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

合集下载

一年级不良行为矫正案例

一年级不良行为矫正案例

一年级不良行为矫正案例1. 小明是一年级的学生,他经常在课堂上发出嘈杂的声音,打断老师的讲课,影响了其他同学的学习。

为了纠正他的不良行为,老师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老师与小明进行了一对一的谈话,详细了解他的原因和想法,并告诉他这样的行为对他和其他同学都是不公平的。

然后,老师制定了一个奖励制度,每天小明能够保持安静并专心听讲的时间,就能得到一颗小星星,累计到一定数量后可以兑换奖品。

通过这个奖励制度,小明逐渐改掉了嘈杂的习惯,变得更加专注听讲。

2. 小红是一年级的学生,她经常在课堂上与同学们打闹,打扰了整个班级的学习氛围。

老师意识到这个问题后,决定采取措施矫正她的不良行为。

首先,老师进行了一次班会,向全班同学宣布了纪律规定,明确了打闹行为的影响和后果。

然后,老师与小红进行了个别谈话,帮助她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要求她写一份检讨书。

在接下来的几周里,老师密切关注小红的行为,并及时给予表扬和批评。

通过这一系列的矫正措施,小红逐渐改掉了打闹的习惯,成为了一个守纪律的好学生。

3. 小华是一年级的学生,他经常不按时完成作业,并且经常忘记带书包。

这样的行为影响了他的学习效果,同时也给老师和家长带来了困扰。

为了改变他的不良行为,老师与家长共同商讨,并制定了一份行为计划。

首先,老师与小华进行了一次谈话,了解到他的困惑和问题。

然后,老师与家长一起制定了一个作业和书包管理的计划,要求小华每天按时完成作业并整理好书包。

为了激励他,老师还制定了一个奖励制度,每完成一天作业并带好书包,就能得到一颗小星星,累计到一定数量后可以换取奖品。

通过这个行为计划和奖励制度,小华逐渐改变了不按时完成作业和忘记带书包的习惯。

4. 小杰是一年级的学生,他经常在课堂上说脏话,影响了其他同学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秩序。

为了矫正他的不良行为,老师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老师与小杰进行了一次个别谈话,让他认识到说脏话的不良影响,并要求他写一份检讨书。

然后,老师在课堂上设置了一个“脏话罚金箱”,每次小杰说脏话,就需要往罚金箱里投入一定数量的红花。

矫正学生不良行为的方法

矫正学生不良行为的方法

矫正学生不良行为的方法一、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学生行为形成的基础。

学生在家中接受的教育和对自身行为的规范,对其以后的生活方式也会产生深刻的影响。

因此,家庭教育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 父母言传身教。

在家中,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榜样和引路人。

如果父母自己存在不良行为,孩子自然也容易模仿。

因此,家长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

2. 留给孩子足够的自主空间。

孩子需要有自己的空间去发挥和尝试,但也需要一定限度的规范和引导。

家长可以与孩子讨论关于行为规范的问题,给予他们发挥自己特长的机会。

3. 多沟通、多倾听。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家长应该多沟通、多倾听孩子的想法和感受,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二、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学生行为规范的重要部分,学校应该通过以下方式对不良行为进行矫正:1. 建立健全的行为规范和纪律处分制度。

学生需要明确学校对行为的要求和规范,同时应该对不良行为进行严肃的纪律处分,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 加强心理辅导工作。

学生的不良行为往往与心理问题有关,学校应该注重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 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学校应该给学生提供一些自我管理的机会,通过自我管理的实践,帮助学生树立自我规范和自我纠正的意识。

三、社会教育社会教育是一个人终身教育的重要部分,包括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以外的其他教育方式,如社会活动、课外辅导等。

社会教育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对学生的不良行为进行矫正:1. 丰富学生的课外活动。

学生的课外活动需要多元化,丰富有趣,既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又能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挥积极的作用。

2. 加强社会公益服务。

学生通过参加社会公益服务,能够了解社会,了解大众心态,树立正确的社会观念和行为准则。

3. 引导学生正确利用社交媒体。

社交媒体的使用是时下年轻人不可避免的问题,学校和家庭引导学生正确地使用社交媒体,正确看待网络信息和网络行为,避免因网络行为带来的不良影响。

如何矫正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

如何矫正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

教师如何矫正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
现在的思想品德教材集科学性、思想性、趣味性于一体,使学生很容易在课堂上掌握认知目标,但学生行为目标的巩固过程是长期的。

如何矫正学生不良的行为习惯呢?根据我近十年来的实践与探索向班主任介绍以下四种方法:
1、榜样驱动法。

许多学生的心中都有个偶像,可协助他们寻找一个学习或生活的榜样,崇拜的力量驱使,会使学生的行为逐渐向偶像的行为靠拢,从而改变不良习惯。

2、想象厌恶法。

对有些不良行为习惯,如乱扔垃圾、随地吐痰等的学生,可教他们想象那上面沾满细菌、生物、病毒、寄生虫等,经常这样想象,可产生厌恶情绪,逐渐减少不良行为。

3、冲击法。

有些学生怕与人对视,胆小不敢当众说话,班主任可采用怕什么来什么的办法,使其逐渐适合。

4、替代法。

有些学生上课啃手指、咬红领巾角等坏习惯,若给他规定练习某一动作等,比如,弹钢琴的动作,让他一闲下来就反复练习,而使原来不良的行为被有益的行为所代替。

总来说之,矫正学生的不良习惯需要教师的长期努力,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下,我们要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

