本还原,即生产要素购买者将所购生产要素未来的应纳税款,通过从购入价格中预先扣除(即压低生产要素购买价格)的方法,向后转嫁给生产要素的出售者。
税收资本化与向后转嫁的区别:后转:每次转嫁资本化:一次性转嫁财政投融资的基本特征财政投融资是一种政府投入资本金的政策性融资。
财政投融资的目的性很强,范围有严格限制计划性与市场机制相结合。
财政投融资的管理由国家设立的专门机构——政策性金融机构负责统筹管理和经营。
财政投融资的预算管理比较灵活所得税概念及特征指以纳税人的应税所得额为征税对象的税收。
分为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两大类。
特征:体现量能负担,税负较为公平所得税属于直接税,税负不易转嫁一般不存在重复征税税源普遍,课税有弹性计税方法复杂,稽征管理难度大增值税的类型①生产型增值税――在计算增值税时,不允许将外购的固定资产的价款(包括年度折旧)从商品或劳务的销售额中抵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