并在实践中不断更新补充新的教学知识及教学理论,好让更多的学生受到我们的启迪,同时种下良好习惯的种子,在教师辛勤的哺育下使他们开出五彩绚丽的品德之花。

学校学生行为矫正工作方案

学校学生行为矫正工作方案

学校学生行为矫正工作方案一、工作目标1. 帮助学生识别并纠正不良行为,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模式。

2. 提高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促进其个人成长和社会适应能力。

3. 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预防和减少学生行为问题,维护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

二、工作原则1. 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关注其心理健康,注重情感沟通。

2. 预防为主:通过教育和引导,预防不良行为的发生。

3. 个别化矫正: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矫正方案。

4. 家校合作:与家长保持密切沟通,共同参与到学生的行为矫正工作中。

三、工作内容1. 开展行为观察:通过日常观察、教师反馈、同学评价等方式,发现学生的不良行为。

2. 分析行为原因:深入了解学生不良行为背后的原因,如家庭环境、心理问题、社交困难等。

3. 设计矫正计划:针对不同学生的不良行为,设计相应的矫正目标和计划,包括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

4. 实施矫正措施:采用正面强化、消退法、示范法、角色扮演等多种方法,帮助学生改正不良行为。

5. 监督与调整:定期评估矫正效果,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矫正计划。

6. 建立支持系统: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学业辅导、社会技能训练等支持,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校园生活。

四、工作流程1. 确定矫正对象:根据行为观察和教师反馈,确定需要进行行为矫正的学生名单。

2. 建立矫正档案:为每个学生建立个人矫正档案,记录其不良行为的具体表现、原因分析和矫正计划。

3. 实施矫正计划:按照矫正计划,开展相应的矫正活动和干预措施。

4. 跟踪与反馈:定期跟踪学生的行为变化,及时向家长反馈矫正进展情况。

5. 结案评估:当学生的不良行为得到明显改善后,进行结案评估,确认矫正效果。

五、保障措施1. 组织保障:成立学校行为矫正工作小组,明确工作职责和分工。

2. 资源保障: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购置相关图书、音像资料等教育资源。

3. 人员培训:定期组织教师参加行为矫正的专业培训,提高教师的工作能力。

教师矫正学生不良行为的措施

教师矫正学生不良行为的措施

教师矫正学生不良行为的措施作为一个教师,教育和矫正学生的不良行为是我们的一项重要任务。

对于学生的不良行为,我们不能选择放任或者忽略,而是要采取措施及时纠正,以保持良好的教育秩序。

下面将就教师矫正学生不良行为的措施展开阐述。

一、了解校规校纪。

校规校纪就是我们学校强制实施的规定和条例,确保学校教育秩序的正常运转。

教师应该深入了解这些规定,对于学生的不良行为,及时查找规则对应的数据,并依照规则予以处理。

二、采取口头警告。

当学生在班级中出现不良行为时,教师应该及时采取口头警告的措施。

口头警告可以有效的提醒和警告学生,并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表现和行为是有问题的。

此外,在进行口头警告时,要注意措辞,语气不宜过于严厉,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

三、制定明确的行为准则。

针对学生的不良行为,教师应该制定明确的行为准则,对于不同的不良行为应该给予相应的处理措施。

行为准则应该与校规校纪相协调,并针对特殊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

四、采取积极的教育方法。

教师采用积极的教育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且引导他们积极改正。

在教育过程中,要强调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责任感,让他们明白自己的行为对自己、家人以及家庭、社会等方面的影响。

五、通过家长介入。

如果多次口头警告、行为准则等措施都不能有效地解决学生不良行为问题,那么可以通过家长的介入来加强纠正措施。

教师应该与家长及时沟通,了解学生在家的表现和环境,从而更好地解决学生的不良行为问题。

总之,教师矫正学生不良行为需要我们从多个方面入手,采取多种措施,从而有效地纠正学生不良行为,维护良好的教育秩序。

同时,要注意发现并肯定学生的优良品质,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便更好地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

简述矫正学生不良行为的心理学策略

简述矫正学生不良行为的心理学策略

简述矫正学生不良行为的心理学策略
矫正学生不良行为需要运用心理学策略。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心理学策略:
1. 正面强化:通过奖励鼓励学生积极行为,增强积极行为的频率和持久性。

例如,可奖励学生完成作业、参与课堂讨论、与同学友好相处等积极行为。

2. 负面强化:通过惩罚来防止学生不良行为的发生或减少不良行为的频率。

例如,可对学生不良行为进行责罚或作为惩罚采取相应的行动。

3. 认知重构:通过帮助学生改变其对不良行为的认知和看法,从而减少不良行为的发生。

例如,将不良行为视为错误的选择,而不是唯一的选择,可以帮助学生改变其行为模式。

4. 行为建模:通过模仿好样板来促进学生产生良好的行为模式。

例如,教师可以为学生示范正确的工作、交往、沟通等行为,以激发学生模仿。

5. 社会支持:通过提供社交支持和心理支持,帮助学生适应学校和班级环境。

例如,提供鼓励和赞扬,建立支持性的班级氛围,以帮助孩子们更好地适应学校和班级环境。

教师矫正学生不良行为的主要办法

教师矫正学生不良行为的主要办法

教师矫正学生不良行为的主要办法1、语言提示,合理运用表扬,注意转移,巧用“舞台情境”,保持动量等方法。

2、非语言的运用,用目光肢体语言暗示等方法。

“老师,是您挽救了我,如果不是您使我认识到错误的严重性,也许我还会犯同样的错误;是您保护了我,如果我犯的错误被同学们知道的话,我真不知道该如何面对,也许我会破罐子破摔。

”教师适时地抓住了学生的心理特点,坚持以学生为本的育人理念,恰当处理事情。

家庭是学生首先接受教育的地方,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个教师。

教师应和家庭、社会取得密切联系,协同一致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管理教师自己,教好课程,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要在教学方法、教学态度,教学策略等方面加强自我管理与提高,同时增强自己在工作方面的事业心和责任心。

我们在客观地进行班级管理和课堂管理的同时,应该特别关注学生的心理问题,这是我们一切管理的基础。

学生在性格、兴趣等方面存在差异,这在心理学上叫“个性倾向性”。

教师采用评价方式时,要关注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采取不同的方式。

对于学习能力较差,评价应重在鼓励,帮助他们树立信心,获得成功的体验。

要了解学生发展的心理特点,特别是只有把握他们在需要、兴趣、情感、意志等个性倾向性方面的特点,才能在管理中有的放矢,做到对症下药,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积极的期望促使人们向好的方向发展,消极的期望则使人向坏的方向发展。

这就是著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

或称罗森塔尔效应。

(告诉我们,在设计教学和管理课堂的时候,要面向每一个学生,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是最棒的。

输入、教师指导他们学习,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予有启发性的回答,并提供及有帮助价值的知识、材料,给予真挚的鼓励)。

一例工读学校学生严重不良行为矫正的个案报告

一例工读学校学生严重不良行为矫正的个案报告

一例工读学校学生严重不良行为矫正的个案报告一、个案背景小明(化名)是一名就读于工读学校的学生,由于家庭环境的问题和个人行为偏差,小明在校期间表现出严重的不良行为,包括违纪、打架、逃学等问题。

在校园和社区中,小明的行为已经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负面评价,对其个人成长和学校环境造成了不良影响。

二、问题分析1. 家庭环境问题:小明的家庭存在诸多问题,包括父母离异、单亲抚养、经济困难、家庭暴力等。

这些问题对小明的成长造成了消极影响,导致他缺乏安全感和稳定感,从而产生逆反心理和不良行为。

2. 个人行为偏差:小明在学校表现出的不良行为,主要包括缺课、打架、言语粗俗、违纪等。

这些行为不仅影响了他自身的学习和成长,也对周围的同学和社区环境带来了负面影响。

三、干预措施1. 心理辅导:针对小明的家庭环境问题和个人行为偏差,学校安排心理专家对其进行辅导。

通过谈话和心理测试等方式,了解小明的内心需求和问题症结,帮助他缓解情绪压力和调整心态。

2. 行为矫正:针对小明在校表现出的不良行为,学校进行行为矫正和纠正教育。

通过规范教育、集体活动、个别指导等方式,引导小明认识行为的错误和后果,培养其积极的行为习惯和价值观。

3. 家庭支持:学校积极联系小明的家长,了解家庭情况和需求,并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通过与家长的合作和支持,帮助小明树立正确的家庭观念和人生观念,缓解其心理压力和家庭矛盾。

四、矫正效果经过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努力,小明的不良行为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矫正和改善。

在心理辅导和行为矫正的帮助下,小明逐渐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主动改正错误,积极参与学校的教育和活动,逐渐融入校园生活。

家庭环境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家长对小明的关心和支持也增加了,为其健康成长打下了良好基础。

五、启示与展望1. 平等尊重:在矫正学生不良行为过程中,学校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特点,倾听他们的诉求,树立平等和理解的态度。

2. 多元支持:学校应当加强与学生家庭的联系和支持,多角度全方位地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形成学校、家庭和社区的合力。

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表现、原因分析及其矫正策略

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表现、原因分析及其矫正策略

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表现、原因分析及其矫正策略小学生是社会的未来,他们的行为习惯对于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然而,现实中却存在着许多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问题,如缺乏礼貌、频繁发脾气、不遵守规则等。

这篇文章将论述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表现、原因分析及其矫正策略,以期能够引起人们对于这一问题的重视。

一、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表现1.缺乏礼貌。

有些小学生在与人交往时不懂得尊重他人,常有说话无礼、不主动与人打招呼等行为。

2.频繁发脾气。

小学生由于情绪控制能力不强,容易发脾气,出现情绪波动大、难以控制情绪等问题。

3.不遵守规则。

小学生常常不遵守老师和家长的规定,或是违背学校的纪律,表现出不守时、不守信等行为。

4.懒散学习。

一些小学生对学习缺乏兴趣,态度消极,不愿动脑思考、不愿努力。

在学习上表现出堕落、不上进的状态。

5.依赖性强。

一些小学生对家长依赖性较强,缺乏独立自主的能力,需要家长的一切指导和帮助。

二、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原因分析1.家庭环境。

家庭环境对于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父母的教养方式、家庭氛围等都会对小学生的行为产生深远的影响。

如果家庭教育比较松散,父母对子女的管教不够严格,容易导致小学生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

2.学校环境。

学校作为小学生的第二个家庭,也对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如果学校对学生的行为规范不够严格,对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没有及时进行引导和矫正,容易导致小学生出现不良的行为。

3.同伴影响。

同伴是小学生社交的重要对象,他们的行为习惯对小学生的影响很大。

如果小学生身边的同伴存在不良行为习惯,他们可能会受到同伴的影响而产生类似的行为。

4.个人原因。

小学生心理和生理发展尚不成熟,故意为之的行为习惯也有一定的原因。

他们可能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对于什么是好的行为和坏的行为没有清晰的认识,存在一定的认知能力不足。

三、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矫正策略1.家庭教育。

家庭是小学生最初的社会环境,家长应该注重培养在家庭中的良好行为习惯。

中小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

中小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

(三)赌博和迷恋游戏机、电脑网吧行为
1.赌博行为 学生赌博有下列表现:
第一,参加赌博的人数多。
第二,赌博场所和赌博手段多种多样。 第三,学生赌博往往和违法犯罪联系在一起。
影响学生赌博行为的主要因:①社会上赌博风气
的盛行,是影响学生参加赌博活动的重要原因。②从 认识方面来看,学生赌博常有糊涂认识,往往认为下 注小,是玩玩的,不算违法,对赌博的危害认识不足。 ③从动机方面看,主要有好奇心、寻求刺激、逃避和 消遣的需要、争强好胜。④从意志方面看,学生一旦 染上赌博,就不是一下子能改掉的,容易反复。
对于中小学生来说,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是 很重要的。在改变不良行为习惯的同时需要建立 新的良好行为习惯。良好的行为习惯越巩固,不 良行为习惯就越容易被克服。
3. 树立自信,获取成功体验
首先,要尝试着去发现自己身上的优点和值得 称道的地方;其次,要制造和把握机会展现自 己的专长和才干,领略成功的快乐;最后,要 经常说些自我激励和赞扬的话语。
4. 锻炼同不良诱因作斗争的意志力,巩固新 的行为习惯
有的学生之所以产生不良行为,固然有其内 部错误的心理结构,但也与外部不良诱因有关。 学生要有意识地对自己进行考验,以锻炼与不良 诱因作斗争的意志力。
2.迷恋游戏机和网吧的行为
学生迷恋游戏机和网吧主要危害有:
①影响学生身体发育和健康。
②影响学生学习。
③许多黄色淫秽和暴力内容,容易使学生走上 邪路,导致犯罪。
④还可能诱发赌博、吸烟、偷窃等不良行为。 学生上电脑网吧真正目的是浏览信息、增加见 识的并不多,而聊天、观看黄色淫秽和暴力影 片内容较为多见。
在情感和意志方面,学生容易在高兴或烦 恼时吸烟。
在动机方面,主要有:①好奇心理;②模 仿心理;③从众心理;④表现心理;⑤交往心 理;⑥解烦心理。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良行为矫正策略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良行为矫正策略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良行为矫正策略随着社会的发展,孩子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日益突出,教育界也开始关注起了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在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不良行为矫正便是其中的一环,旨在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提高他们的自我管理和社会适应能力。

那么,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良行为矫正策略有哪些呢?一、建立激励机制建立激励机制是帮助学生改善不良行为的一种非常有效的策略。

教师可以制定激励计划,如设置奖励等形式,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估,建立奖惩机制,让学生在良好表现的情况下获得奖励,增强其积极性和自信心,从而减少不良行为的发生。

二、关注并倾听学生的情感需求情感需求是学生发生不良行为的重要原因之一。

教师应该勇于面对学生的情感问题,并采取有效应对策略来协助学生化解情感困扰。

例如,通过情感交流,使孩子感受到被理解和被关心,降低不良情绪的燃点,协助小学生正确认识自我,逐步形成健康的人际交往和情感解脱的能力。

三、示范和引导学生是非常容易受到示范和引导的,在这一点上,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不良行为,及时制定更好的行为模式,并通过多种途径与学生沟通,让学生知道哪些行为是不当的,哪些行为会带来相对较好的后果。

在帮助学生改变不良行为的同时还要让他们理解并认识到对于不良行为的区别和特点,以及如何避免这些行为的发生。

四、鼓励和支持鼓励和支持学生是教师完成课程目标的重要因素之一。

无论是在学习、生活还是是心理上,学生都需要老师的指导和支持,来帮助他们认识自己,发展自己,并最终形成各自的人生价值观。

在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鼓励和支持学生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只有加强这些方面的教育,才能有效预防和减少不良行为的发生。

五、建立家校联手的机制实践证明,建立家校联系是改善学生不良行为的一种高效的途径。

学生的行为常常与其家庭情况和状况有关,家校联手可以让家长和教师共同关注孩子的行为,协同解决出现的问题。

家长可以向教师反映孩子的不良行为,教师可以与家长积极配合,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孩子改正不良行为。

一例工读学校学生严重不良行为矫正的个案报告

一例工读学校学生严重不良行为矫正的个案报告

一例工读学校学生严重不良行为矫正的个案报告工读学校是为了帮助那些因为各种原因无法适应常规高中学习环境的学生而设立的特殊学校。

这些学生通常具有学习障碍、行为问题或家庭问题等,需要特殊的教育和帮助。

即使在这样的特殊学校里,也会出现学生严重不良行为的情况。

本报告将从一个具体的案例出发,分析并总结一例工读学校学生严重不良行为矫正的个案。

个案概况小明(化名),男,17岁,就读于某市某工读学校。

小明的父母离异,他和母亲住在一起。

由于父亲长期不在身边,母亲工作繁忙,小明缺乏家庭关系的支持和教育,从小就显露出叛逆、暴躁的性格。

小明在过去的两年中,曾多次因为在校打架、辱骂老师、逃学等行为而受到学校的处分。

严重不良行为表现最近一次事件中,小明因为与同学发生矛盾,导致校园内发生一起严重的打架事件。

事后,学校对小明进行了严厉的处分,并决定对其进行严重不良行为的矫正。

矫正措施1.心理辅导:学校安排专业心理老师对小明进行心理辅导,帮助他理解自己的情绪和行为,找到问题的根源,并学会适当的情绪管理技巧。

2.行为训练:学校安排教师和辅导员对小明进行行为训练,通过各种角色扮演和实践活动,教会小明如何与同学相处,如何解决矛盾,并培养他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责任心。

3.家庭关系重建:学校联系小明的母亲,加强家庭教育,帮助母亲理解小明的困境和问题,让她能够更好地关心和支持孩子,给予他更多的爱和教育。

矫正效果经过一段时间的矫正努力,小明的行为有了明显的改善。

他逐渐学会了控制情绪,与同学之间的冲突也有所减少。

小明和母亲的关系也有所好转,母亲更多地关心和支持他的学习和生活。

学校的教师和辅导员也对小明的变化表示赞赏和肯定,他们相信小明的未来会更加光明。

总结与展望小明的案例表明,即使是在工读学校这样的特殊教育环境中,也会出现严重不良行为的学生。

这需要学校和社会对这些学生给予更多的关爱和帮助,不能简单地用惩罚和处分来解决问题。

通过心理辅导、行为训练和家庭关系重建等措施,可以帮助这些学生改变不良行为,重新融入社会。

教师矫正学生不良行为的措施

教师矫正学生不良行为的措施

教师矫正学生不良行为的措施教师在矫正学生不良行为时,应该采取一系列措施,以帮助学生认识到其错误并改正其行为。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措施,供参考:1.建立积极的班级氛围:教师可以通过鼓励学生发言、合作学习等方式,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

这将帮助学生感到安全和受尊重,从而减少不良行为的发生。

2.建立明确的规则和纪律:教师应该与学生一起制定班级规则,并明确告知学生他们需要承担的责任。

这些规则应该能够涵盖学生的所有活动,并对不良行为给予明确的惩罚措施。

3.私下与学生讨论问题:当学生发生不良行为时,教师不仅应该在公开场合进行处理,还应该找个合适的时机,与学生私下讨论问题。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并激发他们进行积极的改变。

4.提供良好的榜样: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良好榜样。

教师的行为和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教师应该在任何时候都要以正面的方式与学生进行交流,并且遵守自己设立的规则和纪律。

5.引导学生逐步改变:教师应该通过引导的方式,帮助学生逐步改变不良行为。

这可以包括提供替代行为策略、教授冲突解决技巧、提供情绪管理的方法等等。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逐渐认识到自己的不良行为,并且找到更加合适的方式来应对问题。

6.设立个人目标:教师可以与学生共同制定个人目标,并监督学生的实现过程。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更加明确自己需要改进的方面,并且在未来的行为中进行修正。

总而言之,教师在矫正学生不良行为时需要耐心和善心,不仅要关注问题的发生,还要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改变。

通过上述措施的采取,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为他们提供自我改变的机会。

课堂问题行为的矫正方法

课堂问题行为的矫正方法

课堂问题行为的矫正方法
课堂问题行为的矫正方法有以下几种:
1. 非言语提示:教师使用眼神、面部表情、肢体动作等非言语方式给予提示,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不适当。

2. 简单言语提示:教师用简单的语言直接告诉学生他们的行为不适当,以及应该如何改正。

3. 表扬:教师表扬学生的良好行为,以强化他们的积极行为。

4. 转移注意:教师通过转移学生的注意,使学生从不良行为中解脱出来。

5. 有意忽视:教师对学生的不适当行为不予理睬,让学生自觉无趣,从而改变行为。

6. 接近控制:教师通过走近学生,限制学生的活动,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不适当。

7. 发出指令:教师发出明确的指令,要求学生停止不适当的行为。

8. 责备:教师对学生的不适当行为进行批评和责备,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行为。

9. 规定时间:教师给学生规定完成某一任务的时间,以避免学生过度分心和干扰其他学生。

10. 寻求帮助:教师要求学生寻求帮助,如果学生无法独立完成任务,可以请其他学生或教师帮助。

学生不良行为纠正职责

学生不良行为纠正职责

学生不良行为纠正职责一、引言学生不良行为是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帮助学生纠正不良行为,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本文将探讨学生不良行为的纠正职责,并提出一些应对策略。

二、了解学生的需求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学生的需求。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独特性格、兴趣爱好和成长环境。

了解他们的需求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与他们沟通和交流。

只有真正了解学生,我们才能找到切实有效的纠正方法。

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纠正学生不良行为的关键。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以身作则,成为学生的榜样。

我们要耐心倾听学生的问题和困惑,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和建议。

同时,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个性,给予他们足够的自由空间,让他们感受到被尊重和关爱。

四、制定明确的规则和纪律学校应该制定明确的规则和纪律,让学生知道哪些行为是不被允许的。

这些规则和纪律应该公正、合理,并且能够得到学生的理解和认同。

同时,学校应该建立健全的纪律管理制度,对违纪行为进行及时、公正的处理,以起到警示和约束的作用。

五、提供适当的教育和辅导学校应该提供适当的教育和辅导,帮助学生认识到不良行为的危害性和后果。

通过开展一些课程和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同时,学校可以组织一些心理辅导和职业规划的活动,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

六、加强家校合作家庭是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家校合作对于纠正学生不良行为至关重要。

学校应该与家长保持密切的联系,及时沟通学生的学习和行为情况。

学校可以组织一些家长会或家庭教育讲座,提供一些教育资源和指导意见,帮助家长更好地教育孩子。

七、及时反馈和奖惩措施对于学生的不良行为,我们要及时给予反馈和奖惩措施。

对于好的行为,我们要及时给予肯定和奖励,鼓励学生继续保持。

而对于不良行为,我们要及时予以批评和惩罚,让学生认识到错误的严重性。

同时,我们要关注学生的进步和改善,给予他们更多的支持和鼓励。

八、结语学生不良行为纠正是一项复杂而又重要的职责。

矫正学生不良行为的方法有 题目

矫正学生不良行为的方法有 题目

矫正学生不良行为的方法有题目
矫正学生不良行为的方法有很多,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方法:
1. 心理辅导:学生不良行为往往与心理问题有关,因此心理辅导是非
常重要的。

老师或心理辅导师可以帮助学生处理负面情绪,建立正确
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

2. 纪律约束:学校可以制定严格的纪律,对学生的不良行为进行约束
和惩罚。

这种措施可以帮助学生在短时间内改变不良行为,但需要注
意不要过度惩罚,以免引起学生的反感和抵触情绪。

3. 家庭教育:家长应该与学校密切合作,共同教育孩子。

家长应该以
身作则,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并积极与学校沟通,了解孩
子的在校表现,共同制定教育方案。

4. 替代性学习:让学生参与正面、积极的活动中,通过模仿正面的行
为和态度来替代不良行为。

5. 建立积极的班级环境:营造一个积极、和谐的班级氛围,鼓励学生
相互支持和鼓励,减少学生不良行为的出现。

6. 技能培训:提供相关的技能培训,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行为和技能,从而减少不良行为的发生。

7. 奖励制度:设立奖励制度,对表现出良好行为的学生给予适当的奖励,以鼓励他们继续保持好的行为。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矫正学生不良行为的方法,但具体方法还需要根据
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学校政策来制定。

学生不良行为产生的根源及其矫正方法

学生不良行为产生的根源及其矫正方法

学生不良行为产生的根源及其矫正方法一、学生不良行为产生的根源1.1家庭因素家庭教育是孩子个性发展和行为养成的重要基础。

一些学生不良行为的根源可以追溯到家庭教育中的问题,比如家长缺乏正确的教育观念、关注孩子的能力、时间和精力有限、不善于沟通等,都会导致学生的不良行为。

1.2社会因素社会环境的影响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一些学生不良行为的根源可以归结为社会问题,如一些消极价值观的宣传和影响、缺乏适宜的社会支持体系等,都可能导致学生的不良行为。

1.3学校因素学校作为学生的第二个家庭,也会对学生的行为产生深远影响。

学校的教育环境、师生关系、学生关系、教学方法等都可能成为学生不良行为的诱因,比如学校的纪律管理不严、对学生的关注不够等。

二、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方法2.1家庭教育的矫正方法家庭教育是学生不良行为矫正的第一环节。

家长应加强对孩子的引导与培养,包括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的传递,培养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家长还应主动关心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信任关系,及时发现并矫正孩子的不良行为。

2.2学校教育的矫正方法学校是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学校教育在学生不良行为矫正中发挥重要作用。

学校应加强纪律管理与教育,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

同时,注重对学生作出正确引导和激励,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增强学生的自律和责任感,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2.3社会教育的矫正方法社会教育是学生不良行为矫正的重要补充。

社会应加强对学生的关注与引导,建立完善的社会支持体系,提供适宜的社会资源,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增强社交能力和合作意识,在社会环境中培养健康的心理和行为习惯。

2.4心理辅导的矫正方法三、总结与展望学生不良行为的产生涉及家庭、学校、社会等多重因素的影响。

通过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心理辅导等多种手段的矫正,可以帮助学生转变不良行为,促进其健康成长与发展。

为此,家庭、学校和社会应共同努力,建立起相互配合的教育体系,为学生提供全面的教育支持,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和发展条件,为培养优秀的国民素质和才能提供有力保障。

教师矫正学生不良行为的主要办法

教师矫正学生不良行为的主要办法

教师矫正学生不良行为的主要办法1、语言提示,合理运用表扬,注意转移,巧用“舞台情境”,保持动量等方法。

2、非语言的运用,用目光肢体语言暗示等方法。

“老师,是您挽救了我,如果不是您使我认识到错误的严重性,也许我还会犯同样的错误;是您保护了我,如果我犯的错误被同学们知道的话,我真不知道该如何面对,也许我会破罐子破摔。

”教师适时地抓住了学生的心理特点,坚持以学生为本的育人理念,恰当处理事情。

家庭是学生首先接受教育的地方,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个教师。

教师应和家庭、社会取得密切联系,协同一致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管理教师自己,教好课程,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要在教学方法、教学态度,教学策略等方面加强自我管理与提高,同时增强自己在工作方面的事业心和责任心。

我们在客观地进行班级管理和课堂管理的同时,应该特别关注学生的心理问题,这是我们一切管理的基础。

学生在性格、兴趣等方面存在差异,这在心理学上叫“个性倾向性”。

教师采用评价方式时,要关注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采取不同的方式。

对于学习能力较差,评价应重在鼓励,帮助他们树立信心,获得成功的体验。

要了解学生发展的心理特点,特别是只有把握他们在需要、兴趣、情感、意志等个性倾向性方面的特点,才能在管理中有的放矢,做到对症下药,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积极的期望促使人们向好的方向发展,消极的期望则使人向坏的方向发展。

这就是著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

或称罗森塔尔效应。

(告诉我们,在设计教学和管理课堂的时候,要面向每一个学生,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是最棒的。

输入、教师指导他们学习,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予有启发性的回答,并提供及有帮助价值的知识、材料,给予真挚的鼓励)。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一)过错行为与不良品德行为的含义过错行为:不符合道德要求的行为。

如:调皮捣蛋、恶作剧、作业和考试舞弊等。

不良品德行为:由错误道德意识支配的,经常违反道德准则,损害他人或集体利益的问题行为。

(二)学生不良行为的原因分析客观:家庭教育失误、学校教育不当、社会文化的不良影响。

主观: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和道德信念,消极的情绪体验,道德意志薄弱,不良行为习惯的支配,性格上的缺陷等。

(三)学生不良行为矫正的基本过程是个复杂的工作,效果取决于教育时机的选择和对众多教育因素的控制。

一般认为矫正主要经历:醒悟阶段、转变阶段和自新阶段三个过程。

矫正的心理学策略:(1)改善人际关系,消除疑惧心理和对立情绪;(2)保护自尊心,培养集体荣誉感;(3)讲究谈话艺术,提高道德认识;(4)锻炼与诱因作斗争的毅力,巩固新的行为习惯;(5)注重个别差异,运用教育机制。

教学心理第一节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指在实施教学之前由教师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进行规划和组织并形成设计方案的过程。

一、教学目标设计(一)教学目标的含义及作用教学目标: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所期待得到的学生的学习结果(……名词解释)。

教学活动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且始终围绕实现教学目标进行。

教学目标是整个教学设计中最重要的部分。

教学目标对是教学活动提出的具体要求,不仅规范着教师教的活动,且规范着学生学的活动。

其主要作用有三:1.是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2.是进行教学评价的依据;3.具有指引学生学习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的分类教学目标分类理论是20世纪50年代以布鲁姆为代表的美国心理学家提出的。

布鲁姆等人将教学活动所要实现的整体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心理运动等三大领域,并从实现各个领域的最终目标出发,确定了一系列目标序列。

(1)认知学习领域目标分类布鲁姆将认知领域的目标分为识记、理解、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六个层次。

①识记:指对先前学习过的知识材料的记忆,包括具体事实、方法、过程、理论等的记忆,如记忆名词、事实、基本观念、原则等。

②领会:指把握知识材料意义的能力。

可以通过三种形式来表明对知识材料的领会,一是转换,即用自己的话或用与原先不同的方式来表达所学的内容。

二是解释,即对一项信息(如图表、数据等)加以说明或概述。

三是推断,即预测发展的趋势。

③运用:指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新的情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它包括概念、原理、方法和理论的应用。

运用的能力以知道和领会为基础,是较高水平的理解。

④分析:指把复杂的知识整体分解为组成部分并理解各部分之间联系的能力。

它包括部分的鉴别、部分之间关系的分析和对其中的组织结构的认识。

例如,能区分因果关系,能识别识别史料中作者的观点或倾向等。

分析代表了比运用更高的智力水平,因为它既要理解知识材料的内容,又要理解其结构。

⑤综合:指将所学知识的各部分重新组合,形成一个新的知识整体。

它包括发表一篇内容独特的演说或文章,拟定一项操作计划或概括出一套抽象关系。

它所强调的是创造能力,即形成新的模式或结构的能力。

⑥评价:指对材料(如论文、观点、研究报告等)作价值判断的能力。

它包括对材料的内在标准(如组织结构)或外在的标准(如某种学术观点)进行价值判断。

例如,判断实验结论是否有充分的数据支持,或评价某篇文章的水平与价值。

这是最高水平的认知学习结果,因为它要求超越原先的学习内容,综合多方面的知识并要基于明确的标准才能做出评价。

在上述布卢姆的分类系统中,第一层次是“识记”,主要涉及对言语信息的简单记忆,不需要对原输入的信息作多大改组或加工。

而以后的五个层次与“知道”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们是加工知识的方式,需要学习者在心理上对知识进行组织或重新组织。

这个分类系统为我们确定教学目标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考框架。

(2)动作技能学习领域目标分类动作技能涉及骨骼和肌肉的运用、发展和协调。

在实验课、体育课、职业培训、军事训练等科目中,这常是主要的教学目标,1956年布卢姆等人在创立教育目标分类理论时,仅意识到这一领域的存在,但未能制定出具体的目标体系。

后来,辛普森(E. J. Simpson)等人提出了几种不同的分类方法,但尚无公认的最好分类。

这里将三种分类法分别做一简介,以便在编写教学目标时加以选择和综合运用。

第一个是辛普森(E. J. Simpson)等人于1972年提出的分类系统。

这是目前应用较广泛的一种分类体系。

辛普森(E. J. Simpson)等人于1972年提出将动作技能目标分成下面所列的七级:①感知:指运用感官获得信息以指导动作,主要了解某动作技能的有关知识、性质、功用等。

②准备:指对固定动作的准备,包括心理定向、生理定向和情绪准备(愿意活动)。

感知是其先决条件,在我国将感知和准备阶段统称为动作技能学习的认知阶段。

③有指导的反应:指复杂动作技能学习的早期阶段,包括模仿和尝试错误。

通过教师评价或一套适当的标准可判断操作的适当性。

④机械动作:指学习者的反应已成习惯,能以某种熟练和自信水平完成动作。

这一阶段的学习结果涉及各种形式的操作技能,但动作模式并不复杂。

⑤复杂的外显反应:指包含复杂动作模式的熟练操作。

操作的熟练性以精确、迅速、连贯协调和轻松稳定为指标。

⑥适应:指技能的高度发展水平,学习者能修正自己的动作模式以适应特殊的设施或满足具体情境的需要。

⑦创新:指创造新的动作模式以适合具体情境。

要有高度发展的技能为基础才能进行创新。

第二个是哈罗(A. J. Harrow)于1972年提出的分类系统。

哈罗把动作技能由低级到高级分为反射动作、基础性动作、感知能力、体力、技能动作、有意交流。

由于反射动作和基础性动作是随着身体发育而自然形成的,不是习得的技能,所以教学中不设定这两方面的低层次的学习目标。

其他四类较高层次的动作技能分别介绍如下:①感知能力:指对所处环境中的刺激进行观察和理解,并对动作做出相应调节的能力。

包括动觉、视听觉辨别、触觉辨别、眼-手和眼-脚协调动作等。

②体力:是包括动作的耐力、力量、灵活性和敏捷性。

这是学习高难度技术动作的基础,构成运动技能训练中的基本功训练。

③技能动作:指熟练完成复杂动作的能力。

以基础性动作为基础,结合感知能力和一定的体力,经过一段的综合练习,就可熟能生巧地掌握技能动作。

④有意交流:指传递感情的体态动作,它亦称体态语,既包括反射性的,也包括习得的,例如手势、姿态、脸部表情、艺术动作和造型等。

第三个是基布勒(R. J. Kib1er)等人于1981年提出的分类系统。

基布勒提出应把动作技能分为四类:①全身运动:包括上下肢或部分肢体的运动,要求臂和肩、脚和腿的协调。

②细微协调动作:包括手和手指、手和眼、手和耳、手、眼、脚的精细协调动作。

③非言语性表达:包括脸部表情、手势和身体的动作等。

④言语行为:包括发音、音词结合、声音和手势协调等。

这个分类系统将全身运动和细微协调动作加以区别,弥补了前述哈罗分类的不足。

通常在阐明教学目标时,可先根据基布勒的分类,确定全身运动的技能目标,然后再逐步列出细微协调动作技能目标。

(3)情感学习领域目标分类情感是人对外界刺激的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应,如喜欢、厌恶等。

人的情感会影响人做出的行为选择。

情感学习与形成或改变态度、提高鉴赏能力、更新价值观念、培养高尚情操等密切相关。

这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由于人的情感反应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内部心理过程,具有一定的内隐性和抽象性,因而这个领域的学习目标相对难以编写。

1964年克拉斯伍(D. R. Krathwohl)等人制定了情感领域的教育目标分类,他们依据价值内化的程度,将情感领域的目标共分为五级:①接受或注意:指学习者愿意注意某特定的现象或刺激。

例如:静听讲解、参加班级活动、意识到某问题的重要性等。

学习结果包括从意识到某事物存在的简单注意到选择性注意,是低级的价值内化水乎。

②反应:学习者主动参与,积极反应,表示出较高的兴趣。

例如: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提出意见和建议,参加小组讨论,遵守校纪校规等。

学习的结果包括默认、愿意反应和满意的反应。

这类目标与教师通常所说的“兴趣”类似,强调对特定活动的选择与满足。

③评价:指学习者用一定的价值标准对特定的现象、行为或事物进行评判。

它包括接受或偏爱某种价值标准和为某种价值标准做出奉献。

例如:欣赏文学作品,在讨论问题中提出自己的观点,刻苦学习外语等。

这一阶段的学习结果所涉及的行为表现出一致性和稳定性,与通常所说的“态度”和“欣赏”类似。

④组织:指学习者在遇到多种价值观念呈现的复杂情境时,将价值观组织成一个体系,对各种价值观加以比较,确定它们的相互关系及它们的相对重要性,接受自己认为重要的价值观,形成个人的价值观体系,例如:先处理集体的事,然后考虑个人的事;或是形成一种与自身能力、兴趣、信仰等协调的生活方式等。

值得重视的是:个人已建立的价值观体系可以因为新观念的介入而改变。

⑤价值与价值体系的性格化:指学习者通过对价值观体系的组织,逐渐形成个人的品性。

各种价值被置于一个内在和谐的构架之中,并形成一定的体系。

个人言行受该价值体系的支配;观念、信仰和态度等融为一体,最终的表现是个人世界观的形成。

达到这一阶段以后,行为是一致的和可以预测的,例如:保持谦虚态度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团体中表现出合作精神等。

克拉斯伍等人的分类启示我们,情感或态度的教学首先是一个价值标准不断内化的过程。

教师或教科书上所介绍的价值标准,对学生来说是外在的,学生必须经历接受、反应和评价、组织等连续内化的过程,才能将它们转化为自己信奉的内在价值。

其次,情感或态度的教学不只是政治课或思想品德课的任务,各门学科也都包含这方面的任务,因为任何知识、技能或行为、习惯都不能离开一定的价值标准。

例如:很多教育技术专业的学生“重技术轻理论”的倾向就反映了学生在知识、技能的学习中对某种价值观的接受或偏爱。

2. 加涅的分类加涅将学生的学习结果或教学目标分为五类: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和态度。

加涅的教学目标分类被公认为具有处方性;加涅还特别强调了与实现学生学习结果密切相关的学习的内在条件。

二、教学策略设计(一)教学策略的概念:是指教师采取的有效达到教学目标的一切活动计划,包括教学事项的顺序安排、教学方法的选用、教学媒体的选择、教学环境的设置以及师生相互作用设计等。

……名词解释★(二)可供选择的教学策略……种类&名词解释1. 发现学习:是指给学生提供有关的学习材料,让学生通过探索、操作和思考,自行发现知识、理解概念和原理的教学方法。

布鲁纳首倡此法。

发现学习的作用:(1)能提高智慧的潜力;(2)有助于使外在的动机向内在的动机转化;(3)有利于学生学会发现探索的方法;(4)有利于所学材料的保持。

2. 合作学习:是一种让学生在小组中相互帮助进行学习的教学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